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急诊科医生论文

急诊科医生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8-27 13:08:16

急诊科医生论文

急诊科医生论文篇(1)

关键词:急诊外科;诊疗;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342-01

急诊外科是外科工作的一部分,其诊疗和护理的工作方法将直接影响到病患能否在最短的时间能得到最有效的治疗。同时,急诊外科作为医院的前沿阵地,其工作方法会影响到医院的整体评价。因此,近年来,我国的绝大多数医院都十分重视急诊外科工作方法的使用,并加强了对其研究与分析。一般来说,普通外科往往会通过问病史、做体检、写病历等等一系列的程序进行患者病情的处理,但是由于急诊外科接待的患者常常时间紧迫、情况危急,所以其诊疗的过程不同于一般外科,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急诊外科更加注重的是在第一时间控制患者的病情并尽量减轻其病痛,从而更好地为下一步的治疗争取时间。[1]

1 急诊外科诊疗过程中的工作方法

急诊外科诊疗过程中的工作方法,既能够对病患病情进行有效处理,又能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对急诊外科诊疗过程中工作方法的探讨。

1.1 加强急诊意识:对于急诊外科医生来说,加强急诊意识是最基本的工作素质。急诊外科的患者其病情的情况往往比较危急,时间就是一切,作为医生要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病情询问并进行迅速诊断,以此来降低患者的病痛。面对急诊病患,医生的主动和反应快速不仅是职业的需求也是职业道德的体现。同时,医生要理解患者及家属的焦急心理,要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对急诊外科的医生来说,心理治疗与生理治疗同等重要。

1.2 强化时间观念:时间就是生命,急诊外科最能得到体现。作为急诊外科医生,加强时间观念,赢得时间进行生命的挽救是其工作的重中之重。医生在进行诊疗时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检查程序。如,通过体格检查就能进行确诊的就不必进行辅助检查;能简单辅助检查确诊的就不必使用复杂辅助程序。只有这样才能够节省有效的时间进行患者病情的处理。因此,急诊外科医生在进行诊疗时,一定要牢记救人观念,以最简捷的手段进行病情的准确诊断,以此来最大程度的缩短就诊到有效治疗的时间。

1.3 提高自身急诊素质,不断进行经验总结:提高自身急诊素质,不断进行工作经验的总结,是做好急诊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作为急诊外科医生要能够对常见的非本专业的疾病具有一定的认识并能够迅速做出诊断和处置。这就要求医生要加强对相关医疗知识的研究,扩大专业知识面,通过在日常工作中的经验总结,使自身的医疗素质和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对各种急诊病情进行科学的处理,做到临危不乱,为患者争取到宝贵的治疗时间。

1.4 加强医疗文件书写的认识:加强医疗文件书写的认识是做好急诊外科医疗诊断工作的重要保证。由于急诊外科往往接待的是病情危急、情况复杂的患者,加强医疗文件书写的认识,做好医疗文件书写工作,既能够了解病人的病情,明确治疗,又能够起到法律文书的作用,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出现。因此,作为急诊外科的医生来说,重视医疗文件的书写与规范尤为重要[2]。

2 急诊外科抢救护理中的工作方法

急诊外科的抢救护理工作能够对患者病情的控制产生直接影响,同时能够对医院服务质量以及应急能力等方面进行衡量。因此,注意急诊外科抢救护理中的工作方法,对治疗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根据在实际工作中经验的总结与研究,对急诊外科抢救护理工作的方法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2.1 重视技能培训,提高护理水平:作为外科急诊中的护理人员,必须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过硬的急救技能以及良好的应急反应能力。因此,医院要重视急诊外科护理人员相关技能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以此来保证人员护理水平的增强。例如,医院可以定期派遣急诊外科的护理人员去上级医院进行培训与学习,同时也可以通过比赛等方式对护理人员急救技能进行考察。这些手段都可以促进护理人员护理水平和应急护理能力。

2.2 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加强与病患的沟通: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这是急诊外科每个工作人员必须具有的基本职业素质。作为急诊外科的护理人员,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才能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及时对患者需要进行了解,让患者及家属体会到护理人员的重视与真诚,从而能够使患者更加信任医院的治疗水平,更好的配合治疗,减少医疗纠纷的产生。同时,加强与病患的沟通,就要求护理人员在进行急救抢救工作中使用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疾病相关知识、检查准备以及治疗注意事项的说明,以此来帮助患者或家属对医疗意向进行了解。

2.3 促进护理行为的规范,增强心理素质:做好急诊外科抢救护理工作离不开对护理行为的规范以及护理人员应急处理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增强。在急诊外科中工作的护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修养和法制观念,做到护理行为的规范,遇到突发事件要及时报告上级进行处理,要避免因个人承担过多工作量而导致操作简单化出现的护理质量下降或护理纠纷等问题。同时,作为急诊外科的护理人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面对各种突况进行沉着冷静的应对与分析,做到临危不乱。急诊外科人员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应急能力也能够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从而保证患者情绪的稳定,进行治疗配合。[3]

总而言之,急诊外科的工作不同于一般的外科工作,具有其特殊性。良好的心理素质、应急能力以及科学的工作方法是提高急诊外科工作水平,减少医疗纠纷的必要保证。因此,我们作为急诊外科医生,要不断提高自身医疗知识的积累,拓宽专业知识面,使自身能够在患者病情诊断中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最大程度为患者争取治疗的时间,以此来保证患者病情的控制,减轻患者的痛苦。

