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对职业教育的了解

对职业教育的了解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7 09:40:40

对职业教育的了解

对职业教育的了解篇(1)

【关 键 词】职业生涯规划;普通高中;教育对策

高中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国外起步较早,目前已形成丰富的实践经验。1971 年,美国教育总署马兰最早提出“生计教育”,随后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纷纷将职业生涯教育引入高中教育。相较而言,国内普通高中职业规划教育起步相对较晚,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课题组选取广东实验中学、广东华侨中学、四十七中学、第四中学、彭加木纪念中学、花都秀全中学六所学校的高中生作为研究对象,共派发470份问卷,回收451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调查范围涵盖省市示范性、区重点和一般学校。通过了解广州市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为高中职业规划教育提供借鉴。

一、普通高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对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要求的回应,顺应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落实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精神

目前,中学教育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从教育理念、管理体制到课程体系都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普及与实施仍然不理想,普通高中的职业规划教育存在短板。随着高中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起了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2003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验)》强调在扩大教学规模和提升教学条件的同时,应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意味着高中的教育教学任务由原来的促进升学就业转向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201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建立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这推动了以思想品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教育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实施。因此,高中阶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中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实现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自然衔接

现阶段,我国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但是职业教育在大学推广和普及的程度较高。传统教学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原有的职业指导无法满足教育需求,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学生对高考志愿填报存在不同程度的迷茫。调查结果显示,45.9%的学生表示不明确自己将要报考的专业,这说明高中生填报志愿时不了解大学专业设置及社会职业类型,容易出现专业选择偏差,导致大学期间学习动力不足,进而影响未来的职业发展。因此,仅在大学期间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无法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站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立场上,高中阶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专业设置与职业匹配之间的矛盾,确保高等教育的实效性。

(三)顺应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美国著名生涯学者舒伯曾将个人生涯发展阶段划分为成长、试探、决定、保持与衰退五个阶段。其中,高中生处于试探阶段,这一时期学生开始建立个人生活方式、确立人生理想目标、学会与人交往与竞争、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对于自身发展和职业选择,高中生不仅关注职业兴趣和职业方向,也注重职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评价。调查结果显示,66.5%的学生表示非常需要或需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服务。因此,职业规划教育要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以科学的课程规划、专业的职业指导在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职业与社会观的确立、职业规划意识的培养上发挥重要作用。

二、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由于独立的课程体系尚未形成、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普通高中仍未得到真正落实。

(一)学校重视程度不足,无法满足学生需求

目前,尽管相关政策法规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物质支持和技术指导,但现实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未得到足够重视。调查结果显示,仅18.2%的高中开设了此门课程,仅23.08%的学生对学校开设此门课程表示非常满意,23.85%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持一般态度和不满意态度的分别占45.38%和7.69%。由此可见,大部分普通高中并未开设正规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生对此门课程的满意度总体不高。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强调知识本位和学科本位,社会各界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普通高中职业指导体系发展相对滞后。尽管不少高中已经开始实施相关课程,但探索过程中仍存在问题,如课程体系尚未形成、教育实施时间有限、教育内容浅显等。目前学校对开设职业规划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对于学生教育需求满足程度并不高,实效性不强。

(二)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无法为学生提供实质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其内在规律,需要专业师资对课程内容和方法进行准确把握,才能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调查结果显示,33.9%的学生认为老师在职业生涯规划上对自己有提供指导;46.6%的学生认为老师在此方面几乎没有提供指导,帮助不大;而学生认为老师从来没有提供指导,没有帮助的占14%。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专业师资队伍。当前,不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来源于学科专业教师和教学管理行政人员,师资的专职性、专业化欠缺。学校对教师的培训更多的是普及学科知识,教师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无法准确把握,能力有限,对学生提供的指导和帮助不大。

学生希望通过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解决自身的专业选择和职业发展问题保驾护航。不少学生在调查中表示,“您希望邀请哪些人士来担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老师”排在首位的是专业的职业规划师,所占比例为68.3%;其次是各行业的优秀人士,占54.5%;再次是各行业负责人事招聘的人员,占39.9%。因此,职业规划教育聘请职业规划师给予学生职业适应与发展方面的咨询、辅导和建议;邀请各行业的优秀人士、负责招聘的人员帮助学生了解行业信息并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更有助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与实施。

(三)学生职业规划意识薄弱,教育需求程度高

职业规划意识,是个体对自身职业规划的认知和态度。对于高中生而言,职业规划认知主要体现为对自身兴趣、能力、特点的了解,对未来就读专业及职业的了解,对自身职业发展的规划状况。调查结果显示,46.3%的学生认为若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最希望从中了解对自己性格、兴趣和适合的工作;其次是了解社会上的职业种类和从业要求,占26.6%;而学生希望了解大学专业的设置情况、高考志愿的填报指导、职业规划的具体实施方法与技巧所占比例较为接近,约各占10%。由此可见,超过七成的学生在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方面仍有所欠缺,希望通过开设课程多了解相关知识。

