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对中学历史教学的认识

对中学历史教学的认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06 16:52:21

对中学历史教学的认识

对中学历史教学的认识篇(1)

中学历史教学 学习方法 探究历史问题

多年来,有很多学校的领导把历史看作是小科,觉得好学宜懂。找找、划划历史事件,让学生背过就行。以至于很多学校都是随便安排一位老师去教。于是,有不少年纪偏大的,上课比较吃力的,并没从事过历史教学的老教师就成为历史老师,而年轻的历史系毕业的大学生则另有重任被安排从事语、数、英等所为的“大科”的教学,以免造成“师资浪费”。这实在是一个不高明的做法。因为中学历史虽然涉及的是历史上的事物,但也具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是因为通过历史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学会以全面、客观、辨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因此,历史教学并不是那么简单地划划、背背就行的问题,而是必须运用正确的历史教学法教授学生,才能实现学习历史的真正意义。正如前苏联的教育家巴班斯基曾提倡的最优化教学,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他认为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材难易程度、全班学生的程度、各种教学方法的效用和长短处、教师本人的特点和能力等,这些都需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和计划。基于这一点,谈谈我在历史教学方面的一些认识。

首先,历史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对历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教学的整体目标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知识的类型转变为发展思维的类型。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应强调,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即历史学习不应该是促成思想固化的过程。因为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辩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学生学习历史,像学习数学一样,也是思维的训练和强化,是思考的过程,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历,是积累经验的机会。所以,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活、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活跃发展。例如,激发学生兴趣,实施趣味教学。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求知探索的内驱力。在科技异常发达的今天,采用现代技术使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集合在一起,加工编辑成多媒体辅助课件已经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历史教学中利用这些课件,打破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图文声像并茂,生动感人,形象逼真地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创造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学习主动积极性。利用活生生的画面和悦耳动听的音响刺激感官,使学生耳目一新,身心愉悦,产生乐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情景感染,情绪体验,内心产生共鸣,得到启迪,产生学习的动力。

其次,历史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而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原形,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历史的解释,并提出他们自己的历史解释。因此,学生的学习要以探究问题为目的。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有人曾说: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成了历史的证据。那就是: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都要给学生机会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去深入探讨,以达到知识的创新。

再次,历史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主要是围绕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透过师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以史料运用为条件。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历史感到厌倦。我们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所以,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我们只有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充足的史料,才能配合好日常的教学活动。

对中学历史教学的认识篇(2)

关键词:历史教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3-029-01

历史是一门内容丰富多彩、充满情趣的学科,但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却出现这样一种现象:课堂上,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为什么充满情趣的历史教学不能明显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我想这与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有很大关系。对此,我有一些认识。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把握整堂课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整个教学活动的进行都围绕着教学目标而进行,因此对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把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认为备课不仅仅包括备教材,还包括备学生。教师在备课时,不仅仅要确定一节课的重难点,还应该充分了解生学生对历史的掌握程度和思想动态,体现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教师应仔细研读教材,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运用多种手段,利用多条途径围绕重点,设计有梯度、大容量的训练,使学生在训练中掌握知识,提高思维能力。教师在选择教学重点时,一要根据教学大纲,二要有整体观念,三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利于培养其素质,提高教学效率。

二、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教师上课前,要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设计好一堂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从整节课的整体布局(时间分配、核心内容)到具体的举例、提问(提问的对象)、习题设计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其中时间的分配至关重要,它能保障一节课顺利完成。

2、在课堂教学中,所举事例要扣题、真实,盛满情趣。首先,所举事例与所学新知识一定要有关联性。通过联系,可以认识到各国历史的异同,才能把握历史的本质。如学习“日本的明治维新”时,可以举“中国的百日维新”这个例子。其次,所举事例一定要有真实性。历史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容不得半点虚假,不能把电视中的‘戏说’和小说的虚构情节当例子。再次,举事例时语言尽量生动活泼、准确幽默,适当的时候还可以结合肢体语言来表现,以强烈的感彩感染学生。

