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企业数字化发展

企业数字化发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3:26

企业数字化发展

企业数字化发展篇(1)

【关键词】企业内刊 数字化传播

企业内刊在形式上是一本刊物或者是报纸,其承担着企业内部信息交流、企业文化建设以及企业营销传播等多种传播功能。正是这种文化宣传以及信息沟通兼具的功能,使得企业内刊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早在《全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2010)》中就曾提出,未来报纸出版业主要发展目标之一,就是发展数字报业。企业内刊作为企业的媒体,也经历着这样一个发展转变。为了适应新的发展需求,企业内刊也纷纷呈现出数字化的发展趋势。企业内刊与互联网的结合,将会帮助企业内刊丰富内容和表现形式,增强与读者的互动,扩大传播范围,从而塑造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

一、企业内刊数字化传播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纸质内刊在我国还不是公开出版发行的流通刊物,所以,内刊的读者一般是企业内部的员工。但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对外扩大宣传的需要日益迫切,企业内刊的外向化发展应运而生。

企业内刊的数字化传播是网络时代下的新趋势,也是一种必然性的趋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传统的企业内刊通常是纸质的报纸和杂志,但随着其与网络的结合,企业内刊也呈现出多媒体整合态势,也正逐步通过电子版、开辟论坛等形式,来拓展内刊的传播范围,扩大自己的读者群,进而与网络传播的发展现实相适应,提高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完成内部沟通交流和企业形象展示的双重使命。

企业内刊的数字化,促进企业更多方面更多机会地接触社会、接触民众,促进企业文化和产品形象的发散传播。

企业内刊的传播形式多样,但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电子版企业内刊,它是传统纸质企业内刊的复制版,内容和编排形式沿袭了传统纸质的严谨大方,但同时兼具了数字传播的便捷特点;另一类是网络化的企业内刊,它是利用网络的多媒体传播特征,通过网络软件技术设计制作的网络化的企业内刊,其无论在表现形式上还是内容呈现上都远比传统企业内刊更加丰富。无论是电子版还是网络版企业内刊,它们相比较纸质企业内刊来说,使得企业内刊变得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化。而企业内刊数字化传播的现实意义可以从以下几点数字化内刊的传播优势中体现。

1、打破地域的局限

由于企业内刊不能公开发行,因此其发行的范围十分有限,仅限于内部员工、上下链条客户、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等。但是,数字化的企业内刊就打破了这一地域的局限性,通过数字化企业内刊,远在异地的读者或者是潜在的客户群,也可以通过企业内刊了解企业的相关信息,从而对企业内部情况有所了解,获得企业较为真实的一面。

2、成本低廉、传播力度大

企业内刊的性质规定了它不能外售,因此它的传播方式普遍为赠阅。因此,其内刊本身的成本,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相关支出。数字版内刊,只需要支付低廉的网页制作和网络维护的费用,便可以达到广泛的发行和传播。而纸质的企业内刊,除了需要企业支付一定的印刷成本,其发行的人群也有非常大的限制,往往是一些特定的人群。无法达到像数字版那样,读者无论是在哪里,都能在第一时间了解企业的动态,达到企业宣传的目的。

3、增强了互动性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沟通平台,只要在内刊下方设置意见反馈的交流框,读者可以直接发表自己的意见,企业可以从中了解读者对于企业的看法和建议,对于企业内刊的完善,以及对于企业的建设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网络化的企业内刊可以将多种受众互动的形式置于其中,像部分企业内刊会及时将企业的活动通过抽奖、问答等形式置于内刊中,既加强了企业与受众的交流互动,还可以将网民从网络中吸引到现实的活动中来,可谓一举两得。

4、增强了可读性

数字化企业内刊不管从编排上,还是形式上,都可以利用网络语言极大地丰富阅读的选择和冲击力。声音、画面甚至动画都可以在网络或者电子邮件中以各种形式展示,超链接提供了排版更多的选择性,头版头条的设置和颜色版面的多样化也能被巧妙地与声音有效的结合起来。网络版的企业内刊除了可以运用文字图片进行展示,还可以运用音频、视频以及多样的FLASH动画效果。这些直接的视觉、听觉的感官效果是文字所不能比拟的。这些技术的运用能大大增强企业内刊的可读性,提升企业的传播效果。

二、企业内刊数字化发展现状及问题

我国企业内刊的发展非常迅速,目前我国的企业内刊已经达22000多种,每年出版发行耗资89亿元以上,并且还以每年25%左右的速度递增。现实情况中,我国企业内刊的总量其实远远超出这些数字,因为企业内刊只限于在企业内部发行或在有限的范围内交流,属于“隐性媒体”,更大量的企业内刊没有通过新闻出版管理渠道进行精确统计。如此庞大的一个传播群体却正向数字化的传播方式逐步转变。

然而,面对发展迅速且数字如此庞大的群体,企业内刊数字化传播能否将企业内刊从一个企业的附缀转变成为一张精致的企业名片呢?这已成为很多企业家及企业内刊编辑人员长期思考的问题。虽然数字化企业内刊的传播打破了传统企业内刊的局限性,也极力通过网络优势加强与读者的联系沟通,但其在传播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

1、内容枯燥,缺乏独立和创新性

企业内刊像是一面镜子,它既浓缩了企业的性格、精神、气质、理想和追求,又凝聚了企业形象、风格和作风。然而当下数字化企业内刊虽然在表现形式上有所突破,但在内容上还是摆脱不了枯燥乏味的诟病。企业内刊的企业信息传播性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内刊的取材,但这不能成为企业内刊缺乏独立性和创新性的必然原因。很多企业内刊在内容选材上只是体现了“上传下达”的传声筒功能,从而成为了单纯的企业领导的“喉舌”扮演者。单调的内容、平淡呆板的设计,使得企业内刊难以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另外,由于企业办刊人员多属“半路出家”,其写作比较侧重于公文套路,造成内容平乏不鲜活,公文味浓,新闻稿件写得类似工作总结。人物通讯写得像个人鉴定,套话连篇、空洞无物。副刊也多是一些花草诗文,未写出企业的精气神,让人感到索然无味、味同嚼蜡。语言文字及稿件的文体选择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和一定的独立思考,使得企业内刊失去了自己的特色。

2、定位不明,缺乏针对性

定位对于一份刊物来说,是选材制作的指标和导向。定位不仅决定着刊物的内容,也决定着其所面对的受众。一份定向不明的刊物,是难以有特色,难以获得脱颖而出的成功的。对于企业内刊来说,为企业服务自然是理所当然的定位。但很多企业办刊对象不明确,企业在面对企业内部人员和企业外部人员两个不同的受众时,定位模糊,缺乏特色和吸引力。

3、制作不够精良,缺乏专业人才

企业内刊在制作上出现的良莠不齐,最直接的原因是很多企业单位缺乏优秀的专业制作人才。企业内刊的数字化对制作人才的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虽然目前企业都提高了对企业内刊的重视程度,但大部分企业内刊都是单向的斥资制作,难以像专业的新闻报刊那样实现利益的双向流动,因此企业内刊在大部分企业还处“边缘”地位,专业人才未能得到有效重视。目前,大多数企业内刊的制作人员并非全是新闻编辑专业毕业的专业人才,而可能是来自于行政部门的兼职人员。有些内刊经常是采访、写稿、排版一体化,专业人才不足常使得内刊编采人员工作压力较大,成就感不足,最终造成刊物水准低下,甚至昙花一现,或无疾而终。

三、企业内刊数字化传播的发展策略

随着企业的逐步全球化、国际化,企业内刊必然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在媒介环境变化、媒介产品更新换代的时代背景下让企业内刊真正融入网络时代,是当下极富价值的现实命题。企业要想企业内刊在网络环境下大放异彩,成为企业的一个重要窗口和平台,其定要在下面三方面做更多的努力和投入。

