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风险分析的含义

风险分析的含义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7 16:22:22

风险分析的含义

风险分析的含义篇(1)

[关键词]风险管理 理性计算 反思与批评 风险治理

一、风险管理的发端及其基本意涵

风险,从广义的角度讲,伴随着人类的整个发展历程,凡是存在不确定性的和灾难性后果的地方就存在风险。风险管理与人们天然地渴望降低不确定性的本性相联系。但风险的观念以及风险管理的观念并非始终为人们所理解,Judith Green(1997)从对“事故(accident)”系谱学地分析出发,认为风险观念是人们摆脱了决定主义的命定论并接受了理性的因果分析时才得以产生。Gray等(2001)认为,风险管理扎根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但只有到了20世纪40年代后,风险管理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所以也有人认为现代风险管理起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统计方法在大规模生产中的运用,在二战中随着数学概念在军事领域的运用而得到发展,直至五十年代,决策科学作为一门确切的学科出现后,风险管理的一般观念才得以出现。不同的人或组织对风险管理可能形成不同的界定,但在任何定义中,风险管理都包含三个基本要素:风险管理的主体、风险管理的对象、风险管理的方式和原则。故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简要勾勒出风险管理理念的演进和发展。

二、以理性计算为基础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的出现建立在概率论在管理科学中的系统运用,起初的风险管理建立在理性计算的基础之上。以理性计算为基础的风险管理大致包括两个视角,即风险管理的技术视角和经济学视角。风险管理的技术视角,就是力图通过对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在风险暴露和风险后果之间建立联系,形成风险分析的技术模型,其基本的内容大致包括数据收集、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措施的采取。经济学视角的风险管理与技术视角的风险管理最为接近,其基本的理论假设是成本—收益原则和预期效用理论。

早期(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以理性计算为基础的风险管理,对风险采用了一种客观实体主义的定义,即将风险视为可能发生的对人类造成负面伤害的事件。这种定义在保险业和化学工业中最广泛地被采用,风险本身是可以通过数据的收集、模型的建立而得到估算的,比如在保险业中的风险评估和管理。应对风险的方法大致包括风险处理、风险规避、风险转移等。

在这一阶段,即风险管理主要以理性的计算为基础阶段,风险管理的主体是单一的,即作为管理者的个人、企业或者政府(或者说是风险分析和管理的专家);管理的对象,亦即被定义为风险的事物,也是明晰的,对何谓风险在这一阶段并没有太大的争议;而风险管理的原则和方法也是命令式的。

以理性计算为基础的风险管理,其最大的优点在于其模型的简单性和明晰性,尽管这种简单性与明晰性可能获得一种方法论上的活力,能够分析数据、风险描述和价值判断,但其最大的不足之处也正是在于由于其简单性和明晰性而无可避免的狭隘性。

三、对以理性计算为基础的风险管理的反思和发展

进入上世纪70年代,人们开始对这种以单纯的理性计算为基础的风险管理提出了大量质疑和批评,不同的视角和理论被引入了风险研究之中。下文主要介绍三种主要的理论视角,即心理学视角、社会学视角和文化研究视角,及其对风险管理的反思和发展。

心理学视角的风险研究强调人们对风险的感知,即对风险的主观判断和评估,风险认知是风险管理者在风险认定和策划风险排减措施时必须考虑的因素。由于风险感知的引入,风险管理开始从纯粹客观的分析,转向开始关注人们主观对风险的判断,风险管理也开始转向一种来自于底层的视角,对风险的认定也并非仅限于专家的视角。

社会学的视角将风险的定义由实体论层面拓展到了社会定义和社会建构层面,“真实的”风险后果总是包含着社会诠释并与群体的价值和利益相联系。Zinn 和Taylor-Gooby(2006)概括了社会科学中五种风险研究的理论路径:理性选择路径、反思性现代性路径、后现代视角、系统理论视角、批判理论路径。理性选择路径将后果的不确定性与管理决策联系起来,强调不同的个人偏好与组织文化价值对风险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理解。反思性现代性理论假设现代性的元理性基础已经失去了其合法化力量,经典的现代性转向了反思性的现代性,包括生活方式的个体化、知识和价值的多元化以及个人生活计划不确定性的增长等。系统理论视角将风险视为一种与社会定次级群体紧密相连的基础性社会建构,社会系统不断内在化外在威胁,将外在威胁转化为风险,风险的接受者和承担者之间存在非连续性。批判理论强调发达的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悖论和自反性后果,强调政治权力运用造成不平等的风险分配。后现论家发展了一种最为激进的建构主义观点,何谓风险、何谓收益及其何种程度都依赖于社会力量的塑造作用,重视社会框架和文化偏见的作用。

风险的文化视角将风险视为由社会中结构性力量所决定的社会建构,诸如健康威胁、不平等、公平性、控制等问题都不是有科学分析可以决定的,而只能是社会中不同行动者信念和理性的再建构。这些建构反映了不同风险领域中各个群体或组织的利益与价值以及这些群体之间共享的意义、文化产品和自然现象。风险政策是所有行动参与者持续斗争的结果,是将各自对风险的理解纳入公共日程之中,并强加给他者。自我利益之间需要做出妥协以实现群体自己的现实,不同群体之间为了建构有意义的现实有必要进行沟通,决定可能的现实建构的范围和界限。

各种研究视角的引入,丰富了人们对风险管理本身的理解,风险认知、风险沟通、风险参与等概念的提出,打破了原有风险管理的狭隘界限。风险管理的主体的单一性和明晰性受到质疑,风险的界定也成为一个建构、商讨甚至斗争的过程,风险管理的方式也开始变得更为复杂。

