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声乐的教学方法

声乐的教学方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30 16:26:06

声乐的教学方法

声乐的教学方法篇(1)

关键词:美声;声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1

一、关于美声的概念

美声唱法起源于意大利,是18世纪意大利流行的一种歌唱方法,到19世纪达到完美阶段,有一套科学的训练方法,欧美各国一致认为是一种正统的歌唱方法,是歌唱技巧的完美体现。他要求歌唱者的气息从下腹的位置发出,要求三个共鸣区构成一条管状通道,形成良好的共鸣,要求声音从头的上部自由地放出来(头声)以获得明亮而圆润的声音。美声唱法在演唱中强调共鸣腔体及声音的位置,要求气息下沉,声音位置要高(时刻把位置挂在头上),发出的声音比较圆润、浑厚、柔美,擅长抒情,音色变化比较丰富,演唱作品的艺术性较高,技巧较复杂。

美声唱法一般被称为最为科学的发声方法,因为它的历史悠久,很多的标准与规则都已经有机形成。另外,美声唱法当中还有六部之分,每个部的划分都非常的严格且明确,包括了声部与声区之分、要求母音一致、吐字清楚、声音连贯、声情并茂以及要具有良好的音乐素养等等,这些要求是每一个学习美声的人都必须要做到的。

二、正确音乐观的培养和树立

美声的声乐教学首先要培养的就是学生在音乐观上的正确性。声乐学习是建立在优美动听声音的赏鉴能力这一基础之上的,通常意义上而言,此处优美动听的声音由器乐以及声乐等部分组成。器乐以及声乐二者存在一定区别,器乐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受客观因素限制,虽然其演奏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多种多样,然而其发音同基本的演奏效果是固定不变的,由此而言,器乐具有客观的固定性。相对而言,声乐却有很大不同,其由人体器官发声而产生,演唱过程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以歌唱者的感觉为支撑,且易受到个体体征、情绪等多元素的影响和限制。因此,从某种角度而言,声乐具有抽象的多变性。人体内部的相关发声部位,如声带、咽喉、口鼻、胸腔等,不同部位的配合发声各不相同,个体器官的生理构造也都存在很大差别,加之神经等的影响和干预,赋予了声乐千变万化的特点,使其较难被歌唱者所掌控,演唱过程中具有很大比例的主观及多变性,在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之下,声乐的演唱较难实现预想效果或臻至完美。由此来讲,声乐的教学过程艰难、复杂,且周期较长。帮助学生培养和树立科学、正确的音乐观念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演唱者只有对声音概念有了科学和正确的掌控,才能在演唱过程中对声音有更为精准的掌控和领悟,进而改进自身发声、用声方式,获得进步发展。

三、美声唱法技巧培训

在声乐中,美声演唱又被称之为柔声演唱,由此可以看出,美声演唱要求力度偏于轻柔,演唱者在演唱中使用其半分力量即可。当进行高音演唱时,应该使用自然且轻柔的发音方法,而非蛮横的使用气息的冲击发音方式。因此,歌唱者需要以来自深下腹,即通常所谓的丹田处的气息为支撑,使声音由头上部用较轻柔的方式发出。美声声乐教学大致可由如下方面进行:首先是起音方式,正确的起音方式对于歌唱而言十分重要。优美动听的美声演唱,应以清朗、舒适、婉转而精确的起音为开端。因而,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实现咽喉、气息、胸腹腔等的状态,及其之间的共鸣发声方式。好的起音方式的使用,能够达到用最少消耗获取最佳发声效果的目的。在歌唱者的演唱过程中,如果能掌握良好的起音方式,歌唱者声音将富有持久性和多变性,而在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减少对歌唱者在体力及声带的损耗,长久保持有利于演唱人员演绎寿命的增加。其次是音质特色,音质在美声声乐演唱中的作用同样不容小觑。美声演唱中,追求的是婉转、嘹亮、有感染力及金属特质的音质。由演唱者的发音音质容易得知其演唱功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又明又暗”的音质特色,即灵活且紧实、嘹亮且圆润的声乐特色。最后是呼吸方式,气息是演唱者在歌唱过程中的动力来源,可被收放控制,在美声声乐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在气息运用上保持稳定、顺畅,科学正确的呼吸方式是美声演唱顺利进行的前提。

四、美声艺术文化底蕴的积淀

西方声乐艺术自产生之初,便受到了社会、文化、艺术等多方面因素的深入和综合影响。无论是在产生之初还是在全盛的发展时期,无不留下了前辈先人的心血。内容丰富多彩的美声歌剧作品,都是特定气氛和环境下由作曲家谱写而成。因此,本质上说,美声声乐艺术也是社会及人民生活的艺术剪影。因而美声声乐学习不能仅关注所学习的音乐作品本身,不能简单地束缚于对技巧的精通,对美声声乐这一艺术的学习,仅限于传统意义上正确发声方式和技巧是远远不够的,此外也需要深入探究西方美声声乐作品中的艺术内涵及其蕴含着的历史文化意义。具体而言,当教师教授歌剧咏叹调时,除去歌剧本身的内容,还应引导和教授学生了解和把握其整体风格以及相关剧情、产生与盛行时代、地域以及处于此段时期或此范围地域内的艺术文化特色,著作者生平经历和艺术特点等等。如若声乐作品改编自文学作品,教师也有必要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此文学作品。歌唱并非简单的由人体器官带动而成的机械运动,歌唱者的演唱是任何精密仪器都不能效仿的,而声乐的精髓恰恰就在于其非模仿性,在蕴含在声音中的、给人以无穷精神享受的灵魂触动。

