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校园人文建设

校园人文建设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02 09:09:02

校园人文建设

校园人文建设篇(1)

关键词 人文校园 数字校园 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Using Digital Campus Construction to Cultivate Campus Humanity Spirit

DI Can

(Office of Students' Affairs, Xiangnan University, Chenzhou, Hu'nan 423000)

Abstract Digital campus has been employed in recent years by a large number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ecame one of the important indicators of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In this paper, the digital campus construction as an important means to create a humanities campus, demon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of digital campus to campus humanities construction, to clarify the "people-oriented" concept is the key to achieve digital campus humanities campus.

Key words humanity campus; digital campus; people-oriented

自从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以来,大学录取率迅速提高,高校建设规模也越来越大,许多高校出现了多校合并及多校区办学的现象,虽然高校扩招扩建对于整合高等教育资源及提高我国国民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教师增长速度跟不上学生人数的增加、任课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互动减少、辅导员老师囿于应付各类行政工作的结果,从而导致了大学人文教育的环节薄弱,人文精神趋于缺失的现状。在如今这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科技快速发展的社会,网络与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大学生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如何利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与网络建设先进的数字校园体系,依托数字校园加强对学生的正向引导,营造高校的人文环境、塑造人文文化、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

1 人文校园与数字校园的联系

人文精神是大学精神最重要的内涵,人文校园是当今高校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校园人文精神的培育关键在于教育、办学过程中要处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处处营造出“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处处彰显出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主动去尊重生命和思索生命的理想生存方式。而数字校园则是以高度发达的计算机网络为核心技术,以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共享为手段,强调合作、分享、传承的精神,是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和研究的教育环境。

校园人文精神是当代高校教育中的一种价值理性,是高校教育和办学过程中必然要追求的目标之一。而数字校园则体现的是在新形势下适应当代大学生心理的一种工具理性。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当代高校校园人文精神也必然被灌注了新的内容,人文精神也势必需要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数字手段来培育。科技的发展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不应当被视为人文精神培育的障碍,而应当被视为一种发展人文精神的理性工具。

2 数字校园的建设对于校园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意义

数字校园的概念早在1990年就由美国的教育专家提出,21世纪初我国部分学者引入此概念,并逐渐将校园网建设以及整个系统的投资规模作为评判学校办学条件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十几年来,数字校园的概念趋于成熟并被多所高校运用,数字校园对于人文校园建设的重要意义也被逐渐凸显出来。数字校园的建设对于校园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字校园有助于彰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数字校园的推广一方面是为了便于学校的管理,另一方面更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让学生在学校中享有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过程中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数字校园中所包含的校园门户网站、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教学信息系统、数字图书馆、网络学习平台、校园一卡通、师生个人门户平台等等系统极大地方便了学生们的在校生活,给师生们提供了海量的学习资源,有效地提高了学校运行和管理的效率,提升了为学生服务的能力。数字化校园还通过公开教学管理活动、学生的学习和表现等,将学生的情况向家长和社会公开,有利于家长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也有利于用人单位客观掌握学生真实情况。以上种种,无不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更加突出了教育教学环节中的人文关怀,达到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企业等多方共赢的良好态势。①

数字校园的建设是高校管理、服务和教育理念的全面提升和变革,是高校迈入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与时展相匹配的重要一步。现代信息技术在校园中的广泛运用有助于培养具有现代化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从而加强人文校园建设的基础。

(2)数字校园有助于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拉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距离,能以现代科技的形式营造出校园中人际交往新模式。

数字校园环境依托日益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建设强大的师生网络社区,强调受教育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多样性,以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的便捷性,以促进教育的进一步开放。数字校园采取信息网络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了教师对学生教育的实际效果,通过图文并茂和互动点击的方式改变了以往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虚拟的网络也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拉近,使师生之间不会因为校区的限制而减少联系,也消除了时间上的限制,老师实行网上备课、网上教学、网上答疑。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实行网上听课、网上提问、网上讨论等,能使学生随时随地能够将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各种问题通过网络反映给老师,使老师能够及时发现和为学生解决各种问题,实现“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通过数字校园网络的建设,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了“无缝对接”式的交流体系,有助于老师加强对学生学风、考风的引导和人文思想的传播,有助于发挥先进学生、优秀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从而构建出以人文精神为价值标准的校园文化基础。

