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课外文学常识

课外文学常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5-28 09:20:38

课外文学常识

课外文学常识篇(1)

【关键词】中学生;课外积累;语文学习;开源;导流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卡莱尔说:“书籍是当代真正的大学。”虽然现代人获取知识的途径多了,但最主要的还是来源于书本。人们从书本获取知识的手段不外有两种,一种是通过老师教授的课堂学习,另一种就是通过课外的自学,即课外积累。课外积累对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课外积累对中学生作文写作起到开源和导流的作用

课外积累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补充。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课内是有限的,课外是无限的。学生课外积累既能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成果,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外积累比课内教学更重要,正如吕叔湘先生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自己课外积累的占多少。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积累。”

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大,生活环境的扩大,日益意识到课外阅读积累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在对一些写作能力较强的同学进行调查时发现,他们基本上都阅读过这些名著:《西游记》、《水浒传》、《鲁滨逊漂流记》、《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阿衰漫话》、《豌豆》、《世纪门槛的足迹》、《七年级开窍作文》、《中学生限字作文》、《淘气包马小跳》、《菁华阅读》、《少年文艺》、《中学生天地》、《少年儿童必读的小故事大道理》、《智慧故事三百篇》、《十万个为什么》、《学海风暴》等。丰富的读物,不仅增加了他们的课外知识,更是提高了他们的合理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在作文写作中起到了很好的开源与导流作用

二、课外积累对中学生口语听说起到开源和导流的作用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学习语文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掌握这一交流工具。通过对课外的阅读积累,学生可以掌握到很多课本上没有的成语、歇后语等经典词句,这对课堂阅读有着很大的帮助。

成语作为一种传统悠久的固定着的语言形式,其简洁、具有较强的变现力,而且很多成语还关系着一连串的经典故事。如果中学生在课外积累中掌握了大量丰富的成语、歇后语等词句,无疑会给他们的课堂阅读与语言表达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据统计,一些注重成语积累的学生,90%的学生都在口语听说中表示自己见过这个成语,对这个成语也有一定的了解。

例如,某校1班学生在上课时遇到这么一个成语——七月流火,老师询问下面学生这个成语大概是什么含义,很多学生答不出来,。老师就进一步询问,你们听到这个成语后,觉得是温度上升了还是下降了。当时很多学生都说温度上升了,可有一个同学却说不是上升,而是下降。老师让这位学生解释,学生就说在学完《诗经》节选后,自己看了其他的节选,其中就有《诗经·国风·豳风》,里面有一句是这样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当时对于七月流火进行了注释。由此可见,课外积累在语文阅读学习和口语听说交流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课外积累可以增加中学生对文学常识的了解

文学常识是语文学习中的基本组成部分。虽然近年来全国各省都没有把文学常识列入高考语文考纲之内,但对中国文学的认识和了解却是必不可少的。中学生通过对文学常识的积累,可以很好地掌握语文教材中作者的相关背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某校经常性开展文学常识竞赛活动,各个年级的学生纷纷报名,并且非常认真专心地准备,一些在竞赛中脱颖而出的学生还被送往各大电视台参加一些常识答题之类的节目,比如江苏电视台的《一站到底》等节目。

四、关于加强中学生课外积累的建议

随着电脑的迅速普及和信息高速公路时代的到来,中学生课外积累的范围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更是聚焦到了电脑荧屏之中。然而,很多中学生对课外积累存在着随意性和盲目性。被调查的学生中70%无课外阅读计划;1/4的学生一学期未看一本书,没有一个学生一学期读5本以上的课外书。这种课外阅读的随意性,将无法实现新课标所要求达到的课外阅读量。在读物的选择上,存在盲目和随大流的现象。对此,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

(一)从学校的视角来思考

本文笔者认为,学校应创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培育校园课外积累文化。在校园显眼的地方贴上“书是知识的海洋,书里有精彩的世界”、“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等等读书的名人名言,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四季园”安放木质长条凳,以便学生在此静心读书。鼓励学生利用午休时间、课外活动时间到长条凳上手捧课外书籍进行阅读。

(二)从语文教师的视角来思考

笔者认为,可以在教室后墙上建立班级图书角。课外读物来源于学生自己的,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用压岁钱、零用钱每期至少添置一本课外读物,这样一来班级图书角的书就会逐渐增加和更新,全体学生就可以获得更多的读物。

(三)从中学生的视角来思考

作为践行者,学生首先就要意识到积累的重要性。然后在积累过程中慢慢掌握方法和技巧,并逐渐培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陈桂娇.让我悄悄地爱上你——浅谈课外积累兴趣的激发[J].陕西教育(行政),2010(3):43.

