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低碳经济研究

低碳经济研究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1 16:38:2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低碳经济研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低碳经济研究

篇(1)

关键词 低碳经济;经济增长;制度安排;国别研究

中图分类号 F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9-0018-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9.004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 ,世界气候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尤其是由化石燃料过度消耗所导致的全球变暖,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全球变暖严重危害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深刻触及到能源安全、生态安全、水资源安全和粮食安全,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这一现象亦引发了国际社会对现有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的概念应运而生,并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由英国政府在2003年发表的《能源白皮书》中提出,题为“我们能 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 。《能源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 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提出后,各国纷纷相应。学术界围绕低碳经济的研究也不断地发展和丰富。国外学者对低碳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总结国外现有的研究成果, 主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低碳经济与经济增长,研究重点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碳减排对行业发展的影响等;二是低碳经济实现的制度安排,研究主要集中对碳税(carbon tax)和碳交易(carbon trading)的讨论;三是不同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进程。

1 低碳经济与经济增长

关注“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碳排放量(carbon emission)的控制,碳排放量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一个热点。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分析发现,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不仅包括Kaya公式所揭示的人口、GDP和能源消耗[1],还包括国际贸易,两国的商品贸易为碳排放创造了一种转移机制。

1.1 人口规模、结构对碳排放量的影响

不言而喻,人口越多,碳排放量就越多。即便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碳排放最多的国家,也不足为怪,因为中美人口相差4倍多。此外,人口结构对碳排放量也有影响。Salvador Enrique Puliafito, et al采用LotkaVolterra模型对人口、GDP、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量的相互关系的探析,Michael Dalton, et al采用PET模型(PopulationEnvironmentTechnology model)的研究,均验证了上述结论。随着世界人口转型,人口老龄化现象逐渐凸显,发达国家将在2020年前后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因素会降低碳排放量,这一效果与技术变革的效果相当[2-3]。

1.2 GDP、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量的因果关系

低碳经济不是贫困的经济,因此不能通过降低GDP实现碳减排。碳排放最主要的来源是能源的消耗,能源强度和碳强度是衡量能源消耗的两个重要指标。“能源强度”(Energy Intensity)是指单位GDP的能源用量。不同产业的能源强度不同,一般第二产业的能源强度最高,而第二产业中,重化工的能源强度又远高于一般制造业。能源强度还受到技术的影响,同一行业中技术水平低则能源强度高。因此降低能源强度,提高技术水平是减排的有效方向之一。而单位能源用量的碳排放量,则称为“碳强度”(Carbon Intensity)。能源种类不同,碳强度差异很大。化石能源中,煤的碳强度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较低。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质能有一定的碳强度,而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都是零碳能源。

尹希果等:国外低碳经济研究综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9期学者也对GDP、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量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Ramakrishnan Ramanathan采用DEA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数据包络分析法)同时分析了GDP、能源消耗、碳排放量之间的联系。他指出以往研究的缺陷是,只分别分析了GDP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或者能源消耗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没有对三者的联系进行分析。在指标选取上,他以化石能源消耗释放的二氧化碳代表碳排放量,化石能源包括了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以全球生产总值衡量经济增长;能源消耗中只选取了非化石能源消耗量,包括水利、核能和地热能,没有包括化石能源消耗量是为了避免与第一个指标的重复。在DEA分析效率指标构建中,将GDP和碳排放量作为产出,非化石能源消耗作为投入。结果显示效率指标在1980年时最高,接下来的7年急剧下降,随后呈现反复震荡下跌趋势,1996年开始回升。基于DEA分析的技术预测(technology forecasting)得到了碳排放量与能源消耗量的曲线图[4]。

Ugur Soytas, et al采用包含GDP、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劳动力和固定资本总额等变量的VAR模型研究了美国能源消耗、GDP与碳排放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发现碳排放量的格兰杰成因不是GDP增长,而是能源消耗。并提出碳减排政策的制定应该从降低能源强度角度考虑,还应该增加如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使用,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5]。后来,Ugur Soytas, et al对土耳其的实证研究也得到类似的结论[6]。

XingPing Zhang, XiaoMei Cheng研究了中国能源消耗、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及方向。他建立了一个包含GDP、能源消耗量、碳排放量、资本和城市人口指标的多元模型,以1960-2007年的实证结果显示,GDP对能源消耗量存在单向格兰杰成因,能源消耗量对碳排放量存在单向格兰杰成因,而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耗量都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成因。这意味着,从长远来看,中国政府可以推行渐进的能源政策和碳减排政策,而不会妨碍经济增长[7]。

定量分析的结果表明,低碳经济是经济增长与化石能源消耗脱钩的经济。化石能源消耗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在低碳经济模式下,经济增长不依赖于化石能源的消耗。从长期来看, 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也不存在因果关系,而能源消耗是碳排放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碳减排政策应关注能源消耗:通过技术改革、产业结构 升级,降低能源强度;增加清洁能源的使用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降低碳强度。

1.3 行业碳排放量存在差异

碳减排的重要措施是降低能源强度和碳强度,而由于行业差异以及不同行业使用能源的差异,不同行业的碳排放量相差很大。因此将行业分类,并研究其在低碳经济下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T C Chang, S J Lin采用灰色关联分析(Grey Relation Analysis)测算了台湾34个行业产值与碳排放量的灰色关联系数、总能源使用量以及各种能源使用量与碳排 放量的灰色关联系数。研究结果显示,在分辨系数取0.5的情况下,从34个行业的平均情况来看,产值与碳排放量的灰色关联系数为0940,总能源使用与碳排放量的灰色关联系数为-0912,单个能源与碳排放量的灰色关联系数分别为电力0913、煤炭0.800、石油-0.79、天然气0.513。这些结果说明了台湾经济依赖于二氧化碳密集型的行业,电力能源在台湾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分行业来看,根据产值与碳排量的灰色关联系数、能源使用与碳排量的灰色关联系数的正负及其大小关系,可以将行业分成两种不同的类型。其中,采矿业、有色金属、电力和发电业、公路运输业为“三低行业”,即能源强度低、碳强度低、碳排放系数低。而农林渔业、食品业、纺织业、皮革业、造纸业、石化原料业、橡胶业、化工产品业、金属制品业、运输设备业、燃气及水供应业、建筑业等11个行业为“三高行业”,它们的能源强度高、碳强度高、碳排放系数高,因此减排政策的制定应主要关注这些行业[8]。

此外,Marco Mazzarino采用比较静态方法(comparative static approach)和货币估值技术的研究发现运输业是OECD国家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约占到总碳排放量的三分之一[9]。R. Rehan, M. Nehdi(2005)认为水泥业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行业,并探讨了在清洁发展、联合履行、排放交易三种机制下水泥业的发展前景[10]。

1.4 碳排放量随国际贸易而转移

关于碳排量的影响因素,不仅有国内因素,如人口、GDP、行业等,同时国际贸易也是影响 碳排放量的一个重要因素。Paul B Stretesky , Michael J Lynch以1989-2003年世界169个国家的面板数据为样本,研究了各国人均碳排量与对美国出口量之间的关系。以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因变量,各国对美国的出口量为自变量,人口密度、GDP和FDI为控制变量,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人均碳排放量与出口有着显著的关系。细分产业后的分析结果显示在出口行业中,天然气、石油和煤炭、化工产品和再进口产品等四个行业对人均碳排放量的影响最大。这意味着,在控制了人口密度、GDP和FDI的情况下,一国对美国出口越多,人均碳排放量也越大,出口产品中天然气、石油和煤炭、化工产品和再进口产品所占的比重越大,人均碳排放量就越大[11]。

