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第三方物流行业研究

第三方物流行业研究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30 16:26:16

第三方物流行业研究

第三方物流行业研究篇(1)

[关键词]第三方;回收物流;可行性

1 回收物流的概念

回收物流作为逆向物流的一部分,1998年carter和ellram对回收物流下了比较成熟的定义,他们认为“回收物流是物品在渠道成员间的反向传递过程,即从产品消费地(包括最终用户和供应链上的客户)到产品来源地的物理性流动”。

2 第三方回收物流的市场前景分析

2008年,工业品物流总额为79.86万亿元,同比增长20.8%,占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为88.8%,仍是带动社会物流总额增长的主要因素,但我国制造业缺乏精细产业和高技术产品,制造成本和物流成本太高,增值空间太小。在国外制造业中,纯生产时间只占生产流程总时间的10%,而采购与物流成本占90%;生产利润占总利润的10%,而物流与销售利润占90%。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5%,占gdp的比重为6.6%,在

4.3 第三方回收物流能使服务的质量得到保证

社会分工专业细致化已经成为全球的发展趋势,更高质量、更高专业的服务对于现代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是企业能优于其同行的另一项竞争优势,提高自身的服务专业水平,而第三方物流的大量信息网络和节点网络,能加快退货处理和废品回收,保证企业为顾客提供稳定、可靠的高水平服务。

4.4 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发展第三方回收模式提供引导

发达国家的一些物流公司通过重组、资本扩张、兼并、购买、流程再造等形式,形成了拥有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科学的管理理念的跨国综合型物流集团和全球性的服务物流网络,使物流成为创造财富的技术与服务型产业。2009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把现代物流产业列为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的十大产业之一。现代物流产业的繁荣意味着物流服务从低端走向高端,物流服务可以达到高技术的、一体化的、高附加值的水平,可以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10年8月末,海尔电器全面收购青岛海尔物流,也暗示着全面发展第三方相关业务的成熟。

5 结 论

面对金融危机、环境危机的双重后续效应,我国制造业要想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应对出口下滑、效益不佳的现状,必须从粗放产业转向大力发展专业化、节约化的第三方回收物流体系,为制造业提供专业化的服务,降低制造业物流成本,在总体上扭转我国制造业不利状况,全面提高我国制造业在世界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宇,唐春勇.逆向物流的有效管理策略分析[s].软科学,2004,18(1):30-32.

第三方物流行业研究篇(2)

一、文献综述

在学术界,学者们对制造企业如何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协同作业、快速响应市场做了比较多且全面的研究。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协同作业必要性研究

Christopher(1998)在对制造企业价值链进行分析时,认为达到“双赢”的协同效应,制造企业需要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协同作业,改变过去纯粹的交易关系,以求整体收益最大化。Burdiek et al(1999)指出,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演进已经从内部流程系统整合发展到价值链整合,演进至目前的协同商务时代。制造企业可以利用与伙伴企业协同作业的力量整合供应链,获得更大的利润。刘晓红(2003)讨论了制造企业物流外包过程和其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模式的选择,认为供应链管理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可以通过加强企业之间的协同作业来得到解决或者缓解。

(二)协同作业价值取向研究

Mike Tayles与Colin Drury(2001)认为,制造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之间的协同作业具有规避物流外包的风险、提高个性化和专业化服务、提高客户忠诚度、降低交易成本等优势。陈晓屏(2002)认为,协同作业的制造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利用网络提升价值链上信息的透明度,促进企业间整合活动的进行,人与人之间沟通能力及方式的改进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达到协同系统的两大效益:沟通效益(达到全体对目标的共识)和信息技术效益(具有共同目标的信息共享)。Surgeney(2002)在研究中提出,制造企业与物流外包服务提供商的协同作业取得的效益可以分为三种类别:即缩短时间、降低成本和强化产品对顾客的优点。

(三)具体协同作业模式研究

在制造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如何进行协同作业的问题上,国内外学者做了很多细致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协同作业模式。Huiskonen和Pirttila(2002)研究了物流外包双方的正式与非正式协调机制,提出制造企业需要与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建立跨组织团队开展协同作业。邱华军(2004)在参照了Lambert、Emmelhaz和Gardrer(1996)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模型的基础上,认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制造企业应共同规划工作流程,实施有效的沟通。共同管理业务。赵义胜(2006)提出,建立伙伴关系的制造企业与其第三方物流企业间应构建基于Internet,面向电子商务的信息交换平台,实现信息协同作业。张光森(2005)提出,物流外包型印刷企业的协同作业可供采用的模式有信息协同、配送协同和服务协同。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缺少对制造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协同作业影响因素的分析,这对于如何进一步促进双方企业协同作业共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2、尽管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协同作业模式,但对于双方协同作业模式缺少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基于上述不足,本研究分析归纳了影响制造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协同作业的主要因素,在制造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间构建全面协同作业的基本架构,提出优化工作流程的作业模式,提高双方企业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

二、影响制造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协同作业的因素

基于伙伴关系的制造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协同作业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涉及的领域全面。其在业务层面的协同作业主要体现在协同采购、协同仓储、协同运输与配送和协同客户服务。业务层面上的协同作业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其协同发展所必需的战略、管理和信息层面的诸多要素,这些要素影响并决定着伙伴企业业务流程整合的效果和无缝衔接的状态。本研究结合Dilek等人对影响因素的划分,将影响制造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协同作业的因素划分为战略、管理、信息三个层面。

(一)战略层面因素

制造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协同作业需要从战略角度看待物流业务外包,基于共赢的合作理念来考虑每项经营活动及双方企业的需要,彼此间要建立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来增强信任度,促进各项作业流程无缝衔接。Roberts伫007)认为制造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协同作业的实施与高度相容的企业文化和员工的知识分享程度有关。Dileketa],(2005)在对土耳其的纺织业进行研究时,发现影响协同作业的因素有信任、共同目标与现存的协调机制。

(二)管理层面因素

Cagliano(2005)在针对网络制造商的研究中发现,协同的组织形式、协同的创新过程和协同的控制程度三种要素影响协同作业效应。Mentzer et a1,(2000)针对制造企业物流外包的研究指出,相互信任、组织间的协调、信息分享、科技能力皆为影响协同作业的关键因素。Barratt(2004)对欧洲6家制造企业进行的个案研究,发现沟通与信息分享程度、促进协同规划的相关行为等因素影响协同作业效应。此外,在探讨协同作业的相关文献中,高层管理者是否支持是协同作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三)信息层面因素

伙伴企业能够真正立足于竞争市场的关键在于获取基于因特网的协同管理软件支持,便捷信息传递、分享经营信息,使得合作伙伴可以共同对新发生的顾客行为进行交流探讨,快速一致地响应顾客需求的变化。Olaen andMyers(1999)在其供应链协同的相关研究中指出,新兴的信息科技如软件技术及互联网络等,将会大幅改善组织的协同作业。Fleck(2008)通过对IBM公司的访谈中得知,成功实施协同作业应致力于关键伙伴的交易弹性与市场响应性。邱灿华等(2005)在对供应链协同的研究中指出,通过Intemet技术实现供应链伙伴成员间的信息系统的集成与如同,实现运营数据,市场数据的实时共享和交流,可以使伙伴间更快更好地响应终端客户需求。

