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

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精品(七篇)

时间:2023-11-03 10:19:16

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

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篇(1)

(一)经典思想回眸:阐述职业教育思想中的技术哲学因素

1.关于马克思的综合技术教育思想研究

宋仲夏分析了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内在逻辑演变。马克思认为劳动是有技术参与的劳动,技术与劳动结合才得以存在,技术是体现人类本质力量的活动。[2]技术在揭示人类本质力量的同时改变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技术实现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技术实践活动要合目的、合规律,人类才能最终与走向与自然的和谐。技术的异化导致人的片面化、社会发展的异化、人与人关系的异化。技术异化的克服仍然需要技术自身,技术的合理发展能够创造出丰富的生产生活资料,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基础,最终克服与扬弃技术异化现象。基于技术哲学思想,马克思结合社会的发展与教育现状提出了综合技术教育思想。程敬宝在《马克思综合技术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改革》中分析了综合技术教育思想的提出背景、主要目的以及主要内涵。他指出,马克思所提出的综合技术教育旨在使学生了解整个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特点,同时,使他们获得运用各种生产工具的基本技能。它既不同于学徒制的技术教育与单一的技术教育,也不同于普通教育的教育形式。综合技术教育反映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在本质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综合教育作为实现途径。在劳动变换、职能更动和全面流动的生产实践与生产关系(即全面而自由地发生交际关系)的社会语境下,劳动者需要接受综合技术教育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进而创造美好生活。

2.关于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研究

盛国荣在《杜威实用主义技术哲学思想之要义》一文中对杜威的技术哲学思想进行了总结:(1)技术是一种经验,是制造人工物的过程。有形的人造物与无形的人造物都属于工具的范畴,工具的意义只有在实践应用中,通过劳动者的劳动才能够被检验。[3](2)技术是一种人性解放的力量。他反对技术控制论与技术决定论,提倡技术的社会建构论。(3)技术活动同样存在着负面效应,通过民主手段来进行技术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杜威的实用主义技术哲学渗透在其职业教育的思想主张之中。徐平利指出,实用主义技术哲学赋予了劳动者及其劳动哲学的哲学意义。在杜威的思想中,职业教育不仅仅意味着模仿和训练,而是通过劳动等技术实践活动,获得人性解放的力量,找寻”相对真理”,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目标是通过确立合目的、合规律的技术活动,进而创造美好的职业生活。职业教育的教学任务是给学生提供学习技术知识的实践环境,不能只对学生进行单一的技能训练,技术知识的学习必须与完整的工作过程联系起来,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经验与理性相互交融,不断探究的过程,实现对于工作过程知识的“内在性控制”或“确定性把握”。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是教学、工作过程、评价和学生成长统一的过程。必须将教学与工作过程整合起来,实现评价的及时性和针对性,以此促进学生知识学习、技能提高、心智的成长。

(二)宏观影响探究:论述技术哲学对于职业教育研究的总体意义

技术哲学则是对现代技术的总体反思,这为理解技术进而读懂职业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梁卿则认为,职业的技术性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技术性特点,而技术哲学则是对技术本质特点的深刻揭示,因此,技术哲学应该成为职业教育的哲学基础之一。马君明确指出了技术哲学与职业教育的共同的研究点,如“技术是什么的问题”“技能是什么的问题”等问题。高岩认为,技术哲学关于技术、技能等观点的阐释与分析,能够为职业教育中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重要的理念支持。他指出,当前我国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背后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于技能与技能人才认识的偏差与落后。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其对于技能的要求发生很大改变,对于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紧跟时代的要求,因此,职业教育研究必须对技术哲学投以足够的关注。徐平利在《职业教育的历史逻辑和哲学基础》中分析了工程主义技术哲学、人文主义技术哲学以及实用主义技术哲学不同的研究旨趣,认为只有实用主义技术哲学才可以真正的成为职业教育的哲学基础。因为作为一种纲领性的哲学,实用主义技术哲学阐释了劳动等实践活动的哲学意义,拓宽了职业教育的意涵,表明它不仅仅是具有训练性的价值,更具有教育的意义。他指出,由于有实用主义技术哲学的理论支撑,职业教育可以得到更多的认同,“职业教育已经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而与自由教育并驾齐驱,而且,在教育的本质意义上,职业教育与自由教育是一致的。”[5]

(三)内在联系分析:从技术哲学的具体问题出发探讨与职业教育的契合之处

技术哲学的核心问题包括技术本质、技术知识、技术价值、技术伦理等不同的领域。学者们的相关研究也从不同的侧面出发,探讨与分析了技术哲学与职业教育的内在联系。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职业教育的基本构成因素如教育、技术、职业、人等的彼此内在关联。如傅朝鼎在《论技术教育的实施》中指出“技术是内容,教育是形式,技术教育是技术继承(技术的横向传播)和技术传播的主要途径。技术教育是技术时代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现代教育的内在要求。”[6]李艺认为,教育与技术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技术进入教育意味着它就不在是单纯的手段而是蕴含教育意义的“教育的技术”。“一种发展成熟的教育的技术事实上已经进入教育过程的每个环节,贯穿于教育的各要素中。”[7]现代教育与技术不仅仅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对象,而是相互渗入的一体。王玲则认为,技术与职业教育存在价值互指,双方互为存在与发展的条件:一方面,从历史来看技术的发展依赖职业教育,从现实来看技术的发展需职业教育的价值导引;另一方面,技术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深刻影响职业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左明章指出,技术与教育的影响是互动式的交融而非单一方向的制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体现在技术对教育目标、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形态、教学过程及教学模式等确立的导向作用。教育对技术的作用体现在技术在进入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还要面临不同教育目标的选择,更重要的是还要经历一个被改造的过程。有学者则从技术认识论的角度,探讨对职业教育的积极影响。陈向阳在《技术哲学的认识论转向及其对技术教育的影响》中分析了技术认识论的内在意涵,认为技术认识论的研究将从三个方面对教育产生影响,即技术知识类型的确立将改变技术在教育中被忽略的地位,技术认识论的范畴的确立将带来教育内容的改变,技术认识模式研究为教学模式提供依据。

如果说以上研究,侧重的是从“技术性”的维度进行研究,那么还有些学者则关注到了技术哲学的另一研究维度———“人文性”研究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陈向阳的《试论高职院校中的技术伦理教育》一文通过对比国外技术院校技术伦理教育的开展情况,从三个方面指出开展伦理教育的必要性:“经济的迅速发展需要培养具有技术责任感的公民;职业技术教育自身本质回归的需要;培养完整的‘技术人’的需要。”[8]他认为,技术伦理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增进学生对技术相关伦理问题的理解,反思现代技术带来的诸多问题,确立技术应用应该对社会、自然负责的态度等。徐平利在《职业教育的历史逻辑和哲学基础》中考察职业教育的历史逻辑之后指出,职业教育过程凸显着“训练性”特征,但职业教育本应有的“教育性”特征却在现实的学校职业教育中被严重忽视。实践层面的原因在于,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学校顺应趋势片面看重技术训练;理论层面原因在于,职业教育研究还没找到可靠的哲学基础,理念的落后很难对不完满的现实状况有更多的指引作用。技术哲学对于技术的系统反思则可以为职业教育研究提供哲学理念支持。

