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儿童绘画

儿童绘画精品(七篇)

时间:2022-12-01 18:14:34

儿童绘画

儿童绘画篇(1)

关键词:儿童绘画;原生态;专业性

一、原生态儿童绘画与专业儿童绘画的界定

儿童画主要是指儿童在12岁以前的绘画,体现出稚拙性、符号性、夸张性和模仿性等特点。

专业儿童绘画体现在技术性和艺术性上。技术性是指绘画的技能,包括造型能力、表现力等。艺术性则是指绘画创作中反映出来的艺术精神和艺术效果。专业儿童绘画作品表现出线条流畅、颜色搭配和谐、画面饱满、装饰性强等特点。

原生态儿童绘画简单来讲就是指没有接受过训练的儿童绘画。画面完全是儿童心灵的写照,没有名利功欲,运笔顺其自然,充满感性。所以落笔大胆、用线随意、造型夸张、联想丰富、构图饱满、色彩鲜明成为原生态儿童绘画的闪光点。

二、儿童绘画心理概述

心理学研究认为,儿童画是儿童内心潜意识的一种流露,是充满特定意义的。儿童的绘画作品作为一种意象可以透视出儿童的心理。如患有自闭症的儿童喜欢画重复的东西,像不断的圆或迷宫,画中缺乏人物,可能就是人际关系欠佳的讯号。儿童的性格特点会通过绘画作品的色彩传达给我们。心理学中把人的性格分为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和抑制型四种气质类型。兴奋型和活泼型的儿童在绘画时表现的富有激情,色彩鲜亮,构图饱满,但往往容易激动,缺少耐心。而安静型和抑制型的儿童,绘画时表现得比较认真,有始有终,但作画略显拘谨,动作有些迟缓。这种构图、色彩上的差异昭示着儿童性格类型的不同。通过儿童绘画作品对画面中意象的觉察、体验、调整,看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将对儿童心理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原生态儿童绘画与专业儿童绘画的比较

1.线条造型语言的比较

专业儿童绘画注重造型,更多运用几何线条造型,如椭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事实上,儿童的模仿能力很强,当他们作画时,一旦外界给予他一种语言符号后,他们便能轻易地借助这种“概念”把事物表达出来。比如,儿童模仿一棵树、太阳、小鸟后,在另一件作品中,将不加选择地应用这些知识,直到每一个物体的位置、每一个形状的画法都印在脑子里。

没有接受美术训练的儿童,画面线条显得比较凌乱,不圆润,画面形象有着奇异的想象,绘画符号随意夸张,自由奔放,凭着自己纯真稚拙的天性表现自己心中“美”的概念。

2.色彩语言的比较

原生态儿童画的色彩体现出主观性、随意性和装饰性的特点。经过专业训练的儿童,其色彩感觉受到了成人化视觉观点的影响,画面中脸永远是肉色,树就是绿色,白云总是蓝色。这种固定概念形成后,会大大限制儿童视觉感受的发展,造成儿童色彩表达的单一和感觉的迟钝,对儿童美感的培养造成反作用。

3.绘画作品构图的比较

专业儿童的绘画表现出良好的比例、体积和空间关系,体现出模仿成人绘画的痕迹,虽然在技能方面画得很好,但严格来说,这种受成人思想禁锢过的画并不能称之为儿童画。

原生态儿童画的构图别具一格,在绘画布局时根本不讲究什么透视关系,通常采用能有足够空间去表现更多物体的平面构图。为了表示道路的遥远,把道路画到天上去;为表现树在前面,他们把人画到树的上面,显得既不合理而又合理。构图形式自由、奔放、大胆,强调形体固有概念的形象特征,并传达出一种稚拙美的儿童绘画创作才是儿童的原创作品。

四、对当今儿童美术教学的启示

1.突出儿童的主体地位

儿童美术教育必须突出儿童的主体地位,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培养儿童的自我认识并不断完善其个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扮演组织者和合作伙伴的角色,不要束缚儿童的思想,让儿童在生活实践中学会参与,学会选择,学会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儿童胆子大、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培养儿童善于发现美、探索美、创造美的习惯,从而全面提高儿童的绘画水平。

