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6 17:28:31

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篇(1)

你们好!今天我很荣幸站在这里给同行们做农产品品牌建设演讲。

农产品品牌建设是品牌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品牌的发展有利于带动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

有利于提升农业效益;

有利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有利于提升市场竞争力;

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实施品牌战略是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最有效的途径,近年来,xx县始终把农产品品牌建设作为开拓农产品市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已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截至2018年底,全县共注册农产品商标21个,基本上涵盖了全县名优特色农产品的各个类别,其中陕西省著名商标5个,宝鸡市知名商标3个;

全县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6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30个;

“宝x布尔”牌腊羊肉、“麒康”牌小杂粮、“长x农林”牌核桃油及蜜蜂、“秦丰久香”牌核桃、“麒宝香”牌蜂蜜等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2016年1月,省农业厅通过xx县无公害农产品整县环评。

品牌的建立使当地资源禀赋得到了充分发挥。xx县属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自然资源丰富,农产品量大质优,其中布尔羊肉、核桃、蜂蜜、优质玉米和小杂粮等享誉省内外市场,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是中国布尔羊之乡和全省烤烟种植基地县、核桃基地县、秦川肉牛基地县。按照“强果、兴牧、扩菜、优粮、做响休闲农业”发展思路,全县“东部苹果西部菜,中部畜牧+药材”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在东部塬区建成万亩矮砧苹果示范基地2万亩,西部建设万亩高山蔬菜基地示范带5万亩,建成高山蔬菜基地4个;

核桃栽培面积累计达到30万亩;

烤烟种植面积达到1.1万亩;

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场35个,家庭牧场30个,适度规模养殖场46个,全县百箱以上中蜂标准化养殖场29个。

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全县累计龙头企业14户,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户,市级3户;

全县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24个,其中:国家示范社1个,省级示范社6个,市级优秀社10个,十佳社4个。全县认定家庭农场74户,建成适度规模养殖38户、家庭畜牧场81个、标准化养殖场40个、中蜂养殖场36个。全县累计建成现代农业园区32个,其中:省级园区3个、市级园区10个。201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6.03万吨,蔬菜总产量4.2万吨,核桃总产量5830吨,烤烟总产量1390吨,全年肉类总产量4477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36亿元,增长4.1%,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2804元,增长9.5%。

加强质量监管,标准化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建立健全农产品品牌建设基础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和追溯体系不断完善,扎实做好“三绿文章”,大力实施“三品”工程,进一步调整产业布局,突出无公害,主打绿色牌,实施标准化生产,狠抓扩规模、提质量、增效益、上水平,大力发展高品质、高附加值农产品。近年来,xx县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规程,先后制订蔬菜、小杂粮和布尔羊等生产技术规范标准12个,并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广应用,使全县农产品质量和效益逐年得到提高。加强“三品一标”认证管理,规范“三品一标”包换标识。特别是在16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全面推行农业生产记录制度、包装标识制度和质量抽查检测制度,开展生产过程和产后加工、包装全过程监管,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2018年,完成速测样本5279个,配合上级抽检样品24个,送检样品40个,检测合格率100%。

多渠道开展宣传推介,品牌形象稳步提升。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通过新闻媒体组织宣传推介农特产品,依托农村电子商务全县推进,品牌农产品全部入驻农村电商进行推广销售,每年组织参加各类农特产品展销会,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宝鸡雅各布尔肉羊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惠x”牌肉品成功跻身2010年上海世博会并取得了供货资格,冷鲜布尔羊肉产品被确定为特许商品,荣获上海世博会“行业十大创新品牌”称号。陕西长x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长x农林”牌核桃在第七届世界核桃会上荣获“中国优良核桃品种”奖,生产的“长x农林”牌蜂蜜荣获第二十四届杨凌农业高新成果博览会“后稷奖”;

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篇(2)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趋势

1.信息产业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络的推广与普及,使农业机械化得新装备信息得到及时传播,将在推进各国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加速开展农业机械科学技术的研发中发挥巨大推动作用。

2.新知识经济发展对农业现代化特别是农业机械科学技术成果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如基因工程对新品种的培育的重要作用正日益显现。高技术、信息技术在未来农业如精准农业上的应用,将引起现代农业装备的重大变化。工业化和工厂化农产品生产方面,在人工环境下按照农作物、畜禽、水产生产期所需,实时进行精确管理,使农产品达到或接近设定的优良品质和性状及高生产率将成为农业新技术装备的主流发展方向。

3.人们对农产品的多样化、高品质需求,使得“蓝色农业”和“设施农业”及其相应的技术、装备与设施的迅速发展。

4.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产全过程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高效率的农机具将加快研发、制造。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应用日趋广泛。

二、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特点

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已经步入中级发展阶段。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要着力解决农业机械装备现存的结构不尽合理、物耗能耗偏高、科技水平较落后等问题,实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四者相统一。只有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高质量水平,提高农机产品的安全性、适用性、可靠性,才能降低消耗,提高效益,让广大农业从业者从农业机械化发展中获得更大收益。

1.虽然起步较晚,但我们后发优势明显,农机化发展势头迅猛。农机化新技术和新机具的大力推广,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使机械化生产的技术水平普遍提升。随着国内农机具设备的技术提高,国外农机巨头也纷纷加快了其在中国市场布局的脚步。

2.农业机械化水平进入中级发展新阶段。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2%。另一方面,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已降低到36%。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40%,说明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化,机械化生产方式由原来的次要地位转化为主要地位,这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由初级阶段迈入了中级阶段,是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中一次历史性跨越。

三、农业机械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篇(3)

关键词 “三品一标”;发展现状;问题;对策;湖南新宁

中图分类号 TS20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285-03

“三品”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一标” 指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标志,是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伴随着新宁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旅游兴县、工业强县、农业富县”战略方针,如何发展“三品一标”产业,将新宁县近30年来积聚的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迅速转化成经济发展优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县委、县政府和农业部门必须面对的重大工作。

