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课外辅导总结

课外辅导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2 15:02:19

课外辅导总结

课外辅导总结篇(1)

关键词:课外辅助资料;思维;教材;知识

一、课外辅助材料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加强对化学教辅图书方面的选购和使用的指导。经过调查发现,面对升学的压力,有73%的学生会经常使用课外辅导,但是市场上众多的课外辅导性的资料让我们无所适从,所以我们要指导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暴露的弱项进行学习,一定要选购一些课外或者单元检测的辅助资料。在辅导书的使用过程中,我们要突出化学教材中的重要作用,弥补教材中的不足,但是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以主教材为准,不能本末倒置。同时,还需要用好辅导书的习题答案,让学生对所看的题进行相应的分析和审题。我们需要先进行独立地求解和思考,然后找到其中的答案,发现其中的不足,这样才能真正地训练,并更快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1.“一例题一习题”的辅导书的种类

“一例题一习题”的辅导书,它的种类相对比较多,通常情况下是根椐教材的进度进行编写的,它与人教版的配套辅导书编写的比例类似。学生可以根椐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选用,对化学习感到困难的学生,可以选择这类辅导书。教师应该极力推荐这类课外书籍,比如,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难题的时候,可以翻开此书中自己正在学习的章节和例题,看看是否比自己在课堂上学习的更丰富和更详尽,然后尽可能地让自己的思维更加清晰和系统。如果认真学习一小段之后,学生会觉得有新鲜感,这样对自己的思维也会有很大的启发。

例题:写出Na2CO3(碳酸钠)和NaHCO3(碳酸氢钠)两者的比较。

2.“习题一解答型”学习辅助书

“习题一解答型”学习辅助资料,这类书籍需要按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编排,可以提供更多的练习,一般情况下这类解答部分都是非常详尽的。有些学生对记忆当中的知识点和规律相对比较熟练,那么就可以开拓思路,但是遇到疑难问题的时候,有些学生学习相对比较困难,不能很快理清思路。教师则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就需要借助学习辅导书,尽可能地理清自己的思路,如果方法掌握学生并不是很熟练,那么我们就需要选用解答更详细的部分,通过多样化的练习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二、课外资料书辅助中学化学教材教学的好处

课外资料书一般可以不求多,但是一定要有,必要的课外资料书一两本就可以了,同一类的课外资料书一般都是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编写,而且内容上差异并不大。因此,教师可以根椐自己的教学特点进行选择,课外资料书只能当作学习辅助的读物,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够过分依赖课外资料书,而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有的学生把参考书当作做作业的标准答案的工具,不对习题进行思考,那么课外资料就起不到辅助化学教材教学的作用。

1.形成个性化学习

依据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形势,化学教学的课外资料的应用是一个成功的教学模式改革,化学课外资料如何应用,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化学方案,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去探究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能够解决实际的问题,并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化学的喜悦。我们知道,编写化学教学的课外资料,教师需要按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习惯,设计探究学习问题的层次。课外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引导的步骤和例题解析,每个学生学习特点不一样,教师只有对学生学习的方法进行指导,并要求学生做到思想和方法的紧密结合。化学教学的课外资料书,需要学法与教法的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结合,教师也可以通过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进行结合,这样才能建立一个纵横交错的学习方法,并促进学生全面地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不断的总结,然后从课外资料书找到学习的技巧,并在摸索中找到符合自己想法的学习方法,不断地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选择合适的课外辅助资料书

面对市场上种类繁多的学习资料书,教师需要进行选择,一般市场上的中学会考复习辅导书和同步学习辅助用书,这两种用书的用途都有不同,使用同步学习辅导型的资料书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主要是这类书可以按照化学教学知识的难度由浅到深地编写,所以对于一些理解性的问题、规律、方法是无法在课本当中全部写出的,比如高一年级化学课本中的第一章是《化学反应及其能量的变化》,重点是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这两个内容,由于刚上中学的学生化学知识还不够,但是课本上只是阐述了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子转移等方法,所以课外辅导资料则明显弥补了教材中的不足,它在后续的教学中,课外辅导资料书可以帮助教师对重要物质性质进行分析,还对金属和非金属的活动性的顺序等内容进行必要的归纳和总结,同时结合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快地掌握有关氧化还原反应,并在具体问题中进行灵活运用。

3.学生要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化学教材教学

学生要想迅速地提高自己的水平,就必须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课外资料书,辅助自己的学习。由于是与教材配套的辅导用书,所以要具备一定的权威性,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学生用书,如各年级的《能力培养与测试》《素质教育新学案》等,都是学习化学的必备书,所以这些书籍对各节的“学习方法和要求”“学习中的重点、难点”都有非常详细的分析,同时还安排了“能力达标训练”“强化能力训练”等不同层次的练习,这样可以使学生实现对综合知识的自我检测。

总之,化学学科是一门理性学科,对于教师来说,使用课外辅导资料辅导化学教材的教学,需要注意化学学科的特点。任何教学主要是以课内学习为主,而辅助资料书只能够当作是参考。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需要充分利用化学课的时间,认真去听讲,然后深入地思考发现的问题。在教学中,学生可以借助资料与教师进行详尽讨论,得到教师的帮助,但是切不可因为有了课外资料书就放松了课堂学习,课外资料书只能作为自习和课堂教学的辅助。

参考文献:

课外辅导总结篇(2)

关键词:基层电大;课程辅导教师;素质模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13/14-0146-04

课程辅导教师是开放大学课程教学与学生支持队伍中的重要角色,也是影响开放大学教学与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1]“办好开放大学”作为新形势下高等继续教育改革的方向写入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2012年7月,国家开放大学、北京开放大学、上海开放大学在成立大会上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战略。面对如此重大的调整和变化,基层电大课程辅导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才能适应新形势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服务呢?本研究以北京东城电大为试点,对基层电大课程辅导教师开展相关的调查和研究。

相关研究综述

素质模型英文为“Competency Model”,在国内又被译为胜任力模型、能力模型,它是为完成某项工作或达成某一绩效目标所要求的一系列不同素质要素,包括不同的动机表现、个性与品质要求、自我形象与社会角色特征以及知识与技能水平的组合是帮助企事业单位提高人员选拔、培养、调用、提升等方面工作效率的先进工具。[3]

在我国,对教师素质模型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尤其是对普通高等教育教师素质结构的研究成果颇丰。王昱等(2006年)[4]以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行为事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得出高校教师胜任素质模型由创新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人际理解力、责任心、思维能力、关系建立、成就导向七个维度组成。许安国等(2012年)[5]以研究型大学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讨论法,得出研究型高校教师素质模型由基本素质、教学能力、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四个维度组成。丁越兰等(2013年)[6]以高校管理类教师为研究对象,在文献综述和实证调查基础上揭示管理类教师胜任素质静态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等三大特征,并以此建构管理类教师胜任素质模型,其包括即教学胜任能力、学习发展胜任能力、科研胜任能力和社会化胜任能力四个维度。宇(2014年)[7]以应用型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理论构想、行为事件访谈、特尔斐法等研究方法,构建了应用型高校教师胜任力指标体系,其包含自我发展、开放与创新、动机与价值、沟通协作、社会取向五个维度。远程教育教师素质模型也受到了大家的关注,姜玉莲等(2009年)[8]以远程教育辅导教师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研、关键事件访谈法、专家论证法等方法,在对辅导教师主要角色及其胜任素质的要求研究基础上构建了远程教育辅导教师素质模型。张卓等(2014年)[9]以成人高校远程教育教师为研究对象,运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方法,构建了成就取向、归纳思维、团队合作、沟通协调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五个维度的远程教育教师胜任力模型。目前,针对基层电大辅导教师素质模型的研究较少,本研究立足于基层电大,并结合开放大学改革新形势下课程辅导教育应具备的素质模型开展相关研究。

研究思路及方法

基层电大课程辅导教师素质模型的构建思路包括:①通过相关文献分析和对基层电大课程辅导教师进行访谈,提炼出素质初始指标,聘请远程教育专家对各个指标的内容释义进行评价和修正,并对结果进行汇总形成素质指标;②以素质指标为依据编制基层电大课程辅导教师素质调查问卷;③正式调查以东城电大课程辅导教师为调查对象进行调查;④利用spss21对调查数据进行因素分析,依据分析建立基层电大课程辅导教师素质模型。

基层电大课程辅导教师素质模型构建

1.调研对象

本研究以北京东城电大课程辅导教师为调研对象,但由于现在东城电大课程辅导教师中60%左右的教师为外聘教师,而这些外聘教师大多来自北京市其他基层电大,所以本次调查对象涵盖了东城、西城、朝阳、石景山、怀柔等基层电大的课程辅导教师。

2.访谈及问卷编制

笔者选取了5位不同基层电大的课程辅导教师进行访谈,通过对访谈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并结合相关的文献分析结构,形成基层电大课程辅导教师素质的初始指标,并对素质的各项初始指标进行释义、随机排列,同时还聘请远程教育专家对各个指标的内容释义进行评价和修正并对结果进行汇总,形成素质指标。基于各指标构成基层电大课程辅导教师素质问卷,包括基层电大课程辅导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基础知识、信息化能力、科研管理能力、服务意识等方面的内容。为便于后续的统计分析工作,笔者将各项指标分别编号(如表1)。

3.问卷调查及模型构建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96份,其中有效问卷为92份,问卷有效率为95.83%。其中助教10人,占总样本量的10.87%;讲师55人,占总样本量的59.78%;副教授24人,占总样本量的26.09%;教授3人,占总样本量的3.26%。其中2年以下教学经验的有8人,占总样本量的8.70%;2~5年教学经验的有25人,占总样本量的27.17%;5年以上教学经验的有59人,占总样本量的64.13%。其中本校教师35人,占总样本量的38.04%;外聘教师57人,占总样本量的61.69%。

(1)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问卷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得出样本的KMO(取样适当性)=0.554,Bartlett’s(300)=629.383,p

(2)问卷信效度分析

本研究使用spss21对问卷数据分析,并采用常用的内部信度检测方法Alpha系数检验问卷的信度,得出Alpha系数为0.888,且得出远程教学专业知识、教学基础知识、信息化能力、科研管理能力、合作创新能力、服务态度六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Alpha系数分别为0.826、0.754、0.758、0.619、0.700、0.897,说明此量表有良好的信度。

笔者在编制基层电大课程辅导教师素质评价量表时,根据前期的研究对基层电大课程辅导教师进行访谈,并对访谈内容进行整体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相关指标,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该评价量表的项目能够最大程度地反映基层电大课程辅导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因此很好地保证了该量表的效度。