2.解读儿童本性,发现原生态、原创造

儿童绘画反映出儿童的内心世界,教师要善于通过儿童的绘画作品发现儿童所传达出的信息。比如他们会把生气的人脸涂成黑色,把要拿东西的手画得比身子还长等,这就是儿童自己思维创造的表现。教师不要过多地干涉儿童的思维创造,不要用对或错来评价儿童的想法,要鼓励儿童大胆动脑,并在画面上表现自己所看到的、想到的、喜欢的、讨厌的事物。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护儿童纯真而又稚拙的绘画天性。

3.创造愉悦宽松的绘画氛围,提高儿童自信心

有些家长总认为孩子的画不美观,比例失调,与实物不符,甚至要求孩子照着范画进行临摹。这种做法会导致儿童失去兴趣,失去信心,甚至对美术产生反感。生活是儿童绘画创作的摇篮,大人要做的就是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激发他们热爱生活、表现生活的绘画兴趣,让他们自由地发展,以保护其独特的“原生态”状态。

儿童天生具有稚拙、率直的特点,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我决不能压抑他们的创造性,损害他们的童真。要从儿的思维出发,遵从他们的意愿,让他们在美术创作的道路上快乐前进。

参考文献:

[1]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高月梅,张乱.幼儿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谢丽芳.湘西原生态儿童画考察[J].美术天地.2003,(08).

儿童绘画篇(2)

1.绘画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具有很多的未知性,他们思维敏捷,正是接受系统绘画美术教育的关键期。绘画能够让儿童进入到想象的天堂,能够促进他们感情领域和创造能力的发展。通过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有效地指导儿童绘画,让他们一点一滴成长,由开始的胡乱涂鸦,到后面的应付自如的绘画,进而有效地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2.绘画陶冶儿童的高尚情操。

儿童绘画对培养孩子们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德会有较佳的促进作用。孩子们充满求知欲、好奇和生机,他们愿意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但是由于他们的年龄较小,他们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较为有限,而通过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有效地指导儿童绘画,能够让他们在绘画中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陶冶他们高尚的情操,健全他们完整的人格,还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3.绘画培养儿童坚强的意志。

儿童要学好绘画,那么就需要始终发扬坚持不懈的精神。美术有别于语言艺术的文学、听觉艺术的音乐,它是一门具有物质性、静态性、可视性、造型性的艺术,它需要儿童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去体验其中的奥妙,去感受过程。儿童在处于生长发育期,他们会有叛逆、好动、注意力分散的天性,而通过绘画活动能够让他们去收获喜悦、感受快乐,让他们有足够的自信心去迎接挑战,这无疑能够培养儿童坚强的意志。

4.绘画促进儿童智力的健康发展

儿童期是智力发展的最好时期,也是他们感知觉发展的关键时期。智力主要包括了创造力、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观察力、感受力等,其中核心部分是创造力和思维力。创造力,既能够培养儿童创造美、欣赏美、感受绘画、表现美、理解美的能力,还能够开启儿童智力、陶冶儿童情操,使得儿童对于美的理解进一步提高,促进儿童智力的健康发展,这也是美育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群众文化活动中如何开展儿童绘画工作

1.定期举办群众文化艺术节少儿美术大赛

群众文化组织应该多鼓励少年儿童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来,感受群众文化氛围,展示儿童自信、快乐和健康的一面。应该定期组织举办少儿美术大赛,让儿童用自己喜欢的语言描述自己的事、表达自己的情感、成就自己的作品。透过孩子们的画笔,能够让我们看到孩子们用充满童趣的目光发现和观察美丽事物,在画纸上尽情描绘他们心目中的美好生活和精彩、美丽的世界。

