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企业社会责任综述

企业社会责任综述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9:09

企业社会责任综述

企业社会责任综述篇(1)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1-09 -03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以下简称 CSR)的研究源于上世纪20年代,主要是由于企业为追求利润,无视企业社会责任,在与消费者、员工、供应商、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社区的关系处理方面,不断暴露出许多问题,如产品质量与安全、侵害员工权益、拖欠供应商货款、偷税漏税、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等。企业的不良表现引起了社会公众、企业管理者、学者以及政府的广泛关注,诸多学者展开了对社会责任的研究,CSR的理论和实践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早期对CSR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的争论上。经过几十年的辩驳,社会责任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普遍认同。近些年来,CSR与绩效的关系、消费者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响应、CSR标准和评价体系、CSR的影响因素、CSR与公司治理、CSR的信息披露研究构成了国内外学者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CSR与绩效关系研究

为了验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从20 世纪70年代开始,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研究结论主要有正相关论、负相关论和不相关论。正相关论是多数学者所得到的结论,包括Bragdon & Marlin(1972)、Parket & EilBed(1975)、Cochran & Wood,(1984)、Johnson & Greening(1994)、Dowell et al(2000)等;负相关论主要有Vance(1975)、Freeman 和Jaggy(1984)、Arlow,Ackelsberg(1991)等;不相关论主要有Anderson & Frankle(1980)、Mc Williams 和Siegel(2000)等。

近几年我国学者也开始从理论和实证研究探讨CSR与财务绩效的关系,如方苑(2008)、张洪波(2009)、张文宝(2010)的研究结果均表明CSR与财务绩效呈正相关性;温素彬(2008)、史艳青(2010)研究表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其长期财务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姜启军(2009)发现,短期内履行CSR的企业的利润不一定超过不履行CSR的企业。李建升、林巧燕(2007)认为CSR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不确定。

国内外学者的大部分实证研究表明CSR与财务绩效是正向相关的,但仍有一些研究发现CSR与财务绩效之间存在负向关系或没有关系。导致上述不同结果主要是由于各研究中对CSR和财务绩效的衡量标准、采用的样本、研究方法各不相同。

二、CSR标准和评价体系的研究

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和实践的深入,出现了一些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和评价体系,进一步促进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目前,国际上比较有影响力的衡量CSR的指标体系,有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DJSI)、多米尼社会责任投资指数(KLD)和全球报告倡议(GRI)和ISO26000。DJSI关注企业发展对环保、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三重影响;多米尼400社会指数由KLD公司,评估企业在环境、多元化、员工关系、人权、社区关系以及产品质量和安全七个维度的内容;GRI《指南》从经济、环境和社会业绩三个角度(亦称“三重底线”)出发,指导企业编制可持续发展或社会责任报告;ISO26000标准具有极广的适用性,覆盖了组织管理、人权、劳工、环境、公平经营、消费者权益保护、社区参与、社会发展、利益相关方合作等社会责任九个方面内容。目前我国比较有影响力的社会责任标准和评价体系有《中国公司责任报告编制大纲(草案)》、《中国公司责任评价办法(草案)》,所界定的公司责任包括股东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从行业的角度,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对纺织业中CSR的要求作了较全面的规定,侧重强调了员工权益方面的内容。

除以上的衡量CSR的体系外,学者们运用了各种方法和工具对CSR进行测量和评价。如Folger & Nurt(1975)采用污染指数评价社会责任,还有些学者使用企业在社会上的声誉来衡量和评价CSR(如Jean & Alison,1988;Simpson & Kohers,2002)。财富企业声誉报告是在企业声誉评价方面经常被使用的指标。以上各种评价工具的指标虽然易于获得,但是测量结果无法综合反映企业的整体社会绩效状况,具有局限性。基于此,很多学者(Modic,1988;Carroll,2004;Thompson&Zakaria,2004;Di2ma Jamali,2008)通过考虑企业对利益相关群体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来衡量企业整体社会绩效水平,其中影响最大的是Jeffery Sonnefeld(1982)的外部利益相关者评价模式和Clarkson(1995)的RDAP模式。除此之外,E. K. Laitinen(1996)等很多学者通过财务指标对CSR的绩效进行评价和研究,做出了较大贡献。但利用财务指标对CSR虽然客观公正、具有可比性,可往往不够全面,一些不能用财务指标衡量的CSR无法纳入评价体系。

国内学者也对社会责任的评价体系进行了积极的研究。马学斌、徐岩(1995)、陈留彬(2006)、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2006)、李立清(2006)、王红英等(2006)、金碚等(2006)、陈留彬(2007)、卢岚(2007)、李雄飞(2007)、辛杰(2008)、黎友焕等(2010),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运用模糊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等不同的方法,立足于我国的具体情况,建立了不同的CSR评价指标、标准和体系。还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中国CSR指标体系进行探讨,如金立印(2006)基于消费者视角,开发了一组用于测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量表体系,并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这些研究能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立足中国企业实际情况,建立的评价指标和体系比较全面、具有操作性,但仍存在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加以实际应用、检验和推广。

三、基于消费者响应视角的CSR研究

在推动CSR的各个因素中,消费者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Webster(1975)提出了“社会责任意识消费者”的概念。Ross(1990,1992)等发现部分消费者购买某些产品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企业对公益事业的支持。进入21世纪,从消费者角度对CSR的研究主要聚焦在CSR与消费者响应关系的实证研究。Mohr,Webb和Harris(2001)基于前人对消费者社会意识的研究提出了社会责任消费者行为的概念,并认为消费者因人口统计特征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CSR感知水平。Sen和Bhattacharya(2001),Mohr和Webb(2005)等研究发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活动能对消费者的购买意图、产品评估、公司的评价等产生积极的影响。

