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风电市场研究

风电市场研究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1 18:04:04

风电市场研究

风电市场研究篇(1)

关键词:电力市场;发电企业;风险管理;市场体制;市场风险

1T公司在电力市场中面临的主要风险和采取的措施

1.1市场政策风险

新加坡能源市场管理局(EMA)作为电力市场监管部门,在电力市场中拥有非常强势的地位,其出台的政策对发电商经营将造成深远影响。近年来,新加坡经济增速减缓,经济发展压力较大,为降低潜在投资者的投资成本,提高新加坡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投资吸引力,能源市场管理局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最终目的都是要加强市场竞争,打压市场电价。近年来快速降低的固定合同比例,以及固定合同招标的政策,损害了发电商的利益。面对不利政策可能带来的影响,T公司积极与能源市场管理局沟通,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反映,同时进一步开拓零售市场,提高零售合同量,以应对逐渐降低的固定合同比例,锁定发电利润。

1.2市场竞争加剧

电力作为同质化商品,价格是最主要的竞争因素。所以对于零售市场(retail)和现货市场(Pool),激烈的价格竞争是其最大风险。当市场中出现激进的发电商低价竞争或者新发电商进入挤占市场份额时,市场整体价格将被压低,影响发电商的毛利水平。而且随着固定合同比例的降低、零售市场的扩大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零售市场价格与现货市场价格的关联性日渐提高,维持较高的现货市场价格成为零售合同取得高毛利的基础。面对竞争日益加剧的市场,T公司客观分析各发电商竞争力,根据自身具有竞争力的机组所占市场份额,制定与之相匹配的电量市场占有率目标,收集、分析其他发电商的市场信息,并通过对不同零售客户的取舍、电子竞标报价等市场行为向其他发电商释放市场信号,尽量达成共识,避免陷入恶性竞争。

1.3现货市场风险

现货市场出清电价和机组间电量分配由市场清算系统(MCE)根据各发电商每时段(半小时)报价计算得出,由市场供需关系和各发电商市场报价行为决定,事前无法准确预测。为降低现货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T公司在与政府公营的零售商(MSSL)签订固定合同(vesting)的基础上,积极开拓零售业务,通过增大合同电量比例,抵消部分市场风险。

1.4零售合同风险

固定定价产品(fixed)根据当前燃料价格情况确定一个固定的电价,并与客户签订一定期限的合同,一般合同期为1~3年。合同确认后,根据合同预测电量对燃料、汇率做套期保值。商业客户一般用电量比较稳定,而中小企业客户由于客户分散,一般总用电量也比较稳定,所以风险较小。但是对于大工业客户,用电量随生产情况波动,且单个客户用电量大,如果油价上涨,同时客户用电量高于预测或者油价下跌,同时客户用电量低于预测,T公司的毛利就会低于预期。为应对该风险,T公司与大工业客户的固定价格零售合同中签订了客户每月的用电量,要求客户每月用电量在合同电量的±10%内,尽量降低固定价格合同的风险。

1.5客户信用风险

面对电改,我们要认真研读现有电改政策,积极参与电力市场政策制定,向对公司有利方向引导。尽量避免电网企业参与售电市场竞争,电网的参与将增加发电企业发展零售新客户的难度和成本。提高调度和交易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减少电网企业对市场交易的影响和干预,以利于信息公开、公平交易和市场监管。争取发电企业容量电价,以弥补部分固定成本,避免因发电企业以短期边际成本制定电价参与竞争而造成利益损失。

2国内电力市场化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及建议

2.1市场政策风险

目前电力体制改革走向不明朗,电力市场建设、交易体制改革、发用电计划改革、输配电价改革和售电侧体制改革等相关配套文件尚未落地。售电市场开放程度、电力市场交易形式、电网公司是否参与售电、调度及交易机构独立程度等问题都将影响公司的竞争力。

2.2市场竞争风险

在目前电力供需总体供大于求的局面下,电力市场放开后,电价可能有较大幅度变动。发电成本高的机组市场竞争力将下降,各类型机组之间利用小时差距将进一步扩大。目前,国内部分区域在大用户直供和替电方面已呈现恶性竞争态势,若市场放开,竞争可能进一步加剧。同时特高压的建设进一步扩大了市场竞争的范围,使西南水电直接参与了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公司传统利润中心区域的竞争。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发电企业,总装机容量在全国电力市场占有优势,但是在各省装机分布比较平均,在部分省市,地方发电企业在省内装机占比高,具有较强的市场力。为应对市场竞争,需要进一步加强电厂生产队伍建设,提高机组效率,降低边际成本,使机组在电能市场具有竞争力;提高设备可调性,使机组在辅助服务市场具有竞争力,尤其是燃气机组,要发挥性能优势,通过辅助服务市场赚取利润。同时,做好设备维护,提升设备稳定性和可靠性,降低非计划停运及降出力次数,尽量避免跳机引起的损失。同时,积极拓展供热、供汽等业务,最大化利用现有资产,通过多元化应对市场风险。在地方发电公司具有市场力的省份,建议政府制定限制市场力的政策。同时特高压输电容量一般较大,对电网安全性影响大,建议政府合理设计备用费用。

2.3现货市场风险

电价根据市场供需情况和各发电商的报价,各时间段发生变化,电价水平很难预测。交易人员需要根据市场情况快速做出判断,任何操作失误都有可能使公司利益受到重大损失。而且现货市场对机组的稳定运行要求很高,非计划停运可能造成无法预测的损失。为应对现货市场可能带来的风险,建议成立风险管理相关组织机构,对交易部门和交易人员合理授权,并做好IT系统权限设置,在保证交易人员能及时应对市场变化的前提下,控制交易人员不理性操作或操作失误引发的风险。加强信息化建设,开发相关市场数据分析系统,通过IT系统对现货市场历史数据进行记录、管理和分析,为交易人员快速、准确地预测市场变化提供条件。同时,开拓电力零售市场,通过与客户签订售电合同,将合同电量提高到一定水平,降低电力现货市场价格变动带来的风险,保证稳定的收益。加快交易人员和市场人员的培养,适时引进市场营销方面的人才。

2.4燃料市场风险

目前公司装机容量煤机占比90%左右,而燃料成本是煤机发电成本中最大的部分。国内煤炭价格根据市场情况剧烈波动,燃料成本无法精确预测,给公司实现利润目标带来较大的风险。为应对燃料市场风险,建议公司签订根据指数结算的煤炭供应合约,研究国内动力煤期货市场,对冲燃料价格波动风险。

2.5客户信用风险

公司参与售电市场后,将直接与电力用户发生合同关系,与原来面对电网这个单一稳定客户不同,零售业务客户数量众多、行业广泛、参差不齐,客户信用风险将从电网公司转移到零售公司。部分企业和个人信用意识较差,可能会发生欠费、坏账等问题。对于零售客户,零售公司需要建立电费保证金制度,要求客户按照电费结算周期缴纳保证金,规避客户信用风险,也可以通过给予预付电费客户一定折扣的方式,引导客户预付电费。建议零售公司引入客户信用管理,事先收集客户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整理和分析,对客户的财务状况、信用记录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解。通过对零售客户的信用评估和信用分级,建立客户信用档案。

2.6思想转变风险

长期以来,电网是发电企业的唯一买方,发电企业不与电力终端用户直接接触。电力市场开放后,各发电企业的竞争除了价格竞争外就是服务的竞争,企业员工可能难以快速适应市场形势的需要,所以需要在公司内部加强电力市场化改革方面的宣传,使员工逐步了解电力体制改革的形势,强化员工市场意识。

作者:万常洪 单位:华能江西分公司市场营销部

参考文献:

[1]马国庆,李伟.电力企业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模型研究[J].价值工程,2008,(8).

[2]张文泉,张爱军,胡庆辉.电力企业定量风险评估理论方法探讨[J].电力技术经济,2007,(3).

[3]代丽萍.关于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分析[J].低碳世界,2016,(31).

[4]王玎,韩易娜.移动互联网在电力企业应用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的探讨[J].电子世界,2016,(22).