此外,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服务的需求程度较高。当前,部分高中生职业规划意识不强,容易出现自我定位模糊、学习动力不足、盲目填报志愿等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可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上课频率一周一次的占25.5%,两周一次的占21.7%,一个月一次的占22%。不少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及服务的需求程度较高,希望通过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升规划意识,明确自我定位,合理填报志愿,恰当选择专业及职业。

三、普通高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探讨

当前,不少中学已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组织和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提高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一)重视职业规划教育,构建系统化指导体系

我国的职业教育指导体系发展相对滞后,小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接近空白,中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只在部分学校试点实施。面对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学生欠缺的职业能力,重视基础教育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当前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国家层面上,应提供政策保障,加大经费投入。一是出台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纲要和分层教育框架等法律文件,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端口前移至义务教育阶段,并贯穿于教育全过程,既凸显教育的针对性与层次性,又兼顾各教育阶段的有效衔接。二是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用以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培训、机构设置、设备购买等,确保各项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在学校层面上,应提高重视程度,努力构建系统化的职业指导体系。一是设置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教育课程,结合就业市场变化、行业发展要求、学生实际情况等合理设置生涯规划课程。二是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分层次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满足学生对职业规划教育及服务的需求。三是构建系统化的职业指导体系,课内通过职业规划课程、职业规划讲座等,向学生系统传达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与知识;课外通过社会实践、团体辅导、个性化咨询、职业规划比赛等,增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由此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

(二)强化师资队伍培训,打造专业化师资团队

目前,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有助于提升教育实效,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

第一,强化师资队伍培训。学校可聘请校外专家,加强对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培训,掌握相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知识、职业指导技能,了解社会最新就业动态与职业需求,并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德育实践活动相结合。此外,选派优秀的教师到职业规划教育实施状况良好的中学观摩学习,接受培训,借鉴成功经验,结合本校实际,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研究。

第二,建设专业化师资队伍。目前普通高中几乎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师,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职教师屈指可数。应加大经费投入,引进职业生涯规划专业人才,如职业规划师、行业优秀人士、企业人力资源主管等,为学生提供更为专业化和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在专业化人才的引领下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合作共享,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此外,学校可定期开展生涯教育研讨会,共同探讨和解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制定出本校适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三)丰富教育内容形式,加强职业咨询测评

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素质,并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第一,丰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在内容上,构建实用性较高、指导性较强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论与实践,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设置,加强校本课程研究,融入本土化气息。并根据学生的年龄和专业特点,选取针对性强、生活化的课程内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在形式上,适当开展职业体验等实践类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到本地知名企业参观,了解企业各大职能部门和生产运作情况,感受企业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通过组织学生到本地高校观摩,与大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互动交流,了解高校专业设置和招生就业情况,提升职业体验活动的教育效果。

第二,开展专门的职业咨询和测评。在职业咨询上,设立职业生涯规划咨询中心,建设职业规划工作网站。学校可通过一对一的职业咨询辅导,帮助学生认知自身性格特点,确定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可借助网络平台开展全面的职业指导活动,搭建校内外便捷高效的职业信息沟通平台。在职业测评上,引进专业性强、效度高的测评工具。职业测评应兼顾高中群体的特殊性,选择适当的测评工具,配备专业的测评人员,提高职业测评的科学性和专业性。通过职业性格、职业兴趣、职业能力测试等,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性格特点、气质类型、职业倾向,从而为学生提供深入细致、针对性强的规划建议。

(四)构建多方联动机制,发挥教育合力作用

任何一种教育形式,都需要多方教育主体的配合,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在社会层面上,应加强宣传工作,大力宣传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性,普及职业规划教育理念,渗透科学的育人观。各大媒体应客观宣传各行业的先进典型,帮助学生认识不同行业的社会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职业观。专家学者也应加强对高中生职业规划教育的理论研究,根据高中生特点及形势变化探索出合理有效的教育模式。

在企业层面上,应加强校企合作,借助企业力量推进教育。学校可邀请当地相关企业来校举办报告会,帮助学生了解就业现状及各行业发展趋势;可聘请企业负责人、行业专家等参与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设计论证,制定出满足行业需求的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可与企业合作建立职业体验基地,为学生提供校外实践的机会。

在家庭层面上,应密切家校沟通,促进家庭参与。学校可定期举办家长培训班,解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价值、内容、方法等,引导家长积极参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了解子女的性格特点和职业倾向,合理指导子女进行升学和就业选择,加强与学校的沟通联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

不可否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普通高中的推进任重而道远,离不开社会、企业、家庭、学校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各界应重视其教育作用,认识当前不足,落实相关工作,才能发挥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58-59.

[2]杜映梅等.职业规划[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3]赵士果.高中生职业规划的必要性探析[J].现代教育论丛,2008(7).

[4]郑瑞新.普通高中职业规划教育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2.

[5]孙宏艳.我国职业规划教育应端口前移――基于中美日韩高中生职业规划教育的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3(8).