1、提升内刊内容,彰显企业品位

目前,很多企业内刊的数字化还仅仅停留在复制纸质内刊的初级阶段,没有充分运用网络这个优势平台,真正实现数字化传播。企业要想吸引受众,其无论在制作上还是选材上都要下功夫,要树立自己的个性和优势,建立企业独特的内容品牌,达到内容的不可复制才是成功的关键和决定性要素。在制作上,要凸显网络优势,善用多媒体融合展示;在内容上,要有体现企业文化内涵的审美意识,从大局上策划,从细节上落实。真正在内刊内容中,彰显出企业与众不同的企业品位。

2、明确办刊定位,注重人才培养

很多企业在企业内刊的定位上摇摆不定,办刊对象模糊不清,这其实是削弱企业内刊数字化传播影响力。网络环境下,信息纷繁复杂,定位不明的企业内刊更容易因缺乏针对性和独特性被淹没其中。目前,数字化企业内刊有对内型、对外型以及内外兼顾型。对内型和对外型都有自己明确的办刊对象。但内外兼顾型内刊却很多在前期缺乏明显的栏目区分和特色区分,以至于最后缺乏明显的区分界限。作为内外兼顾型数字化内刊,应运用栏目或者制作上的特色来区分,明确内外型在内刊中的相对比重,只有明确了比重,明晰了区分,才能让受众在阅读时不会产生困惑。对此,企业要加大对企业内刊专业人才的培养,只有具有实力强的制作团队,才能保证企业内刊在数字化传播中长期发展。

3、拓展传播平台,强调多方联动

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迅速,很多信息可以通过多渠道、多方联动达到最有效、最大化的传播。但就目前而言,很多企业内刊的数字化传播平台相对集中,主要分三种情况:1、托管给专业内刊网站。我国很多大型企业的内刊选择托管给专业的内刊网站,像中国企业内刊网就是很多企业的优先选择。通过这样的专业内刊平台,既有明确的阅读受众群,又可以很好的达到业内人员交流学习的目的。2、将内刊置于企业自身网站中。网络时代,大部分企业几乎都有了自身的网站,因此将内刊放在自身的企业网站中不失为一种便捷的方式。3、创建独立的内刊网站。这种方式目前较少,因为付出的人力、物力、财力相对来说比较大,但对于成熟的企业内刊来说,这是“更高一层楼”的选择。

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目前的平台都仅限于一种,且多为在自身网站下设置内刊栏目,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内刊的最大化传播。作为数字化的企业内刊,要善于运用网络的多方资源和手段。企业除了在网站设置内刊专栏外,还可以单独注册微博、微信或者在企业的微博、微信上转发、@自己的企业内刊,从而提高企业内刊的曝光度,扩大企业内刊的受众群。另外,针对潜在的受众,企业还可以利用电子邮件将自己的内刊发到他们的邮箱,让受众认知并阅读到企业内刊。

企业内刊作为企业传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承担着对内传递信息塑造企业文化的功能,又承担着对外树立良好品牌形象的任务。企业内刊的传播与其它大众传播载体有所不同,它既有传播媒介的一般特性,同时具备鲜明的企业性质。近几年,随着企业实力的不断增强,企业树立品牌的观念日益明显,企业内刊的数字化也以迅猛之势发展。虽然当下的数字化企业内刊还有一些不足,但相信随着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会进入数字内刊编辑的行列,企业内刊的数字化质量也会得到大幅提升。

【本文系2012年度浙江省大学生科研创新团队资助项目《全媒体时代数字报刊创意设计项目》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①郝幸田,《企业内刊的透视和前瞻》[J].《企业文明》,2011(4)

②龙羽舟,《企业内刊的网络化传播》[J].《经营管理者》,2011(18)

③眭海霞,《新形势下企业内刊发展的现状和问题》[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1(2)

④《企业内刊网络化带来的新视点,电子内刊深入第四媒体》,http:///View.asp?id=2474&ArticlePage=2

企业数字化发展篇(2)

关键词 石油;企业;数字化;管理;发展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5)01-0054-02

信息化时代之下,石油企业的管理工作同样呈现出了极强的信息特征。这种特征帮助石油企业更为有效并且高效地展开工作,不仅仅对组织整体效率的提升有着毋庸置疑的积极价值,对于整个石油企业生产的安全展开,同样有着推进作用。近年来石油企业组织环境中的信息数字化管理应用逐步深入,带动着整个油田工业生产也都发生着一定的变化,必须对于此种应用以及对应的变化状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有针对性的做出调整,并且依据技术的趋势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实现不同系统以及应用环境之间的互动以及契合优化,形成面向石油企业发展的有效支持力量和体系。

1 信息数字化管理概念与石油企业工作环境

特征

信息数字化管理是指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技术,通过统计技术量化管理对象与管理行为,实现研发、计划、组织、生产、协调、销售、服务、创新等职能的管理活动和方法。

从管理发展的趋势角度看,数字化管理是管理工作本身发展的必然,因为管理本身的价值在于在组织环境内部实现对于多种资源的利用优化,并且通过多方面的控制达到其产出的最优。而数字化管理本身作为管理与信息化技术的一种衍生产品,其不仅仅具有传统管理工作的控制特征,更加具备当前信息化相关技术反应敏捷以及支持大运算量等特征。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不断纵深发展,也从技术层面对于组织的管理工作给予了更多的支持。

从石油企业环境中看,可以发现其本身在管理领域中所呈现出来的复杂特征,也从客观上要求信息化技术在该领域应用的更加深入。具体而言,就是以井、站以及管线等油田领域中的相关基本生产单元作为核心节点,对其不同工作环节的工作过程展开监控,实现工作状态以及过程的相关数据的采集、监控,并且在此基础上实现动态分析,形成必要的预警机制,最终用以决策支持。具体而言,在石油企业环境中,一个相对完整的信息数字化管理系统,可以从三个层面实现对于石油企业日常工作的支持。其一在于基层,以基本生产单元过程控制为核心功能的生产管理系统,主要用于实现对于整个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及时实现相关数据的采集,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实现对于单井、管线、站(库)等基本生产单元的监督和控制。其二则是处于石油企业环境的中层,主要是面向生产展开对应的指挥和调节的系统,其职能主要包括生产指挥调度、安全环保监控以及应急抢险和告警等基本职能。其三是以整个石油企业发展和工作状态以及综合趋势作为基础和出发点的决策支持系统,其职能主要包括油气藏管理以及经营管理等,重点核心在对于数据的深入加工和分析。

从应用的角度看,石油企业环境中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其工作的重点在于面向每一个工作细节展开数据的实时采集,并且通过对应的通信系统将数据传输到相应的数据节点上展开深入的分析,在核心环境中,进一步加深人工智能的应用,从而实现更为有效的决策支持职能。在这样的一个体系之下,相对于以往比较初级的信息数字化管理系统而言,其改进以及未来的发展重点有两个方面,主要是考虑到当前通信领域中的相关技术,以及物理链路的建设已经趋于完善,因此未来的发展以及近年来已经取得的改进主要体现在基层以及高层两个方面。对于基层而言,更为全面的基础数据获取方式成为当前的应用重点,之前偏重于仪表数据的数据体系被当前更为综合性质的数据体系所打破。而在高层而言,人工智能以及相关数据分析方法,必然成为未来应用的重点。

2 加强石油企业环境中信息数字化管理系统

建设

综合当前信息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和特征,以及石油企业环境自身对于数字化管理系统的需求,可以发现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应当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石油企业环境中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发展主要趋势,对于这些方面加强重视并且展开积极的推进,必然对推动整个石油工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价值。

