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推进信息化建设

推进信息化建设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8 16:28:50

推进信息化建设

推进信息化建设篇(1)

农业机械信息化是我国农业信息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信息化已成为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带动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农业机械化信息是连接农民与市场的桥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大农户和经济主体实现决策优化的必要条件。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农业机械化信息服务是指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纽带,是推进效益农机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农机推广本质来说就是信息有效传播的过程,农机推广系统在工作中将科技成果、农机供求动态、农机具质量等信息不断传递给农民,帮助农民选择使用新技术、新机具,起到了把这些科技信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农机推广系统工作职能就是靠“政策扶持、法律规范、行政推动、信息引导”来完成的,其中信息引导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也可以说是主要方面。农机推广有很多工作要靠形成社会共识、形成舆论氛围、形成社会影响来做为。

信息技术改造推广理念,提升推广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现代技术的信息媒体来传播政策,技术、行业动态等比任何时候都要快捷、方便、高效。传统的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是这样,作为现代的传媒手段网络媒体更是这样。

二、农机推广系统信息网络建设在发展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1.农机推广网络建设滞后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

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网络信息技术蓬勃发展,而农机推广网络建设还处于初期阶段,明显滞后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中国农机推广网在2007年上线,极大地影响和促进了我国农机推广事业的发展。成为我国农机推广网络发展的里程碑。而我市没有农机推广专业网站,不能与部里网站有一个很好的补充、衔接和互动。市级只能在政府网、或农业信息网报送、刊发一些行业动态等信息,只是起到宣传作用,使农业机械引进、试验、选型、示范推广,农机生产、销售、维修市场、农机作业等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没有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不能及时地将信息传递给基层,影响了农民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的全面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科技信息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2.信息来源范围不大,渠道不畅通

目前我市建立农机推广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只是由各县、区农机推广站组成,与整个农机推广体系来讲,范围小,信息来源有局限性;乡级农机推广力量薄弱,目前的状况是乡镇机构并缩,人员精简,各农口的站合并成一个中心站,统称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归为乡镇政府统一管理,每乡镇设一至二名农机管理人员,负责监理、生产、推广等业务工作,由于管事多,业务量大,推广方面只能完成一些统计、报表工作,不能及时反馈农机推广部门最需要的农机需求、应用信息,农机推广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渠道不畅通。

3.工作机制不健全

网站建设必须有健全的工作机制做保证,才能快速、安全、高效、健康发展。目前,农机推广网站建设尚处于初期阶段,有许多需要健全的地方。

4.人员素质不高,农机推广信息网络人才缺乏

农机推广信息网络的建设需要一大批不仅精通网络技术,而且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专业人才,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解答疑问等。目前,由于对农机推广信息网络人才不够重视,投入经费少,加上培训机制的不完善,农机推广信息网络人才相当缺乏,使得农机推广信息资源综合利用差,缺乏计算机专业人才,农机推广信息采编队伍力量较弱。我市农机推广信息的采集、处理、管理和服务都是由兼职人员来完成,且兼职人员也存在人员数量少、基层一线人员少等问题,难以满足信息网络日新月异发展的需要。

三、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专业网站,完善网络功能

省级建立专业农机推广网站,市级在政府信息网上提供农机化管理、科技推广、监理培训等工作的信息,接入本市的农业信息网,开设农机推广信息的窗口,为社会和基层提供农机推广信息服务。? 要研究国内各大农机网站的特点和特色,寻找差距,根据本地实际,完善适合本地的网站功能。提高网站的档次和点击率,扩大网站的影响,达到宣传本地农机推广工作的目的。

2.畅通信息渠道,扩大信息来源

加强农机推广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应将现有农机推广组织、农机社会资源因势利导、借助农机推广网站这一平台,加以联合。形成以政府推广机构建设网站为主导,社会各类组织如生产(科研)单位、经销企业、农机科技示范户(农场)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农机推广信息服务体系。发挥整体优势,使成员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畅通了信息渠道,扩大了信息来源,使推广信息工作以顺利开展。实现了推广、生产、经营和使用者共同交流、共同发展、共同促进。同时,在信息交流传递过程中,农机科技示范户得到重点关注,近而补充完善了农机推广基层组织,形成了科技示范户发展、加速新技术推广应用的良性循环。

通过网络将农机推广体系横向联合、纵向贯通。搭建产、学、研、推的横向联合;上联中国农机推广网,省农机推广网,下联农机大户和农机科技中心户,纵向发展的互联、互通、互动、互助的交流信息平台。实现以中国农机推广网为门户,各地农机推广网相互贯通、资源共享的全国农机推广信息网络、增强体系凝聚力,共同打造农机推广信息资源品牌。

3.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健立健全工作机制

不断提高信息宣传工作水平,始终把信息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与农机推广工作一起研究,一起布置,同步考核,同步推进。一是建立信息管理制度;二是建立信息宣传考核制度,将信息宣传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三是完善信息宣传激励制度,积极鼓励信息宣传员报送信息,并根据报送数量以及被网站采纳情况给予奖励。

4.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推进信息化建设篇(2)

关键词:信息化;现代化

一、信息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指出:“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所以从这个意义上,信息化是一个经济社会变革的过程。

