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环境监测实习心得

环境监测实习心得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8 15:44:00

环境监测实习心得

环境监测实习心得篇(1)

(河南科技大学,河南洛阳471003)

摘要:环境监测是高校环境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本文阐述了环境监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环境监测课程教学的新模式,建议增设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并从教学手段、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分别论述新模式的实施内容和方法,同时强调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建议独立设课。2011级和2012级学生按照新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学习,从学习效果来看,效果显著,且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关键词:环境监测;独立设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9-0035-02

收稿日期:2015-02-10

作者简介:汤红妍(1979—),女,河南孟州人,河南科技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环境工程系讲师,主要从事环境监测和水污染控制工程研究。

基金项目:河南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2013Y-020)

环境监测是高校环境类专业必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掌握环境中污染因子的监测分析理论、方法、实验操作技能和监测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与处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环境专业本科生培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理论学习和实验学习的积极性,为日后从事监测分析和管理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是从事环境监测教学的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1-3]。

一、环境监测教学存在的问题

环境监测作为河南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的主干专业基础课,从2003级本科生至今历经多年的教学实践,但教学中依旧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手段单一

最初化工与制药学院环境监测课程采用的是黑板教学,其边写边讲的方式使讲授进度较慢,学生因此更容易掌握讲授内容,但授课方式过于单调,学生很容易觉得枯燥乏味。随着多媒体教室的建设,近几年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可以运用一系列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和动画等多媒体信息要素,运用计算机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的感官认识更强烈。但是多媒体教学往往过于依赖已经制作好的课件,教学内容固定化,而且进度快,学生反应和思考时间几乎没有,从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理论教学不系统

环境监测理论教学是整个课程教学的基础,内容系统介绍了水、气、土壤、固废和生物监测的监测项目,方案的制订,样品的采集,样品的预处理,样品的测定和数据统计分析等内容,所涉及的内容很多。因学时有限,需要讲授的内容较多,任课教师只能选择部分内容,讲解中任课教师依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而可能偏重于不同的内容,这样的教学可能存在不科学、不系统等现象。

(三)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

实验教学是环境监测整个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化工与制药学院环境监测课程共56个学时,其中实验教学16学时,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且实验项目设置较少,以水和大气方面的验证性实验为主。因学时有限,各实验项目都是独立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2—3学时)内完成,且各小组的实验对象完全一致,从而造成学生照抄照搬现象严重,缺乏对实验结果应承担责任的体验,同时造成了部分学生对实验课产生“随便做做”的心理,实验教学效果有限,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四)考核方式重理论轻实践

环境监测课程的最终成绩包括平时成绩(10%)、实验成绩(20%)和理论考试成绩(70%)。其中,实验成绩根据平时学生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大致给定,没有专门的实验操作考试。期末考试只是理论考试,方式为闭卷,只能反映学生对监测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对于监测分析方法来说,“知道”和“会用”是两码事,这种只重视理论而轻视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方式不能真正体现环境监测教学的目的,且缺乏激励效应。

二、环境监测教学模式的构建

自河南科技大学环境监测教研组成立起,教学人员不断地进行观察和探索,研究不同的学生对于本课程学习的兴趣,研究理论教学的模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实验教学的实施方式对于学生主动性的影响等内容。经过9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教学人员总结了环境监测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一系列思考和总结,初步探索出一套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一)增设认识实习

在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中增设监测认识实习,采取学生到环境监测站现场实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前了解监测站工作的内容,直观感受监测工作的重要性,以及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对环保工作的指导意义,调动学生对监测工作的热情和对环保工作的责任感,从内心给学生以鞭策,从而激发学生对环境监测课程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二)改进教学手段

从前面的论述可知,环境监测课程的传统黑板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各有利弊,因此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授课方式,或者两种方式的结合。如学习水环境监测重金属指标时,监测分析的原理和实验仪器设备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能更好地展示实验仪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而学习实验数据的处理时,可以采用黑板教学,并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根据学生的反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方式,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不管是何种教学手段,都应该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营造快乐愉悦的教学环境,从而提高环境监测课程的学习效率。

