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银行高质量发展

银行高质量发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5 16:30:02

银行高质量发展

银行高质量发展篇(1)

―― XXX同志二三事

XX同志,现年50岁,XX支行主管信贷副行长,中共党员。该同志86年参加银行工作,96年调入农业行,一直在基层行工作。期间,做过出纳、会计,统计计划、信贷员、信贷副主管、信贷主管,主管信贷副行长,几乎走遍了县支行的各个工作岗位,多年的基层行摸爬滚打,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熟知各个工作岗位及工作要领。2019年她做为信贷副行长,调入XX支行之际,XX支行正面临着“中长期项目难发展、不良贷款包袱重、支农筹集工作没进展”三大经营难题。2019年也是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的整改之年,由于历史原因,XX支行多年来背负不良贷款沉重包袱,业务重点一直放在化解不良贷款上,造成处在国家级贫困县,连续三年没有正常贷款、连续三年没有扶贫贷款、连续三年没有发放贷款的现象,中央巡视组进驻省行时就XX的“三无”提出了这个问题,省分行行长会议上,省行行长又点名XX支行,整改“三无”问题迫在眉睫。如何破解扶贫贷款难题,也成了她的心头大事。

迅速行动,坚决打好脱困翻身战

2019年2月20日省分行信贷业务促进会议结束后,她21晚回XX就开始与金融办、扶贫办、农业农村局联系相关领导电话联系,次日与行长XX同志,开始分头行动,到金融办、扶贫办、农业局要来符合我行扶持条件的农业小企业名单,着手对扶贫业务类小企业进行筛选。先后筛选出 “XX盛兴粮油贸易有限公司”、“玉丰玉米糁加工公司”和“河南XXXX”三家企业,经过多次与相关部门接洽、调研、材料整理环节,都在项目在即将成熟的时候,因为种种原因被否。此后,XX支行又将营销的垃圾焚烧发电“XXXX项目3.3亿元贷款”作为工作重点,逢山开路,遇水造桥, 1个月内完成了项目调研,较好的完成了前期准备工作。后顺利通过省、市行的尽调小组调研,就在我行上下一致,认为该项目前景良好,可行性非常大的时候,最终因为XX的介入,项目搁浅。市分行领导了解到XX困境以后,及时向省行行长汇报了XX营销项目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力荐此前营销的相比其他项目的成熟度较高的地储粮项目,省行领导经过深思熟虑采纳了市行的意见。XX同志重新振奋精神,拿出能吃苦、能战斗的优良传统,又一次向地储粮项目发起冲击。为了避免员工此前积极性受挫,士气低落,她将办公室搬到信贷业务部,靠前指挥,拉近和员工的距离,也便于工作交流。重新调研、材料整理、程序上报,靠着5+2、白加黑的精神一点点磨,可喜的是,经过不懈努力,1429万元地储粮贷款于8月22日发放到位。

该笔扶贫贷款的发放,整改解决了XX支行的“三无”,摘掉了XX5年内没有发放贷款的帽子。更重要的是,XX支行经历了营销项目屡次被否,此贷款成功发放,无疑是给XX支行全体员工注入一支强心剂,贷款审批通过的那一刻,在省行等待项目将消息的XX同志,将通过的消息发在XX支行工作群里,全体员工顿时沸腾,有人用大拇指、有人用激动掉泪的表情,表达那一刻激动的心情。此项目落地后,XX员工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信贷人员在XX同志的带领下,9月初,又与政府有关部门、XX城投公司又对接营销了“XX污水厂”项目, 喜欢挑战是她的个性,无论角色怎么变换,她都能很快适应并胜任工作。做为信贷人员的领队,她时刻保持着充沛的精力和一颗谦虚之心,切实做到了在工作中独挡一面,为信贷员当好领队,为支行领导当好助手。

职工安危眉头心头。2020年的春节,疫情无情,象黑云一样挟裹了祖国大地,中国地图被标记成了一块块红色和深红色,医护人员在流血、打仗、牺牲,身边是小区的封路、隔离、劝返……对很多人来说,这可能是最黑暗、漫长和难忘的一个节日。当大多数员工响应国家号召,在家里抗击疫情的时候,在XX支行,XX同志一直没有离岗,她用柔弱的肩,默默的承担起值守的责任。她心系营业室白天开工签退,行内夜间值班,信贷项目和抗疫相关企业项目营销,上级行党委精神的上传下达,家属院的防护,乃至退休员工的照顾……在她的安排下,一切工作都在如常进行。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坚持守护。她象一个“守夜”的人, 恪尽职守,做好点滴,就做好了全部。

已经记不清多少天没回家了,从大年初二值班上岗,仿佛就忘了回家的事。初二的XX到处疫情布控,她带领着值班的同事对药店、门诊挨家挨户寻找酒精口罩。看着购买到的寥寥无几的防护物资,如何保障在岗人员的安危,她犯了愁。初二晚上她在朋友圈看到县城某个食品工业门市有酒精在出售,她不顾身体有恙,穿过封锁的小区步行赶过去,由于这些酒精是各单位的订单,通过求情沟通,分到了20斤酒精,等她徒手将4个桶提回单位,已是力不能支,累到虚脱。在她的努力下,陆续购买到了酒精10桶,一次性手套200个,84消毒液4瓶,防雾霾口罩260个。及时将这些防疫物资发给了值班在岗员工、年迈的退休员工手里,为安定全行员工情绪、保护员工身体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

可是她本人,由于每天在外波走,一个业接一个企业营销项目,家里有80多岁常年卧床的老娘需要人手照顾,她却不敢随意回家,害怕把细菌带回家里。心里想着,万一有啥不测,自己一人在外边扛着就够了,绝不能再伤害家里人。老母亲一日复一日的交给爱人和保姆,她就一直吃住在单位,疫情更加严重的时候,她拒绝了女儿送饭,自己在宿舍支起了锅。一袋小米一只锅,一天只吃一顿饭。她笑说:“一天一顿饭,小米就咸菜,减肥工作两不误。”

疫情期间保障民生。防疫的事挂在心,营销的事也不能丢,做为主管信贷工作的副行长,她认真按照《关于启动信贷业务管理应急通道 积极做好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和省分行《关于加大信贷支持积极防控疫情的通知》要求,和XXX行长一道,多次主动向县政府、财政局、卫健委和金融办进行汇报沟通我行信贷支持疫情的相关政策。2月5日至2月18日之间,她和行XXX行长一道,一共与县政府相关领导接洽项目7个,最终将牧原农牧作为重点项目推进,2月18日开始运作“XX农牧有限公司疫情期间应急贷款项目”,她就开始投入到忘我的投入到工作中,外地员工没有到岗,她与唯一到岗的韩旭东同志,整理材料,与企业接洽,和市分行沟通,通过微信视频,与各方面联系,得到市分行的业务指导,她完全忘记了医生交待的勿劳累、多休息的医嘱,她的亲力亲为之下,经过17天的材料整理,贷前调查评估,该项目于3月5日在河南省农业行上了贷审会,并于3月5日深夜得到批复,4600万元的应急贷款于3月17日发放到位,解决了疫情期间养殖企业的生猪喂养燃眉之急,为稳定猪肉价格、保障民生供给提供有力支持。

