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风险管理及对策

风险管理及对策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2 15:31:24

风险管理及对策

风险管理及对策篇(1)

1.从总体上看,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水平较低,风险管理理念不强。

第一,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管理职能还基本上没有被融于保险管理中,保险经营基本上还是财务型控制被动经营。第二,保险业总体决策和保险公司决策在相当程度上缺乏风险管理理念,保险的粗放型经营、以保费收入作为经营业绩的硬招标的决策思路对的保险发展仍起着决定性作用。第三,保险风险管理技术水平低,风险评估、保险信用等级评定缺乏有效的评定标准,风险控制和风险融资的方式相当有限。许多保险公司根本就没有防灾防损部门,在有防灾防损部门的企业中,其人力与财力的配备不足。第四,在保险风险控制过程中,事后控制为主要控制,对风险的事前控制重视不够。第五,在保险监管方面,主要还处于事后监管阶段,监管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前瞻性,监管重点仍在费率等上,对关系到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风险资本比率、再保险安排、资产配置等监管力度不够。

2.较为注重显性风险管理,对隐性风险管理重视不够。

第一,在业务发展导向上,注重规模和速度,强调业务增长量,忽视保险发展的质。由于我国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的设立主要是根据保费收入增加额为依据的,保险法规和保俭监管部门对保险费地位的过份强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商业保险公司把保费的追逐作为主要经营目标。保险公司在实际展业中,重保费,轻理赔;在保险市场竞争中,以保险价格进行恶性竞争,盲目承保、劣质承保并存;在保险险种开发上,以占取市场份额作为主要手段,对保险产品风险的管理控制重视不足。

第二,在保险发展导向上,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保险决策和保险经营中的短期行为,对保险业发展及保险公司发展战略长远性不够;在公众对保险的信任度方面,保险业未能充分重视恶性竞争、保险中介制度混乱、保险欺骗对公众产生不度;在制度建设方面,对保险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法律基础建设重视不够,一方面表现在保险法在某些方面存在着缺陷与不足,另一方面保险法已不能完全适应开放条件下保险业的发展,一个有效的保险法律体系还未基本形成;在保险文化建设方面,保险公司文化建设滞后,保险文化传播缺乏创新,保险公司的形象度和美誉度构建急需加强。

3.较为注重内生风险管理,忽视外生风险管理。

第一,部分保险公司不重视对公众信任风险的管理。

第二,对保险开放、民族保险安全的风险重视不够。在加入WTO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对中国保险市场进一步开放中的各种风险进行管理研究不足,忽视中国保险业发展过程中的内在的根本制约。

第三,部分保险公司较为重视公司内部风险管理,而对保险同业的规范竞争、有序竞业的风险管理重视不够,保险同业组织的作用还相当有限。

第四,对保险中介组织的风险管理力度不够。部分保险公司无视保险中介的有关法律规定,不顾中介机构经营资格、业务水平、职业道德状况等条件进行中介展业,表明保险公司对中介组织风险管理与保险公司自身的规范经营都应加强。

第五,缺乏对保险欺骗进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保险欺骗给保险公司造成的损失日趋加大,在中国保险理念不强、法律意识淡薄的国度里对保险欺骗的风险管理需在制度完善和技术创新上加大力度。

4.未能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决策缺乏依据。

保险经营是在大量可保风险前提下运用大数法则对可保风险进行分散,各类风险数据、损失数据是保险经营的数理基础,在相当程度上也可以说,风险数据、损失数据是保险经营的保险资源。保险经营依据这些保险资源从事保险展业,通过展业扩充丰富这类资源提高保险经营水平和展业范围。因此,在和实践中都要求保险公司(包括社会)建立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对这类保险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我国相当部分保险公司有效的风险信息系统都未能建立,这将可能导致保险经营决策缺乏合理依据,使保险经营缺乏合理的数理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这将可能导致道德风险和逆选择的增加。

5.风险管理理论滞后,风险管理人才不足。

在我国,风险管理理论发展滞后,风险管理人才不足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保险风险管理既包括风险投资、保险购买和管理、安全、赔偿金管理、索赔管理,又包括公共关系、市场服务、培训员工、提供法律咨询等内容;既包括对保险公司的硬件失误风险和软件失误风险的管理,又包括组织性失误风险和人的失误风险的管理;既包括保险公司内部风险管理,又包括保险业风险管理;既包括保险经营显性风险的管理,又包括保险经营隐性风险的管理。只有建立起全面的风险管理观,才能推动和实现保险业有效的风险管理。

二、目前风险管理状况对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影响

1.保险业风险管理及保险经营风险管理弱化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

近年来40%的保费增长率是在粗放型经营模式下,在风险管理未能有效实施的情况下实现的,在这种经营模式下,重视保费增长速度与资产负债管理重视不够并存,保险公司总资产增加与净资产减少同在,保险市场规模扩大与保险业务的利润水平逐步降低并举,增加保费的快速增长与较多风险的累积相随,这不仅有悖于保险业风险承担、风险分散的宗旨,而且大大影响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保险经营风险管理功能弱化将不利于深化社会公众对保险的信任,保险信任和保险信心是各国保险业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近保险发展的共同基础是社会公众对保险业的信心和信任,这是决定保险需求的根本因素,因为信心和信任是保险理念培育的良性土壤。因此,保险公司必须建立真正地为社会公众分散风险、为社会公众提供各种风险管理服务的经营理念,真正地实现保险经营与保险风险管理的融合,以增强和巩固社会公众对保险业的信心。特别是在目前风险分散途径多样化的情形下,增强社会公众对保险业的信任和信心对现代保险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3.保险经营风险管理的弱化将使保险业在国际保险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导致中国保险业在对外开放和加入WTO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局面。

