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校园传统文化建设

校园传统文化建设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7:05

校园传统文化建设

校园传统文化建设篇(1)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文化建设;中职学校作用

2013年11月24日至28日,在山东考察结束时,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资源优势,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指示。为实现提出的“中国梦”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精神,职业学校必须强化育人意识,保证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中职学校应坚持“以生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强化“三德”教育和感恩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让感恩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信念。而这些都离不开中职校园文化建设。当前,各校都在着力校园文化建设,但尚未形成有特色的模式。笔者认为,将优秀传统文化贯串于中职德育教育中,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创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智慧的结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一方面,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到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缺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有相当一部分的国民不仅对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还无端反感传统文化,以至于一些国民道德失范,信仰缺失,给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和不稳定的因素。当前中国的社会、经济、教育的现实状况,迫切需要在学校大力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方面,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将会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中。

(一)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或间接地传承和包涵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富民强”、“自强不息”、“以和为贵”等思想,从国家层面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诚信友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需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儒家“天人合一”、“隆礼重法”等思想,从社会层面上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传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从个人层面上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闪耀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来源。

(二)有利于塑造平等、诚信、与人为善的人生观、价值观

中职生都处在15-18岁的青春躁动期,尚未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时,他们对新事物的探求欲和模仿力很强,不论是有益的还是无益的东西,他们都会不计后果地去尝试。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学校是学生除了家庭、社会教育外,汲取知识,塑造人生观、形成价值观的最重要的场所。因此,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引进校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每个学校都必须重视的工作。学校通过重视这项工作,能更好地处理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创新性,养成感恩、孝悌的好习惯,也可以帮助中职生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塑造个人良好品格

从诸子百家以来的哲学家、教育家,到近现代的每一位伟人,都非常注重道德品行的修炼与提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良好品德有潜移默化的改造作用,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每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和心理素质,助其成为品德高尚、具有良好品格的人。我校这几年,从新生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就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三个一”活动,即学唱一首歌《感恩歌》、熟读一本书《弟子规》、上好一堂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规范了学生的行为,陶冶了学生情操,培养了学生感恩社会、国家、父母、长辈、他人的良好品德,学生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总之,我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的成长,并养成其良好的品德。品德修养的提高,对学生今后生活、学习、乃至就业都有极大的帮助。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彰显人文性

中职生将来要走入社会、走进企业,成为企业的有用之才和社会的良好公民,这就需要学校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彰显人文性。在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继承的精华:如仁、义、礼、智、信、孝、勤等。对学生进行《弟子规》等传统经典文化的系统教育,让优秀传统的经典文化净化洗礼学生的心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培养其高尚人格。通过组织青年志愿者和义工活动,通过班会、国学班、第二课堂讲座等形式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重新定位自己,重塑自信。

二、中职校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没有明确的、权威的定义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阐释,如何区别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也没有标准可言,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传统的文化正慢慢被遗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入研究、独特见解的专家、学者没有机会、没有渠道走入校园为学生授课。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通常年纪大、见识广博,而中职学生年纪小、视野狭隘,新、老一辈没有机会进行交流,两代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出现断裂,极大地阻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存和弘扬。

(二)盲目推崇中华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都是好的。这样导致了封建主义思想死灰复燃,固步自封,缺少创新、与时俱进的思想;或是盲目推崇西方文化,照搬西方的文化,脱离中国的实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无用,淡忘了儒道的传统思想,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浮华世界中飘渺的概念,过度追逐物质生活上的享受,从而忘记了精神文明的建设,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心灵愈加空虚,都市中患上忧郁症、轻度自闭症的人群数量不断增加。中职学生走上这两种极端,都会对生活、学习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会扭曲人生观、价值观。因此,需要学校、老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建设轻松、愉悦、平等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建设投入更多的关注。

(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只停留在普及教育上,并未走向深入。职业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实用人才。过去在专业设置、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训上,学校、教师花的精力较多,而在校园文化建设和传统文化教育上关注的较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没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于生活和学习,理论和实践,很难做到“知行合一”。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中等职业学校要建成符合学校教育目标所要求的校园文化,就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和精心的打造。根据学生心理、生理的特点和实际要求,在不同的教育阶段,教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先后、轻重之分,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同时,“教什么、怎么教”,需要教育有关部门做出规定,并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课程体系中。

三、常创常新,做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相协调

笔者认为,在中职校园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要有一个系统的学习计划,有一个有效的管理机构,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和工作方法,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

(一)中职学校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制定一个系统的学习计划。

这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学习传统文化内容的安排。不同年级、不同学期安排学习的内容侧重不同,要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中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内容。同时对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作出通俗易懂的表达,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从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发展;二是中职教育培养理念的认识。中职教育要把“人人成才”的观念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和育人的活动和实践中。学校应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面入手,形成一套系统的规范的教育内容,并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课程体系中。

(二)建立一个有效的管理机构,保证校园文化工作计划有序推进。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德育的副校长或副书记为副组长,学校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人人参与,人人抓的良好局面。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工作计划、实施方案,不定期召开工作联系会和交流会,适时对工作加以评估和检查,为这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证。

(三)一套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是保证工作有序开展的关键。

校园文化工作措施应依据计划和各时段教育的实际需要制定,并在人、财、物上给予有力的保障。同时要积极探索与校外活跃的文化组织、机构合作,通过邀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领域知名的专家、学者走进校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座。几年来,我校多次邀请专家、学者进校园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优秀传统文化讲座,通过征文比赛、朗诵比赛、摄影大赛,运动会、大型团体操和文娱晚会等丰富的课余活动的形式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贯穿到中职生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去,让校园成为学生的一方乐土,为创建乐教乐学的和谐校园奠定基础。

(四)为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中职校园文化中长久有效地开展,确保工作有落实,必须有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

可以在各班开展校园文化推广示范班评比活动,并把该活动列入班级半学期或年终考评分数之一;在学生层面上可以执行学生个人星级评比,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评选德育优等生,根据学生的星级在毕业时可以优先推荐就业等等。总之,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中职校园文化建设,要向品牌化、长效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中职生必将能在良好的氛围中,树立良好的品格,形成学得好,就业好,发展好,人人成才的局面,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中才能发挥真正作用,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文吉昌.论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3,(12).