三、制造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协同作业的主要模式

(一)战略界面协同作业模式的要素分析

高效的协同需要以伙伴企业的目标共识为前提。因此,制造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战略界面的协同作业首先要达成目标共识,建立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业务资源的整合、信息的共享、风险的共担和收益的共得等。制造企业要准确界定自身的物流需求,在深入分析内部物流状况的基础上,了解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深度和幅度、战略导向、信息技术支持能力、自身的可塑性和兼容性、行业运营经验等,尤其要确保第三方物流企业有与制造企业相匹配的或类似的发展战略。由于企业的知识、技能、资源分散在内部不同的管理部门、经营组织和战略经营单位,怎样协调、整合不同技术和资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文化。制造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要使双方企业各个部门、战略经营单位、管理者和员工建立统一的价值观,在一个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中运作,使伙伴企业达到经营思想和经营行为高度一致,降低合作摩擦,提高合作绩效。

(二)管理界面协同作业模式的要素分析

物流外包的深层合作要求制造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必须具有内部作业环节个性化整合能力。但无论是作业环节的增加、减少、合并或新的投入性建设,对伙伴企业而言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需要计划、组织、领导层面上实现协同作业,并加强因利益驱使而产生的投机行为的控制。制造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在管理界面上协同制定订货计划、生产计划、销售计划、仓储计划、运输计划。充分利用信息管理平台,统一运输合同、统一运力配置、统一运输管理、统一运价政策、统一服务标准。当制造企业根据市场的变化而调整生产计划时,第三方物流企业能迅速获取信息,并相应地调整各个环节,满足制造企业的需求。在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支持下,制造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调整各自组织结构,使职能部门的设置有利于双方企业的合作,便于双向信息交通和资源流动,增强伙伴间的信任程度。同时,伙伴企业针对协同作业要建立相应的激励与监督机制,制订完善的合作规范。

(三)业务界面协同作业模式的要素分析

业务界面的协同作业要求伙伴企业建立委托机制,协同采购、仓储、运输、配送及客户服务。制造企业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供应商选择和物料采购,协同制定采购计划,完成进货、验货并将物料存放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仓库中。制造企业提供销售实时数据和生产需求信息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利用自身的人力资源优势和长期的仓储管理经验,设计科学的安全经济库存,协助制造企业做好库存管理决策。在协同运输与配送的形势下,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信息平台获取制造企业客户的档案数据和交易记录,同时把车辆信息、司机信息等信息集成到管理系统上,生成最合理的运输方案,规划引导车辆运输。此外,协同作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还应该提供其他高附加值的相关服务,发展非资产型物流服务,尤其是开展可以提高顾客满意度的服务。例如,提供“门到门”送货服务,反馈客户信息,代收业务款等。

(四)信息界面协同作业模式的要素分析

信息共享是实现各界面协同作业的基础。制造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战略、管理、业务界面的协同作业必须建立在双方企业高质量信息传递与共享的基础上。因此,制造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协同作业要求统一双方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连接,发挥信息系统的信息交换和信息处理功能。制造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共享信息进行科学预测,及时制定出更准确的生产计划来满足顾客需求。制造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实时查询货物的运输状态,实现运输信息的实时网上跟踪,并接收第三方物流企业反馈的客户信息和市场信息。合作伙伴通过共享技术进步信息和研发信息,共同开发产品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促进双方企业的共同发展。

四、结束语

第三方物流行业研究篇(3)

2002年10月,中国物流学会在广东南海召开了第一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2003年10月在北京召开第二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去年我在会上就提出,要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开成全国物流理论研究最高水平的学术会议,今年的论文投稿十分踊跃,水平大有提高,涉及的面极为广泛,涌现了不少新人,这种欣欣向荣的局面十分可喜。

我想利用这一机会讲三个问题。

一、关于中国物流理论研究

在2002年的年会上,我曾提出下一步物流理论研究的十大重点:

(1)物流定义

(2)物流规划与物流政策

(3)物流成本与物流统计信息体系

(4)传统企业流程再造和业务转型

(5)物流市场与需求

(6)供应链理论

(7)物流信息化

(8)物流技术、装备及标准化

(9)物流人才教育和学科建设

(10)国外物流发展趋势

一年来,研究的情况如何?从今年征集的200多篇论文来看,基本上都在这10个方面。但有新的扩展,如突发事件中的物流研究、关于物流的数学模型与经济核算方法等。我认为特别取得较大进展的是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物流基础理论研究

对物流、物流产业、物流企业、企业物流、物流行业的基本概念,包括其内含与外延的研究;对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对供应链与物流、电子商务与物流、采购与物流相互关系的研究;物流系统论与物流价值论的研究;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的研究;物流与国际贸易的研究;物流与大通关的研究等等,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第二,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最多、最广,有一些新的突破,比如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成本研究,运作模式研究,物流外包研究,物流企业竞争力研究,工贸企业物流流程再造研究,传统运输与仓储企业向第三方物流服务转型研究,第四方物流研究,物流过程各方利益冲突的产生与解决方案研究等等。

第三,行业物流与区域物流研究

在编辑今年的《中国物流年鉴》时,我感到行业物流与区域物流的内容比较丰满,说明了各行各业都在关注物流的发展,如汽车物流、家电物流、药品物流、烟草物流、连锁物流、食品物流、粮食物流、邮政物流、港口物流、IT物流、服装物流、航空物流、交通物流以及长三角物流、珠三角物流、环渤海物流、中部物流、西部物流、开发区、保税区物流等等。交通部为此专门拨款1000万元。许多部门的研究开始从宏观层面向中观与微观层面展开。

第四,物流市场研究

物流市场如何形成,物流环境包括哪些要素,物流资源如何进入市场达到优化组合与合理配置,不同行业物流市场的供需分析,物流市场主体、客体、载体与中介组织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促进物流外包的研究等等。

第五,供应链管理研究

供应链管理是经济运行中一个新的模式,今后企业之间的竞争将被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所代替,供应链是什么,供应链管理的要素有哪些,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如何进行供应链设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等等,这方面的研究虽然相对还比较薄弱,但已经起步,并取得可喜进展。

第六,物流信息化与标准化研究

信息化与标准化都是中国物流发展中的瓶颈,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如何在物流业发展中充分应用各种信息网络技术,如何使中国物流标准化并与国际接轨,已有不少研究成果。

我认为,中国物流理论研究起步不晚,但存在的问题是研究不深不广,这几年物流业快速发展,更显得理论准备不足,实践走到了理论的前面,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怎么办?作为物流理论工作者,应当迎难而上,勇挑重担,推进物流理论研究,使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有一个较好的理论指导。这里应该提倡学术评论、批评与争论,营造一个鼓励创新的学术氛围。

