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发展农业的因素

发展农业的因素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0 14:40:12

发展农业的因素

发展农业的因素篇(1)

关键词:农业;经济;影响;因素;发展

一、引言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历来就非常重视农业经济和农民的发展。国家先后制定和颁布一系列扶持农业发展的制度和政策,随着惠农方针政策的不断深入,我国农业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农业经济制度和管理方式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对影响农业经济发展因素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分析,更好地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我国幅员辽阔,耕地面积大,农业受气象灾害的影响非常大,因此需要加强自然灾害的预测和控制,最大限度的降低农业自然灾害的危害。对于显著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自然灾害种类,要重点进行预防和整治。通过现阶段影响农业经济发展因素的分析,可以为制定农业方针政策提供依据,进一步提升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我国各个省份的农业经济发展不平均,各个省份农业发展速度差别较大,需要进行各个省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不断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均衡稳定发展。

二、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通过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根据实际条件,有针对性的改进,不断提高农业经济发展速度。首先农村劳动人员年末的数量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经济发展相关理论表面,劳动力等因素增加后,能够促进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的数量主要通过工作时间确定,但是具体的农业工作时间是很难确定的。因此通常利用劳动人员的数量来进行劳动力的确定。在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时,可以将从农业生产年末的数量作为劳动力的参数。农业机械的总动力也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可以有效的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可以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我国传统的农业人工操作的比例较大,农业生产效率较低。通过利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增加农业的产出,所以选用农业机械总动力作为科技发展的代表因素。

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也是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土地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直接关系到粮食生产的产量和质量。我国许多地方都存在大量的空闲土地,这些空闲土地影响到农业的总产值。农业播种面积表明农业种植用地的总数量,包括没有利用的闲置土地,该影响因素表示土地资源的种植潜力大小。化肥已经成为农作物生长必不可少的投入要素,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的成本要占到总成本很大一部分。通过使用恰当的化肥种类和使用量,可以有效地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增加农业经济效益。农业产业结构类型、组成结构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建立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资源,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业投入的数量会影响到农业产出的数量,现阶段我国农业的投资主要来自政府投资、贷款、农户自身三个方面。政府投资是指政府依靠财政支出,对农业生产设施、技术更新的支出的费用。贷款主要是应用到农业生产发展中贷款资金,农户的投入是指农户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而对农业进行的投入。

国家政府补贴和惠农的力度也会影响到农业经济的发展,通过政府对农业的财政补贴及各种惠农政策,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减轻农民负担,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政府的惠农政策包括对农业的价格补贴、农村种植土地的资金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的补贴等方面。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高低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各个行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直接关系到行业的发展潜力。通过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可以有效地推动农业的技术创新,充分利用先进的农业设备和技术,推动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大量的理论和实践已经表明,人力资源素质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对于行业人才衡量标准难以把握,要实现定量分析人力资源水平非常困难。通常根据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来确定从业人员的整体人力资源质量。例如在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分析中,选择每百个农村从业人员中专科以上学历的人数,这个人数可以基本上反映农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气象灾害是影响到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耕地面积辽阔,受到的自然灾害的类型众多,灾害的面积较大。农业气象灾害可以导致农业产量降低,严重的自然灾害,将会导致农作物的绝产,因此自然灾害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在确定农业自然灾害大小时,通常选用农作物受到自然灾害的面积,作为衡量农业自然灾害大小的重要参数。

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单因素或者某些因素的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各个因素共同相互影响的结果。通过对各个因素对农业经济影响的实际分析,得到科技投入、政府支持、气候环境、金融状况等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劳动力的整体数量等因素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小。通过利用经济增长理论,对农业经济发展分析得出,农业经济中投入的资金和劳动力是可以改变的,随着科技不断的进步,农业机械设备的运行效率和效益得到了较大的提高。随着农业机械等先进科学技术的不断应用,我国农业的富余劳动力逐渐的增多,劳动力投入的总量在不断下降,富余的劳动力逐渐投入到非农业生产中。通过不断的调整我国农业的结构,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保证农业经济健康持久发展。首先要做好农业结构的调整,在保证我国粮食供应充足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畜牧业等行业,保证我国农业结构的合理稳定。同时要结合当地优势,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产业,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保证特色产业优中更优。随着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不断增多,通过大力发生非农业经济,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