五、注意教与学之间的互助发展

美声声乐教学需要打破传统的单向传授方式,加强学生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沟通,这也是教能否顺利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之一。长久的教学调查和实践显示,学生的学习态度极具主观能动性,需要教师的持续发掘与引导,促进形成教与学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施教者要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及相关情况有清晰明确的掌控。因此,教师应启发学生及时、准确的反馈自身的学习状况及思想感悟,使学生明了,声乐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协作,只有实现教与学互动互助的良性发展模式,才能实现教学效率的突破性进步和教学效果的更好实现。

综上所述,声乐的发展同时也属于社会科学进步范畴,它向我们展示了艺术的无限魅力。美声声乐的学习,漫长而又艰辛,需要学习者的坚持、刻苦和勤勉。作为美声声乐学习的指导者,一定要不断地归纳、总结和创新教学方法及理念,在最大程度上使用生动和形象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美声声乐学习的启迪,引导学生系统掌握美声歌唱技巧。

声乐的教学方法篇(2)

关键词:音乐;声乐教学;情感

一直以来,声乐教学总是围绕着解决开喉咙、呼吸、喉头等技术问题来进行。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肌肉运动的技术能力,忽视了人的情绪性格等因素,造成技术的不全面,使专业的学习较为艰难。声乐学生整天努力练习的不是如何进步,而是忙于解决各种声音的毛病。许多声乐前辈和老师说。学习声乐就是建立好的“歌唱乐器”,就是“发声机器”的训练过程。然而这种单一的将发声技能作为声乐教学的全部的教学方法,是不能真正达到声乐教学效果的。声乐是技术和音乐的结合,它需要一个整体协调的状态,包括情感控制、咬字状态、心理稳定等方面,仅仅练习发声技术不但学不好技术,还会影响歌唱的美感。实际上声乐就是正确的说话,歌唱最终是表达感情的。歌唱的内容是歌曲的音乐情感和音调,其他的练习都是辅助性的。而且每个人对声乐技术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而教师最终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稳定状态,建立起学生个人的演唱技术状态。优秀的教师是不拘于某种教学模式的,而是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的。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得知以音乐中心,通过表现音乐形象来调整发声技术的声乐教学方法事半功倍。

一、建立以音乐为中心的整体教学观念

声乐是音乐、诗歌和演唱技巧完美结合的艺术。好的演唱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发声技巧、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基础之上。因此,作为教师必须从“重技轻艺”的误区中走出来,使自己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史学修养、语言修养、美学修养和音乐理论修养,建立以音乐为中心的整体教学观念。作为艺术的一个分支,音乐是声乐艺术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应从培养学生音乐内心听觉与音乐意象人手,在声乐教学实践中,通过长期刻苦的音乐艺术训练,融入练习者的创造性,并依靠练习者的情感、经历、修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不断促进声乐艺术的表现。技与艺,即声与情,一向是歌唱中血肉相连的两个部分。发声、咬字、吐字和隋感的表达构成歌唱的整体,二者不可分割。歌唱的人声是以人身的整体作为乐器从事歌唱的,绝非只靠嗓子、气息或共鸣就能单独完成。歌唱是全身心都参与的一种表演艺术,歌唱应成为诸种因素融汇于一个整体中的扣人心弦的完美艺术。换言之,只有声情并茂,技艺结合,才能使歌唱达到感人的境界,产生沁人肺腑的艺术效果。声与情辩证统一,相辅相成。不论是专业歌唱者还是业余爱好者,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加强整体歌唱的意识,使歌唱发声与情感表达同时进行,使声、字、情成为一体,养成用心灵歌唱的习惯。由于每个人的生理条件不同,嗓音也有差异,在声乐教学中整体训练尤为重要,它不仅包括歌唱呼吸的整体训练、歌唱语言处理,歌唱心理的训练等,更重要的还是歌唱的魂——音乐的训练。从开始练声起,就要同音乐结合起来,即练声也要有良好的乐感。音程、音阶的练习中,一方面是肌肉、音准、气息、共鸣等方面的技术练习,同时它们又都是乐曲的组成部分,要给它们以音乐的活力和生命。因此练声一开始,要求每个歌唱者把音程、音阶、练声乐句也唱得悦耳、动听。以上我们可以领悟到,在歌唱发声的过程中,呼吸、共鸣、吐字、表现缺一不可,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这就是我们所要求的“整体歌唱”的含义。