营销专项债存款工作9000万开局。“第三污水厂”项目在2019年9月份就开始运作了。在该项目营销过程中,她牢记使命,奋勇担当,带领信贷人员,在项目接洽中,利用个人关系,打亲情牌,利用上级行精神,打政策牌,一直在为这个项目加班加点。疫情期间,她戴着口罩,几次到财政局就债券资金事宜登门磋商。财政局的领导不好约,有时候“百闻不得一见”,好不容易见面了,就抓住宝贵时机,宣传我行利率优惠、政策优势,为该项目债券的营销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在市分行大力支持下,XX支行“存贷一体化”工作开花结果,营销的XX第三污水厂建设资本金9160万元,于2020年3月23日中午汇入污水处理公司账户。XX支行的存款工作,由于该专项债券项目建设资金的成功营销,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此次成营销,也标志着XXX分行债券资金营销实现零突破。目前,第三污水处理厂项目已经于6月得到省分行的审批,她的终最目标就是实现投放,打通脱贫攻坚贷款的“最后一公里”,该项目如能投放,将弥补XX支行“扶贫贷款”和“中长期项目”的双空白,实XX支行存、贷业务“双开花”。

成绩的背后苦加甜。目前,XX支行4家不良贷款企业档案于4月23日移交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收到交割清单,有望年内处理完毕,实现零不良。在4900万元的疫情应急贷款发放后,中长期项目“第三污水厂”11500万元的项目已经获批,不日即将实现投放;截止目前日人均存款569万元,比年初提高 万元,在省分行的排名情况由91名提高到了74名。在班子的带领下,在XX同志的努力下,XX的脱困之战,打的艰苦卓绝,由于她的坚韧不屈的劲头,也让全体员工看到了希望之花。

成绩的背后,是她的辛苦付出。她自2019年上半年,检查出甲状腺肿瘤后,医生们就建议她尽早手术。或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她需要一次彻底的身体检查,但是,因为XX信贷工作上缺人手,她就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为了与病情赛跑,为与工作争取时间,她就中药西药一起上,每天大把的药片吞着,各种苦水喝着,精神惶惑和药物苦涩,个中滋味只能是一个人默默承担。整改“三无”、脱困经营和XX支行迫切需要的高质量发展,使她放不下XX支行的经营状况,为了个人病情逃离工作责任。朋友劝她出去看病,她总说,过了这一阵吧,弄成这个项目,工作就可以缓缓了。

但是一个项目又一个项目的奔走,手术的事却一拖再拖,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一颗兴行之心,促使她逢山开路遇水造桥,忘却疼痛, “君子逢难扶危墙,不因祸福趋避之”,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兴行之心,促使她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号召,落实各项工作责任。在疫情防控、存款与中长期项目营销工作中,尽职、尽责、担当,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践行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银行高质量发展篇(2)

关键词:银行业发展;企业异质性;创新效应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17(03)-0066-11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奇迹”。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已不具有可持续性,只有技术创新才能带来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企业是创新活动的主体,其创新水平的高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制度层面的产权保护和文化价值,以及微观层面的公司治理、企业规模等因素均会影响企业创新水平。相关研究表明,银行业作为企业外部融Y的主要来源,其发展水平是影响企业创新的关键因素。

迄今为止,国内学者已从三个方面对银行业发展如何影响经济增长进行了研究:第一,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林毅夫和姜烨认为银行业的竞争程度与经济增长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郭为则认为国有银行的产权属性导致其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这些银行的信贷并不全是指向经济增长,而是考虑其它政治目的,但这是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的。第二,银行业发展与企业信贷约束。林毅夫和李永军、李志赞研究了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发展与增加小企业信贷的关系,吴军和白云霞检验了我国银行业制度改革对国有企业预算约束的影响,江伟和李斌考察了国有银行对不同性质企业的差别贷款。而对银行业发展与企业创新的关系较少研究,仅有李颖等、朱欢以及温军等x几篇文章研究了银行系统与其它金融机构譬如股票市场、保险公司以及债券市场相比,如何影响企业创新,但是并未深入剖析银行业发展本身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

国外的相关研究也较为深入,可做如下总结:第一,银行业发展对企业创新有促进效应。原因有二:一是银行具有信息揭示的帕累托改进功能,便于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传递,而信息不对称的降低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水平;二是在银行主导型的国家中,银行与企业之间形成了密切的联系,银行拥有大量有关企业创新项目的信息,这便于其对企业创新中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水平。第二,银行业发展对企业创新有挤出效应。原因有这样几点:一是认为现代商业银行由于追求规模和范围经济,大都使用科层制的复杂组织结构,过长的委托链条增加了信息的传递成本,在信息的产生和揭示方面并无明显的比较优势,因而往往对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不够;二是多数情况下企业在与银行的交易中处于不利地位,银行存在对企业的盘剥行为,银行在利益分配中的强势地位削弱了企业创新动力;三是风险方面的原因,由于企业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天生具有风险规避属性的银行对高风险的企业创新投资缺乏内在动机,从而不利于企业创新活动;第三,银行业竞争阻碍企业技术创新。国外有学者认为,市场上银行之间的竞争加剧会降低商业银行给予新创企业和小企业贷款的可能性,阻碍创新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国外研究多以美欧等国企业创新活动为研究对象,较少涉及对中国样本的分析。因为中国银行业垄断程度高而且国有和民营企业同时并存以及国有企业在信贷资源配给中通常会获得较多倾斜等,所以中国的银行业和公司具有不同于美欧等国的鲜明特征,以美欧等国为研究样本的实证结论难以解释中国现象。因此,本文试图以中国样本为研究对象,探讨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是否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第二,银行业发展的产权结构、规模结构以及竞争结构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是否存在不同?第三,企业性质是否对银行业发展的创新效应存在调节影响?

与现有文献相比,本文的贡献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本文探讨了中国银行业发展的竞争结构、规模结构以及产权结构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第二,研究了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对银行业发展创新效应的调节作用;第三,采用各地区银行分支机构密度度量了银行业的发展水平,并采用工具变量法解决相关的内生性问题。

本文其余内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提出本文的分析思路和理论假说;第三部分是研究设计,主要包括样本来源、变量选取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第四部分是模型设定和实证结果分析;第五部分进行总结并提出政策建议。

二、研究框架与理论假说

自1911年熊彼特(Schumpeter)提出技术创新理论以来,有关技术创新的研究已取得了重大进展,多数文献认为技术创新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高额投入。技术创新活动从研发、中试到规模生产以及再到投放市场,需要源源不断的高额资金投入。能否对结果不确定的项目进行持续的财务支持,就成为企业创新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决定因素。二是高度不确定性。这是一个被相关文献多次强调的重要特征,主要包括创新过程和创新收益的不确定性以及由管理者和研发者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所导致的不确定性。三是高度信息不对称。创新企业对其技术前景和产品开发有比较充分的了解,而外部投资者则难以做到这一点,两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银行业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中介,其发展可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原因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可以为技术创新提供资金。一是银行可以吸引社会大量的小额资金并进行归集,然后将其贷于企业,企业则可以将这些资金投向需要大规模投资的技术创新项目。二是银行将闲散的资金聚集起来进行规模化的投资,可有效地分散创新项目的风险,避免创新风险的集中爆发。三是银行采用这种信用创造方式为创新融资,可以将不同期限的资金和项目进行合理的匹配,从而为企业创新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保障。第二,通过对信息的传递和处理,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不对称性。关系型金融理论认为,银行通过向企业提供贷款和其它金融服务,能够产生信息揭示的帕累托改进,具有信息收集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信息揭示的帕累托改进有助于银行更好的评估并淘汰市场中的劣质项目而保留优质项目,从而有效提升技术创新项目的成功率。第三,银行业发展可以缓解企业创新中的问题。原因有三:一是银行可以通过签订信贷合约的方式实现对经营者的激励约束;二是银行通过分期贷款机制设计实现其对企业创新项目质量的控制;三是在日德等银行主导型的国家中,银行与企业之间形成了密切的联系,能够通过参加董事会等手段直接或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这有助于银行对企业经营者的创新活动进行更好的控制和监督。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说1:银行业的发展可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