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始从消费者的视角研究CSR问题。其中一部分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来了解消费者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如郑广怀(2004)研究显示,中国消费者更多关心的是与自我利益关系密切的问题,对工人权益问题采取了较为冷漠的态度。郭红玲(2007)研究了我国消费者对Carroll企业社会责任四项内容的看法。另一些学者通过问卷调查、实验、情景模拟等方式,实证研究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否对消费者产生影响及二者关系的影响因素。如金立印(2006),周祖城、张漪杰(2007),周延风、罗文恩、肖文健(2007),吴思、郑美穗、石恒(2007)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维度的社会责任行为对消费者的产品质量感知、购买意向、品牌忠诚均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这些文献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说明了CSR行为会影响消费者对企业的认识,并进一步影响其消费行为,从而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虽然我国近些年经济发展较快,但我国公众的社会责任意识、社会责任购买行为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差异;同时由于各个行业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容存在差异,因此需立足我国消费者现实状况,针对不同的行业特性,进一步研究中国消费者有哪些社会责任需求以及消费者对社会责任的响应状况及影响机制。

四、CSR的影响因素研究

要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必须识别影响CSR水平的关键驱动因素,找到CSR行为的契入点。国外学者已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如Johnson R A.和Greening D W.(1999),Lepoutre J和Heene A.(2006)等研究表明,企业的规模越大,企业的社会责任水平就越高。Menguc B与Ozanne L K.(2005)研究发现,企业的环境责任行为与企业利润率及市场份额显著正相关。

对于CSR的影响因素,国内学者也进行了有益的研究。李双龙(2005)认为CSR的影响因素包括国家的历史、文化、制度、与社会发展水平;国际社会中发达国家和跨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标准;利益相关者对于社会责任的要求;企业的所有制性质、预期的心理、规模的大小等。耿和江等(2008)认为CSR受法规、伦理道德文化、盈利能力、企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谢佩洪等(2008)认为CSR受内在的利益驱动机制和外在的合法性机制驱动。辛杰(2008)研究表明CSR的影响因素包括客户与环境利好、员工文化形象、管理创新与竞争力、和谐经济与国际社会、外部利益相关者、风险规避等。杨春方(2009)研究结果发现,出口行为、创新能力、管理能力、财务状况等因素对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水平有显著影响。总体来说,我国对CSR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较少,同时对影响因素全面系统的研究并不多见。

五、CSR与公司治理研究

围绕CSR与公司治理,国外学者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Bryan W. Husted (2003)就企业参与何种CSR活动和降低参与成本进行了研究,并总结了各种条件下最有效的CSR 治理模式,提供了很好的CSR 具体实施模式。

在我国,多数研究认为,企业应将社会责任作为公司治理的新内容,在公司治理中加入承担社会责任的制度安排与机构设置等。韵江、高良谋(2005)提出了一个价值嵌入下的公司治理、组织能力和社会责任的CGR整合框架;宋华(2006)探讨了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股东、职工、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应成为公司的治理主体。刘新民(2008)、张兆国等(2008)、王阳(2009)等均提出应基于社会责任对公司治理模式进行重塑,建立包括各类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的公司治理模式。从现有的成果看,针对CSR与公司治理的研究主要是规范研究,实证研究较少。

六、CSR的信息披露研究

已经有不少发达国家,如法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美国等都通过相关立法,要求企业披露其社会表现。国外部分学者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状况开展了实证研究,如Cowen(1987)研究表明,公司规模、所处行业、是否存在社会责任委员会与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正相关,而盈利能力则与CSR信息披露不相关。

我国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部分学者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黎精明(2004)、陈政(2007)研究了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主要形式;沈洪涛、金婷婷(2006)、李正、向锐(2007)对信息披露的内容、质量方面进行了研究。沈洪涛(2006)通过实证发现规模越大、长期企业盈利越好的公司越倾向披露社会责任信息。陈文婕(2010)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企业规模、企业盈利状况与CSR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股东获利能力、独立董事人数与CSR信息披露水平显著负相关,而财务杠杆、企业成长能力和股权集中度对CSR信息披露水平呈不显著的负面影响。从目前我国对CSR信息披露的研究成果来看,实证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有待进一步扩充。

综上所述,国内外研究者在CSR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仍有许多问题还未得到充分的研究。对我国的研究者来说,应积极借鉴西方CSR理论与实践经验,展开本土化探索,进一步加强规范和实证研究,探讨我国CSR的实施效应、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建立符合中国特定背景的CSR 测评指标、认证体系、公司治理模式,推进我国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 施禹仰.企业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研究综述.对外经贸[J].2011(12):111-112

[2] 汤丽萍,王秋实.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相关性研究综述[J].会计之友,2011(29):23-25

[3] 徐俊.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5

[4] 王林萍.农药企业社会责任体系之构建[D].福建:福建农林大学,2007

[5] 陈留彬.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综述[J].山东社会科学,2006(2):99-101

企业社会责任综述篇(2)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伦理;综述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伦理学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对传统理论把利润最大化视为企业终极目标和经营指导思想的挑战。1924年英国学者谢尔顿在美国最早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由于自亚当・斯密以来,传统自由经济理论占主导地位,企业社会责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并未能引起重视。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公司权力急剧扩张加剧了社会矛盾,在九十年代初开始并迅速波及全球的企业生产守则运动的推动下,企业社会责任越来越受到政府、国际组织、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和实践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本文拟就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基本理论和热点问题进行综述。

一、企业社会责任基本理论

(一)关于企业有没有社会责任的争论。自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提出伊始,关于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的争论就从来没有中断过,在美国发生的两次关于“公司到底应否承担社会责任”的大讨论是这种争论的集中体现。虽然这两次争论分别以贝利和曼恩观点的转变告一段落,但公司社会责任理论之争从未停止,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认识角度提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相互对立的观点。

1、企业唯一的社会责任是获取利润。诺贝尔奖获得者弗里德曼是反对企业社会责任最著名的代表。1970年9月13日,他在《纽约时报杂志》上发表了题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增加利润》的文章,被企业社会责任的反对者奉为经典。总的来说,学者们反对企业承担股东责任之外其他社会责任的理由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种:

(1)企业社会责任破坏资本主义民主。1970年Milton Friedman就断言“企业社会责任是极具颠覆性的学说,会严重动摇自由社会的根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耶克也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有悖于自由的,因为企业参与社会活动的日渐广泛必然导致政府干预的不断强化,而强的政府干预则是自由的损害。

