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智能农业的发展前景

智能农业的发展前景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31 16:39:37

智能农业的发展前景

智能农业的发展前景篇(1)

3000村委会坐落在一处小山坡上。得知记者来访,好客的村支书景有智热情地把记者请进办公室,捧出金黄的橘子让记者品尝。

3000柑橘产业

促村富农家乐内喜气盈

3000“花果村以前可是远近闻名的穷村呀!这些年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才有了这样的巨大变化!”提起花果村发生的变化,景有智感慨万千。

30001974年,景有智高中毕业后回到村小学当了民办教师。那时的花果村家家住着茅屋土坯房,坡上种着玉米、红薯、黄豆等五谷杂粮,村民们靠天吃饭,过着贫困的日子。1982年,28岁的景有智辞去民办教师回乡当起了村主任。如何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成了景有智日思夜想的问题。

3000通过调研,景有智决定动员农户栽种适合本地土壤生长的金果树――柑橘。当时在号召农户栽种柑橘树时,很多农户持观望态度,景有智便第一个带头在自家的10多亩责任田中栽上了树苗,又动员亲友和部分党员干部也积极投入到产业发展的队伍中来。经过四五年的苦心经营,这些农户都有了丰厚的经济收入,种柑橘树的村民一年比一年多起来,在他当村支书后,更是大力号召农户弃粮栽树。

3000通过规划,村上将2500亩坡地变成梯田,栽上柑橘、樱桃、桃、杏、李等果树。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花果村栽植柑橘达3470亩,人均2.5亩,仅此一项每年带来收入1300多万元。“褒河蜜橘”品牌注册,还获得了国家认定的绿色无公害产品标识。

2009年开始,休闲观光度假游兴起,村上转变思路,鼓励村民依托柑橘产业和优美的浅山丘陵环境,大力发展农家乐。在短短五六年时间里,花果村农家乐由最初的14户发展到现在的67户,年接待游客55万人次,户均收入5万余元。201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余元。在花果村党支部的带领下,花果村形成了以柑橘采摘、生态观光游、休闲农家乐为主的产业发展链,昔日的穷山沟,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花果山。

3000新型农村社区的华丽转变

3000村子富了,如何推动传统村庄向新型农村社区转变,又成了以景有智为首的村委会班子成员思考的问题。

30002013年,花果村成立了以村支书景有智任组长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在广泛征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花果村新型社区建设实施方案》,决定首先将市区服务体系建设项目重点放在村卫计室、农家书屋、体育健身工程、信息服务等村级活动场所上,并进行科学布局和规划。

3000为使社区服务功能与休闲农业功能有机结合,花果村配合土地部门新开垦荒坡地400亩,种植格桑花300亩,薰衣草100亩,同时还修建了停车场,开通汉中市首条通村公交专线,配合区镇打造了5000亩农耕文化休闲观光体验区,成立了文艺演出队、广场舞队、秧歌队排练文艺节目定期进行演出。

智能农业的发展前景篇(2)

从2010年在业内首次发起举办第一届以“会”为主的国际性会议,发展到如今“展会并举”,拥有来自比利时、德国、意大利、荷兰、法国、日本、美国、瑞典和中国等120多家展商参展,展览面积近6000平米;国内外权威专家和企业代表近40位演讲嘉宾,内容覆盖物联网前沿技术、智慧城市与社区、智慧农业与食品追溯、智能交通与车联网、移动支付、大数据、智能电网、智慧医疗、智能家居等各行业应用发展……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暨展览会从“动”、“听”、“展”、“演”等多角度诠释民生物联网新一轮的发展潮流。

智慧农业把关食品安全

智慧农业作为今年活动新增的重点板块,以“慧三农、聚万物”为主题,集中展示物联网技术提升下农业信息数字化、生产自动化、管理智能化的创新成果。国内农业物联网双巨头上海农业物联网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安徽朗坤物联网有限公司首次同台亮相,分别展示其自主研发的“水产养殖物联网系统”以及“智慧农业生态圈”等。同时,欧洲相关领域著名研究机构(LEI Wageningen UR)也带来了未来智慧农业的美好远景,并和中国优秀企业共同探讨行业未来发展。智慧城市勾勒美好生活

只需一个IPAD,就能轻松完成排队挂号、网上订餐、超市配送、代收包裹、家居安防……物联网正好似一张“智慧支持网”,让智慧城市的蓝图成为一个个惠民的应用,开启百姓智能生活新模式。展会现场,来自杨浦、浦东、嘉定的崭新智慧社区,世界500强企业微软带来的云计算智慧城市平台,天龙VHOME智能家居展台,以及来自无锡、杭州、青岛等外省市展团带来的优秀案例展示,都在预示着智慧社区已成为发展主流,智慧城市建设不在遥不可及。

智能农业的发展前景篇(3)

