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初中语文教学经验文章

初中语文教学经验文章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0 14:40:00

初中语文教学经验文章

初中语文教学经验文章篇(1)

一、初中语文文本思想内容解读原则

1.基于课程性质与标准的原则

初中语文文本思想内容解读首先应考虑语文课程的性质和标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初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在文本思想内容解读的过程中既要重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又要考虑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拥有良好的个性与健全的人格。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初中语文文本思想内容的解读既应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又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既要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解决阅读问题,又要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2.基于文本定位与特征的原则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根据教学价值进行相应定位,因此,在解读文本思想内容时,教师应依据文本特征,选择最具教学价值的内容。文本特征包括文体特征、文本结构和文本表达。例如:不同文体表达同一内容,其文本核心价值不同,教学设计不同;同一文体不同结构的文本,其文本核心价值不同,教学设计也不同。因此,初中语文文本思想内容的解读必须抓住文本特征,使学生清楚、明了。

3.基于学生特点与学情的原则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只有熟悉学生的特点,才有助构建新知识,获得新经验。因此,初中语文文本思想内容的解读应基于学生的特点和学情,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定教。具体包括三点。

(1)学生的能力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有了显著发展,专注力有所增强,能注意到事物的细微处,并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可抓住抽象事物的本质特征,具有较深刻的内心体验和较强烈的求知欲望,且逐渐树立起创新的意识。因此,初中语文文本思想内容的解读必须基于学生的能力。

(2)学生的经验

无论在学习方面,还是工作方面,初中生已有了自己的经验。即使从没有接触过的新问题,他们也会根据以往的经验作出判断和解释。因此,初中语文文本思想内容的解读应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基础,尊重学生的经验,以引导学生丰富和调整认识。

(3)学生的学情

学情是初中语文文本思想内容解读的起点。学生的现有状态和学习潜力之间构成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教师应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经历、现状和需要,以使初中语文文本思想内容的解读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初中语文文本思想内容解读的策略

文本的思想内容是文本的核心内容,准确把握文本的思想内容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为了解读文本的思想内容,可实施三个具体策略。

1.打开天窗法

“打开天窗法”中的“天窗”即题目。文章的题目是课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概括,因此,学生可通过题目解读文章。

“打开天窗法”包括三个要点。其一,析题。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暗示文章的主旨,串联文章的结构,起到揭示主旨和贯穿全文的作用,因此,教师可围绕分析题目展开教学。其二,调字。题目中的某个字有时会蕴含诸多信息,因此,教师可通过调字分析相关内容。其三,换序。题目常常透露作者的观点或情感,因此,教师可通过调整题目中文字的顺序,挖掘作者的创作意图。

2.一语立骨法

“一语立骨法”,即通过抓取、分析承载文本主旨、主线和作者意图的“一语”,以迅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一语”可以是一个关键的字、词、句和段。关键的字、词、句和段能揭示主题、表达情感与塑造形象。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采用“一语立骨法”,化繁为简,以使学生积极思考和习得方法。

“一语立骨法”包括三个要点。其一,立骨。准确找到提纲挈领的“一语”,以迅速进入文本,开展有效学习。其二,设疑。“一语”通常包含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思想情感等。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一语”自主设疑,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其三,释疑。要围绕“一语”解决疑问,就须解读全文,品析语言,恰切释疑。

3.曲径通幽法

“曲径通幽法”,即换一个角度解读文本,以更好地体会文章异样的精彩。“曲径通幽法”有三个要点。其一,远观全局。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文本传递的主要内容。其二,近察侧面。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仔细观察和分析,以体会文本的主题思想。其三,放眼四周。教师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转向生活,自我反思。

初中语文教学经验文章篇(2)

首先,初中语文教材编写难逃其咎。静心细思顿悟,在轰轰烈烈的语文教学改革大潮中,初中语文教材编写发生了重大变革。一改往年以文体来编结单元的样式,大都以主题来编结单元。无论是现行的人教版、苏教版,还是北师大版的初中语文教材都是遵循这一教改精神的,并且在教材中也少有关于文体知识的介绍。由于教材对教学有着特殊的导向作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往往就会出现以下两种现象:一是缺乏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尤其是新参加工作的教师常常遗失了或忽略了文体教学。二是尽管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上常常会根据教学需要适当补充一些相关的文体知识,但不会深入,更不会作为重点强调。甚至还出现同一项文体知识重复介绍的现象,造成师生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在初中三年中,很多学校由于种种原因对同一班级要更换语文教师。)

