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金融管理行业分析

金融管理行业分析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06 16:52:21

金融管理行业分析

金融管理行业分析篇(1)

1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分析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供应链需要承担较高的风险,这主要是因为该业务针对的对象主要是核心企业,所以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至关重要。供应链节点企业实施的融资是商业银行承担的主要风险,在这一环节中,容易发生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不相符的情况,甚至收不回的情况。供应链金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困难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为上下游企业以及核心企业进行金融服务。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风险识别、风险评价以及风险控制。其中风险识别是指对于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管理人员根据专业知识以及能力,合理的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归类风险性质,并通过分析,找出出现风险的原因;风险评价是指对风险带来的为好进行判断,分析商业银行是否能够承受;风险控制是指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定的措施,对风险加以控制。

2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问题

2.1业务风险问题分析

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再加上在发展过程中受一些因素的不利影响,无法充分保证我国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安全,仍然存在一些风险问题,造成风险问题主要是目前我国还缺乏完善有关的动产担保法律法规,而我国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的重要担保物的信贷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存款,另一种为应收账款,这样就无法为商业银行项目开展的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其次金融业务未得到信息技术有效支持,这主要是因为在金融业务开展过程中,信息技术能够加强降低交易成本,但是实际上信息电子技术投入不足,这样在融资过程中,对于额外割裂成本,就出现较大的情况,进而对供应链的资金信息流的有效对接产生不利影响。

再次金融监管结构理念需要积极的创新,对于银行业务创新,监督部门的金融监管结构理念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需要加强对金融监管结构的理念的创新。但是在实际我国金融监管结构理念创新性还有待加强,否则若不能加强金融监管,就会引发供应链金融监管出现风险。

2.2风险识别分析

风险识别对规避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产生的风险至关重要,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风险识别。首先法律风险识别,法律规范不完善给供应链金融业务带来的诸多风险。其次操作风险识别,由于操作人员的失误,造成授信调查、融资审批等流程出现问题,给供应链金融业务带来风险。除此以外,还存在两种危风险识别,一种为信用风险识别,另一种为市场风险识别。

3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策略实施

3.1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目前我国还缺乏完善的法律体制,同时由于我国一些中小企业信用状况较差,对此应为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信用体制以及法律体制,并将其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对中小企业的一些不良的操作行为进行限制,对于一些恶意逃避银行债务,用法律来制裁,以此我国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提供重要的保障,避免出现发生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不相符的,甚至收不回的情况。通过这一措施,能够加强中小企业的信用情况,同时优化了企业发展情况,这样能够有效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能够有效降低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的风险。

3.2加强供应链的完善和发展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发展的还不够成熟,所以仍然存在许多的风险问题,想要更好的应对风险,就要从供应链本身入手,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建立系统分析与管理。供应链包括许多的子系统,而各子系统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所以通过系统分析与管理思想的建立,严格控制供应链子系统,使其处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要加强内部控制。商业银行供应链缺乏较强的控制力,所以应通过内部控制,对供应链金融业务进行严格的控制,一旦发生违规违纪的行为,应严格进行处理。

3.3加强信息技术的介入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商业银行还应加大信息技术的投入,应积极的建立网贷平台,通过信息技术,加强供应链金融业务能力以及效率,同时通过信息技术,还能够严格控制商业银行金融业务的交易成本,减少供应?金融带来的成本风险。同时信息技术还能够加强对新客户群的开发,不需要只依赖于人员业务进行拓展,这样对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4建立健全供应链金融的准入体系

为了降低供应链金融业务带来的风险问题,还应建立健全供应链金融的准入体系,在审核过程中,首先应企业是否满足商业银行金融准入要求,其次还应对核心企业进行重要审核,一方面审核核心企业的经营实力以及信用,另一方面要审核上下游客户的管理能力等等,这样就规范了市场的环境,大大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带来的风险。

金融管理行业分析篇(2)

金融危机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探究分析

一、金融危机的成因——对风险管理的忽视

美国的次贷危机目前已经引起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表面看来。次级债问题是由美国低收入者的房贷所引发的。实质上。本次危机起源于刺激经济的目标下,过度的信贷以及信用风险互换等衍生工具的滥用.终致危机恶化。而贯穿始终的是,无论是监管者、金融机构和个人都存在忽视风险管理的因素。产生次级债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三点。即“资产过度证券化”、“杠杆效应”和“政府监管不力和错位”。而所有这些问题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对风险管理的忽视。

金融机构特别是投资银行,在追求业绩的目标驱动下,片面追求业务规模和业务利润的快速增长,而忽视风险甚至无视风险,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在金融行业更加普遍,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准与风险管控水平下降;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对金融衍生工具过分信任,认为一切风险可以通过工具创新转嫁给别人,忽视了衍生工具内在的风险,最终导致金融风险被成十倍地放大。

低收人人群在消费信贷的刺激下.对房价的上涨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对自己财务能力弱小的现实视而不见,盲目贷款购买大面积住房,最终无法还清贷款。

信用评级机构则在此中扮演了极其不光彩的角色.甚至故意为投资银行提高其产品的信用等级.某种程度上对金融风险的扩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金融管理行业分析篇(3)