[2]艾比布拉·热合曼.浅谈如何把课外积累与写作相结合[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5).

[3]杨梅.巧 “链接”,促积累[J].考试周刊,2011(46):74.

课外文学常识篇(2)

【关键词】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3-0087-02

一 跨文化交际意识渗透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1.交际能力是语言教学的重点

英语《新课标》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其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而文化意识则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所以,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2.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

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一书中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的传统和信念。”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语言是“思维范畴诸经验的表现”。文化与语言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反映着文化,作为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与此同时,语言也深受文化的影响。所以说,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因此,学习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和很好地运用这种语言。

3.跨文化交际意识不可或缺

“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两个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①英语作为一种外来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问题,从而也就涉及不同文化的交际,所以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渗透越来越需要引起注意。然而在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更多的是重视语言形式的讲授讲解而弱化,甚至忽略了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渗透。以至于学生不能深刻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中西文化的差异。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在英语学习和交流中频繁的出现语用歧义以及屡见不鲜的语用失误,从而造成听者的迷惑不解和错误判断。故在语言教学中,在做好语言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听、说、读、写等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的背景文化知识积累与语言技能得到同步发展,这是新世纪、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二 课堂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需渗透的内容

因中西文化差异比较大,从而使交际文化的涉及面也非常广泛。大至社会制度、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精神文化、心态文化等隐形的深层文化;小至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显性的大众文化,以及成语、谚语、俚语、委婉语、禁忌语和体态语等。下面以日常交际中的常用语表达为例来说明跨文化交际意识需渗透的内容。

1.称谓语

首先,称谓语是日常交际中的常用语,中国传统的“称谓”是非常细致繁密的,不同的称谓以表示远近、亲疏。西方的称呼语一般是比较笼统的,如“uncle”,不但可以表示“叔叔”,而且也涵盖了舅父、姑父、姨夫等称呼。其次,汉语中通常在表示职业和身份词的后面加上姓氏,就可以表示某个特定的人,从而造成学生在日常交际中经常出现的如Teacher Liu、Uncle Wang、Comrade Zhao等称呼语,这是典型的中式英语的表达。在英语中,如“teacher”仅仅是表示一种职业,不能用来作为称谓语。而应在姓氏前加上Mr.、Mrs.、Miss、Ms即可,例如Miss Green、Mr. Smith等。最后,在称呼家庭成员和亲属方面,西方人对长辈称之为Dad、Mum、Grandpa、Grandma、Aunt或Uncle也有倾向于用名字作称呼甚至对长辈也是如此。而在中国,传统的这种尊卑长幼的秩序已经浸透到中国人的整个文化心理结构中去了。在西方,人人都是上帝之子。在上帝的面前所有世间的尊卑长幼都没有任何价值,人们都平等的接受最后的审判。在中国,人们不相信上帝审判和来世天国,于是便遵守着从理智到情感、从现实到观念的细密复杂的关系网。

2.问候和告别用语

中国号称“礼仪之邦”,中国人素来以礼仪来标榜自己的传统文化,“礼”首先来源于实物的分配。中国传统要求在饭桌上也必须“长幼有序”“主客有别”,并且成为一种规矩、仪容、礼貌。不仅如此,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见面常用的寒暄语“你吃饭了吗?”“你要去哪儿?”等。但如果你在见到一个英语国家人时说:“Have you had your meal?” “Where are you going?”等,会被他们误解为你要请客吃饭或是干预别人的隐私。而在中国却是行之久远表现出来的“人际关怀”的习惯。英语国家见面打招呼通常会以天气、健康状况、兴趣爱好等为话题。在告别时,中国人常会对客人说:“慢点,走好!”或“小心点,注意安全!”之类的话。如果用英语表达则为:“Please walk slowly!”“Be careful!”这会使外国人听了产生困扰。而外国人在告别时,主人只说:“Thank you for coming.”或“Goodbye”即可。