2.用心血去洞察儿童的内心世界

如果我们能够对孩子们的努力大加赞赏,那么他们往往就会带着满足感和喜悦感去学习绘画;如果我们能够将绘画课程上的活泼、轻松,用心血去洞察儿童的内心世界,那么儿童就会有更多的兴趣来投入到儿童绘画中,实现良性循环。

3.定期举办儿童绘画培训班

儿童绘画篇(3)

一、插画设计的概述

插画是本着审美与实用相统一的原则,并且使线条、形态清晰明快地运用图案表现的形象。插图画家们的工作通常是为图形设计师绘制插图或为杂志、报纸等媒体配画。他们中的很多人采用电脑图形设计工具创作插图。电脑图形软件的功能使他们的创作无论简洁还是繁复绵密,无论传统媒介效果,如油画、水彩、版画风格还是数字图形产生无穷无尽的新变化、新趣味,都能使他们的才能发挥到极致。

二、儿童绘本的概述

绘本源起西方,是一种独立的图书形式,强调文与图的内在关系。文字与插画共同担当讲故事的重要角色,插画不仅仅起辅助和诠释文字的作用。而一些著名的绘本甚至只有插画,完全没有文字。不过也有许多绘本是在插画、文字之间取得一种平衡的关系,相互衬托,营造出整个绘本的感觉出来。绘本不单单是讲故事,学知识,对儿童而言可以全面帮助孩子建构精神,培养多元智能。二十一世纪,绘本已经成为了全世界儿童阅读的时尚。

三、儿童绘本阅读的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

1.儿童绘本阅读的意义

绘本是运用了一组连贯的画面去表达一个故事或者有主题的书。绘本在我国是一个新生事物,其必然有一个成长的过程,道路曲折但是前景光明,可谓大势所趋。绘本,尤其儿童绘本,在教育心理专家的推荐下,被日益广泛地接收,学前教育单位也极力推荐,家长们也逐渐认可。儿童绘本的题材十分丰富,除了包括友情、亲情、生命、尊严、勇敢、自立自强等的生活故事之外,还包括了幽默故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童话故事、幻想故事,此外还有涉及了自然灾害、战争与死亡的故事等,几乎涵盖了儿童生活、成长的方方面面。创意独特的画面, 鲜明有趣的视觉形象,生动简洁的文字和风格各异表现多样的手法让孩子在这些短小精简的故事里体验快乐的同时,也得到了情绪的释放和心灵的抚慰。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开始关注和喜欢儿童绘本。对于成年人而言,儿童绘本带我们进入一个特别纯净的精神世界,和儿童一起进入这样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愉悦的同时灵魂也得到净化和升华。儿童绘本借助具有艺术表现力和丰富细节的图像、图形表达文字难以传达的场景和形象,给予儿童生动、形象、直观、愉快的视觉感受,儿童可以凭借个人生活经验,在瞬间领会故事脉络,从而理解图画信息提供的知识和道理,启迪智慧,在这个倚赖“图”来传播与解读信息的过程中,色彩,作为图画中的重要语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顺应了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获得认同,在刻画主体形象、渲染烘托气氛、抒感与情绪等方面都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可以有效地帮助创作者传达主题思想,唤起儿童读者的情感共鸣。所以,儿童绘本首先是要以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所呈现出来,帮助孩子去了解这个世界的一个最直观的产物。

2.现今儿童绘本存在的问题

在当下儿童绘本市场日渐升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使得儿童绘本市场未达到成熟,市场表现仍然乏力。目前,我国引进的儿童绘本多以国外的获奖书、畅销书为主,这类书已有发行经验和销售数字做参考,引进后,风险较少、见效较快,对编辑的要求也不高,基本上能拿到版权就可以说成功了。因此尝到甜头的出版商便更加偏向引进畅销绘本,对于原创儿童绘本自然不重视,缺少评论上的扶植与引导。