四、风险治理:风险管理理念的综合演进

对传统的以理性计算为基础的风险管理受到了多重挑战:风险感知挑战了理性风险分析的理想模型,技术性的风险分析也面临挑战,科学专家的权威开始受到挑战,政府在风险管理中的合法性也开始受到质疑。1992年英国皇家协会了一份关于公共风险感知和风险管理过程的报告,首肯了风险的可接受性之于科学的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企图将风险分析的技术科学观念与风险感知的社会和心理分析整合起来。90年代后,国际政治、经济、社会的巨大变迁也要求一种更为综合的风险管理框架,风险治理的观念开始出现。

治理(governance)的概念在90年代中期以后在有关国际关系、比较政治科学、政策研究、环境与技术社会学以及风险研究的文献中大量出现,涉及风险治理的组织和机构也大量出现。从国家层面来看,治理阐述了涉及到政府与非政府行动者的集体决策的结构和过程,现代社会中的治理被视为政府机构、经济力量和市民社会行动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全球层面,治理意味着一种横向组织结构,包含了政府和非政府行动者,这些行动者在没有更高权威组织的情况下做出决策,非政府组织扮演了一种至关重要的角色。风险治理包含了横向和纵向两个为维度,横向上看,风险治理包含了政府及其机构、行业(或企业)、科学和学术团体、市民社会(或非政府组织)等行动者,从纵向看,风险治理包括了地方性风险治理、区域性风险治理、全国性的风险治理、跨国的风险治理以及全球性的风险治理。风险治理成为一个多维度、多元行动者的综合的风险管理框架,风险治理要求考虑各种情境性因素,诸如不同的制度安排以及包含不同风险感知的政治文化。

2001年欧盟委员会,提出了良好的风险治理必须遵循的几个原则:开放性、参与性、责任性、有效性、一致性、均衡性与辅。2005年,基于传统的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的路径和有效的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国际风险管理委员以风险治理的概念为基础,提出了一个整合了的风险管理框架。这个整合的框架力图提供一种综合的方式以整合风险认定、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沟通,弥补之前风险治理中的不足。这个框架包含了风险预评估、风险评估、可忍受性与可接受性判断、风险管理以及伴随以上每一个阶段的风险沟通。

五、小结

从摆脱决定主义的命定论观念到以理性计算为基础的风险管理理念的出现,再到更为强调主体的多元、对象的不确定以及原则和方法上的协商和参与的风险治理框架的出现,风险管理理念经历了其自身的发展和变化。随着现代化、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一方面享受着社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好处,但另一方面,人们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社会快速发展背后所隐藏的危机,风险管理理念的演进也恰好体现了这种现代性自身的困境。如何走出这种现代性的困境,走向何种理念和原则的风险管理,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地思考。

参考文献:

[1]Green, Judith, Risk and Misfortune(1997).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Accidents, London: UCL Press

[2]Gray, P. C. R. and Wiedemann, P. M.(2001) 'Risk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utual lessons from approaches to the use of indicators', Journal of Risk Research, 2: 3, 201—218

[3]Aven,Terje and Renn, Ortwin(2010). Risk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 Concepts, Guidelines and Applications, Heidelberg: Springer

[4]Zinn, J. O., & Taylor-Gooby, P. (2006). Risk as an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rea. In P. Taylor-Gooby & J. Zinn (Eds.), Risk in social science (pp. 20–53).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风险分析的含义篇(2)

[关键词] 上市公司负债筹资风险 预测 文献综述

近年来,我国一些著名的企业纷纷在高速发展的阶段突然倒下,除体制、机制和经营原因的影响外,其自身的财务风险管理无不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据研究,我国上市公司中ST公司面临严重财务危机的同时,其财务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负债筹资风险表现的尤为明显[1],故加强上市公司负债筹资风险的预测研究对有效防范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针对负债筹资风险预测的专门研究很少见及,故加强这个问题的研究无疑是一个具有探索性、前沿性的课题。

一、上市公司负债筹资风险预测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最早从事财务预警研究的是Fitzpatrick(1932)的单变量财务危机预测研究,此后Smith 和Winakor(1935)、Merwin(1942)、Beaver(1966)等人进行了类似研究。但单变量分析根据不同的财务指标进行判断有可能得出相反的结论,且单个变量所包含的信息不足以反映企业的整个财务状况。这些缺陷严重影响了单变量模型的适用性。

为克服单变量分析的局限性,Altman(1968)首次将多元判别分析(MDA)的方法引入到财务危机预测领域 [2]。类似的研究还有Dambolena和Khoury(1980)、Laitimen(1991)等。多元判别分析虽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其对预测变量的分布性质施加了一些统计上的限制。

由于多元判别分析无法估计企业破产的概率,研究者设计了线性概率模型(LPM)。Meyer和Pifer(1970)最早将LPM运用于银行业的财务危机预测,Laitinen(1993)也做过类似研究。

为克服MDA和LPM都受到统计假设限制的局限性,研究人员引入了多元条件概率模型,包括Logistic模型和Probit模型。Martin(1977)首次运用Logistic模型来进行银行破产预测。这一方法后来被Ohlson(1980)用于预测企业的财务危机。Zmijewski(1984)使用了Probit的分析模型。

随着现金流量表用于评价企业整体财务状况愈加受到重视,各国学者开始讨论现金流量指标是否能用于企业财务危机预测。Nosworthy et al.(1980)认为“现金流/总债务”是一个显著的单变量判别指标。Casey et al. (1984)却认为单独使用现金流量指标进行财务危机预测效果不佳。

Lane et al.(1986)运用生存分析对银行破产进行预测。这一方法后来被Chen and Lee(1993)用于预测企业的财务危机。

由于统计分析方法受制于其假设前提,而这些假设前提在财务领域中已被证实具有缺陷,所以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一些非统计分析方法应用于财务预警研究。Coatst和Fant(1993)利用神经网络理论建立财务预警模型。Back et al.(1994)却并不认为神经网络模型具有比多元判别分析和Logistic分析更加明显的预测效果。Altman(1995)研究认为神经网络分析方法在风险识别和预测中的应用并没有实质性地优于线性判别模型。