3.感谢与答谢

最后,在像道谢这类的情感表达方面,中西文化差异也是很大的。中国人在接受馈赠或朋友宴请时经常会表现出来谦虚客气的态度。经常会说:“不用客气了”、“太麻烦你了”等类似语。而按照西方人的文化传统则会直接表达态度:“Yes,please.”或“No,thanks.”又如,当人被称赞或表扬时,西方人只回答“Thank you.”即可。中国人习惯于谦逊不惶的推谢道:“过奖”“不敢当”。总之,个体不能突出,这种谦逊是有意识地去掩盖个性主体,以尊重高扬群体结构的伦常程序。以上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显著性以及需渗透内容的广泛性。

三 跨文化交际意识渗透的策略

1.提高外语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师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权威的模范,是学生的最活生生的榜样。”②因而,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加之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师的角色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从而使教学活动能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和合作性也能很好地发挥出来。而在文化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是学生文化信息的提供者、文化学习的示范者、文化吸取的引导者、文化应用的启迪者。同时也是学生进行文化交流活动的参与者和倾听者。所以,要想很好的给学生渗透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外语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势在必行。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涉外活动、教师再教育、阅读外文书刊和电影杂志等方式来升华自身的文化素养,并且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自身的外语文化素养,提高外语知识的储备量,从而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游刃有余的施展和导入背景文化知识。这样既可以丰富课堂教学,成功地开展文化教学,又可以使学生在倾听中得到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渗透。

2.充分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所使用的教材作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的重要载体。其内容在设置和编排上都很好的渗透着跨文化交际的内容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要充分的挖掘和开发教材资源,适时的渗透背景文化知识,以便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然而课本上的知识也是很有限的,如果仅凭课本上的知识很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也不能将跨文化交际意识很好的渗透到学生的英语学习中,这就要求老师不断地给学生输入有关目标语新的背景文化知识。与此同时,也应鼓励学生增加课外阅读量以扩展自己的文化视野,从而在不断的积累中渗透跨文化交际意识。此外由于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是直观形象,并且大部分学生的记忆方式是以具体形象占主导作用的。而多媒体教学资源又正好为其提供了可能性。因其所包含的内容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它涵盖了西方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地理地貌、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等各方面的背景知识,从而使静态的课本知识和动态的课程资源很好地结合起来。这种将课本知识和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形象化、具体化展示给学生的方式,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异国文化的理解,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真正做到《新课标》中所倡导的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对文化的传载功能。

3.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首先,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课堂氛围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态度,它反映了课堂教学的情境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所以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教学活动在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开展是其他一切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学生也能够充分的发挥想象力大胆开口进入最佳的语言交际状态。

其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交流。教师的教学艺术在于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灵活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断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英语氛围,寓情于景,寓教于乐。而情境来源于生活,所以情境的设置必须贴近生活,以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为出发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将课本上的知识渗透到生活中去,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所涉及的情景话题也是非常广的,如学校、节日、车站、餐饮、旅游、问候、天气等都可以创设与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相对应的情境。这样既有利于创设学生在中西文化对比中更好地进行交际活动,也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感觉语言文化的魅力。

再次,有效的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来辅助教学。教材本身具有很强的局限性,若仅凭教师的口头讲解和静止的书本知识是很难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而多媒体教学资源所具有的信息量大、图文并茂、直观生动、易于获取等优势正好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以及启发学生的思维。因此,能够很好地抓住学生的好新奇、好表现和好活动的身心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并合理有效的利用教学资源,将课本内容和多媒体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很好地结合起来。可更好的创设语言交流的环境,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四 结束语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而跨文化交际意识渗透的艺术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总之,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内外资源,不失时机地将西方背景文化知识导入到学生的交际中,使跨文化交际教学贯穿于外语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很好地完成语言教学的目的,使这门艺术可以诠释的惟妙惟肖。

