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心理常见的治疗方法

心理常见的治疗方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6 09:50:13

心理常见的治疗方法

心理常见的治疗方法篇(1)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治疗;心理护理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8.150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8-2123-02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包括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溃疡侵蚀周围血管可引起出血是消化性溃疡最常见、最凶险的并发症,其中上消化道大出血是最常见的病因(约占所有病因的50%)[1],其死亡率较高(5%~12%)[2]。本文总结近年来我院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护理方案,对其进行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07.01-2009.12月住院的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患者60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在18岁~53岁,平均年龄32.6岁。入院后24~48h内胃镜检查证实胃溃疡24例,十二指肠溃疡21例,复合溃疡15例。按照Forrest分级判定溃疡出血标准[3],活动性出血包括小动脉喷射性出血18例、渗血17例、非出血性血管残端10例、红色血凝块附着15例。

1.2治疗方法:

1.2.1对于一般轻微的消化性溃疡伴出血采用内科保守治疗。在禁食、扩容、输血等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泮托拉唑(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4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NS)100mg,1次/12h,疗程3天。

1.2.2对于严重的消化性溃疡伴出血患者,尤其是溃疡侵及较大血管,表现喷射状出血时,这类病人病情及其凶险,内科难以止血。采用内镜直视下止血技术进行治疗。我院采用的内镜直视下止血的方法为:少量渗血时采用局部喷洒止血药物(凝血酶),血管显露的活动性出血时,采用局部注射治疗(肾上腺素、硬化剂等)。

1.3护理:

1.3.1常规临床护理:迅速止血,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估计出血量,严密观察出血情况;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尤其是BP、P的变化,作为评价血液动力学状态的方法;观察呕吐物及大小便,了解出血情况呕血和黑便是消化性溃疡的常见症状。

1.3.2饮食护理:消化性溃疡伴出血患者需要根据患者情况严格控制食物的温度和数量。呕血者需禁食,严重出血伴呕吐的患者,应在出血停止1~2d后方可进食温凉流质,然后根据病情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普食、禁食其它有刺激的粗糙食物。无呕血者给予少量流质饮食。

1.3.3心理护理:患者易产生焦虑、恐惧、紧张情绪及对治疗方案的怀疑,所以针对患者的情感进行心理护理对于患者积极接受治疗和疗效有重要作用。①护士在与患者沟通交流时,保持语速和心态及情绪的稳定和良好,给予安全感与精神上的安慰和关心。客观地向患者介绍病情和疾病的演变过程,解释各种不适症状产生的原因,以消除患者不必要的疑虑,稳定情绪;②普及健康教育,通过图片、小册子、讲座等形式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知识,检查的时机及必要性,检查后的注意事项、出院后的相关事宜等;③采用同伴教育的方法,通过成功的治疗患者与现住院治疗患者进行沟通,以消除其恐惧和焦虑,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4]。

1.4护理分组:为了更好的阐述心理护理的作用,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心理护理组。两组患者的治疗方法是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常规护理组的患者接受常规临床护理和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组的患者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同时加多心理护理。

1.5效果判断:

1.5.1疗效观察[5]显效:治疗12h~24h呕血停止,休克纠正,36h~48h黑便停止;有效:36h呕血停止,血压平稳,72h黑便停止;无效:72h仍有呕血与黑便,血压波动。其中,显效和有效合并成为总有效。

1.5.2心理测评方法:在患者入院及出院时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6]评定患者情绪状态,先由受试者自行评定(休克者纠正休克后),然后由统计者将原始分换算成为标准分,以我国常规的上限为界,SAS标准分>50表明有焦虑症,SDS标准分>53表明有抑郁症。

1.6统计学处理:选用t检验、卡方检验及秩和检验对数据进行处理。

2.结果

2.1一般情况比较: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出血次数、休克发生率、SDS以及SAS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两组患者在六个指标上均没有差异,P>0.05。表明,两组患者具有基线可比性。

表1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2.2疗效比较: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和不同护理干预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见表2)。可见,心理护理组的总有效率(86.7%)略高于常规护理组(93.3%),但两组治疗效果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表2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2.3焦虑抑郁比较: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和不同护理干预后,在患者出院时再次测量焦虑、抑郁情况,(见表3)。可见,常规护理组患者在入院和出院时的焦虑、抑郁没有明显改变,而心理护理组患者出院时的焦虑、抑郁明显降低,且与常规护理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

表3两组出院时焦虑、抑郁情况比较

3讨论

消化性溃疡出血是消化性溃疡最常见的并发症,要了解疾病引起的原因、出血情况及出血量,根据病人的病情严重程度和身体适应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一般病情轻微采用内科保守治疗,严重情况下采用介入手术治疗。

消化性溃疡伴出血患者,由于其对自己所患的疾病缺乏认识和了解,容易产生焦虑不安和紧张情绪,给治疗和康复带来不良的影响。为了更清楚的阐述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和心理护理组。应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量表,用自评的方式来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

通过研究发现,两组患者在入院时的基本情况没有差异,具有基线可比。再对患者进行治疗和不同护理干预后,发现心理护理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略优于常规护理组,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心理护理组的SDS、SAS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表明心理护理在护患沟通、提高患者对疾病认识和自我健康意识上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对于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的患者需要根据患者的自身症状和个体应受程度选择保守还是介入治疗。同时针对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进行关怀和疾病健康知识宣传的心理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一定程度上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84-389.

