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单元教学设计反思

单元教学设计反思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8 17:25:24

单元教学设计反思

单元教学设计反思篇(1)

单元整合教学其实对于我们来讲并不陌生,似乎几年前我们就开始研究了,并且一直没有间断这种研究。回忆前几年的单元整合研究,有基于单元人文要素的整合,有基于语文学习要素的整合。但今天再看新版统编教材的单元整合教学,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内容。

就目前我们的研究结果来看,基于语文学习要素的整合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学习规律。老师在整体把握目标、设计教学过程中更能实现知识之间横向纵向的勾连,更有益于学生形成知识体系。下面就谈谈我在研究过程中的一点感受。

一、从语文要素方面单元整体考虑整合内容

我们三年级组老师一起对三下四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教学的研究。就是基于语文学习的要素进行的整合。本单元编排了《花钟》、蜜蜂》、《小虾》三篇课文、习作《做了一项小实验》和语文园地。本单元的语文素养是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能借助一段话概括一段话的大意,留心观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花钟》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花和其他事物。《蜜蜂》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在《蜜蜂》后安排学生提炼实验过程。“习作”让学生写一写最近做的一项小实验,细心观察,才能言之有物。《小虾》引导学生学会细心观察,并刻画细致生动。在“词句段运用”学会在观察过程中提出问题并思考问题的习惯。可以看出各种活动之间是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

二、《蜜蜂》+习作整合做法

下面说说我执教的第二篇课文《蜜蜂》+习作。课文的目标是:1.能梳理并按顺序说出实验过程。2.运用多种方式,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习作要求是“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

研读教材时发现,教材课后习题有一个梳理实验过程的表格(右上图)。本单元的习作版块也提供了一个表格(右下图),目的是引导学生借助图表整理小实验的主要信息,帮助学生按一定顺序写清楚小实验的过程。在《蜜蜂》一课教学时,我恰当利用了这些表格进行整合。

单元教学设计反思篇(2)

反思性教学也称之为反思性教学实践(reflective teaching practice),是指一种回忆、思考、评价教学经验的活动或过程,它是对过去教学经验的反馈。《朗文语言教学与应用语言学词典》将反思性教学解释为:教师及师资培训的一种方法,它以这样一种假设为基础,即教师通过批评性地反思他们的教学体会可以提高他们对教学的领悟能力和自身的教学质量。反思性教学是探索和反思教师课堂教学经验的一种手段,是教师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评估、同伴观察的有条理的方法。反思不仅将教师本人的所做和所想联系起来,更是一个互动过程,是与同行和学生,甚至家长、社区互动的过程。总之,反思教学就是从反思和描述教学的思想和活动中,获得教师未来发展的目标与能力。

二、英语教学中反思性教学的实施

1.实践后反思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行动后的反思研究。

(1)课堂观察和师生评价。听课者观摩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后讨论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行为,其目的在于通过同事之间的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以提高教学水平。新课程强调多向互动、智慧共享、同伴互助与合作。观摩别人的课也可以引发听课者的反思,看到别人的优点,反思自己的不足,认真做好笔记进行资料收集。在讨论所观摩的课时,各抒己见,听课者和开课者都能产生若干的反思。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课后的问卷、谈心或检测等方法与学生讨论课堂的优缺点。如果有条件,教师最好能观看和分析自己或同事的课堂教学录像,能够更为全面地、准确地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教学缺陷,为教师适时地调控提供详细的、客观的依据。

(2)撰写教学日记和反思札记。教师在一堂课后,用教学日记的形式记下自己对课堂教学的感受和体会作为反思基础。教师要通过对教学日记和反思札记的研究去发现问题,寻找与问题相关的理论,制定对应的方法,体验自己的理念,及时做好笔记,尤其要学会研究分析收集到的资料,通过反思自己的思想行为或通过专家的指导等对问题进行界定,进而上升到课题的研究。

(3)检索文献资料。从学生作业、教学计划、教学理论文章等中发现问题,有利于教师将已有的经验上升为先进的理念,或凭借先进的理论依据加以完善,最终将教师的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从而使每个教案、每节课都经过深思,既具有实践操作价值,又有理论探讨意义。

(4)开通教学博客。教师每节课后、每天或每周在网上记载自己的教学心得,并提出自己的反思,供网上的其他教师探讨和参考,自己也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诲。

2.反思后实践,实践中再反思

熊川武先生(2006)在《反思性教学》中明确指出:反思性教学中的“问题”,不是单纯的“不足”或“缺陷”这种意义上的问题,而是中性的,即来自教学实践的研究问题。需要注意真问题与假问题、个别问题与普遍问题、感性问题与理性问题的区别。因此,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从自己工作中的问题着手,较快地把感性问题变成理性问题。教师要围绕“问题”设计的研究思路,制定相应的研究措施和解决方法。在反思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教学计划观察教学过程,收集一切教学行为活动的材料,分析和处理材料,得出初步结论,写出反思性日记或论文、实验报告等。经过若干次循环,教师学会从教学反思中发现问题、假象并验证新的教学活动以及形成研究结论的全过程,从而达到遇到教学问题都能用科学方法去解决。

3.反思性教学实例

牛津英语新教材有一个主要特点:遵循课程标准积极提倡的任务型教学原则,设计语言实践活动。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话题,让学生通过参与思考讨论、交流,运用并生成具体生动的语言。在每个单元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整个单元的话题和脉络,也是教师在使用新教材中要研究的问题。以下是笔者在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八年级上)第一单元教学后的一点反思和体会。

(1)单元教学前分析课文,阅读教师用书,确定教学目标,分析学生,从学生角度分解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点与难点。