[2]王碧昱,梁宗宪.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现代渗透意义[J].中国轻工教育,2014,(1).

[3]罗冲.浅述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中国报业,2011,(4).

[4]张媛磊.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问题研究[J].开封:河南大学,2013.

校园传统文化建设篇(2)

关键词:云南;边疆高校;民族体育;校园文化

1前言

2016年12月,总书记在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中,如何能够更好地提升“文化软实力”,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与教育教学结合,是高等院校应该深思的问题。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如何做好新时代知识、思想、真理,如何担任新时代灵魂、生命、新人的塑造工作,也是高校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因此,本文从以上两点深思入手,对云南省边疆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及其路径进行探讨,为边疆将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云南省高校教学结合及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云南省边疆高校中开展的情况

本研究以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为调查个案,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位于云南省西南边境的临沧市,临沧市境内有傣族、佤族、拉祜族、布朗族、德昂族、彝族、景颇族、回族、苗族等23个少数民族。临沧是多民族聚居,民族风情较浓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丰富多彩,构成了独具魅力的边缘传统体育文化特色。正因此也大力促进了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据调查研究发现,该学校已结合自身办学方向及当地的传统体育文化情况,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开展了民族传统体育介绍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的形式了解到,开设内容有板鞋竞速,高跷,抽陀螺,竹竿舞,舞龙舞狮、跳绳、拔河等教学内容。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器材缺少,实践课程较多,相关理论课程较少,相应教师的专业技能有待提高,在教学中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学内容重难点突出不是太明确,教学模式比较保守,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但真正能够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的人数较少,频次较低,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专业知识掌握不足,课外活动中缺少相应专业人员的指导,不利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

3云南省边疆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3.1民族传统体育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其蕴含的“努力拼搏、公平竞争、追求平等自由”的人文精神,滋养了中华民族独特丰富的生活;其蕴含的“精忠报国、振兴中华、崇德向善”的道德规范,耳濡目染地影响着世代中华民族的行为方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鼓舞着历代中华儿女,作为一种文化素养陶冶着中华民族,作为一种文体活动丰富着各民族的生活,因此,在云南边疆高校中应该将民族传统体育的精神力量、文化素养、文体活动纳入校园的文化建设中,使广大师生感同身受的了解、认识、学习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设特色的校园文化。

3.2民族传统体育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增强民族的认同感

在云南省高校校园中师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饱满的精神面貌、生动的课堂氛围、多彩的课外活动、师生满意的校舍才能够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民族传统体育思想中“适应自然、遵循自然、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对于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具有重要作用。云南省境内生活着我国二十五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在其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形成了特有的体育活动,民族传统体育经历的时间漫长,具有多种社会和文化的功能,表现出明显的朴素性、平等性和地域性的特征。如:佤族舞蹈中《加林赛》、《舂碓舞》,傣族的《莫罕丽》,壮族的板鞋竞技,苗族的吹枪,侗族、壮族的抢花炮,瑶族的打陀螺以及舞龙舞狮等,这些传统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果可以在校园中推广,同一个民族的学生在一起进行同一体育活动,无形中就增强了各自民族的认同感,升华了民族荣誉感。

3.3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丰富校园教学资源,促进体育教学改革

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对我国体育课程的性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的开发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其中就体育课程内容方面提出要健身性与文化性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结合。因此,在云南边疆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中更应该很好地结合健身性、文化性、民族性的原则,基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样性、地域性、民族性、群众性、健身性、娱乐性等特点,适宜于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够很好地丰富校园教学资源,促进体育教学改革。同时在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中也要给予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为云南省高校体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课程,对于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云南省边疆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4.1构建独具特色的民族课间操-民族健身操

佤族传统体育舞蹈中的《加林赛》、《舂碓舞》,傣族传统体育舞蹈中《莫罕丽》都是极具民族特色的民族健身操。目前,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已经建立了独具特色的课间操———民族健身操,全校师生在课间休息时间共同跳三套民族健身操,其中包括佤族的《加林赛》,傣族的《莫罕丽》,以及《唱支山歌给党听》,因其具有健身娱乐的功能及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不仅能够起到锻炼身体、增进健康的作用,而且有益于大学生陶冶情操,满足生理和心理的需要。

4.2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社团

在云南边疆中高校中有形式多样的体育社团,它们是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渠道。目前,高校中体育社团层出不穷,单都是一些如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现代体育项目的社团,几乎没有传统体育项目的社团。对于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高校来说,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也是占据重要地位的,因此,一些开展比较广泛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如舞龙舞狮、板鞋竞技、打陀螺等,有必要增设这些项目的体育社团,这些民族特色的体育社团,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而且有利于学生了解、认识更多、更好、更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4.3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到校园课外活动及体育赛事中