基层电大课程辅导教师素质模型应用展望

笔者在借鉴人力资源管理对素质模型的应用的基础上,认为基层电大对课程辅导教师素质模型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课程辅导教师的聘用

课程辅导教师素质模型明确了优秀课程辅导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帮助基层电大确立了用人标准,从而避免了现在基层电大在外聘课程辅导教师时仅考虑职称、教学经验等传统标准,忽略了基层电大的特殊情况。

2.专业培训

基层电大可依据现有辅导教师团队已具备的素质和应具备素质之间的差距,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培训。本研究在建立模型的同时测试了北京东城电大课程辅导教师已具备的素质,如下页图3所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应具备程度和已具备程度差距最大的是教学基础知识和远程教学专业知识,差距最小的是服务态度。

3.绩效管理

将课程辅导教师素质模型应用于学校的绩效管理,可以帮助学校建立公正的、具有发展导向的绩效管理体系。课程辅导教师素质模型能够区分出绩效优秀教师和绩效一般教师具备的素质,学校应用此模型考核课程辅导教师既体现了公平性,又为绩效一般的教师指明了发展方向。

4.课程辅导教师职业规划

建立课程辅导教师素质模型,对教师的素质进行全面评价,能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个人特质与工作特点及大环境变化产生的新要求,学校也能够据此指导教师设计出符合个人特征的职业发展规划,并在实施过程中给予支持和辅导。

这四方面的应用看似各自独立,其实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应用管理学的另一个概念――PDCA来进行解释。P(plan,计划)对应课程辅导教师的聘用,确定了人员聘用的计划和标准;D(do,执行)对应专业培训,依据素质模型为达成计划和标准开展相关的培训;C(check,检查)对应绩效管理,执行一段时间后实施检查,审视和目标的差距;A(action,改进)对应课程辅导教师职业规划,教师明确了自己的差距和优势所在,并确定发展方向和职业规划。这四个阶段是一个小循环,每一次循环结束,开始新的循环,学校的管理和教学质量也会随之提升(如图4)。教师还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模型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人员的发展,模型也会发生变化,要不断修正才能符合实际。

由于样本的局限性,本研究对基层电大课程辅导教师素质模型的构建还处于探索阶段,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检验和修正。

参考文献:

[1]李爽,张艳霞,刘永权.北京开放大学课程辅导教师能力需求与实际现状调查[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

[2]刘永权,武丽娜,邓长胜.我国开放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基于教师分类与角色定位的视角[J].中国远程教育,2015(02).

[3]彭剑锋,荆小娟.员工素质模型设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0-21.

[4]王昱,戴良铁,熊科.高校教师胜任特征的结构维度[J].高教探索,2006(04).

[5]许安国,叶龙,郭名.研究型大学教师胜任素质模型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

[6]丁越兰,骆娜.管理类教师胜任素质模型建构――基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5).

[7]宇.应用型高校教师胜任力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J].教育评论,2014(06).

课外辅导总结篇(3)

关键词: 高中生物 课外辅导 答疑

现行班级教学的一个弊端是按固定的模式培养学生,强调学生齐步走、平均发展。然而在现实中,每个学生由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不同,其身心发展存在个别差异。表现在学习动机、态度、方法及效果等方面都各不相同,课外辅导、答疑对于克服传统的教学弊端、贯彻生物课程理念中因材施教的原则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生物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是教学个性化的一种形式。

1.课外辅导答疑的内容

无论是生物学科还是其他各种学科,课外辅导、答疑的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给学生解答疑难问题,指导学生做好课外作业;二是对学习基础差的学生作必要的补充讲授,对因病因事缺席的学生及时补课;三是给成绩优秀的学生做个别辅导,介绍补充参考书,扩大其知识领域;四是在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五是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的教育,等等。它不仅要使高中学生理解、巩固和加深在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引导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特点的有效学习方法。

2.课外辅导答疑的形式

课外辅导、答疑分为集体和个别两种形式。生物课堂教学不可能使全体同学完全理解每一课时的全部内容,必然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这是完全正常的,作为一个生物教师,我通过课外辅导、答疑来引导学生发现、解决生物学问题,从而巩固补充他们所学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集体答疑通常形成于生物习题课,老师针对作业中的问题进行统一解惑,要求学生自己提出要讲解的问题,而不是教师左右课堂,辅导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如果集体答疑进行得好会深受学生的欢迎。个别辅导答疑经常是在课后,一些有疑问的同学会带着问题请教老师,它是对学生个体进行的。总之,无论是集体还是个别形式,共同点就是由于学生的提问范围、类型、内容和方式往往各不相同,变化万千,老师不可能事先准备,全靠临场发挥,尤其是生物学习方法的指导,由于是因人而异的,每位学生的知识水平、性格特点不同,老师不可能有包治百病的万能秘方,只能对症下药地与学生一起探索。