(三)更新理论教学内容

理论课主要介绍各种监测分析技术方法和手段、监测方案的制订、样品的采集和保存方法、数据分析方法等,其中,每个监测指标的具体监测分析方法是理论课重点介绍的内容,也是学生实验操作之前必须要掌握的理论内容。而奚旦立的《环境监测》教材中介绍的监测指标非常多[4],学时有限,不可能全部讲授,具体应该详细介绍哪个监测指标,讲授者应该认真思考和确定,应和国家的环保政策相一致,跟上环保发展的步伐。随着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日益严重,水体污染控制任务依然严峻,从2008年开始,环保部相继修改了大部分行业工业废水的排放标准,增设了总出水TN和TP的浓度控制,建议监测课程水体监测教学中除了常规的COD和BOD外,应增加TN和TP两项指标。此外,随着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严重,“十二五”环保规划将土壤污染修复作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建议学习中应重视土壤的消解方法和重金属的测定方法等内容。

(四)加强实验教学

修改专业培养计划,首先增加实验学时,从目前的16学时增加到32学时,并独立设课,拥有独立的学分,让学生在思想上对实验教学重视起来,采用“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实验内容设置成2—3个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每个内容里包含几个实验项目,各个项目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能说明一定的问题,和实际监测工作息息相关。如“地表水水质监测分析与评价”,监测项目设置“DO测定”、“COD测定”和“BOD5测定”等;“校园空气质量监测”可设置监测项目“PM2.5的测定”、“SO2的测定”和“NOX的测定”等,结果计算AQI,并对校园空气质量进行评价。实验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可提高学生实验的热情和积极性。实验方式可采用“开放实验室”形式,不限定具体实验时间,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完成整个实验过程,包括药品的配置、样品的预处理、样品的测定和数据分析,指导教师负责检查并给予合理的指导。

(五)变革考核方式

新的教学模式中,设置环境监测和环境监测实验两门课程,各自拥有学分,分别进行考核。环境监测理论课程最终考核分为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各占20%和80%,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监测理论掌握程度。环境监测实验课程考核分为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各占50%;平时成绩按照“实验预习20%+样品制备10%+实验操作40%+实验报告30%”进行评定,实验考试采用标准样品,根据结果的准确性和实验操作的规范性给予评定。

(六)强化生产实习

环境监测生产实习可设置到大三下学期的期末,监测课程教学已经全部完成,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监测分析技能,联系当地的环境监测站或污水处理厂进行生产实习。生产实习要求学生作为一名实验工作人员参与到实际项目中,在工作过程中反思自己在校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感受实际工作对监测分析准确度和责任心的要求,且监测站等部门实验设备齐全,特别是一些大型的学校没有配备的实验设备,学生可借此机会进行熟悉和了解,进一步提高监测分析技能,拓展自己的视野。

三、环境监测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河南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自2011级学生开始新的环境监测教学模式,实施内容包括上述六个环节,从2011级和2012级两届学生的实施效果来看,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特别是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安排了企业委托项目的监测内容,使学生意识到实验的实用性和重要性,更加重视实验过程;且需要监测的样品多,我们采用小班教学的方式,每个学生的分析样品不同,每组学生都能认真地完成样品的分析测定和结果分析,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监测结果得到了企业的认可和赞赏。目前,2011级学生已经有8人成功应聘到当地的环境监测站工作,学生的监测实验技能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这也激发了低年级学生对环境监测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兴趣将更浓厚。

针对环境监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新的教学模式从“认识实习+教学手段+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考核方式+生产实习”六个环节进行考虑,论述了具体的实施方法和内容。新的模式科学的整合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习三个内容,采用科学地教学手段,并从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心责任感的角度出发,解决学生实验教学不重视的现象,对于学生的实验技能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为环境监测整个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根据2011和2012两届学生的实施效果来看,新的教学模式是可行而有效的。

参考文献:

[1]杨孝荣.环境监测实验的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0,(4).

[2]刘敬勇,罗建中.新时期下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2).