2.1 加强基层数据采集和理解

想要实现面向整个石油企业工业环境的更为综合性的控制,对于基层数据的获取和整理就成为整个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的基本依据。在当前信息技术环境之下,包括石油钻探、开采以及运输等诸多方面的工作状态数据的采集都成为可能,并且其综合可靠性也在随之增加,这种技术层面的发展状况,对于推动相关数字化管理领域的系统发展和深入应用,都必然存在着毋庸置疑的积极价值。与此同时,数据的大量涌现,也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整个数字化管理系统的一种负担,因此展开面向基础数据的分布式加工和理解,同样也是当前石油工业环境中必须注重的发展重点。对于数据的分布处理,一方面应当注重多方面以及不同领域来源的数据之间彼此的印证,另一个方面还应当加强基本的逻辑分析,帮助实现更为有效的系统告警。

2.2 加强数据安全建设

在石油企业环境中,其数据的增加为整个数据环境的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油田工业体系之下,数据大多直接到石油企业的生产以及运输活动,其中不仅仅会与工业活动本身的安全状态有着直接的关系,甚至有些关键性的数据关系到相关领域中的核心技术,其地位甚至会提升到威胁到企业自身安全的水平。基于这样的情况考虑,数据安全问题必须得到重视,其中最为核心的问题就在于如何将相对有限的安全保护力量安排给庞大的数据体系。相对于数据总量在石油企业环境中的暴增状况,安全运算能力的增加就显得十分有限,因此必须采取更具针对性的安全运算方法。因此在该领域中,包括生命周期以及其他相关特征识别等数据安全手段,都必然成为未来的应用重点。在实际工作中也因此应当给予充分关注。

2.3 加强数据深入分析职能完善

在整个信息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应用中,其对于数据的采集,或者传输以及其他相关行为和活动,最终的目标和价值都在于通过数据来实现对于整个工作过程,以及相关管理人员行为的优化。而想要实现数据的这种价值,必然需要展开具有针对性的深入分析,发现其中的线索和价值,实现对于决策以及整个石油工业环境工作的支持。这种对于数据的深入分析,本身从客观上要求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相关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与成熟,因此对于这一方面的建设,必然应当纳入到未来一段时间对于石油企业信息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成熟进程中来。

3 结论

油田数字化管理实践的发展,是切实推动油田管理方式变革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提高油田人力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生产所面临的安全风险,优化油田的管护方式以及安全监控能力的重要途径。想要实现油田低成本高效率的运作,油田有必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促进油田数字化管理工作效率的不断提升。唯有如此,才是切实打造现代化石油企业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企业数字化发展篇(3)

关键词:数字化 出版企业 社会责任 策略

数字出版是出版业与高新技术相结合产生的新兴出版业态。无论是对国家政策的把握,还是对行业企业自身现实的认识,抑或是对数字化时代到来的判断,我国许多出版企业已经把开展数字化出版作为一项关系到其生存与发展的战略任务来看待,积极推进数字化出版进程。在这个进程中,由于出版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入及其市场化趋势,出版企业的社会责任面临数字化生存的考验。

一、出版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国人认识“数字化时代”概念源于尼葛洛庞蒂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出版与文化传播形式,数字化通常被理解为“将文字、图像、声音等通过数字化技术处理成数字形式储存在数据库中,通过对数字的处理,以电子书刊、数字报纸、音像、游戏、动漫等表达形式,通过网络或光盘提供给读者”。互联网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出版企业提供了一个创新的组织形式――数字化出版企业,从而对传统出版以及企业社会责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一方面,数字化为出版企业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传播方式,致使出版行业的不法分子为追求一己私利而丧失应有的道德责任;另一方面,数字化为出版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拓展了空间,一些诸如网络版权、电子版权等数字化版权维权责任以及数字产业、网络产品等文化建设责任需要出版企业进行重新审视和学习。

通常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外延十分宽泛,包括“坚守商业道德、保护劳工权利、保护环境、发展慈善事业、捐赠公益事业、保护弱势群体等等”。毋庸置疑,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类型,出版企业不仅需要担当应有的社会责任,更应发展自身特有的社会责任。“在思想文化教育部门和所有从事精神产品的生产或传播的企事业单位,都必须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在这个前提下讲求经济效益……而绝不允许‘一切向钱看’的错误倾向冲击和危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更不允许这种错误倾向泛滥而不受到批评和制止”。

二、数字化时代出版企业的社会责任需要重构

1.传统出版产品遭遇“数字”浪潮

早在2002年日本东京书展上,各种数字产品和纸质图书就已平分秋色。在中国,2008年中国数字出版业的整体收入达到53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6.42%;2009年数字出版产业总产值达799.4亿元,同比增长50.6%,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传统出版业,数字出版产业形态初步成型。越来越多数字出版企业的出现,不仅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同时也使得出版企业对数字产品的依赖程度加深。以至于有人惊呼数字化的“洪水猛兽来了”。众多出版企业纷纷投入人、财、物等资源在图书、报刊的编辑、出版、发行、传播等环节,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互联网为载体,以数字化为形式进行经营运转和实现盈利。这势必在某种程度上挤压传统出版产品生存的空间。人民日报网络版开始收费就是数字浪潮在高端报刊领域的一个典型事件,而中国知网、万方、维普、龙源等等也奉行一种读者付费消费的数字化经营理念。

2.数字化出版面临版权危机侵扰

当前,数字化出版主要存在传统出版业数字化、物联网出版、内容资源库、多媒体资源、按需出版、移动终端出版等六种模式。无论这六种模式是如何的数字化,都须明确一点,即任何出版行为都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以强烈的法律责任意识来约束自己的每一个出版活动。“企业是利益相关者相互关系的联结,它通过各种显性契约和隐性契约来规范其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和义务,为其利益相关者和社会有效地创造财富”。在数字化出版过程中,出版企业必须对出资人、员工、读者、商业伙伴(经销商、供应商、其他竞争与合作伙伴)、政府、社区、其他利益相关方等承担起对应的社会责任。否则,因数字版权问题而对簿公堂就在所难免。近年来,因没有获得其数字版权情况下,擅自将作者论著以数字化形式进行销售而被告上法庭的法律案件屡见不鲜。魏剑美状告龙源期刊网站、叶延滨诉新浪以及33家学报等杂志重庆维普等事件焦点就在于数字版权受侵。

3.出版企业数字化经营亟待破冰

首先,我国出版单位正处于体制转轨阶段,“企业化”和“市场化”的结果必然要求出版单位建立起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并举的双重属性的出版企业。因此,出版企业不能够因为其社会责任放弃自身合理的利益诉求,也不能单纯一味地摒弃社会责任而走向拜金主义,近年来一些低俗文化现象,如披露明星绯闻个人隐私的报刊、渲染暴力恶搞成风的网站、以励志为幌子宣扬厚黑教人使诈的图书等屡屡出现,就是一些出版企业置社会责任而不见、弃社会责任如粪土的恶果。其次,面对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传统出版已难以适应数字化出版流程的要求,急需实现出版社内部出版流程的数字化再造,调整和优化出版企业的组织结构,实现“编辑、出版、发行、财务、编务”等子系统的数字化,从而使出版企业建立数字化管理模式,形成数字化盈利模式以及提高数字化水平。此外,随着出版行业竞争的进一步激烈,图书报刊出版市场要实现更为直接、快捷的服务,须突破出版产品在核心层和形式层的局限,从其延伸层进行服务营销。

三、数字化时代出版企业社会责任重构策略

自从英国学者谢尔顿首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以来,国内外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颇多。倡导出版企业社会责任,是将出版企业的行为目标与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目标接近,“使企业的经济行为与社会发展、自然生态平衡相一致,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在特定情况下,出版企业的社会责任成为某些文化工程的“基础和源泉”。因此,在数字化时代的背景下强调出版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就显得尤为重要。