(2)课文教学是本单元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在整体呈现课文时,局部建构到生成整体,学生在了解了课文语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课文理解并形成运用能力。笔者认为在单元教学中要很好地把握和抓好课文的语言知识的落实和过关,这对学生掌握好一个单元的内容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3)本单元的语法是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其构成和用法是要突破的难点。课本上的纯英文讲解给学生的预习带来很大的难度。笔者要求他们自己先阅读练习册上的学习要点和学法指导部分的相关内容帮助其预习。如讲B 部分时笔者让学生在课上读背了不规则变化的形容词,重点突破了构成, 对于用法仅仅让学生有所理解。

(4)分析本单元的学习情况,确定练习巩固、讲评的重点。

(5)存在的困惑:①完成教材设计的任务后,如何进行必要的调整,才能确保完成课标的教学任务?②在必要时,如何补充练习活动? 在教学过程与教学活动中,如何更好地组织复习活动、导入活动、新语言学习活动、巩固活动等?③在确定运用任务时,如何依据学生情况调整任务,甚至重新设计任务?④在单元整体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把握各部分的任务落实的度,使学生能循序渐进地掌握所学内容?笔者的这次反思对第二单元的教学起了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在以后的单元教学中笔者也保留了在这一单元中的有效做法,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调整。

三、反思性教学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1. 成长=经验+反思

教师的专业成长,就其途径和方法而言,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外在的影响, 指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和提高;二是教师内在因素的影响,指教师自我完善。特级教师、名教师的成长经历表明,不断研究、回顾、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行为,更新教学观念,自我调控、改进,对教师的职业成长更为重要。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的成长公式那样:成长=经验+反思。

2. 在反思中成长,在成长中反思

反思性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反思贯穿教学始终,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学会教学。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的增强,对自身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我反思意识、能力较强的教师有自我提高的强烈愿望,他们会自觉地制定理论学习计划,通过学习与实践,形成自己对某个教育现象或问题的看法,逐渐掌握教育理论知识和原理。教学实践中,教师有较大的自。通过反思,他们能强化正确的认识,巩固已有的经验,进而揭示教学基本规律,并在今后的教学中再实践,最后升华为一种教学理念。同时,还能及时发现问题,自主地采取改进教学的策略。

综上所述,反思性教学可使教师超越过去,激发个人专业发展的潜能。英语教师必须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把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成为问题的解决者和决策的制定者,会成为学者型教师。

参考文献:

[1] Bartlett, L.Teacher Development Through Reflective Teaching.//In Richards, J. C. &Richards, J. C., Platt, J. & Platt, H.朗文语言教学与应用语言学词典[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单元教学设计反思篇(3)

[关键词]研学后教 目标教学 单元整体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8-017

“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是广州市番禺区教育局承担的部级课题《区域推进“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的行动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一项区域性推进的教改实验课题。该课题三大核心理念是“把时间还给学生,让问题成为中心,使过程走向成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第三十二条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基于此,结合当今小学生信息渠道通畅、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有自我个性的特点,教学上我们关注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以目标为导向,展开单元整体教学,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效度。

一、单元教学目标设计

单元教学目标是基于学段的目标要求,在关注单元教学要求的基础上确立的目标。确立目标,相当于行车导航确定了目的地。然后,才能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与时间,运用教学策略与方法。这是师生共同建构有效课堂必不可少的基本动作。

现行的小学语文课本,每个单元都有单元导读,其目的是引导师生关注单元目标。这些单元目标引导课堂教学学什么、怎么学。布卢姆说:“阐述教育目标,就是以一种较特定的方式描述在单元或学程完成之后,学生能够做些什么,或学生应具备哪些特征。”可见,教学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教与学活动中起着航灯的作用,将“教”与“学”的联结与转化贯穿全程。 “研学后教”的出发点是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科学、合理、适度的单元目标导向下,将课堂教学的前、中、后连成一个有效的整体:前置学习,培养目标导向的主动性;课中研学,养成解决问题的合作性;后教点拨,提升方法策略的有效性。

(一)定目标:宏观把握,纵横结合

制定单元教学目标的依据要注意宏观把握,纵横联系,也就是把握课标总体要求,研透内容,同时研究学情、运用学法。教师一要吃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目标要求,熟悉小学三个学段的目标要求;二要驾驭教学内容,要在通读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教材的基础上,重点研读所教学段的教学内容,并进行整体分析,系统把握,列出重点;三要深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也就是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认识能力,学科素养和学习状态、学习需要。然后,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系统地梳理各单元之间以及语文教学内部的关系,以主干式预设单元教学目标,以螺旋循环式落实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整体布局,合理设计教学目标。要求既体现语文学科的字、词、句的基础知识目标,又要关注培养学生课堂内外的学科能力和态度的目标养成。在目标制定方面既要 “依标”又要“生本”。制定目标思路流程如下图所示:

(二)定内容:适度拓展,提升素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理念。学科素养不仅是知识和能力,更关键的是态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仅要立足教材,以课文为例子,合理整合教学内容,更要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角度考虑,关注学生习惯、兴趣、动机、意志、毅力、感情等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内容整合与拓展的操作上,可以从单元主题入手进行群文阅读,也可以从写作背景出发进行拓展阅读,还可以从他人评论的角度拓展阅读。拓展阅读操作的思路如下图:

(三)明表述:关注递进,可操可检

单元教学目标是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行动指南。描述目标要关注行为动词表达的准确性,要求做到具体、明确、清晰,可操可检。教学目标要让师生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抓”得住。教师操作能检测,学生也就能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以《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为例,教学目标可制定为:

1. 认识4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挑”。 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运用已有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并能背诵父亲教导“我”的话。

3.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体会“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并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深化对生活的感悟。

如果将本单元的目标表述为“提升生活感悟”,这个“提升”就会显得很不实在。用什么形式来提升?这样难以操作,倒不如明确“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强化语用表达,更为实在。