作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活动及校园体育赛事,应当在课外活动中适当的引入一些民族底蕴深厚、趣味性高、简单易学体育运动项目,如傣族的丢包、瑶族的踢毽子、拉祜族的敲打象脚鼓、跳摆舞、荡秋千、打陀螺等民族体育运动项目,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提高体育运动技能,而且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知识,掌握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学校每年举行的校级运动会中,适当增加趣味运动会,在趣味运动会上将具有民族体育特色的运动项目如踢花毽、吹枪、板鞋竞技、打陀螺等趣味性强的运动项目纳入运动会中,不仅能增加运动会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参与运动会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构建校园文化,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

4.4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师资团队的建设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离不开高校体育教师,据调查发现,目前云南边疆高校中体育教师大部分都是来自外省,汉族居多,真正的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教师非常少。而且云南边疆高校教师队伍中大都从事的是现代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与研究,如篮球、排球、田径、网球等运动。因此,在云南边疆高校中民族传统体育师资数量极少,质量不高,整体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不能担任专业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与训练。云南边疆高校及政府职能部门应适当加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比如组织开展各种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培训班和研讨会,组织云南边疆高校体育教师参加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节,提拔优秀体育教师参加民族体育运动项目的训练,组织体育教师多参与各级别的少数民族运动赛事,同时对体育教师进行民族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使云南边疆高校教师的民族传统体育专项技术水平和理论研究能力都得以进一步提高。

5结语

随着国家大力倡导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进校园,民族体育作为重要的传统文化载体,对弘扬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云南边疆高校结合本学校类型特色与学生的专业特点,积极创造品牌特色的少数民族体育,改善活动场地、硬件设施,构建独具特色的民族课间操-民族健身操,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社团,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到校园课外活动及体育赛事中,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师资团队的建设,结合本校体育教学的实际将民族传统体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创建有民族体育特色的校园文化,使民族体育特色校园文化成为一项特色的体育文化项目。

参考文献:

[1]刘明龙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丰富宿州学院大学体育文化作用中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5,(31):127-130.

[2]《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育部,2002,(7).

[3]马鹏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4,(11):134-135.

[4]王伟强.普通高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与路径[J].青少年体育,2018,(6):19-20.

校园传统文化建设篇(3)

关键词: 初中学校 传统文化教育 校园建设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无价之瑰宝。几千年来聪明而勤劳的华夏祖先们,创造了璀璨的文化。虽然历经风雨飘摇,但始终一脉相承,没有断层。当今世界,中华文化已经成为一股绵远而强劲的软实力,深深地影响各个国家。中华儿女,更有必要传承、发扬老祖宗的优良传统。

推行传统文化教育,有许多有利因素,而面对初中知识层面的学生,笔者认为,可按照德育―美育―职育的道路,循序渐进,逐渐赢得学生的好感,使之内化为他们的内在需求,并最终对其人格魅力和人生素养产生深远影响。

一、时代呼唤传统文化教育的回归

当今社会,传统文化教育逐渐提上议案,不仅各地出现不同程度的“国学热”,而且官方层面越来越重视。曾在多个场合强调过传统文化的重要性,2014年初他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会议上说:“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当今时代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强化超功利的人文教育思想,给学生一个中华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人格支撑、精神支撑,显得尤其重要。学校应通过传承与发扬这一伟大的精神财富,使学生夯实文化修养的基础,在传统文化底蕴中积淀的过程中突出完美人格与现代精神的塑造,提高综合素养。而学生人人都学习传统文化,个个都发扬传统美德,必将为构建和谐初中校园提供很好的帮助。

二、中小学推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优势分析

当今,对中小学生的阅读量要求越来越高,教育部曾列出学生必读书目,加上网络文化的渗透,当今中学生的知识面比较广,对许多作品都有所涉猎,至少听说过。笔者在任教的学校里开设过传统文化选修课和讲座,发现这些学生对中华典籍多有了解。对于一些特别出名的著作,如《论语》《孟子》、四大名著,以及唐诗、宋词的重要篇章,表现出较高的喜爱程度。有部分学生在暑假里打工,练就了强健的体魄吃苦耐劳的品质,同时充分体会到了父母的不易,涌现出来许多小孝星,这些都是与中华传统文化相通的。

初中阶段,正处于承上启下时期。一方面,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储量已经基本形成,利于初中阶段的深化研究。另一方面,随着中考对古文学比例的提升及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在初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很有必要。

三、初中学校推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总体设计思路

充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以国学校本课程建设为载体,以课堂为主阵地,以竞赛、活动为抓手,按照德育―美育―职育的顺序,循序渐进,由浅及深,全面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营造人人学习文化、班班诵读经典的氛围。同时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使学生的道德、品行、素养,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形成。

四、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操作方法

(一)学习内容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许多学者终其一生都只能研究到其中一部分。特别是对初中生来说,推行传统文化教育,不宜太深,也不宜过于理论化,不宜直接把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直接拿过来用,而是要加以改造,形成初中学校独有的体系。

笔者认为,一年级应重在“德育”,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养成良好品德为核心任务。第一学期以《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菜根谭》为主,第二学期以《朱子家训》、《颜氏家训》、《论语》为主。这些作品有较明显的劝善因素,可操作性较强,且内容相对较浅显,容易理解。教师可选取上述著作的经典片段,配之以传统美德故事,让学生在生动的故事中受到影响,自觉效仿古人的做法。如学了王祥卧冰求鲤、汉文帝亲尝汤药等故事,对孝德有了更深的理解;学了廉颇负荆请罪、禅师送人明月等故事,进一步增强了宽容心;学了曾参杀猪教子、季布一诺千金,更明确了诚信的重要。