[2]Brullet E,Campo R,Calvet X,et al.A randomized study of the safety of outpatient care for patients with bleeding peptic ulcer treated by endoscopic injection.Gastroitest Endosc,2004,60(1):15~21.

[3]Bennett AM.Plum G.Cecil textbook of medicine.Ist edi.Philadephia :W.BS aunders,1996:637.

[4]罗丹,林秀兰,罗美香.心理护理在消化性溃疡并出血患者中的应用.广东医学院学报,2009,27(2):222-224.

心理常见的治疗方法篇(2)

心身性疾病的发生与患者机体的体质强弱和致病因素的性质极为有关,其机理较复杂,但归结一点,就是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在某种程度上的破坏,即“阴阳失调”。在正常情况下,人体正气旺盛,能够保持心理卫生,使精神状态即“心神”处于正常状态,邪气一般不易侵入,或虽有七情刺激也不一定能发生心身性疾病。这就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含义。

现代医学也认为心理生理疾患的发病基础之一,是素质,即机体的易罹性。其中即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因素;有心理的,也有生理的特点。笔者结合多年临床实践,对心身疾病的治疗方法探讨如下。

1 常见的药物治法

七情致病虽可及于五脏,但临床观察,主要以影响心、肝、脾为多见。心、肝、脾功能失调,既可单独发病,也常相互影响。因而在治法上既有单治又有兼治[1]。

1.1 肝病治法

1.1.1 疏肝理气法 用于肝气自郁本经,证见胸腹痞满,两胁疼痛。方:木香顺气汤;药:木香、陈皮、枳壳、青皮、川楝子、乌药、砂仁、苍术、川芎、香附。

1.1.2 疏肝散郁法 用于肝郁不达,气机不舒,证见两胁胀痛走窜,情志抑郁。方:柴胡疏肝散;药:柴胡、炙甘草、枳壳、芍药、川芎、香附。

1.1.3 平肝潜阳熄风法 用于暴怒之时,肝阳上扰,肝风内动,证见头目眩晕,目胀耳聋,心中烦热,重则昏不知人。方:镇肝熄风汤;药:淮牛膝、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版、生白芍、生麦芽、玄参、天冬、川楝子、青蒿、甘草。

1.1.4 平肝镇逆法 用于肝气情志不舒、肝气上逆。证见呃逆胁胀,恶心、声高而促。方:旋复代赭石汤;药:旋复花、人参、生姜、代赭石、半夏、炙甘草、大枣。

1.1.5 清肝泻火法 用于情志不遂,肝经实火。证见口苦胁痛,目赤耳鸣、小便短赤。方:龙胆泻肝汤;药:龙胆草、山栀、黄芩、柴胡、当归、生地、泽泻、车前子、木通、甘草。

1.1.6 疏肝和络法 用于肝气瘀滞过久,络脉不和。症见胁痛身胀。方:复方活血汤;药:柴胡、瓜蒌根、当归、红花、山甲、甘草、大黄(酒浸)、桃仁。

1.2 心病治法

1.2.1 补气安神法 用于劳心过度,心气不足,证见心悸气短,倦怠乏力,多梦易怒。方:养心汤;药:柏子仁、枸杞子、麦门冬、当归、石菖蒲、茯神、玄参、熟地、甘草。

1.2.2 补血安神法 用于思虑劳心太过,心血衰少,证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胆小易惊健忘。方:天王补心丹;药:生地、当归身、酸枣仁、柏子仁、麦门冬、五味子、人参、玄参、丹参、茯苓、远志、桔梗。

1.2.3 清心火安神法 用于焦虑过度,心火亢盛,证见少时即醒,夜寐不安,口舌生疮,心烦急躁。方:朱砂安神丸;药:黄连、朱砂、生地、当归、炙甘草。

1.3 脾病治法

1.3.1 补中益气法 用于思虑过度,脾虚不运,中气不足,证见气短,懒言,精神疲惫,食少纳呆。方:补中益气汤;药: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

1.3.2 健脾止泻法 用于思虑伤脾,脾虚泻泄,清气不升,证见精神萎靡,食少腹胀肠鸣,下利清谷。方:参苓白术散;药: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山药、白扁豆、莲子肉、薏苡仁、桔梗。

1.3.3 燥湿祛痰法 用于多思善虑,伤及于脾,脾虚湿盛,痰浊内生。证见眩晕、恶心、纳呆、身体困重。方:二陈汤;药:半夏、橘红、茯苓、炙甘草。

1.4 兼病治法

1.4.1 调和肝脾法 用于情志不舒,肝气瘀滞,气郁犯脾。证见胁疼作胀,脘满不食,嗳气频频。方:逍遥散;药: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

1.4.2 培土泻木法 用于木旺克脾。证见每逢精神紧张之时即脘腹作痛、腹泻。方:痛泻要方;药:白术、白芍、陈皮、防风。

1.4.3 泻肝和胃法 用于情志不舒,肝气犯胃,胃失和降。证见,胃脘胀痛,恶心泛酸。方:左金丸;药:吴茱萸、黄连。

1.4.4 抑肝泻肺法 用于肝气犯肺,肺气不得肃降。证见胁痛咳喘,胸痛作胀。方:黛蛤散、泻白散;药:青黛、海蛤壳、桑白皮、地骨皮、生甘草、粳米。

1.4.5 养肝清胆法 用于谋虑过度,肝胆不宁,证见惊悸不寐,虚烦不安,胆小易惊。方:酸枣仁汤;药: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川芎。

