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低碳经济研究背景

低碳经济研究背景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1 16:54:54

低碳经济研究背景

低碳经济研究背景篇(1)

关键词:低碳经济;清洁能源;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426.2;F20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前言

能源是人们生活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它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具体经济方式,也代表了社会的生产途径。能源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从过去的粗放型经济能源,到集约性的经济能源再到当今的低碳式经济。它的这种转变也体现了人们先进理念的变化,是社会不断进步的结果。

一、低碳经济概述

低碳经济是目前社会的一种新型发展理念,它是在科学化指导下产生的,以技术创新作为主要手段,以制度和产业的变革作为主要目的的能源开发方式。在低碳经济的理念下,我们力求生产效益与能源消耗的协调,将利益获取与环境保护放在同等的位置上,以达到二者的双赢。另外,低碳经济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数量,以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将“清洁性”放在一切发展的首位,以打造绿色化的核心技术为宗旨,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转变人类的相关理念。低碳经济的提出背景是在资源日益变少,甚至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实际需求的前提下进行的。如今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逐渐在增加,全球也在不断的回暖,人们的生活环境已经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例如: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雾霾现象的出现等等。这些自然灾害已经达到了不可忽视的地步,它甚至威胁到了我们每一个的生命。前苏联的核泄漏事件就是环境对人类最大的警示,为了使这种现象消失,低碳经济势在必行。这一理念也在我国范围内进行了阐述与推广,为了构建和谐社会,转变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我国十七大会议中指出,要将低碳经济摆在首要位置,将此理论渗透到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当中,构建和谐化、节约化社会。

二、低碳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经之路

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非常重大,它是社会进步的必要途径,也是人类生活中的必经之路。根据世界能源的数据统计,各国的有效资源都在不断的下降,利用率也远远不如从前。其中以煤炭资源的破坏最为严重,实际的预估条件下,煤炭资源仅仅足够未来一百年内开采。其次是石油资源,它也仅仅在能够保障人们四十年的消费水平。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各国的开采使用量都大大超出了预期的范围,我们每一天都在超支和透支。在这种发展的前提下,人类别无选择,我们只能致力于新能源的开采,挖掘能够替代传统能源,使社会长期发展的途径[1]。

(二)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各个国家在当前都倡导可持续发展,全球变暖也导致生态退化,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危险。其实,我们大部分人都意识到了这一点,但还是无法做到将责任落实到我们每个人的身上。这种浪费不仅体现在一系列的有效资源上。例如:水资源、电能源、煤气资源等等。浪费的现状到处可见。试问这样的行为,如何会使经济得到持续性的发展呢?在近几年来,我国的温度也在持续性的上升,每年都在二到三度的涨幅之间进行变化。并且有专家预测,至少在以后的二十年内,还会继续增加。这种气候的不稳定使粮食作物的生产受到了严重的阻碍。灾害天气不断增加,河南一些地区农民的生活基础已经受到了危害。另外,中国天气的两级分化也很明显,可能某一个冬天会产生极其暖和的情况,也可能在某个夏天产生温度骤降的现象。这些问题都无法令国家、令人民的生活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所以,低碳经济迫在眉睫[2]。

三、清洁能源在低碳经济背景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我国清洁能源的机遇

清洁能源包括很多种,它是指气体排放量小、对环境有利无害的物质。我国现代最常用的清洁能源有核能、潮汐能、太阳能以及生物能源。这几种能源也是当前利用途径最多的应用方式。在我国,国土面积的辽阔决定了清洁能源的储备也是非常多的。清洁能源遍布了我国的各个省市,有着非常可观的挖掘性。例如:

风能主要集中在东北的沿海地区一带,总数可达到8亿千瓦以上。这个数字是非常可观的。另外,青海的一些岛屿上也有着丰富的电伏能源。我们也可以将一些农业生产中的秸秆变成资源进行利用,既优化了环境,又使经济效益得到了提升[3]。

(二)我国清洁能源面临的挑战

西部地区是我国清洁能源主要的存在场所,在西部以南,水电的应用量非常广泛。在甘肃、新藏、内蒙古地区,风能都呈现出区域性集中的发展规律。但我们也知道,西部的路途比较遥远,其中以山地为主,走势也不是那么的平坦。所以,对于国家来说,是很难将清洁能源运输出去的。运输条件的阻碍使能源的依托性变少。所以,国家要对运输的路径进行改善,建立统一的运输系统,使清洁能源得到更好的利用[4]。

四、结论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新型能源的利用与开发仍然受到了一些阻碍。我们要在精神上对低碳经济进行大力的弘扬,运用合理的开发手段,加强与别国的合作,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进行阶段性调整,对新型能源进行深入挖掘,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钦军.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广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2]马继民.低碳经济背景下甘肃新能源发展战略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2010,05:189-192.

[3]范晓磊,宋宏伟,罗良浩.浅议低碳经济背景下城市清洁能源体系的建立――以哈尔滨市城乡清洁能源体系建设规划为例[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2010:9.