从中国民族保险可以看到,中国民族保险业是在中国本身缺乏商业保险理念和商业保险技术机制、在国外保险公司对中国保险市场进行掠夺和控制的不利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种特定的历史路径制约了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因此,在中国民族保险实力不足、现代民族保险发展缺乏一定制度环境和制度基础的条件下,民族保险业更应注重自身的稳健发展,大力加强保险发展的制度建设,培植保险理念。惟有如此,才有可能实现民族保险发展从量的增加到质的升华,增强民族保险业自身在国际保险市场的竞争力,逐步有序地实现保险的国际化。

三、对策

1.实现保险经营方式的根本转变,制定稳健的保险产业发展政策,为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构建良好的宏观环境。

保险业发展要实现根本性突破首先必须实现从粗放型经营方式到集约型经营方式的根本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走出重速度、轻质量的恶性循环,把保险发展引上稳健、健康的轨道,进而逐步增强民族保险业的综合实力。也只有在经营方式根本转变的前提下,才可能制定出稳健的保险产业发展政策。

稳健的保险产业发展政策是中国民族保险业发展的基本战略前提。首先保险产业政策必须建立在中国特定的和人文背景上,只有在这种根基上培植公众的保险意识,构造保险制度环境,完善保险制度,开发保险资源潜力,满足公众的保险需求,才能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保险业发展道路。其次,保险产业政策必须体现可持续发展性,坚持可持续发展性,才能有效地开发中国潜在的保险资源,才能实现重速度、轻质量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到集约型经营方式的根本转变;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真正实现保险业本身的宗旨;只有坚持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逐步树立和增强公众对保险的信任感。再次,中国的保险产业发展政策,必须把战略管理、经营管理和风险管理融于一体,政府应以较高的战略眼光来发展保险业,保险业在政治经济中的特殊地位要求政府对保险业实行低税政策,改变中国保险业税负较重的局面,对一些投资型产品的开发可考虑税收优惠或递延税收政策,对外资保险公司的税收政策应考虑到有利于民族保险业的发展和中外保险的公平竞争;保险业应坚持经营管理和风险管理相结合,实现保险真正地为社会经济、社会公众服务宗旨;保险产业政策还必须考虑到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考虑建立区域性的保险产业政策与统一的保险产业政策相结合的保险产业政策体系。

2.培植健全的保险意识,完善保险法律制度基础,为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提供制度支持。

保险风险管理不仅仅是一种风险识别、衡量、控制、融资的技术,还在于风险管理制度是一种保险制度安排,提供对风险管理的制度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培植健全的保险意识是构建中国保险制度基础的一个永恒主题,保险意识的培植一方面需要保险公司规范的经营作风、良好的社会形象的凝聚力和辐射力来实现,另一方面,社会各界对保险意识的传播也有利于保险意识的培植和增强。

法律是风险管理的制度基础,保险法律制度完善程度决定风险管理水平高低及其绩效大小。目前应着手解决保险发展与保险立法滞后的矛盾,弥补《保险法》中的缺陷和不足,同时抓紧时间构建完整有效的中国保险法体系(包括《保险业法》、《保险合同法》、《外资保险公司市场进入与监管条例》等)。

3.实施全方位风险管理制度,强化社会风险管理理念,是中国保险业风险管理的重点。

保险经营方式的转变、保险法律制度的构建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中国的特殊体制背景下,保险经营方式转变、保险法律制度构建应与保险业全主位风险管理实施同步进行。中国保险业全方位风险管理包括对物的风险、行为风险与心理风险管理、制度风险与人的风险的管理、显性风险与隐性风险的管理、内生风险与外生风险的管理、风险信息管理系统与风险预警系统的管理等。

在强调风险核保管理的同时,须强调逆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的控制;在注重保险产业发展风险管理时,应特别注重决策风险的管理,克服目前保险发展的短视心理和短期行为;在制度风险的控制上应坚持内控制度、同业制度与监管制度三管齐下,在人的风险控制上,既要控制管理内部人风险,又要控制中介人、投保人、被保险人、再保险人和保险投资机构投资者的风险;在内生风险与外生风险管理上,要积极探索怎样对保险开放中出现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和有效管理,对中资保险公司与外资保险公司的税收风险加以重视。总之,在整个保险产业发展、保险制度构建过程中都必须把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管理理念融于这一过程中。

风险管理及对策篇(2)

内蒙古满洲里市第一医院外四科,内蒙古满洲里 021400

[摘要] 神经外科病患护理的工作节奏快、强度大、患者的病情变化快,这也是风险最高的一个领域。该文分析了神经外科的护理风险因素,提出了加强神经外科的护理风险管理对策。

[

关键词 ] 神经外科;护理;风险因素;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1(a)-0136-02

[作者简介] 刘欢(1985-),女,河北人,本科,初级师,现从事医院神经外科护理工作。

神经外科是外科学中的一个分支,是在外科学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的基础上,应用独特的神经外科学研究方法,研究人体神经系统,并探索新的诊断、治疗、预防技术的一门高、精、尖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高新技术使用在神经外科之中,同时,神经外科的护理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医护人员要强化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让神经外科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大大降低,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

1 神经外科的护理风险因素

1.1 护士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引发的风险

工作中,护士有时忽视证据的收集和管理;护理记录不及时、不准确,书写不规范,为体现病情变化,甚至涂改记录等,都是发生医疗纠纷并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的关键证据。

1.2 护士培养进修制度不完善引发的风险

科室年轻护士经验不足,业务水平不过硬,安全防范意识不强;或是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护士没有注意对日新月异的医疗护理知识技能的及时更新补充和掌握,导致护士专业技能水平参差不齐,是出现神经外科护理风险的主要原因。

1.3 环境管理引发的风险

在神经外科中的患者很多都存在意识障碍,存在一定的精神病症,因此,要正确使用床栏与约束带,如果使用失误很容易弄伤患者,引发坠床的危险。当患者处于恢复期,一定要使用拐杖助走,否则容易发生患者跌倒的危险。