[关键词] 资产证券化 流动性 次贷危机 商业银行

一、中美住房金融体系模式分析

1.美国住房金融模式

美国的住房金融体系主要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渐发展的,形成了具有两级市场的住房金融体系: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其两级市场的运行模式是:商业银行等抵押贷款发放机构在一级市场上发放住房抵押贷款,同时在两级市场上将这些抵押贷款出售给两级市场的参与者,如政府支持企业和投资者等。这样,银行就将抵押贷款的固定资产转换成可流动的现金,于是将抵押信贷的风险转嫁到两级市场。二级市场的运作模式是购买者通过发行抵押贷款相关债务工具进行融资,并利用它们所购买的抵押贷款进行担保。从整个美国住房金融体系来看,资金最终来源于购买这些债务型工具的投资者。通过资产证券化本身来分散一级市场的信用风险,从而达到提高一级市场资金的流动性和风险的防范。

2.我国住房金融模式

目前我国住房金融体系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商业银行为主体服务于房地产开发商和住房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和一系列的城市商业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业务占据住房金融市场的绝大部分,同时也出现了专业性住房贷款银行的尝试,比如中德天津住房储蓄银行在2004年的试点。但是我国住房金融体系中资本市场型发展落后,仍然没有启动二级市场。

二、中美不同住房金融模式下的商业银行风险对比分析

从次贷危机发生的整个过程来看,就是一个单边地产资产价格上扬预期下的不理性的投资和金融资产衍生产品复杂化以及监管机构的滞后所导致的系统性危机。美国住房金融体系在一级市场加大了抵押贷款数量,在二级市场上加大了资产证券化的数量和复杂程度。在美国住房金融体系下,美国的银行是属于一级市场的抵押贷款发放机构,面临以下风险:

1.信息不对称风险和清偿能力下降、信用损失增大

在美国住房金融体系中,银行作为抵押贷款的发放机构,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和分析技术手段的缺失,银行无法准确的估计出大量抵押贷款的风险,尤其是对抵押再融资债券等复杂金融产品的风险评估。

2.银行信贷挤出效应风险增大

次贷危机前,银行大量扩张信贷规模,结果是大量信贷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过度信贷扩张效应引起房地产市场过度繁荣,美国住房金融市场体系的参与者就形成了严重的投机心理和风险转嫁过度投资行为,金融体系过度支持房地产市场,而引发金融海啸,使得市场有流动性过剩转向流动性紧缩。此时资产证券化放慢,最终银行的信贷挤出效应会减小。银行的资金的周转率不能迅速的提高,银行利润减少,生存压力增大。

而我国主要是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模式,融资渠道单一,主要的贷款和交易都集中在一级市场。主要风险如下:

首先,房贷数量逐年增加和个人住房贷款乘数偏高。由于我国监管机构对银行的风险控制,这一乘数比例一直维持在70%左右,过高的房贷乘数主要依赖于我国商业银行,商业性房地产贷款在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中的比重从2004 年的13%上升到2007 年6 月底的17%,过高的依赖程度加剧了银行的风险。

其次,结构单一,没有风险分担机制。目前我国的住房金融体系结构单一,主要是依靠银行的信贷资金,而没有像美国金融体系中的保险和担保机构来分散风险,同时加上我国银行大多是“短存长贷”银行的流动性问题日益加重。

再次,信用制度缺乏。我国目前没有形成良好的个人信用评级系统,贷款条件宽松(见下图),个人收入和信用记录等资料的获取难度很大,伪造收入证明也并非难事,仅凭用人单位的收入证明无法有效评估贷款人的违约风险。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假按揭和骗贷事件频频发生。

三、对我国商业银行管理的启示

1.发展完善的资产证券市场体系,分散银行风险

我们要吸取美国的经验,发展我国的资产证券市场,分散银行风险。银监会要对证券资产发行机构进行资格审查,并向资格审查过关的机构发放牌照,发行机构再向中国人民银行上报发行方案,央行证券化发行实施核准,规定的要素(如评级、信息披露等)符合要求即可获批发行。实行统一管理和监督,防止两级监管的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监管体制的漏洞。

2.完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对银行安全指标体系的进行考核

(注:主要来源于企业和商业银行的常用指标)

控制银行的贷款和投资决策,加强信贷内部管理。同时,建立对银行安全指标体系的考核和标准化,比如说银行稳定性指标资本充足率、银行效应性指标净利润和平均资产利润率的考核等。

3.加强法律制度体系建设

首先要确定房地产金融的法律地位。其次是要做好商业银行住房金融业务制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最后把住房金融法律与房地产金融监管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房地产金融法律、商业银行法、房地产监管体系于一体的法律制度体系。

参考文献:

[1]张 锐:美国次级抵押贷款:从天堂到地狱.金融管理与研究,2007 (7)

[2]黄 隽:次贷危机对美国银行业的影响不宜估计过重―基于2000年~2007年美国大银行的财务数据.经济纵横,2008年第7期

金融管理行业分析篇(4)

关键词金融危机;商业银行;金融工程;培训

AbstractWhen whole world financial crisis spread, our country's Commercial bank in the knowledge, the idea and ability aspect should treat as what adjustment? Should be trained how to carry out financial engineering?These are the bank train the question which the worker needs to ponder.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money market development, the difficult position which as well as the banking industry faces, seeks for the banking industry finance engineering training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he promotion banking industry deals with the crisis and the market development..

