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智能交通研究现状

智能交通研究现状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31 15:16:31

智能交通研究现状

智能交通研究现状篇(1)

摘 要:近年来,智能交通系统及其标准化建设成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事项。从标准制修订分布、标准化技术组织、标准推广实施等方面分析了我国智能交通标准化现状,并从顶层规划、专业机构职能、企业主体地位等角度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智能交通 标准化 标准

智能交通系统(ITS)又称智能运输系统,是在较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之上,通过应用先进的信息、通信、计算机、自动控制和系统集成等技术,加强载运工具、载体和用户之间的联系,提高交通系统运行的有序性和可控性,实现提高运行效率、减少事故、降低污染,建立一个高效、便捷、安全、环保、舒适的综合交通体系。近年来,智能交通系统及其标准化建设日益受到重视,《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智能交通”、“加强智能交通技术标准制修订”等要求,并将以“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重大科技研发专项、信息化示范试点工程、节能减排示范推广工程、重点实验室建设等为抓手,显著提升我国智能交通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2012-2020年智能交通发展战略》更是国内第一部通过政府文件形式出台的智能交通发展战略,其中也明确将标准化作为四大战略目标之一,提出应用导向、加快智能交通标准化建设的新要求。标准化建设已成为智能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我国智能交通产业发展概况

我国在交通运输和管理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开始跟踪国际上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并通过召开国际性研讨会、成立试验室和研究中心等方式,加强国际技术交流,不断提高ITS 技术研究水平。目前,国内智能交通企业约有2000多家,主要集中在道路监控、高速公路收费、GPS、地理信息和系统集成等环节,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深圳和济南等是智能交通发展较好的几个重点城市。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智能交通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参与企业众多、品牌杂乱、企业规模小、成立时间短、竞争力弱、产品和服务的性价比低、顾客满意度低等问题,且主要依靠重大示范项目的推动。例如,“十五”期间,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安排了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开发和示范工程、现代中心城市交通运输与管理关键技术研究等项目,确定了我国10个智能交通系统示范城市;在产业化项目中安排了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化专项、汽车电子产业化专项和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等重大项目,促进了我国智能交通系统从技术研究到工程示范应用的全国开展,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已成为各地交通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十一五”期间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家综合智能交通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取得重大进展,其中北京奥运智能交通管理与服务综合系统、上海世博智能交通技术综合集成系统、广州亚运智能交通综合信息平台系统和国家高速公路联网不停车收费和服务系统为近年来我国举办的大型国际活动提供了智能化交通管理和出行服务技术支撑。

 

二、我国智能交通标准化现状

据统计,截至2012年12月,我国智能交通相关现行国家标准共计148项,且全部为推荐性国家标准。其范围包括术语与定义、基础信息编码及表述、数字地图及定位、专用通信、信息服务、交通与紧急事件管理、电子收费、综合运输及运输管理、车辆辅助驾驶与自动公路等,形成了以分系统标准为主体,以通用标准为配套的智能交通标准体系。

 

(一)标准制修订分布情况

共有148家单位以第一起草单位身份参加了智能交通相关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其中部级单位起草129项标准,占比87.16%,北京、广东、湖北、辽宁、江苏、陕西、山东各省紧随其后(见表1)。

 

数据来源:根据“浙江省标准信息与质量安全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www.spsp.gov.cn)中的相关数据整理获得。

(二)标准化技术组织发展情况

标准化技术组织一般包括专业技术委员会(TC)、分技术委员会(SC)和直属工作组(直属WG),是制定和维护标准的主要力量。对一个省份或地区而言,其在全国标准化技术组织的影响力直接决定了该地区参与国家标准制修订的能力。

 

截至2012年12月,我国与智能交通直接相关的已成立的标准化技术组织有全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ITS标委会)、全国电子业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交通工程设施(公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4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其中,ITS标委会承担智能交通标准制修订的主要任务,从事全国性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的技术工作组织,负责智能运输系统领域的标准化技术归口工作。

 

自成立以来,ITS标委会已经开展了大量的标准制定工作,如正式颁布27 项、报批11 项、审查6 项、送审稿2 项、征求意见稿24 项等,并针对“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交通信息行业集中推出13 项标准征求意见。内容涵盖智能交通系统的通用术语、数据字典要求、体系架构及服务等,道路交通信息采集、电子收费系统、专用短程通信技术、交通管理信息属性分类与编码、道路信息及控制系统等。在研的国家标准包括道路交通信息服务系列标准等。在组织结构上,ITS标委会下设3个工作组,分别为联网电子收费工作组、交通信息工作组、先进交通管理工作组。

 

(三)标准推广实施情况

1.标龄

标准应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制修订完善。据统计,2008-2012年是我国智能交通标准制修订的高峰段,所制订和修订的主要智能交通标准数和相关标准数分别达52和113项,占比分别为84%和76%。截至2012年12月,148项智能交通相关国家标准的平均标龄4.9年。其中,标龄大于等于10年的标准有17项,占比11.5%;标龄小于等于5年的标准有102项,占比70%。由此可见,我国智能交通的国家标准更新速度还是比较及时的,但部分国家标准的标龄已明显偏高,今后需加强这类标准的复审和制修订工作。

2.标准采标情况

主要智能交通国家标准采标统计如表2所示,62项主要智能交通国家标准中有30项采用国际标准,占比48.4%。其中等同采用为18项,占比29.0%;修改采用为4项,占比6.5%;非等效采用为5项,占比8.1%。其主要采标来源为ISO标准,共27项,占所有采标类型的90%。

 

智能交通研究现状篇(2)

 

关键词:智能交通 运输系统 发展 状况 对策 

智能运输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的主要思想是将传统的交通系统看成是人、车、路的统一体,运用计算机、通信、人工智能、传感器等领域的先进成果来彻底改变目前被动式的交通局面,使人在驾驶过程中可以随时通过gps/gis、广播、信息板等手段了解目前的交通状况,而交通管理部门则可通过道路上的车辆传感器、视频摄像机等设备随时了解各个路段的交通情况,并随时对各个交通路口的交通信号进行调整以及对外界进行信息,使整个交通系统的通行能力达到最大。 

 

一、智能交通发展的现状 

 

对智能运输系统的研究许多国家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并成为继航空航天、军事领域之后高新技术应用最集中的领域。目前已形成以美国、日本、欧洲为代表的三大研究中心。 