1.4 医护人员与患者沟通不畅导致的风险

神经外科中患者的发病时间不固定,病情比较严重,及时在治疗以后的恢复情况也较差,因此患者与家属的心理都比较急躁。他们对于病情的发生与发展不清楚,此时,医护人员大多忙于急救工作,没有与他们进行及时的沟通与疏导,所以极容易导致沟通的风险。

1.5 护士缺乏责任心引发的风险

部分护士危机意识不强,未能清楚地认识相关操作过失和疏忽大意的严重后果,在护理工作过程中缺乏责任心,导致工作欠主动,三查七对不严,无菌操作不规范,甚至出现低级护理失误,如少输液体或换错输液瓶,姓名查对不严,抽错血、打错药、打错针。并由于观察病情的不及时,导致患者出现变症而错过最佳治疗机会。

1.6 护理专业技术不到位引发的风险

有的护理人员对专业技术不熟练,极容易造成各种护理风险。例如患者有颅内出血的情况是不易搬动的,在为患者翻身的时候要重点保护患者的头部,动作要轻盈,但处理不当很容易加重患者的病情。在急救的时候,医护人员如果对医疗器械的使用不熟悉也会影响患者的治疗。

1.7 制度与责任引发的各种风险

工作中,有的护理人员不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很有可能引发责任风险。例如,如果消毒隔离制度没有做到位,很可能引发细菌感染和传播。或者没有根据级别进行护理巡视,就不能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极易造成纠纷。

2 加强神经外科的护理风险管理对策

2.1加强与患者沟通交流

神经外科中的病患病情极度不稳定,变化速度快,因此,患者与家属在思想上没有做好准备,一旦发生突发情况就会焦急、恐惧和不安,从而导致他们有错误的想法。这时,护理人员要沉着、冷静、果断、诚恳、认真地与患者和家属沟通,让他们具有安全感。医护人员与家属、患者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以后,就减少了风险的发生。特别是在进行侵袭性的操作之前,一定要详细告知患者实际情况,得到家属的同意。因此,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可以护理风险大大减小。

2.2 规范护理记录

在临床护理中,任何一次的护理行为都有可能产生不良的后果,因此这是一个重要的证据。神经外科的病患病情严重,变化快,因此在护理的时候要详细记录每一次的病情变化情况以及用药情况,如果由于抢救工作没有时间进行记录,一定要在抢救结束的6 h之内完成记录工作,对于死亡的病例要进行讨论,尽量减少风险的发生。

2.3 强化医疗器械的安全管理

通常情况下,神经外科患者具有较低的免疫力,特别是侵入性操作占大多数,医疗设备很容易被污染,此时,将直接增加医院其他人员感染的概率,对仪器进行专门保管,护士要每周对医疗器械进行检查,并且认真做好记录,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上报,并通知维修人员进行修理,从而确保在对病人进行抢救时器械能够正常运行。

2.4 增强风险意识,加强法律观念

作为医护人员一定要具有风险意识,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尽量降低风险因素,切实做好风险防范。当进行科室学习的时候,重点讲解一些护理实例,这样才能增强风险意识。另外,还要加强对医护人员进行法律意识教育,既要维护病人的合法权益,又要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5 提升医护人员专业水平

在神经外科中,护理过程中极易发生操作失误、处理不当、抢救不当等风险。因此,我们要对医护人员加强专业水平的培养,尤其是增强他们的理论基础和操作规范,在神经外科中开展业务学习以及病例讨论等活动。加强培训力度,使医护人员的知识不断更新,提升护理技能,可以采用早晨例会的形式来考核护理情况,对于一些重点病患要加强护理工作,实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 2.6 加强医护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医护人员的道德修养与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变相增加护理风险出现的概率。一旦护理人员没有强烈的责任心、服务态度较差、缺少经验等,将直接对风险发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进行定期培训,邀请专家进行知识讲座,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医生对护士也要进行指导,每一季度都进行理论考试,鼓励护士在日常生活中要主动学习,及时了解医院发展的趋势,同时更要注重培养护士严禁的工作作风。

2.7加强对医护人员的风险教育

有效的降低事故发生概率的方法就是对医院人员进行风险教育,增强他们的风险意识,进而使护士在护理的各个阶段都能够想尽一切办法来减少风险的出现。同时,还要对医护人员定期进行法律教育,掌握一些必要的法律知识,尊重病人的合法权益,最重要的是能够借助法律武器从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8 合理使用护理警示标识

在病人住院期间,可能由于生理因素或者是生理因素发生一些不可预知的风险和意外,因此,针对这些未知的风险制作了很多的警示标识,已达到警示的作用,而医护人员在护理的时候可以尽量避免这些风险。

2.9 建立完善的护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制度是避免医疗纠纷的前提条件,然而按照要求执行制度是减少护理风险的基本保障。医院可以建立专门的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对护理质量进行检查,将重点放到制度落实、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方面,同时还要随时了解和掌握护士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责任心等情况。并且还要制定合理的护理流程,制定一套完善的应急方案,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必须使每一个人都要充分掌握护理流程,还要定期考核医护人员,了解他们对护理流程的熟练程度。

3 结语

神经外科护理风险进行管理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工作。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医疗护理工作逐渐趋于复杂,并影响神经外科护理的因素有很多,进而使病人在接受治疗时,会潜在一些医疗风险。医院的神经外科病人较多,而且病情较重,再加上病情变化较快,很容易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故,进而导致医疗纠纷。因此,在神经外科护理过程中,要加强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教育,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预防风险的意识,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建立并完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尽最大努力降低护理风险,从而减少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规避一切可能出现的风险。

[

参考文献]

[1] 李红江,周梅芳.神经外科护理工作中的细节管理[J].中国伤残医学,2012(5):117-118.

[2] 唐青.神经外科护理风险分析及安全管理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2012(4):56-57.