其次,目前国内儿童绘本市场基本处于诸侯混战的局面,缺乏像其他细分市场那样的品牌出版社。而对于儿童绘本市场成熟的欧美和日本,品牌出版社集中的程度就很高。例如日本福音馆是以出版绘本著称的出版社,他们对于日本绘本市场进行了50年的市场培育,从而确立了在日本绘本市场的地位。我想,我国儿童绘本市场的发展,也势必需要这种品牌培育的意识和耐力才行。

最后,国内儿童绘本类型针对儿童读者的年龄层划分不够详细。如何针对不同年龄儿童的需要来开发不同的绘本,是我国目前所有出版者必须严峻对待的问题,我们必须对读者进行细致的研究,按其需要生产各类为本。我们的插画设计师也是重任在身,我们在构思绘本的同时也需要有针对性的设计适合各个人群的插画故事。

四、插画艺术与儿童绘本相辅相成的作用体现

儿童绘本的主要阅读对象是学龄前后的幼儿,图像是幼儿重要的阅读工具,也是绘本最重要的组成部份。一本好的绘本,每张图像都会说话,图与图之间能呈现独特的叙事关系,观看的儿童才能以由视觉进入绘本的世界,自然流畅地看故事。一本好的绘本不仅需要一个好故事更需要优秀的插画设计。一本好的绘本,首先它的色彩要夺人眼球。第一眼就要吸引读者的视线。其次一个好的画面构图就是决胜的关键所在。好故事与精美的插画相结合自然衍生出一本优秀的儿童绘本。所以说,儿童绘本是插画艺术的衍生物,两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儿童绘画篇(4)

【关键词】艺术创作;造型样式;因人施教;自由创作

儿童画一般泛指少年以下年龄段孩子们所画的画,是儿童为传达自己的思想、意识、情感,反映对世间事物的认识感受,用形象符号、色彩意蕴和画面形象关系表现出来的可视造型样式,是儿童陈述事物和表现自我的一种特殊形式。毕加索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天才的艺术家,儿童画的画面往往是天真活泼的,甚至怪诞而不符逻辑,但正是这种鲜明的特征,使得儿童画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这是所有成人画所无法比拟的。

儿童绘画的内容大多来源于自己熟悉的生活,从简单涂鸦开始,儿童就在不断创新,从最开始运动轨迹的线条到有意义的形状,再到颜色,再到内容,创造力可以无限发挥。从大量的儿童绘画作品和儿童绘画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儿童绘画是一种加强记忆力,促进观察力,培养想象力的过程。它是由微妙精细的观察能力、形象的思维能力、高效的记忆力、创造的想象力,再加上手的协调运动和丰富的表达能力组成的。这些能力是儿童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能力的体现。

在儿童的美术活动中,那些表现生动的儿童美术作品,大多是儿童观察和体验他们周围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之后表现出来的。没有了生活的积累,孩子脑海里的储备形象将少得可怜。人的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逐渐培养起来的,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人没有一个不爱美的,学前的儿童亦是如此。日常生活中,幼儿在成人的正确引导下,可以更有效的激发儿童的审美情感。

在平时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是儿童发展的新理念向实践转化的关键。在实际往往出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能融为一体。在儿童绘画教学中,特别要避免依葫芦画瓢,机械模仿的刻板教学。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完成“作品”的愿望非常迫切,会用较长的时间一遍又一遍地讲解、示范,而学生则坐着听老师讲,看老师画,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不假思索地模仿。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的培养更重要,对他们今后人格的发展都是有益的。有时教师为了突出所谓的“主体性”,干脆采取“放任自流”的做法,只供给孩子活动材料、一幅范画,完全由学生自己去折腾,而自己则袖手旁观,在“教”与“学”的关系处理上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美术教育领域的“教”与“学”跟其他领域一样,是一对比较难以处理好的矛盾。要解决好这对矛盾,教师必须坚持“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支持学生的自主发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则是坚持在支持中引导,使教育与发展融为一体。一个好的美术老师不但要能画,还要会教,会教是一种引导。具体地说,在美术教育中,要从孩子的发展规律中了解“学”,在引导孩子的发展中把握“教”。让学生在感受体验、操作尝试、探索发现中去理解知识、学习技能。