风电市场研究篇(2)

关键词:新能源;风电产业;核心技术;未来趋势;战略对策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3

发展新能源不仅在能源安全和能源供应的多元化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经济增长、扶贫、大气污染防治和温室气体减排中也起着重要作用。风能作为最具竞争力的新能源,其开发技术是可再生能源技术领域的重要方向之一。从20世纪90年以来,世界风力发电产业发展迅速,全球新增装机、累计装机均以年平均高于20%的速度增长。全球风能理事会(GWEC)预计,至2030年,风能累计装机容量将达到2000GW,可满足全球17-19%的电力需求。至2050年,风电将满足全球25-30%的电力需求。近年来,我国风电产业发展迅猛,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风电市场。

一、全球风能产业与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全球风能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1.全球风力发电增长迅速

21世纪初,欧洲和北美洲是全球风电发展最快的地区,近年来亚洲风电快速崛起,逐渐成为全球风电主要市场。当前,全球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已在开发、利用风电,尤其是在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的风力发电已经占到较高比例。业界普遍预计,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风力发电依然会是发展速度最快的新能源。今年,全球风能理事会了《全球风电统计数据2015》报告。据统计,2015年全球风电产业新增装机63013MW,同比增长22%。其中,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30500MW。到2015年年底,全球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432419MW,累计同比增长17%,高居世界第一。截止2015年12月,全球累计装机容量前十名的国家分别为:中国、美国、德国、印度、西班牙、英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巴西。全球累计新增装机容量前十名的国家分别为:中国、美国、德国、巴西、印度、加拿大、波兰、法国、英国、土耳其。

2.欧美依然是全球风电整机设备制造业的核心聚集区

欧洲的德国、丹麦、西班牙,亚洲的印度,北美洲的美国,依然是全球风电整机设备制造业的核心聚集区。欧美国家的风电装备制造企业主要有:Vestas(丹麦)、通用电气(美国)、Enercon(德国)、Gamesa(西班牙)、Suzlon(印度)、西门子(德国)、Repower(德国)等。美国GE WIND公司拥有全球风电设备市场份额的15%以上,德国ENERCON公司是目前德国最大的风机制造企业,丹麦RASIO实验室聚焦风电领域的发电能源系统、核心零部件以及海上风力发电技术的研发。SKF轴承、FAG轴承和TIMKEN轴承是世界风电轴承的主要生产商。国外风电齿轮箱制造企业主要有芬兰Moventas,全球风叶三大制造商是丹麦的LM公司、Vestas风力系统公司和德国的Enercon公司。丹麦艾尔姆公司更是全球风叶主要制造商,拥有全球风叶市场份额的1/3。

3.大力发展海上风电逐渐成为新趋势

发展陆地风电,需占用大量的陆地面积,也会影响附近居民生活环境,所以,海上风电就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国内外风电企业已经开始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积极开展海上风电技术的研究和现场应用。2015年,全球海上风电产能快速发展,总产能增长至11GW,新增4GW。其中,欧洲进行了大规模的海上风场建设,促使海上风电装机量增长了近1倍;与此同时,美国也积极加大海上风电产业发展步伐,建设了第一个海上风电项目地基。2015年,全球新建海上风电项目投资总额增长至193亿欧元,项目融资屡创新高,投资项目总数是前一年度的两倍。预计2020年时,全球海上风电总装机量将增长至40.3GW,年复合增长率为32%。

(二)全球风能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1.风电机组单机容量持续增大

从发展态势看,全球风电产业风电机组的单机容量不断增大,单机容量和利用率大大提高,各类主流机型单机容量增长快速。由于当前传统能源的减少、社会经济不断增加的电力需求,全球各类龙头风电设备制造商,已进行了更大型风力发电机的研发。Repower公司已经开始批量生产5MW、6MW风机,华锐风电的5MW风机、西门子公司的3 6MW已经实现下线。美国的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开始研发了10MW的风机,金风科技等中国风电企业更是积极研发风机大型化产品。EWEA2015欧洲风能年会上的新机型不少,除了Vestas和GE,Gamesa和Enercon也分别推出G132-3.3MW和E141-4.2MW机型。

2.单机容量为3-6MW的海上风电机组已商业化运行

海上风电产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全球3-6MW单机容量的风电机组已进入商业化运营阶段。2015年,西门子于欧洲海上风电展上公布了其新研发的7MW海上风电机组,SWT-7.0-154。该7MW机组其实是西门子上一个6MW机组的升级版,都用到直驱系统,预计发电效率要比之前一台高10%。全球风电机组龙头企业已经开始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积极筹备将来大规模的海上风电场建设,美国的超导公司已进行了10MW风力发电机的技术研发。

3.新气流技术兴起

在稳流风况下,最高效率的是风轮机,然而在不稳定风速情况下,其效率会显著减少。美国雪城大学研究人员对一种基于智能系统的主动气流控制方法进行了测验,从明尼苏达大学风能联盟取得了美国能源部的财政资助。该项目估算了风机叶片表面气流情况,凭借智能控制器进行信息处理后进行实时驱动叶片控制气流,可有效降低因流动分离而产生的多余噪声,大大促进了风机系统整体效率的提升。

4.直驱式风电机组所占份额越来越大

目前从风轮到发电机的驱动方式主要有双馈式、直驱式和混合式三种。双馈式风电机组是目前风电机组的主导机型,这主要是由于其转子励磁电流幅值、相位、频率、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均可调,可实现变速恒频运行,以及并网特性优良的特点。从国际发展趋势看,直驱式风力机在风电市场上所占份额日益增大,这主要是由于其投资和维护成本低、可靠性好、,可大大降低传动链损失、停机的时间。

5.智能化控制技术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控制技术是风力发电的最关键技术之一,主要包括风电功率预测系统和风电机组的控制系统。目前先进的控制技术主要有专家系统控制、微分几何控制、自适应控制、滑模变结构控制、最优控制、模型预测控制、人工神经网络控制、模糊控制等。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后的控制技术应该不断向智能化控制方向发展。

6.欧洲、日本和美国储能技术三足鼎立

目前,欧洲、日本和美国在储能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比较有发展前途有压缩空气储能、超级电容储能等。美国瑟斯汀X公司(SustainX)已经掌握压缩空气储能(compressed - air energy storage)技术。美国Nanotek Instruments最新研发了石墨烯超级电容器,单位质量可储存的能量与镍氢电池旗鼓相当,在短短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内就可以完成充电、放电,发展前景比较乐观。

二、我国风能产业与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我国风能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当前,风电装机总量最多的国家是中国。因为我国具备雄厚的风电资源开发潜力,因此,风电将来可以发展成主流能源的重要基础。“十二五”期间,我国风电产业成为新能源的领跑者,并形成极为突出的国际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1.风电总装机容量和新增装机容量均为世界第一

伴随《可再生能源法》及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的制定,我国风电产业发展迅猛。 2015年,我国风电产业增长势头显著,新增装机容量再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增长至30500MW,占全球新增总装机容量的48.4%;总装机容量打145104 MW,占全球总装机容量的33.6%。据国家能源局统计,2015年,我国风电发电量达到1863亿千瓦时,在总计的发电量中占到3.3%;新增风电核准容量4300万千瓦,累计核准容量2.16亿千瓦。也要注意到,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并网容量与吊装容量发展差距较大,我国未并网容量高达30%以上,国外未并网容量不超10%。同时,我国风电产业存在产能过剩现象,一些企业盲目跟风进入风机整机制造领域。

2.海上风电发展快猛

上海东海大桥风电场,是我国目前首个海上风电项目,安装了34台国产3.0MW风电机组,2010年6月,已实现了并网发电;2010年9月,国家能源局组织开展了首轮海上风电特许权项目招标。2015年,福建莆田南日岛海上风电场一期40万千瓦项目,获得福建省发改委核准,该项目是国内已获批建设的最大海上风电场项目。2015年,我国海上风电新增达36万千瓦,累计装机总量从世界排名第五跃升至第四。

3.已形成一批全球知名的龙头骨干企业

彭博新能源财经2月19日的2015年全球风电整机制造商市场份额报告显示,2015年,以全球新增装机7.8GW,金风科技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风电整机制造企业,我国本土装机占其全球总装机容量的99%。丹麦维斯塔斯(Vestas)位列全球第二,2015年全球新增装机遍及全球32个国家,装机容量达到7.3GW。除金风科技外,中国另有三家风电整机制造商位列全球十大整机制造商,分别是排在全球第七位的国电联合动力,第八位的远景能源和明阳风电。此外,中船重工(重庆)海装以我国本土2GW的新增装机,首次跃居世界十大陆上(不含海上)风电整机制造企业。受益于2015年中国风电市场的迅猛增长,中国整机制造商全球排名进步显著,但风电整机海外出口业务并未实现突破,绝大部分装机仍来自于中国本土。