同时,网络的存在也使高校的各类正式社团与非正式团体更为活跃,大量的团体信息可以通过网络扩散,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各种社团活动中去,有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加强,从而进一步推动人文校园的发展。

(3)数字校园体现出来的平等、多元化的特质符合人文精神的要求。人文精神即指关心人、尊重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张扬人的理性。数字校园通过现代信息科学与网络技术将海量的知识分类收藏,将人与人的沟通纳入网络平台。使得学生们具有了获得知识的平等机会,使得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能够更加平等地交流沟通,使得学生们能够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使得思想在相互交流与碰撞中产生新的火花。同时,教师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可能囿于专业知识的讲解,但在数字校园的网络平台上,教师可以就各类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同学生们进行互动,教师可以将自己的价值观、社会批判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形成对社会的终极人文关怀。

3 打造以建设人文校园为目的的数字校园

数字校园的建设要真正发挥出打造人文校园的作用,关键是要做到以下两点。

3.1 要时刻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

数字化校园建设将对学校所有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的、科学的组织与管理,对校园网上的信息进行更好的组织和分类,使用户在网上快速发现自己需求的信息,为师生提供网上信息交流的环境,使管理员科学地、规范地管理数据信息,并及时将信息出去,以最有效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服务。②可见,数字校园的目的就在于更好地为师生服务,做好“服务”的关键也是以人为本,通过数字校园的建设彰显人文精神的关键也是以人为本,将师生的需求与对师生的人文关怀放在第一位,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数字校园建设的指南。

无论是数字校园各个系统的设置、操作的流程还是界面的设计,都必须要符合广大师生的实际需求,符合师生的操作习惯,整合资源、完善体系,进行流程再造和业务重组。例如,加强“数字校园卡”的推广应用,通过数字校园卡可实现考勤、门禁、图书借阅、就餐、消费、新生报到、注册、离校、交费、多业务查询等多个功能,方便学生在校的生活学习;给予管理人员自主创建流程,以适应业务的动态调整,减少重复劳动,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核心业务上,更好地为全校师生提供服务。

3.2 学工人员要加强数字校园中人文精神的引导

虽然数字校园对于人文精神的培育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数字校园所依托的网络技术由于其虚拟性的特质对于学生的成长也存在着一定的消极影响。在一项“是否有网络违规或违法行为”的问卷调查中,大学生有12.5%的人承认曾经获提他人的邮件;9.8%的人曾经查阅黄色图片或文字;8.6%的人曾经获得机密或他人的私人信息,还有5.4%的人曾经了不健康的信息。更有甚者,一些道德素质不高的人蓄意破坏网络空间,有的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有的剽窃他人科研成果,有的利用自己掌握的娴熟的网络技术盗取他人账号和密码,实行金融诈骗等犯罪活动。③数字校园将海量的信息、优质快速的网络、多元化的网络社区提供给学生,学生如果不正确加以利用可能会带来部分消极的影响。学工人员是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中的一线工作者,是利用数字校园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力量,学工人员在数字校园中必须要做到配合技术人员对各种信息进行监控、搜集、分析、加工、处理,从是弃非,传良芟莠,从根本上净化网络环境。

培育人文精神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长期坚持、潜移默化的过程。绝不是通过一门学科、一种手段就可以完成,而须将人文精神的培育渗透到各个学科,融入进教学和管理全过程中去,使人文精神教育体系更加全面、更加立体。数字校园的建设是打造人文校园的一个重要手段,是现代高校人文教育的理性工具,它本身就体现了尊重人、重视人的人文精神。应当重视利用数字校园这一平台,将人文精神广泛渗透于高校日常教育与管理中去,形成独立而完整的人文精神培育体系,打造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大学校园。

本文为湘南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为2012YS11

注释

① 宋艳艳.浅谈以人为本的数字化校园建设[J].职业时空,2010.6.12(6):106-107.