让儿童经常深入生活,是儿童进行艺术创造的源泉和依据。儿童的绘画能力不是通过讲授技法就可以教出来的,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激发他们热爱生活、表现生活的绘画兴趣,培养他们乐观、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才是我们应该去做的事。拿颜色美来说,自然界中可谓是五光十色、媚态百生,不同种类的动物也以特有的色彩装扮着自己。巍峨的山峰,挺拔的青松,给人以不同的造型美;奔腾的江河,咆哮的大海,以锐不可挡的力量表现出磅礴的气势美。节假日带孩子到公园或郊外,以自然界提供的天然色彩为教材,尤其是遇到节日或像赶庙会这样的风俗活动,更应该带着我们的孩子去见识见识,丰富他们脑海中的印象,体会民间艺术特色,放松他们的心情。面对自然界各处独具一格的形态美,引导得法,孩子必将从中吸取美的养料。

儿童绘画篇(5)

对孩子兴趣的转移要正确对待。儿童兴趣广泛,有好奇心,什么都想摸一摸,试一试,这是健康儿童正常现象。尽量去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明智的,如果他本来喜欢画画,忽然不喜欢了,一定要分析原因,可能是成人指导不当,打击了他的兴趣,这可以补救,也可能遇到更有吸引力的事情,转移了也不是坏事。如果孩子上了中学,忽然迷上了画画,也为时不晚,总之强加给孩子的,效果都不会好。

兴趣只是人才的契机,想象力和创造性才是我们要培养的目标。评选作品时,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作品,是不是表现了不同年龄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否表现了他们自己起初的生活体验,其次才是一定的绘画技巧。有些孩子画的中国画俨然地老画家风范,一般都是程式化的模仿之作,题材狭窄,缺乏想象力和创造性。他们画其他题材既没有能力,也缺乏自信。另一种画,一眼就看出是临摹的简笔画或简笔画的组合,同样缺乏独创性。这些作品一般很难入选。

我们推崇儿童通过自己的观察、想象,大胆泼辣地表现出儿童自己真情实感的作品,幼儿的作品以天真幻想更具特色。天真,是儿童画美的价值所在。

儿童画画很少有计划性,只顾想象,表现自己意志,只求情绪的表达,不计后果。至于别人是否能看懂他是不管的,自己有没有能力画,也从不考虑。他们敢编故事,画热闹场面,没有人教过,就凭自己的想象画,当然谈不上大小比例、透视构图了。在涂鸦初期,画得一团乱麻,其中也不管他们美丽的想象。很多孩子你问他会不会画什么东西,他总是毫不犹豫非常自信地说:“会!”虽然画得不像但他自我感觉却很好,很希望得到老师家长的肯定和赞扬,可惜这种良好素质不被成人所理解,有时反而受到嘲笑奚落和打击,给孩子的心灵很大的伤害。

绘画能力因儿童手眼脑等生理器官的发展不同而呈不平衡状态。例如女孩一般手的准头强于男孩,造型能力往往领先于男孩,而男孩想象力往往超越女孩。有的孩子手的功能比别的孩子笨拙,但与智商无关,以后仍可能变为巧手。家长老师不能只看孩子某一方面落后,就说孩子笨。有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强,就发急,总喜欢当孩子的面说:“看人家画得多好,你画的那叫什么呀!还不肯好好用功画。”看不到自己孩子的长处,去揭自已孩子的短处,这对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很大的摧残。这不是望子成龙,而是训子成虫。

儿童绘画篇(6)

西班牙儿童心理学家马拉夸?德拉多认为,4岁前的儿童语言表达能力很差。学画要比学说话快,而说话远不如画中语言丰富,因此我们应该尽早从绘画中分析儿童心态和挖掘他们的潜力。儿童的绘画反映儿童的天性,表现儿童的思维活动,是儿童用于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视觉语言。(1)由于儿童幼稚、单纯,思维纯洁无瑕,所以他们的画不受任何限制,也不受真实的约束,没有任何清规戒律,形成了儿童画所特有的稚拙、梦幻甚至荒诞的特点,是最真实的内心表现。