其次,部分初中语文教师主观地忽略了文体教学。新世纪的语文教学改革曾一度大举语文的人文性大旗,语文的工具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于是乎,一些自以为用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武装的语文教师,为了彰显语文的人文性,课堂上没有了识字、释义的训练,没有了文体知识的介绍,取而代之的是花样繁多的朗读、精美语言的品味,以及与文章相关或是无关紧要的“拓展延伸”。似乎只有这样,才是一堂符合教改精神的高品质的语文课。

再次,是受前几年“创新作文”的影响。由于教育界对创新作文的过分吹捧,一些爱好写作的中学生们在没有领会“创新作文”实质的前提下,就东施效颦,比如在作文中加入题记、后记,文章样式滥用书信体、说明书、开药方,等等。只注重文章形式上的创新,不重视写作能力的真正提升。

作为一名有着十年教学经验的初中语文教师,我并不反对教材编写要多角度、多层次地选择文章,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智慧。但是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没有多少写作经验的初中生来说,教材中的课文就是范文,就是写作的模板。因此,我建议初中语文教材要适当地选择一些文体特征鲜明的文章,并在其后附上与之相关的文体知识。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化对文本的解读,而且对手学生写作该文体的文章具有指导意义。例如教材选用吴晗先生的《谈骨气》,并在其后附上议论文的文体知识。该文开篇即点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既而引用孟子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论述骨气的含义,然后紧承上文列举了三个典型事例来论证中心论点,最后总结全文。这样,学习完本文,并了解了议论文常识的初中生们至少可以“依葫芦画瓢”地进行议论文写作了。可能写出来的文章会显得有些稚嫩,但至少做到了“形似”,只要假以时日,学生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做到“神似”也就水到渠成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明白了“规矩”之后,活学活用,并逐步从“写作有法”过渡到“写作无法,贵在得法”的美妙境界。

初中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荽有文体意识。一是教师在引领学生解读文体特征鲜明的文本时,要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讲解与之相关的文体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且会让学生对该文体有更加具体直观的认识。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抒情散文《春》,教师可以结合课文的有关内容,引领学生认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二是在作文讲评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点拨文体规范。俗话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教师若能面批作文,结合学生的文章,给予文体方面的具体指导,然后学生再修改完善,一反复几次,定会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和写作水平。

初中语文教学经验文章篇(3)

关键词: 初中语文 生活化 教学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真义。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行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手法的不断完善和创新呢?

1.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那么语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因为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地激发学生主体的学习热情,学习活动才能真正有效地积极展开。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积极地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欲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可以充分地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产生要学习的强烈的欲望。比如在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先根据诗的意思,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将诗歌描述的情境画出来。同时,如果谁愿意,就可以写一首《秋思》的诗歌。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

2.贴近实际生活,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

创设具有浓厚生活气息与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情境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一方面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让其智力活动达到有效的激活状态,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沟通生活和语文学习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学语文的良好习惯。教师要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就势开展教学,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浓郁的学习氛围中。

3.角色体验再现生活

知识源于活动,现实生活的反映和认识源于主体对客体的活动,教师要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尝试将课堂转换成舞台,让学生充当生活的角色,有机地将语文与生活、学习结合起来,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从而主动参与教学计划。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上台体验当小老师的感受,在充满新鲜感与挑战感的状态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生活化的教学形式得到更深层次的贯彻。另外,用画画的方式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是一种很好的语文学习途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及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所学知识转换成动态画面的方式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而且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发散的条件。语文课文的精妙形式之一在于借助表演的形式加深直观的理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成长特征及教学的最新情况,辅助学生依据课本内容编排一定的小话剧等,让学生在兴致昂扬的表演过程中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而且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新颖性。

4.利用多媒体,实施生活化教学

语文是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汉语言文化的精华,其中有大量描写山川风光、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的文章,可以说能够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从浩如烟海的典籍中选出的最具有代表性、最精华的篇章。但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忽略文章的艺术和审美,把文章分解为生字、生词、名句等,导致文章支离破碎,学生无法从整体上对文章进行审美体验。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固然需要讲解字词句,但重点应放在整片文章的立意、布局、叙述等审美体验上。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文章描述的美,教师应与时俱进地采取高科技的多媒体手段。

5.瞄准时机,适时引导,让学生将语文运用在生活中

语文教学既要教会学生运用语文,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抓住课内外的有效资源不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为人处世的生活教育,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尤其是独生子女或多或少地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为了一点小事就睚眦必究,甚至闹出不小的矛盾。针对这种情况,在语文课上,我经常利用好的素材不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和事情。