由于银行业的竞争结构、规模结构和产权结构对经济增长有显著影响,接下来本文将分析其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效果。

银行业规模结构与企业技术创新。林毅夫等认为金融结构可以用大银行和小银行的相对规模来表示。经济体中大银行和小银行的相对规模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包括以下几点:第一,银行业中大银行和小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有所差别,大银行主要为大企业提供资金贷款和交易结算等服务,而小银行主要服务于小企业。第二,大银行复杂的层级组织和冗长的信贷审批流程决定了大银行无法支付识别中小企业信息的成本,因此,大银行更倾向于向信息公开、能够提供抵押等其它担保物的大型企业贷款。而中小银行的组织结构相对扁平化,信息比较容易传达到贷款决策的制定者,这也就增加了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可能性。第三,中小银行的经营通常具有区域性特征,对区域内的企业和市场环境更加熟悉,更易于与同一区域内的企业建立长期的银企关系并提供贷款,而全国性经营的大型银行却没有这种优势。

就银行业竞争结构与企业技术创新,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市鼍赫能够有效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Petersen andRajan提出,随着商业银行间竞争程度的加剧,资金市场上的信贷供给将会提高,从而增加了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的概率,同时,商业银行竞争的加剧也有利于企业以更低的价格从银行处获得贷款。波特的竞争理论也认为,企业与竞争对手争夺客户是企业经营中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竞争手段之一。对于银行业来说,垄断的市场结构会导致信贷资金供给的严重不足,具有垄断势力的大银行会更加追逐大型和优质的集团客户,而对中小创新企业置之不理。随着银行业市场竞争的加剧,市场中出现了更多的信贷供给者,除了大型的和优质的集团客户之外,商业银行会加强与普通的中小企业的合作,使得信贷资源的分配更加均衡。此外,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运行的不成熟,在很多经济领域还存在大型国有企业,具有垄断势力的大型银行更加喜欢追逐大型国有企业,而不重视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支持,所以,银行业市场竞争水平的加剧有利于民营企业为其创新活动融资。

就银行业产权结构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来看,La Porta曾总结出了两种观点:“发展的视角”和“政治的视角”。一方面,“发展的视角”认为,国有银行相比民营银行能更好的促进经济增长,因为国有银行在推动大型战略性项目能发挥更好的正向作用;另一方面,“政治的视角”认为,国有持股控制银行主要是为了促进就业、福利改善等政治目的,政府通过国有银行资助并推动的项目往往是低效率的,是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升的。La Porta针对不同国家的实证检验,结果支持“政治的视角”,而Andrianova et al.采用更新的数据得出了支持“发展的视角”的结论。在中国这种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国家,银行业发展的“政治的视角”获得了更多的研究支持。长期以来,信贷资金并未流入创新效率更高的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往往是拥有“政治关系”的企业,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来自于国有银行的信贷倾斜以及优惠贷款。Cull and Xu的研究指出,与政府有密切联系的企业更有可能得到国有银行的贷款。卢峰和姚洋也提出在过去十几年里,由于中国银行业中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和国有银行在信贷方面的所有制倾向,导致80%以上的银行信贷资金集中流向创新效率较低的国有企业。国家的信贷指导政策对国有部分的优惠和对非国有部门的歧视是导致这一现象更为重要的原因。另外,虽然中小银行能够更为便利地服务非国有企业,但中小银行的发展严重受制于国有银行的主导地位。由此,如前所述,创新效率更高的非国有企业难以为其创新活动筹集充裕的资金。这一方面阻碍了非国有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提高了创新型行业的进入壁垒,削弱了行业内竞争程度。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说2:中小银行的发展可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且对民营企业的效果更为突出。

假说3:银行业竞争程度的提升能够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并且这种正向效应在民营企业中更加明显。

假说4:非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能够促进非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企业样本选自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借鉴温军和冯根福的做法,通过翻阅上市公司年报手工整理出上市公司的研发投人数据,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来源于巨潮网,公司特征变量与行业特征变量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部分指标通过现有数据进行计算得出,总共得到1471个企业样本,剔除掉没有披露研发数据的年份,总共得到9158个企业年非平衡面板数据样本点。通过查询《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以及2000-2013年《中国金融年鉴》获取省级层面的银行业数据,另外各省的分支机构数据通过手工查找中国银监会网站上的银行业分支机构许可证以及许可证下发时间,从许可证中筛选出各类商业银行分支行一级机构数量的数据。本文主要筛选了各省、市、自治区每年的商业银行的分行数量和支行数量,各省的面积数据来源于2001-2013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二)变量选择

1.被解释变量

目前理论界主要采用如下两种方法衡量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一是创新投入,衡量指标为人均研发支出或研销比(研发支出与销售额的比值);二是创新产出,可用专利申请数量、新产品开发数量以及授权的数量来量化。由于银行业主要通过提供资金增加企业的创新投入而影响企业创新,因此本文选择企业研销比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变量,记为RDint。

2.解释变量

(1)银行业规模结构。为了衡量各地区银行业的规模结构,本文用各地区中、农、工、建、交、邮政储蓄银行等六大行分支行机构数量衡量各地区大型银行的发展程度,用各地区全部商业银行分支行数量减去中、农、工、建、交、邮政储蓄等六大银行的分支行数量衡量各地区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程度。最后,用各地区中小商业银行分支行数量除以各地区全部商业银行的分支行数量衡量各地区银行业中中小银行所占的比重,记为Js.s。(2)银行业竞争结构。本文借鉴Jayaratne and Strahant2sj的做法,以我国各省份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面积密度作为各地区银行业竞争程度的变量,其中各省份分支机构数量统计口径为商业银行在各省份开设的分行一级、支行一级的数量之和,记为CS。(3)银行业产权结构。本文用各地区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分支行面积密度衡量各地区非国有银行的发展程度,记为NSOB。(3)银行业发展总水平。为前述三项指标的因子加权和,记为DOB。

3.控制变量

(1)公司特征变量:①公司规模,表示为Lns&e,为公司总资产的对数;②资本结构,表示为Leve,为公司资产负债率;③盈利能力,记为ROA,为公司资产报酬率;④营运能力,用公司的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以及应收账款周转率来表示,分别记为TAT,ITR、TOR;⑤偿债能力,用公司的利息保障倍数,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表示,分别记为COV,LDR、SDR;⑥成长能力,选取公司的主营业务增长率作为指标来衡量,记为GMP;⑦企业内部现金流量,用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总资产表示,记为CASH;⑧企业性质,以虚拟变量Nature表示企业性质,1代表国有企业,0代表民营企业;⑨企业经营年限,用各年份减去企业设立的年份,记为Age。(2)行业特征变量:借鉴温军和冯根福的做法,用行业资产报酬率、行业财务杠杆、行业M/B示,分别记为Ln+ROA、Ln_leve、Ln_M/B。控制变量名称及定义如表1所示。