在美国,对its的研究虽然起步最晚,但由于投入较多,目前已处于该领域的领先水平。1991年,美国开始对its研究进行投资,仅1994~1995年就确定了104项研究项目,并成立了专门组织,着手制定its的研究开发计划,到1997年投资近7亿美元;1998年6月9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面向21世纪运输权益法案(transportation equity act of the 21th century)”。该法案的确定为美国公路系统的继续发展和重建带来了创纪录的投资。法案跨度为6个财政年度(1998~2003),拨款总金额为2178.9亿美元,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用于支持its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欧洲在its的研究方面采取整个欧洲一体化的方针,由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面共同出资进行智能运输系统的研究,著名的项目有prometheus和drive等,其中drive工程是目前世界上交通运输界规模最大的合作研究计划,共有12个国家的700多个单位参加,经费达5亿欧元。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对汽车交通综合控制系统的研究,并成立了全国性的its推进组织,是对its进行研究最早、实用化程度最高的国家。目前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交通控制、信息服务等综合体系,并基本完成了覆盖全国的电子地图的绘制工作,有400万台汽车导航仪在使用,其中120万台可接收信息。 

我国在its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全球范围智能交通技术研究的兴起,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也加快了对智能交通技术研究的步伐。一方面,北京、上海、沈阳等大城市陆续从国外引进了一些较为先进的城市交通控制、道路监控系统;另一方面,国家加大了自主开发的步伐,如国家计委、科技委组织开发的实时自适应城市交通控制系统ht-utcs,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市交警总队合作开发的suats系统等;1998年交通部正式批准成立了iso/tc204中国委员会,秘书处设在交通智能运输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智能运输系统的标准化活动,现在正进行中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体系框架的研究。此外,我国将从今年起在全国36个城市实施以实现城市交通智能控制为主要内容的“畅通工程”,并逐步推广到全国100多个城市。 

 

二、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的意义 

 

交通问题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交通拥挤造成了巨大的时间浪费,加大了环境污染。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平均行车速度已降至20km/h以下,有些路段甚至只有7~8km/h;由于车辆速度过慢,尾气排放增加,使得城市的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交通问题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缓解经济发展带来的交通运输发面的压力,尽量的利用现有的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各国都加大了对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和建设的力度。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公路交通运输以其机动性好、可以实现“门到门”直达运输以及运送速度快的特点,成为我国城市和城间中短途客货运输的主要方式。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运用检测、通信、计算机、控制、gps和gis等现代高新技术,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的利用效率、减少交通公害对加速发展我国公路交通运输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公路智能交通运输工程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中国发展its的主导思想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发展its的必要基础条件上还有较大差距,加上我国特有的混合交通特点,以及城市结构、路网结构、交通结构的不完善,因此要结合中国的国情来研究制定我国发展its的战略及发展框架。 

中国交通运输正面临经济发展与资源制约的双重压力,因此也不能重复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一定要立足本国实际,走中国its发展之路,以推动我国信息化进程及培育自己的its产业。

21世纪交通管理的发展趋势必将是管理体制集约化;管理设施现代化;管理手段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效率高效化;管理方式社会化。因此,中国its的发展将带来一场交通管理体制与模式的变革,而这种变革将直接影响着its的发展。 

 

四、发展中国智能运输系统的对策 

 

1、打好its发展基础,特别是应加强its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 

目前,国际上its理论仍不完善,还处于发展时期,我们应积极加强与its开展较先进国家的交流,在国际its现有发展水平上结合中国特点,深入细致地进行理论研究,尽快接近或达到世界水平,以迎接21世纪its发展的挑战。否则将成为别国的追随者,成为他们不成熟技术的推广试验场。 

2、建立its协调组织机构 

中国交通运输体制目前仍是条块分割状况,铁路、公路、民航、公安、建设等部门分头管理,现已出现了各自发展自身its的势头,这将造成中国资源上的巨大浪费。为此应尽快成立一个由国家统一领导的,有关部门、学者、企业和研究部门参与的“its中国”组织,类似于美国的its america,日本的vertis及欧州的ertico组织,来统一制订中国its发展战略、目标、原则和标准,特别是制定有关its的技术规范和整体发展规划,实现its技术和产品的通用性、兼容性和互换性,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减少局部利益的冲突和有限资金的浪费。 

3、注重人才的培养 

随着its的进一步发展,21世纪交通运输将会发生重大变化,而与之相应的是对不同层

次的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与以往大不相同,为此应加强国内高校及科研单位交通运输领域与国外its的交流合作,派出人员学习培训,走出去、请进来,将最新的its技术溶入交通运输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科研之中,以高素质的its人才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智能交通研究现状篇(3)

 

关键词:智能交通 运输系统 发展 状况 对策 

智能运输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的主要思想是将传统的交通系统看成是人、车、路的统一体,运用计算机、通信、人工智能、传感器等领域的先进成果来彻底改变目前被动式的交通局面,使人在驾驶过程中可以随时通过GPS/GIS、广播、信息板等手段了解目前的交通状况,而交通管理部门则可通过道路上的车辆传感器、视频摄像机等设备随时了解各个路段的交通情况,并随时对各个交通路口的交通信号进行调整以及对外界进行信息,使整个交通系统的通行能力达到最大。 

 

一、智能交通发展的现状 

 

对智能运输系统的研究许多国家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并成为继航空航天、军事领域之后高新技术应用最集中的领域。目前已形成以美国、日本、欧洲为代表的三大研究中心。 

在美国,对ITS的研究虽然起步最晚,但由于投入较多,目前已处于该领域的领先水平。1991年,美国开始对ITS研究进行投资,仅1994~1995年就确定了104项研究项目,并成立了专门组织,着手制定ITS的研究开发计划,到1997年投资近7亿美元;1998年6月9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面向21世纪运输权益法案(Transportation Equity Act of the 21th Century)”。该法案的确定为美国公路系统的继续发展和重建带来了创纪录的投资。法案跨度为6个财政年度(1998~2003),拨款总金额为2178.9亿美元,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用于支持ITS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欧洲在ITS的研究方面采取整个欧洲一体化的方针,由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面共同出资进行智能运输系统的研究,著名的项目有PROMETHEUS和DRIVE等,其中DRIVE工程是目前世界上交通运输界规模最大的合作研究计划,共有12个国家的700多个单位参加,经费达5亿欧元。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对汽车交通综合控制系统的研究,并成立了全国性的ITS推进组织,是对ITS进行研究最早、实用化程度最高的国家。目前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交通控制、信息服务等综合体系,并基本完成了覆盖全国的电子地图的绘制工作,有400万台汽车导航仪在使用,其中120万台可接收信息。 

我国在ITS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全球范围智能交通技术研究的兴起,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也加快了对智能交通技术研究的步伐。一方面,北京、上海、沈阳等大城市陆续从国外引进了一些较为先进的城市交通控制、道路监控系统;另一方面,国家加大了自主开发的步伐,如国家计委、科技委组织开发的实时自适应城市交通控制系统HT-UTCS,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市交警总队合作开发的SUATS系统等;1998年交通部正式批准成立了ISO/TC204中国委员会,秘书处设在交通智能运输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智能运输系统的标准化活动,现在正进行中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体系框架的研究。此外,我国将从今年起在全国36个城市实施以实现城市交通智能控制为主要内容的“畅通工程”,并逐步推广到全国100多个城市。 

