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课外阅读教学指导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8 16:28:55

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课外阅读教学指导篇(1)

一、 “通过阅读学习”读前激趣指导课教学策略

1. 压扣设悬念策略。扣子就是悬念。压扣是说书人最常用的技巧,吸引人一个扣子接一个扣子地听下去。教学中,教师通过对作品内容做简要的介绍,或通过朗读精彩片段,或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讲述到精彩动人之处时,戛然而止,以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欲望。

《吹牛大王历险记》中,疯狗咬了皮大衣,结果皮大衣也疯了,像这样“皮大衣被疯狗咬过之后会发生什么?”一个又一个环环相扣的问题,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心,学生们要一个扣一个扣地去解开,大胆想象。老师并不注重答案正确与否,每个学生的答案都能在老师这里得到赞扬,因此学生阅读时,会去验证答案,大大提高了阅读兴趣。

2. 猜读推理策略。所谓猜读,并非没有线索、证据的胡乱猜,而是有很多路径的。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借助有关信息的提示,利用头脑中贮存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对读物的内容、意义,在阅读刚开始时有所猜想,随后在阅读中证实或否定,从而达到真正的理解。这种猜想的关键不是对与错,因为后文自会揭分晓。那为什么要采取这样一种策略呢?因为透过这样的猜想,帮助学生投入到文本阅读当中,也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学习更精准地掌握各种不明显的、隐晦的信息,从中感受构思想法的乐趣。

风靡一时的《哈利・波特》系列,去年在学生中又引起了新一轮的阅读热潮。以《哈利・波特与密室》为例,学生们对故事中的人物和他们持有的法器如数家珍。故事没有读完,大家已经急于猜测接下来的情节。一开始,学生们会天马行空地胡乱猜测,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意识到可以根据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行为方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来推论事件的因果关系。伴随着这股阅读热潮,学生们沉浸在故事的巧妙构思当中,不断地从前面的情节当中拣取信息,推导后面的故事情节。一个个乐此不疲,享受着阅读推理的乐趣。

3. 追问留问策略。引导学生能够跳过“什么,何时、何地、怎样、何人”等这样的基本问题,逐渐向高层次的问题发展,也就是分析性、综合性、探究性的问题。不断地追问,能够帮助他们澄清思想,寻求理解,进入深度思考,刺激其进一步研究。

教师执教《草房子》,在推荐阅读秦大奶奶这一人物形象时,给出了书中十几处文字,学生从中提炼出秦大奶奶是一个“疯狂、可恶、狡猾、不讲情理、善良、慈祥、老实的人”,并概括为是一个善变的人。这里就缺少了追问:是什么让她“可恶”?又是在什么情况下,你看到了她的“善良”?学生目前概括出的词语,可以说仅是表象,不是秦大奶奶的精神实质。一节课上,学生可以是对人物的初步了解,但老师不应就此给学生留下句号,把它作为结束,认为秦大奶奶就是个“善变”的人。而应留下问号,吸引着学生去读整本书,读时代背景,读文字背后的意义,吸引着学生去探个究竟,可能这个探究要牵引学生若干年。

4. 想象留影策略。学生可以借助大胆的想象,将文本转化为一种图像,帮助其理解与记忆。通过这样的管道,可以让文本变得更具体、更生动,读者身处在这样一个图像故事里,更能够投入到故事的内容中去。如崔洋老师执教台湾作家林良所著《蜗牛的风景》一书时,选取了其中6首写动物的诗,在一年级进行创意编排教学。因不同的审美情趣、不同的想象力、不同的构建方式,《蝴蝶的外套》《蜗牛》《恐龙》《猫咪》和《大笨熊》等诗歌表现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呈现出千差万别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将它绘制出来,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二、 “通过阅读学习”读后分享指导课教学策略

我们把学生读完书后的指导课分为主题式阅读、讨论式阅读、鉴赏式阅读、汇报式阅读、读书方法阅读课等课型。课堂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根据不同类型的读物,说感想、谈体会、议写法、抒己见、析内容、评含义。