(三)描述性统计

表2为关键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由表2可知,全样本企业中RDint的最大值为0.5763,最小值是0,样本的标准差为0.0463,这表明样本企业的R&D投入差距较大,离散程度较高。并且企业RDint在2010年之后呈现逐年微增的趋势,2010-2013年企业RDint的平均比值分别为0.0384、0.0417、0.0478、0.0496。同时,通过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对比可以看出,民营企业相对国有企业有着更高的研发投人强度,其中,国有企业的最大值为0.4720,民营企业的最大值为0.5763,说明我国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要低于民营企业。表2的描述性统计还表明,各地区银行业分支行面积密度CS的平均值为0.0361个/平方公里,其中银行业分支行面积密度最大的为上海市,在2013年,上海市平均每平方公里分布有0.5121家银行分支行,银行分支行面积密度最小的为自治区,在2001年,自治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分布有0.0001家银行分支行。而各地区分支行面积密度可以看出,一般沿海较发达地区的银行分支机构密度会更大,同时,各地区银行分支行面积密度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各地区中小银行分支行占比SS的平均值为0.4080,即平均各地区每10个银行分支行中就有4个属于是中小商业银行的分支行。其中,占比最小的是自治区,从2002年到2005年,自治区的中小银行分支行占比都只有0.0556,即自治区平均每10个银行分支行中只有0.5个属于是中小商业银行的分支行;占比最大的是2013年的新疆自治区,新疆自治区当年的中小银行分支行比重达到0.73,即新疆自治区平均每10个银行分支行中就有7.3个属于是中小商业银行的分支行。总体来说,各地区中中小银行分支行的比重保持着缓慢递增的趋势。此外,NSOB的最小值0是自治区,目前地区只有银行一家城市商业银行存在;最大值为2013年的上海,表明上海地区每平方公里分布着0.14个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的分支行。同时可以看出,各地区之间的银行业国有化程度较为离散,说明我国银行业国有化程度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表2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企业的研销比RDint与关键的解释变量CS、SS、DOB以及NSOB都存在着正向相关关系,并且与CS、DOB、NSOB显著正相关。这对前述命题提供了基本支持。

四、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定

本文运用非平衡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银行业发展总水平及其竞争结构、规模结构以及产权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依据Hausman检验结果,本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构建如下模型:

(二)实证分析

表3为银行业发展对企业创新的回归结果。其中,模型1、模型3、模型5以及模型7分别描述了不控制企业性质时,ss、CS、NSOB和DOB对lnRDint的回归结果,而模型2、模型4、模型6和模型8则分别报告了控制企业性质后,CS、SS、NSOB以及DOB对lnRDint的回归结果,这些模型考察了企业性质的调节效应。从表3的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控制变量中Lnsize、Age、GMP、TAT以及TOR等对被解释变量有比较显著的影响,譬如,Lnsize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这意味着企业规模越大,其技术创新能力越弱;Age对被解释变量有着显著的正向效应,表明企业经营年限对其技术创新能力有正向促进作用;GMP的回归系数说明企业成长性越好时,其进行技术创新的投入越少,篇幅所限,其它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不予赘述。

就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来看,模型1的回归表明,银行业中中小银行的比重SS对企业技术创新有着不显著的正向效应,系数为0.066。但模型2的结果显示,加入企业性质的变量后,SS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系数达到0.138,说明模型1中SS系数的不@著可能是由于企业性质的不同所导致的。实证结果表明,在民营企业中,各地区银行业中中小银行的比例每增加一个单位,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RDint就在原有基础上增加13.8%,而在国有企业中,各地区银行业中中小银行的比例每增加一个单位,企业的RDint反而在原有基础上减少7.8%(0.138-0.216),说明各地区银行业中中小银行的比例越高,越能够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但是这种正向促进效应主要是对于民营企业,对国有企业则是负向的作用,假设2得到验证。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我国的大型商业银行普遍存在追逐大型客户,尤其是国有企业,因为大型往往经营资质较好、信誉较高,银行为降低风险而选择“嫌贫爱富”,尤其是国有企业潜在的政府信用担保使得国有企业成为大型银行竞相追逐的客户,而中小银行与大型银行相比,在大型企业客户面前并不具备比较优势,因此中小银行会选择更多的服务于中小企业或者民营企业从而与大型银行竞争。所以,各地区银行业中中小银行比重越高,民营企业往往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从而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

关于银行业的竞争结构CS变量,模型3的回归表明,银行业地区分支行密度CS对企业技术创新有着显著的正向效应,系数为1.290。而且模型4的结果还显示,银行业的竞争结构CS变量对不同性质的企业具有不同的影响,加入企业性质变量后,用于表征民营企业回归效果的CS的回归系数仍显著为正,其值达到1.474,而国有企业的回归系数却为负的0.266,该值在0.05的水平下是显著的,说明各地区银行业竞争程度越高,越能够促进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而对国有企业却产生了负向作用。这可能是因为当地区中银行的分支机构密度较高时表明当地银行业的竞争结构较为激烈,此时企业在银企关系中相对处于强势地位,其议价能力显著提高,尤其是对民营企业来说,因此提高了银行给企业贷款的可能性,从而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这验证了假设3的基本命题。

模型5的回归结果表明,非国有银行发展水平NSOB对企业技术创新有着显著的正向效应,系数为3.130。但模型8的结果显示,企业性质的调节效应为负,NSOB与Nature的交叉项的系数为-4.815。结果表明,在民营企业中,各地区非国有银行分支行面积密度每增加一个单位,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RDint就在原有基础上增加4.086个单位,而在国有企业中,各地区银行业国有银行分支行面积密度每增加一个单位,企业的RDint反而在原有基础上减少了0.729个单位(4.086-4.815)。说明各地区银行业中非国有银行发展水平越高,越能够促进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而对国有企业则是负向的作用,假设4得到验证。这可能是因为地区中非国有银行分支行密度越大,越说明该地区金融发展水平较高,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也能提供更多的支持;但国有企业的系数要明显小于民营企业,可能是因为如果地区非国有银行发展水平较高,使得银行竞争激烈从而促使非国有银行加强与民营等中小企业的合作,所以在国有企业中这种正向促进效应有所减弱。

模型7的回归结果表明,银行业整体发展水平对企业技术创新有着显著的正向效应,系数为3.386。但模型6的结果显示,企业性质的调节效应为负,DOB与Nature的交叉项的系数为-3.438。结果表明,在民营企业中,各地区银行业整体发展水平每增加一个单位,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RDint就在原有基础上增加3.733个单位,而在国有企业中,各地区银行业整体发展水平每增加一个单位,企业的RDint只在原有基础上减少0.005个单位(概率P值为0.29)。假设1得到验证。

(三)稳健性检验

上文有关地区银行业发展的变量对RDint面板数据模型的回归是以各地区银行业发展的严格外生性假定为条件。但也有学者认为这两者之间并不遵循严格的外生性假定,而可能存在一定的内生性,因为企业技术创新水平较高的地区,往往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其金融深化和金融自由化的程度通常越高,就可能会出现银行业发展结构的不同,所以技术创新发展水平可能改变银行业的发展。但由于本论文的样本主要来自于我国沪深A股的上市公司,仅占到各地区企业总数量中很小的一部分,因此样本中的上市公司对各地区经济发展并不存在决定性的影响,所以这种内生性问题并不是很严重。但为了缓解这一可能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通过设计一个工具变量,然后运用工具变量法进行回归,藉此解决本文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

我们参考国外学者Kortum and Lemer、Ueda and Hirukawa在研究风险投资与企业技术创新时采用的方法,针对我国银行业发展过程中的政策变动事件设计一个工具变量,具体来说是设置工具变量IV,该变量的赋值方法为2001-2007年赋值0,2008-2013年赋值各地区2001-2007年银行分支行面积密度CS的平均值。这样赋值的原因在于通过梳理2001-2013年我国银行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发现,2006年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中明确规定了各地城商行设立异地分行的基本条件,此项规定标志着各地区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的障碍正式消除,考虑到我国银行业经营的行业特性,商业银行设立一家分支行往往需要1-2年的审核周期,同时我们发现,全国的银行业分支行面积密度CS在2008年有一个突然增大的现象(如图1),因此本文以2008年为工具变量赋值的拐点。本文采用工具变量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的结果分别如表4,结果表明,在控制了模型的内生性后,模型回归结果依然稳健。