二、有内涵的练声

歌唱发声练习的目的,简言之,就是将歌曲演唱中对声音所需求的各种技术环节,通过有规律、有步骤的发声练习,逐步提高歌唱发声的生理机能,调节各歌唱器官的协作运动,养成良好的歌唱状态,使歌唱发声的技术成为歌唱表现的有力手段,为达到声情并茂的演唱效果服务。发声练习大多因为没有歌词的原因,被认为是没有情感内容的,属于纯粹技术练习,如单个音素、音节的发音练习,扩展音域的练习,提炼音质的练习等等。其实不然。即使是单个长音,假使我们用不同的情绪来表达,也将出现多种声音音色、音质的表达方式。在歌唱中“声和情”永远都是紧密联系的。例如:我们在心情愉快时发出的声音是甜润、温暖的,而板着脸孔则会发出冰冷、干涩的声音,即便符合练习要领,声音效果也是差强人意的。发音正确基本方法的掌握,是为了利于更大程度地表情达意,而不是单纯地追求声音。愉快、温暖的发音应是歌唱时的最基本声音色调,它可以使声音柔和悦耳,声随情走,充分做到有声有情,情托声,声含情。 在声乐教学中,练声过程是整体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如何让学生从枯燥的练声技能中摆脱出来,就需要运用音乐的魅力,发挥练声曲的作用。在练声前,首先要求学生在思想上作好准备,借助发声练习曲调的旋律,诉说自己的心情和愿望,抒发内心的情怀。例如: | ——这一短小的练声曲,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这个练声曲的旋律是对“彩虹”的描绘,提示学生用声音来描绘彩虹的形状,以及用“雨后见彩虹”的欣喜心情来进行发声练习。如此,简单枯燥的练声曲就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学生会用愉快的心情去完成,最终达到练声目的。同时,在发声练习过程中,结合字声练习(带词练习)要求根据词意思维有想象、有意境、有画面、语气有表现、声音有乐感、有感情地去唱。力求做到字正腔圆、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慢慢地向歌唱歌曲作品过渡。

三、“以情带声”的歌唱训练

歌唱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更是人类心灵对世界感应的产物,是以歌唱声音为物质材料的人类精神唤醒及生命升华的展开形式,它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展开其价值,充分体现了人类情感表现的自我创造与追求,是情感的美化和升华。在歌唱的诸多环节中,“情”是最重要的,在歌唱中起主导作用,是声音的灵魂。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指出:“艺术的精髓并不是技术而是心灵,一旦心灵可以毫无障碍地自由表达,便能创造出完整的音乐效果”。意大利著名的歌唱家卡鲁索认为“歌唱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为了追求一种效果而作的技术挣扎。”他在歌唱时听从心灵的支配,超越技术对他的影响,他的感情是他歌唱中唯一的导师。北京曲艺界也有着“说书一股劲,唱曲一段情”的艺谚,要求演唱者以充沛的内在情感统领、调动声音,以显示情真意切、优美动人的双重艺术魅力。因此,笔者认为在声乐教学中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歌唱的情感表达和歌唱的艺术表现上,会给课程的整个过程带来一个良好的开端。

歌唱前让学生充满激情地朗诵歌词,酝酿感情,根据歌词的内容与情绪决定抑、扬、顿、挫的声调和字的喷口力度,形成自如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气。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把握歌唱内容所要求的总体形象,在脑海里形成“内心形象”,从内心视觉、听觉上感受音高、节奏、发音及内容表达的理想效果,引导学生感受音乐,表达情感,积极地投入歌唱——即“以情带声”的歌唱。它就好像讲故事时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这种忘掉技术、注重表达歌词内容的歌唱才能打动观众。例如在《节日欢歌》歌唱训练中,启发学生怀着激动兴奋的情绪,表现节日中欢快的气氛。

  

学生在跳跃生动的音乐指引下,自然而然的就能运用光彩明亮、流畅生动的高位置声音来演唱,无须过多的声乐术语做解释。同样在教授歌曲《黄水谣》时,首先让学生了解音乐的背景,以及音乐所要表现的三个截然不同的层面,力图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三种不同的情感,而后的演唱比单从声音技巧来训练、要求学生要有效果。如此的“以情带声”的歌唱训练,充分发挥了音乐的作用,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从复杂的歌唱技巧中解放出来,从中真正感受到所带来的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体现了歌唱的本质。

声乐的教学方法篇(3)

一、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1. 树立主体性现代教育理念

在师生关系上,要建立民主、公平、和谐的师生关系氛围,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营造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树立以生为本的新的教育理念,创设民主教育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技工学校生动、活泼、积极健康发展。

在声乐教学上,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各种教学活动充分发展学生。教学活动是发展学生的有效方法,教师要科学设计各种教学活动,提供发展平台,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将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培养品德。

2. 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教育目标

声乐教学要重点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声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要积极扩展学习领域,为学生营造主动交流、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使学生善于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主体性教学应采用的主要方法

(1)解决问题学习法。这是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先学一步,将学习的主动权交与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然后教师进行讲评,纠正错误,加深认识,学生解决问题。此方法的模式为:

(2)愉快参与教学法。主要是营造学生愉快、互动、民主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教师针对疑难问题精讲,最后进行演练。其主要模式为:

(3)分组合作学习法。此法是一个班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激励创新的学习环境。

主体性教育是对传统声乐教学的重大改革,按照技工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进行主体性教育,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实施创新性声乐教学

创新性教育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出创新性成果的教学活动。声乐教育怎样进行创新造性教育,是一个重要的、全新的课题。

1. 声乐创新性教学的内容

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声乐的构成,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联想和想象力。要从对声乐的感悟切入,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声乐教学中的创新性教育,要有广泛的创新意识,通过不断地实践,创作出新的声乐作品。

2. 创新性的教学方法

(1)进行开放性教学。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以充分发挥个人特长,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促进学生学习的交流与合作。采用自主学习方法,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得出结论。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尤其是表演,必须在课前进行设计、排练、实施。这些对培养学生的声乐能力作用较大。

(2)进行探究式教学。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靠内在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声乐教学不仅是技能的学习,还要使学生通过探究声乐提高综合素质。

(3)鼓励学生主动、全面参与创新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问题,给每一个学生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开拓新的领域。