1. 讨论分享策略。在中、高年级课外阅读课中,指导学生学习运用“明确目标――自读课外文章――讨论交流――质疑问难――形成共识”讨论分享策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掌握知识、锻炼思维。比如教学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在导读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设计了“究竟是大兔子更爱小兔子一些,还是小兔子更爱大兔子一些?”这样一个具有两难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体会母爱的伟大。学生通过讨论知道,大兔子每个充满爱的动作、每句充满爱的话语、每个充满爱意的神情就是“崇高的母爱”。母爱无处不在,母爱潜移默化。

2. 知行联结策略。文本所呈现的所有的信息,令我们想起了自己已经知道或曾经经历过的事物,即文本唤起读者的生活体验、阅读经验。《爷爷一定有办法》是一本典型的记录儿童生活习惯的故事,主人公约瑟的宝贝,就是出生时爷爷为他缝的小毯子。当教师朗读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依据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你小时候也有最喜欢的东西吗?”联系生活实际,激起学生与绘本的共鸣。

3. 统整延伸策略。将新旧知识综合成新的概念,需要综合运用重要资料和各种经验,对知识进行整合,提升思考力。学习瑞典作家林格伦的小说《淘气包埃米尔》,老师设计了具有讨论意义的问题:“你怎么看书中人物对埃米尔的评价?他们评价的角度、依据是什么?”“你是怎么看埃米尔的?他的成功是奇迹吗?他成功后会感谢谁?”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

4. 情感体验策略。情感是人格中最重要的因素,它决定了一个人的生命质量。特别是刚入学的儿童,正处于关键生长期,他们所接触的东西,直接影响着将来的发展。李欧・利奥尼的经典绘本《田鼠阿佛》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田鼠们要过冬,伙伴们都忙着收集粮食和干草,小田鼠阿佛却在忙着收集阳光、色彩和文字,他收集这些东西干什么呢?冬天来了,小田鼠们在洞里又冷又无聊,阿佛收集的东西给大家带来了温暖、快乐和诗意。在朗读中,因为学生的生活经历以及认知的差异,对不同的角色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展开想象、触发联想,会使语言文字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获得足够的情感体验。在这种角色体验中,学生就有了自己独特的感悟。

课外阅读教学指导篇(2)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课外阅读 指导策略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量有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并没有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因为教师不够重视课外阅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缺乏正确的指导。所以,要想提高课外阅读质量,对课外阅读作用有正确的认识是前提。

1.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作用

对于作为课内阅读补充的课外阅读来说,首先要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语文是通过语言来表达思想和抒发感情的,词语是文本的基本内容之一,虽然在课内阅读中,学生可以接触到很多词语,但范围是有限的,如果加上课外阅读,则能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词语,从而累积更多的知识。如描述人物,通过阅读《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我的大学》等小说,学生会积累、掌握更多的词语。因课外阅读量的增加,词语积累效果更显著。

其次,课外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从初中教材内容来看,大部分都是比较经典的作品,由于课文容量有限,学生要想对这些作家的作品有进一步的了解,则需要课外阅读来辅助。例如《水浒传》中,一般的教科书选择的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节(章),但要想对林冲的性格和其经历有全面的了解,则需要通读《水浒传》全文,这就体现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同样,在初中课本中鲁迅的作品也很多,要想进一步了解鲁迅的思想,还需要分析他的散文集、短篇小说、诗歌散文、杂文等作品。通过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学生的语言能力会大大提高,尤其在写作过程中,表现尤其明显,这些都是课外阅读带来的好处。

最后,通过课外阅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会有所提高。口语和写作的基础就是阅读,看得多了,说的内容也就多了,能恰当地运用词语,尤其在写作方面,阅读能使学生更灵活地运用词语,从而提高表达能力。