校园人文建设篇(2)

一、构建精神文化建设

1.民族精神常态化。福清市海口镇岑兜村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祖籍地,我校确立了以这一典型性人物为精神文化建设的基准,在校内绿化带正中央竖立了林则徐铜像,以敬仰民族英雄的精神来引领学校爱国文化。与此同时,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营造德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

2.校园环境人文化。在校园里,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应该是相得益彰,一个校园如果建筑错落有致,空间绿化井然有序,而各个“室”又散发浓郁的文化气息,那么在这里学习与工作的师生都会有“家”的感觉,所以筹建这个新校舍时,我们投入五十多万建绿化带,把绿化作为一个点,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校园绿化达8000平方米。各栋楼的命名也以爱校人士的姓名来命名,如“智淘楼”、“厚云楼”等。体育场塑胶跑道周围的布置也能凸显体育文化这一主旨。

3.班级布置个性化。教室布置,是孩子们各显神通的绝佳时机。学校非常重视班级文化建设,每一个学年初就会大张旗鼓地开展“班容班貌”布置,要求各个班均有各个班的特色,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让每一个专栏发挥重要功能。

二、笃实行为文化建设

1.突出“感恩”教育,提升学生素质。为了进一步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围绕生活育德,近年来学校构建了以“感恩”为主题的德育系列,旨在让每一个学生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常怀一份感激之情,真诚地努力地回报别人的付出,由此产生成长的动力,自由地成长。学校少先队充分结合节日,开展好月主题教育,让学生用纯朴的心灵去体验每份爱、感激每件事。

2.关注教育细节,落实习惯养成。学校无小事,处处有教育;教师无小节,事事为楷模。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把每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小学德育及习惯教育,学校平时应通过各种细节去捕捉教育契机,提高实效性。因此学校开展了“我们身边的道德细节”征集活动,学校向全体老师及学生发出倡议,让大家一起行动起来,找一找我们身边有哪些道德细节需要我们共同遵守,然后在各班讨论选举的基础上评选出最有价值意义的细节教育的训练重点,定出《岑兜中心细节教育二十条》。让学生参与到细节制定中来,很有现实针对性,容易让学生接受。“接到别人递过来的东西,你说‘谢谢’了吗?”“见到老师时,你主动问好了吗?”“东西用完后,你放回原处了吗?”“上下楼梯,你都是靠右侧走吗?”……细节真的很细,细到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学校教育行为同样也是一个个教育细节组成,任何教育行为,包括养成教育中所感情、所触动,都来源于教育的细节。

3.演绎课间文化,彰显学校特色。传统上对大课间的定义是一种体育锻炼和运动,是一种体育活动形式。而我校旨在将大课间活动上升到一个新高度――大课间文化,希望它既是课间活动的一种形式,又是学校文化构建、内涵发展的一部分;既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形式之一,又是彰显学校特色的一个有效途径。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我们整个大课间的设计构思,主要考虑课间活动与学校文化建设、学生活动与学校特色结合,在学校大课间文化上做了大胆尝试。首先进一步丰富课间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的内容让学生在有趣、有序、有益中度过每个精彩的课间,同时也能降低课间“无序”而产生的安全隐患。本学年我们将把课间活动进一步进行分类,分别为游戏类,如切西瓜、找朋友、钻山洞等;体育类,如跳长绳、快乐呼啦圈、拍球、跨步等;益智类,如围棋、象棋、跳跳棋等。其次,进一步进行课间活动区域划分,避免因活动区域交叉而造成的无序及混乱,从而优化了课间活动的质量。第三,自编韵律操。我校从传统单一的广播体操到自编韵律操,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学生乐在其中,既锻炼了身体,又培养了学生阳光向上的精神。

三、优化物质文化建设

1.完善标准化的物质条件。目前,我校已经建成了如下设施设备:健康校园设施、平安校园硬件、数字校园设备、通用技术设施、其它必备功能室、场地等;并高分通过了绿色校园、文明校园、素质校、标准校等各类达标工作的验收。

2.充实特色性的物质条件。舞龙文化是岑兜村的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在福清颇负盛名,所以我们在文化建设中也把“舞龙”这一民间艺术带进了校园。我们开辟了一间“中国龙”文化室,购进了两条“竹布龙”,并专门聘请校外专业舞龙辅导老师到学校指导学生练习,让学生在校内就能接受民间传统艺术的熏陶感染。同时,我们还因地制宜地设计了一间“林则徐文史室”,让学生在校内就能感受到浓浓的典型性人物的爱国主义教育。

校园人文建设篇(3)