注 释

①张瑞娟.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②周成平.外国优秀教师的教育特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金慧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北京对外翻译出版社,2005

课外文学常识篇(3)

关键词:生活识字教学快乐识字

《新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悉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生活为学生的识字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成为学生主动识字、快乐识字的舞台。因此,识字教学生活化首先要开发识字资源,把单一的课堂教学与五彩斑斓的生活紧密相连,让抽象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世界和知识的形成过程联系起来。充分利用生活环境这一识字大课堂,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生活,去发现汉字的资源,感受生活中的汉字文化,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快乐识字的愿望,还能使我们的识字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为此,我们应当以“大语文观”为指导,打破只局限于课堂、课本的做法,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引导他们在沸腾的生活中主动识字,建立一个识字教学的开放体系。

一、开放课堂教学,创建学生识字的途径

生活是很好的识字课本,社会也是很好的识字课堂,我们应当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利用学生日渐成熟的生活经验,巧妙地利用课外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自主识字,这是增加识字量的一条有效途径。

1、在新环境中识字

(1)认识同班同学的姓名。一年级学生在学完拼音后,我就让学生将自己的作业本上的名字都写上拼音,让学生轮流发本子,来认识同班同学的名字。课余时学生们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在一起,有的热情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姓名,有的好奇地寻找着同学们的名字。没有几天工夫,许多学生便能顺利地帮老师发作业本了。由于激发了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全班学生姓名中近100个汉字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他们记住了。这个看似无意、实为有心的做法,使识字效果事半功倍。如我在教生字“佳”时,一学生说:“我的名字里有这个“佳”字;另一学生说:这是“舒肤佳”的“佳”,我是在电视上认识这个“佳”的。我在教“蚂蚁”一词时,一学生说:妈妈前天给我买了一件“小蚂蚁”牌子的衣服,我在吊牌上认识了“蚂蚁”这两个字。这样充分开发利用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不光使学生在实践中增强了知识,而且在更大的空间中学词、识字,为阅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认识课程表。课程表中每天的课程安排是学生必须事先知道的,由于不认识汉字,读课程表也是一个障碍。从认名字比赛后,我就组织学生读课程表比赛,看谁先会读课程表。一张课程表汉字最多也不过几十个字,大多数学生一二天下来,就基本会读了。

(3)认识校园。一年级的小朋友,对校园环境比较陌生和好奇,这时我就带领学生参观校园。置身于美丽的校园中,看着如茵的绿草、参天的大树、婀娜的花卉……着实让学生兴奋。四周一句句催人奋进的警示名言,一幅幅图文辉映的宣传画,一块块引人注目的物名标牌,更是识字教学极为宝贵的资源。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带着学生徜徉于学校的花坛边、林阴下,一边带他们认识标牌上的植物名称,一边指导他们认读护绿标语,孩子们就在这样的活动中了解校园、亲近学校,同时又在愉快的气氛中认识了许多与学校生活相关的汉字。

2、在课外阅读中识字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低年级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让学生在课外阅读这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边阅读边识字,边识字边阅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也是多认字的一种好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我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多认字、认好字。这是一种轻松有效的识字方法。

所谓在课外阅读中识字,就是让学生在读课外书时,注意圈画、积累不认识的字,并通过请教别人、猜一猜、查字典等方法识记生字,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和生字见面,对一个个生字从陌生到熟悉,最后达到识字的目的。我们向学生推荐了一些内容浅显的课外读物,如韵语《三字经》、《百家姓》等。因为这些课外读物整齐押韵,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既合乎儿童的兴趣,又容易记忆,识字的效果比较好。我们还利用人手一册的《小学生必背古诗》,开展了古诗文诵读活动。在此基础上还要鼓励一部分孩子走得快一点,指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等一些中外儿童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二、开放文本教材,关注学生的生活识字