 

二、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的意义 

 

交通问题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交通拥挤造成了巨大的时间浪费,加大了环境污染。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平均行车速度已降至20km/h以下,有些路段甚至只有7~8km/h;由于车辆速度过慢,尾气排放增加,使得城市的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交通问题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缓解经济发展带来的交通运输发面的压力,尽量的利用现有的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各国都加大了对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和建设的力度。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公路交通运输以其机动性好、可以实现“门到门”直达运输以及运送速度快的特点,成为我国城市和城间中短途客货运输的主要方式。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运用检测、通信、计算机、控制、GPS和GIS等现代高新技术,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的利用效率、减少交通公害对加速发展我国公路交通运输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公路智能交通运输工程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中国发展ITS的主导思想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发展ITS的必要基础条件上还有较大差距,加上我国特有的混合交通特点,以及城市结构、路网结构、交通结构的不完善,因此要结合中国的国情来研究制定我国发展ITS的战略及发展框架。 

中国交通运输正面临经济发展与资源制约的双重压力,因此也不能重复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一定要立足本国实际,走中国ITS发展之路,以推动我国信息化进程及培育自己的ITS产业。

21世纪交通管理的发展趋势必将是管理体制集约化;管理设施现代化;管理手段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效率高效化;管理方式社会化。因此,中国ITS的发展将带来一场交通管理体制与模式的变革,而这种变革将直接影响着ITS的发展。 

 

四、发展中国智能运输系统的对策 

 

1、打好ITS发展基础,特别是应加强ITS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 

目前,国际上ITS理论仍不完善,还处于发展时期,我们应积极加强与ITS开展较先进国家的交流,在国际ITS现有发展水平上结合中国特点,深入细致地进行理论研究,尽快接近或达到世界水平,以迎接21世纪ITS发展的挑战。否则将成为别国的追随者,成为他们不成熟技术的推广试验场。 

2、建立ITS协调组织机构 

中国交通运输体制目前仍是条块分割状况,铁路、公路、民航、公安、建设等部门分头管理,现已出现了各自发展自身ITS的势头,这将造成中国资源上的巨大浪费。为此应尽快成立一个由国家统一领导的,有关部门、学者、企业和研究部门参与的“ITS中国”组织,类似于美国的ITS America,日本的VERTIS及欧州的ERTICO组织,来统一制订中国ITS发展战略、目标、原则和标准,特别是制定有关ITS的技术规范和整体发展规划,实现ITS技术和产品的通用性、兼容性和互换性,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减少局部利益的冲突和有限资金的浪费。 

智能交通研究现状篇(4)

根据《湖南湘江新区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及《湖南湘江新区2021年城乡规划编制计划》的相关要求,围绕梅溪湖国际新城的定位和规划发展需求,结合“交通强国”、“新基建”国家指导政策,有必要构建交通设施管理精细化、交通治理精准化、出行服务品质化以及具备新城特色的智慧交通体系,全面提升区域交通运行安全和效率、用户出行体验和管理效率,将梅溪湖国际新城打造成为安全便捷、畅通高效、绿色智能的智慧交通示范科技创新城。为更好地开展本项目规划编制工作,特制定设计任务书,具体内容如下:

二、编制依据

(一)《湖南湘江新区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

(三)《住建部工信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试点通知》

(四)《湖南(长沙)车联网先导区创建要求》

(五)《长沙市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六)《长沙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8-2035)》(在编)

(七)《长沙市2050战略规划》

(八)《长沙市交通管理信息化发展规划》

(九)《长沙市交通运输信息化“十四五”专项规划》

(十)《湘江新区综合交通规划》

(十一)《梅溪湖国际新城(一期)控制性详细规划》

(十二)《梅溪湖国际新城(二期)东南片控制性详细规划》

(十三)《长沙高新区枫林路以南片(含智慧产业城)控制性详性规划》

(十四)规划范围内其他相关已编规划、研究成果以及交通年报数据

(十五)规划范围相关道路施工图及城市交通现状调查数据等资料

(十六)湘江新区核心区智慧交通专项任务书

三、规划范围

研究范围:对湘江新区核心区交通进行统筹分析、研究,重点研究梅溪湖国际新城、枫林路以南片(智慧产业城)区域,面积约为38km2。

规划范围:梅溪湖国际新城一期、二期(东南片),面积约为28 km2。

规划年限:2021 年作为规划基年,规划期限至2025 年,展望到2035年。

四、编制内容和深度

(一)形势研判

结合国内外智慧交通发展态势,分析梅溪湖片区在智慧交通建设方面的发展现状,以及需求、发展思路。

1、国家政策、行业发展、技术发展解读

开展交通强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交通、交通信息化等相关的国家政策与行业发展实施方案的解读,开展大数据、智能网联、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与智慧交通融合应用的技术发展趋势与国内外类似案例分析,总结其优缺点、行业壁垒,以及智慧交通发展战略、建设思路、有关政策支持等内容。

2、梅溪湖片区交通情况分析

开展梅溪湖国际新城交通运行现状调研,梳理分析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公共交通、停车、标示标牌等基础设施内容,总结存在的问题。

梳理梅溪湖国际新城智慧城市、智慧交通软硬件设施、智慧交通发展现状情况,从规划到实施、管控运营模式全方位梳理动态交通运行、静态交通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矛盾,总结片区智慧交通的控制要素,并提出片区智慧交通系统实施的必要性分析。

3、智慧交通发展思路和目标

在传统“重建设,轻运营”项目规划建设思路下,现有智慧交通系统缺少有效的运营管理机制,难以提供高品质的社会服务和产品应用。本次规划须以保障项目未来运营服务质量为前提,以运营思路引导项目前期规划建设,形成“规划-建设-运营-评估”闭环式智慧交通整体解决方案。

(二)具体方案内容

1、规划分析

梳理相关上位规划,考虑片区交通需运行实际需求,确定片区智慧交通规划定位,研究梅溪湖国际新城智慧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需求,确定智慧交通建设的发展目标和总体架构。

2、明确功能定位及对象

研究片区智慧交通在路网及停车中的功能、作用、服务对象。

3、片区智慧交通系统设计

根据智慧交通基础建设的需求以及智慧交通系统的服务领域,将智慧交通系统的设计分解为(1)区域智慧交通需求分析;(2)智慧交通总体框架设计;(3)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设计;(4)交通视频监视系统设计;(5)交通违法行为监测记录系统设计;(6)交通信息采集系统设计;(7)交通信息及服务系统设计;(8)、交通标识标牌系统设计;(9)智慧公交系统设计;(10)智慧停车及诱导系统设计、(11)数据传输及通信系统设计、(12)交通信息平台设计等相关系统设计。