二、反思与展望:已有研究评价和未来研究趋向

(一)在宏观理念上,从技术哲学视角诠释与反思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

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分析技术哲学与职业教育的联系方面,从技术哲学视角分析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是之前的研究未曾触及的领域。这些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指的是职业教育本体、认识论、价值等本源性问题,必须对它们从理念上予以阐明,才能使人们更好的理解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所出现的其他问题。未来的研究将以技术哲学作为基本分析工具诠释与反思这些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以使职业教育这些“隐而不显”但却极其重要的问题得以“敞亮”与“澄明”。从技术哲学视角反思职业教育的本体将涉及以下问题:从逻辑上看,职业教育的本体与本质的区别是什么?技术哲学视域中的职业教育的本体究竟是什么?在职业教育的历史发展中,能够探寻到的职业教育本体是如何呈现的?从技术认识论视角审视职业教育,主要探讨如下问题,技术认识论如何为化解职业教育的“合法化”危机提供理论支持?技术与科学、技术知识与科学知识到底有何区别,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选择应该如何平衡这两类知识?技术哲学家们提出的技术认识模式对于职业教育教学逻辑的启示是什么?从技术哲学视角探讨职业教育的价值,将立足于职业教育与自然、社会、文化等领域通过技术这一中介性要素所产生的紧密联系,未来的研究将深入分析在这种联系中职业教育所展现出特有的伦理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等内在和外在价值。

(二)在教育实践方面,深入探究技术哲学的研究成果对职业教育的现实影响

1.培养目标设立的影响研究

职业教育培养的不应是单面的工具人,而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确立可以从技术哲学的价值诉求中找到思想依据。技术哲学中关于技术本质、技术与科学、技术知识等的研究,提醒职业教育应在实践中正视技术知识的独立性、明晰技术自身的逻辑,改变传统的学科教育方式,凸显职教的“技术性”特点。技术哲学关于技术伦理的反思,能够引发职业院校对于技术伦理教育的重视,增强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凸显职教的“人文性”内涵。未来的研究将在技术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职业教育目标确立方面做出更加深入的研究。

2.对课程内容选择和确立的影响研究

当下,职业教育界对于职业教育课程主要内容的选择与确立方面达成了基本共识,即反映工作过程的知识,以技术哲学的视角来看,可以称之为技术知识。而具体应该选择哪些知识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决定于不同的工作类型,更依赖于对技术知识的深刻认识。未来的研究将对技术知识的基本特点、技术知识与科学知识的不同等问题做出更全面的研究,为职业教育课程主要内容的选择与确立提供理论依据。技术伦理也应该成为职业教育的基本内容。这方面的教育在我国各类职业教育院校中很少涉及,因此,职业学校学生的技术责任意识与技术伦理意识的培养现状令人堪忧。为了培养学生的技术伦理与技术责任意识,是应该选取具体的技术伦理内容渗透到日常的专业教学当中,还是单独的设置技术伦理课程,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3.对教学过程的影响研究

当下的职业教育一般是按照先理论后实践的顺序来展开教学。它的背后逻辑是科学理论居于先在重要的地位,技术活动是科学理论的现实应用,掌握好基本的科学理论,技术活动就变得很容易了,但技术哲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技术活动的逻辑不同于科学活动。技术活动指向现实目的,强调实践的重要性。科学活动则指向思维目的,重视理论推进。学科化的教学严格按照学科体系并遵循思维演绎来展开,注重前后教学的逻辑衔接。技术教育以现实的实践目的为指向,并不严格强调理论的深度,但重视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技术活动与科学活动不同的目的指向、不同的认知逻辑决定了二者必须依循不同的教学顺序、教学方式才会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未来的研究,将深入探讨一些技术认识模式的基本特征和过程,提出更加合理的、符合技术认识特点的教学过程。

4.对教育评价的影响研究

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篇(2)

有学者通过研究得出制约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瓶颈有: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看不到职业技术教育对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因而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办学条件简陋,师资力量有限;教育质量不高,服务能力不强。这些结果是就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整体而言的,苏州地区的可能并不是这些。由此,我们立足苏州展开相关研究,以探析苏州地区职业技术教育的瓶颈。

一、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本研究通过文献探讨法和问卷调查法进行,采用自编《苏州地区职业技术教育问卷调查》问卷进行数据收集,对苏州地区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进行简单随机抽样不记名调查,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

调查对象主要是苏州地区职业技术学校的大学生,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89份(回收率为89%),严格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为73份。

二、实证分析

(一)维度分析

参与调查的学生认为,政府及教育相关部门对其所在学校的重视程度为一般(Mean=2.75)。在学校社会资源维度上,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在与相关企业的联系程度还是比较紧密的(Mean=2.47),学校社会资源比较丰富,很多学生都有去企业实习和工作的机会。在学生就业情况维度上,在毕业前夕拿到offer或与企业签约的学生大概占到20%~40%,所占比重不大(Mean=2.19)。在科研重视维度上,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每年在学生科研经费投入上不是很多(Mean=3.24),学校举办的大学生科研活动不是很丰富(Mean=3.23)。在教师技能维度上,在职业技术教育学校任教的教师其水平还是比较高的(Mean=2.44),其能力受到学生的肯定。

数据表明,在课程内容与效果维度上,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的学生在学校里所学的课程与社会对人才技能需求之间的联系还是比较紧密的(Mean=2.38),所学大部分知识可以应用到实际中去;但另一方面,学生对自己在学校中所学的多数课程对将来的工作有多大的帮助上的认识却为不清楚、不好说(Mean=2.88);学生认为,在职业技术教育学校里,对自己未来没多大帮助的课程数目占总课程数目的比重很大(所占比例为46.55%);他们所学的课程中实践课程占课程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所占比重为34.63%);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实验课程的配套设备能满足课程学习需要的程度为一般(Mean=2.92)。

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所占比重为56.2%)认为自己所在的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有主打性的重点专业,但同时有35.6%的学生认为其所在的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无主打性的重点专业。

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生对学校的学科设置没有过多的了解。这表明学生对学校的认识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因此不能够完全把学生的看法和观点作为结论,只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同时这也是本次研究的不足,即没能够和职业技术学校的老师交流,不知道他们的观点和看法。

(二)影响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瓶颈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苏州地区职业技术教育瓶颈依从大到小次为:社会认识不足(Mean=4.88);政府支持不够,投入不多(Mean=4.83);社会地位不高(Mean=4.62);教育教学质量不高、效率低(Mean=4.14);生源不足且生源素质有待提高(Mean=4.07);指代学校重视不够(Mean=3.95);学生家长不支持(Mean=2.53)。

以上说明社会认识不足和政府支持不够投入不多是苏州地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这要求社会应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充分准确理解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不能够片面的看职业技术教育,同时政府应继续加大经费等投入、全力支持职业技术教育。而其他瓶颈因素也制约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这要求我们全面的去看职业技术教育,不可忽视其他瓶颈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制约。