1.4.6 调和心脾法 用于思虑劳心太过,心脾两虚,证见心悸失眠,多梦,健忘,食少,倦怠乏力。方:归脾汤;药:黄芪、白术、茯神、炒枣仁、龙眼肉、人参、当归、远志、甘草、木香。

1.4.7 交通心肾法 用于劳心思虑过极、血少精亏、水火不济。证见失眠多梦,心烦不安,五心烦热。方:黄连阿胶汤;药:黄连、黄芩、芍药、鸡子黄、阿胶。

2 心身疾病的心理疗法

俗话说:“心病要用心药医”。祖国医学中关于心理疗法有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和非常众多的记载。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心理因素在治疗中的作用。

一般来说,在进行心理治疗时,首先应注意了解病人的状态即情志状态和性格特征。这样才能较为有效地运用心理疗法达到治疗目的。有关这方面的论述还是以明朝李中梓的论述较为详尽。他在《医宗必读》中说:“所谓病人知情者,动静各有所厌,饮食各有爱憎,性好言者,危言见非,喜多忧者,慰安云伪,来信者忠告难行,善疑者,深言则忌,此好恶不同也。富者多任性,而深戒勿遵,贵者多自尊,而骄恣悖理,此交际不同也,……有境缘不偶,营求未遂,深情牵挂,良药难医,此得失之为害也。……有讳疾不言,有隐情难告,甚或故隐病状,此皆病人之情,不可不查也。”

2.1 开导法 开导法就是通过医生的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来影响和改变病人的情绪与行为问题。《灵枢·师传篇》说:“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与之以其善,导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所谓“告之以败”目的就是使病人对疾病有认真对待的态度。“语之以其善”意在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导之以其便”是告诉病人调养、治疗的具体措施。“开之以其所苦”,是说解除病人各种顾虑和消极的心理状态。

这种说理开导式的心理治疗,是以认识和行为相结合为特点的,藉以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使之转移和消除对病态意念的注意,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此恢复发病器官的功能,使病痊愈。

2.2 暗示疗法 暗示疗法是现代心理中的一个比较主要的形式。现代医学认为,暗示作用能增进和改进人的心理行为和机体的心理机能,成为治疗疾病的一种有效的心理疗法。暗示既可在催眠状态下进行,也可在觉醒状态下进行暗示疗法。由于需经过催眠,方法比较简单,应用范围则广泛一些。

觉醒状态下的暗示,又分他暗示和自暗示。他暗示是指暗示者把某种观念暗示给被暗示者,使这个观念在被暗示者的意识和下意识中发挥作用。这种暗示疗法在祖国医学中早有记载和应用,并在医疗中切实起到了一定的医疗作用。

如《奇症汇》中就有用暗示疗法治疗疾病的医案记载:“夏子益奇疾方云,有人病卧床,四肢不能动,只进得食,好大言,说吃物,谓之失说物望病。治法如说食猪肉时便云,你吃猪肉一顿,病者闻之既喜,遂置肉令病人见,临要却不与食,此乃失说物望也,当自睡中涎出便愈。按此症为阳盛则于内,故好大言,而善说吃物。且阳盛则气壅。气壅则脉络不利,故四肢不能动。治说所食之物,而即许食之,使病人心喜,既经所谓喜则气散,然置物令见,却不与食者,所谓食入于阴,长气如阳,故但使其望见,彼见所喜之物,而不得食,故便能使口中涎出。盍涎即痰也。痰即火,火即气,同物而异名,涎出则气自衰,而病自愈也。”这个医案就是医生通过语言暗示来满足病人的食肉要求,但实际上却不给,即“遂置肉令病人见,临要却不与食。”从而这种暗示方法通过病人的心理来影响心理,最后“当自睡中涎出便愈。”病人也就能下床行动了。

2.3 以情相胜法 祖国医学中的以情相胜的心理疗法起源于《内经》,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的五行相胜之说。在《内经》这一思想指导下,历代医家对以情胜情的心理疗法都有所应用。不但在医案上有所积累,在理论上也有丰富与提高。其具体内容如下:悲可以治怒,以恻怆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制悲,以欢乐戏如虐之言娱之。恐可以制喜,以祸起仓促之言不止。思可以胜恐,以虑此忘彼之言夺之。怒可以胜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

通过以上这些方法,以抵消其情志上的所过,使情绪恢复和调,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种方法的应用相当广泛。它不但可以治疗心因性疾患,对心身性疾患的治疗,也有很好的疗效。

如对厌食症的治疗,朱丹溪曾有一医案记载:“一女人许婚后,夫经商三年不归,因不食,因卧如痴,他无所病,但向里床卧,此思气节也。药难独治,和喜可解;不然令其怒。俾激之大怒,而哭之三时,令人解之,举药一贴,即求食矣。盖脾主思,思过则脾气结而不食,怒属木,木能克土,木气冲发而脾土开矣。”

《医方考》中亦有一案:谭植,素谨言,为韶州左,一日会堂属官,筵中有罗卜颇大,众慕之,谭曰:尚有大如人者;众人皆笑以为无,谭曰:人不见如是大者;而吾以是语之,宜其以吾言为妄且笑也。因而忧愤,连日不能食。其子煌,读书达事,思父素不轻言,因愧恼成疾,必实所言,始可疗病。遂遣人至家,取罗卜如人大者,至官所,复会堂属,强父扶疾而陪,酒至数巡,已车载大罗卜至席前,众皆惊讶,其父大喜,蕨且疾愈,此亦《素问·喜胜忧也》。