4、建设标准与规模

研究分析目前国内领先并且成熟的技术路线,最终选定适合梅溪湖国际新城智慧交通的各个子系统选型和技术路线,提出近期、中期、远期建设计划(2021年-2025年按时序详细铺排具体建设内容),提出建设标准,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及建设形式。

5、运营及维护

充分考虑智慧交通系统的多样性、兼容性以及信息互通性,提出各系统运营维护方案、相关政策支持以及体制管理建议。并提供可实施的运营方案,涵盖建设、运营主体,运营模式,资金保障等内容。

6、投资匡算

对片区智慧交通实施方案进行投资匡算,评估对应的交通效益。

7、智慧交通规划管控措施及建议

(1)提出片区智慧交通详细规划实施路径与保障措施,包括强化组织管理机制建设、加强后续资金保障与管理、健全智慧交通培训制度、健全新型技术研发应用保障机制等,有序推动智慧交通建设项目的实施。(2)提出行业指导政策建议,对标全国先进,突出片区特色,推动智慧交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发展相关政策法规、规章制度完善,建立、健全本地智慧交通标准规范,推动行业主管部门开放监控、管理、服务等核心关键数据,建立数据互通共享机制。(3)提出智慧交通规划条件核发、方案审批等规划环节管控措施建议,确保先进性和实用性。

(三)规划深度

规划文本的编制深度达到详细规划深度,指导具体项目方案设计。

五、规划编制要求

(一)规划提交成果

规划成果必须符合本任务书的规定,并符合国家相关规范的要求,本次规划研究成果应提交: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图集、基础资料汇编。

规划文本应当表述规划结论,内容明确简练,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规划说明书应当对规划文本做出详细解释,并需要详细阐述研究过程以及规划结论的推导依据。图集所表达的内容应当清晰、准确,与规划文本内容相符。

本规划提供最终成果为《梅溪湖国际新城智慧交通详细规划》成果,纸质报告各10份,光盘刻录电子文档1份。

(二)编制时间安排

本规划计划实施周期为2021年7月15日-2021年11月14日。

序号

工作阶段

工作内容

时间安排

1

启动阶段

项目启动及实地调研,完成现状调研资料收集、问题与需求分析、规划目标、发展思路与策略研究工作

7月15日—8月5日

2

初稿编制阶段

智慧交通顶层设计与框架体系

8月8日—8月12日

3

规划设计(初稿)编制及汇报

8月16日—9月30日

4

补充调研

10月1日—10月10日

5

征求意见阶段

规划设计(征求意见稿)编制

10月12日—10月20日

6

征求并收集各相关单位意见

10月21日—10月25日

7

专家评审阶段

规划设计(送审稿)编制

10月26日—11月4日

8

项目专家评审会

11月5日—11月11日

9

规划设计(终稿)编制并提交

智能交通研究现状篇(5)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设备应用;系统优化;运维管理集约化

一、前言

变电站是坚强电网的重要节点,是连接发电、输电和配电等环节的纽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变电站涵盖了大量的电力系统一次及二次设备,是形成电力系统坚强网架的基础,因此,建设智能电网须要加强智能变电站的建设,智能变电站的建设应以先进的信息化、自动化技术为基础,灵活、高效、可靠地满足发电、输电、配电对电网提出的各种变化要求,实现提高电网安全性、可靠性、灵活性和资源优化配置水平的目标。但由于智能变电站的发展刚刚起步,国家相关标准规范尚处于统一制定阶段,要实现智能变电站的建设目标,全面提升变电站智能化水平、完善智能设备的自诊断能力,需要对其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智能化关键技术和设备应用

1.智能高压设备工程应用项目

智能高压设备是由高压设备和智能组件共同构成的,高压设备的智能化应用及改造方案实质上就是智能组件的配置和集成方案。智能组件是以测量数字化、控制网络化、状态可视化、功能一体化、信息互动化为特征,具备测量、控制、保护、计量、检测中全部或部分功能的设备组件。智能组件是智能设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理论上应由高压设备厂家统一集成和供货最为合适,但目前智能组件的核心技术还是掌握在二次设备厂家手中。国内高压设备厂家这方面的研制工作,尚处在起步阶段,故应首先在低电压等级的变电站中使用,以检验其产品的可靠性与成熟性。目前国内已经具备工程应用条件的高压设备智能组件有:

1)智能单元组件

该智能组件具备通信功能,通信接口采用光纤以太网口,通信规约遵循DL/T 860 标准。它具有对一次设备的基本控制功能和操作闭锁功能,并负责采集一次设备的开关量状态及报警信号。

2)电子式互感器采样器+合并单元组件

该智能组件用于实现对一次设备电流、电压信号的采集和测量。电子式互感器前置采样器具有通信功能,通过光纤串行通信接口以曼切斯特编码形式向合并单元发送电流/电压采样信息,通信规约遵循IEC60044-7/8。合并单元负责将A、B、C 各相来自采样器的电流/电压数据进行同步合并处理,然后通过光纤以太网通信接口向间隔层设备传送电流/ 电压采样值SMV 报文信息,通信规约采用IEC61850-9-2LE。

3)选相分合闸控制单元组件

该智能组件用于实现断路器的选相合闸智能化控制功能,其发展方向应是作为一个逻辑单元集成在智能单元内。具备该集成功能的产品已在研发当中,目前暂推荐采用独立的选相合闸装置与智能单元装置相配合的方式来实现。选相控制器所需测量的电压/电流量通过合并单元获取,装置的工作状态及报警信号可由智能单元负责采集监视,也可自身具备通信功能将各种信息通过网络上传。

4)状态传感器+ 通讯控制单元组件

该智能组件用于实现高压设备状态的可视化,因此除了一些常规的基本状态信息采集外,还需对一些绝缘老化、局部放电、机械特性等信息进行采集。

2.电子式互感器工程应用项目

电子式互感器由于绝缘简单,因此应用电压等级越高,其性价比也越突出,推荐在新建变电站中110kV 及以上电压等级优先使用;66kV 及以下电压等级应用电子式互感器暂不具备经济优势,可考虑仍使用常规电磁式互感器。基于电原理的电子式互感器目前应用业绩相对较多,产品比较成熟,运行稳定性也有所保障,推荐工程应用中优先使用;但因为抗电磁干扰问题,它还不宜应用在500kV 及以上电压等级的GIS 设备当中。基于光原理的电子式互感器刚刚挂网试运行,工程应用业绩很少,其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还有待实践检验,宜首先应用在110kV 电压等级和主变中性点,或500kV 及以上电压等级的GIS 设备当中。由于电原理的电子式互感器在抗电磁干扰方面、测量非周期分量方面、维护更换方面均不如光原理的电子式互感器,故推荐在智能变电站远期建设阶段,如果光原理的电子式互感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得到有力验证,应首先采用。