低碳经济研究背景篇(2)

摘 要 目前全球范围内正在大力弘扬低碳经济,交通运输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肩负着拉动经济快步发展的重要使命。由于各种运输方式单位里程所耗费的燃料及运货量的不同,导致运输成本也存在差异。而水运作为一种高效低耗的节能环保运输方式,在发展低碳经济这个大背景下,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关键词 低碳经济 交通运输 水运业

一、低碳经济概述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本特征的绿色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必然选择。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制度创新等手段,尽量减少高碳能源消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以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的本质在于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推动经济的清洁发展。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威胁。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近年来各国均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应对之策。2009年8月12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下一阶段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紧密结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决策部署,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我国水运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业已成为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大油品消费行业,油品消耗量约占全社会油品消耗总量的33%,是我国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要真正做到实现低碳经济,交通运输这一领域不容小觑。水运是现代交通运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绿色运输方式,它占地少,能耗低,符合了低碳经济的要求。

水运对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交流,特别是对运河沿线地区的工农业经济和城镇的兴起做出了重要贡献。国家统计数据表明,自1978年以来,我国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逐年增加,到2008年,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已达到40.1%。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内河航道的建设资金投入大,直接投入产出率低,经济效益不明显等特性,人们把眼光都放到了发展高速公路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的建设上来。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编制社会发展规划、进行产业布局时,对内河航运的所能发挥的作用认识不足。在进行河流水电梯级开发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些工程建设对航道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而导致了大量碍航闸坝的形成,进一步阻碍了内河航运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内河航道总里程数基本没有增加,至2008年底,内河航道总里程只有12.28万公里,而公里里程则由2004年的187.07万公里增加到2008年的373.02万公里,重陆轻水的现象十分严重。

三、水运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存在的优势

水路运输在我国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水路运输承担我国90%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量,其货物运输量和周转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分别占12%和63%。水路运输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水路运输的运输成本低

根据以往调查,我国国内铁路平均运输成本比内河水运平均运输成本高50%。在国外,水运的运输成本一般仅为铁路的1/3~1/2,为公路的1/10~1/5。促成运输成本较低的原因是:船舶的航行阻力小、船舶运载量大、航道建设投资和维护管理费用较铁路和公路小等。

2.水路运输的运输能力高

通常情况下一条铁路的年货运量为3000万吨左右,而一条航道的运输能力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几乎可以说是不受限制的。一条四级航道的年通过量,相当于三条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或者一条铁路干线的总运量,但货物周转的能耗却仅相当于铁路的69%和公路的16%。

3.水路运输便于实行大、中、小及长短途运输的结合

船舶能装载各种类型的货物,特别是在运输大宗散货、石油以及危险物资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在同一条航道上,既可行驶大型船舶,为重要的工业建设生产服务,也可以行驶小型船舶,为短途运输、集散物资和农业生产服务。

4.水路运输更安全、环保

由于内河水运利用现有河道,基本不占或较少占用土地,水运中下游航道整治还可以吹填造地,增加土地。内河水运安全可靠,尤其在危险品运输方面更具优势。与铁路运输相比,水路运输的环保性更好。有研究表明,在相同的运输条件下,铁路运输与水路运输产生的碳氢化合物之比是5:1,排放一氧化碳之比是3.2:1,而单位能耗上铁路运输与水路运输之比为11:9。

四、发展水运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推进节能减排、转变发展方式的重点行业之一。水运是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典型的低碳运输方式,水运业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具有极其特殊的地位。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将会对航道、对水运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也必将对传统水运业管理、水运业政策水运经营等形成新的机遇和挑战。

水上运输业是典型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产业,加快发展水运,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由于世界能源价格的持续上涨,水运得益于其低能耗这一优点,与陆上运输相比,它的经济性以及低碳优势将越来越突出。在石油替代品未开发出来之前,人们对水上运输的关注度将持续升级。发展水上运输,可以有效地节约能源,节约土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随着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运输需求将继续大幅增长,资源、能源、环境冲突将会日益显现。发展内河航运与铁路、公路相比,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土地资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有效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是加快交通运输发展模式的转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交通运输行业的有效途径。

从水路运输成本低、运输能力高、能耗小、污染少的比较优势可以得知,水路运输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在国际货运中将保持一贯的优势。从国内自然资源看,我国内河资源丰富,只需进一步改造内河航道,就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带来的便捷条件。而水路运输的发展必然带来铁路、公路、航空货运的减负。因此,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水路运输在国际国内货运中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五、基于低碳经济的水运业发展建议

1.加快改进船型结构,促使船舶向标准化、大型化方向发展

想要真正实现低碳绿色运输,设备必须先行。政府应采取经济手段,鼓励船舶的经营主体或使用者重视船舶的节能改造,采用高效的运输节能技术或使用清洁的交通工具,提高船舶吨位。

2.加快航道网建设,增强航道网络的联通度

水上运输业的发展,不能仅靠个别省市自发其力,关键在于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联通,这样才会产生货物贸易与运输。只有联通,才能使航运发挥其应有的效用,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才能在沿航道的各省市建立沟通和互动机制,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这是解决国内水运问题的现实要求。

3.优化航道网结构,促进水运与其他运输方式之间的协调

水上运输的显著特点是机动灵活、适应性强、可达性好,是能实现“门到门”服务的运输方式之一,很多运输任务要借助航道转运才能完成。因此,合理优化航道网结构不仅是水上运输发展的需要,也是铁路、公路、航空等其他运输方式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能扩大火车站、港口码头和航空港的经济腹地,增加客源和货源,提高运输效率和效益,从而反过来增加水运业务量。另外,搞好航道网结构优化,合理调整区域运输结构,可以充分发挥不同运输方式自身的优势,可以有效促进区域综合运输协调发展。

4.其他方面

在实施航道网规划、设计与建设时,应尽量减少对航道工程沿线的文化历史和古建筑等风景名胜造成的不利影响,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加强各个观测点和航道的合理布局,优先选择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保护耕地资源的建设方案。落实环境保护的措施,寻求可再生能源,积极推动沥青、钢材等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利用效率和使用效能。