[3] 欧建华.神经外科潜在不安全因素护理管理及防范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2(35):393-394.

[4] 杨黎,常小利.谈循证护理在神经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1):105-107.

[5] 武琳玲,陈敏娥.神经外科护理风险和防范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

风险管理及对策篇(3)

一、医院财务风险的特点

1.医院财务活动存在着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不确定性因素,因此财务风险的发生有其客观必然性。

2.财务风险贯穿于医院财务活动的整个过程,同时体现在所有的财务关系上,是财务系统所有矛盾的集中反映。

3.医院财务风险是否发生、什么时候发生和发生的程度以及范围都是无法确定的,对于财务活动的逐渐多样化和复杂化,医院的财务管理人员还无法进行整体的掌握和了解,从而为医院带来了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

4.医院财务风险的出现最终必将反映在医院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当中,对于医院经营活动的连续性以及经济效益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造成影响,从而对医院的整体收益造成威胁。

5.医院财务风险的发生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对影响财务风险的相关因素有充分的了解,就可以对其发生的概率以及影响程度进行控制。

二、医院财务风险产生原因

1.外部原因

总所周知,任何医院的发展都与其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与决定其发展的资源环境如所处的位置、服务对象、地方政府、药品供货商,以及医院所处的区域文化、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等因素,共同构成了医院发展的外部环境。这些因素都能对医院财务风险产生直接影响,首先是政策风险,由于国家或地方政府在医疗卫生方面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发生变化,医院发展和管理的政策就必须随之改变,对已制定的项目发展就会产生可行性风险;其次是利率风险,由于国家金融利率的调整,加之医院在考虑项目上马时不能充分考虑自身偿债能力,或通过不适当筹资方式筹措资金,而使医院支付了高于其利润率的借贷成本遭受的经济损失;再次是技术风险,在医院引进高端医疗设备时,由于对设备技术、设备服役寿命、以及购买周期长等因素论证不充分,而引起设备价值下降所造成的财务风险。

2.内部原因

造成医院财务风险的内部因素很多,分析其成因主要表现为:首先是医院管理人员风险意识不够,抵御风险的能力有待加强;其次是医院财务内控机制不健全,对一些不利于风险防控的行为监督不够;第三是医院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还存在一些管理上的漏洞;第四是部分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无论是专业方面 或是综合素养方面,仍需要加强学习;第五是个别医院财务管理部门还存在分工不明、不能从全局的利益分析问题,不能有效屏 蔽风险等。

三、医院财务风险防范及管理对策

1.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加强财务内控制度建设

公立医院必须建立财务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科学设定财务风险指标,以便财务人员及时识别款项收缴、财务退费、住院医药费减免、病人欠账管理等风险点,发现财务数据中的异常信号,并制定相应的操作细则和规章制度。内部财务控制是现代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必须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有效结合,从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和风险评估报告等方面完善风险评估机制,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落实钱、账、物分管,同时把全面预算管理融入医院经营管理之中,达成事前预算、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价相结合的闭合管理。

2.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财务人员专业水平

公立医院内部必须理解财务风险的客观存在性,充分完善风险管理的宣传与培训,使风险控制深入到医院的每个环节,带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的参与到医院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活动中来。医院要夯实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完善的财务人员培训计划,包括岗前技能培训、专业技能培训、道德素养培训等,要明确培训手段、培训内容、培训目的,培训结果要与绩效考核挂钩,使财务人员掌握常用的财务分析方法,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改变以往重会计核算、轻财务管理的思想观念。同时管理层要重视财务信息化建设,完善财务信息反馈系统,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全面提升财务信息分析和处理能力,为财务风险管理提供保障。

3.适应外部环境变化

医院财务风险的防范还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国家应对医院做好保护工作,加强保护力度,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以及保障制度等促进医院实现稳定的发展,为医院营造良好的、公平的外部环境,实现医院的持续发展。医院自身也需要时刻关注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搜集行业的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比较,了解其变化规律,制定完善的措施,对医院财务风险管理的方法以及对策进行调整,减少外部环境对医院财务风险的影响。

风险管理及对策篇(4)

【关键词】企业 财务风险 防范

企业的财务风险是指在企业的财务活动中,由于不可控和不确定因素影响,导致财务状况的不确定性,实际财务收益与预计财务收益不同步,企业可能因此遭受损失。企业的财务风险在资本的流动过程中形成,并且贯穿于企业财务活动的整个过程,不管是资本的垫支、回收,还是资本投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财务风险管理的意义在于以较少的资金投入确保企业财务活动正常运行,所以需要在意识上对财务风险足够重视,运用有效机制对风险进行规避,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实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降低经济损失的目的,实现企业健康发展。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种类

(一)投资风险

企业进行投资之前,必须综合考虑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与投资水平,对投资项目可行性做深入调查,做好相应预算。这就需要决策者对投资风险有清醒的认识,防止因错误决策或者盲目扩张投资为企业增加财务风险,遭受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发现有些企业为了准求扩张化发展,在对投资项目未进行详尽了解就盲目投入资本,导致企业遭受巨大经济损失甚至于破产。

(二)筹资风险

企业筹资主要由权益筹资和负债筹资两方面组成。在企业的举债经营比率中,负债比率决定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与盈利能力。如果企业主要依赖于负债筹资将削弱企业的偿债能力,企业负债渠道、偿债期限和资金实际的使用情况等方面的不同,使企业承担具有差异性的筹资风险。

(三)运营风险

企业的经营状况,比如供应、生产与销售等方面受到客观原因影响导致企业资金出现问题,企业价值出现波动。现实生活中企业有时需要囤积大量存货,无法实现资金运转,还要承担保管费用,甚至由于市场的变化导致价值波动,企业需要承担财务风险。在销售环节如果为了市场份额盲目赊账销售,债务无法及时回收时企业的流动资金减少,无法保证资金安全,出现运行风险。