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分析,气象灾害影响农业经济发展较为明显,气象灾害严重的影响到农作物和动物的生长,造成农作物的产量下降,牲畜的死亡等,这些都会严重的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通过以上分析得到,为了不断地发展我国农业经济,需要大力扶持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显著的各个因素,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等,为农业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同时对影响我国农工经济发展的负面因素,应当尽量的避免和减少。例如在气象灾害方面,大力发展气象灾害的高效、准确预报技术,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确保在气象灾害发生之前,就进行了相应的防护。重点分析出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理,将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降到最低。

三、结论

农业经济是我国的基础经济,通过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可以为农业经济发展计划和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可以有效的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程度可以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化肥已经成为农作物生长必不可少的投入要素,通过使用恰当的化肥种类和使用量,可以有效的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增加农业经济效益。通过政府对农业的财政补贴,以及各种惠农政策,可以有效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减轻农民负担,更好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根据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来确定从业人员的整体人力资源质量。例如在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分析中,选择每百个农村从业人员中专科以上学历的人数,这个人数可以基本上反映农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科技投入、政府支持、气候环境、金融状况等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劳动力的整体数量等因素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小。通过不断的调整我国农业的结构,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保证农业经济健康持久发展。通过研究分析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为更好的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斌.基于主成分回归分析法的新疆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评价[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08(03).

[2]邱福林,穆兰.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基于协整和灰色关联度的分析[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10(06).

发展农业的因素篇(2)

(一)农业科技力量薄弱。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水平总体上还比较低,科技进步是我国未来农业增长的首要推动力,为此,应切实把科技进步放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地位,大力推进我国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力争在科技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农民素质提高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据统计,中国每万名农业人口仅有6名科技人员,而美、日、德等发达国家每万名农业人口则有40多名科技人员,由于农村目前科技人员缺乏,科技推广难以开展。二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中国每年取得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但转化率只有30%~40%,而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已达到70%~80%。三是转化成果的普及率低。目前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后的普及率也只有30%~40%,这就意味着已转化的成果中,又有2/3没有应用于生产实践。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劳动力素质还很低

农业劳动力是农村社会生产力首要的和能动的因素,多年来,由于国家整体经济实力不强,限制了对农民教育的投资,而农民收入偏低,又无钱投资于自身教育,造成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和经营管理素质总体上偏低。农业发展程度愈高,对劳动力质量的要求也愈高。因为劳动力素质低下不仅影响先进农业技术、先进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而且也影响农村劳动力向大中城市现代产业部门的转移以及农村经济更深层次上对自身劳动力的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仍将是农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主要体现为:一是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涣散,相当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实力比较薄弱,难以承担起统一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综合配套服务;二是社会化服务效率低下,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职工队伍素质和业务能力偏低;三是社会化服务内容单一,多数集中在统一供种、统一植保、统一收割、统一防疫等几个项目上,产前、产中服务多,产后服务少,无法满足农民在再生产过程中的多样性要求。

二、大力扶持农业经济的具体建议

(一)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农业保险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农业科技、农村金融、农业保险)之一,是WTO农业协议允许各国支持农业的“绿箱”政策。农业保险,对农民来说是转嫁风险、分摊损失保障收入的重要途径,对国家而言是保护和发展农业的重要举措,应引起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农业保险在中国推行已达20年,但发展缓慢,为此建议采取如下具体措施:一是健全农险法规,完善法制环境;二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比如,对经营农业保险项目的商业保险公司免除其营业税和所得税等一切税赋;三是对农户的保费实施一定比例的补贴,比如补贴保费的30%或者根据农业发展需要给予更高比例的补贴,以减轻农户负担,提高农户投保的有效需求。

(二)注重农业科技创新及应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推进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首先要注重科技创新,加大对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工作的支持力度,尽快研制出更多优质高产的粮食品种;其次,要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节水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生物工程与电子信息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注重对种粮农民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再者,要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通过搞好新品种和新技术引进、试验、繁育、示范、推广与服务等工作,带动广大农民大面积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最后,要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农科教结合,带动广大农民走科技兴农的路子。