对职业教育的了解篇(2)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任课教师;专业化

为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工作,进一步增强德育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教育部在认真总结2001年以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新一轮德育课课程改革工作。面对国家新的就业形势,教育部非常重视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在新一轮德育课课改革中,《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被国家正式确定为德育必修课,而且作为其他德育课的基础,优先安排在第一学期教学。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总体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以及成才观,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增强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自觉性,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和就业、创业的准备。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过程中,要把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以及就业观、择业观、创业观、成才观教育融为一体、分步推进,从而帮助学生选择职业、准备就业、获得职业、适应职业和转换职业。学生通过了解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了解这一职业所在行业发展趋势,了解这一职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把握职业生涯发展机遇,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明确奋斗的方向,提升成功的机会。

职业生涯教育成为德育内容的学科历史并不长,因此《职业生涯规划》任课教师不但没有专门学此专业的,而且在以往的学习经历中几乎没有学过此类的课程,在各级师训基地中也缺乏既熟悉职业教育,又专门研究职业生涯的导师。虽然有的任课教师经历过上一轮德育必修课《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的教学,甚至有的任课教师指导过学生参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的相关比赛项目,但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性质和任务的把握也不一定到位。因此 ,德育课教师在相应的教研和教学过程中,必须认真研读《职业生涯规划》大纲对本课程性质、任务的规定,并落实于备课和教学活动之中。

中等职业学校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全面系统地掌握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职业理想,增强德育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但是,由于《职业生涯规划》是在学生刚入学的第一学期开设的,学生还没有开始上专业理论课,对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和专业还没有了解或者没有太多了解,不能目标明确、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因此要求《职业生涯规划》任课教师要“专业化”,就是要了解学生所学的专业。而这种了解,并不是要求任课教师像专业课教师那样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是要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了解:

1 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教学计划以及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群

《职业生涯规划》任课教师要重点了解教学计划中专业课的“基础平台加专门化方向”的结构特点和主要专业课的教学目标,必须了解学生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群――适合中职生横向发展的职业群和适合中职和纵向发展的职业群,还要了解不同专业毕业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以及职业生涯发展的台阶。

2 了解不同职业对从业者素质的不同要求

《职业生涯规划》任课教师即要了解学生所学专业对应职业群对从业者素质的共同要求,又要了解职业群中主要职业对从业者的不同要求。也就是说要了解职业对从业者素质要求的共性与个性,从而加强职业生涯教育的针对性。

3 了解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生涯规划》任课教师要了解学生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有哪几个等级、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有哪些、哪些职业资格证书是必取的、哪些是选取的,要粗略的知道这些资格证书的大致标准,要了解这些职业资格证书怎样取得,比如证书取得的方式方法、途径等等,还要知道职业资格证书与就业、转岗以及晋升之间的关系。

4 了解毕业生的实际去向以及区域经济的特点

《职业生涯规划》任课教师应该了解学生所学专业可能有的去向,还要了解本校此专业毕业生近几年的实际去向,以及他们从事的岗位的行业特征、发展趋势。任课教师还要了解学校所在地区的经济特点,以及本地区区域经济特点与学生所学专业的关系,还有本校毕业生跨地区就业的主要地域及其经济特点。

《职业生涯规划》任课教师的“专业化”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发展,任课教师要努力促进自己的“专业化”。

首先,转变思想,更新观念,适应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甚至可以说它是关系到德育课程教材改革成败的大问题。在当前中职德育课程教材改革的形势下,德育课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思想观念,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实践的需要。信息革命的浪潮猛烈冲击着传统教育,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完善也给德育课教学带来了全新的课题:怎样提高教学实效性?怎样使学生为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和就业、创业做好准备?……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也驱使每一位德育课教师必须站到时代的高度上去研究,去思考。否则,教学工作必然会脱离社会实际,必然走入歧途。

《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门必修的德育课纳入新的德育课教学大纲,它的性质和任务较作为《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中“职业生涯设计”的内容,发生了变化,这也需要任课教师能够认真研读新大纲,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在备课和教学中认真执行新大纲的要求,以适应德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其次,阅读专业书籍,拓展知识面,提高职业生涯教育的针对性。《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针对性很强的德育课,每一专业都对应相应的专业知识,对应相应的职业,而且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所以任课教师应多阅读学生所学专业方面的书籍,向专业理论教师和实习教师多请教、多沟通,及时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工艺发展、技术要求以及未来从事的岗位的行业特征、发展趋势,从而提高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针对性,使德育课教学具有时代感。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按计划是安排在第一学期开设的,很多学生是很盲目地走进职业学校的,刚入学更是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了解或者不太了解,这就需要任课教师针对学生所学专业进行讲授。通过任课教师有针对性地讲授,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一些初步的了解,进而为自己设定一个初步的目标,并且引导学生进行专业课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随着对自己所学专业认识和学习的加深,逐步明确自己的目标,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积极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和就业、创业的准备。

最后,关心时事,关注就业,增强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效性。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既要面对劳动力供大于求长期存在的现实,又要解决许多历史遗留问题,还要解决很多深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而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任务是让学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顺利就业、创业创造条件。因此,职业生涯教育要积极吸收、借鉴发达国家教育理念,又必须做到“不套用、有创新”,不能过分强调以个人为中心、忽视“就业难”这一基本国情。在多数情况下,从业者必须面对“职业选人”的现实,从而增加从业者得以生存和职业生涯发展的机会。

职业生涯教育要使中职学生认识就业、会择业不能一厢情愿,要注意可行性,从而使自我需求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找到适合自己生涯发展的职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人生价值。因此,《职业生涯规划》任课教师应该关注就业信息,关注经济发展动态,给学生提供最新的参考信息,切实帮助学生学会能择业、会创业,增强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对职业教育的了解篇(3)

Practice Research on Vocational College Career Education in Taiwan

ZHOU Shumin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 Shanghai Lida Polytechnic Institute, Shanghai 201609)

Abstract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aiwan has developed to a high standard, with accompanying educational career has also been rapid developed into a mature stage. Career education practic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aiwan has some inspiration for mainland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education.