(四)收益分配风险

由于企业融资中有相当大的比重是负债筹资,所以要对股东进行股利分配。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状况决定股利政策,比如支付比率、支付方式等,股利分配可以反映出一个企业的经营状况,企业为了持续稳定发展一般采取相对稳定的股利分配政策。企业把注意力主要放在盈利上,对股价的不重视可能产生收益分配上的财务风险。

二、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现状

(一)企业财务风险意识淡薄

由于企业缺乏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缺乏财务风险管理意识。企业是否树立了正确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是实现财务风险控制和预防的基础。企业外部的宏观经济政策、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都直接影响到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文化。在企业经营者,养成风险管理理念,员工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势在必行。

(二)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合理的企业发展模式需要企业的各部门各司其职,相互牵制又相互合作,企业的决策部门与经营部门和监督部门在相互制衡的基础上实现对企业的管理。由于监督部门没有实际权力,决策运营部门都是由企业所有者自己人负责,导致资金流向难以控制,财务风险不可避免。企业管理者“独裁”的现象普遍,直接左右董事会与股东的决策,容易使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虚化。

(三)财务风险控制与预警机制缺乏

由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职责的不明朗,导致财务风险管理权利与职责不清晰,起不到管理效果,职能部门难以发挥管理作用;企业尚未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或者不进行利用,使企业不能在第一时间应对财务风险;内部审计机制不健全,财务风险监控无从做起,对企业财产的安全不能提供保证,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四)信息系统建设不健全

企业财务信息不能及时反馈,财务信息不准确等,使得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达不到企业的发展要求。健全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监控机构发挥实际作用的基础,也是为企业提供财务管理依据的重要手段。由于企业内部人员缺乏大局意识,注重于自身小团体或者个人利益,导致财务信息不实而误导决策层的决策,企业的管理层无法及时获取真实的财务信息,财务决策不符合企业的实际发展,甚至制定错误的决策,使企业在过高的财务风险下,遭受难以挽回的损失。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

(一)树立企业财务风险意识

正确的财务风险意识的树立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基础。首先需要对企业全体员工建立完整的风险观。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需要时刻保持风险意识。如果企业面临一个投资项目,即使在前期就对投资项目做了多方调查,把有限的资料都考核在内,并做好了详尽预算的情况下,也会有不可预知和不可控的情况发生,依然存有财务风险,所以企业应做好投资财务风险预防机制,将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降到最低。投资的风险性是客观的,风险程度与投资收益并不一定一致,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把投资风险降到可控的范围内,否则会阻碍企业的正常发展。对于财务人员而言,需要加强对企业运营工程中可能发生财务风险的所有环节都进行风险监控与判断,确保流动资产正常运行,对已然发生的财务风险有一定的资金来抵御财务风险带来的危机。对于普通员工来说,把财务风险控制与员工管理统一进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全员风险意识,企业管理层与员工相互配合,用实际行动来防范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

(二)完善企业管理机制

改变内部人员掌控企业管理层,建立合理健康的企业管理机制对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至关重要。因而需要调整管理层的人员结构:其一,为管理层引入新鲜血液,引进管理能力强的外部董事,对企业管理层人员进行行为监督,防止内部人员因为利己主义发生增加财务风险的行为。同时使企业决策层、执行层与监督层相互合作牵制,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改变监督层的人员结构,把监督部门独立出来,分配实际的权力,以履行监督的职能,使决策层的科学合理性,加强对企业财务风险的督导、规避和解决能力。

(三)完善企业财务风险的预警机制与信息系统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包括对企业财务风险的辨识、评估、应对与解决等方面,要实现财务风险的有效管理,财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完善必不可少。这一进程要求做好比如数据库,分析软件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进行企业财务数据的记录更改,维护信息系统安全地持续运作;还要把相关工作人员的主观积极性发动起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员工管理实现统一,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实现财务风险的管理能力。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同样需要自主行使权力,以避免人为主观干涉导致的风险指标不准确引发的财务风险。财务风险预警信息系统的主要作用是预警,需要防患于未然,所以一定要注意财务风险信息的时效性,做到准确、及时、高效,否则该体系的设立便形同虚设,起不到财务风险预警的作用。

(四)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涵盖企业流动资金、固定资产、投资与企业运营费用支出与利润获取等各个方面,可见只有企业当内部控制制度健全了,企业才有能力对多样化和各个环节的财务风险实现有效管理。这就需要企业对自身行业特点、经营状况与发展能力有明确的认识,保证各职能部门的独立性,提高职员的综合能力,根据企业的行业特点制定信息化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财务与会计岗位的重要性,职能部门分权制衡又相互统一,把财务人员的工作规范化,保证财务人员在规定内进行财务工作。在内部控制制度下,将企业的经营运作全过程规范化,同时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把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与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结合起来,避免由于企业工作人员疏忽违规引发的财务风险。把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应用到企业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水平。

四、结语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是企业对各种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进行辨识、预测、评估与应对等,以最小的资金投入风险获取最大收益,使企业高效稳定发展的管理过程。当下企业存在财务风险意识淡薄、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财务风险控制与预警机制缺乏以及信息系统建设不健全等问题,应对这些问题,企业需要树立良好的财务风险意识、完善企业管理机制、完善企业财务风险的预警机制与信息系统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将企业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及时预测防范,将已经发生的财务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保证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涛,袁辉.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J].会计之友,2010(5).

[2]王兴俊.我国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与防范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12).

