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社会和经济效益

社会和经济效益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5 11:40:27

社会和经济效益

社会和经济效益篇(1)

一、体育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作为矛盾对立体,二者是相对独立的概念,没有主次之分,其地位应是平等的

所谓体育的经济效益是指人们在体育投资这一经济活动中,劳动的占有和消耗与所取得有用成果的比较,即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的实质是指在体育劳务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以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和占有,获取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在这一点上,与一般产品的经济效益没有什么差别。因此,它的上位概念大致属于经济学研究的范畴。

所谓体育的社会效益,是指体育产品大都是精神产品,其产品的主要功能是增强人民体质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其实质是体育产品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因此,它的上位概念大致属于社会文化娱乐范畴。

由于它们所属的范畴不同,做为相区别的一面,二者是没有主次之分的,其地位应是平等的。可长期以来,人们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把追求经济效益同“小人喻于利”,同“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联系在一起,把追求社会效益同“君子喻于义”,同“社会主义优越性”联系在一起,本能地给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涂上了色彩,分出了等级。受其影响,体育被看成是纯粹的公益性、福利性事业,体育经费完全靠国家拨款,只讲投入不讲产出,形成了“居民低收入——政府投资——福利分配——投资萎缩”的经济流程。由于没有经济效益做基础,势必影响体育社会效益的实现。直到今天,在体育场馆实行多种经营,提高经济效益的问题上,“有27.5%的人认为体委部分领导对场馆实行多种经营,创收盈利心存顾虑。”〔1〕因此,要正确处理体育产业发展中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必须从思想认识上摆脱极“左”思想的束缚,还经济效益以本来面目。

二、体育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作为相互联系的一面,其关系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研究的领域不同而有不同的涵义

1.就微观而言,在体育产业的经营开发中,应该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兼顾体育的社会效益。

在这里,体育的经济效益就是微观经济效益,即体育单个经营单位的经济效益。同企业一样,应该把经济效益当作自己经营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利润视为企业的生命。这不是由个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运作的必然结果。

体育作为产业进行开发,走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化道路,这说明推向市场的体育产品是商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必须遵循社会经济运行规律,即以利益为杠杆,通过公平竞争,等价交换,优胜劣汰,最终实现对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体育产业的高速运作。因此,各体育经营单位必然想方设法,在尽可能降低劳动占有和劳动消耗的条件下,争取尽可能多的利润。与之相适应;经营者还必须兼顾体育的社会效益,要服务对路,增添花色,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档次,满足人们丰富多彩的体育需要,唯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多、更长远的经济效益。

目前,在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是那些由中外合资、外商独资及其他国内大公司,个人投资兴办的一些商业性俱乐部、网球馆、高尔夫球场、体育健身娱乐中心等体育产业。这些投资主体的共同特征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经营主体,他们经营体育的目的动机是显而易见的。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占领市场,一些有远见的投资者似乎并不急功近利而是在提高体育的社会效益方面下功夫,像高薪聘请外藉球员、本国优秀运动员,以及培养二、三线梯队等,目的当然是服务于经济效益。

有人认为,体育劳务产品和其他产品不一样,是精神产品,具有公益性,即使是进入市场的部分也是坚持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相结合,以社会效益为主。不错,体育劳务产品是精神产品,具有公益性,但体育产品之所以能走向市场,成为商品,从某种角度而言,恰恰是因为它的公益性。广泛的社会性、权利性、公正性,才使得体育劳务产品具备了交换的价值。

综观当今体坛,高水平的运动竞赛已成为一种金光闪闪的商品。一些大商家、公司、企业纷涌而上,竞相为之大洒金钱。他们的目的和动机当然不是为了实现体育的公益性,而是把体育的公益性、社会性当做可利用的手段,通过现代传播媒介,让体育充当出色的广告载体,获取超额利润。像每年为体育投入3000万马克的奔驰公司的信条就是:对体育界投入的钱越多,获取的利润越多。

可以说,正因为有了体育劳条创造精神产品的这种广泛的社会性、公益性,才有了商家争先恐后的投入,带动了广阔的市场需求,才有了体育市场的开辟和繁荣,也使得体育商品的价格扶摇直上。就拿奥运会的电视转播权而言,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售价2.78亿美元,1988年汉城奥运会为4亿美元,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是7亿美元,身价之高令人咋舌。

再拿发行体育来说,当今许多国家都把发行体育作为扶持体育事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它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筹集大量的资金,靠的就是体育竞赛商品的价值,其使用价值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公益性,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并给体育带来滚滚财源。我国“自1994年3月起,截止到1996年底,已顺利发行了22亿元的体育,除百分之五十直接用于返奖外,共筹集资金6.6亿元。”〔2〕主要用于落实奥运争光和全民健身计划,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由此可见,就微观而言,在体育产业的经营开放中,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兼顾社会效益,这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市场经济规律运行的必然结果。就目前而言,我们只有承认这个事实,才能充分显示“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体育改革精神,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关心体育,投资体育,促进体育商业化的发展,为最终实现体育的社会效益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2.从宏观而言,发展体育产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体育为人民服务,为国民经济服务的宗旨,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服从服务于社会效益。

