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风险决策分析

风险决策分析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5 16:30:04

风险决策分析

风险决策分析篇(1)

关键词:风险决策 效用理论 前景理论

一、概述

期望效用理论,是人们惯用的风险决策分析方法,本文通过引入几种经验主义的效应,对这种传统的理性选择的规范模型进行批判,指出了其中错存在的缺陷不足,进而提出了一种风险选择的替代模型——前景理论。最后文章还讨论了前景理论如何说明观察到的风险态度,以及因参照点转移而导致的选择问题的二中择一表达,并勾画出当前处理的几个扩展。

对期望效用理论的批评

期望效用理论应用于前景选择是基于下列三条原则的:

1.期望:前景的整体效用,用U来表示,就是所有结果的期望效用。

2.资产整合:如果期望资产的效用大于资产的单独效用,则这个组合是可以被接受的。

3.风险厌恶:假设人们更偏好于确定的资产。

二、经验主义效应

接下来文章论证了违背期望效用理论这些原则的几种现象。

1.确定效应

所谓确定效应,就是在确定的收益和“打赌”之间,做一个抉择,多数人会选择确定的收益。用一个俗语概括就是“落袋为安”,用一句话打比方就是“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正所谓见好就收。本文列举了一些实例,说明相对于将一个最初不确定的前景改变为更加不确定的前景,将一个确定收益的前景改变为可能的前景,会产生更大程度上的愿望减少。并且对期望效用理论的有效性提出了几点质疑。

2.反射效应

当一个人在两种损失中进行抉择时,会激起他的冒险精神。在确定的损失和“打赌”之间,做一个抉择,多数人会选择“赌”,这就是“反射效应”。这也就是所谓的“两害相权取其轻”。由于人们对不确定的较大损失的偏好大于对确定的较小损失的偏好,所以期望效用理论的结果可能违背人们真实的意愿。

3.概率保险

安装防盗自动警铃、更换旧轮胎、长期吸烟者决定戒烟都可以看作概率保险。保险人通常更偏好提供范围有限的、较低或者零扣除的保单,而不是更大范围的、较高扣除的可比保单,这不同于风险厌恶。

4.隔离效应

为了使选择变得简单,人们通常会自动排除二者相似的部分,而将精力集中于二者不同的部分。而这种对待问题的方法可能会引起不一致的偏好,因为对于同一种期望,可以将其按不同方法,分为不同种类的,共有的和不同的部分,不同的分解有时会导致不同的偏好。将这种现象称就被称为隔离效应。偏好的改变是因为对特别重大事件的喜爱,但它有可能会违反期望效用理论分析的基本假定,即不同效用之中的抉择仅被最终的概率决定。

以上几种经验主义效应都对期望效用论的可行性提出怀疑,这些效应使期望效用理论作为一种描述性模型看来是失效了得。

三、前景理论的提出

前景理论是描述性的一个决策性模型,它首先假设风险决策过程可分为编辑和评价两个部分。在编辑阶段,人们凭借“框架”(frame)、参照点(reference point)等采集和处理信息;在评价阶段则主要依赖价值函数(value function)和主观概率的权重函数(weighting function)对信息进行判断。价值函数是经验型的,它有三个特征,一是大多数人在面临确定收益时是风险规避的;二是大多数人在面对损失时是风险偏爱的;三是人们对损失比收益更敏感。所以,人们在面对收益时往往是小心谨慎的,不愿承担风险;而在面对损失时会不甘心,所以容易激进冒险。人们对损失和收益的敏感程度不同,损失时的痛苦感会大大超过获得时的喜悦。

1.价值函数

价值的载体是财富或福利的变化,而不是最终拥有多少。人们在面对收益时规避风险,而在面临损失时则偏爱风险,而损失和获得又都有相对于的参照点,所以,改变人们在评价事物时所选取的观点,会改变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

比如M公司面临两种投资决策,投资方案A会获得肯定的盈利400万,投资方案B有50%的可能性盈利600万,50%的可能盈利200万。这时候,若公司的盈利目标比较低,比方说是200万,那么方案A看起来会多赚了200万,而B则是只会刚好达到目标,或者多盈利400万。A和B看起来都是获得,这时候员工可能不愿冒风险,而更倾向于选A方案;而如果公司的目标定得较高,比如说600万,那么方案A就像是少赚了100万,而B可能刚好达到目标,或者少赚400万,这时候两个方案都会损失,所以员工反而会抱着试试也可能可以达到目标的心理,更倾向选择有风险的B方案。可见,公司可以通过改变盈利目标进而改变员工对待风险的态度。

2.权重函数π(p)

在前景理论中,每一个结果的价值都要乘以决策权重。人们会倾向于高估低概率的事件、低估中高概率的事件,在中间阶段人们对概率的变化则相对不太敏感。对极低概率的事件赋予0的权重,而对概率极高的事件赋予1的权重。

设立一个决策权重函数概率p的非线性函数,该函数单调上升,它给小概率事件较多的权重,给大概率事件特别小的权重。

决策权重函数具有以下特点

(1)决策权重不是概率,不符合概率公理。

概率公理:一次随机抽样中最容易出现的事件是概率最高的事件。也可以反过来表述为:一次随机抽样中概率最高的事件是最容易出现的事件。

(2)π(p)是p的增函数,且π(0)=0,π(1)=1,可见不可能事件的偶发性被忽略,而且度量是标准化的。

(3)决策权重更倾向于高估小概率的事件(π(P)>P)和低估高概率的事件(π(P)

权重函数可以解释人们面对80%的概率赢300,以100%的概率赢200时,人们往往选择后者的现象。80%的概率因权重函数而使真实概率减少,而100%的概率却不变,人们趋于选择确定性的结果。