Key wordsFinancial crisis;commercial banks;financial engineering; training

金融危机造成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消失,花旗银行濒临破产被国家救助。受危机影响,我国银行业也未能独善其身,资产减值、盈利能力下降等状况已引起我国银行业高层的关注。完善风险控制体系、防范风险的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金融问题专家和金融界共同探讨的问题。银行金融产品的风险定量和定价能力,针对客户的信息咨询和财富规划能力,正是构成银行业智慧力竞争的核心。

银行经营环境因危机而突变,迫切要求我国银行培训工作者分析危机带来的影响,认真思考未来金融业智能结构的变化,寻找银行培训的新对策。因此,金融产品的风险定量和定价能力、金融信息分析和IT运用能力、数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现代银行业务和风险管理能力、客户关系管理与服务等新生代从业要求,伴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而越发强烈。

一、加强银行业务定量管理能力的培训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进程中,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是必然趋势,要求银行发挥自身定价功能,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已经成为决定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

银行的金融产品定价能力是金融市场业务竞争的核心。由于国外金融市场和外资银行发展起步较早,外资银行在产品设计、风险控制、管理架构等有着丰富的经验。然而,我国银行业则并不十分了解复杂的金融产品内部定价和背后平盘的方式,在产品设计和交易时极为被动,很容易受制于人。所以,我国银行业产品定价的压力越来越大,而风险管理要求却越来越高。国际国内金融形势要求我们亟须加大对产品定价模型的学习,拓宽风险管理能力的深度,加强动态风险管理系统建设,亦是银行业迈向智能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应对挑战的有效途径,更是抓住金融商机的有利法宝。

风险创造机会,但不会防范风险的银行,最终将丧失更多的机会,甚至是生存机会。根据银监会《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的要求,商业银行应当建立与本行的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完善的、可靠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由于汇率和利率的市场化进程,直接影响了银行的资金价格,将对银行的经营管理产生重大影响,商业银行利用金融工程模型进行产品定价,流动性风险管理采用VaR方法辅助压力测试,已经是国际银行业经营管理的一种趋势。因此,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定量分析方法、受汇利率变动引起的分部门核算资金价格分析、银行经营决策和客户个性化服务的市场信息分析,需要依靠金融工程理论的支持。

银行业务管理的定量分析是建立在大量的历史数据基础上,国内金融市场开放较晚,数据的期限结构和类别体系均不完备,且需要计算技术的支持。虽然定量研究存在假设条件等局限性,但银行风险防范体系和金融创新、市场信息分析需要定量与定性研究的科学结合,定量分析从业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注重银行业金融工程普及培训,是现代银行智力结构发展的需要。因此,银行业金融工程的知识、技能和观念等培训项目开发,必须在传统的知识性培训基础上,适度加大数理金融和计算技术的授课比重,主动提升金融工程知识在日常培训计划中的比例。通过金融产品的设计、模拟定价训练、产品管理和市场分析等数量分析方法的培训,能够使各级管理人员理解和认识金融工程对银行经营和风险管理的作用,能够将金融工程思维观念逐步运用于银行业务发展和管理之中,如:公司财务、现金管理、投资及衍生品交易,以此提升银行业经营管理能力,适应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

根据金融智能发展的趋势,银行培训工作者应当变被动协调培训为主动跟踪培训需求,主动协同业务发展规划和经营部门,主动分析核心智力的需求特点,主动运筹金融工程知识的引入和运用,依据不同层面和岗位配以不同的知识和能力要点,如:产品模型设计、交易账户的风险值计量、回归分析、市场信息分析和IT数模运用等,在知识、观念和能力等方面的培训课程开发,合理布局新金融知识和观念的培训要点,弥补金融工程知识在银行业发展中的不足。风险定量和定价、信息咨询和投资规划的从业能力,固定收益类、外汇类、信用类和商品类金融产品定价能力,人民币金融产品的定价能力等决定了银行业竞争力。银行培训工作者组织金融工程实务案例教学时,应该加大金融工程案例分析比重,按照业务系列和岗位特点,结合产品开发进度,配以不同的离散型概率、二叉树分布理论、连续型概率、数理统计、随机波动理论、风险中心定价理论等知识点,系统地制定银行业金融工程培训大纲。这是银行业培训战略的主攻方向,是直面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人力资源培训的新挑战。

二、银行业客户服务需要金融工程理论支持

以理财产品为代表的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商业银行的竞争日益加剧,银行构建核心竞争力、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越来越在于集约化的精细经营。在这种外部市场环境和行业内部竞争的双重压力下,仅仅依靠业务操作人员的经验和公开的市场分析报告,无法及时、准确地判断市场走势,无法揭示潜在的市场风险和波动规律,更难以在竞争中先知先觉、抢占先机。

当今全球化经济金融结构,使跨国界的市场创新业务及风险日趋错综复杂,全景描述交易对手(C,Counterparty),了解自身业务(B,Business)和了解自身风险(R,Risk),参与合作(C,Cooperation)等体现了现代金融市场的竞争特点。针对国内外金融市场的特点,银行开展宏观经济、利率、汇率、黄金、基金、债券等专项研究,分析和预测宏观经济走势和国内外金融市场走向,为各级领导决策、投资、交易和理财业务提供有效的咨询分析和理论支持,为客户提供专业、客制化的研究服务,开展针对性的专题培训,如此种种业务发展特征需要金融工程理论的支持。运用数理金融、概率数理统计、金融随机理论等工具,我们可以深度挖掘信息资源秘笈,为银行发展提供市场、业务的信息机密。依据信息分析结果,为客户提供客制化咨询和投资规划服务。金融市场分析、银行理财规划、财务管理、会计、证券分析等经济分析的相互交叉从业能力开始提升,金融市场、产业市场,以及个子市场间的资金流、信息流等潜在市场运动规律分析和解密,需要现代金融理论工具支持。

三、银行发展需要现代金融理论知识

现代金融理论是认识金融危机所必备的基本知识,是我们主动参与现代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基础,是金融创新的源泉。