关键词:数字技术;农庄改造;生态;效率

数字技术改造指综合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大数据技术和多媒体等技术,对农庄的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获取、分析、处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实现农庄的农业资源、空间资源、生态环境、客源管理等的科学化、智能化、智慧化。数字技术对农庄的改造,促使传统农庄规划中出现的不科学、不合理、不完善的现象得到解决。本文以福建省南平市博远农庄为例,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改造规划,探讨传统农业园区数字化改造的理论与方法,以期为该类农业园区规划提供借鉴。

1数字技术对农庄改造的启示

1.1促进农庄规划的科学化由于农庄改造规划设计过程需要大量基础资料分析整理,所需基础资料数据量大,涵盖面广,而传统农庄的基础数据还没有完全数字化,数据缺乏高效管理,造成许多数据丢失和数据变动问题,这就在不同程度上对规划方案造成了影响,并随之出现一系列问题,如:景观营造缺乏对基础自然资源现状的充分利用和尊重,破坏农业观光的本质;缺乏科学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指导,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便需要对农庄进行科学化的规划改造。运用数字技术对传统农庄进行改造,有利于实现社会、空间、环境的一体化的规划目标,从而促使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例如运用数字技术之一的地理信息系统,在计算机系统支持下,可对农庄的地理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存贮、查询、处理、分析与可视化表达。其主要功能是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反映地理对象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拓扑关系,描述地理信息的动态演变,时空建模,分析地理系统的演化过程,最终进行科学决策[1]。

1.2促进农庄管理的智能化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风向、风速、雨量等数据都是农庄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生态数据,通过云计算、物联网等新的数字技术的支持下,这些数据将被传输到服务管理平台进行分析处理并形成参考信息,农庄可据此对农作物及其他相关管理内容做出安排。并且农庄管理者可在物联网终端上浏览智能温室内蔬菜的实时生长情况,从而进行精细化种植。通过屏幕便可查看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为其量身定做灌溉和营养计划。依托于云计算等先进的数字技术,大力推进农庄创新,建设适合城市人群需要的特色农庄,才能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体验大自然带来的清新,享受真正的绿色生活,向往智能化的生活环境[2],提高城市生活的服务效率[3]。

1.3实现农庄服务的智慧化农庄服务的智慧化就是通过物联网基础设施、云计算设施、地理空间基础设施等数字技术手段,融合社交网络、APP等终端工具和方法,实现数字反馈的时效性。农庄服务的智慧化可强化客户关系管理。农庄应将与客户的线上交流活动与线下跟踪活动相融合,做好线上的客户意愿咨询与线下交易的无缝对接,有效提升生态农庄与客户及潜在客户间的交流与互动效率。这便要求生态农庄通过微博平台和微信公众号等数字社交网络平台来关注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变动趋势[4]。外地客商也可通过物联网终端平台上浏览大棚内蔬菜的实时生长情况,农作物的生长环境,真正实现溯源清晰。

2数字技术在博远农庄改造中的应用

2.1前期资料数字化收集与处理基础资料数字化收集与处理是各类规划的基本保障,是景观规划或景观设计初期的主要任务,所以对博远农庄改造项目规划前期的基础数据收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功能。数字化收集与处理主要分为:平面数字收集与处理即资料收集、数据共享与信息交流,空间数字收集与处理即空间分析与信息提取、景观处理等方面,下面就针对这点,依例进行简要的分析和阐述:

2.1.1平面数字收集与处理数字技术在农庄改造应用的过程中,首先是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方面,将计算机作为主要的媒介,通过对其相关信息和数据的收集、规划、远程等方式,有效地实现信息、目录检索与查询、改造信息、方案征集、网络会议、网上方案评价等方面的功能。同时,在数字技术应用的过程中,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中的相关功能,可以有效地实现规划信息和数据共享功能,从而有效地提升农庄改造的工作效率,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工作量,这对我国城郊农庄再建乃至相关园林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闽北地区有众多农庄,这些农庄往往占地广、跨地形地貌程度高。南平下辖市邵武市博园农庄的土地现状比较复杂,除农场建设用地、交通工程用地外,草地、林地、耕地、滞留用地、滩涂地、水域面积都较大———即使规划中最少的交通用地亦有2.43hm2,仅占总面积的1%;此外,整个农庄的景观资源也需要重新分析,譬如山泉水稻田共计121.5hm2,它既包含了水域部分,也包含耕地部分。这些分析很多重叠,将交错的数据整合与再分配是改造过程中第一个棘手的问题。因此,需采用数字软件对各项指标进行多维度考量,从而进行权重配比,譬如,交通工程用地需要考虑避让生态景观、连接主要景观外,并且考虑客源的分布,对南平市及各辖市乃至省外旅客成分进行历年数据比对与预测。当然,这还有待更多的后期验证,单从目前的农庄经营效果来看是初步成功的。这些分析中很多如客源分析都是数据共享的,通过网上便可查询,非常便捷。