教学应该是开放的教学、生活的教学、主体的教学,要努力为学生构建生活的课堂,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面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发现和创新中成长。为此,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实施新课程的要求,要走出文本的狭隘视野,广开思路,因地制宜,让课程资源真正成为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的凭借。课程资源的源头活水在哪里?其实就在丰富的生活中,在不被人注意的角落里,在有心人的明眸里。

我们的课文内容十分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这一特点,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汉字。如在教学《菜园里》这一课时,我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带领孩子们参观了大棚蔬菜基地,让学生在课前就了解了什么是菜园、什么是蔬菜。上课时,我又在教室里准备了各种各样的蔬菜,在每一种蔬菜上挂着一张蔬菜名称,然后让学生在识记的过程中,各自说说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我又在每个小组里下发了这些蔬菜的“名片”,让学生在组内认读,然后组织学生开展了一个送名片的活动――把这些表示蔬菜名称的卡片都摆放在对应的蔬菜面前。在送名片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仔细观看这些蔬菜长得什么样,还可以去摸摸、闻闻这些形态各异、气味不同的蔬菜,并把观察到的介绍给别的同学,把自己摸到、闻到的不同感受说给小伙伴听。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让学生识记了生字,同时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快乐地参与其中,人人有所获。课堂中场面热闹,学生个个忙得不亦乐乎……

如《自选商场》一课展现的是自选商场的一部分,图下安排的词语,都是自选商场里商品的名称,通过看图认识事物,把认字与认识事物、观察和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这里所学的生字与生活有着较紧密的联系,课文又贴近生活,所以在课堂上,我出示了一些表示商品名称的词语,基本上是学生生活中常见但课本中又没有怎么出现的。学生看到屏幕上所示的词语,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虽然有不少是学生不认识的词语,但学生对于老师购买了什么非常感兴趣,都在大声地读。应该说,这是学生识字的原始和积极状态,也是教师应该珍视的积极状态。课堂上小手如林,学生争着回答:“牙膏,卷笔刀,铅笔,可口可乐,雪碧,上好佳,牛肉干……”孩子们读得津津有味。

其实这就是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教科书以外的学习资源和课堂以外的学习渠道自主识字,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增强对文字的敏锐,让识字教学和生活有机融合在一起,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开放活动载体,促进学生的识字储备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勇于展示,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语文趣味识字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基础课的延续和必要的补充,能够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调动学生的识字兴趣,更能让学生体验到识字的快乐。可以通过模拟创设情境开展识字活动,如“娃娃超市”、“参观动物园”、“闯迷宫”、“小小邮递员”、“商品包装展览会”等等;或在班里创建识字角,把课外习得的字写到识字角里,并让学生自己建立识字本,用粘贴、图画等形式把认识的字放进识字本里,增加学生的识字储备。

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都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而参观、访问、春游等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还调动了课外识字的积极性。为此,要及时引导学生在课外通过各种活动来认识汉字。如在课外识字积累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要求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认识生字:

①开展“今天我当小老师”活动。每天利用晨读后的五分钟轮流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来当老师,把自己最近认识的两到三个字给大家讲清它们的音、形、义并组词造句,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识字成功的机会,创造一个自主识字交流的空间,孩子们的识字热情空前高涨。