Key words career education; practice; Taiwan

1 台湾地区高校生涯教育的引入与发展现状

我国台湾地区自1998年将职业生涯的概念引入基础教育领域以来,台湾学者对生涯教育思想的理论研究很好地指导了教育实践。台湾高校的生涯教育受到来自美国、日本等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影响,又结合自身的传统文化、经济发展进行了本土化的有益探索。在台湾地区,职业生涯教育被称之为“生涯发展教育”,赋予以其 “终身发展”的内涵,使生涯教育不仅仅是围绕满足生存需要而开展的“生计教育”,而是注重关注人的终身发展教育。当前,台湾职业生涯教育的对象涵盖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所有学生,内容是将教育与工作世界(即一个人实际其生涯理想的外部平台)相结合,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均引入职业生涯教育的概念。

早期,父母是孩子职业生涯的启蒙者,他们要引导孩子自我觉察,探索职业群。当孩子进入到学校,职业生涯指导由学校来完成,学校要在教授学生获是有意义的工作及符合需要的工作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工作世界;在毕业后,还要具备提升技能与知识,获得想要的新工作。由此,台湾已经将职业生涯教育作为学生各学习阶段的核心目标,并将生涯教育纳入教育的全过程。

总体而言,台湾职业生涯教育受到西方人本主义价值观体系的影响,注重个人的发展。重视学生的自我选择,强调以不同的教育、不同的目标、不同的模式来教育培养和评价学生。从本质上讲,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生涯教育的目标可以说是以个人的发展为中心。

2 台湾地区高职院校生涯教育的实践

台湾的技职教育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但得以迅速发展是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台湾高等职业教育已形成了以专科学校、技术学院、科技大学为主体构成的体系,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与之相应的,技职院校的职业生涯教育也形成了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较为成熟的体系。台湾各技职院校都设立有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心,全面指导学生的生涯发展和职业发展。笔者根据对台湾技职院校的考察,对台湾技职院校生涯教育的特点做如下归纳:

2.1 生涯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点

生涯发展中心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的特点,即在职业教育阶段以“适性就业”为核心价值,努力帮助学生提升就业能力、增加竞争力、加强适应力。生涯发展中心的工作目标是:建立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专业生涯顾问咨询制度;引导并协助学生收集就业相关信息,提高求职巧,做好就业或者创业的准备;倡导学生多元学习、终身学习;凝聚学生情感,使之感受学校关怀与照顾。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大学期间的职业生涯教育设定了完善的、具有连续性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计上,涵盖了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内容(以某校职业生涯课程设计为例):

大一年级:以职业生涯关注辅导为主要内容:包括“认识自我”和“认识工作”,前者主要是职业生涯性向测验、职业生涯性向咨询等测评,后者主要是生涯规划与热门行业分析讲座。

大二年级:主要开展自我管理能力辅导:通过职场礼仪与态度、校友职业生涯分析、职业生涯分析、校友生涯座谈、生活礼仪教育等内容,帮助学生对职场有初步的了解,称为“职场初探”;通过思考逻辑训练、个人EQ管理讲座等,增强学生适应职场的能力,称为“增强能力”。

大三年级:以职业生涯辅导为主。包括咨询会、职场体验学习营、产业市况分析、企业导师请益、英文履历学习等丰富的内容,通过这些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职场;通过工读实习进行“职场体验”。

大四年级:由于大四学生面临毕业,根据他们毕业后的去向,职业生涯课程设计也进一步细分为两个方向,一是面向就业的准备辅导,二是面向升学、留学的辅导。

此外,还有帮助大学生求职或留学的内容,如校园征才、企业说明会、校园面试、留学咨询顾问、1对1履历指导、生活礼仪教室等详尽内容。

由上可见,技职院校生涯教育伴随着学生大学教育的全过程,随着学生知识能力的增长,其内容从生涯教育的认知到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从职业生涯学习到就业或者留学深造,循序渐进地接受相应的教育内容,整体设计极为细致地照顾到大学生的成长需要。

2.2 生涯教育课程内容设计注重实际效用

台湾地区的生涯教育课程内容的出发点是从自我觉察、生涯觉察、生涯规划三个方面展开的。其课程设计针对三个方面,根据每一方面包括多个相关的主题,并且根据不同的年级,设置不同的教育侧重点,但都是以实际效用为出发点的。

在自我觉察方面,采取了通过学生对自我总结的个人性格、兴趣、特长进行介绍,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同时,借助生涯测评量表、价值观拍卖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解自己的兴趣、性向、人格特质、价值观的机会,以此评估个人职业生涯适合的方向。

