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智能化风险防控

智能化风险防控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1 16:38:20

智能化风险防控

智能化风险防控篇(1)

湖南省气象部门创建“预算执行实时智能分析预警系统”,主要考虑利用科技手段加强预算执行管理,进一步提升财务服务能力和水平,这是最根本的出发点。此项目集合了预算执行管理工作创新和技术手段创新。在管理上,通过预算执行管理模式创新,实现进一步强化对预算执行科学化管理的工作目标。在技术上,该系统设计采用先进BS架构,挂接于湖南省气象局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集合财政部国库集中支付、预算管理、A++6.06等系统数据,完成对全省预算执行的智能分析预警、风险防控和绩效考评。

2.创新工作的主要内容

针对现阶段气象部门实施预算执行管理主要采取手工统计、人工分析、每月多次通报等措施和手段,预算执行管理中普遍存在不能及时掌握预算执行情况,重复统计工作量大,资金支付风险不能实时防控等问题,我们依托湖南省气象部门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财政部国库支付平台、气象部门财务核算业务系统,采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研发应用“预算执行实时智能分析预警系统”,创建了预算执行管理新模式。“预算执行实时智能分析预警系统”主要由预算执行情况预警、支付风险预警、预算执行绩效考评三大部分组成,包括预算执行情况图形预警、专题报告查询、总体支出进度查询、项目汇总查询、项目支出进度查询、基本支出进度查询、支付风险预警、绩效考评功能。预算执行情况预警以图像方式显示全省各级气象部门预算执行总体情况、基本预算、项目预算执行达标情况,未达标单位用醒目的红色闪烁标识;支付风险预警可以分析全省每一笔零余额支出的票据信息特征,从文件规章制度的逻辑关系中寻找预算执行支付行为的可疑风险点,提示有关管理人员关注,是否存在违规行为的可能;预算执行绩效考评根据全省气象部门各级单位关键节点执行进度和当年目标管理考核计分情况,自动计算各单位预算执行考核评分情况。通过预算执行实时智能分析预警系统的应用,我们实现了全省预算执行进度的智能分析统计、查询预警、风险防控和绩效考评,细化了预算管理工作,提高了预算执行管理水平,同时明显减少了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3.三个创新点

3.1技术创新,实现预算执行智能化管理研发应用的“预算执行实时智能分析预警系统”能够实时查询预算执行管理中的省市县三级进度、执行分析分项目预算、智能分析收支情况、及时防控财务风险、自动生成绩效考评。系统还能通过手机短信提示进度未达标单位、警示“三公”经费支出比例、通报绩效考评结果等,及时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提高预算执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为预算执行的规范管理赋予了全方位定位和新功能。

3.2理念创新,实现预算执行全过程管理预算执行是综合预算管理的一项重要过程管理工作,全过程主要涉及预算执行进度、预算执行资金安全、预算绩效考评等方面。我们通过分析现有各岗位(支付岗、预算岗、项目岗、财务主管领导岗)工作流程和数据流向特点,创建了预算执行实时智能分析预警系统,智能分析预算执行数据,实时生成分析报告,较传统手工方式更为及时、准确、高效。同时完成了对全省预算执行重要时点智能分析、对关键风险点提示预警和风险防控,实现预算执行全过程科学管理。

3.3方法创新,实现了预算执行风险防控动态化管理风险防控是加强预算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措施。我们通过创建应用“预算执行实时智能分析预警系统”这个预算支出风险防控平台,及时捕捉资金安全风险早期信号,建立了风险防控政策法规模型,对银行支付、“三公”经费、政府采购、津补贴开支等重点事项实施分析,实现了预算执行风险防控动态化管理。

4.创新工作成效

4.1提升了财务工作规范化水平将预算执行进度、预算绩效考评、执行中风险防控等纳入综合管理,有利于部门预算科学规范管理。

4.2保证了预算执行进度通过实时推送预算执行信息,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提高了预算执行能力。2013年1-3季度我省预算执行进度排名在往年落后的情况下跃居全国前十,与2011年、2012年同期相比大幅提升。

4.3提高了综合管理效益预算执行信息管理模块覆盖面广,功能齐全,既能细化到四级预算单位,也能按各项目全省生成。通过实时发送预算执行信息,提示及时查询预算执行进度,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手机短信预警实时通报,快捷高效,解决了预算执行会议和电话通报多、督办成本高的问题,提高了行政效率。据统计,2013年仅减少同类预算执行会议文件和通知就达到上年的70%以上。信息传达时间由以往的2-3天缩短至当天。

智能化风险防控篇(2)

关键词:智能化;风险;控制

1.建筑工程智能化风险分析

建筑工程智能化风险涉及几个方面:决策风险、行为主体风险、软件风险、组织管理风险等。具体可以表现为:工期风险、费用风险、质量风险、生产能力风险、市场风险、信誉风险、法律责任风险几个类别。

2.建筑工程智能化风险控制

虽然建筑工程智能化风险较多,但从项目组织、职责、流程与制度上建立一套风险管理机制不过,风险是可以管理,并得到控制的。风险控制是用系统的、动态的方法减少项目实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建筑工程智能化风险控制管理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2.1事前预控:

在建筑工程智能化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地收集和分析各种信息和动态,捕捉风险的前奏信号,以便更好地准备和采取有效的对策,包括项目投保等措施,预防和避免可能发生的风险。事前预控直接关系到风险发生的机率和风险损失的大小。

2.2事中控制:

无论预控措施做得有多么周密,建筑工程智能化的风险总是难以完全避免的。当风险发生时要进行有效控制,防范风险损失范围和程度进一步扩大。在风险状态下,依然必须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如迅速恢复生产,按原计划保证完成预定的目标,防止项目中断和成本超支,才能对已发生和还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良好的控制。

2.3事后控制

在风险发生后,要迅速及时地采取措施以控制风险的影响,尽量降低风险损失和弥补风险损失,并争取获得风险的赔偿,如向保险单位、风险责任者提出索赔,以尽可能地减少风险损失。

3.风险控制的方法

建筑工程智能化项目风险控制方法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3.1风险识别:

即预测和识别出项目目标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事件,并予以分类。—般是根据项目的性质,从潜在的事件及其产生的后果,以及潜在的后果及其产生的原因来预测识别风险。

风险预测和识别的过程主要立足于数据收集、分听、整理和预测,要重视经验在预测中的特殊作用(即定性预测)。通过风险调查、信息分析、专家咨询及实验论证等手段,对项目风险进行多维分解,并充分征求各方意见,从而全面认识风险,形成风险清单列表。