风险管理及对策篇(5)

关键词:风险;企业管理;理念;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2月14日

一、引言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一大批世界知名企业倒闭,其中不乏经济形势的诱因,但是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企业对风险管理的忽视。那么何为风险管理,又如何管理呢,笔者带着一系列问题,查阅和分析了大量的风险管理资料。

二、对风险管理的认识

企业风险,传统的划分为:战略风险、运营风险、财务风险、灾害性风险等。还应在决策风险前面加上信用风险,一个企业如果存在信用危机,战略、运营等一切免谈。

企业的运营与风险永远相随相伴,这就意味着企业应时刻关注风险、管理风险。风险管理就是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的过程。通过对各种风险的分析,制定系统的管理策略来处理和控制这些风险,使其降低到合理,可接受的水平,从而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有效地管理各种风险对于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安然公司、世通公司、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破产可见一斑。

全球最大能源交易商,年营业额突破1,000亿美元的安然公司发生财务舞弊案,事发一个月该公司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美国世界通信公司相继出现财务丑闻,最终破产,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破产案。在我国,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违规操作,石油期权交易损失5.54亿美元,造成公司破产。上述企业的破产无一不与风险控制不到位、内控管理体系不健全、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相关。

三、企业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企业的风险管理是企业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险管理对于企业战略的实现、经营效率的提高、企业报告的诚信以及有关政策法规的落实都起到监督控制的作用,对于提升企业生存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都是可靠而有力的保障。而我国的中小企业由于起步较晚,整体的管理水平较低,对于风险的管理缺乏系统科学的支撑,导致我国中小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普遍较低,企业的寿命相比国外也较短。

(一)风险意识淡薄。我国的民营中小企业从20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发展,其主要的经营方式有家族式和作坊式的特征,缺少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支持。虽然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原始的家族式管理无法适应现代的市场竞争,但是在提升竞争能力的过程中更注重的仍然是生产效益的提高,而对风险管理,普遍缺乏风险管理意识,没有积极地进行风险管理工作。往往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哪处出了问题才管哪处。此外,更多的民营企业主只顾眼前利益,忽视决策对企业未来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往往对项目风险不能进行系统全面地分析,从而导致企业蒙受巨大损失、甚至倒闭。

(二)组织结构不完善。我国的民营中小企业往往是一言堂,在发展初期完全依靠企业主个人的管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以后转化为家族管理,人治大于法治,各个部门的职责不清晰,管理制度不完善,因而很难形成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即便是成立了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也没有专职的风险控制人员,风险承担的主体也不明确,各个部门或者岗位间互相推卸责任,使其风险管理缺乏约束,从而无力承担起独立的、具有权威性的、有效管理企业风险的职责。

(三)监督失效。民营企业由于缺乏对风险管理的高度重视,没有配套的监督体制或者监督体制不健全,缺乏有力的绩效考核和奖惩机制,事前无法准确预警,事中没有及时检查监督,事后没有规范的问责。监督失效,导致整个风险管理工作事倍功半;奖惩机制的确实,严重影响员工的责任心、事业心、积极性,检查出来的内控问题屡查屡犯;权责不明导致互相推诿,风险管理人员在企业权威性不高,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加强企业风险管理的对策研究

企业应将风险管理看作一项系统的工程,建立风险管理机制,逐渐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并且随着内、外部风险因素的不断变化制定或调整相应的风险管理方法。企业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和控制风险因素对经营的影响,将危机或损失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

(一)转变企业观念,提高风险意识。将风险管理纳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企业应提高全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将风险管理和监控融合在具体的业务流程中,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员工,实行全员的风险管理。同时,应按业务流程和部门明确风险承担主体,实行风险问责机制。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大家便无法积极、主动、系统地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必然导致风险的事前管理缺位、事中和事后管理的随意性。

(二)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建立风险管理组织和风险管理制度,量化风险管理指标,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应由风险管理组织、内部审计机构、质量管理组织、法人治理结构、内控管理制度、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指标组成,缺一不可。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可以有效加强对风险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管理,提高企业整体抗风险能力,使企业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

(三)防患于未然。“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开展任何一项新业务之前,应制定出适当的风险管理程序和控制方法,以防范风险演变成危机。很多企业往往忽视某些行为决策对企业未来发展产生的影响,对所投资项目的风险不能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这样当潜在的风险变成现实危机时如同山洪般倾泻而来。

(四)加强企业信用管理。信用管理不仅包括客户信用管理,还包括打造优良的内部审计环境和信用管理。企业信用管理应放在战略管理的高度来重视,应将企业自身信用打造成一张金字名片。当企业信用缺失,发生了信用危机,客户不会相信你,上级管理公司也不会相信你,这时企业还谈何战略、发展。

(五)重视企业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够客观地、从全局的角度进行风险识别,及时建议管理部门采取措施控制风险,这样就降低了一个部门或一个点失控导致其他部门或全局发生风险的可能性。风险是随时随地都会发生的,而且是不断变化的,因此风险管理审计必须做到经常化,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全面的风险审查评估,实行风险导向审计。风险导向审计重点放在确定审计风险模型、分析战略风险、识别环节风险、控制检查风险、组织审计评价、报告评价结果六方面上,遵循“知风险、明重点、晓应对”原则。

(六)理顺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应建立明晰的授权管理机制和权力制衡机制,规范决策、审批程序,这样才可以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许多企业缺乏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存在政企不分、职责不清、程序不清、管理失控等问题,导致企业目标发生严重偏移。

(七)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依据COSO内部控制框架,建立合理的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制度,明确部门的职责、重要岗位的职责、部门之间的分工和协作关系,会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效果。缺乏正确的业务流程指导和制度保障,会影响管理层对风险的识别和分析,以及相应决策的准确性。

(八)定期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风险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企业应随着各种环境的变化,定期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制定和调整适当的控制风险的管理办法,否则会降低企业适应环境变化、控制风险和规避风险的能力。

(九)避免风险管理的片面性。企业风险管理不能顾此失彼,注重了运营风险而忽视财务风险,或者注重了财务风险而忽视决策风险。只有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才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风险。

(十)密切关注国家宏观政策导向。企业日常运营和战略发展与国家的宏观政策是分不开的,小到国家税务政策变更,大到国家行业政策的导向都关系到企业的走向。如果企业战略决策和战略目标的制定与国家政策不趋同或背道而驰,最终必然导致危机四伏。

五、结束语

简而言之,企业想实现战略目标,想成就百年基业,必须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增强全员风险管理意识,将风险管理嵌入企业日常经营的每一个角落。

主要参考文献:

[1]蒙晓霖.实施风险管理审计的实践探索[J].中国内部审计,2011.