基于MM理论和期权定价理论,美国KMV公司于1993年提出的期望违约率模型。Charitou和Trigeorgis (2000)使用B-S期权定价模型中的相关变量构建了财务困境判别模型。

此外,Frydman(1985)运用决策树等更为复杂的机器学习方法来建立模型,联合预测模型、递归分割算法、近邻法、分类树方法、专家系统法、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也被应用于该方面的研究。一些综合分析法如历史事件分析法、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和沃尔比重评分法等也被应用于财务预警研究中。

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企业财务风险预测研究起步较晚,吴世农、黄世忠(1986)曾介绍企业的破产分析指标和预测模型,接下来近十年该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直到1995年刘淑莲等介绍了Z―Score模型,为我国开展有关企业财务风险预测研究重新打开了篇章。

周首华等(1996)在Z分数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考虑了现金流量变动情况指标,建立了F分数模型,准确率达70%。

陈静(1999)分别采用单变量分析和多元判别分析方法进行财务危机预测。

陈晓、陈治鸿(2000)采用Logistic模型,通过试验1260种变量组合,发现负债权益比、应收账款周转率、主营利润/总资产、留存收益/总资产对企业财务危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吴世农、卢贤义(2001)比较了多元判别分析、线性概率模型和逻辑回归模型的预测效果,发现逻辑回归模型的预测能力最强。

张爱民等(2001)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建立了另一种预测企业财务失败的模型――主成分预测模型,并对上市公司财务失败的主成分预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杨保安等人(2001)利用BP神经网络对中信实业银行的30个企业客户的财务风险状况进行了判别分类,证明其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张友棠(2004)摒弃了传统的财务指标,构建出了基于现金流量基础的全新的财务指标――现金盈利值和现金增加值,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构建了财务预警指数测度系统和分析系统。

吴应宇等(2004)做了基于因子分析的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研究的修正研究。认为利用因子分析在指标信息处理上的优势以及逻辑回归拟合模型准确度较高的优点,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应用于预警研究之中。[5]

张玲等(2004)做了基于经济附加值的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警实证研究,主张将经济附加值指标应用于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困境预警实证研究和行业业绩分析。

郭斌等(2006)采用因子分析和逐步判别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综合考虑财务和非财务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Logistic回归模型,并运用国内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

二、我国上市公司负债筹资风险研究的现状分析

我国有关企业负债筹资风险预测研究的基本现状如下:

1.企业财务风险预测的研究对象,目前多集中于整体财务风险,然而诸如举巨人集团等企业导致财务危机的直接原因在于其无法足额偿还到期负债。负债筹资风险的研究多只是含义、成因和控制的探讨,目前还没看及有关针对企业负债筹资风险进行成因分析、风险预测和风险控制等方面系统的研究。

2.我国有关企业财务风险预测研究起步远晚于西方国家,这使得我国在目前及以后相当一段时期都将以引进和学习国外财务风险预测理论和方法为主。研究内容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有关财务风险预测系统建立的研究;一是有关财务风险预测模型的实证研究。

3.我国有关财务风险预测指标的选择、筛选、修正等方面争议较大,同时财务风险预测的指标也不仅限于财务指标,一些非财务指标也被尝试使用;针对统计方法必须前提假设而现实条件又不能完全满足的情况,一些针对性地放宽前提假设条件的方法被引入财务风险预测模型;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一些非统计方法也被尝试构建财务风险预测模型。

三、上市公司负债筹资风险预测研究须明确的几个问题

基于上述分析,研究我国企业负债筹资风险须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关于负债筹资风险含义的界定

对于企业财务风险含义的认识各不相同,本文认为应首先针对财务风险预测建立明确的概念体系,然后在这个框架内开展财务风险预测研究。因此需要首先明确企业负债筹资风险的含义,研究其形成原因和表现形式,探究其可预测性,然后再有针对性地研究其预测和控制。

2.关于负债筹资风险的标志性事件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现阶段无法将破产与否作为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标志性事件,公司是否被ST作为其陷入财务危机与否的标志性事件目前已被广泛采用。但是ST的规定实质上是从股东利益出发,忽视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没有被ST的公司依然有可能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本文认为应该根据不同决策者对企业财务风险关注内容的不同,选择财务风险显化的标志性事件,针对不同的财务风险构建相应的财务风险预测模型。

3.关于样本数据来源分布

财务风险预测实证研究所用数据分为样本组和控制组,常采用配对抽样即样本组和控制组包含相等的研究个体,国内尚未有对配对和非配对抽样作比较研究,而这是否会影响到财务风险预测的准确性也有待进一步研究。样本数据来源的行业大多选择全行业或者随机行业,也有一些研究选择了单一行业或某几个被认为数据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行业。全行业数据和单一行业数据是否会影响财务风险预测的准确性,国内也鲜有被广泛认可的相关研究。

4.关于负债筹资风险预测方法

国内有关企业财务风险预测的研究越来越多的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定量分析进行风险预测,但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较晚且还很不成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定量分析预测负债筹资风险的可靠性,故有必要建立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负债筹资风险预测模型。

参考文献:

[1]李亚光: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研究[D].贵阳:贵州财经学院企业管理硕士点,2006

[2]Altman Edward I: Financial Ratios, Discriminant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J].Journal of Finance,1968, Sep

[3]周首华:企业财务预警方法与机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11-15

[4]张爱民祝春山许丹健:上市公司财务失败的主成分预测模型及其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1(3)

风险分析的含义篇(3)

关键词:合同管理;风险分析;风险防范

Abstract:Contract management in project management activities of a very important work, runs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project implementation. Each of the construction the main job of the enterprise is how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contract management, avoid and prevent contract risk.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tractor in the contract management of risk, and proposes the risk prevention measures.