(三)健全农产品市场服务体系

农产品能否及时销售出去,是发展农业经济的关键环节。因此,必须把开拓农产品市场,搞活流通作为发展农业经济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积极组织农产品经营单位与农民按照自愿、平等互利、协商一致的原则签订购销合同,并依法规范农业订单,从而有效调节供求。另外,要大力培育农产品期货市场,尽快推出大宗农产品期货品种,改善农产品信息服务条件,保证信息渠道畅通,引导农民合理利用期货信息,服务农民增收。

发展农业的因素篇(3)

一、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采用维护自然资源的基本方法,进而实行技术与机制的改革,以稀缺的农业资源和重大的自然资源为重点加以解决。确保现代人以及其后代人对农产品的大量需求得到应有的保障。可持续发展是土地的维护、水、动植物繁衍资源,是在保持环境部退化的基础上,发展技术应用得当和农业经济赖以生存并且社会认可的农业体系。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农业经济发展持续增长、保持原有的生态环境及其生态效益的原始持续发展、体现社会自身的公正性。

二、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1、 原始资源短缺 原始农业资源禀赋短缺及环境的破坏,我国是人口大国,目前数量已经达到13亿以上,人口基数相当之大而土地的数量却一直处于18亿亩的边缘,经济的过速发展导致人们对粮食、能源、住宅等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大幅度增加。我国在快速发展工业化的同时,没有做好原始农业环境的保护措施,致使土地荒漠及其严重。农业环境的污染日趋恶化,给我国发展自然资源及保护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给发展的道路上增添了巨大的压力。一部分能给经济增长带来效益的成果也将被抵消。

2、 农业投入不足、 科技水平低下、人口素质较差 国家财政部门用于农业发展的支出费用呈不断的增长趋势,占财政部门总支出的比例并不是很高,这使得农业发展形势上所需的投入还远远的不够。农业有效技术的储备不够,农业技术的更新速度较慢,推广体系不健全,科研技术的投入不足,科技研发的技术人才短缺,这些都是导致农业科技水平低下的主要问题。 当代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都先对低下。目前,农村大部分以初中生为主学历高的较少,导致农民在接受新的科学技术以及科技能力时难以消化。进而在经营管理和进行市场分析时能力有限。

3、 农业产业结构化不合理 农业内部的产业产品结构和农民自身的产业结构都仍不尽合理。农业的区域结构化优势难以发挥,结构还存在雷同的现象。农业的发展综合效益难以提高,农产品的加工程度较低,农业资源配置不合理,使得农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这样进一步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4、 农村剩余的劳动力转移较难 我国的农村现有大约3亿左右的剩余劳动力,城镇化建设发展滞后加上原有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低等状况,城乡二元社会经济形势尚未打破,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不断下降、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成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安排的严重障碍。

5、 忽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在大多数的农民心中还没有意识到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重要,农民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意识远远不够,没有摆正现有利益与长远利益;发展与持续之间生态平衡的关系,致使我国农业农产品种植时,滥用化肥、农药等不达标的产品等一些产品还严重污染了环境,食品的安全问题都将岌岌可危。

6、 市场的培育程度 不仅工业,农业对农产品的要求也进行规模化生产,一旦规模化生产农产品的产量即将大幅度的成增长趋势,如果没有建立好良好的市场培育机制,产品的流通性就会遇阻,这样产品的阶段性、结构性以及区域性就会过剩,农业特色的发展就会很难继续下去。目前,从我国农业发展的状况来看,个别地区的市场培育体系发展较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其管理水平也具有一定的水平,采用辐射带动突出效果的专业市场,而大部分地区对农产品市场的体系培育的不够完善,没有合理建设稳定的销售渠道,是产品销售市场的不到更好的发挥,导致农业产品市场不能够得到良性的发展。

三、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的对策

1、 完善土地流转制度 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的转向了城市的工业方面发展,土地的荒废现象也随之出现。我们要对其进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将自身又有的土地进行承包,农民将土地的使用权转让个其他的农户进行种植发展,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2、 合理安排资源的配置 努力改变土地原有的漫灌方式,加强灌溉技术的发展及推广,要大量使用生物技术对病虫害、杂草等进行有效控制。加强控制农村人口快速增加,尽量减轻人口过速增长给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

3、 调整产业内部结构 促进协调农林牧渔业的发展,大量发展养殖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工,支持农产品市场的建设,健全的市场体系是保证农产品正常交易的前提因素。