参考文献

[1] 皮亚川. 急诊外科诊疗的程序和方法[期刊论文].中国医药导报-2011

急诊科医生论文篇(2)

急诊医学本科教育在医学院校已普遍展开。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临床学科,理论课程结束后的临床见习或实习教学对于学生理解、把握这门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常各临床学科都会按照教学计划通过临床病例见习、示教、病例诊治的教学思路和模式,让学生逐步从单纯的课本理论学习过渡到实际临床工作中,稳定充足的临床病例、规律的工作作息时间保证了临床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与一般临床学科不同的是,急诊医学不是以独立的器官系统来界定自己的专业范围,而是以疾病的急缓和危重程度来界定。临床工作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危重症医学、院前急诊、院内急诊、复苏学、灾害医学、中毒医学、创伤学、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管理等内容。这也使得急诊医学的工作内容和方式与一般临床学科有很大不同,临床工作以救治各类急危重症病患为主,没有单一固定的病种,没有稳定持续的病源,工作场所多变,工作时间颠倒,病人的数量无法预计和控制等,这些学科特性也影响了临床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急诊医学在临床教学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①一是缺乏可控的临床病例这使得教学工作不能按计划实施。例如在对心肺脑复苏、中毒、创伤救治等内容进行临床见习或实习教学时,常会出现在既定的教学时间内没有相应的临床病例,原因是急诊病例具有突发性、偶然性、不确定性和夜间发病多等特点。②按照常规作息时间安排的临床教学与急诊医学的工作特点和规律不相符。急诊医学临床工作的特点是白天清闲重危病人少,夜晚繁忙抢救多,晚上才真正进入了急诊医学的工作时间,这与其他临床学科有很大的不同。按照常规作息时间安排的临床教学往往会出现白天教学时没有合适病例、到晚上有了病例但教学已结束的现象。③急诊医学在全国的发展状况很不平衡,没有一致的运行模式,不利于临床教学的开展。目前,全国不少医院的急诊科仍以分流转运病人为主,包括部分教学医院的急诊科至今都没有建立自己的急诊病房,仅有少数留观床位,急危重症患者经短暂处置后就转入其他科室,没有系统、全程的救治过程和经验,许多急诊医学应有的工作内容和研究领域也未开展和涉及,缺乏开展临床教学的场所和内容。④常规的临床教学模式容易引起医患矛盾。急诊抢救室是急诊医学临床教学的重要场所,学生在此可以亲历各类伤病的救治过程,学习各种急救技术,感受紧张的救治氛围,体验急诊工作的状况,深入了解急诊医学这门学科。但由于急诊抢救病人病情危急复杂,家属紧张焦急,情绪不稳定,抢救场所又不能完全封闭,在这样的情况下再按照常规的模式进行临床示范教学,患者和家属不易理解和配合,容易引起误解和不满,引发医患纠纷,影响临床教学的开展。在一些已经开展急诊医学临床教学的单位,上述问题常使教学计划的实施受到影响,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临床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不利于急诊医学的学科推广和人才建设。这也提示我们,急诊医学的临床教学不能照搬其他学科以掌握某一具体疾病、症状或体征为目的病例教学方式,亟须在教学思路和模式上作出调整,探索出能适用于不同急诊条件和环境的临床教学思路和模式。

2转变急诊医学临床教学思路和模式

急诊医学作为一门涉及面广、内容繁杂、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无法做到面面俱到的逐一学习,而以学习某些代表性急诊或急症的教学方式既受到学科特性和临床条件的限制,也不能充分反映急诊医学的内容和特点。这促使了我们对临床教学思路和模式的反思,不再刻意地对某一病例、症状、体征等的见习、示教,转为对学生现代急救理念、基本急诊技能、急诊人文精神的教授,最大限度地体现现代急诊医学的学科特点和内涵,也能让绝大部分今后不从事急诊医学工作的医学生在临床其他领域工作时也能终生受益,这或许才是开展急诊医学教学的主要目的。

2.1现代急救理念的学习

新的急救理念推动着急诊医学的不断发展,通过急救理念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急诊医学的发展变化和新理论、新技术,培养基本的急救意识,更好地理解急诊的内涵,这较之对某一具体疾病救治的学习更有意义。在临床教学中,比如对“早期救治”理念的学习,我们会以颅脑损伤、心脏大血管损伤的救治为例提出创伤救治的“白金时间”、“黄金时间”等概念,借助具体的案例让学生理解“时间就是生命”的含义,懂得“早期救治”理念中时间因素对于急救的重要性。又通过心、脑血管急症的院前救治为例讲述“早期救治”理念已要求急诊医学走出医院围墙,从院内向院外延续,让学生了解急诊医学“早期救治”理念已从以往单纯的时间要求转变到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抢救和防治的统一、这也是现代急诊医学的发展方向。在这一理念的学习中我们主要以案例教学的形式向学生讲授,期间还会安排每位学生参加一次120出诊,以获得现场体验。又如“整体救治”的理念也是现代急诊医学重要的理念之一,这是因为急诊医学面临的患者往往不是单一系统的单一疾病,多系统、多器官的复杂急症也越来越多,要求急诊医师在疾病的救治中必须具备“整体救治”的理念。对这一理念的学习,我们会以急诊ICU和全院综合性ICU为教学场所让学生了解、见识对重危急症患者的病情分析,以及器官、系统的支持治疗,学习把病人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单一、分离的器官的整体观念,这也是目前其他学科医师普遍欠缺的理念。再如“循证医学”的理念,近年来,循证医学理念在急诊医学理论和方法的变革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以《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每一版的变化为例,充分体现了循证医学的理念和原则。通过对这些理论、方法变化的对比学习,可让医学生了解到在现代急诊医学中,各种方法的应用不再是仅仅依据医师的经验,而是更加注重科学依据和科学论证,专业化急诊医师的培养和急诊专科的建设是现代急诊医学发展的方向。