经过一年级的学习,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良好印象。二年级应趁热打铁,以“美育”为主,让学生品评美文、好诗、妙辞,提升文学修养。第一学期以《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为主,适当加入现当代及外国诗歌,以及著名楹联、趣味灯谜、文人轶事、节日风俗等。第二学期以《古文观止》为主,挑选精彩文章,或是文学性与思想性都很强的片段,适合学生反复诵读。学生在多次咀嚼文字时,自然能品出其浓浓的味道来。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未曾中断的发展历史,形成了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风民俗。这里面就有很多东西值得当代年轻人学习,如诚信、宽厚、合作、进取等,无论这些学生将来走到哪里,从事什么工作,这都是人生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第三年应进行“古代文化中的职业精神”专题学习,从古代典籍中选取与职业精神有关的篇章,配之以企业家演讲稿、职场故事、著名企业文化等,重在“职育”。当然,这一年度的校本教材最难做,要使传统文化和现代精神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不能牵强附会。

(二)学习形式及时间安排

在具体的推行中,学生处、教务处、总务处要相互配合。主要的学习形式有如下八条。

1.按期播放传统文化讲座视频。

2.每班每周安排一到两节“静心悦读”课,到图书馆阅读经典,每学期需记录40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

3.每学期举行一次中华传统文化诵读竞赛(班级),一次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个人),一次“我眼中的传统文化”征文比赛(个人)。

4.每学期评选书香班级、书香达人。每学期评选一次传统文化学习标兵(慈孝之星、宽厚之星、礼仪之星等)。

5.每学期举行一次中华传统美德主题班会。

6.每学期举行两场高质量的传统文化讲座,由教师主讲。每学期举行两场由学生主讲的传统文化讲座,每场45分钟,可由三名学生共同完成。

7.每学期举行一次书法比赛,举行一次书法、国画展。

8.每学期举行一次期末考试,考试内容从本学期校本教材中选取。

(三)校园环境的创造

校园环境的创造,可以一蹴而就。但氛围的熏陶,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具体要做到如下六点:

1.在校园内主干道两侧、寝室楼外等地方布置高质量的国学经典教育灯箱、宣传栏。

2.布置传统文化走廊,在教室、走廊、办公室等公共场所张挂一些名人画像、中国山水画、经典格言、优美诗句。

3.在每周二、四上午下课后,播放国学经典朗诵片段和传统音乐。

4.食堂前宣传橱窗设立国学专版,每一个半月更新一次。

5.各班进行班级文化建设布置,要求开设一个传统文化国学经典专栏。

6.校园内草坪上放置文化石,刻上名人名言,使传统文化教育入“石”三分。

传统文化教育,功在当下,利在恒久。通过德育―智育―职育的线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肯定能够帮助学生提高传统文化素养,使他们见贤思齐,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完美的思想品德、人格素养。不管他们毕业后就读普高,还是在职业学校里学习技术,抑或是直接走上社会,都将大有裨益。当然,这不是一个处室就能做好的,而是需要各条线、各个教研组通力合作,校长室统筹安排。

参考文献:

[1]尚波编,著.中华美德书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

[2]李汉秋,等编著.诚孝仁义公――中华美德新五常.中华书局.

[3]赵枫,著.唐诗中的管理学.金城出版社.

校园传统文化建设篇(4)

关键词 传统文化 育人优势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Based on Traditional Cultural Superiority

NIE Yuanhe, YANG Liping, FAN Gongli

(Liaoning Vocational College, Tieling, Liaoning 112009)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but also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appropriate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in the actual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colleges, in addition to teaching level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has also made a very great progress. Therefore, this paper conducted a detailed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school education based on traditional cultural superiority, hope through this study, to further promote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colleges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work.

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superiority; vocational colleg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1 传统文化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

1.1 传统文化在高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的价值

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育人的优势首先表现在物质文化建设当中,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与现今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的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是统一的。①人类的生存与社会的发展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人类可以根据自然的发展变化,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调整和规范;同时两者之间还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社会的发展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在高职院校建造和谐生态的校园中传统文化对其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高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的理念相结合,不仅能促进高职院校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还能在传统文化理念的影响下使校园师生的审美观念有所提高,为陶冶高职校园师生文化情操起到了重大作用。高职院校担任着为社会培养人才以及教书育人的重任,学校的核心是学生。②因此,高职院校建设发展过程中,需要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文化理念,物质文化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建设发展的过程中物质文化应展现出它的人格化的特点,这样才能促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

1.2 传统文化在高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的价值

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具有很大的优势。传统文化育人中强调“礼”的思想教育,“礼”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代表着制度和规范,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制度和规范的思想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国家的政策法规以及教育部门的相关制度的指导,利用传统文化在高职校园中建立校园制度文化,不仅能提高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质量,还让校园制度文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充分适应当今的社会发展。因此,在建立校园制度文化过程中,必须要体现出制度文化的感召力以及对社会的适应性。

1.3 传统文化在高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的价值

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具有重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传统文化体现的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是建立积极进取的高职校园精神文化的主要动力,在高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可以充分体现出传统文化育人的优势,将学生的消极情绪扼杀,并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观价值观;二,传统文化体现的担当大任的能力是建立爱国主义的校园精神文化的主要力量,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主要是要表现出崇高的责任感,这对我国未来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作用;③三,传统文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思想有利于建立校园精神文化的道德观,传统文化中对人格以及修养是非常重视的,将这种观念渗入到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以及人格的培养。