权重函数还能够对一些常见的经济行为提出较合理的解释,比如人们喜欢购买,即使赢得大奖的概率极低;人们也可能会过度支付车辆运输保险费。

四、对前景理论的讨论

1.风险态度

在前文所提的阿莱斯实例中所观察到的偏好占优形式可以得出:只要两个结果的v比率受到各自的π比率的限制,那么期望效用理论就会以上述方式被违背的。

在给定损失概率超估时,就可以根据前景理论来证明为什么常规保险的偏好胜过概率保险的,即如果(-x,P)与(-y)是无差异的,那么(-y)的偏好胜过(-x,P/2;-y,p/2;-y/2;1-p)。

2.参照点的转移

风险决策分析篇(2)

近年来,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越来越关注决策者行为因素对决策的影响[1]。Simon(1988)最早提出有限理性决策理论,认为完全理性只是一种假定的理想状态,决策者追求理性却并非最大限度追求理性,追求满意标准而不是最优标准[2]。Hammond等人(1989)认为部分决策者甚至是单纯凭直觉进行决策,追求自身认为满意的利润,往往不是科学最优化的利润[3]。Tversky等人(1988)认为很多情况下,决策者连自身有限理性也忽视不用,而是凭借过往经验来对目前面临问题进行决策[4]。Robbins(2005)认为人存在理性、有限理性、直觉三种类型,其中理性即假设决策者的决策是追求特定条件的价值最大化[5]。Shull(1970)等人认为理性研究的问题往往是具有各种假设条件限制的简单的、可测量问题[6],但决策者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的问题并不能完全满足假设条件,单从理性角度进行研究,会导致研究的结果与实际存在严重偏差。刘作仪等(2009)指出根源在于运作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忽略了人的因素,因此使得研究的价值大打折扣,明确地提出了行为运作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7]。在行为供应链的研究中,以研究包含不同风险态度决策者的供应链契约机制构建方面的文献较为多见,其普遍的研究假设是风险偏好者倾向于多订货。Giannoccaro(2004)[8]、叶飞(2006)[9]、桑圣举(2008)[10]和袁润松(2009)[11]等在研究收入共享契约模型时认为:风险追寻者对市场前景乐观,倾向于加大订货量,风险厌恶者市场前景不乐观,倾向于减少订货量。但事实上,这一重要研究假设并没有得到确切的证实,尤其在不同的风险情境下,供应链中不同风险态度的决策者的订货决策行为研究显得比较欠缺。Hollenbeck J.R.(1994)[12]、Slattery J.P.(2002)[13]等发现人们在动态情景下的风险决策行为与在静态情景中观察到的风险决策行为存在显着的差异。同时,心理学家Lichtenstein(1971)最早发现了风险偏好逆转现象[14],风险偏好会随着不同场合及不同决策情景而变化,风险偏好逆转是值得关注的研究问题。由此,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尝试使用实验的研究方法分析在不同的风险情景下零售商风险态度对其订货决策的影响及其偏好逆转现象。

2 实验情景设计与实施

2.1 实验简介本实验改进了MIT的“啤酒游戏”,研究的对象为具有一个生产商和一个零售商的两级供应链。实验首先通过对被试进行风险态度测试,筛选出具有明显风险偏好和风险规避特征的被试扮演零售商,风险中立的被试扮演生产商;其次,设置了相应的实验情景,并采用Excel辅助实验,对数据进行收集;最后,使用SPSS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不同风险态度的零售商的订货决策行为。实验假设生产商产能有限,市场需求在一定范围内随机波动。零售商需要对每周的订货进行决策,生产商需要做出生产决策。

2.2 情景设置为模拟在正常、利好和不利的情景下需求的波动,由计算机在预设区间随机产生需求数据。其情景设置和市场需求波动如下所示。(1)第1~10周:市场需求正常(前6周数据主要用于让被试适应实验);(2)第11~16周:利好因素出现(可预知因素,提前告知,假设世界杯比赛到来);(3)第17~20周:利好因素影响结束,需求恢复正常水平;(4)第21~26周:不利因素出现(不可预知因素,突然出现,假设政策严查酒后驾驶);(5)第27~30周:不利因素影响结束,需求恢复正常水平。

2.3 样本选择本项研究选取的被试是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具备供应链管理专业知识的学生,通过发放问卷对被试进行风险态度的测试。预测试发放问卷80份,回收7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3.8%。结合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风险态度量表,修正原有的题项;正式测试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73份,回收率93.2%;有效问卷339份,占回收问卷90.8%;经过计算筛选后,选取被试人员共计178人,其中男98名,占55%,女80名,占45%,组合成89组进行实验,实验后回收实验数据表,严格审核并剔除无效数据后,共有53组有效数据。特别地,订货决策属于操作层决策,其决策者为基层工作人员,其年龄、思维和行为模式与大学生较为接近,故选取大学生作为被试。同时,国内外学者在管理科学方面的研究大多采用学生样本,主要取决于学生样本的可获得性。关于学生样本的代表性问题,国外学者Hodgkinson等人研究框架效应与战略决策关系时,同时采用学生样本和企业样本,发现两者并无明显区别[15]。国内学者张文慧等人在研究决策者认知特征对决策过程和战略抉择的影响时,也采用了部分企业样本与学生样本对比,发现数据并无明显区别[16],因此,本实验采用大学生作为研究样本具有一定代表性。

2.4 角色设置对被试人员进行风险测定后,选取具有明显风险偏好(P型)及风险规避(A型)者扮演零售商,选取风险偏好为中性(M型)的被试扮演生产商,组合成M-P、M-A两种不同的供应链。

