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完善的教学体系

完善的教学体系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30 16:26:16

完善的教学体系

完善的教学体系篇(1)

关键词:高职教育;学制改革;教育体系;完善

《教育部等七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基本学制逐步以二年制为主”。当前,高职学制改革是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用人单位等共同关注、高度重视的热点问题。笔者所在学校是教育部高职学制“三改二”试点学校之一,本着边思考边实践、边实践边总结的原则,正在全方位开展学制改革的相关工作,力求形成高职学制“三改二”的思路和实践体系。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高职学制的改革,有可能造成二年制高职人才的就业岗位群与中职人才的就业岗位群的重叠,产生新的结构性就业矛盾。经过系统思考,笔者认为,应该明确“三改二”的方向,借鉴五年一贯制高职的成功办学经验,以发展中职后二年制高职为重点,逐步完善现有的教育体系。笔者从二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实施环节的困难、发展二年制高职的主要方向、高职学制“三改二”后教育体系的构想等方面与同仁们共同探讨。

一、二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按照教育部文件《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到大众化教育,以及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结合高职教育自身的发展水平来看,二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低重心是必要的。二年制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应当从技术型调整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有两个内容:一是知识目标;二是能力(技能)目标。在知识目标方面:首先应达到技师的应知水平,其次在外语、计算机等主要课程上达到与高职教育相应的文化基础水平;二年制高职的技能目标应达到高级工的应会水平。同时,这两部分应当并举、并重。

把二年制高职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如此定位是否合理?笔者认为是合理的。从整个教育体系来看,三年制中职知识目标的主要内容定位在高级工的应知水平,其技能目标定位在中级工的应会水平,如果二年制高职的知识、技能目标尤其是技能目标也如此定位,存在问题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将造成二年制高职人才的就业岗位群与中职人才的就业岗位群的重叠,产生新的结构性就业矛盾。

二、发展二年制高职的主要方向

二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如此定位,如何实施?笔者所在学校组织生产一线的行业专家,从工作任务分析出发,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数控编程、加工方向)进行了论证。我们的结论是,对于高中后高职,其知识目标的实现是可行的,其技能目标的实现是相当困难的。理由是,高中来的生源素质在文化基础、学习能力上总体水平较高,但他们毫无专业理论基础和技能基础。此外,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律和培养周期来看,在两年的时间内,使绝大部分高中后高职学生达到高级工的技能目标难度很大。笔者对本校现行五年制、二年制高职教学计划作了分析和统计,以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数控编程、加工方向)为例,要对高中后高职学生实现上述知识、能力目标,在顶岗实习前主要技能的实训时间不得少于17教学周,理论、实践教学时间应在3000学时以上(含顶岗实习)。

对于中职后高职,其知识目标的实现有难度,其技能目标的实现是可行的。理由是,中职来的生源素质在文化基础、学习能力上总体水平不高,但他们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技能基础较好,有相当多的学生已取得中级工证书。

可见,实施过程中,高中后高职的技能目标定位在高级工是难以操作的,而定位在中级工是不合理的;中职后高职的知识目标主要定位在技师有一定难度,难点是中职的三年与高职的二年没有统筹安排,从五年一贯制高职的成功实践经验来看,中职、高职培养目标的指向相对一致后,这一要求也是可以达到的。至此,我们应该看到中职后高职的优势所在,有必要采取措施解决中职后高职在实施环节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二年制高职的发展方向,把发展二年制高职的重点放到中职后高职上来。

三、发展中职后二年制高职的具体策略

既然中职后二年制高职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我们应当重点关注如何解决中职后两年制高职存在的问题。主要问题有二:一是生源文化基础、学习能力较差;二是专业基础参差不齐、组织教学难度较大。深层次原因是,第一,由于升学渠道不通畅,绝大部分学习态度、文化基础较好的学生,进入普通高中。第二,同一专业中职教育的出口标准不统一。第三,中职、高职的教学基本要求没有统筹衔接。第四,由于中职毕业生升学考试的内容、方法不尽合理,部分中职学校搞盲目的应试教育,造成有限的教学时间的浪费。

发展中职后二年制高职的具体策略之一,提高中职后高职新生的总体生源素质。其措施涉及许多方面,从完善教育体系角度来看,其一是,调整九年义务教育后的分流机制,大力调整普通高中招生数与中职学校招生数之比例(简称普职比)。在调整普职比上,政府的调控重点应当是疏通中职后的升学渠道,使少部分优秀的学生走接受学术教育之路,使大部分学生走接受职业教育之路。其原因在于,教育的发展动力之一是人才市场的需求,人才市场的需求结构呈金字塔型,学术型人才是塔尖,为数较少,绝大部分应该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是职业院校的义务,也是非研究型院校的义务。当然,承担应用型人才培养任务的各个层次的学校都具有职业教育功能。其二是,扩大中职毕业生对口招生升学比例。目前,中职后的升学比例偏低,在经济发达的省份,如江苏仅为10%左右,全国的平均水平还低于这个比例,与普通高招升学比例相比是严重不协调的。应该看到,教育的另一个发展动力是教育市场的需求,只有升学渠道通畅了,才会吸引比较优秀的学生来接受职业教育。升学渠道的通畅有利于职业教育各个层次的发展,有利于高职学制的改革,有利于整个教育体系的完善。

转贴于 发展中职后二年制高职的具体策略之二,统一各类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出口标准。其措施是,根据地区、行业特点,对中专、职高、技校制订统一的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通过评估等手段规范中职学校的教学实施过程,从而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

发展中职后二年制高职的具体策略之三,统筹安排中职、高职的教学基本要求。由于中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向是一致的,只是人才层次有所区别,各地区完全能够做到根据地区、行业、专业特点来统筹安排中职、高职的教学基本要求。目前情况下,可以通过组建有高职学校、中职学校、用人单位参加的职教集团来具体操作。在职教集团内部三部分成员共同参与下,制订中职、高职的教学基本要求,借鉴五年一贯制的成功经验尝试“3+2”模式,通过集团内部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来实现各专业中职、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无缝对接。