4、 大力发展农业科技 加强农业科技的投入并壮大农业科研的人才数量,大力培养高素质的青年人才,整体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利用科技知识和管理知识向农民进行正确的传授,进而达到普及知识的效果。

5、 组织农民合作创新 建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这样才可以把农民来自市场的风险降到最低。相关的政府部门也应加强扶持农业的发展需求,有效引导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的趋势。

发展农业的因素篇(4)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经过一代一代人长期地、持续地奋斗,建设祖国秀美山川,是把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全 面推向21世纪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此,国家制定具有长期指导作用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目前,虽然我国在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 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不能否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成为限制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理论基础尚不完备,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要素之间的偶合规律、结构的优化设计、科学的分类体系、客观的评价方法方面。这种研究应当建立在对现有生态农业模式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基础上,必须超越生物学、生态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应当是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需要多种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需要建立生态农业的自身的理论体系。

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但目前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有些地方,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a使得农民不能对土地、水等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

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食物安全保障可能更为重要;但对于那些境况较好的农民来说,较高的经济效益,可能会成为刺激他们从事生态农业的基本动力。

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要求。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与技术是同等重要的,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在一些地方,还无法向农民们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信贷与信息服务。例如,信贷服务对于许多地方生态农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于从事生态农业的农民们来说,赢利可能往往在项目实施几年之后才能得到,在这种情况下,信贷服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信息服务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尽管必要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但生态农业应当更趋向于开发一种机制,以使农民们自愿参与这一活动。要想动员广大的农民自觉自愿、并能够自力更生地通过生态农业发展经济,能力建设自然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建立比较有效的能力建设机制,对于更为重要的基层农民来说,很少得到高水平的培训与学习的机会。

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但在中国的许多农村地区,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是一项紧迫的任务。目前生态农业的实际情况还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因为在一些地方,仅仅依靠种植业的发展,难以获得比较高的经济收益。中国加入WTO,既为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使之面临着新的挑战。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势,生态农业的发展还有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而其中,农业的产业化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据估计,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土地资源相对短缺,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而人口在继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已经成为困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通过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来实现。 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组织建设存在着不足,组织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正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所指出的那样,新的挑战和问题的综合与相互依赖的特征,与当前的组织机构的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这些机构往往是独立而片面,与某些狭隘决策过程密切相关。中国当前的生态农业,也同样存在这种组织建设的不足。

推广力度不够。虽然生态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政府也较为重视,但仍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101个部级生态农业县与全国相比是一个非常小的数字。因为从总体而言,沉重的人口压力,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农业的面源污染在许多地方还十分严重。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荒漠化、水体和大气污染、森林和草地生态功能退化等,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从某种程度上说,目前的生态农业试点,还只不过是星星之火。

发展农业的因素篇(5)

一、人力资本的概念

人力资本(Humal?capital)是与物力资本(Material?capital)相对应的概念。人力资本理论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其代表人物有发展经济学派的马歇尔、沃尔什、舒而茨丹尼森等。最早提出该理论的是亚当。斯密,他在分析资本作用时曾提出资本应该包括“所有居民的有用能力”,这被当代西方发展经济学家认为是“人力资本”概念的起源。真正赋于人力资本概念准确含义的是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之父”的舒而茨。舒而茨认为:人力资本即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工作能力”。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同属于资本的范畴,二者既有本质上的共同性,又有个别特性的差异。其共同性为:二者都是资本,它们都具有资本的属性。即:(1)它们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投入,即需要一定的成本;(2)把它们投入社会经济活动中,它们都可创造一定的价值,都可带来个人收入和国民收入的增加。它们的差异性表现为:(a)物力资本的所有权可以被转让或继承,而人力资本的所有权则不能被继承或转让;(b)物力资本有一定的实物形态,其价值可以被准确地计量,而人力资本不具有实物形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很难准确地计量它的价值;(c)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进行,物力资本的价值,可能会增加也可能会减少;但投入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人力资本,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进行,其存量只会增加不会减少,其价值只会上升不会下降。