3 数据收集与分析零售商和生产商做完决策后在已经设计好的Excel表格中相应位置输入决策数据,计算机程序会自动记录下数据并保存成数据表形式,实验结束后,对原始数据表进行回收。实验后收集数据表并通过SPSS进行统计分析。

3.1 订货量分析在对各周期的数据进行比较中发现,大体上两种类型的零售商在订货决策上具有一致性,都围绕市场需求量上下波动(如图1所示),在不同因素影响下存在周期性差异。在适应期(1-6周)市场需求持续稳定时,零售商都趋向于减少订货量,甚至出现风险偏好的零售商(下称偏好者)比风险规避的零售商(下称规避者)订货更少的情况。这跟多数研究中认为风险偏好的零售商会倾向于多订货的研究假设不完全一致。当预期会出现利好因素时,规避者的订货量均值出现高于偏好者的情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利好因素持续期间(11~16周),偏好者对市场需求波动的反应较规避者敏感(MP=40.44,MA=40.68,SDP=7.05,SDA=6.43,离差率VP=0.174,VA=0.158),在不利因素持续期间(20~26周),偏好者存在同样的敏感状况,但订货均值高于规避者(MP=10.79,MA=9.23,SDP=3.62,SDA=2.94,VP=0.335,VA=0.319)。这充分表明了风险偏好零售商的订货波动大,而不一定订货量大。在利好因素作用下,偏好者订货比规避者少。这是因为规避者害怕缺货损失,因此更倾向于多订货。而偏好者由于能更好地承担损失风险,因此订货量反而较小;在不利因素的作用下,偏好者往往过于自信而低估了市场的不利因素,订货量较规避者大。规避者则因为害怕库存损失,而减少了订货量。对比有利时期和不利时期的离差率,可以发现不利时期的离差率接近利好时期的2倍,表明零售商面对不利的环境,订货决策的波动性更大。 为了更进一步分析样本的差异,对实验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首先对偏好者和规避者的订货量做方差齐次性检验,两个样本的显着性水平为0.314,大于0.05,表明具有方差齐次性;再结合表2中假设方差相等的数据分析,偏好者订货量与规避者之间的差异显着水平为0.037

风险决策分析篇(3)

关键词:互联网保险;风险;解决方案

互联网的发展为几乎所有传统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传统保险行业不断经受着冲击与挑战,其线下运行的模式已经逐步被互联网保险的运行模式所替代。

1互联网保险发展的特点

顾名思义,保险是一种为个人、单位提供的一种付费交换服务保障的形式,通常情况下由个人或单位付出一定费用,由国家或大型企业银行做背景的保险公司为个人或单位承担风险赔付的业务。伴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信息技术的创新,保险也由原有的线下操作模式向互联网形式转变。这种保险方式的转变更大程度上提高了保险行业的普及程度,加大了保险行业的受众群体,拓宽了保险行业的业务范围。在《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报告》中,把互联网保险界定为保险公司或者保险中介运用网络技术来为消费者们进行相应的服务,从而在网上开展相关业务;在网上销售有关方面的产品,并经过第三方来收取相应的费用。从运行特点来看,互联网保险具有以下几方面基本特征。互联网保险依然需要依托于保险机构本身,是基于第三方支付及线上申请与线下办理相结合的运营方式。线上申请主要通过电子商务公司、公司及其他类型的融资公司或融资机构通过利用大数据、信息传输技术等来实现。大部分互联网保险采用的方式是在互联网上吸收资金的同时,又将资金应用于互联网投资,因而互联网保险的资金链与互联网金融存在共生关系,这一共生关系导致了互联网保险在承担传统保险业风险的同时,也必须承担互联网金融的部分或全部风险。互联网保险从其本质而言,依然是一种保障服务的运营方式。与传统保险企业的业务形式大致相同,互联网保险同样也是在收纳保险金的同时,为个人或企业提供不同形式的保障服务。互联网保险行业与客户之间并不是一种简单的P2P模式,而是一种基于保险公司自身长期的服务保障体系,与其他类型的网上金融业务相比,保险公司的信誉度尤为重要。从受众客户角度来看,互联网保险是保险行业发展与网络金融业发展相结合的一个必然趋势和重要补充。在业务发展过程中,互联网保险扩展了保险公司的地域优势,对于保险客户而言,空间上的距离已经不能成为互联网保险行业业务投保的阻碍,互联网保险可以让客户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通过上传相关证件、提交相应材料,接受保险服务。互联网保险行业自身又依托不同产品和不同服务的独有特点,整合互联网保险业务,将互联网保险的业务风险调整为一种可控的状态。网络大数据的运用对于互联网保险行业风险的控制有着极大的帮助,并且该模式也使得保险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有了极大提高。比如,通过购车渠道的大数据管理、交通信息的大数据管理可以促进互联网保险行业在进行车辆保险的同时,对车辆的情况进行综合了解,进而降低互联网保险的风险。毫无疑问,互联网保险是保险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互联网保险为传统保险业提供了更广大的市场范围,让传统保险在互联网模式下获得了新生。

2互联网保险面临的风险

互联网保险发展至今已有十几个年头,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导致了互联网保险所面临风险的加剧。

2.1信息数据的真伪性风险

保险公司办理业务一般情况下是通过业务员与客户之间直接签订保险合同,客户则需当面提供相关佐证材料,比如体检证明、车辆相关证明等。在此过程中,客户提供的相关证明存在造假的可能,且保险及公司核验证件真伪的能力也有待加强。在互联网保险时代,互联网保险业务的信息数据来源主要依托于互联网的大数据信息。但是,大数据信息由于信息孤岛等各方面原因从而导致数据信息不完善、不准确等问题直接影响了互联网保险的相关产品决策,增大了互联网保险业务面临的风险。