(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心声

1.期望职业技术教育有哪些变革。政府能够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地位;增加实践性的课程;关注学生就业;加强校企合作,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引进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相关教学设备要注意投入、更新;给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的学生提供更多创业的空间;等等。

2.希望自己所在学校能做出哪些具体的改善。增加实践课程和实践活动;多多举办学生科研活动;在重点发展某些专业的同时,要兼顾其他专业的均衡发展;食堂的饭菜有待改善;学费降低;注重学校人文环境的建设;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注重学校心理咨询方面的建设;多聘请行业资深人士来进行教学;学生有更多去企业实习的机会;提高教学质量;协调专业知识广度和深度的关系,让学生能真正学到知识和技能;从多方面支持学生创业;在设备投入上不应出现严重的系部差别;等等。

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在这两道开放题上吐露了他们最真切的心声,在他们的回答中,除了体现目前职业技术教育存在的地位不高、投入不够、实践性课程不足、学生科研不受重视等问题,还反应出学生对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建设的热切期待和对学校严重的系部差异造成的非重点专业在设备投入等方面不足的强烈不满。

三、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社会认识不足、政府支持不够投入不多、社会地位不高、教学质量不佳、生源不足以及生源素质不佳是苏州地区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瓶颈。

苏州地区职业技术教育的师资水平比较高,但其在教学能力、学科专业性和综合素质等方面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和提高;教育社会资源比较丰富,校企合作密切,大部分的学生能够有去企业直接实习锻炼的机会,但在毕业前夕就能拿到offer或与企业签约的学生并不多;学校里设置的课程与社会对人才技能需求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但是实践性课程占课程总量的比例有待进一步提高;学校大都有自己主打性的重点专业,但随之带来的系部差异引起了攻读非重点专业学生的不满(系部差异具体表现在师资力量、教学硬件设施以及相关实践机会分配的不均等);学校实验课程的配套设备能满足课程学习需要的程度为一般,有些学校有些专业的教学硬件设备不能满足教师和学生的教学需要;学生科研方面没有得到学校足够的重视(具体表现为:苏州地区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所举办的学生科研活动不是很丰富,对学生科研的经费投入力度不大)。

(二)建议

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要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扩大生源,改善生源质量,招收那些适应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具有一定职业能力个性的学生;加大力度宣传,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偏见,认识到职业技术教育的真正价值。

职业技术教育本身要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应以能力为教学单元,以掌握能力的程度作为衡量教学进程的标准,以学生个人学习活动为中心,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要始终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兴趣、职业道德、职业知识、职业能力的强化教育。

学校应进一步提高实践性课程占总课程的比例,注重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满足学生掌握相关技能的实践需要。职业技术教育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以必须和够用为原则,开发部分综合课程,实践教学占有重要地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及时补充进课堂教学中,使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

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要求具备双师型,因此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力量建设,具体办法为:定期聘请一部分确有专长的高级工、技师或高级技师来充当技能训练课的教师,便于学生在市场发生变化时能迅速转型;对现有的教师队伍进行轮训,使其分期分批地到工业中心或校外的实习基地去挂职学习,熟悉现代企业的运作与现状,强化其专业技能。

学校应重视学生科研建设,可与相关单位和企业合作,丰富学生的科研活动,配备相关教师给予支持和指导,培养学生的科研力和创新力,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科研活动的经费投入;兼顾发展好重点专业和非重点专业,尽量缩小系部差异,不以牺牲或损害攻读非重点专业学生的代价去建设和发展所谓的重点专业。

职业技术教育应具有实用的,现代化的实训基地,使学生掌握实用的熟练的动手技能。学校和政府要加大对教学硬件设备的投入,特别要重视与课程配套的器材和设备的投入;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给学生提供更多进入到企业实习学习的机会,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就业和创业,从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学生的就业和创业。

最后,希望学校职业技术教育学校要加强学校的人文环境建设,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注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建设,关爱每一个学生。

四、结语

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篇(3)

(一)不同国家的不同理解

对于继续教育概念的理解,不同国家的学者理解不同。美国学者一般认为继续教育是指在正规教育以后进行的教育,由于其涉及范围广泛,既可以使成人不断获得与本职业相关的新知识和新技能,也可以增强对其它职业的了解程度;俄罗斯学者一般认为继续教育是指学习者在普通学校、专业学校或通过自学途径所进行的、为了获得知识和提高技能的实践活动;英国学者一般认为继续教育是指对于那些已经离开学校的学习者所进行的各种教育和培训,与成人教育这一概念可以混用;德国学者一般认为继续教育是指经过幼儿、义务和大学这三段教育之后,对学习者所进行的第四个阶段的教育活动;法国学者将继续教育称为“职业继续教育”;日本学者将继续教育称为“研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继续教育“是指对那些已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的成员、有成人责任的人所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2]

(二)不同工具书籍的不同看法

在不同的工具书籍中,对继续教育概念的理解众说纷纭。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认为继续教育是以具有一定学历和专业技术职称的在职人员为教育对象所进行的、旨在不断更新知识和提升创新能力的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活动是为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而产生的,是学历教育的延伸和发展。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夏征农主编的《辞海》认为,继续教育是以完成学业或中途辍学的青年与成人为对象所进行的一般文化教育和专业训练。这一教育活动大致与成人教育相似。由学苑出版社出版、唐生富主编的《职工教育辞典》认为,继续教育是以大学毕业后在职的以及非在职的所有人员为教育对象所进行的、旨在更新知识和提高技能的教育活动。它是继续工程教育的扩展,其教育范围既有工程科技人员,也有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由职工教育出版社出版、关世雄主编的《成人教育辞典》认为,继续教育是以具有专科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教育对象所进行的、旨在更新在职人员知识的教育活动。“这一教育活动与大学后教育基本相同,但教育对象侧重在职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以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为主”。[3]由石油大学出版社出版、齐高岱主编的《成人教育大辞典》认为继续教育是为了能够适应本职岗位要求、科技进步以及社会发展需要,以那些离开了常规的学校教育、进入社会并且从事工作的在职成人为教育对象,通过采取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所进行的,旨在补充知识、提高技能、开发智力、完善知识结构、提升创新能力的一种再教育活动。