三、激发审美性教学

声乐审美的心理活动通常有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和理解等阶段。音响感知声乐审美阶段,应重视学生对声乐的感受和体验,使声乐审美建立在声乐情感的基础上,深入对声乐的理解。

声乐作为听觉的艺术,在声乐教学中应将培养学生的声乐听觉放在第一步,通过声乐的音响进行声乐学习。声乐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声乐情感,在学生的学习中体验声乐的本质。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感受和鉴赏美,如各种声乐表现的美,美的情绪、美的形式、美的风格;通过演唱、演奏、表演等探索音响的声乐美,进行声乐美的创新等。

声乐的教学方法篇(4)

从欧洲声乐发展的历史来看,自17世纪到20世纪,产生过许多世界级的歌唱家,在他们的背后,常常有双世界级的声乐教育家之手将他们托起。目前我国的声乐教师队伍现状如何呢?情况不容乐观,绝大多数学校的声乐教师,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要实施声乐有效教学,拥有一些好的声乐师资队伍是关键。因此,声乐教师要努力学习、钻研,不断探索和积累,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实加强声乐教学能力。

第一,声乐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文化艺术修养和相关的科学知识。声乐是音乐、诗歌和演唱技巧完美结合的艺术,好的演唱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发声技巧、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基础之上。因此,作为教师他必须从“重技轻艺”的误区中走出来。使自己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史学修养、语言修养、美学修养和音乐理论修养,并知晓一些姊妹艺术,同时他还必须具备相关的物理学知识、生理解剖知识,并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总之,声乐教师的修养越全面、知识结构越完备,越有可能成为声乐教育家,越有可能培养出大量优秀的声乐人才。

第二,声乐教师要有总的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掌握正确的唱法。只有老师明白了,学生才可能明白,如果教师本人都没有搞懂正确的唱法,教学时难免陷入“盲人骑瞎马”的境地。因此,声乐教师尤其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的学习和提高,形成正确的歌唱艺术观念。尽可能多的掌握多种风格的作品演唱。

第三,要有个好耳朵。声乐教学这门艺术主要通过听觉来进行,声乐中的绝大多数问题,只能说一个梗概和一般原则,更具体的就要靠听觉去把关了。声乐教师必须借助敏锐和有经验的听觉去准确地判别学生发声和演唱时的音准、节奏、音质、音色、共鸣、气息、读字等情况,并及时对学生的发声和演唱作出调整。教师不应该只是掌握一大把方法,方法固然重要,如果耳朵不灵,辨别不清,就不知道方法往哪里用,甚至可能引导到错的方向上去。

第四,声乐教师必须具有因材施教的能力。每一位声乐学生在声乐学习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歌唱发声技巧和歌唱艺术表现上的问题,声乐教学实质上就是师生合作,及时发现问题和动用有效的训练手段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不妨把声乐教师比喻为医生,把声乐学生比喻为患者,教师用听觉去判断学生的歌唱发声,就相当于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和运用先进的仪器检测设备,为患者诊断出病因。而用有效的训练手段解决学生的问题,则相当于“对症下药”。作为一名优秀的声乐教师,训练手段必须是又多又好,以解决好声乐学生可能遇到的众多难题。

第五,声乐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舞台演唱能力和一定的钢琴伴奏能力。具备示范歌唱能力的教师可以使“言传”与“身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的教学更具魅力,更令人信服。一位具有较高的舞台演唱能力的声乐教师必定同时具有很好的范唱能力,而好的范唱不仅是激发学生兴趣最有力的手段,还能使教师从生硬的、喋喋不休的理论讲解中解放出来。学生通过聆听教师的范唱,不仅可以直接模仿教师的歌唱方法,还可以体会教师对歌曲的理解和艺术表现,达到对作品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较强的钢琴伴奏能力,也是上好声乐课不可或缺的。好的歌曲伴奏可以使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对作品情绪的提示、意境的烘托与情感的交流融合,使学生更好地进入作品,投入到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中去,完美地表达作品。

二、提高歌唱教学素质

歌唱教学素质的提高来自两方面:一方面,从信息论角度去看,教学内容是教学信息,学生在接受并加工处理声乐与声乐教学信息的过程中,获得或发展了声乐技能,而学生加工处理这些信息的结果,则是获取了声乐理论知识与声乐教学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观摩声乐课则是培养歌唱教学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声乐教师在上课时,可安排不同素质、不同程度学生搭配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有三个:变换方式强化技能实践能力和理性认识;为当教师积累文献;逐渐认识本课程教学法。具体做法如下:

安排不同程度、不同问题的学生上课。教师讲述技术范围中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学生在观摩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安排小组集体发声训练,按声部做集体发声训练,从共性规律中指明发声技法的步骤、方法,使学生获得自信,并激发学生歌唱激情;安排齐唱、重唱、合唱练习。通过齐唱、重唱、合唱练习,不仅扩大了学生的声乐演唱形式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艺术品位,而且使学生学会如何指导齐唱、重唱、合唱;培养学生歌唱教学的实战能力。小组课中,指导高年级的学生给低年级的学生上课,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培养了学生对声乐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方法和技巧之后,就让他们经常到不同的场所去实践。

三、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学从来都是师生共同完成的,声乐教学更以其特殊的“师徒”关系,离不开师生间密切的配合,良好的互动。教师的关心能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并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和谐教育是把以师生关系为主的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视为教育的前提条件,它所追求的目标是形成“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情感交融,协力合作”的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如果教师能够把学生当作朋友一样对待,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尊严,多给学生一份的融洽和谐,学生也会尊重老师,也会积极主动建立与之和谐的人际关系。