表4是采用工具变量后的回归结果。其中,模型1、3、5、7与模型2、4、6、8的区别同表3,分别描述了不控制和控制企业性质时,各解释变量对对lnRDint的回归结果。模型1的回归结果表明,银行业中中小银行的比重对企业技术创新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下呈现正向效应,系数为0.078。但模型2的结果显示.加入企业性质的变量后,SS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系数达到0.184。实证结果表明,在民营企业中,各地区银行业中中小银行的比例每增加一单位,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RDint就在原有基础上增加18.4%,而在国有企业中,各地区银行业中中小银行的比例每增加一个单位,企业的RDint反而在原有基础上减少7.3%(0.184-0.257).回归结果与不加人工具变量相似,模型通过稳健性检验。

模型3的回归结果表明,银行业竞争程度对企业技术创新有着显著的正向效应,系数为2.705。但模型4的结果显示,加入企业性质的变量后.CS的回归系数同样显著为正,系数达到1.655,但企业性质的调节项的回归系数为-1.859,显著为负,说明不同企业性质的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对银行业竞争程度有着不同的反应。实证结果表明,在民营企业中,各地区银行业分支行面积密度每增加一个单位,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RDint就在原有基础上增加1.476个单位,而在国有企业中,各地区银行业分支行面积密度每增加一个单位,企业的RDint反而在原有基础上减少0.204(1.655-1.859)个单位,回归结果与不加入工具变量相似,模型通过稳健性检验。

模型5的回归结果表明,非国有银行发展水平对企业技术创新有着显著的正向效应,系数为9.380,要大于不加入工具变量的回归系数。并且模型8的结果显示,企业性质的调节效应同样为负,NSOB与Nature的交叉项的系数为-6.538。结果表明,在民营企业中,各地区非国有银行分支行面积密度每增加一个单位,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RDint就在原有基础上增加9.455个单位,而在国有企业中,各地区银行业国有银行分支行面积密度每增加一个单位,企业的RDint只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2.917个单位(9.455-6.538),增加幅度要小于民营企业,模型通过稳健性检验。在控制了模型的内生性后,关键解释变量除了系数大小有所变化外,基本没有什么差异。

模型7的回归结果表明,银行整体发展水平对企业技术创新有着显著的正向效应,系数为6.671,这个系数比不加工具变量的回归结果要更大。并且模型6的结果显示,企业性质的调节效应同样为负,DOB与Nature的交叉项的系数为-3.543,这个系数与不加工具变量的回归结果相差不大。加人工具变量后的回归结果表明,在民营企业中,各地区银行整体发展水平每增加一个单位,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RDint就在原有基础上增加5.983个单位,而在国有企业中,各地区银行整体发展水平每增加一个单位,企业的RDint只在原有基础上增加2.44个单位(5.983-3.543),同样要小于民营企业的增幅,说明加入IV变量后,回归结果与不加入IV相似,模型通过稳健性检验。因此,总体来说,模型的回归结果是稳定的。

五、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银行高质量发展篇(3)

银行在发展中涉及到资本充足率等核心监管指标,主要包括银行的核心资本、附属资本的风险加权资产总和和资本总和的比率不得低于8%。2013年,中国银监会对大型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提高到10.5%以上。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而在新会计准则实施情况下,这两项重要指标也将受到一定的影响,要适应新会计准则,银行会计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面对新会计准则实施,银行会计应做出的几点应对策略

1.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首先,加强银行会计人员对新会计准则的认识,不仅要了解,更要做到掌握,这样才能在工作中严格按照新会计准则工作[2]。其次,要结合新会计准则的规范要求,不断的完善相关业务管理系统,同时要不断的对业务流程进行创新,尤其是对银行现有的财务系统,必须要对其进行修改更新,按照新会计准则的相关内容,一旦发现与之不匹配的环节,要及时修改,另外,要时刻掌握银行会计所应用的软件,要及时更新,并实时对会计信息进行了解和掌握,及时规避银行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交易风险。再次,要对银行业务系统进行改造,对业务数据进行分类,要比以往会计数据信息分类更加全面、更加准确,提高会计数据分配的质量,同时要加快业务系统数据库的建设,完善风险管理功能,并结合新会计准则对银行会计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测试,确保风险管理的可靠性。另外,加强银行会计人员对公允价值的性质有着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尤其是银行会计的高层管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公允价值的性质。此外,要建立健全公允机制,完善估值技术,不断引用先进的技术来弥补传统传统估值技术中的问题。通过以上几方面策略的实施,才能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体系,避免新会计准则实施的过程中对银行会计工作造成不利的影响。

2.建立健全新会计准则落实

制度新会计准则的推出是根据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轻视而改进的,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标志着会计工作将会迈向另一个台阶。从以上对新会计准则实施的分析中得知,银行会计在这种情况下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如果不能采取应对策略的话,会对银行会计工作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威胁到银行的经济发展,对此,必须建立健全的新会计准则落实制度。新会计准则实施之下,银行发展中涉及到的金融资产转移、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业务进程,都将需要银行会计人员对其进行判断,这对银行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因此,作为银行会计的一员,应积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作为金融企业的银行来说,为了在新会计准则实施下有着更好的发展,应加大对银行会计的培训力度,这样才能全面的提高银行会计的综合素质,将新会计准则落实到实处。

3.加强部门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首先,要加强银行会计监管部门与新会计准则制定者之间的交流,根据相互的沟通与协调来制定合理规范可操作的公允价值计量指南,例如,折现率选择方式、计量模型、未来现金流入标准等,提升公允价值计量的质量。其次,加强银行之间的交流,银行行业的发展极为迅速,企业众多,在新会计准则实施之下,同行先行者更是不在少数,可以通过与同行业之间的沟通,相互之间各取所长,不仅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和成本,更能在交流的过程中摸索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会计轨道,抓住这个突破口不断的推出适应银行自身发展的新政策,并严格的实施下去,全面提高银行会计的工作质量。另外,在新会计准则实施之下,虽然对银行会计人员有着极大的挑战,但是,在巨大的阻力面前,也能够激发银行会计人员工作的热情,不断的去挑战高难度的工作,从某个角度来讲,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银行会计也能起到激励的作用,在此过程中,银行会计监督管理人员,应定期举行内部会计人员交流会,通过相互探讨、相互学习的方式来提升银行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水平,从而更好的去适应新会计准则,促进银行的快速发展。

三、总结

银行高质量发展篇(4)

关键词:长三角;银行中介;规模;结构;效率

JEL分类号:R19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1)12-0039-05

一、银行中介相对于其他外部融资渠道的地位

中国金融体系具有鲜明的银行主导型特征,在长三角地区也概莫能外,见图1。在2006-2009年期间,长三角地区银行融资占企业外部融资的比重平均高达85%以上,其中江苏与浙江两省的平均值在90%以上,高于全国水平。