从宏观而言,体育产品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不能作为商品推向市场,诸如学校体育、职工体育,其基本任务是解决人口素质问题,福利性、义务性突出。像人们健身必备的基础设施投资大、周期长、收益慢,若按市场经济规律自由支配,其生产建设将无法进行。这就需要国家无偿投入,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渐增加投入的比重。这一点我国体育法第41条已做了明文规定,即“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这里充分显示了人民政府把体育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无疑是英明正确的举措。但笔者认为这属于国家宏观调控的范畴。与微观领域的产业经营开发,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并不冲突。我们鼓励微观搞活,追求经济效益、赚取更多的利润,这并非坏事。国家可以通过宏观调控的办法从经营者手中提取丰厚的利润,再把它投资到体育的福利性方面去,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样既可以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又可以加速体育商业化进程,使体育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三、体育社会效益能否实现,体育产业能否健康发展,并不取决于经济活动本身,而取决于法制的健全和完备,取决于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

在有些人看来,如果在体育产业发展中,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势必会产生唯利是图、斤斤计较、金钱至上、腐朽堕落等不良风气,就会牺牲体育的社会效益,也不利于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而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上述问题似乎就可以避免。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众所周知,西方许多国家把追求利润当作体育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归宿。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不顾体育的社会效益。比如,在全民健身方面,我们推出《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美国推出《健康公民2000年》,加拿大推出《积极人生》,英国推出《90年代体育——迎接新的地平线》……他们颁布的时间似乎比我们更早。在计划的操作实施方面,我们有实施的步骤,他们更有完整的目标体系。以美国的《健康公民2000年》为例,该计划700多页,通篇都是对实施目标的陈述,其中包括3个总目标,22个子目标,47个次子目标和300个再次一级的目标。这些规定似乎并不亚于我们。

至于体育产业能否健康发展,也不取决于经济活动本身。我们国家坚持把体育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样产生了为名利服用兴奋剂,为了金钱而弄虚作假、招摇撞骗等问题,同样不可避免地滋生了拜金主义思潮。这都有力地说明了,在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大潮面前,体育产业能否健康发展,追求经济效益是否就必然牺牲社会效益,并不取决于经济活动本身是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还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而是取决于法制的健全完备。市场经济是利益的经济,同时又是法制的经济。在微观经营中,谁都可以为追逐利润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前提必须光明正大、遵纪守法。这就要求在微观搞活的同时,国家必须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即通过制定实施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政策去引导、规范人们的利益行为,再配之以有效的监督,就能妥善地处理宏观与微观领域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联系。

总之,在看待和处理体育产业发展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时,一定要注意,从思想观念上摆脱“左”倾思想的束缚,从理论研究上分清宏观与微观不同的领域。

注释

社会和经济效益篇(2)

关键词:群众文化工作;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辩证关系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273-0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公共文化产业处于最佳发展机遇期。但是,如何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问题始终是群众文化工作中需要破解的时代命题。笔者认为,要在坚持社会效益首要地位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文化企业参与文化事业、合理追求经济效益,实现两个效益的有机结合,以进一步丰富文化产品、增强文化软实力,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群众文化工作的社会效益及引领价值

文化建设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强大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始终是我们党工作的重要任务。群众文化工作是指对人民群众在业余生活中自我参与、自我娱乐和自我开发性质的社会性文化活动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安排和辅导的一系列工作。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突出表现。在广泛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实践中,我们党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要始终坚持此项工作的公益性质,把社会效益摆在突出位置。在具体工作中,要尽量贴近广大人民群众,开展一些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弘扬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引领时代文明风尚,陶冶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操,构建起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精神文明建设体系,激发人们热爱党、热爱祖国和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促进经济和社会的繁荣进步。要坚决杜绝那些不良的“伪文化”活动,在整个社会营造一种健康、文明、积极、进步的社会风气,切实提高全民的文明程度。

二、群众文化工作的经济效益及助推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广大群众对于文化活动有了更高层次的审美需求,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只有不断推陈出新,多创作艺术精品,才有可能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这一需求。党在十报告中也明确了近一阶段的文化事业发展目标,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因此,要尽量扩大能够为广大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的主体,鼓励、引导一些艺术家、文化艺术团体和单位积极参与到群众文化事业之中来。应当在确保群众文化工作取得一定社会效益的同时,加快振兴文化产业,这样才能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地对于地为广大人民群众创设更加丰富的文化艺术精品。

