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最新企业所得税法讲解

最新企业所得税法讲解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4 15:12:58

最新企业所得税法讲解

最新企业所得税法讲解篇(1)

在培训内容上要突出实用性

(1)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税务部门开展培训,主要是为了让干部能够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因此不能泛泛地讲会计分录如何做,各税账目怎么登,会计报表怎么报,这样不仅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且对工作无益。讲课所涉及的内容一定要从实际工作出发,要突出税务工作特点,要突出实用和简单易学。授课内容重点选择工作中常用的一些会计分录讲解,讲解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差异和检查的技巧,并且要与实际工作相联系,提示大家在工作中容易出现的税收问题。比如对于存货的讲解,仅从理论上讲解概念是不够的,必须联系工作实际去解析,才能给学员留下深刻印象。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实际案例,比如可以从审核企业资产负债表开始,通过审查存货期初数与期末数变化情况来发现问题,如果数值变化较大要求纳税人做出明确解释,如果解释不合理就能从中发现问题。比如,我们在实习中遇到过这样一个情况,在检查一家化工企业时,发现这个企业库存非常大,有5000吨之多,而税务机关在实际调查时得知这家企业的存货为液体,必须用储存罐储存,而企业的储存罐只能装3000吨,另外2000吨如何储存企业无法解释,从而发现企业销售未做销售处理的事实。通过这样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授课,能够让学员感到听课对工作大有益处,就能充分调动税务人员认真学习的兴趣。(2)突出学习重点。会计培训的重点往往是一些学习难点。在讲授会计知识的同时,不仅要讲解会计上如何处理,还要讲解会计准则与税法存在的差异和产生差异的原因,以及在工作中容易出现的税收问题,这样才能让学员明白其中的道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目的。例如,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取得存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计量,存货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税法在这方面和会计准则一致,但是税法和会计对于存货的计量是有差异的,需要税务人员在工作中注意:根据税前扣除的真实性原则,允许税前扣除的项目必须真实发生,在判断纳税人申报和扣除的真实性时,纳税人必须提供证明支出确属实际发生的有效凭据,根据税前扣除的配比性原则,企业采购时未及时取得合法凭证,但在汇算清缴期满前已取得合法凭据的,不作纳税调整。企业采购时未取得发票已作调整,在以后年度又取得发票的,应该调整原所属年度的所得额,多缴税款申请退还或抵顶以后年度的应纳税款,不得直接调减取得发票年度的所得。由于企业所得税是在次年5月31日前汇算清缴,因此在次年汇缴期满前取得发票的就无需作纳税调整了,这样的规定既是税前扣除配比性原则和相关性原则的要求,也是反避税的需要,否则应税期间取得免税期间成本费用的凭据会导致税款流失。这样通过讲解会计准则与税法存在的差异和产生差异的原因,以及在工作中容易出现的税收问题,让学员了解工作中应当关注哪些问题,让他们感觉到讲课内容对工作确实有很大帮助,这样才能激发干部自觉学习的积极性。

在培训形式上要突出灵活性

培训方法直接决定培训效果,税务机关应根据税务人员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提高税务干部的业务素质。(1)发挥好内部培训的主渠道作用。这是由税务机关的工作性质和实际情况决定的,对大部分税务人员来说,主要是靠系统内部培训来提高他们的会计知识水平,培训内容主要是以初级会计知识为重点。要改变过去“一刀切”的做法,树立“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理念,根据税收工作的实际需要和税务干部的岗位、学历、年龄等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税务干部进行分层次、分类别的培训。在培训项目、培训内容的安排上,做到因人而异,突出个性化。要选好教师,教师可由近几年从财务、税务专业毕业的年轻干部担任,也可由专业师师任教。(2)发挥好外部培训的补充提高作用。这主要是对一些尖子业务骨干的培训,让他们更新会计知识,以适应工作的需要。可以把兼职教师和业务骨干派到高等院校学习最前沿的会计知识。同时也可以有计划地派一些税务干部到现代企业学习了解现行企业会计业务,缩小和企业会计的差距。积极鼓励干部报考在职会计学历教育,报考注册会计师和注册税务师,通过多种渠道提高税务干部的会计水平。(3)提高培训的科技含量。由于当前税务干部年龄普遍偏大,会计和税务业务功底不深,为了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在配合案例教学的同时,应当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以弥补学习工作中的不足。如可以用计算机软件开发设计检查工作底稿软件、土地增值税清表和个人所得税计算表等。通过应用软件提示干部在检查工作中需要注意哪些会计科目,可以减少检查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对于干部的日常工作学习和应用会计知识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比如利用Excel工作表设计制作检查工作底稿,把底稿分为商业企业检查底稿和工业企业检查底稿,对于商业企业和工业企业常用的会计科目和注意事项在表中注明,并把每项用公式列出具体要求,每一名税务干部只要按照检查底稿中的会计科目录入数据,就能正确得出企业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税额。让税务人员学会用这种方式不仅简化了工作,也提高了质量与效率,减少了工作差错,使学与用得到很好结合。

最新企业所得税法讲解篇(2)

1.1 改革的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税制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即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第二个时期是1958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这是我国税制曲折发展的时期;第三个时期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的新时期,是我国税制建设全面加强、税制改革不断前进的时期。

上述时期内,我国税制先后进行了五次重大的改革。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950年,在总结老解放区税制建设的经验和全面清理旧中国税收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税制。第二次是1958年税制改革,其主要内容是简化税制,以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的形式的要求。第三次是1973年税制改革,其主要内容仍然是简化税制,这是“”的产物。第四次是1984年税制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普遍实行国营企业“利改税”和全面改革工商税制,以适应发展有计划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第五次是1994年税制改革,其主要内容是全面改革工商税收制度,以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这次改革,基本确立了现行的税收制度。

新世纪之初,我国于2006年1月1日起停止征收农业税,同时个人所得税的工资薪金扣除标准由800元调整为1600元(2008年3月1日后调整为2000元,2011年9月1日后调整为3500元);2008年1月1日起,内外资企业统一执行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现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统一;2009年1月1日,实行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现了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重大改革;2011年11月1日,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生效;2012年1月1日,新车船税开始征收,同时在上海试点营业税改增值税。