在生涯觉察方面,以实践为主,安排学生参观访问就业单位或机关,了解职业和职业的分类;安排学生访问自己的亲友,了解他们所担任的工作角色;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了解不同工作角色的特性,并体验自己喜欢的工作是怎样的工作状态。通过上述方法,使学生在进行生涯觉察的同时,对工作世界有更深的认识。

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着重针对学生个人生涯的性向及学生对工作世界的认识,设计生涯相关技巧演练和讨论,养成学生在工作态度、遵守纪律、判断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良好能力,以及养成他们妥善运用与规划时间的能力等。

另外,运用相关活动,如举办生涯博览会、结合户外教学等学校重大活动、请家长到班级做工作的介绍、参观工厂、举办生涯辅导讲座、校友返校经验传承,以及生涯档案制作等也是台湾生涯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

3 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的关系

不同于就业指导,生涯教育是要从关注学生如何从学校毕业找到工作,扩展到关注学生终身的发展,最终要解决的是将学校进行的知识、技能的教育与学生的社会化进行融合统一的问题,它要解决的是学生作为社会人在其生命过程中的生存质量问题。台湾技职院校的职业生涯教育相对已经比较成熟,他们以职业教育为基础,通过系统的有序的职业生育教育课程,引导学生认识自身、认识社会;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并逐步完成社会化,为学生走上社会、步入职业生涯做好积累与准备。

生涯教育实质上就是要帮助学生把握自己的职业方向,在选择符合个人能力、兴趣和意愿的职业,同时形成可持续的,不断提升的生涯发展过程。生涯教育所产生的现实效益不仅仅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它同时具有社会性,能够对解决社会稳定问题起到积极作用。

对职业教育的了解篇(4)

关键词: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必要性;成果

引言: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及企业对职工的要求越来越高的趋势,对于中职生来说,既无学历优势、又无经验优势,如何在毕业之后顺利地走上社会、踏入职场,在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能够实现成功的就业创业,从而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适合自己的工作,这就是对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提出的挑战与要求。所以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对中职生整个的职业生涯甚至人生都有重要的意义,开展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更有其必要性。

一、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的必要性

1、开展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是严峻就业形势下的要求

由于国民的普遍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加上高校的普遍扩招,现在社会的本科生、研究生及博士生的数量越来越多、高学位也越来越普遍,还有企业对职工的要求越来越高、不论是对学历还是专业技能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再加上科技越来越发达、机械解放了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各种综合作用导致了社会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现状,近年来中职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而对于既无学历又无经验优势的中职生来说,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对中职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显得尤其必要了。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中职生正确评价自己的特点和强项、认识自己的价值,充分了解肯定并完善自己,有利于中职生对社会环境和就业形势有一个透彻的了解,并结合自己的优缺点兴趣爱好、专业优势及专业技能和社会需要、岗位需要、职业发展需要,确定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一个完整得当的规划。在确定目标之后,再对自己的生活、学习、技能培训等方面做一个合理的安排与规划,最终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是严峻就业形势下的必然要求。

2.开展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教育是完善中职学校教育体制的需要

虽然我国中职学校的教育体制一直在不断的改革完善、也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缺陷与漏洞,开展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教育有利于完善中职学校教育体制。首先现代中职学校的教育主要重视的是课本的理论知识的填鸭式教育,而忽视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与职业技能,使得中职教育知识与未来学生就业实践相脱节。其次,中职学校专业口径较窄、学科太细,教育专业针对性强,学的知识比较专一话、知识面窄、适应性差,导致学生走入社会就业时就业方向比较窄、社会适应能力比较差。再次是中职生教育注重的是智力教育,而容易忽视学生的德体美劳的教育,忽视学生的情感培养、性格塑造、抗压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培养,使得中职学生得不到全面的发展,很难达到企业招聘员工的高要求。现在中职学校教育体制仍然存在很多缺陷与不足,而开展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教育是完善中职学校教育体制的需要。

3.开展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教育是提高中职生综合素质、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是中职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中职生综合素质、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展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有利于中职生剖析自己的现状、明白个人的优势劣势优点缺点,清楚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及能力,对社会及就业环境、行业发展有一个更深的了解,从而结合自身优劣势及兴趣爱好点和社会需要,确定一个清晰可靠的职业目标,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和择业观,并为实现这一职业目标制定生活、学习、技能培训等方面的计划。并不断完善改正自己的缺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加强自己的理论学习、不断专业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能力,从而将来能够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二、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成果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尚处于起步与探索阶段,但是通过国家对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不断重视,与学校教育改革地不断推进与完善,我国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仍然取得了很多成果,不管是学术理论上的突破还是教育体制的完善还是对学生整个职业生涯规划的帮助都有了很大进步,但教育是为学生服务的、为社会服务的,这里主要对学生的职业发展与人生发展上取得的现实成果进行简要分析。