随着基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也是层出不穷。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与政府的管理和服务结合起来形成了电子政务;与商业活动结合起来形成了电子商务;构建了新一代网络社交平台形成了电子社区;应用到家庭领域,发展出了数字家庭、数字生活等等。所以我们说,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广泛的深入到了我们现代文明经济社会,我们个人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当信息化突破了科技领域的小循环,开始进入经济中循环乃至社会大循环的时候,它所引导的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器物文化,而是整个社会经济领域的结构变革和发展方式转变。正如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所说,“历史上新型通信技术与新型能源系统的结合,预示着重大的经济社会转型时代的来临。”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技术以及其在社会经济各领域的应用形成的信息化过程,恰恰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另一只脚。

回顾历史,早在1987年,美国学者威廉·A·哈维兰在《当代人类学》一书中就提到,现代化可以理解为四个过程,即技术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工业化、都市化。而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国情,党的十将其表述为:信息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既是一种对于理论的历史性回归,又是一种基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创新表述。

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化建设不可回避的课题。

二、以信息化建设全面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

(一)不断加深对信息化的认识是信息化发展的前提

信息化是经济社会变革的过程,那么也就是说信息化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进程或者技术应用的过程,而是一个社会发展和演变的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加强政府的引导。

我们对于信息化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在技术角度,也不能因为不懂信息技术专业而忽视政府的主导作用,而是应该顺应信息化浪潮,充分发挥市场、政府、社会、文化推动信息化发展。

也就是说我们的政府应该掌控信息化发展的全局,而不应该身陷信息化发展的技术局部。

(二)坚持“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发展的主攻方向

我们国家的两化融合,实际上暗含着两化并举的意思。各地方在实践过程中首先要对区域工业发展做出合理的评估。工业规模有多大?也就是我们必须考虑人均GDP和城镇化率,以及工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那么主要涉及到的指标就是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工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

这其中还要兼顾的就是工业效益。不但是经济效益,还要有环境效益。因为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工业结构是从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到技术集约化呈现阶段性规律变化的趋势。而环境和资源是工业发展的“终极约束”,所以我们要强调的是工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按照“梅特卡夫法则”,网络的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所以基础设施的建设是评估两化融合发展的基本前提。

(三)积极推进各领域信息化是现代化进程的具体实践

1、阶段性的发展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并不是指政府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务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提高政府监管能力,二是改善政府公共服务。阶段性的发展电子政务,也就是:

(1)第一阶段就是做到政府信息、联络。(2)提供某种新式的政府服务,比如申请表格,向政府发出询问。(3)允许公众有更多的的参与权,形成互相交流,比如征询意见、投票、申请证照等。(4)网上办事,比如网上交税,办理工商注册。(5)一体化继承阶段,将各种政府业务整理起来,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但这个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做到,但这是电子政务发展的最高阶段。

2、积极地发展电子商务

说到电子商务,在中国我们很难回避一个企业、一个品牌,那就是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网。在中国企业界,民营企业很少有成为世界之最的,而目前淘宝网是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商圈。

按照蓝皮书的估计,到2015年,我国的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将达到18万亿元,GDP占比将达27%,而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规模将居世界第一位。所以电子商务大有可为。

3、特色化的建设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的内涵就是三通三智。智慧产业,比如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等等,智慧管理,那就是智能物联,畅通可控。智慧民生,以信息技术应用于民生领域,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三通,网络通,信息通,服务通。很明显,网络通指的是硬件,信息通指的是软件,而服务通则是一种综合的考评。

而就我们国家现在一线城市智慧路径而言,各方的突破点是不一样的,北京更强调城市管理,上海注重综合功能,广州突出民生导向,田径更加侧重发展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产业。

而就智慧城市的具体评价指标体系而言,国家没有统一,各地纷纷绕绕。工信部2002年试行了一个《城市信息化水平指标方案》、南京信息中心2010年发表了《“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2011年《中国智慧城市(镇)发展指数评估体系》、上海浦东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评价体系1.0》和2.0版本。

推进信息化建设篇(3)

[关键词]信息化科普科技馆

1引言

21世纪是数字化生存的新世纪,人类社会已真正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化对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日趋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计算机技术,以多媒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所引发的一场全球性的信息革命,正在包括科普系统在内的社会各个领域全方位、迅猛地展开。科普信息化成为科普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已逐渐成为共识,推进科技馆信息化建设对创建21世纪新型科技馆的重要性也日渐显现。

2推进科技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2.1 推进科技馆信息化建设是创建21世纪新型科技馆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化是时展不可逆转的潮流,21世纪新型科技馆的技术特征必然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化。数字化,使得信息处理技术显得简单、统一、可靠;网络化,可以达成资源共享,科普的时间、空间得到拓展,趋于多向互动;智能化为科普提供智能导师、智能交互界面、自动答疑和咨询、学习助理等系统;科普信息多媒化使得科学知识展示具有多信媒、多通道,集成性、互动性等特点,可以为我们提供多媒化的科技知识展示,人性化的学习环境,交互化的学习交流和智能化的学习辅导。

科技馆作为普及科技知识的前沿阵地,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大型社会科技教育设施,是体现我国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形象的重要窗口,在信息化建设的应用、管理上应起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要通过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更加广泛地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促使科技馆在强化管理、提高效率、规范流程、拓展功能等方面更上新台阶。

因此,要创建21世纪新型科技馆,必然要强化和推进信息化建设,努力实现科技馆管理和科普教育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化的目标。

2.2 推进科技馆信息化建设是促进科普教育创新和深化的必然要求

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和手段,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促进科普教育创新和深化的必由之路。运用和推进信息化技术有助于更加形象地揭示所要展示的事物的内涵,丰富其表现力,有助于激发受众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推进科技馆信息化建设,恰当运用自动控制技术、仿真技术、虚拟现代技术、影视技术等,将彻底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枯燥的展示模式,促使科普展品与公众互动性的完美结合,大大提高了公众的认知效果和兴趣。