3、设计一节课时,要注意提问方式和习题的设计。上课提问大有学问。教师备课时,就要设计好提问的问题和提问的对象。教师所提问的问题要具有典型性、趣味性和层次性。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可让中下等学生来答,一来可以反馈自己的授课效果,二来让后进生感觉到成就感,调动后进生的积极性。巩固性练习在每一节课中是不可缺少的,它既可检查教师当堂的授课效果,使教师及时地“查缺补漏”,又可使学生加强理解,巩固所说内容。因此,我们对习题的设计要求比较高,内容要有针对性,难度要有层次性,让上、中、下等生都有所获,课堂上大面积丰收,提高整个课堂教学质量。

4、要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历史课堂教学一般有复习、引入、传授、反馈、深化、小结、作业布置过程,恰当地将各部分进行搭配与排列,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层次,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是上好一节历史课的重要因素,如可将学生阅读教材和教师板书相结合,使学生活动与教师活动同时进行,实现无空闲教学。

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和被动地学习,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要注意两个方面。

1、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发展智力的基础,也是成功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教学中,要力求做到“新”、“奇”、“趣”,以唤起学生求知欲;根据实际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积极创造条件,采用挂图、模型、动手实践等辅助教学方式,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讲演法、发现法、讨论法、阅读法、问答法等常用的历史教学方法,适时地变换教学方式、方法,使得学生对教师有崇拜感,对历史有热情,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视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利用多媒体进行历史课堂教学具有直观性,多变性,趣味性等特点,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课堂,让学生眼、脑、手、耳、口等多种器官同时受到刺激,那些疑难问题会变得直观、生动,易理解。这样不仅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可逐渐增加强烈的求知欲。

对中学历史教学的认识篇(3)

教师角色;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2—0045—01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其也对高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改进高中历史教学方式,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则成为广大一线高中历史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个人的认识。

一、正确领会新课程理念

高中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学科教学的三维目标,其集中体现出“育人为本”的理念,这也要求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及“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课程理念。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变“教教科书”为“用教科书”,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并与学生积极互动,指导他们进行富有个性的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加强学习,正确领会新课程理念,尽快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准确认识和把握教材

新的高中历史教材采用了新型的编写体例,强调内容的综合性、专题性和选择性。教材以专题式知识体系取代了传统的通史知识体系,具有综合性强,时间跨度大,知识容量大,古今中外贯通的特点,尤其是必修教材,其知识容量更大,概括性更强,但教材的叙述篇幅却比老教材要少。历史教师该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课时内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呢?这就要求教师要在理解课标的基础上,准确地认识和把握教材,认真备课,学会取舍,以灵活使用教材。

三、努力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正确认识和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既要突破“教师中心论”的束缚,又要摒弃“唯学生论”的偏见。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自觉调整教学行为,重建师生关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把新课程所体现的教学思想、观念落实到具体教学中。为此,教师应努力转变自身角色,由教学中的主角变为“平等者中的首席”,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指导者。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是师与生有效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互动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师生分享知识。有专家认为,在未来的课堂教学中,知识将由三部分组成,即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具有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其中,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比重将会大大增加,教师具有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当前新课改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置于突出地位,提倡学生进行探究性、体验性的学习,这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一线历史教师转变自身角色提出了新要求。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还是教学情景的创设者、学生动手操作的指导者,历史教师只有真正实现角色的转变,才能适应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对中学历史教学的认识篇(4)

摘要:历史是初中学校教学的一项重要教学科目,对于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特别是在初中时期,正值学生个人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做好历史教学对于实现学生博古通今、提升素养意义非凡,能够引导学生更好的认识世界、认识自身所处的环境,对于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力。所以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从历史教学的方方面面做好教学工作,以便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本文笔者就历史教学中如何做好备课工作、如何引导学生预习、如何处理师生关系、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处理课后知识巩固等几个角度入手,谈一下我对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些认识。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经验策略