长期以来,大学教育存在一些误区,重视专才教育,理工科院校重技能轻理论、重理工轻文史、重分数轻能力。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教育过于轻视,造成学生缺乏最基本的人文素养甚至社会科学常识。社会的发展进步对于人才的需求应该是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要求不仅具有科学精神、深厚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良好的道德情操以及人文精神。理工科院校由于学科专业特点造成校园文化主要都是理性的文化,如此一来带来的是校园文化生活单调、沉闷,没有彰显活力和激情,缺少应有的人文精神。新建理工科院校由于属于新建,没有厚重的学校历史,之前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并且在筹建过程中,大多筹建高校围绕建设一所满足教育部普通本科高校设置条件的要求,重点从校园硬件、师资队伍、领导班子、学科专业等方面加强建设,对学校的软文化重视不够或者工作重心尚未放到软文化建设上来,最多只有校训、校歌、校徽及简单的校园环境人文布置。同时,因为学校属于新建,百事待兴,高水平人才队伍的引进、硬件设施的添置、科研项目的申报、干部队伍的建设、发展规划的制定等等千头万绪,内涵建设难免顾及不够。因此,新建理工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和人文精神培养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但从另外一个方面而言,新建院校如同一张白纸,可以任意绘画,如果加以重视,方向正确,最终将会诞生一副美丽的图画,并幻化为它独有的校园文化,从而提升学生的内在素质,使新建院校更加和谐而快速的发展。

二、新时期大力加强新建理工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及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大学的四项基本职能之一是文化传承,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培养出一大批不仅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富有人文精神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对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净化社会风气、塑造社会的人文精神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培根曾经说过:历史能使人聪慧,诗歌能使人灵秀,数学能使人精细,自然科学能使人深沉,伦理学能使人庄重,逻辑学和修辞学能使人善辩。当今社会,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互联网已经融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当代大学生是信息时代的骄子,智能手机的出现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方便的同时,也让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的那份情感有所缺失。大学校园里到处都是低头族,特别是理工科院校,重理轻文,男生多女生少,理工男们更是成天与手机为伍,人文精神严重缺失。因此。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是理工科院校特别是新建理工科院校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可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重大。理工科院校学生由于专业特点,大多数存在人文精神培养和素质教育缺失。有时候表现在伦理、审美、心理、社交能力等方面。另外,由于缺少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人际沟通的技巧、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处理公共关系的能力等人文素质的匮乏甚至影响到他们的择业和就业。而且由于理工型教育所形成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也使他们很难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缺少科学的审美和心理认知造成的脆弱的抗挫折能力和应变能力也使他们很难很好地融入社会,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新建理工科院校由于新建,更谈不上在大学文化和人文精神方面的积累,因此,大力加强新建理工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文精神培养已经迫在眉睫。因为高等教育也包括理工科院校的教育不仅只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专业知识,也不只是使他们有个找工作的机会,更重要的是通过高等教育提升人的素质,教会他们如何去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教会他们应该怎样做人,应该以什么思维方式思考问题;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的人生观、价值观,用于担负起自己应该担负的社会使命,有责任、精技术、懂感恩、善相处,能以健康的身心和丰厚的专业知识,实现自己报效国家、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历史责任。

三、新建理工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文精神培养的几点建议

新建理工科院校加强校园文化与人文精神培养建设必须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高尚的文化鼓舞人,促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与文科专业学生不同,理工科学生没有足够深厚的人文底蕴,我们要将针对其特点分别对待,采取针对性地方式方法,结合其专业特点加以引导,否则难以达到希望达到的教育目的。因此,针对理工科院校的特点,我们在开展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合理引导,正确地构建教育体系,通过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吸取外国进步的文化成果,努力形成校园浓厚的学术环境和德康的文化环境,全面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1.以创新人文素质教育理念为根本。理念指导行动,新建理工科院校从一开始就应该从理念上进行创新,不能走传统理工科院校循规蹈矩、重理轻文的老路。要深刻认识到所培养的学生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他所应具有知识、能力和品德三个方面的基本素质,能综合运用分析和解决所面对的各种复杂问题。知识和能力方面经过大学的教育和培养,初步具备了一名大学本科生应该具有的素质。但在思想道德方面,不仅要具备基本的伦理道德、社会公德,还要具有一些特殊的职业道德,如强烈的事业心、团结协作的精神、良好的个人修养、高度的责任心、坚持不懈的恒心等。因此,新建理工科院校要对有关学科进行整合融合,不断突出综合素质教育的功能,通过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安排一定的学分给人文课程,加大了解社会、参与公益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权重,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组织在阵地、堡垒作用,使学生加深对经济、社会、政治和专业技术的理解,培养专业技术过硬、知识和能力并重、有着强烈使命感、正义感、丰富情感和时代精神的优秀人才。