把数字化、网络化的技术充分运用于科技馆的管理和发展中,建立虚拟科技馆和网上科技馆,利用网络、多媒体、仿真技术和远程教育手段,突破科技馆传统科普教育所受到的空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将为科技馆的科普展示和科普教育带来新的变革和创新。

3当前科技馆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要有效、深入地推进科技馆信息化建设,创建21世纪新型科技馆,笔者认为规划是前提,建设是基础,人才是关键,管理是保证,应用是核心。

3.1 坚持高起点规划

我们必须着眼于用发展的眼光,长远的眼光,战略的眼光面向应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立足于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和基础条件,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来做好科技馆信息化建设的规划。

3.2 坚持高标准建设

有了高起点规划,还要有高标准建设来保证它的质量。在网络建设上,要建立统一的应用平台,软件开发和设备投入要立足长远,适当超前,保证质量。

3.3 坚持高质量培训

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根本上取决于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因此我们要把人才队伍的建设作为推进信息化进程中的重中之重。要经常性组织技术培训和再教育,普及信息化知识,提高全体员工的信息化水平;要组织信息化关键人才进行深度培训,让他们有机会汲取新知识,提高信息化技术水平;要鼓励他们大胆创新,自主开发软件和深度运用软件,逐步形成一批专业性强的技术队伍,这是科技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条件和宝贵力量。

3.4 坚持高水平管理

科技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部门共同参与的综合性和基础性的工作,要健全组织,强化责任,提高效率,创新机制,成立一个层次高、专业性强的专门机构进行综合协调管理,使信息化建设真正发挥科普的规模效益和整体推动作用。

3.5 要坚持高效率应用

办公自动化、数字科技馆、虚拟科技馆等的建立,必然引起我们工作方式的极大转变,但要真正提高科技馆工作的质量和工作效率,实现科技馆信息化,关键是加强应用,推进网上办公、科普信息化,加快建设网上科技馆,建立综合性科普信息网络应用系统,及时快速地掌握工作动态和科普信息,提高科技馆管理水平和促进科普工作的全面进步。

4推进科技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根据目前科技馆信息化管理现状,结合建设21世纪科技馆的发展方向,笔者认为,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一些探索:

4.1 推进管理工作信息化

4.1.1 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有效提高办公效率

建立和运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科技馆公文处理的现代化,有效缩短公文处理时间,规范办文、办事流程。同时,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还可以实现远程办公,这都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加强办公场所智能化管理,提高科技化水平。一是要搭建科技馆局域网络平台,实现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二是设置电子触摸屏,方便公众查询科普展品介绍、展区分布导引指南;三是设置一面电子滚动屏,滚动播放当日国际、国内最新要闻,播放馆务、政务信息(科技馆馆训、科普活动、学术会议安排、培训项目、气象信息等),广泛应用电子技术扩大信息资源。

4.1.2 建立竞争情报系统,提升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

竞争情报,就是有关自己、竞争对手、竞争环境以及由此引出的相应竞争策略的情报研究,是企业为获得和(或)维持竞争优势而采取决策行动所必需的信息。基于智能信息技术处理的竞争情报系统,实现情报规划、信息采集、情报加工和情报服务的完整功能,能利用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如海量信息的自动分类、自动聚类、重排以及智能检索等,有效实现了情报处理的深度加工和自动化。

建立竞争情报系统将有助于搜集所有外部各类科技馆管理和科普工作的情报信息,通过采集、加工、分类和自动检索等功能为科技馆日常管理提供学习借鉴的平台,也是汇聚各类先进科普知识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扩大员工的知识面,从而提升整体综合素质。同时,竞争情报系统还具有内部资料的档案化管理和智能化检索的功能,将促使科技馆的日常管理工作上新台阶。

4.2 推进科普教育信息化

4.2.1 加强网站建设和局域网络建设,实现信息化网络共享

科技馆网站是作为面向全国宣传科技馆和馆际交流的平台,也是青少年学习科学知识、了解科普知识的窗口,是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重要阵地。网站的建设要经常推陈出新,内容充实新颖,版面设计独特,能够起到提升科技馆形象、打造品牌的作用,使之成为访问率较高的网站。

4.2.2 拓宽思路,加快信息化建设在教务培训上的衍生应用

科普宣传、科技培训、学术研讨是科技馆的中心工作,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运行效率,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取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在教务培训上采用多媒体信息、远程信息等教育网络,有效地缩短学习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最优化的教学目标。

(1)建立问题探究网页和专题学习网站。问题探究网页是一种探究学习的模式。采用网上交流的方式,可以把科普研究任务、背景资料、研究方法、指导意见等在网页上,受众也可把研究进程、体会、成果等在网上,问题探究和交流等都是在网上完成;专题学习网站以某一科普学术研讨为专题,并围绕专题构建网络资源,提出学习任务,提供教学指导与学习交流场所、数据检索和访问服务。

(2)大量运用网络技术与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是由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而生成的一种交互式人工世界,它可以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完全真实的感觉。通过仿真技术,创建仿真科普实验室,让受众在仿真的环境中对科普模型等微观或宏观现象进行观察,并可操作改变其结构、状态,并记录其产生的变化结果,获得真实的体验。