(四)设计方式:关注情景,强化能力

“研学后教”三大核心要素是“把时间还给学生,让问题成为中心,使过程走向成功”,其中的“让问题成为中心”就是指有意义的研学问题。而中心问题能引导学习活动。

1.问题情境。把单元教学目标转化为若干个问题,学生根据问题阅读、思考、解答,以此达成目标。人教版课标本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热爱生命”,选文围绕“生命”这一专题展开。这是教材第一次对学生进行生命的教育,为学生的心灵播下热爱生命的种子具有积极的意义。从这组课文的主题可生成的问题是“生命是什么”“谁热爱生命”“怎么爱生命”。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在语言活动中生命教育的目标也就自然达成了。

2.活动情境。单元教学把教学目标置于一定的活动情境中,进行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自学自练活动。如,教《穷人》《凡卡》等课文,教师要求学生抓住主要的故事情节复述课文,通过缩写训练,写出主要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性格特征,也就达到了读写训练的目标。

3.练习情境。研学案的编写往往是单篇或一课时呈现的,不能等同于“每堂一练”,而是学生达成教学目标、反馈检查的抓手。教师应根据单元教学目标,编拟习题,由学生完成,以此强化学生某方面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训练。

(五)分目标:关注整体,合理分解

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非一蹴而就。单元教学目标的内容丰富,同样也不可能一课时内完成。因此,必须根据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将单元目标分解为课文目标或课时目标。在一个单元内,要先关注课文目标是否与单元整体目标相一致,然后合理安排课时目标。课文目标具体落实单元目标,将单元目标分解到每篇课文。当然,其中可能会出现目标的重合、交叉或包容的现象,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调整、组合、增减。这是根据单元目标设置的教学重、难点。设计课文与课时目标关键是不背离单元的整体目标预设。

(六)列目标:排列有序,层层递进

单元目标的设计可以预见教学效果,也就是学生能做到什么。因此,目标设计必须体现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科学合理,可操可检。目标的结构应包括内容与知识、行为与认知过程等。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我在设计时以“珍爱生命 品味人生”为主题,设计单元目标如下:

1.学习掌握“径、畅”等17个生字,认识“袅、滥”等12个字;练习积累词语。

2.了解本单元写了几类代表人物,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谈谈他们用什么方式维护生命和珍爱生命。

3.积累关于“热爱生命”的名言警句。

4.结合上下文、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时代背景来理解含义较深刻的句子。

5.继续围绕主题进行资料搜集、观察、实践探究,并通过口头和书面表达自己的探究结果、体验和感受,提高能力。

6.能抓住关键词句来品味语言的内涵,从中了解作者的思想。

7.能学习课文的写作与表达方法,感受语文实践的乐趣,将自己对生命活动与生命的认知和理解表达出来。

8.能体会生命的权利、价值意义,感受生命的美好;培养珍爱自己生命、努力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意识。

单元教学思路:单元集中识字―阅读体验一(内容:《触摸春天》+阅读链接+《永生的眼睛》+《语文天地》“日积月累”“习作参考资料一”) ―阅读体验二(内容:《生命 生命》+《花的勇气》+《语文天地》“手不释卷”“参考资料二”)―回归目标 ,实践体验(内容:对单元目标的反馈与回顾)。

以单篇课文《生命 生命》目标设计为例,目标预设为:

1. 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精彩的语段,深化词语理解。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试说出蕴含的意思。

4.结合文中事例,并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对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热爱生命的感受。

从上可见,单元教学目标与课文教学目标的设计都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课文教学目标是对单元教学目标的落实。

二、整体布局,优化结构,合理设计研学案

研学案是“研学后教”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标志和工具。研学案的编写要做到“四有”:一有教学目标,二有研学线路图,三有研学问题,四有反馈评价。研学案设计多为一课时一案或一文一案。这是对教学双方的效度进行无形的质量监控。研学问题有些是课堂上教与学的互动生成的,有些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预设的。无论课堂生成的问题或是预设的问题,都需围绕单元教学目标,而且是值得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交流的,而不是简单的是与非或从书本上能直接获取答案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即基础与知识、学习方法与潜能等。好的问题应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学习策略,在教师的点拨下能合作解决的问题。

设计研学案就是为了反馈分步检测单元目标的达成度。教师要从知能与内容结构、时间与活动结构方面考虑。

(一) 知能与内容结构

知能结构要考虑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学习态度,在课堂角色上考虑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的位置,谁是课堂的主角,谁是配角,谁为谁服务。在知能活动中,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无论教师还是教学内容都必须为学生的习得知识服务,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内容结构方面,教师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必要的处理,或提前,或推后,或增,或删,或更换,真正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并使自己教的思路与行为轨迹同学生的认知规律相一致,从而最有效、最迅速地达成教学目标。

(二) 时间与活动结构

“研学后教”课堂三大核心理念中第一点就是“把时间还给学生”。这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教师过多讲解,就剥夺了学生在课堂上阅读、理解、品悟和运用语言的时间。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应是简洁而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安排是:前置学习诊测5分钟左右;课中研学,以中心问题为导向,学生用25分钟左右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或互动交流;目标反馈与后教指导10分钟左右。当然,课堂教学的时间不是一刀切,更不是一成不变。规定时间只是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随意性,要根据课型特点或教学内容的难易度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利用。

三、关注课前、课中、课后目标定位

“研学后教”的“研学”必须要在课堂上体现出来。我们结合目标教学理论和研学后教的核心理念,将目标分成四个步骤落实。

(一)前置学习,课始诊测

通过测试反馈、互动对话、质疑问难等形式,对拟定的教学目标应具备的认知条件与非认知条件进行检测诊断,以便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这个环节不是教师的单向完成,而是师生和生生互动的多向反馈。反馈的结果要在研学案上的“目标反馈”栏上进行记录,以便学生及时自我反省、调节。这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好时机。

(二)课中研学,目标导航

布卢姆把认知领域中的教学目标分为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能级。我们认为语文学习的目标是识记、理解、概括和运用。根据能力训练指向,将目标分为四个层次。