(三)不同学者的不同认识

不同学者对继续教育概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认为,继续教育是以获得一定的学历并已参加工作的人员为教育对象,旨在更新和补充知识、提升社会和工作适应能力所进行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秘书长张根认为,继续教育是以专业技术人员为教育对象,旨在不断进行补充知识和提高技能的一种追加教育。这种教育活动可以有效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提升创造能力。华东师范大学叶忠海教授认为,继续教育是以大学后在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教育对象所进行的再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既包括受过大学正规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大学毕业后接受的再教育,也包括未经过大学正规教育,通过自学和社会实践达到大学学历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再学习”。[4]张维教授认为,继续教育作为成人教育中的一个专业术语,具有其特定内涵,专指大学本科后的在职教育,涵盖理、工、农、医、文、法、管理等领域。“大学本科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已列为‘初始教育’,即它是基础,是起点,而继续教育则是初始教育的延伸、补充、扩大和发展”。[5]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国家、不同工具书籍和不同研究者由于所关注的角度不同,对继续教育提出了各自不同的主张和见解,在整个学界要想达成共识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我国《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意见》(1987)、《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意见》(1992)、《国家人事部关于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1995)等正式法规却比较一致地认为,继续教育是指以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对象的再教育活动,其实质是对已具有一定知识和技术的在职人员所进行的一种延续性教育。另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职业技术教育术语》认为,继续教育是以那些已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或负有成人责任的人为教育对象所进行的各种各样的教育。它对某个人来说,可能是接受某个阶段的正规教育,可是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是在一个崭新领域内探求技术,或是在某个特殊领域内更新知识或提高技能,“还有的人可能是为提高其职业能力而努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种高层次、追加型的教育”。[6]这些文件和报告为我们正确认识和界定继续教育提供了参考依据和理论视角。明晰继续教育起点、目的和特定群体是准确界定继续教育概念的关键。笔者认为,继续教育是指已经具有一定知识和技术的专业人员,为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职业技术水平和创业能力,适应本职工作需要、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所进行的、连续性的、各种各样的、非学历教育的总和。

二、继续教育的基本特征

“继续教育,既是终身教育中的成人教育阶段的最高层次和重要方面,又是人生中育体系的最高阶段”。[7]因此,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成人教育是三个关系最密切、相关度最高的概念。但是,同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一样,继续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有效的教育形式,也有着不同于终身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教育对象的高层次性

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信息总量激增、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必然会带来岗位转化日趋频繁、职业流动日益加快。一个人不可能终生工作在一个岗位上,只有通过接受继续教育,才能不断地调整知识结构、提升素质能力,从而适应时展要求,使个人和社会发展同步。继续教育对象与其他成人教育对象相比较而言,大多数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水平和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工作经验,已经为社会或社会某一领域的发展做出了某种较大贡献。因此,继续教育对象具有较高的智能性”。[8]这种较高的智能性起点所应该达到的目标要求也必然具有较高的层次。对于他们来说,继续教育重点不再是对基础知识的把握,而是要加强对当前国内外该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展开探讨与学习。通过这种探讨与学习,使知识得到扩展、能力得到提升、素质得到提高,以便更好地满足岗位、职务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创造性

创造性是人才与普通人群最本质的区别,也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根本要求。从人的创造统计规律来看,人的创造期一般在25岁-50岁,而这段时间恰是在职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年龄,加之他们知识、能力和素质都相对较高,对他们创造性要求就应该更加突出。“而创造力的开发重在学习、重在实践,仅仅依靠几年大学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于以实践为基础的继续教育”。[9]这是因为继续教育虽然包括知识的传授,但它既不是对已有知识的简单、重复和再现,也不是对过去知识的补充、更新与拓宽,它在启迪和引导学习者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运用创造性思维,将储存在大脑中的各类知识建立起各种新的联系,在掌握和利用新知识的过程中引发他们的创造灵感,从而使已有的知识产生新的价值,进而转变成新的知识、新的技术。因此,从本质上来说,继续教育是一种创造教育。

(三)教育内容的实用性

由于职业已经确定,在职人员继续教育需求特点是为满足其现实工作的需要或者为了增强职业竞争力,同时由于工学矛盾的突出性,“他们总是希望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学到最有用的、最有效地解决当前面临的实际问题的知识,注重的是知识实用性、应用性而不是学术性、理论性”。[10]因此,继续教育内容坚持“按需施教、讲求实效、学以致用”的原则,紧密结合在职人员的心理特征和工作实际,在充分听取和吸收他们意见基础上,不断吸纳反映该领域课程项目里的最新成果,真正达到所学知识能为其所用的效果。

(四)教育形式的多样性

在职人员在原有基础、认知特点、个性特征、个人状况等各个方面都具有不同特点,继续教育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机会使他们多样化的个性得以充分实现。在办学形式上,要充分调动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企业、社会团体、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根据学员的不同特点,采取面授、函授、网络教育、社会助学和自学等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根据学员的不同条件,综合采用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研究讨论、情景模拟、实地调查与参观访问等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11]

(五)教育周期的短时性

继续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它面向在职人员,以培养职业态度、传授职业知识和提高职业技能技巧为目标,具有相对较短的周期。这是因为:从继续教育对象起点来说,他们均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和专业技术基础,不需要从基础理论知识讲起,而是根据工作需要有重点、有选择性地学习本专业领域内最新知识,不需要太多的学习时间。同时这些在职人员往往是各自单位的技术和管理骨干,也不可能有更多的精力用于学习上;从继续教育内容来看,“这些内容往往是代表当代科技和管理发展的先进水平,有的还可能是前沿性内容,属于探索研究性质的,因而也没有那么多内容可讲”。[12]因此,较其它层次的成人教育而言,继续教育具有“周期短、频率高、见效快”的“短、频、快”特点,多则几个月,少则一两天。

(六)教育时限的终身性

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篇(4)

关键词:中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对策

2012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我国要在2020年实现教育信息化,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教育更应该率先实现信息化。因此,了解中职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明确产生中职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目前现状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培养中职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对于实现教育信息化,提高中职教学质量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中职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

根据2004年12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我对部分中职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结合本人从事中职教育工作实际,目前中职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如下:

1.在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与态度方面

首先,是中职教师在教学中对运用教育技术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他们普遍没有认识到,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作用。对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的意义不明确,对在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予重视。

其次,中职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意识不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教学改革的意识不足,目前支持中职教育教学的教学资源在源源不断地增加,但是,中职教师使用这些资源的意识不强,缺乏对教学资源的利用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也缺乏对教学效果与效率进行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因而使这些教学资源不能很好地发挥良好的作用。

2.在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方面

大多数教师能够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解教育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基本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内容,不了解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中职教师的教育技术的基本技能水平不高,只是初步掌握信息检索、加工与利用的方法,掌握一些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的方法,基本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少有教师掌握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方法,还没有掌握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

3.在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方面

许多教师能够正确地描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并且能够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条件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有少许教师能够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但是很多教师上课还是用老三件“嘴巴、粉笔、黑板”,很少用现代教学媒体辅助教学。基本不能为学生提供运用技术进行实践的机会,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不能应用技术开展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学过程的评价。不能够很好地收集、甄别、整合、应用与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不能结合学科教学进行教育技术应用的研究。有些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业务知识,发展自己的业务能力,但很少有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生和家长交流学习情况;部分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与同事在教学和科研方面进行合作与交流,但不能与学科专家、教育技术专家就教育技术的应用进行合作与交流。