三、智能变电站系统优化

1.智能变电站网络结构优化研究及应用项目

1) 智能变电站体系结构。IEC 61850 标准中提出了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三层两网结构。通过研究三层两网的划分和功能,确定不用阶段工程建设采用的体系结构形式。

2) IEC 61850 通信模型。智能变电站以DL/T860(IEC 61850)作为站内的通信及建模标准,为了保证通信实现技术能够与时俱进,采用了“通信服务和通信实现分离”的设计思想,变电站的主要通信业务可以归纳为:采样值服务(SMV),通用快速事件服务(GOOSE),对时服务,基础服务(核心ACSI 服务)。研究分析各项服务的网络资源要求,从而确定变电站网络整体需求。

3) 变电站网络通信速率选择。IEC 对站控层网络的推荐方案为10/100/1000M 以太网,对过程层网络的推荐方案为0.1/1/10G 以太网。对于同样的通信量,通讯速率的提高意味着网络负荷的减轻,冲突几率的减少,时间确定性的提高。在当前的技术发展情况下,主要研究百兆网和千兆网之间的选择。对传输数据量大,实时性要求高的过程层网络而言,千兆网技术的应用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研究的重点。研究各阶段智能变电站功能需求和技术发展,规划网络速率升级进度和方式。

4)变电站网络网络拓扑结构选择。以太网常用的接线形式有两种:星型接线和环形接线。研究两种接线形式的特点和适用范围,选择适合变电站网络传输需求的拓扑结构。

5)变电站网络发展方向研究。智能化变电站技术导则中,以面向未来技术发展的思想,提出两层一网的智能变电站体系。设备层由变压器、断路器、互感器等多个设备对象组成,完成能量传输功能及测量、控制、保护、计量等功能。系统层包含网络通信系统、对时系统、后台监控系统、站域保护、对外通信系统等子系统。研究两层一网结构的发展方向,为制定远期智能变电站体系和网络建设提供依据。

2.智能变电站交换机优化配置研究及应用项目

1)交换机选型要求。为保证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正常工作,选择以太网交换机要着重考虑其抗电磁干扰性能,环境温度适应性。同时为了满足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对实时性和可靠性的要求,应根据智能变电站的实际物理组网方案,研究交换机对IEEE802.3x、IEEE802.1P、IEEE802.1Q、IEEE802.1w 和IGMP Snooping/MulticastFiltering(组播过滤技术)等网络管理技术的功能需求。此外,还应分析在电源可靠性,自由镜像功能,对网络对时等功能的支持,在调试配置软件上,变电站用以太网交换机的特殊要求。

2)交换机配置方案。IEC61850 标准中对过程层通信网络提供了面向间隔、位置、功能、单一总线四种方案。研究各种配置方案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分析其工程应用的可靠性、可行性与具体实施方案。

3)工程建设中影响交换机优化配置的因素分析。交换机的优化配置和全站设备配备的各方面都是紧密相关的。交换机的优化核心是减少端口数量,即连接到交换机的过程层和站控层设备的功能整合和优化配置要求。主要包括网络结构的选择、合并单元和智能单元的配置、测控保护一体化装置的应用、故障录波、PMU、行波测距等功能的配置方案、光口和电口的配置选择等。通过这些因素的分析,明确优化交换机配置的方法和途径。通过上述内容的分析,形成具体的网络设备选型要求、技术标准;形成智能变电站设备配置与交换机优化措施的对应表;在此基础上建立模块化的交换机优化配置方案。

3.IEEE 1588 网络对时技术工程应用项目

首先,分析智能变电站体系结构中站控层设备、间隔层设备和过程层设备的不同对时需求。研究智能变电站各种对时方式的特点和不足,重点在网络对时技术,主要包括SNTP 和IEEE 1588;研究IEEE 1588 PTP 系统中普通时钟、边界时钟和透明时钟等几个时钟类型和应用方案;研究网络对时系统的测试手段和设备。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把IEEE1588 网络对时技术应用到试点工程当中。其次,根据应用情况,研究振荡器频率误差、时标测量误差、通信栈延迟和网络传输延迟等对智能变电站网络对时精度的影响幅度,寻找合理的改进措施。结合IED 装置、交换机等硬件支撑设备_______的发展,全面在智能变电站建设中采用全站IEEE 1588 网络对时。最后,在智能变电站网络对时技术成熟并规模化应用后,择机通过建立地面链路实现全

网的时间统一和同步。IEEE1588 网络对时系统的技术可行性,关键在时钟源、交换机设备和误差补偿三个方面,目前三方面技术均已基本具备应用条件。

四、智能变电站的社会经济效益

变电环节智能化建设总体上提高电网可靠性和安全性,促进电网经济运行,带来直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个体上智能变电站的建设将极大提升装备技术水平,实现“设备智能化、信息数字化、功能集成

智能交通研究现状篇(6)

关键词: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现状;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经济飞速发展,汽车保的数量越来越多,然而城市交通枢纽受建设周期长等因素,造成的交通压力逐渐增加,交通拥堵及事故频频发生,许多城市平均行车速度已经下降到20km/h以下,甚至更低。与此同时,由于车辆行驶缓慢,汽车尾气排放量大大增加,使得空气质量大大下降,同时也使气温增加。为了缓解经济发展给交通运输带来的巨大压力,使有限的交通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我国加大了对城市智能交通的研究建设,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1 城市智能交通体系发展现状的介绍

目前,我国在智能交通的研究当中ITS领域的起步相对很晚,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全球范围之内的智能交通体系的研究也逐渐受到学者专家的重视,加强了对其的研究力度,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也开始加快了对智能交通的研发力度。1999年11月国家科技部批准成立了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同时交通部也在“九五”期间提出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段地开展交通控制系统、驾驶员细心系统等5个领域的研发,和工程化与系统集成的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将已经成熟的科技成果应用于实际的交通发展当中,工程研究中心也在逐渐成为我国智能交通系统产业化的基地。

同时我国也加大了国际合作,国家科技委员会于1998年11月在北京举办了我国首届ITS应用研讨会,国家计委也将ITS列为100个重点科研的的领域。2000年3月国家科技部组织成立了全国交通领域和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起草了构建我国智能交通体系的基本框架,现今,我国在智能交通领域也取得了包括导航技术和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等成果,并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

2 我国智能交通发展面临的问题

经过了多年的研究发展,目前我国交通建设在智能化领域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步,然而由于受到时间短、技术基础力量薄弱等条件的影响,我国智能交通建设仍然处于起步的阶段,我国智能交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

2.1 我国智能交通的建立缺乏统一性,各个省、市和地区都各自为战,缺少相互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2.2 是固有的发展模式,科研与生产脱离。使得一些先进的技术不能第一时间推广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源的浪费重叠。