2.2基本急诊技能的学习

急救技能是急诊医学的重要内容,也最能体现急诊医学的学科特色和水平。急救技能复杂多样,包括了非手术性的急救技能,如心肺脑复苏术、气管插管术、电击复律术、呼吸机呼吸支持技术等,和手术性急救技能,如开颅探查颅内血肿清除术和去骨瓣减压术、开胸探查心脏缝合修补术、膈肌修补术、胸腔闭式引流术等。教学中对于较为复杂、专业性较高的急救技能,主要通过安排学生到急诊手术室见习急诊手术和到急诊ICU了解重危病人的救治来开阔眼界,使其更为全面地了解急诊医学的工作内容。对于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电除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基本急诊技能则要求每名学生都要熟练掌握,掌握这些基本急救技能将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终生受用,这也是开展急诊医学临床教学的目的之一。对基本技能的学习,我们以医院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为教学场所,采取模拟教学的方式,先由老师讲解示范,再由学生在模型上训练掌握,最后设置各类急诊场景进行考核,做到人人过关。

2.3急诊人文精神的学习

医学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在医学卫生实践中的应用与体现,是反映人类对生命根本态度的精神,忽略人文精神的学习只会培养出重技术而漠视病人病痛、感情和心理的冷面医生,这也是临床医患矛盾和纠纷突出的重要原因。急诊医学面对的是各类急、危、重症病人,所从事的临床工作与生命息息相关,也是最易出现医患矛盾和医疗纠纷的学科,因此,在临床教学中除了教授给学生基本的急救技能和知识外,培养学生“善待生命,敬畏生命”的品质和尊重病人隐私,尊重病人人格和以人为本的医学道德观和价值观等急诊人文精神也应是急诊医学的临床教学目标。对学生急诊人文精神的培养应贯穿临床教学的全过程,这就要求带教老师具有良好的急诊人文精神素养,让学生在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和细节中体验人文精神的存在和效力。如让学生学习体会在与病人和家属谈话、沟通中的人文关怀,学习在救治病人过程中关爱、珍视生命的品质和精神,学习对弥留病人的尊重和家属的抚慰,让初入临床的学生能尽早感受到医学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为成长为兼具医学专业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医师奠定基础。

3结语

急诊科医生论文篇(3)

【关键词】急诊科;技术特征;发展

【中图分类号】R1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479-02

急诊医学已成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急救模式的改变对急诊医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其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大多数急诊医学工作者仍被一些问题所困惑,而较为重要的是急诊医学学科的建设。关键可能在于我们仍为对这个新兴专业的技术特征和发展不甚明确,个别领导及职能部位对急诊工作认识不足,重临床轻急诊,重院内轻院外,急诊工作风险大、待遇低、工作累、无政策倾斜,这也是造成急诊队伍中部分医护人员专业思想不牢固,优秀人才不愿进、留不住人的根本原因。因此有必要认真地对这个问题加以思考和讨论。

1 急诊科的技术特征:

1.1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对急诊医学的定义决定了急诊科医生的专业特色。急诊医学的内涵包括院前急救、复苏、灾害医学、创伤、中毒、危重病、急诊医学管理七个方面。随着急诊医学的发展,其专业特色也会更明显,更不能代替。

1.2 急诊科的功能定位:近年来,大家对急诊功能的定位逐步达成了以下共识:(1)生命和脏器功能急症的紧急抢救;(2)鉴别、分流,以最快速度完成急症的鉴别诊断,主动向各专科输送病人;(3)一般急症的诊断和治疗;(4)危重症的监护治疗;(5)灾难事件的急救。

1.3 必须充分认识急诊医学的内涵 1994年美国急救医学会将急救医学定义为:对于非预期的创伤或疾病即刻评估、处理、治疗和预防的专门学科。即以“抢救生命、缓解症状、稳定病情、准备转出”为工作核心。

1.4 急诊医学已成为临床二级学科 急诊科已作为独立的临床学科在运作,但它有别于传统的临床专科,而是以疾病的急缓危重程度来界定,针对患者而言更加注重患者的整体性和救治的时效性。这说明急救医学自身特点主要表现为涉及的疾病谱广,急症发生的随时性和急救技术面对的复杂多样性。

1.5 急诊医学贯彻“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 有的学者提出急诊医学是以“时间维度”为标准(急与缓)的一种医学体系。所以,急诊医学不但涉及危重病,还涵盖包括慢性病和疑难病等其他方面的所有急诊问题。

1.6 我院急诊科根据急诊工作的特点,在建科过程中纠正了急诊科只是“转运站”的做法,设置专职科主任,固定内、外科医师。现在急诊科副高以上职称人员占30%,配有专职麻醉师和固定的护士。我院初步形成了能独立完成诊断、治疗、抢救任务,与专科只有会、协作关系的自主型急诊科。

2 急诊科的技术要求及特点:

2.1 急诊科的工作流程:急诊医学的技术范畴应重点放在对急诊危重病的紧急救治方面,因而建立一个处理流程是至关重要的。我院通过对急性心肌梗塞实施院前溶栓治疗,对建立和完善院前急救体系做了一些探索。我院急诊科于2005年6月专门组成院前溶栓小组,固定设置溶栓救治出诊箱,出诊人员有值班医师、护士和司机,一经接到病情报告即开往发病现场。在完善院急救体系中,我们还有计划地指导和培训基层医务人员,加强其AMI早期诊断专业知识的掌握,特别是心电图的识别,使基层人员具有院前早期溶栓治疗的意识,并及时与其进行诊治意见的交流、至今我院急诊科对所属医疗单位和附近社区431例AMI病人实施了院前溶栓治疗,从发病至开始溶栓的平均时间280分钟明显缩短(P<0.01)。所有接受院前溶栓病人无1例死亡,经与院内溶栓病人比较,血管再通率和30日预后良好率均有所提高。

2.2 急诊医师要掌握什么样的危重症技术?首先要有相应的设备支持,一是急诊学科带头人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想的多,做的少,不愿意付出过多的劳动。二是缺乏整体发展计划,当遇到病情需要某种技术时,就想试着用,但往往因事先准备不足,多有失败。三是闯劲儿小,瞻前顾后,犹豫不定,失去机会。解决这些问题,首先的是要树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思想,做出年度调整计划,二要文献先行,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和广泛调研,咨询或学习,充分了解该项技术的特点,内容,方法,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并写出完整的综述。三是逐步实践,主要熟悉程序方法,不力求效果,待熟练后再选合适病例。

3 急诊科的技术发展:

加强急救医疗队伍建设,应从突发卫生灾难事故医疗保障着眼,从满足平时社会急救医疗要求着手,从急救医学是由多学科组成的专业体系特点出发,发挥多学科技术优势,培养一批现代复合型急诊人才。

3.1 首先应突出抓好学科带头人的业务技术水平和协调,管理工作能力。具有宽广精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丰富和有较强管理能力的人担任学科带头人,正确认识高学历,高职称与实际工作能力的关系和差别,从根本上抓好医院的急诊医疗人才培养的工作。

3.2 其次是抓好队伍建设。急诊医学涉及多学科跨系统专业知识,不是简单的预诊、分诊工作。我院拟从院前急救、创伤外科、复苏、中毒、急危重病医学为切入点,针对性地加强学习与培养提高,并不断补充年轻医师到这个队伍中,形成急诊医师人才梯队,满足临床需要。

3.3 发展急诊专业,必须赢得其他专业学科的认可。因为从专业角度讲,急诊医师这方面知识全面牢固,技术操作熟练。参加现场抢救很容易成为核心指挥员,对树立急诊专业形象非常重要。

3.4 急诊科的专业技术发展,需要有一个大的急诊模式作为支持,这方面讨论很多,如院前急救---急诊室---ICU---一体化模式是目前认为较为理想的模式,如果没有和则急诊队伍不能巩固,科室业务水平难以提高,急诊科名存实忘或有名无实。

3.5 提高急诊科管理水平,促进急诊医学发展

我院急诊科2009年2月在急诊计算机单机管理基础上开始进入医院计算机信息网络管理,其功能包括:急诊病人登记;急诊病人查询;工作量、病种等统计。急诊病人登记系统的运行为急诊管理提供了重要数据资料,有利于提高急诊服务质量,有利于急诊工作正规化管理,有利于流行病学的调查分析。通过网上交流可加强急诊专业人才的培训,进行急诊病例远程会诊、病例计论、交流经验、查阅中毒资料库,使更多的医务人员了解急诊医学的进展。

3.6 加强急诊工作的协调:急诊患者出口不够畅是多数急诊科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某大型综合医院急诊科1年共接诊患者73 865例,其中25 652例留观,1 334例进入抢救室,两者共占急诊就诊人数的37%。同期仅有1 032人被收住院,仅占留观与抢救室病人的3.8%。80%的急诊患者留观超过10天,而国外急诊病人留观时间不超过24小时。此外,在遇到多发复合外伤、涉及多系统危重病人紧急抢救时,各科室相互推诿、延误患者救治也是急诊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急诊疑难复杂病例的住院和多发复合外伤的抢救是医院有关部门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3.7 确定地位、完善功能、规范行为:虽然,近年急诊的地位有所提高,但仍与当前及今后的发展不相适应。急诊作为急危重症患者的主要入口,是医院医、教、研无法离开的。现阶段急诊功能的完善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3.7.1 决定性治疗前移:急诊危重伤病员病谱广泛、病情多甚重、凶险。存活与死亡间的时间狭小,稍一耽搁就会失去抢救生命的时机。因此,在积极实施复苏措施的同时,把决定性抢救治疗前伸到急诊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7.2 加强院前急救—院内急诊—ICU的一体化建设:院前急救—院内急诊—ICU的一体化建设要视当地急救体系的模式和各医院的具体情况而定。至于急诊科是否需拥有自己的EICU或与全院综合ICU合并成为一体,则应根据医院情况而定。

3.7.3 加强急诊外科的建设:近年来,急诊病种中创伤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我国每年死于创伤者在70万例左右,在人口死因中占第4位。另外,急诊工作的流程还不尽合理,很多抢救工作没有形成规范,随意性较强。制定合理的工作流程、规范的工作制度、简单易行的诊治常规是急诊工作的当务之急。

3.8 结合临床实践开展科研,突出急诊医学特色

急诊科不仅有大量的临床工作和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还应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较强的研究工作。结合国内外急诊医学的发展方向和医院的现状,冠状动脉闭塞早期的溶栓治疗和及时PCI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再灌注治疗;在中毒方面的研究集中于CO中毒迟发性脑病的研究;对急诊多发伤的研究,重点为创伤早期的治疗及多脏器衰竭的诊治。

参考文献:

[1] 王佩燕,我国急诊/急救医疗的现状及对未来改进的思考兼论“大急诊”、济南 ;第二届现代急诊医疗管理发展论坛资料汇编:105-108.