2.2互联网产品设计中存在的风险

保险作为一种商品服务,摸不到也看不着,没有任何实体,具有无形特性。保险产品所提供的往往是一个较长时间段内的保障服务,具有长期可持续性。由于某些特殊情况下很难界定所保险产品的完好程度,保险产品同样也具有模糊性。以上的多种特性直接导致了保险产品本身的复杂性特点。再加上通过公司在互联网上进行发售,就使得互联网保险业务在网上的销售具有极大的不可测控性,而这种不可测控性又同时具有长期性的特点,会伴随着一个较长的周期过程中逐渐显现。在这些情况下,如何规避潜在风险,如何合理设定互联网保险产品的服务内容与定价就变得越来越困难。

2.3互联网保险的服务风险

互联网保险与传统保险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不再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客户可以在任何时间段、任何地点申请想要的互联网保险服务。对于互联网保险行业而言,逐步扩增的网络用户直接导致了保险公司的业务量增加;业务量的增加也同时会面临着业务理赔数量及投诉数量的增加。互联网保险理赔同样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就极大地挑战了互联网保险行业的业务拓展能力、现场勘查能力及实际理赔结算能力等一系列的工作能力。在理赔工作量增长的同时,伴随着工作量的增加,客户对保险公司的投诉量也随之激增,给保险业务的开展带来更多风险困扰。从客户角度而言,互联网保险行业的业务开展直接体现为申请保险服务与原先相比容易许多,可以依据自身的需要随时申请,并且会有网络保险服务人员进行全天候一对一的主动服务,方便快捷。但是当客户提出理赔的时候,往往将会耗时很长,手续十分烦琐。同时受限于时间和地域,保险理赔业务往往不能得到及时处理与赔付,进而严重影响了客户对互联网保险乃至整个保险行业信任度。对于互联网保险行业而言,由于其过于注重保险业务的销售量,为提高销售业绩从而对业务开展尽可能简化业务办理流程;又或者通过有意无意拖延甚至拒绝保险理赔的手段来降低风险,是国内所有保险公司的不可言说的通病。

2.4互联网保险的概念混淆风险

互联网保险从本质上是一种保险活动,也就是由客户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不间断地付出合适的费用,互联网保险行业或者保险公司对其提供风险赔付。传统保险或者互联网保险开展的前提是客户付出购买服务的费用,保险公司则提供风险赔付服务,这是一项正常的商业业务往来,与慈善扯不上任何关系。它既不是所谓互助,也不是所谓众筹。以某宝的互助宝为例,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保险,充其量是互联网上的互助关系。这种概念上的混淆直接导致了真正的互联网保险的客户群体受到了冲击的同时,互助宝的受众又认为自己已经投了保险,而理应享受保险服务,在需要赔付的时候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

2.5理财风险与法律风险

最原始的保险行业并不存在理财问题。直到十几年前,保险公司在出售保险服务的同时,开始增添了理财服务。由于投保客户经常会有保险服务周期过长,如未发生风险可能就浪费了持续投保费的顾虑,最初的理财服务由此应时而生,主要目的是为了安抚客户的顾虑。后续发展中,理财的收益随之越来越高,甚至出现理财服务成为主打,保险则成为其附加功能。互联网保险是兴起于理财之后,承袭了理财与保险相结合的方式。与传统保险业相比,互联网保险更加注重理财,往往能够提供更大的收益。同时,理财服务的投资属性也直接导致了互联网保险行业自身的投资风险。为了实现向客户许诺的理财收益,互联网保险行业更加注重与互联网金融的合作运营,从而造成互联网保险行业面临的风险不断加大。在现阶段,我国并没有正式的投资理财相关法律,只是通过一些暂行办法来进行约束,整个互联网金融很不规范。同时,我国保险方面的相关法律只是针对传统保险公司相关业务方面建立的,而对于互联网保险理财则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以至于当前互联网保险行业及互联网金融业的乱象频出,严重制约了互联网保险行业的发展。

3互联网保险行业的风险解决对策

互联网保险是传统保险行业的一个良性补充,从广义上看互联网保险行业的发展是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是互联网科技创新为传统保险行业开辟的新领域和新的业务增长点。同时,互联网保险也为保险行业开辟了新的战场,增添了更多风险点。从我国当前的互联网保险发展态势来看,互联网保险行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风险还很严峻。在此情况下,可以通过如下对策来规避相应风险,保持互联网保险行业的经营活力。

3.1提高互联网大数据技术

从互联网技术角度来看,大数据的完善与安全性是保障互联网保险行业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数据的不断完善直接影响到互联网保险行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大数据的安全性的发展在保障了客户信息安全的同时,也增强了互联网保险行业自身的竞争能力。互联网保险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数据支持,互联网保险行业最珍贵的发展积累也是数据。

3.2产品的设计与创新

目前来看,互联网保险行业的产品设计无外乎一个模式和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模式显然是其收费模式;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互联网保险行业的理财计划,另一个则是互联网保险行业的保险计划。互联网保险行业必须要针对不同客户群体、不同社会群体,同时结合客户群体的需求,不断调整产品的组合方式,做到与时俱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更。

3.3强化互联网保险的概念

要将互联网保险与其他的网络众筹等模式区分开来,全面提升互联网保险的赔付能力、赔付效率和赔付力度。从法律的角度保障互联网保险客户的利益,在保障互联网保险行业及其他补充行业发展的同时,让客户能够更好地理解区分保险与公益的差别,做到对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合理选择与应用。

风险决策分析篇(4)