基础目标:识记。如,修辞、逻辑、文章等各种需要识记的知识能级,学生可通过自己读书、背诵、默写、查工具书等各种自学方法将字、词、句、段、篇读通、读顺。

中层目标:理解。就是在教师引导、点拨下,学生对成语、词语进行解析,对句式进行变换,将图表与文字进行相互转化,对文句进行概括、扩充,对诗句的含义、作者思路进行领悟等,最终达成单元学习的目标。

上层目标:概括。教师重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帮助学生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层次、写作特色、段落大意、归纳主旨、正确评价等,达成单元训练目标。

高层目标:运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一个个训练块,逐步达成语言运用的目标。比如,限时作文、写读书笔记与调查报告、调整语序、修改文章、评价作品等语言运用训练,逐步达成目标。

(三)目标调控,后教点拨

课堂反馈的形式和途径是多样的。或观察学生的表情、神态、动作,或直接以调查问卷或举手表态的方式进行反馈。观察学生在研学案上的达成度是一个很重要的依据。对研学案上目标的反馈要有针对性,不宜过泛。如果目标达成度不足,教师要及时对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引导解决,并将问题作为教后反思记录下来。

(四)单元检测,目标补救

布卢姆指出:“不管教师的工作多么有成效,群体教学在课堂或学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产生误差。”当然,在语文单元目标导学中,也会产生误差。我们要将每个研学案中存在目标达成度不足的问题找出来,进行分析:根据学段目标和单元目标,看看是否不合理、不科学;同时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误差进行修订、整理,根据学生能力发展需要设计单元综合测试内容。如果学生在单元测试中仍存在问题,则需要对单元目标进行修订,或对教学方法、手段等进行反思。

[ 参 考 文 献 ]

[1] 张映雄.当代目标教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

[2] 布卢姆.布卢姆掌握学习论文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6.

[3] 崔允.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单元教学设计反思篇(4)

摘要:本文从学生元认识能力的现状,培养学生元认识能力的理论依据、培养策略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探索,为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提供了可供实践的措施.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生元认知能力;培养策略

提出问题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过程不仅仅是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和理解的认知过程,而且也是一个自我调节和自我监控的过程. 认知过程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元认知的运行水平. 教育部2003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数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能力是通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水平体现出来的,学生能力的获得与提高是其自主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数学元认知活动的开展,加强对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监控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而学生的元认知能力特别是元认知策略的应用已成为影响其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 本文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探讨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理论依据

元认知这一概念首先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在其1976年出版的《认识发展》一书中提出的. 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结果和与之相关的活动的认识,其实质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主体对自身的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控. 在具体的认知活动中,元认知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选择有效的认知策略,监控认知活动实施的具体过程,不断获取和分析反馈信息,评价各种认知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坚持或改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并及时调节自己的认知过程等. 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同时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学习向更自觉的状态转变.

元认知结构主要包括三种成分: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 这三种成分彼此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共同实现着对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

1. 元认知知识

它是个体关于自身或他人的认知过程、结果、任务和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元认知知识包括三个方面:(1)对认知主体方面的知识,即关于学生自身或其他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所反映的一切认知特征和能力等方面的认知;(2)对认知材料、认知目标和任务方面的知识,即关于学生对数学学习材料、学习目标和任务方面的认知;(3)对策略方面的知识,即关于个体在达到数学学习目标,完成数学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对使用策略的认知,如认知策略的种类、特点、应用的条件、有效性等.

2. 元认知体验

它是伴随着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它可以发生在认知活动之前或之后,也可以发生在认知活动过程中的任意时刻,它在时间上可长可短,内容上可简单可复杂.

3. 元认知监控

它是指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自觉地监视、控制和调节,以期达到预定目标. 按认知活动的进展过程,相应的监控策略可分为四种:(1)制订计划;(2)执行控制;(3)检查结果;(4)采取补救措施.

培养策略

1. 重视策略性知识的教学

在数学活动中,需要学生的注意力在高层次的策略性知识与低层次的描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之间不断转化,不仅要意识到自己的加工材料,而且要意识到自己的加工过程和加工方法,还要不断反省自己的策略是否恰当,从而优化自己的加工过程. 因此,要使元认知在数学教学中发挥作用,就必须在头脑中储存有关如何学习和如何思考的策略性知识.

与具体知识相关的策略属于认知策略,而与具体知识不直接相关的指导认知的策略属于元认知策略.比如,“见过类似的问题吗”“回到定义中去”“画一张图”等,总体上就属于元认知策略,因为它并未涉及具体知识,任何学科的问题研究都可以采用这个策略. 又如,“数形结合”“寻找等量关系”等,基本上是与数学相关的学科策略,因而属于认知策略. 在数学学科中,元认知策略性知识与认知策略性知识是紧密结合的,它们相互融合、相互转化. 数学思想和方法作为策略性知识与数学知识密切相关,它们是元认知监控的物质基础.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策略性知识的教学,有意识地将策略性知识的传授与数学具体知识的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让学生不仅知道他们所学的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而且使学生学会在新的情境下如何提取、联想出这些方法,这样可以大大改善学习的效果,实现数学能力的提高.

2. 使用出声思维,唤醒学生的自我观察、自我意识

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或解题中,要有清晰了解正在学习或解决的数学问题及其特点的意识,要有使用策略和把握自己学习特点的意识,以及在思考中进行自我调节的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出声思维法,用自己的行为为学生自我观察、自我意识提供“模型”,让学生注意到在学习新知识或解决数学问题时应该如何思考并注意什么.

比如,在数学的新课教授中,教师可用语言说出自己是如何理解、记忆新概念的,如何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的.在习题课中,教师可用第一人称“我”来描述解题的思路及思维策略,使用下面的语言:“下面,我将用语言描述我的思维过程,给同学们示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请你们仔细思考我是如何做出每一个决定的?我在哪些地方停下来思考?是如何做出选择的?”在平时的出声思维教学中学生会模仿教师的思维方式,逐渐增强学习和解题时的各种意识,并最终形成自我观察、自我意识的能力.