发展中职后二年制高职的具体策略之四,改革中职毕业生时口升学考试制度。其措施是,首先要改革对口升学考试的内容,减少文化基础考试科目,增加专业基础理论及技能考试科目;其次要改变对口升学考试形式单一化的现状,地区统一考试和学校自主招生考试相结合,招生考试与职业资格证书部分接轨,如允许职教集团内部组织自主招生考试,技能类科目与职业资格证书接轨等,从而提高升学考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高职学制改革后教育体系的初步设想

高职学制“三改二”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完成这项改革工程,要从完善整个教育体系角度来考虑。关于教育体系的完善,上文已经谈到,高职学制“三改二”应该从中职后高职做起,重点发展中职后二年制高职,逐步走向高职主要面向中职毕业生招生。还谈到了初中后分流机制的改革。另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非研究型本科教育办学功能的调整。从高职是教育类型还是教育层次来看,这个问题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育界内部争论了很长时间,现已基本达成共识,高职是一种教育类型。教育类型的本质特征不是学制,不是办学经历,而是办学功能,如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等。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不可能脱离整个高等教育体系来发展。教高(2005)1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走多样化人才培养之路。”这里已经涉及非研究型本科教育办学功能的调整或扩展的问题。可以设想,不远的将来,一部分优秀的高职院校举办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一大批非研究型本科院校服务于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这都是完善高职教育体系乃至完善高等教育体系的内容。还有一个需要说明的问题是,高职学制“三改二”后仍然要面对“专升本”,在坚持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要采取积极措施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

综上所述,今后的教育体系可能出现的变化是,随着初中后分流普职比的调整,学术型高等教育主要面向普通高中招生,应用型高等教育敞开大门面向职业院校招生,尤其是二年制高职主要面向中职学校招生。这样的格局,将使人民的教育事业既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又满足教育市场的需求,教育事业本身也获得了来自两个方面的发展动力。与此同时,高职学制“三改二”工程将在探索中走向成功,高职教育将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部分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谈兴华.高职学制改革的对策和建议[A].见: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2004年第一次专题研讨会交流文稿.

[2]姒建英.构建21世纪高职教育新体系刚.教育与职业,2000(2).

完善的教学体系篇(2)

一、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验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实验课教学缺乏完善的教学体系

实验课教学的管理、组织与评价等环节共同组成了实验课教学体系,教学体系保障各环节的顺利实施。现阶段,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实验课教学在协调性、系统性以及连贯性方面较为缺乏,各个实验环节分开进行,且实验课的开设也未结合专业实际合理进行,各个实验间的延续性以及连贯性均较差。并且,实验课教学的规划及管理缺乏规范,并且未进行有效评价机制的建立,使学生对实验课教学失去兴趣,实验课教学效果也不够理想。

(二)实验课教学的硬件比较薄弱

充足的实验设备是实验课教学的重要基础。目前,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力学性能实验室、现代化加工中心以及金工实习基地等均得以建成,其中具有数控机床以及力学性能实验设备等。但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实验设备相对比较缺乏。许多实验设备不符合标准,并且实验课课时较短,不利于实验课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实验课教学内容、模式落后

实验课教学的内容存在滞后性,随着材料成型技术的不断更新,教师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教学仍旧停留在传统的工艺上,导致学生所学知识技能与科学技术发展脱节,使学生难以满足社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并且,实验课教学的开展,要求学生根据课本进行操作,不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实验课教学未达到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实验课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健全实验课教学体系,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

应将实验课教学体系的健全放在首要位置,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包括教学的组织、管理及评价等。实验课程的开设,应结合专业实际进行全面考虑,争取实验间具有较强的协调连贯性。并且,严格进行实验课教学评价机制的实施,从而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赋予实验课和专业课同等的地位,将实验课的成绩与科目总成绩挂钩。

(二)加强实验课教学的资金投入,加强实验基础设施建设

为更好地进行人才的培养,必须加强实验课教学的投入,对实验课教学的条件进行优化。例如加强实验设备的购置、进行实验基地的建设等。并且,针对已建成的工程实践中心,应对其规模进行扩大。同时丰富融资渠道,争取更多的资金以改善实验课教学的条件。学校可加强与相关学校的合作,对其他学校的实验课教学资源进行利用,实现资源共享与高效利用,促进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繁荣与发展。此外,学校也可寻求校企合作,共同进行实验课教学基地的建设,满足学校专业教学和企业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三)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更新实验课教学内容

学校应更新实验课教学设备,结合当前技术发展情况进行实验课教学内容的编制。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増加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实验的开展。例如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设置的“低压铸造工艺环节”实验课教学环节,涉及铸造工艺、机械设计及材料力学等,和企业应用的趋势相符,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取得较好的实验课教学效果。

(四)加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方向的科学研究

教师对该专业进行科研,将其与学生的毕业设计相结合,不仅可以克服学校缺乏资金设备的困难,也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并且,学生了解了该专业的科研方向,可以更好地掌握该学科的发展情况,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合作创新能力,提高实验课学习效率。

三、结语

完善的教学体系篇(3)

关键词: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创业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A

目前许多高校已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让大学生懂得创业知识,掌握一定的创业技能,提高创业能力。然而,有数据表明,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大学生创业时往往怀抱一股激情,但真正到了创业时期,面对各种接踵而至的问题却束手无策,最后创业失败。失败的原因很多,从大学生个人素质来看,主要是缺乏社会经验、学生创业能力还不高、对市场判断不准、管理经验不足等。因此加强创业教育的方法、体系的完善与更新,以弥补大学生个人创业素质的不足非常关键。