[2]杜平.浅析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构建[J].金融发展研究,2009.12.

[3]杨小舟.关注战略:从内部控制到风险管理[J].新理财,2006.4.

[4]DeAngelo,L・Auditor size and audit quality[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81.12.

[5]严复海,党星,颜文虎.风险管理发展历程和趋势综述[J].管理现代化,2007.2.

[6]滕青.我国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构建[J].经济管理,2007.3.

风险管理及对策篇(6)

[关键词] 出口贸易风险管理对策

一、我国中小企业出口贸易风险管理的现状

尽管部分企业在加强出口贸易风险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就总体而言,我国外贸企业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风险意识淡薄、出口贸易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的情况没有根本改变。

1.出口风险意识不强,对外交易不考虑风险成本。目前,大多数外贸企业还沿用多年来形成的传统交易方式,对出口风险的认识还停留在控制非信用证业务的层次。实际上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任何一笔交易都有风险成本,在出口成本核算时,必须把风险成本考虑在内。在西方企业里,都设有与财务相结合的专门风险经理,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和充分利用外部的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全面防范出口风险。由于缺乏风险成本的概念,很多外贸企业认为投资出口信用保险要交保险费,是不合算的,往往因小失大,蒙受更大的损失。同时,很多企业过于依赖信用证业务,往往造成丧失不少的出口成交机会。

2.外贸企业应收外汇账款有增无减,严重影响其经济效益。例如某大公司年出口10亿美元,但去年应收外汇账款就达10多亿元,并三分之一逾期,估计相当部分收不回来,每年核销的坏账几千万元人民币。由于存在巨大的应收外汇账款,一些企业潜亏问题严重,不少企业往往是名盈实亏。

3.将防范风险与扩大出口对立起来,忽视出口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不少外贸企业经理人员对防范出口风险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存在着单纯业务观点,认为抓防范出口贸易风险必然影响出口业务的发展,因而对出口风险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多数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缺乏防范出口风险有关的知识,对出口信用保险所知甚少,不知道如何防范出口风险。由于存在上述认识上的误区,外贸企业普遍没有建立一套健全的出口风险内控机制,客户管理也较混乱,大多采取业务员一竿子到底的做法,出口隐患不断,收汇安全缺乏保障。

4.对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和其他渠道保险利用不够。目前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承保量不足,绝大多数企业、绝大多数出口业务都未投保。这虽然与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政策不完善有一定的关系,但出口企业投保欲望不强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利用国外的银行和保险机构进行承兑或投保出口信用险的更是寥寥无几。

二、加强出口贸易风险管理对策

外贸企业积极采取措施规避出口风险不仅有利于提高出口的经济效益,也有利于增加商业机会,拓展贸易网络和营销渠道,扩大出口。因此,企业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更要注意采取积极措施规避出口贸易中的风险。

1.树立风险成本意识。外贸企业上至领导层和管理层,下到普通员工,都要转变传统的经营观念,在大力转变经营方式、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方式的同时,树立出口的风险成本意识,将出口风险成本纳入财务核算的范畴,建立相应的财务会计制度,从而真正将出口风险防范纳入外贸企业常规经营管理之中。

2.建立健全的出口风险内控体系。出口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且两头在外,易出现问题。如果企业没有完整的业务管理办法,一旦出现官司,会造成有理打不赢的局面,尤其对那些只注重电话联系的企业。另外,由于每年企业的客源在扩大,为了企业在贸易中有的放矢,必然要对每一个客户建立业务档案,包括资信度、贸易量等等,逐年进行筛选,降低业务风险。企业应严格要求公司员工认真对待在出口贸易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完善合同条款,严格按照合同执行,仔细审查各种单证,做到不出任何差错。客户资源要集中管理,实行合同章与业务员的分离、放账与业务员的分离。出口风险管理情况要作为企业领导班子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要以财务等职能部门为核心,建立覆盖相关职能部门及公司各级业务部门和子公司的全员风险管理体系。财务部门根据公司总体经营目标制定本企业的出口风险管理制度与政策,并对各子公司和业务部门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3.完善对经营伙伴的评价标准。外贸企业要逐步改革传统的客户管理方法,对已有客户进行分类管理,加强对不良客户的监控;完善客户档案,逐步建立主要客户的数据库;对大的外贸企业而言,可以通过自己的直接调查获得通过一些世界知名的咨询公司进行调查;中小外贸企业由于规模小,资金和人力都不充足,不太可能直接对客户的资信进行调查,也不能与成本高昂的世界上知名咨询公司和银行的合作,通过他们掌握新客户的信息和资信情况,扩大客户网络,因此最好的办法是与其他专业的进出口公司或者其它外贸公司合作,逐步了解客户的资信状况。

4.分散风险。各个产品市场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东道国的经济风险、政治风险、政策变化风险、市场风险和竟争风险都会对出口贸易产生一定的影响。企业在出口贸易中可以积极地规避某些风险,但有些风险是无法规避的,企业可以通过市场多元化,即开拓多个产品市场,来分散风险,使企业的损失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5.发挥保险的作用。首先,在与买方签订购销合同时约定投保条款,国际货物通过投保运输险,将可能发生的损失变为固定的费用,在货物遭到承保范围内的损失时,可以从有关保险公司及时得到经济上的补偿,从而避免货物远途运输过程中的损失。其次,要很好研究国家出口信用政策及相关机构的运作情况,对D/P, D/A和OA业务通过投保出口信用险来化解风险;企业可以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承保国家风险(包括国家外汇管制、政府征收、国有化和战争等)和买方风险(拖欠货款、拒付货款及破产等)中规避风险。最后,可以通过设在海外的子公司, 在香港出口信用担保局和其他国家的出口信用保险机构投保,其保险费更低、效率也高,有的长期信用证业务还可以通过欧、美有实力的大银行进行保兑。