(二)我国风能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1.风电技术国产化项目实施已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风电机组的整机国产化作为风电行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业内历来得到足够关注,金风科技、华锐风电、东方汽轮机等企业通过对新产品设计、关键零部件研发,已经生产出了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样机。各制造商进一步加大技术研发的投入和加快新机型的推出速度。同时,各厂家加大了对现有机型的技术改进和国产化工作。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统计,我国新增的风电机组中,1.5MW、2MW 的风电机组在市场上依然是主流,占到全国80%以上的新增装机容量。此外,我国在叶片、齿轮箱、发电机等重要零部件的研发和制造水平,已经非常接近国外先进企业,能很好满足国内的主流机型使用要求,且开始在一定范围内出口国外;此外,我国在轴承、变流器以及控制系统的研制上,也取得重大突破,开始不断供应国内企业。但也清醒认识到,风电设备制造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风电设备零部件配套上,大规模风电设备制造处于发展初期,在核心零配件、产品性能等方面与国外先进企业差距显著。

2.整机设计技术目前国内还没有足够的实力

整机设计技术目前国内还没有足够的实力,针对某一类风资源的风机整机设计依然依赖于国外供应商。由于国内的风电场分布、风资源状况与国外大不相同,电网的技术标准也不一致,因此,控制系统需要根据国情做出调整,目前的调整都受制于国外的供应商。为此,国内研究机构对大型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系统进行自主研发,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整机厂(包括国内三大家的华锐、东汽与金风)、控制系统公司都还处于技术集成的阶段。

3.风电的控制和管理技术基础较为薄弱

由于风力发电装备是一项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的系统工程,加上国内在相关领域基础不强,我国风电产业存在基础研究能力不强、产业化程度不高的突出障碍,无法满足风电产业快速发展需求。目前我国风电产业创新能力不足,具有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特别缺乏,大多数的风电企业技术人才短缺,没有建立专业研发机构,研发投入力度小,未能形成有效的科研创造与转移转化体系。另外,风电企业仍未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技术产品研发,尤其是风电机组的基础性和综合性研究投入仍显不足,风电机组的总体设计和关键零部件设计能力仍是风能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4.风电并网技术还处于跟踪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阶段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加大大型并网风电机组研制力度,到1997年才真正由科研成果转为市场产出。目前,我国风力发电机组技术更多依靠从国外引进消化吸收,处于跟从阶段,国产设备基本依赖于“定桨定速”技术。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国内风电产业核心技术缺乏,虽然对风电机组的测试技术作过一些研究,但不太系统,风电设备的试验风场也缺乏。另一方面,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与国外发达国家的主流机型技术水平差距较大,目前投入大量资源攻关的风电机型在国外早就已经相对成熟。

三、对策建议

本文基于前文对国内外风电产业与核心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的分析,提出根据“基地+人才+项目”的建设思路,要不断加强风电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高校、科研机构成为研发创新的主力,采取产、学、研相结合方式,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资源,壮大产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研发项目技术产出效益,建设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重要转化基地,开展知识产权保护、推广及应用,强化各类技术标准与专业认证,推动形成风电产业高效运营科研体系。

参考文献:

[1]曾乐民,廖晓东.全球视角下广东省风能产业核心技术发展路径研究[J].能源研究与管理,2013,01:6-10.

[2]徐志宇,姬淑芳,邵炜晖,许维胜.面向风电接入的电力市场最优定价与跟踪控制策略[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4,13:51-57.

[3]孟卫东,张艳东.河北省风电市场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J].科技管理研究,2010,08:83-86.

[4]郭雁珩.风电接入电网和市场消纳研究启动会召开[J].水力发电,2010,05:26.

[5]陈峰.国外竞争者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评价方法――以风电装备整机制造产业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0,24:14-17.

[6]罗鑫,张粒子,李才华,郭一飞.可再生能源电价制度下的风电市场分析[J].价格月刊,2007,05:65-67.

[7]付蓉.完善市场环境 促进风电发展[J].可再生能源,2008,02:1-4.

[8]司林波,孟卫东,乔花云.中外风电设备整机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及市场差距分析[J].生态经济,2011,05:157-159.

[9]马红艳,张磊,蒋景肖.我国风电设备市场扩散模型与预测研究[J].可再生能源,2011,04:14-19.

[10]刘俊廷,赵黛青,廖翠萍.中国风电产业在国际市场崛起的挑战分析[J].特区经济,2011,08:79-81.

风电市场研究篇(3)

[关键词]产业竞争情报 竞争力 评价 方法 风能 竞争者 案例 实证

[分类号]G350

1 引言

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也是竞争情报最重要的用户群。在这些企业用户中,跨国公司群体又是最有代表性的竞争情报用户,是拉动竞争情报理论与方法发展最重要的力量。受竞争情报用户需求牵引,国外竞争情报界往往从全世界、全产业视角通盘考虑问题,服务于用户国际竞争的特点非常突出,多能面向包括跨国公司群体在内的用户之国际竞争需要,提供全产业层次的竞争情报一揽子服务。在历年的竞争情报从业者协会(SCIP)年会上,都有这方面的成果展示。例如,在2008年的SCIP年会上,美国的Dilip Chandwani介绍了基于全球视角开展制造业成本和赢利竞争分析的方法,美国的Noam Sahbti等人介绍了MAG-IAS公司在机械装备领域数十个产业,提供全产业链竞争情报服务的流程和方法。尽管这些国家的单体企业拥有强大的竞争情报能力,这些国家的竞争情报工作者仍然倡导利用第三方机构竞争情报提升企业群体的竞争力,并开展这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活动。例如,加拿大的Derek Parker研究了怎样利用政府竞争情报提升地区竞争力的方法问题。竞争情报从业者协会下属的竞争情报基金会出版的专题研究报告《会议与展览竞争情报》介绍了加拿大政府为提升本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曾精心策划组织在海外举办展览会,为该国生物技术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提业竞争情报服务。

与国外企业相比,国内企业普遍缺乏国际竞争的历练。随着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国内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单体企业依靠自身竞争情报工作应对国际竞争的局限性日益显现。在我国,由第三方机构开展产业竞争情报工作是弥补单体企业竞争情报不足的重要途径。

“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比竞争对手做的更好”是竞争情报的精髓。在产业竞争情报层次如何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并形成体现这一思想的理论方法成果是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的问题。

2 基于指标体系的国外竞争者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评价方法

国内外经济管理等学科领域的学者就竞争力的评价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成果对竞争情报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有限。从竞争情报角度说来,开展竞争力评价可以全面、系统、深入了解同类竞争者的有关情况,可以满足了解竞争对手、评价竞争对手实力、了解竞争态势的需要,为制定竞争决策提供决策支持。因此,开展竞争力评价是竞争情报界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实践意义的问题。国内竞争情报工作者在借鉴经济管理等学科竞争力评价方法已有成果基础上,根植于国内竞争情报工作实践,开展了具有竞争情报特色的、基于指标体系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其中,张典耀研究员的研究工作和成果最有代表性。

在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北京市于1996年开始启动北京市竞争情报示范工程。在北京市范围内选择了lO个有代表性的产业,每个产业选择一个代表性企业,开展竞争情报示范工程。张典耀研究员领衔的竞争情报团队在承担北京市竞争情报示范工程项目过程中,在借鉴经济管理等学科竞争力评价方法已有成果基础上,基于竞争者分析、定标比超、层次分析等理论方法,开发出了基于指标体系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用于企业竞争力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展企业管理问题诊断、竞争对手分析、定标比超、SWOT分析、构建竞争情报系统、形成竞争战略等工作。基于指标体系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在北京市的毛纺、烟草、家电等9个行业的示范企业使用。该指标体系包括两级指标――大类指标和分指标。大类指标一般包括管理、研发、产品、生产、营销、资产、人才、规模、信息、环境10个方面,每个大类指标之下又设置了若干项分指标。这些大类指标和分指标根据选定的具体产业以及竞争情报工作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可适当调整。例如,在承担某背投电视机生产企业的竞争情报示范项目时,设置了6项大类指标,分别为基本状况(含11项分指标)、研制与开发(含7项分指标)、生产状况(含8项分指标)、市场营销(含7项分指标)、组织与管理(含6项分指标)和其他竞争因素(含5项分指标)。