古代名医华佗也有用激怒治病的医案,据《后汉书·华佗传》记载,有一个太守,因忧伤郁结而患病,久治不见好转,后经华佗诊视,认为服药无效,如果使他勃然大怒,病倒反而就会痊愈。于是华佗竟想了一个办法,故意收了太守的许多诊金而不给太守开方用药。后来华佗竟不辞而别,还留下一封书信大骂太守,太守闻讯果然大怒,命人追杀华佗,可是已经不及了,于是太守愈加愤怒,竟气得吐出许多黑血。黑血一去,太守多年的沉痼顽疾也随之痊愈。

“以情胜情”的心理疗法与现代心理学理论在某些方面是颇相一致的。精神病专家沃尔夫在1958年发表的《交互抑制心理疗法》中说:“如在出现激起焦虑的刺激同时,作出对抗焦虑的反应,刺激与焦虑的反应。”由于精神性疾病可以引起体内各系统生理功能的紊乱又诱发各种躯体性疾病,这在现代医学,称之为“心身性疾患,”因此用以情胜情方法,“作出对抗焦虑的反应”,通过情绪对抗来治疗“心身疾患”,使躯体症状消失,这实际上就是精神对物质的反馈作用,寓含着一定的医学科学道理。

2.4 安慰剂疗法 20年前,某市剧团一大提琴手,被其同事用道具老虎惊吓后,经常疑神疑鬼,哭笑无常,摔打物品,中西药品治疗无效,家人邀余诊治。笔者先嘱家人和同事告诉患者:我是名医,专治此病,百分之百有效。给患者望、闻、问、切后,取出精致小巧玲珑盒子,仅有4片药。告诉病人,每周服1片即可。病人服用后,顿感浑身轻松愉快。1个月后随之而愈,2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笔者在治疗中所使用的特效药,实际上并不是什么高级的药品,而是普普通通的含片。目的是先导向病人迷信于我,使病人达到“药到病除”的心理安慰感。心病一除,诸多症状皆愈。这就是应用安慰剂所产生的治疗效果。“安慰剂”本身并无治病的药物功能,但能够满足病人心理上的特殊需要,因此客观效果比药物还灵。

2.5 精神转移法 《内经》早有论述:“哕,大惊之,亦可已。”哕是指打呃逆,用惊吓的办法分散患者大脑皮层的兴奋点,使膈肌痉挛缓解,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据《仪真县志》记载:明代眼科医生李瞻,曾治一红眼病人。其患者不但火气大,而且性情急躁,他越是着急治愈眼疾,或红眼病愈是加重。当李瞻诊查后,告诉病人:你的眼病并不难治,就怕是眼睛的毒火将于10天之内流窜到屁股上,屁股将生一个很大的脓疮。这病人久闻李瞻医生医术高超,相信了他的话,使将对眼病的担忧焦急转移到了屁股上了,每天要看好几次,屁股上生没生疮,一连吃了几天药后,红眼病好了,当别人问其缘故,李瞻达到:“性情急躁的人患病,每欲急愈,结果火上攻于目,红眼病就不容易好,我将他的注意力转移到考虑下边有没有病,眼病就容易治好了。”

现代医学心理学认为用心理转移疗法可以消除病人的思想负担,促使其精神愉快,振奋精神状态,往往能调动病员自己本身的抗病能力,增进食欲,促进免疫系统的功能,使疾病的发展受到抑制。从而使其向好的方面转化。

2.6 气功疗法 气功方法颇近似于现代心理疗法中的“自我调整疗法”,所谓“自我调整疗法”就是根据一套特定的顺序,以机体的一种反应去改善肌体另一种反应。应用心理过程来影响身体过程,以改善生理机能。但是有一点应当指出,气功疗法并不完全等于心理疗法,它比近代“自我调整”的心理疗法要复杂得多。

《内经》中的“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就是对气功的最早记载。此后历代医家对它的研究,愈见其深。近年来我国气功在临床上有了更广泛的应用,并做了不少科学研究,实践证明,气功对于许多心身性疾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溃疡病等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气功的种类很多,有站功、坐功、卧功、行功,虽然种类繁多,功法各异,但就练功方法来说,无外是“调身”、“调息”和“调心”三个方面。关键又在于“松”、“静”二字。放松和入静是练功的根本。

“放松”就是要求肌肉、肌腱、筋膜等都自然放松。“入静”就是指意念入静;排除杂乱无章的精神的活动,使精神集中和专一。通常应用的功法有内养功和放松动。

具体做法请参照有关气功书籍。

3 体会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日益加重,从而使心身疾病为代表的紧张性疾病也在迅速增加。心身医学在临床上已开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新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中医学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对心身疾病有着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治疗经验,但有关这方面的理论和治疗经验在近代一直未得到系统的整理和阐发。希望有识之士能够从中医角度潜心研究“心身疾病”的课题,并不断充实和完善,为世界医学发展作出有益的贡献。

参考文献

心理常见的治疗方法篇(3)

方法:选取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来我院接受急性心绞痛治疗的患者60例,其中30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作为对照组,剩下的30例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地尔硫卓粉针剂进行治疗,作为观察组,分别以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后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作为临床观察指标,并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