要实施有效教学,必须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在很大程度上声乐教师与声乐学生是合作伙伴关系,学生成功了,老师就成功了,学生失败了,老师也就失败了。因此,师生之间应该经常地进行学术交流、思想感情的交融,建立良好的合作与互助关系。其次,应建立无权威性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主观、武断、生硬、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在一切可能的教学环节上,都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和质疑。第三,教师是为了学生而存在的,教师应加强师德修养,增强服务意识,努力成为学生所期待的良师和益友,学生也应该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尊重教师的劳动。

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智能活动去探索获得知识、技能,并在探究获取中进一步发展智能的过程。所谓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而应是教师正确地、恰当地组织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过程的本质决定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则体现在把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有效地组织起来,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一方面,声乐教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范,培养学生对学生歌唱的正确动机、浓厚的兴趣、真挚的情感、顽强的毅力。真正把学生吸引到歌唱中来,全身心地投入声乐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必须按照大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声乐教师就应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引导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或与同学结成学习伙伴进行合作式的声乐学习;大学生的认识能力较强,尤其是思维达到了较高的程度,教师就应该鼓励和指导学生在课堂内外探索式地进行声乐学习和研究;大学生的理想大都比较明确而富有社会意义,声乐教师就应该热情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学生的前途,当好他们的参谋。极力反对在课堂上对学生强行灌输,有些感觉决不能用教师自己的感觉和语言去叫学生接受,要让学生自己有所体会后,用他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感受。

五、结束语

要实施声乐有效教学,还须具备一定的教学条件和良好的声乐学习氛围,但决定因素在于本文所提示的四大点。广大声乐教师要以“多、快、好、省”地培养声乐人才为己任,积极探索出更多提高声乐教学效率的好方法、新方法。

参考文献

[1]王丽.提高高校声乐教学效率的方法之初探[J].戏剧之家,2016,(11):204+206.

声乐的教学方法篇(5)

关键词:歌唱情感 歌唱者 歌唱方法 重要性

歌唱中情感表达与歌唱方法的正确处理是歌唱演员的必要条件和基础,二者的完美结合在声乐演唱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然而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向两个极端的方向发展,导致情绪的训练方法和技术的训练方法截然分开:一是仅仅强调技术方法,这样的最终只能使得歌唱的声音苍白空洞,无法感染观众;二是仅仅强调情感的抒发而忽视发声的方法和技巧,这样最终使得音色变得粗糙,没有了歌唱艺术的魅力。在歌唱中情感表达与歌唱方法的完美结合是主体,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警醒学生:完美的声音质量必须以正确的歌唱方法为基础,以内在的情感表达来引发艺术的表现力和审美需要。因此,重视情感表达和歌唱方法的同时,必须让二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相辅相成。

一、情感表达和歌唱方法在声乐表演中的重要性

唱歌必须唱出情感,情感是歌曲的灵魂。可是当今有很多演唱者在学习和演唱的过程中过度的追求共鸣和气息,却忽略了情感表达在歌唱中的重要性,致使歌唱的过程中动作僵硬、表情呆板,缺乏应有的情感内涵,不能达到感染效果,也不能用歌声去打动观众。出现这些情况是因为:第一,传统的声乐教学往往偏于注重引导学生声乐技巧的学习,没有切实把情感融入到音乐中;第二,歌唱者没有从根本思想上对情感在歌曲中的必要性引起重视,仅仅强调了声音的外在质量;第三,声乐教学用书琳琅满目,但是大部分都在用文字描述声乐学习的技巧和方法,极少有人说到情感在演唱中的必要性,即使有提到也毫无深度可言,所以学生们既无理论的指导也没有实践经验的积累,是不会在演唱水平上达到很高的造诣的。

(一)歌唱方法的重要性

歌唱方法代表着一个演唱者最基本的音乐基础和歌唱水准。正确的歌唱方法可以使歌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更加轻松,更能抒发自己的情感,同时使听众有很好的视听效果。所以声乐教师们在教唱的过程中会首先强调歌唱方法的重要性。我们学习声乐的时候也有同样的体会,每次上声乐课前老师都会首先强调呼吸方法、正确的咬字吐字和歌唱时要打开头腔共鸣、让声音更加优美动听等。声乐的学习是一个繁琐的过程,正确的歌唱方法是歌唱的基础和保障,所以我们在教习声乐的时候要求学生必须好好掌握这些方法,并不断的巩固。

(二)歌唱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情感表达在声乐表演中至关重要。声乐教师教学时要教会学生把唱歌时产生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态度转化成歌唱情绪,并向他们强调歌唱情感与歌唱方法的内在联系,因为没有内在的情绪是不会发出感人的声音的。清代声乐理论家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说到:“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宜重。唱曲不得其情,则正邪不分,悲喜无别。”

二、情感表达与歌唱方法的相互影响

人们一般认为在歌唱中情感表达和歌唱方法关系不大。然而通过演唱实践不难发现,歌唱情绪和歌唱方法有着很大的内在关系,这种关系直接影响歌唱者的艺术表现力和歌唱水平。因此探究歌唱情绪和歌唱方法的内在联系可以更好的把握歌曲的内容和意境,并在提升歌唱水平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情感表达离不开技术支持