3.2风险分析:

确定了智能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列表之后,就要查清项目中存在的各种风险的性质,即进行风险分析,将风险的不确定性进行量化,评价其潜在的影响。它的内容包括确定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对项目目标影响的严重程度,如经济损失量、工期迟延量等,评价所有风险的潜在影响,得到项目的风险决策变量值,作为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

(1)风险损失量:即风险对项目造成的负面影响大小。风险损失量可用数值表示,即将损失重大小折算成对影响计划完成的时间表示;

(2)风险概率:它是风险发生可能性的百分比表示,是一种主观判断;

(3)风险量:它是指项目风险危害程度,计算公式为:风险量=风险概率?鄢风险损失量。

如:某一风险概率是25%,一旦发生会导致项目计划延长4周,因而,风险量=25%?鄢4周=1周。

3.3风险控制计划

完成了建筑工程智能化风险分析后,实际上就已经确定了项目中存在的风险,以及它们发生的可能性和对项目的冲击,因而可以对风险排序。然后可以根据风险性质和项目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制定相应的防范计划,即风险控制对策。制定风险控制对策主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可规避性、可转移性、可缓解性、可接受性。基本对策有三种形式:风险限定、风险自留和风险转移,总的目标是减小风险的潜在损失。风险控制对策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采用智能化开发方案。对于应“规避”或“转移”的风险在计划时必须加以考虑。

3.3.1风险限定对策

风险限定是对使风险损失趋于严重的各种条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而避免或减少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及各种潜在的损失。风险限定对策有风险回避和损失控制两种形式。风险回避对策经常是一种规定,如禁止某项活动的规章制度,损失控制是通过减少损失发生的机会或通过降低所发生损失的严重性来处理项目风险。

3.3.2风险自留对策

风险自留是一种重要的财务性管理技术,由自己承担风险所造成的损失。风险自留对策分计划性风险自留和非计划性风险自留两种。

3.3.3风险转移对策

(1)合同转移:是指用合同规定双方风险责任,从而将风险本身转移给对方以减少自身的损失。因此合同中应包含责任和风险两大要素;

(2)项目投保:是全面风险管理计划中的最重要的转移技术,目的在于把项目进行过程中发生的大部分风险作为保险对策,以减轻与项目实施有关方的损失负担和可能由此产生的纠纷。付出了保险费,在项目受到意外损失后能得到补偿。项目保险的目标是最优的工程保险费和最理想的保障。

3.险监控措施

由于建筑工程智能化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在制定了全面风险管理计划后,风险并非不存在。在项目整个周期中,需要时刻监控风险的发展与变化情况。

风险监控主要是采取应对风险的纠正措施以及全面风险控制计划的更新。根据风险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全面风险管理计划,并对已发生的风险及其产生的遗留风险和新增风险及时识别、分析,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智能化风险防控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业务;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2096-3157(2020)20-0146-02

一、引言

通过结合各种智能化设备以及技术,我国的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业务得到了广泛的发展。这种发展并不是商业银行自身决定的,而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而推出的一种顺应时展的业务。目前商业银行的金融科技业务涉及环节众多,主要涉及信息系统的运营以及维护、风险控制、风险管理等诸多环节。因为这种智能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与传统商业银行发展的风险不同,所以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格外重视,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以此来推动商业银行稳定发展。

二、风险管理面临挑战

1.信息安全方面

信息安全是商业银行发展的核心,同时信息安全的风险管理也是商业银行金融科技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就目前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发展情况而言,其安全方面主要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1)缺乏完善化的风险监管规则。人工智能也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相关的法律约束还没有完全跟上,部分领域内的规章制度仍然呈现空白状态,数据信息的安全并不能完全得以保障。除了缺乏硬性的法律规定之外,在金融系统整个行业内部,尚没有形成完善的行业准则和具体规定,金融科技的安全标准仍然没有统一,这也就意味着整个行业的数据信息安全处在一个非常危险的状态,一旦发生问题,不仅是商业银行,还包括金融科技的消费者,其合法权益都会受到侵害。

(2)缺乏防范数据安全风险的措施。风险管理并不意味着出现风险之后才能管理,而是要提前对风险进行预防,结合应对措施,达成对风险的防范。目前商业银行在应用金融科技建立数据库时,缺乏对数据安全风险的识别,不能有效识别各种病毒,对数据库的维护以及运营都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不能有效防范数据安全风险,是商业银行数据库发展过程中比较严重的问题。

(3)评价及预警机制。金融科技信息风险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假如不能及时避免滞后性带来的影响,使用金融科技业务时必定会伴随着大量的风险。通过制定相应的预警机制,对风险的技术以及危害性进行评估,并及时准备好相应的预警应急预案,以有效应对风险,降低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4)端口信息传输缺乏有力的风险监控。商业银行其内部缺乏完善的风险监管规则,这也就意味着相应的监管工作无章可依,监管工作有效性并不高。商业银行的相关业务要在金融科技平台上进行实现,信息从传入到传输,存在缺乏监管的情况,其安全性得不到保障,一旦出现信息泄露的问题,那么极有可能会对商业银行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甚至会导致互联网金融犯罪的发生。

2.信用风险方面

伴随着金融科技业务发展的另一大关键问题,就是信用风险问题。目前,商业银行金融科技的信用风险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缺少信用数据规范文件。关于性能约束这一方面,我国并没有形成完善的标准,相应的规章制度也没有完全建立,所以无法准确收集信用数据,更无法做到深度处理与分析,这种环境下,信用数据的监管有效性并不高。关于个人信息在信息端口传输过程中的安全保护,其并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可以进行保障,即便是有,也只是大方向上的一些宏观保障,并没有细化到具体细节。

(2)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低。当前商业银行关于信用风险的管理活动,一是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二是缺乏相应的管理意识,导致目前的信用风险管理质量并不高。以区块链金融领域为例,其主要内容是增信,如何在保证信用评价具备极高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的同时,对增信的手段进行完善,是其领域发展的关键问题。

(3)完善化信用风险甄别机制。关于信用风险的甄别机制,仍然存在有待完善的空间。当前的信用风险甄别,并没有做到将所有风险如数发现的地步,在定位目标方面,当前的甄别机制仍然存在一定的漏洞。中国金融科技平台进行信贷时,对其风险评估质量不过关,容易给商业银行带来额外的损失,为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风险。即便是发现问题,对数据信息进行风险提示,因为信贷风险的组合不同,所以导致在监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无法进行准确的风险预警。