1.教育策略:培养企业数字化出版的责任意识

责任属于思想意识范畴,企业是由社会人组成的,而人的思想意识可通过教育进行培养。数字化时代的出版人,提高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培养符合数字化的出版精神,不仅能够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树立了企业品牌,使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企业数字化出版的责任意识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企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遵纪守法是相一致的。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从长远来看,有利于为出版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一个充满责任意识的社会又能够促进出版企业的发展。

2.政策策略:完善企业数字化出版的政策动力

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健全的法制、完善的政策、有效的管理机制是出版企业数字化发展的“催化剂”。当前,我国数字出版的现状与政府政策法规的完善程度并不相适应。一方面,中国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机制的建立尚不完善,现有法律用于数字出版明显滞后,版权授权不规范,数字出版标准落后,侵犯著作权人的合法权利和出版社的出版权益的事件屡见不鲜。另一方面,我国数字出版业的整体收入连年攀升,2006年近200亿元,2007年超360亿元,2008年达到530亿,2009年超过750亿元,2010年总体收入规模升至1051.79亿元。政府要进一步深化出版企业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促进资源配置向先行改革的出版发行单位倾斜,使其尽快享受财税优惠政策。其次,通过激励机制,提高出版企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性。这样有利于出版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为其社会责任的承担提供经济基础。

3.机制策略:构建承担数字出版制度体系

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性的文化企业,出版企业数字化出版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是多方面的。为了让出版企业能够顺利出版数字化产品,为社会和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丰富、便捷、高品位的数字产品,充分发挥数字出版物的文化影响力,须构建有利于数字出版的制度体系。为此,应当在出版全行业内“建立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加强党组织对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领导”,形成出版企业的社会责任数字化动态管理。与此同时,把出版企业社会责任基本理念和原则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管理机制与市场运行系统中去,运用数字化手段为企业发展提供新途径。再者就是在出版企业内部形成优秀人才成长的环境机制,从编辑这个一线出版人入手,激发编辑实现自我修炼,“使之成为既懂传统出版又懂新媒体技术的优秀人才,是迅速实现传统出版转型的自我救赎”。

4.监督策略:营造利于数字化出版的舆论氛围

企业数字化发展篇(4)

关键词:数字化管理模式;供电企业;电力营销;作用

一、数字化管理模式在供电企业电力营销业务中含义和特征

数字化管理模式是以现代化信息管理模式为基础的,利用计算机和现代化通信设备对信息进行处理和传递,将人体一机信息服务系统应用到了实际的营销业务中,这不仅提高了我国电力企业的现代化建设,同时也提高了我国电力企业营销业务的科技化管理进程。数字化管理是将企业中的供应链管理和信息管理有机的融合在了一起,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实行数字化的企业电力营销业务。数字化管理模式不仅将企业中客户资料、资源数据等一系列企业内部资料信息化、数字化,并且促进了企业营销管理的可计算性,将企业中的所有管理的量化问题都以管理技术解决,形成一中快速有效的管理模式。数字化管理模式以定量化、综合化、智能化、集成化、动态化、系统化的管理手段实现了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的科学化,这同样是其他管理模式相比的。

二、电力营数字化管理的关键技术

1.服务系统创建

服务系统创建的实质就是电力营销数字化服务系统的创建。该系统是将所需要的服务器结合在一起,利用应用系统设计的技术来创建的,系统的创建是由3方面进行创建的。(1)为了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通常是将两台小型的机器结合在一起运行数据服务器的,在运行的同时对磁盘阵列数据实行了储存,这种方式能有效提高小型机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2)应用服务器以多台个人服务器作为系统处理事务的保障,将系统的扩展性处于最大值。(3)将所有数据集中存放在中心数据库服务器上,然后集中布置服务器,客户端和数据库的交互、对象级和数据级的访问都是以信息通道为媒介的。

2.系统的体系结构

结构系统与服务系统存在不一样的地方,它有自身独特的特征,其中电力营销数字化管理模式的系统结构是由业务处理、数据存储和应用表示3部分构成的。其中应用表示和业务处理是针对系统的外在进行处理的,而数据的储存是针对系统的内部研究和应用而进行的,无论是从外部还是内部的系统构建,都是为了使系统的结构更加符合要求。

3.中间件技术

中间件是一种系统软件,系统是通过它来实现资源共享的,使用中间件能维持不同节点应用进程关系的关系、负载等平衡,还可以调度应用。

4.工作流技术

工作流技术是实现工作进行的更加快速的一门技术,它能快捷地创建和管理工作流,使计算机编程简单化。

三、电力营销业务中数字化管理模式的作用和发展现状

1.数字化管理的作用

将数字化管理应用于供电企业的电力营销业务中,最显著体现的作用有两点。分别是经营管理者和员工工作效率两方面。(1)经营管理者供电企业在电力营销业务中采用数字化管理模式能有效地将信息资料进行整合,使供电企业的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并且以数字化挂历模式为基础的电力营销业务实现了企业的物资设备等信息资源最优配置,在企业运行中降低了企业的运行成本,为企业抢得了市场的先机,赢得了市场。同时,数字化管理模式加快了企业运行的周期和运行的质量,对资金的流通控制更加紧密,使企业有足够的流通资金实现资金循环利用。除此以外,数字化管理能迅速了解到顾客的实际需求,以顾客的实际需求为生产的目标,这样不仅提高了顾客的满意程度,还实现了按计划生产的目标。(2)员工工作效率由于数字化管理模式是利用机体合一的方式对企业的电力营销业务进行管理控制,因此大幅度地降低了企业员工的工作量,并且也大量地缩短了企业管理时间,使企业的人才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企业员工的工作质量,体现出了员工的工作核心价值。

2.发展现状

据资料显示,目前全球大部分企业都实现了企业管理的数字化,企业的各项管理体系和各项数据都是经过科学的数字化系统分析。但是相对于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利用和应用,我国的数字化管理模式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尤其是管理中的技术问题和管理层面上的问题。并且由于我国企业数字化管理模式发展水平不一,导致企业的数字化管理不能完整、系统地构建,有一定的缺陷。但是在近年的实践中,江西供电局也不断迎合现展需求,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现代化的数据管理的工作模式,全面提高了信息化的建设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城市的农村的电网能力,以远程监控等技术使电网供电操作更方便可靠,加快了当地的优质电网建设。此外,供电公司响应国家“智能电网管理模式”的号召,努力建立相关的电力营销数字化管理模式,以新的管理模式来创造出更多的企业利润,以强大的客户群体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同时不断地更新员工的价值理念,将企业带入行政管理、人力资源、资金管理、客户管理等方面的数字化管理模式中,使企业员工的工作轨迹、设备运行状况、电网结构等信息通过数字化的管理实现高效率的运作,企业的决策能力、管理能力等都随着数字化管理模式的推行实现了质的飞越。利用数字化管理模式,通过实践供电公司实现了公司内部的系统集成,外部与客户的信息、供应商的星系等能保持持久的畅通,促进企业实现了自动化生产、数字化管理和智能化决策。

四、供电企业数字化管理模式的发展策略

通过上述可知,在当前信息化技术时代,信息技术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已经产生了深入的影响,供电企业在信息化时代带来的背景下,也应该积极迎合市场发展的需求,不管创新和改变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应该全面在电力营销中引进数字化的管理方法。即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完善数字化管理基础设施

供电企业首先应该为销售的数字化发展完善相关的基础设施,为工作开展提供重要的基础保障。当前供电企业已经逐步加大在数字化和信息化发展方面的投入,在早期已经逐渐推进并实现一体化发展模式,联动的工作模式为用户提供的便利,也为管理工作模式的创新提供的条件。因为,为了进一步实现电力营销的数字化发展,还应该进一步开发并引进联动项目的研发方案,对每一个环节做细致的检查。例如现代先进的数据迁移工作中,由于工足量大,可以引进SPSS18.0等信息软件,为庞大的数据处理工作提供重要的帮手,减轻工作人员的任务量,提高工作的整体效率。