2.1.2空间数字收集与处理数字技术在农庄改造应用的过程中,还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工作人员提供相对较好的空间数据与相应分析。同时,通过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对其相关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全面的提取和分析,并且在相应的系统中,构建完善的空间层面的数据库。由此,设计双方都可以进行全面的提取和查询,并且对各个数据可以进行全面、长期的统计,这样对工程的操作、编辑、提取及输出等工作的开展和后期的管控提供了重要且可靠的参考依据。在博远农庄设计前期,利用地理3S技术对农庄原基地的自然条件进行分析,并且运用如ArcGSI提供的坡度、坡向测量算法等对场地进行了虚拟测量,这些都已经是常规的数字技术手段。这些数字技术对于地形、地貌复杂的农庄,并且往往没有数据记录史的对象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必经之途。甚至一些简单的测量已经可以通过手机软件协助完成,非业内人士也完全可以进行测量,数字化相应带来的即是大众设计参与度的巨幅提升[5]。平面数字与空间数字的结合也可应用在如农庄工程样式与材质的选定的前期多个方面。利用Au-toCAD3DS、3dsMAX、Quest3D、2Dshaper、SketchUp等软件,构建相应的三维立体模型。同时,在应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材质编辑器的形式,对其样式及材质进行全面的选定,这样便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园林的艺术感;同样,平面数字、空间数字各自内部的相互叠加也是不可或缺的。在农庄内的博物馆就采用了参数化建筑建模,这就是将平面数字联系、集成起来的一种有效方法[6],虚拟现实手段在这些多重数字的集中处理方面是极为擅长的。

2.2中期效果的虚拟数字化展示

景观处理是数字技术在农庄再规划中非常重要的作用之一,主要利用网络信息处理的形式,对农庄景观进行全面的虚拟、描述和处理。整个过程中主要包含有两种展现形式:静态效果展示、动态效果展示。

2.2.1静态效果展示主要是以农庄的二维、三维数字展示、景观效果展示为主,利用3S技术,可以对庄园内的园林资源与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评价,为其后工程施工与维护的开展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同时,经过前期的资料数字化原始收集与简单处理对如水的酸碱度、硬度、导电率等自然条件的数据收集与处理,对包括农庄内农作物的植物选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期的数据使用上非常便捷。农庄设计中反复比对果园与农田的分割、用数据论证设计结果。同时还要结合旅游景观需求,这便是景观效果展示部分。这一部分主要应用了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对景观效果在数字与实际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虚拟展示。因为还有后期实景数字化,故不赘述。

2.2.2动态效果展示主要是在时间轴线上利用遥感图像、地理信息等技术,对农庄原生资源的变迁、农庄次生绿地的发展、农庄长期建设的情况,实施动态预测与模拟。以博远农庄为代表的闽北地区的庄园都背靠大山,有河流穿过,这对农庄绿化、生态保护等各个方面,是非常好的自然优势亦是规划挑战。除此之外,将整个庄园的排水排污系统重新规划,利用ArcGsi技术建立水系模型演示污水处理效果,既能保证污水的快速流通,又能保护旅游景观效果不受太多影响。两种形式的效果展示是相辅相成的,如涵水条件,它既要考虑静态的一些水源特征、储量,又要考虑月降水量分布、多年年平均降水量等等,这些没有数字的支撑很难整合分析,从而准确把握设计的细节。

2.3后期实景的数字化采集与管控

2.3.1农庄实景的数字化农庄的实景数字化主要是指:将庄园风景的真实图像,通过利用图像化等方式,进行全面的表达。数字技术在风景园林应用的过程中,主要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等方面,对其相关的地理信息、资源等方面,进行全面提取。同时,在应用过程中,通过利用可视化、虚拟化等技术形式,对其图像进行全面的技术化处理,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展现数字技术在农庄改造中的作用。在动静效果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实景数字化,强调的是整个循环方法的再验性,这便是区别于中期图像处理的地方。在博远农庄的前、中期景观数据收集、处理中,没有套用类似农庄的效果模板,而是充分利用人工拍摄、航拍图像的再处理,以此演示设计效果。这样不仅便于甲方理解设计方案,也让后期施工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再次得到提前校验。

2.3.2农庄工程后期对旅游景观效果的处理主要通过计算机软件,承接上述的实景数字化处理,对其相应的图像全面过滤,并进行艺术效果分析,主要通过隶属函数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同时,在应用的过程中,通过利用相应的图像处理技术,将其全面的视图进行输出,可以对其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调整,以此提升农庄建设和设计的效果。农庄的景观效果往往需要长期经营(博远以一年为近期规划,五年为中远期),这样的虚拟手段不仅可以更真实地接近实际情况,也是旅游宣传的一部分。2.3.3农庄后期管理的数字化这一部分虽未彻底完成,但依然对其他项目具有参考意义与启发,故一并罗列。农庄的后期管理除了常规的旅游、经营管理,更要强调的是不断监控客源地、客流量、农庄内旅游路线、消费组成等,对相应的农庄部分进行调整;景观的监控则需要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体系,依照不同季节、时间段进行长期的评估,并加以干预改造。依照前期数据收集与处理形成的数据库,在后期可以帮助构建评价体系并做多维参照,这样构成一个基本的循环方法论,可以永续循环以求动态的数字稳定、农庄兴盛[7]。