2.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

2.1影视文化代替了课外阅读

虽然大部分家庭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学生的生活环境仍然缺乏文化气息,大多数家庭的文化活动比较单一,仅限于看电视,影响学生最多的也是电视,以致不喜欢阅读。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看电视比读书、看报更有趣。本来课外阅读时间就不够,电视和网络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课外阅读时间。

2.2学生对名著经典敬而远之

虽然中国的出版业还处于朝阳的发展状态之中,全国每天大约有500种图书出炉,但数量的多并不能遮盖结构的残缺:考试宝典、中考锦囊、英语四六级、雅思、托福、计算机等级考试等书籍遍布每一个角落,内容比较单一肤浅,书籍的形式也大体相同。其实,在应试的指挥棒下,阅读变得不像阅读,愈发功利,真正的经典名著叫好不叫座。孩子就好像面对一桌丰盛的晚餐,而患有偏食症状一样,他们喜欢《梦里花落知多少》,却不知道林黛玉;他们迷恋李宇春,却拒绝关汉卿。真不知道这是文明的进化,还是退化?

3.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

3.1注重以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对于教学来说,常用的有每月(每周)读书节、辩论赛、知识竞赛、读书比赛等(如有限时间内,谁完成得最好最快,给予奖励),与此同时,老师可以提供一个话题或者观点,让学生对此展开讨论。如“鲁迅的笔”等。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学校刊物或网站进行合作,给学生提供展示作品的平台。

3.2阅读对象要结合学生的兴趣

在散文、小说、诗歌等领域内选取经典美文,以便引导学生阅读。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阅读文章,但老师应该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提出宝贵的意见,避免阅读内容以感官享受为主,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道德品质。在方法上,除了对单词和句子的积累外,还可以通过写读后感等方式分析阅读内容。阅读时从人物、情节、背景等方面进行。

3.3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开展多元阅读

目前,大部分初中生对网络都有一种亲切感,教师应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阅读,由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教师应善于利用课堂视听设备,给学生播放精彩生动的影像资料,引起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除此之外,还应该利用学生热衷的网站对课外阅读进行推广,使其在学生之间形成竞争阅读,形成良性循环。

3.4指导初中生确立课外阅读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标标准”明确规定了七到九年级学生课外阅读要求:“学会阅读规划,广泛阅读各种书籍,课外阅读量不低于260万字,适当阅读名著。”新接班的老师应在了解七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制订合理的阅读计划,让学生适当安排课外阅读时间,按照计划完成任务,保证每名中学生都能达到课标规定的阅读量,促使学生养成“每日必读书“的课外阅读习惯。

总而言之,为了提高中学生课外阅读质量,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课外阅读时间要提供保障,给孩子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推荐优秀的适合的报刊读物,并且对孩子的课外阅读效果进行检查,丰富孩子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素养,促进文化的传承,广泛地培养情感。

参考文献:

[1]李新强.中学生阅读心理及教学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

课外阅读教学指导篇(3)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J.M.Keller依据相关的数据总结出的ARCS动机设计模式充分的显示出四大因素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即注意力、相关性以及自信心和满足感。引导学生选择其喜欢的类型的书籍进行阅读,有利于充分实现四大模式对学生的综合影响,使学生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促其英语水平的提高。

一、实现高中英语课外读物阅读的重要性

1.英语课外读物阅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会萌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带着问题对作品进行更详细的阅读解答自己的疑问,这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对整部作品的总结。以笔者亲身经历为例,我在阅读《傲慢与偏见》时,经常遇见一自然段是一大句话的情况,此时就需要我从主谓宾、定状补等不同成分进行确定、分析。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应这样严肃认真的对待。

2.英语课外读物阅读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课外读物阅读学习对学生有两个方面作用,会影响他们的终身发展,一方面课外读物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通过自主阅读学生会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会为其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带来诸多好处,受用其一生;另一方面通过大量的英文课外读物的阅读,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涵养有很大提升。庞大的知识储备会使学生更容易得到别人的认可,增强其人际交往能力。