3.内控风险管理方面

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另一大重要措施就是加强自身内部控制,内部控制也是其经营管理的重点。在人工智能时代下,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在人工智能时代下,数据信息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同時,获取数据信息的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风险管理对数据信息的获取以及处理的要求更高。不管是商业银行本身,还是金融科技平台,双方在面对客户时,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可能都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带来一定的风险,不管是商业银行还是金融科技平台,都无法最大化保障数据的安全性,但如果因为人为因素或者平台本身的原因出现问题,那么很有可能给商业银行以及客户带来相应的损失。金融科技操作需要依靠计算机为载体,而对计算机进行操作的则是专业的技术人员,对金融科技业务并不是很了解,导致业务与技术之间无法做到有效连接,使得内部控制风险岌岌可危。除此之外还缺乏完善的动态监控体系,使得风险并没有处在一个动态的监控范围之下,对风险信息的接收具有滞后性,不能及时地应对风险,导致风险极有可能恶化,造成更恶劣的后果。在信息网络背景下,传统的审计标准以及方法并不足以应对商业银行的新风险。

三、信息安全的风险管理综合体系

1.确立信息安全的风险管理综合体系

为了更好地保障商业银行的信息安全,加强内部的风险管理,必须建立一套针对信息信息安全到风险管理综合体系,并将这套体系融入商业银行管理当中,真正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起到作用。确立信息安全的风险管理综合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确立管理规则。基于商业银行的发展情况不同,在确立管理规则时,需要以银行的实际发展情况为基础,结合信息安全的行业准则,提高管理规则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当然针对金融科技的风险管理规则绝不能像传统风险管理规则一样,网络具备开放性,在设置管理规则时,必须结合网络信息安全法律等相关规定,制定合理合法的管理规则。在明确管理规则之后,将管理规则融入到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当中,成为内部体系当中的一部分,真正为商业银行的运转提供保障。除此之外,对员工进行专业的规则宣讲,提高其专业能力,以便在风险来临时,提高员工的应对能力。

(2)确立数据安全的风险防范专项机制。通过确立数据安全的风险防范专项机制,提高金融科技平台的安全防范水平。这个机制必须以科技平台为载体,主要防范内容放在数据库的运行和维护中,通过对风险进行识别以及防范,真正提高金融科技平台的安全性。为了加强防范专项机制的有效性,可以根据商业银行主体单位数据安全水平进行划分,紧急的事情紧急处理,日常的事情日常处理,保证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可以做到符合各个阶段的发展以及应用。

(3)制定预测反馈机制。通过制定与评估专项机制,对银行推出的相关科技产品、服务进行相关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评估与反馈。通过此举,可以及时发现商业银行推出的相关产品以及服务是否存在问题,假如存在问题,那么便可以及时进行解决,防止出现额外的风险,带来额外的损失。除此之外,还可以为商业银行后续的产品以及服务提供标准参考,提高商业银行的产品、服务质量,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整体发展水平。

(4)制定数据传输的预警机制。提前对数据传输过程中产生的风险进行预警,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互联网金融犯罪的概率,在遵守保密规则的基础上,明确金融科技平台在维护运营过程中的责任分属,将责任落实到个人,提高金融科技平台运营维护水平,从而提高数据传输预警机制的有效性,使信息在各个端口之间传输的安全有所保障。

2.逐步完善化信用风险的评审

在大时代的背景下,围绕商业银行的发展情况来看,通过完善信用风险的评审,可以有效提高商业银行应对风险的能力。此项专项机制中包括加强对客户的信用风险分析,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帮助银行更好地定位客户群体,减少信贷风险。另外,通过完善信用风险的评审,可以更好地简化贷款主体的无用信息,提高其信息搜集的准确性,提高搜集效率以及搜集质量,并对最终的客户信用风险评价提供数据支持,提高商业银行决策的科学性。这项机制的设立,不仅是为了加强银行内控,预防风险,其还有另外一个作用,那就是帮助信贷部门,加强对客户的审查,以便可以作出正确的决策。

3.注重对风险的各项监测

要想加强风险预测以及防范,就必须让风险处于一个动态监测过程中,其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能够带来风险的因素太多了,通过对风险进行各项监测,比如后台数据、硬件质量等,预防有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必要时还可以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做出紧急预案,防止风险来临时缺乏措施应对,造成更恶劣的影响。而且当前的金融科技环境比起传统的金融环境具有更多的未知性,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风险内容,除了原先金融领域当中的交易主体的信用风险之外,又增加了科技平台风险、安全信息管理风险等。不过通过加强对各项风险的监测,强化其内部财务管理,完善相应的审计标准,准确动态监测风险的任何变化,可以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数据和其他支持。

四、结语

智能化风险防控篇(4)

关键词:智能银行;农信社;风险管理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土地粮食补贴、养老补助、低保等补助基金的发放基本上都是通过农村信用社来协助发放的;并且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山区等贫困地区的道路、防洪、防灾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对精准扶贫家庭的扶贫项目等所需的资金一部分也是向农村信用社借贷的;同时,为拉动农村、乡镇地区经济发展而建立的中小企业也需要农村信用社为其提供运转资金。相关的统计数据显示:到2015年年末,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面向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达5.69万亿元,总资产有25.81万亿元,在多个省市中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单位贷款余额占当地市场份额的15%以上,而且其排名据当地银行业首位。农信社智能银行的采用虽然为其业务带来了较大的便利性,但是也为其带来了很多风险,因此分析其存在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二、智能银行模式下农村信用社存在的风险分析

(一)智能银行模式下农信社存在的运营风险分析

农信社引入的智能银行,能向各项业务需求者提供方便快捷的自助服务,相对于柜台人员的服务来说,在客户身份的识别方面具有一定的风险。一方面,客户身份信息确认存在风险。智能银行主要通过智能系统扫描办理人员的身份证,然后通过智能银行配备的摄像头现场对办理人员进行摄像等措施,并根据公安系统入网的身份信息对办理人员的身份进行确认。在农村地区,老百姓对自我信息的保护意识较弱,存在多数人员的身份信息没有入网的现象。并且大多数农民身份证丢失了,如果不是在急用的情况下,不会立即对其身份证报失或补办。而在农村信用社办理业务的大多数都是农村地区的居民,公安系统的入网信息存在不全面的现象,仅凭网上的身份信息对办理人员的身份进行确认,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信息确认错误。这无法避免由盗窃他人身份而进行业务办理等恶的发生。另一方面,业务办理人员签字的识别存在风险。虽然智能银行在操作过程中有银行工作人员的确认环节,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农村信用社的大堂工作人员每个人会同时负责几台智能银行的操作。故农村信用社的工作人员根本无法保证客户签字的真实性。