3小结

新型的观光农业园是在传统农业园基础上,融农业产业和观光休闲为一体的新型产业。笔者通过分析数字技术对于农庄改造的启示,并以南平博远农庄改造为例,阐述数字技术对其景观规划、设计的数据获取、空间分析、成果表现、决策支持、后期的数字化管理等方面的运用,以期为该类农业园区改造提供借鉴。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也逐步被运用到各类规划改造中来,也必将对新型观光农庄的发展,运营中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前勇,马友平,常胜.3S技术导论[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6

[2]汪成亮,温鑫.智能环境下分布式Rete算法[J].计算机应用,2016,36(7):1893-1898

[3]席晓晶.“智慧城市”时代“物联网”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J].物联网技术,2016,6(5):55-56

[4]周永刚.“互联网+”背景下生态农庄的精准营销模式探析[J].农业经济,2015(10):128-129

[5]蒋文燕,栾汝朋,朱晓华.基于VRML_ArcGSI的虚拟旅游景观设计与实现[J].地理研究,2010,9(29):1715-1723

[6]宣千云.参数化建筑建模实例研究[J].江苏建筑,2012(6):111

智能农业的发展前景篇(4)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机械工程;应用措施

1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应用意义

1.1提高监控水平

在一体化系统中,电子监控属于其重要内容之一,不仅可对机械设备运行情况进行多角度监督,还具有报警装置;如设备在运行中出现故障,监控系统将在最快的时间响起警报,并精准判断故障之处,将针对性的维修措施传达给相关部门,便于维修人员尽快制定修复方案,在较短的时间内使系统故障得以解决,安全隐患得到有效消除。

1.2提高机械生产效率

与以往传统机械设备相比,一体化系统的应用可节约更多的能源,电控系统可提高设备运行中能源利用效率。在设备生产过程中,充分发挥电子控制技术的作用和优势,根据实际需求调节能源供给量,使机械生产效率得到显著提升,还有助于节约更多的能源。

1.3提高机械作业精度

将电子控制系统应用到机械设备中,不仅可提高机械设备的精准度,还可实现设备自动化运行。在以往的机械生产中,主要以人力操纵完成生产工作,精度难以得到有效提升,而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应用则可克服这一弊端,使机械作业整体精度得到显著提升。

2机电一体化系统在农业机械工程中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系统作为一种新型技术,由多种技术有机集成而成,可为机械工程发展提供设备支持;通过特定软件发挥该系统的作用和价值,在农业机械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2.1监控技术应用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操作者应经常对农机各项数据进行查看,根据参数情况进行设备调整,为机械正常运行提供保障。为了便于操作者实时查看数据,传感器、仪表等机电监控技术被陆续应用到农机工程之中。通过使用传感器,可精准获取设备当前的运行状态,并在仪表中将各项数值显示出来;操作者可将仪表显示信息与正常情况下数据信息进行对比,以此来判断农机设备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此外,操作者还可根据画面来操作设备,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农机设备,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2.2CAD技术应用

CAD技术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简称,属于计算机图形、数据库、网络通信等多种知识相结合的综合技术。与其他设计工作相比,农业机械的设计较为复杂,内部结构较为繁琐,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和测试。如单纯依靠传统手工计算方式,设计效率较低,难以充分满足当前农业对现代机械的需求。CAD技术则可充分利用网络构图,通过三维图形系统构建数学模型,在网络与丰富数据的支持下,不仅可使农机设备的设计效率得到显著提升,还可为设计者的技术创新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2.3电子信息技术应用

现阶段,农业机械逐渐朝着现代化、智能化的方向转型,与电子信息技术之间的融合日渐紧密,与高效农业、节能农业、集约农业的发展趋势相符合。通过使用电子信息技术,对于设计者来说,可为其提供大量的关于农机设备的资料信息;对于操作者来说,可远程查看设备、操作设备,使生产运行更加精准;对于制造者来说,可通过自动流水线使生产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2.4GPS系统应用

该系统主要采用GPS差分技术、超声波、传感器等,借助计算机软件为农机虚拟仪表提供生产活动所需的三维模型、三维坐标等。对于大型农业生产场来说,在大部分农机的集群运行过程中,通过广泛应用该系统,充分发挥其精度较高的性能优势,及时准确提供作业现场、机器、设备的实时坐标,从而为生产管理者现场调度、策划等提供诸多便利。

3机电一体化系统未来的应用前景

从上述研究可知,机械工程发展离不开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应用,在未来机电一体化系统拥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3.1高智能化

在科技时代背景下,各行各业的智能化水平逐渐提升,这已经成为时展潮流之一。机电一体化也应朝着高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使机械工程获得更加稳健的发展。同时,高智能化也是机电一体化系统发展的根基,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将更多智能化技术引入其中,带动机械工程发展。此外,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机械设备可自动进行故障识别和排除,工作参数得以优化,甚至可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自动运行,这也是机电系统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3.2绿色环保

工业化的发展虽然使人们生活质量得以提升,但其带来的环境问题却日益严峻。目前,我国大力提倡节能环保,机电一体化的发展也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走绿色环保道路;在满足机械工程生产需求的同时,在产品使用、生产运行中加入更多的环保元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机械工程朝着绿色节能的方向发展。