②自制“识字袋”,随时将课内外活动中认得的字写成卡片装进识字袋, 经常利用字卡巩固认字。

③粘贴个人识字本。让每个孩子准备一本识字本,可以把日常生活中各种包装纸上的生字剪贴在本子上,可以把读书看报中认识的生字写下来,可以把大街上的招牌、广告上的生字记下来。让学生在收集中识字,在剪贴中识字,在记录中识字,在翻阅中反复识字。然后学生还可以把编汇而成的手册放在图书角中展示、传阅。学生在这样的交流、展示活动中,尝到了成功的甜头,他们不但兴趣浓,乐于去认字,而且通过交流,相互学习,获取了更多的信息,认识了更多的字。学生既提高了识字能力,又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习惯,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生活中处处皆语文,生活也是语文学习的课堂,即“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这些行之有效的识字活动,都会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识字的乐趣,学生会在实际生活中主动识字。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要我们老师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努力创造一种开放、灵活、有活力的新课堂教学模式,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真正体现识字教学的开放性,我们就会发现每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潜力。课堂的精彩来自生活的丰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密切联系生活,拓宽学生自主识字的天地,课堂才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学生的认知领域才会变得海阔天空。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就一定会成为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又一片绿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课外文学常识篇(4)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从前那种一本教科书式的封闭的教学,牺牲的是学生的个性,创造力和自学的能力,是对学习语文兴趣的扼杀,而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而课外阅读则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不仅有助于学生丰富知识,提高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塑造自身优秀的人格品质,为他们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那么我们就需要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余时间的阅读。而所谓的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综观当前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形势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阅读兴趣比较单一:休闲性阅读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这些书与文学经典著作相比,多了一些庸俗,少了很多思维火花,人性的闪光。(2)阅读习惯和阅读量:由于家长受教育程度低,他们的孩子通常会比所受教育比较高的家庭的孩子的阅读习惯差、几乎没有阅读时间和阅读量;而家长的兴趣指向及言传身教又影响着孩子们的习惯养成。(3)课外阅读的时间的比重减少:(4)阅读消费较少:目前主要依靠学校的阅览室的有限书籍。(5)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正在退化。如何有效地开展农村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而从下面这些方面入手,或许是行之有效的。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只有充分激发起学生们的兴趣,才是提高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的最有效的策略。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一开始,学生的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非常小,一听说课外读物,就只想到学校图书室有限的读物。学生的课外阅读很少涉及到古今中外名著、民间传说、童话、寓言故事、科幻读物等。因此,先从教师本身做起,用榜样的力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喜欢上读书。在学校生活空闲时,上课和批改作业之余,老师要经常拿一些课外读物来看,用行动让学生知道老师是一个爱读书的人。而在课堂上教师则经常引经据典,道古论今,利用大量的课外知识来辅教课内知识,苦心经营每一节课,努力地把语文课上得精彩,巧妙地告诉学生,老师的这个知识是在哪本书中得到的,学生逐步体会到原来文学的魅力这么大。平时,老师通过组织各种精彩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如演讲比赛、谈读书心得、认字大赛、成语擂台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拓宽视野。一有时机,老师便拿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书到班上去,给一些爱看书的学生们传看。针对孩子好胜的心理,采取表扬的方法。平时注重观察孩子们的读书动向,经常对一些喜欢看书,知识面广的孩子进行表扬,奖品通常是再借一本书,或请他们给同学们介绍读书经验和收获,启发引导不太喜欢看书的孩子。这样,渐渐把学生引入课外阅读这个知识乐园。

二、给予阅读方法的有效指导

当然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为了确保阅读实践的有效性,我们要对学生的读物选择和阅读方法运用上进行有效的指导。我们定期给学生推荐优秀读物,可以围绕单元主题进行积累和结合课文读原著。例如:在上《草船借箭》、《美猴王》、等课文,借机向学生推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在阅读方法上,当学生在阅读课外读物时,教给他们各式各样的阅读方法。或者定期向他们介绍一些名人读书的方法,让他们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而有效的读书方法。学生有了好的读书方法,读的效果就会大大增强,读书的劲头就更大。

在学生阅读时,我们老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评价,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一直处于积极快乐的状态。让学生在阅读方面时时感受到老师的表扬。并且要积极引导,适时激励把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调动起来。我们教师和家长应互相配合,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善读书,增强课外阅读的积累,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读书不可半途而废,制定出一个读书计划,要安排出读书的时间,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三、提供一些开展课外阅读的保障

课外文学常识篇(5)

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是非常有作用的。

既然说了是课外阅读,也就是说能够学习到课内很多所没有学过的知识。“书中自有黄金屋。”就学习一本语文书是没有用的。因为一本语文书里面,很多课文都需要查找课外的相关的资料。这样才能够彻底地懂得课文究竟在讲些什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义是什么。学多一点知识,读多一些书,慢慢的累积下来,懂的道理也就多了,也就会变得成熟、稳重和懂事一些。