二、创新高中英语课外阅读的教学指导方法

1.教学理念

在教学理念上教师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养成的教育习惯与思维定式,在遵守一定的原则的基础上实现教学模式的改良,即以学生为中心、计划详细周密、循序渐进以及多样化等四大原则。在进行英语课外读物阅读时,教师要以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和平均理解能力为依据,有计划的进行周密安排,确保学生渐渐融入到阅读中去,在教学的基础上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其兴趣。

2.教学方法

(1)充分挖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使其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与兴趣爱好,选择与自己的英语水平相符的课外读物。鼓励学生在阅读初期明确自己的阅读目的并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阅读过程中分析文章的构架、思路和作者的写作目的,阅读后就自己的阅读效率进行评估,及时更改不正确的阅读方式,促进更有效的自主阅读模式的形成。元认知学习策略是充分建立在学生主管能动性的基础上的自主学习策略,有利于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促进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提升。

(2)多渠道拓宽英语课外读物的种类,刺激学生的阅读兴趣。每个学生的性格差异导致他们不可能会喜欢同样一本读物,所以教师应尽可能多的拓宽获得课外读物的渠道,为学生带来不同种类的精神食粮,拓宽学生视野。例如,读《小王子》让学生理解爱心、谅解与希望的重要性;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学生从保尔柯察金的经历与坚守中理解坚强与毅力的真正含义。

(3)预留笔记与读后感。教师将学生想要阅读的读物的名字收集上来,并预留相关作业,以备后期检查需要。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不定期的收取学生的英语课外读物阅读时的笔记与读后感。采取这种方式有利于刺激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强调自主阅读的重要性。例如,学生的课外读物是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教师可以提出关于卡西莫多和艾丝美拉达的人物性格和故事发展主线等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

(4)实现课外读物阅读与趣味课堂相结合,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积极性。趣味课堂的方法有很多,如朗诵比赛、课堂交流、情景剧表演等。

朗诵比赛即教师不定期的抽时间在班级内举办朗诵比赛,学生自主选择朗诵内容,在班级内进行有感情的英文朗诵。最后,学生经过投片或者直接评价推举出朗诵比赛的最佳选手名单,然后由老师进行详细的点评;教师应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体验会,在体验会上每位同学将自己目前阅读的体会与大家分享。学生可以通过介绍读物的内容、浅谈自己的阅读感悟,大家相互交流增强阅读的趣味性;情景剧表演是老师指定一个大家普遍阅读过的故事,就其中部分选段进行小组表演安排。这种方式是学生更深入了解故事内在情感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有助于增加学生对英语读物的阅读兴趣。例如,就大家在初中时就学过的《威尼斯商人》的经典的法庭对质部分进行情景剧表演,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安东尼奥、夏洛克、鲍西亚、巴萨尼奥以及公爵等不同的角色,在排练过程中老师不做任何指导,任学生自由发挥。演出后老师进行综合评价,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希望学生加以改正。这样的玩中学、学中玩环境中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阅读积极性。

总结:

本文通过研究高中英语课外读物的重要性与现状,总结部分指导方法,以期作用于英语课外读物阅读、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课外阅读教学指导篇(4)

一、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类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语文知识。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

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竖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宣讲,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或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认真垂听、情感跌宕起伏,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戛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内容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

2.谈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

教师要经常谈谈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读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愿望。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二、创设条件,促进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可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1.成立图书角

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并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

2.开展活动进行阅读

三、鼓励先进,坚持阅读

课外阅读教学指导篇(5)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英语课外阅读运用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8-0060-02

英语阅读过程是一个有目的的心理、认知和情感的语言解码过程,它涉及在篇章、句子和词汇三个层面理解所需的英语知识、了解世界的知识或日常生活常识等,运用多种方式思考和解读书面语言所传递的各种意义,从而达到读者与作者在情感和观点方面进行交流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英语阅读无论在学校的英语学习中还是在实际的社会工作中都十分重要。阅读能力的高低能体现大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然而,英语阅读课却是英语教学中饱受诟病的薄弱环节。因此,英语教师如何有效地运用阅读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已成为当前理论界及教学界探讨的主要问题之一。