声乐教师在教唱一首作品的时候,要让学生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才能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相符。例如,在演唱一首摇篮曲的时候需要甜蜜、柔和的声音,面对一首圆舞曲的时候需要轻巧、明亮的声音,而演唱一首进行曲的时候需要雄壮的声音。经过想象后,调动人声“库”中最恰当的声音,唱出歌曲本身所需要的视听效果。一般来说,明亮而富有光彩的音色适合表现高兴而欢乐的情绪;而音色洪亮、有力则表现强烈的情绪;另外,比较柔和、温情、流动感强的歌声一般是用来演唱爱情歌曲的。总之,演唱者应该学会灵活运用声音色彩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音乐形象,把生活感受和音乐形象完美结合,配上恰当的声音来演唱,才能更加完美的表现出歌曲的内涵。

(二)学习歌唱方法是为了更准确的情感表达

歌唱的发声原理是:声带在气体的冲击下产生振动,然后声带振动发出声音,经过胸腔、咽腔、喉腔、口腔、鼻腔、头腔的共鸣,便发出响亮、动听的声音。共鸣腔体调节的不同结果导致音质、音色和演唱能力各不相同,所以正确的歌唱必须以良好的发音状态为基础。

正确的呼吸方法和呼吸器官的发声训练是歌唱者的基本功,呼吸方法的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到发出声音的质量。在唱歌之前要对呼吸有个良好的控制,随着歌曲的起伏去调节吸气和呼气。当然,歌唱时还要注意咬字和吐字的运用。因为舌根与喉结相连,当喉结下沉的时候,舌头也要随着下沉才能保持自然松弛的状态,舌头才能随意改变形状来进行咬字。但是大部分人习惯了喉结在自然结构下舌头的咬字位置,一旦喉结下沉,舌头如果还保持在原来的位置进行咬字,就会造成发声器官紧张,对发声产生影响。所以在歌唱过程中舌头应该随着喉结的运动来自动调节形状变化来确保咬字,保证正确的歌唱方法。

作为一名声乐教师,应该有意识的教会学生情感表达和歌唱方法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并通过自己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带动各种情绪,最终达到以声传情、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理想效果。片面追求声音、不重视表达作品情感的歌唱是无法真正打动听众的;同样,没有技术支撑,声音必然苍白无力,不仅无法胜任高难度的作品,也无法准确表达歌曲的思想内涵。

参考文献:

声乐的教学方法篇(6)

( 一) 心理调节方法

歌唱学习中学生对声音的控制和把握是学习的核心问题, 但是由于声音本身只能通过听觉感知, 即看不见也摸不着, 因此, 学生的发声基本上就是在耳朵的监督下通过丰富的心理暗示来操控生理运动获得的。正因如此, 很多学生发声方面的困难或缺憾, 实际上就是一个心理问题。比如, 关于 恐高症 的问题。很多学生具备良好的嗓音条件, 中低声区也很规范, 但是一到高声区就出问题,问题的种类各式各样: 破音、挤卡、发闷、提气、僵硬等等。这种情况下, 可以大致判断出是演唱者的心理上出现了问题 恐惧高音。在这种心态下, 良好的发声已经成为奢望, 歌唱着会不自觉的出现由于心理上的紧张和担心所导致的各种问题。如果心态不平复, 心理不做出调整的话, 提气、破音等问题都会出现, 因为, 人在紧张和恐惧的情况下就是说话都会气浅、提气, 更何况是歌唱状态了。再比如, 在声乐课堂上教师经常会说到的 声音立起来 、 把声音吸着唱等等, 这些启发性的话语都具有抽象性, 需要学生将思考走在行动的前面去( 先想后唱) , 而学生的思维行动起来时最终还是一种心理活动( 想象) , 通过这种心理活动去引导歌唱实践。以上所举的两个例子, 前者是属于心理疏导范畴, 后者属于心理暗示范畴。它们都是在高师声乐教学中运用最为频繁的教学手段。

( 二) 机理调节方法

1.主动机理调节。在歌唱的过程中需要身体上多处肌肉协调合作, 在此过程里有一部分肌肉是完全可以积极主动的去控制的, 它们可以受到大脑的直接指挥。比如, 吸气时腹部膨胀, 用气时下腹收缩, 上腹部向前突起( 横隔膜) , 这种运动方式是完全可以在大脑的直接指挥下运作的, 是人们可以主动控制的( 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此外, 歌唱中的面部表情也是可以做到直接调整的, 比如, 提笑肌。提笑肌露门牙是歌唱训练中一个基本的表情动作, 是歌唱发声中获得明亮音色的基本条件; 尽管也需要歌唱者对着镜子练习一段时间才能转变成习惯性动作, 但是这也是可以主动获得的歌唱机理调节。另外, 像其他一些发声辅助动作: 张大嘴、昂首挺胸、舌头的摆放、打哈欠等等都是属于主动机理调节范畴。