1.2 改革的特点

纵观历次税制改革,可以发现我国新时期税制改革呈现出税收制度简单化、税收规范化、税制调整进程快速化的特点。

首先,我国税制改革呈现规范法制化的特点。体现在我国非税收入逐渐向税收收入转变,税收立法和税收执法逐步规范化上。

其次,我国税制改革呈现简化税制的特点。经过历次改革,我国现存税种19个,其中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保留税种,暂缓征收;筵席税由地方政府决定开征与否,实际征收税种为17个。2012年1月1日,上海试点营业税改增值税,现行税制面临进一步简化。

最后,我国税制改革呈现进程快速化的特点。这是我国现阶段税制改革的最突出特征。新世纪最初的十年,我国取消了农业税,合并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调整了增值税类型,对消费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等主体税种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代伊始,我国又调整了资源税和车船税,并对两大主体税种增值税和营业税进行了合并试点。可以说,我国现阶段正是税收体制飞速改革的时代。

2 税制改革给税法教学带来的影响

2.1 税法教学的目的

税法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要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税制,能够按照税法的要求履行纳税义务。在此过程中,对实体要素的理解和应用时尤为重要的。这一理解使其区别于税收教学,也使其不同于其他 “经济法”的教学。首先税法教学不同于税收教学,其主要目的是应用现行税制中各税种的规定解决实际纳税问题,而非主体税种的选择、税收负担的测度和税收职能的实现等理论问题的探究。其次,税法教学不同于其他 “经济法”类的教学,并不是侧重于权利义务关系的讲解,而是要侧重于对实体要素的理解,侧重于数的计算。

2.2 税制改革给税法教学带来的影响

税制的每一次调整,都会导致教学内容的调整,进而影响教学的方式方法和侧重点等。税法教学的目标决定了其受税制改革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些影响可以概括如下。

2.2.1 税收制度改革对税法教学内容的影响

税收制度的改革,尤其是实体税种、实体要素的改革,必然会影响到税法的教学。这涉及到改革试点时期税法教学如何适当讲授改革内容;改革成功推广,全国普遍实行新税制时税法教学如何及时更新内容;适应性调整后,如何在税法教学中讲授新的调整等几个问题。

首先,税制改革进入试点时期,改革具体内容已经基本确定,但是没有正式在全国实行,这一时期是新税制的初步形成之时。此时税法教学面临的问题是税法教学内容如何与改革协调。税法教学如果选择教授新内容,面临的问题一是尚未正式废止的原规定是否讲授,二是新内容由于处在试点时期,内容不完善,稳定性不强,教学难以展开。如果选择不讲授新内容,容易造成的问题是学生的知识结构性错误。显见的例子是学生刚刚学习了旧的规定,新规定便已经正式推广实行,导致学生在校期间知识便已经落伍。

其次,改革成功在全国推开,税收制度进入新时期。在此期间,税法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内容的更新。像我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时,2008年的税法教学就面临所得税教学内容更新问题。当时的问题是新税法施行,老税法废止,但是细节问题的新老更新问题尚不明确。过渡期新老内容的不衔接,往往会导致税法教学质量的下降,给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带来不当影响。

最后,税制改革之后,细节的衔接和调整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但是税法教学的时间是固定的,这也会导致税法教学想要恢复到原始水平需要较长的时间。在这一时间段中,如何收集改革新内容并将之适时的融入教学之中,也是税法教学面临的新问题。

2.2.2 税制改革对税法教学侧重点选择的影响

税制改革后,原来的税种之间的结构必然会发生变化。比如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以后,新的企业所得税虽然仍然为我国主体税种之一,但其重要程度必然逊于原内资企业所得税和外国企业所得税。这在教学上必然表现为课时量的调整和教学重点的偏移。两税合 并后的新企业所得税,虽然重要程度仍旧很高,但教学内容从数量到难度都明显下降,使得其教学地位有所下降。此外,在涉及新老税制衔接的问题时,税法教学也面临着重点选择的问题。比如在新税制试点时期,究竟应该继续深讲老税制还是应该重点讲授正在调整的新税制,这也是税法教学面临的两难选择。最后,由于税制的调整,新的税种和原税种虽然可能名称相同,但内容必会有所差异,原来的重点可能不复存在,新的重点内容可能仍旧不够清晰,这也给税法教学中重点问题的选择带来困难。

2.2.3 税制改革对税法教学方法的影响

税法教学重点在于对实体税种实体要素的讲授,使学生能够按照税法规定履行纳税义务。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根据既定教材,逐条逐税讲授。在新的税制改革形势下,这一传统方法受到了较大挑战。

首先,税法的教学不再完全适用传统的讲授法条的方式,新旧法的不断出现与更迭,迫使税法教学不得不更具理论前瞻性与总结性。在新法试行阶段,税法教学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因此,教学中不但要讲授稳定税种的法条,还要重视讲授调整税种的改革目的、改革方向与试运行办法,以使学生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税制。这些无疑将会打乱税法教学的原有体系,使得税法教学内容显得庞杂凌乱。

其次,税法教学内容的庞杂凌乱化使得编制稳定的税法课程教材难度大增。税法教学内容的不稳定性,使得税法教材的编写始终处在 “低水平重复建设中”,很难像理论课程一样逐年提高教材的内容深度和结构的完整度。这就给税法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教材在课程建设中究竟应该起什么作用。放弃教材将会使教学失去依据,使得教学评价变得更加困难;坚持教材,教材的稳定性和教学内容的不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又难以调和。

最新企业所得税法讲解篇(3)

关键词:税法;教学改革、思考

对于财经专业而言,《税法》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现行税法教学中,多存在课程内容编排不系统、技能训练缺乏、实践性教学偏少等问题。如何进行《税法》教学改革,使学生充分掌握相关知识,并熟练应用于今后实际工作,已成为高校财经专业的一门课题。

一、《税法》课程现状分析

(一)税法内容广泛、变动频繁,限制学生的学习

税法内容广泛,是集经济与法律一体的学科。掌握税法知识,需要大量的基础知识,如经济学、会计学、法律等。这些知识的积累,需要时间与经验。如果没有系统的引导,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基础知识匮乏,使税法课的教学受到一定的制约。如具体行业营业税的计算、增值税出口退税的计算、所得税的纳税调整等。学生基础知识的匮乏限制了学生对税法的理解和掌握。