(3)探索多媒体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结合多媒体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智能辅助教学系统。智能辅助教学系统由于具有“教学决策”模块(推理机制)、“学生模型”模块和“自然语言接口”,因而能确定受众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能根据受众自己的意愿和理解能力去提供合适的学习材料,实现“人机对话”,并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

4.3 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信息化长效机制

要强化全员信息化建设意识与信息化管理的观念,广泛宣传信息化的重要性,引导大家正确地使用网络和信息资源。加强对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管理,要有专门的机构或部门对科技馆信息化管理进行整体规划和分步实施,在推行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绩效评价机制,在管理项目正式实施进入正常状态后,纳入信息化管理的目标或计划,进行业绩和效能评价,以保障科技馆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开展。

5小结

信息化建设是创建21世纪新型科技馆建设的迫切需要,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我们唯有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不断掌握和研究、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才能加速科技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提高科技馆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实现科普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萍,李一丹. 浅谈计算机信息化建设与管理[J].办公室业务,2007,(6):40.

[2] 俞浩进.试论商业银行竞争情报系统的建立与应用[J].金融论坛,2006,(3):1-3.

[3] 王铟.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 钟镔.企业信息化怎么办[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推进信息化建设篇(4)

关键词:农村信息化;城乡统筹;政府主导

Abstract:The Agriculture of Information is a very important content of construction of new village. Being the first urban and rural harmonious development information test zone, Chong Qing country information comparatively drops behind. Zone specialization and base weakness are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restrict Chong Qing’s country information. Strengthening the basic establishment, increasing funds and training complex talent are efficient approach.

Key words:Country Information;Urban and Rural Harmonious Development;Government Leading;Country Communication 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所谓“农村信息化”是指网络设施建设、应用软件开发、信息终端提供、信息内容整合、信息人才培训等在农村地域的集成运用。

一、农村信息化的基本要素

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若干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的统一,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参与,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因地制宜地科学发展。基于各地的不同特点,在建设农村信息化过程中应考虑到以下基本要素:

1.地理环境:宏观看分为东、中、西部,一般指平原、丘陵、山区。

2.经济状况:指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通常用GDP值来衡量。

3.产业结构:以什么产业为主及产业构成,各县、乡、村均有不同程度差别。

4.人口密度:是指居住在定义范围内的人数,以多少人每平方公里为单位。

5.文化水准:是指居住在农村的人口受文化教育的平均水平(以中学、高中、大学生多少评测为宜)。

6.信息意识:是指居住在农村地区人员对信息的理解、认识和需求、运用情况。

7.网络条件:是指居住在农村的人口是否有了电信、有线电视、电力等网络设施。

8.组织管理:县、乡级政府对当地农村信息化发展如何组织、落实。

二、重庆农村信息化的特点

应该指出,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是项长期的工程,其重点在山区和西部地区的边远村寨。

西南重镇重庆,近年来,在其他行业信息化建设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其农村信息化建设也已经大刀阔斧地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重庆实施的已通电行政村村村通工程建设,使3836个行政村结束了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的历史,使广大农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2006年10月26日,中国移动通信农村信息网在重庆建成,它整合了农业部信息中心、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农民日报社等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农业信息服务商的信息资源,汇聚全国各地的涉农信息。目前已形成了政策法规、新闻快讯、农业科技、价格行情、农业气象、市场动态、供求信息、农家百科、预警信息等10大类近200种涉农信息内容,每日信息更新量超过5 000条。主要向农村地区提供移动话音业务、数据业务、互联网接入及其他特定应用业务的移动信息化解决方案,并推出了“农信通”业务品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完善的移动信息化支撑。与此同时,利用中国移动农村信息机,不仅可以方便地查阅农村信息网的信息,行政村还利用信息机将信息直接到广大村民的手机上;通过农村信息机连通广播,可以用手机随时远程进行广播,方便了基层政府政务管理。将低廉的农村信息机作为终端,充分利用了移动网络覆盖优势,低成本地解决了农村基层信息落地的难题。中国移动通信农村信息网是中国移动农村信息化的重要业务支撑平台,是中国移动为三农服务的首要入口。另外,在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重庆电信的目标就是要把信息服务工作做到农民家里,切切实实地推动农民增收致富。在通信建设中,重庆电信紧紧依靠当地政府,按照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三部曲”,即信息帮扶、信息小康、信息全面小康,一步一步地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让广大农民有电话打,打得起电话,会打电话,并逐步过渡到能上互联网,用得起互联网,会用互联网,从而彻底改善农村现状。

然而,重庆市农村在信息化过程中取得重大进展的情况下,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自然条件的不足。应该指出,广袤的西南热土为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优秀的条件,同时,地理位置的特殊以及自然条件的不足也为农村信息化建设设下了重重障碍。

2.资金投入不足,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较差,导致信息资源粗放增长与有效信息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目前虽然各种涉农信息资源丰富,但由于资金投入低,农村信息服务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缺乏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农林牧渔业的网站信息难以最终传递给用户。据统计,西部地区互联网普及水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2%,远落后于东中部地区。同时,城乡“数字鸿沟”巨大,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仅为城市的0.13%。农民主要通过亲朋好友、示范户获取服务,农民上网的平均比例只有0.2%。

3.广大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信息接收能力较差。同时,农业生产个体经营、小农生产为主的方式,决定了不同的农业生产者有不同的信息需求,农民多样性、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强烈。

4.农民的购买力不足,信息产品的价格过高。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中,作为消费主体的农民消费能力较弱,而信息产品的价格相对较高,这也是导致农村对信息产品的享用能力不足,从而影响农村信息化推进过程的关键问题之一。