2.被动机理调节。歌唱中的被动机理调节实际上和心理调节关系紧密, 它是心理调节所产生的生理上的被动反应; 从本质上来讲, 其实就是思维转化为实在的过程( 心理疏导或暗示通过相应机理的变化作用于歌唱之中)。比如, 声带振动方式的变化。声带整体振动是在低声区演唱时出现的, 局部振动是在中声区演唱时出现的, 边缘振动是在高声区演唱中出现的, 但是这个振动方式的变化完全是被动产生的, 是思维转化为实在的经典案例, 是主动思维之后机理所产生的被动感应。此外, 像歌唱中关于高声区演唱的 恐高症 问题的解决, 在声乐教学的历史上曾经有这么一个广为传播的实例 纂位女高音长期因为心理原因无法唱好高音, 后来她的老师想了一个办法, 在一个假日的黄昏与这位女高音约好在学校琴房楼上课, 楼内因为放假几乎是空无一人, 四周十分寂静, 当这位女生刚踏人老师的琴房之时, 老师突然从门口跳出来, 结果这位女生吓得失声尖叫, 由于接受过长期声乐训练的缘故, 这一嗓子喊的特别通透, 此后该女生彻底摆脱了 恐高症 。这个实例尽管不具有普遍性, 但是她最终高音问题的解决却是实实在在的借助了被动机理调整的原理。

二、高师声乐教学目的论

声乐的教学方法篇(7)

关 键 词:声乐教学 情感 调控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映。它既有信号的功能,又有调节人精神活动的动力功能。它能积极地影响人的认识过程,推动人的认识发展。积极而良好的情感能激发歌唱者感知的积极性,增强想象和思维的能动性。歌唱艺术是最富心灵性、表现性的艺术,情感则是它的内容和本质。情感这种心理现象在歌唱和技巧训练中往往起着非同寻常的重要作用,比如歌唱情绪低落,状态就差,歌唱无激情,声音无活力,高音就困难等。情感与声乐技巧训练及声乐艺术表现密切相关,因为一切歌唱活动都是依靠人的大脑和各发声器官协同配合来进行的艺术创造。这种创造体现在教学的双方,教与学双方都处在矛盾与解决矛盾的过程之中。声乐训练靠大量心理活动来实现,生理因素也受心理活动影响和制约。教学中影响学生的因素很多,毫不例外地应该将积极的情感作为动力,教师能否调控好学生积极的情感状态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一、积极的情感状态是解决声乐技巧的动力

在声乐教学中,情感的调控对解决声乐技巧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声乐艺术的学科特点处处充满矛盾,学生就是在矛盾的不断出现和不断被解决的过程中,使歌唱技巧和艺术表现力得到提高和完善的。歌唱者对自己的歌唱器官看不见又摸不着,只能凭听觉、视觉、感觉对教师的示范、讲解进行感受、比较,都是以感知为基础,以大脑的意识操作为手段,通过思维对所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分析、判断,逐渐形成对声音状态的理解,不断调整自己的歌唱状态和获得歌唱经验,达到真正掌握歌唱的技巧。教师若能准确地把握住学生发声的各种细微变化,并能通过有效的方法加以解决,注重自己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就能调动起学生旺盛的歌唱欲望和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核心因素,教师应该用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来实现课堂的生动性,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声乐教学中积极的情感状态是获得好的歌唱状态的基础,比如声乐教学中常出现有的学生为追求某种声音效果,找“高位置”而脱离自然状态,发声音位不高、咬字无力、课堂不够积极等状况。笔者曾用富有情感和语气的朗诵状态启发、引导学生,收到很好的效果。朗诵本身就是艺术性的语言,《乐记》中讲:“歌之为言之,长言之也。”歌曲的创作与表现都是人们生活中情感语言的演变、夸张和提炼,而完美的朗诵更是发声技巧、语言技巧及情感表现的最好体现。作为声乐技能的训练也可借助朗诵的感觉,要求学生在练习中强调带上感情,并带上良好的呼吸支持,将语音位置提高,加强语气、语调以及咬字、吐字的积极状态,将朗诵时的生理感觉再现于歌唱状态之中,学生通过练习找到了好的声音感觉。中外艺术歌曲中,高潮处往往出现“啊”“哎”等感叹词,这些高音恰巧是歌唱技巧的难点,又是学生最畏惧的,若要求学生用叹气的状态,带上语气,深情地朗诵歌词的状态去找高音感觉,充分地打开喉咙,既能使学生容易找到高位置的声音状态,又能减少学生对高音的畏惧感,克服发声障碍。

声乐教学成功者往往是教师善于教与学生善于学的积极互动,学生课堂的感知状态、情感状态以及个性特征等都能动地支配着他的生理感觉,也控制着他的歌唱行为和技术的发挥。比如歌唱最重要而又最常见的呼吸问题,若教师只强调怎么吸,吸多少,吸到什么部位等等,学生往往不易做到。若能给学生讲明歌唱呼吸与生活呼吸的异同和特殊性,呼吸是歌唱的生命,歌唱呼吸需要一定量的支持和有意识地控制呼气,运用和练习中要吸得深而吐得均匀,随时要保持松而畅的呼吸状态。具体练习中可启发学生用吸气如“闻香花”“打呵欠”,呼气如“抽丝”“吹蜡”等生活体验来找感觉,可能会获得好效果。教师形象、生动的启发比单纯生理性或技术性阐述,更易让学生理解、接受,也会调动和激发起学生积极的情感状态和思维想象,利用丰富的想象力去捕捉各种发声感觉。