我国的市场经济处于初级阶段,各种问题不断变化,针对税制运行中出现的文,国家税务总局及相关部门不断进行调整。如增值税的转型、个人所得税中免征额的确定等。各税种的补充文件、通知等行政行法规非常多,变动频繁,教师如果不及时跟上,则往往将旧的规定传递给学生,造成知识更新的迟缓。学生对不断变化的法规感到应接不暇,无所适从。甚至放弃最初的强烈愿望,转为知难而退,逐渐丧失学习兴趣。

(二)教材水平欠缺、教学方法单一,限制教学的效果

教材市场上,税法教材数量极大,但高质量、高水平的税法教材匮乏,绝大多数教材存在如下问题:一是理论部分过重、范例分析缺乏或比例很小;二是过分罗列税收政策条款,例题比例过少,且缺乏对应性;三是跟新速度慢,与不断修改、完善的税制不相适应。

从教学方法上看,大部分教师以讲授为主,较少与学生互动。很多情况下,囿于教学计划学时的限制,教师为了完成教材内容,采取满堂灌的方式,不分轻重缓急地将教材内容讲授完毕,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被动地接受,囫囵吞枣,无法消化吸收。结果是,教师追求税法知识的全面性,而学生则是越来越模糊,事半功倍,事与愿违。

(三)缺少实践操作,理论与实际无法结合

税法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得到实践机会,具体操作企业纳税实务,则有助于加强理论知识的掌握。而现实情况时,税法课程一般不安排纳税实务环节,学生无法实际操作纳税实务,税法演变成应纳税额的计算过程。

二、《税法》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

针对《税法》教学上存在的缺陷,笔者提出以下一些思考。

一是我国税制处于不断的完善过程中,变动频繁,教师需时时把握税收政策的最新动态,已使法规的掌握处于最新状态,为此,需要教师多多关注与税收法规相关的媒体,包括相关的报刊、广播、网络等,随时更新知识,更新教学内容。

二是在教学方法上,除了讲解法规条款外,应同时结合案例分析。涉及某一税种法规进行讲解时,教师应将该税种的立法背景、意图、条款及相关操作问题做重点讲解。我国现行税种较多,在税种选择上,应对具有重要性的税种进行讲解,如将重点放在基本理论、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税收征管法,对于其他小税种,不讲解或少讲解,可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基本原理进行自习。在对法规进行讲解时,教师应选取相应案例进行分析。每一重要税法条文,都应有与之对应的案例分析。如此,将枯燥、晦涩的法律条款与实际相结合,即增加知识的吸引力,又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

三是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除了理论教学外,还应在具体税种讲解完毕后,安排企业办税业务综合实训课程,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到企业、税务机关做短时实习。让学生得到将理论用于实践的机会,以巩固所学知识。

参考文献:

最新企业所得税法讲解篇(4)

一、高职院校税务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企业实际工作有偏差

通过对省内的几家企业了解到,企业中涉税工作岗位主要工作内容: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等税费的纳税申报工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申报工作;个人所得税的代扣代缴工作;涉税的会计处理工作;日常税收征管理工作;税收新政的学习、实施工作,税收筹划工作等。

而高职院校的实院税务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课程一般通常会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核算、税务会计、税法一,税法二,会计综合实训、财务管理、审计等课程设置等。

通过企业和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对比,不难发现:我们培养的高职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的纳税申报工作没有在学校经过较好的理论和实践的训练。增值税纳税申报和企业所得税的纳税申报虽然在税法有讲,但是只是理论上草草一略而过,实际上纳税申报在企业工作中是重者这重,仅仅增值税纳税申报通过案例教学至少得一个月的时间,企业所得税纳和纳税申报真正让学生消化掉至少得两个月的时间,加上其他的税种的申报工作,学院至少需要按排一学期,甚至一学年的时间来按排授课,而在实际高职学校的税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发现这样做的学校了了无几,个别院校能稍好点。

二、高职院校税务专业培训的内容较实际工作内容时间上滞后

通过对省内几家企业调研工作了解到:税务专业的新政颁布很多,几乎每周都有新的政策下来,涉税工作岗位的人员需要及时对新政进行学习,学习的方式,可以通过税务部门的组织培训,也可以参加行业内的培训,也可以是企业内部组织学习等,总之,一定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对政策有较深较完整的消化,避免因政策的问题导致纳税风险的发生。比如2015年至2016年发生的比较大的政策变更有,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的变化,由原先的16张报表变化成现在的41张纳税申报表,几乎所有的报表都发生的巨大的变化,涉税工作人员感觉到压力很大,随后,按月或按季预缴的纳税申报表也变化了;再者,2016年3月22日,我们国家颁布了2016年36号文件,“营改增”的政策文件以及过渡时间的税收优惠政策等,从2016年5月1日开始,所有的行业都开始执行增值税政策,营业税从此退出历史舞台,我们国家完全进入到一个消费型增值税时代。

再来看看高职院校,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变化已经有一年多了,很多的院校教材仍然是在使用以前旧的纳税申报报表,学院并没有对相关的老师进行有组织的学习,个别的老师通过其他的途径自觉学习,但是缺少学习氛围,对新策掌握也只是部分掌握,并没有较深刻去组织案例的编写,疑难问题的解决,有时会在课上给学生讲讲,但是,只是传达了新的政策,并没有对学生进行相关报表填写的训练。再来看,增值税“营改增”铺天盖地的颁布了,企业都积极的参加学习讨论,而我们的高职院校悄无声息,没有组织,没有讨论,各个财税教研室都在干什么呢?并没有组织相关老师进行学习,讨论,并没有组织老师进行相应的教材编写,并没有及时下发政策和政策解读工作。如此以来,咱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从学院毕业开始就已经落伍了,我们输在起跑线上了,这样看来,学生找不到工作,高职院校也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是不需要人才,面对“营改增”的大潮,企业急需人才,只不过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根本达不到企业的需求。