5.目前既懂农业又掌握信息技术的专业信息人才匮乏也是制约我市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障碍。农村信息化的发展需要懂信息技术、农业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而这类人才的缺失则严重影响我市农村信息化的进程。

三、发展重庆农村信息化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加强政府的引导工作

由于农业信息化推进的市场化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单纯市场化的行为难以推进新农村信息化的进程,因此,政府在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应当处于主导地位,是推动信息化建设向农村地区扩展的关键。要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的关系,把政府的推动、引导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在资金问题上,制定扶持政策、落实资金来源,可实行政府补贴或社会资金投入方式,通过多渠道的投资机制来解决信息服务资金需求巨大与农村财政能力不足的矛盾;在组织运作上,通过政府、企业、社团之间的协同服务来解决农民对信息的全方位需求与农民社团经营能力不足、服务层次不高之间的矛盾。要建立信息化领导常设机构,以便实施目标规划。

2.加强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形成信息鸿沟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网络覆盖产生的差距,在信息化产业链中,电信网络是重要的基础环节,它是互联网与终端连接的主要接入方式之一。因此,农村通信网络的覆盖是农村信息化发展中必须解决的基础问题。电信运营公司有必要向没有通电话的乡(镇)、行政村、自然村、农户扩建网络,奠定信息进村入户的基础。在农村信息站点建立中遇有网络覆盖不到位问题时,由政府出面协调指定相关电信运营公司及时解决。

另外,为加快信息化建设向农村地域推进,缩小信息鸿沟,农村信息站点上网费应予以优惠,由政府会同接入网提供单位商定宽带上网、拨号上网收费标准。根据各地差异,鼓励灵活经营,但对收费标准上限应予以严格规定。对地处深山、边远乡(镇)少数民族地区,这类的农村信息化站点建设应纳入市级目标规划,在通电话后解决上网问题。相关主管部门应对这类地区的经营管理、收费标准等,研究制定更加优惠的倾斜政策和规定。 

3.各电信运营商和IT企业应积极发展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业

在信息服务上,电信运营企业、各类SP服务商、软件企业应根据农村的现实需求为农民提供多样化的信息产品,增加为农民服务的能力,开发具有农村特色的信息内容,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为农民提供适用的市场、科技、教育、卫生等方面的信息。信息产品制造企业应研发和推广适应农村特点、方便农民使用、质优价廉的信息终端和软件产品,让农民真正感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与实惠。以人为本,以农民能够接受的价格和方式提供信息服务,形成持续、稳定、长效的发展机制。与此同时企业也能够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增加自身的经济收益。

4.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文化水平

发展农村信息化,可以从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发挥科学指导作用,降低农民的损失,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农村信息化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是否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只有真正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才能使广大农民真正享用由信息化带来的便利与效益,达到城乡统筹与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因此,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对广大农民应加强培训。由于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在培训的过程中采用多种教育手段,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趣味性,让农民尽快掌握电脑和网络技术,提高接受新技术的能力,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5.加强人才培养,全面打造复合型人才

农村现代化的发展需要既懂农业知识又懂IT技术以及法律知识等的复合型人才,而目前我国高校的培养模式,学科间交叉较少,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应加快改变高校培养模式,有目的地为农村培养专业人才,提高综合素质,是当前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推进信息化建设篇(5)

20世纪末期以来,世界强国军队纷纷加速推进信息化建设,谋求率先实现军队转型。我军敏锐把握趋势,调整战略,将我军现代化进程转到机械化和信息化的复合发展轨道上来。在信息化战争改变传统战争的作战模式的同时,也使传统的军需保障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兵法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现代战争中仍严格遵循着这一基本规律。实现军需信息化无疑是实现军队信息化的重要一环。加速推进武警军需信息化建设,是适应武警部队任务的现实需要,也是武警部队后勤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现在正是我武警部队军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初期的探索阶段,关键阶段也是攻坚阶段。但纵观其发展历程,发现其中还存在观念滞后、基础薄弱、人才短缺军地脱节、安全隐患等不少问题。为此,我们必须正视问题,立足现实,寻求对策,才能不断加快武警部队的军需信息化建设。

二、军需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

(一)观念滞后

在推进军需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由于新旧观念的碰撞、思维方式的差异,难免会产生一些观念上的问题。科学认识信息化,是我们抓住机遇,实现军需信息化建设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一环。科学认识信息化,提高对信息化建设规律的把握能力,才能走出信息化建设的成功之路。可是部队上下对信息化还缺乏科学的、系统的认识。

由于没有一个对军需信息化建设科学、系统、全面的认识,直接导致在部队中总队以下部队军需勤务软件的研制,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政。这样开发出的软件,仅为满足本单位的需要或只为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很少从全武警部队的需要和如何提高整体系统的综合功能来考虑,没有从长远目标出发,以至于可操作性和适用性差,增加军需工作人员对信息化的神秘感,产生畏难情绪,同时也严重影响其顺利发展。

(二)基础薄弱

目前我军军需保障尚处在信息化建设的薄弱阶段,诸多因素制约影响我武警部队全面实现军需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近年来,总部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加强综合通信网络建设,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但信息化建设并非是“信息系统升级”、“信息化保障工具”和“办公自动化”的代名词,而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军需组织体制、保障装备、训练、理论以及保障模式等进行彻底改造,实现转型。就目前来看,武警部队军需信息化建设离这一目标还比较远。