结论:地尔硫卓粉针剂可有效的治疗急性心绞痛,且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不良反应少,用药安全、可靠,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地尔硫卓 急性心绞痛 安全性 疗效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084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067-01

心绞痛是临床上心内科的常见疾病,该病临床表现多样,且病情发展迅速,患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治疗,极易诱发急性心肌梗死[1],严重时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如何有效的进行急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基于此,笔者采用地尔硫卓粉针剂进行了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的相关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来我院接受急性心绞痛治疗的患者60例,年龄43~71岁,平均年龄51.3±5.6岁,这60例患者中,其中30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作为对照组,剩下的30例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地尔硫卓粉针剂进行治疗,作为观察组,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见表1。

P>0.05,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临床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即给予患者吸氧、休息、止痛、镇静等治疗,静脉滴注硝酸甘油,口服阿司匹林、ACEI;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地尔硫卓粉针剂进行治疗,即使用葡萄糖注射液将地尔硫卓粉针剂溶解为1%浓度,缓慢推注给药。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周。

1.2.2 临床观察指标。分别以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作为临床观察指标。临床疗效评价,显效:患者治疗后,变异型心绞痛的主要临床症状消失或较治疗前改善2级以上,心电图ST段异常明显改善;有效:患者治疗后,变异型心绞痛的临床症状部分消失,心电图ST段异常较治疗前改善;无效:患者治疗后变异型心绞痛的临床症状仍然严重,较之治疗前无明显改善,心电图ST段仍处于异常水平,部分患者甚至出现病情恶化。

1.2.3 统计学方法。统计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观察指标结果,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临床疗效的比较结果进行ridit分析,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不良反应比较结果进行X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发现,观察组患者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的比较结果见表2。

t=-2.279,P=0.026,P

2.2 两组患者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比较两组患者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实验室检查指标的比较结果见表3。

2.3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比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现,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的比较结果见表4。

3 讨论

急性心绞痛主要是由于患者患者心脏冠状动脉收缩,心脏血液灌注量下降,造成心肌暂时性缺血、缺氧而造成的[2]。常规治疗方法主要采用硝酸酯类、ACEI等药物进行扩张冠状动脉治疗,但是临床研究发现硝酸酯类药物扩血管作用较差,且治疗过程中患者易出现心动加速、头痛等不良症状[3],临床治疗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地尔硫卓为钙拮抗剂,其在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中具有如下优势:①抑制钙离子内流,直接保护缺血的心肌;②抑制心肌收缩力,减少外周阻力;③地尔硫卓对冠脉中的大输送血管和小阻力血管均有明显的扩张作用[1]。本次临床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实验室检查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

总之,地尔硫卓粉针剂可有效的治疗急性心绞痛,且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不良反应少,用药安全、可靠,对于急性心绞痛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闫弘睿.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3):49-50

心理常见的治疗方法篇(4)

【关键词】 西酞普兰;文拉法辛;抑郁症

文章编号:1003-1383(2010)02-0163-02 中图分类号:R 274.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2.024

抑郁症,是一种“离我们最近的心理疾病”。在西方常常被称为“情绪感冒”,意思是说抑郁症像伤风感冒一样的一种常见精神疾病。抑郁症的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思维缓慢以及言语动作减少、迟缓,具有昼重夜轻的特点。首次发病年龄以16~25岁最多,其次是26~35岁,平均病期6个月,预后良好。最新的一份数据显示,中国的抑郁症患者已经超过2600万,其中10%~15%的抑郁症患者最终将死于自杀。与抑郁症高发病率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目前全国地市级以上医院对抑郁症的识别率不足20%。而在现有的抑郁症患者中,只有不到10%的人接受了相关的药物治疗。药物治疗首选三环类抗抑郁药,本文采用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31例,并与文拉法辛治疗的28例作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对象和方法

1.对象 选择2006年1月~2008年6月门诊患者59例,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的抑郁症诊断标准,年龄18~60岁;Hamilton抑郁量表(HAMD17项)[1],HAMD总分≥16分,排除严重躯体疾病、癫痫、闭角型青光眼、有药物过敏史、妊娠、或哺乳妇女;血、尿常规及心电图、肝、肾功能检查均无异常。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西酞普兰组31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7例,年龄18~60岁,平均(35.9±13.7)岁,总病程平均(13.4±6.1)个月,本次病程平均(3.7±1.2)个月,治疗前HAMD评分为(28.8±6.0)分;文拉法辛组28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6例,年龄为16~59岁,平均(34.0±11.1)岁,总病程平均(12.7±6.4)个月,本次病程平均(3.3±1.0)个月,治疗前HAMD评分为(29.0±8.2)分。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及HAMD评分对应项分别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经1周的药物清洗期后再给予治疗,治疗期不合用其它抗抑郁剂。西酞普兰剂量为20~40 mg/d,文拉法辛剂量为25~250 mg/d,两组疗程均为6周。严重失眠者可于晚间服用少量苯二氮卓类药物。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及临床疗效。

3.疗效评价 采用HAMD和Asberg抗抑郁剂不良反应量表(SERS)[1]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4及6周评定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评定;治疗前和治疗后6周末按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SI)[1,2]进行病情严重程度评定。以HAMD减分率≥75%为痊愈,<75%为显著进步,<50%为好转,<25%为无效。痊愈+显著进步+好转合计为总有效。