一、创业实践教学在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从教学过程看,以基础理论为主的学科课程和实践训练为主的活动课程构成了现代学校课程的两大体系。在创业教育中,如果说学科课程(主要是以第一课堂为主)在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创业基础理论、操作创业理论、基本的创业能力等方面发挥着主导性作用的话,那么创业实践环节则在学生综合运用所获取的知识与能力方面发挥着主动性、创造性的作用,是在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提高知识理解能力与实践能力的过程,更是固化创业观念与创业意识的过程。因为,创业素质中的创业意识(即创业品质)只有在创业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磨练、形成和发展;创业素质中的创业能力,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表现、形成、发挥和提高。创业实践活动从各个方面丰富着实践主体的知识、经验,提供了对知识信息进行迁移、比较、分析、综合、评价的机会,有利于创业实践主体对某一问题、某一项目甚至某一专业形成网络化的知识背景和综合能力。创业教育是一门务实性很强的课程,如果创业教育只停留在教室,进行纸上谈兵,那么创业教育同一些理论课程没有什么区别。因此,构建完善的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培养创业型人才非常重要。

二、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当前创业教育实践性课程体系现状

早在2002年,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就提出了“培养具有高技能素质的创业型人才”的目标。历经多年的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台职院(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简称,下同)已有部分学院形成了具有本学院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除了通过开设创业管理课程加强学生的创业管理理论与基础知识外,台职院还构建了一套较为有效的创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

(一) 创业案例教学

笔者在讲授《创业管理》中,收集了大量的创业故事,分成“创业团队建设”、“创业机会”、“创业融资”、“创业销营”、“创业风险”、“创业企业成长”等类别,每一节开始先讲一个创业故事,然后讨论。在课堂中穿插创业案例。案例既可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运用创业理论和有关管理学理论,发现、分析创业机会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业意识,同时也在案例中间接地吸取了别人创业的经验与教训。

(二) 利用各种社团组织,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创业实践活动

为培养创业精神,提高创业技能,锻炼创业能 力,台职院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各种创业实践,台职院把每年3月至5月定为“创业技能竞赛月”,每年9月至10月定为“学生创业技能学术节”,举办的创业活动包括:创业计划大赛、创业理念辩论赛、课外科技作品大赛、ERP沙盘模拟对抗赛、商场实战大赛、模拟广交会、模拟商务谈判等。这些课外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业意识,取得了不错的经营业绩。

(三) 邀请专家、创业成功的校友或社会知名人士作创业报告

专家、成功创业人士有着十分强大的榜样激励作用,他们的经验对学生创业有借鉴作用。因此,台职院特别重视邀请专家、创业成功人士或校友来校作创业报告。校学工部、创业指导中心、校团委、宣传部等部门经常不定期地邀请台职院校友或社会知名的创业成功人士畅谈创业感受,如宝石集团老总阮小明等与同学们分享创业经验,大大激发了同学们创业的热情和对《创业管理》课程的兴趣。

(四) 成立各种模拟企业或开展各种模拟创业活动

在台职院,目前有各种各样的创业模拟组织,模拟公司、模拟银行、模拟商店等。如经济贸易系组建的模拟广交会等。

(五) 把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纳入学分制

在台职院明确提出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办学思想后,学校就坚持启发式教学,鼓励和引导学生“敢创、敢冒”,在学分制方案中率先创立了科研学分和创业学分,对创业技能竞赛优秀者奖励学分。学生能够以开展创业活动来获得学分,拓宽了学生获得学分的渠道,对加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强有很大的帮助。

(六) 课外创业访谈

每个学期都有“五一”、“十一”长假,笔者布置每个学生在课外访问一个创业者,访问创业者对创业机会的分析、创业团队组建、创业融资、开办手续、新产品营销等是如何开展的,以及如何克服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等。通过对创业者的访谈,学生可以加强对创业的间接体验,既可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同时又保持一定的理性。

(七) 创业计划书写作

每到期末,教师都要求学生自我组成一个创业团队,写创业计划书。创业团队的自我选择与组成,以及在创业计划写作过程中的酝酿、讨论、组织等,既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发现创业机会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自我组织与人际沟通合作的能力。

三、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创业教育中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缺陷

(一)创业教育实践基地还不完善

创业教育课程不同于一般的理论课程,它除了传授学生创业基本理论,加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外,最重要的就是学生要切实参与实践,使学生了解到创业的一般过程,使创业理论和创业意识在实践中融会贯通。但是台职院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创业实践基地,这不能不说是创业教育中的一个遗憾。

(二)创业教育还只停留在课堂,没有开展现场教学

尽管台职院第二课堂的创业教学体系较为完善,但教师在《创业管理》课程上基本上还是沿袭其他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没有走出教室,走出校门。实际上,大学校园内外创业实践教学资源丰富,走出教室或校门,依托这些资源,开展创业实践教学,非常方便。比如到学校附近的某个酒店、商铺,就小公司创业和经营情况开展现场教学,或用校车把学生带到台州的创业园区参观、调研等。这种现场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目前台职院的《创业管理》课程的教学计划中并没有安排相应现场教学。

(三)创业实践性教育资源还较单一,没有充分挖掘利用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

台职院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资源主要还是依托学校的各种社团组织。然而,只要留心,我们每个大学周边都有很多的创业实践教学资源,如大学旁边的各种书店、信息中心、软件和音像资料店、快递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服装店、洗衣店、快餐店等。这些单位可以作为大学生创业访谈的对象,也可以为我们开展现场教学提供条件。

(四)教师中具备创业实践经验的极少,制约了创业教育的实践性教学的效果

相对于其他专业课来看,《创业管理》课程理论知识较浅显,学生自己阅读基本都能理解。然而要达到理论的升华和强化创业意识,靠阅读并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要进一步融会贯通创业理论和加强创业意识,就要靠教师的实践性教学了。然而目前,台职院的教师队伍中,教师本人有创业经历的极少,有在企业中工作经历的教师也很少。这制约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五)对学生创业,没有明确的政策扶持