3.3光机电一体化

目前,机电一体化作为先进科技逐渐得到普及,在未来的发展中,光机电一体化将成为新的发展潮流。借助光学技术的力量,将其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相结合,可使系统中传感器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信息处理、动力系统等功能也得到进一步完善,显著提升农机工作效率和精度。

3.4轻量型

在集成电路与微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机电产品将逐渐朝着轻量型的方向发展,重量更轻,占地面积更小;使以往大而重的农机设备得到有效改进,并节约在生产活动中所消耗的能源,同时为操作者提供更加舒适的作业条件。

智能农业的发展前景篇(5)

白沙县青松乡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以农业结构调整为手段,不断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近年来发展林下种植南药益智已取得初步成效。介绍了青松乡林下种植南药益智的发展现状,指出目前发展林下种植南药益智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发展林下种植南药益智的相关对策。

林下经济是借助林地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现有的林木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在林冠下开展种植,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2007年2月17日总理在辽宁抚顺农村考察时提出:“能够保护好生态环境,发展好林下经济很重要”。发展壮大林下经济是延伸生态经济产业链,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战略举措;是解决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民生工程,是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增长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青松乡以打造“南药之乡”为抓手,充分发挥林下资源这一优势,大力发展益智特色产业种植,不仅促进了绿色增长,推动了可持续发展,还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了全乡经济社会有好又快发展。这符合省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发展要求。

1 青松乡林下种植南药益智的现状

1.1 青松乡基本情况

青松乡辖6个村委会、一个乡农场、28个自然村、38个村民小组。全乡总人口9600多人,农村人口8500多人。全乡主要种植橡胶、甘蔗、木薯、南药益智。据统计在全乡辖区内有橡胶种植面积3.6万亩可适宜发展林下种植南药益智,可利用林下土地资源丰富,发展林下种植南药益智的前景非常好。

截止2014年,青松乡林下种植南药益智已达12000多亩,并建立了打炳村委会和拥处村委会2个南药益智种植示范基地。

1.2 林下种植南药益智的情况

1.2.1林下种植南药益智初具规模

在橡胶、甘蔗价格持续走低的情况下,青松乡积极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发展林下经济――发展林下种植南药益智。现在,青松乡林下种植南药益智正一步步走上发展的正规化,从2006年的800亩发展到2014年的12000亩。

1.2.2林下种植南药益智成效初显

青松乡地处霸王岭部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在已栽培的橡胶林下种植南药益智充分利用了林下空间,在保护林地的同时促进了农民增收。种植南药益智后三年可产生经济效益,收获期长达30年。2014年,益智干果收购价达到了70元/公斤。全乡可收获的益智产值达800多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9.35%,人均增收660元,已成为青松乡促进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2 当前发展林下种植南药益智存在的不足

2.1 南药益智优质种苗供应不足

发展林下种植南药益智,种植南药已经得到实惠的农民扩大种植规模的热情很高,但优质南药益智种苗供应不足,不能满足当前农民朋友们种植的需要,直接影响和制约到林下种植南药益智的发展。

2.2 种植管理技术水平低

绝大部分农户林下种植南药益智仍沿用传统的种植方式,粗放式管理。在种植管理方面完全凭经验进行,有的甚至是少管或不管,只等采摘收货,导致益智产量较低、品质不高。

2.3 种植南药益智规模小

近年来,青松乡林下种植南药益智虽然取得了初步进展,但是目前主要是农户们都在自家的橡胶林地种植,整体种植比较分散,全乡没有很好的实行集中连片种植,难以形成规模优势。

2.4 思想认识不到位

部分农民思想不解放,“等靠要”思想严重,主动改变贫穷落后现状的意识不强,对林下种植南药益智的效益、市场前景等认识不够,对发展林下种植南药益智持怀疑观望态度,缺乏参与的热情。

2.5 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提高

2012年12月,青松乡在白沙黎族自治县民政局注册首个益智种植协会――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益智种植协会。青松乡益智种植协会成立时间短,市场组织化程度低,没有集中种植户统一销售,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益智各种植户单兵作战、自种自销,益智销售价格幅度有所降低。

3 发展林下种植南药益智的对策

3.1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讲求实效”的原则,对青松乡林下种植南药益智进行合理布局,努力探索和推广切合青松乡实际、适宜青松乡发展的林间种植模式,要根据青松乡的农林资源禀赋、区位优势,进行高起点、大手笔的规划,制定青松乡林下种植南药益智方案(逐年规划种植益智亩数),提前规划好发展蓝图,将会逐步扩大林下种植南药益智规模,提升益智产业化发展。