数据来源:根据2007-2010年各省《金融运行报告》整理。

在融资渠道较丰富的情况下,企业所采取的融资形式往往与企业规模有关。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较严重,直接融资成本较高,因此其更多依靠银行中介进行间接融资。当然这主要得益于银行中介在处理信息不对称问题上的能力,见Mishkin(p.169-176)。可以发现,在企业融资渠道较丰富的中国东部地区。银行融资占企业外部融资比重的均值与企业平均规模(用企业户均资产衡量)的均值是显著负相关的,见图2。非常典型的是,浙江经济以中小企业扬名,在2001-2009年,浙江企业户均资产均值仅在5千万元左右,在东部地区排名垫底。然而,浙江企业银行融资占外部融资的比重其均值高达94%以上,在东部地区排名第一。因此我们认为,中小企业在区域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长三角地区银行中介相对于其他企业外部融资渠道的重要性。

二、银行中介发展的规模

我们首先以银行贷款/GDP这个指标来衡量长三角地区银行中介发展的规模。根据Levine&Zervos(1998研究),这样的指标是对银行中介深度的一种笼统性测度。长三角地区该指标的平均值从1998年的91.4%跃升至2009年的147.3%。并且从2001年起开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见图3。

在长三角区域内,银行中介深度表现出明显分野,其中上海市的银行中介发展规模遥遥领先,而江苏省的水平则远低于它的两个毗邻,甚至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准。不过有趣的是,尽管江苏省其银行中介深度在长三角区域内排名垫底,但有研究发现,就银行中介深度与经济增长的联系紧密程度来看,江苏省在区域内表现最好(郑江淮等,2007)。

在图3中,南京、上海与杭州三市在1998年其银行贷款/GDP的值皆超过1,属于长三角地区银行中介发展之极。1998-2009年期间的数据显示,这三个市的领头地位一直都存在,显然这很大程度上与三市的政治与经济中心地位有关。

图3暗示,尽管总的来看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在银行中介深度上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但区域内的非平衡程度也甚为严重。最近几年长三角地区金融协调发展的呼声很高,在此背景之下,我们非常关心区域内银行中介深度的非平衡程度是否存在改善的态势。分析长三角地区16个行政市的数据,见图4,我们发现,银行贷款/GDP这个指标在1998年的水平与其后的平均年增速只具有很弱的负相关关系。这表明,用银行贷款/GDP这个指标所衡量的银行中介深度在长三角地区并不存在明显的收敛性质。

值得注意的是,有很多文献对利用银行贷款/GDP这个指标来衡量中国区域层面的银行中介发展水平提出了质疑,其理由是,中央政府对银行信贷配置进行干预,以使银行信贷作为一种降低省级经济发展差距的工具,故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省份更容易获得银行信贷的支持(Yao,2010),因此银行贷款/GDP这个指标反映了中央政府对银行信贷的干预而非银行中介发展水平。然而,观察由银行贷款/GDP在1998-2009年的平均值与同期人均实际GDP(1998年价格)平均值形成的散点图,见图5,我们发现这种质疑的理由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与经济较不发达的省份(人均实际GDP平均值低于1.5万元)相比较,经济较发达省份的这两个指标具有明显的正相关而非负相关关系。图5在一定程度上暗示,经济较发达地区其银行信贷配置决策更趋于市场化,政府干预的因素更弱。因此我们认为,用银行贷款/GDP这个指标来衡量长三角地区的银行中介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三、银行中介发展的结构

市场结构高度集中,国有银行占垄断地位,这曾经是中国银行业饱受诟病的一个主要问题(易纲等,2001;林毅夫等,2001)。市场结构问题似乎积重难返。在2006-2009年,就全国来看,如果以资产比重来衡量,国有银行仍占半壁江山,见图6。长三角地区国有银行资产比重仅略低于全国水平。在区域内,国有银行的强势地位在江苏省表现尤为突出,其资产比重平均高达53%左右,远高于同期浙江与上海两省的平均水平,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分省数据表明,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变化并未与其他经济部门的非国有化进程齐头并进,见图7。就长三角地区而言,尽管江浙两省的经济非国有化进程(用非国企职工人数占就业人员比重来衡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其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变化程度仅处于全国中游位置。银行业市场结构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性,从以国有大银行为主的高度集中型转变为大、中、小银行共生型,其过程任重道远。与之相比,银行贷款结构更易于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我们以非国有企业贷款占总贷款的比重来反映银行业贷款结构问题,按照樊纲等(2010)的研究结论,该指标反映了银行信贷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基于樊纲等(2010)提供的数据,可以发现,1997-2007年平均信贷配置市场化指数与同期平均的非国有经济发展指数显著正相关,见图8。

与长三角地区尤其是江浙两省非国有经济水平的领先地位相匹配,长三角地区银行信贷配置市场化程度也居于全国前列,其中浙江与江苏两省的平均信贷配置市场化指数分别排名前两甲。基于图7与图8,我们认为,银行业贷款结构与市场结构只存在微弱的联系,随着外在经济环境出现趋同的变化,银行业贷款结构也将产生趋同的态势。因此。从发展的眼光来看,诸如国有银行其贷款向国有企业倾斜这样的判断或许显得过于草率。

四、银行中介发展的效率

金融发展经验研究文献一般通过银行利差和营业费用这两个指标来衡量银行中介的效率(德米尔古克一肯特和莱文,p.24)。然而,在中国利率非市场化的背景之下,银行利差收入无法被用来反映银行中介效率的变化。另外,有关银行营业费用的数据也很难被获取。因此,为测度中国银行中介的效率,我们不得不另觅他途。有理由认为反映信贷资产质量状况的不良贷款率指标可被用来反映中国银行中介的效率问题,因为不

良贷款最终会以管理费用的形式被冲销。当然这种管理费用可能被转移至资产管理公司而并不由当事银行所完全承担。不过从全社会来看,不良贷款所导致的管理费用仍是一种成本,反映了银行中介活动的低效率。

数据显示,在2007年及以前,长三角地区平均的不良贷款率要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见图9。在2008年及以后,尽管不良信贷率全国平均水平显著下降,但其仍高于长三角地区平均水平。因此总的来看,长三角地区在银行中介效率上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在区域内,江浙沪三地的不良信贷率在2007年及以前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浙江省的不良信贷率处于最低位。从2008年起,区域内不良信贷率的差异趋于消失。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江浙两省不良信贷率皆为0.86%,而上海市为0.79%。

为了进一步反映区域内由信贷资产质量状况所衡量的银行中介效率的趋同态势,我们接下来分析泛长三角地区22个市的数据2,见图10。

图10的数据集可划分为两个子集:子集一由江苏省的连云港、镇江、宿迁、扬州、南通和泰州六个市构成,其基本特征是初始信贷资产质量得分较低,但后续质量改善速度较快;子集二由泛长三角地区其他16个市构成。其基本特征是初始信贷资产质量得分较高,但后续质量改善速度较慢。总的来看,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得分这个指标在2007年的水平与其后的年平均增速具有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表明,用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得分这个指标所衡量的银行中介效率在长三角地区呈现出明显的收敛性质,银行中介效率起点较低的地区正迎头追赶区域中的领先者。

长三角地区银行中介效率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的背后决定因素非常令人感兴趣。一些文献如张建华(2003)等认为,银行业市场结构对银行中介效率具有重要影响。但图6表明,长三角地区银行市场结构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其差异不明显,因此市场结构因素不可能是长三角地区具有较高银行中介效率的重要决定因素。注意到长三角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与银行中介效率皆处于全国前列的事实,我们可能从直觉上判断,经济发展水平能够对银行中介效率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图11显示,2005-2009年不良贷款率平均值与人均实际GDP(1998年价格)平均值显著负相关,这似乎支持了上述直觉判断。