(二)智能银行模式下农信社存在的操作风险分析

随着农村信用社智能银行的出现,其对账系统也采用了智能的电子核算模式、操作系统也应用了相应的程序对其进行控制。虽然智能的对账系统能极大地提高农村信用社的对账速度,但是由于其智能对账系统还处在起步阶段,缺少相应的监管系统,因此导致农村信用社的对账系统存在一定风险。而其操作系统由于其内部人员配置的不科学、控制程序的不完善等因素会导致农信社的利润、名誉等遭受一定的损失。

(三)智能银行模式下农信社存在的践行社会责任的风险分析

对农信社来说,其社会责任所涉及的对象主要包括:股东、员工、政府、客户、公众等几个方面。当农信社向这几个对象履行责任的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比如,战略制定方面的风险、市场风险等。其中战略风险是指,农信社在制定其战略、经营目标时,没有充分考虑其社会责任从而在公众面前留下了不好的印象,给农信社的长远发展带来不好的影响。而市场风险指的是在智能银行模式下其业务办理效率得到提高,各种业务的价格变化也就更快,由于农信社持有的资产类、负债类项目相关市场价格的变化,从而使农信社遭遇损失的一种可能性。

(四)智能银行模式下农信社存在的信贷风险分析

在智能银行模式下,由于其信贷的审核存在一定的缺陷使得其面临着信贷风险。农信社相对于其他银行来说,由于农信社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乡镇群众,因乡镇地区的房产价格远远低于城镇地区的房产价格,并且在农村地区大多数的农民的房产都是自己在宅基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房产,其市场价值远低于城镇居民的房产价值。农信社贷款所索取的抵押物市场价值较低,因此其拥有的其信贷风险具有规模大、对自然环境变化较为敏感的特点。

三、智能银行模式下农信社的风险管理建议分析

(一)运营风险管理建议分析

在智能银行模式下农信社的运用风险主要由客户身份的审核、客户签名的识别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所引发的。因此农信社应该从这两方面着手进行其运用风险的管控:首先,提高客户保护个人身份信息的意识。农村居民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较弱,会增加恶性人员通过农信社诈骗现象。故农信社可以在各网点张贴一些常见的诈骗手段,呼吁农村居民增强其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其次,增强客户的身份识别。当居民在当地公安机关办理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时,除了要对办理人员进行摄像外,还要采集办理人员的指纹信息。因此公安机关的身份入网信息中基本上都包含了居民的指纹信息,并且指纹信息是识别业务办理人员的最强有力的信息,在进行智能银行办理业务时,应该对客户的指纹信息进行现场采集,以增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最后,要增强农信社现场工作人员对智能银行办理业务的流程把控。虽然每个银行工作人员要同时负责几台智能银行的操作,业务比较繁忙。但是农信社应该提高工作人员防范风险的意识,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要严格把控每一个审核环节,特别是要对客户的身份证、签字进行严格的核实,以避免冒充他人身份进行开户的现象。

(二)操作风险管理建议分析

首先,提高智能银行的可操作性。智能银行虽然能提高银行的办事速度,使客户进行自助服务。但是在其操作过程中,除了需要工作人员对其身份信息、签名等进行确认外,还需要工作人员对其操作进行指导。因此可以进一步优化智能银行的操作界面,使客户可以独立完成其自作的部分,减少工作人员的指导工作,从而可以增加工作人员对客户身份信息的审核,增强农信社的安全性。并且,现在的农村年轻人基本上都外出工作,在农信社办理业务的大部分都是老年人,老年人要么不认识字、要么视力出现了问题,所以老年人基本上无法独立地完成智能银行的操作。因此,农信社在智能银行的操作界面上可以进行放大步骤操作按钮,或者增加语音提示的优化措施。其次,增加职能银行的风险提示功能。在农信社的智能银行界面上很少会出现向客户提示汇款风险、电信诈骗等风险的提示,也没有在转账、汇款等办理时出现再一次确认的窗口。故农信社应该增加对各类风险的提示,增加业务办理关键步骤操作的再确认功能。并且在农信社智能银行办理个人业务时,会出现扎堆、拥挤的现象,相关的工作人员也没有出面维持秩序或者是进行相关的禁止行为。为了避免他人利用旁观之由盗取客户的个人信息,当客户在智能银行上进行操作时工作人员应该维持好现场秩序或者是设置一定的安全距离以保护客户的隐私。最后,要增加银行对账系统的监管。建立独立的监管机构对电子的对账系统进行监管,避免对账出现遗漏、偏误等情况。

(三)践行社会责任风险管理建议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企业为了其自身利用而不惜损害社会利益的现象,社会责任这一话题也成为各界人士讨论的焦点。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随着智能银行的普及、信息的急速传播,使得其竞争越来越激烈,银行为了在职能银行模式下追求利润,往往会忽略其社会责任。践行好社会责任对一个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对农信社来说也是如此。首先,农信社在制定其近期及远期战略时,除了要充分考虑到股东的利益之外,还要意识到其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提高其社会责任意识。其次,在制定其经营目标的实际操作中,要将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的经营之中。而广州农商银行在履行其社会责任方面就做出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其社会责任的履行尤其体现在环保这一方面。在其信贷客户的选取方面,要选取其生产过程对生态环境没有破环的企业,并且在贷款审批时只向获得环保部门审批的企业放贷。广州农商银行的这一举措就是对社会生态环境负责任的表现,也获得了社会人士的一致好评。农信社只有认真履行好社会责任,才能为其长远的发展打下坚固的群众基础。

(四)信贷风险管理建议分析

在农村信用社的业务之中信贷业务所占的比例最大,同时信贷业务也是农信社利润的主要来源。为促进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其应该做好信贷风险防范工作。首先,要增强信贷部工作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定期组织内部员工进行风险相关方面知识的学习。其次,要建立健全的信贷审批程序,监管人员要严格把控审批的每一环节。对信贷风险进行归类处理,以提高风险防范的效率。同时,要对其不良资产进行处理,降低不良贷款率。最后,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由于农信社主要服务对象是乡镇居民,乡镇居民大多以务农作为其主要收入来源,因此其收入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自然环境。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能够加强农信社抵御风险的能力。

四、结语

农村信用社为农村地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智能银行的出现,给农信社带来高速办事效率的同时,也加剧了其面临的风险。农信社只有在其智能银行的实际运用中不断识别其存在的风险,并对其风险进行相应的防控,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经济大环境中谋取发展。