一 支架式教学理论

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伍德、布鲁诺等人在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搭脚手架的教育概念。支架即脚手架,原始建筑业的专用术语,指建筑施工现场为方便工人操作搭在外墙以及层高无法施工地方的暂时性支架,施工完成之后拆除。伍德等人最先借用这一术语用来描述同行、成人或有能力的人在另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提供的有效帮助。借用“支架”这一比喻进行的教学就是“支架式”教学。罗森塞恩认为,支架式教学就是教师或更有能力的同伴帮助学生解决独自不能解决的问题而提供帮助、支持的过程。普莱斯利将支架式教学模式看作是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

二 当前英语专业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为了调查和发现当前英语专业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于2012年对普洱学院英语系英语专业一、二年级学生共发放300份调查问卷,最终收回251份有效问卷。经过细致地分析和研究,笔者总结出其中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

1.阅读课时少,课堂教学仅关注教材

作为专业基础课的英语阅读在课程设置上所占比重较小,仅为每周2节,因此,阅读课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和大纲计划,把仅有的课时都放在教材的讲解上,满堂灌,很少有教师把课外读物带进课堂作为辅助材料。

2.课堂阅读时学生过分依赖词典和教师讲解

由于绝大多数学生早已习惯了课堂阅读时随时查阅词典或电子词典,有的甚至过分依赖教师的生词讲解,所以对自己猜词的能力没有多大把握,这就影响了对文章整体意义的理解;有时尽管没有遇到太多生词,但对相关背景知识缺乏了解,也难以读懂材料内容。

3.词汇量小导致对课外读物有畏难情绪

因为没有养成猜词的阅读习惯,仅凭学生平时累积不多的词汇,在完成教材的阅读任务时已经相当吃力,更别提扩充课外读物,对此,学生普遍存在较大的抵触情绪。特别是阅读英文原著和科普性文章时,学生的畏难情绪最严重,根本坚持不下来。

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已成为阅读课教师迫在眉睫的任务。针对无法改变的课程设置,教师不妨转变思维,充分利用和开发第二课堂――课外阅读,而支架式教学无疑将为第二课堂的有效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 支架式教学在课外阅读指导中的运用实践

课外阅读由于其不可控因素太多,因此不太为广大教师所看重。但若能因势利导开展有效的指导势必对阅读教学的改革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笔者将“最近发展区”理论引入课外阅读教学指导中,尝试性对普洱学院2013级英语专业本科3班学生实施支架式教学,具体过程如下:

1.搭支架

围绕课外阅读活动的主题和“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将活动任务分解,并建立整个任务的概念框架。教师首先搭建任务支架(以阅读任务为目标导向)和材料支架(提供可供学生开展阅读任务活动的课外读物的背景知识,练习的作业和任务形式)。确定了任务的概念框架后,教师着手从搭建情感支架来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了解影响课外阅读有序进行的因素,从而确定阅读目标的结构与层次。为学生构建进一步理解课外阅读任务所需的概念框架。笔者按照“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将课外阅读任务分解(阅读材料的确定;阅读材料的背景和文化知识收集;阅读计划;读后感撰写;读后的剧本创作和舞台剧的编排与表演等若干小任务),并建立整个任务的概念框架。具体步骤为:第一,确定阅读小组的人数和组员组合形式。第二,指导小组成员根据对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来确定各组的阅读取向。第三,教师为学生提供更为详尽的作家及其作品概要的资料,确定各组的阅读作品。