4.在应用教育技术的社会责任方面

少数教师能使所有学生公平应用学习资源,能向学生示范并传授一些与技术利用有关的法律知识和伦理道德观念。

5.使用教育技术的环境和条件

不少中职学校还没有教育信息化基本条件,甚至连校园网都没有,更谈不上丰富的、优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同时不少中等职业学校对教师缺乏相关教育技术培训。由于中等职业教育在近几年的迅速发展,教师数量急剧增加,教师培训还没有跟上,对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更是没有得到重视,不少学校尚缺少开展教育技术培训的师资和设备。

二、对中职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现状的分析

针对中职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和《职业教育创新行动计划》进行分析,其原因如下:

1.中职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

有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管理者,对职业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不够,没有建立《中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当然没有把它作为选聘教师的重要条件,也没有严格作为中职教师晋级评优的重要条件。

2.缺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环境和条件

很多中职学校校园网还没有建立,或者虽有校园网,但是教师教研室、教室等教学教研公共场所没有网络设备,有的学校仅有一个多媒体教室,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需要中职学校的主办方加大资金投入,添加和更新教学设备,改善办学条件,保证教学需要。

3.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的措施不力

中职校没有明确加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意义。没有通过对中职教师进行在职培训来提高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具体措施。教师也没有学习新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方法的积极性。

4.中职教学质量监测和评价的措施不力

教育管理部门没有对中职教学质量严格监测和评价的具体措施,因而导致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不到位,因而,中职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能力的教学水平缺乏评价的依据,缺乏运用教育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和压力。

三、提高中职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对策

1.提高中职教育信息化的认识

根据2010年11月27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中的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计划的要求,“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结合,提高教育、教学、管理、决策和科研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建成服务决策、服务战线和服务社会的中等职业教育数字化公共资源服务体系,以信息化带动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

要实现这一中职教育创新计划,中职教育工作者务必要认真学习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明确各自在实现教育信息化中的任务和目标,提高中职教育信息化认识,制订中职教育信息化的具体措施,务必要把提高中职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放在教育信息化措施的首位。

2.加大经费投入,保证教育技术应用的环境和条件

国家、地方和学校主办方都应该筹措资金,按照中职教育信息化的标准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配齐必须的教育教学设备,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使学校师生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与学习,应当做好两大教育信息化的基本建设。

(1)建设中等职业教育网络学习平台。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计划里指出,要开发制订相关技术标准,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学习平台的三大系统:①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和管理系统。②建设面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和社会人员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包括网上学习、在线辅导、考试评价、证书考核等功能。③建设面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教学支持服务系统,包括资源获取、教研交流、进修提高等。

同时,建成国家中职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中心。拓宽网络带宽、改造硬件、充实资源、培训教师,建设数字化仿真实训示范教室,探索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新模式。这一计划的实现,为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建设中国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提升计划里还指出,开通面向公众的中国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网,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建立共享机制,通过开发整合、征集评选、质量认证等多种方式,汇聚和共享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建成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3.实施中职教育工作者全员培训

提高教师信息化素质,开展职业学校教师、技术和管理人员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普遍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完善师资培养培训体系。继续加强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创新培养培训模式,开发培养培训课程和教材,改善专业实习实训条件,建立基地工作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

(2)加大教师培训力度。要在实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班主任和德育课教师部级培训的基础上,所有中职学校要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和中国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开展校本培训,使每一个中职教师都接受教育技术的培训。

(3)校本注意培训内容和方法。①在中职教师培训中,把教师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作为主要内容,重点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训练。②培训师资的来源。各级各类学校抓住部级和省(市)级培训以及机遇,派出有足够的教师参加培训,获得培训教师的资格和能力,回校担任校本培训的师资。③培训设备设施。每所中职学校都应该积极筹措资金,解决培训教师应该有的一切设备和设施,教育技术培训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培训,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注重实践。④把教育技术的培训与实际的教学紧密结合。培训中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为依据,选用教师正在进行教学的材料为载体,所在班级学生为实践对象,使参培教师学会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熟练地使用教学仪器设备、多媒体教室的维护与管理等。

4.将中职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纳入教师资格认证与绩效考核体系

(1)建立全国性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考试体系。应当由国家制订中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根据这些标准对未来教师和在职教师进行培训和测试,并发给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合格证书,并将其作为任职资格条件。

(2)把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绩效考核。绩效工资已经成为教师工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在对每位中职教师进行绩效考核时,把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情况作为重要指标,让在教学中很好地应用教育技术的教师得到褒奖,多得绩效工资,在评优晋级时优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创新行动计划,

201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2(03)

[3]何克抗.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解读,2005(06).

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篇(5)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学生“跳槽率”呈现不断攀升的趋势,跳槽周期不断缩短,这应该引起对大学生职业道德的重视。通过对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关键能力与技术能力的分析与讨论,引起对教育目的的反思,针对跳槽现象提出一些教育对策。

关键词:

跳槽率;职业教育;探讨反思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职业院校学生的初次就业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但是近年来职业院校学生的跳槽率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并且跳槽周期不断缩短。尤其是Y世代(泛指1980-1994年出生的人口),他们个性化突出、自我意识较强,比较难管理同时也是跳槽率最高的一群。北京96家用人单位的统计显示,毕业生毕业后三年内跳槽率达到70%,2010年大学生跳槽高达88%。北京市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任占忠做客新华网时透露,大学生并不难找到工作,但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而同时用人单位要找到适合自己相应岗位的毕业生也很费劲,这是一种“两难”境地。造成职业院校学生跳槽率不断攀升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企业的原因。但是作为培养学生主要机构的职业院校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与纲要》中明确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因此对教育中一些基本问题的探讨是十分必要的,同时针对高校毕业生高跳槽率提出大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教育对策也是非常及时的。

一、职业教育中传授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类型

职业教育中什么知识与能力最重要是关乎职业教育理念的问题,只有弄清楚这个问题,才可能明确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课程开发与设计以及职业教育教育目标等问题,才能在社会转型期找准职业教育的定位,促进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

(一)职业教育中技术知识与科学知识的关系

斯宾塞曾说:“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他的衡量尺度是为完满的生活。那么在职业教育领域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呢?人类与世界的关系一般包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认识世界是通过科学知识,改造世界是通过技术知识。虽然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的界限已经趋于模糊,但是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分清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对职业教育是必要的。技术知识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技术本身所内含的知识,二是关于技术的知识,这两方面的知识可以说一方面是内在的,一方面是外在的。一方面是具体的,另一方面是一般的,是职业教育不可忽视的教育内容。[1]技术知识体现动态、静态的层面。所谓“科学知识”是指,以科学的研究方法所获得的对自然及社会现象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它有确定的形式、确定的内容和确定的推理过程。科学知识的本质体现出实证性知识的特征。[2]技术知识具有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明言性与难言性等特征,而这些特征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更符合教育内在规律。当代技术知识观认为技术知识形态呈现出多样性,技术知识内容结构的层次性和技术知识的“任务逻辑”性等内涵,[3]这些观点为职业院校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或技术工人,而不是学术型、工程型的专业技术人才,也不是无需专门技能的劳动者。[4]因此,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为了保持自己的特色,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应注重传授学生何种知识为分析重点,以长远眼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确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课程目标体系,选择与学生接受能力相适应的课程实施途径与教学方式。技术知识与科学知识并不是对立、不能共存的关系,而是根据职业教育本身的特色有所侧重。在职业教育课程设计、教学安排过程中,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侧重点不同,教学方式不同。因此我们必须以辩证、客观的态度看待两者的关系。