3.2 建立基地,扩大规模

今年来,随着农户种植南药益智热情高涨,当前的益智苗供应已经难以满足农户们的种植需求。一是乡政府建立益智苗圃基地,加大益智苗的供给,解决群众在实际遇到的种植问题,做好服务性政府;二是益智发展模式。采取“政府引导、业主(企业和协会)投资、农民参与”的方式,农民以林地资源与劳力作为投资资本,企业提供益智种植管理技术以及益智种苗、和生产肥料作为投资,双方按照种植合同一定比例分成,大力推行林下种植南药益智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在乡政府的正确引导下,青年朋友们应积极的在橡胶林中集中连片种植,逐步扩大益智种植产业规模。

3.3 强化服务,合力推动

发展林下种植益智,涉及千家万户,需要县、乡众多部门精诚合作、优势互补、协调服务、形成合力。一是由乡政府牵头,成立专业技术服务队,整合技术服务资源,深入实地开展技术服务,加强技术培训,解决益智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不断提高农民技术骨干和种植示范户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二是搞好资金服务。县、乡财政应根据工作需要,每年预算一定的专项资金,给予益智种植的发展,重点扶持经济困难的种植户。进一步加大上级扶持资金整合力度,在不违反项目使用范围和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与林下种植南药益智结合起来,进行整合和捆绑投入,共同促进林下益智快速发展。

3.4 制度保障,政策支持

一是建立领导体系。乡要成立林下种植南药益智工作领导小组,乡林业、民政、农业、畜牧、财政、计生等相关部门参加,办公室设在农业服务中心。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有关部门负责落实,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到位。

二是政策上支持。在发展林下种植南药“益智”上,县、乡两级政府要从政策、种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贴息补助和直接投资。积极帮助、支持林下种植南药益智的农户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在物质上表彰一批林下种植南药益智示范户,鼓励更多的农民解放思想、坚定种植南药益智的信心,促进农民增收。

3.5 销售渠道,打造品牌

一是销售渠道。随着青松乡林下种植南药益智的规模不断扩大,要考虑群众们种植益智的销路问题,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青松乡益智种植协会重点对全乡种植户提供信息、销售一条龙服务,充分发挥协会的自身作用,积极推进“公司+协会+农户”的销售模式,在益智种植协会的牵引下,直接把益智产品销售给公司,增加农民的收入。

智能农业的发展前景篇(6)

[关键词]大数据;互联网+;农业;智能灌溉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2.115

[中图分类号]TP391;TP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2-0-02

0 引 言

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计算机的相关技术被引用到各个领域。智能灌溉系统是融合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与移动终端控制等多种高新技术,自动采集光照、温度、土壤水分、空气湿度等信息,通过无线通信技术传输给信息管理系统,自动控制喷水灌溉、通风除湿等设备,从而调节环境参数。

智能灌溉系统应用大数据策略,在云服务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处理,以关联图表显示历史记录,为农业专家提供决策支持,同时获取国家气象局天气预报信息,根据天气状况和作物需要智能调节喷水灌溉策略,调整用水量,实施精准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智能灌溉系统支持多种应用场景如智能花园、温室大棚、高尔夫球场等,提供Web版、桌面版、移动终端3种管理系统供用户使用,使其随时随地操作管理。

智能灌溉系统采用WiFi技术实现远程无线通信,采用Zigbee技术构建底层无线传感网,节能低耗,能够根据应用场景规模灵活增加无线节点模块,不会因为监测点过多而使布线复杂,降低系统维护运营成本。

1 职能灌溉系统总体结构

系统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系统总体结构图

系统实验室模型及部分实物操作界面如图2所示。

图2 实验室模型及部分操作画面

2 智能灌溉系统功能模块简介

本系统根据物联网三层体系结构设计,功能模块划分及其主要设计内容如下表1所示。

3 智能灌溉系统简易操作说明

下面主要说明桌面版管理系统、Web版管理系统、移动终端版管理系统的操作使用方法。

3.1 桌面版管理系统

桌面版管理系统主要功能模块有:操作控制模块、数据与命令查看模块。其中,操作控制模块的功能如下:这部分提供了实时场景的选择,区域实时数据的显示,区域手动操作和自动控制的设置。可以通过输入服务器地址,进行场景的选择,然后对该场景下的区域进行手动控制,实时控制底层终端控制设备,也可以开启自动控制,输入要自动控制的参数范围,系统会根据输入的控制参数,进行自动控制。

3.2 Web版管理系统

3.2.1 登录界面

系统的开始页面,界面简洁友好。只有获取权限才能进入控制系统。

3.2.2 首页

这部分主要是显示项目的一些图片,页面下方是项目的介绍。

3.2.3 监控中心

这是本程序的核心部分,在这个页面中,能够通过仪器表查看到当前的数据,并提供了天气预报,能够根据需要设置自动控制的外界条件,或是进行人工的操作处理。

上述界面中,上面部分是最近一次采集到的数据,以仪器表的形式生动地展示出来,左下角是自动控制时的温湿度,光照强度的控制范围,在这里输入要控制的范围后,系统会根据用户输入的范围自动调控。右下角是系统的自动控制区域,在这里用户可以进行手动控制。