2.3 是我国智能交通的建设仍处于不被广泛重视的境地,不被传统的交通业所接纳,许多的城市没有将智能交通体系的建立作为城市交通发展的目录之中,而且各省市之间的发展内容不一致,这些都导致了智能交通技术不能够及时推广应用,制约了发展速度。

2.4 是我国目前智能交通领域的人才资源短缺,智能交通体系的构建需要技术为支撑,智能交通将传统的交通与现代的信息技术相结合,对于交通行业的人才要求增加,而我国目前对于这种人才的短缺,严重的制约了智能交通体系的发展。

3 对我国城市智能交通建设的构建规划与设计

现阶段,我国城市智能交通体系的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建议政府更应加强对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技术研发与建设,与国际社会同步,建立和谐的,以人为本的交通体系,应对目前经济发展给交通带来的压力,积极推动智能交通体系的研发和建设的进程,建立全国统一的发展规划,加强区域合作。有效的整合利用现有的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功效。

3.1 打好ITS发展基础,特别是应加强ITS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目前,国际上ITS理论仍不完善,还处于发展时期,我们应积极加强与ITS开展较先进国家的交流,在国际ITS现有发展水平上结合中国特点,深入细致地进行理论研究,尽快接近或达到世界水平,以迎接21世纪ITS发展的挑战。否则将成为别国的追随者,成为他们不成熟技术的推广试验场。

3.2 顶层制定智能交通行业标准战略规划,为行业发展提供导向。建议结合我国交通、城市规划等部门的相关发展规划,并整合现有标准体系,制订《智能交通标准化发展战略》,系统规划,出台短期、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标准战略。同时,建议将智能交通行业标准战略作为省级地区技术标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3.3 发挥各级标准化技术组织职能,争取标准话语权。一方面,要继续利用好ITS标委会等现有标准化技术组织,充分发挥标准化技术组织在智能交通标准的组织制定、推动实施、效益评估、信息沟通等标准化公共服务工作方面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国家相关部门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协调统筹、引导扶持有条件的省份积极成立或承担相应的标准化技术组织,更大范围地争取标准话语权。

3.4 注重人才的培养。随着ITS的进一步发展,21世纪交通运输将会发生重大变化,而与之相应的是对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与以往大不相同,为此应加强国内高校及科研单位交通运输领域与国外ITS的交流合作,派出人员学习培训,走出去、请进来,将最新的ITS技术溶入交通运输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科研之中,以高素质的ITS人才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3.5 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发挥企业在标准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以企业为主体实现标准研发创新,研究制定推动企业研究智能交通技术标准的配套政策,在科研经费安排、工程项目招标活动、行业规划等方面对重视标准化工作的企业给予政策扶持,鼓励企业加大标准化工作的自我投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协会为纽带,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为支撑,政府组织为支持,全方位系统化的标准化推进体系与工作机制。

3.6 国内科研机构企业高校加强合作。我们国家有许多世界著名的交通大学,专业人才资源非常丰富。中国政府应该提供的学习环境,协调他们的工作以及他们,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提供技术改造所必要的孵化器,就能在将来推动中国智能交通的发展。

3.7 凸显交通科技的先导地位。我们需要不断改进交通通信设备,依托数字化管理、信息网络化、办公自动化、等科学技术手段,实现用科技解放警力的目的,提高交警部门的快速反应能力。具体做法:一方面可以在主要交通路口设置交通控制电子设备,并逐步整合交通信息资源,建立综合交通信息平台,以实现信息共享。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出租车呼叫调度系统,车辆导航系统,物流智能交通系统,停车诱导系统来提高智能交通管理与控制系统以及智能公交调度系统。当前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从事智能交通技术研究,全国已经有2000多个,应用发展非常迅速的发展。

4 结语

总之,我国城市智能交通体系的规划设计,既要借鉴各国先进的发展经验,又需要从我国交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最能体现中国优势的项目,科学地利用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新兴技术来发展中国自己的智能交通事业。这需要社会各部门的思想统一,积极配合,并制定分步实施的步骤,让我国智慧型城市建设插上智慧的翅膀,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岳建明.我国智能交通产业的发展及技术创新模式探讨[J].中国软科学,2012(9).

智能交通研究现状篇(7)

关键词:智库研究;研究趋势;内容挖掘;主题模型;Stanford TMT

中图分类号:G250.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6038

1.引言

智库(Think Tank)一词主要出现于19世纪50年代,是研究宣传社会、政治和经济等特定主题的政策、战略的一类组织。智库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早期,如1831年成立的英国皇家联合军种国防研究所等。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2014全球智库指数报告》指出,截至2014年,全球共有智库6618个,作为一类为政策和决策服务、生产思想和知识的社会组织,智库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机构,也是各国“软实力”竞争的新焦点。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我国的智库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相关的研究也逐步引起包括图书情报领域在内的各个学科的重视。目前我国拥有的智库在全球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智库研究开展时间较短,成果也较少,而国际上的智库研究则积累了相对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利用斯坦福大学自然语言处理小组开发的Stanford TMT主题模型工具包对国际智库研究论文进行内容挖掘研究,旨在分析国际智库研究的主题结构,揭示当前智库研究的趋势,以期为我国新型智库建设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和参考。

2.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2.1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为WOS(Web 0f Science)核心合集,包含SCI、SSCI、A&HCI、CPCI-SH和CPCI-SSH等5个数据库,检索字段选择为主题,检索式为“think tank*”OR“brain box*”,文献类型为articles、proceedings paper和review,检索时间为2015年11月30日,共获得文献记录727条,进一步抽取记录中的题名、关键词、摘要字段作为主题模型分析对象。

从智库研究的时间分布(见表1)来看,WOS数据库中最早与智库相关的于1968年,威斯康辛大学法学家Nieburg在该文中论述了美国保守派智库哈德逊研究所的创始人赫尔曼,卡恩在智库工作方面的得失。但1968-1998这30年间发文量为95篇,仅占到目前为止发文总量的13%左右。进入新世纪以来,智库在美国、加拿大、英国和西欧各国的政策制定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之相呼应的,从2000年左右开始,国际学术界关于智库研究的论文数量也开始出现快速的增长。

2.2分析方法

随着内容分析技术的发展,许多新的方法逐渐被应用于学科主题的发现,LDA(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就是其中一种典型的挖掘技术。LDA分析过程中包含三个核心要素:词、主题与文本。LDA模型假设词首先构成潜在的语义主题,语义主题再进一步构成文本;词与语义主题、语义主题与文本之间均遵从狄利克雷分布:由于词和文本已知,通过Gibbs抽样等方法对模型求解,最后得到的主题均反映了文献的内容。作为一种无监督学习的文本内容挖掘方法,LDA不需要对文本进行前期的标引,算法的复杂性也不高,提出后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TMT(Topic Modeling Toolbox)是由斯坦福大学的自然语言处理小组专为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进行主题模型开发的分析工具。TMT支持Excel和Csv的数据格式,并且提供了LDA、Labeled-LDA、PLDA等多种主题模型分析算法供用户选择。用户不需要较强的代码能力就可以通过TMT设定相应的运算参数,实现对主题模型分析过程的控制,最终生成包含丰富信息的分析主题结果,因此本研究以该工具进行主题挖掘。