1.中职生更加客观的认识与评价自我、了解自己的价值

中职学校通过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使得学生能够更加客观的认识与评价自我,了解自己的价值。知道自己的优缺点、优劣势,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不仅仅是每天就是上网看视频、玩游戏、睡觉娱乐。加强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有利于学生更清楚自身能力和专业技能的不足,并且能够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明白自己的学习目标,改掉思想懒散、心浮气躁的缺点,激发自己对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使学生更加明白自己的定位和自己的职业方向,能够了解自己的社会价值,使得学生们在毕业走向社会有一个清晰明了的职业方向和坚定的职业生涯目标。

2.中职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职业规划意识加强

在没有开展和不够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的阶段,中职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是比较淡泊模糊的,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和了解还比较匮乏,缺乏职业规划的意识。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乏一个合理的规划,往往是放任不管、走一步是一步。

随着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的不断重视与逐渐开展,中职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了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职业规划意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中职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也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的学生会提前制定一个合理有效的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随着自身主观因素的改变和社会环境的客观变化进行必要的调整,使得职业生涯规划不会僵化、随着客观实际动态调整,使职业生涯规划更容易实施成功。

3.中职生对职业有了进一步认识了解

新形势下加强对中职生职业生涯职业规划课程教育,使中职生对自己的职业有了进一步更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使中职生更加了解自己的专业,了解自己专业优势和未来的就业方向,对将来就业领域的发展前景和社会需要能够有一个提前的了解与把握,能够为了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有针对性的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积累更多的理论知识。

4.中职生树立了更正确健康的就业观、择业观

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现在应届毕业生往往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现在应届毕业生找工作经常是希望工资待遇好、福利好、工作轻松、又符合自己兴趣爱好各方面兼得,而不愿从最基层做起,工资少不想干、工作太累不想干、公司太小不想干、工作内容太枯燥乏味不符合自己兴趣爱好不想干等等,这是存在很多毕业生身上的问题。中职生毕业找工作容易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又想工作轻松又想薪资待遇好、又不想从基层干起,所以容易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这也是中职生毕业找工作难的一大自身原因。而且现在中职生找工作的功利心太重,太注重眼前的工资利益,而忽视了自身的长远的自身发展。

通过加强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使中职生树立了更加正确健康的就业观、择业观,树立了自主择业观 平等就业观、竞争就业观、多种方式就业观。能够使中职生降低自己的期望值,不要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培养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工作习惯;适应严峻的就业环境。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健康的就业观择业观,才能在以后毕业时找到符合自己期望、自己能够胜任的职业,适应严峻的就业环境。

结语: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加强对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和必要性。近年来,中职学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越来越重视,也取得了很大的教学成果。但我国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尚处于起步与探索阶段,教学理论与教学系统都不够发达完善,所以还需要不断的努力探索与完善。

参考文献:

[1]王燕梅.中职生就业指导状况调查与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9(02)

对职业教育的了解篇(5)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改革工作 探讨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4 文献标识码:A

教育事业的改革是教学质量的替身以及效益增加前提,目前来看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还相对薄弱,与本科制大学教育还有一定距离。办学条件差,学校教育机制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这些都是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所以我们要切实做好对职业教育的培养工作,让我国职业教育阶段性的扩大,培养出适合我国社会发展的特色人才,填补我国社会上职业技术性人才的缺陷,使我国的教育机制达到均衡。

1我国目前职业教育改革工作现状

(1)就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模式来看,整个职业教育模式与西方的职业教育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的职业教育是结合西方的教育模式开展,但是与西方的职业教育相比我国的教育体系还不完善。另外在教学课程的传授方法上较为单一,对于整个教育体系认识不到位,缺乏系统性的整理、分析。

(2)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教学模式、课程设计、以及实际与理论相结合的程度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国的教育部门也在逐渐改善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的现状。近几年来我国的教育部门构建了职业教育课程的体系,模块性授课是新型的职业教育体系,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结合,实现了教学模式上现代化、规范化的教育。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专业开设的较晚,在国内还没有相对成熟的教育方法可供参考,目前国内的职业教育学习都是在摸索着前进,所以在教学方法的改革工作上进展较为缓慢,并且很难去形成相应的规模。

(3)就目前的职业教育的招生体制来说,招生体制采用高考制,这就无法避免在中等的职业教育模式上采用应试教育的方式,这对于进入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来说是极为不利的。高考模式制约了职业教育方法的改革,高考的重点是理论知识以及专业基础知识,对于实际技能的要求知识附加项目。这就对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上带来了约束,为了提高升学率只能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上,而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技术型人才。所以学习为了自身的效益只能选择应试教育模式,这是考试制度上的问题,也是社会上的问题。

(4)师资力量的问题也是目前职业教育改革工作中所遇到的难题,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开展较晚,很多教师都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训练,所以也就导致了职业教育中教师的专业素养普遍较低,如果没有一个高等的专业素养就无法对职业教育工作达到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也就无法正确的看待目前改革道路上出现的问题,职业教学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过程,而目前的教师整体水平不一,理论教师的实际技能较差,而实践课教师的理论专业知识又较为薄弱,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全面化教学模式的开展带来了困难。