2.进入情境

如何让对课外阅读有畏难情绪的学生对阅读作品产生兴趣,需要教师善于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笔者首先在课堂上对课外读物如文学作品发展的各个时期(如文艺复兴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烂漫主义时期和维多利亚时代等)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做一个简要的介绍,邀请学生将它们与现当代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比较,逐步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阅读兴趣情境。然后,笔者又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来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通过一定的教学设计,将阅读任务科学地划分为不同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的已有经验与新的问题情境产生矛盾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篇章材料的兴趣和愿望。最佳的问题情境是处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的问题情境,也是与学生的生活感知相关联的问题,如作品的名字告诉你了什么?作者为何如此命名这部作品?如果你是作者你将如何给它命名?作品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故事因何而起?故事又是如何发展的?最终是什么事件导致了故事的高潮?故事是以大团圆结局还是以悲剧收场?这些问题都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需要、兴趣和动机,同时这些问题也成为了一种特定的学习任务,而解决这些问题就构成了学习活动。

3.独立探索

让学生独立于教师来完成课外阅读任务。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动性,特别是行动小组内的互助学习效果。在为学生建立整个阅读任务的概念框架,创设好吸引阅读的问题情境后,笔者开始逐步淡出课外阅读的任务活动,即开始拆掉部分的脚支架。利用已规划好的层级分明的阅读细化任务,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大胆探索文学作品。同时利用各种媒介(电子邮件、QQ聊天和手机短信的形式)及时跟进学生的阅读进度,并为某些有阅读障碍的小组或确立阅读目标,或提供问题情境方向,亦或是提供探索该作品所需的概念框架、阅读技巧、作者生平及艺术表现手法的特征等辅助知识,并使其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最后通过启发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阅读疑问并寻找解决途径的方式,指导学生完成读后感撰写与剧本创作等阅读任务。

4.协作学习

采取行动小组的协作式学习能较好地克服学生的学习焦虑和阅读畏难情绪,充分利用同学影响和学生学习的学习规律为创设情感支架提供有力保障。在独立探索阶段,教师角色将逐渐淡出,但为了确保阅读活动的有效开展,要把支架功能逐步转移到小组中有能力的学生身上。笔者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协商,讨论,甚至在阅读任务设置上有意识地强调有能力的学生在合作中的支撑作用。在同学的影响,支撑和监督下,小组中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能积极地投身到阅读活动中来。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分享彼此对于问题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同时培养了学生与他人的沟通协作能力。

5.效果评价

支架式教学的效果评价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的制度化评价体系。相比较而言,内容上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学习态度等的综合考查。在评价标准上更重视个体差异发展,提倡开放的、多元的评价,以充分反映学生知识构建过程中不同的水平差异。在方式上更重视过程评价,即教师应适当地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加入评价部分,不一定要评出优劣,而是要就学生的表现,阅读任务完成的情况给出客观、中肯的点评,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交流,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因此,笔者在实践中把教师、学生个体和学生团体都设置为评价的主体,评价的方式也采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评价三者相结合。评价内容上,笔者主要考查学生对任务的投入程度,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以及是否在阅读任务中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等。

通过一学期的试点教学,英本3班的学生在阅读兴趣上有所加强,阅读能力进一步提高,并且大部分学生都克服了阅读文学作品的焦虑和畏难情绪。甚至有部分学生因为较为出色的剧本创作和表演能力而被推选为学校文化月的才艺表演和圣诞晚会的直通节目,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激发了学生的专业优越感。

参考文献

[1]Spratt,M.,Pulvernes,A.,and Williams.剑桥英语教学能力认证考试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课外阅读教学指导篇(6)

同时,随着学生入学率的下降,小班化教学已成为当今发达教育的一种共同趋势。如何利用好小班化的优势,在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上有所突破,也是值得研究与探索的一大课题。

为响应学校创建“书香校园”的号召,在小班化背景下,我对如何进行课外阅读指导,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一.学生阅读内容应因人而异,帮助学生制订个性化的阅读计划

每个学生的语文功底不同,对阅读的兴趣差异也很大。不能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搞一刀切,要求所有的学生看某一本书,这样只会伤害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因此通过了解学生的阅读层次,把握阅读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是小班化背景下,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内容指导的有益尝试。