九十年代初期我国才开始金融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由于我们金融学科归类于哲学社会科学,金融队伍大多来自哲学和政治学知识领域,研究方法为定性分析。而西方金融研究方法具有很好的数理功底,归属于综合类。其次,我国的资本市场刚起步才十几年,资本市场的结构还很不完善,货币市场、债券市场、金融衍生市场等正在逐步完善和创设之中,投资者队伍主要由中小投资者构成,投机成分高,因此不会产生对现代金融理论的需求,学术界也难以对此产生研究热情。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银行业务以定量、定性相结合的信息分析型工作要求越趋明显。比如,银行的公司与个人金融的决策分析、咨询服务、投资规划和管理等。公司财务、衍生品交易、投资及现金管理,以及风险管理方面都要运用数理金融分析方法。在国内银行教育培训中,对定量公式提出的原文证明往往予以回避。

金融市场发展进程中,无论是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历史数据,寻找理财产品价格波动规律,还是用数学方法分析衍生金融产品,谁最先发现了内在规律,谁就能在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中取胜。金融危机肆虐之际,华尔街金融机构在智能金融方面重视并投入研发较早的,都能在这场危机中获得盈利。据我国智能金融研究院统计,利用智能金融计算技术的超强优势进行理财决策,华尔街10家金融中介公司取得了不俗的经营业绩。2008年度华尔街业绩评选中排位均在前列。这得益于计算机技术和数理金融的飞速发展。所以,数理金融、金融运筹学、金融随机分析等支持了IT产业向银行业延伸,是未来银行业重塑智力结构的方向。

金融危机蔓延之时,正是我国银行寻求新的发展和创新之际。加强地域、行业、客户之间,人与IT之间的市场信息分析和运用,提高信息附加值整理和归纳能力,为客户提供针对性、有效性的咨询服务,是金融创新的基础。因此,银行培训项目设计应当紧扣未来智能结构的发展需要,在满足应急和常规性培训的同时,要加大对金融信息和IT运用能力、信息分析和运用能力的培训。以数量分析的逻辑管理为特征,构建现代银行经营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与服务的新途径。

多年来,我国银行业追求高利润率高杠杆率的结构性产品和衍生性产品,顺周期特点比较明显。非保本理财产品和保本产品在2005年为29.87%和70.15%,2007年为62.5%和37.5%。到2007年,我国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中非保本产品占据了主导地位,越来越集中于风险更高的投资方向,且投资者对大多数理财产品是不能提前终止的,因此放大了理财产品的风险。

从银行业理财产品的服务质量调查发现,理财产品的名称误导、预期年收益率解释不清、银行一线员工的误导、理财产品存续期中的信息黑洞等暴露出的问题,说明银行理财产品服务还处于市场培育阶段。针对理财、利率、汇率、债券、基金、黄金等业务的深度服务,还需要金融工程、数理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学习,由销售向咨询服务的理念转变还要依靠不断的知识和能力培训,以此提升银行业务服务质量。公司金融和个人金融的客户经理,通过学习理财决策分析-Excel VBA基本工具,如:单一银行基金、黄金、外币的收益及标准差、投资组合的收益与标准差;金融产品间相关系数和协方差矩阵;投资组合的有效边界;风险资产组合和无风险资产与风险资产组合;债券的基本分析等,能够提高对产品质量和习性分析的能力,能够挖掘市场、机构投资者、产品的内在规律和动机,用定量分析工具给客户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

四、银行应转变培训观念

金融危机冲击着我国的银行业整体发展战略、经营观念、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我们银行培训工作应当密切关注国际国内金融市场的动态,跟踪金融危机蔓延的深度与广度,分析危机蔓延进程中的金融思维、观念和智能的新发展,认清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认清现代银行业发展特点、发展“瓶颈”和差距,提升培训工作者知识管理的能力,规划新知识和技能培训课程设计的能力,提升识别金融智慧力发展方面的新变化和新要求的能力。围绕银行经营特点和发展目标,分析银行业所需的知识、观念和能力等培训需求,以现代IT技术和金融工程为主线,构建适应发展要求的培训课程体系,提升培训创新的能力,设计出符合智能发展要求的培训项目。所以,加强银行培训者的培训是提升培训质量的关键,只有一流的银行培训战略,才能在应对危机和金融市场建设中拔得头筹。这是时代赋予我们银行业培训工作者的新的历史使命。因此,银行业金融工程培训工作任重而道远。

金融管理行业分析篇(5)

关 键 词:金融监管指数; 金融监管有效性;衡量

中图分类号:F8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2)01-0019-05

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国内金融机构众多,金融市场规模很大,相应地,美国也建立了较完善的金融监管体制。 美国的金融监管堪称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监管体系,其监管机构众多,监管法律纷繁复杂。1999年通过的《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正式宣告美国实行混业经营, 但美国的金融监管组织架构却没有太大的调整, 美国进入了混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时期。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以后,美国最终于2009年通过了《多德弗兰克法案》,根据该法案除了出台一些限制金融业混业经营的条例之外,还设立了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 增加了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和沟通, 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美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局面。那么,2000年以来,美国的金融监管有效性如何? 金融监管质量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 本文通过总结既有理论提出了一种衡量金融监管有效性的新方法――金融监管指数分析方法,并基于这种方法对美国金融监管的有效性进行总体的衡量和判断。