1 新宁县“三品一标”的发展现状

1.1 “三品一标”认证数量逐步扩大

自2006年以来,新宁县围绕特色农业,充分利用生态自然优势,大力发展“三品一标”经济。截至目前,全县有效使用“三品一标”企业5家、产品14个(绿色食品9个、无公害食品4个、地理性标志1个),实物总量194 360 t,产值66 269万元。农业“三品”生产基地面积约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7.85%,产量占食用农产品总量的36.844%,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28.8%。在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中,农业“三品”生产企业占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的50%。较好地稳定了产品认证的数量和规模,为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1.2 “三品一标”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

近年来,新宁县借鉴外县市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建设的成功经验,拓展“三品一标”标准化生产示范,全面实施以建立质量追溯体系为重点的农业“三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按照先大后小、先易后难、先示范后推广的指导方针,用3年的时间建成了脐橙、水稻、玉米3个万亩标准化示范区,全部使用统一设计的标识牌和质量控制记录册,示范区 “ 三品”标准化技术普及率、进入市场的农产品贴标率、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100%,产品质量安全基本实现全程可追溯管理。农业“三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已走出了一条以“崀山”品牌带动农业标准化和产业化的新路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亮点[1-2]。

1.3 “三品一标”质量安全监管与专项整治取得实效

根据农业部和省农业厅的部署和要求,开展了一系列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暨执法活动,围绕“三品一标”专项整治,强化各项制度。县农业局连续6年与各农产品生产企业签定了“三品”质量安全责任书和“质量安全承诺书”;同时结合专项检查和农业“三品”年检、抽检,每年抽检农业“三品”14个,抽检合格率均达100%,每年进行“三品”生产及经营规范性检查、标志产品检查各3、14次[3]。

1.4 “三品一标”宣传培训与品牌推介成效显著

近几年,新宁县为了营造“三品一标”良好社会发展环境,不断加强“三品一标”知识的宣传、普及、培训工作,多次邀请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领导和专家来指导授课,每年举办3~5期农业“三品一标”质量安全认证和监管培训班,培训各乡镇“三品一标”工作业务骨干逾150名。同时利用各类新闻和信息媒体加强对“三品一标”产业发展的宣传,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管理、法律、法规及各地动态信息、知识逾1.2万条次。品牌展示推介方面,县政府每年从财政中划出专项资金,组织3~5家“三品一标”企业的4~6个产品参加了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湖南博览会,其中2012年有2个产品获畅销产品奖。

2 新宁县“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发展的有利条件

2.1 政策环境好

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三品一标”认证工作。自2006年以来每年财政投入“三品一标”推广及工作经费5万~30万元,呈逐年递增态势。同时,加强了农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经费投入逾200万元,引导龙头企业和合作社推行标准化生产,支持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参与制订国家标准,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

2.2 发展空间大

解决农产品的生产标准化和消费安全问题是农业“三品一标”发展的最主要任务。目前,新宁县通过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约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27.85%,认证产品总量还不到全县食用农产品商品量的36.844%,绿色和有机食品种植面积不足10%。按照农业部的要求,新宁县将通过5~10年的努力,力争使全县食用农产品无公害生产面积、产品总量占食用农产品商品量的比例分别扩大、增加到70%、60%。从数量规模上看,“三品一标”发展空间较大。从功能作用上看,“三品一标”发展潜力巨大,需要加大力度,继续推进[4]。

2.3 推进基础实

现阶段,新宁县明确把通过“三品一标”认证作为基本条件,这无疑推动了“三品一标” 的发展。从2013年新宁县经济工作会议内容看,县委、县政府把发展“三品一标”纳入了新宁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和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并加大了资金投入。新宁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通过依法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培育地域特色优势区域经济发展、科学推动特色农产品产业升级等措施,推动全县“三品一标”工作,推进“三品一标”发展的基础越来越实。

3 新宁县“三品一标”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对“三品一标”认识不到位

新宁县部分农业工作人员、生产人员、消费者缺乏对“三品一标”的认识,导致特色优质农产品没有形成品牌和市场优势。新宁县应依托优势资源,打造名牌产品,实施品牌战略,推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3.2 “三品一标”认证滞后,覆盖面不够

新宁县农业“三品一标”数量虽有所增长,但标准化生产基地和产品实物总量占全县食用农产品总量的比重仍然偏低。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人员编制仅3人。认证经费制约明显。“三品一标”队伍建设及素质有待加强和提高。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层次较低,缺乏规范,覆盖面小[5-6]。

3.3 认证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亟待加强

政府、农业行政部门、企业、种植基地等,重开发认证,轻证后监管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部分农产品在农贸市场、批发市场、超市、流通环节等仍存在质量安全隐患,违规、违法用标现象仍然存在。

3.4 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亟待建立

“三品一标”生产仍以农民分散种养为主,组织化程度低,生产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基地农户的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和利益联结机制还不紧密、不完善,农业标准化技术、质量安全可追溯化记录难以真正落实到农户到产品。

3.5 产业发展工作队伍体系有待加强

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绿色食品管理是保障公众基本消费安全甚至生命安全的公益性事业,但新宁县机构编制人员和经费已难适应“三品一标”快速发展的形势和质量监管责任要求,严重影响了产业纵深发展与质量监管工作的开展[7]。

3.6 农业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

长期以来,新宁县农业生产布局分散、规模小、标准化生产程度低,易导致品牌化运作、产销衔接和消费者认可发展相对滞后,农民参与产品认定申报积极性不高。

4 加快新宁县发展“三品一标”的对策

4.1 总体思路

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现代农业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围绕新宁县政府提出的“旅游兴县,工业强县,农业富县”的发展战略,实施“绿色农业工程”,积极稳妥开展“三品一标”认定认证;继续推进三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切实加强认证产品质量监管与队伍体系建设,确保“三品一标”不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件。

4.2 工作目标与重点

4.2.1 抓好农业三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在标准化基地面积、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认证数量、复查换证率、规范用标、续认证率、有机食品认证等要有新突破,同时推进农业三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可追溯体系建设。