【关键字】 ICU;内科;护理风险;解决对策

【中国分类号】 R470【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292-01

1前言

近年来,随着ICU在我国急救医学发展,它已经成为了医院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科室。ICU可以说集中了全医院最先进的抢救和监护仪器,科室的医生、护士都是经过了严格的训练,他们能够用先进的诊疗技术和设备,对重病急危人的循环、呼吸等全身的各个系统全面的进行监视、护理以及治疗。对于内科ICU 病房,由于病人的病情比较复杂,有很多危急的病人像心脏衰竭的患者,如果稍微疏忽就很有可能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所以,ICU 的护理,尤其是内科的ICU护理对病人的治疗来说非常的重要。[1]

2 ICU病房护理风险分析

2.1护理操作中的风险:支持生命的大量设备、仪器;转运时的呼吸、心跳的停止;抢救、固定躁动的约束带、由于被动造成压疮;医院内发生的感染;运用多种药物;内脏器官的检查、紧急的医疗措施、由于患者的特殊体质而无法预料的病情、无过错的输血感染、过敏和输液反应、由于侵入导致的病毒感染以及体内脏器的误伤、由于患者诊疗的延误等原因造成不良的后果,这些原因都会直接或者间接的患者的死亡或者伤残,这些风险造成的后果将难以弥补。[2]

2.2信任危机的风险:病人由于受到社会舆论、宣传医疗机构的服务特殊性不够,还有受到有些医疗卫生中发生的不良事件的影响,在看病和治疗的过程当中怀疑医护人员,对护理人员不信任,有的不法分子甚至还故意的制造纠纷来索取赔偿金。

2.3环境风险:内科ICU科室是医院的重、危病人的集中地方,极易的发生内感染,如消毒隔离的制度没有严格的执行,易引起交叉感染。还有多种药物、特殊检查、紧急措施增多和患者的特异体质、输液输血、过敏反应、这些不良后果跟患者、家属对ICU 的医疗结果和高期待值的矛盾等方面,都会造成环境的风险隐患。

3 ICU病房护理风险解决对策

3.1完善各种风险管理制:我们内科ICU科室通过不断的摸索实践,建立了麻药管理、仪器检查登记、隔离消毒、护理人员培训、危重病人转运和护理查房制度等。各种操作的流程进行严格的规范。比如:遇到病人抢救的时候,严格按抢救的流程,进行有条不紊地的抢救,避免杂乱无序,影响其他病人监护的质量。设置病人转入、出医院的交接班记录本,在病人转出之前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病情进行再次评估,做好详细的记录,要提前通知涉及的科室和病人的家属做好接待的准备工作,在转出前还要核对好病人用品,避免不出现遗漏、错拿。

3.2以人为本, 诚信服务:内科的ICU最好实行封闭式的管理,因为内科ICU的患者大多属于病情危重的无家属在身边陪伴的,患者和患者的家属本来在精神上就已经承受了巨大压力,他们往往会出现不配合治疗、性情急躁甚至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如果服务稍不满意就很容易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纠纷。所以我们要加强医院和患者、患者家属的沟通、协调工作。当患者进入内科ICU 时,科室的医护人员应告知患者和家属内科ICU 的规章、制度,告知家属患者的病情,解释ICU无法留陪,并告知探视的时间、制度,介绍治疗的具体情况,耐心的回答家属提出的问题。如果患者和家属有什么不满、问题,甚至医患之间产生分歧、矛盾,要立刻向上级医生报告,以便尽快妥善处理,把矛盾扼杀在萌芽阶段。根据患者和家属不同的病情、文化背景和社会地位选择适当的交流方法,准确的洞悉患者和家属的意图并给予及时的解答,使得他们疾病的痛苦和精神的负担得到减轻。对于有一些患者和家属提出的不满以及一些异常的投诉,注意留心资料的收集,为以后的事留下依据,避免出现争议。

3.3提高护理记录水平:首先,提高护士对护理记录重要性的认识,对她们进行专业的培训,在记录护理情况的时候要牢记三重点、三随时、三不能原则,有问题的时候随时记录、病情变化的时候随时记、检查治疗用药和治疗前后随时的记录。然后,医护之前加强交流,杜绝护理记录不符,其实造成记录不符的主要原因是医护双方理解患者资料存在分歧,没有及时的进行沟通造成的。护士对于有些重要的比较关键的名词、数字要和医生进行核查以后进行记录。如果在记录中发现不一致的地方应该找医生进行核实,避免医护记录相冲突。最后,抓好护理记录的质量管理,在内科ICU可是成立专门的质量检查小组,由检查小组的成员对护理记录进行经常性的严格的检查,对急危重症的患者要更加的注重护理记录的质量,随时都要做好检查,做到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改正, 把风险降到最低。

4总结

我们要做好内科的ICU护理,要保证护理的质量,我们首先就要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严格的执行管理制度,使得每一步都有条不紊。其次注意提高护士的专业素质,在做好培训的同时,建立完善内科ICU护理的工作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严格管理。做好医院的宣传工作,让人们了解医院的真实情况,消除以前人们的误解,让人们能够更好的理解ICU的护理,建立良好的信任。给予良好的医疗环境,做好卫生和保护工作,防止交叉感染,管理好医院的环境,让患者和家属在治疗期间有一个安静良好的环境。还要做好护理的记录。我们内科的ICU只要坚持改掉现在存在的问题,运用好解决对策,就会做到更加人性化,更加优秀的护理,让病人能够尽早的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风险决策分析篇(5)