三、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内容偏理论化,缺少实践的训练

通过企业的调研我们可以了解到,涉税会计岗位工作经常得需要填写凭证,会计需要通过送过来的原始凭证,登记记帐凭证,再登记帐簿,或者通过财务软件做帐,但无论怎样,一定是通过原始凭证开始来进行工作。

但是,我们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一个问题:老师通过一段话的描述,大部分学生能够独立的根据描述的内容来完成会计分录,但是,如果没有描述,而是给学生完整的原始凭证,让他们根据凭证的内容来完成记帐凭证,你会发现很少的同学能够准确的完成记帐凭证,分析其中的原因不难发现,我们的教学偏向理论教学,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差。

记帐凭证的填写,是日常工作中最基本的工作,如果学生这方面都不能做好,说明教学是失败的,更别说,学生登记帐簿工作,填写纳税申报表工作,年终汇算工作等等。

四、高职院校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通过对高职院校的教师的了解,我们会发现很多的高职院校的教师来源比较单一,往往是老师就是从学校毕业直接进到高职院校进行从教,这样的老师本身就属于理论比较强,实践能力比较弱,高职院校没有工作经验的老师,因为没有工作这方面的感受,所以在讲课过程中,就比较偏向理论化,而这样情况在高职院校是普遍现象。最近,各高职院校也意识到这方面的缺憾,也积极组织老师去实际企业去工作,但是,也都是走马观花,没有特别有效;高职院校也积极组织在实际工作岗位上的人员聘到学校来上课,但是很多实际工作岗位上的人员,因为没有教学经验,不能很好的把问题讲明白,自己可能很懂,但是却讲不出来,这种现象也比较严重。实际工作岗位中,有工作经验,又有教学经验的人员,或者是那种表达能力也很强的人,不是工作太忙,就是会进行企业培训工作,根本不愿意到学校来给学生上课,因为讲课的价码差的太悬殊了。

通过对高职院校和企业实际工作岗位调研工作的比较,我们总结出了以上四点主要的问题,针对上面的问题,我们项目小组提出如下的改进意见:

(一)改变教学理念,提高领导对实践教学的重视

改变以往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思想,尽快走到以实践教学的轨道上来。思想上要足够的重视,在实践中就要部署好。可以组成财税教研室,这个教研室真正以实践教学为中心,找出一个真正实践上经验丰富的老师作负责人,定期组织相关教师进行学习,及时收集财税最新政策,进行相应的研讨,并及时更新教材,或者补充最新政策。比如说,这次“营改增”把建筑行业、房地产行业、金融业、文化娱乐业都纳入到增值税的范筹,作为财税教研室应该最快把政策下发给大家,然后组织学习,进行研讨,针对这个过渡阶段,这些行业在“营改增”的转变过程中都需要做些什么应急工作,我们的教学应当怎样更新教学内容,应该怎样有部署的进行跟进,这样的工作需要领导的重视,才能把工作分配好,组织好。学校重视,可以组织专业水准高的老师首先出去培训,然后,给一定的经费,让财税教研室的老师有积极性的去参予这份工作,做好教材的修订,案例的编写,疑难问题的解决,这样做才可能使最新的政策,能尽快传递给学生,保持高职院校的教学和企业的实际工作保持一致。

(二)增加实训教研室,模拟企业实际工作环境

针对企业的实际工作内容,尽快对高职院校的实训室进行新建、改建、扩建工作,通过对这次高职院校的调查,发现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实训室都搭建起来了。比如说,有纳税申报实训室,会计综合实训室,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实训室的规模不够。很多高职院校,实训室只能够容纳40人,上课的学生人数80多人,只能做到2-3人在一台电脑前。教师演示,大家只能是看看,动手实训可能做不到人手一机。

2.实训课时不够。因为纳税申报实训室比较少,只有一至两个,学生有上千人,排不开,很多教学班只能做到只上一周课,而且一周只能上两次课,而仅仅说增值税纳税申报至少需要学生8课时的时间,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至少需要16课时的时间,这与实际的实训教学的课时,严重不符,根本达不到实训的效果。

3.实训室的软件更新不够及时。增值税的纳税申报,“营改增”新政已经下发,增值税的纳税申报表中的内容当然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是咱们高职院校的实训内容并没有做更新,还在使用旧的申报软件,再比如说,企业所得税的纳税申报表,由原现的11张报表,变为现在的41张报表,变化一年多了,而且是彻底的改变,可是,我们的实训室软件还是原现的那套旧内容,这样的实训工作到底有没有意义。

(三)多渠道引进财税专业教师,实施“双师型”教师

最新企业所得税法讲解篇(5)

【关键词】房地产;纳税筹划;措施;意义

2013年2月20日出台的楼市调控“国五条”,这无疑给房地产行业的销售带来一定的影响。这时,通过合法合理的方式进行纳税筹划来减轻税负就显得十分必要。房地产企业可以利用在不同时期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纳税筹划,但是,在进行纳税筹划的时候,必须要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从企业整体上进行筹划,避免由于纳税筹划方案失误或失败而导致的财务风险。

一、房地产行业的财务特点

房地产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国家的经济建设贡献了较大的力量。但这个行业有自身的特点,那就是房地产销售的投入很高,然而其见效是缓慢的,在生产的过程中,遇到的风险系数也很大,例如债务繁重。国家对于房地产业所征收的税种以及税费都是比较多的,主要的税种有营业税、房地产税、土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印花税、契税、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房地产业的经营模式有其特殊性,所以其资产负债率一般比较高、从事房地产业不仅需要较大的投入而且还要承担较为重的税。因而作为国家层面应该着重从减轻房地产行业的税来着手,使得企业自身的利润得到保证。

二、房地产行业纳税筹划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对于纳税筹划来讲较为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是不可或缺的,企业需要进行纳税筹划的话就必须建立健全的会计核算制度,或者对现行的会计制度进行完善,以此来对企业的财务流程进行规范化管理,使得企业的管理者能够来通盘的对企业的管理进行考虑,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更加的规范化。

2、有利于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

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企业的财务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企业所面临的主要的问题还是经济效益不高,其发展还往往借助的是规模效益也就是规模化的发展来形成的企业效益,最为重要的体现就是在核算的过程中没有分开,因而这会使得企业所要缴纳的税费增加。作为企业可以选择合适自身的会计核算方式,企业的纳税筹划是企业完善其财务管理制度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