然而上述直觉性判断所面临的问题是,可能存在其他一些因素既促进了经济发展也促进了银行中介效率的提高,从而导致经济发展水平与银行中介效率出现“伪相关”关系。在其他一些因素中。按照现代金融发展理论,法治水平属于一个关键性因素。图12显示,平均不良贷款率平均值与法治水平(用“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指数”表示,见樊纲等(2010))的平均值显著负相关;与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的法治平均水平相匹配,长三角地区平均不良贷款率之低也名列前三甲。

现在我们将不良贷款率平均值对法治平均水平进行回归,然后保留其残差以作为不能用法治平均水平予以解释的不良贷款率平均值,最后再对其与人均实际GDP(1998年价格)平均值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见图13。可以发现,在剔除了法治平均水平的影响之后,不良贷款率平均值与人均实际GDP平均值的相关关系非常微弱。图12与图13暗示,法治水平的高低对银行中介效率具有重要影响,而经济发展水平与银行中介效率的联系可能并不那么紧密。

五、结论

在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长三角地区在银行中介发展的很多方面也领跑于全国其他地区。本文从银行中介相对于其他外部融资渠道的地位、银行中介发展的规模、结构与效率这几个层面对长三角地区银行中介发展的进程进行了梳理,其初步结论是:

第一,银行中介相对于其他企业外部融资渠道显得更重要,这一定程度上与中小企业在长三角地区尤其江浙两省经济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有关。

第二,银行中介发展规模即银行中介深度平均来看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的水平,但在区域内表现出较严重的非平衡性,而且这种非平衡程度并不存在明显的改善态势。

银行高质量发展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高利润;可持续发展;策略探析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1

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在以人为中心、遵循商业银行发展内在规律的前提下,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最终实现资源利用高效,业务发展整体推进,经济效益稳定增长。随着WTO大门的敞开,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经融入金融全球一体化的循环圈中,使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研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加入WTO后国有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重要课题。尽管我国商业银行在高利润可持续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在实际的高利润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商业银行高利润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高利润可持续发展策略,为我国商业银行在高利润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一、商业银行高利润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以及阻碍因素

在高利润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引下,我国商业银行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很多问题以及阻碍因素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总体来讲,商业银行高利润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以及阻碍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市场化趋势。银行高利润主要在于存贷款利差高、收费多,而贷款定价不可能持续提升,宏观调控也在变化,银行的资金成本正在逐渐上升。同时,随着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利差收窄是必然趋势。

2.商业银行机制老化。例如,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存在着产权不清晰的问题,国有商业银行往往实行的是一级法人,多级经营以及一级产权的制度,这使得商业银行总行以及分行之间的产权不是很明晰,阻碍着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另外,加上商业银行管理机制单一、管理模式落后,管理体系僵化,使得商业银行越来越不适应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

3.不良资产占比高。不良资产占比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壁垒,成为阻碍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在实际的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过程中,出现不良资产是必然的,将不良资产占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是可以的。为了进一步减少不良资产占比,我国商业银行甚至出现大量资金上存的措施,使得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带来阻碍。

4.业务规模支撑能力差。尽管我国商业银行近几年来业务发展极为迅速,业务规模也是不断的增加,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商业银行业务发展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我国商业银行出现问题,例如商业银行经营层次低、集约化、规模小。缺乏竞争力等问题。另外,与其他国外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还存在着品种不齐、服务差以及人均业务量不足的问题。

5.用人机制僵化。商业银行人员是商业银行进行各项工作的关键,商业银行人员素质与水平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业务工作的顺利发展。但是,用人机制僵化使得商业银行业务工作问题百出。商业银行人才引进机制不完善,使得大量的优秀人才无法做到引进,造成商业银行人员结构老化。另外,商业银行用人机制不完善,使得商业银行人员不能够做到人能尽其才,大量优秀的人才纷纷跳槽,影响着商业银行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二、商业银行高利润可持续发展策略探析

1.树立人本观念,实施人才战略。21世纪需要的是综合素质人才,要想实现商业银行的高利润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综合素质人才方面加大投入,实施人才战略。为此,商业银行首先要加大对于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综合型人才的引进,加大对于三高人才的培养,提高三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建立综合型人才培养战略,加大对于综合型人才的管理以及素质培养。其次,建立健全相应的人才使用机制,为人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充分利用先进的人才管理办法,加强对于人才的第二次培训,提高人才的银行基本知识理论以及实践学习。

2.树立效益观念,增强金融创新能力。商业银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服务体系,但是也是存在着一定的盈利目的的。为此,商业银行要想实现高利润可持续发展,还要实施组合营销策略,增强金融创新能力。首先,商业银行要建立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将商业银行的利润实现最大化、风险做到最小化,合理配置商业银行资金,加强对于商业银行机构的设置,强化对于商业银行资金的运营以及成本的控制。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该实现贷款、存款以及中间业务的合理化机制建设,提升商业银行的综合实力以及竞争力。加强同存款人、贷款人以及其他业务人员的信息咨询,建立健全客户信息档案,加强对于商业银行客户信息档案的科学化管理。

3.强化资产保全策略,完善风险预防机制。强化资产保全策略,商业银行要根据可靠地财务实情以及可靠地经济类信息进行调查论证,加强对于信贷风险的防范,提高商业银行资源配置以及信贷业务的准确性。另外,商业银行还应该加强对于那些不良资产的保全盘活力度,努力提高资产的质量,努力提高不良资产给银行带来的经营效益。银行还应该建立健全资产激励机制,将银行的资产存活与员工的报酬相结合,提高商业银行员工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另一方面,建立有效的资产风险防范机制,着力解决商业银行在资产管理中出现的风险问题,尽量避免资产管理出现的风险问题。

三、结束语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实现了企业产品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换。改革政策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一降再降,给商业银行业带来很大冲击。商业银行自1996年以来,连续七次下调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企业。由于存贷款利差的下降可能会导致短期内商业银行利润收减少,使商业银行失去了高利润收入的政策空间。我国商业银行在高利润可持续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实际的高利润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很多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应该深入研究自身高利润可持续发展现状,创新高利润可持续发展策略,为我国商业银行在高利润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银行高质量发展篇(6)

【关键词】银行 客户资源 维护和发展

银行是以客户资源为盈利中心的企业,在银行业的持续发展中,优质客户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力量,也是各家银行争夺的焦点 ,现有客户资源越多,对银行的发展越有利。近年来,随着银行管理者对客户的重视,银行业的经营理念从“产品为中心”到“客户为中心”。培育大量的客户资源成了银行营销的重点工作。

一、客户资源经营管理的理念

(一)市场占有理念

客户资源经营的最高境界是高盈利优质的客户在同行业的市场中占有领先的主导份额,同时要求单个客户的所有金融交易活动在市场的份额中能够达到最大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客户的多样性导致合作理念和经营管理理念的多元化。顾客的分类很多,比如稳定客户、潜在客户、边缘客户、中心客户等,银行应该建立自己的稳定客户,尽力把潜在客户变为稳定客户,使银行和客户建立良好的忠诚关系。

(二)服务理念

在客户资源的拓展时要走一条高质高效的道路,既注重客户的数量也注重质量,高质量的客户对银行的发展有巨大的带动作用,也能吸引潜在客户的加入。成功的服务性企业几乎都设立了客户服务部门,都开设了服务热线,为顾客提供售后服务和持续营销,高层次的客户服务部门已经发展为成熟的呼叫中心。银行部门要充分发挥客服热线的作用,保证客户与银行能够进行随时的交流与沟通,客服人员要经过银行内部专门的培训,对银行的产品和各项业务非常熟悉,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认真解决客户各类琐碎繁杂的问题,对使用产品的客户进行及时的回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让客户体会到银行的贴心服务。根据客户的反馈,不断完善银行的老业务,及时推出新产品,不断增加客户群。