3.课外辅导答疑的原则

生物教师的课外辅导答疑不是盲目进行的,因此,生物教师必须掌握课外辅导、答疑的原则,这对增强答疑效果,促使学生勇于质疑并获得收益起着关键的作用。

3.1因材施教原则:生物课外辅导、答疑是生物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要适应学生个体差异,必须注意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在课外辅导中提问题最多的往往是学习能力比较突出的学生,所提问题往往比较有深度,甚至超出生物课程标准的规定,这就表明他们对所学的知识钻研很深,学习潜力很大,所以生物教师在解答他们问题的同时,要介绍有关新理论及参考书,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指引他们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外不断发展;对于学习能力弱但又要求进步的暂差生,生物教师应以满腔热情的态度积极引导和鼓励,决不能对他们失去信心、表现冷遇的语言或表情,应在他们的能力之内讲解知识,制订切实可行的补救方案,这样既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又对他们自身提高有帮助。

3.2民主主动原则:课外辅导、答疑是面对面的双向对话交流,然而在课下多数学生对教师仍然怀有敬畏的心理,对老师敬而远之,甚至绕道而行。他们对老师要么有抵触情绪,要么畏惧老师,不敢敞开心怀与老师交谈,要么学习积极性不够不愿问问题。这时生物老师就应该想办法营造民主和谐轻松的谈话氛围,把教师的意愿传达给学生,主动找学生交流,解除学生的戒备心理,打开学生的心扉。那些学习积极性不够的学生,往往也是存在疑问最多、需解决的问题也最多的学生,生物教师应仔细观察发现他们的问题,主动出击,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出建设性的改善建议,以增强他们克服学习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3.3鼓励创新原则:“学贵有疑”,学生鼓足勇气来问老师问题,生物老师要鼓励学生这种勇气和积极性,无论问题多么简单,都要细心地给予解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对于学生疑问中的任何一点新见解,生物教师都应加以及时鼓励,尽管有时候大多数新见解不完善甚至是错误的,但这不要紧,肯定他们的创新精神这是最可贵的,鼓励加创新有利于学生成长。

4.课外辅导答疑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要搞好课外辅导和答疑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全面深入地了解全班学生的情况,这是做好课外辅导和答疑的基本前提;辅导和答疑要目的明确,采用启发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思想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增强辅导效果,处理好课外辅导、答疑和课堂教学的关系。即既要防止轻视课外辅导、答疑的现象,又要避免以课外辅导、答疑代替课堂教学的情况。

总之,通过课外辅导答疑不仅有利于生物教师业务水平提高,获得大量教学信息反馈,使得教学相长,还为生物教师了解学生提供了机会,更加密切了师生关系。当然,处理好课外辅导、答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里有责任心和态度的问题,不仅要求生物教师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还要了解学情,掌握高中学生的心理状态,以诚相待,从而使得课外辅导、答疑开出美丽的花来。

参考文献:

课外辅导总结篇(4)

上好一节课,备课是关键。搞好英语备课,教师必须做足、做好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宏观备课和微观备课。

1.宏观备课

首先,教师须努力钻研并掌握英语语言技能、文化知识、语言理论、语言教学理论与实践模式。其次,教师要自觉研读《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结合教学实践研读其九条教学建议、八条评价建议,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和“教材编写原则和教材使用建议”。教师还应熟悉《英语课程标准》的各项附录部分。最后,教师要研读现行中学英语教材,了解其单元“话题”、“功能”、“结构”、“词汇”等方面的编排理念和顺序及其课时划分和教学策略。

2.微观备课

教师对待教的单元教材需要进行文本和非文本两方面的研究、设计和准备。

文本操作包括教材研读、分析、设计和格式化或非格式化的纸质或者电子教案的设计、撰写或制作。教师应当就“话题”、“知识”(语音/词法/句法/篇章/修辞)、“技能”(听/说/读/写/译)、“任务”和“形式”(个人/俩俩/小组/大组/班级)等做出研判和设计。教师应做教材的将军而不是奴隶,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删减,替换教学内容和活动,扩展教学内容或活动步骤,调整教学顺序,调整教学方法等。

所谓非文本教学准备,意指围绕上述“话题”、“知识”、“技能”、“任务”和“形式”等要素,积极开发、合理组合和妥善准备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和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刊杂志等课程资源。

二、上课

教师上课必须以原则为准绳、以任务为依托、以方法为保障。

1.原则

中学教学的基本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系统性和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英语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原则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原则;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原则;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原则;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原则;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原则;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原则。笔者总结和使用的原则是:形式意义原则forms-meanings,学生中心原则students-centered,任务依托原则tasks-based,媒体助学原则mediums-aided,效率倾向原则efficiency-oriented。

2.任务

宏观而言,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培养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观察、记忆、思维、想像能力和创新精神;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微观而言,新课标模式下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和基本任务是:组织和帮助学生开展英语听、读、说、写、译之单项或双项、多项组合活动。

3.方法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依据教学的具体目的与任务,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自身的条件,教学方法的功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等因素,可以选择使用下列国外传入的传统的方法:语法-翻译法;直接法;自觉对比法;自觉实践法;听说法;视听法;交际法;情境教学法;认知法;自然法;暗示法;沉默法;咨询法;集体学习法;全身反应法;自然教学法;沉浸法;折衷法。

教师也可以选择使用近二十年来国内涌现的特色方法:张思中十六字英语教学法;刘振海二十四字英语教学法;马承三位一体英语教学法;包天仁四位一体英语教学法;李阳疯狂英语教学法;洪秀平平和英语教学法;钟道隆逆向英语教学法;《英语课程标准》英语教学法;赵平英语十字教学法。