3、可以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对于从事房地产的企业来讲其最大的问题就是企业的税赋,这对于企业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负担。早在2012年我国的房地产的几种税的税收就达到了10128元,这个额度比上年增长了23%之多,房地产在地方政府税收收入中的比例甚至占到了17%之多,因而可以看到房地产业的税还是比较重的。通过合理合法的纳税的筹划,可以使得企业能够减少大量的税,通过这笔钱就足够能支撑起房地产业的发展,这样才能够真正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

三、房地产行业主要税种的纳税筹划

房地产业的纳税筹划和平常所讲的偷税漏税不同,房地产业的纳税筹划是在符合我国税法的相关前提下进行的,通过对房地产业中涉税的业务进行统筹规划和合理安排,来形成较为科学合理的纳税的方案,从而能够在不触犯法律的情况下合理的减少企业的纳税,进而实现企业纳税减少使得企业的自身的利润得到保证。本文从房地产中较为重要的税种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这三种税种来对企业的纳税进行筹划。

1、营业税纳税筹划

按照我国的税法的相关的规定,如果企业的投资是以无形的资产或者是不动产进行登记的,并且和主要的投资方进行利润的分配以及风险共担,那么这种情况就不需要征收营业税。房产地开发行业是资金密集型的企业,其每年的营业税是一项很大的开支,如果能够在营业税方面利用国家的减税政策来减税,对于企业来讲是非常有效的缓解企业资金压力的一种方式。以下来对营业税的延期缴纳进行分析:案例:某房产企业对外签署了一份销售合同,进行分期收款,在合同中,房产品总额为500万,共4次分付,首付25%,后面三次付款均为25%,需要缴纳的税率为5%。在首期付款完成后就进行商品房产权的转让。分析:A在首期付款后财务开始确认收入,应缴营业税:500×5%=25(万元)B若对分期收款进行分期确认,依次的营业税:500×25%×5%=6.25(万元)后面3次付款所交交营业税:500×25%×5%=6.25(万元)这种延期纳税是依据有关税策进行推迟延缓的纳税方案。在纳税款方面总额相同,但由于是分期缴纳,中间节省了一些利息。纳税依据为国税发[2003]83号,政策名称是《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地产开发有关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2、土地增值税纳税筹划

根据我国税法的相关规定:如果纳税人建设出售的是普通的住宅,并且增值额度并没有超过规定额度的20%的话,就能够免除相应的土地增值税。如果增值税部分超过规定规定的20%,那么就应该缴纳全部的增值额度。如果房地产开发商既开发了普通的住宅,又进行了其他类型的房地产项目,那么对于两种不同的类型就要进行单独的核算;如果不对这两种类型的住宅计算增值额度或者无法确切计算增值额度的就不能够享受减税的政策。增值额的临界点为20%,因而可以对房地产企业所开发地产项目的类型不同来进行分别的核算通过纳税规划来有效的减少需要交纳的税费。案例:甲公司要购置房屋一栋,承包给某房地产公司建设。该房地产公司预计建成该房屋的售价为1100万元,按照税法规定可扣除费用为660万。甲公司与房地产公司应如何进行合作规划纳税?这里有两套方案(单位:万元):方案1:由甲公司出资,房地产公司承建该项目。由此房地产公司纳税与收益情况如下:(1)土地增值税:(1100-660)/660=66.7%(2)应纳土地增值税:440*40%-660*5%=143(3)应纳营业税:1100*5%=55(4)应纳附加税:55*10%=5.5(5)所得税前利润:1100-660-143-55-5.5=236.5方案2:甲公司和房地产公司合作建房,由甲公司出资970万元,房地产公司出地,在房屋建成后甲公司会分得房屋95%的所有权,房地产公司会分得5%的房屋用作办公用,甲公司花费52万元承租房产的5%,租期为50年。根据当前的税收政策财税[1995]48号的第二条规定,则合作建房的一方出资、一方出地的,建成后自用的,不需要缴纳土地增值税以及营业税。在此情况下,房地产公司纳税、收益情况是:(1)所得税前利润:970-660=310(2)应纳房产税:1*12%*52=6.24(3)应纳营业税及其附加:1*5.5%*52=2.86(4)甲公司减少支出:1100-970-52=78(5)房地产公司增加利润:310-236.5-6.24-2.86=64.4由此,甲公司和房地产公司通过合作来建设房屋,房地产公司可以节省纳税,对于甲公司来讲,也节省了78万元的支出。

3、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

目前国家针对房地产业的税务的减免政策较少,对于企业的纳税筹划来讲就是通过对涉及业务统筹安排使得企业能够减少税额。纳税筹划的主要思路可以按照以下几种方向来进行。

(1)对企业固定资产的纳税筹划。

最新颁布的企业所得税法律中规定,企业的固定资产如果按照直线折旧法进行折旧的可以依法给予免除税务。所以对于纳税的筹划只能够从企业纳税固定资产的折旧的年限以及相应的预计残值来进行纳税的筹划。第一种方式是尽量减少纳税的年限。折旧对于企业的纳税筹划是重中之重,如果折旧的额度越大的话,那么企业所应该缴纳的税款中扣除折旧费用,能抵税,从而企业所缴纳的所得税就越少,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折旧抵税的纳税筹划的方式。通过将固定资产的折旧的年限进行缩短有助于企业能够迅速的回笼资本,使得企业在前期所能够预定的花费增多,但是企业后期的成本将会大量的减少,但是对于固定资产来讲所扣除的折旧的额度还是不变的;另外还要对残值进行合理的计算预测。新的企业税法没有对预计的净残值进行合理的名词解释,企业可自行对企业的净残值进行分配,只要该数值在合理合法的范围之内就是可行的。