六、小结

低碳经济浪潮给我国水上运输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发展空间,可以预期,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努力,水运将成综合运输体系中具有相当价值和竞争力重要运输方式,将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低碳经济研究背景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 低碳物流 清洁高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同时随之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困扰着人们的生活,给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了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为了寻找出路,低碳经济便应运而生。低碳经济并非一开始就有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考虑,低碳经济就出现了。并且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低碳经济的内涵得到扩展和完善,因而众多的专家学者便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大大扩展了低碳经济的内涵。目前,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并且以较少的二氧化碳排放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的发展模式为绝大多数学者所认可。在国内,低碳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袁欣欣(2013)[1]创新性的将低碳物流这一概念引入到采购决策中,并设置低碳补偿这一条件来对采购决策问题进行改进和优化;代楚楚(2014)[2]以某快递企业在成都的网点分布以及早高峰配送数据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李进,张江华(2014)[3]针对碳排放交易机制下的物流配送路径问题,建立碳排放交易机制下的物流配送路径优化模型,将该模型与传统的仅考虑经济费用的路径优化模型进行比较,说明碳排放交易机制下的路径安排策略能够有效减少碳排放;魏子秋等(2013)[4]认为物流联盟是“低碳经济”政策引导下重点推广的经济组织形式。

一、低碳经济背景下物流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各大物流园区的建成,国内外的物流巨头相继入驻发展,与此同时,各大物流企业也不断发展壮大,一面向园区的各大物流巨头学习,一面根据自身发展条件和所在省发展特点,不断地改善自身的经营,提升管理效率,逐渐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交通运输部确定了“十二五”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目标: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和清洁用车的开发应用,力争节能减排的创新能力与推广应用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节能减排的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使技术性节能减排工作取得较为明显的进展;同时,也要加强物流设备的管理与改善,要走低碳化发展的道路,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促使物流运输硬件设备的改进,提高物流运输工具的专业化水平,优化物流运输的设备结构和配置。二是加强物流设施设备的更新改造和循环利用,部分企业正加大物流设施设备的循环利用力度,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碳排放量。

二、物流业在实现低碳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依然突出

由于有些省内仓储、分拨配送等物流配套设施不完善,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市区周边的物流园区及库房的建设与拆迁频繁,致使物流园区不断向市外扩展,基础设施的外迁使得物流企业的配送范围大大扩展,增加了物流运行成本。同时在城市市区内物流的配送效率有待提高,在大多数城市里的交通管理方式严重影响了物流配送的及时性,再加上一些比较突出的城市病,例如交通拥堵、道路难行、乱停乱放等,使得城市配送路难行、车难停、货难卸等问题比较突出。

(二)物流服务方式没有创新意识

在当今的物流企业的发展中,创新意识比较低下,服务意识差,物流专业技术水平低,还缺乏相应的专业物流人才,尤其是复合型的专业物流人才,直是提供一些比较简单的物流服务:例如只是提供运输、仓储等。而对于一些更加专业的物流增值服务如物流方案的设计,二次包装以及更加完善的整体物流解决方案等,都缺乏相应的水平和能力。大多数物流企业都属于传统型的企业,陈旧的经营理念,落后的管理模式,创新性比较差,技术落后,人力资源投入跟不上,无法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致使市场逐渐萎缩。

(三)物流信息技术落后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物流技术水平离低碳还有一定差距。提高物流信息化程度是发展现代物流的基础,也是提高物流效率的前提。而在国外,在物流业快速发展的今天,EDI技术、射频技术、GPS技术等技术在物流行业中获得了大量推广和应用,大大提升了物流技术的进步和物流经济的发展。而在国内,这些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却不尽完美,造成了物流运输车辆的空载率高,空驶率也高,使得道路上的车辆增多,也增加了二氧化碳排放,这是当今物流业发展困境的重要方面之一。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物流业发展的对策

(一)着力降低物流运行成本

加强对重点物流企业、物流园区运营情况的动态监测,开展物流成本情况调查,全面落实国家降低物流成本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挖潜,强化综合成本管控,实现降成本增效益;加强城市配送体系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城市共同配送中心,开辟城市配送专用路线,建设社区、机关、学校等快递智能自提柜等配套设施,同时注重物流人才的培养,提升物流专业人才的业务素质,提高人均盈利能力,以降低人力成本。在外部环境与企业内部相互配合下,逐渐扭转物流成本上升的趋势,使得物流成本回归符合市场预期的范围之内。

(三)制定相应的物流政策

根据当前我国物流企业较重的税负,制定出台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和税费负担的具体政策措施,清理物流领域行政审批前置的服务项目及收费,同时进行新一轮的税费改革,在“营改增”的大政策下,增加增值税的可抵扣项目,将占物流经营成本较大比重的过路、过桥费等相关费用纳入增值税抵扣。同时支持快递快运、食品冷链、电子信息、医药、大宗原材料和工业品等专业物流发展壮大,进一步巩固提升全国区域性专业物流基地和中心地位。

(四)打造现代物流信息系统

现代物流业实现高效管理的重要前提是信息化建设,实现高效管理,减少不必要的环节,降低碳排放。现代物流信息化建设,需要充分利用当前的互联网技术,实现物流信息资源的有机共享,各个物流企业之间能实现管理效率的最大化,以便能为客户提供功能多样,成本低廉的全方位服务。并且现代物流信息系统,还能为在物流途中的汽车提供相关的货源信息,以便能降低车辆的空载率,这样能降低能源的消耗与碳的排放量。

参考文献

[1]袁欣欣.低碳物流背景下的供应商选择和采购优化决策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3.

[2]代楚楚,徐菱.考虑碳排放的快递企业配送路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

[3]李进,张江华.碳交易机制对物流配送路径决策的影响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4(7):1779-1787.

[4]魏子秋,吕文岱,韩雨辰.区域物流联盟绩效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时代,2013(12):39-41.