下一步物流理论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我认为是以下十二个方面:

第一,物流基础理论与方法论研究

第二,物流经济学及学科建设研究

第三,物流发展的战略规划与相关政策的研究

第四,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研究

第五,物流信息化研究

第六,物流标准化研究

第七,行业物流与区域物流研究

第八,国际物流研究

第九,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研究

第十,物流市场研究

第十一,物流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

第十二,应急物流与军地合作的战略研究

我希望,全国从事物流理论研究的同志们,在物流业发展的实践中,善于总结,勇于创新,把中国物流理论研究推向一个新水平,走向世界,确立自己的地位。

二、关于推进中国物流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如何推进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经过这几年的积极探索。我们认为,主要要抓好以下十个方面:

第一,制定中国物流发展大纲。要不要做这件事本身就有争论,但我很赞赏日本政府的做法,制定“综合物流施策大纲”与“新综合物流施策大纲”是十分必要与正确的,实践证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国是一个转型国家,国家有一个物流发展大纲十分重要。这个大纲实际上是一个指导性意见,有目标,有措施,有要求,但完全不同于计划经济时期的规划。我们已参与了原国家计委组织的中国物流规划草案的起草。现在国家计委已改成国家发改委,我们强烈呼吁把这一工作继续下去,争取以国务院名义中国物流发展大纲。

第二,出台物流产业政策。原国家经贸委已着手调研物流业发展产业政策,有关部委也在研究行业物流的产业政策,一些省市在制定地区性物流规划时也出台了一些产业政策。这些产业政策涉及到市场准入政策、土地政策、税收政策、融资政策、标准化政策、投资政策、外资合作政策等等。但由于全国没有统一的政策,有些矛盾已十分突出。2003年全国政协专门组织一个小组调研物流问题,由石万鹏同志牵头,主要调研两大问题,一是中国物流业的管理体制,二是中国物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积极参与了这一工作。但根据历史的经验,国家统一出台一些政策比较难,我们主张先在地方上出台一些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地方性政策,同时在某些领域实现全国性的个别突破。我认为这是有可能的。

第三,推进以信息化、标准化为重点的物流现代化建设。信息网络化与标准化是现代物流技术发展两大关键,信息网络技术是现代物流生命线,而物流标准化则是促进整合、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桥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通过每年评选优秀案例来推进物流的信息网络化。对于物流标准化,已经成立全国物流技术标准委员会与全国物流信息标准委员会,秘书处分别设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国编码中心。两个标委会已共同启动了建立物流标准体系表的课题。我们深信,在全国标准化委员会的领导下,中国物流标准化工作一定能扎扎实实的向前推进,但这要得到有关部门、行业与企业的大力支持。物流的现代化除信息化与标准化以外,还有两个重点,一个是物流管理的现代化,一是个物流技术装备的现代化,这两项也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第四,启动中国物流人才教育工程。2001年,我们提出了启动中国物流人才教育工程的设想,分三个层次,一是学历教育,二是继续教育,三是岗位培训。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国物流学会已开了三届全国高校物流教学研讨会,成立了中国物流学会人才培训专业委员会。在教育部支持下,已有47所大学开设了物流管理与物流工程专业,多层次、多模式、多目标的物流学历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在职教育目前虽然比较混乱,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巨大的需求,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在劳动部指导下,已制定物流师标准,并已。物流师培训明年将在全国规范运作。国外的一些物流师证书教育也在引进,作为一种补充。上岗资格培训目前还未启动,因为涉及的部门、涉及的岗位太多,需要专门研究。

第五,推动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发展,繁荣物流市场。中国物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推动,创造一种环境,特别是培育与发展物流市场的环境,使企业真正进入市场,企业在物流市场的运作水平决定一切。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通过评选“中国物流示范工程”与“中国物流实验基地”来以点带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同时通过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的发展来带动行业物流发展,推动区域物流发展,并与国际物流接轨。

第六,建立中国物流统计信息系统。物流统计是政府宏观决策的需要,是国内外物流企业市场预测的需要。一些地方已经做了不少积极的探索,上海已建立了统计体系,北京也进行了物流的调查。2002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已安排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完成了全国物流信息统计系统研究。我们希望国家统计局把物流统计列入政府统计范围。同时,我们也在积极探索,在中国建立采购经理指数的可行性,已取得重要进展,另外为了给政府经济部门、给行业、给企业、给教学科研单位提供权威信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每年编辑出版《中国物流年鉴》与《中国物流发展报告》。版权所有

第七,抓好物流科技进步。现代物流业既然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现代物流中必然有科技生产力。在科技部支持下,已批准设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包括科技进步奖与科学发明奖。国家2020年科技中长期规划中,已把物流科技单列为服务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已与团中央合作,在光华科技基金会下设立“中国物流发展专项基金”,宗旨就是推进物流科技的发展,希望得到全社会的支持。

第八,大力推进物流理论研究。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理论又指导实践。中国从1978年引进物流概念以来,物流理论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过,但由于客观环境所限,难以深入,影响也不够广泛,在最近几年,物流理论研究才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国物流学会通过每年一次的“中国物流学术年会”,通过“中国物流专家论坛”,通过专题理论研讨会,大力推进物流理论研究,在全国物流理论界的努力下,出现了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景象。

第九,注重物流知识普及与舆论导向。要发展物流首先就要让大家知道什么是物流,懂得什么是物流才能知道怎么去干,怎样干得好。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国物流学会通过编辑出版物流读物,通过新闻单位加强物流知识普及,并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仅北京就有40多个新闻媒体参与了这一行列。现代物流业的兴起,有新闻出版部门的汗马功劳。

第十,加强物流界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现代物流业是全世界的产业,是一个整体,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各个国家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都成立了物流行业组织,无论是企业,还是行业组织,还是大学,都需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国际物流协会,与国际采购联盟,与各国的物流与采购组织有着广泛的联系,并进行多方面的合作。除此之外,我们还加强了两岸四地物流界的交流与合作。国内许多机构也在进行这一工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

三、关于物流专门人才

物流专门人才我认为可以作不同的区分。从学术与理论研究角度,可以有物流学科带头人,也可以有物流理论专家;从物流实践角度,可以有物流企业家,也可以有物流职业经理。总称物流专家。

我在《中国物流》一书中,推荐8位同志为中国第一代物流专家,他们是:李京文、徐寿波、吴润涛、王之泰、吴清一、张文杰、何明珂、王宗喜。我是从学术理论研究范围讲的,他们著书立说,有观点,有创新,对中国物流理论研究作出了贡献。与他们同期的还有一批人,如高博、张卓元、张济民、胡俊明、牟惟仲、张声书、钟志奇、周淑俊、秦毅、詹荷生、王嘉霖、虞和谦、张绪昌、李震中、胡怀邦、黄国雄、陈梅君等同志。推动物流理论与实践的著名经济学家有顾卓新、于光远、柳随年、刘国光、童大林等同志。还有一批有关部委的领导同志。他们都是推动中国物流起步的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这几年,中国的物流业快速推进,涌现出了物流理论研究的新人,他们年富力强,将逐步成为物流学科带头人,成为物流理论研究的骨干力量。比如王佐、汪鸣、刘秉镰、朱道立、宋远方、徐天亮、黄有方、王耀球、陈文玲、任兴洲、王薇、戴定一、许胜余、田学军、刘志学、范棣、桂寿平、鞠颂东、翟学魂、翁心刚、邬跃、沈绍基、马士华、张锦、索沪生、王国文、龙军生、刘凯、杨东援、杨长春、杨赞、骆温平、崔介何、董千里、缪立新、陆大明等同志。以上只是我接触的部分同志,还有些没有接触到,这里不可能全列出来。