(2)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是对公司股东地位发出的挑战,会在相当程度上挫伤股东投资的积极性。哈耶克同时指出“企业唯一的目的是作为出资人的受托者赚取长期利润,如果将资金作为追求长期最大利润之外的用途,就会赋予企业危险的权力”。

(3)企业社会责任的多目标兼顾导致效率低下。著名法经济学家理查德・A・波斯纳认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很多危害:一是试图以最低成本为市场生产产品而又想改良社会的经理最终可能一事无成;二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成本会在很大程度上以提高产品价格的形式由消费者来承担;三是公司承担社会责任会降低股东自己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

(4)企业社会责任内容模糊,义务对象笼统,欠缺操作性。提出该观点的是韩国学者李哲松。

2、企业在利润之外还应该承担社会责任。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企业与社会的共生互动关系日趋明显,企业社会责任也越来越为更多的学者所关注和接受。彼得・德鲁克在1973年出版《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中提出 “企业的目的必须在企业本身之外,……必须在社会之中,因为工商企业是社会的一种器官”。哈罗德・孔茨认为,公司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就是要认真考虑公司的一举一动对社会的影响”。除此之外,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和现代经济学大宗师的萨缪尔森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支持者。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支持者,他把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引入营销学,并在1971年和泽尔曼提出了社会营销的概念,为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开拓了新的视野。

我国学术界重视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是从20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特别是九十年代末以后,由于国外学术成果研究引进的深入和全球企业生产守则运动通过跨国公司供应链在中国的推动和发展及我国政府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我国学术界和企业界在反思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带来广泛经济和社会问题的基础上,掀起了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热潮。对企业社会责任,我国大多数学者是持肯定和积极倡导的态度,并就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SA8000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目前,国际社会通用术语为企业社会责任(简称CSR,也译作公司社会责任)。学术界也采用其他的术语,如社会责任、商业社会责任、企业家社会责任;企业界则比较流行企业公民、公司责任、企业可持续能力等提法。

到目前为止,企业社会责任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和方面分别提出了不同的定义。

1、独立责任说和综合责任说。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看,有独立责任说与综合责任说两种观点。独立责任说把社会责任理解为经济和法律以外的一种责任,其典型代表是斯蒂芬・P・罗宾斯和布朗姆的定义。其中,布朗姆明确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是与企业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相对应的社会责任;综合责任说把企业社会责任视为企业对社会承担的综合责任,将企业社会责任等同于企业责任,其典型代表是阿基・B・卡罗的观点。卡罗于1979年首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最后于1991年正式定义企业社会责任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对企业提出的经济、法律、道德和慈善期望。

2、从社会福利角度的定义和从利益相关者角度的定义。从提出的视角不同,有从社会福利角度的定义和从利益相关者角度的定义。前者的代表性观点有安德鲁斯的定义。安德鲁斯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对社会福利科学的、长远的关切,这种关切应使企业为改善人类福利水平做出自己的贡献;后者的代表性观点有世界银行定义。世界银行的定义是,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价值观、遵纪守法,以及尊重人、社区和环境有关的政策和实践的集合,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

3、政府组织、民间组织和学者的定义。从定义主体的不同,分为政府组织的定义、民间组织的定义和学者的定义。

我国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也存在很大的争议,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

(1)关于经济责任是不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争论。上海交通大学周祖城教授同意卡罗的综合责任说,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应该承担的,以利益相关者为对象,包含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在内的一种综合责任。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卢代富主张把社会责任作为与经济责任相对的概念,认为“所谓企业社会责任,乃指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公益的义务”。

(2)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是强制责任还是自愿责任的争议。《中国企业管理年鉴》(1990)定义企业社会责任时指出,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极为丰富,既有强制的法律责任,也有自觉的道义责任。著名经济学家魏杰主张企业社会责任和道义责任不应混同,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必须承担的责任,其特点是具有法定性和强制性;企业的道义责任是企业的自愿行为,是道德性、意愿性责任。

(三)企业社会责任的构成。在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进行界定的同时,国外学者们也纷纷开始讨论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到底有哪些,企业社会责任由哪些内容构成,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归纳起来有六种构成说:即Carroll提出的四成分说,企业社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慈善责任四种责任;John.Elkington (1997)和全球报告倡议(GRI,2002)提出的企业的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三重底线;以Freeman为代表提出的利益相关者责任说;Davis和Blomstrom(1971)提出的同心圆责任说,内圈包括经济功能的基本责任,如产品和经济增长。中圈包括改变社会价值和优先权的反映意识以执行经济功能的责任,如环境保护、雇佣,员工联系等。外圈包括新出现的和未确定的责任,与社会发展相关,如贫困问题;欧盟就业与社会事务委员会提出的两个维度说,即内部维度和外部维度;美国经济开发委员会提出的两种性质说,即纯自愿企业社会责任和非自愿企业社会责任。

伴随着对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争议,我国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构成看法也不一,代表性的观点有:①从内容和性质分,企业社会责任由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构成;②从范围来分,包括对政府的责任、对雇员的责任、对消费者的责任、对债权人的责任、对环境资源的责任、对社区的责任等利益相关人责任;③从层次上来分,有低层次的社会责任和高层次的社会责任。其中,陈志昂、陆伟(2003)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三角模型”以及陈迅和韩亚琴(2005)的企业社会责任分级模型是对企业社会责任构成进行探索性研究的有益成果。值得一提的是,徐尚昆、杨汝岱(2007)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和分类所进行的本土化实证研究,对630位企业总经理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对中西方CSR维度进行了对比,得出了中西方共有的CSR维度和中国独有的CSR维度,对构建我国完备的CSR概念体系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为了验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从20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然而,由于各种文献使用的财务绩效和社会绩效的评价指标很不一致,加上影响财务绩效的变量太多,先后出现三种不同的结论:正相关、负相关和没有关系,但总的来说得出正相关结论的占多数。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标准化。为了提高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操作性,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始兴起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据ILO统计,如今全球各种类型的生产守则已经超过400个,其中最具影响力的由前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在1999年倡导的“全球契约”、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1976年提出的跨国公司指导纲领、全球报告倡议(GRI)在1999年起草的可持续报告指导纲领和社会责任标准(SA8000)等。其中,SA8000是全球第一个可以用于第三方认证的道德规范标准,由美国经济优先认可委员会(CEPAA)在1997年制定,此后,由于得到跨国公司的支持和推动,正越来越成为一个全球通用的标准。