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两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结果比较 两组治疗前HAMD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HAMD评分均明显逐步下降,在治疗后各个时段末的HAMD评分与治疗前基线分比较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两药治疗抑郁症均有很好疗效,且疗效相近。在治疗第1周末,第6周末两组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第2周末、第4周末比较,西酞普兰组HAMD评分较文拉法辛高(P均<0.05)。见表1。

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西酞普兰组总有效率为90.3%,文拉法辛组总有效率为85.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经统计学处理,χ2=0.02,P>0.05,差异无显著性,表明两药治疗抑郁症疗效相当。见表2。

3.不良反应 以不良反应量表(SERS)得分≥2分视为不良反应。西酞普兰组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4例(12.9%),口干4例(12.9%),失眠5例(16.1%)等。文拉法辛组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6例(21.4%),口干4例(14.3%),失眠4例(14.3%)等。两组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经对症治疗上述反应均在短期内减轻或消失,并不影响治疗。实验室检查两组均未发现明显异常。

讨论

抑郁症的发病原因很多,主要是不良的社会性和心理性因素。人生活在社会中,其寿命、健康和疾病无不与之息息相关,人的烦恼、幸福、悲痛、舒畅、焦虑等,这一切维持或破坏人的正常生理功能的情绪都与社会紧密相连。生活条件包括社会、文化和客观环境的变化,婚姻、家庭、个人身体状况和人际关系的变化,经济条件的变化,个人学业成败等。生活中凡能造成强大的精神压力,严重的精神创伤或不愉快的情感体验等条件都可成为心理因素。人们也发现抑郁症病人的脑功能或脑结构可能有改变,也有人与遗传因素、个性特点有关。总之,抑郁症的病因复杂,目前世界各国仍在不断研究之中。

对于抑郁症其治疗原理主要是建立在突触间隙5HT(5羟色胺)和NE浓度的基础上选择用药。西酞普兰属新一代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选择性地阻断 5HT的再摄取[3],对乙酰胆碱(Ach)、组胺(H)、去甲肾上腺素、5HT及多巴胺(DA)受体无明显抑制作用[2],对肝脏细胞色素P450(CYP 450)代谢酶影响很小,能有效治疗抑郁症,与其他药物发生相助作用的可能性很低,不良反应较少[4]。本组仅有轻微的恶心、呕吐、口干和失眠,这可能与5HT回吸收受阻,浓度升高有关[2]。

本研究显示两组在治疗6周后,HAMD和CGISI分值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两组间治疗后第2周末、第4周末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西酞普兰HAMD评分较文拉法辛高,但临床疗效评定显示两组无显著性差异,表明两药疗效相似,提示临床用药可酌情选用。

文拉法辛是选择性的5HT和NE再摄取抑制剂,是一种新二环结构的苯乙胺抗抑郁药[5],能快速向下调节β受体的敏感性,故其抗抑郁起效快,对其他递质系统或受体影响较弱,不良反应小[6]。

抑郁症的早期干预和治疗非常重要。目前,抑郁症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近年来,疗效好、副作用小的抗抑郁药大量产生,在西方国家药物已经成为治疗抑郁症的主要手段之一。当然心理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方法,例如认知心理治疗和社会心理支持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大量研究证实,单独心理治疗或单独药物治疗,都不如同时使用两者的治疗效果好。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抑郁症患者应当调整自己生活节奏,放松自己,好好休息。随着医学的发展,抑郁症已经是一种完全可以治好的疾病。

参考文献

[1]Sanehez C,Hyttel parison ofthe effects ofantidepressants and their metabolites on reuptake of biogenie amines and on receptor binding[J].Cell Mol Neurobiol,1999,19:467-489

[2]寇桂敏,余 琳,卢英平.文拉法辛与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46-47.

[3]胡广花,宋长海.西酞普兰单用与西酞普兰与齐拉西酮合用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对比观察[J].西南军医,2009,11(1):41-42.

[4]赵利国,张瑞霞,刘 芬,等.西酞普兰治疗伴躯体症状抑郁症疗效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3):223-225.

[5]阳中明,蔡昌群.文拉法辛治疗抑郁症Meta分析[J].临床神经医学杂志,2008,18(4):247-249.

心理常见的治疗方法篇(5)