Yan Yunfeng, Yang Laike提出,国际贸易创造了一种转移机制,不仅使产品可以在世界各国之间自由流动,同时也使得碳排放可以自由转移。1997-2007年,中国碳排放量的10.03%-26.54%是由出口产品的生产所引致的,进口产品的碳排放量仅占到4.40%(19 97年)和9.05%。世界其他国家因转移机制减排的二氧化碳从1997年的150.18Mt增加到2007年的593Mt,而中国在1997-2007年间因生产出口产品而净增的二氧化碳达到4 894Mt。他们的研究为近年来中国碳排放量激增找到了一个新的解释视角,同时这些数据也印证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正催生着像在国际贸易中征收碳关税这样的动议,有学者担忧这会引发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主义[12]。

2 低碳经济实现的制度安排

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气候恶化的背景下提出的,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为实现经济发展中的“低碳”,各国主要的制度安排有征收碳税和碳交易制度。前者是由政府通过税率来确定进行碳排放的活动要付出多少代价;后者是在《京都议定书》的规定下,通过碳排放权的交易实现全球范围内碳减排的目的。

2.1 碳税

碳税是指针对二氧化碳排放所征收的税,它通过对燃煤和石油下游的汽油、航空燃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产品,按其碳含量的比例征税,以实现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目的。碳税最早由芬兰于1990年开征,此后,瑞典(1991年)、挪威(1991年)、荷兰(1992年)、丹麦(1992年)、斯洛文尼亚(1997年)、意大利(1999年)、德国(1999年)、英国(2001年)、法国(2001年)等国也相继开征。近年来,为履行《京都议定书》义务,一些国家如日本、加拿大、瑞士等国也纷纷开征碳税。

关于这些国家实施碳税的经验,Andrea Baranzini, et al在分析了各国能源产品的碳税税率后指出:各国的能源税(energy tax)税率差别相当大,从而碳税税率各不相同,这成为国际协调碳税的一个主要障碍;从理论上说,征收碳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碳减排的激励机制,但在实践中存在其他目的,如基于财政(筹集资金)的目的,对需求弹性很小的产品征收很高的碳税;对于某些能源产品,如煤炭,有些国家的碳税税率相当低,有些国家还实行补贴,因而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碳税;要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实施碳税的同时要对能源税进行改革[13]。

在此之后,日本的研究发现,能源税和碳税的使用能够使碳排放下降到预计目标水平,同时也使能源种类的使用发生了变化,即由煤到天然气[14]。对碳税征收先行国挪威的研究发现,1990-1999年挪威平均每单位GDP的碳排放降低了12个百分点,但碳税对碳减排的贡献只有2.3%,碳税的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挪威对不同的产业实行差 别税率,且不同类型燃料的碳含量与税额的比率也不相同[15]。Cheng F Lee, et al在 灰色理论(grew theory)和投入―产出理论(inputoutput theory)的基础上,运用模糊目标规划(fuzzy goal programming)方法构建模型,模拟了三种碳税方案下碳减排的力度和经济影响。预测碳税实施的影响有助于各国碳税方案的选择,也能更好的发挥碳税的效果[16]。

2.2 碳交易

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17]。其兴起源于《京都议定书》所制定的三种减排机制:一是排放贸易机制(ET,Emission Trade),允许附件 一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之间相互转让它们的部分“容许的排放量”(“排放配额单位”);二是联合履行机制(JI,Joint Implementation),允许附件一国家从其在其他工业化国家的投资项目产生的减排量中获取减排信用,实际结果相当于工业化国家之间转让了同等量的“减排单位”;三是清洁发展机制(CDM,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允许附件一国家的投资者从其在发展中国家实施的、并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减排项目中获取“经核证的减排量”。即允许附件一国家出资支持无减排义务的国家通过工业技术改造、造林等活动,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并抵顶附件一国家的减排指标。

根据以上三种机制,碳交易可以分为两种形态:基于配额的交易和基于项目的交易。配额型交易指总量管制下所产生的排减单位的交易,主要是《京都议定书》规定的附件一国家之间超额排减量的交易,通常是现货交易。项目型交易指因进行减排项目所产生的减排单位的交易,如清洁发展机制下的“排放减量权证(CERs)”、联合履行机制下的“排放减量单位(ERUs)”,主要是通过国与国合作的排减计划产生的减排量交易,通常以期货方式预先买卖。自2005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后,碳交易市场发展迅速。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08年碳交易市场成交总额为1 263.45亿美元;预计2012年成交总额将达到1 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清洁发展机制是《京都议定书》中唯一涉及到发展中国家的机制,并且《京都议定书》还承认了森林碳汇(carbon sink)对减缓气候变暖的贡献,并要求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植被恢复及保护,允许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开展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将项目产生的碳汇额度用于抵消其国内的减排指标[18]。这些规定的出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开启了一个巨大的碳交易市场。CDM项目和碳汇CDM项目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3 低碳经济的国别研究

3.1 发达国家的低碳经济

英国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按传统的消费模式,预计2020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因此英国于2003年首次以政府文件的形式正式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并积极推动世界范围的低碳经济。随后,Johnton D et.al(2005)探讨了英国大量减少住房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可行性,认为利用现有技术到本世纪中叶实现1990年基础上减排80%是可能的[19]。Treffers T, et al探讨了德国在2050年实现1990年基础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80%的可能性,认为通过相关政策措施,经济的强劲增长和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的共同实现是可能的[20]。Koji Shimada , et al构建了一种描述城市尺度低碳经济长期发展情景的方法,并将此方法应用到日本滋贺地区[21]。

在实践中,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受到各国政府组织的广泛关注和青睐,向低碳经济转型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英国把发展低碳经济置于国家战略高度,2008年颁布实施的“气候变化法案”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立法的国家。按照该法律,到2050年英国要达到减排80%的目标。另外,政府大力促进商用技术的研发推广,以占领低碳产业的技术制高点。在低碳生活上,英国社会运用多种手段引导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比如,要求所有新盖房屋在2016年达到零碳排放,新建房屋中至少有三分之一要体现碳足迹减少计划,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等等。在洁净能源的开发上,英国发挥其海岛国家的自然优势,注重利用海洋资源,在发展海上风能、海藻能源等低碳能源方面居于全球领先水平。

同样是岛国的日本也在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日本内阁会议于2008年7月通过的“低碳社会行动计划”阐述了在未来三五年内将家用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成本减少一半等多项有关减排的措施,其重要内容都与开发新能源有关。根据日本内阁政府2008年9月的数字,在科学技术相关预算中,仅单独列项的环境能源技术的开发费用就达近100亿日元,其中创新性太阳能发电技术的预算为35亿日元。2009年4月,日本又公布了名为《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目的是通过实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强化日本的低碳经济。