3. 显露学生思维过程,加强自我监控

课堂上让学生像教师一样使用出声思维,展现思维过程,暴露其思维障碍,教师就可提问引导,使学生监测到自己思维的漏洞,并及时调整思考角度,优化学习和解题思路,达到学生自我监控的目的.

自我监控的培养需要个体的一个充分内化的过程,学生在解题活动中的自我监控能力不是一下子就能提高的,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和耐心地培养.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向学生提出一些自我监控的问题,提供一些自我监控的提示语,这样可充分显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开拓思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自我监控的提示语就是数学学习的元认知提示语. 这种提示语的学习,一方面是学习运用美国数学家波利亚的解题表中的提示语,另一方面是学生从自己的体验中提炼和总结自己在解题监控中的经验和体会,形成有自己风格的元认知监控的提示语.

比如,在解决数学问题中教师可根据题目类型设计出选择题提示语、证明题提示语、应用题提示语及计算题提示语等等. 在学生解答证明题时可提问:明确解题目标了吗?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已知条件和隐含条件了吗?由已知条件你想到了什么?能得到哪些推论?解题的突破口在哪里?计划用怎样的思路进行推断?是否已充分利用已知和隐含条件?是否陷入了思维定势?是否灵活选择了推理方式?检验每一步推理结果的正确性了吗?……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就能体会到这些提示语的优点,并学会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修改,设计适合自己的提示语,从而逐渐摆脱教师提供的提示语,学会自我提问、自我监控的方法.

4. 学生参与自我检查、自我评价活动,促进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元认知中尤为重要的一项策略,它将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监控与自我调节紧密联系起来,使元认知能力在反思行动中不断提高. 通过反思,可以深化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优化思维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通过反思,可以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从而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产生新的发现. 因此,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自我检查、自我评价,学会积极的自我反思,对于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在平时教学中,注意要求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参与自我检查、自我评价,促进自我反思,做到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1)建立学习档案. 给自己建立学习档案,是养成良好反思习惯的途径.学习档案内容可丰富多样,如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好的习题解法或学习方法,容易解错的习题,学习失败的教训等. (2)听课反思. 没有反思的听课是被动的、肤浅的. 从教师讲解中反思思考问题的方法,学会捕捉引起反思的问题或提出具有反思性的见解. 如对于极坐标系这节课,反思应多集中在为什么引入坐标系,极坐标系的特点与直角坐标系的特点有何不同. (3)解题反思. 对问题解答后结论的正确性提出疑问,是否还有其他解法或更好的解法,能否对问题的题设或结论进行变式,能否把当前的命题推广到一般情况,进一步考虑问题题设的完备性(充分性)及结论的精确性等. (4)写数学周记. 反思是一种习惯和意识,不断地反思,才会不断地进步.课堂上教师示范解题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想到,但未与教师交流的问题;作业中对某些习题不同解法的探讨;学习情感、体验的感受等,都可以通过写数学周记(或数学日记)的形式表达出来,使师生之间有一个互相了解、交流的固定桥梁.

5. 学生填写行动计划单,实现自我调节

自我调节是对自我学习监控、反思、评价后的调节. 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欠缺和不足后填写行动计划单,促使他们思考采取怎样的措施去学会不懂的知识,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以此增强他们反思后的调节意识,有效培养其自我调节能力.需要指出的是,这里填写的行动计划单是根据反思结果所做的调节计划,计划内容与反思结果密切相关,因此是一种事后计划.

单元教学设计反思篇(5)

摘要:通过对本校教师参加两课评比的跟踪调查,并结合计算机教师教学能力构成及发展需求,针对计算机教师参加“两课评比”比赛前后教学能力的差异,分析并总结出“两课评比”对于计算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因素。

关键词 :两课评比;职校计算机教师;教学能力

作者简介:丁唯君,女,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平面设计、数据库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5-0060-02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所职业学校的生命力,也是内涵发展所在。同时,教育教学能力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江苏省上下大力开展的“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活动,正是广大教师潜心研究、提高教学能力的好时机。教师们只有抢抓机遇,认真思考,积极参与两课活动,才能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能力,才能更好地担负起计算机教学改革的重任。[1]本文通过笔者本人参加两课比赛后的感受,跟踪两课选手的前后对比,主要对以下两方面进行研究:(1)职校计算机教师参加“两课评比”比赛前后教学能力的差异;(2)“两课评比”对于计算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因素分析。

一、职校计算机教师参加“两课评比”比赛前后教学能力的差异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信息化手段日益增多,职校的计算机学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课堂质量、提升教育能力,是一个在实践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计算机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能力须全面

笔者认为,新形势下职校计算机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能力有:(1)系统的、整体的教学设计能力,即对教学各要素及其关系进行统一组织、协调安排的能力;(2)教学实施能力,即教师应能全面、综合地考虑任务如何设定、在何处设定、如何完成、需要什么条件等问题,并结合不同计算机学科特点、教学内容特点、学生特点,恰当地选择教学形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3)教学评价能力:如何利用计算机学科任务多样性、创造性的特点,进行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的评价模式,适当引用企业助评,让学生的作品真实地参与到企业产品的设计中,从而形成多方评价的立体评价方式。

(二)参加“两课评比”比赛前后职校计算机教学能力的对比

为了更好的解释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师参加“两课评比”比赛后教学能力的提高情况,笔者通过个人参赛经历、跟踪调查获奖四位省赛示范课、研究课获得者的上课情况、发放学生的调查问卷,获得第一手资料。采用深度访谈,同行评价和对所教的部分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150份,收回有效问卷共135份。通过多项教学能力的调查,笔者对所获资料进行有效的整理与分析,并列表反应有关情况如表1所示。

从统计结果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职校计算机教师参加“两课评比”后,对于其教学能力的提高确有帮助,特别是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资源整合和教学评价方面,由此可以得出,由此可以推断本论文命题成立;(2)在调查结果中,参赛教师自我评价的分数较其他同行评价分数较低,说明广大教师对自己的要求比较高,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3)本调查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对于调查内容的理解程度可能存在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查结果。

