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单元学习计划

单元学习计划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2 15:06:04

单元学习计划

单元学习计划篇(1)

关键词:模块;教学计划;单元;课时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5-0027-03

高中体育课程改革中,模块的引入不仅使体育教学变得更加灵活、开放、富有弹性,而且拓展了体育课程内容覆盖的范围,更有利于高中选项教学的开展。当前模块教学计划制订正呈现多样化发展势态,这有利于发挥教师的创新能力。但由于教学计划的制订缺乏固定的范式,使得部分一线教师在实践中出现困惑和误区,从而造成了课程实施的阻力。

本文旨在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从模块的概念以及模块计划、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三者的关系等方面着手,进行理论梳理和分析,同时在借鉴传统教学计划制订优势的基础上加以探索,并形成规范合理、便于一线教师操作的范式,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

一、模块的概念

“模块”原意指建筑施工中使用的标准砌块,后为计算机行业广泛运用,指将一个系统或完整程序按功能分解为若干个彼此具有一定独立性、完整性,同时又有一定联系的部分。20世纪80年代开始成为英国许多学校采用的一种课程新形态。“模块”概念引进了高中体育教学,就是试图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某一运动项目中相对完整的若干内容组成一个整体,视为一个教与学的“模块”,进行有目标、有系列的教学活动。每个模块都是相对独立的教学、学习和评价单位,它具有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意义。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对“模块”的表述是:“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关系。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个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与建议。”它把“模块”视为教学内容的集合和教学时间的集合,还视为学习目标的集合,教学资源的集合和教与学的方式、方法的集合。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对“模块”的描述是:“每个系列包括若干模块,每个模块由某一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有氧操、太极拳等)中相对完整的若干内容组成,一般为18学时,以便学生对所选模块进行较系统的学习。”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所谓模块,是指为了实现明确的教学目标,围绕某一特定主题,通过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而设计的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

二、模块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之间的关系

我们知道教学计划就是教学的规划和设计,是实现具体教学目标的方案与措施。由于它规定了课程的设计、时数、顺序,所以是教师进行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和基本前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

模块作为教学科目开发的主要平台和学生学习内容实施的主要载体,是围绕一定的主题并由若干个单元组成的。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单元是教学的完整基本单位,课时是教学的基本单位,因此要求我们制订教学计划时,必须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模块的整体内容合理分配到每个学时中去,使学时计划成为连贯性的教学过程描述。由此可见,模块教学计划应是高中选项教学的主要教学计划,是针对本模块的教学内容进行整体的把握和设计,是达成本模块教学目标的统筹计划;单元计划作为模块计划的细化,是课时计划制订的依据,它起到了模块计划和课时计划的中介和桥梁作用,所以单元计划应是模块教学计划的子计划;课时教学计划又是单元教学计划的子计划。它们三者的关系本质是父与子的关系。我们在制订计划时要综合考虑,不要人为地把它们之间的系统关系割裂,而孤立地去编制。模块计划从结构上应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核内容。单元计划应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时分配、教学重难点等。课时计划应在单元计划的基础上更加细化,其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组织教法、练习时间、次数、运动负荷、场地器材等。

三、对当前制订模块教学计划的分析

本文归纳统计了当今一线体育教师所编制的模块教学计划86份,通过分析研究认为模块教学内容安排千变万化,但框架模式大同小异,组织结构如出一辙,充分体现出当今高中体育教师对模块及模块教学计划的理论认知程度,并形成了以下模块教学计划制订模式(表1)。

表1 模块教学计划制订模式

计划

结 构 模块

计划 单元

计划 课时

计划

教学目标 √ √ √

教学内容 √ √ √

教学重难点 √ √ √

计量单位 单元 课时 ―

教学策略 √ √ √

考核标准 √ √ ―

从表1可以看出,当今一线教师们在制订学分制下的模块教学计划时也是从模块计划、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三个不同层次进行设计的。但是很多人并没有理解透它们三者之间关系的实质。我们从三者各自结构中发现,模块教学计划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重难点、考核标准五要素;单元计划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重难点四要素;课时计划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重难点等要素。通过梳理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此制订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1.对模块教学计划理论认识不够,缺乏整体意识,教学计划各为一体,多处出现重复的安排

通过调查得知,有很多教师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对“模块”的表述,以及《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对“模块”的描述为依据,片面地把模块计划理解为孤立的学习目标的集合、教学资源的集合、教与学的方式、方法的集合和时间的集合,而并没有把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与其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造成了计划内容安排重复、层次不清的局面。例如模块计划中设置了每次课的重难点、教学策略。单元计划同样重复着一样的安排。

2.编制起来费工耗时,牵制了广大一线教师的很多精力,实践中绝大多数人对此方案比较反感

综上所述,当前的模块计划制订模式虽然能比较系统地表述出教材内容的安排体系,但是由于分块表述各成一体,应用起来比较麻烦,特别是各块之间的相互联系不仅不能一目了然,而且重复劳动太多,计划制订也比较烦琐。可见,当下确立一个科学、实用、便捷的模块计划制订范式,尽快地把一线教师从繁重的备课中解放出来十分必要。