(二)建立并完善电力销售数字化模块

从新时期开始,供电企业逐渐开始注重信息网络营销方式的开发,供电公司已经积极推进一体化联动收费电能表计量的改造方案,并且已经在全国各地推广开来,已经实现9.8万户电能表计量工作的改造,改变传统的人工服务工作模式,建立了一体化的数字化营销模式,用户再也不需要去供电局缴费,直接与现代银行ATM机相连,缴费、充值更加方便、快捷,并且该缴费的模式已经深受广大用户的青睐,获得一致好评。所以,企业应该进一步建立并完善电力营销的数字化发展模块,全面开发电力销售系统的管理工作,实行一体化联动管理模式。在实施数字化管理模式时,责任明确到个人,对工作人员和用户的切身利益提供重要的保障,对事实项目中的自助终端刷卡流程、网络加密机接口等都要开发到位,并且加强安全防范,防止用户信息泄露。

(三)提升销售人员数字化操作技能水平

在单位不断完善数字化、信息化发展模式的情况下,现代化专业管理队伍是必不可少的主体,任何信息化的发展都需要操作主体,因此,应该加强整个销售及管理队伍的培训,提升其数字化技术和软件的操作水平。例如常见的北京行电力软件开发系统和力控元通开发的销售软件等,团队都应该保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才能保证在敢做中能游刃有余的完成操作,确保工作的准确无误,为供电企业发展创造更多的财富。总之,供电企业的数字化发展是未来的一个重要趋势,目前经过实践的推广和应用,用户已经可以持一卡通联名卡在工行和建行的自助终端上刷卡购电,既方便了居民,也加强了对人、财、物的有序及有效监控管理,是电力专业化管理走向数字化、智能化的良好途径。未来还应该进一步开展深入的系统提升研究。

五、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数字化管理模式的应用和发展有广泛的前景,更高新的技术必然会对企业各项业务的数字化管理带来新的面貌,为企业的发展注入鲜活的力量。作为企业应该加强对企业管理操作人员的培训,保证操作人员熟练地技术完成责任内的任务,以过硬的业务能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并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发展。伴随着我国电力市场的不断改革,电力企业为了增加市场的竞争能力就必须转变企业的营销业务模式,以优化、先进的管理模式促进企业的发展和持续进步,使企业在业绩和职位上获得双赢。

作者:邬小可 刘敏 单位:国网江西省电力公司鹰潭供电分公司

参考文献:

企业数字化发展篇(5)

[关键词] 数字化企业;企业信息化;参考框架;成熟度模型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2. 026

[中图分类号] F27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2- 0041- 04

1 数字化企业的缘起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全球范围内的企业竞争日益加剧。竞争的主体由单个企业间的竞争转向企业集团、产业链层面的竞争;竞争的性质、范围由有形的竞争转向无形的竞争;竞争的方式由单一价格竞争转向服务模式、营销渠道等全方位的竞争。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向数字化企业迈进,以期增强企业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全球著名的沃尔玛公司是最早一批向数字化企业迈进的大型企业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沃尔玛即投资4亿美元发射了一颗商用卫星,以支持公司总部与全球6 600多家分店、100多个配送中心以及数千家供应商通过统一的计算机系统进行高效的联通。在经营管理方面,沃尔玛为全集团的所有店铺和配送中心配置了统一的管理系统,全集团每天发生的一切与经营有关的购销调存等详细信息,都通过网络传送到总部数据中心,总部可在1小时之内对全球门店的每种商品的库存、上架、销售量等实现全部盘点;在商品采购方面,沃尔玛与其供应商基于网络和电子数据交换(EDI)系统实现了高效协同,供应商可以实时掌握沃尔玛的销售状态和库存动态,按需为沃尔玛的配送中心进行补货,实现了整个供应链存量水平的最优化;在商品配送方面,沃尔玛建设了高度智能化的配送中心和运输系统,实现85%以上的商品由配送中心供应,保证货品从仓库到任何一家商店的时间不超过48小时,而其竞争对手仅能达到50%~65%水平。 沃尔玛平均补货周期是2天,而竞争对手却至少要5天;沃尔玛的运输成本仅占总成本3%,而竞争对手却高达5%。此外,基于多年累积的海量数据,沃尔玛应用商务智能以小时为单位动态地运行决策模型,形成最佳的商品组合、陈列以及降价促销等策略。通过实施数字化管理,沃尔玛的总资产周转率是同行业企业的数倍,而其经营费用与销售额的比率几乎是同行业企业的一半[1]。

2 数字化企业的定义与特征分析

随着沃尔玛、戴尔、思科等具有代表性的数字化企业的逐步涌现,企业界和学术界的专家学者们对数字化企业的发生与发展相继开展了多方位的理论探究和案例分析,并由欧美的学者正式提出了数字化企业的概念,即“Digital Firm”或“Digital Enterprise”。

数字化企业的提法虽然已被广为认可,但关于其定义与内涵却众说纷纭。美国波音公司的Wayne Esser等学者对数字化企业的理解是:“实现无纸化制造,并且带来高效生产力的企业”[2]。亚德里安·J·斯莱沃斯基认为,数字化企业是现代企业运行的一种新模式,是以数字化技术为手段,以创新为原动力,遵循数字经济规律的知识型企业[3]。Jonh Davies认为,数字化企业采用信息技术作为企业构建的基础,以便实现下列的基本目标:更有效地贴近客户需求,提高员工生产效率,以及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它利用通讯与计算技术的融合来改进业务流程[4]。国内的袁清珂等学者认为,数字化企业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高级阶段,它将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相结合,并应用到企业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和企业运行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产品设计制造、企业管理、生产控制过程以及制造装备的数字化和集成化。提升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制造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5]。

总体而言,数字化企业至今没有一个被普遍认可的定义,多数将其理解为一种企业运营模式,少数将其理解为以集成应用为核心的企业信息化发展模式。因此,数字化企业的内涵有待进一步阐释,从而为我国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指明发展方向。

通过对沃尔玛、海尔集团等国内外数字化水平较高的代表性企业的共性特征的提炼,我们对数字化企业的定义及相关特征给出了新的界定。

数字化企业是以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为指导,在各项运营活动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实现生产、经营、管理、决策各环节数据的适时获取、充分共享和深度应用,达到优化生产、精细化管理与量化决策的集成统一,从而能够从容应对市场竞争的知识型企业。数字化企业集中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大背景下,企业创新的发展潮流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趋势。

从运行特征看,数字化企业的各类数据实现全面数字化,企业全员都能随时随地获取被授权访问的数据,促进了工作效率提升;各级管理人员通过充分获取并深入利用各方面信息,强化对业务的掌控能力,能够实现事前预测与事中的有效控制;基于充分共享的信息,企业内部各业务单元与职能部门之间实现一体化运作,企业与合作伙伴、供应商之间高效协同,形成产业链优势,从而能够快速应对市场变化,高效满足客户需求。

从信息技术特征看,数字化企业拥有完善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能支撑各类信息系统安全、高效运行;拥有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的各类信息系统,相关信息系统实现有效集成,形成了集成统一的企业信息平台,企业的战略决策、经营管理以及生产运行方案的制订等方面都能通过相应的辅助分析系统进行仿真分析或预测,形成最优化的方案来指导决策或生产,从而降低决策的风险,提高生产的安全性、效率和灵活性,有效降低成本。

3 数字化企业建设的参考框架

通过综合分析沃尔玛、海尔集团等国内外著名公司向数字化企业迈进的关键举措和成功经验,我们针对数字化企业建设提出了一种共性的参考框架,具体包括推进方向、企业数字化平台参考框架、数字化企业成熟度评估模型及建设原则等4方面内容。

3.1 数字化企业建设的推进方向

传统企业向数字化企业迈进,应该从管理创新、信息化建设与知识管理等3个方面加以推进,逐步实现信息技术与公司各项业务的全面融合,进而显著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