(二)职业教育中一般能力与关键能力的关系

职业教育中对能力的分类包括一般能力与专业能力,其中一般能力是针对社会人,专业能力针对职业人。专业能力又可分为关键能力与技术能力。最早提出“关键能力”这一概念的是德国联邦劳动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藤斯,他认为关键能力是进入日益复杂的和不可预测世界的工具。之后世界各国开始重视对关键能力的研究。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因此对关键能力的定义与研究重点不同。对关键能力的分类,从1974年的12种,扩展到目前的300多种。梅藤斯认为,关键能力是指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是一种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能力。虽然世界各国对关键能力内涵理解不同,但是却有一些共同特征。一是关键能力强调的并不是某种专业或某一职业领域所具有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而是所有职业共同具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和在社会中交往的能力,它是对传统的职业能力观的补充和发展。[5]二是关键能力的内涵不仅仅是个体的一般智能结构,如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还应包含非智力因素的个性品质,如与人交往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它体现了现代社会对个体全面发展的要求。[6]三是关键能力是对传统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内涵的延伸。培养关键能力成为世界职业教育的新热点,职业教育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某一职业的资格,更要使学生获得在未来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成为职业教育的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现代社会信息瞬息万变,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对人才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培养关键能力是为了使学生适应工作组织、职业结构的变化,适应未预测到的市场需求的变化。现代企业中需要劳动者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应变性,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敬业精神。同时随着生产技术的变革,产业类型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因此企业要求员工不仅具有技术能力和操作能力,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广泛的职业适应性,因此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其次,当代世界职业教育理念发展的必然趋势。美国国家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提出教育不仅要注意学生的就业准备技能的培训,也要注重学生广义的行业或职业范围能力的培养。法国短期技术学院的教学大纲也强调与其让学生获得某些具体技术知识,不如培养学生从无限的知识系统中汲取和提炼所需知识的能力。从中可以看出,世界职业教育理念的趋势要求不仅仅要培养学生一般的具体的能力,更要为他未来长远发展考虑,培养关键能力。1999年的世界联合国大会指出21世纪“对人的素质要求在变化,不仅是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应变、生存、发展”。[7]由此可以看出世界职业教育理念的发展越来越注重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关键能力和技术能力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关键能力的培养要以技术能力为基础,同时关键能力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技术能力的提高。虽然关键能力的培养是当今世界职业教育的新热点、新趋势,但是它的定位是需要条件的。不要盲目照搬照抄国外的经验和模式。在中国现在这样的经济条件和生产力水平条件下,技术能力的培养在保持职业教育特色和促进学生就业方面还是非常重要的。

二、提高学生

通过对高“跳槽率”现象的深层次分析,发现大学生选择离职原因大多认为是企业的原因,例如价值观念不融合、薪资待遇不满意、发展前景受阻碍、工作缺乏安全感、自我实现不满足等。还有的认为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在工作岗位上无法得到应用等等。但是跳槽毕竟不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企业利益不仅受损,而且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和职业院校学生名誉的降低。下面着重从职业教育角度针对高“跳槽率”提出一些对策。

(一)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从一年级开始就指导学生做出科学合理的生涯规划

学校要开设职业生涯指导课程,经常举办一些职业生涯指导讲座,有意识地提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同时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与优势,进而根据实际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尽可能的科学合理、可操作。避免学生就业时的迷茫,避免上岗后才发现职位不适合,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跳槽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策略,跳槽的目的是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最大程度实现自己的价值。但是跳槽只是解决问题暂时的一种方法,频繁跳槽企业会认为你没有忠诚度,没有诚信,长远来说对个人发展是不利的。因此,学校要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

(三)学校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的出发点

无论是技术知识还是科学知识,无论是关键能力还是技术能力,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频繁跳槽从侧面反映出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方面的一些问题,学生频繁跳槽从某种程度说明在学校受到的教育在企业没有得到发挥或者不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因此,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各种知识与能力,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在企业和学校建立沟通的桥梁,以达到企业吸引学生,学生服务企业的良性循环,从而降低“跳槽率”。

作者:李娟 单位:浙江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顾建军.技术知识的特性及其对职业教育的影响[J].教育与职业,2004(29):16-18.

[2]贺凯.科学知识、技术知识与工程知识的比较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3]唐小俊,顾建军.技术知识观视角下的高职专业课程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0):77-79.

[4]黄尧.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1.

[5]刘京辉,唐以志.关键能力及其启示[J].职教论坛,2000(3):16-19.

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篇(6)

关键词:生活世界;职业教育价值观;技术统治危机

作者简介:刘磊芳(1987-),女,湖南株洲人,湖南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师范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心理学;陈拥贤(1968-),男,湖南石门人,湖南省教科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高职本科教育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DJA120288,主持人:陈拥贤。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4-0009-03

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生活中,科学世界或科学技术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可谓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然而,不论是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教育准备生活说”、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还是我国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无不昭示着生活之于教育的血肉关系。

技术时代的到来,不仅给予了现代人新技术、新产品,也引发了人类的生活危机。现代生活就像一个旋转着的万花筒,纷繁却略显平庸,置身于其中的人类已逐渐忘却了生活的意义,存在着对生活理解的缺失。现今所存在的技术统治危机、“科学世界”的主导地位,同样给职业教育带来了广泛且深远的影响。作为与现实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职业教育因技术观的不断渗透,崇尚技术的惯性思维,以及本身所存在的“职业至上”或“工作至上”的观念,其所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大多成为了“职业工具人”,而非“现实生活人”。然而,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作为学生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是与学生的生活阶段交错在一起的——“教育乃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1]。教育不仅仅需要追求学生“科学世界”的丰富,更应寻求学生“生命世界”的丰盈。因而,职业教育的生活化回归,需重归这一“特殊的生活过程”,通过职业教育生活价值观的塑造、培养目标的转变,以及教学视界的开拓,以通识教育为媒介,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及生活与生命全域,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活、学会生存,以培养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实生活人”。

一、当前职业教育价值观的困境与反思

近几十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发展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职业教育的成效却并没有达到人们所期望的水平,技术统治危机、“科学世界”主导性问题、“职业至上”或“工作至上”的理念以及职业准备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技术统治危机与“科学世界”的主导地位

从人类文明发展来看,20世纪技术知识开始延伸到各个领域,即由掌握自然力量扩展为掌握社会生活,技术的决定性作用得到牢固确立,但同时也导致了文明危机的显现。不容置疑的是,在科技发达时代,人类的生活过于依赖各种技术,从物质需要到精神享受,从生产到生活,无处不存在科技的身影。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人的本质被一种力量框住了,被它要求着,挑战着。这股力量在技术的本质中显示出来,人自己无法控制它”[2]。因此,现代技术控制主体虽然是人,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倒是人无处不受现代技术的统治。