四、模块计划制订范式的设想

1.传统型教学计划编制模式对模块计划制订的启示

几十年来,我们的体育教学一直在传统教学计划的指导下有序地进行,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虽然在课程视角下再审视传统教学计划时,会发现其与学分制下的模块教学计划相比显然存有诸多的弊端,两者相比,传统的教学计划以安排教学内容为主,而模块教学计划以分配内容标准、形成学习目标为主;二者的计量单位也不同,传统的教学计划以一节课为计量单位,将教学内容均衡的分布于计划表内,并且计划制订以后缺少灵活性,而模块计划是以单元为计量单位,在单元内设计学习内容,有较大的灵活性等,但传统计划结构的逻辑性、条理性、直观性和可操作性,还是值得我们去借鉴的。如传统计划中的学期计划,与模块计划安排有着某种相似点,不同的是计量单位,学期计划中的计量单位是课时,模块计划中的计量单位是单元。当然,模块计划编制也可以直接以课时为计量单位,把主教材和辅助教材合理分配到每个课时中去,但是要以单元为知识体系灵活安排,避免传统计划中统的过死的逻辑排列形式(严格按照运动技能系统性排列方式),要凸显模块教学内容安排的灵活性特点。

2.模块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重构

基于以上认知,并借鉴传统教学计划编制的优势,我们对模块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做了以下重构。现举两种不同形式模块和单元计划范例供大家参考。

(1)模块教学计划(表2、表3)

模块教学计划是高中学生达成该模块教学目标的统筹计划。任课教师要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把模块的具体目标所呈现的内容标准加以具体化,并分成若干个单元,再依据单元的难易程度来安排课时,以便我们能从总体上把握学习的内容和要求,从而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和落实。从本文所举范例来看,两种不同形式的模块计划价值虽各有千秋,但是模块计划总体要求应简洁、实用。

(2)单元教学计划(表4)

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出,单元教学计划是教学的完整基本单位,课时计划是单元教学的细化,其学习内容不仅明确、具体,而且内容之间有关联性。因此我们在制订单元教学计划时,应结合模块整体教学目标,明确确立本单元的主题,并对单元主题进行分解,以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单元计划编制中不仅要体现技能层次的递进性,同时还应重视每个单元教学计划之间的衔接, 后一个单元教学计划应该是前一个单元教学计划的延伸和发展。

(3)课时教学计划

课时教学计划教学设计是终结,它是以一个学时为单位来设计和安排的。制订学时计划应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重难点、教学组织形式、教与学的方法和步骤、练习时间、次数和运动负荷的预计、场地器材的运用以及教学后记等部分。

五、结语

经过我市部分高中教师的实验和使用,证明本方案完全可行,它不仅方便实用,而且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备课效率,减轻了教师备课负担。囿于视野或理论认知不足,本研究还尚有不足,有待于专家指正,以便今后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官思渡.高中新课程教学问题与问题解决[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06-110.

单元学习计划篇(2)

一、制订单元教学计划的意义。

单元教学计划,是按照某一水平教学阶段的教学计划,把一项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与学的方法和手段、教学步骤、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教学资源开发等因素,按照课次相互衔接、科学系统地进行编排的计划。它反映教师对该项内容教学的整体构思和设计,是对水平阶段教学计划的具体化。

二、制订单元教学计划的方法与步骤。

1.确定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的确定应依据学期教学目标(计划),它是学期教学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又是课时教学目标的纲领。它具有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单元教学目标应包括:

知识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所要了解或知道、掌握的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或有关本单元的体育知识。

技能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所要掌握和运用的运动技术和能力。

体能目标: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所要锻炼或发展的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

情感目标:在本单元学习过程中,所要贯彻的思想教育渗透。

2.设置课时数

单元教学课时直接影响学习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和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在分配单元课时数时要充分依据学期教学计划与学期教学目标,合理设置单元课时数,并根据单元课时数的设置合理分配重难点与教学内容。对于学生兴趣大,又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能、培养学生终身意识强的单元可以大一些,教学内容可以广一些、深一些。对于那些与实际生活联系少,学生又不太感兴趣的单元,可以设置课时数少一些,让学生做到了解或基本掌握即可。

3.分析重难点

在单元教学计划中,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技术和体能的分析来确定,并把重难点分配到教学课时中去,通过课时教学的重难点突破来完成单元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4.构建教材内容分类和具体教材内容

教学单元是学习内容的集合,教师在设计和建构教学单元时是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的但《课程标准》仅详细的对各领域目标进行分类和分析,对课程内容却没有分类和规定,仅提出了以“目标的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的实施要求。那么教师如何选择合适的教材内容,使课程目标得以实现,这给教师参与课程内容的构建留下了较大的空间。我认为构建教学单元首要的工作是对课程目标进行具体分析,因为有些课程目标可能学校没有条件开展教学活动,学生难以达成,有些课程目标可能学生早已达成,要求学校根据条件深化。因此各校要在学校层面上分析整合课程目标,结合本地区学校的教学计划,列出适合学校条件的教学内容。

第一步:研读《课程标准》,根据学校的具体条件、学生发展特点、教师的实际水平,对《课程标准》某个水平阶段的五个领域目标进行分析、整合。确定符合学校实际条件,适应学生发展水平且可能实现的,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目标体系。

第二步:根据学校整合的体育与健康课学习目标体系,明确学习目标体系中哪些目标可以引领教学内容,哪些目标不能引领教学内容。

第三步:根据能引领教学内容的目标确定本校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分类并列出相应的学习内容。当然,课程内容的分类并不要求我们从整体上都要学习,只是提出了可供选择的“菜单”。如我区的行知中学水平四教材分类:

重点教材:主要是由发展运动技战术能力目标引领的,学生喜欢的、学校场地允许的、社会上常见的运动项目和学校的特色运动项目。

掌握一两项球类运动技战术,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完成一两套武术套路或对练,如防卫拳(18式)、剑术;完成一两套健美操或舞蹈,如有氧健身操一套;掌握几项田径运动技能,如跳远、跳高、跨栏、推铅球(实心球);掌握一两种地域性运动项目的技术,如滑轮、结合学校每年1周时间的学农进行登山和越野跑教学。

完成一两套技巧项目动作或器械运作:各种滚翻、支撑跳跃、单杠组合动作、双杠组合动作。

基础性教材:由发展学生体能目标引领的发展学生生存和生活的基本活动能力如走、跑、跳、投、悬垂、支撑、攀登、爬越、平衡等;发展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的机体能力的身体素质,如力量、耐力、速度、灵敏和柔韧等身体素质练习;重点教材和一般教材相关的专门素质练习和有针对性的身体素质练习等。

一般性教材(介绍性教材):学会野外常见的运动方法目标引领的教学内容:如野营、定向越野、滑雪滑冰、划船、远足、登山、多功能健身器上练习、健美运动、防身术、台球、拳击、跆拳道、NBA篮球等运动项目。

三、制订体育教学单元计划要突出课标的思想理念,通过运动技术教学突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从项目考虑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练习过程中的体现,再在挖掘教学过程中的情意表现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组织与练习形式。重难点不仅局限于技术上的重难点,而且可能是一些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非智力因素培养上的重难点。如对于跑、跳、投的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重难点问题展开探讨,在对动作分析和合理想象的基础上,最终需要挖掘出跑、跳、投在实际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重难点。

四、制订体育教学单元计划要突出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自主、合作、探究。

对学习方式呈现的比重不做要求,按照课程的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还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供自主学习目标,增强自主参与意识;激发自主学习动机,形成自主参与倾向;着力学法指导,提高自主参与能力。

单元学习计划篇(3)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班级学情分析:

三(5)班共有学生50人。多数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技巧,具备初步了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尚缺少主动与同学交流的习惯。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一是个别学生的计算还没有过关。二是理解题意的能力不强。三是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待于加强,课堂上讨论不起来。四是课堂学习习惯方面,有一部分学生的习惯很差,表现为作业马虎、插嘴、课堂活动缺少主动性和对活动的专注。五是一部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同伴间缺乏合作与竞争。

三、本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第五册数学主要包括九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和一个总复习单元,其中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是本册的重点。在数与计算方面,这册教材安排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以及分数的初步认识;在空间和图形方面,安排了四边形的认识;在量的计算方面,安排了长度单位千米、质量单位吨以及时间单位分、秒;统计方面,让学生初步学习可能性。此外,教材还安排了"数学广角"和两个数学实践活动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四边形、多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难点:时分秒的认识、四边形

五、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会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口算的分阶段要求初步拟订如下:

有余数的除法6%以内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8题4%以内绝大多数达到每分钟做10题。

六、教学措施

1、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的数学概念。

2、加强导优辅差工作,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3、设计一些探索性操作活动,培养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4、结合课题,在课堂交流和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做些调查、分析,进行一些尝试。

5、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及时进行课堂教学的总结反思。

6、注意将数学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创设生活化课堂情境,将教学内容中的数学问题生活化。

7、注意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8、严格抓好学生的课堂学习习惯。

9、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重视培养问题意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可以结合当时学生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替换材料内容,以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师还应加强指导,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相关信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10、在处理教材时,注意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不要随意拔高和降低难度。

七、全册课时安排:(约61课时)

(一)、测量(7课时)

千米的认识……………………………………………4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3课时 ……………………………………3课时左右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9课时)

加法……………………………………………………3课时左右

减法……………………………………………………3课时左右 【1】 关于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教学计划的文章 >>

【返回 栏目列表】

加法和减法的验算……………………………………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四边形(6课时)

(四)、有余数的除法(5课时)

(五)、时、分、秒(3课时)

填一填、说一说………………………………………1课时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3课时)

口算乘法………………………………………………3课时左右

一位数乘二、三位数…………………………………5课时左右

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

(八)、可能性(4课时)

(九)、数学广角(3课时)

掷一掷…………………………………………………1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八、各单元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测量)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单位的换算,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长度观念、质量观念。一些比较大的单位(千米、吨),由于学生很难用量一量、掂一掂的方式去感受,主要是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认识。主要特点有:

1.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2.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和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学会单位名称间的换算。

3.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和质量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6课时

第二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2)]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加减法的验算。以前这部分内容与万以内的加减法(一)共同编排在第四册。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计算。

2.加强估算。

3.体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4.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能力进行计算。

5.对于算理,不再借助直观图,也不再用动态的竖式计算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

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结合情境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

3.理解验算的意义,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单元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能力并且在结合解决实际问题中来提高计算能力。

2、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体会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单元课时安排:约9课时

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三单元:四边形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周长的概念,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长度的估计等。在编排上的特点是:

1.从日常生活中引入几何概念,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几何知识。

2.利用活动巩固对几何概念的认识。

3.周长的概念更强调从一般性的角度引入,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了解周长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3.通过对长度和周长的估计,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

单元教学重、难点:

1、认识四边形的特征,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通过对长度和周长的估计,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

单元课时安排:约6课时

第四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单元教学内容:第四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

(2) 关于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教学计划的文章 >>

初中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教学计划

兴趣小组教学工作计划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小学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

小学远程教育工作计划

2011年秋季小学教学工作计划

单元学习计划篇(4)