二、当前农村人力资本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就非常重视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尤其是改革发放以后,党中央花了很大力气对农村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广泛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等,使我国的农村人力资本状况大为改观。但目前农村人力资本状况仍不容乐观,甚至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数量和质量上都依然是制约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本,它表现为人的知识、技能、资历、经验和工作熟练程度,即表现为人的能力和素质。人力资本质量的体现是知识、技能、资历和经验的多寡,而这一切都和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一般受教育程度越高人力资本质量越高,反之依然。

三、成因分析

造成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现状的原因彼多,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有政府的原因也有农民自身的原因,但总的来看,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计划生育工作不到位,超生现象严重,造成了农村人力资本数量的急剧膨胀。虽然计划生育工作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从上世纪80年代就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计划生育工作,广大农村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距我们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形势依然是严峻的。首先,由于几千年的社会传统、家族世袭观念在农民心目中根深蒂固。他们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只有男孩才是传递“香火”之人。如果家中没有男孩,就会感到愧对祖宗,在乡邻中抬不起头来,因而没有男孩是决不会罢休的;个别的几代单传的家庭,认为一个男孩太少,想要第二、第三个,结果越生越多,形成了数量巨大的超生大军。其次,现行的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增加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度,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数量巨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众所周知,我国农村长期以来一直实行以家庭养老保障为主、社会养老保障为辅的养老保障体制。农村的养老保障基本是家族式的,由子女承担父辈的疾病及各种养老费用,这就使一部分农民为了今后的养老问题而超生子女。有男孩的想要女孩;有女孩的相要男孩,有一个的想要两个,有两个的想要三个……其结果子女越生越多。子女越多,各种抚养费用越高,家庭负担越重,越生越穷;越贫穷,子女受教育程度越低,子女的思想观念越陈旧,越想多生,越穷越生;这就陷入了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的怪圈。由此而产生了数量庞大的远超过需求的农村人力资本。

发展农业的因素篇(6)

因素及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方法)以农业发展综合水平作为决策目标,针对影响农业综合发展水平的因素进行分析,由于各指标的作用各有不同,分析得出今后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水平的趋势将更注重农村社会化、城乡一体化和农业可持续化等方面。

关键词:农业发展综合水平 影响因素 层次分析法 数学模型

1 研究背景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随着城市化建设的进程,农业的现代化建设与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发生了重大变化。近年来,国家投资大量资金用于农业建设,对农业发展实施多项政策,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发展农业科技化水平,实现粮食逐年增加。

当前,城市化发展已成必然趋势,如何使城镇化和农业建设合理协调发展是当前国家重点考虑问题。在坚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的前提下,逐步协调城市之间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发展,有序的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同时,应注重农村的建设。借鉴国外的发展模式,结合当前我国的国情,实现我国农业走向世界。

根据当前我国的发展模式,结合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作用对我国未来农业建设的发展以及城镇化趋势的研究,提取相关因素指标建立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综合水平的数学模型并进行分析评价以及为我国未来粮食生产提出改善建议。

针对影响农业综合发展水平因素,国内专家对此进行了研究。通过典型调查研究,孙建平、陈远红(2007)发现,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经营水平低,规避风险能力弱, 缺乏稳定的持续经营能力,利润空间较小,难以受到银行的认可和青睐;在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方面,金融部门缺乏相应的细则,提高了农企业信用评级门槛,进而银行将许多具备发展前景的加工企业拒之门外。庆阳银监分局课题组(2007)发现:由于扩张的盲目性,在农产品加工企业中,存在挪用银行流动资金投资固定资产的行为,对于转移用途的违约行为,由于银行无法提前观察,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银企间的不信任;企业缺乏适应政策的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并且对银行具有较高的依赖性。中国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课题组(2008)认为:金融机构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一方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增长利润的主要手段。对于银行来说,需要突出信贷支持重点,提高信贷服务水准,采取银团贷款方式满足农产品加工企业季节性收购资金需求;避免出现新的不良贷款,全面贯彻落实有保有压原则,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制度,推进外部评价机制,为金融机构扩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信贷投放和防范金融风险提供服务。黄启云(2012)从企业信贷风险与经营状况的角度,研究分析我国中西部地区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资金困境的成因,一产业特性要求占用大量流动资金,进而确保收购原料和市场占有率;二没有资金用于扩大生产规模,导致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三成本上涨压力大,利润空间被压缩,几乎是保本经营。从现有研究可以看出,如何甄别具有潜力的优质企业,准确评价农业综合发展水平因素并且改善农业发展水平,合理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关系到农产品加工业未来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

