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心理暗示的方法

心理暗示的方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9 18:54:54

心理暗示的方法

心理暗示的方法篇(1)

关键词:暗示;竞技状态;影响

前言

在运动竞赛中,暗示作用会使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反映和变化,继而影响到竞技水平的发挥。本文探讨暗示在运动竞赛中对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影响,运用暗示在竞赛中的积极作用,以保持运动员良好的竞技状态。

1、暗示概述

暗示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我国学者时蓉华把暗示定义为“在无对抗条件下,某种间接的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法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思想”。日本千叶康则认为“以一般脑机能为基础,语言介入其中,行为因之发生,对这种情况不妨称之为暗示。”暗示对人的生理及心理作用也早已被一些生理和心理学家的实验所证明,如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克斯和谢布鲁做过的著名的“视觉悬垂”实验等。

2、暗示对运动员的影响

在运动竞赛中,成功的暗示可以鼓舞士气,增强信心,对比赛产生安全感,失败的暗示致使运动员情绪产生波动,自信心下降,继而影响到运动员体、技能的发挥和战术的运用,最终影响到比赛的结果。

2.1 他人暗示的影响

所谓他人暗示,就是指在交往中,由个人或团体(或集体)向其他人或集体发出的暗示,把一定的概念、信念、意见、判断、行为准则等灌输到另一个人的意识中,它是为别人指明方向,推动人们去做一件事或完成一个行为,同时阻止人们去干其它事情,它促成或抑制人们在各种活动中利用潜在的体力和脑力。在运动竞赛中他人对运动员的暗示主要来自观众、教练员和队友三个方面。

2.1.1 观众暗示的影响

观众的临场感受、情绪反映以及表现出来的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喝彩、助威、奚落、起哄等)的变化构成了体育比赛的观众氛围,对运动员形成了一种环境暗示。运动员在这种环境作用下,不同神经类型和心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反映。一些心理素质好的运动员能在观众的“喝倒彩、奚落、叫骂、起哄”下,做到临危不乱,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稳定性和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比赛中,其技术水平能正常发挥。相反,有些运动员在这种环境暗示作用的影响下,兴奋性降低,对比赛失去信心,比赛中精神不集中,技术动作变形,成绩不尽人意。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就要加强比赛现场模拟训练,营造多种比赛氛围,使运动员能够适应不同的比赛环境。

2.1.2 教练员暗示的影响

在比赛中,教练员的临场指挥对比赛获胜甚至起着关键的作用。赛场上,教练员的一个手势,一种表情,一句话都会对运动员产生暗示作用,使其心理和行为受到影响。因此,在运动场上教练员一定要根据不同的比赛形势,做出合适的动作、表情和语言,万不可使运动员思想情绪受到不良影响。

2.1.3 队友暗示的影响

在体育比赛中特别是集体项目比赛中同伴之间的暗示作用是非常大的,同伴之间常常通过不自觉的动作或语言给同伴以暗示作用,使同伴的心理发生变化。比如队员通过一个手势,一种眼神等默契“语言”给队友以暗示,来进行各种技、战术配合,这种默契“语言”使队员间的配合出神入化,暗示的积极功效在比赛中发挥的淋漓尽致。相反,队友的暗示也有起消极影响的时候。比如,一个队员失误了,队友给予的不是鼓励、安慰的语言或表情,而是挖苦、嘲笑,这样会对这个队员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影响,运动技、战术会更加发挥失常。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加强队员之间的团结和队员之间“暗示”配合,使他们在比赛场上能够运用自如。

2.2 自我暗示的影响

运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我暗示能够提高运动的稳定性和成功率。比如在比赛中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运动员可以借助一些套语,通过默念和想象,对自己的心理施加影响,例如“我能行”、“我很棒”、“我发挥的很好”等,通过积极、肯定的暗示语言,振奋精神,唤醒斗志,使比赛发生逆转。相反,若比赛成绩大大好于赛前预期目标或处于领先的境地,运动员就容易沾沾自喜,产生麻痹松劲的思想情绪。这时运动员要通过一些如“集中注意力”、“安静、小心”等暗示语言,使比较浮躁的情绪稳定下来。因此,在平时,教练员要加强对运动员进行自我暗示的心理训练。

 

3、运用暗示方法的注意事项

3.1 语言暗示

暗示语有积极、肯定的,也有消极、否定的。只有积极、肯定的暗示语才能激发运动员的心理潜能,极大调动运动员的生理能量。在运动比赛中教练员与运动员都要自觉运用积极、肯定暗示语,避免消极暗示语。语言暗示要间接明了、通俗易懂,便于及时传递,方便运动员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白教练的意图。

3.1.2 暗示语应该多考虑比赛的过程性问题,少考虑结果性问题

赛场上,运动员紧张不安,不是来自比赛本身,而在于对比赛结果产生的想法。因此,缓解紧张心理的办法就是消除这种想法,诱导到单纯比赛和情绪稳定的心境中去,把注意力集中在当前比赛上,才能发挥出色。