另外,课外阅读对写作方面也是非常有用处的。课外阅读上的一些好词好句,在写作文时,可以用上去,会令自己所写的文章变得更生动、形象、具体。或者在课外阅读时所看到别人用过的写作方法和修辞手法,也是可以记下来,以便在写作文时用上去的。

所谓“学海无涯”。知识是永远学不完的。课外阅读不但可以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对学习课文有帮助之外;还可以遨游童话世界,寻找快乐,寻找乐趣。可以知道名人的传记故事,知道历史……

所以说,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

课外文学常识篇(6)

【关键词】《商务英语翻译》 模块化 教学内容

《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是商务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涵盖了一般对外商务推广及商务交往中所涉及的基本商务文本类型。针对目前《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教材内容没有形成模块,部分内容选用不够合理,没有配套的学习资源等情况,课程组邀请行业专家参与修改教学内容。通过综合考虑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培养目标、生源基础等条件,主要围绕商务助理兼商务翻译的岗位职责展开,以学生未来就业岗位上的典型翻译工作任务为基点,对《商务英语翻译》课程进行完整的课程整体和教学单元设计。以适应职业岗位实际工作需求为目标,将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提炼,剔除与商务情境无关的内容,大量搜集和引入商务英语真实语料,紧紧围绕企业翻译工作任务选取文本体裁与类型。在内容上,构建了基于商务翻译工作任务的项目驱动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设置了包括名片、商标、公司简介、产品说明书、广告、公关致辞、商务信函与商务报告等典型项目内容,并将其分解为对外商务宣传及对外商务交流两大翻译模块。其中对外商务宣传翻译模块分为商务名片、商标、公司介绍、产品说明书、商务广告和公关文稿六个项目内容。对外商务交流翻译模块分为商务合同、商务单证、商务信函和商务报告四个项目内容。

一、对外商务宣传模块教学内容

在对外商务宣传翻译模块中,商务名片项目以名片的基本知识,名片的使用,名片礼仪,名片的语言特点及翻译技巧为相关支撑知识;实现能够掌握商务名片的语言特点,能够运用翻译技巧将名片进行英汉对译的能力目标。商标项目以商标翻译的语言文化差异,商标的语言特点,外来词语的翻译方法为相关支撑知识;实现能够解读商标翻译中的语言及文化差异,能够运用音译、意译、音意结合等方法将商标进行英汉对译的能力目标。公司介绍项目以公司介绍的文体风格,语言特点,直译及意译的翻译方法为相关支撑知识;实现能够正确解读英文公司介绍,能够将简单公司介绍进行英汉对译的能力目标。产品说明书项目以各种不同题材产品说明书的内容要素,篇章结构,语言特点,分句、合句的翻译方法为相关支撑知识;实现能够归纳产品说明书的内容构成及语言特点,能熟练运用英语产品说明书的常用句型,能将常见产品说明书进行英汉对译的能力目标。商务广告项目以广告翻译的文体风格,语言特点,广告翻译的基本策略及技巧为相关支撑知识;实现能够辨识中英文广告词的用词、句法及修辞特征,能够认知文化差异对英汉广告词的影响,能够初步进行简单广告的英汉对译的能力目标。公关文稿项目以公关文稿的基本类别,文体风格,常用句型,名词性从句的翻译方法为相关支撑知识;实现能够解读不同类别及风格的企业英文公关文稿,能对企业宣传稿、致辞等公关文稿中的常用句型及套语进行翻译的能力目标。

二、对外商务交流模块教学内容

课外文学常识篇(7)

1 课内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读书的欲望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可见,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激发阅读兴趣开始。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指导显得更加重要。教学中,教师可借助课文插图、实物、音像手段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猜想、带着向往进入阅读,引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如在教学《狼和小羊》时,我出示图片问:你们认识它们吗.看到它们,你想到些什么呢.学生联想翩翩,思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说自己的想法。而后,我话锋一转,读读课文吧,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想法要告诉大家。孩子们被我一激发,又纷纷投入到了新课的阅读之中。学完课文后,我就让学生说说在平时的阅读中,你读过哪些关于小动物的文章,学生人人都畅所欲言。