管理创新:在构建数字化企业的过程中,以创新的管理思想为指导,以创新的管理制度为保障,从企业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把管理创新与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充分结合、相互促进,优化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形成优化的企业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

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建设,搭建起企业数字化运作支撑平台,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高度融合的业务运作数字化和管理决策数字化。业务运作数字化包括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制造、数字化采购、数字化营销、数字化服务等。通过实现数字化设计,显著增强企业的研发设计能力,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通过实现数字化制造,显著提升生产运行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生产作业效率,降低生产作业成本,强化生产作业安全;通过实现数字化采购,充分发挥企业集中采购优势,显著降低采购成本;通过实现数字化营销,显著降低营销成本,扩大销售范围,提升客户需求分析与预测能力;通过实现数字化服务,显著降低服务成本,为客户提供多方位的服务手段,提升客户满意度。在管理决策数字化方面,基于高效的经营管理平台与决策支持平台提供的管理手段和决策支持工具,各级管理人员可以及时发现企业运营过程中存在或可能发生的问题,实现有效的事前预测与事中控制,提升决策的科学性与效率。

知识管理: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知识管理,通过实施知识管理来全面提升员工素质、增强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以保障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持续发展。在战略层面,企业应将知识管理纳入到战略体系中,让企业的各部门和每个人的目标与企业的目标有效结合,围绕部门和岗位工作目标来明晰关键知识领域,进而设计知识管理提升手段。在战术层面,企业需要建立知识管理机构,推动建立和完善知识管理相关制度,构建崇尚知识分享的企业文化,构建知识库与在线培训平台等知识管理系统,搭建面向知识提炼和分享的专家交流会等实体交流平台,从而为知识管理奠定体制与机制保障。

3.2 企业数字化平台参考架构

现实中的企业有着纷繁复杂的多样性。从企业模型分析的角度,可以将企业运营行为划分为战略决策、经营管理和业务运行3个层面,在业务运行层面可以将业务链进一步划分为研发、生产、采购、销售及客户服务等5个领域。不同类型企业的业务链可能全部涵盖这5个领域,也可能只是部分涵盖。

如图1所示,企业实现高水平的数字化运作需要多方面的支撑平台,每个方面的支撑平台服务于特定的业务或管理需求,并基于企业应用集成平台实现整合应用。

决策支持平台:用于将企业的经营数据与业务运行数据进行深层次的整合,并转换成便于分析的信息,使得分析人员能够利用高效的分析手段来了解数据背后的意义,从而为企业决策提供充分的依据,促进企业决策科学性与效率的提升。主流的建设模式是采用成熟的商务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解决方案。

经营管理平台:用来支持企业的计划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及办公管理等方面的经营管理需求,为各类管理人员提供高效的管理手段,实现高水平的运营管控,有效防范各类风险。主流的建设模式是采用成熟的企业资源计划解决方案和协同办公平台解决方案。

研发设计平台:用来集中管理企业的研发设计数据和相关数据,支持多领域、多专业一体化的研发设计,促进新产品研发或复杂工程设计能力的持续提升。以制造业为例,主流的建设模式是采用成熟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解决方案。

生产运行管理平台:用来支持生产计划或生产方案的科学制定、生产数据实时采集分析与可视化展示基础上的生产指挥与调度及生产作业过程的先进控制与实时优化,促进生产作业的精细化管理。主流的建设模式是采用具体行业领域的制造执行系统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解决方案。

物资管理平台:用来支持企业规范采购业务流程,提升库存与库房管理水平,实现集中采购,以此来降低采购成本,有效满足生产和销售业务的需求。主流的建设模式是采取前台与后台的模式,前台主要面向采购交易的电子商务网站,后台主要面向企业内部采购业务流程和库存管理流程的业务支持系统。

销售管理平台:用来支持企业规范销售行为,实时掌握销售数据,实施统一灵活的销售策略,实现物流配送等保障业务的合理安排,整体上降低销售成本。根据销售业务的差异性,主要有两种主流的建设模式:一种是搭建企业级的销售管理系统,同时管理多个销售终端,典型的代表是沃尔玛公司;另外一种是搭建大型的电子商务网站,借助互联网来实现产品销售。

客户服务平台:用来降低服务成本,支持客户自我服务,提升客户的满意度。主流的建设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建立呼叫中心(Call Center),支持客户通过电话方式来获取供应商服务或实现自助服务;另外一种是建立客户服务网站,借助互联网来为客户提供多方位的服务手段。

知识管理平台: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主要载体,用来支持企业知识的归集与分享,促进员工在充分利用企业已有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更有效地开展工作,从而提高组织的整体业绩和创新能力。构建面向显性知识归集与分享的企业知识库是目前主流的建设模式。

企业应用集成平台:对于企业内部的各类信息平台以及合作伙伴企业间的相关信息系统,只有实现它们的高效集成应用,才能做到企业内外各类信息的充分整合与共享,实现业务流程的紧密衔接,从而支持企业实现高效的运营。关于企业的应用集成,传统的点对点集成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企业复杂的集成需求。为了避免点对点集成的个性化实现和高耦合问题,企业需要采用基于统一的标准实现所有相关系统集成应用的企业应用集成平台模式,该模式简化了集成的实现与后续的维护。

3.3 数字化企业成熟度评估模型

笔者借鉴文献[6]等企业IT成熟度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对众多成功企业的案例分析,提出了一个评价企业数字化成熟度的评估模型,以供参考。

3.4 数字化企业的建设原则

数字化企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推进过程中需要把握好以下几方面原则:

(1)必须统筹平衡企业管理创新、信息化建设及知识管理3个方面的有序推进,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很多企业在推进自身数字化的进程中割裂了三者关系,导致信息化建设成果无法适应企业管理变革和业务发展的需要,或者是企业人员不能适应信息系统的应用要求,难以充分发挥信息系统应有的作用。

(2)制订科学合理的企业IT战略规划,遵循IT治理的国际最佳实践原则,稳步扎实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国内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逐步从部门级的分散建设模式转向了企业级的统一建设,并开始重视制订统一的企业IT战略规划。但是在IT战略规划的实施方面,却普遍缺乏严格规范的IT治理,导致IT建设与业务需求错位,无法达到既定的建设目标。

(3)必须高度重视并实施好信息安全与运维保障工作。数字化企业需要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与企业运营的高度融合,信息技术应用的可用性直接影响到企业业务的连续性。因此,必须充分做好信息安全与运维保障工作,以保障各类信息技术应用的高可用性。

4 结 语

本文基于对各类数字化企业案例研究所形成的认识,提出了一种通用的数字化企业建设参考框架,以后将就不同类型的企业给出更具针对性的建设模式和评测标准。希望此文能对企业管理相关人员加深关于数字化企业的理解,加快建设数字化企业的思想转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唐·索德奎斯. 沃尔玛不败之谜[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Wayne Esser,Roger N Anderson. Visualization of the Advanced Digital Enterprise[EB/OL].http://leanenergy.ldeo.columbia.edu/docs/OTC%20EsserAnderson%202001.pdf.

[3]亚德里安·J·斯莱沃斯基. 数字化企业[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4]John Davies. 迈向数字化企业[J].IT经理世界,2005(18).