一、首先教师要做好备课工作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一项基础工作,通过备课教师能够对于学生的学习需求、课堂状况有一个初步的估计,同时对于学生的学习有一个很好的指导意义。笔者认为,想要做好备课工作,就需要教师做好以下几点内容:首先需要教师注重学生的学习基础,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了解他们的兴趣点,在备课的时候融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比如在教学《大一统的汉朝》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推荐学生观看《汉武大帝》等一些电视剧,来扩充他们的知识量。其次教师还要注重课堂的学习风气培养,学习风气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强指导意义,所以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此外,教师应该静下心来,在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认真地研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是个基本的道理。有人认为课文就那几句话、几个段落,要学什么内容,一看就明白,有什么可读的?其实不然,有好多问题自己还没有弄懂,更谈不上自己的感悟了,如一些重点词句的理解,课文的重难点,甚至疑点问题是怎样确定的?本课需要设计怎样的教学目标? 等等。历史课是知识性、人文性、思想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要教会别人,必须首先自己弄明白。

二、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预习

预习对于学生的课堂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学生的预习,能够对于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同时对于课文中的一些难点能够有所了解,对于自己熟悉的一些知识也能够再次回顾、思考,以便在课堂学习的时候能够有重心、有目的的进行。预习这一教学环节虽然不是教学中最主要的环节,但它是一次新的学习的开始。如何让学生真正的自主预习,这是老师们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预习环节的学习,引导学生预习时要因人因内容而异,预习知识要指点到位。不同性格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在引导学生搜集资料时也要从不同的角度引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选取不同的预习方法。

三、再次教师要处好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对于课堂教学的进行有着很大的影响意义,良好的师生关系就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处于积极的状态,而不好的师生关系则会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学氛围的僵硬,影响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加强师生关系的构建,以便为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笔者认为,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引导者。即教师不再局限于向学生问问题,而是引导学生提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去发现问题并能学会解决问题。让学生动起来,让历史课活起来!教师从传统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与学生在同一平台上互动研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这无疑能够使课堂气氛活跃化,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积极化。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播放的影视图片来感受历史,通过学生自己查资料进行演讲、表演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教师也可以在学生的活动中及时肯定学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造性的发挥。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事件的认知程度得到更大提升,虽然减少了教师滔滔不绝的精彩演讲,教学效果却出乎意料之外。

四、另外教师要激发学生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对于实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此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实现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主动探究,拓宽历史知识学习的宽度。其实每个学生的心灵里,都有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关键在于老师怎样去点燃。每当在历史课上讲到有意思的历史典故时,平常不认真听课的学生也认真听课了,甚至还能够认真思索教师的问题并试着回答。这也让我意识到,应依据我校学生的特点,首先要让学生愿意听我的课,在此基础上才能深入到学生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所以说,作为一名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比如,创设好的情境导入新课,可以起到很快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我在讲到“封建集权的不断加强”时引用学生看过的电视剧《汉武大帝》,让学生首先谈一下汉武帝的主要功绩,然后再引入新课,就很自然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求历史知识奥秘的兴趣。当然,在讲到枯燥无味的历史知识时,教师也可以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入手,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入手,当然,要恰到好处,以免冲淡了主题。

五、最后教师要做好课后巩固

《论语》这强调“温故而知新”,特别是在初中时期,学生学习的科目多,知识也多,所以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之余能够及时的做好知识的巩固复习,以便能够加强印象,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训练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可以口答、笔答、自背、互背、检测等,也可利用多媒体以选择、填空的形式进行,但要保证训练的内容、质量、时间。题目考察的内容既要覆盖全部知识点,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训练的时间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训练之后,教师要及时体察学情,反馈矫正,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当堂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对中学历史教学的认识篇(5)

“道”的含义:道理,事理,规律。具体到历史学习,就是历史认识,就是对历史规律进行总结,对历史上曾经出现的事件、人物、文献、政策等用自己的思考去评判,并进而对当今有所启迪。学习历史是为了以史为鉴,“历史的问题现实地思考”,“现实的问题历史地思考”,是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的方法,更是学以致用的要求。历史事件是“死”的,而人的认识是“活”的,因而历史教学才是“活”的。

要想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悟道”,教师就必须改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式。要引领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而不是靠教师灌输知识。教师灌输的知识是“死”的,学生的思考是“活”的,学生只有拥有自己的思考,才能保证自己的学习是一潭活水,源远流长。