一、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之一来自于目前世界各国正在进行的金融监管改革。针对2008年发生的世界金融危机,世界各国都正在或即将进行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但现有理论对金融监管体制的比较多采用定性的分析框架, 其基本思路是通过不同监管体制之间的优缺点比较来做出评价。 但定性比较很难做出有说服力的结论,且很难对金融监管改革的效果进行评价,而且缺乏前瞻性, 使得各国金融监管往往滞后于金融业的发展,从而使金融监管改革呈现“危机导向型”的特征。 本文想通过构建金融监管指数对金融监管体制进行定量研究, 进而为金融监管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另外,本文还希望通过金融监管指数的构建动态监测各国的金融监管质量, 并希望在金融监管水平大幅下降的时候提出预警, 进而使得金融监管改革更具有前瞻性。

研究背景之二来自于对美国金融监管改革进行评价的需要。2000年至2007年,美国金融监管方面没有做出很大调整,进而引致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2009年美国通过了《多德弗兰克法案》,该法案是否起到了大家所期待的效果, 目前还没有一个有效的定量评价方法。

鉴于以上两点, 本文依据各国金融监管的目标构建了金融监管指数分析框架, 并利用这一分析框架对2000~2008年美国的金融监管有效性进行衡量与评价。

二、 金融监管有效性及其衡量问题的理论综述

所谓有效,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就是“能实现预期目的”,以此,我们可以将金融监管的有效定义为:“能实现预期的金融监管目的”。关于金融监管有效性及其衡量主要包括两个问题: 第一是金融监管是否有效;第二是金融监管有效性如何衡量。

关于监管是否有效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论:监管有效说和监管失灵论。监管有效说以金融监管的公共利益理论为代表, 监管失灵论以监管俘获说为代表。

金融监管的公共利益理论(Stigler,1971;Becker和Stigler,1974)建立在政府拥有充分信息、为社会整体福利服务以及具有完全信用三个假设基础上,认为金融业高负债经营的行业特点决定其脆弱性,且由于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不完全竞争和搭便车行为等, 私人不可能去监管那些实力雄厚的金融机构,只有通过政府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才能够克服市场失灵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改善金融机构的治理水平,从而提高金融运行的效率,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金融监管公共利益理论的基本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积极鼓励政府参与银行的经营和管理,实现对金融的直接控制,另一方面通过增强政府金融监管的权力, 发挥政府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可以弥补市场失灵所带来的问题。

监管俘获说(Becker,1983;Tullock,1967;陆磊,2000)认为监管与公共利益无关,监管机构不过是被监管者俘获的猎物或俘虏而已。 这派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政府作为一个拥有自己独立利益的特殊市场主体,它并不能最大化社会的福利。一方面,政府的金融监管政策往往会被少数既得利益集团所左右,因为利益集团为了自己的利益必然有积极性采取各种手段影响政府的金融监管政策,这样,金融监管机构最后常常被俘获。另一方面,政府对金融机构的过多管制行为进一步增加了市场中寻租的机会,破坏了市场的正常竞争秩序,这就不利于金融的长期发展。因此,要充分发挥竞争和开放机制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 防止既得利益集团对金融发展的抑制。

虽然在理论上存在着监管有效说和监管失灵论,但从实践上来看,目前各国对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基本达成了共识, 且各国基本都建立起了金融监管机构。根据统计 [1] ,世界共有192个国家建立了金融监管机构。

既然金融监管是必要的, 那么金融监管的效果如何呢?这就引出了另一个问题,金融监管有效性的衡量问题。目前理论界较为常用的衡量金融监管有效性的模型主要有两个: 金融监管成本-收益模型和成本有效性分析模型。

金融监管成本-收益模型(秦宛顺、靳云汇、刘明志,1999)的主要思想是:金融监管都存在着一个有效边界的问题, 如果金融监管位于有效边界上或附近的一个区域内, 那么它就可以产生正的综合效应;如果金融监管超过了有效边界或区域,或者离边界很远, 那么它就很有可能会产生负的综合效应。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努力寻找能够有效分析金融监管效率,界定金融监管有效边界的量化方法。成本-收益分析法是目前理论界研究这一问题运用得最多的方法。 金融监管的成本-收益分析其结果实际上就是一个金融监管的效率问题, 即用最低成本实现监管收益的最大化。但它存在的较大问题是:在现实中要计算监管的收益和由于没有实施监管而造成的损失是徒劳的, 因为这种收益和损失是假想中的,只具有理论上的意义,而难以量化。同时,各国的金融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无法全部由监管的成本和收益来反映。 成本收益分析只是在理论上论证了如何寻找优化本国的金融监管, 在实际操作中缺乏执行性。

鉴于成本-收益模型的缺陷性, 成本有效性分析模型(刘宇飞,1999)随即替代产生了。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就是在无法确定监管项目的具体收益大小时,可以用目标的完成程度取而代之,并计算出该收益与付出的成本之间的比例。 如果能够同样有效地完成目标,成本较小的方案要优于成本较高的方案。因此, 可以用有效程度与成本之比的最大化替代原有的成本-收益分析下收益与成本的最大化目标。在这种分析方法下, 虽然金融监管的收益仍难以量化,但由于其运用目标完成的程度(即监管的有效程度)替代了金融监管的收益,因此较为巧妙地避免了金融监管收益难以确定的难点, 从而在总体上能运用其来判断金融监管是否有效。但它存在的问题是:一个国家金融监管目标往往是多重的, 目标的完成程度的测度较为困难, 目前还没有较为成熟的量化分析方法。

鉴于以上两种方法的固有缺陷, 本文在成本有效性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金融监管有效性衡量的新方法:金融监管指数分析方法。