3.智库研究主题分布

经过多次试验,本研究最终选择了10个主题进行模型计算。最终分析得到主题和各主题中出现频次前5的词(见表2),通过这些词可以很容易地确定各研究主题的内容。如主题4和主题5均与医学相关,但主题4出现的内容较泛,而主题5中出现了patients(病患)和cardiovascular(心血管的)等词,说明该主题4与医学与健康教育相关,而主题5则是具体的特定病例智库。

各主题在文献集中的频率分布,概率越高,说明该主题相关的研究越多。从10个主题的出现频率中可以发现,专家知识与智库建设、智库在风险管理、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医学病例智库等主题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各国智库发展状况、智库在外交和安全事务中的作用、智库与全球气候变化应对、医学诊疗智库等方面主题的研究居于其次:与信息获取与决策支持、智库与媒体关系等相关主题的研究略少。10个主题中,专业知识与智库建设、信息获取与决策支持、各国智库建设主要与智库的建设及其现状相关:其余主题则主要是智库在特定问题和领域中应用的研究。由于LDA的分析结果中包含了每篇论文在每个主题上的载荷,因此可以根据载荷最高的核心论文分析各个主题的具体内容。

4.智库研究主题的具体内容

4.1智库建设与发展现状研究

(1)专家知识和智库建设研究。专家是构成智库的重要单元,专家知识在智库发挥其功能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国外对于专家知识在智库建设中的作用研究开始较早,且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热点。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大学的公共管理学者Marden认为,在公共政策的决策过程中,智库往往被认为是具有专业知识的群体,Marden通过对智库来源和发展历史的分析,评估了在澳大利亚政治活动中出现的新保守主义。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Nye认为专家知识、学术理论和实践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十分明显,且彼此之间的脱节有愈演愈烈的趋势,Nye探讨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认为如何在政策研究过程中搭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桥梁,是智库发展的重要基础。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学者Schlesinger讨论了媒体、文化和公共事务领域智库提供的专家意见和专业知识成为政府决策依据的过程,并以英国为例,分析了英国智库在影响国家公共政策制定和创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认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专家的意见和专业知识在整个智库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芝加哥大学全国民意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Struyk等认为,地方政策智库在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政策咨询作用,地方政策智库的建设应当充分重视能力建设,并提出了评估地方政策智库发展能力的评价方案,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2)信息获取与决策支持研究。智库在信息获取问题上的态度和能力决定了智库的决策支持能力,早期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智库的信息获取倾向,近年来,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Twitter、微博等作为智库获取信息的新来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德国学者Schulz-Hardt和Frey认为智库实质上就是一个提供决策支持的团体,决策的科学与否依赖于智库所获取的信息是否全面可靠:由此,他们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组织决策过程中的信息检索行为,发现了集体信息搜索过程中偏见产生的机理,并展望了如何利用该研究成果使智库更好地获取信息并履行自身职能。Schulz-Hardt还进一步研究了一个由201名专家所构成的智库团体的决策过程,发现信息获取策略的不同是导致争论产生的主要原因,从决策过程来说,观点上的异质性和信任是保持智库团体获取客观信息,并且做出正确决策的有效依据。美国学者Golbeck和Hansen分析了媒体偏见对于政策信息搜寻的影响,并设计了一种新的方法来计算评估Twitter粉丝的政治和观点,他们开发了相应的计算机程序并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良好地反映智库决策受到媒体和政策信息来源影响的机理。德国学者Hennig等认为博客是智库进行决策的重要开源信息来源,每天以百万数量级增加的博客中涵盖了大量的热点信息,可以利用博客信息进行预测分析。

(3)各国智库建设现状研究。世界各国均较为重视智库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特别是随着发展中国家智库建设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发展中国家的智库建设工作。如学者Politzer对导致巴西国内研发效率低下的因素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回顾,发现巴西国内的一些战略智库提出的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英国学者Weston等论述了在南非召开的企业与艾滋病智库研讨会的内容,该智库由中小企业、公共部门和半官方机构等构成,智库会议提出的政策和程序性建议对如何克服南非所面临的艾滋病社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国外学者对中国智库的工作也进行了许多研究,由英国伦敦大学出版的期刊《中国季刊》刊载了许多中国智库研究方面的文章。美国学者Shambaughtl91认为,中国智库在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和情报分析中的作用十分重要,这些智库不仅支撑着国家的决策,也成为了国际社会认识中国的重要途径。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学者Glaser认为,在中国参加国际社会活动的过程中,民问智库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并分析了中国民间智库参与国家政策制定的途径以及民间智库的角色、职能和发展趋势。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中国问题专家Naughton认为,在整个中国经济政策的决策网络中,经济智库是其中的关键节点,但是从发展趋势上看,中国智库的趋同性越来越明显,个性缺失是中国智库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4)媒体视角的智库研究。媒体是智库产生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渠道,也是智库的重要发声渠道,媒体视角的智库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问题:一是媒体如何在智库功能实现过程中发挥作用;二是通过媒体进行智库政治倾向分析。美国威克弗里斯特大学的媒体研究专家Rich等依据6份全国性报纸分析了全美51个公共政策智库的表现,研究表明,在美国政府支持色彩较重的保守派智库和不具备特定意识形态的智库相比,更容易获得媒体方面的知名度,美国的媒体整体上而言表现的十分保守,保守派公共政策智库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并且在美国新闻媒体中更加频繁的出现。台湾学者Tung等以海峡两岸的关系研究为例,论述了如何依据智库和专业协会公布的在线研究成果作为重要的数据来源开展研究。加州州立大学的教育学专家McDonald通过研究发现,媒体是智库在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影响力的主要渠道,从当前美国的现状来看,保守派智库通过媒体对教育政策的影响力比中间派、自由派与进步派的智库更强。

4.2特定领域中的智库应用

(1)气候变化与应对。国际上关于气候变化及其应对方面的研究并非主要集中于智库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而是更多的集中在分析智库及其所代表的政党的态度,且这方面的研究一直都是重点。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学者Pearse等通过调研发现,许多智库和专家认为碳排放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各国智库应加强对碳交易市场的研究,以提供更多的环境保护建议。由于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许多智库并未对环境保护问题持有正确的立场和公正的态度。美国学者Jacques和Dunlap等认为,环境怀疑论是应对当前国际气候变化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他们分析了1972-2005年间出版的142本环境怀疑论的著作后发现,美国保守派智库是该论调的主要持有者,其目的在于打击环保主义,并推卸美国在气候变暖方面应承担的责任。密歇根大学的学者Schtddt等通过调查发现,美国的保守派智库倾向于使用“全球变暖”而非“气候变化”,试图通过这一称谓潜移默化的改变公众对气候问题严重程度的认知。学者Dunlap等认为美国的保守主义智库在气候危机问题方面一贯采取否定的态度,在通过分析相关的环境问题专著后发现,美国保守主义智库所持有的环境问题怀疑论态度通过媒体和政治精英的放大作用,已经逐步扩散到其它国家,这些问题应引起环境保护主义者的重视。