2.以培育具有丰富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为核心。每一所高校都有其独特的校园文化,一名清华的学生和一名北大的学生在一起,我们是能看出他们身上的区别的,这正是因为两所名校各自的文化在他们身上打下的烙印。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通过一定时间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独有的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良好校风学风、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和文化活动等。优良的校园文化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新建的理工科院校要从一开始就高度重视优良校园文化的培育,不断提高自己学校的校园文化品位,通过自有的文化育人。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类文化类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造,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从思想上对美好的事物、高尚的品德、积极的人生态度进行追求;要加强校园的环境建设,着力在校园整体布局、绿化美化、环境卫生整洁和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的场所及设施建设等方面下工夫,包括体育馆、图书馆、大学生活动中心等的建设,以此让学生在具有文化气息的校园里生活、学习,陶冶高尚的情操;要加强校园文化平台建设,占领新媒体育人的阵地,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时候都活跃在新媒体上,在微博、微信、QQ、网站等网络阵地上弘扬主旋律,积极引导。

3.以丰富的第二课堂为载体。新建理工科院校要丰富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活跃学生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引导和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兼具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和趣味性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要结合理工科专业优势,发动广大学生主动设计,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自主选择,充分发挥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充分让每一名学生在第二课堂中施展其才华。众所周知,人的精神最终通过生产实践来体现,生产实践活动是精神产生的源泉。要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大学生深入到社会中、深入到生活里,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类博物馆和人文景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和周末到到农村、到街道,到工厂开展实践活动,从实践中去认识社会、体验生活,寻找人生感悟,从而激发刻苦学习的决心。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使学生在参加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奉献精神,从而激发其内在的精神需求,提升综合素养,做一名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大学生。

4.以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为抓手。我们在重视环境、课程体系、文化活动的同时,不能忽略了教育学生的主体———教师。教师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影响。教师尤其是理工科专业教师如果在专业教学中紧密结合丰富、生动、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自然而然的人文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某些效果甚至好于人文类课程。因此,新建理工科院校从一开始就要强化教师队伍的人文精神培养,我们应该把文科类的教师培养以及发挥其作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要不断提高理工科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并确保使之走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前面。要将教师的人文教育作为教师教育培养、素质提升的重要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尊重他们,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对学生将是莫大的鼓舞,他们会因此而感到心情愉快,从而会对他所喜爱学科的学习和各种活动全身心地投入,使他们自己的兴趣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

校园人文建设篇(4)

当前在创新校园文化缺失的背景下,大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创新素质低下。主要表现在:

1.许多大学生不具备相应的专业才能

近年来,由于传统教育模式不能够与时代相适应,许多大学生在大学里学到的东西非常少,以至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怀疑上大学的意义,他们在平常并没有认真学习,通常只是在考前几天抱佛脚,以期能够通过考试。更令人难过的是,老师也充当学生的帮凶,老师会在结课时给学生重点考点知识,这让学生更加肆无忌惮地放弃进取。

2.大学生急功近利,无法静心深造

随着大学生创业之风的兴起,许多大学生似乎变得更加急功近利。没有掌握一定的创业知识,没有创业资金,学业也没有完成,许多大学生却开始了自身的创业之旅,一味跟随潮流,最终的结果不言自明。不但没有创业成功,反而耽误了学业,可以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众所周知,创新能力的迸发是需要知识积累的。因此,大学生迫切需要的是好好积累知识,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沉住气好好学习,为成功做好准备。

3.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得学生从小到大都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他们只能“接受”老师所灌输的知识,他们不敢反抗,不敢质疑,只能听从。从小就规规矩矩的教育方式,直接毁灭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更别谈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了。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创新的精神,而只是一味根据以往的经验、惯例来解决多变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样的学生永远只能碌碌无为。由上可见,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而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就必须首先创新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创新对于学生来说,不管是内在还是外在都是极其受益的。

二、以校园文化创新促进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育

一个好的文化环境能够造就优秀的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人才,校园作为校园精神、学术、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对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创新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竞争有序、多元文化的学习氛围,这种学习氛围能够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因此必须加强创新校园文化的建设,各个高校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时代精神与传统精华文化相结合,创造新型的校园文化