教师还可以尝试国内外初现端倪的英语教学新理念、新实验,如:师生合作英语教学法;方法综合英语教学法;课程发展英语教学法;学科依托英语教学法;多元智能英语教学法;体裁语篇英语教学法;策略学习英语教学法;词汇语块英语教学法;全语教学英语教学法;非语交际英语教学法。

三、作业

新课标模式下的英语作业应做到“目标明确、形式多样、创新发展”,力争层次化、交流化、实践化、生活化和效率化。

1.音频作业

将无声的作业转化为有声。教师布置学生个人、俩俩、小组使用录音机或者电脑录音软件,录制词汇朗读、对话表演、课文朗诵等。

2.电子作业

学生借助电脑、网络,使用U盘、QQ群、班级平台等,完成、提交教师布置的作业,进行生生、师生互动交流,获得反馈,修正、改进、提高作业质量。

3.自选作业

学生自选、自荐、自报作业。学生做自己喜欢做的作业,做自己真正需要做的作业,做自己能够胜任的作业。

4.疑问作业

让学生把自己的疑问通过音频、电子或纸质作业传递给老师。学生可以就任何问题提出疑问,惟一的要求是:对于自己的疑问学生必须先尝试写出解决方案。

5.交流作业

即鼓励学生大胆地与教师交流,向教师谈建议、提要求,或者交流学习、生活的感受。

6.活动作业

教师布置学生课后完成某种英语活动任务,课堂加以反馈。比如引导学生课后准备英语“天气预报”、“英语读报”、朗诵、唱歌、讲故事、演讲、模拟表演、课本剧表演、英语角、英语墙报、主题班会、展览、英语标牌纠错、英语日记周记、笔友通讯等。

四、辅导

课间、早读、晚读和课外辅导是教师查漏补缺和培优转差的一项重要任务,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1.学习策略辅导

师生都须树立英语学习的策略观和策略意识。要首先解决如何进行策略辅导的问题,例如是单独安排时间集中辅导,还是结合教学内容同时进行没有固定模式的分散辅导。要加强英语认知、调控、交际和资源策略的辅导工作,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创造、借鉴、使用、总结、改造、优化英语学习策略。

2.情感态度辅导

教师必须关注学生英语学习中的动机兴趣、自信意志、合作精神、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

教师要积极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师生间的情感沟通。比如,师生共同确定学什么和如何学;加强自主性、合作互动型学习,促进学生形成积极态度;采用师生对话、学生日记、周记、问卷调查、写师生互动性评语、让学生定期写学习情感、反思感想、单元学习之后的学生自我评价、运用E-mail形式进行网上交流等方式获得情感态度辅导的第一手资料。教师要充分开感资源,把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把语言点的学习与情感态度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把语篇内容的处理与情感态度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3.文化意识辅导

文化意识辅导的焦点在文化知识、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三个方面。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直接解释,媒体视听、专题讲座等途径,采用词语挖掘、翻译对比、语法提示等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方面的辅导。让学生通过课内所学的文化知识,获得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继而让他们通过阅读报刊杂志、文学作品以及利用现代多种传媒工具等到课外去学习和积累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这样把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教学发展到自学。

4.语言知识辅导

英语教学中,语言知识辅导的范围是语音、词汇、语法、篇章、修辞、功能、和话题,而重点是词汇和语法学习辅导。

词汇学习辅导就是要帮助获得“有效、自动地激活英语词汇的能力”,即借助已有的汉语拼音拼读技能,实施“正迁移”词汇学习策略,对英语词汇的音标和单词进行“由前往后,声母加韵母”的拼读、断节活动,找出英语单词中客观存在的拼写和读音之间的对应和“约等号”关系;对英语词汇进行“试误式”记忆,也就是:拼读音标猜写单词对照校正;熟悉并利用英语构词法(前缀法、后缀法、转化、合成、反成法、混成法、截短法、词首字母缩略)进行科学识词和科学记词。

语法辅导的核心内容英语句子成分,和英语动词类型,即联系动词、不及物动词、单宾语及物动词、双宾语及物动词、复合宾语及物动词、there be动词。

5.语言技能辅导

(1)听、说辅导。教师应多使用英语口语,坚持做好课前演讲,组织学生根据教材进行对话或表演,广泛开展课堂讨论,提倡口头复述课文,利用电教辅助教学。

(2)阅读辅导。引导学生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分析文章的方法,比如,找出句子中的关键词,找出各段落中的主题句,找出文章中的重点段,总结和归纳文章的主题思想。

(3)写作辅导。辅导学生认真做好汉译英,培养初步的写作能力;引导学生笔头复述课文,锻炼写作能力;结合课文话题,设计写作题目,引导学生活用学过的词汇和结构描述个人、家庭、校园和社会生活,表述自己的看法。

(4)翻译辅导。翻译分为英译汉和汉译英,中学英语教学中的翻译应侧重前者。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对学生进行翻译辅导:所谓翻译评判,即师生对课本中的对话文本和阅读翻译进行研读、评判;同学互评:同学互评,即组织学生对教师布置的或自主选译的翻译作业成果进行相互评析,这项工作可留作课下作业。

五、评价

评价是英语教学工作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必须努力创建和实施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

评价学生的内容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两个方面。基础性发展目标: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学科学习目标:即《英语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和第三部分(内容标准)所列内容。