4.2.2 突出重点抓好“三品一标”认定认证,依法加强“三品一标”质量监管。积极稳妥开展“三品一标”认定认证,新增“三品一标”产品5个,同时抓好绿色食品续展、无公害农产品复查换证和有机食品保持认证。组织“三员”(“三品”质量安全检查员、协管员和企业内检员)培训逾800人次。积极配合相关机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行动,积极开展定期或不定期“三品”质量安全监管专项行动,通过企业现场检查和市场抽查的形式加大监督抽检和专项整治力度。突出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种植、养殖大户。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意识和水平,强化企业自律意识,规范用标管理,提高申报企业质量安全控制能力,突出认证重点环节审查,加大企业内检员培训力度。加强认证产品质量监管,要求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100%,杜绝重大“三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同时结合各类农业项目的实施,加大“三品”认证推进力度,实现无公害农产品全覆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

4.2.3 抓好“三品”展示展销推介活动。积极组织县内“三品”企业参加农业部在上海举办的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积极培植湖南“三品一标”农业品牌。

4.2.4 抓好技术开发与推广。加强“三品”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重点将良种培育、栽培技术、疫病防控、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方面的新技术,集成运用到“三品”生产中,为企业和农民提供优质、高效、安全的新品种和配套的新技术。

4.3 创新机制,强化措施

4.3.1 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充实认证队伍,将“三品一标”工作队伍培养成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生力军,且具备体系健全、业务精通、管理规范、职能充实、科学公正、运转高效的素质。与此同时,根据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强化检查员现场检查责任,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保障认证检查现场评估报告的准确性[8]。

4.3.2 加大资金投入。政府要将“三品一标”工作经费纳入县公共财政预算,切实将这些资金投入到基地建设投资、产品认证补贴、产品挂标上市补贴、安全农产品生产补贴等。

4.3.3 实施品牌战略,调整产品结构,加快认证步伐。以举办“崀山旅游”文化节等为契机,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升品牌的认知度和公信度。鼓励生产认证企业举办和参加区域性展销会[7-8]。宣传“三品一标”产品坚持基地化建设、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以“政府推动,市场拉动、协会运作、社会参与”的工作原则,形成“重质量顾数量、认证与监管并重”的新思路,做到在认证“数量上从紧,质量上从严,服务上从优”。要通过增加认证品种、扩大生产面积、提升产品质量规格、加强市场营销服务,全面提高认证产品市场份额,带动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4.3.4 加大标志监管力度,做好专项整治。强化绿色食品事业发展的风险意识。在加快认证的同时,将风险控制“关口”前移,加强企业现场检查力度,杜绝有问题和有风险的企业进入绿色食品阵营[6-8]。做好“三品”质量安全的分类风险评估,并根据不同产品的风险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证后监管工作,对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产品进行深入专项整治。

4.3.5 提高企业内部人员的管理水平,支持企业发展,做好企业和市场对接。企业是产品质量管理的源头。积极争取政策、项目、资金,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扶持企业开展生产,引导企业规范生产,诚信经营,引导企业树立质量安全意识、标准化意识和品牌意识[4,8]。

4.3.6 以项目为抓手,推进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发展。积极争取项目,快速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建设。逐步形成公司带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将实施农业标准化与农产品认证工作结合起来,通过“三品一标”认证,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普及、标准化技术的培训、生产服务的指导和农产品品牌的创建,带动更多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扩大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总量规模[5,8]。

4.3.7 要办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①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示范区标准化生产技术必须达到100%;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100%;进入市场产品贴标率达100%;示范区产品全部通过无公害、绿色或有机农产品认证;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全程质量控制。②提高示范区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加强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对基地和农户的辐射带动能力,保障示范区100%纳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的基地建设辐射范围。③提高标准化生产效益。通过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提高区域内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区域内农民人均增收100元以上。④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要根据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的要求,大力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强化质量管理。一是重点落实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及相关标准,同时要结合新宁实际,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切实将标准的内容落实到生产的全过程。二是推广优质、高产和抗性强的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配方施肥、平衡施肥”技术、“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重点的农产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三是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水平和加工档次,重点推广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加工技术。⑤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包括生产加工过程投入品的来源与使用、关键技术措施、原料来源与使用、生产加工与产品销售日志等。⑥积极争取增加标准化生产投入[9-10]。早做方案,力争县委、县政府加大对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的投入,增加对示范区基础设施、技术推广、加工转化及品牌创建等方面的投入。

新宁县传统品牌农产品虽资源丰富,但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工作起步较晚,按照特色农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优先把品牌知名度高、人文历史悠久、品质优异、地方政府重视的产品纳入登记保护范围,把农产品“三品一标”产品与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实施、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一村一品发展等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相互推动,互相促进。通过品牌挖掘、培育和登记保护,提升独特的农产品品质,增强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新宁农业区域经济发展。

5 参考文献

[1] 李蔚.吉林省农产品“三品一标”发展现状及推进措施[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3):22-25.

[2] 吴愉萍,吴降星,连瑛.宁波市“三品一标”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4):18-19.

[3] 卢立果.西安市“三品一标”发展成效、问题及对策[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4] 中合.我国“三品一标”农产品稳步发展[N].中华合作时报,2011-06-21(A1).

[5] 李培贵.宁夏“三品一标”发展状况[J].宁夏农林科技,2010(2):63-64.

[6] 李绍颖.桓仁县“三品一标”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9):295,298.

[7] 陈涛.“三品一标”引领农业产业化发展[N].粮油市场报,2013-04-16(B02).

[8] 彭亚琼.加快“三品一标”认证、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2(3):360,362.