尽管台职院把创业实践活动纳入学分制中,但是对于在校大学生创业是否支持?如不支持,为什么? 如支持,应在学籍管理、课程选修、住宿安排、教师辅导等方面作哪些政策支持,学校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很多在校大学生有时感到困惑,有创业的想法,但不知道学校会不会支持。

四、进一步完善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路

(一)营造校园创业气氛,培养学生创业意识

第二课堂活动不要仅仅囿于校园内,还要走向社会,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的创业计划大赛,开阔眼界。创业计划是指一无所有的创业者就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或新服务制作的具有可行性的计划报告。因此不要把创业计划大赛看作是一次创作活动,而要与实现社会价值结合起来,要培养学生推销自己的意识。学校在组织大学生进行创业计划大赛的同时,还可以联系企业,把一些好的创业计划书有偿转让。这既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也可以实现大学生的个人价值,激发他们参与创业计划的热情,增强创业的自信心。

(二)充分利用校内外现有资源,大力开展现场教学

目前,台职院校内有很多创业实践教学资源,如校内超市,超市中的店铺、校内饭店、校门外的服装店、饮食店、打印店,电脑公司、咖啡厅、书店、杂货店、酒吧、体育用品商店等。这些都是活生生的创业案例。如果走出教室,以某一个或几个创业企业为对象,开展现场教学,学生在熟悉的环境里分析创业机会、企业创建等,感性认识非常强。再加上这些公司、店铺创业者的创业过程与经验的介绍,效果会比在教室里讲授好得多。这需要学校出台相关政策,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有目的的选择校内外附近的一些公司、企业,以学校的名义同他们签订协议,作为开展《创业管理》现场实践教学基地。

(三)建设创业基地,提供学生创业实践机会

创业基地可选择在台州市高新区、创业园区或一些大中型企业。尤其是创业园区具有现代性、高新技术性和创新性等特征,通过提供基本的商务服务、中介增值服务和资本运作服务等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其园区的企业基本都是新创企业,对开展创业实践教学非常有利。据笔者对学生的访谈,多数学生认为:想创业,但苦于没有实际经验,不懂企业里面的实际运作,社会经验少。

(四)加强创业教育师资,提高教师本身的创业实践水平

《创业管理》是一门实务性很强的课程,主讲教师自身没有创业经历,没有深切的创业体验,学生也就不能从教师身上获得创业的真实体验,教学效果自然会受影响。目前,虽然并不能苛求每个教师一定有要创业经历,这在国外也很难做到。但学校可以采取措施提高教师创业实践教学水平。台职院在企业界的校友资源非常丰富,可以利用这些校友资源提高创业实践教学水平。一是提高教师本身的创业素质,与成功校友开办的企业合作,学校选派教师轮流到企业兼职工作3~6个月,加强教师的实践水平。二是聘请成功校友来做创业报告会或做创业教育的兼职教师。

(五)构建、完善学生创业政策体系

目前国内高校基本没有明确的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政策体系。我们一方面要支持大学生创业,一方面又没有相关政策,学生感到很困惑。因此,学校要尽快出台一套关于在校学生创业方面的完善的政策体系。高职院校可以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设立专项学生创业基金,对学生科技发明、自主创业给予专项资助,不断加大在人、财、物和政策上的支持和投入。政府有关部门还要在企业用地和技术引进等方面为高职学生放宽某些限制性的措施,要设立专项的高职学生创业基金,为高职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学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同时,可以走校企联合的模式,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途径,创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努力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实践和创业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宝忠.美国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5,(11).

[2]黄赐英.实践性课程: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3]张俊.大学生在大学校园周边创业研究―以同济大学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06,(4).

完善的教学体系篇(4)

关键词:政治教学;大学生;思想政治

新时期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教育,是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教育,以期提升大学生的法制意识。法制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体系完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注重大学生的道德法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在对大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结合我国历史和目前发展现状,引导大学生建立以公民道德建设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以集体主义为发展原则,以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为发展基础,树立团结友爱、爱国守法的公民形象,同时要以每个公民的发展为前提,尊重公民遵守基本法的规范。总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精神发展为原则,树立基本的道德规范。每位大学生都应该遵守公民行为准则,同时要自觉学习法律,要懂得法律的意义,树立法律权威性理念。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以道德法制为基础,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促进其综合素养的提高,并有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体系的完善。

二、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强化教学体系法治化建设

对高校大学生实施思想教育工作,首先要在法制化环境下,其次,必须重视高校的法制环境教育,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必须做好环境铺设,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良好的法制环境下接受更好的思想法制教育。高校大学生接受法制教育过程中环境也有很多类型,教学中应用的社会环境范围较广,包含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以及家庭环境等,这些环境因素均会对高校的教育有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另外,环境既有渗透性特点,也有隐匿性特点,所以在对大学生实施法制教育的过程中要起到感染和引导的作用。不良的环境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也比较大,而且会削弱高校思想法制教育的效果,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施。所以,高校在进行思想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教育环境的优化。高校教育环境的改变可以从不同的方式实施,首先可以利用我国在几千年发展中的文化的沉淀,使大学生能够在良好环境的氛围下产生美的享受,以便其更好地接受思想教育,提高对思想政治的学习兴趣,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其次要利用我国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提高思政法治化教育工作质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加强此方面的建设。比如,在校园内部实施精神文化建设并不断完善,促进学生整体素养的提高;另外,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法治化教育过程中可以身边的实际联系周边的事物,并积极地引导学生实施自我学习,提高自我境界,这样才能够比较合理地对学生实施思政教育。在这种环境下进行教育工作的实施,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更多生动、活泼的教育,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体系的法治化建设水平。

三、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必须建立在法治化环境下,这是我国落实依法治国,全面建设法治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同r,能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法制建设水平,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健康长久发展奠定基础。高校教育中必须赋予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的内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按照依法治国的具体要求,积极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育机制,并在其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在创新中深化改革,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和标准化,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冯晓卡.法制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1.