3.1.3 暗示语的语调

暗示语应采用中音或低音进行,而且要求发音清晰,节奏缓慢,音调要适当拖长。因为受暗示者对暗示的语言信息具有较高的反映性。

3.2 动作和表情暗示

在竞赛过程中,除了语言暗示外,常见的还有动作暗示和表情暗示。尤其在比赛过程中,教练员在场外经常通过眼神、动作来提醒运动员注意什么和去做什么,但在传递暗示的过程中,教练员经常把无意识的表情暗示传递给运动员。尤其是运动员发挥不理想时,教练员的消极表情(焦急、生气等)无意的传给运动员,致使运动员心理更加紧张。因此教练员在暗示过程中始终保持自信的表情。

3.3 暗示训练与其他心理训练方法相结合

实践证明,在运动竞赛中,多种心理训练方法结合运用,效果会更好。例如,在即将到来的比赛前面,你产生了过于紧张的心理状态,这时,你如果采用暗示方法和想象训练方法相结合,采用暗示语“我现在很放松”“镇静”“我状态很好”,想象自己最近取得成功的一场比赛的情景,体会当时比赛的感觉。因为这样会更快,更好的解决问题。

3.4 暗示训练应贯穿于整个训练过程

心理技能训练必须经过千百次的系统练习,才能在比赛的关键时刻发挥效力。因此,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应该注意把心理训练和技术训练、战术训练相融合。暗示训练作为心理训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平时的训练中,反复加以运用。

4、结论

(1)在运动竞赛中影响运动员的暗示主要有二个方面:一个是自我暗示;另一个是他人暗示,如来自观众、教练员和队友等几个方面。

(2)在平时的训练中,多用积极、肯定、明了的暗示语训练运动员,运用暗示方法的要点和技巧,使暗示方法的作用在运动竞赛中得以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心理暗示的方法篇(2)

关键词:心理暗示法;老年患者;护理;运用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250-01

心理暗示《心理学大词典》的解释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暗示分自暗示与他暗示两种。自暗示是指自已接受某种观念,对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种影响,使情绪与意志发生作用;他暗示,是指个体与他人交往中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别人使自己的情绪和意志发生作用。本人在干疗科从事老年护理工作多年,通过不断观察、尝试、分析,得出一个结论:心理暗示法对老年患者的康复起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对老年患者心理暗示的方法和技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 积极的心理暗示对老年患者的作用

心理暗示有积极和消极两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能起积极的作用。在护理工作中,积极的心理暗示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使之在潜意识层面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从而转化为心理能量支配个人的行为,达到稳定情绪、树立自信心战胜疾病的目的。2007年7月26日《科技日报》刊登了陈仁杰题为《德国研究发现心理暗示能治病》的文章:“德国最近有一研究发现,如果患者真的相信药物会发生作用,那么即便在使用假药的情况下,也可以导致其大脑释放止痛物质,达到跟使用真药一样的效果。这一研究从生理学角度进一步印证了医学上的安慰剂效应,即心理暗示对于病人潜在的积极影响。”在护理过程中,心理暗示能提高护理质量,并通过暗示进行自我调适,发掘自己的潜能[1]。

有时暗示能带来药物所不能及的效果。笔者在护理工作中就碰到过这样的事:有一位76岁的男性患者,因胃癌晚期入院在我科治疗,时常疼痛难忍,要求打止痛针。有一次恰逢我给他加输液液体,我说:“伯伯,我给你加一瓶效果比较好的止痛针水,输进去就不疼了”。20分钟后,我到病床前问:“伯伯,现在少疼点了吗?”他说好多了。

老年人的易受暗示性较强,有研究显示对老年癌症病人实施暗示性护理可以延长患者生命及降低疼痛程度[2]。所以,我们要通过用语言、动作、形体、表情等心理暗示方式对患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要学会运用暗示的积极方面来影响患者。通过积极心理暗示,调节老年患者的身心状态、行为与生理功能,使药物治疗和心理暗示达到最大限度的互补。

2 心理暗示的基本方法

护理人员的言行,会对病人产生心理暗示,尤其是老年病人。在护理过程中,我们要体会病人心理的真实感受并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以求达到增加战胜疾病的意志力的目的。积极的暗示及护理人员的解释、鼓励、安慰,对于患者来说都具有暗示的意义,应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尤其是心理易感性和心理依赖性较明显的人,积极心理暗示的效果更好[3]。心理暗示的基本方法包括语言和行为2个方面的内容。

2.1 语言:语言暗示是心理暗示中最直接的方式。在对老年患者的护理中,常用的暗示语言是“您今天好多了”“疗效不错”“气色好多了”“很好”等等。掌握积极暗示性语言的应用技巧,可以使患者受到良好的刺激。鼓励、正向的评价及诱导性语言,能给老年患者安慰和希望。

2.2 行为:行为有表情、体态和行为3个方面的要求。面部表情暗示,要求表情自然、真诚,适时地以微笑面对老人;体态暗示,要求体态沉稳、节奏张弛有序、动作自然;行为暗示,也就是操作技能暗示,轻柔、协调、灵巧、准确的操作,能给予老人积极的暗示作用。