三、结束语

加入WTO后,我国所面临的外部贸易形势有所改善,但是仍存在很大的挑战。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内,我们的企业既要适应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趋势开拓发展空间,又要利用世界贸易组织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特别规则以及,其他规则合理维护我们的正当权益,营造一种公平竞争的环境和机制。力求做到在扩大出口贸易的同时,更好地减少风险。企业风险管理不仅要考虑企业本身,同时也要注重利用国际规则,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赢得更大的企业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风险管理及对策篇(7)

【关键词】房地产金融;风险管理;对策

一、房地产金融风险概述

风险指的是一种可能性,金融风险就是在融通资金的过程中,一些无法确定的因素影响经济主体遭到损失的可能性。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会受到金融风险的影响,这时因为金融风险会导致不正常的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甚至资产负债结构恶化会变成大多数金融机构的趋势。而房地产金融可以说是一种为房地产业服务的金融活动,具体是通过不同的融资方式或者是金融工具来筹集、融通和结算资金,用于房地产业的相关部门,并为其提供相应的服务,使其有一个良性的资金循环。那么房地产金融风险就就指的是房地产金融的不确定性,主要是决策、管理甚至是宏观环境变化的原因使得经营房地产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受到损伤的不确定性。

二、房地产金融风险管理分析

我国经济增长之所以这么快不单单是因为房地产业自身的发展,同时其他行业也被房地产业的发展带动起来了,而金融业对房地产业的扶植促进了其发展,同样金融业的繁荣也离不开房地产业的促进,它们之间息息相关。一项数据显示,在房地产金融中银行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无论是房地产业还是金融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房地产金融,同时房地产金融也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能否顺利的发展。所以国内外的学者开始广泛地关注房地产金融风险管理。金融风险的特性和共性,房地产金融风险都具有,但是它又有自身的独特性。房地产金融风险主要有政策性风险和信用风险以及自然风险。下面就这三类风险的管理进行分析。

(一)政策风险管理

我国房地产业受国家的宏观调控,所以政策性是房地产业一个很大的特点,这也影响着房地产业的发展,当然房地产业投资的金融机构也会受到政策性的影响。政府对房地产的政策主要是为了对房地产的信贷活动进行调控,同时也调控着商业银行资金的流动。中央银行就曾为了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门槛提高出台了相关文件,抑制了人们对房屋消费的需求。与此同时,央行还调高了存款准备金率,又原来的百分之六变成了百分之七,这一举措使得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冻结。无论是前者出台的文件还是后者的举措都使房地产金融业务得到了有效抑制。针对房地产金融的这种政策性风险,相关金融机构需要将自身的资产结构根据相应政策的调整而进行及时的调整,从而使其对自身的影响降低。

(二)信用风险管理

无论是房地产开发企业还是个人购房贷款者,当其履约能力发生变化时,就有可能造成金融机构受到损失,这就形成了房地产金融的信用风险。房地产金融风险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对融资机构和个人资质进行信用分析管理。我们对房地产金融信用风险主要是通过信用评级法和Z评分模型来进行管理的。信用评级法是以打分加权的形式将每个企业自身的状况和条件表现出来,这样不同的企业之间就可以相互对比,而且企业的良好形象也可以通过其认定的信用等级来塑造。Z评分模型是将一组财务变量通过分析,在组内差异最小化的同时实现组间差异最大化。Z评分模型主要能够将即将面临破产的公司在五年前就分析出来,而且破产前一年的准确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

(三)流动性风险管理

当商业银行对客户流动性需求不能满足的时候,就形成了房地产金融的流动性风险。我们国家的居民都爱将钱存在银行,所以在这种有较高储蓄存款的现阶段,挤兑风波和支付危机一般不会轻易发生,所以说流动性风险都比较隐蔽。隐蔽并不代表没有,还是有可能发生的,因此对于流动性风险,金融机构不可掉以轻心,特别是一些商业银行要注意不要在房地产业投入过多的资金。房地产金融这种较差的流动性与我国不完善的金融衍生品市场脱离不开关系,而且周期较长,这些都使得房地产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容易引发。

三、房地产金融风险防范对策

对于房地产金融风险的防范,首先要将房地产的融资渠道拓宽。目前银行贷款是我国房地产企业主要的资金来源,但是受到政府宏观政策调控以及越来越大的房地产风险的影响,银行给房地产的贷款越来越少,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要通过金融市场以及外国这两种渠道获得资金,实现房地产融资渠道的拓宽。其次,要加强银行内部的资金控制。目前,针对我国银行不断增加的不良资产和逐渐增多的呆账坏账,我国银行有必要将内部资金控制加强,通过跟进和评估房地产发展,加强信贷监控,同时严格信贷人员队伍建设等措施来提高对房地产金融风险的防范能力。最后,要建立房地产信用评价体系。房地产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规范放贷流程,使违约风险降低,银行工作人员的行为也会受到约束和规范。除此之外,还要加强政府在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宏观调控,以及银行需要树立良好的信用形象,这都有利于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的防范。

综上所述,我国在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过程中,还存有很多的问题。导致房地产金融风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信用风险,所以要主抓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可以从信用认识和信用法规等多方面落实,使发生金融风险的概率大大降低,让我国的经济能够健康持续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克忠.房地产周期和房地产业健康发展[J].上海房地, 2003, (12).

[2] 王福林.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违约风险 [J]. 经济学季刊 , 2005,(3).

[3]颜哲.房地产金融风险防范的再思考[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