[2] 邵孝鉷 蒋朱明,急诊医学、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3.

[3] 吕传柱,中国院前急救近十年的发展及未来展望,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5(20):1487-1488.

[4] 梁子敬等,急诊医师专业特色的新思考,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5,2(6)1015-1018.

[5] 吕学苏,胡大一 . 急诊医疗的组织管理浅议[J].中国医药导刊,2005,7(2):103.

[6] 王佩燕. 培养急诊医学专业医师促进急诊医学发展[J].中国急救医学,2003,23(3):173-174.

急诊科医生论文篇(4)

关键词:急诊科医生 全科医学 关系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b)-0218-01随着医学的发展,医院各领域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分科越来越细。急诊医学作为医学领域中的一门新兴的跨专业综合学科,是以现代医学科学发展为基础,以临床就诊措施为手段,从机体整体上研究和快速有效救治急症,并精心科学管理的综合临床学科[1]。它涉及到院前急救、灾害医学、复苏医学和危重病学等多个二级学科;全科医疗涵盖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和社会科学等丰富的内容,集合了其他学科领域的一体化的临床专业。现就作者在急诊科收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全科医学与急诊医学的关系。

1 临床资料

统计作者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在急诊科收住院的病人2484例,其中男性患者1510例,女性患者974例。年龄最大者为95岁,最小者为出生1天。其中危重病人292例,死亡34例。各病种分布(见表1)。

在急诊科进行的诊疗项目有:使用呼吸机23例(次),心电监护738例(次),气管插管23例(次),心肺复苏13例(次),气管切开2例(次),胸腔穿刺5例(次),洗胃23例(次),心电图检查1046例(次)。

2 讨论

全科医学自20世纪60年代诞生起,仅仅经历了四五十年的历史,仍然是一个年轻的学科。该学科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引入我国,在国内发展的时间不长,但其临床的重要性日渐显著。根据上述临床资料,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急诊科医生与全科医学的关系。

2.1?急诊医学涉及面广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建设、交通运输、建筑工程、水利电力等迅速发展,意外伤害事故逐年增加,已成为日益严重的医学和社会问题;自然灾害如地震、水灾、火灾、风灾等发生频繁;人口寿命延长,老年人所占比例增加,老年性心血管系统疾病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仍然是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由于这些疾病导致的心跳呼吸骤停、多器官功能衰竭是死亡的主要原因。患者一旦有急病,不管是何种疾病,常常首选急诊科。在我们的统计中发现,急诊科接诊的病人涉及临床各科的疾病,服务的对象是内外妇儿等各科的任何年龄的患者,而且急诊的病人往往病情急,病情危重,如多发性创伤、复合伤、重要器官如心、肺、脑、肾的严重病变,以及溺水、中毒、触电等,往往不是某一专科的疾病,这就客观上要求急诊医生知识面非常广,要突破临床各科的局限,对各科知识掌握熟练,短时间内要判断出疾病的性质,确定抢救措施[2]。

2.2?急诊科医生必须熟悉各种危重病急救医学所需要开展的诊疗技术

从上面所统计的临床资料中可见,急诊科医生必须熟悉各种危重病急救医学所需要开展的诊疗技术,这些都涵盖了各个二级学科常用的诊疗技术。

监护技术:(1)体温、呼吸、血压、心电图;(2)血气生化分析,如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氧饱和度、血液酸碱度、碳酸氢根浓度、二氧化碳结合力等;(3)血流动力学和氧动力学;(4)系统与分级监护等。

诊疗技术:(1)吸氧技术;(2)气管插管术、气管切开术;(3)机械通气技术;(4)深静脉穿刺置管术;(5)胸外心脏按压术;(6)电复律除颤术;(7)调温技术;(8)洗胃导泻术等。

2.3?急诊医学临床思维和临床决策决定了急诊医生必须具备全局的观念

急诊医学所涉及的领域远远超过其他临床专科,工作时要求急诊医生在资料和时间有限、病因诊断不明确的情况下做出合理的处置。急诊医生针对急危重症患者着重强调对目前患者体内病理生理状况的了解,了解各脏器功能的状况以及各脏器功能间关联,抓住目前最可能致命的、最严重的问题,同时注意寻找急性加重的诱因,并采取最简捷、最有效的措施,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快的速度进行干预,为进一步专科治疗赢得时间和机会[3]。与其他学科相比,这要求急诊医生具备广博的知识面,具备全局观念[4]。

2.4?未来发展的趋势:急诊医生必须是一专多能的高级全科医生

西方发达国家急诊医疗属于全科医疗,急诊医生必须是经过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专业急诊医疗训练以及急诊医疗危重症训练,并为对上述急诊患者进行初步认识、评价、处理与进一步处理安排的临床工作者[5]。而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少数医院才开始着手培养通科急诊医生。全科急诊与专科急诊相比有着鲜明的特点:(1)成本/效益比较低;(2)急诊总体处置质量较高,而单病种处置质量可能较低;(3)更有利于急诊管理;(4)学科体系形成快,但不易于接受。因此,所有急诊医生必须是一专多能的高级全科医生。

总之,我们认为全科急诊医疗的发展史21世纪急诊医学发展的方向,急诊医生与全科医学密不可分,急诊医生也应接受全科医学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较好的保证急诊科临床工作的圆满完成。

参考文献

[1] 崔华中,邓利芝,陈丽卿,等.对我国急诊医学发展的思考与探讨[J].门诊管理,2004(12).