(2)医学与健康教育智库。作为一个复杂的知识系统,现代医学面临许多新的挑战,特别是在健康教育方面,传统的学校教育与医院的临床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当前高速发展的形势,通过智库的集体智慧制定医学健康教育的标准、规范、要求已经得到广泛的重视。耶鲁大学医学院的专家Henry等调查了一个儿童手术培训教育的智库建议的实施情况,通过分析工作时间规定与儿科手术培训效果之间的关系,发现该智库建议确实有效地改变了儿童手术培训的效果,但手术后期的护理需要提供更多的可行性建议。加拿大健康智库专家Barclav-Goddard等认为,慢性疾病患者和残疾人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病患的自我管理,从而优化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通过对病人开展变革型的健康教育和健康生活价值观的培养,能够有效优化病人的生活质量。医学智库组织美国心脏病学基金会2015年的心血管核心培训声明是一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医学教育智库报告,该报告详细规定了医生进入美国心脏专科培训的条件、要求、程序以及课程,充分体现了医学智库在推动整个社会的医学与健康教育方面的影响力,该智库成员Bedacher等详细介绍了全美心脏超声培训和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在培训和教育方面的工作,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以推动健康教育的发展。

(3)病症与病例智库。病症和病例对于医学诊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针对特定病症所建立的智库能够为医学专家交流治疗经验提供有效的渠道,发达国家一直较为重视病症与病例智库的建设,力图发挥病症与病例智库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美国泌尿病症诊疗智库与美国心脏安全联盟智库常以年会的形式开展诊疗方案的讨论,如该智库2010年的国际咨询年会广泛讨论了相关病症对民众健康以及社会经济的影响,并提出了未来诊疗的发展方向。杜克大学的医学专家Al-Khatib等[蚓介绍了美国心脏安全研究联盟智库SAFARI的工作情况,智库由美国心脏安全联盟、杜克大学医学院等机构组成,主要针对在美国已经对公共健康产生重要影响的心脏疾病的病例进行分析,通过国家健康协同网络对不同病症治疗建立统一的注册和会诊,该智库的建设有效提升了全美心脏疾病治疗的效率。

(4)城市与社区发展。城市和社区的发展面临社会、经济、地理、区域规划等各方面的问题,智库能够在提供综合性的解决方案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加拿大学者Maclellan-Wright等对21位智库专家进行调研发现,目前加拿大大量的公共服务机构以社区为中心开展工作,如何衡量这些工作的效果和产出是管理工作面临的难点,智库专家建议从9个关键领域开展社区能力评估并取得了较好的实施结果。瑞士学者Cavin认为当前的城市可持续发展仍旧面临许多困难,并介绍了瑞士联邦智库提出的城市自然公园建设方案,发现该智库较为重视环境质量控制,相关成果为瑞士取得城市区域发展和自然保护中的平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5)风险应对与问题解决。社会和科学的发展必然伴随着风险,这类风险问题大多具有高度的复杂性,需要不同层面的知识进行决策的支持,许多学者对智库在风险应对和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英国智库机构公共政策研究所(Institute of Public Policy Research,IPPR)对英联邦政府公布了公务员制度改革计划存在的风险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了一系列的智库研究报告以降低政策风险。环大西洋毒理学智库组织(Transatlantic Think-Tank of Toxicology:t4)提出,为了应对相关风险,国际组织应当建立一个可靠、开放的信息交换机制,以防止问题的产生。美国癌细胞扩散研究智库系统讨论了特殊癌症的治疗及生物治疗方案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并对癌症诊断、预后和质量控制方面存在的方案提供了一系列转移建议。此外,为了增强生物样本的可识别性,降低实验风险,来自美国癌症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等多个领域的46名专家组成了一个研究智库,该智库认为通过建立数据共享体系能够有效规避因生物样本材料的不确定导致的实验风险问题。

(6)外交与安全事务。外交与安全问题是世界各国政治生活的关注重点,也是智库发挥作用的重要领域。西班牙学者Prado分析了欧洲与东盟、日本以及中国质检的外交关系,研究表明,在多元化的外交关系建立过程中,智库及精英知识分子对政策的制定起到了主导作用。伦敦大学学院的国际关系专家Klinke认为,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来看,欧盟所持的“后现代”领土观念和俄罗斯所持有的“现代”领土观念并不对应,智库专家、记者和政治学家已经成为两者正式外交对华的重要通道。哥本哈根大学学者Beding以冷战后的欧洲安全问题为例,分析了外交关系形成过程中存在的外交理论与实践的脱离问题,认为外交关系的形成应当充分重视其过程,智库在外交关系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德国外交问题专家Abb经过调查发现,中国的外交政策智库在过去的10年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些智库的专业化水平和学术水平已经有了明显的提升,在中国外交关系的制定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5.结论与讨论

5.1结论

本文通过利用斯坦福大学自然语言处理研究小组开发的主题模型分析工具包TMT对WOS数据库中国际智库研究论文进行了内容挖掘分析。从本研究的主题挖掘结果来看,国际智库研究主要包括两大类型:一类是关于智库建设的研究,包含专家知识如何在智库建设过程中发挥作用、如何获取有效的信息和情报保障智库决策、国际社会智库的发展现状以及媒体视角的智库研究等4个研究主题;第二类研究包含的6个研究主题主要集中于智库在特定问题的应用,这些问题大多为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领域,具有高度的复杂性,且是单纯依赖某一行业或某一领域知识已经无法彻底解决的问题,如医学健康问题、全球气候变暖、国际安全问题、地区发展问题等,智库所具有的集体智慧能够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重要支持。特别是在医学健康领域,由于现代医学需要综合利用各种知识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因此无论是高效的医学教育,还是具体的病症诊疗,均重视利用智库来构建相关的解决方案。从各主题发展的时间上来看,智库在特定领域中的应用在未来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研究还发现,国际社会,无论是美国、英国还是欧洲大陆,大量的智库实质上具有明显的政府背景,特别是国际上的保守派智库的报告就是保守政党执政思路的重要体现,因此,智库的政治倾向及其研究成果可以成为公共政策及政党态度分析的重要情报源。同时,国际社会常以中国智库建设过程中政府色彩浓重而否认我国智库独立性的观点并不成立。

5.2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