低碳经济研究背景篇(4)

关键词:水路运输;低碳经济;优势;研究

低碳经济是目前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因为,世界上的可利用的资源逐渐减少,而且这些资源往往是化石燃料,这些资源在使用之后,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对环境的污染是非常大的,极易造成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空洞,因此,在多国的倡导之下,低碳经济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多种运输方式,这些方式是保证经济顺利进行的关键,但是,多数的运输方式也是以化石燃料为主,这给环境带来较大的污染,而水路运输是目前一种比较环保的运输方式,它的承载量更大,而且耗能更少,非常符合低碳经济的需求,因此,它也成为我国运输业的重点内容,研究水路运输的优势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一、水路运输与低碳经济之间的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与公路运输发生关系,这也是人们使用最为广泛的运输方式,公路运输具有运输方式灵活,在小范围内运输效率高的优点,因此,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但是,公路运输具有自身的局限性,例如它在长距离的运输过程中,就会丧失自己的优势,无法完成远距离运输的任务。航空运输目前与人们的关系也逐渐密切起来,航空运输的优势是在长距离的运输任务中,效率更高,但是,它的运输量较小,而且具备高能耗的特点,铁路运输的方式具备上述两种运输方式的优点,它能在长距离的运输任务中完成运输,而且运输量很大,但是,铁路运输受铁路线的影响,无法明显的提高运输的总量。这些运输方式或多或少的会存在自身的不足,而且,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难以完成低碳的要求,因此,这些方式需要一种更环保、经济的运输方式进行替代。而水路运输是目前一种非常高效的运输方式,它在我国的对外贸易运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运输方式非常适合低碳经济的要求,即使运输量很大,也不会消耗较多的能源,而且在一定限度内,运输量越大,它的低碳性更强。除此之外,据官方数据显示,水路运输方式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仅占全球全部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的2.5%,比例可谓非常低,要知道全世界的水路运输的总量是非常大的,国际上具有内陆河或者临海的国家,都会建立自己的水路运输体系,可见,水路运输的总量非常高,而它的低排放的优点更是被世界各国所推崇。目前,水路运输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集装箱船,这种船的优势非常明显,它的运输量非常大,能更加有效的节约能源,减少废气的排放量,是我国运输行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水路运输的成本是非常少的,它比公路运输、航空运输更加节省能源,它的这种优势在长距离的运输过程中更能表现出自身的优势,因此,水路运输方式值得在国家的运输方式中推广,它的节能、经济等特点与低碳经济挂钩,并且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所追求的低碳经济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水路运输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优势

在得知水路运输的方式之后,水路运输在各国都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例如我国在明朝时期就使用大型的木船进行出访,最远能够达到非洲,而且,欧洲的大航海时代也是在水路运输的帮助下完成的,因此,在非常早的时期,水路运输就已经被人们所应用,它的优势在当时就已经显现出来。当前,我国的现代社会正在倡导建立低碳经济社会,目的就是减少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使地球能够为人类服务更长的时间,因此,就需要使用环保的生产方式,而水路运输的种种优势恰好适合这种经济形式,因此,重点介绍其优势,具体如下:

1.经济性以及低碳优势

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并不乐观,许多国家都处在破产的边缘,尤其是一些欧盟国家,它们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在这种经济形势下,就需要更多经济性的生产生活方式,降低人类生产生活的成本,减少支出,在这种情况下,水路运输的优势就显现出来,它的经济性非常强,因为在长距离的运输过程中,它能利用自身的特点,减少能源的消耗,避免出现能源危机以及环境危机的可能,当前各个国家都在寻找石油制品的替代品,目的就是减少对石油的依赖,而水路运输所需的石油非常少,所以水路运输仍是最经济最低碳的运输方式。

2.政府扶持水路运输

发展低碳经济是世界各国都在努力研究的课题,这是应对全球环境逐渐恶化的比较有效的方式,在低碳的要求下,实现经济进步与环境优化的双赢。我国节能减排的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实现这一目标具有较大的难度,必须要让社会企业一同努力。对企业而言,实行低碳经济是一项比较有难度的任务,需要企业内部进行系统的改革,转变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从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的发展模式向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的低碳经济转变,要想达成这一目标需要企业在管理层面进行一定的创新。因此,对于节能、低碳的生产方式,政府是非常支持的,这就使得水路运输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为水路运输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同时,国家更加鼓励企业进行水路运输,以应对当前的经济形势,让我国的运输业在更加安全的状态下进行,避免企业的淘汰。

三、发展水路运输的建议

我国已经倡导社会发展低碳经济,水路运输行业必须响应国家的号召,发挥自身额优势,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下逐渐脱颖而出,并且很快就得到了社会和群众的广泛认可,与此同时也得到了来自于政府方面的大力支持,关于发展水路运输的问题,以低碳经济为背景我们提出以下几条建议,从而可以更好的味低碳经济服务。

1.发展国家的内河运输

在各大城市中,交通拥挤、交通阻塞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生活方式并不是人们想要的,因此,政府需要进行科学的设置,减少车辆的使用,在具备水路运输的地方,推广使用水路运输,尤其是我国的内河运输的建设,从而缓解城市的交通阻塞现象,公路运输造就不堪重负,高速公路堵车的事件对我们来说已经不再新奇,水水中转以及水水联运可以有效的缓解这个问题,在实现低碳经济的同时保护我们所生存的环境。

2.海运以及铁路运输的有效结合

水路运输在低碳经济的实现等方面有着十分重大的贡献,但是为了确保可以收货更多的利益,将快速的铁路运输与水路运输相结合是我们新提出的一种办法。水路运输与铁路运输实现完全无缝的对接之后,我们的海铁联运就得到了有效的保障,从而提高运输的速度以及运输的广度,从而与低碳经济更为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四、总结

总而言之,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间以及国内的贸易逐渐增多,运输行业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要想使运输行业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就必须使用更加先进的经营模式。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运输业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剧烈,各个企业的竞争逐渐加剧。其中水路运输的优势能够为自己的竞争获取筹码,它对能源的需求程度更低,它能减少对环境的危害,同时它的运输量是非常大的,其他的方式难以达到这一水平,因此,这种运输方式更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值得在我国进行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璐,田贵良,许长新.基于碳交易的低碳水运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水运管理,2012(07):12-15.