3.2.4 数据分析查看

将历史记录以关联图表的形式展示出来,一目了然,为农业专家进行数据分析提供决策支持,最终确定适于作物生长的控制策略。

3.2.5 操作记录

将用户的操作即自动操作记录下来,便于查看。

3.2.6 退出

程序退出后,系统的工作模式不变,保持原状。点击退出后,登录状态被重置,并跳转到登录页面。

3.3 移动终端管理软件

3.3.1 登录部分

这个是手机端的登录界面,简洁明了,选择联网模式,输入账号密码以及当前的服务器地址即可登录,可以选择保存密码,方便下次登录。

3.3.2 数据查看中心

选择当前环境模式和区域,即可查看当前的实时数据。

3.3.3 控制中心

选择当前的场景模式和区域,就可以对该区域进行控制,可以根据需要输入环境参数,设置自动控制的范围,也可直接进行手动控制。

智能农业的发展前景篇(7)

信息化不是智慧旅游的全部,但它是智慧旅游的根基。旅游业的信息化建设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鼓励在线旅游企业与传统旅游企业融合互补,协力进行旅游经营模式变革和技术创新。传统旅游企业更要加强信息化建设,通过“互联网+”进行自我创新升级。智慧旅游的信息化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具体到一个景区来讲,它包含的内容有景区安全保障智能监控工程、景区电子门票工程、景区流量实时统计工程、景区应急管理、景区紧急救援工程、景区多媒体展示、网络虚拟旅游工程、景区自助导游工程和景区游客互动工程等。

提升信息化有利于带来旅游管理水平的提升。利用先进信息技术与公安、交通、工商、卫生、质检等部门形成信息共享和协作联动,行业管理者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游客的旅游活动信息和旅游企业的经营信息,提高旅游预测预警能力和应急管理能力,及时处理游客投诉和旅游质量问题,实现旅游行业监管从传统的被动处理、事后管理向过程管理、实时管理和事前预测转变。2015年9月20日,“12301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启动。该平台是国家旅游局首次采取PPP模式建设运营的大型旅游公共服务示范项目,具备旅游公共信息与资讯、旅游产业运行监管、全国景区门票预约与客流预警、多语种旅游形象推广与国家旅游大数据集成等5大战略功能。

建立企业信用评价系统

大数据的理念与模式同样可以应用于监督完善市场秩序。相关监管部门可以建立旅游企业信用评价系统,及时采集与旅游企业服务情况相关的信息(比如游客评价等),并通过多种渠道,督促旅游企业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大数据只有开放共享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企业信用评价系统可向游客、监管部门和旅游企业开放。游客可从该系统获取各旅游企业的诚信度、投诉数量和投诉原因,为制定出游、出行计划提供决策参考。相关监管部门通过了解各旅游企业的信用状况和游客评价,为奖惩相关企业提供依据,进而保证各项监管政策的有效落实。企业信用评价系统对旅游企业而言更是一面镜子,企业从中不仅可以看清自己的信用状况,还可以了解行业信息和游客的需求信息,从而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旅游业相关监管部门十分重视完善旅游行业市场秩序。2015年,国家旅游局先后印发了《依法治理旅游市场秩序三年行动方案(2015年)》、《国家旅游局公安部工商总局关于治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的通知》等相关文件,要求各级旅游主管部门遵循“政府主导、属地管理、部门联动、行业自律、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原则,重点治理旅游市场欺行霸市、垄断市场、虚假广告、价格欺诈、偷税漏税、非法经营、欺客宰客、强迫消费等违法行为,通过约谈企业、网上举报、重点查办、明查暗访、媒体曝光等系列“组合拳”,有效遏制旅游市场乱象。

打造游客消费征信体系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石,它要针对交易双方。我们不仅要建立针对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也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针对游客的信用体系。有时旅游行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是旅游企业造成的,而与游客的不当行为相关。游客行为的失范同样会降低旅游服务的质量与体验。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那些留在景区上的“XXX到此一游”的字迹,以及随地乱扔垃圾。

相关监管部门已经开始探索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与征信系统关联起来。2015年5月,《国家旅游局关于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正式。该文件第六条规定,“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形成后,旅游主管部门应将“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信息通报游客本人,提示其采取补救措施,挽回不良影响。必要时向公安、海关、边检、交通、人民银行征信机构等部门通报“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被一些人形象地称为“游客黑名单”。国家旅游局公布的首批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三起不文明行为的4名当事人上榜,涉及到的具体不文明行为是大闹航班、强行打开飞机应急舱门、攀爬红军雕塑照相。当事人的档案号、姓名、性别、籍贯和不文明行为的事由等在内的不良记录,将根据不文明行为情节及影响程度的不同,被保留2年到10年不等。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智慧旅游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包括交通、厕所、停车场、游客集散中心和旅游问询中心,还要完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旅游局《关于实施“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通知》指出,推进旅游区域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机场、车站、码头、宾馆饭店、景区景点、旅游购物店、主要乡村旅游点等旅游区域及重点旅游线路的无线网络、3G/4G等基础设施的覆盖,保障“旅游+互联网”基础条件。到2020年,实现3A级以上旅游景区和3星级以上宾馆无线网络全覆盖。