环境监测实习心得篇(2)

[关键词]应用型;环境分析与监测;课程群;问题导向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1-0128-03

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归根结底是课程及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完善。近几年,我校的环境科学专业课程建设已取得了一些成效[1,2],积累了一些经验,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推动高层次教学改革,培养专业合格人才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以往所进行的课程建设基本上是单门课程结构的整合与改革,忽视了相关课程间的横向联系和交叉综合,从而导致专业课程间的教学合力不能发挥,专业培养优势不能凸显,教学效果也得不到最大程度的提升。[3,4]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校环境科学专业要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对专业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提出新的要求,即要求课程建设必须由单门课程建设与改革转向课程群的建设与改革。[5,6]

环境监测与分析课程群是环境科学专业系列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课程基于化学分析理论,以化学分析手段为主,研究环境中各种污染因子的分析方法、监测理论、实验操作技术和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与处理,实践性强,在环境专业本科生培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课程组理顺了环境分析与监测相关课程的关系,以问题为导向集中力量对课程群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评价方法等进行系统性改革,进而获得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践平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整体优化,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课程群构建的思路

课程群教师瞄准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按照“基础为主,强化实践,面向应用,提高素质”的培养目标,以课程优化整合为重点,以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主要内容,对原有教学体系中相关课程进行优化重组,构建了由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素质拓展四大环节组成的,以技能型和应用型的分析监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环境分析与监测课程群教学体系(见图1)。

理论教学包括必修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环境仪器分析、环境监测四门理论课,课程组以“必需、够用”为度,少而精的讲授无机和有机污染物性质、分析方法,布点、采样、监测、分析评价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计划课时分别为64、48、48和48。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遵循实用原则,循序渐进、重点突出;内容设计上是以案例引出问题,以问题引出解决的方法,以解决方法形成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原理指导问题的解决,以此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形成科学思维方法,激发自主学习动力。实验教学环节强调“技能的规范性与标准化”,开设基础化学实验、环境仪器分析实验、环境监测实验三门独立设课的实验课,计划课时分别为80、48和48。基础化学实验训练学生规范的基本化学操作,环境仪器分析实验侧重学生的大型分析仪器操作技能的训练,环境监测实验90%以上的项目采用最新的国家标准监测方法;此外,增强实验的应用性,减少验证性实验比例,根据行业需求、教师的学科基础和科研方向,结合课程的特点,增加综合性、研究性实验内容。实习实训环节强调“技能的行业应用”,包括专业调查与见习、毕业实习中的环境分析与监测模块,培养学生污染因子、污染源调查以及实际样品采集、分析监测、报告评价能力,这两门课都安排在实践周中进行,时长分别为1周(25学时)和4周(100学时)。素质拓展环节突出“实践和创新”,开展包括高级环境监测技术,如生态遥感遥测、便携式环境监测、在线监测技能的培训;鼓励学生参加大气、水环境监测技能以及水质分析化验技能的考证以及教师科研、学科竞赛等项目,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解决行业实际问题和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此环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自由选择,但最少不低于80学时。

新的课程群体系打破了单门课程内容的独立性,具备了大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删除重复及陈旧知识,填补空白,使群内课程由相互隔离变成相互贯通,由相互重叠变为相互补充,真正做到教学内容有机融合,相互关联与照应。

二、课程群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分析监测人才的关键,课程群教学采用“问题导向-网实结合”的探究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扩展学生课外的自主学习空间。

(一)“问题导向的探究式”教学法

“问题导向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包括实例的引入(创设分析、监测工作中实际遇到的问题情境),问题的提出(根据实例情景,教师因势利导提出若干与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相关的专业问题),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搜集信息、分析问题,进而得出方法,归纳原理),应用拓展(通过新的应用,巩固知识体系)四个过程。整个过程的实施以问题解决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使学生亲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学会独立思考,通过问题解决还可使学生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以环境仪器分析课程中气相色谱分析法的教学为例(见图2),首先引入“气相色谱法测定环境样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环境雌激素”这样一个具体的实例,接下来提出问题:要掌握这种方法,那么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问题分析完后,怎么解决?得出方法后,再由学生分析类似问题,查资料拓展该分析方法的应用。