2 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践

2.1 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的实践

在高职院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主要体现出传统文化的高雅、人性化等两个方面。其一,高雅的校园文化,校园是培养学生品位、个性的地方,而有这高雅的校园环境不仅对学校的学生有着一定的感染力,同时对教师也产生熏陶的作用,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明气息。建立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要从各方面进行建设,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只有在良好的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才可以对校园文化进行科学的规划以及合理的布局,同时,还要体现出校园文化环境的人文性和科技性,这样才能实现人文和自然的有机结合,然后再对校园环境的绿化和美化进行设计,校园环境可以采用园林化环境或公园化环境对学校师生的心灵进行净化,有效提高师生自身修养和人格;二,人性化物质文化的建设,在高职院校物质文化的建设中,主要涉及到的物质文化设施有教室、食堂、图书馆、宿舍以及运动场所等,这些物质文化设施在满足师生的审美需求的基础上,体现出各个物质本身所特有的文化意蕴,彰显人性化特征。

2.2 传统文化在高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的实践

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充分体现出传统文化育人的优势,高职院校建设校园制度文化大致可分为两部分。第一,建立校园制度文化要突出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师生是学校存在的根本,在建立校园制度文化时,要站在师生的立场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以及管理条例,要以维护师生权利为己任,并且要保证高职院校的整体利益以及秩序的正常运转,另外,还需要具备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规律。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出传统文化将制度管理作为体现出师生的人格化手段,实现对师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性的调动作用,教学制度文化最重要的是具有目标清晰、科学合理、引导方向明确等特点才更易于师生接受;第二,校园制度文化应符合实际的发展并需要不断的改革、完善、创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立主要是为了培养人,而不是制约人,因此在建立校园制度文化时,需要将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及高职院校发展的需求作为依据,对校园制度文化进行不断的调整,进而实现将校园制度文化内化的效果,使师生自觉履行制度,主动参与教学、科研等教学任务,进而提高高职院校的综合实力。

2.3 传统文化在高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的实践

传统文化在建设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传统育人的优势应用到高职院校办学理念,高职院校要明确办学目标、院校的特点以及历史传统的基础等相互结合,进而组建具有自己院校特色的办学理念,传统文化育人的优势将体现在办学理念中,通过传统文化的特色指导下,使得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继承了传统文化的优势,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奠定基础;二,传统文化育人优势体现在校风建设中,校风建设是呈现一个学校的校园氛围,引入传统文化中的创新精神、和谐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等优势,可以使校园精神文化充分发挥出传统文化育人的优势,将高职院校的校园气氛渲染成积极进取、发奋图强、和谐交往的氛围。

基金项目:2012年度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传统文化育人优势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实践》研究成果

注释

① 王凤荣.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对接和碰撞[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

校园传统文化建设篇(5)

一、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1.校园文化反哺于传统文化

如果说传统文化是沃土,那么校园文化则是花苗,校园文化只有扎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汲取营养精华,才能不断延续传统文化,让具有朴实意义的沃土呈现出“百花锦簇”“硕果累累”的现实景象。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随处可见传统文化的缩影,它借助某一事物而呈现,如在校园建筑的风格造型、VI形象识别、名人塑像等物质设施建设;文学社、诗词社、中华武术社、书画社等学生社团文化;一系列规章制度建设等。校园文化是传统文化得以延续的重要平台,传统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具有特殊魅力和底蕴的校园文化经过沉淀可以发展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2.传统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相互渗透和交融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经过时间的洗礼和历史的沉淀而汇集成底蕴深厚、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它是优秀的中华儿女在长期劳动中创造出的智慧结晶和宝贵财富,它潜移默化的对高校校园文化进行渗透和交融。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然发展成为优质教育资源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塑造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内涵及表现形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如影随形,如经过历史的积淀形成的优美校园环境;将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认同和规则认同等融入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度文化;历经数辈办学者的办学精神;由师生共同营造的优良校风等都是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交融渗透的成果。

二、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O中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全部师生在校园生活中形成的群体意识,带有集体性符号同时兼具博采众长、潜移默化的作用。传统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拥有丰富的精神内涵。时至今日,用传统文化指引校园文化建设仍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和教育价值。

(一)传统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因库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历史文明古国,创造了灿若繁星的优秀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包括思想、文字、语言、民俗等多方面的内容。如在思想教育方面,以忠君爱国、明礼诚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在文学教育方面,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小说戏曲等能为校园文化注入浓厚的文学气息;在美学艺术方面,漆器的光鲜、青铜的厚重,水墨画韵律、书法的流动等能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活力与美感,提升审美情趣能力,营造良好教育氛围。

(1)以“仁爱”为主导精神助推和谐人际关系

“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它既存在于典籍著作中,又存在于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举止、风俗习惯等意识形态中。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全校师生,以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为主导,有助于构建和谐校园、平安校园的创建,从而营造良好“师生”、“生生”人际环境。

(2)以“自强不息”核心形成积极拼搏的精神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岱年先生把“自强不息”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自强不息精神是大学生走向成熟的重要砝码,在新时代的今天,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更是要扎根于大学生心中,培养当代大学生敢于吃苦、自信自立、坚强不屈的精神,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自强不息”精神的培养尤为重要。