(2)对于销售环节进行纳税筹划。

根据我国税法的相关规定企业的税额一般可以分为按实际扣除项目和按标准的限额扣除的项目。如果房地产业企业能够合理的利用政策对二者进行纳税筹划,通过对限额扣除政策的有效的运用,那么企业的只能够在企业的纳税之后的政策就能够变为税前的限额的扣除。房地产的广告费也是较大的一项支出,其目的就是为了销售房产而进行的一种推广的行为。根据税法的规定,房产企业每年有15%的销售收入的广告费可予扣除,这是针对那些有子公司的房地产企业将广告费由总公司支付,无疑增加了子公司的纳税额。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竞争异常的激烈,作为房地产企业如果想要建立自己的品牌,那么如何赢得群众的信任就是最为关键的,如果想要实现这个目的,那么企业做一定的推广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企业最大的费用的列支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也是人们急切要求关注的问题。根据我国的税务法的相关的规定,房地产企业用于宣传支出的广告费如果不超过其收入的15%那么是可以在纳税的过程中进行扣除的。因而企业应该积极地申报自身广告费的支出,作为企业自身申请扣除的广告费和企业所赞助的广告费用应该严格的进行区分。由总公司进行统一广告费的列支会增加子公司的税费,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让企业的子公司来承担一定的广告费用,使得所有的广告费能够实现统筹规划尽量不超过15的限额。

综上所述,因而作为房地产企业来必须要学习和利用好国家的减税政策,使得企业的合法的利润得到保证,为其进一步的发展提供资金的基础。在各个地区房地产公司的项目开发过程中,通过财务纳税筹划,有利于将企业的财务会计水平进行提高,同时为房地产企业赢得政策调条件下允许的合法利益,这能有效提高企业的资本增值和增强竞争力。不仅如此,它还为国家的政策调控进行有力的发挥,配合大政策实现税收这种隐形的杠杆功能,为国内房地产企业走向国际大型企业迈进。

【参考文献】

[1]华贵生,谷颖.新企业所得税法变化及纳税筹划思路转换[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9(05)

[2]韩清轩.企业合并过程的纳税筹划:法律依据及方式选择[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4(03)

最新企业所得税法讲解篇(6)

1.1目前纳税筹划应关注的问题

纳税筹划是在保证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的同时,保证企业的利益及企业的发展。在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时,目前应重点关注以下方面的纳税筹划问题。

(1)企业改革面临的纳税筹划问题。企业随着改制的发展,将成为独立的法人主体,原来企业内部单位的有偿结算收入将按政策缴纳各项税费,这无形中就会增加企业的纳税额。

(2)技术改造纳税筹划。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相关文件规定,凡在我国境内投资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的企业,其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设备购置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企业可以选择有利于自身的技术改造方式和设备购置的顺序来进行纳税筹划。

(3)筹资方式的筹划。从财务管理的角度上讲,企业的筹资方式从性质上划分为负债筹资和权益筹资两种方式。筹资方式的不同会形成纳税上的差异,我们要在不破坏资本结构的前提下,选择适应于企业自身的筹资方式。

1.2企业纳税筹划的必要性

(1)纳税筹划是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措施之一。市场经济是激烈竞争的经济,经济主体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在经济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必然采取各种合法措施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纳税筹划就是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有力措施之一。随着我国税制的不断完善,纳税支出已经成为企业的一项重要支出,如何优化纳税支出的纳税筹划已成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2)纳税筹划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提起纳税筹划,不少人认为纳税筹划就是牺牲国家利益谋取企业私利,这是一种错误观点。纳税筹划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依法纳税是每个企业承担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有些企业为了减少本企业的负担便打起了少缴税的主意,但往往是事与愿违;有些企业又在不知不觉地多缴税。这就使纳税筹划逐渐独立出来,并成为企业经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活动。

纳税筹划是通过非违法的避税行为和合法的节税方案以及税负转嫁的方法达到尽可能减少纳税行为,从而达到少缴税款的目的。也就是说,纳税筹划是纳税人在熟知相关税收法规的基础上,在不违反国家税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对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的科学安排,运用合理的方法和技巧达到规避或减轻税负、最大化企业利益的行为。

企业利益最大化了,同时也就给国家带来了应有的利益,两者并不矛盾,是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没有企业的利益,国家利益也会受到影响;同样,企业不保证国家的利益也就没有了长久生存、发展的空间。

(3)纳税筹划要树立守法意识和维护自身权利意识。纳税筹划是企业合理、合法地对企业的纳税行为进行统筹规划,以减少税费支付,在不违反国家税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运用合理的方法和技巧最大化企业利益,与偷税、骗税、抗税和欠税有着本质的区别。

使企业树立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我国《税收征管法》制定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税收征收管理,规范税收征收和缴纳行为,保障国家税收收入,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由此可见,企业的规划在合法的情况下,是受国家法律、法规保护的正当权益。也就是说,无论从企业的角度讲还是从国家、政府即征税方的角度讲进行纳税筹划都有其必要性。税法对不同地区的收受差异,使企业在减轻自身负担的同时自动调节地区间的经济结构,充分体现了国家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

2纳税筹划方案

2.1增值税中运输收入缴纳税款的筹划

由于承担着运送供暖用煤等运输业务,核算中存在着是否单独经营的情况,如果将其纳入增值税混合销售行为,会为企业带来了一个筹划空间。

如公司各单位年提供的外部运输收入按3500万元计算,购买汽车配件及发生的燃料费3100万元。

(1)按非增值税应税项目计算缴纳营业税应发生税费情况:

营业税3500×3%=105万元

城建税105×7%=7.35万元

教育费附加105×4%=4.2万元

支付税费合计116.55万元

(2)按增值税兼营行为处理发生税费情况:

增值税销项税额3500×17%=595万元

增值税进项税额3100×17%=527万元

城建税(595-527)×7%=4.76万元

教育费附加(595-527)×4%=2.72万元

支付税费合计75.48万元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按兼营行为处理,企业少支付税费41.07万元,并且可以多抵扣税款527万元。

2.2所得税的纳税筹划空间

企业在年终预计年应纳税所得10.1万元,年终决定向希望工程捐款0.1万元。如不捐赠,企业所得税率33%,税后利润6.77万元;如果捐赠,企业所得税率27%,税后利润7.3万元;企业通过分析计算,这项捐赠给企业带来0.5万元的利润。这里年终预计所得额就是经营中不确定的风险,企业在筹划的同时要考虑化解各种风险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企业的利益。

2.3利用银行贷款的纳税筹划空间

企业拟购买10000万元的设备,以增加赢利,对投资企业内部有两种不同意见,是利用10年积累的资金购买设备还是向银行贷款。财务部门提供了两种方案的纳税对比分析:

(1)用10年积累的10000万元购买设备,投资收益期为10年,每年平均赢利为2000万元。

该厂平均每年纳所得税2000×33%=660万元,10年共纳所得税6600万元。

(2)贷款10000万元购买设备,年平均赢利仍为2000万元,年利息支出150万元,扣除利息后,企业每年赢利1850万元。

这样企业每年纳所得税1850×33%=610.5万元,10年共纳所得税6105万元。

显然,企业以贷款方式进行投资有许多好处,可以提前进行所需要的投资活动以获取更多的利润,可以减少企业承担的资金风险,减轻税负。

(3)处置报废固定资产的纳税筹划。企业2007年已报废固定资产净残值1500万元,对这些固定资产是整体出售还是拆除后出售进行了分析。拆除后处置预计收入1200万元,拆除费用55万元。

按相关政策,企业不将固定资产拆除,直接销售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增值税问题解答(之一)的通知》(国税函发[1995]288号)文件规定,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其他属于货物的固定资产,暂免缴纳增值税。

3纳税筹划的建议方案

3.1技术改造纳税筹划设计方案

(1)技术改造纳税筹划的设计思路。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暂行办法》的通知[财税字(1999)290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审核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0)013号]文件规定,凡在我国境内投资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的企业,其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设备购置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按照规定,企业每一年度投资抵免的企业所得税税额,不得超过该企业当年比设备购置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税额。如果当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税额不足抵免时,未抵免的投资额可用以后年度企业比设备购置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税额延续抵免,但延续抵免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五年。

(2)建议方案。①当年“新增税款”大于后购置设备尚未抵免的金额时,则当同一技术改造项目分年度购置设备时,在同一抵免年度内,对以前年度分年度购置的设备应分别计算抵免额,即“先购置设备先抵免,后购置设备后抵免”,不影响抵免额。②当年“新增税款”小后购置设备尚未抵免的金额时,则当计算后购置设备的抵免额时,因为本年度应纳税额已经抵免了先购置设备的抵免额,故“新增税款”就有可能不足抵免后购置设备的应抵免额。这种情况下就要先比较先后购置设备抵免额的大小和可抵免剩余年限,再选择是抵免先购置设备还是后购置设备抵免额。

3.2筹资方式的筹划设计方案

《税法》规定纳税人在生产、经营期间,向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支出,按照实际发生数扣除;向非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支出,按照不高于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

从财务管理的角度上讲,企业的筹资方式从性质上划分为负债筹资和权益筹资两种方式。筹资方式的不同会形成纳税上的差异,按《税法》规定,债务利息可从所得税前扣除,而股利支出在所得税后支付。两者的差异导致了负债和权益资本对企业税收成本和企业价值的不同影响。

从纳税筹划的角度看,企业适度采取负债筹资比权益性筹资优越得多,企业负债增加,纳税支出减少,每股收益增大,企业价值增加。因此,在提高生产能力筹集资金上可以采取向银行借款、发行企业债券、企业间相互融资等进行筹资。股份制煤炭企业还可以采取尽量减少权益性资本所占的比例等方式进行纳税筹划,但要注意资金结构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企业有效避免定式[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126-127.

[2]侯立新.企业合理避税解决方案[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134-135.

最新企业所得税法讲解篇(7)

【关键词】 财经专业; 税收; 课程; 教学

税收作为影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最重要的方面,一直受到各类企业的重视。掌握一定的税收基本理论知识,熟悉税收法规制度,正确进行各种税费的计算与申报,对涉税交易和事项进行会计处理,乃至采用合法手段减轻企业税负,实现税后利润最大化等等,是不同层次、不同岗位财经专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能力。通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税收知识的相对欠缺是很多财经类专业学生的通病。近年来,各高职院校逐渐认识到了这一点,纷纷在财经类专业中增开了税收方面的课程,继《税法》或《国家税收》之外,《税务会计》、《纳税筹划》、《纳税理论与实务》等也屡屡被纳入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之中。然而,这些课程无论是在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安排,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一、课程设置

据笔者了解,目前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中税收类课程设置存在两种趋向:

(一)相关课程开设不足

有些院校仅仅只开设一门《国家税收》或《税务会计》课程。从市场上通行的教材来看,《税务会计》涉及的知识模块通常是税费计算与涉税事项会计处理,而《国家税收》则仅涉及税费计算知识模块。课程体系不能满足相关专业所面向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学生税收知识欠缺现象依然突出。

(二)相关课程开设过滥

许多院校不管是会计专业、财务管理专业或是税收或财政专业,均在《国家税收》或《税法》之外加开《税务会计》、《纳税筹划》等课程,实行一刀切,而没有深入把握各门课程的内涵。课程定位不准,造成不同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叠,功能互相混淆。

如,各税种的计算既是《国家税收》课程里的主要内容,又在《税务会计》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如两门课程同时开设则必然造成学生相同的知识学两遍;“所得税会计”是许多高职院校《财务会计》或《高级会计》教材中的重点章节,而《税务会计》教材中往往也有大量篇幅介绍,税务会计老师通常都会把暂时性差异的确定,递延所得税的计算与账务处理等等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造成两门课程之间不必要的重复。又如,税法教师在讲解相关税种的计算时,由于受课时限制,会将某些内容省略,认为学生在《税务会计》课程里还会学到;而税务会计教师则认为各税种的计算是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无须重复讲授,这样就造成学生知识面上的盲点,相关税收知识欠缺。

针对上述现状,笔者认为各高职院校应深刻反思当前财经专业税收类课程的设置情况,在准确定位各专业所面向岗位群的基础上,深入进行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进行相应的职业能力分解,重新构架各专业所需要的税收知识体系,据此为各专业设置相关课程,既要避免开课不足、应有知识的欠缺,又避免了盲目贪多求全,更避免了各专业课程开设一刀切。会计、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对税收知识的要求与财政、税务专业的学生应有所不同;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应有别于会计专业。根据会计专业主要面向的岗位群,税费计算与申报及涉税会计处理应是其主要的职业岗位能力之一。笔者认为,高职会计专业应将《税务会计》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取代《税法》或《国家税收》课程;同时开设《税务筹划》作为选修课,以拓展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财务管理专业面向的岗位群较之会计专业有所延伸,其核心岗位能力还应包括筹资管理,进而可细化到减轻企业税务成本,实现税后利润最大化。因此,应将《税务筹划》也作为专业必修课程开设;税务、财政专业则不必开设《税务会计》课程,税务专业可将《税法》与《税务筹划》作为必修课,财政专业仅需开设《国家税收》课程即可。同一专业开设的各门课程应按照知识的递进性依次开设,如会计专业,应由《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到《税务会计》,及至《税务筹划》,并要严格区分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准确把握课程特色,力求把重复内容缩减到最小。