同样,在实验教学中也采用“问题导向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基础技能实验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问题导向”,目的是使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的环境分析与监测技能。如“水样六价铬和总铬含量的测定”,教师对实验目标、关键点和主要内容提出要求,并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指导,学生作为实验主体参与包括实验准备的全过程,自编的实验教材不再提供具体的试剂配制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选择哪种水样预处理方法,需要的试剂如何配制,配制多少的量,标准曲线如何制作都以空格的形式作为问题提出,学生需在实验前先行预习解决。这样既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和全方位的问题解决能力,又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实验作风和责任感。综合和研究性实验则在“问题导向”的基础上,按照“探究”的方式开展,如“废水可生化性评价”,实验指导书只提出实验的目标,而水样采集、方案拟定、完成实验、撰写总结都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经过系统的训练,学生查阅资料、设计实验、分析数据、撰写报告等解决环境分析与监测问题的综合能力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素质拓展和实习实训课程按照“自主、协作和开放”的模式实行。课程群教师依据“优化课内、强化课外”的原则,全面开放实验室,学生组成团队,自主选择,有计划的训练分析和监测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自主协作能力与实际应用技能的发展。

(二)“网实结合”的教学法

“依托信息技术,完善教学手段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方法。近年,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开发的课程管理系统――“Moodle”交互平台已不断完善,环境分析与检测课程群即以“Moodle”为交互平台,“网实结合”地进行教学,这样不仅打破了学生学习和师生互动交流的时空限制,促进沟通交流,且加大了信息量,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利用“Moodle”建立环境分析与监测课程群的网络学习平台,主要包括资源下载、互动交流和成果提交三大板块(见图3)。资源下载板块包括课程学习指导、课程进度及安排、课件以及视频、动画、软件等。课前,教师在“Moodle”平台上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前,学生根据平台上提供的资料、讲义和其他扩展性的学习资源,如网站链接等,提前做好预习准备。这些资源也可用于学生课后复习,以利于进一步巩固课程教学内容。互动交流板块设置多个功能区供师生之间互相交流,如:问题讨论区、在线抢答区、在线测试区和评价反馈区等,以期达到师生、生生有效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另外也使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掌握的整体水平,适时调整教学设计。成果提交板块,使学生可以方便提交各项任务成果,教师可以随时随地批阅成果。

三、改革考核方法,建立“全过程、多元化”评价方法

考核在教学中具有引导和促进作用,好的评价可以有效促进课程的学习效果。课程群教师以“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为核心”,采用既注重过程又注重结果的课程考核方法。

理论课程评价改变一纸试卷定乾坤的考核办法,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如环境监测课程的期末考核采用闭卷形式,由试题库自动组卷,考核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占总成绩的50%;平时成绩占50%,包括课堂提问、moodle在线抢答和测试、个人和小组协作作业等多种形式。实验课程同样采用平时表现、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合作研讨、实验结果、实验报告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同时对有创新表现的学生给予额外加分,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全面衡量学生的理论知识、实验技能与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实验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实践效果

浙江万里学院环境科学专业从2010级开始实行新的环境分析与监测课程群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从效果看,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环境分析与监测课程群的建设与实施,弱化了课程的独立性,强化了课程之间的衔接,确保了内容的层次性、逻辑性、递进性和连通性,夯实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拓展了学生专业素质。课程群“问题导向-网实结合”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和“全过程、多元化”评价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切实培养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等综合应用能力。学生学习目的明确,积极性高,对课程群的平均满意度达95%以上,毕业学生的环境分析与监测能力也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与赞赏。但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面广,交叉性强,探索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环境人才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渐进的大工程,环境分析与监测课程群作为核心课程群之一,如何与其他课程群有效分工和衔接仍然需要持续思考和研究。

[ 参 考 文 献 ]

[1] 夏静芬,杨国靖,胡长庆.环境监测实验课程体系改革探索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5):83-85.