儿童绘画活动是儿童进行的游戏,他们画画图个开心,正是他们对外部世界的真实感受和内心世界的真诚流露,随意画出了他们的快乐和不快乐,喜欢和不喜欢,宣泄自己的情绪,绘画的过程使儿童的内心寻找到平衡,促使他们的身心和谐发展。

因此,可以说儿童绘画是我们了解孩子的窗口,从他们的画中可以了解他们的情感、性格、兴趣、智力发展等,从而进一步关心和教育儿童健康成长。

根据观察,我发现儿童的绘画的确和他们的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绘画不同与音乐,它更趋向于独立创作发挥的艺术。在这样的一个氛围里,儿童自由地展示,毫无保留得把自己的想象和情感以造型、色彩等形式表达出来,画面就成了儿童心灵的窗户,是儿童性格的自然流露。图1的小作者蒋子阳,他为人热情开朗,是个典型的外向型性格。他的创作构图大胆,画面上总是热热闹闹的。图2的小作者蔡玲红,一个安静的小女孩,画的花也小巧而拘谨。

图3图4画的是好朋友,图3小作者徐鑫晨的好朋友都是穿着靴子的勇士,都有有力的拳头,连铁甲勇士也是他的好朋友。看到这些,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一个充满正气的小大哥形象。后来我向班主任一打听,知道了这个小男孩平时说话嗓门很大,声音总是盖过其他的小朋友,还喜欢给同学做主。图4小作者徐福安,他画的朋友个个手上都拿着刀,还戴着尖尖的帽子,全副武装的样子。小朋友的脸上用直直的短线条表示眉毛,脸部表情很严肃,一看就知道这些朋友之间并不友好。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我发现徐福安是调皮捣蛋的小男孩,课间总爱与同学追逐打闹,上课时也不安分守己,所以小朋友们不爱与他玩。

图5是黄若恒小朋友表现一家三口平凡而温暖的生活场景。画的是夜晚小作者睡觉了,爸爸妈妈还忙碌得干着家务,家里的小猫悠闲地走动着,画面中暖暖的色调给人温馨、和谐的感觉。图6王雨涵小朋友记述的是夜晚爸爸与妈妈吵架的场景,一张蓝色的双人床把画面由中间分开,一面站着妈妈和妹妹,另一面站着爸爸和自己,爸爸妈妈正对视着指手相骂。画面中冷冷的色调,直直的线条描绘了一种紧张、压抑的家庭气氛。事实上王雨涵的父母是在闹离婚,妈妈准备把年幼的妹妹带走,把王雨涵留给爸爸。小作者王雨涵就是通过画画记录下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情,宣泄内心的苦恼,使情绪得到缓和,找到心理上的平衡。

儿童画像日记本一样,记录下了儿童丰富内心世界的点滴。儿童在绘画中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展现着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小精灵,我们应该给予细心的呵护,对他们的心理、个性发展中的问题要给予帮助,可以通过针对性的训练而加以一定程度的克服,但要想真正地提高,还要抓其本质,即儿童的性格。在心理学上,通常把人的性格气质分成四种类型:多血质型、胆汁质型、粘液质型、抑郁质型。前两种性格的儿童在绘画时更富有激情,但是缺少耐心,又稍带马虎,所以画面上往往是色彩明快,构图饱满,只是缺少细节;而后两种类型的儿童,则更多地表现出认真,有始有终,只是动作过于迟缓、拘谨。所有的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是儿童性格的写照。所以,要使前两种类型的儿童,改变虎头蛇尾的创作习惯,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去仔细观察,培养他们耐心、细致的一面,写生就是个好方法;要想使拘谨的作品能放开,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通过培养他们活泼、开朗的一面,不断通过暗视、表扬等办法,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很有效。