为带动欧盟经济向高能效、低排放的方向转型,2007年3月欧盟委员会提出一揽子能源计划,承诺到2020年将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耗总量的比例提高到20%,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的消耗量减少20%,将生物燃料在交通能耗中所占的比例提高到10%。此外,2007年年底,欧盟委员会通过了欧盟能源技术战略计划,明确提出鼓励推广低碳能源技术,促进欧盟未来能源可持续利用机制的建立和发展。欧盟国家利用其在可再生能源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合作,力图通过技术转让为欧盟企业进入发展中国家能源环保市场创造条件。

3.2 发展中国家的低碳经济

《京都议定书》是旨在限制发达国家二氧化碳排放的国际协议,发展中国家未被规定必须承担减排义务。但是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其二氧化碳排放量也迅速增加。虽然历史排放量和人均排放量还相对较低,但是在后京都时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减排压力已经越来越大。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是否应该承担减排义务及能否获得资金支持成为会议争论的一个焦点。

发展中国家中尤其是中国,被指责为一个“搭便车者”,在降低碳排放、延缓气候变暖上毫无贡献。ZhongXiang Zhang(2000)通过分析中国1980-1997年间二氧化碳排量的历史演变,以及中间燃料转换、能源消耗、经济增长和人口规模增长对二氧化碳排量的影响,指出上述指责是没有根据的。实际上,中国在能源节约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1997年单位GDP能耗只有1980年的一半。如果没有这些努力,1997年的能耗总量将比实际排量多出50% [22-23]。Walter V Reid, José Goldemberg的研究也指出,发展中国家已经采取了有效措施遏制二氧化碳的排放。他指出中国从80年代开始实行能源价格改革,碳补贴从1984年的37%下降到1995年的29%,石油补贴从1990的55%下降到2%。另外,中国在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可再生能源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4]。Paul B. Stretesky, Michael J. Lynch(2009)、YanYunfeng, Yang Laike(2010)的研究则指出两国之间的商品贸易为碳排放提供了一种转移路径。中国为美国的碳减排做出了很大的潜在贡献,因此美国等发达国家应该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提供切实有效的气候与环境友好型技术援助。

尽管中国的碳历史排放量和人均排放量相对较低,但是其排放总量的激增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中国的碳排放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为迈入低碳经济中国应如何改进措施,Hu Chuzhi, et al的研究比较具有代表性。他基于EKC模型,采用平均分配余量的分解方法,构建了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1990-2005年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碳排放强度对碳排放的贡献,即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结果表明:①采用EKC曲线模拟结果显示,我国碳排放量呈现“N”型,并没有呈现严格的倒“U”型特征,这与规模效应具有一致性。说明我国经济增长并不会自发导致碳排放量的减少,经济增长也并不一定引发碳排放的增加,关键是我国的环境治理的机制、市场和政策不完善,若不施行合理有效的控制措施,未来在降低碳排放方面面临着许多风险。②我国的碳排放政策的缺失,节能减排政策实施滞后,这是导致我国碳排放持续上升的又一重要因素。③在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中,只有结构效应的平均值为负,表明经济结构优化能降低碳排放,是减少碳排放的有效手段。④我国碳排放技术效应具有随意性,这说明技术在降低碳排放方面并未发挥优势,现行技术应用主要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许多技术进步并非与提高环境质量有关,尽管技术进步非常快,但对降低碳排放的作用并不大。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控制碳排放的政策性建议:建立和实施不同时间尺度上的环境调控政策;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向节能型、高级化发展,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推行削减碳排放的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25]。

Guo Ru, et al以上海为例,采用情景分析法(scenarios analysis)对上海2010-2020年的碳排放量进行了估计,并提出了一些碳减排建议。研究结论显示:①上海的主要能源消耗在过去的15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②上海的能源主要是用于生产,而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耗占比最大。③上海2005年的碳排放量达到58.05 Mt Ceq,是1990年的两倍。④在“十一五”计划指导下,上海的碳减排量将分别达到17.26 Mt Ceq(2010年)和111.04 Mt Ceq(2020年)。作为中国的发达城市之一,上海在碳减排上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基于以上分析上海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实现低碳经济:①上海的碳排放主要来自于第二产业,因此提升产业结构是第一要务。发展能耗低且产品附加值高的行业,同时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②优化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结合地域优势开发使用清洁能源,如上海可以开发风能。③加强碳汇建设,树木、绿化带、湿地、农田是上海重要的碳汇。扩大城市树木和绿化带的范围,对崇明和南汇的湿地要加强保护[26]。

4 结 语

“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源于全球气候恶化的背景,从《京都议定书》到“巴厘岛路线图”,及至最近的哥本哈根会议,世界各国都在为解决气候问题而努力。围绕低碳经济,学者们从不同视角、运用不同方法、对不同区域(全球、国家、地区)进行了研究。

关于低碳经济与经济增长,目前比较一致的结论有:①影响碳排放量的因素有人口、能源消耗、技术水平等,国际间的商品贸易也可以导致碳排放的转移。②经济增长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是通过能源消耗来实现的,为实现低碳经济,应该增强能源强度及碳强度,逐渐由化石能源过度到清洁能源的使用。③不同行业的碳排放量有显著差异,一个国家或地区应该在总体层面上规划产业发展,提升产业结构。在研究方法上,灰色关联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以及对人口经济学中LotkaVolterra模型的应用等,值得国内研究者的借鉴。在实践中,实现低碳经济的制度安排主要有征收碳税和碳交易制度。发达国家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倡导者,在向低碳经济的转变进程中,推出了各种法案措施。低碳经济已成为一种国际潮流,也影响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各国都致力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并从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省略/anglais/documentationa/greenhouse/kayaequation.htm

[2]Salvador Enrique Puliafito, José Luis Puliafito, Mariana Conte Grand. Modeling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economic growth as competing species: An application to CO2 global emissions[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8,(65): 602-615.

[3]Michael Dalton, Brian O'Neill, Alexia Prskawetz, Leiwen Jiang, John Pitkin. Population aging and future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J]. Energy Economics, 2008,(30): 642-675.

[4]Ramakrishnan Ramanathan. A multifactor efficiency perspective to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world GDP,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 2006,(73): 483-494.

[5]Ugur Soytas, Ramazan Sari, Bradley T. Ew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come, and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7,(62): 4 82-489.

[6]Ugur Soytas, Ramazan Sari. Energy consumption, economic growth, and carbon emissions: Challenges faced by an EU candidate member[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9,(68): 1667-1675.

[7]Zhang XingPing, Cheng XiaoMei. Energy consumption, carbon emissions,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9,(68): 2706-2712.

[8]T C Chang, S J Lin. Grey relation analysis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 industrial production and energy uses in Taiwan[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999,(56): 247-257.

[9]Marco Mazzarino. The economics of the greenhouse effect: evaluating the climate change impact due to the transport sector in Italy[J]. Energy Policy, 2000,(28): 957-966.

[10]R Rehan, M Nehdi.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nd climate change: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the cement industry[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 2005,(8): 105-114.

[11]Paul B Stretesky, Michael J Lynch. A crossnational study of the a ssociation between per capita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nd exports to the United States[J].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2009,(38): 239-250.

[12]YanYunfeng, Yang Laike. China's foreign trade and climate change: A case study of CO2 emissions[J]. Energy Policy, 2010,(38): 350-356.