随着时代的转换,时代精神也发生着相应变化,校园文化只有跟随时代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才能与时代共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应当被摒弃,应在保有传统的优秀的校园文化,并以其为根本的同时,跟随时代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改变。只有这样具有时代精神的校园文化才能吸引莘莘学子,也只有在这样的文化下成长才能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成为一个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2.创新高校管理体制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非一件易事,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老师与学生的关系、社团活动的开展状况、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等。第一,引入西方新思想、新文化。不可否认,西方有许多优秀的思想文化值得学习,并且通过引进外国先进文化与我国文化进行融合能够创新目前所没有的校园文化,两种文化的撞击必能产生灿烂的火花。具体的做法是高校可以与外国学校相合作,双方互派学生交流、学习。除此之外,各个高校还可以互派老师进行教学、交流,或者是互购书籍,最好是图书馆共用等等。通过这些途径,可以创新本校的文化,增长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第二,各个高校应当为学生开设各种实践活动。学生空有系统理论,却无半点实践经验,那么他就称不上人才,更不能有所作为。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就是这个学生对想要创新的东西感兴趣。因此,学校应该开展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只有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会有动力去研究、去探索、去创新,此外学生也可以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自身内在的潜力,从而打开新的创新面,激发自身创新的能力,实践活动以及社团活动的开展,弥漫学生浓浓的朝气蓬勃与奋斗的气息,这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第三,构建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不同程度地体现在学校的建筑上,学校应该建设一些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的建筑,如中国传统文化象征的孔子雕像应该建在教学楼下,图书馆的建设风格与规模都要有所讲究,这些涉及教学的建筑及设备都应该展现出内在深厚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气质。这种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熏陶学生的身心,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3.学校应当制定相关制度,严禁修行不够的学生出校创业

对于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学校要特别对待,加强对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并进行正确的引导。这样不仅不会扼杀学生的创业兴趣,还能对学生的创业进行指导,使学生不至于走弯路。对于修行不够、专业知识还没有掌握的学生,学校应当制止他们盲目创业;而对于修行已足,可以开始创业的学生,学校应当对他们进行帮助,不管是资金,还是在知识上,都应该由专门的老师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最好能够设立一个创业学院,方便创业的学生潜心学习研究。

三、结论

校园人文建设篇(5)

关键词:以人为本;农村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乐园,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的今天,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与成长,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我校以人为本,立足农村学校实际,整体筹划,分步实施,努力打造学校特色文化品牌,创建了符合我校实际的特色校园文化。

一、建设校园物质文化环境

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硬件,是建设校园文化的基础,因此我校特别重视学校布局的整体规划。首先,从净化、绿化、美化入手整治校容校貌,按规划分批完成篮球场改建等校园建设工程。通过不断改善办公条件、创设各种文化设施,逐步使校园环境达到了花园式学校的要求。其次,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构建文化长廊。通过规范班级文化内容,开辟橱窗文化、教室文化、走廊文化、墙壁文化,开放学校阅览室、图书室,建立班级图书角,使学生亲自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自我熏陶,提高思想品位;在校园显要部位展示学校校训、校风、学风、教风,宣传学校特色。第三,健全处室,规范管理,做好教书育人的保障。学校对音乐、美术专用教室等进行改造提升,同时还与教育局协调每个教室安装了多媒体白板,开发了学校的育人资源,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得到了逐步提高,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打好了基础。

二、完善校园制度文化

如果把校园文化建设看成一个整体,比作一个完整的人,基本建设是躯体,环境建设好比外衣,文化建设是眼睛,活动建设是血脉,那么,制度建设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大脑和灵魂。学校制定了校本教研、班主任例会、两操一活动等工作管理制度,编印了《白银市三中学生手册》,规范了学生的纪律、学习、卫生、礼仪等。师生人手一册,要求学生认真研读,班主任具体负责狠抓落实。同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文明班级评选方案、师德教风建设实施方案等,为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方向和制度保证。