第三方物流行业研究篇(4)

一年来,研究的情况如何?从今年征集的200多篇论文来看,基本上都在这10个方面。但有新的扩展,如突发事件中的物流研究、关于物流的数学模型与经济核算方法等。我认为特别取得较大进展的是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物流基础理论研究

对物流、物流产业、物流企业、企业物流、物流行业的基本概念,包括其内含与外延的研究;对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对供应链与物流、电子商务与物流、采购与物流相互关系的研究;物流系统论与物流价值论的研究;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的研究;物流与国际贸易的研究;物流与大通关的研究等等,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第二,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最多、最广,有一些新的突破,比如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成本研究,运作模式研究,物流外包研究,物流企业竞争力研究,工贸企业物流流程再造研究,传统运输与仓储企业向第三方物流服务转型研究,第四方物流研究,物流过程各方利益冲突的产生与解决方案研究等等。

第三,行业物流与区域物流研究

在编辑今年的《中国物流年鉴》时,我感到行业物流与区域物流的内容比较丰满,说明了各行各业都在关注物流的发展,如汽车物流、家电物流、药品物流、烟草物流、连锁物流、食品物流、粮食物流、邮政物流、港口物流、IT物流、服装物流、航空物流、交通物流以及长三角物流、珠三角物流、环渤海物流、中部物流、西部物流、开发区、保税区物流等等。交通部为此专门拨款1000万元。许多部门的研究开始从宏观层面向中观与微观层面展开。

第四,物流市场研究

物流市场如何形成,物流环境包括哪些要素,物流资源如何进入市场达到优化组合与合理配置,不同行业物流市场的供需分析,物流市场主体、客体、载体与中介组织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促进物流外包的研究等等。

第五,供应链管理研究

供应链管理是经济运行中一个新的模式,今后企业之间的竞争将被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所代替,供应链是什么,供应链管理的要素有哪些,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如何进行供应链设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等等,这方面的研究虽然相对还比较薄弱,但已经起步,并取得可喜进展。

第六,物流信息化与标准化研究

信息化与标准化都是中国物流发展中的瓶颈,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如何在物流业发展中充分应用各种信息网络技术,如何使中国物流标准化并与国际接轨,已有不少研究成果。

我认为,中国物流理论研究起步不晚,但存在的问题是研究不深不广,这几年物流业快速发展,更显得理论准备不足,实践走到了理论的前面,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怎么办?作为物流理论工作者,应当迎难而上,勇挑重担,推进物流理论研究,使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有一个较好的理论指导。这里应该提倡学术评论、批评与争论,营造一个鼓励创新的学术氛围。

下一步物流理论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我认为是以下十二个方面:

第一,物流基础理论与方法论研究

第二,物流经济学及学科建设研究

第三,物流发展的战略规划与相关政策的研究

第四,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研究

第五,物流信息化研究

第六,物流标准化研究

第七,行业物流与区域物流研究

第八,国际物流研究

第九,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研究

第十,物流市场研究

第十一,物流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

第十二,应急物流与军地合作的战略研究

我希望,全国从事物流理论研究的同志们,在物流业发展的实践中,善于总结,勇于创新,把中国物流理论研究推向一个新水平,走向世界,确立自己的地位。

二、关于推进中国物流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如何推进中国物流业的发展,经过这几年的积极探索。我们认为,主要要抓好以下十个方面:

第一,制定中国物流发展大纲。要不要做这件事本身就有争论,但我很赞赏日本政府的做法,制定“综合物流施策大纲”与“新综合物流施策大纲”是十分必要与正确的,实践证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国是一个转型国家,国家有一个物流发展大纲十分重要。这个大纲实际上是一个指导性意见,有目标,有措施,有要求,但完全不同于计划经济时期的规划。我们已参与了原国家计委组织的中国物流规划草案的起草。现在国家计委已改成国家发改委,我们强烈呼吁把这一工作继续下去,争取以国务院名义中国物流发展大纲。

第二,出台物流产业政策。原国家经贸委已着手调研物流业发展产业政策,有关部委也在研究行业物流的产业政策,一些省市在制定地区性物流规划时也出台了一些产业政策。这些产业政策涉及到市场准入政策、土地政策、税收政策、融资政策、标准化政策、投资政策、外资合作政策等等。但由于全国没有统一的政策,有些矛盾已十分突出。2003年全国政协专门组织一个小组调研物流问题,由石万鹏同志牵头,主要调研两大问题,一是中国物流业的管理体制,二是中国物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积极参与了这一工作。但根据历史的经验,国家统一出台一些政策比较难,我们主张先在地方上出台一些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地方性政策,同时在某些领域实现全国性的个别突破。我认为这是有可能的。

第三,推进以信息化、标准化为重点的物流现代化建设。信息网络化与标准化是现代物流技术发展两大关键,信息网络技术是现代物流生命线,而物流标准化则是促进整合、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桥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通过每年评选优秀案例来推进物流的信息网络化。对于物流标准化,已经成立全国物流技术标准委员会与全国物流信息标准委员会,秘书处分别设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国编码中心。两个标委会已共同启动了建立物流标准体系表的课题。我们深信,在全国标准化委员会的领导下,中国物流标准化工作一定能扎扎实实的向前推进,但这要得到有关部门、行业与企业的大力支持。物流的现代化除信息化与标准化以外,还有两个重点,一个是物流管理的现代化,一是个物流技术装备的现代化,这两项也是非常关键的,我们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第四,启动中国物流人才教育工程。2001年,我们提出了启动中国物流人才教育工程的设想,分三个层次,一是学历教育,二是继续教育,三是岗位培训。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国物流学会已开了三届全国高校物流教学研讨会,成立了中国物流学会人才培训专业委员会。在教育部支持下,已有47所大学开设了物流管理与物流工程专业,多层次、多模式、多目标的物流学历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在职教育目前虽然比较混乱,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巨大的需求,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在劳动部指导下,已制定物流师标准,并已。物流师培训明年将在全国规范运作。国外的一些物流师证书教育也在引进,作为一种补充。上岗资格培训目前还未启动,因为涉及的部门、涉及的岗位太多,需要专门研究。