Key words:Contract management; risk analysis; risk prevention

中图分类号: TU7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建筑工程承发包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主要通过合同来确定,且充满风险。鉴于建设工程的工期长、技术复杂与建筑产品的单件性,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承包方将面临多方面的风险,比如自然条件的不确定、市场多变、合同不规范及履行不当等。各种风险因素对工程项目的成败和承包商的经济效益造成重大的影响。有效地防范施工合同管理的风险、以防企业利益受损是每个承包方应该重视的问题。但由于当前建筑市场竞争激烈,造成买方市场的严重倾斜现象。同时,因为合同法律环境差,不完善的合同法律体系,以及建筑承包方淡薄的法律意识,使得建筑市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利用苛刻的合同条款把风险转移给承包方是业主的一贯做法,使得风险承担上的严重失衡。面对当前的实际情况,承包方唯有重视合同及合同管理方能有效的降低工程风险,提高企业利润率。

1.工程合同管理中的风险分析

合同作为现代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的主要手段,其签订与履行是企业取得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企业的运营过程基本是签订、履行合同的过程。原则上,合同管理也就是对合同的审批、签订、履行、变更、终止、处理违约等全过程采取组织、计划、控制和监督等管理活动。合同管理过程中的法律风险既有合同自身原因造成的,也有外部因素造成的,即内部法律风险与外部法律风险。

承包方企业法律风险源头就是合同风险,很大程度法律风险均由于合同自身不完善或履行合同过程产生问题而造成的。所以,承包方对合同管理活动在其企业管理中举足轻重,正确面对其在施工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合同管理过程中会出现的法律风险严加防范,对承包方企业健康发展、更好地创造经济效益意义重大。伴随现在日趋激烈的建筑竞争市场,承包方面临工程任务也日趋紧张,而很多承包方合同风险意识淡薄,因此,加强施工合同管理对承包方有效地规避风险非常重要,下面对工程合同管理中的风险进行分析。

1.1固定价格合同所造成的风险

承发包双方采用固定价格合同,在专用条款内对合同价格包含风险范围和风险费用的计算方法进行约定,在约定风险范围内不再调整合同价款,对此种合同形式,承包方所承担的风险最大。首先是包括报价计算偏差、项目漏报在内的价格风险。其次是工程量计算偏差的工程量风险。假如发包方招标时利用初步设计文件,此时承包方对工作量报价进行计算,即使施工图设计已完工,由于投标期太短造成承包方计算不详细,而只是按经验或统计资料对工程量进行估算。此时便限承包方于两难:工作量偏高,则报价无竞争力可言,难以中标;偏低,则自身就承担着亏损风险。

1.2不明确标准所造成的风险

由于建筑产品具有单件性,技术复杂性并包含隐蔽施工等特点,使得工程合同复杂。合同包含很多标准以及细节问题,比如在合同通用条款中明确要求质量不达标地方,必须由承包方重新施工以达到约定标准。一旦在专用条款中没有做出明确具体的约定标准,极易发生返工损失。

1.3支付款风险

按照支付时间划分工程款大致分为预付款、工程进度款、最终结款和退保修金四个阶段。目前,拖欠工程款已经对承包方造成很大困扰,普遍出现垫资施工现象,导致承包方企业正常发展受阻,同时也是为什么“烂尾楼”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发包方信誉度对承包方的工程施工和企业效益的影响举足轻重。但对大多工程合同中这部分条款约定不够明确。特别约定中工程款支付违约索赔条款不缜密、不完整,造成承包方经济纠纷及经济损失的困扰。

1.4合同文件前后不一致造成的风险

合同文件中最具有竞争力要属工程协商、变更等方面的协议和文件,越是签署在后的协议和文件其效力越高。一旦工程管理人员在执行整个合同过程中间,签署不利于自身的与早期文件不一致的文件,即会造成额外的亏损。

1.5工程变更造成的风险

合同执行过程中,由于工程项目的复杂经常会出现工程变更。在施工中,假如承包方针对设计变动、材料设备提出合理的意见,在发包方工程师同意的情况下可变更。但没经工程师允许而擅自变更的,即便合理,承包方还是要对此赔偿损失,还不得到工期顺延。由此看,变更程序上的失误极易造成发包方的反索赔。

2.合同管理中的风险防范

进行合同管理的风险分析就是为了做到降低风险水平或规避风险,降低风险损失水平。分析完主要风险诱因后,要依据不同风险诱因找出相应的风险规避及防范的策略。

2.1完善专用条款

在投标之前,承包方就需要调研并分类该工程项目潜在的风险因素,并在招标答疑中解决各种问题,做到投标无提问,谈判无障碍。双方进行合同洽谈时,可以利用专用条款明确风险范围。只有明确详尽的风险范围,才可保证承包方在合同执行过程中承担尽可能小的意外风险。

2.2保证合同内容准确

因为工程合同条款多样性,各种矛盾和双重含义在所难免,就会造成对同一条款理解却不同。依据一般原则,对合同的正确理解由承包方负责,也就是对自身因理解错误产生报价、方案失误负责。所以,承包方要合同中含义不明、标准不确切之处向发包方提出征询意见,以求得到正确的理解,进而保证合同内容的准确性。

2.3实行合同担保

对于目前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很多发包方要求承包方垫资施工或不支付预付款,大大增加了承包方企业的风险。为保证能够收回所垫付资金,承包方需采取积极措施要求发包方提供担保,并在合同的保证条款中明确担保期限、范围等,对于抵押还要办理抵押登记。采用合同担保形式,能够有效减少拖欠工程款现象,有效降低承包方所承担的风险。

风险分析的含义篇(4)

关键词:风险管理 航标管理 航行

中图分类号:U6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3(c)-0126-01

航标是航行标志的简称,指标示航道方向、界限与碍航物的标志,包括过河标、沿岸标、导标、过渡导标、首尾导标、侧面标、左右通航标、示位标、泛滥标和桥涵标等。是帮助引导船舶航行、定位和标示碍航物与表示警告的人工标志。为各种水上活动提供安全信息的设施或系统。设于通航水域或其近处,以标示航道、锚地、滩险及其他碍航物的位置,表示水深、风情,指挥狭窄水道的交通。永久性航标载入各国出版的航标表和海图。