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篇(4)

关键词:影响;高效;农村经济;农业;社会

目前,以高效农业作为带动农业生产的新型理念,坚持以市场为主导方向,大力提倡应用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善于利用各地农村的社会、自然资源,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组合的最优化,确保生态、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的统一。在提出高效农业中依然还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以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下文从阻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与影响作为出发点,分析高效农业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影响情况,并研究具体策略。

1阻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与高效农业对其的影响

1.1阻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近些年以来,阻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多个方面,从生产方式来看,由于农村地区的科技水平、自动化普及程度以及机械化水平普遍较低,很大部分农民依然选择旧式传统的耕作方法进行生产,一般选用镰刀、锄头以及箩筐等为主要工具,基本不采用机械化生产方式进行农业生产。甚至还有一些农民并不熟知新型技术,依然采用传统的生产技术,无疑在水稻瘟病防治、科学栽培方面存有极大地缺陷;从农民自身综合素质与基础设施上来看,大多数农村地区的生活方式与城市的差距很大,加上农民自身素质水平很低,生活习惯比较差,基础设施薄弱,无疑导致农产品生产效率很低,规模过小等方面不足,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

1.2高效农业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高效农业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3方面,由于我国人口面积广,相对应可耕作的范围则比较小,为了提升土地的利用率,积极应用高效农业,有利于扩大耕地利用度,确保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有利于改善农村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还能大幅度增强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保证农产业产业合理化经营,确保生产的质量与产量,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农业生产。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大生态资源的利用,节约资源,避免浪费,从而进一步推广相关农业种植、栽培技术,提高农民自身素质水平,更好的掌握栽培技术;有利于解放各地农村劳动力,促进劳动力转移,促使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和谐发展,实现传统农业往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渐渐扩大生产经济的规模,确保我国农村经济的有力发展。

2高效农业带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具体措施

2.1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的高效发展

实现农业的高效发展,需要合理、科学的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综合发展农业经济。坚持以农民增收作为主要的目标,大力提升第一产业。同时,还需保证第二、第三产业的和谐发展,妥善处理农村经济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比重。第一产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多个方面,学会因地制宜、宜牧则牧等基本原则,实现林业、牧业、渔业等全面发展。管理人员还需建立当地特有的农产品,将其作为支柱产业进行大力开发,改变单方面提升产品产量,而是科学的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重视产品的质量,实现高效、优质农业产品的生产。

2.2坚持特色产业的开发由于各地市场需求与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合理发展农业经济,需要依据当地的具体实际情况,学会利用农村地区的生物能、土地资源、废弃物,针对性开展特色农产业。尝试生产特色产品,扩大食物的生产加工面积,以生产特色食品为起点,逐一生产一系列农产品,最终进一步加大市场占有率,坚持以商品为基本目的,以当代市场为主要方向,渐渐发展我国特色农业,推动农业生产的产业化经营,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最大效益。

2.3加大科技水平的投入农产品的质量与产量是进一步发展高校农业的前提条件,如果想提高当地农产品的质量与产量,应该重视科学技术水平的投入,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尽可能避免杂草、秸秆直接燃烧,可将其作为农产品饲料,以提升土壤的肥料。也可将农产品采取多层次加工的方式,从而提升产品的实际质量,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生态效益。相关研究人员,还应该积极实行养殖结合种植,尝试开发新途径加大资源的利用率,提升产品质量,促使农业的高效发展,带动农村经济。

3结束语

国家应该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其与农业经济的发展日益紧密,不仅能够大幅度提升土地利用率,还能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依据实际情况合理发展高效农业,从而加快各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水平。总而言之,国家应该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确保产业的合理化经营,促进国内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次仁央吉.浅谈高效农业对农村经济的影响[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2(2):101.

[2]孔令霞.高效农业对农村经济的影响[J].北京农业,2013,18(18):234-234.

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篇(5)

一、我国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国生态农业实践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目前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即以提高水土等资源利用率为基本出发点,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融为一体,实现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效结合。但是,当前我国生态农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1.只注重生产功能,对生态服务功能关注不足

从我国生态农业的实践来看,当前的生态农业还是以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追求实物产出为主要目标,而对生态农业系统自身所提供的如碳汇、旅游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没有给予充分重视。

2.只重视产业节点,对产业之间的耦合重视不够

我国生态农业的实践是以种植业为核心的,如何实现种植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耦合,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也没有找到有效的途径与措施。同时,还缺乏市场化的引导、规模经营、专业化生产和品牌化推广,难以实现生态农业的预期效益。特别是种植业与养殖业之间耦合关系的缺失,导致了种植业自身和养殖业的污染。

3.尚未建立完善的生态农业管理标准化体系

随着生态农业发展,需要先进的管理方式,但我国至今仍缺乏完善的生态农业管理标准化体系,整体处于较低水平,标准不完善、可操作性差等问题突出。

4.个别区域盲目推广生态农业模式

不同区域生态资源条件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业生产的传统不同,因此发展生态农业需要从自身的条件出发,选择适宜当地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技术和管理方式等,但在我国不同区域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明显存在着脱离区域实际,盲目推广生态农业模式现象。

二、发展生态农业应实现“六大转变”

1.从传统生态农业向现代生态农业转变

局限于农业内部的狭义生态农业,无法解决农业发展所面临的优质耕地资源、清洁水源日益短缺和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问题。因此,需要实现向现代生态农业模式转变,即注重生态农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的有机耦合,以优质农产品加工为纽带,将市场、生产和流通领域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产加销一体化的一、二、三产业网络型链条。集生产、流通、消费、回收为一体,构建产业化的种养及废弃物资源化的食物链网结构。

2.从单一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活和生态相统一的多功能转变

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一直以追求高产为目标。在生态资源环境制约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不单是生产农产品,还提供了生活、生态等其他多种服务功能,如碳汇、调蓄洪水、净化环境、旅游和景观等方面。因此,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应切实注重多种功能的发挥。

3.从传统精华的单纯继承向传统精华与现代技术融合转变

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特别重视传统农业技术精华的继承与发扬,但在严峻的生态资源环境形势之下,再单纯依靠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就难以发挥生态农业的多功能性。因此,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应注重传统精华与现代技术之间的融合,通过将它们进行集成,从而发挥技术综合优势,推动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