低碳经济研究背景篇(5)

【关键词】低碳经济;中小型外贸企业;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最早出现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自该名词提出后,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它的定义不一。此处选择牛文元(2009)、贺庆棠(2009)等国内学者的定义,他们认为:“低碳经济是绿色生态经济,是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和低碳发展等经济形态的总称,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由此可见,低碳经济就是寻求一种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

一、低碳经济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一)低碳经济对中国对外贸易的有利影响。1.推动外贸企业的技术革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指导下,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的模式。目前实现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刻不容缓的任务,因此,碳关税、碳足迹、碳信用等正逐渐成为新的贸易壁垒,登上国际舞台。要想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企业必须要改变原有产品生产模式,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以此来避免出口过程中被征收昂贵的碳关税的情况。2.促进新兴产业的出现,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建设生态经济。低碳经济的施行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国际贸易的商品范围,使得与低碳经济相关的新产业兴起。随着低碳经济施行,与此相关的低碳产业也如雨后般春笋产生。由于碳关税以及低碳壁垒的出现,使得中国外贸企业不得不大量生产低碳产品来获取相应的利润,同时许多企业把低碳经济的改革作为进军国际市场的契机,在短时间内进行技术革新,推出新型低碳产品。与此同时,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碳交易无形中成了各国争相争夺的热点,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最有潜力的碳交易资源供给国,因此丰富了中国对外贸易方式的多样性,有利于国内生态经济的建设。

(二)低碳经济对中国对外贸易的不利影响。1.降低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中国经济发展中外贸依存度一直很高,国外市场的需求是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和动力,此外中国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所占比例较高,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大多数是凭借出口传统高碳商品获得利润。如今实施低碳经济后部分发达国家实施低碳准入的制度导致中国外贸企业产品成本增加,市面产品价格随之就会增加,因此中国物美价廉的出口优势随之消失。另外,由于很多从事外贸的中小型企业技术落后,资金不足,无法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导致企业倒闭,进而影响到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降低了国内外贸企业的竞争力。2.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劣势,影响中国的贸易地位。碳产业最初起源于英国,中国则是近年来才开始关注并朝着低碳经济的方向发展,因此在低碳技术以及新能源技术等领域远远不如西方国家,在国际低碳经济市场中处于劣势。同时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浪潮还未完全退去,许多国家的经济增长缓慢,低碳经济成为众多发达国家大力推动本国经济发展的契机。反观中国,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由于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模式根深蒂固,传统外贸企业难以进行产品、产业创新,“碳关税”等新的国际贸易壁垒将对中国的国际贸易地位产生巨大冲击。

二、江苏省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与2014年上半年相比较,2015年上半年江苏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6097.5亿元,同比下降3.9%。其中,出口贸易总额为9850.0亿元,下降1.3%;进口贸易总额为6247.5亿元,下降7.8%。虽然各项数据均有所下降,但是江苏省在全国范围内依旧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外贸大省,截至2015年3月,江苏省对外贸易类企业有99,402家,其中中小型外贸企业占90%左右,可以说中小型外贸企业是江苏省经济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中坚力量。因此,在低碳经济成为大势所趋的今天,中小型外贸企业能否成功转型对江苏省建设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中小型企业的规模局限等问题,阻碍了其低碳转型之路。

(一)自有资金不足,融资困难。中小型企业通常由单个人或少数人提供资金组成,人员规模、资金规模和经营规模相较于国有企业等都较小。然而在贸易过程中,其自有资金无法进行高风险、高盈利的项目,为了得到足够的流转资金,它们不得不选择融资。但由于规模较小,不少中小型企业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存在问题,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信息缺失,增加了银行的信贷风险,使银行无法仅根据企业的财务状况决定是否进行融资。同时,中国还没有专门的中小企业金融管理机构,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无法扩大经营规模。

(二)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企业定位目标不明。由于中小型外贸企业的规模小,实力较弱,企业的经营管理简单,主要由企业的所有者制定市场目标,存在着极大的“个人主义”。同时,这也造成了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存在着“任人唯亲”的现象。而这些人里面有大部分人并没有接受系统的企业治理或是贸易相关的培训,缺少专业知识,仅仅是为了眼前的利益进行经济活动,而不顾企业的长远发展,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决策质量以及转型之路。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率低下。江苏省进出口商品仍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但工业制成品内部结构中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的产品所占比重仍较低,出口商品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代表要素禀赋升级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仍然偏低。同时,由海外转移来的大量的、低附加值、高消耗、劳动密集型产业进一步造成省内的能源浪费、紧张,环境进一步遭到破坏。截至2014年,江苏省能源消费总量高达426,000万吨标准煤,并仍有上涨趋势。传统企业的能源消耗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无形之中也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表1为2008~2013年江苏省综合能源平衡表,由表可看出,江苏对进口能源的依赖性还在增长,随着大范围的能源消耗,加重了环境压力以及企业的生产压力,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处于产业链低端,缺少技术革新以及高新技术人才。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能源转型,而实现转型的关键就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江苏中小型外贸企业由于资金不足,降低碳排放的技术开发和新能源生产利用等技术领域相较于大型企业仍处于落后地位,很大程度限制了企业的低碳转型的进程。同时,由于中小型企业一直处在产业链底层,难以吸引高新技术人才,为企业注入新生力量打破落后的发展模式进行改革;并且,中小型外贸企业获取信息的速度慢于走在前沿的大型企业,无法及时紧随大的经济潮流,导致企业难以短时间内正确制定出一条适合自身的转型之路。这些无法成功进行低碳转型的企业最终将会消失在低碳经济的潮流中。