1 航标风险及其分类

所谓航标风险就是在进行航标项目实施或航标发挥效能过程中,该项目或航标本身遭受到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和人为因素中一种或多种因素引起了经济损失和社会效益的下降,由此而产生的风险称之为航标风险。

而航标风险成因大体可以分为: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认为因素。所谓自然因素就是例如洪水、风暴、地震、生物性风险因素和其他自然现象;经济因素则是例如通货膨胀、经济萧条、税收改变和费用征收等;技术因素一般指技术先进性、技术成熟度、技术标准化、技术适用性等;而人为因素则是例如来自缺乏训练或疲劳人们的错误或疏忽、态意妄为、蓄意破坏和恐怖行为。

对事情的起因和避免而言,人为因素是最重要的作用因素之一,在风险管理体制中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或影响应直接被系统地对待并引起高层管理者的高度重视。整合人为因素相应的技术应被应用。

对于航标风险分类,则可以根据航标风险成因所述,大体四种因素(自然、经济、技术、人为)导致航标风险的存在。因此,航标的风险也大体分为这四类:自然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和人为风险。当然,航标风险的分类标准还有很多,这并不是该文研究的重点,在此该文就不作讨论。

在航标风险定量评估中,人为因素是无法定量分析的,由于这类风险连同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难以量化,该文侧重技术因素形成的风险并进行识别分析和定量评估。

2 航标运行风险管理及其必要性

2.1 航标运行风险定义及内涵

根据前述报告中风险管理的理论,该研究对于航标运行风险进行定义,以此为以后章节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对于该研究的一个内容限定。

航标运行风险指一切导致航标发生风险的一切因素,该文认为这个风险特指航标失常,即航标不能提供正常服务的状态。从而,我们可以航标运行风险定义如下:航标运行风险指导致航标失常或者可能失常的一切因素。

这里面就包括两个方面含义,一个方面航标运行风险是导致失常的因素,这个是可以长期的工作状态进行测度,即可以通过后面将要用到的“维护工作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并可以计算概率的,这个方面的风险我们认为是直接风险。另外一个方面即可能导致航标失常的因素,这个失常难以简单的从工作中进行统计和测度的,这个可能是一个过程,也可能是一个标准等,它的范围较前者广阔,包含了与航标运行有关的直接及间接因素。

2.2 航标运行风险的分类

毫无疑问,根据分类的依据、角度不同,航标运行风险可以有很多种分类方法,下面简单从如下几个方面分类,目的是增进在报告中对于航标运作风险的理解。

(1)从与航标风险(失常)表征的关系,可以划分为直接风险和间接风险。其具体内涵已在定义部分进行分析。

(2)从航标运行失常的原因角度,可以划分为内在风险和外在风险。

这个内在风险有两层含,一层含义将航标作为本体,内在即相对于其自身而言。那么这个内在风险,只要是航标自身的材质、性质等方面存在的风险。第二层含义是航标及维护(即报告所涉及的航标维护部门,航标处)作为本体,这个时候的内在风险含义则包含了与航标安装、维护、管理以及航标自身等因素。

外在风险同样是可以划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以航标自身作为本体,将航标本体之外的一切导致失常的因素认为是外在风险。第二个层次是航标及航标运行管理部门一起作为本体,除此之外的一切导致航标失常的因素为外在风险,比如被撞、台风等对航标导致的航标失常。

例如,电池不足,从上述第一层次看是外在风险,从第二个层次看则是内在风险。

(3)从航标运行的管理过程来看,我们有可以将航标运行风险划分为人为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

在航标运行过程可能导致航标运失常涉及的一切的人的因素是航标运行人为风险。比如发生航标被撞,这个基本属于人为风险,主要是由于过往船只驾驶操控的原因。毫无疑问,作为航标运行控制和管理的主体,以及航标间接交流的对象(过往船只驾驶员),人为风险是最难控制的风险,也是发生最多的风险。

在航标运行过程可能导致航标运失常涉及的技术因素是航标运行技术风险。比如灯栓、电池、材质、水密性等导致航标失常的一切因素。这部分的风险,随着人类技术手段的不断改进,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风险总体而言是在不断降低的。

在航标运行过程可能导致航标运失常涉及的管理因素是航标运行管理风险,这类属于典型的内在风险。主要是指整个管理流程、制度的不完备,导致的航标失常因素。这个是最难被发现的风险,这需要从内部能掌控航标运行管理流程,需要对失常的第一手掌握。个人认为,这类原因在实际中很容易被转嫁给外在风险。

2.3 航标运行风险管理必要性

该研究认为,航标身为一个公共服务设施,航标有着它自身的特殊性;航标在航路上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指引工具,是划分航道的唯一标志;也是对危险水域、不明障碍物的唯一标示。因此,航标对于人们来说,就好比开车时候的红绿灯,双黄线,警示标志等。不能想象,如果航标失常的话,船舶要怎么去航行,怎么去避让。就如同公路上没有了中心线、没有了红绿灯;甚至你连马路都看不出在哪儿。

所以该研究者认为,对航标运行的风险进行管理是一个迫切的话题,运用风险管理的知识,引入到航标管理中,进一步减少航标运行的风险,是航标能更好的为航运服务,为人民服务。

航标运行风险管理将通过一切方法来降低航标风险的过程,在此我们将其理解为能降低航标失常频次、概率的一切方法。显然,从航标运行风险的不同划分角度,有不同的方法、技术、手段来降低航标运行风险。

参考文献

[1] 刘振民.海洋法基本文件集[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2(10).