6.扩展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

语文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语文学习中的题材均来自于生活,因此,要学好语文,必须走进生活。目前我国初中生的语文学习都是实行课堂式教学,学生对语文的学习都来自于课堂,通过教材学习语文只能学到表面含义,无法对文章的主题思想有深刻的理解,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对语文的认识片面化。中学生正处于对一切事物都好奇的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有趣的生活元素,结合学生的自身经历,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对文章有进一步的认知。另一方面,学习对描写客观事物的课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带领学生到课外亲身体验,这种实地的体验经历让学生更印象深刻。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让学生在“乐”中学,“乐”中练,变苦学为乐学,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可以消除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教学过程,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周和妹.探讨生活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课外语文,2014,20:52.

初中语文教学经验文章篇(4)

关键词:鉴赏;语文;培育;能力;感知;素养

初中语文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这是我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多年的经验积累。学会鉴赏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部分,它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也是学生增加自己的感知、领悟语文精髓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会鉴赏。今天笔者就把自己多年来的语文教学经验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培养学生对语文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要让学生改变小学时上语文课的习惯。在小学教学中,教师把所有的都给学生讲得清清楚楚,这还怕学生搞不懂,还要把重点标出来让学生死记硬背。初中学生就得摆脱这些习惯,必须自己去阅读和鉴赏文章,教师只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先预习,找出中心、重点段落、全文分成几段,主要此文章描述了什么。

最后,学生要理解性地去看书,抛开死记硬背的坏习惯。只要引导学生做到上述这几条,学生就会逐渐地学会鉴赏文章的能力。

例如,在讲曹操的《观沧海》时,教师应先让学生自己预习,并给出学生一些简单有趣的问题,这样做,不仅让学生试着自己分析文章,逐渐养成独立鉴赏文章的能力。使学生越来越喜欢语文这门学科,同时也使他们鉴赏文章的能力大大提高。

二、让学生学会自我鉴赏语文,开发学生的思维

小学是学生打牢基础的时代,初中是培养学生自我鉴赏文章、独立思维开发的时期。怎样教会学生自我鉴赏文章,是我们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给学生上第一课时,就告诉学生,不要把我讲的文章剖析当做自己的完整答案,你们要把我讲的东西自己整理出来,自己要思考、要多想。要在第二天上课之前把我要讲的文章好好预习一遍,要知道讲的是什么,自己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简单地写下来,到第二天我上课的时候,你能阐释出来,不论对与错你敢大胆说。例如,讲《在山的那边》时,我问:哪位同学能给陈述一下这首诗作者主要阐述了些什么内容?有的学生说是听妈妈讲了一个故事,有的说是励志故事等等。这些想法都说明学生预习了,不论对与错都是他们想象和思考的结果。然后再由我去讲,学生心中的谜团也就随之解开,同时也开发了学生思维。

三、培养学生鉴赏主动性,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新课改要抛开死记硬背、满堂灌,学生上课被动听讲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鉴赏文章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素质全面提升。

怎样才能做到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呢?我多年的经验得出有两点:一是每次讲完课后给学生留下下一堂课的问题,不要过于复杂和难以理解,要有趣味。学生课余时间可以根据问题对文章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到下次上课时,在课堂上讨论,这样就可以促进互动。二是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找出文章中关键的问题和大家讨论,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知识,在合作中提升自己。

初中语文教学经验文章篇(5)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方法探析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学生语文知识综合素养的基本途径,是检验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渠道。因此,无论是“教”还是“学”,阅读都是极为重要的关键环节。特别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成了初中语文教师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成了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目标之一。鉴于此,初中语文教师有必要以增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发挥学生阅读能力为核心工作,多管齐下,多策并举,切实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解决学生阅读理解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奠定更坚实的基础,为素质教育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一、存在的问题

初中阅读教学虽然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几乎是每次课堂都包含的教学内容,但是,当前初中学生在阅读理解能力方面仍有所欠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仍受种种因素的影响,而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面不足,知识面不广

阅读是吸收他人思想精髓的精神活动,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进化过程,但是这不意味着阅读就只是从文章中吸取知识和思想,而是同时也意味着将个人思想和经验融入其中,并寻求共鸣的过程。而如果学生的阅读面不足,知识面不广,就很难对文章中的思想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而这正是当前初中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2、知识转化能力较差

阅读的过程,不只是对文字表面意思进行阐述的过程,也不局限于对文章基本思想进行鉴赏的层面,而是需要对文章的更广泛意义进行解读和消化。而初中学生囿于知识和经验的不足,常常会在知识的转换能力方面存在问题,转化的意识和能力较差,这就极大的影响了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3、想象空间有限