三、构建校园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学校师生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学校发展的根本。结合我校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域文化背景,我校提出了“以人为本,以德立校”的办学理念,在学校“一训三风”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和谐进取的团队精神,即“恪尽职守,率先垂范”的领导团队、“团结协作,和谐相处”的教师团队、“认真做好自己的每一天,践行班级八荣八耻”的学生团队。此外,还提出了教师“八荣八耻”、阳光心态理念、快乐工作理念、合作理念,以及学生组长工作理念。把这些文字打在学校大屏幕上,张贴在教室里,并把“八荣八耻”“快快乐乐每一天”作为学生每天宣誓的誓词,让学生看在眼里,说在嘴里,记在心里,并逐步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行为。

四、创建学校课堂文化

针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我校提出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改思路,构建了“自主预习、合作交流、展示拓展、检测反馈、归纳总结”的五环节自主合作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在白银地区率先实施开放式教学。一是创建班级文化,营造育人环境。为了营造课堂改革的氛围,学校倡导班级自行设计布置教室,建设学习小组。小组建设由学生自己设计、命名,要求新颖,有内涵,体现了小组的特色与追求;每组都有自己的口号,能激发士气,凝聚人心,喊起来朗朗上口,如“智慧之星,我最亮!”二是推行合作学习模式,培养合作能力。学校重点推行“小组合作”以及运用“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引导教师不仅要导学,更重要的是育人,合作课堂成了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场。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既学会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又学会了沟通、倾听、尊重、包容和欣赏。“我参与,我快乐”“亦师亦生”等教学理念的渗透,点燃了每位学生的心灵,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潜能,促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制定评价机制,健全学生人格。学校制定了小组捆绑式评价机制,将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既重视集体的进步,又关注学生的个体成长。此外,同伴之间要讲究交流和表达技巧,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要学会尊重他人,欣赏他人,悦纳他人的品格。在奖励方面,学校加大了学生进步奖力度,增设了优秀小组奖、优秀小组长奖,并颁发奖杯等。

五、打造校园活动文化

校园人文建设篇(6)

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理想和信念也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何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成为当今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和挑战。在工作实践中,我们作了以下的探索。

1建设优美校园环境,陶冶学生的高雅情操

“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所好的学校墙壁也会说话”。校园环境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美观的景物、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让师生员工能够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校园是每个孩子学习生活的地方,是他们成长的摇篮,也是他们放飞梦想,追寻理想的地方!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良好的校园环境给他们带来的是温馨、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可以想象一下,漫步林荫大道,与同学们一起端坐在草地上,仰望苍天,激扬文字那种豪迈之情;走进古香古色而又富有现代气息的图书馆内,那种宁谧、神圣的氛围让学子融入到书海的世界里,享受那五千年的人文情怀。对校园文化进行建设需对校园的整体布局进行调整,以及对校园环境进行升华,让学子们有着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2营造浓郁文化氛围,培养师生的文化意识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无不反映了某种教育价值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整个校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看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建设文化长廊,张贴宣传画、悬挂名人警示语;校门前后挂出警示标语;布置教室,抓好班级文化建设;更新陈旧设备,为教育教学提供保障;完善的校园设施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使人、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将塑造校园人的美好心灵,将激发校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将约束校园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将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环境无瑕点处处能说话”。做到让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事一景都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体现出一定的文化意蕴;让学校的人、事、物以及信息、环境,都无时不在对全体师生进行着娓娓动听的说教;让它们散发出的文化气息,都无处不在对全体师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浸润、熏陶;让学校的每事、每章、每制都成为和煦的阳光、知时的春雨,时刻洒照在每个师生身上,促进他们健康发展、茁壮成长。

3建设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提高师生精神境界

校园精神文化具体体现在校风、学风、教风、班风和人际关系上,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3.1校风。校风是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在长期教育管理中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精神状态和作风,是思想品德,革命理想,道德情操,学习风尚,工作态度的综合效应,优良校风是无声的命令,又是有形的榜样,对师生员工有巨大激励作用,因此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培养,首先应端正教育思想,其次确定校训,严格执行校训,第三创立形成良好校风的条件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第四培养爱校意识,发扬学校优良传统的教育作用。

3.2教风。教风是教师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用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良好教风包括:①敬业爱生,甘为人梯;②严谨治教,忠实认真;③言传身教,为人师表;④学而不厌,诲人不倦;⑤活泼开朗,仪表堂堂;⑥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培养良好的教风,首先应提高教师职业素质,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其次,重视青年教师的提高与成长,在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修养的同时,努力帮助青年教师过好教学关,让优良的教风在青年教师中发扬光大,代代相传,第三,关心教师,依靠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是形成良好教风的保证;第四,制订有关教师工作的管理制度。