三、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在群众文化工作这一方面,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辩证关系:公益性是社会主义群众文化的本质,确保社会效益是创造经济效益的前提;创建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重大目标,追求合理的经济效益也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群众文化工作的有序开展及其社会效益的的顺利实现。在现有的社会发展条件下,群众文化工作既要面对文化市场竞争、寻求生存和发展之路,又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宣传公益性文化的使命,就必须要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因此,在群众文化工作实践中,必须牢牢记住,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运用政治、经济和政策等扶持手段,帮助那些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在当前文化市场竞争中暂时处于劣势的文化行业,使我国的文化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同时,也要打击一些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价值的文化产业经营行为,推动文化产业步入协调发展的良性轨道。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加强,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群众文化工作必将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和文化产业的逐步形成,我国公共文化事业已经取得了突出成就。分析并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当前我国群众文化工作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是明确下一步群众文化工作目标、制定群众文化工作路线的关键因素。群众文化工作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构成,要重视社会效益,为构建以社会主义价值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体系、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做出积极的努力;而与此同时,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已经逐步成熟的现时阶段,也要重视经济效益,构建群众文化工作机制,使群众文化工作发展走上常态化、特色化的轨道。目前,我国文化事业正处于最佳发展机遇期,作为群众文化工作者,要始终坚持“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深化文化事业改革,强化群众文化工作职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为推进经济和社会的繁荣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社会和经济效益篇(3)

关键词:公路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国民经济的发展使得交通运输业在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而公路作为主要的交通运输通道之一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如何促进公路的经济社会效益的提高是当前公路相关部门的重大课题,接下来本文就如何提高公路经济社会效益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够为公路相关部门的管理略尽绵力。

一、完善公路的管理制度

为提高公路的经济社会效益首先应当对传统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不仅需要对公路管理机构进行健全,还需制定科学合理的相应规章制度进行其行为的规范,确保公路组织机构的科学、严密及其权威性,同时保证营运管理工作能够进行的更规范和顺利,且实现公路顺利收费还贷的目的,从而实现公路经济社会效益的大幅度提高。目前,国家针对公路管理已制定的规章有:《公路安全保护条例》、《收费公路管理条例》、《路政管理规定》、《财务审核管理办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和制度在公路各项管理工作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基层单位应以当地具体情况为依据,对国内外的一些先进的经验进行借鉴,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具体办法,通过实践对其进行验证和补充,使其更加完善,同时确保公路营运的管理工作能够更加科学有序、有章可循。在营运管理时应当以相关规章制度为依据进行按规办事,实现人人行为规范化,部门管理数据化,促进营运管理工作的畅通有序,提高相关员工的工作积极自主性,杜绝贪污及私放车辆现象的出现,严格对免费率进行控制,进而使得通行费的车辆实征率得以提高,实现公路通行费的增收。

二、提高公路部门相关人员的工作效率

为了提高公路部门相关人员的工作效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高公路部门员工队伍的素质

人才队伍是公路事业发展的保障和关键,因此,必须对公路部门员工队伍素质的提高作为根本进行常抓不懈。应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三项教育:形势教育、政策教育以及养护技能的培训教育。形势和政策教育可以促进员工对我国改革认识的提高,而对养护技能进行培训则使得教育实效得以收获。

2.创新管理体制,提高工作服务的质量

管理是实现公路发展的关键,如何做到管理中精神文明建设的渗透以及效益管理和品牌服务的实现是改革后公路部门的一项新课题。为实现管理的创新,可开展一系列的机关建设活动,建设学习、创新以及服务型的管理机关,促使员工服务水平及其质量的提高。组织机关人员进行政治理论的学习,以促使其政治素质的提高。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指标在各项管理工作中的细化,以改善环境建设为重点提高管理水平。

3.创新运行机制以实现运转水平的提高

不断进行运行机制的探索和创新,从而实现公路制度体系的高效性和科学性,促使长效运行机制的建立,以确保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序运行。机制创新的具体方法为:①齐抓共管长效机制的建立。建立一岗双责的管理运行机制,坚持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和落实的统一。②健全责任机制。推行“一把手工程”,建立目标以及分工负责制等的体系,层层进行责任目标书的签订,推行目标管理,促使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的目标及其任务都能够真正落到实处。③建全考核机制。建立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小组,对精神文明建设进行年终考核时实行一票否决制。

4.创新各项政治活动促使员工凝聚力的增强

员工的精神风貌集中体现了该部门的凝聚力以及整个公路事业的发展活力。为提高员工的精神风貌,应当开展多种政治活动,促进员工凝聚力的提高,可进行各种座谈会、联欢会、表彰会、党员宣誓大会等的开展。另外,还应当做好行业的稳定工作,开展扶贫等工作,使离退休员工的三保以及员工工资的拖欠问题得到切实解决。

三、加强公路的养护工作

1.加强路基的养护

加强路基的养护应当特别注意的是由于水会引起多种的路基病害,因此必须确保路基排水系统的完好。而且进行各项养护作业时,应当确保养护工程的质量,对路基失稳的经验进行及时的总结,根据具体的路段进行各种有效预防及维修措施的制定,确保日常的养护工作更加系统和规范以及管养水平的不断提高。