教师在评价工作中必须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注意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注重评价结果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作用,终结性评价要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注意3~6年级英语教学评价的特殊性,注意处理教学与评价的关系,各级别的评价要以课程目标为依据。

六、反思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

教学反思分为“课后思”、“周后思”、“单元思”、“月后思”、“期中思”和“期末思”。

反思:教师教了什么、怎么教的、教得怎样?反思:学生学了什么、怎么学的、学得怎样?反思:师生在“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等方面的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机智之处,创新之处和再教设计。

反思的书写可以灵活多样。可以是文本式,也可以是电子式旁注。可以书写在格式化教案本上,也可以采用如下经济适用的方式――旁注,就是在教案旁边的空白处写反思,点批,点批就是在教案环节的中间处写反思,总评,总评就是在课时教案的结尾处写反思,串析,串析就是在章节教案的结束处写反思。

参考文献

[1]李慧珍.中外新兴英语教学法.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0(7).

[2]任美林.让新课程下的作业形式变得丰富多彩[N/OL].中国教师报,2005-05-23.(2010-3-29)省略/content/teacher/a/20050523100206.htm.

[3]赵平.英语十字教学法.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2(1).

[4]汪涛.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教育探索,2007(1).

课外辅导总结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专兼结合;制度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支骨干队伍,他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将两支队伍有效整合,更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教育部推动实施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专兼结合工作。在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受到,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在制度创新中实现两者的科学结合和效益最大化。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专兼结合制度建设理念的创新

教师相互兼职比较常见,然而,推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专兼结合,不是一般意义的兼职问题,它有其深层含义和内在必然性。如果我们以旧的理念理解并加以实施,就不能深刻把握问题的实质,从根本上推进这项工作。因此,我们必须创新理念,以“大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称“大思政”)理念进行制度的顶层设计。

所谓“大思政”,就是“相对于传统狭隘的思想政治教育观而言的,它是指从全局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的看法,是从根本上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的方法。”[1]“大思政”理念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化、系统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个系统工程,但是,在传统狭隘理念支配下,往往形成职能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不能产生强大的系统合力。就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为例,两者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队伍,前者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主渠道,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后者以课外校园文化建设为主阵地,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基于学科差异和岗位分工,大多数高校把他们作为各自独立的队伍,隶属于教学和行政管理两大系统。这种制度设计存在三个显著的问题:一是教育目标不一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注重思想理论素质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注重行为培养,两种教育的目标各有侧重,不能够形成整体推进教育的良好局面。二是教育教学活动不协调。课堂教学不能有效借助于课外校园文化建设的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同样,课外校园文化建设也不能有效借助于课堂理论教学资源开展活动。导致理论教学脱离学生实际,无的放矢,言之无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少有力的理论指导,校园文化活动缺乏理论自觉。两种教育有时在活动主题、任务、时间、空间等方面也存在冲突。三是力量分散。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配备的编制是1∶400和1∶200。在实践中,许多学校不能实现这一要求,两支队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编现象。

国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般由学生工作部门组织实施,他们注重环境、社会、家庭系统育人,通过日常管理、宗教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素质拓展等方式进行隐形的思想教育。[2]我国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因而开展自成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其必然性,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完全合并的模式并不适合我国国情。但是,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经验,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分工和紧密合作。

基于这种思考,我们以“大思政”理念进行制度的顶层设计。一方面,切实改变理论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囿于各自学科的片面现象,打破学科界限,立足于大学生成才的内在要求这一人才培养的全局开展工作。另一方面,切实改变原有的各自为政的现象,打破部门界限,把两支队伍整合起来,互为兼用,发挥整体力量,弥补各自资源的不足。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专兼结合制度建设内容的创新

1.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创新

将两支队伍分属于不同部门,多头管理,不利于统一行动。需要在学校层面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机构,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职能部门纳入其中。由学校统一制定教育教学目标、工作计划和任务,统筹安排各项工作,形成全校统一领导、整体谋划,各职能部门协同参与的领导体制。

建立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各职能部门不能自扫门前雪,而是分工不分家,将学校统一的工作要求和其他职能部门的具体需要纳入本部门工作计划和日常管理之中,与其他部门精诚合作,主动配合和参与相关活动,全校一盘棋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岗位设置和工作职责的创新

纳入专兼结合范畴的教师和辅导员实现双重管理。作为教师,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管理,作为辅导员,由学生工作部门管理,做到统筹使用,交叉管理。

为了避免两种岗位职责的矛盾冲突,需要进行精心的制度安排。一是打通两种岗位隔阂,实行岗位互通,即辅导员可以转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晋升相应职称。教师当然也可以转为辅导员岗位。二是确定合理的工作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辅导员工作任务都很繁重,如果不能确定合理的工作量,大量的教学工作和繁杂的辅导员工作会使他们疲于应付,不能够潜心搞好工作。因此,要把专兼结合的教师和辅导员与一般的教师和辅导员区别开来,对于专兼结合的教师和辅导员的工作量进行特别规定。至于如何确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简明的方法,就是直接规定承担一定比例的教学时数和辅导员工作任务,使工作总量保持平衡。需要指出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不同的工作规律,要搞好两种工作,需要分别投入大量的劳动。因此,我们不能把专兼结合工作量简单地看做两种工作的简单相加,规定的工作量要适当小于两种工作之和的平均值。考虑到辅导员工作的复杂性,可以将它项目化,并且确定项目的工作量。专兼结合的教师和辅导员根据自己实际,自主选择教学工作和辅导员工作项目。三是明确岗位职责。专兼结合的教师和辅导员既然是双重身份,就要既进行理论教学,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且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而不能只抓其中一个方面而不及其余。考虑专兼结合的特点和特殊要求,建议辅导员工作的岗位职责侧重于校园文化建设、社团建设、理论学习、组织发展、社会实践、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方面,便于优化理论教学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对接,从而使教师避免陷于辅导员工作的繁琐事务之中。