[2] 王一镗.面向未来 迎接挑战 促进我国急诊医学全面发展[J].中国急救医学,200,20(11):629~630.

[3] 樊寻梅.面向21世纪的急诊医学[J].急诊医学,2002,9(1):3~4.

急诊科医生论文篇(5)

急诊医学是医学领域中一门新兴的跨专业的边缘学科,同时涉及多门医学专业。急诊医学以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为基础,以临床医学的诊治措施为手段,在机体整体角度上研究和从事急危重症的及时快速救治及其科学管理体系的临床综合学科。强调鉴别诊断与治疗,强调时间就是生命,强调医生对复杂抢救工作应激性[1]。内容涉及临床各学科及急救新理论新技术,教学课时相对较少,难度大。如何使学生在有限教学时间内能深入了解基础理论知识,正确掌握各种急救技能是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对如何做好急诊医学教学,我们在理论大课和临床教学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现报道如下。

1理论教学

1.1学生情况的调查

目前我科承担的安徽医科大学本科生急诊医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是安排在学生实习结束后回校等待毕业的期间内,而此前已经有部分学生在相关教学医院急救医学科(中心)实习,接触过急救医学;急诊医学是选修课,且一些学生由于忙于找工作等原因,常有部分学生旷课的情况。为提高学生们的上课积极性,我们以实用性为原则指导教案与授课方式的选择,获得了学生的好评,选修人数逐年增加,从最初的开课班级学生上课率的70%提高到今年的90%,同时也提高了授课老师的综合素质。

1.2教学内容与授课方式

学生已完成医学基础课程,有一定的内外科知识,已经历了临床毕业实习阶段,在这个时段学生求知求新欲望强,渴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再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提高,这是开设“急诊医学”选修课的较适宜时机。且他们即将成为一名临床医师,作为一名临床医师,无论从事何专业,面对的患者是一个整体,可遇到各种本专业或本专业外的突发急症,故必须具有一定的急诊基础理论,掌握基本的急诊抢救技术,熟悉常用的监护技术。我们以集中大课授课形式进行教学,并以多媒体教学。

1.2.1大课教学内容我们参考目前主要的急诊医学方面教科书。内容包括了急诊医学的专有概念和理论,提供了实用的诊疗知识和具体的急诊抢救操作步骤。力求条理清楚,叙述简洁,通俗易懂。授课过程中,授课老师以教材为基础,对某些知识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校正和补充,如讲解心肺脑复苏这一章节时,以“2005年复苏指南”为依据,也结合讲述相关的急诊医学进展性知识,并举了许多亲自诊治的临床实例,增加了内容的生动性。在授课休克章节时,增加休克治疗指南方面的知识,在介绍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时,增加目前主要器官功能支持的技术进展,讲解多发伤章节时,增加损伤控制外科和损伤控制手术;同时介绍重症医学方面的进展。随着急诊医学发展,我们逐年增加授课内容,并贴近现实。

1.2.2大课教学方式全部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由中、高级职称医师负责授课。对教学各环节质量监控。急诊医学教研室按照学校统一部署,制定了急诊医学教学的质量标准,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到成绩考核及记载等均有明确的质量要求。首先授课前一周备好教案。对年青医师授课前科室先进行集体备课,并严格执行试讲制度,先在科内试讲,经教研室考核合格后方可授课。保证授课内容的准确与课时安排的合理性。其次严格按照按教学计划编写教案,保存教案以供检查。按教学计划的进度教学,按规定时间辅导答疑。定期征求学生教学意见和建议,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做好课程结束前考试复习和命题工作,及时阅卷并进行试卷分析、报送考试成绩,按照试卷分析报告,改进教学方法。

1.2.3多媒体教学具有极大的优势多媒体教学具有巨大优势:1)丰富和增大了课堂教学信息量,可及时获取、充实和更新课堂授课内容,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进度,实现了多种教学信息的有效整合和利用。2)通过大量的图像、视频及动画,使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抽象、静止、局限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动态和全面。有效改善学生的认知环境,教师的描述性讲授大为减少,可将更多的时间用来启发学生思考疾病产生的原因、机制及疾病发展的趋势等,从错综复杂的症状中找出影响生命体征的要害因素,提出治疗要点,活跃学生思维[2],增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3)具有可重复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对某一重点、难点或课堂反馈上来的问题,可反复点击图片或点击寻找图文并茂的相关内容,进行多次演示和比较,有利于学生的观察和思考,有利于师生共同分析和总结。有些课件学生可以带回宿舍复习。4)时间利用率高。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可以节省大量板书和悬挂挂图的时间,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加了教学的信息量,扩展了教学内容,有利于讲清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师生的互动;为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率,提供时间上的保证。从而引发了教育思想的转变,有力地推动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当然现实中,学生长时间、单一的注视大屏幕投影,因视觉上的疲劳,容易使大脑进入抑制和嗜睡状态,根据多媒体教学实际情况的反映,学生上课打嗑睡现象明显高于传统方式的授课,还有部分同学反映教学节奏快,不容易跟上教师的思路等。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认为,要避免出现这些缺点,老师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1)保证多媒体课件的质量,幻灯片上的文字要少而精,提纲携领、简明扼要,切忌全文照搬教科书。2)把握教学的节奏和气氛,适当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消化。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活跃课堂气氛,及时掌握和解决学习中反馈上来的问题[3]。3)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4]。4)强调学生课前预习,做到心中有数。