(三)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关键是要解决“如何落实”的问题。美国安然、世通等恶性案件的发生及其带来的巨大危害,更加凸显了完善公司治理模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企业经营者开始积极探索公司治理结构从传统的股东至上的模式向不同利益主体直接参与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的转变,从而更好地满足企业日益广泛的社会责任的需要。

(四)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竞争力、企业战略研究。企业在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必然的同时,也开始意识到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能够树立企业负责任的社会形象,赢得顾客和利益相关者的良好评价与支持,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先进的企业责任理念日益被视为公司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将企业社会责任整合到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中,增强企业竞争力,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五)发展中国家和世界各国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路径研究。总的来说,发达国家履行社会责任情况要明显好于发展中国家,因此推进和强化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社会责任是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当务之急。同时,随着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推进,跨国公司已经逐渐肩负起承担CSR的重任,并取得了许多富有成效地探索成果;各国的先锋企业在实施CSR的道路上也已经整装待发;然而,占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如何肩负起自己的责任,走出适合自身发展的CSR之路,是各国政府和社会深感忧虑的问题。

企业社会责任综述篇(3)

一、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计量方法 

在国内外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文献中,主要提及了四种方法来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进行计量,包括社会责任会计法、声誉评分法、内容分析法和指数法。 

Abbott W F和Monsen R J(1979)以内容分析法对财富500强企业的年报进行分析,制定了一个企业社会参与度披露指数,研究表明企业社会参与的多少、范围、方向以及企业参与对企业利润的影响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宋献中、龚明晓(2006)综合运用了指数法和声誉评分法对企业年报中的社会责任信息进行了研究。在仔细阅读和分析了510家样本公司的年报后,从17个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中选取17个指标制作成问卷调查表,要求选中的某类被调查者从决策价值和公告关系价值这两个角度对每个指标进行打分。研究发现,企业年报中社会责任信息的价值较低。 

吉利、张正勇和毛洪涛(2013)从安永国际、润灵环球、金蜜蜂企业发展研究中心等9家知名社会责任报告评估机构提及的18个社会责任报告质量特征中浓缩出6个特征,编制出问卷调查表,并根据回收的问卷进行实证分析,检验选取的质量特征的准确性和重要性。 

二、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影响因素 

国内外学者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上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规模、盈利水平、董事结构、行业类型、股权性质等是影响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的重要因素。Amar和Boujenoui(2007)以2002-2004年加拿大587家非金融上市公司的数据为研究样本,在控制相关变量,如:企业规模、财务杠杆、企业业绩等变量的情况下,实证检验股权结构、董事会构成以及企业领导层结构对企业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与企业治理信息披露质量负相关,董事会独立性与企业治理信息披露质量正相关。 

张正勇、吉林和毛洪涛(2012)分别以公司治理总指数和公司治理分指数研究了公司治理對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公司治理整体上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正相关,其中股权结构治理和管理层治理的影响较明显。研究还发现,顾客远近度、行业竞争度和企业规模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显著正相关。 

三、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市场反应关系 

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外开始有学者研究市场对污染报告的发布的反应,如Blacconiere and Patten(1994)、Patten and Nance(1998)等。污染报告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所要披露的内容之一。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内容的多少和好坏可能会影响投资者的投资行为。 

Guidry 和Pattent(2010)使用标准市场模型法来分离可持续发展报告首次发布日前后的市场收益未预期的变化,研究发现:平均而言,市场对可持续报告的发布没有显著的反应。而在进行横截面分析时发现,高质量的报告会带来更加积极的市场反应,这些结论在控制了企业规模和行业属性后仍保持不变。 

建立于我国市场是有效的基础上,国内开始出现社会责任与市场反应的研究。江炎骏等人(2011)用事件研究法研究了市场对社会责任报告发布的反应,发现在事件窗口各时点的超额累计收益率均不显著异于零,接着又研究了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与市场反应之间的关系,发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与超额累计收益率显著正相关,即企业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越高,市场反应越大。 

朱松(2011)以披露2009年社会责任报告的452家公司为样本,研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否会影响市场对企业的评价,以及是否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盈利能力的评价。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与市场评价显著正相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水平越高,市场的评价越好,投资者对企业盈利能力的评价越高。 

阳秋林(2013)等人以我国沪深两市在2010-2011年发布经鉴证的社会责任报告的24家企业为样本,选取了十个事件窗口期,研究市场对经鉴证的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布的反应。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过鉴证的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布会引起市场的正向反应,即经过鉴证的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布,会导致超额累计收益率的显著增加,说明了经过鉴证的社会责任报告更能获得投资者的信任。 

四、结语 

随着社会各界对企业社会责任关注度的提高,相关的文献数量也在日益增加。但是,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权威文献数量仍较少,这说明了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研究成果的承认度不高。 

根据上文的文献回顾,我们可以发现学术界在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是否会产生市场反应以及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质量是否会影响市场反应的研究上并没有一致的结论。有的学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能产生显著的市场反应,有的学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不会产生显著的市场反应。有的学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质量与企业市场反应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有的学者认为是存在负相关关系,还有的学者认为两者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 

参考文献: 

[1]张正勇,吉利,毛洪涛.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经济动机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经验证据[J].证券市场导报,2012(7). 