风险分析的含义篇(5)

【关键词】电力调度;风险管理;防范措施

1 风险管理的定义

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的定义为:当企业面临市场开放、法规解禁、产品创新,均使变化波动程度提高,连带增加经营的风险性。良好的风险管理有助于降低决策错误之几率、避免损失之可能、相对提高企业本身之附加价值。

2 风险的内涵

风险的含义风险和危险是不同的,风险包含着一种不确定性,每个结果的概率是可知或可以估计的,而危险则只意味着一种不好的预兆。因此,有时虽然有危险存在,但不一定要冒此风险,我们要想方设法去改变风险发生的条件,使之不发生,甚至带来转机。综上所述,可以这样定义的风险:风险就是活动或事件消极的,人们不希望的后果发生的潜在可能性。

3 风险管理过程及方法

风险管理过程包括风险规划、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处理几个阶段:

3.1 风险规划

风险规划,指决定如何着手进行风险管理活动的过程。风险规划确定一套完整全面有机配合、协调一致的策略和方法并将风险其形成文件的过程,这套策略和方法用于识别和跟踪风险区;拟定风险缓解方案;进行持续的风险评估,从而确定风险变化情况并配置充足的资源。

3.2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即识别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面临的、潜在的)的所有风险源和风险因素,对它们的特性进行判断、归类,并鉴定风险性质。风险识别的目的是减少的结构不确定性。亦即发现引起风险的主要因素,并对其影响后果做出定性的估计。

3.3 风险分析和评价

风险分析和评价是在对风险进行识别的基础上,对识别出的风险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估计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范围、风险严重程度(大小)、变化幅度、分布情况、持续时间和频度,从而找到影响安全的主要风险源和关键风险因素,确定风险区域、风险排序和可接受的风险基准。在分析和评价风险时,既要考虑风险所致损失的大小,又要考虑风险发生的概率,由此衡量风险的严重性。

3.4 风险处理

风险处理就是对风险提出处置意见和办法。通过对风险识别、估计和评价,把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严重程度以及其他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就可得出发生各种风险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再与公认的安全指标相比较,就可确定的危险等级,从而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以及控制措施应采取到什么程度。人们想出种种办法来对付风险,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风险管理的一条基本原则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保障。对风险的处理有回避风险、预防风险、自留风险和转移风险等四种方法。

4 调度班风险管理

电网调度是对电网运行进行组织、指挥、指导和协调,使电网安全、优质、经济运行的一个机构。电力调度人员就是电力系统的指挥者,他们承担着其管辖范围之内的电力供应安全、可靠以及经济之重任。电力调度人员的日常工作就是检查电力系统的运行情况,电力调度指令,如果出现调度误操作和安全事故误处理,则会导致电力设备的严重损坏,甚至是人身伤亡,给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损失和社会影响。对调度班进行风险管理,有利于提高调度班对电网的运行管理水平,对于保证电网安全、优质、经济运行,推进调度管理体系化、规范化、指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笔者总结多年来在调度安全运行方面的实践经验,分析了影响电网调度安全生产的因素,对调度班的日常工作进行了风险评估。查找出危害共63个,其中超过 400分的非常高风险危害0个(考虑放弃、停止);200 至 400分段高风险危害 0个(需要立即纠正);70 至 200分到中风险危害共0个(需要纠正);20至70分的可能风险危害共32个(需要关注);20分以下的可接受的风险危害共 31个(容忍)。

5 结束语

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的生命线,是电网调度工作的重中之重。安全生产,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安全生产工作不允许有丝毫的松懈,电力调度的安全形势仍相当严峻,必须坚决与“违章、麻痹、不负责任”三大安全敌人作斗争。牢固树立“食不甘味,寝不安席,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责任意识,树立“一切事故皆可以防范”的安全理念,加强和规范电力调度的安全管理以及调度员安全教育和岗位技术培训,完善各项事故预案、应急预案,做好各项工作危险点分析、加大班组考核力度,对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违章行为及时纠正、分析、落实整改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万千云,等,编.电力系统实用使用技术问答[M].2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风险分析的含义篇(6)

随着宽带网络和用户规模的不断增长,用户对宽带接入业务的高可用性要求不断增强,对电信运营商在IP城域、接入网络和支撑系统提出了更高的安全性要求。本文从信息安全管理的理念、方法学和相关技术入手,结合电信IP城域网,提出电信IP城域网安全管理、风险评估和加固的实践方法建议。

关键字(Keywords):

安全管理、风险、弱点、评估、城域网、IP、AAA、DNS

1信息安全管理概述

普遍意义上,对信息安全的定义是“保护信息系统和信息,防止其因为偶然或恶意侵犯而导致信息的破坏、更改和泄漏,保证信息系统能够连续、可靠、正常的运行”。所以说信息安全应该理解为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通过一系列的安全管理活动来保证信息和信息系统的安全需求得到持续满足。这些安全需求包括“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防抵赖性”、“可追溯性”和“真实性”等。

信息安全管理的本质,可以看作是动态地对信息安全风险的管理,即要实现对信息和信息系统的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标准ISO15408-1(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和评估规则),给出了一个非常经典的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模型,如下图一所示:

图一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模型

既然信息安全是一个管理过程,则对PDCA模型有适用性,结合信息安全管理相关标准BS7799(ISO17799),信息安全管理过程就是PLAN-DO-CHECK-ACT(计划-实施与部署-监控与评估-维护和改进)的循环过程。

图二信息安全体系的“PDCA”管理模型

2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主要步骤

如图二所示,在PLAN阶段,就需要遵照BS7799等相关标准、结合企业信息系统实际情况,建设适合于自身的ISMS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MS的构建包含以下主要步骤:

(1)确定ISMS的范畴和安全边界

(2)在范畴内定义信息安全策略、方针和指南

(3)对范畴内的相关信息和信息系统进行风险评估

a)Planning(规划)

b)InformationGathering(信息搜集)

c)RiskAnalysis(风险分析)

uAssetsIdentification&valuation(资产鉴别与资产评估)

uThreatAnalysis(威胁分析)

uVulnerabilityAnalysis(弱点分析)

u资产/威胁/弱点的映射表

uImpact&LikelihoodAssessment(影响和可能性评估)

uRiskResultAnalysis(风险结果分析)

d)Identifying&SelectingSafeguards(鉴别和选择防护措施)

e)Monitoring&Implementation(监控和实施)

f)Effectestimation(效果检查与评估)

(4)实施和运营初步的ISMS体系

(5)对ISMS运营的过程和效果进行监控

(6)在运营中对ISMS进行不断优化

3IP宽带网络安全风险管理主要实践步骤

目前,宽带IP网络所接入的客户对网络可用性和自身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需求越来越高,且IP宽带网络及客户所处的信息安全环境和所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又在不断变化。IP宽带网络的运营者意识到有必要对IP宽带网络进行系统的安全管理,以使得能够动态的了解、管理和控制各种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

由于网络运营者目前对于信息安全管理还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和人才队伍,所以一般采用信息安全咨询外包的方式来建立IP宽带网络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此类咨询项目一般按照以下几个阶段,进行项目实践:

3.1项目准备阶段。

a)主要搜集和分析与项目相关的背景信息;

b)和客户沟通并明确项目范围、目标与蓝图;

c)建议并明确项目成员组成和分工;

d)对项目约束条件和风险进行声明;

e)对客户领导和项目成员进行意识、知识或工具培训;

f)汇报项目进度计划并获得客户领导批准等。

3.2项目执行阶段。

a)在项目范围内进行安全域划分;

b)分安全域进行资料搜集和访谈,包括用户规模、用户分布、网络结构、路由协议与策略、认证协议与策略、DNS服务策略、相关主机和数据库配置信息、机房和环境安全条件、已有的安全防护措施、曾经发生过的安全事件信息等;

c)在各个安全域进行资产鉴别、价值分析、威胁分析、弱点分析、可能性分析和影响分析,形成资产表、威胁评估表、风险评估表和风险关系映射表;

d)对存在的主要风险进行风险等级综合评价,并按照重要次序,给出相应的防护措施选择和风险处置建议。

3.3项目总结阶段

a)项目中产生的策略、指南等文档进行审核和批准;

b)对项目资产鉴别报告、风险分析报告进行审核和批准;

c)对需要进行的相关风险处置建议进行项目安排;

4IP宽带网络安全风险管理实践要点分析

运营商IP宽带网络和常见的针对以主机为核心的IT系统的安全风险管理不同,其覆盖的范围和影响因素有很大差异性。所以不能直接套用通用的风险管理的方法和资料。在项目执行的不同阶段,需要特别注意以下要点:

4.1安全目标

充分保证自身IP宽带网络及相关管理支撑系统的安全性、保证客户的业务可用性和质量。

4.2项目范畴

应该包含宽带IP骨干网、IP城域网、IP接入网及接入网关设备、管理支撑系统:如网管系统、AAA平台、DNS等。

4.3项目成员

应该得到运营商高层领导的明确支持,项目组长应该具备管理大型安全咨询项目经验的人承担,且项目成员除了包含一些专业安全评估人员之外,还应该包含与宽带IP相关的“业务与网络规划”、“设备与系统维护”、“业务管理”和“相关系统集成商和软件开发商”人员。

4.4背景信息搜集:

背景信息搜集之前,应该对信息搜集对象进行分组,即分为IP骨干网小组、IP接入网小组、管理支撑系统小组等。分组搜集的信息应包含:

a)IP宽带网络总体架构

b)城域网结构和配置

c)接入网结构和配置

d)AAA平台系统结构和配置

e)DNS系统结构和配置

f)相关主机和设备的软硬件信息

g)相关业务操作规范、流程和接口

h)相关业务数据的生成、存储和安

全需求信息

i)已有的安全事故记录

j)已有的安全产品和已经部署的安全控制措施

k)相关机房的物理环境信息

l)已有的安全管理策略、规定和指南

m)其它相关

4.5资产鉴别

资产鉴别应该自顶向下进行鉴别,必须具备层次性。最顶层可以将资产鉴别为城域网、接入网、AAA平台、DNS平台、网管系统等一级资产组;然后可以在一级资产组内,按照功能或地域进行划分二级资产组,如AAA平台一级资产组可以划分为RADIUS组、DB组、计费组、网络通信设备组等二级资产组;进一步可以针对各个二级资产组的每个设备进行更为细致的资产鉴别,鉴别其设备类型、地址配置、软硬件配置等信息。

4.6威胁分析

威胁分析应该具有针对性,即按照不同的资产组进行针对性威胁分析。如针对IP城域网,其主要风险可能是:蠕虫、P2P、路由攻击、路由设备入侵等;而对于DNS或AAA平台,其主要风险可能包括:主机病毒、后门程序、应用服务的DOS攻击、主机入侵、数据库攻击、DNS钓鱼等。

4.7威胁影响分析

是指对不同威胁其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评定,作为下一步是否采取或采取何种处置措施的参考依据。在威胁影响分析中应该充分参考运营商意见,尤其要充分考虑威胁发生后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和信誉影响。

4.8威胁可能性分析

是指某种威胁可能发生的概率,其发生概率评定非常困难,所以一般情况下都应该采用定性的分析方法,制定出一套评价规则,主要由运营商管理人员按照规则进行评价。

风险分析的含义篇(7)

一、命题规律

自然科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文或选段的内容往往是一些重大的、前沿性的、成果价值高的发现或发明,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天文地理、生物化学、环境保护、生命科学、微电光电等,无所不包。其文字较为简洁,篇幅一般在1000字左右,但是信息密集的程度非常高,信息容量大。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重点考查考生对知识的认识、对信息的筛选和对文章内容的评价、评判的能力。题型以单项客观选择题为主,但部分省市也采用客观选择与主观简答混合的题型。