1.3教学结果对学生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估采用期末书面的考试方式,有选择题、名词解释、问答题,考核成绩合格率达99%以上。成绩欠佳的学生都是因缺课之故,而考核的知识点正是对书中知识点的校正或补充,学生很满意。

2临床教学

由于学生在实习前理论学习主要按系统疾病学习各科科危重症。它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而明显地横向性联系不足,使急诊教学内容凌乱,影响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使学生在较短的急诊科实习期内了解更多的急危重症,并且将各科知识能够融会贯通,我们对照具体病例加强急诊理论知识的教学。

2.1多方面提高教师水平我们对急诊带教教师进行全面培训,我们有两位赴香港学习,取得急救医师培训导师资格。当前医学教育发展较快,要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必须要提高急诊医学教师的素质,这不仅在专业技术方面,而且在师德、人文素质方面也需要培养。近两年,我教研室认真进行集体备课制度、试讲课制度,要求每位教师认真撰写教案,并对年资较低的青年教师进行岗前培训,以利于教师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融教于学,收到较好的效果;对于高年资教师,一方面提高自身对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学习,同时对低年资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建设性意见。以从多方面促进全教研室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p#分页标题#e#

2.2多元化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5]提高诊断、鉴别诊断的能力及处理疾病的水平。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对实习生进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1)通过带教教师在临床工作当中实行疾病的规范化诊疗流程来进行临床实习生的带教工作。对某一种疾病采用规范化诊疗程序,以便使学生形成一个惯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特殊的急诊思维方式。从急诊医学实际出发,针对急诊患者个体差异大、疾病症状暴露不充分,临床诊断时间紧、资料收集可能不完整的情况,运用综合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科学判断。2)专门安排小讲课,对于临床常见疾病和症状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案对实习生进行讲授,以培养实习生知识的全面性和对医学理论知识的归纳性。3)开展疑难危重病讨论和典型病例讨论制度,由副高职称以上的教师指导,对此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先由实习生自己讨论并提出诊断处理意见,后由教师进行临床病例分析及点评,以纠正实习医生讨论中出现的错误概念和补充不全的知识点。4)开展教学查房,针对某一典型病例或有较强鉴别意义的病例,由带教老师充分准备后带领实习生进行教学查房,同时规范实习生的临床查体操作,培养实习生的对疾病的整体观念。5)强化学生的综合运用和实际操作能力,特别注意对学生的诊断及治疗预以总结,帮助分析把握不同病症的根本区别。6)进行道德意识和良好心理素质的示范和教育。让学生了解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就可以防止和减少医疗纠纷。

3模拟教学在急诊教学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诊疗安全知识的空前强调以及医学伦理学的发展[6],模拟教学技术也开始应用于医学临床教学[7-8]。我院教育科引进了一批辅助模拟设备,为我们的模拟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急诊最大的特点是“急”:病情急、时间急、患者与家属的情绪容易急。因此急诊医学中任何工作失误和差错都会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危害,甚至直接威胁生命,易产生医疗纠纷。因而模拟教学规避了包括患者由于所接受的操作不当而引发的伤害甚至死亡以及受训者本身可能因操作缺陷受到的伤害。

3.1通过单项操作模拟教学可以进行各项重要的急诊抢救技能的标准化、规范化练习,包括气管插管、心肺复苏、呼吸机应用、除颤机的应用和深静脉穿刺置管等,可反复练习直至熟练掌握,并可在阶段训练后考核技能掌握情况,我们有两位专门在香港培训的两位高年资医师辅导。我们有专门的操作训练室,在心肺脑复苏(CPR)的临床教学中,学生在模拟人进行CPR测评。测评中男生初次胸外按压合格率为45%、女生为23%。有些学生在观摩其他人行CPR时,可以提出其缺点和不足,自已操作时却犯同样的毛病。我们多次训练,使绝大部分学生掌握了要领,达到了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模拟教学,使胸外按压合格率男生达90%,女生达87%。

急诊科医生论文篇(6)

一、积极开展中医急危重症业务技术培训。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卫生厅“以病人为中心,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的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充分发挥急诊科中医药人员的人才优势,运用中医药疗法为广大患者服务。为此我们急诊科制定好科室发展计划,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建立人才梯队不断满足专科中医内涵建设需要。制定发挥中医特色的具体措施,并组织实施。制定并不断完善常见病及特色的具体措施,并组织实施,提高特色病种的辩证论治水平,提高中医治疗率。开展了针刺疗法、耳穴压豆、拔罐疗法、中药灌肠、中药湿覆、红外线治疗;制定了急诊科常见病临床路径。我科中医甲级病历率100%,辩证论证优良率≥92%,中成药辩证使用率≥92%,中医治疗率≥92%,中西医结合治疗率≥94%,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82%,急重症中医治疗率≥90%,急危重症中西医结合治疗率≥50%,急救物品完好率≥100%。