语文的魅力就在于其具有广阔的思考空间,每个进入语境的读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都能从中找到感动自己的闪光点。这就需要读者有宽阔的思考空间,有宽阔的想象空间。而初中学生虽然想象力丰富,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却找不到想象的途径,以致对知识的理解,仅仅局限于文章表面内容,无法进一步升华。

二、解决的对策

事实上,每个教师都会在其教学过程中,进行不断地总结,找出各种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以下只是就作者的几点经验进行论述,以供参考。

1、依托教材,扩大学生阅读面

针对学生阅读面不广,知识结构较松散的问题,许多语文教师都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阅读的面,但是这似乎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原因之一就是学生还缺乏阅读的方向,很多时候根本就不知道要读哪些方面的书。也就是说,学生对阅读内容和方向缺乏甄别能力。在这方面,教师的丰富的阅读经验就要发挥作用了,如果一味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那似乎不现实。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以教材着手,引导学生进行更广泛的阅读。如在学习《论语八则》后,教师完全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扩大学生阅读面。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教师在课前先准备好关于《论语》的其他文章,或者是《老子》、《庄子》的相关文段作为课堂教学内容,在立足本教材的基础之上,进行横向或者纵向的内容补充,让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更多的知识。当然,前提是教师要规划好时间,对这样富有人文精神的课文,教师完全可以以“阅读理解”为教学核心,其他方面的教学,可以放到其他课时中。二是教师通过课堂,调动学生对本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在怀着兴趣的前提下,在课后进行相关的阅读。如可以以“孔子弟子三千,但最让他欣赏的是谁?”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相关资料的查询,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面也就随之增长了。

2、发挥学生想象力,实现学生个体思想的转变

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实现知识的转换,将文章中精髓部分转化为自己内在的思想,需要在拓展学生想象空间的基础上进行,二者可以相互辅助。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注意讲课的方式,避免“权威式”教学,不要让学生对教师的解读产生定势思维。尽管学生吸取教师的思想是应该的,但是,也不能全屏吸收。这是素质教育对学生个人能力的要求。为此,教师可以运用文章中的一些“断点”让学生发挥想象,对文章进行个人的思考。最典型的就是《孔乙己》一文中,鲁迅在文章后面,并没有对孔乙己的命运进行明确的解答,而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教师不能让学生局限于“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没有死?”这样的问题进行思考,而是要让学生从整个文章所蕴含的深刻思想进行思考,不能从“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么一句话进行猜测、阐述,这是许多语文教师犯的错误。因此,在这一方面,教师应该让学生立足全文,立足当时社会背景的情况下,进行解读。当然,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学生自己进行发挥。但是,教师必须要设置条件,就是让学生对自己的解读进行解释说明,让学生在自己的猜测中,贯穿一定的个人思想。如有学生喜欢幻想,把时空进行转换,让孔乙己到现代社会,然后思考竞争激烈的中考压力下,孔乙己是否能“中榜”。这样的思维方式,教师也是应该肯定的,毕竟学生对文章中的“科举”与当前的“高考”作了对比,是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是个人阅读理解能力的升华。

三、结束语

总之,阅读是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语文知识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个人思想升华的主要方式。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立足阅读,让学生在理解中获得更多,更深刻的知识,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获取精神粮食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黄革,辛文;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策略初探[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4年03期

初中语文教学经验文章篇(6)

情感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策略。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过度强调语文知识的讲解,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没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导致语文教学的质量不高,所以,在积极提倡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全面认识到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合理开展情感教育,积极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中的重点。

一、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在全面实施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且要求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想、人格和修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许多初中语文教师依然倾向于讲解理论知识,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未能合理渗透情感教育,导致语文教学的质量较低,因此,在学生身心快速发展的青春时期,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根据教育的发展情况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合理组织语文教学活动,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引导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与一味强调考试成绩的应试教育不同,情感教育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所以,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合理开展情感教育,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是实行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营造和谐教学环境,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课堂教学是开展情感教育的重要渠道,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父亲所做过的感动自己的小事,引导学生体会父爱的深沉和伟大,以点燃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播放《父亲》这首歌曲,让学生跟随歌曲品读课文,以激发学生对父亲的敬仰、尊敬之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引发学生的共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学习《金黄的大斗笠》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与兄弟姐妹之间的点滴,并且邀请学生讲述一下具体事例,然后带领学生朗读这篇文章,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二)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优势,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播放相关的动画,让学生真实地感受课文的场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小女孩的内心情感,以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合理发挥引导作用,有效渗透情感教育