企业社会责任综述篇(4)

关键词: 社会责任;员工;梳理;评价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企业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对利益相关者承担的一系列责任。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指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中企业对员工应承担的责任。自1924年英国学者欧立文・谢尔顿首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以来,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的研究也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发展而发展。但是相较于企业其他的利益相关者,例如股东和消费者,这方面的研究还是相对较少。

一、国外关于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研究现状

(一)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研究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利益者相关理论的提出以及SA8000认证机制的实施是国外学术界关于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研究的真正推动力。

利益相关者理论将学者们的研究注意力聚焦到企业的各个利益相关者,明确提出了企业应该对员工、股东、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履行社会责任。在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出之前,理论界就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从谢尔顿1924年首次提出社会责任,到霍华德・鲍恩在其出版的《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正式给社会责任下定义以来,都没有明确提出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鲍恩当时在书中给社会责任做的定义是企业家有义务根据社会目标与价值观来制定政策、做出决策、采取措施。该定义强调企业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不能够忽视应该履行的义务和责任。国外的学术界还就企业社会责任是否只是对股东的社会责任展开了激烈的讨论。W.C.弗雷德里克等学者强调企业不应该只注意到自身的利益,而应该为推动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企业在遵守游戏规则的情况下唯一的社会责任就是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企业管理者如果因为社会责任行为而减少对股东回报,实际上相当于对公司征税,通过决定这些自我强加的税收的使用方式来逐渐破坏配置资源的市场机制,并委任自己作为非选择的公共政策的制定者。

196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所首次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定义,他们认为利益相关者是这样一些团体,没有他们的支持企业就不能存在。美国学者伊戈夫・安索夫是第一个将利益相关者理论运用到管理学中,他认为"要制定出一个理想的企业目标,必须综合平衡考虑企业的诸多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冲突的索取权,他们可能包括管理人员、工人、股东、供应商以及分销商"。弗里曼・爱德华将股东、雇员、供应商、顾客、环境以及社区这些与企业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企业都视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他认为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是某些主体的利益。从他们对利益相关者的定义中,员工都是企业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此后,伍德・唐娜是第一个将利益相关者理论正式纳入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学者。她认为利益相关者的满足程度是衡量企业业绩的唯一标准。M. B.克拉克森是第一个运用实证研究,从利益相关者角度研究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根据研究结果,他还建立一个利益相关者管理模型。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提出,国外学者才正式提出了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

SA8000认证机制的出台则推动了企业对员工社会责任实践方面的发展。SA8000是全球第一个有关企业道德规范的国际标准,该标准关注的是人,即企业员工的生活质量。当前该标准在全球得到了迅速而广泛的发展,国际上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依据此标准履行对员工的社会责任。

此外,国外学者还从社会责任的履行层次上考虑了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的《工商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中提出了三个同心圈理论,其中对员工的社会责任主要说明如下:内层圆表示企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包括工作岗位的提供职能;中间层表示次一级的社会责任,包括员工关系;最外圈代表最高层次的社会责任,是对企业新出现的和不明确的对员工的社会责任的要求。阿奇・B.卡罗尔提出了社会责任的金子塔模型,该金字塔分为四个层级:经济责任位于金字塔的最底层,是企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即企业应通过为顾客提供有价值的商品和服务而获的合理的利润;法律责任位于经济责任之上,表明企业经营应该在法律允许的条件内;伦理责任位于法律责任之上,表明企业要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慈善责任位于金字塔的顶端,即企业履行由企业自行判断和选择的责任,例如慈善捐赠。斯蒂芬・P.罗宾斯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企业对所有者和管理者负责;第二阶段是企业对雇员负责;第三阶段是企业对环境中的各种威胁负责;第四阶段是企业对更广阔的社会负责。

(二)国外关于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

国外关于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评级体系已有很多。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认为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指标包括三个方面:童工和培训;公民权与机会平等;工作场所的安全。SA8000社会责任标准则包含了块:(1)童工;(2)强制雇佣;(3)健康安全;(4)联合的自由和集体谈判权;(5)差别待遇;(6)惩罚措施;(7)工作时间;(8)报酬。2010年刚颁布的ISO26000社会责任标准中所涉及的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包含7方面的内容:(1)人权风险状态;(2)保障基本权益;(3)促进就业及雇佣关系;(4)工作条件及就业保障;(5)保持社会对话;(6)估计工作安全及健康;(7)参与人力资源发展与现场培训。莫迪克认为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应该包含四大块内容:(1)对尚未掌握新技术的员工进行教育培训来代替解雇;(2)提高员工的工作满足感;(3)雇用员工时没有性别歧视或种族歧视;(4)注重员工的安全与健康, 为员工提供舒适安全的工作环境。

二、国内关于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是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对社会责任的研究。最早对社会责任进行定义的学者是袁家方。他在所著的《企业社会责任》书中这样定义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在争取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同时,面对社会需要和各种社会问题,为维护国家、社会和人类的根本利益所必须承担的义务。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学者对社会责任范围进一步扩大。屈晓华,陈秀娣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思考企业社会责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学者展开了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研究。根据已有文献的整理和回顾,发现当前企业对员工社会责任研究不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对员工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

本文主要是衡量企业对员工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通过对文献的回顾,列出当前我国国内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对员工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北京大学经济研究院从三方面说明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从劳动时间、工资保障、平等的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等基本权益保障;改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保障员工的工作条件和环境;重视员工发展。凌玲学者根据卡罗尔的金子塔模型构建了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具体内容如下:经济责任:为员工生存提供必要报酬;法律责任:尊重员工内部权益,管理规范化;道德责任:提高员工收入,完善员工福利;公益责任:重视员工自我发展,实现与企业利益共享。易开刚通过对浙江省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证研究,提出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应该包括八方面内容:聘用;劳动合同;工作时间;工资福利与社会保障;员工权益;劳动争议与保障;职业发展;员工心理健康。

(二)对员工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构建方法

我国学者在构建企业对员工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时主要根据的是社会责任的层次理论。雷振华和阳秋林(2010),黄素芳和詹颖(2011)学者企业对员工履行社会责任实践上是满足员工的需要,可以根据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用来构建内部员工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雷振华和阳秋林将员工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归纳为员工的初级需要设置了初级员工指标体系;将员工的社交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归为员工的中级需要,设置了中级员工指标体系;将自我实现需要归为员工的高级需要,设置了高级员工指标体系。黄素芳和詹颖学者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低到高分别设置各个层次的员工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凌玲(2011)在设计员工社会责任评价模型时,根据卡罗尔的社会责任层次模型、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SA8000构建了一个三维模型。而张兰霞等(2009)学者以契约理论为基础,运用灰关联评价方式构建了我国员工关系层面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