第五,推动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发展,繁荣物流市场。中国物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推动,创造一种环境,特别是培育与发展物流市场的环境,使企业真正进入市场,企业在物流市场的运作水平决定一切。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通过评选“中国物流示范工程”与“中国物流实验基地”来以点带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同时通过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的发展来带动行业物流发展,推动区域物流发展,并与国际物流接轨。

第六,建立中国物流统计信息系统。物流统计是政府宏观决策的需要,是国内外物流企业市场预测的需要。一些地方已经做了不少积极的探索,上海已建立了统计体系,北京也进行了物流的调查。2002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已安排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完成了全国物流信息统计系统研究。我们希望国家统计局把物流统计列入政府统计范围。同时,我们也在积极探索,在中国建立采购经理指数的可行性,已取得重要进展,另外为了给政府经济部门、给行业、给企业、给教学科研单位提供权威信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每年编辑出版《中国物流年鉴》与《中国物流发展报告》。

第七,抓好物流科技进步。现代物流业既然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现代物流中必然有科技生产力。在科技部支持下,已批准设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包括科技进步奖与科学发明奖。国家2020年科技中长期规划中,已把物流科技单列为服务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已与团中央合作,在光华科技基金会下设立“中国物流发展专项基金”,宗旨就是推进物流科技的发展,希望得到全社会的支持。

第八,大力推进物流理论研究。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理论又指导实践。中国从1978年引进物流概念以来,物流理论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过,但由于客观环境所限,难以深入,影响也不够广泛,在最近几年,物流理论研究才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国物流学会通过每年一次的“中国物流学术年会”,通过“中国物流专家论坛”,通过专题理论研讨会,大力推进物流理论研究,在全国物流理论界的努力下,出现了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景象。

第九,注重物流知识普及与舆论导向。要发展物流首先就要让大家知道什么是物流,懂得什么是物流才能知道怎么去干,怎样干得好。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国物流学会通过编辑出版物流读物,通过新闻单位加强物流知识普及,并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仅北京就有40多个新闻媒体参与了这一行列。现代物流业的兴起,有新闻出版部门的汗马功劳。

第十,加强物流界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现代物流业是全世界的产业,是一个整体,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各个国家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都成立了物流行业组织,无论是企业,还是行业组织,还是大学,都需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国际物流协会,与国际采购联盟,与各国的物流与采购组织有着广泛的联系,并进行多方面的合作。除此之外,我们还加强了两岸四地物流界的交流与合作。国内许多机构也在进行这一工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

三、关于物流专门人才

物流专门人才我认为可以作不同的区分。从学术与理论研究角度,可以有物流学科带头人,也可以有物流理论专家;从物流实践角度,可以有物流企业家,也可以有物流职业经理。总称物流专家。

我在《中国物流》一书中,推荐8位同志为中国第一代物流专家,他们是:李京文、徐寿波、吴润涛、王之泰、吴清一、张文杰、何明珂、王宗喜。我是从学术理论研究范围讲的,他们著书立说,有观点,有创新,对中国物流理论研究作出了贡献。与他们同期的还有一批人,如高博、张卓元、张济民、胡俊明、牟惟仲、张声书、钟志奇、周淑俊、秦毅、詹荷生、王嘉霖、虞和谦、张绪昌、李震中、胡怀邦、黄国雄、陈梅君等同志。推动物流理论与实践的著名经济学家有顾卓新、于光远、柳随年、刘国光、童大林等同志。还有一批有关部委的领导同志。他们都是推动中国物流起步的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这几年,中国的物流业快速推进,涌现出了物流理论研究的新人,他们年富力强,将逐步成为物流学科带头人,成为物流理论研究的骨干力量。比如王佐、汪鸣、刘秉镰、朱道立、宋远方、徐天亮、黄有方、王耀球、陈文玲、任兴洲、王薇、戴定一、许胜余、田学军、刘志学、范棣、桂寿平、鞠颂东、翟学魂、翁心刚、邬跃、沈绍基、马士华、张锦、索沪生、王国文、龙军生、刘凯、杨东援、杨长春、杨赞、骆温平、崔介何、董千里、缪立新、陆大明等同志。以上只是我接触的部分同志,还有些没有接触到,这里不可能全列出来。

第三方物流行业研究篇(5)

关键词:物流高级人才物流项目经理职业能力能力模型

物流业是兼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外向型和服务型行业,物流运作链、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贯穿其中。伴随着我国物流产业启航,多年来的蓬勃发展,对系统的物流知识、成功的物流经验、成熟的物流技术的呼声越来越响,对高层次的物流人才也更为渴求。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调查统计,预计到2010年大专以上物流人才的需求量约为30-40万人,且预测其每年需求量还将以15%的速度增长。

物流项目与物流项目经理的内涵诠释

现代物流企业已认识到物流项目是其当前和潜在的业务利润源。所谓物流项目是指融入先进的项目管理理论,借助成熟的项目管理技术,实施企业物流高效运作和管理的具体项目。通过成功的物流项目实施,可以实现企业一站式、贴身、延伸、增值服务,充分满足企业自身或他人的物流需求。物流项目运作借鉴了先进的项目管理理论,必然继承了项目管理的主要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对项目经理职责、权限等方面的研究。

服务于物流行业的物流项目经理是一种高级管理人才,他们在整个物流项目团队中居于核心地位,对物流项目全权负责,是关系物流项目成败的关键人物。然而,物流项目经理与传统的工程项目经理仍存在不同,主要有:职业特点不同,物流行业不像传统的工程项目源于单一的学科(工民建或相关学科),它涉及多方面交叉学科,由此也决定了物流项目经理这一职业具有面广、业博、技精的复合性特点。个人条件不同,我国物流项目经理所处的是新兴快速发展的行业,新行业和其职业的具体工作内容,均要求物流项目经理必须具备一些特殊背景和个人条件,也较传统工程项目经理有特殊要求和实质内涵。

职业能力相关研究概述

从文献检索结果来看,当前对职业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职业技术类院校对学生职业能力及其培养方面的研究(包括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1998年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分类),除此之外的其他研究甚少。从实践调查结果来看,对职业能力测验或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的研究占职业能力研究的八成以上。其中被大家广泛熟知的就是我国公务员选拔考试中的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

通常,职业能力与职业活动相联系,包括个体身心素质、思想品质、职业道德、创业精神和知识、经验及技能等在内,是完成职业活动任务所需,并在特定的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等职业活动中具体体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职业能力直接影响工作效率,对职业活动的效果、质量、速度等起决定性作用。本文研究的物流项目经理职业能力是特指在物流行业从事项目管理职业活动的项目经理所具有的职业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界定的职业能力与其他学者研究的岗位胜任力,虽都以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为部分基础,并与职业岗位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还可能在某些研究中采用相似的研究分析方法,但二者仍有一些显著区别:职业能力与职业相联系,岗位胜任力与岗位相联系;职业能力不仅涉及当前静态的职业能力,还涉及动态的职业发展,岗位胜任力通常仅从当前岗位出发展开相应研究。