[2] 夏静芬,唐力,罗薇楠.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环境监测实验”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8(6):115-117.

[3] 汤红妍,时清亮,罗洁.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9):35-36.

[4] 翟琨,向东山.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3):103-104.

环境监测实习心得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 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174-02

近年来,随着新疆各级政府对环境问题日益重视、不断加强执法力度,各类企业加大环境控制措施和投入,社会对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相应加大。我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于2010年秋季开始招生,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毕业后就业岗位需求,结合高等职业的特色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特点,我们把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为环境监测及污染治理一线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上,学生的核心能力是污染监测能力和污染治理应用能力。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按照工学结合教育思想,初步构建了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丰富。

1 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初步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体是学生。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中[1]。

我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课程的设置围绕学生的核心能力即污染监测能力和污染治理应用能力展开。学生在入校第一年,主要通过公共基础教育平台,进行综合素质能力培养,通过专业教育平台主要学习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由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基础技能训练课程构成,开设了基础化学、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环境学概论、环境微生物学等课程,并进行专业基础技能训练,主要有基础化学实训、分析化学实训、环境微生物实验实训等。并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安排有一周的专业见习,主要是组织学生到环保局、环境监测站、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单位参观,访问等。认识实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了解环境专业相关单位工作内容、工作程序与工作要求,为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积累必要的感性材料,同时,让学生有机会接触现场工作人员,增强学生职业意识、劳动观点。

学生在校第二年,主要进行专业核心课程学习,专业核心课程模块由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核心技能训练课程构成。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室内污染控制技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等,专业核心技能训练课程主要有环境监测综合实训、水污染控制综合实训、室内污染检测与治理技术实训等。在第二学年每一学期分别安排有校外一个月的环境监测课程实习和污水厂运行与管理实习,实习地点选择在学校周边地区地州市级环境监测站和污水处理厂等单位。

学生在校的第三学年,第一学期是根据学生就业意向,学生自己联系好实习单位,进行为期半年的毕业综合实习,同时完成毕业设计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第二学期学生返校后,根据学生兴趣与就业意向,主要开设专业选修课程,与此同时专业教师指导、督促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设计。通过这种形式,采用工学交替模式,充分利用了校外环境与资源,弥补了校内实验实训条件不足,实现工作与学习的有机结合,学生获取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根据互惠互利原则,只有企业在工学结合中也有获益,企业才有积极性,这种合作才能够长久。为此,我们设身处地地为合作单位着想,学生到实习单位后能为这些单位做些什么?在知识、技能、素质方面要做哪些准备?在校内教育教学中从多方面为学生到企业实践锻炼做好准备。首先,学生校外实习时间安排事先需与合作单位协商,选择他们最需要人手的时间段。另外,校内的教育教学活动也积极配合实习前各项准备,例如:学生到校外进行环境监测课程实习前,已完成了基础化学、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环境监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等课程理论及实验实训,而且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培训获得了化学检验工(中级)国家级职业资格证书。其次,为使学生逐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踏实的工作态度,树立劳动观念、组织纪律观念,我们从入校教育到最后学生顶岗实习之前,都会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和培养,以便学生能尽快实现角色的转换。最后,需要与合作单位一起做好学生实习期间的组织管理工作及实习成绩的考核工作。

2 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依托行业企业,推进工学结合

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使企业愿意参与高职院校办学,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使自己的员工在理论上不断充实,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习型企业的创立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可以吸纳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促进企业发展,这是企业的根本目的[2]。

目前,我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学生校外实习合作单位主要是学校周边地区地州市级环保局、环境监测站和城市污水处理厂。这些单位性质多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具有硬件设施完备,专业技术人员素质较高等特点。学生在实习期间,可以在单位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利用其先进的设施和设备,逐步掌握工作岗位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在与工作人员接触中也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感受到与同事融洽合作关系的重要性。学生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检验自己能力,提高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