(三)企业对员工社会责任履行现状研究

我国企业在履行对员工的社会责任上做的如何,我们可以根据理论界研究和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所揭露的信息做个大致的了解。

我国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认识和履行都不乐观,损害员工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葛锦林(2007)从员工休息权透视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发现我国企业主要从违法延长工时、侵犯法定休息权以及侵犯其他休息权三个方面侵犯员工的休息权。童泽平(2009)认为我国通过侵犯员工权益,以达到缩减成本,应对经济危机的目的,这种侵犯主要集中在员工民利和人身权利。拖欠员工工资以及随意解雇也是企业经常。喻剑利、曲波(2010)认为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看我国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履行上主要存在以下五方面的问题:招聘甄选员工歧视问题严重;工作环境和条件差;培训体系不完整;薪酬福利不公;绩效考评不完善。

除了理论界的研究,我们还可以从社会责任报告中看当前企业履行员工社会责任的现状。以浙江省为例,通过分析所搜集到的浙江省上市公司2008-2010年度的75份社会责任报告,发现当前这些上市公司主要关注于以下几方面的员工责任:(1)劳资;(2)职业健康与安全;(3)社会保障;(4)工会;(5)培训与发展。这说明大多数上市公司意识到了对员工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部分上市公司也在积极建设履行对员工的社会责任。

三、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研究的文献述评

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的研究现状,我们发现,当前关于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的研究还不多,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具体包括哪些内容还没有达到统一的意见。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起步于国外,目前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我国是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整个社会责任的研究落后于国外,对员工的社会责任也不例外。首先国内学者关于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研究也主要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如利益相关者理论,社会责任层次理论等。所以国内真正意义上的原创性研究不多。其次,国内关于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研究多属于定性研究,欠缺实证支撑。最后,国内关于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研究还还处于模型的初级构建阶段,理论研究深度不够。

参考文献:

[1]陈秀娣.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探索[J].现代商业,2011,(27):118-119.

[2]李立清.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理论与实证研究--以湖北省为例.南方经济学,2006,(1):105-108.

[3]凌玲.基于企业社会责任视角的劳工权益保障分级模型构建[J].湖北社会科学,2011,(2):81-84.

[4]童泽平. 基于员工权益的企业社会责任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9,23(7):52-55.

[5]易开刚.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浙江省民营企业为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企业社会责任综述篇(5)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CSR;利益相关者

0 引言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的美国,是在美国经济萧条期,大型企业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经济民主运动日益高涨的背景下产生的。

1 国内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研究综述

20世纪90年代,企业社会责任进入国内,国内大多数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持有肯定态度,认为企业是社会的一份子,企业应遵守权责对等的原则,企业占了社会资源,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占有的资源越多责任越大。

1.1 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观点

1990年出版的袁家方主编的《企业社会责任》是国内较早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著作。书中介绍了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并围绕企业在纳税、自然资源、能源运用行为、环境保护、基本建设行为、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责任介绍了企业在各个方面的行为规范及法律责任。

刘俊海(1999)以企业社会责任和经营绩效的相关性研究为依据,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道德上的责任和法律上的责任,他认为企业不仅以最大限度为股东盈利作为唯一存在目的,应最大限度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包含员工、消费者、中小竞争者、当地社区、环境、社会弱者及整个社会公共利益等[1]。

卢代富(2002)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义务,企业社会责任包含对员工、消费者、债权人、环境、当地社区、社会福利和社会公益事业的责任[2]。

曹风月(2005)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即要对股东、雇员、消费者、政府和社区负责,另外提出了企业对环境的责任是不可回避的,因此,她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有6项内容,即股东、雇员、消费者、政府、社区和环境[3]。

周祖城(2005)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应该承担的,以利益相关者为对象,包含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内的一种综合责任[4]。

黎友焕(2007)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在某特定的社会发展时期,企业对其利益相关者应该承担的经济、法规、伦理、自愿性慈善及其他相关的责任,这个概念是目前内容较完整的、较严谨的、动态的定义[5]。

1.2 对国内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研究的评价

从企业社会责任进入国内以来,国内学者从各自不同的学科角度把握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基本上所有学者都认同企业必须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近几年很多学者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倾向于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定义。统观国内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发展的20年,所呈现出的现象是:一是,研究成果少而且观点片面;二是,缺少创新型研究;三是,注重企业社会责任的应用研究,而比较忽略理论研究。

2 国内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研究

至企业社会责任进入我国以来,学者们大多认可企业须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在肯定的基础上,我国学者采用各种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对中国企业进行了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研究,常用方法有模糊数学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综合分析判断法、主成分分析法、专家打分法等。

2.1 国内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研究的主要观点

李立清(2006)在《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理论与实证研究》以湖南省293家企业为研究对象,这些企业包括石油化工企业、建筑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业等9个行业,构建的指标体系包括劳工权益、人权保障、社会责任管理、商业道德和社会公益行为五个方面,这套指标体系不仅涵盖SA8000的主要内容,而且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商业道德和社会公益两个要素,然后采用主观赋权法由不同领域的社会责任研究者、管理专家等确定权数,最后发放问卷让企业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行打分,应用模糊评价法评价湖南省293家企业的社会责任情况[6]。

李正(2006)在《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中采用内容分析法的指数法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高低,如果企业在年度报告中描述了各个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作者构建的活动体系)的某一类,则分值为1,如果还有相应的金额再加1分,最后由小类得分加总得到企业的社会责任指数,比较各样本企业的得分[7]。

梁杰、王铁成(2007)在《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价研究》中运用回归分析方法,通过SPSS软件技术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标与财务业绩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并以分析结果为依据建立一般评价模型。运用模型对上市公司进行个体评价时,依据上市公司实际的财务业绩指标测算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理论值,再与实际值进行比较,从而得出评价结果[8]。

牛丽文、符丹等(2008)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通过模糊数学的评价模型评价企业社会责任,首先建立科学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活动因素集,然后分配权重,对这些因素分别进行评价,最后用模糊矩阵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得出评价值,将评价值和事先建立好的评价集E={1.0,0.8,0.6,0.4,0.2}={优秀,较好,一般,较差,差}对比,找出相近的数值做出评价[9]。

2.2 对国内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研究的总结

以上讲述了近几年的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研究,发现目前国内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研究趋于定量分析社会责任,定性分析的文章很少,定量分析的过程是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或其他理论,比如SA8000标准、社会契约理论等,构建定量指标体系,这些定量指标中或者是财务指标体系,或者要采用社会数据的指标体系,如污水处理费用,具体的数据方法是模糊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综合指数法等,通过这些方法评价社会责任的结果都不一样,不同学者从不同的学术角度研究社会责任。

3 结语

至企业社会责任传入我国以来,国内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对于我国的研究者,应该继续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借鉴先进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和实践经验,继续开展本土化的探索,加强规范和实证研究,及早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进而引导政府制定与社会责任的政策法规,引导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2-7.