3.工作管理的创新

专兼结合的教师和辅导员由教学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共同管理,两部门搞好协调工作,分别对教学工作和辅导员工作进行教学安排、质量跟踪,提供教育教学保障。教学任务与辅导员工作尽量保持一致,即将辅导员工作所面对的学生的教学工作尽量安排给该辅导员,便于两种工作的全面对接。评价由两部门在衡量“结合”成效的基础上作出,而不是只看其中的一个方面。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专兼结合制度建设形式的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专兼结合的形式多样,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种形态:

1.教师与辅导员互为兼职制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专兼结合,可以是教师兼职辅导员,也可以是辅导员兼职教师,两支队伍之间可以实现互为兼职。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专兼结合的基本形态,通常在教师和辅导员基本素质足够胜任两种岗位职责的情况下采用。其特点是集教师和辅导员两种岗位职能于一身,便于主体自主开展工作。

2.教师与辅导员主辅结合制度

这种形态有两种情形,一是教师主导辅导员辅助型,另一种是辅导员主导教师辅助型。两支队伍之间通过一对一合作互助,共同完成工作。其特点是两种岗位职能由一主一辅两人共同完成。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专兼结合的一种特殊形态,通常是教师或辅导员一方在素质、能力、经验等方面有明显优势、另一方则相对不足的情形下采用,由强势一方主导,弱势一方辅助配合。

3.教师与辅导员项目团队结合制度

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专兼结合的一种特殊形态。它不是宽泛地互为兼职,而是以特定项目为载体,由教师与辅导员组成团队,共同完成工作。这种情形通常是教师与辅导员在精力、能力、经验、特长等方面存在各具特点、各有所需的特殊情况,不便于个体独自专兼结合,从优势互补、发挥团队作用的愿望出发,围绕一个或多个项目(可以是某教学专题、某专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成团队,自主灵活地分工合作。其特点是两种岗位职责由团队共同完成。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专兼结合制度的实施,不仅仅是两种岗位职责互为兼职的事情,它必然引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机制的变革,引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模式、价值观的变革,也必然引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和方式的重构。这是基于我国国情的有别于西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有益探索,必将有利于促进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参考文献:

课外辅导总结篇(6)

一、自学辅导教学法与讲解法的差异

1.在教学特点上的差异

讲解法是当前中学数学教学中应用较多的一种主要教学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突出地体现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优点是能保持教师讲授知识的主动性、流畅性和连贯性,时间易被教师控制,但亦有其不足的一面――忽视了学生基础条件和认识条件上的差异,不利于学生的主动精神发挥和个性发展。

自学辅导教学法源于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斯金纳于上世纪50年代根据控制论原理首创的程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最突出的特点是: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较突出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分层指导,较好地反映出在数学教学中巩固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和反馈调控的原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记忆力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所使用教材的差异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统编教材一般较适合于采用讲解法进行教学。此套教材在课文内容、例题、习题的选择上力求精简、有代表性,故每篇课文的编写都较短小精悍。与自学辅导教学法相应的自学辅导教材由课本、练习册、测验本组成。为了让学生的自学过程能相对顺利,自辅教材的编写有以下特点:第一,选择的例题数目比统编教材多。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见多识广,帮助学生多练“典型”,培养学生学习的模仿力;第二,注意对例题的解题思路进行详细的分析,引导学生正确思考问题,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因此,自辅教材每节课文的内容均比统编教材的篇幅长;第三,注意对一些典型问题和规律性的东西及时进行归纳和小结,帮助学生系统整理知识;第四,注意结合小步子原则,在每节课文适当的位置插入练习提示,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册中相应的练习并自行核对答案,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第五,配套的练习册提供了比统编教材更充足的练习题,能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相应的习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及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总的来说,自辅教材的编写比较着重于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按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进行编写。

3.在教学环节上的差异

讲解法一般分为新课引入、教师讲解新课、学生练习巩固、教师小结等若干个教学环节。其中“教师讲解新课”是讲解法教学的核心环节。对于学生而言,听讲解法的课,能连续、流畅地获取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较自如地越过自己的知识盲点,因此也是一个相对轻松的学习过程。但这种教学方式往往由于教师一人独占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而导致学生由于课堂上练习机会少而出现这样一个现象――听得懂但当独立完成作业时却觉得困难。

4.讲解法教学与自辅法教学在备课上的差异

备讲解法课型的课与备自辅法课型的课,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两者的着眼点不同――前者的着眼点在于怎样让学生听得懂,而后者则着眼于怎样让学生读得懂,这就导致两者在备课时考虑的方向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备讲解法的课,教师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将教师本人对定理推导、例题解答过程的分析理解、例题引申出来的新变化等转换成一个个有条有理的步骤告诉学生,让他们在能听得懂的基础上获得知识。这种做法,往往是将教师本人的思维过程反映在课堂教学上,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是相对顺利的。