4.从单一关注产品数量向数量与质量并重转变

在农业生产力水平发展不足之时,农产品的品质较好;生产能力提高之后,实现了农产品充足供应,但农产品品质却因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和杀虫剂等化学品的过量施用,以及工业对耕地资源、水资源的严重污染而下降。以往,国家在农产品供应,特别是粮食安全方面,过分地强调了数量安全,而对质量安全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导致出现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因此,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走向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发展道路。

5.从小规模分散化生产向规模化与产业化转变

当前,以农户为经营单位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规模小、分散化程度高,不但带来了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阻碍了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产业化将成为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但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因此应加快土地流转、扩大种植规模、发挥品牌效应、规范基地生产并提升竞争能力,以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水平。

6.从简单的农业生产向文化传承与农村可持续发展转变

我国几千年的农业生产积淀了丰富的农业文明。当前任何区域的农产品都可以体现该区域的文化、历史、地理和人文背景与内涵,因此,注重区域文化元素符号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应用,有利于引导地方政府和社区重视和弘扬民族文化,避免传统知识的丧失,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为未来的经济开发保留知识和资源储备。

三、加强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加强顶层设计,进行科学、合理的功能布局

(1)在整体布局上妥善处理不同功能区域间的关系,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在整体区域内进行生产、生态和生活区域科学、合理的功能布局。

(2)建立完善生态农业分区治理办法。明确区域内农业生态治理的核心问题、重点目标和农业产业适宜发展模式和规模,以促进不同区域在国家总体规划框架下,编制区域生态农业发展规划,确保生态农业发展规划与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发展规划以及“十三五”规划相协调。

2.建立种植业、养殖业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

根据循环型生态农业原理,在规模化养殖区域,构建以农作物生产为基础的生态农业产业循环体系,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协调发展,使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逐步建设高标准农田,利用农作物秸秆为养殖业提供饲料,实现区域内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产业之间的农业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同时,逐步减少化肥的投入,进而改善土壤,提高农产品品质。

3.加强区域农业生产技术的生态集成

根据不同类型区域生态农业发展的实际,通过传统农业技术精华以及现代技术的融合,对农业生产技术进行生态集成,发挥出技术的综合优势,以实现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如在粮食主产区,重点开展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主的技术集成示范,实现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在水资源短缺地区,重点开展以农业生产节水为主的技术集成示范,重点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以缓解水资源短缺矛盾。

4.创新经营机制,建设现代生态农业基地

(1)转变经营主体,建立示范基地。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园区和家庭农场为载体,以当地最突出的生态环境为切入点,因地制宜开展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成果转化,建设一批现代生态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基地。

(2)创新耕地流转机制。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着严重的水土资源约束,因此,要实现规模经营,必须创新土地流转机制以及投入机制,探索土地流转的新形式,以满足发展生态农业所需要的土地规模。

(3)转变运作机制,建立企业与农户“双赢”的利益机制。在利益分配机制上,要形成各利益主体对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投入及产权关系,并获得收益。要积极探索农业生产要素入股方式,采取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农民与龙头企业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把利益机制纳入规模化、制度化的轨道。

5.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为核心,推动生态农业产业化

(1)确保生产地生态环境安全。因此,应制订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标准和规范,实现梯级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防治农产品产地污染,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2)加快制订生态农业技术标准及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加快推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制订严格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使整个生产加工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都能与国际市场接轨,以提升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立以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主的农产品速测点,配备速测设备和人员。

(4)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以现有国家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积极培育若干国内外知名农产品品牌,依法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和知名品牌,以此带动全国生态农业产业发展壮大。

(5)搞活生态农业产品的市场流通。利用信息化技术,整合各种农业信息网络服务资源,建立生态农业发展的信息平台,发展生态农产品电子商务。加快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6)落实生态农业发展的服务体系。政府、金融和保险等部门需要转变职能,完善和优化服务体系,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不断完善与壮大生态农业产业链。同时,要建立各种生态农业服务体系,稳定生态农业服务队伍,提高生态农业的社会化服务水平,从而提高生态农业化解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6.注重水土资源数量保护与质量提升

(1)以土地生产率为准则,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通过土地整理复垦补充的耕地面积,需要根据土地生产率为准则进行衡量。具体来说,以区域土地生产率的平均水平作为标准,对补充的耕地进行折算。

(2)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目标,改善耕地质量。对不同区域耕地逐步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采取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土地生产率。同时,建议尽快从国家层面把有关涉农资金整合起来,以提高农田建设标准。

(3)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创新土壤污染治理技术,加强土壤污染的生态修复。

(4)以“三条红线(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为原则,提高农业生产的水资源保障。要以提高灌溉用水效率为着力点,明确节水的重点区域,并注重不同区域的技术开发与集成;同时,要以区域水环境保护为核心,调整产业结构,切实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灌溉水资源,实现农产品数量与质量的“双安全”。

7.建立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有效政策激励机制

(1)建立生态指标约束机制。以区域整体为对象,构建水资源、耕地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数量与环境质量保护的农业生态约束指标体系,确保“生态红线”。同时,强化“生态红线”意识,逐步建成资源保护与利用考核办法,以加强区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建立完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明确补偿主体与对象,量化补偿标准和考核指标,建立基于土地承载力的畜禽养殖准入与退出机制,将生态农业建设纳入法制化发展轨道。

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篇(6)

在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的重要时刻,我们在浙江宁波召开全国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会议,这在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史上尚属首次,必将对提升农业机械化质量水平产生重要影响。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总结农机化质量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认真分析面临的形势,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机化质量工作,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刚才,浙江、山东、江苏和河南焦作等地农机管理部门介绍了各自的工作经验,讲得都很好,希望大家认真学习、互相借鉴。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取得的成绩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农产品供给能力大大增强,农村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面貌明显改善,农村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发展活力不断增强。30年来,全国农机系统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加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深入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紧紧围绕“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这个中心任务,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农机工业制造能力不断增强,农机装备总量稳步增长,机械化作业水平持续提高,特别是近年来,在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为解放和发展农业农村社会生产力、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是法律法规建设不断加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机械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服务质量方面的法规建设不断加强。特别是以*年公布实施的《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为标志,农业机械化质量法律规章建设进一步加快,为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提供了法律法规依据。围绕贯彻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部先后制定了《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办法》、《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农业机械质量调查办法》和《农业机械投诉监督管理办法》等配套规章。一些省区市也制定了地方性法规规章。江苏、黑龙江、广西、山西等省区市制定了相关的农业机械质量管理办法;江苏省修订了《江苏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对农机产品的试验鉴定、产品质量责任、投诉体系建设、标准化建设、推广销售和维修管理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黑龙江、辽宁等省还制定了农业机械作业质量管理办法;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总体进入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新阶段。