[13]Andrea Baranzini, José Goldemberg, Stefan Speck. A future for carbon taxes[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9,(32): 395-412.

[14]Toshihiko Nakata, Alan Lamont. Analysis of the impacts of carbon ta xes on energy systems in Japan[J]. Energy Policy, 2001,(29): 159-166.

[15]Annegrete Bruvoll, Bodil Merethe Larse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n Norway: do carbon taxes work?[J]. Energy Policy, 2004,(32):493-505.

[16]Cheng F Lee, Sue J Lin, Charles Lewis, Yih F. Chang. Effects of carbon taxes on different industries by fuzzy goal programming: A case study of the petrochemicalrelated industries, Taiwan[J]. Energy Policy, 2007,(35): 4051-4058.

[17]John A Mathews. How carbon credits could drive the emergence of renewable energies[J]. Energy Policy, 2008,(36): 3633- 3639.

[18]J Liski, T Karjalainen, A Pussinen, GJ Nabuurs, P Kauppi. Trees as carbon sinks and sources in the European Union[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 2000,(3): 91-97.

[19]Johnston D, Lowe R, Bell M. An Exploration of the Technical Feasibility of Achieving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s in Excess of 60% Within the UK Housing Stock by the Year 2050[J]. Energy Policy, 2005,(33): 1643-1659.

[20]Treffers T, Faaij APC, Sparkman J, Seebregts A. Exploring the Possibilities for Setting up Sustainable Energy Systems for the LongTerm: Two Visions for the Dutch Energy System in 2050[J]. Energy Policy, 2005,(33): 1723-1743.

[21]Koji Shimada, Yoshitaka Tanaka, Kei Gomi, Yuzuru Matsuoka. Developing a Longterm Local Society Design Methodology Towards a Lowcarbon Economy: An Application to Shiga Prefecture in Japan[J]. Energy Policy, 2007,(35): 4688-4703.

[22]Zhong Xiangzhang. Decoupling China's Carbon Emissions Increase from Econo mic Growth: An Economic Analysi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J]. World Development, 2000,(28): 739-752.

[23]Zhong Xiangzhang. Can China afford to commit itself an emissions cap? Aneconomic and political analysis[J]. Energy Economics, 2000,(22): 587-614.

[24]Walter V Reid, José Goldemberg. Developing countries are combating climate change:Action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at slow growth in carbon emissions[J]. Energy Policy, 1998,(26): 233-237.

[25]Hu Chuzhi, Huang Xianjin.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 Emission in Chi na and Analysis on Its Cause[J]. Chn Popu Res Envi, 2008, 18(3): 38-42.

[26]Guo Ru, Cao Xiaojing, Yang Xinyu, Li Yankuan, Jiang Dahe, Li Fengting. The strategy of energyrelated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in Shanghai[J]. Energy Policy, 2010,(38): 633-638.

A Synthesis of Foreign Scholars' Research on Low Carbon Economy

YIN Xiguo HUO Ting

(Institute of Population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y,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China)

篇(2)

(一)矿产资源

这是少数民族地区比较重要的优势,在少数民族地区,矿产资源极为丰富,比如稀土、钾盐等资源的存储量占据全国总量的90%以上;汞、锰、石棉等资源的存储量占据全国总量的一半以上。以云南为例,锡、磷、铜、铅、锌等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如果资源开发的方式恰当,将会促进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包含的种类比较多,植物资源、动物资源、中草药资源等都包含在生物资源的范畴之内。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生物资源呈现出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地域性显著等特点,在世界范围内,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生物资源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可再生能源资源

水能、风能、太阳能等都属于可再生能源,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水资源非常丰富,比如长江,其发源地就位于少数民族地区。现今,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已建成多座水电基地,水能发电已成为非常重要的能源,有效的改善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

(四)旅游资源

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而且有很多风景名胜区,吸引了大批游客,比如广西的桂林山水,不仅吸引了国内众多的游客,同时闻名于国外,招来了大批的国外游客,有着“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称;湖南湘西的张家界,将国内大小名山的特色融为一体,并且蕴含了大面积的森林,其中还有许多珍稀的动物,是非常珍贵的森林公园。除了自然旅游资源之外,少数民族地区还具有很多的人文旅游资源,比如民俗、传统节日、民族歌舞、民族服饰等。

二、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资源优势面临的挑战

(一)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失衡

在过去,长江上游的森林总面积为3250公顷,时至今日,森林总面积只剩下463公顷,减少了85%,通过这组数据可以发现,我国森林的总面积正在不断地减少,由此所带来的水土流失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除此之外,受到过度放牧的影响,草原的面积也正在大面积的退化,进而导致生态系统失衡。森林和草原面积的减小,导致大量环境问题的产生,形成了恶性循环。

(二)土地沙化日益严重

由于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失衡,导致土地沙漠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土地沙化一旦形成,治理难度非常大,现今,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地沙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这在无形中加大了治沙的难度。此外,土地沙化面积的增大,导致大量的沙子进入湖泊当中,给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三)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

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生活着多种多样的珍稀动物及濒危动物,然而随着人们不合理的开采,这些动物的生存环境受到了破坏,最终导致其分布区域变得越来越窄,甚至有些濒危动物已经灭绝。在云南及四川省,生存着大量的珍稀动物,然后由于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使得生态平衡被打破,分布在这两个省份的生物物种灭绝了很多,有的生物物种大量的减少。

(四)水资源污染及短缺

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在进行工业生产及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污水,再加上生活废水的排放,导致少数民族地区的水污染十分严重,进而产生了水量减少、水位下降、植被枯死、土地沙化等一系列的问题,使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另外,在少数民族地区,还存在着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有的少数民族地区常年处于缺水的状态,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也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五)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占据了很长时间的主导地位,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也不例外,在获得经济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2000年,广西的工业废水排放量为81571万吨,到了2010年,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增加到了222439万吨,十年间,工业废水给广西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在工业生产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排放到空气中之后,对空气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污染,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在逐年增加,尽管从2006年开始有所下降,但是总量依然比较大,对环境的影响还是很大。

三、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及劣势

(一)优势

1.结构调整具备后发优势。

所谓后发优势,是指后进入地区的企业具备先进入企业不具备的优势。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比较缓慢,并且与一些发达地区的差距比较大,并且正处于起步的阶段,因此,民族地区在发展经济时,可以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探索出最为符合的低碳经济的路子。

2.碳汇资源丰富。

森林具备吸收及存储二氧化碳的能力,将森林该能力的大小称为碳汇,森林面积越大,碳汇能力越强。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具备丰富的森林资源,森林总面积占据全国总面积的大部分,因此,具备丰富的碳汇资源。在广西,森林总面积为125205公顷,位居全国前列,这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

3.国家政策支持。

近年来,随着全球温室效应的增加,我国越来越重视碳排量的多少,大力倡导发展低碳经济。国家在政策上的支持,为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政策上的保证。

(二)劣势

1.环境脆弱。

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多为粗放型工业,在生产的过程中,由于技术及设备上的限制,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而且这类型的工业碳排放量比较大,治理起来难度比较大,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

2.人力资源匮乏。

从平均受教育水平来看,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均受教育水平比较低,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会由于人才的匮乏而制约低碳经济的发展。