关键词:风险投资 多目标决策 评价指标 评价模型

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二战以后,美国哈佛大学在波士顿创建了名为ARD的第一家现代风险投资公司,这是风险投资开始的标志。风险投资业在美国兴起,又很快拓展到其他国家和地区。风险投资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主要特点是高风险,高收益,且是一种权益投资。我国的风险投资业开始于80年代,被称为创业投资。从起步到现在的十几年中,我国风险投资理论和实践都发展的比较慢。

在风险投资中,风险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

系统风险是由公司之外的各种因素引起的,如战争,经济衰退,通货膨胀,高利率等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相联系的风险。是不能通过多角化投资而分散的,因此又称作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重要的系统风险有政治风险、法律法规风险和政策风险等。

非系统风险也被称作可分散风险,它是由公司本身的商业活动和财务活动带来的,如企业的管理水平、研究与开发、消费者需求的改变、市场营销风险以及法律诉讼等,其可以通过多角化投资组合而分散,是公司特有的风险。重要的非系统风险有决策风险、财务风险、信用风险、完工风险和市场风险。

作为风险投资者,其关心的往往只是项目的系统风险,因为非系统风险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投资组合而得到分散。

现行的评价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

传统投资决策理论中,评价指标有:期望净现值;方差(或标准离差);标准离差率。

假定现有n个互相独立的方案Pi (i=1 ,2 ,…,n)可供选择,相应于以上三个评价指标,为了比较这n个方案的优劣,通常采用以下原则之一。

最大期望净现值原则:期望净现值最大的方案为最优方案;

最小方差或最小标准离差原则:方差或标准离差最小的方案最优;

最小标准离差率原则:标准离差率最小的方案最优。

在现行的风险决策评价方法中,一般都采取单目标最优化方法:如果只追求最大收益,则采取最大期望净现值原则;如果只追求安全,则采用最小方差或最小标准离差原则;如果既要考虑安全,又要追求较大盈利,则采用最小标准离差率原则。上述风险决策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简便易行,但是如果仅按此决策,常常会导致决策失误。

现有的风险投资决策无论从评价指标、还是从评价方法上看,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需要补充和完善风险投资的评价指标,采用多目标决策原理和方法,全面考虑风险投资的经济效益和风险大小,综合评价指标,使之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风险投资的多目标决策模型

评价指标的建立

期望净现值指数:UI=期望净现值/投资总额(现值)=u/I。因为初始投资数额的不同,使得期望净现值指标难以适用,所以应该采用期望净现值指数这个指标来反映预期收益的大小。

标准离差率:η=标准离差/期望净现值×100%=S/u×100%。

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系数θ:投资失败率很难确定,不同的风险投资公司,他们对风险的规避程度有所不同,有的风险投资者更偏爱“高风险”,因为高风险背后隐藏的是“高收益”。而有的风险投资者则规避高风险,因为“高风险”也意味着更大的失败的可能。根据这个差异,假定某个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系数为θ,对收益大小的看重程度为1-θ。

评价模型的建立

评价模型如下:Max R=(1-θ)R1+θR2 其中R为投资总效用,R1为收益的边际效用, R2为风险的边际效用。

θ值一般由投资者的经验和对项目的分析判断后作出的。这里我们主要确定边际效用u1和u2。

第一步:计算各方案的指标值,并列制成表。由于项目的收益和风险是既定的,追加投资其收益和风险不变,因而边际收益可以用期望净现值指数来表示,边际风险可以用标准离差率表示,对净现值指数和标准离差率进行标准化处理即可得到R1、R2;

第二步:对各指标进行单目标排序,并判别是否存在最优方案。若存在每个单目标值都是最优的方案,则选定此方案,项目评价到此为止。若不存在这样的方案,继续下一步。

第三步:指标的标准化处理。对于n个不同方案,同时考虑m个目标(指标)。用Xij表示i方案j指标的指标值。由于各个指标的单位不同、量纲不同、数量级不同,因此会影响决策的结果。为了统一标准,需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处理方法为:对于效益指标fj,取fj=max{Xij} (i=1,2,…,n),则各方案该指标标准化处理的标准分为:fij=Xij/fh;对于成本指标fj,取fj=min{Xij} (i=1,2,…,n),则各方案该指标标准化处理后的标准分为:fij=fj/Xij。其中:0≤fij≤1(i=1,2,…,n), (j=1,2,…,m) ;

第四步:根据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系数θ分别计算各方案的总效用R;

第五步:对各方案的总效用排序,得到最优方案。

显然,这个综合评价,充分考虑了风险投资的收益和风险的大小,能帮助我们进行正确的决策,它是现行评价方法的综合,当θ=0时,此方法等同于最大期望净现值指数原则;当θ=1时,此方法等同于最小标准离差率原则。

实证分析(取θ=0.5)

以下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风险决策现行评价指标和方法存在的问题。

现考虑5个相互独立的风险投资项目Pi(i=1,2,…,5),它们的初始投资Ii,期望净现值ui,标准离差Si,标准离差率ηi都已计算出来,见表1:

计算各方案的指标值,列表(如表2)。

方案单排序如下。

根据期望净现值:P2>P1>P3>P4>P5

根据望净现值指数:P1>P3>P4>P2=P5

根据标准离差率:P3>P1>P4>P5>P2

不存在最优方案,继续进行下一步。

对期望净现值指数和标准离差率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表3。

计算各投资方案的总效用(取θ=0.5)。

由R=(1-θ)R1+θR2计算得到5个方案的总效用分别为:0.9936、0.7111、0.9、0.8012、0.7405

优劣顺序为P1>P3>P4>P5>P2,并且可以验证,不管θ取值多少,方案P2都是最劣方案,而本文的参考文献3中,两位作者最后改进出的决策方法竟得出方案2优于方案4和5的结果,这是不合理的,如果决策者有40万元钱,他应该选择方案P1,P3,P4,P5,而不应该选择方案P1,P3,P2。