二是评价监督体系逐步完善。农机系统以试验鉴定、质量投诉、质量认证、质量调查、职业技能鉴定和维修管理为重点,着力构建和完善农业机械化质量评价监督工作体系。目前,全国已拥有部、省和地(市)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机构52个,累计对1万多个产品进行了推广鉴定。建立了部、省、市、县各级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监督站1348个,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监督网络。农业部组建了中国农机产品质量认证中心并加强了工作站建设,对近400个产品和企业开展了合格认证、强制170个农机质量监督投诉站,甘肃省建立了投诉监督机构101个,山东、新疆、内蒙古等地也完善了省市县三级投诉网络,四川、辽宁等省开展了财政补贴机具的质量调查工作,辽宁省从*年起累计调查800多农户,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并及时通报。评价监督体系的不断完善,有效维护了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有力促进了农机化工作水平的提高。

三是支撑保障能力明显提升。长期以来,农机管理部门和农机鉴定检测机构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更新改造试验条件,加强人员技术培训,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标准制修订工作得到加强。以技术标准、作业标准、管理标准和服务标准为主体的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初步形成,共实施标准159个,公布重新修订的部级鉴定大纲54个。全国共建立了农机职业技能鉴定站41个,发放证书31万张。黑龙江省结合农机合作社建设,制定了40多项农机作业、生产、维修的技术标准;吉林省结合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制定并地方标准20多项;浙江省结合地方特色,制修订茶叶加工机械等标准21项,河北、湖北、新疆、青岛等省区市也制定了地方作业标准。北京、山西、安徽、甘肃、陕西等省区市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河北省以农机维修工人技术培训为重点,培训考核5万余人,提高了农机维修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有效保障了农业机械化质量。

四是质量工作效益初步显现。各地通过开展推广鉴定、选型鉴定、专项鉴定、质量跟踪调查和安全普查等工作,大力提升农业机械的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取得了良好成效。抽样统计显示,我国谷物联合收割机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从十年前的8.8小时提高到现在的40小时以上,主要农机零配件产品质量抽样合格率也有所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的不断改善,降低了农机使用成本,提高了农机作业效率,为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吉林省农机部门积极配合省质检部门、工商部门开展农机产品市场检查,检测农机及零配件样品4万多个,产品合格率比改革之初提高了20个百分点。广东省农机质量调查显示,农民对联合收割机损失率、含杂率、破碎率和作业效率满意度达到96%,反映植保机械质量良好的占97.4%,农业机械质量状况基本可以满足当前实际生产的需要。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的结果,是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密切配合的结果,更是全国农机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农业部向为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作出积极贡献、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亲切的问候!

多年来的工作实践,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规律的认识,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这就是:必须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建立依法管理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长效机制;必须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质量体系建设,为做好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提供组织保证;必须加强农业机械化质量能力建设,为做好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提供强有力支撑;必须依托质量提升效益,保障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以上这些经验,是我们继续推进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宝贵财富,具有长期指导作用,必须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是认识还不够到位。一些地方还没有把质量工作摆上推动农机化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能尚未得到全面履行;有些同志把农业机械化质量片面理解为农机产品质量,对其丰富内涵的认识不够深入。二是发展还不够平衡。地区之间工作推进程度存在不小差距,影响了农业机械化质量整体水平的提升;对农机产品质量和作业质量重视程度较高,但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工作仍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体系还不够健全。投诉监督体系、维修体系、标准体系、职业技能鉴定体系还不完善,农机科技含量低、机械故障多、安全隐患大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变。四是保障还不够有力。农业机械化质量基础设施落后,工作经费投入不足,与农机化发展水平和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仍不相适应。以上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并在今后工作中研究采取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深刻认识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重要意义

党的*大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作出了重大部署,明确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农业机械化工作者肩负着艰巨而光荣的使命。实践证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有利于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抗灾防灾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有利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的素质、竞争力和效益;有利于减轻农民劳动强度,解放农村劳动力,缓解当前农业生产中劳动力结构性、季节性、区域性短缺的突出矛盾,保障农业稳定发展,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总体上已经进入中级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农机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发展领域不断拓宽,发展机制不断完善,农机农艺更加协调的阶段;也是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由依赖和占用人力资源向依靠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装备转变,机械化生产方式由原来的次要地位转化为主导地位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农业机械化发展不仅仅注重产品质量,同时也要注重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不仅仅注重农机产品的一般技术指标,同时也要注重农机产品的安全性、适用性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仅仅注重农机试验鉴定,同时也要注重标准制定、质量调查、投诉监督等工作。如果说,之前一个阶段我们着重抓了农业机械化量的积累增长,那么今后一个时期更要关注农业机械化质的变化提高,这是农机化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全体农机化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是农业机械化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要求转变发展方式,着力解决当前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不尽合理、物耗能耗偏高、科技水平较低等问题,实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努力促进农业机械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切实做好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水平,才能转变发展方式,做到数量与质量并重,推动农机化转入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也只有提高农机产品的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提高农机技术状态和使用效率,才能降低消耗,提高效益,让广大农民从农业机械化发展中获取更多的利益。

(二)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是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农业机械化质量是农机产品自身质量和农业机械高质量运用的统一体,事关农机的使用效果和经营效益,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农业机械化事业的稳定发展必须向农业机械化质量寻求支撑。只有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实现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对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劳动强度的迫切需求,才能促进农业机械化和谐、可持续发展。也只有通过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积极排除农机安全隐患、降低机具故障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机故障和人员纠纷,才能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安全发展。