3.能源结构单一且煤炭消费比例高。

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占据了总量的大部分,由此导致能源结构比较单一。另外,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消费所占的比例非常高,这也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

四、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资源优势与低碳经济发展相结合

(一)大力发展优势低碳产业

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资源,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要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发展具有自身优势的低碳产业,真正的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根据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可以大力发展的低碳产业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农产品加工产业,在农业方面,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具备其他地区不具备的优势条件,并且具有地域垄断性的特点,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将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第二,矿产品加工产业,少数民族地区具备丰富的矿产资源,拥有发展矿产品加工产业的优势,现今,已经拥有一些相关的企业,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建设冶炼基地,并积极地培育出龙头企业,带动加工产业的发展,形成科学的产业链;第三,旅游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带动经济的增长,还可以带动很多关联产业的发展,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在开展旅游业的过程中,要将民族地区的特色凸显出来,比如广西的桂林山水、四川的九寨沟、云南的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等。另外,南方各个少数民族地区还应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比如云南省和四川省,二者可以共同来开发泸沽湖旅游资源;第四,可再生能源开发产业,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可再生能源非常的丰富,尤其是水能,这都是清洁的绿色能源,通过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能有效的促进经济的发展,并实现保护环境的目标。

(二)制定相关的措施促进二者的结合

首先,鼓励技术创新。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现有的企业中,技术及装备还比较落后,不利于发展低碳产业,同时,这也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因此,要积极地进行技术创新,加大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其次,政府引导。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还比较落后,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资金及技术都比较缺乏,因此,政府应加大资金支持的力度,并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正确的引导。最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所谓生态补偿机制,是指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在这个机制的指导下,地区的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

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水泥工业;模式

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特征是低污染、低能耗和低排放。而水泥工业的生产工艺特性为高能源、高排放和资源依赖型。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民众更加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因对于保护地球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由此,更加凸显了我国水泥工业的节能环保和减排CO2任务的重要性。当前,我国水泥工业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就是低碳经济与节能减排。通过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探求,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1水泥工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作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主要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选择低碳经济,就表示要不断变革传统经济模式,不断创新能源利用技术,调整产业结构。同时,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提出,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水泥工业的低碳经济,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是非常丰富的。其宗旨是开发低碳水泥产品,减少CO2的排放,将影响地球环境气候的碳能源抛弃。在中国产业部门中,水泥工业在生产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CO2。开发CO2开放和封存技术,促进CO2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国家十三五计划中,明确提出,要秉持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的原则,走循环经济之路,将现行的发展模式转变。发展低碳经济必需走循环经济道路,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资源化和CO2减量化的原则的遵循,增加对水泥炭减排、碳捕捉和炭封存技术的投入,促进水泥工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为此,水泥企业应做好水泥工业的环境保护、节能和降耗工作,在企业的层面上开展低碳排放工作,在此基础上,促进区域性的循环经济发展。通过对其他产业的废弃物的充分运用以及CO2的生物质能源技术的开发,不断为节约型社会作出贡献,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所需的低碳产品,最终成为社会循环经济链的一环。我国水泥工业发展环保型低碳经济势在必行,为此,水泥工业需要从不可持续发展的传统工业,过渡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工业,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高度重视研发工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对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的不断开发,实现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2现阶段水泥业发展中的存在的问题

2.1具有相对滞后的产业结构,产业链延伸不足

近年来,我国水泥产业有了迅速的发展,但其工业贡献率依然要低于产业耗。目前,一些城市的产业链仅限于水泥产业和电力产业的部分循环。如电力产业重新利用水泥生产产生的余热等废弃物,水泥生产的原料选择发电产生的废弃物。由此可见,水泥产业上下游缺乏延伸,不具备适合现代建筑业需要深加工产品。

2.2二氧化碳排放超标

水泥工业的核心工艺就是熟料锻烧,由生料锻烧成熟料需要大量的热量,燃料燃烧会产生热量。而目前我国的主要燃料就是煤,煤炭燃料在燃烧中,在产生热量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CO2。水泥生产包括多个工艺环节,如水泥粉磨、熟料锻烧、原料开采等,需要将一定的电力消耗掉,水泥厂因火力发电,会生成CO2,这种CO2被称为间接排放。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工业粉末、烟尘和废水和CO2的排放率严重超标,对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甚至直接威胁到对人体健康。

3水泥工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模式

3.1延伸产业链、拓展产业空间

大力发展高品质的水泥深加工产品,以更要的满足现代建筑业的需求。建立不同的水泥基地,利用水泥余热进行发电,为城市集中供热服务。处理工业用水和污水,减少环境污染,形成生态产业链。作为生态产业链的核心,水泥厂应混合利用不同发热量高的煤炭,既节约煤炭资源,又得到了发热的目的。下一产业再利用上游产业的废弃物。如电力产业循环利用水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水泥产业再利用电力产业的废弃物。低碳经济产业链涉及设备开发、垃圾处理系统等诸多的建设项目。因此,为了更好的完善产业发展模式,提高技术支撑体系,需要进一步增加资金投入。通过成立技术开发与支持部门,对技术难题进行重点研究和解决。转变以新增生产能力为主导的发展方向,改变传统的以扩大产业规模为主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形成以技术支持为主,质量和效益共同提升的发展方式。

3.2调整技术结构,淘汰落后水泥产能工作

首先,建设余热发电生产线,发的电用于生产水泥,同时对废气余热进行吸收,将CO2的排放间接降低。其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于生活垃圾、城市污泥、有毒有害废弃物和工业废弃物进行协同处置,实现水泥产业绿色发展。通过变频调速技术及采用高效电机的运用,将生产电耗显著降低。依据新的排放标准,采用节能粉磨技术,进一步改造粉磨系统。最后,做好彻底淘汰落后水泥产能工作。目前,我国水泥整体技术偏低,落后工艺水泥产量占总产量的30%,CO2具有较大的排放量,能耗高、能源效率低,对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因此,为了减少CO2的有效排放,必须淘汰落后产能,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水泥产业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3.3通过技术创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明确技术路线,是发展低碳经济,促进水泥产业发展的关键。为此,应以节能高效为原则,规范好节能减排工作,促进水泥工业的可持续和高效发展。首先,需要采用国际合作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方式,对新的破碎和粉磨技术进行研发,通过各种先进技术的运用,将工艺环节能效进一步提升。其次,为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需要对水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充分回收和运用。通过化学吸收、物理吸收的方式。利用不同的回收工艺,通过不同纯度二氧化碳的获取,在应用于金属冶炼、化工合成等各种工业中。通过对水泥品种结构的调整,将熟料生产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进一步减少。最后,通过替代原料、燃料比例的提升,将石灰石和燃料的消耗降低。一些包括电石渣、钢渣、粉煤灰在内的大宗工业废弃物,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钙,作为替代原料,也可以获得一定量的过程CO2减排。

结论

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水泥工业发展环保型低碳经济势在必行。水泥工业应不断创新低碳经济模式,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高度重视研发工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此推进水泥工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努力促进经济、环境与资源的协同发展,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孔祥忠.不要在环境问题上妖魔化水泥工业[J].四川水泥.2014(01)

[2]熊飞.浅析水泥工业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监测[J].科技视界.2012(30)

篇(4)