风险投资的评价是一个多因素、多目标的决策问题。现有的风险投资决策无论从评价指标、还是从评价方法来看,都存在很大的问题。本文从传统投资决策方法出发,结合风险投资的特点,对现行决策方法进行了改进,综合考虑了收益和风险的影响,应用了多目标决策分析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风险投资多目标决策模型,较好地为决策者正确地选择风险投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岳超源.决策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风险决策分析篇(6)

【关键词】银行信贷;信贷风险;防范对策;政府干预

本文首先对信贷风险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去寻找信贷的几个要素,以此来探究信贷风险的各方面因素,找出解决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对策。信贷风险不是只和银行有联系,除了银行的因素还有企业因素、政府因素,风险的产生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当各种因素的出现和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就会爆发,出现信贷风险危机。因此我们首先要去套就造成信贷风险的成因,通过对银行、企业和政府这三个主要的方面进行分别的剖析,来找出原因。然后再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解决对策,以满足风险防范的需要,通过识别、防范和控制,来起到规避风险、降低风险的目的,增强银行信贷业务的抗风险能力,保证银行的竞争实力,起到强化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1.信贷风险的成因分析

银行的信贷是和银行的生命联系在一起的,也是银行的一个特征,更是银行融资的主要渠道,将居民储蓄变成盈利基础的方式,是银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银行的信贷业务对于社会的金融活跃和流动起到了促进作用,从文艺复兴时代开始,信贷就已经和银行的生命联系在了一起,因此他们之间是相辅相生的关系。信贷的三要素为流动、安全、盈利,这也是银行的三要素。安全性是银行获得发展的基本前提要求,因此银行必须建立在安全的信贷上才能够谈及发展,所以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是银行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保证银行竞争核心力量的手段。

1.1来自于银行方面的原因

(1)金融体制相对比较落后,银行对于金融体制的认知和思想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虽然银行已经不断的在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实行了“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经营方针,可是因为过去的长时期的计划经济的后遗症导致银行从业者没有强烈的商业意识和风险意识,信贷活动和市场规律之间没有太大的联系性。

(2)银行的经营管理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由于我国金融制度的不完善,各银行之间彼此之间进行了盲目、无序的竞争,如放弃原则为企业多头开户,致使企业逃避了信贷资金的监督。同一银行内部,还没有完全形成一个强健、高效、充满活力的有机整体。

(3)银行的人才资源比较匮乏,特别是高端人才更是稀缺,这也是银行信贷风险的一个潜在内因。信贷管理工作除了要对银行业务有相当熟练的了解之外,还需要有渊博而宽泛的知识储备,能够涉猎经济、法律、金融等等领域,社会交际能力也有一定要求,思想上要优秀,这样严苛的要求使得银行高端人才非常的稀少。

1.2来自企业方面的原因

(1)企业认知存在问题,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大多数企业都认为企业是国家的企业,银行也是国家的银行,贷款就等同于从国家拿钱为国家办事,所以不论是亏损还是盈利都是国家的,因此生产经营和市场经济完全的脱离,盈利了就是企业的盈利,任由支配,亏损了就是政府的问题,借助银行信贷来填补空缺,保持企业的运营,至于企业的偿还能力完全没有顾及,导致企业负债经营。这无疑是将企业负担转嫁给了银行。

(2)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过于粗放化,企业管理模式老套,设备技术陈旧,以扩张为主,不注重企业的重点项目打造和经营,这样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实力都呈现出泡沫化状态,看似强大,实际确实外强中干,对风险的抵抗能力非常的薄弱,一旦企业经营环境出现问题就会导致亏损和负债,造成信贷风险。

1.3来自于政府、政策等其他方面的原因

(1)政府干预。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出于本位主义的角度,片面地追求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争贷款、争投资、争项目,运用各种手段,乃至是行政手段来寻求银行的信贷支持,银行被迫执行“行政贷款”、“条子贷款”,这些贷款往往无法收回,形成滞帐、呆帐。

(2)国家政策、经济发展的环境变化和运行态势,也对银行的信贷资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根据国内和世界的经济、政治环境,在不同时期采取相应的货币、金融等经济政策,银行信贷行为一旦与经济政策的变化或经济环境的变化无法完全适应,也容易形成不良信贷,同时由于货币紧缩,市场购买力下降,企业产品大量积压,占用大量资金,从而影响贷款的效益。

2.防范信贷风险的对策

2.1加快金融改革步伐|

首先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要加快商业化进程,彻底地改革信贷管理体制,科学地制定贷款授权授信制度,不能简单“一刀切”,靠牺牲基层活力单纯求安全。要给基层行适当的信贷经营权,做到信息与信贷决策权对称,权力与责任对等,激励与约束同步。同时要彻底改革信贷政策,科学地设定信贷标准,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而非公有制经济中有活力、有发展前景的企业遍布各地,这应该是我们基层银行发展的机遇,建议国有商业银行总行关注一下这些方面的动向。其次建立金融竞争机制,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建立金融竞争机制,有利于提高金融整体运行效率,它包括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资源配置效率是指实现资金资源的最佳配置,按资金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竞争价格提品服务;生产高效率是指金融企业内部资金资源有效利用,达到规模效益最大和交易成本最低,这样整个市场的活力来自于竞争,通过竞争择优汰劣,促进生产要素向合理的方向流动,实现资源最佳配置,从而使金融体系的最低成本发挥最大效能。

风险决策分析篇(7)

【关键词】 静脉输液;存在风险;护理对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32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385-01