2.加强路面的养护

路面的养护是整个公路养护工作的核心,因此,加强路面的预防性养护以及经常性养护,确保路面强度、刚度以及稳定性的保持,使其更具耐久性;此外还应有计划地进行原有路面的改善,实现相关技术状况的提高,从而使其更加适应公路运输发展的各方面需要。

3.加强桥梁涵洞的养护

为确保公路保持畅通,必须采取措施促使桥涵使用年限得以延长,因此,经常性的对其进行养护非常有必要。为了更好的加强对桥梁涵洞的养护,应当经常性地进行对危害其正常运营的结构部分的修缮,另外应当加强对桥涵构造物的技术改造,通过对薄弱环节的构件进行加强以促使辅助构件的加强,从而使其承载及通行能力得以提高。

另外,还应加强公路的预防性养护,结合各种高效的预防性养护方式对公路进行检查和养护。应当加大创新的力度,积极促进各种新型技术、材料以及工艺的开发以及应用,使得养护的质量得以提高,同时养护的成本得以降低。

四、提高公路的运行质量

提高公路的运行质量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人、车为本”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的树立,变管理公路为经营公路

公路管理人员应转变传统思想,实现管理者向经营者的角色转变。将公路看作一件真正的产品进行生产、营销以及开发,积极努力地促使其附加值的增加。将经营公路看做各级管理部门的主要业务,确保其社会效益的条件下,最大程度地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管理者应当将用路人当做衣食父母,想其所想,急其所急。

2.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以规范业务行为

可以借鉴国家对公务员有关行政行为方面的追究做法,在公路管理部门也制定相应的专门针对本单位员工业务行为的追究制度,促使其做好自己的各项工作,不做不能做的事。

3.公路执法人员行使职权时应当做到中规距、合情理

对路产赔偿款进行收取时,必须客观、公正地进行查验,对受损路产数量进行确定,收取赔款应当依据相关规定进行。此外,由于当前的《收费公路管理条例》、《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罚款数量的规定有上下限,所以进行逃费车辆的罚款以及路产罚款的收取时,公路执法人员必须视具体情况,于上下限间合理数额的罚款进行收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提高公路通行率,建立微笑服务,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完美结合的方法也在不断的更新,因而这有待于我们在日后的工作中不断的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发现和改进。

参考文献:

社会和经济效益篇(4)

当前,全国上下各行业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文化站已经面临着改革。我们桐乡市文化站经改革后,从原来的文化局派出机构,变成了现在的乡镇事业单位,从原来的全额拨款,改变为现在的差额拨款,文化站工作的重点几乎都在“挣钱”上,根本没有心思再搞“务虚”的文化工作,搞社会公益,文化站的职责可以说已经名存实亡,精神文化建设被严重削弱。对此问题笔者进行了广泛的调查,从国情和实际出发,笔者认为文化站还是应该姓“文”,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文化站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必须从挣钱当中解救出来,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从我们桐乡这两年改革后的文化站情况来看,文化站对经济效益不得不重视起来。这是国为文化站每个人员下拨经费太少之缘故,虽然全市各个文化站所拨经费不等,有的市里财政拨给经费后,镇财政也相应地拨些经费,但都面临着经费的严重短缺和紧张。如石门文化站的每年每个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仅拨6000元,这点钱,如果不重视经济收入,文化站人员的工资就难于保障,日常办公就难于维持。因此,文化站人员头脑里被如何挣钱占领了很大位置,过去那种每年计划搞多少文化活动、如何文化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如何为镇中心工作服务等必须制定的工作计划和时间实施,实际上已经被抛在脑后,或者说成了敷衍对付的事,事实上在 一情况下文化站人员根本没有办法再考虑文化工作,毕竟经济收入关系到人的切身利益,但是自从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表以来,文化工作越来越繁忙。镇政府一方面要求文化站自己创收,一方面又要文化站无条件地完成和做好文化工作,除平时和节假日全面搞好文化活动外,在农村又产生了文化示范户,还有广场文化活动等。演出越来越频繁,再加上桐乡每年还要举办节,每个文化站承担着大量的文化活动选送任务,文化站的文化工作真是忙得不可开交,搞经济创收的时间几乎所剩无几。抓经济收入和搞文化活动已经成了一对突出的矛盾,总的说来,文化站一是工作没有方向,二是工作没有重点,三是经济收入难创,四是感到前程渺茫,按文化站人员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这碗饭已经吃到头了。