三、低碳经济下江苏省中小型外贸企业的转型策略

(一)加强企业信用制度,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无论是技术变革还是人才引进,都与企业的规模和资金状况有关。为了加强中小型外贸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内部有必要建立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加强企业资信,以便于更好地获得融资,扩展产业链。同时,江苏省政府也应该加大对中小型外贸企业的扶持力度,规范融资制度,简化融资手续,鼓励银行为中小型企业提供资金,设立中小型外贸企业融资风险专项资金,弱化融资过程中的信贷风险,将中小型外贸企业的低碳转型制定成首要的政府经济工作目标之一。

(二)改变传统经营方式,升级产业结构,不断创新。江苏省中小型外贸企业一直按照传统的贸易经营方式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为主经营公司,而当今低碳经济的时代已经不再容许这样的经营方式存在,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到国民经济繁荣的重大战略任务。一是中小型外贸企业要做的事是管理升级,科学把握企业成长周期,掌握正确的提升企业管理能力的方法,积极构建企业管理战略体系;二是要积极进行科技、制度、文化方面的创新;三是要全面统筹生态、社会发展和产业。将科学技术融入企业发展生产中,实现多产业、多产品、多功能的组合,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碳排放,实现企业的集约化和利润的最大化。

(三)促进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跟随绿色经济的潮流。目前中国能源结构主要以煤炭为主,同时还存在着能源利用率低下,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的现状。就江苏省中小型企业而言,首先任务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建立高效低碳的能源产业体系。江苏碳汇、清洁资源较丰富,拥有着发展新能源的先天条件,因此中小型外贸企业可以建设光伏电站,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核能等自然提供的资源进行发电等工作,将其灵活运用到企业生产上。在未来的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发展中,加快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是江苏省优化能源结构的重中之重,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变革供能方式,创新节能技术逐步引领江苏省中小型外贸企业中融入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

(四)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是企业发展中的第一资源,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企业现有人才队伍状况与公司建设不相符合、不匹配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小型外贸企业应通过多渠道引进所需人次,除了直接从高校招聘,从社会上招聘有经验的适用人才,还可以通过制定实施人才队伍建设计划,科学分析,横向联合,巧借外力因素。与此同时更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投入必要的物资,培养高层次人才,为企业的发展铺设更好的道路。在企业内可适当实施人才考核制度,加快人才梯队的建设,形成良好的工作竞争氛围,例如企业可采取绩效制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四、结语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世界能源与资源的逐渐减少,实现低碳经济已然成为各国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对于中国而言,低碳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也正是江苏省实现低碳转型的关键时期,因此,作为江苏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中小型外贸企业的低碳转型已经迫在眉睫。只有加快企业内部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建立人才创新机制,并辅之以政府和银行的支持,才能够真正实现中小型外贸企业的转型之路,实现经济系统从“高碳”走向“低碳”的进程,实现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

【参考文献】

[1]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23,1

[2]单胜道,毕晓航,王志荣等.长三角地区能源与低碳转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雷鹏.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4]王鑫.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深层分析与对策思考[D].吉林大学,2008

低碳经济研究背景篇(6)

关键词:低碳经济;煤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各方面需求也不断增加,因而我国对发展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从建国以来,我国就进行着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以大消耗来换取发展的高速度。在这一发展方式的刺激之下,我国的发展十分迅速,在短短几十年内,超越了许多发达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并达成了小康社会的初级目标,这一成就令世人瞩目。但是,随着这一发展方式的进行,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变暖等问题逐步暴露出来,严重制约着我国的全面建设。因此低碳经济在这一时期被提出来,以求能缓解这一问题。煤电产业是我国重要的电力供应产业,对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影响重大,在这一个社会大发展的时期,煤电产业必须保证工作效率。但是煤电产业本就是以煤炭为原料产业,碳消耗和碳排放是其运行所不可避免的,因而,煤电产业的低碳化发展较为困难。笔者对我国的一些煤电产业做过大量的调查,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考察了国外先进煤电产业的发展与革新方式,认为在当代科技之下,是能够完成产业低碳化处理的,本文笔者就针对这一情况发现了我国煤电低碳化探索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煤电产业低碳化发展的措施,希望能以技术创新推动我国煤电产业的低碳化改革,为我国煤电企业的发展提供帮助,为我国生态的保护提供帮助。

一、原料方面的低碳化处理

煤电,顾名思义,就是用煤发电的一种产业,因而煤炭是其发展的主要原料,因此碳消耗和碳排放在煤电企业中是不可避免的,据了解,我国煤电产业消耗的煤炭在我国煤炭总消耗量中占有很大比例,煤电产业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碳排放,时由其原料燃烧造成的,因此,要进行煤电的低碳化处理,首先要关注的就是原料问题,技术创新首先就要针对原料,做到原料的低碳化开采和低碳化利用,减少煤电产业的碳污染问题。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各大煤电产业都做了一定的处理,但是对于改革来说,作用还是很小的,在此,笔者总结了我国煤电产业原料低碳化处理的一些相关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煤炭的开采运输