2职业教育改革工作的对策分析

(1)从我国的职业教育现状来看,对于职业教育改革工作还无法系统化、规模化开展。所以我们需要去建设一支专业的研究队伍,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工作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对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进行全方位改革,完善教育体系,规范教学模式,根据我国现状对职业教育改革工作展开思考。构建符合我国国家国情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

(2)我国的教育部门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人力、物力上的投入,解决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完善国家的教育体系。加强对职业教育方面上的精神投入,建议开设相应的部门来单独解决职业教育方面出现的问题,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组织教师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增强自身的专业理论,提高专业素养,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工作更好更快的进行下去。

3结语

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工作才刚刚起步,在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笔者只是对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现状进行简要的分析,以及对于改革工作提出一些见解,希望可以对教育工作人员有所帮助。教育改革的道路还很长,还需要教育工作着不断的努力,解决教育改革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逐渐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为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工作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邢晖,杨文尧.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探索[J].职教论坛,2001(09).

对职业教育的了解篇(6)

职业教育是一定社会组织帮助人们走上职业道路的各种措施体系的总称。其中包括对青少年学生的就业教育,也包括对已就业人员的继续及转岗教育。无论哪一种,其宗旨都是使接受教育的人能够选择合适的职业和胜任日后工作,从而较好地完成个人职业定向的过程。

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发展职业教育,不仅是教育调整结构、加快发展、协调发展的战略重点,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一项积极、稳定、长远的就业促进政策。职业教育涉及千家万户,连接着亿万人民群众的生活、发展问题,与经济、就业有着天然的、内在的联系。职业教育在世界工业化过程中不仅成为许多工业强国崛起的“秘密武器”,而且也解决了大量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就业问题。世界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以来,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劳动组织优化在促进经济跨越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就业问题,为此各国采取了各种促进就业、解决失业问题的政策措施,其中最为有效、被誉为积极的劳动就业政策的措施,就是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在国际上,积极的劳动就业政策,也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副总干事长早在1999年第二届世界职业教育大会上提出:“每个国家不论发展状况如何,必须努力革新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以解决下一个世纪的就业问题。”

三、职业教育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把“金钥匙”

无数的实践证明,职业教育在改善就业问题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比如“双元制”职业教育发达的德国,其青年失业率比世界其他发达国家低得多。根据世界经合组织(OECD)报告,2002年,德国青年绝对失业率为9.7%,而OECD国家平均为13.1%。这与其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职业教育在世界工业化过程中不仅成为许多工业强国崛起的“秘密武器”,而且也解决了大量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就业问题。我国人口多、劳动力多,特别是农民多,解决好就业问题要比发达国家具有更大的难度。但同时,发展好了职业教育,对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矛盾效果就更加明显。所以,采取积极的劳动就业政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我国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成功政策。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向社会输送了6000多万名毕业生,为城乡劳动者提供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达14亿人次,极大地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改善了劳动力的技术结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

四、我国发展职业教育取得的成绩

对职业教育的了解篇(7)

【关键词】职业指导 ; 教育教学过程 ; 育人机制

【注】本论文获得中国职教学会商科专业委员会2013年征文比赛三等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037-02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其根本就是就业。随着市场在整个经济社会中调控作用的日益显著,对人才的需求条件也在提高,中等职业学校近几年就业形势比较好,就学校而言,每年学生的就业率可以达到98%以上,但是衡量就业质量高低还有一些其它的重要指标,如: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率、就业稳定率、就业起薪、职业生涯规划等。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高质量的就业,在校期间学校为学生安排职业指导教育活动也是至关重要的。职业指导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学校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和职业,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学生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择业观,发展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是以引导学生进行并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

职业指导工作关乎学生的切身利益,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及其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加强职业指导是新形势下中职学校实现自身良性发展的有效措施也是实现职业教育目标、发展职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面对目前中职学校职业指导工作难以满足毕业生就业和发展需要的现状,学校应克服瓶颈,寻求有效对策以提高就业指导质量,保证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和就业质量。

中职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应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目标,实现由“学生”向“职业人”角色的成功转换。学校在多年的职业指导工作中不断探索出有效途径,寻求有效的载体,总结实践经验,将职业指导融入学校育人机制中,取得良好效果。具体措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育人机制体制,确保职业指导工作的有序实施

(一)职业指导工作融入学校育人机制

我校德育工作不断创新完善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宗旨的德育目标、德育管理和德育考评“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使学校具有“良好的育人环境、良好的育人队伍、良好的育人机制、良好的育人措施”,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德育目标体系中确定了职业指导工作应贯穿于学校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即学生一年级“以职业指导为核心的适应性教育”为主体,学生开始认识自我、了解专业教育、了解职业学校,形成初步职业概念并进行职业生涯的初步规划;二年级是“以职业道德规范为核心的实践性教育”为主体,学生接受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并了解相应的行业规范和岗位标准;三年级“以就业实践为核心的调适性教育”为主体,学生顶岗实习,锻炼技能,了解企业文化,持有正确的职业态度,培养职业归属感。

(二)加强职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

1.建立职业指导工作的组织机构。

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的职业指导部门工作人员数量有限且工作职能仅局限于就业分配。其实,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确定职业定向和选择劳动岗位,指导学生设计职业生涯规划,为此,我校成立了职业指导中心,构成了由就业办公室、学生工作处、校团委、教学工作处、德育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班主任所组成的工作团体,各部门服从职业指导中心的管理,形成上下级协调、部门间协作,管理有序、分工明确的组织体系。