(二)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导向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归根到底还是要集中到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学校在建设时不能照抄照搬、随意而为,要以传统文化为蓝本,架构出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以校园为平台来传播传统文化、发展传统文化、创新传统文化。

(1)对校园物质建设的导向作用

孔子的“与善人居”,荀子的“居楚而楚”学说都认为环境可以塑造人、影响人。环境对于人的道德品质形成具有感染、熏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那么,在校园文化物质建设中更应善于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成果来作用于校园的一草一木,塑造良好育人环境,让其发挥 “桃李不言”的隐性教育功能。

(2)对师生行为修养的导向作用

师生作为校园文化中主体和重要参与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强化自身的人格修养和道德修养,营造健康校园风气。如习得“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修身目标,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的修身奋斗历程等,诸如此类学说和人物典范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数不胜数。

(3)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导向作用

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学校要积极为师生搭建传统文化交流平台,注重形式多样化、多元化,可以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来丰富课程设置,举办各类学术讲座,增加选修课程,丰富课余活动,如积极举办各类传统文化艺术节、国学讲堂、诗歌朗诵等,加深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用传统文化去陶冶心灵、化育修养。

校园传统文化建设篇(6)

论文摘要:“绿色生态型”的校园文化是一种绿色的、生态的进步文化,它具有核心价值观构建、现代改革观精神、多元价值观融合的价值维度。“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的创建必须以以人为本为基点、以可持续发展为关键、以创新制度为契机。本文据此作出分析,以期为建设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借鉴。

“绿色生态型”的校园文化首先是一种绿色文化,反对垃圾文化,是健康无害、引人进步、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的进步文化。其次是一种生态型的文化,是协调、可持续发展、孕育生机和活力、对不良文化具有免疫力的动态文化。新时期“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就是以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和谐文化建设,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校园文化建设,使各方面和谐创建与发展。

一、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维度

(一)核心价值观构建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对师生员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心理行为方式的调控,深刻影响着学校的运行和发展。我国高校的性质和使命,决定了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思想基础和实践纲领。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胡锦涛同志要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二)现代改革观精神

建设“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就要融入现代意识。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宝贵的遗产,但传统文化中与现代教育思想相抵触的部分内容也往往被继承。传统文化强调学生学习的勤与苦,而现代意识倡导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我们要审视传统文化中有碍现代化进程的保守因素,用发展的眼光、未来的标准来对待今天的校园和学生,寻找新的生长点。积极立足于传统民族文化,以未来社会需要为导向,构建起具有现代意识的绿色生态型化建设体系。

(三)多元价值观融合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时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一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多元”的社会思潮构成了矛盾统一的整体。我们既要坚持“一元统领”、“协调有序”,也要坚持“兼容共生”、“和而不同”。在引导社会思潮的过程中,要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使其深入人心,成为全体师生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同时,应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对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冷静观察、辩证分析,区别层次、妥善应对。

二、“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的创建

(一)创建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的基点: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与各个层次。因此,创建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的基本着眼点和基本着力点是以人为本。高校文化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客观务实地营造有利于师生研究创造的氛围。

首先,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在高校校园文化互动过程中,学生是直接的参与者,同时也是创造者。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立足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这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环节。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的“主体”作用一般应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激活校园文化。学校应该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增强学生在校园中的归属感,实现学生与教师以及整个学校环境的平等民主和良性互动。二是学生通过发展自己延续校园文化。年年相续的学生不仅把清新的气息带入了校园,同时又将大学的文化和传统扩展到社会,是学生在维系和延续着大学的传统和文化,他们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过程,实际也是校园文化生生不息得以延续的过程。

其次,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高校校园文化互动过程中,教师是除学生以外的另一主体,是他们使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充分地、有效地发挥。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他们的行为对大学生起着示范作用,他们的文化创造成就了高校校园文化的特色,他们的教学活动起着传播知识和文化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文化教育和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第三,发挥高校管理者的保障作用。要办成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学生,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养成什么样的校风、学风等,都直接影响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外在表现。领导的风格影响校园文化的形成,领导的主张引导校园文化的方向,领导的重视程度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局面下,有些高校领导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方面,从而影响了高校校园文化的正常开展。所以,新时期的高校领导者,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过程中,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从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去决定校园文化的建设方向,从学校校风的形成、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统筹规划校园文化建设。

(二)创建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的关键:可持续发展

建设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科学系统地规划校园文化建设。一是针对校园文化弱化现象,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要使文化建设与学校的规模建设、硬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专业学科建设等统筹兼顾,合理谋划,形成软体和硬体合理结合的学校发展规划。二是要使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进展相配合,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发展目标和措施,确保软体不软,使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目标得以实现。

其次,传承优良文化传统。创建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也要传承学校校园文化的优良传统。因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民族背景,造就了不同风格的学校,每一个特色学校都有与众不同的气氛,这是学校过去几代乃至几十代人共同创造出来的。若想传承优良的校园历史文化,一是要写好校史,建好校史陈列室,通过资料记载来反映学校办学历程,激励大学生继承和弘扬学校优良传统;二是要发挥优秀校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用优秀校友的亲身经历来激发大学生报效祖国、立志成才的决心;三是要继续发扬老教师的敬岗爱业、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感召力。