企业数字化发展篇(6)

(合肥师范学院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合肥市数字出版产业整体发展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从区域产业现状、企业、产业等多个维度,来整体审视合肥市数字出版产业的具体发展情况、特点,指出目前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症结所在,并提出相关具有较强可行性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 :合肥市;数字出版产业;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166-03

基金项目:合肥师范学院2012年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网络传播学》(2012cxy06);合肥市2013-2014年度哲学与社会科学规划项目(HFSK13-14D11)

目前,全国各地区的行业、政府纷纷看好未来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前景,并竞相打造建设服务地方、辐射全国的区域性数字出版产业基地。作为安徽省会、国家四大科教城的合肥市,是全省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最集中的区域,2012年9月,安徽省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

本文系笔者深入行业一线进行实地走访考察调研,在此基础上对整个合肥市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细致梳理,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对策,并试图从中归纳总结适合合肥市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一些规律。

1 存在问题

1.1 企业层面

1.1.1 对数字出版认识不够,动力不足

部分出版企业,尤其是一些传统出版单位纸质出版经营权受既有政策保护,对加快发展数字出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对传统出版业的发展模式尚能较好生存;而另一方面对何谓数字出版缺乏正确全面的理解,片面错误地理解了数字出版的核心内涵,对数字出版的盈利模式认识不清,害怕其内容数字化以后,对其旧有的传统出版物发行市场产生较大冲击。①虽然部分出版单位设立了数字出版工作部门,但多数只进行纸质版出版物载体内容的数字化转换,对新兴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的学习缺乏兴趣和内在动力,对数字出版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徘徊观望、固步自封,普遍没有对其发展进行认真具体规划,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展开数字出版业务。这是合肥市整个产业向数字出版转型最大的潜在阻力因素。

1.1.2 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机制依然陈旧,缺乏创新活力

在整个社会对数字出版必将成为出版业未来发展趋势的认知前提下,当前众多行业纷纷大举进军数字出版业。然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传统出版企业的大踏步产业创新与传统出版企业的数字出版转型升级几近停滞形成了鲜明对比,尤其是本地一些规模不大,业绩一般,生存压力不大的传统出版企业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工作主动性,还处在观望状态。从笔者前期调研来看,上述企业内部通常是其旧有的盈利模式、企业性质、运营流程等要素一成不变,企业生存状态尚能适应旧有的产业模式,缺乏转型创新的原始动力。与此同时,还有另外一部分企业虽然已经成立了专门从事数字出版业务的部门,但暂时还没有对其所从事的业务范围和经营内容有整体清晰的规划,尚未形成正式运作的机制等一系列内外部条件。总体来看,绝大部分传统出版企业,还没有真正意义上步入数字出版的发展阶段,即使是少数已经发展数字出版业务的企业,其在该领域中的投入还远远大于产出,仍处于逐步摸索盈利模式,数字出版业务尚不是主要业务。

1.1.3 优质资源创新不足,专业数字出版人才奇缺

从笔者调查来看,由于目前整个业界对于数字出版缺乏统一的产品技术标准,技术软件不统一,导致出版内容在内容分发上存在很多问题:文件格式种类纷繁发杂;出版企业过去海量的存量资源数字化程度不高,不是真正意义上为数字阅读而进行地数字化呈现;虽然存有数字资源,但优质资源较少,多数内容无法直接使用,仍然需要进行深加工(需结合内容分发传播的渠道、终端进行内容的碎片化,进行重新结构化的主题呈现);虽拥有众多的出版题材内容,但其中有较大比例因版权原因,无法获得授权,还有部分内容不适合加工成数字出版物,所以实际上能真正用于数字出版物生产的优质资源数量有限。

此外,一些企业目前仍没有组建起真正的数字出版人才队伍,所以也就影响到其数字出版的业务开展。数字出版急需的内容采编、营销管理等专业人才缺口很大,而目前企业在自主培养和外部引进的人才措施效果均不理想,数字出版人才短缺的局面一直持续,使得整个行业的发展缺乏人才保障。另一方面,由于数字版权的保护困难复杂,传统出版社担心优秀作品的网络出版很容易被盗版,只拿一些质量一般的作品和运营商合作,导致运营结果不理想,影响了从事数字出版业务的积极性。

1.1.4 数字出版物营销手段单一,缺乏创新

部分出版企业在其产品营销方面主要暴露出以下问题:市场营销意识薄弱,数字出版产品种类结构单一,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提供较高质量的创新性产品,即使是有些数字出版业务发展得比较好的出版社也是如此。目前,电子商务平台营销、微博营销、数据库营销等新的营销手段已在传统出版物的营销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且业绩尚佳。但数字出版物的营销方法和销售渠道却较为落后和单一,对产品的宣传推广严重不足,目前主要还是以企业自主平台直销为主。在此其中,数字教育出版由于其特殊性质,绑定了中小学的教材教辅服务,目前运营状况较好。

1.2 产业管理层面问题

1.2.1 产业链上下游尚未形成良性循环,缺乏统一技术标准及推广平台

数字出版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没有形成良好的合作共赢机制,良性循环的合作方式与赢利模式尚在探索。传统出版企业在产品定价、收益分配机制中缺乏有力主导,出版企业和著作权人的利益在旧有的产业生态中难以得到有力保障,致使其生产积极性被严重削弱,优质内容得不到充分有效利用:优质畅销书种类数量有限,而内容质量不高的库存基数却逐年大幅递增。

一方面,传统出版单位拥有大量的内容资源,但因不熟悉、不掌握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手段,所以对数字内容产品的开发和深加工方面困难较大;数字出版技术提供商虽然拥有较为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手段,但是又不熟悉出版业务,不掌控核心内容资源,对于自身技术的宣传和推介不够充分,形成了数字技术与优质内容整合融合上的障碍。另一方面,传统出版企业与技术提供商、网络运营商签订数字版权授权合同,通过提供内容而获得收益,技术提供商或网络运营商再向市场转供内容实现收益。②这种模式导致传统出版单位不直接面对市场,在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在利益分配上失去主导权,影响了合作的积极性。

对于数字出版这样一个资金密集、知识密集的新型产业,政府、行业协会等产业管理者,目前也是在摸索中前进,缺乏对整个新兴产业发展的正确理解,因而也缺乏对其发展必要且正确的扶持引导政策。数字出版整个市场中,产品种类五花八门,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无形中造成了产业发展的混乱和企业的高成本、发展的高门槛;产业链头重脚轻,产业链生态基本以生产内容以自产自销为主,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中大规模的内容分销投送平台,不符合现代产业分工协作的发展规律,这也是制约数字出版产业大发展的重要因素。

2 推动合肥市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针对合肥市数字出版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笔者建议:

2.1 从宏观上制定支持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政策

尽管安徽省、合肥市和高新区都出台了促进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加大数字出版产业扶持力度的政策,比较具体地对数字出版产业给予了支持。但从国家层面上来讲,虽然2013年5月总局联合财政部出台《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2013年8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都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互动新媒体、移动多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促进数字文化内容消费,但对支持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尚不够具体和刚性。建议相关政府主管部门牵头,针对我市数字出版产业专门制定并出台更具有指导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且全面惠及数字出版行业的具体政策,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快速发展。

2.2 整合行业资源,促进重点项目建设及数字出版基地合肥园区建设

行业、企业、政府应积极协调联动,在政产学研平台搭建的基础上,组织有关专家和企业调研论证,研究策划一批数字出版重大项目,尤其是涉及数字出版发展带有根本性、长期性、基础性的骨干工程项目,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用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目前,一批数字出版重大项目在规划启动中,如: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规划“书香皖韵安徽出版数字资源管理库”项目,安徽教育出版社“无纸化教材”项目,“时代教育在线”项目,合肥报业传媒有限公司全媒体移动终端项目,合肥寰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人机交互数字智慧社区”等项目,随着数字出版重大项目的规划、建设,必将推动我省数字出版产业的快速发展。

此外,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应统一协调,加大对数字出版企业招商引资的工作力度,吸引国内外知名的数字出版龙头企业入驻,对省内有代表性的数字出版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通过审核评估,逐步纳入基地统一规划,享受统一的优惠扶持政策,引导、帮助入驻基地园区的企业申报互联网出版资质。