参考文献:

[1]叶许婷,朱晓峰,陆敬筠.智能银行服务中银行与用户行为的演化博弈研究[J].财会月刊,2017(06):107-110

[2]高瑞.农信社金融风险控制管理研究[J].中国储运,2017(03):99-101

智能化风险防控篇(5)

关键词:常态化防疫;小微企业;财务管理

小微企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央行行长易纲曾于2 0 1 8 年指出,小微企业贡献了全国5 0 %以上的税收、超过6 0 %的国内生产总值和7 0 %左右的发明专利,吸纳的就业人口更是占到国内总就业人口的8 成以上[1 ]。同时,小微企业也因其较小的体量导致了融资难,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新冠肺炎疫情从2 0 2 0 年年初的大流行、大暴发,到如今的整体可控、零星散发,防疫形势已经进入全新阶段,这对小微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1 小微企业定义及特征

本文对小微企业的界定参照税法中对小微企业的划分标准,即同时符合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 0 0 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3 0 0 人、资产总额不超过5 0 0 0 万元的从事国家非限制和禁止行业的企业[2 ]。小微企业在促进就业、提升社会经济活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因其固有局限在管理体系、人才配置和资本方面与中大型企业有着较大差距,从而面临高成本、高税负、用工难、融资难等诸多问题。现阶段,小微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普及度较低,财务管理模式粗放,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生存环境堪忧。近年来,为了支持小微企业健康茁壮成长,国家有关部门逐步出台一系列针对性的优惠政策,力争为小微企业从制度建设入手解决实际经营困难,营造更加优良的营商环境。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中,小微企业因其较为孱弱的抗风险能力损失严重,根据朱武祥等[3 ]关于疫情影响的两次全国问卷调查分析,超过4 0 %的年营业收入5 0 0 万元以下的企业认为疫情将使预计收入下降5 0 %以上,超过8 0 %的员工规模5 0 0 人以下的小微企业现金余额维持不了3 个月。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广大小微企业要想步入正轨就必须强化风险意识,防患于未然,才能健康稳定地发展。

2 常态化防疫期间小微企业主要财务管理风险

企业财务管理大致可分为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和营运资产管理3 个部分,本文针对小微企业自身特性和常态化防疫时期的特殊风险的分析也从这3 个方面展开论述。

2.1 筹资风险增加

小微企业的筹资难主要体现在4 个方面,即筹资渠道少、额度小、期限短、成本高。小微企业受限于政策因素,无法通过股票、债券渠道融资,往往仅剩贷款这个单一融资通道;同时,相较于中大型企业拥有大量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小微企业可供抵押资产数量少,价值量低,这导致企业贷款额度低。从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的角度看,小微企业无法提供完整的财务相关资料、受疫情影响收入波动大,导致银行对其贷款坏账风险升高,倒逼银行缩短贷款期限,提高贷款利率,以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大型企业约8 5 %的贷款能执行基准利率,而小微企业不到2 0 %,其余小微企业实际贷款利率普遍高于基准利率,其中一部分通过全国或地方性商业银行筹得资金的利率在5 %~7 %,有相当部分资金通过民间小型信贷机构筹得,实际贷款利率超过2 0 %。

2.2 投资风险上升

小微企业的投资可分为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两部分,对内投资主要包括为扩大生产而进行的各类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投资,如厂房搭建和各类专用生产设备投资、特定专门软件购置等,对外投资则主要包括购入股票、债券等。对内投资的风险主要来源于企业所在地偶发新冠肺炎病例导致的暂时性管控政策所引发的阶段性停工停产,由于上游供应链企业受偶发疫情影响导致的企业被动减产所引发的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的经济性贬值。基于2 0 0 3 年“非典”疫情结束后全国范围内报复性消费的“前车之鉴”,众多小微企业可能会对新冠肺炎疫情结束后的消费市场持盲目的乐观态度,贸然增加固定资产投入。然而,从目前已知的统计数据看,2 0 2 0 年5 ―7 月社会消费品同比增长率均为负,到1 0 月才勉强恢复至4 3 %的水平。预期中的报复性消费潮并未到来。这使得小微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进一步上升。对外投资风险则主要来源于证券市场。常态化防疫期间,证券市场受疫情相关信息的影响波动幅度较正常时期更大,有关疫苗研制最新进展的信息往往会激起股市的大范围震荡。且现阶段受益于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国际股市特别是美股市场与严峻的防疫形势下的经济基本面存在着严重的背离趋势,未来,货币政策收紧的情况下,美股市场的波动很可能导致A股市场产生连锁反应,这无疑拉高了证券市场的投资风险。

2.3 运营风险提升

小微企业的运营风险的提升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2 0 2 0 年年初疫情暴发阶段严控隔离期间存货积压导致的资金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下降带来的连锁反应和经营场所租赁费用、人员基本工资,以及“五险一金”等固定成本开支导致的现金流紧张[3 ]的持续影响;二是复工复产后常态化防疫期间,央行经济刺激政策、物料及流通成本上升、防疫物资支出等导致日常经营成本增加。2 0 2 0 年年初至5 月,央行3 次降准释放资金1 7 5 万亿元,积极通过实施降准政策满足银行体系特殊时点的流动性需求,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降低社会融资成本。鉴于货币政策影响的延时性特点,上述货币政策的实施在2 0 2 0 年下半年引起社会物价水平的整体上涨,从而带动小微企业供应链及流通环节的成本上升。常态化防疫期间防疫物资的采购和人员的安全生产培训费用亦是由当前防疫形势导致的额外开支。