(三)创建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的契机:创新制度

首先,引进CIS创建绿色生态型校园文化。CIS应用于大学是指学校经营理念与精神文化,运用整体传播系统,传达给学校周围关系或团体(包括学校内部与社会大众),并促使其对学校产生一致的认同与价值观。学校品牌形象的建设,就是将CIS的理念与技法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的运用,就是MI(校园理念识别系统)、 BI(校园行为识别系统)、VI(校园视觉识别系统)所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校园理念系统应包括学校教育思想、办学宗旨、发展战略,同时也阐述校园价值观、人生信条,是学校学术思想、学风、教风等各种精神文化的浓缩,对应着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最高层次文化的体现。校园理念系统建设包括校园精神设计和校园风格设计。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要坚持以“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为指导,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培育高尚的校园精神,从而逐步实现教育目标。校园行为识别系统它包括各种准则、管理方法、教育手段、机构设置、培养方式和公益性、文化性活动,是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动态实施,是展示学校形象的支柱之一,它对应着校园制度文化。从对象上,可以分为学校内部行为系统和对外行为系统;从主体上,可以包括学生行为、教师行为、管理人员行为;从性质上,它又可分为政治行为、法纪行为、道德行为、学习行为和生活行为。校园行为系统建设包括行为管理的人格性设计、行为活动的强化性设计和行为活动的高雅性与艺术性设计。校园视觉识别系统的内容包括校名、校训、校旗、校徽等标志性事物和校园建筑、景观、布局等。视觉系统建设总的说来包括三个方面:标志设计、布局设计和景观设计。

其次,建立章法提供校园文化建设规范。党中央虽颁布了《高等教育法》,但与各高校完成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目标任务还有距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无论从理论或实际上讲,都是关系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后继有人的大问题。2004年12月13日教育部、团中央制定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但至今,党中央未能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党中央要抓紧制定和颁布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法律、法规,使校园文化建设走向制度化、法律化、规范化。

第三,优化校园网络文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迅速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由此应运而生的网络文化更是以铺天盖地之势涌入了我国高校校园。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化的发展使校园文化出现了许多新内容,这些内容都是传统文化所没有的,它们分别从物态、制度和习惯等方面构成了校园网络文化的独特内容。与传统校园文化相比,校园网络文化独立性更强,地位更突出,对师生员工的影响也在逐步加大,校园网络文化已成为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新时期若想保证校园网络文化的绿色,应从以下几方面来优化校园网络环境:一是创建学校德育的主题网站,主动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体系,让大量具有良好德育功能的信息围绕在大学生周围。二是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网络技术水平的工作队伍,建立网上心理咨询工作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定期邀请有关专家和教师在网上与学生进行交流、辅导,及时排除学生的心理困惑,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三是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和网络教育机制,推进网络工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衣俊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人民日报》2008年5月16日.

[2]孙勇.构建大学和谐校园文化诉求[J].中国高等教育,2008(3).

[3]张奕.对大学文化建设策略若干问题的思考[J].北京教育,2008(3).

校园传统文化建设篇(7)

关键词:传统;文化符号;校园导视系统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当代我国大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发展,由此,设计师们也将视角转向了大学校园建设中来,这样一来良好的校园导视系统将成为校园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校园建设和校园文化的发展。但是纵观现在大学校园导视系统的发展存在设计缺乏个性,视觉冲击力弱以及忽视本民族或本地区的文化元素等问题。如此的大学校园导视系统很多情况下形同虚设,本文呼吁大学校园导视系统要充分融入本地区本民族传统文化符号增强视觉冲击力,提升校园文化的影响力。使其在满足导向的基本功能外更好地向受众展现民族特色文化和校园文化,并以朝鲜族延边大学为例进行设计实践探索以发挥大学校园导视系统在大学校园建设中的独特魅力。

1 民族传统文化符号在大学校园导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概述

1.1 传统

传统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是在历史的延续中稳定起来的,又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迁的。没有延续和稳定就谈不上传统,同样没有发展和变迁也就没有传统。它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的积淀。

1.2 文化符号

文化符号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指具有某种特殊内涵或者特殊意义的标示。文化符号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且内涵丰富。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可将其分为自然文化符号如长江,黄河和人为文化符号如太极,瓷器等;展进程中可将其划分为自然文化符号如长江,黄河和人为文化符号如太极,瓷器等,按其文化内涵又可分为显性文化如服装,饮食等和隐形文化如生活态度,社会风气等两大类。

1.3 校园导视系统

校园导视系统作为一种文化或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但有着引导、说明、指示等功能,也是校园环境布局的重要环节,是营造校园风格、塑造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强调大学校园导视系统除发挥其基本指示功能外更加突出民族地域文化特征、传播校园文化和提升校园形象。

2 民族传统文化符号在大学校园导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设计影响因素

2.1 大学校园导视系统的直观性因素

大学校园导视系统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其指引作用,受众通过导示牌、次视牌、方向导示等设施准确了解校园的区域构造,由此而来这些导视系统的设计必须具有直观性特点,如在造型上导视牌可以充分利用动物、植物、图案、文字等元素设计异形外观;在色彩选用上可以采用一些明度较高的颜色如,深红、淡黄、浅蓝等;在导视系统材料的运用上可以选择木质的材料。校园导视系统的直观性不仅可以为受众带来便利也有利于校园风貌的对外展示。

2.2 大学校园导视系统的人文因素

大学校园导视系统的受众主要是在校师生、家长、来访者、工作人员等,因此,大学校园导视系统设计要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增加更多的人文关怀,如在导视牌附近设置一些爱心脚印贴;根据校园人群分布和流动性特点对导视牌的位置、尺度、人与视线的距离等进行合理安排;增加校园导视的夜间照明以提高其安全性能。这些细微的设计能带给受众温暖,舒适的感受。