(三)军地脱节

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地方信息化建设可谓一日千里,可武警部队却未能依托地方有力资源和科研实力,未能将已开发利用的各种业务软件整合到军需信息化平台上来,运用到现有装备改造中去,军地建设已拉开差距。并且由于军队保密性强的特点、人才缺乏等多方面的问题,制约信息化的发展,部队的信息化水平已与地方建设出现“代差”。

(四)人才匮乏

从武警部队军需保障队伍的现状来看,尽管各级加大了培训力度,但缺乏懂信息技术的人才仍是军需信息化建设中的一大问题。按照军官服役条例规定,除了总部以外,各单位尤其是总队以下单位人员稳定性较差,军需人员调换如走马灯,许多人刚入门便要改任、改行和转业,信息化人才难以保留。又由于地方生活水平的提高,军地收入差异较大,直接导致部队很难吸引和保留人才。以上原因,使武警部队军需信息化建设中人才的匮乏,成为制约军需信息化建设的瓶颈。

三、针对问题应采取的应对策略

(一)系统认识信息化,明确目标、规划先行

推进军需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全新意义的历史课题。它具有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等特点,涉及众多领域、涵盖诸多要素、承载大量实际工作,是一项极具时代性、战略性、全局性的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不能指望其一步到位。当前武警部队军需信息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必须从思想认识抓起,立足我武警部队实际,科学认识军需信息化,合理规划军需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使走出的每一步都有的放矢。

1)在建设进程中,认识上有“三忌”

一是立足部队,实事求是。忌拔苗助长,急于求成。随着军需信息化建设深入发展,信息化成为带动军需各项工作创新与升级的突破口。但这种好势头在某些单位却结合部队实际不紧,缺乏深入地论证调研,从而造成建设流程脱节等问题。在建设中,试图通过建设一套信息网络系统就能实现军需信息化是不符合实事求是原则的。

二是科学规划,理解实质。忌以蠡测海,以偏概全。军需信息化建设当然不能用一两个词汇涵盖全部内涵,对信息化建设一知半解的现象造成了认识上的误差和行为上的局限。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另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囫囵吞枣,学而不精,导致对军需信息化建设缺乏全面认识,甚至出现了建设规划上的盲目性。

三是认识差异,全盘考虑。忌买椟还珠,事倍功半。近年来,虽然军需信息化建设领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一些系统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能。在潜意识中,一提到搞信息化,就想到了实体项目投资,忽视了软件建设。究其原因,一些人认为硬件设施建设得好差已成为衡量信息化建设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误导大家把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建设摆在首位,而忽视了配套的软件的开发利用。

(二)针对问题,在建设中,采取“明确目标,规划先行”策略

首先,制定规划时明确依据,全盘考虑。在建设进程中,不能搞盲目建设,首先就应明确依据。以武警部队担负的执勤、“处突”任务需求为依据,充分考虑后勤保中心任务的需要,以军队和武警部队信息化发展战略为依据,遵循武警部队军需信息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为进一步建设做好准备。

其次,在军需信息化建设中,规划其目标和任务时,洞察国际形势,要有超前意识。我们要采取正确的策略,有超前的眼光与超前的勇气,直瞄世界前沿,将最先进的科技、方法拿来我用,从而推进自身的发展,往往能取得后来居上的效果,甚至后发制人。

(三)建好平台、夯实基础,局部先行,要点攻关

军需信息化建设应当有一定的基础作支撑。目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军事变革,对军需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强国军队按照信息化要求,把传统“松散型”军需保障转变为条条块块完全一体化的“集约型”军需保障;通过“可见性”系统对保障资源的透明化和动态化掌控,把“概略保障”转变为适时、适地、适量的“精确保障”;采用直达、远程遥控等一系列新的保障方式,把坐等部队申请的“被动保障”模式转变为向部队实施配送的“主动保障”模式……

1)局部先行、以点带面

优先层次,突出抓好军需保障力量、资源和信息的系统整合,解决军需保障人力流、物资流的透明化、动态化、全程化调控问题;其次,优先应急保障力量,促使机动部队后勤和应急保障部队率先完成机械化、信息化,成为武警部队在反恐、处突中均可掌握的“拳头”力量;再次,优先军需保障指挥和装备,将信息技术广泛渗透于指挥和保障平台,实现信息交联能力、快速机动投送能力、综合保障能力、野战防护能力的系统集成。

2)集中力量、要点攻关

谋求军需信息化建设的跨越发展无疑应进一步发扬光大这个优势。现阶段就是要集财力于一隅,集顶尖人才和技术于一体,采取广域联合、借聘专家、公开招标等超常办法,全力攻下“四大关”:一是攻下“可通”关,突出解决各种后勤信息网络联通问题;二是攻下“可动”关,确保实现“动态”下的信息能力;三是攻下“可视”关,初步建立起作战后勤保障“需求”的透明化、动态化调整系统,确保军需信息的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

3)利用市场优势,军民通用、依托兼容

在军事国防领域,先进的技术应用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可以预料,“全民皆兵”将是未来信息化战争最显著的社会特征。因而,构设军民一体的“兼容”体系,就成为军需信息化建设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主要特征和可供依托的社会基础。

实现军民通用、依托兼容,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一是实现信息网络兼容。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目前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我国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和主要领域。二是达成技术和装备兼容。着眼通用性、融合性,解决互用性、共享性,最终实现技术、装备上“战场”与“市场”的接轨。三是促成人才兼容。扭转人才匮乏的劣势,使人才建设成为军需信息化建设巨大的推动力。