【关键词】 心律失常; 种类; 治疗方法

中图分类号 R541.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8-0146-03

doi:10.14033/ki.cfmr.2015.28.071

心律失常是心内科较为常见且多发的疾病之一,是指心脏搏动频率、节律及传导异常,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心悸不安,多见于冠心病、心肌病等器质性心脏疾病[1]。研究指出,心律失常的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近几年由于心血管疾病导致的心律失常患者的死亡率及致残率明显升高,由于心律失常的症状表现较为复杂,易出现误诊、漏诊等情况[2-3]。本组研究中,通过观察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探讨治疗方法,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5月-2014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34例心律失常患者,其中男81例,女53例;年龄60~85岁,平均(71.7±7.4)岁;病程1~10年,平均(4.1±1.5)年。所有患者均有典型的心律失常表现。合并高血压74例,合并糖尿病57例。排除标准:血液系统疾病,急性炎症,肝肾功能不全。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34例患者分为治疗组67例与对照组6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给予常规心电图检测,整理并总结患者的一般资料与疾病资料等情况。对患者基础病情况(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病及其他基础病等),患者心律失常种类等进行观察。患者心律失常种类包括窦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房室交界区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与心脏传导阻滞。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规范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剂、调脂类、硝酸酯类药物。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保心汤治疗,方剂选用:党参30 g,苦参30 g,丹参30 g,生地30 g,黄芪30 g,寄生30 g,甘草20 g,当归15 g,甘松15 g,麦冬15 g,桂枝10 g,五味子10 g。水煎服,留汁200 ml,2次/d,早晚各服一次,连续治疗4周。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症状消失,心电图未见心律失常,或24 h动态心电图示早搏减少75%以上;有效: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心电图偶见早搏,较治疗前减少50%以上;无效:以上改善皆无[4]。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全部患者中,年龄在80岁以下97例,其中发生窦性心律失常患者占比最高,其次为室性心律失常,再次为心脏传导阻滞;年龄在80以上37例,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病率最高,其次为房性心律失常。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心律失常是心内科较为常见且多发的疾病,且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5]。老年患者因多有器质性心脏病存在,心肌缺血、心房肌膜电位下降等较为频繁,因此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在老年患者中占比最高。研究指出,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心房肌发生退行性变、纤维性变,易导致患者出现房颤。房颤虽不能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但由于快速性房颤会因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导致患者出现明显临床症状,当患者发生房性心律失常时,也是提示患者心脏病变的信号[6-7]。另外,老年患者的基础病会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心脏及其他身体器官的损伤也会越来越严重,再加之患者本身机体功能较差,心律失常的发病风险则明显升高。

本组研究中,在对患者年龄分段分析发现,80岁以下患者房性心律失常发生比例最高,80岁以上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比例最高,其次为房性心律失常,分析认为可能与本组病例选择有一定关系。

近几年,随着中医在临床得到越来越深入的研究,其在各种疾病的治疗上取得了较快的进展。本组研究在治疗上,采用自制保心汤进行治疗,本组方剂中,黄芪为补药之长,可补元阳,充腠理,治劳伤,长肌肉;党参补中益气,现代药理研究也指出,党参可明显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同时具有抗休克的作用;生地可助心胆气,安魂定魄;麦冬可清心润肺,主心气不足;桂枝入肝而行血分,更安惊悸;甘松主心腹卒痛,散满下气;现代药理指出,丹参可扩张冠脉,增强心肌收缩力,抑制血小板聚集,降血脂;当归可抗心律失常,增加冠脉血流量,降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等;诸药皆属心,合用以达补心益血之功效[8]。经治疗后观察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

总之,心律失常作为心血管内科较为常见的疾病,其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而发病率上升,且老年患者以房性心律失常较为常见。在治疗上,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汤剂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但其针对具体心律失常种类的疗效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常喜,杨爱丽.心衰汤治疗合并心律失常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1):5259-5260.

[2]蒋文平.正确对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治疗[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2,26(1):1-2.

[3]王兰翠.稳心颗粒治疗女性更年期心律失常45例[J].中国药业,2011,20(14):74-75.

[4]焦海旭,赵金艳,张明秋.稳心颗粒与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40例[J].陕西中医,2011,32(10):1290-1292.

[5]赵涛,赵步长,伍海勤,等.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优势探析[J].中医杂志,2013,54(23):2067-2068.

[6]王玉秋.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10):1688-1689.

[7]江伟芬,黄锦林,王扩.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2,19(1):48-49.

心理常见的治疗方法篇(6)

关键词 白血病 心理护理 健康教育

近年来,白血病的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传统的治疗方法是静脉化疗,然而焦虑、抑郁是大多数白血病患者最突出和最常见的心态,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1]。因此,对白血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临床护理中通过灵活应用心理学知识,结合不同治疗时期患者的心理特点,对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取得对医务人员的信任,使其配合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

资料与方法

2008年9月~2010年9月收治白血病患者113例,男51例,女62例,年龄30~70岁,平均55岁,均为临床上明确诊断的患者(血常规,骨髓细胞学分析,外周血涂片),其中M1 23例,M2 35例,M3 43例,浆细胞白血病5例,M5 7例。其中,实施化疗后心理干预70例作为干预组,其余进行基本护理的43例为基本护理组。经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基本护理组给予基础护理、常规治疗及化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另外给予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护理频率40分钟/次,3次/周,共4~6周。本研究中,干预组患者均接受化疗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然后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进行心理疏导,并对心理干预效果进行评价。主要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方式包括:改变患者对白血病的认知、调节患者的不良情绪及给予患者最大的心理支持等。

判定标准:①判断患者抑郁情绪变化的抑郁自评量表(SDS),量表有20个选项,采取由轻到重的4级评分法,其中50~59分判断轻度抑郁;60~69分判定为中度抑郁;70分及以上者判定为重度抑郁。②判定患者焦虑情绪变化的焦虑自评量表(SAS),亦采取相似的标准。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X2检验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化疗前后SAS,SDS评分比较,见表1。

两组化疗后焦虑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化疗前后焦虑程度比较,见表2。

干预组化疗后抑郁程度较自身化疗前有显著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化疗前后抑郁程度比较,见表3。

讨 论

焦虑和抑郁是白血病患者最常出现的心理问题,有研究报道,参与化疗后心理反应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如焦虑、抑郁。而发生作用的主要神经递质是5-羟色胺,即情绪波动可使5-羟色胺较正常低,导致上述不良反应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积极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在改善了白血病化疗患者的异常心理问题的同时,也使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改善。