[2]章莉.法治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的完善[J].赤子(上中旬),2015(1):124.

[3]杨德东.依法治校背景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天中学刊,2016,31(6):136-139.

完善的教学体系篇(5)

关键词: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内涵 现状 支持条件

一、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

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对人才需求多样化的新形势下,建立一套科学完善、并具有实践操作性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高校内部自身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政府、社会通过对高等学校认证、评价等措施而建立的外部质量监督体系。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指高校通过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标准、质量管理程序、制度和规章,运用测量和评价等手段,整合内部各类教学资源,从而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能符合社会、个体、学校的需要,同时“形成一个完整的培育组织学习系统,构成一个在质量上能够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改进、自我发展的有效运行机制”。[1]

二、现阶段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主要依赖于对教学活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辅以物质奖励形式的激励。客观地讲,以监控为主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于教学过程的测评和监控、教学管理效率的提高、教学质量意识的加强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它的不足。

(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真正目的被掩盖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目的是为了鉴定、考核老师,还是推动、改进教学?是为了选拔、淘汰,还是发展教育?前者侧重于鉴定等级、区分优劣、排列名次;后者侧重于发现问题、找出差距、改进教学,这才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真正目的。前者是以监控为主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对稳定和保证教学质量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国外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比较成功的经验分析来看,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就必须淡化评估的鉴定性和评比,强化过程性和反馈性,促进教师主动地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不断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二)监控产生的“负效应”挫伤了教师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

教学效果的滞后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监控信息的样本量,师生之间、教师之间、评估者与被评估者之间公正意识的状况,都影响着教学评估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无论是学生评教,还是专家或领导评估,都要对教学作出量化评估,其准确度不可能不产生偏离,如果偏离过大,就会挫伤教师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因为,第一,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不足以全面、准确、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第二,有的教师很可能会因此而讨好学生,放松对学生的要求;第三,有的学生打分随意、不严肃;第四,不区分课程性质、课程与专业培养计划的关联性的评价,不能真实反映教学要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因而失去公允;第五,专家或领导评估,如果只听了教师的一堂课,就得出评价结果,必然失去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2]

三、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涉及学校的各部门、各个工作环节,大致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子系统。

(一)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指挥系统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指挥系统是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核心部分,具体指在校党委和主管校长的具体领导下,以教务处为主形成的运转灵活、上通下达、权威高效的运行机构。从整体上看,指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按照学校总的教学质量目标,把分散的教学过程质量要素和质量管理活动有效地组织起来,使教学环节有序运转、规范协调,收到教学质量管理的最佳效果。从具体的运作上讲,主要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学校,包括校长、分管副校长、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务处。在这个指挥系统中,这一层次承担了教学质量管理的决策、指挥、组织和调度的职能。其中,教务处是教学质量管理指挥中心,它起着上情下达和下请上传的作用。对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校领导,它需要如实反映教学质量的现状,提出质量改进的建议和教学改革的设想,为学校作出合理的教学质量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对学院,它是代表学校行使全校教学质量管理责任的专门机构,主要负责制定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方案,筹措教学经费和改善教学设施,开展经常性的教学调研,组织教学质量的评估和检测,确定培养方案的制定或修订的原则,落实或实施相关教学政策。

第二层次是学院。其主要职责是依照学校的使命、人才培养要求和教学质量标准,管理所属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和修订,协调教学环节的组织,检查课程实施的效果,完善教学基础建设,确保教学文档的齐全,监控各专业和教师个人的教学质量,指导和协调实践性教学活动等。

第三层次是系。系是教学质量保障的基础,其主要职责是根据学校和学院教学质量管理的目标和措施,对所属专业的课程实施和教学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包括专业改革、课程建设、教材选用、讲义编写、教师业务培训和进修、教研活动组织、教学经验交流、学生学习指导和开展本专业毕业生追踪调查等。[3]

(二)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信息系统

教学信息是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没有准确、全面、客观的教学信息,就无法保障高校的教学质量。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信息系统包括教学信息收集、教学信息处理、教学信息的评估与诊断和教学信息反馈。教学信息的收集应该通过多种渠道,有专家的信息、有校督导组的信息、有校领导的听课信息,还有学生的听课信息。教学信息的处理应该科学和全面,对一个老师的教学效果进行科学和全面的评价,只听一堂课或是只看教师课堂上的讲课表现是不充分的,要有足够的、长时间段的课堂教学样本量,以及教师课前的备课情况,甚至要考虑课程的性质,这样才能保证对教学信息处理的科学、合理和公正。收集大量的教学信息以后,对信息进行评价和诊断,形成结果,并将结果反馈给被评估者本人,不排序、不对比、不公示,目的是帮助教师改进和提高教学。教学信息的反馈可以在网络环境下实现,通过网络信息平台,校长可以查询全校教师的评估结果,院长可以查询本院全体教师的评估结果,系主任可以查询本系全体教师的评估结果,而教师本人只能看到自己的评估结果。因此,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教师的“隐私”,教师看到学生或专家对自己的评估,就可以去分析存在的教学问题,思考如何提高、如何改进。

(三)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督导系统

督导系统是教学质量管理的约束机制,由学校和学院两级教学督导委员会,以及各学系本科专业委员会构成。它改变了过去督导成员单纯由退休教师承担的做法,建设了一支参与面广、能力强的督导队伍。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由分管副校长、教务处长、各学院分管副院长、教授代表和教师代表组成;学院督导委员会由分管副院长、各学系主任、专业负责人、教授代表和教师代表组成。教学督导委员会的职能是建立教学质量标准,监督质量管理规范的执行,深入课堂、实验室、教研室、学生宿舍进行听课、调研和谈话等,认定和处理教学事故,接受学生有关教学方面的投诉,以及引导教学改革的进行等,从而监督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质量为中心。[2][3]