二、“两课评比”对于计算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因素分析

从上述调查的结果来看,两课评比活动对提高教学能力方面确实有很大帮助,它能促进计算机教师更好的选择单元项目、设置教学目标、凸显教学实施过程、提高课件制作和语言组织能力,同时,引导教师积极地做好教学反思,发挥团队优势,推动教学改革。

(一)“两课评比”提升职校计算机教师设计单元及教学目标能力

“两课评比”的要求是,教学内容不是一节课内容,而是至少为两个独立项目(或单元、模块)并且不少于8课时,这对于教师来说,单元选择及教学目标设置尤为关键。在这之前必须对自己从教科目有深刻的理解,了解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体系的整体设计,研究课程的性质,研究课程的前后关联,学生需要有什么专业基础或技能。[2]因此,选定哪个单元、选择哪个模块,在整体设计时都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教学目标必须立足课程性质和内容,立足单元教学要求,清晰划分三维目标,同时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这无疑对教师的设计单元及教学目标方面有很大的帮助。

(二)“两课评比”促进职校计算机教师注重教学实施的过程和特色

教学实施是对教学设计最好的检验。“两课评比”中,对教学实施说课的部分时间最长,也体现了教学实施的重要性。按照怎样的思路进行教学实施,是按照企业六步法,还是项目教学法,要根据上课的实际情况、学科特点来开展。要在教学实施中彰显自己的教学特色,如任务布置有特色、项目设计有特色、资源整合有特色,必须选择一种以上的特色,恰到好处的镶嵌到教学实施中,才会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稳步提高。[3]毋庸置疑,这样的准备过程提高了教师教学实践水平。

(三)“两课评比”提高职校计算机教师课件制作和语言组织能力

“两课评比”中,课件是教师展现的最佳平台。计算机教师制作课件的水平要高于其他教师,但是如何制作出精美又清晰的课件绝非易事。因此,在“两课评比”准备过程中,要注重课件的总体设计,考虑到颜色搭配,重要信息可以用特殊的色块标明用突出

关键词 ,辅以图片的方式来快速明了地凸显重要信息。

与此同时,“两课评比”的现场说课和答辩环节要求教师沉着应对,落落大方,有恰当的肢体语言,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而这些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对象复杂,情况突变,教师往往疏于关注,但在比赛环节确是至关重要。因此。调查结果显示,“两课评比”对计算机教师的课件制作和语言能力在短时间内都有大幅提高。

(四)“两课评比”增强了职校计算机教师教学反思的能力

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阶梯,也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要素。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教学过程,却忽略了教学反思,或者将反思流于形式。在“两课评比”活动中,教学反思是说课的其中一个环节,是评委考察教学能力的重要环节。所以,很多教师参加完两课后,会从是否达成教学目标、教学评价方式是否得当、课堂的参与度等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这已经自觉地成为了一种习惯。他们已经将教学反思成为自己提升教学能力的一种积累,一种提高。

笔者参加了信息技术类的两课评比活动,获得全省示范课第三的成绩。从个人的实践经验来看,从其他获奖同事的反馈来看,“两课评比”活

动确实对大家的教学组织、教学实施、教学反思等水平起到了推动作用。所以,参加此项活动,势必会对计算机学科和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对计算机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冒培培.中等职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两课”评比的实践与反思[J].中等职业教育,2012(32):28-30.

[2]姚云,杨锡龙.计算机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版),2013(1下旬):73.

单元教学设计反思篇(6)

“助学单”不同于一般的学案,它为教师的深度反思和二次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平台。(1)“助学单”在课前、课中、课后教学全过程的阶段反思是高效教学的有力保障,笔者紧紧抓住五大操作要素的精髓去反思,力求教有所悟,悟有所思。(2)“助学单”中的“一例一思”使教师的反思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让反思扎根于教学过程,让反思看得准、挖得深、理得顺。(3)“助学单”中的二次设计环节是教学反思有效的直接体现。一线教师教学经验的惯性作用,使教师潜意识中的二次设计一直处于“流产”状态,对此,“助学单”增加了二次设计环节,使教师能真正实现从“助学”到“助思”的飞跃。

以下笔者以数学(七下)“7.1 分式(1)”这节课为例,来和大家一起感受从“助学”到“助思”的美好过程。

一、 优化前置性学习任务

(一) 一次设计及设计后的深度反思

课前“助学单”A

1. 对小学所学知识的回顾

在小学的除法运算中,对于被除数、除数和商这三个量的取值上有什么要求?

2. 对整式的回顾

单项式的概念:_______,举几个例子:_______;多项式的概念:_______,举几个例子:_______。整式包括_______和_______ 。

3. 列代数式

我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去“金钉子”地质公园,在实践活动中老师带来如下数学问题要你解决:

(1) 地质公园内有k个展厅,建筑面积共约为1800平方米,那么平均每个展厅有_______ 平方米。

(2) 某个展厅内有两种展柜,其中壁式展柜p个,展出物品m件;独立式展柜有12个,展出物品n件,那么平均每个壁式展柜展出了_______件物品;这个展厅内平均每个展柜展出了_______件物品。

分式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问题前置

甲、乙两车从一条公路的同一处,同向而行。已知甲车每小时行x千米,乙车每小时行y千米(x>y),若乙车提前2小时出发,那么甲车追上乙车需要多少时间?