2 模型构建

2.1 确定评价指标

我国农业生产主要为地上作业,对农业生产系统从人-机-环境系统的角度进行研究分析,可以看出,影响和制约农业发展综合水平的因素主要包括:

人的因素指包括文化程度、技能水平、安全教育培训等在内的人的基本素质和安全意识及安全行为。

技术因素是指农业生产技术和安全技术水平, 种植技术、安全装备、信息化技术等是影响技术的主要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是指农业生产的地质条件。

管理因素是指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和状态,主要指标包括安全规程、管理人员素质(文化程度、技能水平)、规章制度、安全教育培训、监察力度等。

表1 随机一致性指标RI值

2.2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根据层次分析法的思想以及层次分析方法的步骤,以农业发展综合水平作为决策目标,即为目标层(A);结合统计学与数量经济学方法,本文认为应选择的评价指标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农业的生产手段(B1),农村社会发展水平(B2),产出水平(B3),可持续发展水平(B4)为中间层要素,即为准则层;以单位耕地面积农机总动力(C1),有效灌溉率(C2),农业人口人均受教育程度(C3),人均农业固定资产投入(C4)等等作为备选方案(P),即为最底层。将三个层次依次列表,如下图1:

图1

2.3 构造判断矩阵并一致性检验

利用1-9标度法(见下表)进行成对比较,同时参考专家意见,确定各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并赋以相应的分值,构造出各层次中的所有判断矩阵,并计算权向量和一致性检验。

表2 1-9标度的意义

A-B之间构成的判断矩阵:

利用MATLAB软件求出其特征值:W=(w1,w2,w3,w4)=(0.2379 0.1130 0.5954 0.0536),最大特征根λ=4.1776。

又C.I=■=(4.0157-4)/(4-1)=0.0052

查表1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0.90,C・R=C・I/RI=

0.0058

B-C之间构成的各个判断矩阵形式如下:

该矩阵的特征值为:W=(w1,w2,w3,w4)=(0.0885

发展农业的因素篇(7)

关键词: 农业保险;制度建设;供给创造;农险营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又是典型的风险产业,解决“三农”问题事关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向工业化社会转型的实现。其中,如何有效控制和化解农业风险从而稳定及提高农民收入是关键。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一、农业保险的特点

(一)风险单位很大,使风险难以分散

对于农业保险来讲,一个风险单位往往涉及到几个县或地区,特别是洪涝灾害或是干旱的影响范围更加广泛。按照大多数法则的要求,被保险的保险标的数目要足够大,才能分散风险。但是农业风险单位过大,会使其在一个县、省或更大范围的空间内都难以得到有效分散。

(二)农业保险经营的高风险与高成本

农业生产具有高风险,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同时也依赖于当地的经济与技术发展水平,如治理病虫害的技术以及风险事故的防范装备等。一旦保险事故发生,财产损失都相当高,赔付率也是居高不下,而且农业在空间上有很大的分散性,农业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利用有明显的季节性,这就加大了风险区划与确定保险费率的工作量,进而也导致了农业保险的高成本。

(三)农业保险所承保风险的区域性明显并且具有广泛的伴生性

农业灾害特别是自然灾害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不同的地区的灾害类型,风险频率以及风险强度差异也很大,这些特点是由地理与气候的分异规律来决定的。并且农业风险的损失很容易扩大,一种风险事故会引起其他风险事故的发生,这就很难区分各种风险事故各自的损失后果,从而也给单一风险理赔带来了麻烦。

(四)农业保险的高费率

由于受到自然气候条件的影响,农业灾害发生的频率很高,尤其是在我国自然灾害更加频繁。且灾害一旦发生,牵涉的区域相当广泛,由此造成的损失规模也相当大,所以在拟定费率的时候会据此制定高比率的农业保险费率。

(五)农业保险存在特殊的技术障碍

农业灾害损失在年际间的差别很大,纯费率要以长期平均损失率为基础,而由于资料不足与缺失,保险费率难以拟定。各地的农业实践不同,自然灾害性质与频率强度也有差异,造成了合理的保险责任难以确定。此外,农业保险的保险标的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其价格在不断的变化,很难估算预期利益与损失程度,所以又难以定损理赔。最后,农业保险若是小规模经营,很难分散风险,使得经营农业保险具有很大的冒险性。