其实,最近几年,中学历史教学特别是高中历史教学与以往相比已发生重大变化。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明确要求:“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指导学生搜集和整理与学习相关的历史资料,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对历史问题实事求是地阐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新的教学大纲,当前高考对历史学科的要求也有了较大变化,即重在考查学生“认识历史”而非“识记历史”。无论选择题还是主观题都不再直接发问,都是创设新情境,提供新材料,让学生阅读材料和情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笔者大略统计了一下,当前历史高考重在考查:(1)对相关知识背景的理解;(2)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本身的认识;(3)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评价。简言之,就是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认识”。

为达到上述教学目的,教师应该教给学生认识历史的正确方法,即历史地思考,把历史事件和人物放在特定历史时期去认识、评判,还原历史的真实;辨证地思考,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客观公正地做出评价,打破二元化评价。

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还存在较大误区,许多教师课堂上还是讲得太多,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太少。许多教师仍然让学生死记硬背,有些教师甚至晚自习也让学生高声背诵书本上的知识。这种重“知识”而不重“认识”的做法,误导了学生,使学生拼命掌握“死”的历史,而不知道运用自己的思维去认识历史,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中对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要求更无从谈起。

因此,历史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悟道”就显得尤其重要,这既是教学方式的改变,更是思维方式的改变。如何引导学生“悟道”?我们必须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历史,在阅读中用心体会历史;课堂教学鼓励学生质疑、辩难,建立真正的“生本”课堂,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丰富认识,提升认知水平;开展研究性学习,重视探究课学习和选修课程学习,让学生在搜集、整理相关历史资料中,提升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能力。

然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也绝非易事。多年来许多教师已习惯了采用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加之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功利主义越来越严重,使得教师越来越“实际”,他们更看重学生的分数,而不看重学生的素质。比如,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三个必修模块各有几节“综合探究课”,许多教师对这些“探究课”通通略过,很少有教师认真教授这些内容,理由是这些内容高考不考。这实在是一个天大的误会。这几课的内容的确未列入高考考试范围,但这些内容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更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还存在一个较大误区,即对选修课程的学习重视程度不够。殊不知,选修课程其实是对必修内容学习的深化,是更能体现学生学科能力,更能开阔学生视野和开发学生思维的课程。

对中学历史教学的认识篇(6)

关键词素质教育;历史教学;目标

那么,如何把这种素质教育观实施在历史教学中呢?这是近来学者们讨论的热点。我在教学实践中也时常被新旧教育观的碰撞所困绕空间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下面,我粗浅地谈谈看法。

(1)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修养教育。历史教育是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有很大影响的,因为历史知识本身具有认识和情感的因素,当我们回顾历史,发掘、整理历史时,人的情感因素就会熔铸于客观历史过程中。所以通过历史课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修养的教育,是历史教师的职责,实现历史课的情感和价值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当然这里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这种思想教育不能是干巴巴的“说教”,要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知识的认知来感受,也就是把情感因素自然融入历史知识教学。例如在讲日本全面侵华、全国抗日战争这一节中,对日本侵略者的暴行进行讲叙,对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斗争进行讲叙,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会产生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会融入历史知识的情感,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强向上的思想,还用得着用大道理来点化吗?所以,历史课上的思想教育是融于历史知识的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中提倡的政治思想教育实际上一直蕴含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在教学中需重视历史知识的传授,但同时应把正确的思想道德修养通过知识的讲授让学生们认识、接受,这非常益于学生的身心成长。