3 积极心理暗示的技巧

掌握积极暗示的技巧,给老人以积极的心理暗示,能促进老年人恢复身心健康。

3.1 淡化消极因素,扩大希望:不说消极语言,设法缩小消极面、夸大积极面。老年患者的不安和焦虑情绪来自看不到治疗的希望,只看到自己的病痛。我们要帮助他们发现一点一滴的好转迹象,不但要发现它,还要设法扩大它。即使是微小的好转,一天反复强调几遍,也能使他们感觉到希望大于绝望。

3.2 掌握心理暗示的最佳时间:日本有位心理学家说:“当我们的头脑处于半意识状态时,是潜意识最愿意接受意愿的时刻,来进行潜意识的接收工作是理想不过的了。”睡前和醒后的时间是最佳心理暗示时间因为老年人睡眠不好,睡前接受积极的心理暗示以后躺在床上反复想愉快的方面,放松心情,对入睡会有帮助;醒来后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会使老年患者一整天都有一个好心情,从而促进康复。

3.3 反复暗示:反复运用积极的暗示,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患者就会接受暗示的观点,从而充满自信。

参考文献

[1] 李瑾.心理暗示在儿科护理中的作用[J].中外妇儿健康,2011,03

心理暗示的方法篇(3)

摘 要 太极拳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地运用暗示法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 心理暗示 太极拳 教学

暗示是现代体育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对人的生理及心理的影响已得到证实,运用到教学中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太极拳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合理地运用暗示手段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掌握太极拳知识、技能、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

一、暗示的心理学基础

心理暗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暗示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交往中的语言、手势、表情、行动或某种符号,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他人接受所示意的观点、意见,或按所示意的方式进行活动。

暗示又可分为直接暗示、间接暗示、自我暗示和反暗示等。在一般情况下,暗示者是主动的、自觉的,相对来说,受暗示者是被动的。多数暗示都是通过自我暗示起作用的,自我暗示只有与意识融为一体,才能真正起作用。

二、暗示在太极拳教学中的应用

(一)威望是成功的保证

在他人暗示中,暗示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暗示者在被暗示者心目中的威信。这就要求太极拳授课教师有较高的威望和令人信服的人格魅力,把需要传递的观念含蓄地表达出来,从而增进或改善学生心理状态、调节其行为或生理机能,达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在太极拳教学中,学习一个新的技术动作,教师的示范要做得轻松、自如、优美,使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技术保持浓厚的兴趣,以刺激大脑皮层的适宜兴奋性,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自我暗示是成功的关键

自我暗示是运用第二信号系统对自我心理施加影响,它可以调解人的心境、情绪、意志和信心。在太极拳技术中,针对手法变化复杂的技术,学生们往往缺乏完成的信心,而产生逃避和厌学的心理。此时,教师可用自我暗示让学生树立完成动作的信心。

(三)情境设计是成功的基础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抓住教材关键环节的重点和难点,恰到好处地设计暗示的语言。首先让学生建立动作概念,并感知技术要领。其次,通过教师的暗示和指令帮助学生将各个局部的感觉加以串联,以提高动作质量。在暗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自始至终地发挥其主导作用,这样才使教学进展快,收益大。

在设计暗示语言时,应分析教学的全过程,明确哪些动作环节、自身感觉及情境因素需要进行暗示。就学习新的技术动作而言,首先,要了解动作的结构,肌肉用力顺序和机体所感受的内外刺激。其次,使学生对新的技术动作结构、技术要点和练习方法有较深刻的理解和体会,然后教师把自己丰富的感知作为信息,结合表象,给予积极的语言示意,使学生直接体验、感受,这样就能够减少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

(四)分化阶段是成功的最佳时机

暗示语言的选择与运用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还要抓住良好的时机,灵活运用。首先,选择在学生基本掌握技术动作后,强调学生完成技术动作的质量的分化阶段。这时,学生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一定的神经联系,处于巩固提高阶段,技术动作趋于精细化,此时运用暗示法教学,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提高艺术性,防止形式主义

暗示是多种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应结合其它教学方法共同运用,才能保证太极拳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教师要力求为学生的活动配上适当的艺术形式,如趣味性的故事、竞争性的游戏等,借助于形式、色彩、韵律和节奏,通过非理性直觉,直接诉诸于人的情感。使学生在积极的氛围中接受教育,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倾向。同时,提高教师暗示的艺术性,暗示愈含蓄,效果愈好。因此在教学中,最好尽量避免命令方式去提出要求,若能用含蓄巧妙的方法去引导,就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六)运用暗示应注意的事项

暗示的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积极的暗示可帮助被暗示者稳定情绪、树立自信心及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消极的暗示却能对被暗示者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注意有意识的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尽量避免消极的心理暗示。同时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变消极的自我暗示为积极的自我暗示。

三、小结

体育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方法所具有的本性决定其不是万能的,任何一种体育教学方法只能有效地解决某一面的问题。因此,在太极拳教学中,我们选择运用暗示的教学方法时要从教学的整体出发,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到教学的每一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全方位思考与设计教学环节。只有科学合理的运用教学方法,综合、灵活地选择暗示的方法,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化。

参考文献:

[1] 程涛.论太极拳教学中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J].焦作大学学报.2009.4(2).