(六)农业保险的主观能动影响大

农业保险标的是在人的照料下的活的动植物,它们的生长与饲养都离不开人的作用。相同作物,其品种选择、耕作方式以及精心程度的差异必然会带来产量的不同,并且同样的灾害,被保险人可以预见到或是积极抗灾,灾后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就可能减少或不受损失。所以农业保险受被保险人的主观行为影响很大。另外,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情况是熟知的,而保险人却往往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困境,骗赔现象也时有发生,逆选择与道德风险的存在同样给农业保险的开展带来了难题。

二、中国农业保险存在问题及制约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因素分析

我国农业保险客观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表现在农业保险有效需求不足、供给增长乏力、法规不健全、财政扶持太少、农业再保险体系缺失、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及广大农民保险意识过低等。尤其是我国农业保险的基础十分薄弱,从1982年开始经营农业保险,政策支持不到位,并且风险高,赔付率一直居高不下。1985~ 2004年大部分处于都是亏损状态,1994年开始农业保险险种逐渐减少,呈现出萎缩的趋势,到2004年底,农业保险收入才3.67亿元。可见,我国农业保险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与普及,并且使得农业保险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制约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因素有:

(一)农业保险制度因素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农业保险业务的开展,采取的是重点试验的做法,并没有在广大的农村普及开来。再加上我国对农业一贯实施保护价格政策以及补贴政策,没有充分认识到农业保险对于农村经济稳定的重要性,这就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农业保险制度的缺失与不完善。

(二)农业保险组织实施系统因素

正是由于农业保险所固有的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等特征,使得商业保险公司望而生畏,广大农户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政府则是由于财政实力薄弱,爱莫能助,最终导致中国巨大的农业保险市场无人涉足。我国的农业保险组织实施系统尚有待加强。

(三)农业保险利益因素

商业保险的经营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而对于农业保险却是高成本、高风险、高赔付,严重影响了保险公司的正常、稳健经营,出现“保费高了农民交不起,保费低了公司赔不起”的现实情况,使保险公司不但无利可图,反而常常亏损,所以农业保险是欲兴不能。

(四)农业保险销售渠道因素

一直以来,我国农业保险都只是进行重点试验,仅仅承保为数很少的农业种植与养殖的品种,并且承保规模小,以强制投保为主,而自愿投保也是被动地等待农户来投保。这些制度上的安排造成农业保险产品的销售渠道单一。许多保险公司都不重视农业保险销售渠道的扩展与维护,不积极主动地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农户参加保险,而主要原因在于农业保险的低收益,保险人开展保险业务并非自愿,而是出于政策上的需要或强制执行。

(五)农业保险产品体系因素

在我国多年来的实践中,农业保险险种单一,保险标的品种少,而且多为一般性的农作物与禽畜类,很少涉及经济作物与特种养殖,并且为了便于操作,多为一切险,没有形成系列化的农业产品体系。单一的农业保险产品无法满足广大农民多样化的需求,保险产品的选择空间过于狭小,也使得农业保险的购买力下降。没有意识到农业保险产品多样化的重要性,不重视创新,没有完善的农业保险产品研发、设计体系,是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受挫的一个原因。

(六)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因素

由于我国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农业保险的供给方对吸收农业保险投保人采取消极等待的态度,农业保险的政策强制性特点很明显,农业保险市场竞争并不激烈,可以说不存在市场竞争。因此保险人也没有必要通过服务来吸引、占领市场,这样就使得农业保险服务意识缺失,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保前、保中、保后全方位服务的规范与制度。这一服务上的空白,是我国农业保险落后的又一诱因。

(七)农业保险人才体系因素

农业保险在操作上有较高的技术要求,例如保险费率拟定、损失评估等,此外,农业防灾防损与保险期间监管都要求有专门的农业保险技术人员来操作才能有效地减少保险风险损失,降低赔损率。另一方面,农业保险中介人才包括保险人、保险经纪人、公估人等都需要懂得农业保险专业知识,而这都是我国保险领域所缺乏的。一直以来,我国农业保险都未能发展起来,主要原因就是忽略了对相关人才的培养。