3 针对财务管理风险的对策建议

小微企业应对财务管理风险的措施整体上可分为开源节流两方面,即采取适当的措施增加企业收入和现金流,同时从企业内外两方面提高财务效率,减少非必要和低效财务支出。

3.1 善用政策优惠

为支持企业疫情防控、复工复产,自2 0 2 0 年年初以来,财政部、税务总局等部门发布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主动延长优惠政策执行期限。具体措施包括延长小规模纳税人减免增值税政策执行期限和一般纳税人转为小规模纳税人政策(《关于延长小规模纳税人减免增值税政策执行期限的公告》(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2 0 2 0 年第2 4 号)、《关于明确二手车经销等若干增值税征管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 0 2 0 年第9 号))、小微企业和个体户所得税延缓缴纳(《关于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延缓缴纳2 0 2 0 年所得税有关事项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 0 2 0 年第1 0 号))、延长支持疫情防控保供税费政策实施期限(《关于支持疫情防控保供等税费政策实施期限的公告》(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2 0 2 0 年第2 8 号))、延长普惠金融税收优惠政策期限(《关于延续实施普惠金融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公告》(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2 0 2 0 年第2 2 号))[4 ]等。上述政策的实施为小微企业减轻常态化防疫期间的疫情防护相关支出负担、降低融资成本、减少投资风险、缓解资金链紧张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但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受制于经营者自身信息获取能力和财务人员专业水平,小微企业往往并不能将相关优惠政策用好、用足。这一方面要求小微企业经营者特别是财务人员时刻关注国家常态化防疫期间出台的各项政策优惠文件;另一方面对也财务人员的税务筹划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3.2 加强内部控制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引用指引》及常态化防疫期间特殊情况,结合小微企业财务管理的实际重点、难点,应重点加强的内部控制项目主要包括预算控制、资金活动控制、采购及销售业务风险控制。首先是预算控制。销售预算作为预算编制的基础,会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常态化防疫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防疫形势,企业应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变化,根据销售人员处获取的市场信息更加谨慎、保守地编制销售预算。在根据销售预算编制生产预算时,谨慎估计防疫政策对现有存货和期末存货数量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而及时进行调整。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相关预算的编制则要充分考虑防疫期间因确保安全生产导致的生产效率下降、物料消耗增加和物价水平上涨的情况。其次是资金活动控制。关键节点是筹集资金和营运资金的控制,同时也应对投资资金保持应有关注。借款筹资是小微企业的主要筹资途径。对于通过商业银行的借款筹资,企业应积极了解并用好相关普惠金融政策,与相关金融机构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着力降低借款成本。同时,对于短期周转中需要通过民间借贷或小额贷款公司类金融企业贷款的资金,应明确借款规模、利率、期限、担保、还款安排、相关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等内容,并认真核对贷款合同。对于营运资金的管理,广大小微企业要做好资金的统筹和内部协调工作,平衡好采购、生产、销售等各环节的资金分配,提升营运资金使用效率,同时积极跟进资金安全常态化检查工作,防范资金冗余与资金链过于紧张及资金链断裂风险。对于投资活动的控制则需要加强投资方案的市场前景分析科学性,搜集尽可能多的政策、市场相关情报信息,对可能的风险保持谨慎态度,不应高估收益。常态化防疫期间应特别关注投资项目与国家产业扶持和税收优惠政策的结合。对外投资方面则需要重点关注投资对象财务经营状况的最新动向和股市基本面信息。再次是采购业务风险控制。重点在采购计划制订、供应商选择和采购验收上。常态化防疫期间,小微企业采购计划应根据市场形势及时调整,供应商的选择过程中应充分关注供应商所在地的防疫政策,商讨合理的付款方式,防范预付账款坏账风险,同时在验收过程中除常规的验收流程外还应做好病毒消杀工作。最后是销售业务风险控制。重点在销售政策的制定和客户信用管理。疫情期间居家隔离的生活状态为互联网经济的繁荣创造了新的契机,直播带货、微博营销快速发展。相较于传统营销模式,线上营销低成本、广覆盖、好监控的优势明显。这要求小微企业在销售政策的制订过程中要敏锐洞察新趋势,加大线上营销力度,创新广告宣传方式。在客户信用管理上,广大小微企业应结合当前形势认真考量结算方式,适当收紧信用政策,加强对销售、发货、收款等业务流程的会计信息监控,强化应收账款的坏账管理。

3.3 推动财务管理信息化智能化转型

疫情暴发期间,严格的居家隔离措施使线上办公模式逐步普及,也为小微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条件。相较于以往企业管理制度下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相割裂的状态,大数据支撑下的云平台可以帮助小微企业实现业财融合,实时采集与财务管理活动相关的各种财务和业务数据,基于上述实时海量数据做出的财务决策也将更加科学合理[5 ]。同时,智能化财务集成系统亦能将财务管理、税务管理和内部控制及风险预警系统统筹起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更加合理地做好税务筹划工作,及时进行财务预警,降低小微企业的经营风险。当然,现阶段小微企业的财务转型也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引入智能化财务管理系统的成本与收益的考量、大数据本身的信息安全问题,以及小微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自身素质的局限等。对于系统引入成本较高的问题,小微企业可通过与其他企业联合采购的方式提高议价能力,或者招聘相关信息技术人员自行研发智能化管理系统;信息安全问题则可通过聘请安全技术人员协助维护系统级数据,降低信息泄露风险;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作为重要支撑可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吸纳双线补充,小微企业在引入智能化财务管理平台后可适当减少基础性财务人员,腾出的薪资空间可用来提升具备相关信息技术专业背景的业财融合管理人才的薪资水平,加大对复合型人才的吸引力,带动整体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4 结语

小微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社会经济活力、增加税收、促进就业、保障国民经济平稳向好运行、维护社会稳定等各方面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小微企业体量小,抗风险能力弱,受疫情冲击财务问题凸显。常态化防疫阶段,许多小微企业受之前疫情影响依然未能步入正轨。党和国家为支持广大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先后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帮助小微企业减轻税收负担,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面对常态化防疫期间更多的不确定性风险和特殊的经营环境,小微企业首先要找准自身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在明确问题的前提下找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对于国家的相关优惠政策,小微企业应保持足够的敏感性,用好、用足政策红利。同时在特殊时期力求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拓宽销售渠道,提高生产销售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力求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在信息化、智能化时代,有条件的小微企业也应紧跟时代浪潮,力促财务管理信息化智能化转型,通过大数据支撑下的业财融合分析,利用新技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摆脱经营困境,实现长久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武祥,张平,李鹏飞,等疫情冲击下中小微企业困境与政策效率提升:基于两次全国问卷调查的分析[J]管理世界,2 0 2 0 ,3 6 (4 ):1 3⁃2 6

[2 ]任姝玮新时代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第十届陆家嘴论坛(2 0 1 8 )”精彩观点摘编[J]浦东开发,2 0 1 8 (7 ):3 0⁃3 3

[3 ]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实施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政策的通知:财税〔2 0 1 9 〕1 3 号[A/OL](2 0 1 9⁃0 1⁃1 7 )

智能化风险防控篇(6)

关键词:家用保险柜;技术设计;智能化;家庭防盗;智能家具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P277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8- DOI:10.13535/ki.11-4406/n.2015.