4)重视人才建设,以人为本、科技强警

信息化后勤呼唤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人才蕴藏于信息化的社会。实现军需信息化建设的跨跃式发展,当务之急是在人才培养上树立科学的新观念,重视人才建设。

首先,广泛聚才。在吸纳储备人才上广揽博引,积极聚财。充分借助于国民教育的主渠道,建立积极参预军事经济建设的人才兼容体系,引进专业对口的地方大学生和科技工作者,充实军需信息化人才队伍。其次,开展继续教育。在全部队后勤范围内开展信息教育活动,大力提倡和组织官兵在职学习和岗位练兵,更新官兵的知识结构。最后,用好人才。树立人才意识,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部队氛围,把优秀人才放到重要岗位,使其学以致用。

四、结论

现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武警部队面临新的任务,如何实现军需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成为摆在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军需信息化建设中,必须适应武警部队保中心的需要,前瞻性的思考和谋划,注重基础建设和人才建设,将已成熟的高科技术拿来我用,在建设进程中注重安全防范。以信息化建设促进军需工作质量水平的整体跃升,实现军需信息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用跨越式的思路推进军需信息化建设,调整思路,不重复别人走过的弯路,不交自己交过的学费,跳过发展初期的探索阶段,缩短发展过程,建立一支保障有力且安全的现代军需保障队伍,这才是力求实现军需信息化的明智之举。

参考文献:

[1].学习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通俗读本.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5.37-46。

[2]窦金社.军需管理信息系统.西安:武警工程学院军事经济系,1999.167-175。

[3]武玉珊、贾学明.武警部队后勤信息化建设浅探.武警后勤,2004,01:16。

[4]郭德华、刘建斌.武警部队后勤信息化建设的三个重点环节.武警后勤,2004,01:11-12。

[5]赵西安.加强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武警后勤 2004,05:20。

[6]张留起.后勤信息化建设要在关键环节上求突破.武警后勤,2004,04:22。

[7]全初明、夏淮.武警后勤信息网络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武警后勤,2005,01:26-27。

推进信息化建设篇(6)

企业信息化是指“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和使用企业的信息资源,提高管理水平、开发能力、经营水平的过程”。企业信息化技术的关键:首先要依托现有条件,拓宽计算机应用的开发范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基层计算机人员培训,更新基层管理人员的理念;其次,依靠网络技术,加强企业内部各部门的MIS系统建设和信息共享,为决策者提供准确无误的信息;再者,提高与外部信息的沟通,强化行业互动,是对企业文化的挑战。

如何推进,笔者从以下三方面并结合江苏星星家电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

一、信息化现状

江苏星星家电科技有限公司是我县最大规模的白色家电产业,公司信息化建设起步于2008年。公司按照“一个中心,两翼展开”的产业架构发展战略,星星集团在江苏睢宁设立生产基地。该项目总投资8亿元,近年产能为100万台节能环保冰箱、冷柜,远期目标为年产400万台。

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提升。以台州本土为中心,以广东佛山和江苏睢宁为两翼,星星集团的发展,无疑是台州企业逆势飞扬的一个样本。随着产品、产量大幅提升,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客观上对企业信息化提出了新的需求。

集团公司先后建成了集团内部光环网、100M通信传输环网和厂区万兆计算机网络平台,建成了集团公司数据处理中心。百兆计算机网络已经覆盖全厂区,生产车间和配套项目部实现了双百兆接入。对外统一出口扩容为4×100兆连接,集团公司所属各单位、机关各部门均采取不同方式接入到集团公司企业网中,网络平均日在线用户超过200个,各种服务器近百台。经过连续几年的建设,集团公司初步建立了信息传输无阻塞快速通道,并能够保证今后5~10年的应用扩展;集团级集中数据处理中心将实现各类信息集中传输、处理、存储和利用,为下一步信息集成奠定了硬件基础;逐步实现了集团公司信息网络的统一监管和安全防护,极大地提高了网络系统的快捷性、稳定性和安全性。

二、信息化发展方向

信息化建设要贯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突出支持技术创新,充分体现集团公司发展对信息化的需求,发挥信息系统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按照“国内领先,行业一流”的基本标准,按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以信息化应用开发为重点,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网络平台建设突出信息系统管理,提高队伍素质,继续推进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的突破性发展。

1.建设“新三化”车间。现代化企业的生产模式就是要实现生产技术应用升级和车间少人无人的管理目标。对于现代化企业,信息技术应用主要体现在生产的综合自动化控制上,核心技术为集成化的数据管理、通讯和编程组态,即将质量监控系统、计算机监控系统、生产视频监控系统与生产车间系统、安全监测系统等融为一体,形成生产控制自动化、综合调度指挥和业务运转网络化,实现中央调度控制室对生产安全和生产过程实时远程监控和调度管理,达到各生产、管理系统用人少、成本低、效率高的目标,提高整体安全生产水平,促进企业高产高效。

2.支撑技术管理创新。加强企业灾害防治技术攻关,必须建立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包括企业重大危险源鉴别、监控与分析;安全生产领域共性、关键性技术的试验与基础研究,提高灾害事故的控制能力;复杂程度较高的灾害事故技术鉴定与分析验证等。