(三)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也是促进农业机械化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当前,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公布实施,为加强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农业部和一些省区市出台了配套规章,使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步入了依法管理的新阶段。购机补贴力度进一步加大,农民购买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高涨。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40亿元,实施范围覆盖了全国所有农牧业县,2009年购机补贴资金还有望大幅度增加。随着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劳动力逐步转移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改善生产条件,使用上性能可靠、质量优良、驾驶舒适、操作方便的农业机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和高性能、高质量农业机械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总之,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事关农业机械化发展全局,事关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加强和改进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使命感,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三、努力开创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新局面

农业机械化质量是农机产品质量和运用效果的有机结合,是农业机械化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共同构成了农业机械化质量的主要内容。农机产品质量,涵盖农机产品的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和售后服务状况等,是对农业机械满足农业生产技术要求的评价。产品质量决定着其它方面的质量,没有好的产品质量,就没有好的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它是农业机械化质量的基础。农机作业质量,是作业标准、农艺要求、操作技能、机具状况等要素在生产中的优化组合,反映的是农业机械使用的最终效果。产品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好坏,都要通过作业质量来检验,它是农业机械化质量的重要体现。农机维修质量,涉及维修网络建设、维修设备状况、配件质量、维修技能等内容,是指维修后的农业机械满足其修理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党的*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产品质量打基础,提高作业质量出效益,抓好维修质量保安全,提升服务质量促和谐;进一步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强化手段、履行职能,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质量水平,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法律法规,完善质量管理手段,健全质量标准体系,进一步规范农机销售、作业、维修三大市场,抓好主要作物、重点产品、关键环节的农业机械化质量,全面提高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开创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新局面。在产品质量上,要加强新产品研制开发工作,提高科技含量。努力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降低故障、事故率。推广先进适用、节能环保、安全可靠的农机产品。要认真按照《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合作,发挥好各自的职能。要运用好现有手段,加强在用农机产品质量评价与监督,促进产品性能?慕?椭柿刻岣撸?欢下?闩┮瞪??男滦枨蟆T谧饕抵柿可希??忧孔饕当曜加牍娣兜闹菩薅┕ぷ鳎?欢咸岣吲?饕敌б婧退?健R?岢峙?肱┮障嘟岷希???⒄故室伺?饕档闹种卜绞健@?煤霉?颐嫦蚺┟衽嘌档母飨钣呕菡?撸?忧慷耘?僮魅嗽钡呐嘌担?岣卟僮骷际跛?健R?晟贫宰饕抵柿康钠兰壑贫龋?蒲Ч??刈龊米饕抵柿考?üぷ鳎?笆贝?砗米饕抵柿烤婪祝?U吓┮瞪????づ┟窈团?值暮戏ㄈㄒ妗T谖?拗柿可希??涫蹬??薰芾砉娑ǎ?忧课?尥?愕墓娣痘?芾恚?浞值鞫??笠怠⑽?尥?愫团?饕捣?褡橹?幕??裕?嘤?凸娣杜??奘谐。?鸩叫纬山峁购侠怼⒂攀苹ゲ埂⒈憬莞咝А⒈U嫌辛Φ呐??薹?裢?纭R???俳???藜际鹾蜕璞父?拢?罅??刮?奕嗽敝耙导寄芗?ǎ?嵘??藜际跛?健<忧慷耘?治?けQ?寄芘嘌担?岣吲?褂玫募际踝刺?T诜?裰柿可希???徊皆銮糠?褚馐叮?苏??裉?龋?嵘??袼?健?蒲А⒐??⒓笆贝?砗弥柿烤婪祝?;ず梅?穸韵蟮暮戏ㄈㄒ妫?俳?缁岷托澄榷āR?忧孔陨砟芰?ㄉ瑁?胙铩鞍?诰匆怠⑶笳嫖袷怠⑼沤嵝?鳌⒖?卮葱隆钡木?瘢?岣叻?衲芰Γ?纳乒ぷ髯鞣纾?葱鹿ぷ骰?疲??俳?┮祷?祷?乱捣⒄固峁?佑胖实姆?瘛?

围绕上述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关键是要树立和强化四个意识,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四个意识是:

一是树立和强化法制意识。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是开展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法律依据。农机系统要强化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认真学习并深入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农业部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严格按照法律和规章赋予的职责,开展农业机械化质量管理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必依、依法行政。

二是树立和强化大局意识。要充分认识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在推动农机使用节本增效,实现农业机械化科学、和谐、安全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中的重要作用,围绕大农业、发展大农机、建设新农村,实现“兴机富民”;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促进农业机械化质量提高;树立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理念,坚持四个质量一起抓,全方位提升农业机械化质量水平。

三是树立和强化责任意识。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关系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关系到农业现代化建设,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质量管理职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从使用环节入手,加强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服务质量的监督管理,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切实把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各项部署要求落到实处,维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

四是树立和强化服务意识。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直接为农民和农机企业服务,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广泛了解农民需求,不断提高服务本领,拓宽服务领域,提供优质服务。要主动向企业反馈质量信息,帮助企业查找质量问题,促进产品质量提高,满足农业生产需求。

六个方面的主要工作是:

一是认真实施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基?疽谰荨R??徊郊忧颗┮祷?祷?柿肯喙胤ü娼ㄉ韫ぷ鳎?绕涫亲饕抵柿亢臀?拗柿肯喙毓芾戆旆ǖ闹贫ǎ??⑼晟频闹柿糠ü嫣逑怠R?哟笃辗üぷ髁Χ龋?扇《嘀中问剑?钊胙?靶??岢埂杜┮祷?祷?俳?ā芳捌渑涮字柿抗芾砉嬲隆R?哟笾捶?Χ龋??媛男蟹?筛秤璧呐┮祷?祷?柿考喽焦芾碇澳埽?浞衷擞煤弥柿康鞑椤⑼端呒喽健⑽?薰芾淼戎柿考喙苁侄危?娣豆ぷ餍形??葱鹿ぷ鞣椒ǎ?岣吖ぷ餍?剩?欢咸岣咭婪ㄐ姓?乃?健?