根据题意,列出以下代数式:①甲乙两车的路程差:_______;②甲乙两车的速度差:_______;③甲车追上乙车所需的时间: _______ 。

【反思】(1)可以改进的设计有:______________ ;

(2)课堂生成的资源有:______________ 。

课前“助学单”A的设计目的是唤旧铺新,搭起思维的脚手架,暴露学生的思考过程,呈现独立预习的水平和差异。从这个角度观察助学单A,我们不难发现A中存在明显不足。主要有以下三点硬伤:

(1) 记忆性内容偏多,对诱发新知所需要的思路与方法有明显遗漏。

(2) 以三个实际问题要求列出分式,就直接让学生通过不充分的观察去形成分式的概念,这样明显缺乏理性分析问题的思路。分式概念获得的最佳方式是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整式概念”出发,罗列多类代数式,让学生在比较中“找不同”,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 设计的前置性问题并不是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拿捏不准的真正原因是对教材的分析不透。

(二) 反思后的二次设计及设计后的效果

课前“助学单”B

1. 回忆小学中分数的知识

(1) 一个分数的分母不可能为_______ ;(2)当 _______为零时,分数为零。

2. 我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去“金钉子”地质公园,在实践活动中老师带来如下数学问题要你解决:

(1) 长兴灰岩——“金钉子”距我校30千米,交通便捷,汽车的平均速度为60千米/小时,那么汽车从我校出发经

小时后到达地质公园。若汽车的平均速度加快a千米/小时,那么去地质公园需要

小时。

(2) “金钉子”地质公园门票价格表:老师每人80元,学生每人28元。我们共有a个老师,b个学生,买门票需付 _______元。

(3) 地质公园内有k个展厅,建筑面积共约为1800平方米,那么平均每个展厅有

平方米。

(4) 某个展厅内有两种展柜,其中壁式展柜p个,展出物品m件;独立式展柜有12个,展出物品n件,那么平均每个壁式展柜展出了

件物品;这个展厅内平均每个展柜展出了 _______件物品。

3. 上面列出的代数式中,有我们熟悉的代数式吗?

整式有:_______ ;非整式的有:_______ 。

4. 思考:当x取何值时,代数式的值为零?

【反思】(1) 可以改进的设计有:_______ ;

(2) 课堂生成的资源有:______________ 。

笔者进行二次设计后,在另一个班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较好地唤醒了学生对旧知识的理解。从“整式概念”出发,让学生在比较中“找不同”、在不同中形成分式的概念,这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最后一个思考题的设计,对本节课的核心知识进行了前置,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激发了学生的自助学习的兴趣。

二、 布置多样化随堂任务

(一) 一次设计及设计后的深度反思

课中“助学单”A——分式概念的形成

问题1:你觉得如何给分式下一个定义呢?

问题2 :下列代数式中,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单元教学设计反思篇(7)

[关键词]高分子基础教学;信息化教改设计;课程思政设计;教学诊断与反思;职业技术教育教学

受疫情影响,各大院校都面临传统线下教学模式难以开展的现状。为响应教育部的“停课不停学”的号召,维持正常教学秩序和教学计划,各院校纷纷在疫情防控期间开展在线教学和疫情后常态化教学模式改革的推广应用。化工专业领域学习课程《高分子基础》的教学也要打破传统,建立基于职教云和在线虚拟仿真操作网络平台的课程设计体系,充分利用网络课程和在线虚拟仿真操作的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活动,并结合课程教学资源挖掘“课程思政”内涵,在润物细无声中达到德技双修的教学目标。

1《高分子基础》信息化教改的设计理念

《高分子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设计理念是以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高分子化工类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以单体来源、合成方法、路线到聚合成原理、方法为主线,紧紧围绕主线的需要选择课程内容,围绕与职业活动相关的“项目”工作过程,借助信息化手段与技术展开教学,创设学习—工作情境,以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综合考核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2《高分子基础》信息化教改的设计思路

《高分子基础》信息化教改的设计思路首先是要做好课程的整体设计,从设计说明,学情和教材分析,学习目标和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设计、学习资源、企业岗位实践和考核设计等方面做好全面布局和实施计划,并根据“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总体目标,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明确课程育人目标、在课程整体设计中体现课程思政,挖掘思政素材。其次,教师还要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精心做好每一次课的教学单元设计,优化课程单元教学方案、健全评价体系,实现红专并进。