二、解题方法

从表达方式上看,自然科学类文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议论性,一类是说明性的。对于议论性的自然科学类文本,要弄清主要观点,弄清材料与观点、论证方法与结构等的关系;对于说明性的自然科学类文本,要弄清说明对象、特征,厘清说明顺序、方法,体会关键语句。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抓概念,把握中心论点,领会观点与材料的关系。(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可采用以下方法:①前后勾连,即根据文章整体性的原则,将上下文勾连在一起,从文章的主旨出发,正确领会概念的含义。②表里参验,即根据由表及里的原则,根据作者遣词用语的意图,从概念的语表含义进而抽象出文中所表现的内在的深刻的含义。(2)把握中心的方法主要有三:①摘句法,即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②合并法,即在各层意思组成中心时,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③提炼法,即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另外,考生要特别注意标题,因为自然科学类文本的标题往往就是文章的论点,抓住了标题,也就抓住了论点。

2.梳脉络,把握结构方式,理清文章思路。议论性的自然科学类文本常见的结构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握了这些要素,就可以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考生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1)扣中心,以纲带目。中心句是语段的“总纲”,分析语段结构,如果语段有中心句,必须首先找准中心句。(2)理思路,弄清结构。语段的结构形式不外乎两种:一是纵向结构,一是横向结构。弄清结构形式,语段的层次便基本明晰了。(3)抓标志,分析结构。自然科学类文本中常运用一些关联词语或关键词语表示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如“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或问题的几个方面,是并列关系;“总之”“由此可见”表示结论,一般是分总关系。(4)抓句子语意间隙,分析结构。有些语段,既无关联词语,又无外在的形式标志,考生分析其结构时,就要认真研究各句内容,揣摩它与前后相邻句子语意的疏密度。彼此语意关系最近、间隙最小、结合最紧的,便是最后一个层次;彼此语意关系最远、间隙最大、结合相对松散的,便是语段的第一个层次。

3.明特点,揣摩语言含义,推测作者写作意图。自然科学类文本的语言一般都很准确、严谨,有一定深度。考生只有认真揣摩其语言的深刻含义,才能深刻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考生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统观全文,筛选出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语句。这主要是抓“文眼”,抓关键句和中心句。比如,有些抒情性语句往往比较明显地表现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议论性文字中的中心句、关键句或论据前后的总括性语句也往往反映了作者的基本思想倾向。(2)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态度。作者写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文章内容,因而阅读时,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3)通过对文中不同观点、不同态度的比较来辨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4)借助材料的背景知识,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如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的有关注释等。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胆固醇水平过低

可能增加患癌风险

研究人员表示,尽可能地降低胆固醇水平可能会降低罹患心脏病的风险,但却要付出代价:因为胆固醇水平过低可能会增加罹患癌症的风险。虽然研究结果并没有显示他汀类药物本身会导致癌症,但服用此类降低胆固醇药物的患者罹患癌症的风险确实要稍高一些。

研究人员发现,低密度脂蛋白(简称LDL,即所谓的坏胆固醇)水平极低的患者与那些LDL稍高的患者相比,癌症患病率高1/1000。波士顿塔夫茨大学医学院的理查德・卡拉斯博士和他的同事在《美国心脏病学院周刊》上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他们并没有直接接触患者,而是用了被称作“汇总分析”的方法,对约4.11万名服用23种他汀类药物的患者的病例进行了研究。卡拉斯在一份声明中说:“事实证明,他汀类药物在降低心脏病风险方面的好处显而易见;然而,利用他汀类药物降低LDL在某些方面仍有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

一些专家警告说,民众可能会误解该研究的意义。位于布鲁克林的纽约州立大学南部医疗中心的他汀类药物专家约翰・卡罗萨博士在《美国心脏病学院周刊》上发表评论说:“对这种事必须谨慎,因为真的会有人由于害怕导致癌症而停止服此类药物,导致心脏病发病而死亡。”他汀类药物是全球最畅销药之一,为制造商带来数十亿美元的收入。此类药物能够降低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此外,有证据表明,这类药物还有其他意想不到的好处,例如降低流感、肺炎和吸烟所导致的死亡风险。专家认为,他汀类药物的一些好处可能源于药物对体内炎症的治疗作用。然而,胆固醇水平极低的病人罹患帕金森病的风险可能会高于胆固醇水平正常的人。此外,他汀类药物还会对肝脏和肌肉造成损伤。

卡拉斯的研究使得人们对他汀类药物又多了一份担忧:癌症。拉罗萨表示,他汀类药物即便会增加罹患癌症的风险,总的来说风险还是比较低的。相比较来看,患心脏病的风险则紧要得多。

(选自《中国社区医师》2007年第19期)

1.根据文中信息,关于“胆固醇水平过低”对人体造成的影响,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胆固醇水平过低可能会降低罹患心脏病的风险。

B.胆固醇水平过低可能会增加罹患癌症的风险。

C.胆固醇水平过低的患者比胆固醇水平稍高的患者癌症的患病率高。

D.胆固醇水平过低的人罹患帕金森病的风险高于胆固醇水平正常的人。

2.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

A.为了研究胆固醇水平高低对人体的影响,卡拉斯博士和他的同事对4.11万名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进行了研究。

B.卡拉斯博士认为对利用他汀类药物降低胆固醇水平的利弊问题,仍有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

C.卡罗萨博士担心可能会有人由于害怕导致癌症而停止服用他汀类药物,因而导致心脏病发作而死亡。

D.卡罗萨博士表示,因服用他汀类药物而罹患癌症的风险比较低,相比而言,罹患心脏病的风险则紧要得多。

3.下列根据原文所作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可能地降低胆固醇水平的好处是可能会减少患心脏病的危险,但缺点却是可能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B.他汀类药物对体内炎症有治疗作用,能降低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以及有其他意想不到的好处,但也会对肝脏和肌肉造成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