推动公共服务模式创新

通过构建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可以有力推动公共服务模式创新,解决旅游业在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旅游厕所问题为例,管理缺位是致使厕所成为旅游业公共服务短板的重要原因之一。借鉴国外经验,恰当引入商业力量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比如德国认为采用市场化手段运营公共厕所,不仅可以弥补政府资金上的不足,还可以推进公厕在节能、节水、环保等技术上的创新。德国的瓦尔公司向柏林市政府免费提供公厕设施,回报是获得这些厕所墙体广告的经营权。由于这些厕所不仅干净卫生、设施先进,而且设计上也颇有创意,很多游客都喜欢用瓦尔公司的厕所。凭借积聚起的人气优势,瓦尔公司的公共厕所获得过香奈尔、苹果等多家知名品牌的广告投放,每年盈利几千万欧元。

做好产品和服务创新

互联网是一个颇为讲求创新的行业,不仅是技术创新,还涉及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基于“互联网+”的智慧旅游,所追求的也不只是技术层面的信息化,而要不断推出创新产品和服务。我国正在从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转变,度假旅游对产品和服务的丰富程度和体验会提出更高要求。我国观光旅游资源丰富,但休闲度假资源和产品不足。比如我国海岸线很长、岛屿众多,但是做好滨海度假旅游的地方不超过10个。由于度假产品不足,一部分游客会选择去国外度假旅游,还有一部分游客会选择去各大景区进行观光旅游。在某种程度上,一到“黄金周”各大景区人山人海的“爆场”景象,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度假旅游产品资源的不足。为了应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新需求,国家将放宽在线度假租赁、旅游租车等“互联网+”新业态的准入和经营许可,并将大力发展旅游商品创意研发和旅游装备制造,发展老年旅游、研学旅行、健康旅游和邮轮经济等。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我国智慧旅游发展的高速度、高标准、高要求形成了很大的优秀旅游人才缺口。国家旅游局人事司副司长余昌国曾表示,目前我国旅游直接从业人员为1350万左右,今后几年将每年需新增50万到60万人,但目前每年30万不到的毕业生显然供不应求。同时,由于旅游行业待遇不高、工作辛苦,常常需要“三班倒”和节假日工作,行业人才流失严重,更加剧了行业供需缺口。

发展智慧旅游需要紧跟“互联网+旅游”带来的新特点、新趋势,针对性地打造好人才队伍。智慧旅游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行业,旅游人才队伍的培养更要追求创新,才能满足需要。国家旅游局已经决定组织实施“万名旅游英才计划”,从2015年起利用3年时间,分批遴选、资助10000余名旅游相关专业的教师、学生以及旅游企业拔尖骨干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开展研究型英才培养、创新创业型英才培养、实践服务型英才培养、“双师型”教师培养、旅游企业拔尖骨干管理人才培养和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多个人才项目。

各地也可以针对自身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情况,利用好本地教育资源培养旅游人才。热门旅游城市苏州也面临缺少旅游人才的问题。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臧其林认为,苏州旅游人才的培养,应该由苏州本地院校担当最主要的任务。这不仅是因为面对全国性的旅游人才紧缺状况,寄希望大面积从外地引进人才并不现实,也是因为旅游业要求从业者更了解当地,对当地文化历史有感情的特殊性。苏州旅游人才的培养,在层次上需要进一步提高在新晋就业者中高职毕业生所占比例;在方向上,也要改变绝大多数只限于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两大专业的现状,丰富专业方向,以适应苏州旅游发展对人才素质不断提升的要求。

适应新特点,建立新标准

目前我国旅游业面临两大变局,一是正在从以观光旅游为主向以度假旅游为主转变,二是从以线下旅游为主向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转变。我国先前关于旅游的政策、制度和标准等,多是针对观光旅游、线下旅游而制定,比如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管理条例、A级景区评定标准和酒店星级标准等。置身旅游业发展的新变局,可以针对新特点建立新标准。另外不仅要建立好标准,还要实施好标准,不能仅仅让标准停留在纸上,而要体现在行业实践中。国家旅游局已经提出要加快制定和实施国家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企业、智慧旅游乡村标准。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编制的《中国智慧旅游城市(镇)建设指标体系》分为4级指标:一级指标5项,分别为平安、诚信、服务、智能和宜游;二级指标19项;三级指标42项;四级指标237项。

充分发挥乡村的旅游潜力

利用“互联网+”发展好乡村旅游,通过旅游让一些贫困的乡村脱贫致富。这需要做好乡村旅游的规划指导、市场推广、人才培训,搭建好基础设施。“互联网+乡村”旅游要具体结合各地独有资源与特色,因地制宜,发展好特色旅游。在充分发挥农民朋友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好游客服务的同时,保护好农民的利益。今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指出“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加强规划引导,研究制定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用地、财政、金融等扶持政策,加大配套公共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强化体验活动创意、农事景观设计、乡土文化开发,提升服务能力。保持传统乡村风貌,传承农耕文化,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和保护,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创建水平,加大美丽乡村推介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