心理学家在二十世纪初就注意到儿童绘画能力与他们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关系。美术教育家杨景芝在《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一书中写到“儿童的绘画能力与智力发展是成正比的,同时,各种智力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也发现了这一点。学校一年级新生组班都是随机自由组合的,开学初学生的智力水平还不能在文化科目等中体现出来。图7图8为第一课《我的新朋友》学生作业。进行对比,不难看出图7所画的好朋友脑袋特别大,眼睛、嘴巴、鼻子拧巴到一起,身上也没有手,线条也很稚嫩,看起来像4、5岁儿童画的作品,而小作者伊岚小朋友已经8岁了。图8画是雨欣小朋友表现自己和姐姐一起玩耍的场景,画得比较高大的是姐姐,她正侧着脑袋看着作者自己,8岁的小作者通过耳朵、眼睛、嘴巴、头发等细节的处理来表现姐姐是侧面的,可以看出雨欣小朋友有较强的方位感。画面中人物生动的手势也看到了小作者的灵活性。后来了解了两位小作者的情况,图7小作者伊岚是一个智力发育迟缓的一个小朋友,她的智力发展水平比同龄孩子要迟2、3岁,上课坐不住,常常站起来,或者不由自主地离开教室,考试总是答不上几题,自然成绩总是个位数。图8小作者雨欣平时自主性强,各科成绩优秀,还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被选为班长。

每一个儿童的智力发展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变化,总是有快、有慢,有先、有后,家长和老师都不能因此而放弃他们或者“拔苗助长”。我们可以通过绘画观察儿童的智力成长状况,判断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尽早采取有利的措施,进行因材施教。

在我的学生中,有一个画车画得很好的孩子叫赵雄越,在他5岁的时候就已经能画立体的车了。他喜欢车到痴迷的程度,能准确说出各类车的名字,翻斗车、装载机、平地机等不多见的车也知道,不同类型的火车最高时速也了解,说到车便滔滔不绝。他爱车,也爱画车,拿到笔和纸就能迅速画出车的框架,但是他只爱画车,画的车里没有人,车子不上色。经过观察,发现这孩子对自己的爱好热情度高,但没有足够的耐心。我开始鼓励他,能不能给车刷上好看的油漆,让更多人喜欢上你画的车;那么好看的车,肯定有很多小乘客吧,把他们画上去吧!赵雄越的妈妈对他的关心和教育更是无微不至,鼓励他能画完整一张画,就奖励他喜欢的汽车模型;不断提醒他用各种颜色来装饰汽车,有进步了就带他去看火车。就这样循序渐进,不厌其烦地鼓励和引导赵雄越。经过一段时间,赵雄越参加“天眼杯”绘画比赛。他画的是几辆赛车前后奔驰在彩色的大马路上,画面上立体的赛车之间画出了前后遮挡关系,在幼儿组里算是比较突出的,得奖了,对他鼓励很大。

当然不是每一个喜欢绘画的儿童长大后都能成为画家,在绘画方面也不一定有很好的成就,但是绘画能启迪儿童的智力,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育手段,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在早期及时接受绘画教育。对儿童进行正确的艺术启蒙,可以极大地挖掘人的潜能,促进儿童绘画能力和智力的超前发展。

每一个儿童都爱画画,他们都是天生的小画家,他们是无忌惮地画、自由自在地画,他们画在墙上、在地上、在床上、在纸上,他们的画里有希望、有无奈、有快乐、有悲伤……每一张画都是一个小世界,请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随意评价它们“好”与“不好”,更不要说“像”或者“不像”。可能一次无意的“不像”,这个儿童就不爱画了。在这世界上,每一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生活环境,接受着不同的教育,他们的智力特长也不相同,当然表达出来的画面也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简单的给一个结论。我们要善于发现区别,找出特色、特长,及时给于足够的重视和肯定。

儿童绘画篇(7)