受粗放型经济的影响,我国煤电企业的煤炭开采和煤炭运输方式较为不合理,容易造成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并造成大量的煤炭损耗,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更不利于煤电产业经济的进步,因此,煤炭的开采和运输技术,对我国煤电产业来说,意义重大,所以我们要加大这一方面技术的创新,为我国煤电企业低碳化的发展奠定基础。首先,要开发更为科学的煤炭开采技术,使煤炭的开采能够减少浪费,并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发展环境保护的技术,减少在开采时期就造成的碳污染。其次,要优化开采程序,优化流程,使新技术在低碳的情况下,又能保证效率,为新技术的开发和发展提供保障。最后,就是煤炭的运输,由于低碳技术的开发和研究,要想保证煤电产业的经济发展,就必须提高其他环节的效率,据了解,煤炭的交通运输这一环节在煤电产业中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其效率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例如,可以进行多渠道的运输,根据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路况,选择不同运输方式,使其能满足低碳发展情况下的需求。

(二)煤炭的低碳运用

煤炭的利用率是我国煤电产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关系到我国煤电产业的原料消耗,关系到其效益的提升,并且,煤炭的利用率也关系到煤电产业的碳消耗和碳排放,煤炭的利用率提高,同样数量的煤炭,就能产出更多的电能,减少碳的消耗,更减少煤炭燃烧中的碳排放。因此,要发展低碳煤电产业,提高煤炭的利用率是非常关键的。对于这一情况,笔者做过一些研究,认为有很多方式可以试用。首先,在煤炭燃烧之前,可以进行煤炭的深加工,创新煤炭的深加工技术,将煤炭中燃烧率高的部分提取出来,使得煤炭的燃烧更有作用,这样一来,还能提取出燃烧率较低的杂质另作他用,节约碳资源,减少碳排放和碳消耗。其次,可以加强煤炭燃烧发电设备的技术研究,通过新技术,使煤炭的发热量更大,提高煤炭的利用率,达到减少碳排放的目的,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更新设备,为煤炭利用率的提高提供更为切实的保障。最后,要开发废气创新技术,开发废气处理设备,煤电产业的碳排放,最大部分是由废气排出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好废气的处理,减少排入到大气中的废气量,减少碳污染。

二、电力方面的低碳化处理

煤电产业最主要的经济方式就是电力的提供,因此,在电力上的技术改进,也能提高电力的利用效率,从而间接的减少碳消耗和碳排放。笔者对我国煤电部门的电力生产、电力输送等技术做过一定的调查,发现在电力方向上,其技术还比较合理,并做过一些技术性的改进,但依然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提高效率,减少碳排放。因此,在低碳化改革中,必须注重电力相关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创新这些技术,为我国煤电产业的低碳化改革助力。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出了以下几点措施:

(一)开发太阳能发电技术

当前,我国煤电产业的发电方式较为单一,主要是煤炭发电为主,碳消耗和碳排放量十分多,至于遏制我国煤电产业的低碳化改革。而煤电产业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北部和西部,有充足的太阳能资源,当前我国的太阳能发电技术也日渐成熟,因此,煤电产业可以开发加强此类技术的创新。首先,煤电产业可以在自己的产业范围内建立一些小规模的太阳发电站,进行实验,并在试验中不断摸索,争取将其扩大。其次,太阳能发电站不要进行独立供电,因为其相对煤电来说,制约条件较多,我们可以将其并入电网,使其和煤电供应同时工作,保证电网供电的稳定。

(二)创新电力运输技术手段

电力的运输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电力的运用效率,对碳消耗和碳排放量的影响较大,因此,技术的创新,还要注意电力的运输方面,以求通过技术的创新,推动我国煤电产业的低碳化改革。首先,开发新型的煤电输出技术,调整输出方式和输出电压,以求使电力的运输更为流畅。其次,要开发电线材料,使电力在运输中,减少损耗,提高电力的利用率,为煤电产业的低碳化改革助力。最后,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了信息技术时代,信息技术日渐成熟,而其应用也能大大提高工作和运行的效率。我国电力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电路的管理很不方便,因此,我们要创新管理技术,实现电路管理的信息化改革,提高管理的效率,提高电力的利用率,为我国煤电产业低碳化的改革提供帮助。

三、结语

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使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多,严重制约着我国的全面进步,在这种情况下,低碳模式改革已经全面开展,但煤电企业的低碳化发展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笔者就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煤电产业低碳化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解决措施,希望能为我国煤电产业的低碳化改革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低碳经济研究背景篇(7)

关键词: 低碳经济,产业,发展战略,中心镇。

0 引言。

2003 年英国政府发表了《能源白皮书》,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 Low-carbon Economy) 概念,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1]。

我国为了应对气候的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出台了许多相应的低碳政策。并且在 2009 年,向全世界承诺到 202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要比 2005 年下降 40% ~ 45% 的行动目标[2]。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行“小城镇,大战略”的发展策略,使小城镇得以快速发展。其中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更是惊人。但是由于自身的缺陷,乡镇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发展模式不可持续。我国要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减排目标,不仅要在大中城市中力推低碳发展模式,也应在中小城镇中倡导低碳经济,促进中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其中,中心镇作为带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产业发展方面更应备受重视。

1 枫亭镇产业发展现状。

1. 1 中心镇概念。

中心镇在地理概念上,是县( 市) 域内一片地区中周围若干个乡镇的中心,地理位置相对居中,是自然形成、客观存在的,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经济概念上,具有较强的综合辐射能力,是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强的社会经济带动作用的建制镇,为带动一定区域发展的增长极核[3]。中心镇介于小城镇和县城之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 2 枫亭镇概况。

枫亭镇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中部、仙游县东南部,东连莆田市东海镇,南临泉州市泉港区,东南临湄洲湾,是莆田市的南大门及仙游县唯一的滨海城镇。境内有仙游枫亭工业园区,是省级工业园区。对外交通方面,枫亭镇拥有海安码头、辉煌二级鱼港等重要出海口,也是福厦铁路、福泉高速路、滨海大道、324 国道和仙港大道等五条对外交通道路的集聚地。人口地理方面,全镇总面积约 91. 12 km2,总人口约 12. 1 万人。经济发展方面,2011 年,枫亭完成地区生产总值 31. 5 亿元,比增 22. 1%[4]。