2.加强职业指导人员的队伍建设。

为了确保职业指导质量,学校职业指导中心加强对从事职业指导的教师进行取证培训,强化工作人员的职业指导能力和教学训练技能,提高科研能力,从而能够结合当前就业趋势和社会就业信息及企业用工需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并依据学生特点,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进行职业测评和咨询服务工作,从而建立一支科研能力强、职业指导技能过硬、实践指导经验丰富的职业指导工作队伍。

二、落实德育教学大纲,保证职业指导工作的渠道畅通

全面落实2008年对德育课教学大纲的改革方案,发挥德育课在德育工作和职业指导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和德育选修课《心理健康》构成了中职德育课程体系,同时也是职业指导工作的理论基础。因此,职业教育特有的专业性和实践性使德育课教学对帮助学生树立理想、提高德性、养成善习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对提升人的品质、促进其全面发展以及社会和谐等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校在保证德育课教学的课时量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德育课的教学改革,使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整合教学内容,贴进学生现实,关注学生职业成长和发展。

为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学校德育课教师通过下企业实践、调研,了解企业的用工需求和标准,编写了两本校本德育教学辅助教材《职前必备》和《职业认知读本》。《职前必备》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结合学生特点,介绍求职、择业的技能、政策法规等内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充分做好就业的思想准备。《职业认知读本》的编写,以物流管理、会计、计算机应用和制冷和空调设备运行与维修四个国家示范校重点支持专业为龙头,将职业素质培养与专业课程建设进行有机的结合和渗透,利用德育课主阵地使学生尽可能地了解企业、了解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的用工标准和需求,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德育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通过有针对性的企业调研,以及与在校生和毕业生开展调查问卷,运用科学有效的分析手段,总结职业素质培养内容,并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合理的考核评价方式,不断完善教材内容。

2.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学习情景,培养主体意识。

学校德育课教学紧随时展,积极采用数字化引领下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国家示范校建设中的德育资源库建设同德育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恰当适时地运用图片、录像、动漫等手段,制作精品课件,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为学生提供丰富有趣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学生通过小组活动互相合作、互相启发,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再次,将德育课教学同全国文明风采大赛紧密相连,在“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和“职业礼仪”两个比赛项目中,鼓励学生广泛参与,教师给予配合和指导,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生们在体会成功的过程中,认识了自我,锻炼了能力,增强了信心。

3.注重过程体验,鼓励参与意识,建立多元考核。

学校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缩小传统笔试考试的比例,在考核体系中加大学生课堂参与的比例,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学习设计、模拟现场和答辩的考核形式,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锻炼。如《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的考核形式就是“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与反馈”,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能够了解自我,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科学的职业人格分析手段有效帮助了学生进行职业定位,并进行短期和长期规划,有助于学生在达到短期目标后树立信心,并形成正确的就业观。

三、推动专业课程改革,确立职业指导工作的主要阵地

专业课教学是职业指导工作的主要阵地,是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练习实践职业技能,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最重要来源,也是“学生”向“职业人”转换的阶梯。

1.入学教育为学生指引职业方向。

学校各专业在学生入学的第一个月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使学生了解所选专业,专业所对应的行业规范、岗位标准及相关职业素养,就业单位等,为学生指引职业方向,并为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基础。

2.课程体系改革将职业指导纳入教学过程。

学校大力推动专业课程改革,特别强调了专业课教学中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职业指导。每个专业的每一门课程在其教学基本要求中都要写清对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具体目标和实施办法,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职业素质培养。此外,学校商用技术专业群各专业依据专业特色、学生需求、行业特点、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要求,开设了《员工非技术素质拓展》课程,其中涵盖了维修电工、焊工、制冷维修工等岗位标准和职业规范。

3.教学改革有助于职业能力的形成。

专业课教学一改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训按4:6的比例进行划分,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不仅练习了专业技能,还培养了职业意识;专业课的考试取消了理论考试,取而代之的是样品加工和学期设计。部分课程与国家劳动局技能鉴定相结合,采取以证代考的形式,使学生既具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又具备了“职业人”的职业素养。

四、坚持顶岗实习模式,提升职业指导工作的实效作用

中职学校普遍采取的“2+1”学制,即前两年的在校学习和第三年进入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学生会在顶岗实习期间完成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转换。顶岗实习使学生了解了就业形势、学习了就业政策,掌握了必要的求职方法,提高了就业能力,有助于学生良好职业心理和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

工作岗位的真实性有利于端正学生的择业意识,工作环境的复杂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求职能力;每个具体的工作岗位都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进行独立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处理团队中的各种关系,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顶岗实习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可以增强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性,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有效措施,保证了职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而对维持学生较高的就业率,提高学生专业对口率,保持就业稳定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些都为其他中职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提供了参考和借鉴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萍,透视中职生 优化德育教育[J]. 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01)

[2]万平,提高高职顶岗实习质量的策略[J]. 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