二、情感因素是歌唱表现艺术美的核心

歌唱是一门技巧性极强的学科,但具有艺术性的教学最能激发学生的歌唱激情,教师的教学要富有情感性,应具体落实在教学和艺术实践的每个环节中。比如声乐教学中教师选择的练声曲,它是教师训练声音的手段,也是声乐表演的准备和发声的基础。通常教师根据学生学习不同状况选择各种练声曲,主要注重于技术上的考虑,往往比较枯燥而单调。教师在巧妙地组合和设计练声曲时应充分考虑到课堂效果,既要做到循序渐进,也应考虑到该练习能否调动起学生积极的情感状态。例如音阶上下转换和跑动要富有流动感,应该连贯性练习与跳动性练习相结合,把学生从枯燥、单调的技术训练中解脱出来。特别注意课堂练习的状态,要求学生感觉每个乐句、每个母音的流动都有潜台词,将连惯性乐句要唱得舒展而自如,跳跃性乐句唱得华丽而富有活力。教师把练声曲看作是技术训练、音乐感觉、音乐表现力训练的综合体。要求学生在练声中养成细心感受、分析作品的良好习惯,把每条练声曲或作品都唱得准确而完美,从技能训练上升到有意识的歌唱需要,从而形成对音乐作品感受的完整概念,为今后驾驭难度较大的作品创造条件。由此能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增强教学艺术性,学生的心灵会得到陶冶,使其认识到美好的歌唱是技巧与情感的完美结合,是人内在情感激发的结果,使学生逐渐养成发声必有情的习惯。由此也能极大地减少由于技术训练带来的心理压力。

声乐教学中的情感调控无疑还应体现在对歌曲的艺术表现与情感内涵的挖掘上。声乐教学本身就是生动、鲜活、充满想象力的教学,教师要善于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要营造生动而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当学生对所感知的美有深刻的体验时,才会对作品的艺术美产生热爱。在处理具体的作品中,教师若能运用富有感情的想象分析歌曲旋律与歌词,并用艺术性的朗诵语言准确而生动地朗诵歌词,就能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学生通过联想歌词中的意境,会身临其境,将歌曲音乐形象与歌词文学形象构成一幅生动的“音乐画面”,会激发起创造好这部作品的欲望。强烈的创造欲望会激起对声乐技巧的完美追求,在不断追求艺术完美的同时,良好的发声技巧和声音状态会得以巩固和稳定。

在此课堂氛围中还能使学生认识到歌唱是通过优美的乐音来表达情感和心灵状态的艺术,作为艺术二度创造的歌唱者若没有强烈的情感欲望和处于激动不已的情感状态便不能进入创作状态。没有真实的情感渗透与作品心灵相通的情感感应,就不能真正创造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艺术形象。作为审美对象的声乐艺术本质上就是人类情感的需要和表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乐记》)人心感于物而动,声则动于心而发。声乐教学的情感性表现为教师教学的知情统一,要善于利用非智力因素促进教学,寓情于理、情理交融、才能以情动人,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认知的发展,使教学充满情感的魅力。学生受到教师教学中情感的陶冶和激发,促进情感想象深度和广度的发展,对情感的理解从生理感官的感受上升到心理层次的完全接受,逐渐形成深刻、持久的审美体验和完善的审美能力。情感在声乐教学中充当着极为特殊的核心作用,没有情感的参与就没有学生接受的整体现实性。

三、不断的艺术实践是完善情感表现能力的基础

声乐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歌唱技巧是以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无数实践锻炼得以巩固。完美的歌唱应是正确的发声方法长期培养和不断的艺术实践总结、积累的结果。教师在注重课堂训练的同时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艺术实践机会,声乐教学实践活动包括上观摩课、听音乐会、参加演出等艺术活动。例如,学生听到著名歌唱家优美的歌唱,往往会因激动而情不自禁地歌唱,而且唱得轻松、自如,越唱越兴奋,越兴奋技术发挥、情感状态就越好。这种榜样的力量潜入学生心灵会激励学生对美的歌唱的追求,会为此而刻苦钻研。多参加舞台实践活动,学生会把平时课堂接受的感性认识通过舞台实践加以检验,并得以积累和巩固,逐渐上升为自身切实感受的理性认识,把歌唱技巧与歌唱心理统一起来,把教学中眼中所见、耳中所闻转变为心中所想、口中所唱,逐渐成为能用审美之心感物、审美之耳赏物、审美之眼观物,具有审美创造能力的人。

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学生会将歌唱时的情感活动与其他心理因素形成联系,并在以后类似情境中重复体验这种情感,这对培养学生深厚而稳定的情感素质大有益处。艺术实践是学生歌唱能力发展的决定条件,人的能力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歌唱才能也需要在无数次实践中去求得形成和发展。声乐教学中开展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拓宽艺术视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使学生从中体会知识的实践意义,能极大地满足其求知需要,有利于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除此以外,在声乐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情感素养,始终保持良好的情感状态。教师教学中应注重以情动人、以美感人,不但能鼓舞学生的积极性,产生“情感共鸣”,教师还应加强自我修养,给学生以良好的榜样。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心灵的闪光点,作为推动其前进的动力和转化的起点,使教与学双方获得一种心灵的沟通。教师良好的情感素质会对学生产生较好的心理效应,真正像磁石般吸引着学生。在这种积极而和谐的状态下进行技能训练,十分有益于调动起学生的创造热情和情感表现欲望,学生会将这积极的内在动机转换成自觉而刻苦学习的动力。

结语

声乐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歌唱技巧,完善审美创造能力。教学内容丰富而复杂,教与学双方的互动则显得格外重要,教师若善于把握学生内心的各种情感因素,将它转换成精神动力,使学生在积极、活跃的心境中真正领会、掌握歌唱技能,定会产生良好的课堂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对情感的调控既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张凯著.音乐心理.西南师大出版社,2001年.

[2]章志光著.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