家用保险柜是家庭防盗的安保工具,发展历史悠久,但是随着智慧家庭和智能家具的推广和发展,传统的单一型保险柜已经满足不了现代家庭生活的实际需求,无论是在外观设计上还是在功能、安全、使用等方面都存在许多缺陷。本文主要是通过分析设计现代智能的全新保险柜对于家用保险柜的意义,提出了全新的使用管理方式和功能理念,在传统的方法和功能设计上,创新出更便民、智能、实用、安全的新型智能家用保险柜,更好地满足家庭生活和社会实际需求。

1 传统家用保险柜技术设计的发展概况

技术上,采用整体铸造,外观和工艺没有过多改变。20世纪中期,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出现了电子开锁和密码开锁等新方式,将这种新技术运用到保险柜的设计上,后来信息技术和数码技术也被随之应用。各种新技术保险柜层出不穷,制作材料也不断更新,防火放水功能的保险柜备受顾客青睐。

传统保险柜设计以使用功能为出发点,并没有解决传统保险柜与现代家庭生活之间的矛盾。现代家庭生活中,保险柜不再是仅以防盗功能为主,更需要防水、防火等更有用的常见功能。

传统保险柜在设计方法和技术管理上都存在缺陷,导致人们忽略了保险柜的真正用途和功能,从而降低了人们对家用保险柜的需求量。在现代生活中,人们除了现金外,如邮票、古玩、合同、证书以及证券等珍贵物品,也是十分贵重的,更需要考虑存放和物品安全

问题。

2 现有保险柜存在的缺陷

2.1 管理技术缺陷

依然采用传统的开门方式开启保险柜,现在家用保险柜的摆放位置在每个家庭中都有所不同,保险柜的开启方式应该根据家庭摆放位置不同进行分析设计。用户购买家用保险柜时,要考虑保险柜的放置位置,这样可以使现有的家用保险柜与家庭装修风格相统一。

2.2 外观技术缺陷

国内保险柜多数是在设计生产过程中考虑厂家本身较多,对用户的需求没有更多的了解,所以目前保险柜产品外观相对传统,造型较差,不能很好地融入现代化的家庭装修格局中。尤其在颜色方面,比较陈旧暗沉,颜色方面的改进空间很大。传统的家用保险柜一般采用金属铸造为主,使得保险柜重量大,不易被偷盗。但是金属铸造的保险柜与现代家庭装修风格相矛盾,必须进一步改进。

2.3 功能问题

现代智能保险柜不仅是简单的防盗、存放现金以及贵重物品的用途,还要有防火防水等生活常出现的补救功能,实现存放纸质文件以及电子储存设备的功能,显然目前的保险柜存储功能比较单一、实用效率低,还要在技术设计和研发新项目上不断改进。

2.4 锁具问题

目前家用保险柜应用了机械锁具、电子锁具以及指纹锁具等,这些锁具都存在着缺点。机械锁具的密码使用如果出现错误从而会导致自己无法处理。指纹锁具是目前较高科技的锁具,在使用过程中的要求也比较高,手的温度高低、旱湿程度都会影响指纹辨别的准确性。电子锁虽然质量不断提高,但是电子锁具相比机械锁具可靠性较差。

3 智能家用保险柜的细致化设计建议

3.1 通过远程视频监控管理保险柜

在家用保险柜使用控制方面,智能化是重要的设计部分和研究重点。通过家用保险柜与电子移动设备相连接,对保险柜配有遥控器,将遥控系统安装在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上,通过电子设备对保险柜进行视频和音频管理监控。可以对保险柜的使用记录进行随时查阅、回应和反馈,还可以通过视频、音频记录功能实现防盗系统智能化监控。

3.2 防盗、减重、实用、美观

现代保险柜主体一般采用全金属不锈钢结构,避免过多的设备暴露在外表,减少外部破坏的可能性。现有保险柜在设计中,为了避免保险柜被盗走,将保险柜固定在地面或者墙体上,外型小巧美观,形如家庭摆件,不占空间,采用永磁吸盘原理,在保险柜背面或内部装有永磁吸盘,只可以从保险柜内部打开永磁吸盘,从外部无法操作,改变了保险柜机械化外观的设计,将复杂外观转移到内部,外观不影响使用,增加了安全性,这种设计改变了传统保险柜的安装固定方式和锁控方式,增加了智能化模块的应用技术设计,无论是在结构设计方面还是在保险柜外观方面都有重大突破,比传统的保险柜有了很大的优势和市场竞争力。

3.3 移动终端设备和智能操控系统

随着电子设备的迅速发展,家用保险柜同其他产品一样,更多的利用在现代的网络通讯上,保险柜设计加入智能化元素与家庭网络链接在一起。保险柜的使用情况都可以通过手机同步反馈于用户,实现了控制保险柜进行自锁功能和自毁功能。为了提高安全性能,可以在保险柜内安装振动感应元件和热敏温度元件,在保险柜被强力冲击破坏和高温灼烧时,保险柜自动报警,必要时可以启动内部文件自焚装置,销毁重要文件盒

物品。

3.4 指纹与密码叠加使用

将指纹与密码结合使用,并非是简单的叠加设计,人的双手有十个手指可对应为密码键盘中的10个数字。对任意几个手指指纹按照顺序排列输入数字,系统确认密码正确后,可以通过小型电动马达旋转永磁吸盘开启保险柜门。整个保险柜门的密码开启和密码识别都在内部完成,外部无法操作,有效阻断盗窃行为。指纹顺序密码锁是一种全新的锁具设计,电子解密设备破解难度高,同时也会避免被陌生人偷获用户指纹,安全性高,实用性强。

4 结语

本文对智能家用保险柜进行设计研究分析,探讨了传统保险柜的不足和缺陷,提出了改进保险柜的合理建议,通过分析设计现代智能的全新保险柜对于家用保险柜的意义,提出了全新的使用管理方式和功能理念,在传统的方法和功能设计上,创新出更便民、智能、实用、安全的新型智能家用保险柜,更好地满足家庭生活和社会实际需求。随着智慧家庭和智能家具的推广和发展,传统的单一型保险柜已经满足不了现代家庭生活的实际需求,无论是在外观设计上还是在功能、安全、使用等方面都存在许多缺陷,这些问题都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难题,通过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相信未来的保险柜市场将更广阔。

参考文献

[1] 薛增涛.智能卡电子锁的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07,(9).

[2] 赵晓玲.单片机在指纹保险柜中的应用[J].微计算机信息,2006,(7).

[3] 王书达,韩学东.基于人脸识别的无钥保险柜系统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2,(2).

[4] 翟宏伟.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家庭应用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

[5] 李春丽.智能家居产品体系及核心技术[J].建设科技,2009,(9).