[2] 李业幸.高校太极拳教学方法新探[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

心理暗示的方法篇(4)

关键词: 初中数学学习 积极心理暗示 学业成绩

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了积极心理学,开始注重积极的心理因素对个体的影响,转变了传统的从消极的刺激-反应模式到信息加工模式的行为主义和信息加工模式,主要探究现象世界(主要是人性积极方面的现象世界)背后使人生活得更积极更幸福的心理规律[1]。同一时期,罗杰斯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开始注重个体的主体作用,这一理论很快被应用到教育学领域中,出现了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开展强调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该理论在21世纪初很快传播到我国,推进了我国21世纪初的新课程改革、“减负”等运动,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课程目标设置的三维目标体系。但是现实生活中学生消极别动的学习状况和学习的效能并没有得到很大改善。唯“分”是从的现象仍然突出。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固然有学生自身的素质问题,但是如何改变这种消极的数学学习现状,让学生由被动的“要我学”变成主动的“我要学”,切实提高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业效能感,提高数学学业成绩显得尤为重要。

一、积极心理暗示教学法的发展历史

美国心理学家乔治.洛扎诺夫(G.Lozanov)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暗示教学法,主要做法是通过心理暗示手段,激发出学习者的心理潜能,从而强化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他所提出的暗示教学法主要是从积极方面入手,在学习环境、教学理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有意识、无意识地给学习者提供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并且利用心理暗示作为教师与学生、环境与人之间经常的、不自觉的交流因素,使学生形成全脑学习的积极心理倾向,从而产生强烈的认知动机,激发出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随着积极暗示教学法在全球范围内被逐渐推广,在世界范围内逐渐被重视,并形成了相关的教学理论及教学方法。在中国,暗示教学法起步较晚,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研究者开始关注个体心理活动中的积极因素,有部分研究者将积极心理学的内容运用到教学领域,研究积极心理暗示对教学的作用,王敏勤老师对此做了深入研究,他选取了山东的一些学校,进行了跨学科的实践研究,结果显示积极暗示教学法相对于传统教学法而言,能够有效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畏难情绪与焦虑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学习效果[3]。首都师范大学的徐慧研究了《心理暗示对高一学生数学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虽然没有取得显著的研究效果,但作为积极心理暗示手段在国内数学领域的一个系统研究而言,她的研究比较系统而又完整地介绍了几种操作性较强的积极心理暗示手段,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方法[4],邹丽嫦的研究完善了徐慧的研究[5],从被试的选取、实验持续的时间等多方面进行了严格控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但是他的研究中所选取的被试是高中阶段的学生,而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初中学生差异比较大,而且施教者并非研究者本人,未能对实验进行有效监控,研究不够深入。因此,下面研究积极暗示教学法对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业成绩的影响。

二、积极心理暗示与初中学生数学学业关系影响

暗示教学,是指用各种方式创造一定的环境和情境,并用暗示、练习、联想、音乐等综合方式建立起无意识的积极心理倾向,迫使学生发挥出潜在的各种能力。

(一)实验设计

实验假设:本研究假设,通过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初中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提高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

被试的选取:选取甘肃省庆阳市一所普通初级中学初二年级两个学业成绩相近的班级(共68人)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为初二(3)班,有学生33人,由研究者本人亲自教学,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积极心理暗示,对照组为初二(4)班,有学生35人,由原来数学教师继续进行常规教学,不进行任何积极心理暗示,研究被试的详细情况见表2-1。

(二)实验实施

分别收集实验组初二三班和对照组初二四班的上学期(2015第一学期的数学考试成绩),实验组采用为期一学期的积极心理暗示教学法,由研究者本人亲自施教学。对照组不采用任何控制条件,由原来代课教师继续进行常规教学。

积极心理暗示教学法示例:

案例:《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三章13.3.1)的导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等腰三角形,那么什么是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生: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师:(教师提示)等腰三角形是什么图形?

生:轴对称图形,两边相等,两个底角相等。

师:你们太棒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还没有学习,大家就已经掌握一半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这时候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肯定,因为及时的积极心理暗示是必要的,教师说:“这节课的一半知识点我们已经拿下了,我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对等腰三角形有更深入的了解。”就这样,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完成自我,超越自我。

(三)实验结果

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分析了实验组、对照组数学学业成绩的前测后测成绩,结果见表2-3,2-4。由表2-3可以明显看出,实验组、对照组的数学学业成绩前测成绩差异不显著,t=1.648,p>0.5。由表2-4看出,实验组、对照组数学学业成绩后测结果之间差异非常显著,说明积极的心理暗示确实影响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由表2-4看出,实验组的数学学习后测成绩显著高于前测成绩。

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持续一学期,由研究者亲自施教,较好地进行了实验控制,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有效的积极心理暗示切实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业成绩,对数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研究者本人在带课过程中,能够充分感受到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的改变,尤其是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大提高,部分学生变得特别积极。但是本研究只是初步的实证研究,对于积极心理暗示对于学生深层次的心理品质的影响有待后续研究做更深入的调研;其次本研究只是研究了初中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业成绩,研究的被试范围选取有限,有待进一步扩大研究样本量。

参考文献:

[1]任俊,叶浩生.西方积极心理学运动是一场心理学革命吗?[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6):856-863.