三、金融监管指数分析框架的构造及建立

从监管目标来看, 世界三大监管组织都制定了各自领域的监管规则,具体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银行监管过程较为强调安全性和公平性;证券监管强调安全性、效率性和稳定性;保险监管强调安全性和公平性。 之所以银行监管和保险监管不加入效率性指标, 主要因为效率性和安全性存在矛盾,特别对于银行业来说,由于存在系统性风险的传染主要载体, 所以各国一般较为避讳提金融效率问题。但由于发展经济是各国的首要目标,而一个有效率的金融体系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因素,所以,总结起来,金融监管的目标总体应该包含三个:稳定性、效率性和公平性(蒂米奇・威塔斯,2000)。 安全性是指金融监管要确保金融系统的安全,避免金融风险的集聚、扩散和蔓延;效率性是指金融监管要确保金融系统的效率, 促进金融系统的发展; 公平性是指金融监管过程中要强调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确保公平对待金融消费者。这三个目标主要针对金融市场不完备性的三个方面,如表2所示。

虽然金融监管主要有三个目标,但本文认为,公平性目标从属于安全性目标和效率性目标,因为公平性目标涵盖于安全性和效率性目标之内,假如一国金融业未实现公平性,则从长期来看,该国金融业的安全性和效率性都会受到损害。

根据金融监管的安全性和效率性这两个目标, 我们构建了一套金融监管的指标体系,具体如表3所示。

一般来说, 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将直接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 所以本文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中引入了代表宏观经济稳定的三个指标,即通货膨胀率、CPI、银行不良资产比率来代表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性。而金融业效率主要包括银行的效率和股票市场的效率,所以,本文引入了4个金融效率指标:银行存贷比、银行一般管理成本、银行收入成本比和股票市场交易额占GDP比重,由此来代表金融业效率。

由于安全性目标和效率性目标存在替代关系,且这两方面的因素受各个经济或金融指标的影响,而这些指标由于单位和性质的不同, 无法直接进行横向比较, 所以我们需要将这些不同质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挑选出对金融监管指数影响最大的几个主要因素, 并确定这些因素在金融监管指数中所占的权重, 计算出金融监管指数。 最后通过比较金融监管指数的变化来进行金融监管有效性的衡量。

四、 美国金融监管指数的建立及金融监管有效性的衡量

为了计算金融监管指数, 必须对其所包含指标的基本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 我们选取了美国2000~2008年的金融业安全性和效率性指标相关数据(见表4),各数据计算方法及来源如表5所示。

由于主成分分析需要各指标之间同向, 所以给通货膨胀率、CPI、银行不良资产率、银行一般管理成本、收入成本比加上负号,并将数据进行标准化,如表6所示。

运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方差解释程度表和成分矩阵,如表7、表8所示。

根据前一部分对金融监管指数各影响因素的分析,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通过方差解释程度表(表7)我们可以看到,前2个因子对于总方差解释程度达到87.401%, 根据累计方差大于75%的原则, 故选取前2个因子代替所有7个因子进行估计。以前两个因子反映金融监管的总体情况,用Y1、Y2表示,每个主成分变量都是7个标准化变量的线性组合,其表达式为:

Y1=(-0.689)×Z’1+0.662×Z’2+0.989×Z’3+0.564×Z’4+0.916×Z’5+0.915×Z’6+(-0.874)×Z’7

Y2=0.419×Z’1+0.732×Z’2+(-0.039)×Z’3+(-0.766)×Z’4+0.065×Z’5+0.377×Z’6+0.149×Z’7

然后将标准化的原始数据矩阵与贡献程度向量相乘得到各主成分得分, 最后将各主成分得分按照其方差贡献率加权平均得到综合得分(即金融监管指数),如表9所示。

则美国2000~2009年金融监管指数的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

五、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如图1所示,2000~2009年, 美国的金融监管指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其中2000~2006年,美国金融监管指数呈现区间震荡格局,2006年以后,美国金融监管指数呈现大幅下降趋势。2001~2002年,美国的金融监管指数较低, 主要是受到2001年网络股泡沫破灭,加之后来的安然公司财务造假、世界通信公司财务欺诈、施乐公司财务虚报案件,极大地打击了美国投资者的信心, 影响了美国的金融监管质量。2002年美国通过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加强了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并强化了美国证监会的监管职能,使得美国的金融监管指数有所提高。2007年,由于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的金融监管指数不断下滑,说明美国的金融监管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其金融业的发展要求,于是2009年美国通过了《多德弗兰克法案》,希望能够加强和改善美国的金融监管,但从目前的数据来看,还没有见到明显的效果。

综合本文得到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结论, 结合当前的形势和美国金融监管的现状, 我们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 美国应该密切关注其金融监管指数的变化,在金融监管指数出现拐点并呈现下降趋势时, 应该立即采取措施,加强其金融监管力度,确保金融业的稳定,防范金融危机。2001~2002年,美国金融监管指数呈现下降趋势,美国立即出台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加强了对上市公司的监管,致使美国的金融监管指数止跌回稳, 并逐步呈现上升趋势。 但2005年,美国金融监管指数出现拐点,并逐步呈现下降趋势的时候,并未引起美国政府足够的重视,且并未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其金融监管, 最终导致了2007年的次贷危机。虽然美国于2009年通过了《多德弗兰克法案》,希望加强并改善其金融监管,但为时已晚。

2. 金融监管要与金融业发展相适应, 在金融业经营体制发生变化的时候, 金融监管也要做出相应调整,否则将会制约金融业的长远发展。美国于1999年11月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正式确立了混业经营制度,但在同期,美国的金融监管并未做出相应调整,致使金融监管与金融业发展不匹配,致使过去十年来,美国的金融监管指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其金融监管质量不断下降,最终导致了次贷危机。

3. 在金融监管发展的过程中, 要注重金融安全性和效率性的平衡,不能顾此失彼,而应该尽量做到协调、均衡。2000年以来,美国金融业实现了混业经营,而其金融监管主要强调效率优先的原则,而忽视了金融业的安全与稳定, 这导致了美国金融企业的高杠杆性经营,并最终引起了次贷危机。

参考文献:

[1]Robert Pringle,2010. How countries supervise their banks,insurers and securities markets 2010[M]. Central banking publications.