备自学辅导教学法的课,必须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更多地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心理活动角度出发来设计教案,且这一指导思想必须贯穿自学辅导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例如,回忆这一环节虽只有短短的3-5分钟,却对一节课的成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此环节的备课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读”的愿望,因为此时学生刚由课间休息状态回复到上课状态,注意力不集中、思想状态较松弛。因此,课题的引入就必须简洁明了、开门见山,宜采用看图说话、问题悬念、直观投影、以旧引新、实验操作、课前检测等多种手段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由上可见,在备自辅教材的课时,除了要反映教师本人的思维过程外,更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活动状态和个体之间的差异,以便更好地进行分类指引。另外,备这种课型,对教师的概括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表达能力、解题能力及课堂上的应变能力等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还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并能灵活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这就促使任课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素养,提高综合素质。

二、使用自学辅导教学法的几点思考

在使用自辅教材初有成效之时,亦给笔者带来以下一些思考:

第一,自学辅导教学法适用于高中数学的每一个内容吗?对一些较深、较难、较抽象的内容,如映射的概念、函数、反函数的概念,学生在自学时往往会感到较为吃力,用讲解法的效果似乎更佳。又如,当学生刚接触立体几何课程时,若整节课的大部分时间只是学生自己看书自己想象,对学生空间概念的形成似乎不太有利。

第二,自学辅导教学法的局限性何在?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自辅法也不例外,也有其局限性。事实上,自辅法主要通过模仿和记忆行为获得解决数学常规问题的基本能力,这对于学生掌握基本的运算能力和常规的解题能力确实有帮助。然而,大量的模仿性练习,似乎会使学生较易墨守成规,对非常规的求异思维、对未知领域的较深程度的探索能力显得较弱。

课外辅导总结篇(7)

一、考虑整体,兼顾个体,寓教于乐。

教师在设计英语课外辅导时,应从整体考虑,既要考虑大部分学生,又要注意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还不能忽视落后的学生,所以辅导的内容要有深度、梯度,结合学生的原有知识进行深层次、广范围的拓展。同时还要注意其教育性、趣味性,寓教于乐,不是为活动而活动。既要注意能力的培养,情感的陶冶,又要注意内容的安排,从本班的实际条件出发,从趣味性出发,注意引发学生好奇、好学之心。所以我通常将学生分组、分时间、分层次进行辅导,使每个学生的潜力都能得到挖掘,长处得到发挥,才能得到施展。

二、教师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结合。

教师在课外活动中起指导或辅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制订课外活动计划,辅导学生选择活动材料,介绍活动方法,检查活动计划执行和完成情况,以及总结课外活动的经验等方面。尤其是对参加英语课外活动的学生分组要力求平衡搭配,做到以优扶差。提倡优中结合、中差结合、优差结合、中中结合,避免优优结合、差差结合;提倡全体参与,避免仅个人或少数学生表演,保证全体学生的语言能力都得到锻炼。另外课外活动的“大舞台”是全体学生的,课外活动应由学生主办,并自愿按各自兴趣参加活动,尽量让每位学生都能说完自己想说的话,挖掘学生的语言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活动能力、创造能力。

三、内容与教材一致,课外与课内同步。

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传授、培养和掌握的,而课外活动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目的在于巩固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和进一步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所以课外辅导的内容必须与课堂所学的知识保持一致,这样学生才能掌握各个阶段的语言目标、功能项目、语法结构和词汇。另外由于受到课堂时间和学生学习能力的限制,教学要保证多数学生都能获得大致相同的知识和技能,而难以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有些内向、胆小或学习困难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难以表现和发挥。这就要求英语课外辅导与课堂教学同步。

四、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课外辅导既是英语课堂教学的延续,又要体现英语学科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既要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又要锻炼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为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活动的形式不能单一,我通常采用下列形式。

1.竞赛活动

由于以前苏北地区对英语教学认识不到位,老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对低下,新课标规定每周四节英语课根本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师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利用学生好胜心强这一特点,组织各类英语竞赛,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一般是从易到难。如:从英语单词入手,举行朗读单词、听写单词、默写单词比赛,英语书法比赛、口语比赛、听力比赛、英语书面表达比赛等,这些比赛面向全体学生,目的是激励学生发奋学习。

2.英语角

为了满足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培养优秀的英语爱好者,我还利用周末在本班开展英语角活动,主要是编写英语对话、英语短剧,并组织表演,讲英语故事、英语笑话,制作手抄报、黑板报,英语广播等活动,这些活动形式对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书面表达能力有很大帮助,同时也提供了用英语交流思想,交流学习心得体会的机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帮助其他同学的积极性。

3.举办英语联欢会

利用节假日前、学期结束的时间,我大力鼓励学生参加英语联欢会,帮助设立符合学生水平、贴近学生生活的主题,创设一定的情境,大家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由学生表演节目,如唱英文歌曲,分角色表演对话,演短剧等。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发挥了他们的表演才能。

4.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英语语言的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其中,阅读能力的提高是英语教学的重要部分,初中英语大纲明确指出:“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单纯通过教科书中的课文教学是不够的,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定数量的读物。”我除了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的配套资料外,还订阅一些英语报、英语小故事、英语小说、英语名著简本等,给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丰富语言知识,扩大词汇量和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

5.其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