[2]廖坤.洛扎诺夫暗示教学法的技术特点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3(06):65-69.

[3]王敏勤.暗示教学法基本原理刍议[J].当代教育科学,1990(02):61-64.

心理暗示的方法篇(5)

1 暗示的概念及分类

暗示是社会影响的一种形式,通过某种手段使人不自觉地接受某种观点、信念、态度或行为模式的影响,从而在心理状态或行为上发生相应变化的过程〔2〕。其特点是无需实施者说理论证,而只是动机的直接移植;接受者不进行分析、批判,只是盲从、附会。这种过程可由人施受,也可由环境施受,在由人施受时,可采用言语或非言语的形式。《辞海》中对暗示的定义是:指以含蓄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迅速产生影响的过程〔3〕。有关解释尚不统一,巴甫洛夫认为这是人固有的、正常的心理特性;别赫列夫认为这是不加批判地接受某种认识的作用;康克莱认为这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反射,是一种信仰或准备动作的态度。按目的性,可分为自然暗示和有意暗示;按作用效果,可分为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按方式,可分为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4〕。具体手段有言语、文字、表情、手势、物体、环境等。

心理训练如何与教学训练和比赛相结合一直以来是运动训练学的一大课题,暗示训练是心理训练中一种操作简便、应用较广的方法,被运动心理学专家认为是最具广泛心理影响力的心理训练方法之一,其机理在于“语言是行为的最高调节器”〔5〕。有资料显示,暗示的效用并不仅仅局限于改善技能操作,暗示对人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情绪、意志等动态心理过程均可产生广泛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下意识的。体育运动和比赛中可以传递暗示信息的途径是很多的,如语言、表情、眼神、手势、动作以及相关物品等。心理暗示是在受暗示者无对抗、无批判、无抵制的基础上,通过讨论、表情等有利条件,从侧面间接地刺激受暗示者的潜意识,从而对受暗示者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暗示手段,通过转变学生的内在要求和激发学生的心理潜力,减轻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负担,以达到高速、高质地传递教学信息的目的。

2 暗示教学的理论依据

暗示是一种含蓄的、间接的、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方法,能使受教育者接受某种信念或按一定的方式行动,形成一定的习惯。通过言语,人能接受暗示和进行自我暗示,通过代表外部环境和体内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言语来调节认知、情感和意志过程。自我暗示对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影响是巨大的。自我暗示训练就是通过词语,即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来调节运动员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水平,从而调节人体内部过程,如调节人的心境、情绪、意志和信心,改变内脏活动,提高或降低体温,加速或缓解新陈代谢过程等。暗示心理是向个体发放某种信息,而个体接受这些信息做出反映的一种心理现象。它能够发掘蕴藏在人体内极其巨大的生理和心理潜力。运动心理学表明,自我暗示能够提高动作的稳定性并能增加成功率。暗示理论认为,暗示现象的主导基础是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即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人在受教育或生活的过程中具有接受暗示的可能性,这是人类个体中普遍的品质,我们称之为“暗示效应”。当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使得精神处于放松状态时,其接受信息的能力和思维活动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激发人的智慧,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暗示法的实施包括心理的、教育和艺术的三种途径,其特点是把教育的对象真正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以研究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活动规律为出发点,力求在教与学的信息交流中,把各种无意识的因素组织起来,以达到最大限度自我发展的目的。暗示法的实施需要在非对抗性的条件下进行,实施过程要贯彻三个原则:第一,愉快而不紧张原则,即教育过程中精神要放松,不要紧张;第二,有意识和无意识相结合原则,即把学生看成理性和感性同时活动的整体,注意无意识活动对有意识活动的调节;第三,暗示相互作用的原则,即暗示的效果有赖于师生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的态度。从学生受教育的角度来看,暗示过程即为教育者用间接、含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图,让受教育者心领神会的过程,从这个意义来讲,这种雅而不俗、意味深长的教育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有其良好的文化背景。

3 网球普修课教学中进行心理暗示的条件

3.1 教师的“权威效应”

要充分发挥心理暗示的作用,暗示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这里所指的“权威”,是指经一定时间验证后获得人们尊敬而产生的信任感。教师作为心理暗示的实施者,必须严以律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有高尚的人格和渊博的学识,让学生在敬佩、信任的情感体验中产生崇拜感,从而树立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性。由于“权威效应”在暗示中的重要作用,暗示信息一旦打上权威的烙印,就容易引起崇拜者的敏感反应,从而有利于增强暗示信息的穿透力和有效性。