关键词:工科大学生;学业拖延;团体辅导方案

工科大学生学习拖延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设计将以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为基础,运用团体动力学理论、人际相互作用分析、社会学习理论。根据工科大学生学习拖延的现状和原因分析进行针对性地设计。本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整个过程主要包括创始阶段、过渡阶段、工作阶段和结束阶段。其中每个阶段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设计都将根据各阶段的目标和特点进行设计。

一、研究对象

从西南石油大学的学生中产生。通过宣传,公开招募、进行访谈,筛选出中高等程度拖延的学生20名,随机抽取10名参与团体辅导。

二、团体辅导的目的

1、帮助成员理解学习拖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行为,减少个体不良情绪。

2、检视个人学习拖延的现状和原因。

3、意识到时间的管理的重要性,学会合理有效地利用时间,

4、制定可操作性的目标,提高自我效能感,减少学习拖延

三、团体辅导的内容和程序

本次团体辅导分为4个阶段,8个单元,每个单元2小时。每次1个主题,围绕主题安排具体活动。

第一单元:我们的相识

播放《相逢是首歌》音乐。首先“我是小记者”、“心情彩虹”、“心有千千结”、“交换名字”的活动使成员之间相互认识、彼此熟悉,形成初步的了解。紧接着“讨论小组名称、口号、标志”澄清团员的期待,明确团体目标。最后订立团体规范,请各小组成员发表自己的观点,整理成自己团队的制度。将最后的制度写在黑板上,每个成员都同意之后拍手示意,形成《团体契约书》。

第二单元:时间去哪儿了

通过“棒打薄情郎”、“时间银行”、“格言俗语大比拼”、“60秒的价值”、“生命历程”认识什么是时间以及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学会珍视时间,提高珍惜时间的意识,了解自身时间的使用情况。布置家庭作业:思考学习生活中你是如何利用与分配时间的?

第三单元:我做时间主人

首先反馈上个单元的家庭作业,小组讨论与分享。接着开展“同舟共济”、“成长三部曲”、“绘出我的生活馅饼”、“时间我把握”、“我的一分钟”的活动,让成员学会合理分配时间、有效利用时间。

第四单元:你,计划了吗?

通过“计划管理”、“急救船”、“音乐欣赏”、“计划落实单”、填写“单元信息反馈表”的活动,促进成员们掌握时间管理的计划,制定适合自身的学习计划。

第五单元:我有梦想

通过“超级模仿秀”、“梦想之旅”、“互相提点”、“音乐欣赏”、“目标制定”的游戏,帮助成员认识目标的重要性,制定可行性且具体的学习目标。最后布置作业:制定一份学习计划,做出计划实施表,并付出行动。

第六单元:持之以恒

首先反馈上单元作业,考查计划的实施效果,小组间互相讨论、分享。通过“耐力大考验”、“图片启示录”、“绊脚石”的活动,进一步完善目标与计划,认识到持之以恒对完成目标与计划的重要性。

第七单元:我能行

通过“你动我也动”、“现学现卖”、“事出有因”、“我能行”、“优点大轰炸。。的游戏挖掘自身的优势,提高对时间控制的信心,从而强化自信心,在学习中减少拖延。

第八单元:微笑着说再见

单元学习计划篇(5)

一、“Intel未来教育”的特点

1.“Intel未来教育”核心:框架问题设计,改变传统教育观念。“Intel未来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运用六个侧面提问法设计单元教学计划的“框架问题”――内容问题、单元问题、基本问题3个层次问题的设计。通过教师在设计问题过程的体念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2.“Intel未来教育”过程的实施综合吸取了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三种学习理论的各自优点,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改变了过去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是“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的特色之一。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合作性学习转变。

3.“Intel未来教育”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韩愈在《师说》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角色的诠释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这六个字中,“传道、解惑”好理解,关键是“授业”,怎样“授业”呢?“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的核心之点是: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传统教学中那样把问题的“陈述”呈现给学生,而是围绕着学生所学知识而设计出知识诞生的“原始情境”进行教学。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是从教师那里得到现成的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回答而得到所学知识。

二、美术学科教学中“Intel未来教育”的应用

1.精心设计单元教学任务。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总是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想象力,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好的学习任务,首先应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其思考,使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欲望。同时提出的学习任务应该适应不同的学生,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从教学内容上,教师要做到精心设计好“Intel未来教育”每一个单元教学计划。因为单元计划的框架问题――内容问题、单元问题、基本问题的设计质量直接决定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因此,单元教学计划的设计至关重要。

2.转换教师角色。“Intel未来教育”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综合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因此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

角色转换有两重含义:一是从讲授、灌输,转变为组织、引导;二是从讲“Intel未来教育”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明确自己所担当的角色,认识到学生的知识不是靠教师的灌输被动接受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建构起来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地位不是削弱了,而是比传统教学中的作用更加重要、更加不可缺少。教师在设计单元教学计划时,准备时间应比传统的教学教案设计更长。抓住学生心理活动,充分地了解学生,精心设计好单元教学中的内容问题、单元问题、基本问题。因此,不能认为只有站在讲台上讲课才是教师的本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好充分的教学实施准备工作:准备学生支撑文件清单;制作学生演示文稿范例和学生网站制作范例;设计学生演示文稿和学生网站评价量表;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为学生搭起支架;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及时改进给学生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组织实施。“Intel未来教育”进行了教师角色的转变,设置了合适的单元计划后,接着要考虑如何使单元计划设计的“框架问题”促进学生的学习。新课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取新知识的体验。因此,转变学习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实践,我认为在“Intel未来教育”教学中应重点注意以下的几个方面:

(1)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案。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提出“框架问题”之后,不要急于讲解,让学生讨论分析,提出完成单元计划教学中的问题需要做哪些事情。提出的问题中,有些是以前学过的,这些问题由学生自己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即隐含的新知识点,这正是这个单元计划教学中所要解决的问题。

(2)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完成单元计划。

创设单元情景使学生进入学习情景,师生讨论,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和自己要解决问题的方案,在任务完成阶段中,老师只是一个帮助者和指导者,多给学生鼓励,让每位学生都能自由、大胆去解决“框架问题”,教师要走进学生当中,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还要主动地全面观察了解学生,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共性问题,及时给予提醒和指导。

(3)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单元学习计划篇(6)

成功的教学必有完善的计划,即使有再强的执行力而没有好的计划也于事无补;教学计划是教师学习与实践、思考与探索的结果,是教学实践、反思及不断升华的历程。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计划的制定有必要厘清几点:

一、厘清学段教学内容,构建水平四学校教学内容框架

体育教学内容是课程构建的核心之一,整体构建是涉及全校的课程内容分布的问题,厘清三级课程管理系统学段教学内容,构建学校教学内容框架。

《课标》(2011版)列举的课程内容如田径类、球类、体操类、游泳或冰雪类、武术类、其他民族民间体育活动项目等。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江苏省2014年7月﹚的课程内容划分为必学、限学、自选三类,必学内容:基本活动技能﹙田径类、体操类﹚;武术;体育与健康知识。限学内容:球类﹙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韵律活动与舞蹈;民间传统体育等。自选内容:游泳、花样跳绳、定向运动、新兴运动项目等。我校已有的课程内容如 “每月一赛”(拔河、合作跑、跑操、广播体操、接力跑等);海门市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花样跳绳、踢毽和跳橡皮筋﹚。

体育教师必做的学校体育工作如《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南通市体育学科学业水平测试、海门市季度体质与视力状况监测等;“每月一赛”; “体育节”(田径运动会、球赛等); “一校一品”﹙篮球、足球等﹚;市教育局、体育局组织的体育比赛,学生全员参与的比赛﹙广播体操、跑操等﹚等。

结合学校体育工作筛选课程内容,选择学校具备条件、学生喜欢、教师能教的教学内容,构建水平四学校教学内容框架,具体思路:1、体能﹙田径类、体操类、武术等﹚、体育文化和健康教育知识、校本课程确定是学生必修的内容。正确处理一般体能类教学内容,避免出现体育课上成体能训练课的现象,学生在学习与运用中形成基本运动技能并增强体能。 2.依据精教类、简教类、知晓类、锻炼类教学原理确定田径、体操、球类等运动项目。如篮球精教类教学内容,“一校一品”篮球大教学单元内容﹙40–50课时﹚,分配在各学年学期中。结合各社团种类确定简教类教学内容﹙乒乓球、羽毛球等﹚,并分配在各学年的学期中。3、整合测试项目,融入在相应的运动单元教学中。南通市初中学生体育学科学业水平测试方案,考生体育成绩包括《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平时体能素质与运动技能水平测试和毕业升学体育考试三个方面组成。每学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体能素质与运动技能水平测试3项,其中800米(女生)、1000米(男生)跑为必测项目,其余2项在体能素质类与运动技能类项目中各选测1项。可供学生选测的体能素质类和运动技能类项目各不少于3项,且各学期2项选测的项目不得重复测试;毕业升学体育考试规定在题库中田径、体操、球类三大类测试项目每大类各供选三项,学生每大类“三选一”自主选择考试。中考题库中三十多个测试项目,每学期教体能技能选测6个项目、必测1个项目,初一、初二、初三上学期五个学期可选教题库30多个项目,初三下学期根据学生选项,复习应考。如何优化整合中考题库考试项目呢?遵循运动项目教学先易后难的顺序如跳跃类,先立定跳远再立定三级蛙跳、立定三级跳远,后跳绳、跳高、跳远,可确定初一立定跳远、跳绳,初二立定三级蛙跳、跳远,初三立定三级跳远、跳高;与精教类、简教类、知晓体验类教学内容融合如篮球运球绕杆、运球投篮﹙中考题库测试项目﹚安排在篮球教学单元的运球、投篮部分。4、处理好基础年级、毕业年级教学与中考内容之间的关系。初一、初二基础年级学生在相对集中时期系统地学习。如初一上学期选择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实心球 ﹙体能﹚;广播体操、篮球、足球﹙技能﹚;耐久跑﹙男女生必测项目1000米、800米﹚等教学内容。5、除运动技能外,教师对选择的教学内容进行挖掘与开发,形成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教学内容。

综上所述,水平四体能技能教学内容逻辑性编排构成学校课程框架即各学年学期的教学内容分布如初一上(下)学期教学内容:体育与健康知识、耐久跑、立定跳远(跳绳)、实心球(快速跑)、坐位体前屈﹙30秒立卧撑﹚、广播体操(技巧)、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每月一赛”(海门市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男生引体向上、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等。

二、目标统领内容,合理布局学年、学期教学计划

《课标》(2011版)学习目标与教学内容是“捆绑”在一起描述的即内容紧随目标,学习目标的达成与学生学习何种运动项目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学生喜欢并认真学习与锻炼。学习目标由水平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组成的完整体系,细化水平学习目标可得到下级学习目标。