作为仙游县的副中心,枫亭镇起着带动仙游县南部和莆田市西南翼地区发展的重要作用。

2011 年,枫亭镇被列为福建省第二批综合改革试点镇。2010 年,福建省先后出台《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的实施意见》以及《关于促进综合改革试点小城镇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综合改革试点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意见》三个配套文件来推进综合改革试点镇建设[5]。根据上述文件,枫亭镇将享有管理服务、财税、土地、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户籍和就业以及金融等方面的政策优惠。

1. 3 枫亭镇产业发展现状。

1. 3. 1 产业结构。

枫亭镇 2009 年的产业结构比例为,第一产业占 4. 72%,第二产业占 71. 91%,第三产业占 23. 37%。可以看出,枫亭的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严重偏低。

1. 3. 2 农业。

枫亭镇在农业上主要着重于水果种植、蔬菜生产和水产品养殖三个方面。境内有食用菌基地、禽种鸭基地、禽苗基地、蔬菜基地、滩涂养殖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速生丰产基地、荔枝科技试验基地和各种果树基地。

1. 3. 3 工业。

1) 工业发展概况。

截至 2011 年,全镇现有各类生产性企业共 160 多个,主要以“鞋革服装、生物制药、特种陶瓷、机械制造、工艺美术”等传统产业为主,其中规模以上企业 71 个,2011 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5 亿元。

2) 工业主导产业分析。

枫亭镇的工业行业主要有服装、鞋业、化工、医药、轮胎、机械、纸业、陶瓷、面粉等工业。

在此采用区位商法与产值比重法来分析枫亭镇工业主导行业。

区位商也称生产的地区集中度指标。区位商通过各产业部门在各地区的相对专业化程度间接地反映区域间经济联系的结构和方向。采集枫亭镇和仙游县、福建省 2008 年规模以上工业分行业产值,按国家统计局的行业划分标准对枫亭县 5 个工业行业进行区位 商 分 析。如 果 区 位 商 大 于 1 则 属 于 优 势 部 门; 小 于1 则属于劣势部门。我们采用产值作为衡量指标,公式为: 区位商 = ( 枫亭某工业部门产值/枫亭工业总产值) /( 区域相应工业部门产值/区域工业总产值) 。

行业比重是指某行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份额,能够反映该行业在整个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研究该指标可以分析枫亭镇的主要产业,特别是支柱产业的发展潜力和发展趋势。

由表 1 中分析可知,枫亭镇的纺织鞋服、机械制造、医药及制造业、印刷业等在仙游县所有行业中占据绝对优势,而纺织鞋服、化工产业和印刷业等在福建省所有行业中占有绝对优势。

1. 3. 4 服务业。

枫亭镇境内有个体工商户 3 500 多家,从业人员 1 万余人; 境内现有莆田市粮食物流配送中心、仙游农工贸批发市场、中建粮油批发市场、铺头干果市场和闽中物资综合市场等 5 个闽中地区较大知名度的商贸平台。枫亭商品经济具有较长的历史,集市贸易繁荣活跃,境内以枫亭街集镇为中心,辐射沧溪、草楼、东宅、五里、白蛇过路等 5 个商业区。此外,枫亭镇在餐饮、职业教育和广告等服务业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2 枫亭镇产业发展战略。

2. 1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枫亭镇的产业结构极为不合理,第二产业严重偏高,第三产业严重偏低。第三产业具有无污染、拉动就业和集聚人气等多种优点。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发展第三产业尤为重要。发展第三产业,既要发展餐饮、娱乐和旅游休闲等服务于当地民众的生活性服务业,也要发展金融、商务、商贸、广告、创意设计和教育培训等服务于生产业的生产性服务业。

2. 2 提升制造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当发展一些低碳节能的产业,以作为今后产业转型的先导,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新材料和 LNG 新能源产业为突破口,逐步建立和完善新兴绿色产业体系。

2. 3 发挥规模优势,促进产业集群。

枫亭的工业企业主要布局在枫亭工业园区内,但企业之间缺少一定的产业联系。随着园区扩大,园区集聚效应并未增加,难以形成可持续的发展能力。产业集群,是某产业的相同、相近、相关的企业在某地域的集中,它本身应该是一个专业化的产业区。

工业园区不一定是产业集群,而产业集群却一定可形成一个工业区。工业园区迫切需要借助产业集群的发展来获得较快的发展。

因此,在继续推动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的同时,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促进当前优势产业的产业集群上面。

2. 4 瞄准高附加值,实施品牌战略。

随着大众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人们对商品的要求除了质量上的保证外,逐渐开始追求商品之外的符号价值和文化价值。品牌是符号的凝聚,一个品牌代表着一种文化,具有高附加值。因此,枫亭应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全力打造鞋服、体育等产业的龙头企业、明星企业,帮助其成长为区域性乃至全国的知名品牌,以此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3 结语。

产业发展对小城镇特别是中心镇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心镇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必须寻找新的发展路径才能解决中心镇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本文以莆田市枫亭镇为例,试图从产业发展战略角度去探讨中心镇的产业发展,希望作出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UK Government. 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R]。 200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认真履行了国际承诺[Z/OL]。 http: / /

scio. gov. cn / ztk / xwfb /102 /5 /201211 / t1245954. htm. 2012.

[3] 王士兰,游宏滔,徐国良。 培育中心镇是中国城镇化的必然规律[J]。 城市规划,2009( 5) :69-73.

[4] 2012 年枫亭镇政府工作报告[R]。 201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