2.3 加大专项资金及政策扶持,积极发挥政府协调作用

数字出版项目引入、研发资金前期投入巨大,回报周期较长,企业压力加大。国务院和总局两个意见的出台,均明确了为传统新闻出版单位在开展数字化转型升级过程中争取财政资金支持,为数字出版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政策利好环境。市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将合肥市涉及数字出版的相关优惠政策落到实处;设立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培育扶持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重点企业与核心关键技术的开发,打造数字出版发行平台,丰富数字出版产品,充分发挥资金引导、政策扶持、集群带动的作用,大力促进合肥市数字出版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数字出版尽管已经走过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产业已初具规模,但同发达国家相比,目前仍存在有较大差距。数字出版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企业、产业、政府管理三方均暴露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产业链尚不健全,同时盈利模式、版权保护、行业标准、品牌影响、渠道建设、人才队伍等长期以来困扰数字出版产业多年的问题仍未完全解决。③而对于安徽省及合肥市而言,其数字出版发展水平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各类型业态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在数字出版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合肥市相关从业者应认清形势,找寻对策,共同促进数字出版行业健康发展,为中部地区整个产业的崛起发展开拓出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光明之路。

注 释:

①方卿。资源、技术与共享:数字出版的三种基本模式[J]。出版科学,2011(1):28-32.

②方卿,曾元祥,熬然。数字出版产业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15-17

③程素琴。数字出版传统特性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251254.

参考文献:

(1)方卿,曾元祥,熬然。数字出版产业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2)郝振省。2012-2013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企业数字化发展篇(7)

[关键词]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数字印刷 切入点

数字印刷,是20世纪90年展起来的一种高科技印刷技术,广泛应用包装、商业等领域,是未来印刷产业发展的趋势。作为一个智力、技术密集,促进科研和生产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综合性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将在产业调研基础上,重点发展数字印刷产业的高科技项目,促进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一、数字印刷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1.数字印刷产业概述

所谓数字印刷,是指将数字化的图文信息直接记录到承印材料上进行印刷,是一种输入的是图文信息数字流,输出的也是图文信息数字流的印刷技术。

数字印刷主要用于包装领域、标签领域、商业领域、按需可变数据/交易账单以及装饰、装修、防伪等特殊领域,已形成从内容制作、印刷到印品分发的全过程,包括了各种特殊装订、数据库管理、可变数据应用、创意活动支持、电子邮件营销、特殊承印物质开发、特殊应用开发等完全客户解决方案的实行,如:Xerox、Canon、Scitex、海德堡、曼罗兰等公司都陆续推出了各种类型的数字印刷产品,其技术已发展成熟。

目前,国内外数字印刷企业主要采用连锁经营与独立经营两种模式。除了众多独立经营的快印企业外,Kinko’s, Sirapeedy,时浪等国外著名品牌均已在国内开店,而国内一些数字印刷企业,如:恒晟图文、上海同昆、上海电脑打印公司、千面图文等都在不同的城市开设了多家快印连锁店。2004年7月,北大方正启动方正印捷数字印刷连锁体系,目前此项业务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发展势头良好。

2.数字印刷产业发展特点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印刷市场已发生了潜在的变化,主要表现如下:

(1)在图书印刷市场,图书的品种越来越多,印数越来越少,书店销售速度加快,而要求图书印制周期越来越短。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短版印刷将占书刊印刷的60%。数字印刷能适合这种快速、短版、按需印刷市场的要求。

(2)在办公业务印刷市场,机关、公司日常办公业务用的印刷品品种不断增加,印数少而要求印刷速度快。如简报资料、提案图表、可行性报告、快讯、通知、招投标书、评估报告、年报等等。数字印刷的业务量很大。

(3)在商业印刷市场,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开始发生变化,商业印刷比重上升,个性化、可变信息印刷在逐年增加。宾馆饭店简介、菜单、按个人喜好设计制作的个性化名片、结婚请帖、个人挂历、台历、贺卡、毕业纪念册、家庭画册、结婚画册、设计作品集等等都使个性化按需印刷市场越来越大。

而对上述个性化、可变信息印刷的崭新市场,传统胶印已无能为力,唯有数字印刷,才能满足这种日益发展的市场需要。

3.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数字印刷的发展仍很缓慢,部分企业经营状况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问题:

(1)数字印刷机价格昂贵。我国近年引进的Indigo、Agfa等公司产品售价高达数十万美元,使大多数企业无力投资。

(2)企业对我国按需印刷市场心存疑虑,对购买昂贵的设备,能否收回投资,提出怀疑。

(3)数字印刷产品生产价格较高。据了解北京某公司引进国外公司的数字印刷机,A3单面印刷,每张印刷费达6元,一张起印,收起印费120元。在广大消费者经济收入尚不太高的情况下,市场一些质低、廉价的印品仍为他们所欢迎。

(4)个性化印刷市场尚无力宣传,使老百姓不了解和接受。这是影响我国数字印刷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数字印刷产业发展趋势研究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数字印刷产业链的细化,新市场的开发创造了大量商机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日益发展的市场需求,数字印刷将成为未来印刷产业发展的趋势。

(1)数字印刷在按需印刷市场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尤其是在当前互联网覆盖面不断扩大的情况下,网络印刷将会得到飞速发展,数字印刷所形成的按需印刷市场将成为诱人的产业;

(2)工业化数字印刷设备主要针对高端的客户群体、高档的质量要求、高数量的可变客户群体、高创造性的从业人员、高差异化的市场定位以及高特色化的生产领域。立足高端和差异化的高特色市场定位为印刷企业提高盈利开辟了新的途径,为数字印刷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前景。

(3)增值服务将成为印刷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随着印刷企业由加工型向服务型企业转变,国内外的数字印刷者都已意识到印后加工的重要性。印后加工不仅是数字印刷走向商业市场应用的关键而且是数字印刷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因此,数字印刷企业不仅要精心选择数字印刷设备,也要重视选址印后加工设备及其增值业务的类型。

三、高新区发展数字印刷产业的切入点

高新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是指我国在一些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建立的发展高新技术的产业开发区。

按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2008版)》,目前国家重点支持八个领域的高新技术领域: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高技术服务业、新能源及节能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这其中,印刷应用软件、印刷线路板生产、先进制造印刷技术等都是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高新技术。

基于上述研究,高新区适于引进数字印刷设备制造与销售项目、数字印刷服务项目与数字印刷增值服务外包项目。其中,

1.数字印刷设备制造、销售项目

数字印刷设备制造领域,主要包括彩色复印机/打印机控制装置、单色系统控制装置、控制高速可变数据彩色系统等。目前全球的数字印刷设备制造商主要有:Xeikon、海德堡、IBM、HP、奥西、施乐、Delphax、Nipson等,国内的主要有方正、奥西中国等。

数字印刷设备销售面对的客户主要有:数字印刷服务公司、广告公司、传媒公司、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外企、装修装饰公司等。

2.数字印刷服务项目

数字印刷服务行业受众客户广泛,需要数字印刷、个性化、可变服务的各行业客户。此类公司发展前景良好。购买数字印刷设备与系统,承接数字印刷业务,提供数字印刷全面的客户解决方案。本领域项目满足高新区发展要求,且能够园区企业,如动漫游戏、软件销售公司等在包装、封装、制作、印刷上的需求,利于带动园区动漫产业的发展。

3.数字印刷增值服务外包项目

数字印刷增值服务外包领域,主要包括印后加工、广告策划宣传、直邮(各个行业――如服装、银行、金融保险、食品、电子商务等等)、数据库管理、内容管理、E-mail发送、快递邮寄等,就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本领域项目满足高新区发展要求,类似于服务外包类企业(业务流程外包、后台支持),属于现代服务业范畴。

参考文献:

[1]赵 伟:《数字印刷企业状况分析》[J].印刷工业,2009,9:57-59

[2]陈贵全:《浅谈数字印刷技术及其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3:9-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