“目标引领内容”,细化水平学习目标可得到具体教学内容四个方面的学习目标如篮球运动技能水平学习目标之一:基本掌握并运用篮球运动技术和简单战术,教学内容是达成学习目标的载体。水平四各年级篮球运动技能学习目标:学生学会运、传、投等篮球基本技术和简单战术,参与简化规则的篮球教学比赛;学会运球接投篮等“组合”技术,会学一些需要进一步掌握的基本技术和简单战术,参加具有一定对抗性的篮球教学比赛;会用所学技战术参加篮球教学比赛。各年级篮球教学比赛内容:在规定区域中教学比赛如汽车轮胎替代篮圈的长方形平地、半场、全场篮球教学比赛,运用传球、运球、投篮单项技术教学比赛;“组合”技术和简单战术的教学比赛;运用所学篮球技战术教学比赛等。

教师根据学校条件、学生学情等确定各学年、学期教学计划。如何在各学年学期中序列教学内容呢?遵循教学内容与季节、天气状况相适应如体育文化和健康教育知识教学单元星布在雨天上室内课;遵循教学内容与学生体能储备相适应如初一第一学期初广播体操、学期末实心球;其他如每月一赛在每月月初等;毕业年级学生初三下学期统考,恢复体能、学生选项分组教学、体能与技能训练、心理训练及适应性训练及考后发展学生兴趣爱好的体育运动。

如何分配每学期教学内容的课时呢?以每学期16周课时为例,体育理论、健康教育3-4课时,精学类运动技术10课时,简学类或知晓体验类运动技术8-10课时、体能技能项目19-20课时,校本课程项目4-5课时。

三、科学合理地设计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是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基本单位,各学年学期的具体教学内容可运用单元教学的形式教学。单元教学计划设计一般通过分析教学内容选择分解教学法还是完整教学法,根据学生学习基础等决定教学单元技战术重点、难点及教学内容搭配,就学生学习状况分配教学单元课时。以融合在足球教学单元中的定位球踢远为例,运用分解教学法,运动技术各环节具有阶梯性,原地定位球踢远技术、助跑定位球踢远(上一步、3-5步助跑)技术。原地定位球踢远技术、助跑定位球踢远(上一步、3-5步助跑)技术、教学比赛(踢准、踢远)等组成小单元教学,与足球运球绕杆等小单元教学串接构成大单元教学;搭配力量、速度等身体素质练习如立卧撑、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等。

运用单元教学编辑教学内容,单元教学可结合学校体育活动设计,仅选用考试测试项目,会让学生失去体育运动兴趣,更不会参加体育运动。体育教学要课内外结合,教学延伸到课外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单元教学中的大量练习可在大课间、体育活动课时得到补偿,丰富的练习手段、多样的组织形式等能够引领学生自主锻炼、拓展练习如排球——垫球,学生运用垫球技术自主练习或垫多比赛、集体游戏——垫球接龙等,在课外良好的体育氛围中体验体育文化魅力;匹配学校群众性体育比赛,学生能运用体育课习得的各单元教学运动技能参加各种比赛,加深对体育运动的理解如每学年秋、春季田径运动会、“每月一赛”等是学生学习交流、锻炼、展示的平台;各种主题形式的单元教学促进学生学习融会贯通,如不同教学内容组合在单元教学中,加深学生对运动原理的理解,例实心球、排球发球、定位足球踢远用力方法即用力速度快、距离长,用力部位即球的后下方相同。并开发教学内容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实现学习目标,推进学校体育课程改革。

四、针对性且个性化的设计课时教学计划

课时教学计划是单元教学计划的具体化,要避免单元学习目标课时化,分析课时教学内容,确定课时教学重点难点如实心球初一重点用力顺序,难点投掷角度;初三重点远离器械、鞭打技术,难点投掷高度;身体练习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抓住技术教学载体,设置辅助练习如用“抱膝跳”体会蹲踞式跳远的“腾空”动作;运用直观教学法,结合挂图讲解、模型示范等,并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尝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运用语言法渗透体育运动技术原理和健身方法等教学教育。课时计划体现身体练习的课堂运动密度与强度学科特点;运用分层分组教学等有效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技能形成、体能发展,并享受体育运动乐趣。

课时教学计划为班级学生量身定做,因此具有针对性。体育教学是一个预设与生成的过程,而教师与学生之间人与人互动的过程是最大的变数。如男生喜欢球类运动,课上预留一点时间给学生进行球类运动能保持他们学习的热情;女生能遵守课堂秩序,可引导她们之间的协作,形成良好的团队等。分析各班学情,因势而导,达成教学教育目标。

单元学习计划篇(7)

关键词:元认知策略;词汇;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261-03

一、引言

语言从最基本的语音单位、语义单位组成单个的词,词组再组成简单句、复合句,最终联句成篇成文。语言的学习经历了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词汇是输入的语言单位中具有显著意义的部分,语言输出的流畅与丰富与否与词汇积累有显著的关系。

在词汇的学习过程中,输入来源除了课本、阅读材料和词典之外,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习者的学习策略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根据国家教育部2003年新课程标准,八级目标要求“学会使用3300个左右的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教育部,2003)而这些词汇的掌握与学生的学习策略有很大的关系。