3.2 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因此,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决定其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暗示活动是一种正面的积极诱导教育,被暗示者必须对暗示者具有充分的信赖和期望才能在暗示中获得启示、受到感染,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教态要亲切。一些心理学专家指出:只有在自由和谐的气氛中,学生才能产生愉快的没有压力的心理状态。其次,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关怀学生,把学生真正放在心坎上。教师要乐于和学生交流、及时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动态,对学生坦诚相待,热情关怀,就会缩小师生间由角色差异而引起的心理差异,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所以,教师必须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将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思想引进课堂,建立和维持与学生亲密无间、融洽协调、相互信赖的关系,为实施心理暗示创造条件。

3.3 轻松愉悦的课常气氛

不同的情景能使人产生不同的心境,良好的教学环境、课堂气氛可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采用丰富多彩的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快乐的体育教学情景中潜移默化地得到培养。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认为:人在清醒而放松的状态下,可暗示性和有意识的判断能力同时出现。学生在轻松的状态时,有利于暗示信息的吸收和巩固,是启动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有效条件。所以教师可利用音乐、颜色、环境等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消除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疲劳、紧张和恐惧等,使心理暗示的各种手段发挥最大效益。

4 网球普修课教学中暗示效果的表现效应

4.1 正效应

教师通过言语暗示或者学生进行自我暗示,能够对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促进作用,学生能够自觉地按照教师暗示时所指出的方向去积极进行,这种暗示促使学生健全地发展和成长。这是教师所期望的行为,是师生在暗示过程中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共振效应,也是一种驱动效应。

4.2 负效应

通过教师的暗示,学生不仅没有产生积极向上的行为,反而背离暗示的目的,产生适得其反的作用,也就是说,教师的暗示成了学生错误动作或动作失败的强化剂和助长剂,使暗示的效果向着相反的方向进展,成为一种负效应。这是我们教师最不希望看到的结果。如果是这样一种效果,那就是暗示的失败,是教师需要预防的。

4.3 零效应

这是一种劳而无功的效应,通过暗示后,学生毫无改变,无动于衷,既不接受暗示,也不表现抗拒暗示,而是我行我素,把教师的暗示当耳旁风,这种暗示也是失败的,也是暗示教学时需要防范的。

4.4 潜效应

这是一种滞后效应。当时好像没有什么效应,但过了一段时间,或在某一时间里会突然发生积极向上的作用。这种效应虽然没有正效应那么直接,但它毕竟还是起作用的,只是时间迟早而已。

5 结论

通过运用暗示教学法进行网球教学,使网球初学者能快速地学习知识技能,从而优化网球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参加网球运动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而不仅是使其锻炼身体,掌握技能。由于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教学场地条件(网球场地紧张),时间安排(时间安排过于紧凑),器材(球拍与球的质量不好,不易培养球感)等,这就需要在今后的实际应用中不断地加以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陈永升.浅谈体育教学中的暗示教学法〔J〕.广西高教研究,1996,(1):40-41.

〔2〕王振兴.暗示心理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12(2):23-25.

〔3〕步秀青.浅谈暗示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1(3):175-176.

心理暗示的方法篇(6)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

体育教学是一门复杂的学问,而传统的教学中只要求老师讲解的清晰、示范动作规范,对学生严格要求这些,而忽略了一个对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的环节,即心理暗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是注重技术训练、素质训练,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严格,却忽略了练习的活泼性、启发性,尤其缺少了针对学生心理特点的训练,形成教学单调枯燥缺少活性的局面,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一、暗示理论分析

1.暗示的概念

暗示(suggestion)社会影响的一种形式。通过某种手段使人不自觉地接受某种观点、信念、态度或行为模式的影响,从而在心理状态或行为上发生相应变化的过程。其特点是无需实施者说理论证,而只是动机的直接移植;接受者不进行分析、批判,只是盲从、附会。这种过程可由人施受,也可由环境施受。

2.暗示教学的理论依据

奥地利舒尔茨教授临床观察发现,词语有使肌肉放松的奇妙作用。这是因为词可以指代一切客观刺激,成为他们的信号。舒尔茨把这种词语作用称为“暗示”。暗示可以由别人发出也可以由自己发出。暗示是一种含蓄的、间接的,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方法,能使受教育者接受某种信念或按一定的方式行动,形成一定的习惯。

二、体育教学中心理暗示激励的应用

1.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暗示的条件

在他人暗示中,暗示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暗示者在被暗示者心目中的威信。这就要求暗示的实施者应具有较高的威望,要具有令人信服的人格力量。教师做为心理暗示的实施者,必须严以律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有高尚的人格和渊博的学识,让学生在敬佩、信任的情感体验中产生崇拜感,从而树立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性。只有学生认为敬佩的人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听话者才会去特别留意,并细想其中的某种所隐含表达的意思,达到一种暗示的作用。

2.体育教学中心理暗示的形式

(1)行为暗示。体育课上我们常见个别学生随便讲话、小动作等。对此,如果教师总是大动肝火,严肃训斥,则会引起课堂秩序的混乱。这时,教师应暂停讲话、提高讲课声调,或者注视、手势示意、走近违反纪律的同学,用手轻拍肩膀,或借巡视辅导之便给予含蓄的提醒等等,通过自己的表情、动作予以暗示,则会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师用这些尊重学生人格的暗示手段,会促使学生产生一种良性的心理反应,甚至立即醒悟,达到知错、认错、改错的目的。