物流项目经理职业能力模型研究设计

(一)选取典型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第三方物流的货运企业的物流项目经理为研究对象,选取上海8家货代企业,它们在2007年中国货代物流百强企业评比中均榜上有名,其中有的已位于前20强。这些货代企业大都有较广的经营范围,包括进出口业务、项目与咨询服务,仓储与储运、供应链整合,涉及海运、空运、陆运、多式联运等,为国内外许多行业的诸多厂家提供服务,因此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二)确定研究方法

本文对物流项目经理职业能力分三个阶段研究,对应不同的研究方法。第一阶段:信息资料收集,采用个别访谈的方法,即通过对被调查企业的权威人士进行访谈,了解物流项目经理应当具备哪些职业能力。第二阶段:信息分析与整理,采用文献资料与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项目经理的相关资料研究,结合上一阶段的调查结果,形成本文的最初研究成果。第三阶段:反馈与修正,采用专家评价的方法,即将最初研究成果反馈给权威人士,请其逐项提出个人观点,在过半数权威人士的意见或建议下,做合理修正,最终形成本文的研究结果。

-

(三)研究结果描述

在与8家企业、12位专家的沟通和积极配合下,耗时3个多月完成了前述三个阶段的工作,形成了由6大项能力模块、19个能力单元、61个细分的能力要素组成的3级物流项目经理的职业能力模型体系(见图1,只绘制能力模快和能力单元),其能力模块(一级)、能力单元(二级)、能力要素(三级)及能力层级对应关系见表1。

在物流项目经理的职业能力模型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向专家近一步请教,按照分级培养物流项目经理的思路以及当前物流项目经理的具体情况,将每个能力要素细分为3~6级不等的级别,并通过相应的组合,构建了6级物流项目经理的能力模型,并依据物流项目经理职业能力,由高到低排列为A、B、C、D、E、F级。例如:表2为能力要素“需求满足”的分级情况,其中级别序号“1”-“6”依次对应A、B、C、D、E、F级的物流项目经理职业能力。表3为能力要素“关键节点把握”的分级情况,其中级别序号“1”对应A、B级物流项目经理职业能力,级别序号“2”对应C、D、E级物流项目经理职业能力,级别序号“3”对应F级物流项目经理职业能力。

结论

本文构建的物流项目经理职业能力要素和能力单元较多,如何借助科学的统计方法(如相关分析或独立性分析、主成份分析或聚类分析等)归类、合并、简化模型体系值得进一步研究。第三方物流的货运企业能否较好地适用本职业能力模型,还有待于做更大范围的实证研究。同时,该模型与第三方物流的非货运企业,以及物流行业的其他企业(非第三方物流)的项目经理职业能力模型存在哪些共性和个性,也有待做相关的对比研究。在本文的基础上,确立物流项目经理培养目标、建立和完善其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和培养或培训效果评估等课题,是有效缓解物流高级人才短缺的基础和途径,同样也值得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丁俊发.展望“十一五”中国物流业的发展.中国市场,2006(15)

2.张晓燕.长三角物流人才需求及培养.经济师,2008(3)

第三方物流行业研究篇(6)

关键词:物流 管理 信息系统

从实践的角度看,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前,物流信息的采集和传输主要依靠信函、电话、手工记录,物流信息系统处于简单阶段。

第二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由于物流理念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局限,物流信息化仍处在较低水平。管理信息系统在物流中的初步应用给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了一定的便利之处。

第三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企业开始注意物流管理的系统化和整体化,MBP、MRPII的概念被提出,企业的信息管理流程逐步向规范化、标准化迈进。信息管理在物流企业管理中已逐步体现其核心地位的作用。

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TQM、JIT、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概念的提出,大大丰富了物流信息管理的内容。而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识别技术、数据仓库技术等技术的发展使物流信息管理进入高级阶段。

就物流管理信系统的研究而言,从总体上看,比较深入的研究只有20多年的历史。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后,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回顾。

一、关于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

Edward J.Bardi等(1994)对企业信息化过程中高层管理人员参与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同时也阐述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对高层管理的作用。

Lisa Williams Walton(1995)从技术层面上介绍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框架,同时介绍了物流信息系统相关理论的发展状况。

Carlos F.Daganzo(1999)和Becerra-Femandez等(2000)认为LMIS(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最终目标是在3S1L(Speed、Safety、Surely和Low)的原则下,以最少的费用提供最好的物流服务。

宋伟(2001)主要阐述管理信息系统在现代物流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及主要功能;分析了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在物流业中的应用等问题。

胡健、印玺(2005)认为,当前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缺乏对自身经营战略的定位及对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合理规划。第三方物流(MIS)开发集中度较低,设计中没有很好地考虑客户需求,缺乏完善的相关业务信息的标准化工作执行环境。并提出,要改进我国第三方物流(MIS)开发与应用水平,开发应有明确的产品定位或客户定位;第三方物流企业应仔细分析其现有物流运作流程和价值链,找出最需要改进的地方,与软件开发商共同参与第三方物流(MIS)规划;同时应加强信息数据的标准化。

罗闻泉(2006)在分析业务流程、数据流程和功能需求的基础上,给出了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完整设计方案,实现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集成,满足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对物流全过程的高效管理。

黄文涛、颜海珠(2007)通过建立物资订货、仓储、配送、供销和供应商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平台对整个物流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从而优化物资供应模式,降低物资供应成本,增强竞争实力。

孙胜楠、陈国华(2007)阐述了物流信息化是促进我国物流产业进一步升级,实现现代物流运作的关键环节。并从我国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市场的供需状况出发,通过对市场供求状况的分析,找出制约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的原因,提出我国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市场的发展策略。

刘遂宪(2008)从应用角度,简要阐述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主要特点、类型、一般分类方法及最新的系统开发方法;通过对现代物流技术和粮食物流的深入分析,说明了物流现代化的根本是物流信息化;并结合管理信息系统在粮食物流领域的具体应用,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筒仓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开发原则和设计方法以及在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二、关于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模型的研究

Martin,Christopher(1998)提出常见的LMIS具有如下几个模块;营销分析模块、接单模块、运输分析模块、仓储管理模块、客户查询模块、财务管理模块、接口模块、安全功能模块等。

Edwards M、Burwen M.P等(2000)认为从系统设计的角度出发,研发LMIS需要从数据库、网络设计、系统结构、模块化分等细节权衡考虑。

胡文斌、潘文军(2002)分析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经营特点,提出了比较适合于当前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的管理信息系统结构图,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系统的软件和网络结构,最后提出了系统的数据序设计方案。

葛振忠、梁嘉骥(2003)分析了现代企业生态环境下构建动态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并对此进行了必要的界定和应遵循的构建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Agent的动态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和构建中所需的相应技术。

高贵兵、刘炜琪、胡新宇(2007)分析了物流管理软件在我国市场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并结合ERP系统的原理提出第三方物流管理软件的系统流程、系统模型,并介绍了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及系统的实现方案。

曹彬(2008),通过对现代仓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进行需求分析,描述了仓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功能结构,详细说明了每个功能模块的作用,绘制了仓储物流各业务流程图,进行了数据库分析与设计,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现代仓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思想。