智能化风险防控篇(7)

关键词:金融信息;计算机安全;风险防范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4-0112-02 中图分类号:F832.3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利用计算机进行智能犯罪导致信息系统瘫痪等事故时有发生,如何在金融信息化形势下,预防业务风险和违法违纪案件的发生,是摆在各级银行和风险管理部门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必须加以认真研究、探索,筑牢预防业务风险的防线,确保金融工作的稳定健康发展。本文从金融信息安全的角度来探讨基层央行业务风险的防范。

一、金融信息化形势下风险防范的特点

(一)金融风险的内涵和外延发生重大变化。金融风险已不仅仅是人、财、资金安全的范畴。正在向人、财、资金安全、实体资源安全、网络安全、信息安全、数据安全、信息保密、有害数据、病毒防护、黑客攻击、非法入侵、智能犯罪等全方位、立体化转化。传统的以重点保卫金库安全和防范资金风险的理念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金融风险从有形向无形延伸。金融信息化使大部分的信息和数据通过计算机进行存储、加工处理,成为看得见摸不着的东西,更多地表现为网络银行、网络金融、信息金融、知识金融和数字金融,具有隐蔽性,一些风险和案件的发生不易被察觉,也给审计和监督带来新的挑战。

(三)金融风险的形式呈现多样化趋势。一是在金融信息化条件下,由于计算机信息有共享和易扩散等特性,在处理、存贮、传输和使用上很容易扰滥用、遗漏和丢失,甚至被泄露、窃取、篡改、冒充和破坏,还有可能受到计算机病毒的感染;二是由于操作者的误操作引发操作风险;三是信息系统的安全面临多种威胁,主要有“黑客”攻击、程序化的侵入攻击、计算机病毒、利用系统隐蔽通道的攻击、拒绝服务攻击;四是办公自动化运转流程相应发生较大变化,文件传输保密、存贮介质的管理与传统方式有着截然的不同;五是资金清算系统存在被黑客攻击、网络盗窃、病毒破坏的风险;六是计算机网络系统有系统瘫痪、丢失数据等风险困扰;七是计算机智能犯罪。利用计算机系统实施金融诈骗、盗窃、挪用公款等,它具有专业性与业务性、犯罪手法的隐蔽性和多样性、犯罪后果的严重性等特点,犯罪分子有时只需在键盘上轻敲几下,就可能窃取巨额的款项。同时,还具有行为人的持续性、行为时与结果时的分离性、侦察和取证的困难性等特点。

金融信息化引发的巨大变化和风险特点,要求必须从以人防和制度管理为主向依法管理、制度建设和技术防范转变,从主要预防资金风险向资金、实体资源安全、数据安全转变,从事中或事后监管向事前监测、事中跟踪、事后监督转变。

二、基层央行业务风险点透析

(一)业务办理启动环节风险防范的“疏点”。一是道德风险引发业务操作风险失范。管理人员与操作人员对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防范风险的警惕性不高,内部的管理控制不到位。如操作人员不认真执行口令保密制度和操作规程,没有认真履行职责,审核不严、操作失误;管理层对制度执行情况检查不到位等。二是人力风险导致业务操作风险失控。大部分县支行只靠一人行使科技管理职能,休假或参加培训,往往造成科技维护空白。科技人员又兼任计算机安全员,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同为一人,计算机安全管理无从谈起。

(二)业务办理转型环节风险防范的“空点”。外部转型包括宏观政策调整、市场供求急变、同业竞争加剧等变化;内部转型包括业务运行方式的转变、业务流程的再造、新系统上线等。这些变化都容易产生管理真空,给作案分子可乘之机。

(三)业务办理转换环节风险防范的“弱点”。《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和《大额支付系统》等的陆续成功上线,取消了县支行的会计核算主体资格,业务内容仅包括同城清算业务、发行库存取款业务和零星的支付往来业务。由此,大多数的县支行把工作重心转向财务管理与核算、账户审批等业务,而对会计基础核算工作则不再重点关注,与之相关的内控工作也随之松懈。

(四)业务办理衔接环节风险防范的“难点”。随着国库核算系统不断升级完善,国库数据集中,会计核算体系独立,国库部门走向资金清算的前台,高智能、高技术的作案手段也随之增加,加大了国库资金风险防范的难度。首先是计算机病毒问题。现在国库会计核算系统主要通过人行内部局域网传输数据。这种半开放的网络极易受到病毒攻击。其次是网络非法入侵问题。由于现在内联网未就重要部门实行专门的网络安全措施,只能依靠简单的口令密码进行控制,很容易被解密遭受网络远程攻击。再次是国库会计核算系统自身设计有缺陷。如国库会计核算程序中的权限分配机制不完善,表现为一级会计主管权限过大,一旦没有较好的制度约束和事后监督,就容易出现主管违规操作带来资金风险。

(五)业务办理收关环节风险防范的“盲点”。一是日终业务处理中风险防范“盲点”。每日下班前一小时,往往因下班时间在即,容易出现违规操作甚至“一手清”现象的发生。二是事后监督工作中风险防范“盲点”。目前事后监督人员主要依赖于手工计算、翻阅、勾对,体现的是一种纠错功能,难以及时防范计算机操作风险,对经办人员执行有关岗位责任制等规章制度不能适时有效监督,对支付系统有些业务处理不能起到把关堵口的作用,尤其是难以防范支付系统资金划拨风险。

三、金融信息化条件下业务风险防范对策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信息化风险管理保障机制。充分认识信息化风险防范的紧迫性、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实行风险、案件预防工作“一把手”负责制,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贯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积极预防、综合治理”的指导方针和安全教育与规章制度约束相结合、积极预防事件发生和有效的应急处理相结合、安全管理与风险监察相结合的原则,落实信息化安全责任制,打牢预防信息化风险的基础。

(二)制定推进规划,建立信息化风险管理制度和技术防范机制。在充分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规划论证,尽快建立一套包括风险防范机构、人员、岗位分工、岗位定期轮换、业务复查核对、计算机机房、数据、磁介质、计算机数据输入输出和存贮控制、保密安全监督、信息化风险监管的制度标准,规范内部人员操作行为和健全内部制约机制,做到有章可循。加强技术防范,一方面要采取加密措施,另一方面利用防火墙、系统安全监测、系统身份认证等技术安全手段,不断提高信息网络的坚固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真正达到“四防”,即:“防泄密”、“防病毒”、“防黑客”、“防篡改”,做到防患于未然,增强信息化系统的可生存性、服务的连续性和行为的完整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