3《高分子基础》信息化教改具体实践

3.1精选现有的网络资源,设计教学活动整体方案,优化首次单元教学。本课程的教学活动整体设计为两大模块,模块一为理论知识学习,可细分为五个教学情景,即识别聚合物与聚合反应、连锁聚合、逐步聚合、聚合物化学反应和聚合方法;模块二为高分子合成基本技术,即高分子合成仪器和装置认识学习情景,高分子合成实训基本操作。要想在有限的课时内实现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首先需要遵循“对岗位、依规程、练操作”的课程建设理念,整体教学设计时要精选现有的网络资源,完善符合本课程特点的校本资源,并在平台上进行课程信息分类,包括课程介绍、教学标准、课程导学、单元教学设计等教学信息;教学资源包括PPT、教案、试题库以及微课视频。其次是做好首次课教学设计优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显著相关性。首次课讲好,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抓起来,调动其学习兴趣。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学习兴趣的诱发,因为认识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不间断的建构活动,不断构建自身的智力和思维能力。教学的目标之一是使学生能够自发的学习,就必须创设有趣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首次课对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值得授课者思量。在首次教学中,结合当下疫情防控中应用到的高分子材料进行介绍,再通过现实生活中高分子材料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举例,让学生感受到本课程所教授的高分子材料的实用性和广泛性,借此消除学生对本学习领域的陌生感,进而再通过高分子界的名人逸事润物细无声进行课程思政,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激情调动后,紧接着布置整体教学设计任务,以便学生积极主动配合教学,使本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起好步并开好头。3.2坚持改革创新,优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过程。目前一次完整的单元教学设计,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每个阶段都必须根据本次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综合使用职教云平台资源建设、腾讯课堂直播、QQ群答疑多平台混合模式展开教学,全方位多维度达成课程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设计如图1所示:课前,教师在网络平台上传课程任务和相关课件及微课资源,做好学生自主学习的领路人;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后,自主学习线上资源,完成预习任务。学生还可以充分利用平台的交互性,在课前回复里将疑问及时反馈给教师,便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并及时调整上课内容和授课方式方法。课中,教师依据课前预习情况有的放矢的强化学生的薄弱知识点,在课堂适当的时候插入名人逸事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充分调动其学习兴趣,然后循序渐进,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教学中不要一味的采用“灌入”式教学,应将课中更多的时间交还给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式教学,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完一个重要知识点后,要及时进行检测,这也是检验线上线下教学成果的关键阶段。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案,进一步巩固知识点的学习。线上,学生按时完成平台上的讨论、提问、头脑风暴、小测验等形式的活动,教师及时批阅反馈,利用平台共享性让学生更快知道自己学习中的不足;线下,教师可采取抽查或学生互评的方式,全面地了解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根据学生遇到的各种困难、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的进行面对面指导。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也将对没有按时参与并提交教学活动的学生有更好的督促作用。课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点,并用思维导图进行归纳总结。布置适量课后练习以巩固复习消化当堂所学的相关知识,并推送相关学习拓展资源。3.3精心设计实践教学方案,在模块二实践教学环节中引入执业操作规范,采用翻转课堂教学融入思政元素。本课程理论教学仅仅36学时,为了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并使学生将来就业能适应新产品研发及小试实验工作岗位,本课程还设计了为期一周26学时的集中训练实操。精选代表性实训项目,并将学生分成4~5人小组,每组派一人担任小组长,负责仿真软件教师站学员成绩检测汇报并配合教师做好实训项目预习报告检查工作。实训第一天先集中线下讲解,并选派做事认真负责的学生配合实验教辅人员做好一周实验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然后根据抽查预习情况,将学生分成两路分别在实验室和仿真练习室进行四个实验项目实操训练和典型的聚合反应单元仿真操作,然后进行交换。两名指导教师分别下组到学生中进行实训项目实操指导,另外指导教师再根据职教云平台中反馈的学生完成提问、讨论等教学活动的情况,进行点评,并针对完成任务困难的学生,一对一指导。模块二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特色之一是采用虚实结合方式完成实践性教学。即精选具有代表性的聚合合成实验和北京东方仿真公司开发的典型聚合反应单元仿真操作软件两者结合,让学生在完成实训项目工作任务的过程之中,引出该项目所涉及的相关理论知识,达到职业教育“必须,够用,实用”的教学要求。特色之二是利用往届学生仿真操作录像引领学生模仿操作,指导大多数学生初步学习练习,学习效果较高,并鼓励学生练熟后再录制下来进行展评,起到很好的示范引领和激励作用。针对个别学生操作中的问题,通过学生发起屏幕分享实施个性化指导,并通过腾讯课堂录播回看功能兼顾类似问题学生的分享指导,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特色之三利用实践教学中聚合反应时间较长,学生搭建装置投料生产稳态监控等待结果的碎片化时间进行课程思政。再比如结合聚合物的识别任务,将高分子材料专业大赛的比赛项目之一渗透到教学任务之中;同时将高分子材料鉴别操作赛项操作规范引入实践教学任务训练之中。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兼顾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其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踏实严谨、追求卓越、热爱劳动等优秀品质。特色之四是采用翻转课堂教学融入思政元素,将有限的专业课程教学延伸至课外,指导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查阅资料,收集整理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思政教学元素,制作项目汇报课件、轮流汇报讲课、组内点评、别组提问及教师点评。在项目汇报教学活动中实施课程思政并做好评价测评。要求教师课前深入挖掘思政素材,将任务分解到每个小组,并设计好汇报测评考评表。学习情景汇报测评表设计如下:这样学生既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锻炼了检索、归纳、概括知识的能力,在汇报测评过程中又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无形中渗透了课程思政元素,培养了学生积极进取、奉献社会的情怀。

4信息化教改诊断与反思

4.1教学效果。结合时展,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效果。强化课堂设计,教师不仅传递知识,更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点亮学生的心智,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北京东方仿真公司易思在线平台上记录的学生练习典型聚合反应单元操作数据分析,全部同学经过多次反复练习后,成绩均能达到九十分以上。4.2教学反思。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应从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顺序和效果五个方面进行反思,记录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并进行整理、分析从而进一步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为课程思政教育的开展创造前提。尤其是首次课不仅要优化教学设计,还要及时反思,因为首次课主要引导学生进入高分子世界,起入门的作用,重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探索高分子世界的神奇,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高分子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同时结合学习任务和背景知识进行课程施政教学,重点进行人文和环境教育渗透,对学生进行精神境界的熏陶,激发学生探索真知的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做中学、做中教”;让积极参与学生带动学习不积极的,让基础好的带领基础薄弱的,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精心的教学设计,利用智慧职教云平台和学习QQ群等信息化的手段,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对高分子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并在润物细无声中融入思政元素,有效解决教学的重难点。这样的教学设计得到了同行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可为其他课程教学或者其他相关学科教学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吴芳.“课程思政”视域下《高分子化学》线上教学改革探索[J].广东化工,2020,48(21):196-197,200.

[2]刘雄伟,刘畅,俸婷婷,等.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推进《有机化学》课堂教学改革[J].广东化工,2021,48(01):185-186.

[3]王芳,王建广,来常伟,等.在高分子学科专业课中开展课程思政的优势[J].广东化工,2020,47(17):214-215.

[4]秦四勇,李琳,江华芳,等.高分子化学教学中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Carothers方程的应用”为例[J].大学化学,2021,36:2007053.

[5]闫毅,颜静,姚东东.高分子材料合成创新实验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J].大学化学,2021,36:2008023.

[6]贾曌.在高分子化学专业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山东化工,2018(21):167-168.

[7]张杰,邹洪涛,毛海立,等.《高分子化学》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践[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02):67-68.

[8]李晓冬,胡鹏程,张甜,等.对乙酰水杨酸制备实验课程的思政研究[J].广州化工,2021,49(2)10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