按照工学结合教育应具有的一些特征,工学结合的合作企业最好就是用人单位,即毕业学生可以就业的单位,目前我们遇到的问题之一就在于此。我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合作单位对工作人员素质要求较高,一般均要求本科及以上学历,且需要通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统一招考考试录入,而我院培养的专科学历学生很难进入此类级别单位,仅可能在一些新建的县级环境监测站就业。为学生提供能满足其就业需求的足量的企业生产实践岗位,我们需要广泛争取行业、企业的支持和参与,使学生能够实现毕业即就业。另外,还需采取有力措施,推进校企合作,学生的教育计划由学院与企业双方共同商定并实施与管理,用人单位生产工作应是教育计划的整体组成部分并占有合理的比例,而且也是成绩考核评定的重要部分。合作的范围包括课堂教学与涵盖包括生产劳动在内的各种社会实践的结合,学生作为准职业人员参与相应的社会工作活动。只有这样,工学结合才有旺盛的生命力[3]。

3 以服务求支持,建立校内工学结合实训基地

在校企合作中,职业院校在着眼于人才培养的同时,需要兼顾企业的生产、经营的需要和利益。应该针对企业的特点和需求,一方面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使自己的学生能够适应并融入所服务的企业,为企业创造价值;另一方面尽己可能为企业多方面的需求提供服务做出贡献。职业院校建立校内工学结合实训基地,可以更好服务企业,工学结合有了更为牢固的合作基础。

职业院校通过建立校内工学结合实训基地,创造真实的现场环境,将企业的工作环境、先进技术尽可能多地模仿到学校的教学过程中,课堂环境就是工作环境,把学习与工作的结合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能够提高学生服务企业的能力。例如:在学校环境监测实验室我们按岗位监测任务,设COD岗、BOD岗、挥发酚岗、矿物油岗、氨氮岗、重金属岗、环境大气岗、土壤和噪声监测等,学生轮岗进行训练。这样可以弥补学生校外实习时,因实习期短而采用定人定岗,岗位单一,学生无法得到全面锻炼的弊端,学生得以更快适应各类工作岗位要求。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企业实习基地,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方法,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此外,校内的工学结合实训基地也是职业院校服务企业的基地,利用职业院校自身人才优势,能为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甚至还可以作为企业员工培训基地。只有职业院校在为企业的服务中才能求得全面合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4 以工学结合为突破口,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高质量、有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双师型”教师不仅要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还必须具备基本的行业道德和行业素养。不仅要清楚各项操作,还必须将生产、管理、服务知识和能力内化吸收以传授给学生。

通过工学结合的开展,教师能更好地从实践的层面来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及技术水准,从而最终促进教师的成长。通过校企合作,实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我们选派中青年教师到环境监测站、污水处理厂、环保公司等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参加实训锻炼,学习实践经验。同时,还聘请环境监测、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有关专家对教师进行专业理论与操作技能方面的培训,提高了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每年举行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也为教师成长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另外,依托职业技能大赛,组织教师、学生参加,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水平。今后还要通过引进、下厂、培养等途径,加强专任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聘请行业专家担任专业带头人,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专业学习领域的教学任务,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综合素质全、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强、专业技术水平高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 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36.

[2] 耿洁.构建工学结台培养模式框架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1).

[3] 肖化移,李谨平.工学结合的理性思考[J].职教通讯,2006(5):12-15.

环境监测实习心得篇(4)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lelema_88”为你整理了这篇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深自砥砺,笃定前行,不忘初心,方得未来 ——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学习心得

2020年12月3日至4日,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在成都隆重举行,勘察设计公司团支部书记张继同志组织本支部全体团员青年进行了深刻的学习和交流。作为一名环境监测技术工作者,我深受启发,主要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坚定信仰,铸造忠诚

法国著名的思想家罗曼罗兰说:“信仰不是种学问而是一种行为,它只有被实践的时候才有意义。”信仰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追求和坚持。忠诚是对国家、组织、民族、事业尽心尽力,一生守护;忠诚是对家庭、对爱人、对朋友真心诚意,别无二心。忠诚源于信仰,坚定信仰,铸就忠诚。毕业后近10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兢兢业业工作,就是对单位、家人和自己最大的忠诚。