这项体现了竞争情报工作特色、紧扣竞争情报用户的实际需求、基于竞争情报工作者实际操作可行性、对竞争情报同行实际工作具有明确参考指导意义的研究方法成果,在项目验收会上,受到示范企业、所在行业同行、北京市竞争情报示范工作领导机构暨北京市科委、竞争情报专家代表的高度评价。

张典耀研究员所取得的成果是具有开创性的。但是,从竞争对手角度看,这套方法主要用于国内企业应对其他同样是国内企业的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分析。从竞争环境角度看,这套方法主要是针对当时的国内市场竞争环境和需求设计的。

北京市1996年实施竞争情报示范工程到现在已经过去10多年,我国企业的竞争对手和竞争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我国新能源领域中的风电装备整机制造产业为例,我国企业和国外巨头直接竞争、必须同时研究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竞争环境和竞争态势的局面已经形成。在此情况下,我国本土企业关于国外竞争对手、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竞争环境和竞争态势的竞争情报需求日益增强。

从基于指标体系的企业竞争力评价人手,面向我国本土风电装备企业获取国外竞争对手、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竞争环境和竞争态势的竞争情报需求,开展产业竞争情报研究并提供相应的竞争情报产品,是在产业竞争情报层次探索体现“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比竞争对手做的更好”思想并形成方法成果的有益尝试。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从研究国内竞争对手、国内竞争环境到研究国外竞争对手、国内国外竞争环境的转变,相应的竞争情报工作难度大为增加。在中国风电装备市场开展基于指标体系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没有可以直接套用拷贝的指标体系,必须在参考前人已有成果基础上,根据风电装备产业的具体特性,根据竞争情报工作的实际操作可行性,创新性地设计指标体系和竞争力评价事项。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竞争情报研究团队在基于风能产业开展产业竞争情报理论方法研究及其应用过程中,开展了中国风电装备市场国外竞争者竞争力评价研究。以下是以我国风电装备整机制造产业为例,开

展国外竞争者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评价的基本过程。

3 国外竞争者竞争力评价方法在中国风电装备整机制造市场的应用

3.1 建立国外竞争者在中国风电装备市场的竞争力评价模型

利用层次分析方法、企业背景分析方法等相结合的思路,按照定性定量相结合、当前与未来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原则,根据风电装备产业的具体特性,可以建立一个国外风电机组整机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评价模型。这个模型包括5个大类指标、19个分指标,如表1所示:

为了准确理解各指标含义,进而对各项指标进行测度,需要给出各个指标的含义以及相应的度量说明。根据对19个分指标的含义及其度量的说明,可以在设定的规范标准之内,开展后续的数据采集与分值评定工作。

3.2 获得国外竞争者各项指标数据及其无权重得分

为了量化测评国外竞争者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需要对评价指标体系各项分指标的分值设定计分规则。

根据对各个国外企业的分析研究,可以获得企业19项分指标的相应数据(参见本组专题中《产业竞争情报中的国外竞争对手分析方法――以中国风电装备市场的维斯塔斯公司为例》一文)。

根据各分指标的计分规则,可以得到国外竞争者在各项指标中的无权重得分。

3.3 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加权

竞争力评价模型中,由于指标体系的各项分指标对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影响程度有所不同,为了更准确地测度国外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需要对指标体系进行加权。权重赋值的方法是邀请多位风电业内专家分别对指标权重进行打分,然后计算出各指标权重数值。19个分指标中,每个指标权重分值按重要性设10个分值档次(1-10分),1分代表最不重要,10分代表十分重要。在本项目的实际操作中,邀请了10位风电专家进行指标权重评分工作,9位专家反馈了评分表,其中有效评分表8份。根据8份有效权重评分表,可获得每项指标的权重平均分值,根据数理统计的原理可算出每项指标的权重值。

3.4 国外竞争者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量化测算

在各项指标体系数据得分基础上,考虑各项指标的权重,可以得到国外企业19项指标的加权分值,也就是最终的量化测算评价分值。

3.5 维斯塔斯等5家国外竞争者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量化测算

在建立国外竞争者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评价模型、确定指标含义和竞争力量化测算规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风电装备市场国外竞争者的研究,遴选出维斯塔斯(Vestas)、歌美飒(Gamesa)、GE Wind、恩德(Nordex)、苏司兰(suzlon)5家国外风电装备整机企业为中国风电装备市场的主要国外竞争者。根据对这5家国外企业的系统研究,依据已经建立的国外竞争者在中国风电装备市场的竞争力评价模型,对5家国外企业的竞争力进行了量化测算。实际测算结果为:维斯塔斯8.635分,位居第一;歌美飒6.802分,位居第二;GE Wind 6.016分,位居第三;苏司兰5.547分位居第四;恩德4.069分,位居第五。

4 结语

本文从产业竞争情报视角,以我国风电装备整机制造产业为例,介绍了国外竞争者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评价方法的具体操作过程。本方法依据的是一个通用的评价模型,并以产业内的专家作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应用。

这个方法除可用于国外竞争者之间的竞争力评价之外,还可用于中国市场包括国外竞争者、国内本土竞争者在内的所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力评价对比。国内本土风装备企业可以通过与国外竞争对手竞争力的对比,识别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帮助企业形成合理的竞争战略。

在我国风电装备整机市场的5家重点研究的国外竞争者――Vestas、Gamesa、GE Wind、Nordex、Suzlon,也是全球风电装备整机市场的佼佼者,是全球风电装备产业界公认的优秀企业,是我国本土风电装备企业学习的标杆。有志于向这些国外标杆企业学习、实现后来居上的我国本土风电装备企业,可以在本文介绍的竞争力评价模型基础上,形成企业专用的定标比超方法。

风电市场研究篇(4)

我国1983年山东引进3台丹麦Vestas55kW风力发电机组,开始了并网风力发电技术的试验和示范。1986年,新疆达坂城安装了一台丹麦Micon100kW风力发电机组,1989年安装了13台丹麦Bonus150kW风力发电机组和在内蒙古朱日和安装了5台美国Windpower100kW风力发电机组,开始了我国风电场的运行实验和示范。

“七五”、“八五”期间,国家计委、国家科委都开列了研制并网风力发电机组的重点攻关项目。电力部建设我国风电场的宏伟设想以及黄毅诚部长“风力发电应成为电力的一支方面军”决策极大地鼓舞了我国风电场建设的士气和制造发展风力发电机生产技术的热情。

根据国家计委已经批准立项和正在申请立项的情况,在“九五”后三年,我国风电场建设将以60~100MW/年的规模高速发展。面对这一发展趋势,很好地总结过去的工作,客观地分析我国风电场的潜力和市场形势,从而较科学地作出规划并制定相应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一、我国风电场现状

(1)装机容量分布

截止1997年底,我国风电场的总装机容量为166500kW,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东、辽宁等10个省区。

(2)各厂家的市场占有率

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我国并网风力发电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尚处于200kW级机组实验阶段,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甚大,同时远远落后于我国风电场建设的要求。特别是我国资金短缺,尚不能在风电场建设方面大量投资。因此,这一市场目前基本上是由外国占据着,主要由丹麦(占有67%)德国(占有21%)和美国(占有11%)的厂家占据着;比利时和瑞典也有少量机组,但未成气候。虽然国产机组的装机容量占到1%,但由于质量方面的问题,大多不能正常运转。

(3)风电场运行情况

我国风电场运行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较大差距。以内蒙古为例,1996年4个风电场总装机容量14475KW,总发电量2254万kWh,年平均单位装机发电量为1557kWh/kW,综合容量利用率为17.8%,而目前世界先进水平可达50%左右。影响这一指标的主要因素有:

风力资源

机组运行可靠性及人员维修能力

机组发电效率

电网吸纳风力发电量的水平

据统计,我国目前风力发电的成本为0.42~0.72元/kWh。在没有优惠政策及补贴的前提下,尚无法与火力发电竞争,不具备商业性开发的条件。但正在迅速接近火电成本,前景良好。

(4)奖金投入

风电场建设投资我国用大约10年时间使风电场总装机容量达到166.5MW的水平,总投资约17.5亿元,综合单位投资1.05万元/kW。其中,利用外资(主要是利用国外政府贷款)约85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7.1亿元,占总投资的41%;国内投资约10.4亿元,占总投资的59%,其中外汇716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5.94亿元,配套人民币约4.5亿元。