2.3 大学校园导视系统的民族地域文化传承

大学校园导视系统除基本导向功能外也承载着宣传民族地域和校园文化的作用,尤其是一些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在校园导视系统设计中应该加入这些民族或地区的文化因素,例如充分运用当地的服饰、纹样、建筑、饮食等传统文化符号,这对于本地区或民族文化的传播和继承无疑是有利的方式之一。

3 民族传统文化符号在大学校园导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设计探索

设计原则:校园导视系统逐渐成为大学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丰富校园风貌,成为校园文化和形象提升的有利载体。其设计原则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从主体出发原则。校园导视系统是为公众服务的,所以其设计要充分考虑到给受众带去持久的视觉感受,坚持“人性化”设计理念,从人的认知、知觉、行为等方面来影响受众。

第二,历史文化继承原则。导视系统作为校园文化传播的一部分从侧面反映校园文化的发展,所以其设计要考虑校园环境以及大学所处地区的民族和地域文化特色,这也将成为大学之间相互区分的界线。

第三,多样统一原则。校园导视系统其设计元素,设计手法等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不同的校园建筑或景观完全可以根据其自身特色进行导视系统设计,但大学校园又是一个统一整体,各部分导视系统设计要在可变的范围内融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

第四,尊重校园地理环境原则。校园导视系统设计中的导视牌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环境,如本文介绍的延边大学位于我国吉林省,从气候来看此地区相对寒冷,冬季多降雪的地带,所以导视牌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其材质的应用以防受到气候的侵蚀,以达到导视系统持久应用的目的;从地形来看此地区多处于山地地形,道路坡度较大,在校园导视系统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导视系统的可视角度问题。

4 设计实践――以朝鲜族延边大学为例

4.1 延边大学校园导视系统现状分析

通过对延边大学校园的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分析,其校园导视系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视觉冲击力弱。从整体来看延边大学校园导视系统虽囊括了校园的方方面面,但是导视牌的体积都对较小,并且不同的指示分区也只是以颜色作为区分,在造型设计上,并未有所突破,并且在相应的建筑或景观的文字旁未加入其微缩图来作为辅助导示,很难引起受众关注导示系统的存在。

第二,形式多尤狈ν骋恍浴W莨垩颖叽笱校园室内导视系统不难发现其存在形式多样缺乏统一性的问题,指示牌无论在颜色选用上还是造型上或字体字号的应用上都很难成为一个整体,容易给受众一种杂乱无章缺乏秩序性的视觉感受。

第三,缺乏民族地域特色。延边大学校园导视系统设计较为现代化,从其整体而言并未将本民族地区的文化符号应用于设计中,纵观其中只有一些朝鲜族文字,其他如一些建筑、服饰、饮食等传统文化符号并未引用于校园导视系统的设计中,缺乏民族特色。

第四,校园导视系统设置不完善。通过调研发现延边大学的一些建筑缺根本不存在指示标牌,有些建筑前竟没有文字说明,这对于受众而言无疑会很困惑;个别建筑周围也缺乏一些道路标志,如注意行人等,这无论对于车辆还是行人都增加了不安全因素,所以延边大学导视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

4.2 延边大学校园导视系统方案设计

通过对延边大学校园导视系统的观察和实地调研,发现了其存在的诸多问题,本设计方案从这些存在的问题出发从以下四个方面出发对延边大学校园导视系统进行再设计。

第一,造型设计。造型是一个设计的门面,因为它最先走进受众视线,校园导视系统设计的造型也至关重要,本文主张导视系统设计采用立体型设计如采用一些朝鲜族吉祥物、服饰、建筑等特殊造型;在导视牌的体积上对其进行扩大,以达到充分吸引受众注意力的目的。

第二,色彩选用。校园导视系统除在其造型上有所突破外,其色彩的运用也尤为重要,多采用一些色彩明度较高的颜色如绿色、蓝色、红色、黄色等颜色,大大提升其色彩的醒目效果,增强视觉冲击力。

第三,平面缩略图的运用。由于校园导视系统是对校园内建筑或景观的指示,所以单纯地在导视牌中加入建筑或景观的文字描述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本文强调平面缩略图的应用,将校园内一些典型建筑或景观外形进行微缩设计后应用于展示牌中,以增强导视系统的直观性。

第四,周边设计。一件优秀的设计作品不仅仅依靠其设计作品本身,其周边环境的设计也能大大增加设计效果,延边大学校园导视系统设计也要注重导视系统周边的设计,如在导视牌附近安装公用电话、在导视牌附近设置一些微型景观和爱心座椅等,这些都会使校园导视系统设计在整体上焕然一新,更为完善和人性化。

5 结语

民族传统文化符号与大学校园导视系统的融合是对新时期大学校园导视系统设计的创新,立足民族区域文化,为导视系统设计注入新鲜元素,其广泛应用有利于民族区域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也将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增色,有助于提升大学校园的人文色彩和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 杨君顺.设计方法学[M].西安:陕西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2] 蒋原伦.传统的界限――符号、话语与民族文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 杨春时.艺术符号与解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4] 王立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M].沈阳出版社,2010.

[5] 金东勋,金昌浩.朝鲜族文化[M].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

[6] 孙晋泰.朝鲜族民族文化的研究[M].首尔:朝鲜文化丛书,1948.

[7]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延边年鉴[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8] 金柄珉.朝鲜:韩国文化的历史与传统[M].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