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兴趣。通过观察、问卷等方式,判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将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相近的同学组合在一起,组成阅读小组。其次根据划分的阅读小组,推荐适合本小组学生阅读的书目。让学生感知、理解内容,也可以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获得思想的碰撞。例如,有的学生偏爱理科的学习,对阅读没有兴趣,那么首先推荐他们读的应该是能抓住学生眼球,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书,如金庸的小说,福尔摩斯探案等等。通过这些书的阅读,唤起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也有的学生情感丰富,偏好表达细腻的文字,那就推荐读读龙应台的《目送》,霍达《穆斯林的葬礼》;也有的学生喜欢文字清新的作品,那就推荐读读林清玄的散文,汪曾祺的文章;有的喜欢带有哲学思辨意味的作品,那就推荐读读周国平的作品等等。总之,要让学生在不同的层次上,都有适合自己阅读的作品,制订好个性化的阅读计划。在小班化的背景下,学生人数少,教师有针对性的做到这一点,也应该是可行的。

二.立足阅读课的阅读指导,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吕叔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可以受用一辈子。”因此,要让学生顺利地进入阅读的状态,就需要教师的方法指导。

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探讨出一种实用性强的课外阅读方法,实现从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的迁移、链接。通过课外阅读指导课,使学生掌握有效的课外阅读方法,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例如在一次课外阅读指导课上,以马克・吐温的《丈夫支出账单中的一页》为例,在学生充分想象与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这种“空白”是高明的作者“留余韵”的写作技法。这种言已尽而意无穷,追求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共鸣效应,给读者留下品味与想象的空间,通过展开丰富的思考与联想,从而获得对作品深层次的理解与把握。同时利用小班化的优势,在课堂上尽可能关注学生个体对此的理解情况,根据学生的掌握的快慢与程度,推进课堂教学。

同时在学生理解了这种技法之后,再呈现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让学生再次感受这种写作技法,能比较娴熟的理解这种技法。课后从学校图书馆借来大量的《小小说》《微型小说选刊》等杂志,让学生有意识的去寻找微型小说中的留白技法,举一反三,更深层的理解这种技法。这样从课内的方法指导,到课外的大量的有针对性的阅读,学生对留白艺术有了较深的印象与了解。课外阅读指导的实效性也就体现出来了。

又如指导学生阅读《西游记》,因为学生大多有看电视版《西游记》的经历,因此学生往往忽视对文本的阅读,转而关注更直观的电视。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选取了《西游记》中的一个片断“三借芭蕉扇”,进行文本与电视的比较,带领学生品读语言,关注到文本中的细节,感受文字的魅力。

一节阅读指导课,教给学生一个小小的方法或技巧,那么三年实践下来,学生在课外阅读的方法上应该会有许多的积累,这将会对学生的终身阅读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运用多种方式,评价阅读效果,保证课外阅读的长效性

为了使学生的阅读不流于形式,达到真正的效果,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整个过程中,应及时给予评价,使学生的阅读兴趣能长久保持下去。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体现在课外阅读的量上,更体现在课外阅读的质上。例如,以每天课前三分钟美文推荐的形式,轮流向同学推荐课外读到的好书、好文;以读书会的形式交流读书心得;以阅读批注的形式,记录阅读的成果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语文活动,给学生搭建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也更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保证课外阅读的长效性。

四.探索实践后的思考与启示

课外阅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甚至会伴随人的一生,因而对教师而言,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将意义非凡。这也对指导的老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在实践的过程中确实遇到了一些问题。

(一)开展个性化的阅读指导,对教师个人的阅读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为不同的学生推荐不同的读物,引导学生走进富有个性的阅读世界中的,对于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普遍的掌握学生的阅读能力,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的阅读内容“把好脉”。其次,在此基础上,要向学生推荐适合个性化阅读的阅读内容。

(二)阅读方法指导无序和随意,还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体系。

对于阅读方法指导的内容的确定,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对于不同年段的学生应该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初一年级指导什么阅读方法,初二年级指导什么阅读方法,应该是固定的,应该有一个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完整体系,决不是今天想到什么,就指导学生什么。