(四)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激励导向机制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运行,还有赖于相关的激励导向机制。改变传统的奖励方式,即“物质加精神,以物质为主”。这种低水平、一般意义的奖励手段仅发挥了激励的一小部分导向作用,难以涵盖激励导向的全部内涵,更难以发挥强大恒久的动力效应。在指导思想上,要转变观念,正确地处理好监控和激励的关系,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激励导向机制,要改变过去只关注教师的横向比较结果,忽略了教师自身现在和过去的比较,漠视了教师的进步和发展的现象。一个教师如果进步较大,即使原来水平较低,也应该受到奖励,不仅体现了人性化管理和人文关怀,其效果也远比单纯的评比评估效果更加显著。

要让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激励导向机制切实发挥作用,真正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创造力,鼓励教师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在具体的措施上,必须有科学的教学管理评价制度作支撑。学校教学质量的监控,对各项教学管理工作都应制定相应的教学的评估、评价指标,以使各个环节的监控都有具体的标准可循,从而更有效地提高监控的效率。可以建立本科专业评价办法、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评价办法、课程建设评价办法、课堂教学评价办法、实验教学评价办法、本科毕业论文评价办法、学院教学管理评价办法和教务教学人员评价办法等一系列措施,内容涵盖本科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4][5]

四、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支持条件

教学质量是教学过程各个活动环节质量的综合反映,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任何一个人――教师、管理人员、学生等,其工作和学习质量都会不同程度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整体的教学质量。高校是一个独特的社会机构,即“大学是有组织的无政府状态”,在大学无政府状态中,每个人都被看作是独立的决策者:教师决定是否教授,何时讲授,讲授什么;学生决定是否学习,何时学习,学习什么。这一组织特性决定了高校营造教学质量文化是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顺利运转必不可少的支持条件。高校质量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所形成的质量意识、质量价值和质量行为规范的总和,是高校的教育质量保障的思想文化基础。营造教学质量文化氛围,需要以学校的教学质量标准,以及相关的支持性文件和程序性文件为核心,通过目标认同、制度约束、活动引导等措施,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教学管理人员的意识监督,尤其是学校领导的精力投入,使教学质量意识渗透于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

首先,目标认同是营造教学质量文化的前提。教学质量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文化,需要高校在形成独特的质量价值体系,包括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的质量方针、质量价值观、质量目标、学风、工作作风和道德风貌的基础上,使教职工明确人才质量的标准和追求人才培养质量的意义,树立起“质量高于一切”的价值观,进而使高校的全体人员形成建立在教学质量目标认同基础之上的共同质量愿景。

其次,制度约束是营造教学质量文化的核心。所谓制度约束是“高校为实现其质量目标和质量方针对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要求,具有基础性、长期性、稳定性和严肃性”。质量管理制度是高校质量文化的硬件,是学校质量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的总和,是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有关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是学校实现质量目标的有力措施和基本方针,是学校价值观和管理哲学的反映,也是学校质量科学化和民主化程度的体现。[3][6]

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学生多样化,使学校教学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已成为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的当务之急。各高校要建立适合校情、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除了要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之外,更要在实践教学管理过程中,把各体系环节的过程管理落到实处,并确保教学质量管理程序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这样才能够真正地达到建设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天虹,赵丹.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高校教学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J].高等建筑教育,2004.2.

[2]马东太,王晓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反思与完善[J].当代教育科学,2004.10:38.

[3]高耀明,张光辉.大学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10:67.

[4]张丽芳,张蔚伟.浅析我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6.9:38.

[5]张作岭,孙阳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功能与实施[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5.4:109.

[6]叶聚丰.二级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实践[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7.3.

[7]柴维斯,陈舒怀.大规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7.12.

[8]高海生,胡桃元等.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研究,2006.10.

[9]宋远航.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模式的探讨[J].黑龙江教育,2005.1.

完善的教学体系篇(6)

关键词:新课程;农村英语教师;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G6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l009-4156(2011)01―093-03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近十年的实践告诉我们,教师是新课程实验推广的主力军,师资培训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从2007年起,江苏省对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英语教师实施免费培训,计划用3年时间,对全省县城以下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师人均轮训1次,以全面提升农村英语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培训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研修结合的方式进行,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但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本文选取了在江苏教育学院参加省级培训的138名江苏省连云港地区农村初中英语教师作为调研对象,旨在了解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教师培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对象与调查方法

调查对象为参加本次培训的学员,他们主要来自连云港地区的赣榆县、灌云县、灌南县、东海县这四个贫困县的138名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其中女教师95名,男教师43名,这138名学员都是来自于农村教学第一线的骨干教师。定量研究的调查工具是“在职教师培训调查问卷”,该问卷由15个题项组成,内容涉及培训方法、培训内容和培训评估。题项采用5分制(1―5分),如:1=非常赞同;5=非常反对。问卷调查于2010年7月培训结束后发放,收回130份,有效问卷126份,占收回问卷的97%。运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1.0)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定性研究是选取一些本期和往届的参训教师进行培训各方面的访谈,所搜集的材料用来验证调查的结果。

二、调查结果分析与建议

1.调查结果分析培训方法直接关系到培训效果与教师参与程度,是新课程培训能否高质量实施的重要因素之一。结果表明(见表1),参训教师对培训中授课方式的认可程度依次为示范观摩和研讨课(70.7%)、实践操作课(42.5%)、课堂案例分析课(34.0%)、角色扮演和游戏课(24.5%)和讲授课(11.3%)。各选项数据反映出学员希望各种培训方法都能运用于所接受的培训中,但实际培训却以培训者讲授为主,其他方法很少兼及。在与部分学员的访谈中,大部分人也表明有些培训者的方式过于单一,使得整个课堂气氛沉闷,而那些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特别是运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培训者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参训教师对其授课满意度较高。