那么自古以来文不理财、文不经商,文化站搞经济创收出于何因呢?笔者认为,都是教?,脱离实际之缘故,一是只要谈起文化站改革,一些领导干部马上想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文化站必须搞经济创收,脱开财政,搞自收自支;二是一些理论文章经常出现以文养文务业助文,借鸡生蛋等文字,误导了文化站可以走经济的道路,忽视文化站性质和脱离实际。但是,他们都犯了一个“不实事求是”的错误,没有展开深层次的分析,盲目硬套。文化站重经济收入的不是主要表现在:首先从文化站的性质和任务来看,文化站是国家最基层的文化事业单位,它的工作任务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利用文艺这个载体,来开展形式多样、形象生动、群众喜闻乐见、内容健康向上的文艺宣传,使人民群众达到精神调剂的作用,宣化传教的作用,普及知识的作用,团结凝聚的作用。因此文化站工作是公益性的,讲的是社会效益,我们有些领导干部连这点起码的道理都不懂,无论什么性质的单位都要搞经济建设,我看倒不如取缔了文化站这个事业单位来得省心;其二,文化站所谓搞创收成功,报上报道、杂志刊登,实际上都是小打小闹,靠的是有利地形、出租些店面和其它房屋来创收,工资和办公经费靠这里供给是天方夜谭;三是文化站出租房屋,实际上是减少了本来就不多的文化活动场所,从严肃的态度和政治方面来说,是跟国家文化阵地抢地盘,曾经说过:宣传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就要占领;我们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文化阵地,文化站不好好地守着,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这些组织就会有滋生土壤,最后吃亏的还是国家,损失的还是党,算小不算大是何家的道理。第四,就是可以出租文化阵地,对文化站的人事制度改革也不能一刀切,全省文化站站舍面积大的几千平方米,小的还无阵地,如果一马切的话,由于经济收入不同,结果肯定也不同,文化站改革必将失败。第五,政府要求文化站搞自收自支,目的是要让文化站脱离政府,但文化站实际上跟政府是血脉相关、鱼水关系,文化站要举办一系列文化活动,所要经费是大量的,这与文化活动的大小有关,这些经费必须由政府解决,不可能文化站一头千方百计地挣钱,另一头又无偿地为社会作贡献。第六,文化站有一大批艺术人才,是其他单位人员不能代替的,如果文化站工作重点不搞文化艺术活动,这一批人才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人才资源的浪费,文化站艺术人才是每个人员几十年钻研、积累的结果,而且必须具备艺术天赋的,不可能随叫随到,随要随有,或者举办一至二期培训班就能达到水平的。第七,文化站如果要自收自支,那么文化站的领导必须具有一定的经济头脑,而现在文化站的领导基本上都是艺术方面的尖子,搞经济建设是外行,也是具备这方面的素质,文化人就是文化人。因此,文化站如果工资、奖金、办公经费要自己寻出来,找米下锅,那么文化站领导必须大换班。第八,文化站如果把心思用在挣钱上,一味找寻经济效益,那么文化站也可以改名了,它的性质可变成企业了。第九,既是文化站有高超的人,可以办一个很好的企业,这跟当前体制改革又发生了矛盾,现在各个企业都在转给个人,文化站的企业就不要转为个人了吗?再说,如果文化站确实存在有这样搞经济头脑的人,想必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气候中,他肯定为跳出文化站这个单位的,不可能自己挣到钱后,来养活文化站其他人员。第十,文化站是一个职能单位,担负着一方文化市场的管理重任,某一地区的文化市场是否健康有秩,直接与文化站管理有关,如果文化站开电子游戏机室、开录像室、搞演出收入,那么必须也要千方百计地打政策和法律的球,甚至当利益的诱惑力增大时,它也会违背政策忘记自己是个文化市场管理者,不择手段地去搞些违法经营活动,给其他经营者大胆违法有了把柄,给文化市场管理造成了被动和混乱。

纵观上述情况,笔者认为文化站重经济效益利少弊多,如果这档改革文化站,必将最后导致改革的失败。那么文化站就绝对不能挣钱了吗?笔者认为也不尽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行各业搞经济收入也是对的,不过文化站的经济效益只能在文化站职责任务范围内突破口。如举办培训班,过去不能收钱,现在在市场经济的政策下,就可以收培训费;如搞活动,可以让单位赞助,进行主题文化活动,减少活动经费。总的说来,文化站搞经济收入是为了缓解文化站经费紧张,增加自身实力,提高单位福利的需要,而不是象企业一样全靠挣钱来维持。

所以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站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争取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正确结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工作必将会越来越体现出它的内在价值,它的间接经济价值一定会越来越突出。

社会和经济效益篇(5)

根据国家粮食局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家庭式农户储粮数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50%,分布面积广、数量多,其中13个粮食主产区当年的农户储粮总量约占同期家庭式农户储粮总量的73%,因此主产区农户储粮安全问题尤为重要。

但在现实中,由于鼠害、虫咬、霉变等问题,造成家庭式储粮平均损失在8%左右,全国年均损失达到400亿斤。从地区分布情况来看,东北地区成为重灾区,年均损失率约为10.2%。在农户所储存的粮食中,玉米的损失最为严重,损失率达到了11%。以吉林省为例,在未推广农户科学储粮仓之前,农户多以玉米楼子、玉米栈子等工具以及采用地趴等方式储存粮食,年均粮食损耗达到40亿斤。

东北三省的相关历史数据显示,2008年4月东北三省因天气原因以及农户不良的储粮方式,导致玉米霉变损失达到25亿斤以上,农户损失严重。由此可见,农户科学储粮仓的推广迫在眉睫。