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学会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不但告诉学生做什么,还告诉他们该“怎样做”,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读书方法,如浏览、略读、精读等,并且要求学生勤于运用,及时地不断地把阅读中的精彩片断背诵下来,并辅以家长寄语及老师评语,引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

这样,创设丰富的情境,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阅读的方法,在头脑中树立了强烈的阅读意识,就能积极主动地去阅读课外书籍,在课外自由阅读时自然就更能得心应手,保持长久的阅读热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主旋律中,步入课外阅读的殿堂。

2 课外开展多元读书,丰厚知识底蕴

读书可贵,更贵在坚持。为了使学生对阅读保持持久的兴趣,使阅读成为学生的生活习惯,开展多元化的读书活动是最好的手段。而阅读是一个“吸收――内化――释放”的过程,缺乏活动的支撑,缺乏广泛的交流,这样的读书是没有生命力的。为了让阅读更具实效性,开展各种活动,建立互动的机制和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让学生在与老师、同学、家长的沟通与交流中,拓展课外阅读的外延和内涵。

我会利用早读时间带领孩子们阅读《课外阅读》这本书(一般一周2-3次),利用十分钟的时间可以给他们读3、4篇小故事,有时别看是篇幅短小的童话故事,可情节很可能和班级中近期发生的事件相吻合。我就把好的行为、做法大加赞赏,尤其要点名表扬和故事中人物做法一样的孩子(像团结友爱、热爱集体、做事情坚持不懈等等),而对于需要批评的对象,只是拿眼神暗示。我非常希望依靠这种暗示激励着孩子们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让他们从书中、故事中找到可以模仿的对象,规矩自己的行为。

但是,低年级小学生毕竟年龄小,兴趣易激也易失。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阅读课外书籍,兴趣如始高涨,我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朗诵、演讲、故事会、办小报……让他们在活动中一展自己课外阅读的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增添课外阅读的兴趣。

3 互动课内外,学得更精彩

3.1 自然常识的积累与语文教学互动

吕淑湘先生曾经说过: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有时,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获取的自然常识能与语文教学恰倒好处地得到互动。

学生课外积累的自然知识使这一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语文教材本身就包含了许多的百科知识,如,鸟为什么要编队飞行、瀑布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蛇在夜里也能捉老鼠等。然而,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追求知识的空间也变小了。于是,课外阅读自然百科知识便是极好的方式。自然百科书籍犹如一个富饶的海洋,以其神秘、新奇的特质,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的眼光和兴趣。他们凭借着初具的阅读能力,贪婪地吮吸着知识的营养。这个过程,学问、知识和兴趣共长,并还能以课外积累的百科知识回报语文课堂教学。

3.2 古诗文的积累与语文教学的互动

张中行先生说:念书是储存工具,工具多了,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拿起来就用。低年级的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所积累的古诗文在语文教学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互动效果。

学生课外积累的古诗为本课增光添彩。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早已是深入人心的共识。因此,许多家长在孩子还牙牙学语的时候,就教孩子开始背唐诗,厚积薄发,熟能生巧。家长在孩子背诵古诗的初始阶段,只要求读得熟练,以数量为目标,以感受朗朗上口的韵律为目的,不太追求对诗句的理解、对意境的感悟。在随后的阶段,家长可以逐渐增加孩子对词的积累,诗词并进,能让孩子更多、更全面地接触、感受、赏析中国的古代文学作品的精妙。然后,课堂教学遇到古诗词时,学生自然会出产生同类知识的共鸣,并以自豪的心态,向师生“炫耀”他肚中的文才,好不神气!

3.3 人文、地理文化知识的丰富与语文教学的互动

常言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读书和行路同样增长知识和阅历。

有些方面的知识,对一部分学生来说,是非常的枯燥,但对另一部分学生则是充满了诱惑力。这时,我们教者就应该抓住契机,充分挖掘生本资源,让这种诱惑力扩散,让一部分学生将这些知识变枯燥为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