教学中,许多教师尤其是初中教师要求学生反复背诵单词及词组,然后进行单元或模块的测试而检查学生掌握词汇的情况。教师们总是发现学生掌握词汇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却也大多难以找到高效的方法,而学生们也把记忆词汇的希望寄托在记忆力与大量的时间上。初中生上了高中以后,也常常面对大量的词汇而烦恼,更不用说教师课堂上拓展的高级词汇和习惯用语等。进入高二高三,面对大量的完型填空及阅读理解学生们更加茫然,由于这些篇章覆盖了高中必修和选修课本里较为复杂的词汇。因而许多学生的完型填空和阅读理解得分率不高。这表明英语学习者听说读写能力需要词汇量的支持,更需要研究学习策略。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只是要求学生课后要完成记忆任务,课上听写,部分教师采用罚抄的办法,但收效甚微。也有部分教师教给学生各种记忆单词的技巧,如形象记忆法,结构分析法等,取得的效果也并不显著。由此可见,要提高学习者学习效率,需要更有效的指导和方法。

词汇学习分为直接式词汇学习和间接式词汇学习。对两种词汇学习类型作出区分是非常有意义的,在直接词汇学习中,学习者进行直接的词汇练习和活动,在间接词汇学习中,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些其他的特征上,通常是说话者所传递的信息。如果在这样的信息中,未知词汇的量不是很大,那么无意识的词汇学习已经发生了,即使学习者的注意力并没有直接放在词汇学习上。这就是Krashen(1981)的语言学习输入理论,他认为间接词汇学习的发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首先,学生对所接触的语言内容必须感兴趣(可以发生在阅读、听说或其他交流中),从词汇学习的角度来看,这种兴趣创造了一种理解交流信息中未知词汇的需要。其次,学习内容要高于学习者的目前水平,如包括新词汇或新结构等,但是这些高于学习者水平的内容应该在它所发生的语境中被理解,不论是语言语境还是非语言语境,未知词汇都要达到一定程度上的可理解。最后学生应该做到不会因为学习新东西而感到紧张。

间接词汇学习发生在学习者日常各种学习活动中。学习者在有一定的语言基础之上,与各种对象交流时,无意识地掌握新的词汇,这些交流可以是课外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或第二课堂活动。也可能是与英语国家人士交流中获取新的信息。同样,除了与人互动之外,学习者可能通过自身在接触课外读物,听看视频音频材料中不断获取到相关材料而达到水平的增长。学习者自身并未察觉到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而是出于各种需要和目的参与了互动及学习,在活动中自然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识别分析输入的语料,并无意识地领会任务之外的未知知识。

相比直接学习,间接学习起到了更大的作用。只要提供适当的机会,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机制便会发挥功能,驱使他们进行无意识地学习。因而,作为施教者,教师或许应该考虑到课堂教学的能动性,增加间接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枯燥而紧张的课堂之外更有效地提升学习效率,增长词汇知识。

国内外语言学研究一直把词汇学分解与其他的体系之中,语言研究一般分为语音学、音位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心理语言学、文体学等。也就是说,词汇研究长期以来没有得到专门化的重视。20世纪七八十年代教学法的兴起,促进了人们对词汇教学的进一步认识,逐渐地从传统的语法教学转向对词汇教学的研究探讨。但当前,学校词汇教学还停留于课前预习、课文解读,语言点分析,语言操练,形式固化,学生仍然很难主动研究学习。

随着教学法的不断探索和更新,也随着人们对认知心理学的重视并引入语言学研究,词汇研究不断与学习者学习机制联系起来。有的学者开始对元认知策略与词汇教学进行深入的探索,元认知策略的运用逐渐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理论是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人们对心理学的不断了解,英语教师们应该意识到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对所得信息的积极主动的加工,并做到根据自己所设定的学习目标定期检查目标的达成度,更应该不断的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做出相应的计划、监控和调节,尤其是在词汇教学中,元认知策略的使用能把促进词汇个体到词汇整体语言系统的转化和生成。

1.元认知策略的定义。元认知理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弗拉维尔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的,并于80年代对元认知理论做了进一步的完善。不同的学者对于元认知的理解侧重点有所不同,但综合他们的观点可知,元认知就是以认知过程本身的活动为对象,即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以及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评价和调节,元认知是人的认知结构中最主要、最高级、最核心的决定性成分,它是在人认知活动中制定计划、做出决策、实施监控和调节的最高层次的控制过程,即“认知的认知”。元认知的三大基本要素是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元认知知识包括主体知识、任务知识和策略知识。元认知体验是指伴随并从属于认知活动的有意识的认知体验或情感,包括积极体验和消极体验。元认知监控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能不断评价自身的学习过程,并能适时地对计划进行调整,选用适当的方法确保任务的有效完成。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这三个要素是相互制约又相互联系的。

2.元认知策略的分类。元认知策略是基于元认知理论的一种学习策略,是语言学习中一种高层次的学习技巧,对学习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元认知策略主要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三方面。计划策略是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活动事先做好计划和安排。监控策略则是对实际的学习过程的监测、评估和反馈,包括学习时对注意力的跟踪,对学习速度和时间的监督等,学习者会不断的发现自己在注意力和理解力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矫正。调节策略是对学习过程进行调节、修正和控制,学习者可以在这种策略的帮助下纠正自己的学习行为,补救不足,获得更良性的发展。

元认知策略的分类多种多样,在不同的研究中有不同的分类。O’Malley & Chamot(2001)认为元认知策略主要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评价策略。计划策略包括提前组织、注意定向、功能计划、选择性注意和自我管理。监控策略主要是自我监控,监控自己的理解过程,并采取一定的调节措施。评价策略指自我评价,评价语言的产出,总结经验。