3.3学风。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学风不仅受校风、教风的影响和制约,又对校风、教风的形成起促进作用。优良学风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对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接班人,都有重要意义;培养优良学风,首先,应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教育,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学生只有真正认识到学习是为了将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祖国有用之才,才能具有持久的动力,才能勇于克服困难,勤奋学习;其次,注重养成教育,学校要注意学风养成教育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加强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和训练。要严格要求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持之以恒,反复强化,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校园人文建设篇(7)

一 问题提出

杨叔子曾说:谈文化就应谈到知识、思维、方法、原则、精神,这五个方面。“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这句名言可以做新的解释。“授业”就是传授知识;通过传授知识来解惑,“解惑”就是启迪思维、展示方法;通过启迪思维、展示方法来把握原则和升华精神,这就是“传道”。他认为,目前大学生忽视的不仅是一门语文,而是整个文史哲,是一个人的综合人文素质,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逻辑学的学术范围内,概念的逻辑结构分为“内涵”与“外延”。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本质特有的属性的总和。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范围。

校园文化,精神文化是目的,是内涵。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无不反映了学校历史传承的教育价值观,属于外延的范畴。

近年来,评价我国高校,就是看这个学校的校园建设、硬件设施、排名,往往忽略其文化与精神的东西,导致盲目追求硬指标、追求物质的东西,将校园文化的外延和内涵混淆。

二 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误区

将校园文化内涵与外延混淆:将校园文化内涵例如物质的数量、范围作为内涵范围,校园文化内涵是一种历史承接的办学精神和作风,而外延是历史承接的办学精神和作风所形成或产生的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效应。而现行的高校评估体系还在过分强调非精神的东西,导致学校领导今天做这,明天做那,将功绩累加就是战绩。

原因分析:指导方向的失误:将硬性的评估指标强加给高校,造成资源配置的浪费;学校领导的注意力应关注学生,一个一流大学,就是一个超级人才投资组织。通过对学生的投资,把一个一文不名的人,造成百万富翁,而不是为了评估指标而标榜自己的成果。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宗旨的迷失,导致办学模式的变异与扭曲。许多世界一流的名校,不领皇粮,学校靠捐助,靠校友资助,校友成功,校友慷慨解囊,主要原因有:校友们事业成功,赚了大钱,有实力捐款。为什么有实力?是因为得到了真正的、完善的教育,真正的完善教育即是在心灵深处的教育,在快乐获益学习的同时,身心得到成长,潜能得到开发。因而对学校感恩戴德,成功以后就捐赠给自己的母校。这就是学校对学生的态度:就像对自己孩子一样体贴备至。学校在市场中靠什么竞争?是靠产品的竞争!而不是靠硬件的竞争。世界名校比的是:谁培养的毕业生日后更成功:谁的教育,奠定他们一生的事业和生活的基础,给学生留下永久的印迹和最多的东西!归根结底就是文化的竞争。

三 校园文化建设中人文素质教育是关键

1.校园文化传承决定要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2.文化建设的内容决定要融入人文素质教育

首先,完善的校园设施将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将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将塑造校园人的美好心灵;将激发校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将约束校园人的不良风气和行为;将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其次,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最后,校园人文精神的塑造,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气质。主要表现在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上。

教师是人才的培养者,理应在“三育人”(即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所谓“独到”就是要注重关注学生的个体,讲究心理学科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有发挥自己的潜能的可能,发展和完善人格品质,在自然宽松的环境中,幸福快乐地成长。即杨叔子说,孔子曰:无为而治,其舜也欤!我们办教育、管学校,最根本是育人,是按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在总的要求下,一个大原则是“因材施教”,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体健康发展,这里就是无为,无违学生个性。没有个性的健康发展,哪有创新人才?老子讲不争,讲无为,就是强调遵循客观规律,不争、无为,实际上都是“道法自然”的表现。

第一,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终身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极大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位哲人也曾说:“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第二,人文素质教育对教师的人生影响: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的洪堡大学认为大学兼有双重任务,一是对科学的探求,一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在当下,大学教师科研应旨在提升教师的知识素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服务于社会的发展。也就是说,高校理应把教学与科研、教书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让科研价值回归教书育人的本位。新的高校评价体系能摆脱形式主义的桎梏,让独立自由的大学精神得到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