(三)需要更合理的利用小班化的优势,开展灵活多样的阅读效果评价。

小班化的优势在于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教学的过程。在课外阅读效果评价之中,要能有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通过种种展示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到课外阅读成功的喜悦,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从而使课外阅读具有长效性。

课外阅读教学指导篇(7)

【关键词】课外阅读 教师 学生

目前学生的课外阅读还存在很多问题,要想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收到实效,我认为,语文教师要像对待课堂教学一样,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介入学生课外阅读的各个环节,用一套可供操作的方法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一、配合教材,推荐书目

新课标中介绍了一些经典篇目,给教师留下了推荐的空间。叶圣陶先生认为:“课外阅读的鼓励和指导必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因此,为了提高课外阅读的效果,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适时向学生推荐有关的书目,以解决“读什么”的问题。学期或年度书目的推荐,一定要根据课外阅读计划,配合教材的学习,认真审慎地选取高品位、高质量的读物,并列一个系统的清单,不能仅局限于与课文关系密切的内容,仅局限于书籍、报刊,应注意“杂一点”,广播、影视作品等不妨也列入一些,以利于学生全面提高,尤其应引导和鼓励学生多阅读一些科普读物。

二、指导阅读

1.加强引导。初中生兴趣广泛,感情充沛,但自制力不强,分辨能力较差,在课外阅读上易受情感的支配,往往沉湎于武侠、言情小说,或迷恋于情节离奇的卡通读物。因此,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阅读心理,引导学生多选择一些健康有益、贴近学生生活的读物来读。同时,对文学作品感兴趣的学生要给予表扬鼓励,促使其他同学产生向往之心,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

2.激发阅读兴趣。除了让学生参与选书,一开始就调动起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外,还可以给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名人热爱读书的故事,树立起榜样,让学生认识到读书对于成才的重要性;介绍身边一些学业有成的人的读书事迹,用活生生的实例对学生进行引导;在课文教学之余,引导学生扩展开去,阅读有关的书籍资料,借优秀影视剧对学生产生的强烈震撼与感染,引导学生去阅读相关的名著或类似的名家名篇。其实,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有很多,老师可以在教学中、在师生交流中抓住契机,因势利导,调动起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3.进行方法指导。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效果,浏览、精读、略读、读书笔记的指导都必须从实际出发,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切实解决“怎么读”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而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方法的指导既可结合课堂教学进行,也可开设专题阅读方法指导课。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阅读方法指导,使他们学会在课外自己阅读,如浏览法、泛读法、略读法、精读法及慢读与速读等方法;教学生学会摘抄、剪裁、编写读书卡、编写阅读提纲等方法;指导学生去写读书笔记来积累知识,让他们把零碎的知识集中起来,划归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

4.明确目标任务。将阅读量的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个学年,每个学期,甚至是每一周中,让学生逐步达到规定的要求。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对绝大多数中小学生来讲,阅读活动主要表现为兴趣化的阅读,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读物可能阅读的积极性很高,而对一些虽然有意义、有价值但不感兴趣的读物却不愿顾及。实际上,仅靠兴趣来维持的阅读是不长久的,而新课程标准以及教师推荐的读物,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感兴趣的,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量,学生不下一番苦功夫也是难以完成的。立足于学生实际,把目标任务分解、明确,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的自觉性、自制性,完成兴趣阅读向意志阅读的跃迁,保证阅读任务的顺利完成。如配套的《补充阅读》,我布置每周五篇阅读任务,从前往后阅读,效果就不错。

5.做好时间分配。阅读是需要时间的,课外阅读的主要时间在课余、假期,但把所有的阅读任务都放到课外去并不合适(课外阅读并非单指课余阅读,还有课本外阅读的含义)。自习课上学生进行默读,早读时用10-15分钟时间朗读,这都是应该得到允许的。下面提到的阅读活动,也适宜在课内进行。总而言之,在完成教材任务的前提下,在课内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是无可非议的。

三、组织活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