关键词:低碳经济风险投资分析预测

一、引言

“低碳产业”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产业。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正是因为“低碳产业”的可持续性优势,走向低碳化时代是大势所趋。一直以来,人类对碳基能源的依赖,导致CO2排放过度,带来温室效应,对全球环境、经济,乃至人类社会都产生巨大影响,严重危及人类生存,这比经济危机更为可怕。解决世界气候和环境问题,低碳化是一条根本途径,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2007年12月3日,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继此之后,“低碳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开始普及,低碳行业的公司企业也像雨后春笋般涌现,不少投资者见其发展迅猛频频将手中的资金投向该行业,其中不乏大型的机构投资者。

二、低碳经济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在《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一文中作者阐释了低碳经济的内涵和发展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发展势态。并指出近年来我国在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能源、提高能效、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可再生能源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确实进行预测和分析后,作者提出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措施。

什么是低碳经济,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条件如何,怎样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研究综述》一文就中国如何既遵循经济社会发展与气候保护的一般规律,顺应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和趋势,同时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家利益,寻求长期和短期利益的均衡的角度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进行了分析,旨在引导中国低碳经济迈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同样是对低碳经济的研究,《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创新》一文跳出了低碳经济本身,将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联系起来,从环境金融的角度,总结了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经验,探讨了环境金融创新的各种途径,并针对我国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作者就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如何实现环境金融的创新提出了一些见解,对低碳经济和环境金融的相互促进做出了贡献。

在《中国的低碳经济选择和碳金融发展问题研究》一文中,作者提出低碳经济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面对低碳经济时代的要求,我国必须尽快构建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碳金融体系,包括金融市场体系,碳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和碳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几大方面。作者支持目前中国碳金融的发展只能说是初露萌芽,发展相对滞后并存在诸多问题。

对低碳经济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和综述后,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但如何科学地发展低碳经济,如何将低碳经济同其他行业合理的结合,如何引导投资者正确地投资于低碳行业,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研究的是低碳行业的风险投资,通过对目前低碳行业风险投资的分析及预测,希望能科学地引导低碳行业的发展。

三、低碳经济模式下的风险投资现状分析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学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能源品种转换新概念,实质是解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定义的延伸还含有降低重化工业比重,提高现代服务业权重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内容;其宗旨是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影响,实现经济活动中人为排放二氧化碳与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动态平衡,维持地球生物圈的碳元素平衡,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保护臭氧层不致蚀缺。广义的低碳技术除包括对核、水、风、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之外,还涵盖生物质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它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车等多个产业部门。

当前世界面临的一个最大的环境问题就是全球气候变暖,而其原因正是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现在人们已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并且已开始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进程。工业正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一个重要来源。而想要减少工业排放二氧化碳,发展低碳行业无疑是一种解决之道。低碳行业泛指任何以低碳排放或者致力于减少碳排放为特征的行业,如可再生能源发电、核能、能源管理、水处理和垃圾处理企业。这个行业是符合保护自然的规律的,因此具有很光明的前途。在2009年的金融危机中,低碳行业产值不降反升,表明这个行业正是一个很有潜力的行业。

哥本哈根会议虽然未能达成成果,但低碳环保风潮已经在风投之间劲吹。正如前面对低碳行业的分析,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以此为中心衍生出较多的投资主线,主要包括:节能、减排、清洁能源领域。中国现在很多新的产业都跟这些领域有关。而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将发展方向往这些领域方面靠拢。经历了金融危机后的风险投资再度热了起来;而比风投更热的,则是低碳经济。根据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CVCRI)对556家风投机构的调查显示,2009年VC对能源环保领域共投资了35亿元;VC投资的项目中,每10元钱中就有1.1元投向了能源环保领域。在很多的风投机构看来,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既属于产业政策扶植范畴、又对经济周期不敏感,这种低碳行业特殊的特性也是迎来风投广泛关注的原因。

历时3个月、访问了556家风险投资机构后,民建中央下属的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CVCRI)得出结论:2009年中国VC/PE市场募资、投资规模均逐步回升,迎来了复苏和发展。CVCRI指出,由于经济的复苏和创业板的推出,2009年下半年的投资热情增加。上半年投资案例数为229个,占总案例数的38.10%,投资总额为120亿元,占全年投资总额的40.43%;而下半年的投资案例数为372个,明显高于上半年,投资金额也占到了全年投资总额的59.57%。另一个可以观察到的现象便是低碳能源环保行业的崛起。据CVCRI数据,2009年风投对能源环保的投资项目数为99项,总金额为34.99亿元;仅次于狭义IT行业的135项和43.29亿元,成为继传统行业、狭义IT行业之后的第三受宠行业。另外更加值得关注的就是556家风投机构将能源环保行业评为了最具投资价值行业。其次是医药保健和消费服务行业;而传统产业、狭义IT则甚至没有进入前十名。2009年度风险投资总额为315.34亿元。除此之外,不少风司也对低碳行业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中国风险投资有限公司总裁王一军表示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而核心则在于节能减排和发展新能源。以我国过去走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来看,节能减排在技术、推广等领域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中国对石油的需求日益增长也在驱使着新能源的发展。

对于“两高六新”的公司,即具有成长性高、科技含量高、新经济、新服务、新农业、新材料、新能源和新商业模式的公司,是风投关注的重点,而这些特点也是低碳行业所具备的。基于上述对低碳行业前景的分析,对于低碳行业的风险投资无疑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但凡是投资都存在着风险,众多的投资者在投资低碳行业之前也会对该行业的众多上市公司进行综合评估,通过行业数据和公司相关的各方面指标选出最具发展潜力和盈利能力的公司进行投资。

在对低碳行业风险投资概况进行综述之后,从投资价值的角度将低碳行业和其他行业进行比较,图2是2009年统计的最具投资价值行业分布情况,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低碳能源和环保列居首位。

四、低碳经济模式下的风险投资前景预测

前面通过对低碳行业的风险投资数据和图表的分析,低碳经济模式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受到了投资者们的青睐。风险投资是众多投资方式的一种,风险投资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权益投资,投资者们为了获得公司上市和退出时的高额收益,还要为初创期的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前面说到了低碳经济模式的可持续性发展优势,这一点是风险投资决策时的一个主要决策因素。所以,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风险投资者涉足低碳领域,既促进了低碳行业的高速发展和繁荣,同时也为风险投资者提供了一片全新的投资领域。由于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不仅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也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所以,在今后几年中政府必将会持续出台相关政策推动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这些政策也将为投资者的资金进入低碳领域敞开了大门。综上所述,在未来几年里,风险投资与低碳经济模式的结合将是投资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08EYA002)]

参考文献:

1.冯之浚,周荣,张倩.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9(12)

2.王仕军.低碳经济研究综述[J].开放导报,2009(5)

3.任卫峰.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创新[J].上海经济研究,2008(3)

篇(5)

关键词:低碳经济;广义虚拟经济;实体价值;虚拟价值;二元价值容介态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 (2013) 02-0028-07

A Study of Low-Carbon Econom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MA Yong-hong LIU Xian-wei(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China)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characterized by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and high emission has leaded to several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uch as global warming, resources exhaustion and air pollution. Human surviv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as been seriously challenged by these problems. Under this background, developing the low-carbon economy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time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the paper studies the nature of dualistic Rong-Jie state of low-carbon economy. Furthermore, the method of cost-benefit analysis is employed to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material value, environmental value and psychology value of low-carbon economic model.