静脉输液是将大量的灭菌电解质溶液、药物等利用液体重量所产生的正压或大气压的作用,将液体经过静脉直接输入体内,是临床常用的一项基础护理操作,也是医院治疗与抢救病人的重要手段。住院病人在接受输液治疗时,因管理不当而导致的静脉炎、药物外渗等输液问题,不但给病人增加痛苦,还会增加医疗费用,甚至危及病人生命。

1 静脉输液存在的风险分析

1.1 配药室无菌区被污染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医护人员在静脉配药前,对治疗室和配药室消毒不彻底。通常在门、窗敞开的环境中加入各种液体药物,配好的液体药物放置时间过长,治疗室非工作人员进进出出,没有及时制止。在操作前后没按规定洗手,使治疗室的空气、手部细菌造成液体药物污染而导致输液不良反应。

1.2 规章制度不落实,护理人员操作技术不正规 在工作繁忙的情况下,个别护理人员只求速度,不求质量,简化操作规程,没有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特别是医嘱或药物剂量不符时,没有及时询问医生,机械地执行医嘱。现在临床新药层出不穷,护理人员对药物配伍知识掌握不够全面,有些新生产药物在药物配伍禁忌表上没有,护理人员未能严格执行配伍禁忌,导致多种药物配伍不当,造成安全隐患。

1.3 以患者沟通和告知不到位 在患者多的情况下,护理人员在给患者输液前没有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告知沟通,没有仔细询问过敏史,没有向患者解释说明输入的药名、输液的目的和作用以及不良反应。使用特殊药物前未告知患者的注意事项,输液过程中穿刺部位可能出现的肿胀、疼痛、发热等情况。还有的患者在出现胸闷、心悸、发热等全身症状时,护理人员没有及时发现,或患者没有及时通知护理人员也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另外在静脉输液时没有告知患者不能随意调节滴速,个别患者对输液过快、输液过慢的认识不足,自己调节滴速,可导致急性左心衰竭、肺水肿等严重后果。

1.4 输入液体外观有异 ①液体中含有橡皮塞碎屑:多因配制过程中20ml注射器针头反复穿刺橡皮塞所致;②液体颜色深浅先后有差异:由于病人多次输注同种有色液体及药物,出现先后颜色深浅不一而提出疑问;③输液管内出现沉淀或絮状物:多因上下两组液体中的药物存在配伍禁忌,临床工作中发现:头孢哌酮钠与鱼腥草液间存在配伍禁忌,接瓶输液时,茂菲氏滴管中出现白色絮状物。以上几种情况,无论对病人病情有无不良后果,病人多会提出更换液体及药物,以保证其安全,从而导致纠纷并给医院造成损失。

2 解决静脉输液存在的风险的解决对策分析

2.1 保持洁净的治疗环境 要使配药室、治疗室的环境始终保持治疗物体表面和空气的洁净度,每天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桌面,定期检测含氯消毒剂的有效浓度。每个月做空气培养1次,每天用三氧消毒机消毒2次,注意治疗室消毒的温度、湿度、洁净度和紫外线灯泡的有效强度,保证消毒的效果。操作时避免清扫,流水洗手,非治疗人员禁止入内,进出治疗室着工作服、戴口罩。严格落实抗生素的现配现用。

2.2 建立完善并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穿刺前要认真做好三查七对在查对姓名时不按(请问您叫某某吗?)传统方式提问,而是采取反提问方式(请问您叫什么名字?)避免由于患者对医院环境较陌生且存在恐惧紧张心理,加上名字的谐音易导致核对姓名时患者误认而输错药。采用反问查对法可以吸引患者的注意力,以杜绝护理差错的发生。同时要询问患者是否需要上厕所,做好穿刺前的一切准备。

2.3 建立健全的告知沟通制度 护理人员操作前应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及时询问有无有过敏史,学习和熟悉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告知患者注意事项,不能随意调节滴速,输液过程中如穿刺部位出现肿胀、疼痛及其他异常情况时,立即通知护理人员,根据情况采用有效的护理措施,消除安全隐患。

2.4 改进配液设备及输液过程 目前,大部分医院使用的一次性输液器中的过滤网虽能将肉眼可见的橡皮塞微粒阻挡,但因过滤器部位较低,仍然让病人不放心。可采取以下措施:①配制液体的一次性注射器做做到“一人一瓶一用”,尽量避免反复穿刺。②建议采用带侧孔的圆锥形针头配液。该针头无斜面,不易带入橡皮塞碎屑。③配伍禁忌液体的街接:注意观察两组液体接输时的药物反应,可通知医生更换药物,或两组液体之间用过度液体冲管,以防引发不良反应。④科学加入中药针剂:中药针剂一般为有色针剂,加入液体时易产生泡沫,可在配制时将针尖插入液面下后再推入,减少泡沫产生。

3 结 论

护理工作是一项具有高度风险性的职业,有着不同于其他服务行业的特点,任何一个细小的疏忽,都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6],如何减少护理工作中的失误,避免非人为因素的事故的发生,已成为一个护理界关心的课题。细节管理的实施能够完善各项护理工作中的流程,可以有效减少护理工作中的非人为因素事故的发生,而如何实施护理工作的细节管理仍然是一个有待于进一步讨论的内容。值得我们一辈子去学习和研究完善的过程,在平时工作中加强护理人员责任心教育,使其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范,拥有扎实的医学护理知识和精湛的技术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杜绝差错及医疗事故发生,让患者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杨炳所,史建琼,庆玉玲,等.建立医院静脉药物配制中心的意义[J].中国药事,2012(7).

[2] 谢贞.美国2006版《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摘登[J].中华护理教育,2007(5).

[3] 艺仪,张美芬,李欣.现代急诊急救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

[4] 陈莉萍.提高护士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做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