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环境监测工作的岗位常常在野外,工作条件差,越是污染的地方,越有环境监测工作者。对废水、废气进行监测时,环境监测人员就要忍受着臭气熏天的环境进行工作,直到采样完毕才能离开。当发生无情的灾难时,环境监测人员还得冒着危险深入重灾区采样,每天不分昼夜地坚守在岗位上。实验室的检测人员整天都是和各种重金属、易制毒、制爆的药品打交到,这需要检测人员时时刻刻小心谨慎。有的样品由于分析具有时效性,所以不定时的加班也并不罕见。越是艰险越向前,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三、心中有定力,行动有准绳

环境监察是一项功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环境监测人员要有赤诚而强烈的责任心,对民众负责,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更要根植下环保情怀,对每一片土地,每一个人负责。认真学习国家、省、市各项环保法律、法规和规章,严格执行各项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监测方法、技术标准。谨慎对待每一个样品的实验分析过程。力争做一名保护环境的“白衣天使”,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贡献自己微薄之力。

四、学无止境,孜孜不倦

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必须进一步树立创新的锐气、创优的志气,破除万难,争先进位,实现自身的长足发展,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刻苦专研新技术,努力掌握新本领,发扬勇开风气之先的优良传统,与时俱进、敢为人先,不断用新观念研究新情况、用新思路落实新任务、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用新举措开创新局面,在平凡的岗位上创一流业绩。

环境监测实习心得篇(5)

关键词:环境监测;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

随着高等教育类型结构多元性和多样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1]。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基础学科,是环境相关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技术课。本课程主要内容为水、大气、土壤、固废、生物和噪声等环境要素监测,其目的是使学生具备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综合素质。然而,当前的环境监测教学在培养应用型本科生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主要原因是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有机组合、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单一化,存在较大的提升改革空间。目前,国外对环境监测课程的改革研究相对较少,但德国的“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美国的“宽多能型”模式非常有特色,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2,3]。国内,近几年高校对课程的教学改革高度的重视。对环境监测课程的改革也有相应的研究,如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实践初探[4]、环境监测课程中实践性改革探索[5]、项目教学法在环境监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6]、对环境监测课程教学体系的研究[7]、环境监测实践教学新模式思考等[8]。但从现有研究来看,早期研究主要侧重于课程理论教学方法的探究,忽略了教学内容的优化及实践环节;而近年来的研究主要侧重对环境监测实践教学的研究,而将环境监测课程教学紧跟社会需求,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很少,这为本研究提供了空间。本文将从教学内容创新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更新、教学实践改革及考核体系的完善等方面来详细阐述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环境监测课程体系改革。

1创新优化教学内容

环境监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涉及的领域宽、知识面广。其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定优化布点样品采集样品运输和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它是一个系统性工程。[9]目前各高校所用教材为奚旦立主编的《环境监测》(第四版),此教材系统性强、涉及内容既深又广。而各院校实际的教学中,学时是有限的,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很难把握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针对教学中出现的种种情况,本人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授课内容采用“删”、“融”、“增”等措施进行优化整合。对于不同环境介质中同一类型的污染物,其测定的方法基本相同,在授课时采取“融”。如水、底质和土壤中的金属化合物、有机污染物等的测定,选一个代表性的案例进行重点讲解,并且将质量保证贯穿始终,避免了内容上的重复及繁琐。对于简单内容采用导学方式,对于在实际环境监测过程中应用较少且理论深的知识点采取“删”。与此同时授课过程中必须兼顾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科前沿发展趋势,淘汰陈旧知识,及时增补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和最新环保案例。