并网风力发电技术的研究开发投入。

迄今,我国并网风力发电技术的研究开发投入主要来自国家计委和国家科委的国家重点攻关项目。“七五”期间投入约300万元;“八五”期间投入700万元,比“七五”增加2.3倍;“九五”期间计划投入约2000万元(尚未到位),比“八五”增加2.86倍。实际到位投入约1000万元,占风电场建设总投入17.5亿元的0.57%。

二、我国风电场建设发展的主要特点

①我国从“七五”开始着手风电场建设,经8年的努力,建起了19个风电场,总装机容量达到166.5MW的水平,占全国电网总容量的0.07%。从1996年开始,我国风电场建设出现跳跃式发展的态势。1996年新增装机容量22350KW,是“八五”年均装机容量的3.5倍;1997年新增装机容量108800KW,是1996年装机容量的4.87倍。

②位于我国内陆的新疆、内蒙古,装机容量名列前茅,装机功率占全国装机容量62%。起步早、当地领导重视、中央部委支持是取得可喜成绩的主要原因。

③沿海地区的广东、辽宁、浙江紧跟其后,占到了全国装机容量的28%。

④海南、河北、甘肃、福建、山东、吉林等省正在起步。

⑤我国目前的并网型风力发电机市场主要由丹麦(占有67%)、德国(占有21%)和美国(占有量1%)占据着。国产机组仅占约1%,且由于技术问题,可靠性很差,大多不能正常运转。目前,占我国风力发电机市场10%以上份额的有5个厂家:丹麦的Vestas(占有24%)、Micon(占有23%)、Nordtank(占有15%)、和Bonus(占有14%);美国的Zond(占有10%);两个德国厂家Nordex和HSW,分别占有5%和3%。国产机组在我国风电场建设中无立足之地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开发进程大大落后于建设步伐、研究开发经费严重不足(已投入使用的仅约1000万元)、比例关系严重失调(仅占风电场建设总投资的0.57%),使我国科研部门无法向生产部门提供技术支持;风力发电成本目前在我国为0.42~0.72元/kWh,尚不具备商业性生产的条件;我国的生产部门不可能自主投入开发有关技术,只有拱手让出市场,无竞争能力。

⑥到1997年底,我国风电场建设总投资约17.5亿元,综合单位装机容量投资1.05万元/KW。其中,利用外资约85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7.1亿元,占总投资额的41%;国内投资约10.4亿元,占总投资的59%,其中外汇716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5.94亿元,配套人民币约4.5亿元。通过建设项目引进的技术仍局限于制造塔架、基础件的低水平技术上,令人遗憾。

⑦我国风电场的运行管理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尚有很大差距,综合容量系数还不到20%。

综上所述,我国风电场建设经13年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出现了跳跃式发展的大好局面。但我国并网风力发电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生产大大落后于风电场建设步伐,需迎头赶上,以尽快改变国外机组一统我国市场的局面。我国风电场的运行管理尚处于落后水平,原因是多方面的,应科学地研究分析,落实改进措施。需认真反思并研究引进外资的政策和策略,以保证在大力发展我国风电场建设的同时,加速实现风力发电机国产化进程。

三、中国风电场建设发展预测和建设

1、发展预测

(1)高速大规模发展

政治条件:1995年初,国家计委、经贸委、科委联合发表了《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1996-2010)》,“乘风计划”、“双加工程”已经并将更有力地推动我国风电场建设的高速发展。

资源条件:我国风能资源丰富,理论储量16亿KW,实际可利用2.5亿KW,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新疆、甘肃、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都具备建设风电场的资源条件。

电网潜力:折算系数按0.42计,目前我国风电场总装机容量仅占我国电网总容量的0.07%,其中新疆、内蒙古、广东、辽宁、浙江、海南、河北、甘肃、福建分别占所属电网的1.53%、0.094%、0.028%、0.024%、0.012%、0.24%、0.006%、0.004%、0.006%。1996年,我国电网总装机容量为23654万KW,风电场累计装机容量为57700KW,容量比为0.024%,与相关电网的综合容量比仅为0.038%,发展空间巨大。

假设到2000年我国电力总装机容量比1995年增长1.4倍,到2010年比1995年增长2.3倍;如果风电场总装机容量到2000年占电力总装机容量1%,到2010年占电力总装机容量1.5%,则2000年风电场累计装机容量应达到770万KW,到2010年风电场累计装机容量应达到1900万KW。如果发展到这一步,我们或许才可以说风力发电真正成为我国电力的一支方面军了。

(2)科学规划,良性发展

高速大规模的发展只能立足于商业性开发,依赖于补贴是不现实、不可行的。换句话说,只有当风力发电的成本低于售电价格时,才具有商业性开发的可能。

影响风力发电成本的因素有:风力发电机组成本、机组进口税、基础及配套设施、使用寿命、风力资源、运行可靠性、电网吸纳性、年维修/管理费、税金等。据专家测算,目前我国风力发电成本为0.42/kWh左右,已接近新建火电的价位。现列举几种优惠政策对风电成本的影响。

减免增值税对降低风电成本的作用最大,可降低成本49.88%,使风电成本降至0.21/KWh。风是洁净的无成本的可再生能源,减免增值税是完全有理由的。制定减免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增值税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可再生能源利用产业的快速发展。

实现风力发电机组国产化60%(2000年目标),预计可降低风力发电机组成本15%,在不改变其它条件的前提下,可使风电成本降至0.375元/kWh。如全部实现风力发电机组国产化,预计可降低风力发电机组成本30%,在不改变其它条件的前提下,可使风电成本降至0.332元/kWh。为此,国家必须加大科研开发投资力度,在目前条件下以风电场建设投资1.5~3%的比例支持我国的风力发电技术科研开发和国产化是适宜的。其重要意义不仅仅在于降低风力发电成本,还将推动我国风力机产业的形成,利用我们的优势走向国际市场。

风力资源的优劣直接影响风力发电量,从而影响其发电成本。在同样条件下,年均风速7m/s的风电场的发电成本比6.5m/s的下降8%左右,7.5m/s的下降14%左右,8m/s的下降近30%,而年均风速6m/s的风电场的发电成本比6.5m/s的上涨11%左右。因此,认真做好风资源评估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关系到风电场的投资效益。

风电场的综合容量系数反映的是机组性能、可靠性、风资源可利用性、电网吸纳性、维修/管理水平。也影响发电成本,但不如前面三个因素大。在目前水平基础上提高15%,可降低成本9.07%。

(3)各省发展潜力分析

东南沿海地区的广东、浙江、福建由于风能资源丰富,售电市场良好,上网电价较高,筹资能力较强,必然将以较高的速度发展。以建设能源基地为发展战略的内蒙古有较好的发展基础、优越的资源条件,也将高速发展并形成较大规模。新疆、甘肃、东北三省、河北、山东将进入规模发展的新阶段。

2、建议

⑴发展风力发电是我国改善能源结构,减少排放,保护环境的需要。从长远利益出发,是保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由于全球大气污染日益严重,而我国因发展需要,火电装机正在大上,从缓和外国压力的角度也应大力发展风力发电。我国应在发展计划中明确风力发电的发展目标。考虑我国国情和世界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以电网容量的2~3%,即2500万KW至3800万KW作为2010年发展目标是适宜的。

⑵国家应以建立风力发电的市场化机制为基本出发点,建立、健全、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认真研究引进外资、吸引内资的策略。当前,应首先创造条件,使风力发电的成本降下来,具有上网竞争力。首先减免增值税是合理的、最有效的,也是可行的。

风电市场研究篇(5)

【关键词】风能利用 本科教育 风电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010-01

一、前言

风能是目前世界上关注度最高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因为现今除水电之外,风电是开发技术最成熟、开发成本最小,也是未来最具有大规模开放价值的可再生能源。随着化石能源的国际价格不断上涨,风电成本已经与核电相当,远低于太阳能、生物质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成本。近年来,随着设备制造水平的提高,风电设备的建设成本大幅度的降低,所以全世界主要经济体不约而同地将风电发展列入国家能源优先发展战略之一。目前,各国都投入精力致力于风能利用的产业。