杨艳萍、刘福星(2008)从逆向物流的含义、特点出发,对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逻辑结构设计、安全设计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逆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实现方法。

三、关于逆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岳辉(2004)对逆向物流的概念和构成进行了研究,指出逆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分析了企业逆向物流信息系统的墓本功能和总体框架,并提出设计C/S与B/S相混合的企业逆向物流信息系统。

任松、杨学强等(2006)探讨了基于C/S和B/S模式下的逆向装备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案和实现方法,为加快逆向装备物流信息化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张颂梅(2007)在了解逆向物流及信息系统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逆向物流的特点,和所需信息的类型,对逆向物流资源化管理进行详细的分析,提出通过建立一个集政府、制造企业、第三方(包括回收商和处理商)、消费者于一体的信息共享平台,使得各种类型的信息能

够在参与各方中得到共享。

刘巍(2008)阐述了逆向物流特点,分析了基于信息技术的逆向物流流程,构建了基于信息技术的逆向物流实施网络,并对该系统的体系结构、关键技术进行了论述。

杨艳萍、刘福星(2008)从逆向物流的含义、特点出发,对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逻辑结构设计、安全设计方面进行研究,从而提出了逆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实现方法。

四、关于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实际运用状况的分析

郑海涌(2000)探讨了当前连锁超市中商流、物流、信息流的状况以及在连锁超市中使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做法,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促进连锁超市提升竞争力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郭冬芬、何东彬(2002)以加强邮政物流配送管理为目的,通过引入地理信息系统(GIS)理论,在总结了GIS在邮政物流配送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开发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GIS在邮政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有关核心技术问题,最后通过对实例的归纳和总结,提出了一个实用的指导性方案。

陈睿、朱汉成(2003)对系统开发的方法和策略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对开发方法和开发策略进行综合运用的方法模型,根据武钢金结公司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武钢金结公司的生产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法模型、总体设计及结构模式,其对企业生产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具有借鉴作用。

王辉自、晓东(2004)从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开发背景、设计原理以及实际经验出发,阐述了如何利用软件工程及网络应用开发等信息技术,在企业现有物流管理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对业务流程的合理划分以及适当调整,自主开发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物流管理系统软件。通过该系统软件的实际应用,严格规范了业务管理流程,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性工作,从整体上提高了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刘俊兰、韩冬雪等(2008)分析了目前医院在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财务核算和实物资产控制为主要内容,以流程改造为主线再造建立了相应管理信息系统,解决了医院钱物管理脱节的问题,提升了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

徐建军、罗永昆等(2008)分析了天津市电力公司物流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优化管理流程、明确管理职责、落实管理责任,实现公司物资管理从计划、招标、合同、采购、领料、调拨、配送、销售到结算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五、关于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刘琪彦(2003)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特点和作业过程,提出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思路及其3个子系统(操作作业子系统、管理控制子系统和决策支持子系统),以及系统静态信息管理、运输指令管理和查询管理的框架。

罗闻泉(2006)在分析业务流程、数据流程和功能需求的基础上,给出了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完整设计方案,实现了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集成,满足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对物流全过程的高效管理,具有实用性。

周大钧(2007)分析了第三方物流的业务流程特点和系统需求,介绍了J2EE平台的基本知识和框架特点,并结合某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探讨了基于J2EE平台的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组织结构与设计技术。

胡健、印玺(2007)认为,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持,通过对物流配送的各环节进行有限的资源最优配置,主要包括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心和物流企业对外的Web站点。文章提出,应将开放性、协调性和有效性作为系统开发的总体目标,系统应包括客户管理子系统、订单管理子系统、仓库管理子系统、配送管理子系统、经营决策子系统、账务管理子系统、系统管理子系统等。

梁家豪、吴杰(2008)基于Web服务的MIS系统也逐渐成为网络时代的新一代管理信息系统的标准。分析了传统两层C/S结构和B/S的区别,基于J2EE的体系结构对WEB第三方物流信息系统进行了深入探讨。

第三方物流行业研究篇(7)

[关键词] 块状经济 共同物流 行业共同物流

一、引言

世界经济持续多年的“高增长、低通胀”的格局已发生根本改变,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人工成本的增加,浙江省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受到挤压。在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下,浙江省很多产业集群低成本优势丧失,但义乌的纺织、玩具、饰品等行业则幸运得多,市场辐射力依然较强。深究其因可知,物流的大力发展是其经济发展的根本。根据浙江省“块状经济”的特点,实行行业共同物流(即对同一行业内企业的物流进行有效整合)正是降低浙江省各企业生产成本的较好的突破口。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物流被喻为第三利润源,追求物流成本的降低是国内外学者们不懈的追求。国外,1995年就有学者提出了共同运输,并对其运作机理和共同运输中的费用分担等问题进行了研究。2004年宰予东、陆秀梅发表了《论物流发展的共同化趋势》,提出了共同物流,随后陈娟、寇明斌、刘甫强等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共同物流,提出依靠共同物流可望更有效地解决近年来发生的缺乏卡车、缺乏司机、过小积载(或放空车)、卡车需求大增等运输业中直接具体的问题,以及汽车尾气污染问题等。黄福华等还深入研究了湖南省农产品共同物流、东北亚共同物流、城市共同物流体系,以及中部地区零售企业的共同物流问题。文献主要研究了共同配送问题,其中文献主要侧重共同配送模式分析。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共同物流进行了研究,对共同配送的研究居多,这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而关于行业共同物流的相关文献几乎没有,这主要与产业布局不够集中有关,布局分散则不能发挥行业共同物流的优势,但浙江省经济具有“块状经济”特征,产业高度聚集,正好为行业共同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因此,本文拟从浙江省“块状经济”的特点出发,在分析块状经济产业区物流现状的基础上,构建行业共同物流。

三、块状经济产业区物流现状

1.块状经济产业区物流流程现状。块状经济是指在一定地域集聚形成具有比较优势、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色产业及其组织形式,一般是由众多个体生产者、经营者或若干企业集聚在一定区域内,生产或销售某类产品(商品),或提供某类专业服务,具有竞争创新、互补合作的自组织整合机制和能力,即是由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集聚形成的专业化产业区。按照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调查的统计划分,10家以上企业生产同类或相关产品、年产值上亿元的区块称为块状经济。目前,浙江省的块状经济主要以某制造商为中心,原材料供应商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向块状产业区聚集,如图1所示,原材料供应商、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制造企业同在一个块状经济产业区内。当制造商需要原材料时,只需与产业区内原材料供应商购买,然后选择一家或多家第三方物流公司将原料运至制造商处储存并投入生产。产品生产出来后,由制造商进行储存、包装,然后通过第三方物流公司运送至处于不同区域的客户,在整个物流活动中,只有客户处在块状经济产业区之外,且客户遍布全国各地甚至海外。