二、客户资源的发展策略

(一)改革现有的管理制度

首先试行重点客户、项目、行内招标邀标、定向邀标制度。重点客户重点项目资源开发是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支撑平台。在运用开展跟踪、准备或者项目启动工作上,可以试行对支撑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重点客户推出 “重点客户、重点项目客户行内招标邀标制度和定向邀标制度”。分行的客户资源在分行范围内招标。

目前客户从产生金融需要得到满足往往要经过银行内部冗长繁琐的环节,如一笔客户授信要经过县、市、省行几级机构层层审报,每一级机构内部又要经过客户部门、信贷管理部门、贷审委审议,消耗了大量的时间,给客户带来一定的影响,客户资源经营的效率很低,为了减轻这种情况,需要采取下面的措施:首先,组织结构由金字塔式向扁平式转变。扩大分支机构的业务和管理权限,对重点机构与客户有关的部分的管理职能的级别上调。打破省市县个银行机构经纬分明的界限。省分行可以直接管理到各市分行、城区支行、经济强县支行;市分行可以直接管理到各县支行、各重点集镇设立的支行,客户的较大额的授权授信经过一个支行级或分行级单位审批即可。对交易额、融资额较多、经营规模较大、为商业银行盈利能力较强的大客户采取上移一级机构开户结算办理各项业务,提升客户经营层次,缩短客户办理业务路径,减少业务办理的时间,提升工作的效率。其次,对客户管理集中化。各级支行的客户经理部是唯一为客户提供办理各项业务、导购、咨询的部门,承担经营客户资源直接职责。管辖范围内所有的客户都要分解落实到各自行长和客户经理身上,定期进行责任目标经营,并采取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办法,对目标经营结果进行定期监测考核。再次,业务处理中心化。各分支行营业中心凡与客户相关的业务品种,全部要实行敞开式门市式处理,金融超市要真正办成个人理财中心。

(二)建立和客户互动的关系

通过分析客户建议、投诉和不满等信息,发现许多问题源于客户对产品不够了解。首先,以业务全能化和客户便利化为目标,客户使用此产品之前,银行相关人员要进行细致耐心的讲解,使客户对金融产品的功能有准确的了解,后期银行要对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和挖掘,使客户感觉常用常新。其次,关键是抓住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客户的特点,他们在工作升迁乔迁之喜时及时表示祝贺,在遭遇挫折或变故时能及时给予朋友式的关爱,维系与客户良好的情感关系。再次,为特色群体的客户,开设金融知识的讲座,邀请银行卡国际业务专家或保险、证券投资高手来讲授投资理财实务;为符合条件的贵客客户铺设特事特办、急事急力的“绿色通道”享受服务内容,产品价格、处理时效上的特殊服务;对所有办理本行各类业务交易量达到一定积分的客户举办酒会、俱乐部等。

(三)客户价值的分类评估

客户资源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客户价值,客户购买银行某一特定产品时给银行产生的利益,利润是银行发展和生存的基础,也是不断争取扩大客户的根本原因。二是客户的风险,包括客户的行业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和道德风险,以及由此给银行带来的金融产品、资产的风险,风险是潜在的危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银行带来损失,银行要采取措施,尽量把风险降到最低。三是客户带来的知名度,实力雄厚的优良客户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既能提高银行盈利水平,又能显示银行非凡的竞争实力,是银行的无形资产。

(四)培养高素质稳定的营销队伍

营销队伍的素质直接决定着业务开展的质量。营销队伍包括各级分支行的客户经理、大堂经理、网点负责人以及零售业务临柜人员,这些人员经常与客户接触,是有效维护和发展本行客户资源的中坚力量。营销人员掌握丰富的销售知识,娴熟的销售技能,善于与顾客有效沟通,可以大大提升银行的业务水准。

三、结语

银行客户资源管理的质量关系到业务发展和经济效益的高低,是支持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银行引入客户资源管理制度,是银行进行业务创新和构建品牌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银行高质量发展篇(7)

【关键词】兴业银行 国际结算业务 发展研究

一、兴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的现状

兴业银行成立于1988年7月20日,2007年2月5日上市,总行设与福建省福州市,是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的大陆首批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

国际结算业务是当下,全球经济一体化银行重要的业务之一,兴业银行作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其运作的银行业务包含国际结算业务。

下表是2013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量的示意图:

由图所示可以看见,在我国被允许开设办理国际结算业务的银行中,国有商业银行占据了国际结算业务的绝大部分业务量,从排名第一的中国银行到排名第六的中信银行都属于国有商业银行,而最后四名则是中小的商业控股银行。其中,兴业银行在图表中排名第十位,国际结算业务体量最小。

如表1所示,由于我国经济高速的发展,与世界经济连城一体,我国银行整体的国际结算业务都处在发展上升的阶段,其中兴业银行从2005年的188.64亿美元发展上升到2010年的352.18亿美元,增幅达188.90%,具体资产增加163.54亿美元。

二、影响兴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的因素

(一)政策法律的影响

商业银行的发展,业务的办理特别是涉及国际业务的延伸与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一方面来说,诸如兴业银行之类的商控股银行在进行国际业务办理时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法律的保护来搭建一个安全可靠的可以连接国际业务的平台从而发展本行的国际结算业务;另一方面,需要一些行业内部的统一规定和业务办理制度,合理控管行业内部的运作情况。

(二)资产规模的影响

资产规模决定着一家银行的行业核心竞争力。兴业银行1988注资成立时注册资本为190.52亿元,截止2014年,经过近30年的发展,银行总资产达4.41万亿元,在我国,资产体量上属于中型商业银行。在进行银行的业务时,银行本省的资产体量决定银行可以办理的业务的范围,相较于我国的大型商业银行,兴业的资产体量较小,因此在本文的表2.2中,可以看见几所统计数据的银行中,兴业银行的两个年份的国际结算量都属于末尾,增长幅度也是几所银行中最低的。因此可以看出银行的资产规模对于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的影响。

(三)员工素质与技术手段的影响

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属于高技术含量的业务,因此对于参与进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的工作人员本身的水准和素质有很高的要求。首先,由于涉及国际事务,因此,工作人员需要熟练掌握目标国的语言,国内国际目标国的法律体系;其次,工作人员需要详细掌握具体的国际结算流程,掌握一定的相关的知识。综合看来,能够进行银汉国际结算业务的工作人员应该是掌握了外语、法律已经贸易工作流程的综合性业务管理人才。

三、兴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发展的建议

(一)依托法律政策进行产品创新改良

对于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的发展,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不是具体的所有法律法规都适合每一所银行的发展。兴业银行需要依托具体的法律政策,基于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精心国际结算业务产品的创新改良,例如退出远期售汇、国际保理、结构性存款等等,以扩大在国际结算业务方面的竞争力。

(二)优化组织结构利用本土优势

当银行的资产固定时,不可能在短暂的时间内使得银行资产体量大幅度上升,因此,在固定的资产体量下,优化组织结构,合理的运用银行的可支配流动资金来尽心国际结算业务的拓展。对于兴业银行这样的非国有的本土银行,其优势在于本土的银行业务领域。

(三)引进高素质人才运用先进技术

在本文第二章的最后一点,提及员工素质与技术手段对于银行国际结算业务发展的影响。因此,如果想要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得到发展,必须耗费一定的资金成本来引进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充分运用到具体的银行国际结算业务中,提升工作水平与工作效率,是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得到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