[2]卢代富.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界说述评[J].现代法学,2001(3):1.

[3]曹凤月.企业道德责任论-企业与利益关系者的和谐与共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7-40.

[4]周祖城.企业社会责任:视角、形式与内涵[J].理论学刊,2005(2).

[5]黎友焕.企业社会责任研究[D].西北大学,2007.

[6]李立清.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理论与实证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南方经济,2006(1).

[7]李正.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来自泸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06(2).

[8]梁杰,王铁成.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价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7,25.

企业社会责任综述篇(6)

【关键词】消费者视角;企业社会责任;CSR信息;研究综述

一、引言

H.R.Bowen(1953)最早给出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商人有义务按照社会所期望的目标和价值制定政策、进行决策或采取某些行动”。五十多年来,企业社会责任一直是商业伦理学和管理学的研究焦点。然而,早期研究忽略了作为企业最重要利益相关者的消费者(周祖城和张漪杰,2007)。受理论和实践的双重驱动,近年来,涌现了大量从消费者视角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明晰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与消费者反应之间的关系、加深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理解以及指导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文试图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对企业从事社会责任活动的信息(下文简称CSR信息)与消费者认知、消费者评价以及消费者购买意向的影响等国内外研究进行梳理,并简要分析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所需要关注的问题。

二、CSR信息对消费者认知的影响

企业在实施社会责任活动时往往会考虑以下问题:消费者是否认同和支持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不同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是否存在差异,不同的消费者具有哪些特征等。只有了解这些事实,企业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实施营销策略。

关于CSR信息与消费者认知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有:Roberts(1995)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消费者分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消费者、中立消费者、绿色消费者和棕色消费者4类,并探究每类消费者的群体规模、人口统计学特征及相关的态度特征。Mohr等(2001)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根据CSR信息对消费者购买决策构成的影响及其影响程度,将消费者分为未考虑者、偶尔考虑者、行动者和积极行动者4类。Vassilikopoulou等(2005)以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5种态度(奖励、惩罚、重要性、期望和成本承担)为测量对象,将消费者分为有志向的社会责任消费者、狂热的社会责任消费者和被动的社会责任消费者3类。国内学者甘碧群(2004)研究发现,相比于30岁以上的消费者,30岁以下的消费者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程度会强烈地影响他们对于企业营销道德的评价。类似的变量还有受教育程度等。对人口群体特征的研究使学者们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与消费者关联的重要性,并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CSR信息对消费者评价的影响

CSR信息对消费者评价的影响主要有:消费者对产品/服务的评价,消费者对品牌的评价。不同领域和不同程度的CSR信息对消费者评价有不同的影响。

Brown和Dacin(1997)发现,CSR信息会对消费者的产品/服务评价产生间接影响。直到2005年,Berens等学者才首次提出CSR信息能够直接影响消费者对产品/服务的态度。比较而言,消费者的品牌评价与企业社会责任关系(Brown and Dacin, 1997;Sen and Bhattacharya,2004)的研究文献较丰富。根据已有研究,上述关系可分为三类:1.CSR信息对消费者品牌评价有积极的影响。Murray & Vogel(1997)研究发现相比于未接触到CSR信息的消费者,接触到此信息的消费者会对该企业表现出更积极的评价。Drumwright(1996)认为,尽管CSR信息并不一定能够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但却可以帮助企业达成一些特定的目标,包括传递企业的使命和价值观、提高消费者对企业品牌形象的评价等。2. CSR信息对消费者品牌评价无显著影响。Pomering & Dolnicar(2009)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情况下,消费者并没有充分地意识到CSR信息的存在,因而,它们根本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3.在特定情况下,CSR信息会对消费者品牌评价产生负面的影响,如Simmons & Becker(2006)的研究发现,当企业所开展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与企业自身的品牌形象之间没有关联或者差异很大时,该CSR信息就会模糊企业现有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定位,进而会降低消费者对该企业的品牌评价。

四、CSR信息对消费者购买意向的影响

CSR信息与消费者的购买意向之间存在积极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往往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如消费者是否支持公司所付出的企业社会责任努力,公司形象是否与所支持的社会事业匹配,消费者是否要支付额外成本等。近年来,营销学领域的许多研究都在进一步探索CSR信息是否能够提高消费者的行为意向。Kotler & Keller(2005)提出企业社会责任营销的概念,将企业社会责任活动视为企业营销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以用来向消费者传递更高的价值。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学者们所关注的行为意向包括口碑传播(Bhattacharya & Sen,2004)、支付意愿(Trudel & Cotte,2008;Graham & Bansal,2007)、品牌忠诚(Du et al.,2007)、抵制关于企业的负面信息(Klein et al.,2004)和购买意向(Sen & Bhattacharya,2001,Yoon et al.,2006)等。

五、小结

近年来,随着公众社会责任意识的加深,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企业社会责任具有丰富的内涵,研究国内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及响应,有助于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开展,指导企业有针对性地制定营销策略。

当前及未来的一段时间,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主要有:1.现有研究多以发达国家的研究为主,我国由于起步较晚,相关研究尚不多。受不同社会背景、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不同国家的公众社会责任意识的差异显著。因此,关于我国的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评价和购买意向均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2.现有研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不够全面,大多集中在从事公益事业、环境保护或劳动用工保护等方面,从而将企业社会责任限定在了狭小的空间内。3.针对性的行业内研究较少,由于每一个行业都有其自身特点,因而不同行业的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有可能会存在差异。因此,以行业内的相对水平来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现实意义更大。