Keywords: low-carbon economy,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material value, virtual value, dualistic RongJie state

一、引言

林左鸣先生将同时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以及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经济定义为广义虚拟经济,其基本特征表现为“二元价值容介态”,即传统价值由于不断融入信息介质而进化为更高级的价值。广义虚拟经济实质上是一种基于“生活价值论”的人本经济,它着重考虑人的心理需求和由此反映出来的社会进程中所生成的信息态及其发展规律,它正在取代传统物本经济成为当今社会经济的主角,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纯粹满足生理需求或纯粹满足心理需求的经济往往是以错综复杂的方式交织在一起[1]。低碳经济概念是在全球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等生态灾难日益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环境和发展前景的背景下提出的。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现有发展模式,在此背景之下,低碳经济便成为广义虚拟经济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

二、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低碳经济内涵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之后,全球人口数量激增,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传统工业经济对自然资源存在的巨大依赖以及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恶果,逐渐为人们所认识,20世纪60年代起,环境保护运动的浪潮不断高涨,这使得人们开始反思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发展与增长极限的关系。在此时代背景之下,低碳经济,环保经济,绿色经济等一系列概念和经济发展模式应运而生。“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刘细良认为现代意义上的低碳经济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自身对经济增长与福利改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一种理性权衡;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关系的一种理性认知;是继人类社会经历过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能源新革命[2]。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低碳消费也已成为世界人民新的生活方式。

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低碳经济,其内涵更为系统和充实。广义虚拟经济是基于人本经济的新经济学理论,传统的发展观聚焦于满足人的物质需求;人类福祉提高的发展观或是新的发展观则是同时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的发展观,发展的目的,是以人为起点,又以人为归宿的,理想状态是实现一种以人文本的和谐社会[3],低碳经济正是契合了广义虚拟经济这一发展观念。低碳经济从根本上说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对经济福利指标的重视和对绿色GDP的追求。低碳经济通过尽量减少生产、生活所需的直接和间接的能耗、物耗,尽量以非物质形式满足人们的心理和精神需求,从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减少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索取和对生态环境破坏的目标,最终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基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可以认识到低碳经济实质上是一种人本经济,它凸显了人自身作为生产力发展的价值取向,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使每个人都能感受得到,享受得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发展绿色化、社会和谐化,是在对人的物质需求的满足基础之上对人的心理和精神需求的不断满足和扩展。

广义虚拟经济理论认为当前的经济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并非一成不变的均衡系统, 而是时刻处于传统价值与信息介质带来的新价值之间不断动态融合和进化的容介态[4],基于容介态这一特征,低碳经济可以看成是由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相互融合的经济系统,围绕低碳经济所建构起的价值体系是一个相互容纳、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系统(图1),其中实体经济层面,低碳经济、产业与传统经济模式和产业一样,创造出具体的实体价值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物质、生理需求;在虚拟经济层面,包括了环境价值,心理价值以及其他与低碳经济有关的虚拟价值(如碳金融市场的虚拟价值)的实现,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人们的心理和社会需求。实现实体经济价值的同时,环境价值等作为一种附加价值得以实现,实体物质和虚拟两种价值形式相互容介,进而产生了整个价值的增长。作为一种可行性判断方法,成本―收益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经济研究,在以往对低碳经济的研究当中,就有研究者使用该方法建立了低碳经济的简单模型,进而比较传统经济与低碳经济之间的成本和收益变动 [5],但之前的研究对低碳经济模式下的成本和收益的衡量是以传统经济模式为视角的,并未能够全面深入地探索低碳经济模式下价值实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本文将在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以成本―收益分析为方法,对低碳经济各种价值的实现机制及其容介态特征的表现进行探讨和分析。

三、低碳经济是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对传统经济的革新性尝试

I = ( R + C ) - [ (S1 - S2) + G ] (1)

其中,I表示低碳模式的成本;S1表示传统模式下需要投入的常规能源成本;S2低碳模式下需投入的常规能源成本;G表示公共投入;R表示科研和开发上的投入; C表示新设备、材料等的成本或对原有设备、材料等的改造成本。

在式(1)中,与传统产业模式相比,发展低碳产业存在成本上的增大和减少两部分,在增加的成本方面,主要包括了新的生产模式在研发、设备和材料上的投入,例如贝丁顿社区的建设中,必要的建筑材料投入、改造以及采暖、能源等设备的研发,就属于增加的成本。在减少的成本方面,利用了新的能源,废旧材料再使用,以及人力资源成本的降低,使得对常规能源的消耗和原材料成本下降,此外,低碳产业在很多国家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包括了政策上的支持和资金上的投入,以及社会融投资,这些可以看作是公共投入部分。综合来看,增加的成本即R+C趋于一个固定值,而减少的成本从长远来看,投入的资源成本差额S1-S2的值则越来越大,因此,短时间内I值可能会大于0,但就长期而言,I值则是负值,并存在从一开始I的值便是负值的可能。

低碳模式的收益值B可以表示为:

B = ( B2 - B1) + E + P (2)

其中,B表示低碳模式的收益;B1表示原产业模式下产品的市场收益;B2表示低碳模式下产品的市场收益;E表示低碳模式所实现的环境价值;P表示低碳模式下所不断衍生出来的,能够满足人们各种社会心理需求的价值形式。

在式(2)中,低碳模式下的收益包括了实体物质价值的实现,具体表现在产品的销售额的提升,也包括了环境和生态价值形式实现,还包括了社会、心理价值的实现。低碳模式的收益中,各种价值的实现形式和过程是复杂的,在实体价值得以实现的同时,生态环境价值与社会心理价值也一并得以实现且各价值形式的实现相互交融。对于低碳模式之下,生态环境价值与社会心理价值的实现将在下文进行具体分析。

综合低碳模式下的成本与收益分析,传统模式转向低碳模式的净现值可表示为:

NPV = B t I t / ( 1 + r ) t (3)

其中,Bt表示t年的收益;It表示t年的成本;r表示贴现率;t表示年份。如果NPV≥0,说明该模式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根据上述分析不难判断在低碳模式之下,收益值不断扩大,而源于低碳模式所投入能源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低碳模式下的成本投入则远低于传统模式下的成本投入,因此,低碳模式能够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是对传统模式一种革新。

四、低碳经济对生态、社会和心理需求的满足

五、结语

本文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对低碳经济进行了系统分析,对低碳经济模式之下各种价值形式的实现及其二元价值容介特征的表现进行了探讨。基于上述低碳经济在实体价值、环境价值、心理价值及其他虚拟价值上的实现方式,综合(2)、(4)、(5)式,可以得出低碳经济价值实现模式,即(2)式可以改写为:B = ( B2 - B1) + E1 + E2 + E3 + P1 + P2 + P3。在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之下,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较而言,低碳经济价值的实现包括了产品实体收益所产生的增值,低碳模式所带来的两类环境价值及节约下来的环境补偿价值,还包括了满足人们社会、心理需求的价值形式以及产品自身品牌价值的实现。可以看出,各种价值的实现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赖,环境价值、心理价值及其他虚拟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实体经济,否则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低碳经济模式之下,环境价值、心理价值和其他虚拟价值形式不断融入到实体价值之中,使得价值产生了增值,体现了低碳经济的二元价值容介特征。

参考文献:

[1] 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 刘细良.低碳经济与人类社会发展 [N].光明日报,2009-06-10.