本研究显示,化疗前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干预组与基础护理组的心理状况指标如SAS、SDS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干预组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化疗前(P<0.05),而基本护理组化疗后SAS、SDS评分均显著高于化疗前(P<0.05),临床观察也发现,通过定期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化疗后白血病患者心理问题明显减少,心理状况得到改善。研究还发现,干预组患者在化疗前后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现象比较,表明定期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能够大大缓解白血病患者焦虑、抑郁等常见的情绪障碍,使患者情绪得到明显好转从而更利于患者的配合治疗,提高疗效。

对白血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之所以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一方面是由于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减轻患者部分精神负担及心理压力,纠正白血病不等于死亡的正确认识[2],用合理情绪疗法疏导患者的心理问题,使患者在一种较为轻松的心情下接受治疗,并且这种轻松地情绪和健康的心理状态通过刺激神经-内分泌-免疫三重的作用,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定期健康教育使许多患者懂得白血病知识,消除部分患者的担心,增强他们的保健意识及主动配合医务人员的热情[3]。综上所述,通过分析113例白血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情况,认为心理护理对患者顺利完成治疗及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并且对提高患者的治愈率也起到一定作用。总之,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白血病化疗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方面还有一定距离,相信通过努力,医院及社会对其作用的认识会不断提高,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沈丽华.恶性肿瘤患者围化疗期的护理.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2):48-50.

心理常见的治疗方法篇(7)

关键词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蓝光照射治疗

出生一周内的新生儿,由于肝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的不足,使胆红素排泄较慢,新生儿往往有胆红素一过性增高而发生新生儿黄疸,一般足月新生儿在10~14天消退。临床观察发现,黄疸如过时不退或过早出现且黄疸指数偏高,就属于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则需要早诊断、早治疗,因病理性黄疸血清游离胆红素浓度过高,可导致核黄疸从而对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损伤。近年来多中心研究表明:中、重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引起听觉损害,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1],故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进行早期治疗尤为重要,现临床上采用蓝光照射是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一种简单、疗效好、见效快的方法。我院临床上采用的蓝光照射治疗,退黄快、新生儿痛苦少,家长比较乐意接受此种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至2008年11月在我院新生儿科入住的78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诊断均符合《儿科学》(第7版)中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2];男40例,女38例,其中早产儿15人,足月儿61人,过期产儿2例,就诊年龄产后1~25天。伴感染因素的黄疸11例,母乳性黄疸13例。入院当天经皮黄疸指数检测情况见表1。

1.2方法

入院后,常规予以肝酶诱导剂尼克刹米每日100mgKg、笨巴比妥钠片每日5 mgKg口服和辅酶A、ATP、维生素C静脉输液。

应用5%碳酸氢纳每日3~5mlKg纠正酸中毒以利于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

黄疸重者给予白蛋白每日1gKg以增加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防止胆红素进入脑组织而产生胆红素脑病。

由感染引起的黄疸及时给于抗感染药物治疗。

蓝光照射治疗采用宁波戴维医疗器械公司生产的XHZ-90A型新生儿暖箱,南京YZ20RR320型蓝光治疗仪照射8~12小时,每日一次,共3~5天。

光疗过程中,患儿除双眼、会阴及外全身睡于蓝光床中,禁止给患儿涂擦各种爽身粉及润肤油,以至影响照射效果。护士必须做到精心护理,记录光疗开始时间,勤巡视,观察患儿神志反应,监测体温,并指导家长做好喂养工作,并做好家长心理护理。

1.3观察项目

对入院的新生儿,常规检查肝功能、三对半、经皮测黄疸指数(TCB),以后每日检测经皮测黄疸指数(TCB)一次。

监测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浓度动态变化:采用经皮测黄疸指数测定判断,使用NJ33型经皮测黄疸仪。每天上午8点半洗澡后,由经过培训的专人负责测定,测定部位在患儿前额正中(约眉弓上方0.5cm~1cm处),紧贴皮肤垂直测定3次,取平均值并作好记录。

2结果

2.1蓝光照射治疗24小时后经皮黄疸指数检测结果见表2

2.2蓝光照射治疗结束后经皮黄疸指数检测结果见表3

通过表1和表2比较可以看出多数患儿于蓝光照射治疗24小时后经皮黄疸指数明显下降,治疗5天后所有患儿经皮黄疸指数均下降至治愈水平。

3讨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早期、尤其是早产儿常见并发症,可由多种原因引起,感染、代谢紊乱、红细胞增多症、溶血及酶的缺陷为常见原因。严重者可导致高胆红素脑病(核黄疸),造成神经系统损害,致死或致残。蓝光照射是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首选方法,它能有效降低血总胆红素而又无远期副作用,是有效、安全而又经济的方法。蓝光疗法是通过蓝色光谱照射,蓝光波长425~475nm,使4Z,15Z胆红素经光氧化分解为4Z,15E胆红素从而易于从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而退黄的方法[3]。

患儿家长由于对新生儿黄疸缺乏正确的认识,常有恐惧心理,需向患儿家属介绍此病的危害性及治疗目的,取得家属的配合。许多患儿家属认为新生儿皮肤黄染是正常的,不需要治疗,过几天自然会好,而且因独生子女的特殊性,关心患儿疾病的除了父母,还有双方的父母,往往意见不统一,再加上对光照疗法缺乏认识,个别患儿的家长有焦虑情绪,甚至拒绝光照疗法。因此,应坚持以患儿为中心,以解除患儿家长的顾虑,赢得其信任,使患儿尽早接受光照治疗,防止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 玉顺子.新生儿黄疸发病影响因素及其危害.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2):339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