一项产业能够顺利地发展,需要有相应的技术理论以及专业的人才队伍支持。各国政府为了发展风能产业,在政策上给予倾向,资金上给予支持,相关科学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也非常重视。我国是全世界风电发展速度最快国家之一,截止2009年底中国风电装机总容量已经是全世界第二的国家。风电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风力发电市场管理逐步规范;风电设备的自主制造能力不断加强;风电相关法律政策环境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科研单位也把目光投入到风能利用特别是风力发电相关技术的科研攻关上。2006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第三章第十二条明确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可再生能源知识和技术纳入普通教育、职业教育课程。在高校内设置独立的新能源(特别是风能)利用的相关专业,为新能源事业培养高素质的储备人才亦是迫在眉睫。

那么,如何建立针对风能利用产业的需要的专业呢?该专业的学生又应该如何培养?下面,笔者将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二、现有风能利用专业的教学现状

笔者作为高校教师,在高校教授风力发电机组电气与控制这门课程,该课程教授的学生是本校机电学院的热能与动力专业风能方向的大四学生。热能与动力专业的学生作为机电学院的学生,机械设计制造方面的专业知识准备充足,但是电气工程方面的知识欠缺,尤其是当涉及到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以及电力系统运行的课程内容的时候这种欠缺非常明显。另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风力发电相关课程,或是继续深造进行风力发电相关研究时,对机械设计制造方面知识的欠缺也成为学习研究时的掣肘。

风能的利用,特别是风力发电是个复杂的、综合性十分强的产业。从风力发电设备发出电能,到将电能传输上电网,整个过程涉及到多个领域、多门专业的知识和理论。

三、培养计划的制定

首先,应确定好专业的培养目标。风能利用相关专业应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发展潜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风电场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与维护,风力发电机组设计与制造,风能资源测量与评估,风电机组的并网运行,风电机组调用,风力发电新技术开发等相关的技术与管理工作,对并能从事其它相关领域的专门技术工作。

四、基础专业课程的设置

作为修读风能利用专业的学生,要对风力发电设备、及其相关辅助设备、电力系统自动化、继电保护、电器学、电机学等方面的知识有一定掌握,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应兼具机械设计制造专业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不仅做到涉及面广,针对不同的研究方向又能够有极好的专业偏重性。所以,学生应主要学习流体、机械、电气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学习风资源测量与评估、空气动力学、机械设计与制造、自动控制的理论和技术,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电力系统(暂态、稳态)分析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发电厂电气主系统,高电压技术,使学生具有进行风电机组及风电场的设计、制造、运行、试验研究、项目投资与管理的基本能力,一定的创新能力,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发展潜力。所以,基础专业课的设置方面,要全面地涵盖到机械设计制造以及电气工程相关的基础内容,应包括以下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风力机空气动力学,金属工艺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电路原理,模拟/数字电子技术,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基础,自动控制理论,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等等。

五、专业方向的设置

作为风能利用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全面地掌握了解机械设计制造和电气工程的专业知识,在进入高年级之后还要有侧重点地研究方向的选择。笔者认为,研究方向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围绕风力发电设备制造

主要研究方向是相关风力发电机组及其控制系统的,包括主体的风力机、发电机、偏航系统、制动系统、液压系统等部分的设计和制造。目前风力发电市场上应用最广泛的风电机组是双馈异步风力发电机组,而应用前景最好的应是直驱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组。选择这个研究方向的学生在基础的机械设计制造和电气理论的基础知识上,应对特种电机及其控制技术,直流/交流速控制系统,风电机组的控制优化等方面有所掌握。

2.风电机组功率预测与并网技术

风力发电和传统发电方式相比,因为风速的不确定是风电场的出力预测也具有不确定性。随着风电场的建设容量越来越大,风电场功率输出的不确定对于电力系统的影响日益明显,不能够忽视。这一方向主要在于学习研究建立风电机组功率预测系统以及革新风电机组的并网技术,应对风电机组的控制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运行、电力系统调度以及EMS等相关课程进行学习并掌握。

3.风电场运行管理

针对风电的并网技术以及网上运行时安全调度的问题都是目前风电产业领域需要研究的重点。目前来说,风电行业发展的“瓶颈”在于风电的市场消纳问题。这一方向主要解决风电工程与电网工程建设进度不一致的实际的现状以及风电相较传统发电模式市场竞争力较弱的现状,就应对电力市场调度、风电与火电联合运行、风电与水电联合运行等课题进行学习研究。

六、总结

相较于高职类风力专业的培养,风能利用本科专业应该着眼于培养高起点、高层次的风 力发电相关人才,不是培养一般的技术员。经过四年的教育,毕业生要具有进行风力发电机组和风电场的设计、制造、运行、试验研究以及项目投资与管理的基本能力,成为有一定创新能力、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发展潜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肖创英.欧美风电发展的经验与启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4.

[2]吴广龙. 浅谈风力发电的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装备制造, 2010,(1):115.

[3]祁和生,沈德昌.我国大型风力发电产业发展现状[J].电气时代,2010,(2):29-31.

风电市场研究篇(6)

摘要:随着电力市场改革化的不断深入,发电侧几乎完全开放形成寡头竞争态势,博弈论中的均衡模型运用于发电商最优策略选择中比较广泛。根据均衡模型在电力市场中的运用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评述,同时包括电力远期合同、电力期权在电力市场中的应用,同时指出各种分类下的均衡模型的优缺点。比较全面地总结均衡模型在发电商最优策略选择中的研究领域已取得的成果和进展情况,并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关键词:发电商;最优策略;电力市场均衡;博弈论

引言

电力市场不是自由竞争市场,而是具有寡头垄断性质的市场。其中,各发电商通过考虑其它发电商的策略行为,采用最优策略获得较大的收益。在目前相关文献的研究中,博弈论成为主要研究发电商策略选择的方法。其基本思路是:通过假设不同的市场参与者行为假设条件,建立不同博弈模型,发电商之间采用博弈手段在市场上进行激烈的价格或非价格竞争,通过求解电力市场均衡从而得出发电商的最优发电策略。本文在产量作为决策内容前提下,首先根据参与人参与行动的先后顺序将发电商策略选择均衡模型分为静态博弈模型和动态博弈模型,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参与人对其他参与者的信息把握程度、对竞争方式和参与者行为假设条件、市场环境因素等,将不同类型的寡头竞争均衡模型进行系统的分类。这些模型用来分析各市场参与者的不同策略行为及其产生的影响,它一方面可以为市场参与者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来规避市场风险,一方面也可以为市场监制机构提供科学指导和监管市场行为的依据。

1.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

依据博弈理论,本文将在寡头竞争电力市场中同时行动及对对手信息(支付成本函数)掌握完全的发电商竞价策略选择行为称为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在此前提下,不同发电商的具体竞争策略也会有所不同,近年大部分的研究文章将完全静态博弈下的策略选择定位在以纯产量竞争模型和以报价曲线竞争模式。

1.1 以纯产量为竞争策略的完全信息静态均衡模型

该类模型中,发电商的决策变量是其自身发电量。虽然是同时行动,但某些模型中参与者会对其他竞争者的策略进行估计,这些估计的结果又会对均衡结果产生影响。因此该类模型又可以分为两种具体类型的模型,分别为以乐观假设为前提的Cournot均衡模型和非乐观假设的其他均衡模型。

1.1.1乐观假设条件下Cournot纯产量均衡模型

所谓乐观假设条件即指对每个发电商来说,认为其他发电商的产量投标不会因为自己本身产量的变化而改变。文章[1]在研究后认为Cournot模型可以用来研究电力市场不完全竞争问题。早期的Cournot模型比较简单且易求解,因其忽略了输电网络约束、水电协调等问题, 1995年,Borenstein等初次尝试采用Cournot模型来分析加州电力市场中市场力的问题,以取代传统的度量市场份额的赫芬达指数法(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简称HHI)和度量价格成本差异的勒纳(Lerner)指数法,这是Cournot模型在电力市场中最早的运用[2]。

1.1.2非乐观假设条件下其他均衡模型

所谓非乐观的假设条件即指每个发电商在自身做出行为选择时认为自己的选择结果会影响其他参与者的策略行为,并且会估计对手的策略行为。其中猜测供给函数(CSF)均衡模型最具代表性。CSF模型中假设每个发电商认为自己竞价策略(发电量)的改变会影响其竞争对手的策略,但这种影响是通过影响电价p来间接实现的,即采用猜测供给函数q-f(p)来模拟这种影响,因1.2 以报价曲线为竞争策略的均衡模型