培训内容是教师培训的精华所在,是新课程培训能否达到培训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66.8%的参训教师对有关语言技能和文化知识的课程最感兴趣,他们最需要的培训依次是语音语调、教学技能、教学方法。因为教师的课堂语言是学生模仿的主要样本之一,而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师并非科班出身,多为转岗教师或兼职教师,加上农村的学习条件有限,学生们很难接触到标准、地道的发音。对各种教学法和科研方法的培训内容也受到参训教师的欢迎(57.7%和44.9%),同时将新课程标准知识和教研能力相结合的培训主题也是参训教师迫切需要了解的。参训教师在短暂有限的培训时段内,最需要学习的是能解决他们教学中实际难题的方法。访谈表明,越来越多的农村中学教师已经意识到仅仅做一个“教书匠”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掌握科学的教研方法,学会撰写高质量的科研论文已成为众多参训教师的共识。

考核评价是教师培训的重要环节,是检验评定教师培训质量的必要手段,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结果显示(见表3),42.5%和34.0%的参培教师认为培训与实践教学联系不紧密以及培训对自身的工作帮助不明显,28.1%的认为培训更新了自身的教育理念,提升了教学技能。而对于培训单位深入学校跟踪评价、收集培训反馈信息的工作则反映冷漠,仅有9,4%的教师会积极配合。据往届的参训教师反馈,所谓的后续跟踪评估服务并无任何客观的评价体系,只是流于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前教师培训忽视了培训效果评估与反思等环节,且培训结果评价方式单一,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

2.完善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培训的建议

(1)培训前――深入调研,了解教师的内在需求,组建培训者团队,使培训内容和方式最大化地贴近教师的教学实际。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培训和教育机构在实施培训时要有全局意识和超前意识。培训前培训负责团队应通过问卷调查或和当地一线教师进行交流座谈等形式,了解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和要求,熟悉农村中学教学的基本状况,了解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亟待解决的问题、英语师资的缺额情况和教师培训的内在需要。在此基础上,成立学科专家组研制开发培训课程,优化课程结构,做到有的放矢,从而增强培训课程的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和精品性。

组建一支专家型和经验型相结合的培训者团队是培训前各培训机构需要高度重视的工作,它是教师培训工作高质高效进行的必要保障。本次培训中所呈现的培训者团队模式,即知名专家+展示专家+示范专家模式,受到了广大参训教师的欢迎。知名专家是来自于高等学校的英语学科教学专家,主要是介绍中学英语的教研动态,总结英语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提升参训教师的理论素养;展示专家是来自于各市、区、县级教研室的教研员,他们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和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起着桥梁纽带作用,将教育理论融于教学实践,指导参训教师的教学;示范专家是来自于教学一线,有较高教学实践能力并获得部级或省、市级中学英语优质课比赛奖项的优秀教师,参训教师通过现场观摩具体课堂教学的实例,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改进自身的教学水平。调查结果证明,参训教师对这种梯队式的培训者团队模式评价颇高,满意率高达90%。“专家学者与一线教师共同携手,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学校,进行共建,统整教师利益、学校利益、社会利益的一致,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一致,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一致,将教育培训各要素的协调发展的需要,内化为教师追求的目标,将教师的价值取向与培训的环境融为一体”。

(2)培训中――改进培训方法,完善培训模式,强化培训管理,保证培训内容和目标的顺利实施。

目前,教师培训方法单一、陈旧是制约培训质量提升的瓶颈。本次调查结果也表明,以专家讲、学员听的单向信息传输方式为主的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必将导致整个培训工作缺乏活力,效果堪忧。与之相

反的是,学员参与度高的培训方式则深受好评。师资培训的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比如以专家讲座为主的理论指导课+以听课、评课为主的观摩学习课+学员讲课为主的教学实践课+以讨论、交流与反思为主的研讨课,这几种培训模式互补长短,使得培训方式多元化、个性化、特色化。

本次培训成功的管理模式也为今后的中学教师培训提供了借鉴和经验。本次培训由江苏教育学院的外语系主任和教务处处长共同负责,落实培训方案,确保培训工作顺利进行。为协调和解决参训教师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培训班配备两名班主任。学习班主任要跟班听课,主要负责日常的考勤、成为学员和培训老师之间的沟通桥梁;生活班主任主要负责解决学员饮食、住宿等生活中出现的难题。同时,班级设立班长一名,组长四名,协助班主任工作,及时反映学员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班级建立了网络平台,印制了通讯录,不定期开展学员座谈会,使得班主任和学员、学员和学员之间的联系不断加深。正是这种人性化的学习和生活管理模式使得培训效果显著,本次培训在江苏省教育厅的最终测评中取得了93分的优异成绩。

(3)培训后――建立健全发展性评价制度,通过多种形式对培训进行全方位评价。

长期以来,全国各地的师资培训都侧重于培训期间的工作落实,随着培训结束,培训机构对参训学员的指导等后续评估管理工作就销声匿迹。为了避免培训的盲目性,建立一套有效的、操作性强的、具有权威性的中学英语教师教育培训质量评估机制就十分必要。要建立这种机制,就应当由培训者与受训者以及他们之外的第三方来共同分担培训主控权,相互制衡,把教师培训纳入法制化轨道,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督导评价机制。

对教师培训进行评估的内容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对参训教师,在培训结束后应进行跟踪调查,可采用面谈、电话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者素质、学习效果意见等方面进行评价;对培训教师的评估,主要对教师的责任心、教学热情、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以及服务意识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对培训机构的评估,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定期开展培训质量评估工作,并把评估结果与受评单位的资质许可相挂钩,对培训效果差的培训机构,应责令其限期整改,甚至取消其资质,从而激励培训机构严抓培训质量,优化培训结构,提高培训效果。

完善的教学体系篇(7)