(2)假设暗示。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容易产生疲劳,降低学习兴趣。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如果能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正确运用假设暗示,往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一百一十米跨栏教学中,学生连续多次练习助跑、起跳和跨栏后,往往会对后面的练习产生厌倦情绪。这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指出学生助跑或起跳尤其是跨栏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并增加一定的练习难度或假定一个要求达到的目标,学生就会受到鼓舞,从而激发练习兴趣。

(3)示范暗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体育教师如果能够以优美的动作,让大家打开眼界,则无疑会激起同学体育学习的巨大兴趣。比如篮球教学中,体育老师如果能表演几个漂亮的扣篮,必然会让同学们大家赞赏,而在这种兴趣的鞭策下,学习的效果必然与兴趣低下的学习效果不可同日而语。

3.体育教学中心理暗示激励的特点

(1)开发性。心理暗示是通过激发人的无意识心理活动,激活人脑接受教育的潜力,从而使人脑接受信息的潜能得以发挥。

(2)易接受性。心理暗示符合学生自尊独立性强的个性心理特点,使教师和学生能够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思想教育可接受性强,避免教师在教学中因不妥当的语言直接刺激学生,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愉悦性。心理暗示强调在和谐、自然的气氛中进行,使思想教育寓于快乐之中。

(4)多意义性。心理暗示对学生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和意志等方面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合理地运用心理暗示必将有利于学生个性与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4.运用暗示的时机分析

暗示发生在以下情况下,才会取得特别的效果,包括:1学生对学习的目的性、内容和要求不明确时;2教材难度大,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时;3学生产生疲劳,情绪低落时;4教材内容枯燥,学生无趣时;5技术动作完不成时。

三、体育教学中暗示的注意事项

1.教师一定要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暗示情境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抓住教材关键环节的重点和难点,恰到好处地设计出暗示的语言。暗示的教学运用。在暗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自始至终地发挥其主导作用,这样才使教学进展快、收益大。

2.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 进行不同的暗示

不是所有的同学都是可以应用一种暗示的模式的,学生在性别、兴趣、能力、体制以及气质方面客观上都存在差异,所以在教学中应用暗示时,一定要兼顾学生特点,通过心理暗示的方法,去发展他们的个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如对有自卑感的学生,教师通过暗示使他们看到自己在体育学习中的优点和能力,增强信心以积极的姿态参加体育项目的学习和联系;而对基本技术掌握很好的学生,教师应当适当地让他们还要继续努力才能赢得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和赞赏等。

四、结论

我国正处于教育改革时期,新的教学方法的使用与实施至关重要。教书育人是一门艺术,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体育教学中要全方位思考与设计教学环节,科学合理的运用暗示法教学,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全面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身体机能水平以及心理健康水平都有很大的益处。

参考文献:

[1]余勇,杜军.体育教学中的暗示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8,(07).

心理暗示的方法篇(7)

【活动目标】

1. 通过互动游戏,初步体验心理暗示对人的影响。

2. 通过阅读故事,认识消极心理暗示的危害和积极心理暗示的作用。

3. 通过动手游戏,亲身体验消极心理暗示与积极心理暗示对人产生的不同影响。

4. 通过心理咒语,澄清消极自我暗示,尝试运用积极自我暗示。

【活动准备】

1. 土豆与吸管

2. “开发心动力”表格

3. 多媒体课件

【活动对象】高中生

【活动时间】40分钟

【活动过程】

一、热身活动:互动游戏

(一)教师指导语

在游戏的过程中,请同学们不要相互交流,保持安静,全神贯注地参与这个游戏。

今天,我会带领你进入魔法世界……你将成为魔法世界的见证人。在这个简单的游戏中,你将了解到……我可以通过电脑深入你的思想。

你看到了6张卡片,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张,默默地记住它,敲空格键……看着我的眼睛……默想你的卡片……

我不认识你,但是我能了解你的思想……看!我取走了你的卡片!

(二)提问:我是运用什么方法“忽悠”大家的?

教师过渡:是心理暗示。我们今天的课题就与暗示有关。

二、什么是心理暗示

(一)心理暗示的概念

心理暗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收这种信息,从而作出相应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根据心理暗示对人的影响,可以将它分为消极心理暗示和积极心理暗示。下面给大家举两个例子来看一看心理暗示对人所产生的影响。

(二)教师举例:消极心理暗示与积极心理暗示

故事1:一个工人不小心被关在冷冻库里,他拼命捶门呼救,但没有人听到。他想到这里零下几十度,如果再不出去就会被冻死,一种死亡的威胁笼罩在他心头。他越想越怕,越想越冷,最后蜷缩成一团。等到第二天被人们发现的时候,他已经死了。这件事令人们迷惑不解,因为冷冻机正在维修并未打开,而且冷库里也有足够的氧气,不会对人构成任何生命威胁,但这个人就是这么被“冻死”了。