之后选取各种的供应函数使自身收益最大化,同时证明了SFE均衡点的唯一性。文献[7]利用SFE模型分析了电力需求价格弹性对发电市场均衡的影响,研究表明双寡头电力市场下,无论引用何种边际成本,如果不引入需求价格弹性的影响,市场均衡将不存在,引入需求价格弹性均衡才存在且唯一,同时需求价格弹性越大,发电市场的均衡价格越低。在目前所见的SFE均衡模型中与Cournot相比,供应函数模型在电力市场中的研究具有优势,SFE可描述发电商针对不同需求水平的决策行为,并且在电力市场条件下,各发电商均向市场调度机构申报自己的发电量和价格的函数关系,市场调度机构根据各发电商的报价曲线,依据一定的规则进行调度,这种电力市场运营模式模式与SFE均衡模型基本一致。

2. 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

动态博弈中,假设参与人的行动有先后顺序,且后行动者在自己行动之前能观测到先动者的行动。这样的假设更符合于实际的电力市场情形,其中Stackber量竞争模型是最早也是最为典型的研究动态博弈先后行动的经典理论模型。

Stackberg模型定义了一个或多个“领导者”和一些“追随者”,领导者在决策的时候可以正确地考虑到追随者的反应,但追随者却不知道自己的反应如何影响领导者的决策,与Cournot模型一样,Stackberg模型中厂商的决策内容也是产量。文献[8]定义了一个由多个领导者和多个跟随者组成的电力市场均衡模型,文章假设领导会利用市场力实施寡头垄断策略。文献[9]利用Stackberg序贯博弈模型对完全信息下各发电商的异步决策过程进行了建模分析,并求解出各发电商的最优发电策略。

博弈论中有限理性学习理论方法越来越多的被运用于电力市场的研究,其均衡的结果是在不断重复博弈中慢慢学习到的,这种方法和经典的博弈论最大的不同在于经典博弈均衡是靠理性分析得出,而进化博弈是在历史信息和环境信息中学习到的。

3. 考虑金融工具下发电商的策略行为选择

随着电力工业的市场化,使电力市场参与者面临价格波动风险,为规避市场风险,远期合约、期货合约以及期权合约等金融衍生品逐步引入电力市场。文献[10-13]在发电侧考虑远期合同、双边合同的Cournot或SFE模型,共同得出这些合同能有效抑制电力市场均衡价格和提高发电商期望收益的结论。文献[14-17]基于Cournot均衡模型研究了电力金融期权对发电商行为策略的影响。文献[18]进一步将目标函数处理为光滑的,比较准备地反映了期权对发电商竞价策略的影响。。文献[19]就Cournot模型建立了考虑发电商基于微增响应的猜测变量的两市场(现货和金融市场)联合均衡模型,采用逆推法求解,结果表明,发电商能自愿参与期权交易,影响竞争对手的策略行为是激励发电商销售期权的有效机制,但模型没考虑输电网的约束。

由于金融工具有效的控制和降低风险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市场参与者将其与电力市场理论相结合,不管是远期合同,还是期权合约等金融工具对电力市场均衡的影响是极为复杂的,特别是当考虑网络约束和阻塞下的动态模拟,其结论还需待一步讨论。

4. 结语

文章总结了电力市场中发电商运用博弈论在追求收益最大化时,发电商的决策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各行为主体的决策以及均衡问题。从博弈方竞争时行动的先后顺序和对对手信息掌握程度等角度,运用Nash均衡的电力市场均衡模型来归纳此类问题,这些均衡模型被用来模拟发电商在不同市场环境假设条件下的竞争策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从各种电力市场均衡模型的研究进展情况可以看到均衡模型在电力市场中的运用十分广泛,从分析市场力问题到市场仿真,特别是对于模拟发电商策略选择的作用非常重要,在充分考虑竞争对手的前轮竞价策略的前提下,归纳发电公司应对市场变化的一系列可能反应,通过策略选择模拟可以有效地指导发电商做出正确决策,进而量化分析市场规则对市场结果的影响,以实现其增加自身利益、降低市场风险的目的。

上述所有的电力市场均衡模型因此其假设条件的简化性、均衡点求解的困难、未知信息等,其分析均存在其不足和缺陷,还有大量的问题需要解决。但随着实践的深入和理论的发展,相信这方面的研究将会更加深入。(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Mariano V, Alvaro B, Andres R, er al. Electricity market modeling trends[J]. Energy Policy,2005:897-913.

[2]Borenstein S, Bushnell J, kahn E, et al. Market power in California electricity market[J].UtilitiesPolicy,1996,5(3/4):219-236.

[3]Christopher J, Benjamin F, Jong-Shi P. Oligopolistic Competition in Power Networks: A Conjectured Supply Function Approach[J]. Power,2002.

[4]Bautista G, Quintana V.H, Aguado J.A. An oligopolistic model of an integrated market for energy and spinning reserve. Power Systens,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2006,1(21):132-142.

[5]By Paul D. Klemperer, Margaret A. Meyer. Supply Function Equilibria in Oligopoly under Uncertainty[J]. Econometrica, 1989,6(57):1243-1277.

[6]Youfei Liu, Y.X.Ni, Senior Member,IEEE, and Felix F. Wu, Fellow, IEEE. Existence, Uniqueness, Stability of Linear Supply Function Equilibrium In Electricity Markets.

[7]胡军峰,李春杰,赵会茹,等. 基于博弈论的电力需求价格弹性与发电市场均衡关系[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8,1(28):89-94.

[8]Yu Z, Purdue U. A Stackelberg price leadership model with application to deregulated electricity markets. IEEE,2000:23-27. South China University,2012.

[9]李清清,周建中,莫莉等. 基于序贯博弈模型的发电商竞价策略分析[J]. 电网技术,2008,14(32):86-89.

[10]曾鸣,吕春泉,田廓等. 考虑远期合约交易的电力市场均衡分析[J]. 水电能源科学,2011,7(29):178-181.

[11]安学娜,张少华,王晛,等. 考虑可中断负荷合同的电力市场古诺均衡分析[J].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2,16(40):49-53.

[12]荀占龙,宋跃强,高磊. 电力市场中双边合同对市场力影响的均衡分析[J]. 吉林电力,2012,1(40):33-37.

[13]Dali Zhang and Sujin Kim. A Two Stage Stochastic Equilibrium Model for Electricity Markets with Forward Contracts. IEEE PMAPS,2010.

[14]王瑞庆. 考虑期权交易的电力市场纳什均衡及发电商竞争策略研究[D]. 上海大学,2008.

[15]王瑞庆,李渝曾,王晛. 金融期权和物理期权对电力市场均衡影响的比较研究[J]. 电力自动化设备,2009,4(29):36-39.

[16]Zhang Shaohua, Fu Xinhua,Wang Xian. Effects of Option Contracts on Electricity Markets: A Cournot Equilibrium Analysis.IEEE,2012.

[17]Barquin J. On oligopolistic electricity market equilibria and contingent claims[R]. University of Pontificia Conillas, 28015,Madrid, Spain.

风电市场研究篇(7)

关键词:电子商务;综述;盈利模式;创新

一、引言

电子商务是把传统买卖交易和物流过程置于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技术路径上,实现电子化和电子交易的过程和方法,它是现实交易活动一个新载体和新手段。电子商务作为新的交易手段和价值创造的新形式。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以2014年9月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为标志,其发展可谓突飞猛进,但认真梳理,不难发现其存在诸如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重构内部运营模式、电子商务企业整合供应链和降低交易成本遇到挑战,物流效率难以提升的难题,电子商务信用风险和交易安全的棘手问题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认真梳理国内外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问题和趋势,有助于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审时度势,加速优化和完善电子商务发展机制,提升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水平。

二、国内外研究情况

总体来看,为国内外对电子商务发展的阐述可归纳为总体研究、模式研究、电子商务企业内部运营变革研究、服务质量研究、安全研究、物流和供应链研究、消费心理和购买决策研究、信用及风险研究、知识管理、跨境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发展研究共十个方面。

(一)总体研究

吴芳(2012)从应用、技术、经济和环境问题四个方面总结了当时的研究热点问题,总结出不同年份研究热点均为安全技术、供应链管理、现状研究与发展预测问题,并提出加速企业信息化进程,推进银行、商家、用户的标准化环境建设,构建网络信息资源库,培养动物流、电子商务、IT的复合型人才的发展建议。