(八)农民的保险意识因素

农业保险的高风险与高成本往往使得农业保险的费率较高,而高保费又令更多的农民买不起保险。据了解,一些地方农作物险种的费率高达9%~10%,这对目前收入不高,余款不多的农民来说负担过重。当然也不乏一些对保险缺乏正确的了解和认识的农户,在被保险公司合理拒赔后就对保险产生了错误的不信任感;或是抱有严重的侥幸心理,认为买保险是加重自身的经济负担,能免则免,保险意识不强。加之其灾年依赖救济的心理,造成他们的投保积极性不高。

三、发展我国农业保险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农业保险制度保障系统

制定实施农业保险行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加快发展步伐。成立国家农业保险管理总局,下设农业部,研制全国统一的农业保险发展规划与政策,对农业保险业务,进行专业指导与监督管理,还要完善农业保险法制,促进农业保险市场的有序进行。农业保险制度保障系统作为农业保险运作的宏观环境,需要从各个方面构建良好的农业保险制度环境,以规范与引导中国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

(二)实现农业保险组织形式创新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再加上国家财政能力有限,对于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所有制形式应该更加放开,避免单一的组织形式,以便通过更加宽松的制度环境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为投资者提供更加有吸引力的回报预期,实现农业保险组织形式的创新。基于我国的现实国情,在农业保险基层组织建设方面,经济落后,农业商品率不高,农民收入低的地区,采用强制投保的形式;农业商品率较高,农民生活达到温饱和宽裕的区域,适合走互助合作的道路;而经济发达,农业商品率高的区域,则适合实行“强制投保与自愿投保相结合”的原则,采取“联合共保,共担风险”的农业保险模式(李友声,文章代;1998)。

(三)建立合理的农业保险利益分配机制

为了体现农业保险的公平原则,必须本着“保费负担应体现利益与负担相对称”的利益分配原则,农业保险的资金应从社会这个更大的层面上来征收,将保险费平摊到每一个消费者。这就要求将保费列入生产成本的一部分,计入农产品的价格当中,即把农业保险高额的保费由价格机制转嫁给消费者来承担。这样,大大减轻了农民的保费负担,同时又不会因为农产品的价格涨幅太大而引起需求减少。

(四)拓展农业保险销售渠道

依托“农村村委会”的形式来展开销售农业保险,这样可以进行集中的宣传与推广,获得极高的市场渗透力与推广速度,同时还尽快开拓市场。另一方面,农业保险的销售还应该与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金融机构联合与互动,通过这些机构的参与来销售农业保险产品。

(五)开发农业保险产品体系

针对不同农户的个性化的需求,设计研发系列化的农业保险产品。此外,农业保险产品的开发贵在创新,险种要多样化,保费标准、费率拟定都应该体现科学化、标准化的原则,设定不同的档次以供农户选择。

(六)完善农业保险服务体系

积极主动地上门服务,进入农村与农户,了解农民的现实需求,掌握第一手的资料,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同时针对投保人的要求,适当调整服务时间,优化产品,简化手续,为投保人提供尽可能便捷的服务。牢固树立“忠诚服务,笃守信誉”的服务意识,进一步建立健全全方位的服务规范与制度,切实加强保险宣传服务力度。

(七)加强农业保险人才培养

缺乏农业保险专业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是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应该加快人才的培养,尽快解决人才瓶颈的制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保险人才队伍。其次,农业保险公司内部也需要配备熟知农业保险业务并具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才,资金投资人才,产品开发设计人才以及营销人才,还有风险评估人员、精算师、承保员、理赔员等各个环节的专业工作人员。政府应在这方面加大投资力度,鼓励正规的教育系统开办农业保险专业的同时,引导农业保险在职人员进行专业再教育与在职培训。

(八)宣传农业保险消费意识

作为保险销售人员,应该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的需求,开展农户保险知识的培训,利用农业保险专家或特殊的农业保险事件专访,印制手册,开展广告公关活动等进行宣传,必要时还要参加义务工作队,协助农村村委会或种植专业户、养殖专业户、特色农业基地等推进农业保险知识的普及与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友声,文章代.祸兮?福兮?中国保险问题报告[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8,9

[2]王国军,庹国柱.中国农业保险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12.

[3]刘京生.知识经济与保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