二、课程内容体系

纵观当前税收类教材,无论是《税法》、《国家税收》,还是《税务会计》、《纳税理论与实务》,抑或是《税务筹划》,其内容编排体系大多是按税种分列,教师在讲授这些课程时,也多局限于按税种讲授。这样安排,讲求知识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对宏观的《税法》或《国家税收》教材来说也许没问题,对研究型的本科、研究生学习来说也是适宜的,但对于要从事企业财务工作的高职学生而言,其实有着致命的缺陷。现实工作中,企业发生的各类涉税事项往往不只涉及单个税种,如购销产品就涉及增值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与教育费附加或者资源税等,房地产销售业务,会涉及到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与教育费附加、土地增值税、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等,不同的涉税事项可能还要进行不同的所得税纳税调整,这都需要学生综合运用税收知识才能进行正确的计算、申报及会计处理,而学生在以分税种的模式学习税收知识后,掌握的知识是零散的,综合运用能力较差,遇到这样复杂的涉税问题往往不能作出圆满的处理。在教学实践中也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单个税种的涉税处理都掌握得较好,可一遇到综合性的题目就丢三落四,在以企业整个经营活动为背景的会计综合实训中要完成所有纳税申报就更难了。用人单位屡屡反映学生涉税处理能力较差,课程内容体系的编排问题不能不说是一大影响因素。

因此,笔者认为,在安排税收类课程内容体系时,同样应遵循高职教育的特点,在岗位能力分解的基础上开发课程标准,依据岗位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内容。具体而言,《税务会计》、《纳税理论与实务》、《税务筹划》等课程内容应打破单一的按税种分类的编排方法,紧密结合工作实际,采取分行业、分经营业务大类设置专题的方式。比如《税务会计》课程,对于与制造业、流通业联系紧密的增值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资源税等的计算与会计处理,可以购销业务为专题串联起来;房地产开发、销售业务通常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增值税、契税、耕地占用税等相联系,可将相关税种的学习以房地产开发为专题串联起来。课程内容的组织直接与工作过程衔接,方便学生进行多税种有机联系的学习,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如《税务筹划》,分税种讲授税务筹划的技巧固然有其合理之处,以企业投资、筹资、日常经营以及资产重组等各主要经营活动类别为主线排列知识或许会让学生更容易形成清晰的思路,而分制造类企业、流通企业、房地产企业及服务行业等等行业大类讲授税务筹划的方法可能更贴近工作实际、更能满足高职学生实践应用的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出口退(免)税的申报、会计处理或筹划,在很多院校税收课教学中都被忽略了,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很少深入讲解,有的甚至完全遗漏了。实际上,很多企业都会涉及到出口退税业务,熟练掌握出口退税的程序、退税的计算与申报及会计处理或出口退税筹划同样应是会计、财务管理、税务等人员要具备的重要岗位能力。

三、课程教学方法

高职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培养的学生既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以面向岗位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因此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理论教学应与实践教学并重,两者互相融合,交替进行。但是,当前高职院校的税收类课程普遍存在实践教学偏弱的现象,实践课时很少,更没有系统科学的对应实训教材,有的学校课程计划里甚至根本就没有安排实践教学的内容,有的学校实践条件简陋,实践形式单一。比如《国家税收》课程,其实践课可能就是象征性地填几张纳税申报表,时间既短,内容也不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有些学校把《税务会计》的实践课与《财务会计》合并在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当中,手工会计模拟在实验室进行,共用一套财务会计资料,完全没有突出税务会计应集中训练的内容,以上现象的普遍存在,使得许多院校税收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流于形式。至于《税务筹划》,出现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当中还是近几年的事,其理论教学尚处于摸索阶段,实践教学更没有真正开展起来。此外,笔者在对财经专业高职毕业生进行调查时发现,很多学生因在校期间没有接触过电子报税软件,当工作中需要利用报税软件进行网上申报时产生极度不适应感。事实上,大多数职业院校都没有配备这类实训设施,也没有进行过类似训练。

由此,笔者认为高职教育财经专业税收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条件亟待改善,实践教学形式亟待改进。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作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成果,其在实践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已日益为人们所认识,《税务会计》、《国家税收》及《税务筹划》等税收类课程实践性极强,更应广泛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通过设计适当的工作任务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和探索,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税费计算与申报知识模块的学习中,应在实践课中为学生提供多税种纳税人企业的、包含了各项涉税业务在内的资料,将其细化成具有独立工作任务的多个小单元,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判断,正确进行税费计算并填制相应的纳税申报表。同时,在企业普遍实行电子报税的今天,税务会计课还必须增加模拟电子报税的训练,购买仿真电子报税软件,建立电子报税实训室,由学生独立完成电子报税业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熟悉电子报税的流程,增强动手能力,缩短就业适岗期。对《税务筹划》的教学,应将会计师(税务师)事务所和企业作为主要实践场所,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下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除实践课教学以外,税收类课程在理论课教学中同样应注意深入把握职业教育的特点,避免空洞的理论讲授,应大量采用学生乐于接受也易于接受的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以任务驱动为导向,教师根据所讲授的理论知识精心选择实际工作中会遇到的案例,组织学生分析和讨论,直至解决问题,将复杂的、抽象的理论知识简单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实现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的平稳过渡。

总之,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而税收类课程又有其特殊性,在组织教学时应牢牢把握两者特色并实现有机结合,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精心选择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满足市场对财经专业学生税收知识结构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罗先锋.关于《税务会计》教学几个问题的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6,(7):91-92.

[2] 胡鲜葵.对《税务会计》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

(21):24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