二是加快完善标准体系。标准规范是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基础支撑。要将标准化作为质量工作重点,统筹规划,抓住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作物、重点环节和关键技术,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加快农机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机具报废的标准制定工作,尽快健全农业机械化行业和地方标准体系。要做好标准的宣传贯彻实施工作,通过建设标准化示范区、规范农机作业服务、加强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切实把标准化建设落到实处。

三是高度重视试验鉴定。试验鉴定是农业机械化质量保障的有力手段。各农机鉴定机构要适应形势,创新方法,提升水平,积极开展农机试验鉴定工作。要在全国范围内统筹考虑科学规划鉴定体系,多渠道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投入,提升鉴定机构能力。要引导鼓励鉴定机构向专业化方向发展,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要加快推进鉴定机构能力认定工作,让符合条件的省级鉴定机构参与部级鉴定,积极扩大部级鉴定规模。各级各类鉴定机构之间要加强团结协作,合理分工,优势互补。部农机鉴定总站要发挥龙头作用,加强对整?鱿低车囊滴裰傅迹??μ嵘??幸狄滴袼?胶湍??Α?

四是依法组织调查投诉。调查投诉是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重要方式。各地要严格按照《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农业机械质量调查办法》的要求,根据农业机械使用者的投诉情况和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科学制定质量调查计划,依法组织开展在用特定种类农业机械产品的质量调查工作。要严格履行备案程序,调查计划和调查结果在公布前及时报农业部备案。各地要按照《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管理办法》的要求,尽快建立健全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机构,保证必要的工作条件和经费。要及时、高效、公正处理质量投诉事件,切实维护农业机械所有者、使用者和生产者的合法权益。

五是大力开展推广培训。农机推广与教育培训是农业机械化质量提高的重要措施。要进一步加大农业机械化技术示范区建设,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和机具。要严格按照《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管理办法》,做好推广目录制定和管理工作。要严把机具的入选关,从源头上保证国家支持推广补贴的农业机械质量。各地要多渠道争取投入,加强对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升工作能力,为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水平提供人才保障。要加强对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农机手的使用操作和维修保养技能,使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熟练掌握新机具、新技术的使用要领,保障使用质量和效果。要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加大对农机维修人员的培训,提升维修人员技能,保障维修质量。

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篇(7)

《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要保证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0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亿吨以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要稳定在96%以上。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地,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力度,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全面完成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并落实到地块,确保基本农田保有量不低于15.6亿亩,其中水田面积保持在4.75亿亩左右。抓紧划定一批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高的粮食生产区域,实行永久保护。提高粮食复种指数,确保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 亿亩以上,其中谷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2.6 亿亩以上。

优化粮食品种结构。积极发展南方地区双季稻生产,因地制宜扩大东北优质粳稻生产,稳步推进江淮等粳稻生产适宜地区“籼改粳”。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扩大玉米播种面积,加快发展优质专用玉米。积极发展高油高蛋白大豆,力争稳定大豆自给水平。积极发展小杂粮,扩大优质专用薯类生产。

提高粮食单产水平。积极选育高产优质粮食新品种,加快新品种繁育和推广,提高粮食作物良种普及率。改进耕作方式,推行水稻大棚和工厂化育秧、土壤深松深翻、免耕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等高产栽培技术和模式,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专业化和标准化。加大高产创建力度,因地制宜实施整乡整县整建制推进,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

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以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确定的800 个产粮大县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实施进度,尽快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将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非主产区的产粮大县建成部级商品粮生产基地。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根据全国粮食供求状况,适时、适度开发粮食生产后备资源。

完善粮食生产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向主产区倾斜。完善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将财政支持与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商品量以及粮食调出量挂钩。逐步取消产粮大县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县级配套。完善粮食补贴机制,研究制定将粮食直补与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和交售商品粮数量挂钩的操作办法,切实发挥补贴对粮食生产的激励作用,使种粮农民能够获得较多收益。

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鼓励和支持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加强蔬菜、水果、茶叶、花卉、蚕茧等园艺产品基地建设,发展各具特色的优势畜产品和水产品产区。加快构建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农业主产区为主体,以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的“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

大力发展养殖业。做大做强畜牧业,加强品种改良和疫病防控,推进畜禽养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现代化。促进生猪生产平稳健康发展,积极支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改善饲养、防疫和粪污处理条件,切实加强生猪疫病公共防控体系建设,完善生猪饲养补贴制度、良种繁育政策,进一步强化信贷和保险对生猪生产的支持,继续实施生猪调出大县(农场)奖励政策。加快转变奶业发展方式,努力保障乳制品质量安全,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发展肉牛、肉羊生产,稳定发展禽肉、禽蛋生产,鼓励发展特种养殖。促进水产业健康发展,推广水产生态养殖模式,扶持和壮大远洋渔业。

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积极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农业节水技术,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新增500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采用地膜覆盖、集雨补灌、保护性耕作等技术,积极发展旱作农业,加快建设旱作农业示范基地。提倡精耕细作,发展间作套种,推广立体种植,提高土地利用率。积极推广节种、节肥、节药、节能等技术措施,提高农业投入品使用效率。

积极发展都市型农业。发挥城市科技、人才和市场等优势,加强农业深度开发,不断拓展农业功能,大力发展科技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和观光农业。加强大中城市周边“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高大中城市蔬菜等生鲜食品自给能力。

发展林业产业。加强优质苗木和珍贵树种培育,搞好工业原料林、用材林等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森林旅游、竹产业、花卉苗木、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产业和沙产业,大力发展油茶、核桃等木本粮油和特色经济林产业,加快发展林下经济。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宣传引导,增强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质量安全意识,落实质量安全责任。以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农兽药残留限量、种养殖规范等为重点,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切实强化农业生产投入品和产地环境监管,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搞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工作。加大监管力度,强化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全程监管,严禁使用违禁药物、非法化学物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农业投入品。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提高风险防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