二、加强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科室业务的管理

重点落实医疗管理核心制度。如病历书写制度、处方管理制度、首诊负责制度、值班、交接班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病例讨论制度、医嘱制度、会诊制度、转诊制度、转院转科制度、查对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加强医疗质量控制的三级质控网络管理,确保医疗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规范和制度来约束。不断完善质量控制和考评指标,每月进行集中检查考评。进一步加强医疗安全和生产安全工作。我科通过科早会、专题讲座和业务培训等形式,反复强调医疗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增强临床医师的医疗安全意识,教育临床医师严格遵守技术操作规范,及时、全面、正确地书写病历及各种记录。为确保医疗安全,防范重大医疗事故的发生。加强医患沟通,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选择权。进一步强调了医务人员的告知义务,切实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有效地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着力改善就医环境,降低医疗费用。通过医院管理年活动,使急诊科人员进一步理解落实和深化“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进一步完善服务设施,深化医疗环境,更新服务模式,简化就医流程,改进服务态度,为病人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杜绝对病人生、冷、顶、推、拖现象。积极开展便民利民服务,我科开展了免费医学咨询、饮水供应、轮椅供应、简化就诊环节等便民措施。急诊科主动为患者提供药品和医疗服务的费用查询,为住院患者提供住院费用清单。严格医疗收费管理,杜绝不合理收费。扎实做好整体护理工作。护士长根据“医院管理年活动”要求,建立健全了一系列护理规章制度。规范各种护理文书,开展整体护理工作。努力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加强了对每一位护士的“三基三严”教育,重点加强对操作技能的培训。加强院感管理工作,有效控制医院感染事件发生。感控医师每月对急诊科住院病区的住院病人进行不定期检查和月底病案统计。

我们不仅有良好的服务态度,更重要的是要有熟练的抢救技术和应急能力。对急诊病人要迅速、准确作出诊断和处理,尽快减轻病人的痛苦,这就需要每个医务人员认真钻研业务,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和抢救技术。因此科内组织定期的业务学习及加强各种急救技术的培训。如心肺复苏术、机械通气、心电监护、电复律、除颤、洗胃等常规的技术操作。坚持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对相关病例及时进行业务讨论,提高全科医护人员的急救水平。为适应现代医疗市场的发展,今年我科把发展院前急救这项工作当成重要任务抓,严格急诊出诊制度,院前急救小组24小时待命,5分钟安排急诊出诊,制定有急诊绿色通道总体方案,如遇急、危、重病人,一律实行急诊绿色通道,已做到先行抢救,而后补办各种手续。

急诊科医生论文篇(7)

本次会议以降钙素原(PCT)急诊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为主题,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PCT专题交流论文40余篇,主要报道PCT指导急诊临床诊断的病例;其他会议交流论文30余篇,内容涵盖心脑血管急重症、心肺脑复苏、多器官功能衰竭、灾害与院前急救、急性中毒、重症感染、急诊学科建设等方面。

大会首先邀请《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总编辑江观玉教授发言,江观玉教授感慨于本次办会期间遇到的种种困难,对所有来参会的代表表示了由衷的感谢。《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编辑部马岳峰主任接下来对过去一年编辑部的工作情况作了详尽的汇报。编辑部在过去一年中除了完成基本出版工作外,还积极组织征文活动,重视临床指南、标准和专家共识的策划和及时刊出。而编辑部过去一年的另一工作重点是中华急诊网的改版,改版后的网站与新版在线投稿审稿系统相结合,进一步改善了数据的完整性,注重用户体验,新增了不少实用的功能。改版后的网站上每月初提供最新的杂志内容全文免费下载,同时提供完整的过刊查询、下载及丰富的急诊学科学术资源信息。马岳峰主任还进一步讲述了编辑部今后的工作重点。

会议的主题发言首先从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主任委员李春盛教授开始。李春盛教授结合一个个翔实的病例,着重讲解了急诊科医师在临床中应该关注的问题:如何在治疗过程中逐渐发现问题从而变更诊断,如何根据患者特殊表现等进行诊断,以及如何根据相似的临床表现做出不同的诊断等。同时李春盛教授也讲解了急诊科医师如何规避医疗风险及纠纷。

结合本次会议主题和PCT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北京博爱医院的陈云霞博士详细讲解了PCT在急诊临床中的应用。她主要从PCT概述、PCT水平监测在脓毒症中的应用、PCT水平监测站急诊常见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应用建议,以及影响PCT水平的非感染性疾病这四个方面进行了介绍。这让急诊科医师对PCT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分层、治疗和预后评估以及合理使用抗生素等方面的实用价值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何新华教授通过分享包括:感染中毒性休克、腺病毒肺炎、细菌性感染并真菌血症和自身免疫相关性疾病这4例病例的具体诊治资料,与大家探讨了PCT的临床意义,让急诊科医师对PCT监测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詹红教授的报告主题为“急诊高危胸痛早期预警与危险性分层”。詹教授通过胸痛的病因、分类和分层,急诊胸痛诊治思路和急诊高危性胸痛这几方面,结合具体病例和ESC、ACC/AHA的指南,总结了以下几点:随着床旁心酶标志物的普及,院前启动胸痛患者ADP程序成为可能,院前急救对致命性胸痛做一般处理,快速送胸痛中心;胸痛患者院内评估,完成加快诊断方案(ADP)程序,诊断分流,对致命性胸痛患者做进一步处理,对诊断困难的胸痛患者进行特殊检查;对经过以上程序仍留在胸痛中心的患者进行救治;经过随访观察,对ADP组成,分层对近期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预测仍有很大的调查空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