参考文献:

[1]周延风,基于消费者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述评[J].消费经济,2007

[2]周祖诚,企业社会责任相对水平与消费者购买意向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

[3]甘碧群、漕伏娥,企业营销行为的道德感知与测度:消费者视角[J].消费经济,2004

[4]郭红玲,基于消费者需求的企业社会责任供给与财务业绩的关联性研究[J].财经研究,2006

企业社会责任综述篇(7)

在品牌制胜的时代,社会责任已经逐渐作为一种展现企业风貌的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这个企业或者公司的品牌资产。有一种提升企业品牌资产的方法就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推动公司或者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正确认识企业社会责任对品牌资产的影响作用将有利于企业强势品牌的建立。

二、理论研究现状综述

1.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研究

(1)企业社会责任内涵

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最早由英国人Oliver Sheldon在1924年提出。直到1970之后,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中才涉及到了“利益相关者”的相关理论。企业社会责任被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具体定义,指出其中的三个方面为:①实现经济职能有效运行而产生的基本责任,包括产品的安全、就业和社会经济增长等问题;②企业以国家期望的方式执行经济职能的责任,如环境保护、雇佣关系等;③尚未明确但已经出现的责任,如贫困、社会环境改善等问题。

国内许多学者也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综合来看,学者们对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理解因地域文化、定义重点等的不同而不同,但是随着时间变化,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越来越具体清楚,企业社会责任定义的外延也逐步扩大。在广义的社会责任概念下,企业社会响应、企业社会表现、企业公民等概念相继出现。

(2)企业社会责任构成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构成维度,学者们也展开了大量研究。Carrll在企业社会表现模型中将企业社会责任划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企业慈善责任四类,对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研究意义深远。在他的模型里涉及6个CSR维度:①用户;②环境;③种族/性别歧视;④产品安全;⑤职业安全;⑥股东。

2.品牌资产相关研究

(1)品牌资产内涵

品牌资产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按照研究对象和测量方式的不同,可以从企业市场层面和顾客层面两类视角对品牌资产的内涵进行描述。

基于企业市场层面的品牌资产研究主要集中在了品牌为企业带来的附加市场或财务价值,例如现金流、市场所占的比重、收入等。Brasco提出,预测未来盈利折现值与现阶段盈利之和就是品牌资产,在企业财务报表上被列为无形资产。基于顾客视角的品牌资产研究主要聚焦于基于品牌名称顾客所产生的心智模式。于春玲和赵平提出什么是顾客对公司营销活动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差别化反应?答案就是品牌资产。

目前,对于品牌资产内涵的界定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基于企业市场层面的品牌资产研究旨在量化品牌资产,为企业内部品牌管理提供依据。基于顾客视角的品牌资产研究旨在为企业营销策略活动提供有利工具。

(2)品牌资产构成

Haker认为品牌资产由品牌忠诚、品牌意识、可见质量、品牌联想和其他品牌资产等五个维度组成;并于1996年细化了五个维度,提出品牌资产五维度十要素模型,即:品牌忠诚度、品牌认知度、品牌联想度、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状况。

学者们基于不同角度对品牌资产构成维度进行了描述分析,由于对品牌资产的概念研究存在分歧,关于品牌资产的构成维度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

3.社会职责、品牌资本与资产关系、消费者的研究

(1)消费者与公司社会职责

公司最重要的利益关系者就是消费者,常常利用观点态度和购买行为影响企业绩效。Bhattacharya(2004)构建了一个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企业社会责任权变架构,其中大量文字阐述了消费者的态度对于企业的发展影响尤为重要。周延风(2007)从成立慈善基金会、友善的对待职工和保护环境入手,对公司责任行为和消费者反应两者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通过其结果可知,这几个区域的行为全部对消费者在选择购买产品方面有着很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通过许多的实证研究等都表明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具有溢出效益或者光环效应,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与绩效对消费者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2)消费者与品牌资产

基于消费者的品牌资产模式聚焦在了从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与质量关系评价视角论证品牌资产,是现阶段品牌资产研究的主要方向。Blackston(1992)认为,在品牌关系研究范式下,消费者与品牌之间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品牌所代表的产品、服务等要素表现体现品牌对消费者的态度和行为,并为消费者主观感知。

基于消费者与品牌资产关系视角的研究对企业品牌管理决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部分学者已经对关系视角的品牌资产进行了初步探究,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企业社会责任与品牌资产

根据学者品牌研究成果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品牌建设之间存在着积极的联系。Brown & Dacin以Creyer & Ross的研究结论为基础,更一步探究了企业社会责任和品牌评估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与品牌评估存在正相关关系。辛杰(2013)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企业社会责任对品牌资产的正向影响效应。

三、文献总结

通过以上论述发现:第一,企业社会责任这个多学科交叉并且具有多样性的新兴概念,由于有大量的文献和多学科交叉观点,对其概念和维度构成的阐释,众多学者歧义颇多。第二,因对品牌资产研究视角的差异,有关品牌资产的概念仍存在分歧,品牌资产的构成维度划分体现多样性。第三,通过许多的研究可以表明,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对消费者响应具有溢出效益或者光环效应,部分学者也已经对消费者与品牌资产的依存关系进行了比较多的研究和细致的论证,一些涉及的企业社会责任对品牌资产的影响研究还是不太成熟。并且企业社会责任在品牌知名度、品牌忠诚度、品牌信誉度等方面的结论或者实证研究特别少。第四,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公司社会责任与品牌资产之间的实证研究比较缺乏。从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与绩效,到消费者响应,再到品牌资产提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必要深入探究消费者、企业社会责任与产品的品牌资产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使得能够明明白白的确定消费者的公司责任期望和公司的责任战略重点。(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Bowen H R.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Business man[M].Harper Press,1953.

[2] 于春玲,赵平.品牌资产及其测量中的概念解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3,6(1):10-13.

[3] 许正良,古安伟.基于关系视角的品牌资产驱动模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10):109-118

[4] 周延风.基于消费者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述评[J].消费经济,2007,(4):6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