[3] 陈元先、陈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经济学理论的重构 [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0 (2):5-15.

[4] 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导论 [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09(1):5-25.

[5] 朱亚光.成本收益分析视角的低碳经济简单模型研究 [J].中国证券期货,2010 (5):99-101.

[6] Roszak T. The voice of the Earth: An Exploration of Ecopsychology [M].America: Red Wheel/Weiser, 2001: 291-296.

[7] 洪大用.环境关心的测量:NEP量表在中国的应用评估 [J].社会,2006,26(5):71-92.

[8] Dunlap R E, Van Liere K D. The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A proposed measuring instrument and preliminary results [J].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978, 9(4): 10-19.

[9] Dunlap R E, Van Liere K D, Mertig A G, et al. Measuring endorsement of the new ecological paradigm: A revised NEP scale [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2000, 56(3), 425-442.

[10] Wu J P, Zi F, Wang G X, et al. A study of public environmental concern in ten cities of China [R]. Paper reported at the Ninth Biennial Conference of Asian Association of Social Psychology, Kunming, China. (2011, July).

[11] 吴建平.生态心理学探讨 [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3):37-41.

[12] 李金昌.价值核算是环境核算的关键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2(3):11-17.

篇(6)

邓爱民,男,1971年10月生,现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党委委员、旅游管理系主任/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旅游管理研究生导师组组长,MTA导师组组长。1990年9月―1997年6月湖北大学旅游学院本科和硕士生学习;1997年7月―2002年6月湖北省旅游局工作;2002年6月至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工作;2006年9月―2011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2012年获得湖北省“两访两创”先进个人;武汉市江夏区旅游局顾问、武汉市东西湖区旅游局顾问、黄冈市旅游局顾问;同时还兼任多家酒店、旅行社和房地产公司投资与经营顾问。

二、研究领域

邓爱民教授研究方向主要有旅游管理、旅游开发、旅游规划、饭店管理,长期从事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旅游地产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在各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邓教授主讲课程包括博士生课程:《旅游哲学研究》;硕士生课程:《旅游规划理论与方法》、《旅游规划与开发实务》;本科生课程《酒店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世界遗产与旅游》。

三、研究成果

邓教授出版专著7部;在《管理世界》、《经济学动态》、《财贸经济》、《经济管理》等权威刊物上100多篇;获省部级奖励2项;主持省部级课题6项;主持修订了《湖北省旅游条例》、《武汉市旅游条例》和《武汉市旅游标准化管理办法》等地方法规;主持了《武汉市宗教旅游开发总体规划》、《武汉水乡旅游城总体规划》、《新疆博乐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各级政府和企业委托的旅游规划100多项,课题费累计达600余万元,有较强的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

主要承担课题包括:《武汉城市圈旅游联动机制研究》(2011LJ042,湖北省社科);《低碳经济背景下武汉乡村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研究》(11047,武汉市社科);《基于低碳视角下武汉城市圈生态旅游综合体联动机制研究》(13021,武汉市社科);《湖北省旅游条例》修订,湖北省旅游局;《武汉市旅游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制定,武汉市旅游局;《湖北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湖北省旅游局;《武汉市宗教旅游总体规划》,武汉市旅游局;《武汉水乡城旅游开发总体规划》,武汉楚都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武汉市东西湖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武汉市东西湖区旅游局;《湖北省武穴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武穴市旅游局;《湖北省黄梅县旅游发展规划》,黄梅县旅游局;《武汉市江夏区乡村休闲游发展规划》,武汉市江夏区旅游局;《武汉市新洲区乡村休闲游专题规划》,武汉市新洲区旅游局。

四、主要论著

1、武汉城市圈旅游联动机制研究,科学出版社,2011年。

2、县域旅游发展规划理论与实务,化工出版社,2012年。

3、世界遗产旅游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4、长江流域的文庙书院――长江文明之旅,长江出版社,2015年。

5、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国旅游出版社,2015年。

6、关于“三结合”旅游教育体系的研究,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2期。

7、中国大城市旅游圈的构建与发展,财贸经济,2003年第12期。

8、对城市旅游形象的思考――兼论武汉城市旅游形象的设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10期。

9、武汉市发展会展旅游的SWOT分析与对策,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10、对我国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财贸经济,2006年第5期。

11、我国旅游投资研究综述与展望,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8期。

12、旅游企业的投资环境层次比较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0年第7期。

13、我国乡村体验式旅游项目开发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第7期。

14、武汉城市圈旅游联动及其策略研究,管理世界,2010年第9期。

15、中国出境旅游需求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1年第12期。

16、旅游规划“创新内核”的一个探究,经济管理,2011年第7期。

17、武汉市乡村休闲游产品体系深度拓展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10期。

18、中国出境旅游需求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1年第12期。

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指标体系;水平评价;河北省

中图分类号:F127;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7-3917-05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Development Evaluation of Low-Carbon Economy

in Hebei

YANG Nian1,2,SUN Wen-sheng2,WANG Wei-yu2

(1. Hebei Software Institute, Baoding 071000, Hebei, China; 2.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0,Hebei,China)

Abstract: The feature of “high-carbon economy” in Hebei province was obvious as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mainly focused on industry was imbalanced; and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was monotonous, relying too much on coal resources, which caused the problems of energy shortage and serious environment pollution. After the rapid economic growth over several years, the task of converting economic growth pattern in Hebei was urgent as developing low-carbon economy was the most effective solution. The indexes of energy efficiency, low-carbon efficiency, low-carbon environment and residents life were adopted to evaluate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low-carbon in Zhejiang province(low-carbon area), Shandong province (mid-carbon area), Henan province (mid-carbon area), Shanxi province (high-carbon area) and Hebei province. The advantages and deficiencies lying in low-carbon economy of Hebei province were pointed out;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low-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low-carbon econom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development evaluation; Hebei province

从“十一五”规划开始,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河北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开始的“双三十”工程,是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最初探索。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河北省单位GDP能耗已由2006年的1.895 t标准煤/万元下降至2009年的1.640 t标准煤/万元,累积降幅达到13.5%,但绝对值仍然大幅高于0.900 t标准煤/万元的全国平均水平。因此,通过构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与其他省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比较研究,揭示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对河北省低碳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参考意义。

1 碳排放量的计量

河北省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一级和二级指标体系,并将二级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量化,从而对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为达到此研究目标,必须参考借鉴其他学者关于碳排放量计量方法的研究成果[1-4]。

1.1 碳排放计量的对象

碳排放计量是指一定区域空间、时间内,经济、社会、环境体系温室气体的总排放量。统计的对象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全氟化碳、氢氟碳化物、六氟化硫等6类温室气体。每一类温室气体再通用蚕食转换为“二氧化碳等量值”。根据计量方法的不同,可分为静态碳排放量和动态碳排放量。静态的碳排放量是指在生产、运输、使用及回收该产品时所产生的平均温室气体排放量;动态的碳排放量,则是指每单位货品累积排放的温室气体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