2.块状经济产业区物流企业现状。(1)服务水平低,企业缺乏协同竞争的理念。由于这些物流企业的服务对象为一些中小型企业和个体,所接的业务也多数为运输或仓储,少部分为企业内部的物流系统设计。这些企业的服务水平都比较低,且企业之间缺乏协同竞争理念,经常通过价格战来抢货源,物流服务质量无法保证。(2)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程度不高。目前,我国物流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绝大多数物流企业尚不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在拥有信息系统的物流企业中,其业务功能也很不完善,远未达到利用信息系统整合企业内外各种信息资源和有效信息的使用能力。(3)管理水平低,物流人才缺乏。中小型物流企业在管理方面呈粗放状态。基础管理工作没有落实,加大了公司的运营成本。且没有认识到物流人才的重要性,仍将物流简单的等同于运输和仓储,几乎没有为企业提供整体优化方案的能力。

3.生产企业物流管理现状。(1)生产企业缺乏现代物流是“第三利润源”的理念。目前还有很多生产企业没有将物流看成为优化生产过程、强化市场经营的关键,而将物流活动置于附属地位,大多数企业将仓储、运输、装卸搬运、采购、包装、配送等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部门,没有纳入一个部门对物流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和统一运作与管理。从图1也可以看出,块状经济产业区中的生产企业还依然将储存、包装等非核心业务在企业内部进行。(2)生产企业物流成本居高不下。首先,生产企业由于储存和包装的专业化程度低导致较高的物流成本。由于块状经济产业区内的企业都是中小型企业,企业资金有限,没有足够的资金建设现代化的仓库,引进现代化的包装、仓储设备,更没有能力引进先进的物流人才对企业物流状况进行指导和改进。其次,由于分销范围广、运输量小,缺少与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谈判的话语权,导致较高的产品运输成本。另外,各生产企业都与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点对点接触,增加企业交易成本。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网络不够健全,导致企业需要和多家第三方物流服务商接触,增加了成本且不能为各地分销商提供统一服务,影响企业形象。

四、行业共同物流的构建

由于块状经济产业区中的中小企业的物流需求具有很强的共性,如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的包装、分销网络等都有一定的相似性,特别是分销网络,虽然企业规模都较小,但各企业的产品基本都销往全国并大量出口。原材料采购方面,由于块状经济区已形成了一定了产业聚集,大量的原材料供应商向该地区聚集,因此,在原材料采购方面实行行业共同物流的效益可能不大。但在包装及销售物流方面,由于各企业产品销售范围都很广,实行行业共同物流能极大的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并有助于物流服务商的发展,其具体的运作模式如图2。

企业生产出产品后,即将产品运送到行业共同物流管理会进行产品的储存,由行业共同物流管理会统一该行业产品的存储,企业需要将产品运至分销商时,只需将需求信息告知行业共同物流管理会,管理会将所有企业的运输需求汇总,然后选择有能力的几家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将产品运送至分销商处,分销商再将货物到达相关信息反馈给生产企业,据此,生产企业对行业共同物流管理会的工作进行评价和考核。行业共同物流管理会聘请专业的物流仓储人才、IT人才,以及管理人才,对该行业产品进行现代化的仓储与管理,对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进行选择与评价。从图2可以看出,实行行业共同物流后,各环节之间连接线大大减少,降低了管理的复杂性,即生产企业可以将精力集中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业务的扩张上。行业共同物流管理会通过聘请专业的人才、引进先进的设备等大大降低了块状经济产业区内该行业物流成本。同时,行业共同物流避免了多家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向同一区域的各分销商供货,避免了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间的恶性竞争,以及网络的重复布局,促进了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的专业化和规模化。

由图2可知,行业共同物流管理会属于第三方物流的范畴,在某种程度上,它也是第四方物流的一种雏形,因此行业共同物流的发展有利于当地物流产业的升级,并与生产企业形成良性互动。

显然,行业共同物流的有效实施需要多方的支持,如图3所示。由此可知,要想有效的实施行业共同物流,需以下条件:(1)政府的支持与引导。有效实施行业共同物流,需政府的大力支持,首先,行业共同物流协会的成立需要政府的支持,且行业共同物流的实施需要一定场地,因此,行业共同物流需要政府提供财政、土地以及政策等方面的支持。第二,由于块状经济区多数企业,包括物流企业,规模较小,企业管理者素质不高,不能认识到行业共同物流的益处,需要政府进行适当的引导。(2)引进专业人才。行业共同物流的实行需要物流人才、IT人才以及高级管理人才的支持,需要专业物流人才和高级管理人员对整个行业的物流进行整合,没有人才的支持,再好的运作模式也不能发挥作用。(3)构建行之有效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行业共同物流要行之有效,关键要构建合适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使各方的愿望受到尊重,各方的利益得以兑现,从而达到一种均衡状态。所谓均衡,从法律经济学的观点看,是指每一方都同时达到最大目标、而趋于持久存在的相互作用方式。这里的“均衡”并非等同于“平均分配”,直观上讲是指利各方在利益上的平衡体现,实质上是各方对行业共同物流实施的控制力的权衡。正是这种强有力的对峙与抗衡,提供了必要的制约和均衡来确保行业共同物流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

从行业发展角度,实行行业共同物流,通过有效手段,使中小企业在物流方面合作,第一,降低行业成本,提升该行业全国及世界竞争力;第二,有利于物流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并与其他行业相互促进,全面提升全国综合实力;第三,有利于全国物流产业及其他产业的结构升级。本文从“块状经济”的特点出发,在分析块状经济产业区物流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实行行业共同物流来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升当地经济实力,并构建了行业共同物流运作模式及支撑环境,提出实行行业共同物流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引进专业人才,同时需构建行之有效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

参考文献:

[1]浙江经济增速回落运行态势严峻.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2008,10

[2]陈 娟:物流的共同化趋势――促进企业物流成本的削减[J].商场现代化,2006(34)

[3]寇明斌 刘甫强:打造共同物流,构建节约型社会[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9)

[4]彭志群 赵 坚:中小企业集聚地区共同物流方案群决策研究[J].物流技术,2007(11)

[5]黄福华 周 敏:对构建东北亚共同物流体系的思考[J].中国流通经济,2007(7)

[6]黄福华: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产品共同物流对策的探讨[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7(3)

[7]周 敏:中部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的共同物流模式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2)

[8]宾 厚:我国中小物流企业实行共同配送面临的问题及建议[J].商场现代化,2007(23)

[10]肖 纯 文劲军:发展我国零售业态下的共同配送模式――日本7-11便利店物流革新的启示[J].物流科技,2006(11)

[11]安顺发 姚冠新:江苏省物流企业实施共同配送的研究[J].江苏商论,2006(8)

[12]Fishburn P C,Pollark H O..Proportional allocation schemes for tour cost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87,31:24-30

[13]Sichelschmidt,H.The EU Programme“Trans-European Network”――a Critical Assessment [J].Transport Policy,1999(6):169- 181

[14]荣朝和:欧盟一体化进程中的共同运输政策[J].欧洲,2001(3):8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