教师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树立良好的示范作用,耳濡目染地熏陶学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思想观念,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文章的意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文章的意境美、人文美、思想美等,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同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蕴藏的美,引导学生发现美、观察美、体验美、创造美,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总结

初中语文教学经验文章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思考

写作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初中学生写作水平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作文本身具有长期性与应用性等特点,写作将会伴随着学生整个学习生涯,学生的写作水平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语文成绩优良[1]。所以,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探索符合初中生写作的教学方法。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与特点

(一)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目的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组织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初中语文教师鼓励学生增加课外阅读,将自己所学的的课外知识加以利用,使得学生的语文功底更加深厚,促进其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二)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特点

初中语文写作在实际教学中有两大基本特点,主要表现在实践性与综合性。如何提高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质量,老师必须要根据其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提高初中语文写作的效率。首先,初中语文写作具有实践性,这就要求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善于观察,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主要是将学生在生活中的感悟或者感受通过语言表现出来,并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教师鼓励学生增加课外阅读量,提高自身的文化功底与语言组织能力,开阔视野[2]。还可以开展课外教学,让学生到生活实践中,总结生活经验,积累写作素材。其次,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还具有综合性,写作不是简单的写文章那么简单,写作涉及到的知识面比较广,比如个人生活阅历、语言组织力、观察力、知识水平等方面,同时也是学生个人能力的体现。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不断积累知识以及认真观察生活。

二、初中语文写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学语文因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较多的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写作教学的质量有效率,不利于中学生语文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课堂写作教学模式僵化

传统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模式僵化不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使得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得不到提升。为了满足应试教育的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过分看重分数,将教学重心放在研究如何提高分数上,让学生机械性掌握高分作文格式,不注重实际应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创造性与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长此以往会使得学生的思维僵化。

(二)写作内容缺乏创新

文章好比池塘中的水,创造性思维就像源泉,文章如果没有创造性思维就会失去色彩。创造性思维的缺失阻碍了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提升,不利于语文写作教学的开展[3]。写作也是一门艺术,总所周知艺术源于生活,但艺术又高于生活,生活是写作题材的来源。为了应对考试,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不在重视写作技巧与内容,而是一味的模仿高分写作模式,严重脱离实际教学要求,学生对写作失去兴趣,更多是按照规定格式进行模仿,缺乏创新,学生不注重生活实践缺乏写作素材,当进行写作时难以下笔,进而造成学生对写作产生恐惧。

(三)中学写作模仿抄写现象严重

近些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上的各种参考资料、辅助资料呈现泛滥趋势,在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时难免会出现另一问题即抄袭问题。网上资源众多适当吸取别人优秀作品可以理解,但是由于受到传统写作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学生在写作时直接将别人的文章拿来应用,盗取他人的劳动成果,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

三、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措施

(一)激发兴趣,树立写作信心

初中的写作要求要比小学高出一个层次,部分学生会对写作产生畏惧心理,不愿意试着去写作,还有部分学生成了写作困难户[4]。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初中语文老师采取不同的方法吸引学生的眼光,培养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智力开发、能力培养、学习知识的动力。所以,若要让学生写好文章必须要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课后适当布置作业给予练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潜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与创造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首先需要帮助学生树立写作信心,克服心理障碍,让学生觉得写作并不是那么难。所以。课堂教学需要做好充分准备,通过不同方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比如,写作题目关于秋天,教师前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播放一些关于秋的视频或者图片,为学生写作提供素材,同时,教师可以带来学生走入自然,更深入了解秋天的景色。

(二)转变传统教学观念,重视写作教学

学校需要高度重视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优秀的作文讲究内容新颖、标新立异,可以吸引读者的眼球,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运用不同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可以自我创作,教师指导写作要细致。

(三)增加课外阅读,开阔视野

写作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写好文章需要长期不断积累知识,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积累写作题材,同时还可以借鉴他人优秀写作经验来完善自己的写作水平。增加课外阅读,拓展视野,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素材。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阅读,才可以写好文章。

结语:

总而言之,写作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积累写作经验以及写作技巧,还可以通过大量阅读来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增加文章的内涵[5]。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帮助学生实现写作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孙修林. 对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理性思考[J]. 课外语文,2016,04:47.

[2]徐炜.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写作教学系统化初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3]柯贞友. 浅谈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理性思考[J]. 新课程学习(上),2012,05:102-10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