(二)电子商务模式研究

李柱(2010)分析了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策略措施和分类,从盈利模式方面陈述了B2B、B2C、C2C三种分类,从行业角度探讨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如旅游电子商务,并初步分析了移动电子商务模式的基本情况;孙艳霞(2012)从商务模式研究电子商务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从电子商务的构成要素和交易价值网络视角两方面总结出四种电子商务模式,总结了电子商务的价值驱动因素是效率、创新、互补和锁定;宗乾进(2013)和田雨晴(2013)对社会化电子商务展开研究,认为社会电子商务区别于传统电子商务,是在社会化媒体情况下,通过整合社交(如自媒体、微博等)图谱和兴趣图谱(如个人兴趣爱好、用户心理、个人行为研究等),来对产品或服务进行推广和销售的一种商务模式。田雨晴重点阐述了社会化电子商务的研究框架内容包括: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理论基础、商业行为、社会媒体和关键指标。

(三)电子商务企业的内部运营变革研究

曾晓娇(2013)重点讨论了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内部应从战略高度实现ERP、SCM、CRM系统的集成与协同;孙茂长等(2010)基于创新理论和相关理论,从技术层面、组织层面和环境层面,探讨了电子商务技术与企业流程有效结合的所谓技术扩散问题。同时认为应关注B2G模式的研究;李占(2010)研究了电子商务模式给电子商务企业的收入确认和税务机关的税收监管带来的挑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逯俊波(2012)从电子商务应用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开展研究,总结出电子商务会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的活动、资源和能力、战略联盟三方面因素。

(四)服务质量研究

张建方等(2012)的研究认为服务质量的内容应包括:网站设计、信息质量、物流配送三方面。质量评价体系包括网站特征视角和顾客感知视角评价两类。评价模型有e-SQ差距模型和服务质量模型等;张小栓等(2007)把电子商务网站评价方法分三个大类九中方法,探讨了评价方法的适宜性分析和网站评价的三大发展趋势。

(五)安全研究

徐少同(2007)介绍了国外电子商务的安全研究情况,重点讨论了安全威胁的概念和形式、移动商务的安全威胁情况,并从技术角度提出了解决安全问题的集中方法。

(六)物流和供应链管理

张晶晶等(2013)探讨了共同配送的问题,对共同配送的含义、特征、社会经济效应、运营模式、信息平台等相关内容进行了阐述,认为在共同配送在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和柔性化前提下,应有横向、纵向、区域和末端共同配送;郭双盈(2014)重点研究了“最后一公里”的物流瓶颈问题,罗列了一些当前市场上出现的解决办法如便利店自提、苏宁线上销售和线下提货、天猫的猫屋等;韦宏等(2014)关注物流服务风险问题,阐述了供应风险、物流服务供应风险和电子商务物流服务供应风险的相关概念和内容,提出应重点开展研究的内容是:供应风险的识别和评价、基于供应链契约的电子商务企业物流服务质量风险防范与控制、物流服务供应中断风险、外包决策者风险态度对物流服务共用风险的影响研究、基于行为经济学的电子商务企业物流服务供应风险防范策略等;沈燕等(2006)简要阐述了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采购、物流和应用三个环节,采购应采用B2B模式,物流应采取虚拟物流和全程供应链模式;汤萱(2010)从逆向物流视角开展研究,提出基于系统电子商务环境下,逆向物流应从内部协同、外部协同和全要素三方面开展研究。

(七)消费心理和购买决策

吕成戌(2011)研究了电子商务环境中消费者购买的理论基础、消费决策影响因素、消费决策定量研究等内容,重点介绍了EKB决策模型、Kolter &Armslrong消费者决策模型等,阐明消费者决策的典型行为如认知、态度变化、决策形成等。提出了我国在消费者购买决策方面的研究不足如:以一般性产品市场为基础来划分电子商务消费者的决策类型;研究针对的群体和小样本数据有限;只有影响因素的研究,对研究结果如何应用到经营管理中涉足很少等;孙洪伟(2009)研究电子商务交易中的客户忠诚问题,总结了影响忠诚度的六个因素:信任、满意、价值、成本、技术可用性和感情因素。同时阐述了忠诚研究模型:双层模型和多层模型。

(八)信用及风险研究

李彬彬(2013)从信任的定义、度量、性质和信任管理模型四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信任研究的基本情况。信任的定义从交易关系和交易环境两个方面思考,类别上分为直接信任度、反馈信任度和总体信任度,各类别可从信任程度、信任值、信任级别和可信度四个方面进行度量。信任的性质分为主观性、反意性、多维性、动态性、非对称性、有条件传递性、实践易步性和衰减性、可度良性。在信任管理模型方面分别列举了国内外包括Marsh(1994)、Abdul-Rhaman和Hailes(2000)、Song(2005)、Almenarez(2006)、LiXiong(2004)、肖虎(2011)、唐伟(2011)等人提出的模型;马红玲、宋光兴(2011)研究了基于制度的信任机制中市场驱动型信任机制和法律绑定型信任机制。从第三方信任(B2C)、信任图章、安全认证、公证服务和履约保障机制四个方面对电子商务信任机制及应用进行了梳理;徐昕(2014)研究电子商务市场“柠檬”问题,认为其原因包括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买卖双方信任危机、电子商务平台提供者服务上的缺陷三方面。解决机制上简要地列举了解决问题的四个参与者:政府、第三方中介、消费者和卖家。胡伟雄等(2012)系统地对电子商务信任度评价方法做了研究,对以下方法进行了列举和评价:加权平均方法、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层次分析方法、概率论评价方法、云模型理论、灰色聚类评价方法、BP神经网络方法。

(九)跨境电子商务

李伟(2015)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迅猛,“企业已超过20万家,电商平台企业超过5000家,据商务部测算,2016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将增至6.5 万亿元,年均增速接近30 %”。主要形式包括B2B、B2C和C2C,主要目标市场为美国、德国、英国,其中日本、俄罗斯、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的市场增长较快。显然,跨境电子商务对我国外贸进出口增长具有相当的战略意义。

研究指出,跨境电子商务同时也面临着多重问题困扰,一是跨境物流发展滞后;二是我国出口退税和结汇政策与跨境电商贸易不匹配;三是跨境贸易的买卖双方信用监管困难,纠纷的维权成本高。四是我国海关现行管理政策与电子商务发展不配套问题如动物生鲜产品的检验检疫与贸易便利化和及时性不相匹配问题。

三、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一)现阶段电子商务研究视角的高度不够,电子商务模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能力更待提升

现阶段广大学者仍然聚焦在传统电子商务的商品集散、物流、技术、质量、安全、信任等方面的研究上,从当下情况来看,电子商务是市场中生产要素整合的利器,需进一步发挥其自由整合要素的功能,研究和构建新的企业盈利模式,进一步释放要素的生产力。十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以社会化电子商务为例,就是充分整合要素并在传统电子商务基础上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下一步无论从宏观、中观还是微观,我们都可以研究符合各类主体需求的充分整合各种生产要素的新的盈利模式,推动产业和经济的持续和良性发展。

(二)对消费群体分类研究不到位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消费群体的电子交易需求仍然没有得到满足。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量的消费数据可以整合和挖掘,应基于大数据分析,对消费者进行分层分类研究,开发适合不同群体的电子交易模式、方法。

(三)电子商务和信息技术革命成果结合不够

从现状表现表现来看,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便捷的电子交易途径还不够丰富,是限制了部分群体消费需求得到满足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原因是电子商务还不能及时与信息技术革命成果相契合,交易渠道的电子化、人性化程度还不够高。因此,应重点开发和研究适于我国社会环境要求的电子交易技术手段。

(四)电子商务交易的法制基础不牢固

这是一个功夫在诗外的系统工程,随着国家法制工作体系的不断完善,很多现存的安全问题、信用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五)针对电子交易繁荣所引起的社会变化的研究未有涉足

从社会结构功能论和生态学视角看,社会由发挥各种功能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结构组成,并在不同时期达到均衡。当未来电子商务作为主要的资源整合和交易市场后,这个虚拟世界的巨大变化给社会的其他结构功能带来的变化是什么,会引起社会生态的那些变化,特别是给商业伦理、社会伦理带来的影响是什么,我们应该尽早关注。

参考文献:

[1]孙艳霞.电子商务模式研究综述 [J]. 现代管理科学,2012(05).

[2]徐少同.国外电子商务安全研究综述 [J].中国信息导报,2007(09).

[3]李彬彬.电子商务信任研究综述 [J].经济与管理,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