【关键词】评级体系;主体体系;指标体系;调控机制

1 建立以学生为主的多元主体评价体系

多元评价主体主张由专家、领导、同事、评价对象、学生和学生家长共同担任评价者。它不仅包括自上而下的领导评价、专家评价,而且包括平行的同事评价和自下而上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以及评价本人的自我评价。

1.1学生评价为主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完全被学生所观察、体会,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有最全面的接触和最深切的了解,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感受也最深刻,学生完全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给予准确客观的评价。因此,学生最有权利和资格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是最有发言权的人。再者,参与评价的学生人数一般都有几十人,从评价学的误差理论可知,学生评价比领导评价和同行评价的误差出现率要低得多,也更具真实性。因此,学生可以作为评价教师教学工作好坏的主要发言人。学生在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时是比较客观公允的。

1.2同行与专家、领导评价为辅

1.2.1 同行评价

同行评价是指教师与教师间的互评。作为同行的教师对教学内容、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结构、学科思想非常熟悉,教师同行评价看重教学的科学性,而学生更关心教师讲授的趣味性。若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出现某些理论上的错误,听课的教师同行将迅速做出反应,而学生可能显得漠不关心或对教师的错误不知不觉。同行教师之间互相切磋,交流教学心得、经验,改进不足、取众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能够极大的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教师在竞争中加强合作,在观摩与学习、交流与研讨中,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2.2 专家、领导评价

所谓专家评价,通常是指教研员、学者等校外专家担任评价者。专家评价的优势在于他们往往比较细致,操作技术水平高。而领导评价能够站在学校发展的高度提出影响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和学校自身发展的建议,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大局意识,能够协调关系,注意平衡。

总之,在确定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主体时应以学生评价为主。为了使评价结果更具说服力,在评价结果的统计处理上,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的权重宜保持适当的比例,学生评价与教师同行评价的权重分配可以保持3:2左右的比例。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中,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出发点,采用多元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强调课堂教学评价的激励与信息反馈功能,关注教师的主动性、社会性与创造性,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能力、个性,以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发展与学生的愉悦学习、健康成长,促进教育事业的共同进步。

2 建立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评价指标体系

所谓课堂教学评价指标指的是评价的因素与内容,确定评价指标,既是评价工作的基础,又是评价工作的核心。在考虑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方法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转变。

2.1 由过去主要评价教师的“教”向重点评价学生的“学”转变。

2.2 由过去注重“双基”和“学科能力”目标落实的评价,向既注重“双基”和“能力”的形成,也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的发展转变。

2.3 由注重教师对教材使用和教学方法选择的评价,向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教学媒体的有效利用转变。

3 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实施过程

为避免评价实施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需要全方位转变一些传统的不合时宜的评价观念和改进评价的具体操作技术,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过程科学合理、公正公平。 因此,可把评价体系转化成标准的光标阅读卡(评价表)于结课两周前进行。在组织形式上成立了院(系)及学生评价小组,最大限度地动员学生人人参与。在评价时给每个学生班都发出公开信,阐述评估的意义,并明确说明下学期才反馈评价结果,消除学生怕老师考试中报复的心理。评价是随堂进行。评价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如可采用集体座谈,随机反馈,个别交流等多种评价方式,无需局限于量表评价法。

另外,为了评价结果更加公正,因此在组织学生评价教师时,评价必须是匿名的,评价办法中最好制定评价纪律,要求学生测评打分时,被测评教师要主动回避;测评前,被测评教师不得以任何方式、任何手段影响测评结果;测评后,被测评教师不得以任何方式,任何借口向测评专家和学生询问有关测评的任何问题。保证测评过程必须做到公平、公正,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4 正确解释评价结果,建立有效调控机制

4.1 正确认识和解释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应作为学校对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决策的参考信息及教师教学工作的反馈信息,不是奖惩的唯一指标。泰勒指出:“教育评价的主要目的就是提供教师、家长和其他人(包括学生)使用的信息,以帮助学生学习学校所传授的知识。”笔者认为,在解释教师课堂质量评价结果时,因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4.1.l 全面采用多种因素综合分析法,避免评价的“以偏概全”。

4.1.2 学校领导作为评价者时,应更多的从学校自身找原因,·而不是将失败仅归因与教师个人身上。

4.1.3 教师应寻找出自己不足的自身根源,而不能将本人工作的优劣一味地归因于学校内部或外部因素。

4.1.4 充分利用评价结果来帮助、引导、激励教师,更好地促进教学的发展。

4.2 建立有效的调控机制

虽然评价结果不是奖惩的唯一指标,但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对评价结果的充分利用,必须考虑一定的奖惩制度,下面就是笔者的一些小建议:

4.2.1 实行教学职务评审一票否决制

在教师教学职务评审中,将课堂教学质量作为关键的内容。把教学工作质量作为教师职务评审的重要标准。在教师职务评审中,实行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制。。

4.2.2 试行教学职务晋升优先制

为了鼓励教师重视教学工作,培养教学名师,可以试行教学职务晋升优先制,对教学质量好、深受学员欢迎的教员在职称晋升方面优先考虑。

4.2.3 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奖励挂钩

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已成为各级教学奖励、教学荣誉申报的必备条件之一。如在师德标兵、教学名师、学校教学优秀奖等评审中均明确规定申报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必须为优秀。

参考文献:

[1] 王斌华.教师评价:绩效管理与专业发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08.

[2] 冯保庆,张文华.高等院校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可行性研究[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6,8(4):547-548

[3] 张一春.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估[J].教育与现代化,2000,(1):62-64

[4] 刘新平.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08,(4):30-33

[5] 陆山花 ,李柱梁 ,汪建飞.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及其反馈机制探讨[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17(2):187-188

作者简介:

徐娇,女,助理研究员,1981年2月出生于湖北武汉,现于四川省乐山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工作。电话:15328610916

唐淮,男,教授,四川乐山师范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