20世纪30年代,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提出了一个在现象学历史中最富有创造力的概念即“生活世界”。这一概念是相对于科学世界提出来的,它既与科学世界相对立又为科学世界作奠基。胡塞尔认为“现在特别要注意,在伽利略那里就已经开始用一种以数学的方式构成的理念的世界暗中替代那唯一实在的、通过知觉实际地被给予的、被经验到并能被经验到的世界,即我们日常的生活世界”[3]。伴随着现代科学的繁荣,一些哲学家已深刻认识到,科学与人生、生活问题的分离,将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性后果,世界需要关注“生活世界”。

现代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都无时不催生着职业教育的发展。面对如此依赖科技的现代社会,职业教育必须予以应答。“教育愈益增长的经济意义使得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授、科学技术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成为培养学习者进行职业选择、职业定向为旨趣的职业教育的不规避的责任,换言之,科学技术教育成为职业教育最基本的内容。”[4]在职业教育实践过程中,科学技术教育似乎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而对“生活世界”的关注,以及帮助学生找寻生活与生命意义的教育却微乎其微。可以说,在职业教育领域,教学活动都局限于传授体系化、逻辑化的“科学”知识,把人的发展简化为纯粹的智力发展与理性培养,科学教育居主导地位,而人文教育却被弱化,从而导致科学技术教育与专业教育倍受青睐,生活教育与人文教育却略显不足,这势必会导致所培养的学生面临着“单向度”的危险,甚至成为对生活缺乏深刻体验、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枯萎的技术性和功利性动物。

(二)“职业至上”的理念与“职业准备”的价值观

近30年来,职业教育为社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的现代化建设人才。职业教育通常被界定为“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对社会各种职业、各种岗位所需要的从业者进行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使其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严明的职业纪律、宽广的职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从而适应就业的个人要求和客观的岗位需要,推动生产力的发展”[5]。然而,这一界定具有明显的片面性,其描述暗含着职业教育即为谋生教育,其“职业至上”的倾向显而易见。毋庸置疑,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长期以来都存在着片面教育的问题,以行业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为中心的观念无时不支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无论是办学理念、专业设置、课程开发,还是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都渗透了“职业至上”或“工作至上”的理念,从而易导致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成为缺乏价值理性、素质结构单一并丧失了完整生活观的“纯技术人”。与此同时,职业学校“工作至上”的理念,以及所开展的职业技能的训练与提高、职业素质的培养与塑造,似乎透露出职业教育愈来愈强调为未来职业做准备,而忽略了学生的当下生活,忽视了引导学生追寻自我、找寻生活本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6]。

一般而言,职业学校的学习者,大多数处于青春期,年龄在16岁-20岁左右。青春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它不仅表现为人的生理发育走向成熟,更是每个人心智成长和健全的关键时期,对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思想观,以及人的社会化都至关重要。因此,职业教育需要关注学生青春期的发展特征,积极引导学生去感受生活、体悟生活,形成健康的生活观,而不是过于强调科学知识的传播,淡化生活教育的意义,更不能简单地把青少年应有的生活与成人的生活世界等量齐观。

二、职业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途径

现代社会,技术统治的危机、“工作至上”氛围的弥漫,以及“职业准备”观念的突显,无不昭示着职业教育需重返生活世界。职业教育生活价值观的塑造,培养目标的转变,以及教学视界的开拓,都为职业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提供了方向。

(一)塑造职业教育生活价值观

“教育是一种武装人们的方式——使人们在其生存的世界中获得一种舒适而诚实的谋生的手段,然而又不至使人的至高无上的、敏感的精神追求遭受挫折;它对人富有一种无可逃避的责任——他需要使人能够适应生存的时代,而不至将他排除在人生最伟大目标之外;它将开启世界的钥匙——独立和仁爱至于人,赋予它作为一个自由人只身跋涉而步履轻捷的力量。”[7]简而言之,教育的本质在于通过各类培养活动,教授学生“何以为生”,进而引导学生形成美好的人格,懂得“为何而生”。然而,教育要实现培养“完整”的人,却不能割断了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正如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所言:“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8]

职业教育与现实社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培养的人才主要是高素质的劳动者、技术技能型人才,他们将是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更是活生生的有生命的现实生活人。职业教育不仅承担着培养“职业人”的任务,更是肩负着培养“社会人”的重要使命。作为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完全否认职业教育“职业性”特征的特殊性与实用性,然而,我们也不能忽略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最本质的功能,即培养完整的人。因此,职业教育生活价值观不仅仅要着眼于生存技能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更应关注学生对于生命与生活意义的理解与内化,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活、学会生存,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充实自己的意义人生。

(二)转变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1.从塑造“职业人”到培养“现时生活人”。“假设每个人都检查自己的思想,那他就会发现它们完全是被过去和未来所占据的。我们几乎根本就不想到现在,而且假如我们想到的话,那也不过是借取它的光亮以便安排未来而已。现在永远也不是我们的目的:过去和现在都是我们的手段,唯有未来才是我们的目的。因而我们永远也没有在生活着,我们只是在希望着生活;并且既然我们都在准备着能够幸福,所以我们永远都不幸福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9]现时生活被遗忘,正是因为人们过分关注过去与未来。“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标志,然而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阶段,须积极关注学生的当下的生活状态与未来的生活状态,不能仅仅重视学生未来的职业准备。“工作至上”已经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太多的冷漠与平庸,人们在忙碌工作之时却逐渐忘却对生活意义的思考与追寻。因此,职业教育活动,首先关切的应该是学习者的“生活”,包括学习生活、职业生活和社会日常生活,在培养“职业人”的同时,将其培养成为“现时生活人”,而非纯粹的“职业人”。

2.培养平凡且普通的人而非“精英”与“杰出人才”。近期,社会舆论反复关注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不仅引发了我们对教育的反思,同样也引导着我们对职业教育目标的思考。“精英”通常意味着是精选出来的少数“优秀人物”,同样“杰出人才”似乎也只关注少数“人才”,而职业教育,不管就其所面对的学生群体,还是就其教育理念与教育目标,其培养的人才是面向社会生产、服务的第一线,他们将成为社会经济建设中的一大主要群体。因此,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一种舒适而诚实的谋生的手段”,兼备健康的生活价值观,尊重生命、热爱生活、学会生存,旨在做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而并非“精英”与“杰出人才”。