3.以管理信息化促进管理转型。集团公司经过一年多的信息化建设,开发了一些适用于总部、车间两级网络应用的管理子系统。但现有应用系统基本上自成一体,在各业务口独立发挥作用,部门之间信息难以沟通,形成了信息孤岛和壁垒,这是制约管理信息化的主要方面。同时,大量的基础管理业务仍处于手工统计汇总阶段,信息的收集利用率不高,失真度较大,管理效率低下。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综合集成管理信息平台和自动化办公平台,实现基础管理信息化、精细化和管理信息共享,提高管理效率,推进管理转型。

4.管好用好现有的应用系统。目前在网上运行的各种应用系统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集团公司在管理的规范化、生产的安全化、质量体系的控制化等方面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些系统必须在系统整合的同时,充分加强管理,建立适合各种应用系统操作流程的管理规范和维护制度,落实责任,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三、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1.进一步统一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信息化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适应市场变化、加快技术进步、有效降低成本、增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带动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升级的重要突破口。信息化工作是“一把手”工程,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关键在一把手。各单位、各级领导要进一步统一对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领导。

2.强化规划意识。统筹组织,有序进行,整体推进。要充分考虑业务之间的互相衔接和不同阶段的延续性,有计划地实施,重点解决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不能搞一哄而上,不能搞形式主义,避免造成信息孤岛、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规划的集团公司统一的几大管理信息子系统,必须由集团公司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

3.重点推进信息化应用开发。网络是基础,应用是目的。信息化建设成功与否关键在应用。从现在开始,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已进入以应用开发为重点的新的发展阶段。要坚持以需求带应用,以应用促发展,加强企业生产安全防治技术攻关,提升企业综合自动化水平,提高安全生产管理能力。积极推广具有显著安全效益的预报预警系统、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工业自动化系统、生产管理系统、抗灾救灾指挥系统、生产信息化技术(如动态三维电子总厂图、动态图形监测等)。应增强信息化需求意识,加大推进力度,早日实现集团公司集团级管理信息化。

4.重视信息系统网络管理,确保网络畅通。2008年以来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极大地增强了主干网络功能,提高了网络系统运行安全的保障度。但集团公司信息网络延伸至各车间,各子公司网络平台又延伸到配套厂,各车间网络平台建设和管理水平又严重参差不齐,无论哪一点出现故障都会影响到整个集团公司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

四、结束语

推进信息化建设篇(7)

关键词: 档案管理; 信息化; 系统性; 建设

中图分类号: G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1-0125-01

一、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档案是知识的重要存在形式,是人类知识的结晶。档案管理对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地更新档案事业的发展理念,勇敢地探索和尝试新的档案管理手段,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档案事业。其一,档案事业作为社会事业的一部分,与社会同步发展、相互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要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科学规范的档案管理才能适应新形势,才能使档案事业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才能使档案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为此,必须提高认识,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其二,在互联网技术与应用快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领域受到强烈驱动,建立信息化系统正在成为各行各业运行的基本方式,网络平台正逐渐成为各行各业信息交流的支撑平台。建立一个完整的社会信息系统,实行一体化管理,充分发挥整体优势,这就要建立信息化的管理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法,建设与信息化配套的统一的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档案资源建设,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其三,只有不断地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水平,搞好档案信息资源,加快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进程,不断地提高档案管理效率,使档案管理同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有机结合,使档案管理与时俱进,才现实现档案事业的良性互动,才能够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增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系统性

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随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电子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步伐的加快,信息系统覆盖率不断提高,信息化已成为各行各业现代化的核心与主导,档案管理也必然要进入数字化的的发展阶段,进入档案数字电子化管理时代。信息化对档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档案信息化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信息化从理论基础到技术手段,都影响着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不断赋予档案管理现代化以全新的内涵,档案管理要以现代化管理方式提供优质高效的档案信息服务,现代化的档案管理以智能化的计算机为主,以数字化的信息技术提供服务。网络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业务系统的连续性、关联性,特别是在信息膨胀的时代,档案工作面临着由传统纸质文档管理向电子文档管理和多种载体管理的转变,计算机技术是实现档案自动化管理的主要基础。

2. 加快档案信息自动化建设,推动档案管理现代化,实现档案管理各个环节的计算机化,就必须建立新的档案管理机制和档案管理体系,档案信息化的内涵包括档案管理的各个方面,其中首要的是档案业务要规范,要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以适应持续、全面发展的需要。档案管理如果没有一个系统有序的档案管理体制,将严重影响档案的质量。

3. 随着电子政务的推行,电子公文、电子档案的接收、归档、管理,必须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进行。在电子文件运行整体环节中都不能取消“档案化”的环节。文档一体化管理,增加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的可靠性、可控性,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提高载体材料寿命或对电子文件处理、存储、传递和应用所依赖的软硬件环境进行备份的方式。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规范档案信息化工作,形成不依赖于特定的通用信息存在形式,达到电子文件永久保存的目的。但电子文件中心不能以文件的集中取代文件的档案化过程。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出现电子文件大量堆积的局面。档案管理只有实现数字化,才能改善档案管理的模式,提高服务水平,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手段,建立起各级各类规范化、标准化的数据库,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4. 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硬件设备与软件系统升级换代加快,为适应新旧设备与新系统,也必须加强档案的标准化规范化意识,从数字档案的永久性入手,研究具有长久保存价值的数字档案的系统化保存、保管方式,针对常用的电子文件类型实施保护,改变纸质文件档案化的系统化的方法体系,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数据库化,档案管理工作自动化,档案信息管理法制化。构建适应时代要求,提高档案现代化管理的整体水平,推动档案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三、全面提高档案管理队伍的素质是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