(2)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还应富有情趣,使学生了解、掌握历史知识。历史课不能上成干巴巴的说教课,但也不能上成“故事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情”要能动人、感人,但“情”的基础是历史的真实;历史课的“趣”,要能启人,趣要趣的幽默、智慧;“趣”的基础是历史的哲理。初中历史课,历史叙述中带着情节讲,这是教学形象化,符合低年龄为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初中历史课中侧重于对情节的叙述,因为初中学生对历史知识只是在认知阶段,在教学中引入一些适当的史实、资料、历史故事,这对于学生了解历史,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很有益处,在他们头脑中形成历史发展的大概过程,然后告诉他们通过什么样的书籍,去丰富已有的历史知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自然也会提高。当然,历史教学过程需要情节故事,但历史课不能上成“故事课”。教学的本质在于启智,说书的特点是消闲。诚然,说书讲故事也能蕴含一些道理,但它抓取人们兴奋和注意的是情节,而教学通过适当的故事情节抓取学生的是思辨。例如,我听过一节讲“”的课程,教者在讲动乱的过程中,讲“红卫兵运动”中,讲叙了当时的混乱局面,讲叙红卫兵的狂热,讲自己经历过的这一段的历史,学生的兴趣很快被抓取住,这时,教者如果提示大家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什么原因促成这样一场全国大动乱?它带来什么样后果?把学生带入思维的空间,认知历史的空间,可以把教者前面讲的故事,深入本质来看看清楚,可惜那位教者只叙述了一些现象、故事,而没能启动学生的思维。所以历史教育侧重于历史情节叙述,但不能故事化,这于我的第三点阐述有密切的联系。

对中学历史教学的认识篇(7)

一、中学历史教材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1.历史教材分析有利于全面实现历史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念下历史教学的目标是三维性的,为实现这一目标,历史教材必须在提供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方法、能力与情感的内容和条件。然而这些内容和条件大部分包涵于历史知识之中,只有经过认真的教材分析之后,才能认识它们、把握它们,从而形成一定的结构,才能了解把握住教材在发展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方面的教育功能。可见教材分析可以使教师深入细致地认识、钻研教材,成为全面完成教学目标的有效措施。

2.历史教材分析有助于教师整体把握历史教材的体系结构

历史学科在中学阶段具有完整的体系结构(笔者赞同姬秉新老师有关历史学习知识体系的观点),而各学段教材如初一、高一等又各具体系,某一单元教材甚至某一课时教材内容也有一个内在逻辑关系问题,而它们在学科体系中的位置、在一册书中的位置及其与其他部分教材的关系等,只有分析教材才能帮助教师认识清楚,才能明确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对局部教材才能做到“站得高方能望得远”,教学中才有全局性,才能掌握重点教材及其一般教材的关系。

3.历史教材分析有利于协调各局部之间的关系

组成历史教材的各局部内容,如单元、章节等,都是相对独立的教材单位,通过教材分析可以了解其具体内容以及各局部内容之间的关系,弄清它们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这种分析的结果,教师就可以从教学时间的分配、教学内容的组成和教学环节的衔接等方面,协调局部教材之间的关系,从而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功能。

4.历史教材分析是教材设计的基础

历史教材是按照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学科的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教育性及教学论的要求而编写的教学用书,对教材的认识程度直接关系着教学方法设计的水平,进而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只有全面深入地分析教材,对教材的结构顺序、教学内容的特点非常熟悉,才能安排必要的补充材料、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在教学中才能做到基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5.历史教材分析有助于提高教师素养

历史教材分析是历史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造性的劳动。分析历史教材的过程,就是历史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加深对教育理念理解和应用的过程,它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

二、中学历史教材分析的依据

历史教材分析的依据是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材和学生。

1.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钻研历史课程标准,领会其实质,是进行历史教材分析的首要步骤。因为历史教材是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编写的,是历史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教和学的主要依据,因此,只有站在国家课程标准的立场去分析历史教材、研究教法,才能真正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对教材的内容和编写特点以及教材内容的处理方式有深入的认识。

2.历史教材

历史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资料,是学生学习的工具。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历史教材力图将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所积累的数量巨大的历史知识进行精练的概括,以学生能够理解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为学生学习有关的知识或认证解决所面对的问题提供必要的基础和方法。作为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工具,历史教材不仅力图向学生展示历史知识的过程和学习的方法,而且让学生逐步体验如何从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认识和解决问题。历史教材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智力成长,而且教材中所蕴涵的思想文化内涵,所表现出的道德观、价值观,对学生的情感和修养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3.学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