(三)开拓职业教育教学视界

1.从“认知领域”到“生活与生命全域”。近代科学世界观与认识论的广泛影响,势必会波及到教育教学领域。传统教学论仅把学生看待为纯粹的认知体,学生的任务是完成特定的认知活动,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人与人、人与知识之间的生活关系被忽略,学生对学习生活的内在感受被忽视,这是对人类完整生命和现实生活的分化。“狄尔泰认为,认识应当从‘生命’或‘整体的人’出发,应当始终与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具有知、情、意的人密切相关,传统的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太偏重人的‘知性’方面,否定了人类生活的丰富多彩,忽视了活生生的生命。”[10]因此,职业教育教学需要发生新的转变,即由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延展到开发学生的“生活与生命全域”,既要按照“科学世界”中的系统逻辑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改造学生的客观世界、提高学生的谋生能力,又要依照人的“内在世界”的尺度来塑造学生的主观世界,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2.以通识教育为传播媒介。“通识教育之通识就是超越专业局限而达到普遍知识,由普遍知识达到人对自我存在之整全的认识”[11],通识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引导人性走向整全。因此,在教学活动以专业性、职业性为向导,生活与生命教育却略显不足的职业教育现实状况下,通识教育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要实现通识教育丰富学生对自我存在的理解,以及激活他们对更高知识的追求,不能仅靠人文课程的开设和校园文化的“装饰”,更多的是需要通过广泛的阅读与频繁的交往来实现。

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能够使学生通过沐浴人类文明的曙光,提升自我,启迪心灵。与此同时,教师自身人格的引领,及其积极的求知态度与方式,都是通识教育的重要资源。“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12]通过唤醒学生的生活意识,启发他们理解生活的意义,激发他们享受现时生活的激情,来丰盈他们的生活世界。而学生之间关于知识与真理的自由交流,同样是促使学生实现自我存在整全性的重要途径。因此,职业学校不仅要为学生提供阅读与交流的场所,而且要创造一种利于学生交流的活跃宽松的氛围,通过积极建设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形成教师与学生自由对话的场景。

综上所述,在现实社会中,人类生活意义的失落,技术统治的危机,不仅给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更是给教育事业的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职业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是重拾生活之于教育、之于人类的价值与意义。以通识教育为传播媒介,将学生的认知领域拓展到生活与生命全域,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价值观——尊重生命、热爱生活、学会生存,培养一批建设社会经济的平凡且普通的“现时生活人”,是职业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路径。

参考文献:

[1]刘铁芳.试论教育与生活[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04)

[2]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海德格尔语要[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146.

[3]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张庆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4]唐爱民.论生活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J].继续教育研究,2001(02).

[5]卢洁莹.以人为本:职业教育课程的价值追求———基于“能力本位”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的批判[J].职业教育研究,2006(01).

[6]朱永新.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

[7]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39.

[8]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267.

[9]帕斯卡尔.思想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5:83.

[10]王攀峰.现代教学论的发展趋向:生活认识论的启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6).

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篇(7)

【关键词】 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如今在职业教育界风风火火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时候,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目光放到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上来。因为各种原因,西部地区的职业教育还有待发展。有着浓烈地域色彩的高职教育,在西部的发展水平,与东部较发达城市比起来仍然有一段距离。

一、西部地区高职教育的概况

1、西部地区人才资源状况

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包括西北、西南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国土面积约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聚集了全国近四分之一的人口,矿藏和旅游资源丰富,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1]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地处内陆,发展经济的自然条件差,自然资源的过度和滥开发,人才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以及种种历史的原因,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经济和社会发展落后于东部地区,高职教育的发展水平也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

2、西部地区应用型人才需求状况

根据现状,我国应用性人才主要是通过中、高等职业院校来培养。西部地区要发展经济固然需要相当数量的从事研究、技术和新产品开发的高层次人才,但要将研究和开发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和经济与社会效益,更需要数量众多,专业门类齐全的技术、技能应用性人才。[2]目前西边地区中、高等职业技术应用性人才的短缺是十分明显的。据调查,西部地区需要应用性专门人才的行业主要是:市场营销、电子应用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财会、商务英语、旅游服务、物业管理、农业经营管理、环境建设与保护、机电一体化技术、生物应用技术、建筑施工技术等。

3、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的发展状况

从20世纪末期党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的职业教育得到了较大发展,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增长了近7倍。但发展水平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高职院校总数,东部是西部的近2倍;并且,西部各地高职教育发展不平衡,四川、陕西、贵州发展较快,青海、宁夏、发展较差。[3]学校分布也不平衡,大部分高职学院分布在省会城市,中小城市及农村很少。

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比较缓慢,远远不能适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和当地经济发展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西部职业技术学院在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二、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

1、职业技术教育观念落后,不利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西部地区社会各界普遍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思想观念落后,具体表现在:第一,认为职业技术教育是低于普通教育的一个层次,是“三流教育”;也有人认为职业技术教育是短暂教育,无发展前途。第二,社会上也存在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认识不清的现象。受传统经济、思想模式影响也决定了西部各职业技术院校在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困难和复杂与艰辛。

2、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和产业结构不合理,致使对应用型技术人才需求不旺,制约了当地职业技术院校的发展

从工业化程度看,东部技术密集型的高新产业正逐步取代传统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这无形中推动了当地职业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与此相反,西部贫困地区或欠发达地区由于处于以农业和畜牧业为特征的传统产业阶段,技术水平比较低,生产方式属于原始手工或机械化程度很低的劳动密集型,对劳动者的要求不高,企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吸纳能力有限,非农就业机会缺乏,因此致使西部地区社会和企业对应用型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旺,制约了当地职业技术院校的发展。[4]

3、职业技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西部地区经济普遍落后,国家、省市区对教育的资金投入又十分有限。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影响着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据《中国教育报》对部分大专院校的调查表明,西部近几年新成立的高职院校中,90%以上的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都在进行大量的校园基础性建设,许多职业技术院校要维持学院的正常运转和发展,一大半的经费缺口需要学校自筹,这无形中就给许多职业技术院校增加了很大的经济压力。

4、西部职业技术院校专业教师缺乏,素质有待提高

西部地区的大多数职业技术院校专业师资缺乏,流失严重,补充困难。同时,在东部、中部读书的大学毕业生又不愿到西部工作。西部地区的大多数职业技术院校中的现有师资多由半路转行或经过在职培训而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5]而且西部地区大多省区是“吃饭财政”,严格控制事业单位编制,因而致使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和专业理论知识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不能调入职业院校任教,因此“双师”教师比例比较低。

三、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充分认识大力发展西部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西部大开发必须以人为本,把人力资源的开发放在首位。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现行各类教育中培养技术和技能应用性人才,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的主要渠道,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首先要充分认识大力发展西部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大力发展西部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拓宽职业技术教育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领域,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动力。

2、加大对西部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的经费投入

国家对西部开发的经费预算,应有发展西部地区职业技术教育的预算比例或西部职业技术教育专项资金;西部各省市区财政也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使职业技术教育经费特别是高职教育的经费投入保持逐年上升的较大比例;鼓励各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举办西部地区急需的应用性专业人才教育或采取捐资、定向培养、股份制、中外合作制等形式支持本地区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3、加快西部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师资培训基地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尽快建设西部地区部级和省部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实行资源共享,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制定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向职业技术院校合理流动的鼓励政策,注重“双师型”素质教师队伍的培养,建立数量足、素质高的西部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 张亚斌.可持续发展:西部职业教育现象透视[J].职业技术教育,2007.28.

[2] 马树超.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20.

[3] 严正辉.西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