在“十一五”期间,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工程选取了部分省份作为示范区域,科学储粮初见成效。但其所投入的资金有限,覆盖的储粮农户范围小、数量少,未能形成大规模效应。

二、政策的可操作性

在推行《“十二五”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规划》之前,国家粮食局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十一五”期间即开始启动农户科学储粮工程项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投入中央补贴资金7.06亿元,帮助近200万个农户安装了新型的储粮设施,此批粮仓的投入在粮食减损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为农户科学储粮的技术方面提供了数据支持。

在《“十二五”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规划》中,各方面均汲取了前期项目的经验。技术方面,在“十一五”农户科学储粮工程落实期间,技术部门根据各地区气候、地理环境以及粮食作物特点,设计了多种储粮仓型,例如东北地区的钢骨架矩形仓、华北地区的圆形彩钢板组合仓等,在“十二五”期间,各地区粮食科学研究院根据原有粮仓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改良,更凸显了粮仓的耐用、方便等特点。项目组建方面,粮仓项目由各地区粮食局主导采取公平、公证、公开的招投标采购方式,中央、省级财政投入资金支持并提供国家资金免除税收优惠政策,由粮食科院研究院等专业部门对企业提供的粮仓质量进行监督,实现了粮仓产业化供给,保证了《“十二五”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规划》落实期间项目的稳步推进。

三、经济效益

中央在“十一五”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工程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区财政能力、粮食产量和农户的积极性,计划在2011-2015年再次按照一户一套的原则,投入资金93.4亿元,为800万农户配备科学储粮设施。

按照前期粮食减损程度测算,农户自储粮的损失率能够由10%左右降至2%以下,平均降幅达到8%。单独从减损增收方面来看,按照规划覆盖区域的平均水平测算,每年总体因鼠害、虫咬、霉变等问题造成的粮食损失可减少21亿斤,按照粮仓使用寿命为10年进行测算,规划执行和延续期间能够降低损失约为210亿斤,实际可视为增产210亿斤。粮食价格按照每斤1元计算,可减少农户损失约为210亿元。

以吉林省为例,每套粮仓价格为4000元,其中中央投资30%、省级配套30%、市县财政和农户自筹资金比例为40%,按照各市县财政资金能力不同,农户购买粮仓的价格为900-1600元。粮仓可储存粮食2万斤,干粮每斤可多卖2分钱,因此每年可多卖400元,使用粮仓降耗8%(每斤玉米1元),全年可降低损失1600元,以上两项即可为农户每年增收2000元,因此农户在粮仓购买当年即可收回成本。与此同时,国储粮中干粮的比例将有所增加,为国家节约的烘干用煤电费用、减排二氧化碳的环保费用以及库存管理费用等综合成本每年可达到1200元以上。总体来看,一套使用期限为10年的粮仓,可为国家和农户增加收入3.2万元。

四、社会效益

(一)科学储粮意识提高

从时间上来看“十二五”规划实施即将结束,随着项目的推进,农户在使用科学储粮仓的过程中了解到了科学储粮为自身带来的益处,因此农户的科学储粮意识逐步提高,粮仓的推广形式逐渐由政府主导宣传转变为农户主动报名购买。科学储粮仓的外形美观、坚固耐用,在为农户增加收入的同时也从整体上提升了农村的环境形象。

(二)储备干粮节能减排

经初步测算,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实施的5年中,将减少化肥使用量为7.5万吨,能够减少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减少以及水源污染等问题。在东北地区,还将降低因处理高水分粮食而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量,实现节能减排、绿色储藏。

(三)保证粮食安全供给

社会和经济效益篇(6)

为了积极稳妥地做好1998年企业工效挂钩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严格审核1998年工效挂钩方案

1.经济效益指标基数

新挂钩企业一般以上年财务决算数为基数。1998年以前已挂钩企业以上年计提工资的经济效益数为基数。调整因素包括:

(1)列入国家计划新建扩建项目移交生产后增人、接收大中专毕业生应参照同行业或该企业人均效益水平,合理核增挂钩的经济效益基数。

(2)跨单位成建制划入划出,原则上按上年决算数调整经济效益指标基数。

2.工资总额基数

新挂钩企业,原则上以上年上报国家统计局工资总额年报数为基数。1998年以前已挂钩企业,以上年工资清算应提取的工资总额为基础核定。调整因素包括:

(1)核增企业上年计划内接收复转军人、大中专毕业生、成建制划入增人、列入国家计划的新建扩建项目移交生产后增加人员的工资。

(2)核减新挂钩企业一次性补发以前年度工资、各种不合理的工资性支出及已挂钩企业成建制划出人员的工资。

3.挂钩浮动比例

根据企业人均税利率、工资税利率和劳动生产率水平确定,原则上控制在1:0.7以内。实行工资与经济效益总挂钩的部门,挂钩总浮动比例控制在1:0.75以内。对工资水平高、增长快的垄断行业和特殊行业(企业)要适当调低挂钩浮动比例。