[2]蒂米奇・威塔斯. 金融规管――变化中的游戏规则[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3]秦宛顺,靳云汇,刘明志. 金融监管的收益成本分析[J].金融研究,1999(10).

[4]叶永刚,张培. 中国金融监管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金融研究,2009(4).

[5]江春,许立成. 金融监管与金融发展:理论框架与实证检验[J].金融研究,2005(4).

[6]陆磊. 信息结构、利益集团与公共政策:当前金融监管制度选择中的理论问题[J]. 经济研究,2000(12) .

[7]刘宇飞. 国际金融监管的新发展[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8]Becker,G. and G. Stigler,1974. Lawenforcement,malfeasance,and the compensation of enforcers[J].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3(Mar):1-18.

[9]Becker,G.,1983. A theory of competition among pressure groups for political Influence[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98:371-400.

金融管理行业分析篇(6)

关键词:金融管理;企业经营管理;策略分析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部分,可以大力推进我国经济的整体增长,促进我国经济系统的循环。如何制定出合理的企业金融策略,分配金融资源,提高企业的绩效,是摆着我国企业面前的重要问题。下面先讲讲有效金融管理策略对企业经营管理产生的作用。

一、有效金融管理策略对企业经营管理的作用分析

企业的经营管理具备金融活动的特征,企业是商品流通、生产的部门,企业经营管理就是实现商品价值的过程。现代经济体系,货币资金作为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需要企业具备这种货币资金完成生产资料、机器上的工资支付,有效结合劳动对象、劳动者、劳动资料,生产商品。企业的经营活动就是对资金货币的筹集与运用,这也是金融的本质体现。金融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前提,也是企业正常发展的保障。企业的经营管理需要有一定的资金维持运行。企业经营资金一般有三个方面的来源,分别是自有资金、银行贷款资金以及融资资金。企业发行股票融集资金,需要企业对股票作用、发行时机、价格、性质、管理法规进行充分了解;企业向银行贷款资金,企业需要了解银行信贷政策、贷款期限、利率、原则;企业在金融市场的筹资,需要企业懂得股票的发行、买卖方式。从企业资金方面来看,企业不懂金融管理,就不能顺利进行资金的筹措经营。企业的投资可以选择购买股票、债券,也可以进行经营规模的再扩大、进行信托投资。这就需要企业根据金融市场的情况,适时进行买进、卖出。

二、企业经营管理中合理的金融管理策略

1.要有专门的金融管理机构、金融管理人员

企业进要想制定出合理的金融管理策略,要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职能部门进行金融管理。在企业的贷款方面,需要专人管理回收贷款,接着传递给相关科室,划分明确好各职能部门的权利以及责任。积极对比、分析欠债单位的资金负债比率以及资金的周转速度,检查欠债单位的资金流动是否有问题,制定分析表格查找可能影响欠债超期的所有因素,然后制定合理的回收资金策略。根据收款余额进行坏账准备金的保留,让专一职能部门、专一工作人员管理企业金融,这样一来,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金融管理效率得到有效提高,也促进了企业经营管理的顺利开展。

2.规范财务预算

企业财务预算需要根据企业财务发展计划,制定财务收支计划,它是企业金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财务预算要以企业的长期发展为着眼点,根据企业实际财务活动情况编制收支计划,然后统筹规划投资计划。预算编制需要遵循收支平衡、统筹兼顾的原则,搭配好相关管理条例。考虑到市场经济对企业金融管理策略的客观要求、国家宏观的金融政策,再进行完整、全面的分析预算。结合企业往年收支状况,综合分析企业所具备的实际特征,对企业的未来目标进行编制;单一的预算方案还需要统一到整体预算方案。

3.利用ERP的精细化金融管理

ERP系统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金融管理效率,优化企业的金融资源配置。它还可以为企业打造标准的作业流程,让企业领导实时掌握企业产品的销售状况、资金状况,及时了解到市场行情。此外,ERP系统还让在外的跨区管理人员实时掌握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做到信息面良好的沟通,增强企业精细化金融管理效果。信息良好沟通使企业管理人员及时掌握全局,对企业做出全面、及时的信息决策。现在企业在财务经营管理的会计核算上摒弃了传统手工的账务方式,转向了现代化ERP的方式。这就大大降低了企业人为因素对精细化金融管理效果的影响。企业还要及时更新金融管理软件,在此基础上提高企业的信息化进程。

4.对合作企业信用的评定

企业进行商业活动,需要对合作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进行分析调查,从合作企业的资本盈亏情况、运作情况、品牌情况、经济效益情况、产品质量情况上评定对方企业的信用,据此当成企业的重要参考,降低企业金融资金上的潜在风险,使企业资金能够保持安全。

三、总结

金融管理策略的制定情况直接决定了企业以后的生产经营发展状况,对此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需要重视金融管理策略的制定,有效解决那些在金融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要有专门的金融管理机构、金融管理人员、规范财务预算工作、利用ERP的精细化金融管理、对合作企业信用进行评定,让制定的金融管理策略能够顺应企业的经营管理,使企业得到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孟祥波:浅议金融管理对企业转制的促进作用[J].财经界(学术版),2010(09) .