元认知策略分为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评估策略。学习者在学习前对学习活动的目标、过程和步骤做出规划和安排,即明确学习目标,预测重点和难点,提出疑问,分析如何完成任务及时间的安排等,这种策略为计划策略。监控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进行中根据活动前制定的学习目标对学习计划中的学习进程、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和计划执行情况等方面进行有意识的监控。评估策略主要是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估,依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对学习计划及学习过程所使用的学习策略进行适当的调整。

3.词汇学习策略。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理论,人的认知活动是一种复杂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知识的掌握需要高层次的意识,不仅需要学习者感知,领会,理解外界事物,也需要学习者对此进行有效的思维、记忆、选择、分类等心理活动过程。

由路海东教授所编写的《教育心理学》这本书里写道: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新信息的接受与获得(学习)一般要经过八个阶段。(路海东,2002)

第一阶段:动机萌发。首先在教学生记忆单词时,要激发学生记忆单词的动力,不断地强调单词在整个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要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学习内容是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的,并且能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情绪,让学习逐渐成为一种学生自我维持的过程。

第二阶段:注意与维持。词汇学习需要学生对此持续地努力、自我控制和记忆。

第三阶段:习得。学习者积极地将所学知识到达短时记忆,并把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转入长时记忆。

第四阶段:保持,即记忆储存:但词汇到达长时记忆后,还要对所记忆的单词应用和巩固,使之永久保持。

第五阶段:回想。指能将所记的单词准确地在大脑里出现,或者在阅读的过程中碰到记过的单词能够马上认出。

第六阶段:总结。指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能够对所学的词汇进行分类、推理、演绎、概括等知识的迁移。如对话和写作中运用所学的新单词。

第七阶段:任务。是学习者通过做作业或者完成某些任务达到学习的目的。

第八阶段:反馈即强化。学生通过不断地练习和巩固使自己达到掌握的目的。这一阶段可以对动机也起强化作用。

外语词汇学习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新信息的摄入和组织的过程。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显然要对新知识的吸收产生影响,因而产生一系列的编码和重组。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学习和积累了大量的词汇,但这些词汇是否能记住,又能记住多久,都要依赖于学生对记忆的每个环节的把握。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在词汇习得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元认知策略对词汇教学和词汇学习的指导意义。词汇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词汇教学的高效性,并高质量的完成词汇教学任务,教师需要运用各种方法引起学生对词汇学习的重视,并配合好老师的词汇教学工作,元认知策略可以更好地帮助老师对学生的词汇学习活动进行指导。(1)元认知策略有助于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学生在词汇学习活动进行前先制定一个可行的适合自己的词汇学习目标,在目标中明确指出学习的哪个阶段完成什么样的目标,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按照目标去开展词汇学习活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习上的盲目性和不合理性,促使学生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从而提高的词汇学习的高效性。(2)元认知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监控能力,促进科学的评价能力的形成。元认知策略对学生的词汇学习过程进行监控,监督学习的进展情况,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会不断的检查,不断的总结,及时的对学习过程和阶段性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和总结,适时地进行改正。另外在词汇学习过程中,随着元认知策略的运用能力的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并越来越科学。(3)元认知策略的使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从制定学习计划到学习目标的达成,整个过程都是自己在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活动,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也是自己有意识的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调节,查缺补漏,他们在这种学习策略的指导下清楚的感受和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过程的主导者,不断的改正,不断的提高,从而激发的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词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学能力得到了很多程度上的提高。

元认知策略对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英语学习中元认知策略的运用不仅可以帮助学习者恰当的、有意识的选择学习材料,提高学习效果,还有助于促进学习者制定学习目标、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从而增强学习英语的信心。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重视对元认知策略的训练,以加强学生运用元认知策略的能力。元认知策略训练不仅赋予教师新的教学理念,还能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它是优化英语学习效果,促使学习成功的必经之路,而且是学生个体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学者们不断探索逐步认识到词汇教学应有一定策略的指导才有效。元认知策略得了高度的关注。文秋芳在《论英语学习方法的结构特点与调控》一书中详细阐述了元认知策略及其调控作用(文秋芳,1996)。刘绍龙和肖善香探讨了元认知对语言学习的积极指导作用和意义(刘绍龙,肖善香,2002)。

三、教学中元认知策略运用建议

1.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渗透元认知策略,并且做好示范和讲解,直到学生明白为止。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可以随时监控,表现优异的可以表扬,做得不到位的要及时的指出问题并纠正,努力使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前进。

2.策略的培训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师要在整个培训的过程中要充当多重角色。除了搞好自己的英语教学之外,教师还要充当一个研究者。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测试结果分析,找出策略应用比较差的学生,并与之适当地交流,帮助他们找出问题的症结,改善学习策略,提高元认知的意识。

3.元认知策略的使用,使学生在一点点一步步地感到自己的提高,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和学习动力,有的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动力又带来更好的成绩,成绩又带来更高的动力,形成了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Flavell,J.H.1979.Metacognition and Cognitive Monitoring[J].American Psychologist,(19).

[2]Krashen,S.1981.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3]O’Malley M,Chamot U. 1990.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guage Acquisition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5]路海东.教育心理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刘绍龙,肖善香.认知、元认知与语言学习[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37-39.

[7]文秋芳.学习成功者与不成功者在方法上的差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61-66.

[8]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