对实行复合指标挂钩、单一实物(工作)量指标挂钩的企业,要视其工资水平及经济效益情况,适当调整挂钩经济效益指标、挂钩指标权数、挂钩浮动比例。

二、加强对企业的工资管理,完善工效挂钩办法

1.继续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作为挂钩企业提取新增效益工资的否定指标。未完成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指标的,不得提取新增效益工资。

2.国家对企业的工资管理将逐步由工资总量的调控向工资水平调控转变。有条件的地区、部门可选择部分企业进行人均工资与人均经济效益挂钩的试点。

3.对有条件的亏损企业要实行工资总额与减亏指标挂钩办法。企业不得因提取新增效益工资使亏损超过上年实际数。

4.要加强对挂钩企业的管理,除劳动保障、财政部门核定的工资总额以外,不得再以其他形式在成本中列支任何工资性项目。挂钩企业的所有增资,均应由效益工资列支。

5.对企业新增效益工资的提取按照以下规定执行:新增效益工资相当于工资总额基数10%以内(含10%)的部分可以全部提取;10-25%(含25%)的部分最高提取50%;25-40%(含40%)部分最高提取30%;40%以上部分最高只能提取10%。

三、审批程序和工作要求

1.根据国务院关于机构改革的规定和各部门、总公司、企业集团的调整情况,对中央直属企业继续实行分级管理,即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审核各部门、总公司、企业集团的工效总挂钩方案,部门、总公司、企业集团负责审核所属企业的挂钩方案;由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国家局所属企业及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所属企业,1998年工效挂钩方案暂按原上报和审批程序办理。

2.外经贸行业的工效挂钩办法,应按本通知和《劳动部、财政部、外经贸部关于印发〈外贸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办法〉的通知》(劳部发〔1997〕235号文)的规定执行。

3.对从企业中整体剥离出去组成独立核算单位的多种经营企业要从原挂钩范围中分离出去,予以规范;要按减少的人数适当调整原经济效益基数和工资总额基数。

4.企业应认真编报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方案,上报数据应准确、真实,劳动保障、财政部门应对有关数据进行复核、抽查,对虚报、瞒报等违反规定的行为要严肃处理。

5.中央直属企业的工效挂钩方案应于1998年10月底以前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审批。

社会和经济效益篇(7)

关键词:图书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图书馆效益具体体现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这两方面,是衡量图书馆各种资源是否得到有效利用和是否满足读者多样化需求的重要标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迫使越来越多的图书馆不得不重视管理,注重通过提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来实现战略转型。尤其是在进入信息化网络时代之后,图书馆所面临的压力变得越来越多,而图书馆要想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在当前这一广阔网络环境中对自身运营机制加以改变,不断提高自身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从而为其长远发展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进而更好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们。

一、图书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内容

在我国,图书馆可以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社会公共设施。图书馆经济效益主要是指其在运营过程当中的总体消耗与其最终所获成果的一个对比结果。社会与广大社会读者的满意度也就成为了评价其经济效益的主要标准。具体看来,图书馆经济效益主要是通过如下三个方面表现出来的:第一,对图书馆所做的投入,这些投入具体包括物资投入、人力劳动投入以及经费投入;第二,在投入这一前提下所产出的包括通过信息收集筛选、开发加工以及传递等方式所获得的一系列有用价值;第三,在图书馆持续生存发展这一前提下对读者需求的最大限度满足。尽管图书馆的种类极其繁多,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直以来都是其进行自身评价的标准。在图书馆的运营过程当中所产出的任何能够促进社会进步的效益,都可以被称之樯缁嵝б妗>咛逅道矗这类社会效益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所携带信息的有效性、完整性、科学性,以及读者的满意度。

从某种程度上讲,对图书馆所做的投入就是图书馆经济效益构成的一个最基本的物质基础,而由这些投入所获得的成效则是其经济效益的一种有效表现形式。虽然从实效上看这二者是不同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都是社会之于图书馆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的一种有效检验。图书馆作为一种经济形式,其经济效益从某种意义上讲完全可以被直接看成“直接经济效益”。通常情况下,这种经济效益都是通过合理分工与科学管理来达到的,因为只有这样,图书馆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才能够得到最充分利用,也才能够更好实现为社会服务这一崇高目的。和直接经济效益所不同的是,间接经济效益通过开发图书馆的现代文献信息产品来将科技信息成功转化为一种现实生产力,从而创造出更多价值。由此可知,在分析图书馆的经济效益时,不能仅仅只关注直接经济效益,由间接经济效益所产生的长远利益也应当被充分考虑到。