[2]李金良: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0(12) .

金融管理行业分析篇(7)

制度特点的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对银行的经营制度进行了简要的思考分析。

【关键词】混业经营 对比分析

一、德国金融制度分析

德国的金融制度的一大特点就是三大银行与两大中心在金融体系中占主导地位。三大商业银行、储蓄汇划系统和信用合作系统的资金实力相当雄厚,支配着整个德国的金融业。

(一)经营模式

德国的金融经营模式具有独特的特征:第一,商业银行的“全能化”或者“综合化”,即商业银行没有业务范围的限制而可以全面地经营各种金融业务。第二,从来没有独立的投资银行,证券市场相对落后。这是全能银行经营模式的必然。第三,银行也工商企业的关系十分密切,甚至对其具有压倒性的影响力。

德国混业经营制度是以全能银行对社会大众的服务供给,又通过一系列的专业性银行和特殊信贷机构加以补充为特点的。全能银行是可以提供包括商业银行业务、证券投资业务在内的全套金融服务的综合银行;较之全能银行,德国专业银行只提供专项服务,包括抵押按揭银行、基建信贷联合会、投资公司、指导银行和德意志清算处以及其他具有特殊职能的银行。还有特殊职能银行,比如夏兴信贷银行等。德国还有一些准银行机构的财务公司,比如保险公司、租赁公司等;还有由非银行机构主办的提供融资服务的公司,比如大汽车公司主办的汽车银行等。此外,还有邮政汇划和邮政储蓄机构等。

历史和实践都充分证明,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对于德国的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全能银行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可以为客户提供最完善的服务即全面的金融服务。第二,有利于发挥银行规模经济的效应。第三,有利于分散风险。

(二)金融监管

现代德国金融监管的突出特点就是内部监管与外部监管相结合。自我监管以建立金融机构的内部治理结构为基础,建立股东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之间的互相制约和制衡机制,以年度业务报告和股东大会为依据。社会监管则通过一些银行设立独立的审计机构,对银行资产营运做出结论,并将其审计报告报送联邦金融监管局。德国金融监管的另一个特点是对大银行分支机构实行“并账管理”。在对大银行的监管中,除要求各大银行必须建立背部自我约束机制和内部监控体系以防范风险外,还要求各大银行将国内外各分支机构及银行集团的资本、资产及负债进行汇总。

二、中国金融制度分析

(一)经营模式

中国现在仍然实行分业经营模式。我国1993年底颁布《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开始明确了“硬汉也月证券业实行分业管理”的政策向导。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颁布实施,从法律上确定了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明确限定了商业银行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想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199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进一步明确了中国金融实行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基本原则。历史经验表明,实行分业经营制度的国家大都是在强化金融管制、防范金融风险时所采取的选择。

(二)金融监管

在金融机构采取分业经营模式的条件下,“一行三会”的监管模式最大优势显而易见:各金融监管机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只专注于各自的监管对象,无需分心监管其他的金融机构,提高了监管效率,这样的审慎监管,避免各行业之间风险的传递,保证了国家金融安全。

我国分业监管有着明显的中国特色且表现突出的行政管理色彩,一切跨部门的金融创新,至少需要获得两个以上监管当局的批准,从而增加了中国金融创新的复杂性。由于各监管部门指责缺乏严格界定,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监管过程脱节、多头、分散监管,甚至出现监管漏洞。在监管范围上,看重国有商业银行,对其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重视程度不够,对新出现的网络银行的监管基本属于空白。

我国长期以来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主要借助于计划、行政命令及适当的经济处罚方式进行,但在监管实际中仍主要是外部监管,侧重与银行等机构的注册登记和报表资料的分析,而缺乏相应非现场检查、现场检查的日常监管工作。在此背景下,容易忽视对于监管成本的衡量。

三、分析思考

当前,混业经营已经成为全球化的基本趋势,这在客观上推动了金融监管从分业监管和机构监管转向混业监管和功能监管。首先,经济全球化要求金融业打破单一的服务方式,提供全方位业务服务,对混业经营产生巨大的需求。其次,利用银行与证券业不同的功能特性可实现优势互补。另外,证券融资比重上升,银行融资比重呈下降趋势。

针对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诸多缺陷,提出一下建议:首先,在当前的金融监管中应当引入激励监管的理念,充分尊重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同时,要鼓励经营良好的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在机构设立、业务开展等方面给予经营良好的金融机构以更大的自和灵活性。其次,要引入金融监管的成本收益理念和问责机制。在条件成熟时,应当要求监管机构必须对监管措施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只有监管预期收益大于成本的监管措施才能够实施,同时还应当将这些评估结果正式公布,以接受公众的监督。最后,要适应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逐步为金融监管体制从分业监管转向混业监管、从机构监管转向功能监管创造条件。

金融监管是不容忽视的重点。金融监管的目的在于保护权益人的利益,维护公众对金融体制的信心,促进金融体系的效率,控制金融体系的整体风险。众所周知,金融安全正成为经济安全的核心,金融体系的安全、高效、稳健运行,对经济全局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一旦金融失控,将有可能导致整个经济的失控,最终可能导致社会动荡。因此,建立科学规范、稳健可行的金融监督管理制度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何广文.德国金融制度研究[M].金融出版社,2000.

[2]吕无瑕.金融混业经营问题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0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