教师提问:这个人是怎么被“冻死”的?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正是这个工人给了自己消极心理暗示,导致他被“冻死”了。

故事2:美籍物理学家钱致榕教授在读初中时是一个调皮捣蛋的问题少年,他所就读的学校的校长是一位教育改革家。某天校方宣布要成立一个荣誉班,学生要经过层层筛选,还要进行心理测试,合格者方可进入该班。后来钱致榕教授有幸成为该班的一个成员,家长、学校、社会都对这个班级寄以厚望。该班的学生也倍感自豪,从此发奋图强,努力学习,后来大部分人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母校百年校庆之际,钱致榕教授特地从美国回来看望当年的校长,感谢他慧眼识英雄,伯乐识千里马。没想到校长是这样回答的:“当年举办荣誉班只是我进行的一项教育实验,学生都是随机挑选的。”

教师提问:钱致榕教授为什么会取得成功?

学生回答。

教师过渡:通过这两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消极心理暗示对我们造成的危害,积极心理暗示对我们的推动作用。那么,同学们,心理暗示是如何产生如此大的作用的呢?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个动手游戏来亲身感受一下心理暗示的巨大力量。

三、主题活动一:吸管穿土豆

(一)游戏规则

不借助任何工具,用一根软软的吸管从土豆的中间穿过。

(二)游戏实施步骤

1. 出示土豆和吸管,并提问:你们觉得不借助任何工具只用这根吸管,5分钟内可以穿过硬梆梆的土豆吗?

2. 哪些同学认为自己一定可以做到?哪些同学认为自己绝对不可能完成?还有一些同学有些疑虑,不知道自己能否做到。分别请这三类同学的代表上讲台来尝试一下。我们这里还有一些土豆,下面有哪些同学愿意在座位上做一做,尝试一下?

3. 分享交流:

(1)在游戏前你是怎么想的?

(2)游戏过程中你的想法有没有改变?

(3)游戏之后你又是怎么想的?

(4)这个游戏给你带来什么启发?

教师总结:在刚才的游戏中,大家可以看到,消极自我暗示使我们丧失斗志,失去信心,放弃了尝试与努力的机会;积极自我暗示则使我们增强信心,积极进取,勇于面对各种挑战。

那么,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你经常给予自己怎样的暗示呢?我相信很多人都能够给予自己积极心理暗示,但是在某些时候,比如说当你遇到困难、挫折或感觉自己能力不够的时候,你是否也曾给过自己消极心理暗示呢?下面的这个活动就是要大家将这些消极自我暗示找出来,并把它变成积极自我暗示。

四、主题活动二——开发心动力

(一)完成表格“开发心动力”

1.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空格使之成为完整的句子。

当 的时候,我对自己说 (消极自我暗示语);但现在我要对自己说 (积极自我暗示语)。

2. 注意事项:写积极自我暗示语时要求:(1)简洁有力;(2)积极肯定;(3)目标可行;(4)配合想象;(5)用心投入。

举例:

1. 当我学习数学遇到难题的时候,我对自己说我很笨,我学不好数学;但现在我要对自己说我很聪明,我很努力,我一定能学好数学。

2. 当我想主动跟同学交往又犹豫不决的时候,我对自己说同学们似乎都不喜欢我;但现在我要对自己说我很可爱,我很热情,我一定能交到很多的好朋友。

(二)全班分享

1.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2. 提问:当你将消极自我暗示语改成积极自我暗示语时,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总结:心理学界有这样一句名言,你觉得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倾向于表现为并逐渐成为这样的人。同学们,我们都不愿意让自己成为一个“不行”的人。所以请经常给予自己积极心理暗示,帮助自己不断走向成功。

教师寄语:人的潜意识具有无穷的智慧,关键是我们要通过心理暗示的方法来开启这扇智慧之门,只要我们抱有真诚的心态,并不懈地使用积极心理暗示,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止我们。我们终有一天会梦想成真!

点评

“开发心动力”是一节对学生进行积极心态辅导的心理活动课,这节课总体上来说是比较成功的,其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是内容结构完整,层次鲜明。先用一个互动游戏使学生感受到心理暗示对人的影响,从而导入新课。然后讲解心理暗示的定义及分类,再通过“吸管穿土豆”的游戏让学生亲身体验心理暗示的巨大能量,最后让学生回忆平时自己有哪些消极心理暗示,并将其变为积极心理暗示,整个内容给人的感觉是十分顺畅的。

二是活动设计新颖,吸引学生。无论是导入部分的互动游戏还是主题活动“吸管穿土豆”,这些活动的设计都十分新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的注意力被紧紧抓住,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三是活动内容联系学生实际。教师是根据重点高中学生容易形成自卑心理的现状设计了本节课,在主题活动“开发心动力”这一环节,教师让学生回忆自己曾经给过自己哪些消极心理暗示,然后把这些消极心理暗示变成积极心理暗示,使学生能够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达到让学生能够真正从心理课上获益的目的。

本节课在细节的处理上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教师的提问环节比较笼统,不够细致,不能把学生的一些重要想法挖掘出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