二、图书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

(一)图书馆经济效益是其社会效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当前这一新形势下,图书馆的经济效益主要通过如下两个层面体现出来:一是图书馆自身通过经济化运行所获得的收入或者资金,而另一个就是图书馆通过搜集和整理相关知识而获得的某些颇具价值的信息,并且一旦这些有价值的信息被应用到实际之后,必然会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产生。从经济与社会效益这二者的关系来讲,图书馆经济效益的主要体现方式就是其自身收入,而与此同时,这种收入也属正常社会效益的范畴,可以说,其经济效益是包含于社会效益之中的。事实上,在新形势下,要想图书馆的知识与资源更好为社会所用,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找到其与经济建设的最佳契合点,而也唯有如此,才有可能使图书馆经济效益有所提升,进而更加有效地提升其社会效益。除此之外,还应该认识到,图书馆经济效益是不同于其他部门经济效益的,并且这种效益还只能够通过服务社会这一方式来实现。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讲,图书馆经济效益是从属于社会效益的。

(二)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的实现基础

市场经济是新形势下图书馆的发展基础,因此,极有必要对其经济效益的体系加以构建,要通过增长经济收入来缓解当前图书馆运营的资金困境以及其他瓶颈。与此同时,图书馆还需要对那些可以创造丰厚物质条件的运营方法进行开发,以为图书馆社会效益的取得创造更好条件。只有具备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支撑,图书馆才有可能扩大采购规模来进行业务范围的扩展,也才有可能提升图书馆信息含量,从而更好提升其社会服务能力。

(三)图书馆社会效益对其经济效益具有启发引导作用

由上文可知,图书馆兼具经济和社会这双重效益,所以更有必要扩大其社会服务面,为读者提供全方位服务。基于此,可以尽可能多地举办一些形式各样的公益活动来强化图书馆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教育意义和文化传播作用。当然,也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大量文献资源和高端网络信息技术优势,不断加大智力投入和开发力度,为读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获取更多读者的认可与支持。当认同度和美誉度上升之后,图书馆的社会效益自然就会有所提升,除了图书馆的影响力会增大之外,其在公众所塑造的形象也会更加良好,那么就会有更多人走进图书馆,如此一来,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图书馆经济效益就会随着其社会效益的提升而得到提升。因此可说,图书馆社会效益对其经济效益具有启发引导作用。

三、图书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提升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坚持以构建图书馆社会效益为基础

从社会地位上看,图书馆是属于公益性社会组织,并且这一性质界定无论何时都不可能发生改变。所以,只要图书馆的性质没有发生改变,当图书馆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出现矛盾之时,社会效益永远是放在首先位置的。但是,就目前的状况而言,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的反思:部分图书馆因为过分注重其经济效益的提升而忽视了社会效益,最终使得图书馆既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图书馆,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公司形式,图书馆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氛围被大大减少。还有部分图书馆领导在其决策过程中,完全不从社会效益的角度出发,长此以往,必然会使得我们的图书馆变得面目全非。因此,必须要对此现象加以重视。

(二)坚持图书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图书馆因太过注重其社会效益而忽视了经济效益,几乎所有的经费都由国家提供和支持,图书馆总是无偿为读者提供服务,这就导致图书馆工作人员产生了较大的工作惰性,在自我成长发展方面,既无压力也无动力。这与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是极不相符的。在过去,图书馆更为注重的是收藏。而在当前,这一^念已悄然发生了改变,图书馆在文献的开发和利用方面也做了较多的尝试,极大提高了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使图书馆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有了较大的提升。由此也不难推断出,图书馆要想得到长远发展,既不能只重视经济效益,也不能只重视社会效益,而是应该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发展。

四、图书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提升策略

(一)开展并提供特色化的现代信息服务,强化信息资源建设

现代信息的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图书馆现代信息服务建设的步伐。作为一个信息部门,图书馆具备可调控的特性,基于此,图书馆更应该发挥其特色优势,提供更多特色化的信息服务。比如,充分利用自身馆藏与信息技术,在尊重广大读者多样化需求的前提下,将相关的文献信息和资料加工成为独具特色的信息服务产品。当然,同时也需要将自身融人到整个现代信息的服务当中去,以此来为广大读者群体服务。

另外,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各类知识和信息的更新速度也非常快,如果不及时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加以建设,那么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更新速度是很难赶上迅速变化的多样化读者需求的。在对信息资源进行建设的过程当中,有必要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图书馆在管理运营方面的先进技术和手段,并结合本馆的实际来进行建设管理,以为图书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效提升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二)进行馆员投资,优化资源配置

图书馆要想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经济和社会效益有效提升,就必须要进行馆员投资和优化资源配置。图书馆的发展离不开人,也就是图书馆馆员,馆员的综合素质会对图书馆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造成非常直接的影响,这些影响具体表现在图书馆的投资效益、服务效益以及管理效益等方面。所以,极有必要对图书馆的馆员进行在职教育和培训,不断调整其心理,使之能够对其职业生涯有一个明确的规划,从而更有目的、有动力地投入到工作中去。除此之外。优化图书馆的资源配置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服务成本。比如,建立相应的知识流动通道、开发图书馆咨询工具以及建立网络咨询平台等措施,都能够有效整合图书馆的各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其经济效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