关键词:儿童绘画;绘画情感;情感表现

一、概念界定

1.儿童绘画

儿童绘画是在孩童时期,儿童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通过观察、想象,自由发挥,涂鸦或绘制出来的作品。儿童绘画的界定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指纯粹意义上的没有经过老师指导的完全出自儿童之手的图画;另一方面就是儿童在前面的基础上保持绘画兴趣,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绘画作品。

2.绘画情感

绘画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亲情、友情、幸福、美感、厌恶等等。

3.情感表现

情感表现指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如情感、想象、幻想等)直接表达出来。情感是态度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现。

二、儿童绘画中的情感表现方式

1.儿童绘画的内容可以展现儿童的内心世界

儿童画是儿童的另一种语言,每一个儿童都有美丽的童话世界,而他们内心世界的情感能通过绘画释放出来。想要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就要多观察儿童的画,观察分析他们的画面内涵。作为儿童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幼师必须有一颗敏感的心,读懂儿童的画,真正了解儿童的心理需求。

2.儿童绘画作品中的色彩运用可以表现儿童的性格特点

儿童绘画时一般都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来涂色,性格开朗的儿童通常喜用鲜艳的色彩,而性格内向或者悲观的儿童则会选用一些暗色调的色彩。因此,通过观察儿童画面色彩可以大致估测出儿童的性格特点。

3.通过绘画帮助儿童建立一个健康的内心世界

儿童的想法是最原始的,他们没有受到太多的限制,也没有技巧的约束,只是画自己想画的,对他们来说画画没有目的,是一种情绪情感的延伸。作为老师,只有读懂儿童的画,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三、对儿童在绘画中的情感表现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为了了解儿童在绘画中的情感表现影响因素,笔者走访了 6所幼儿园,通过对10位幼儿教师的美术课进行随堂观察,调查结果如下:

1.教师过于强调目标的阶段性

以儿童发展的阶段性为依据,根据儿童的年龄阶段特点制订教育目标和相应的教育方案。例如,小班儿童在作画选用颜色时,只能选红、黄、蓝、绿这4种颜色,如果有儿童提出选用其他颜色画画时,多数教师会说这些颜色我们以后再用,缺乏鼓励儿童探索的意识,抑制儿童的发展。

2.教师太注重结果,抑制儿童主动性

在绘画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只注重让儿童完成作业,用较长的时间一遍又一遍地讲解、示范,而儿童则坐着听教师讲,看教师画,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模仿。这样儿童的主动性、主体性难以发挥,这种形式的教学扼杀了儿童绘画的天性。

3.教师缺少对儿童的情感观察

有时候有些教师采取“放任自流”的做法,只给儿童一些活动材料、一幅范画,简单讲解一下,然后就让儿童自己去“折腾”,而自己则袖手旁观,继续干别的事。教师缺少观察发现儿童画中的一些情感表现,有些儿童可能心情不好,或者心里有黑暗的一面,通过图画表现出来,教师没有及时解决儿童的一些情感问题。

四、ε嘌儿童绘画情感表现的建议

1.儿童美术教育目标应定位在儿童的终身受益上

儿童年龄特征强调的仅仅是这个阶段儿童的一般规律,作为教师,应该从每个儿童具体的发展需要出发,将目标的定位转变成塑造儿童个性、开发潜能和培养创造力上,而不是单纯地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管不顾儿童的身心感受,要为儿童长远的发展考虑,使儿童终身受益。

2.看待儿童的图画要去掉成人美术标准的枷锁

只有给儿童去掉成人美术标准的枷锁,才能让儿童自由地绘画,体验表达的乐趣,克服那些绘画的恐惧感。当儿童绘画时,教师可以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启发和引导,真正地走进儿童的世界,与他们谈论作品,听取他们想表达的意思。有些儿童因为绘画技术的限制,可能想表达的和最后画出来的有很大的差别,这就需要教师及时与儿童交流,观察他们画画中的情感,充分了解画面的真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景芝.儿童绘画心理与教育[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

[2]孔起英.幼儿园美术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