2更新教学手段和方法

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体系是实施创新教学的突破口。本研究将打破传统的教师讲授教学模式,采用“任务教学法”和“讲做交错教学法”模式为主,让学生在应用中锻炼能力,在应用中启发创新;引导式、讨论式等不同的互动式教学方式为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10]。例如,在讲地表水监测时,以松花江哈尔滨段为地表河流代表,以哈尔滨师范大学梦溪湖为湖泊的代表;讲解空气污染监测时,以哈尔滨市和哈尔滨师范大学校园为研究对象。首先让学生制定相关的监测方案,进行优化布点、确定监测项目、选择样品采集的方法及测定方法等,然后展开讨论,最后教师进行评价。同时环境监测教学手段应将传统教学方式和多媒体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仅用文字叙述,则显枯燥,学生听觉疲劳,学习效果事倍功半。反之,教师可以通过动画、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技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课堂效果。例如,对于分析仪器的内部结构及操作流程等的介绍,采用多媒体技术能直观地、形象地演示其动态的全过程,并结合教师对仪器原理的讲解、学生的讨论,从而使抽象复杂的仪器结构、使用方法变得一目了然。教学实践证明,互助互动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该课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教学信息量,便于及时、快速地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还构筑网络课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3改革实践教学

环境监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操作技能课,但长期以来,尤其是高师院校环境监测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11]。为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合理设置本课程的实践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研究为此构建了“实验———实习———毕业论文”实践教学体系。目前环境监测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内容。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很难培养学生独立承担监测工作的能力。因此,在实验的环节中本研究构建了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三层次的实验模式,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从基础到前沿、从传授知识到培养综合能力的环境监测实验课程新体系。实践除了实验外,实习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实习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能更好地与就业衔接。本课程依据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组织学生深入哈尔滨市垃圾焚烧发电厂、文昌污水处理厂、哈尔滨市环境监测机构等基地进行实习实训,让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地结合,提高学生的环境监测工作技术及实践工作的能力。与此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将毕业论文纳入该范畴,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进而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结合实际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4完善考核体系

考试考核是“教”与“学”的指挥棒,但如何发挥好这个指挥棒的导向作用,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会面对的一个问题。目前,高校课程的考核制度较为单一,其难以客观评价学生的真实水平,同时也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现有的课程考核体系改革中适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评价模式的建立迫在眉睫。本研究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建立“合格加特长”的多元评价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在理论方面,采用口试及考试相结合;对于实践考核,采用笔试、口试、实际操作相结合;特长学分评定为基于该课程学生参加的大学生创新项目、老师的课题及等,加大对学生创新的鼓励。

5结语

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改革,推进了环境科技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环境监测课程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其中,在实际环境项目的监测过程中能够熟练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为社会培养具有专业的高素质的人才,使其掌握更多的工作岗位技能。近几年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较好的结果,得到学生和同行的认可。培养基础扎实、适应性强、具有创新能力的环境科技人才,是高校环境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傅伟,袁强,王庭俊.高职教育行动导向课程体系的特征与要素分析中国高教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4):91-93.

[2]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理论研究,2006(1):7-9.

[3]迟杰,鲁逸人,刘涉江,等.开放式环境监测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一体化模式[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1):1-2.

[4]胡文英.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实践初探———以莆田学院为例[J].广东化工,2011,38(6):205-206.

[5]李芸,李科林,陈谦,等.“环境监测”实践教学课程改革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5(12):61-64.

[6]朱雅兰,张业明,吴风林.项目教学法在“环境监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3,29(1):59-63.

[7]任广萌,杨秀敏,乔艳云,等.构建面向应用的环境监测理论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3):261.

[8]施鼎方,朱毓秀,王士芬,等.用创新理念指导和改革验证性实验[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2):115-117.

[9]奚旦立,孙裕生.环境监测(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0]袁丽梅,张传义,冯启言,等.以学生为中心的环境监测课程改革的研究及实践[J].广州化工,2014,42(14):212-213.

环境监测实习心得篇(6)

一、加强队伍素质训练,提高业务水平。

在站长的领导下,首先以基础理论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为重点,狠抓业务培训,每月都组织一次业务学习,每年组织两次基础理论和质量控制等知识考试,并将结果记入个人技术档案。先后派人参加省、市举办的专业技术培训班和技术比武。其中在市站组织的技术比武中获得团体第二名,我站的梁敏同志在省站开展的技术比武中获得全省第二名的好成绩。通过学习和培训,使我站监测人员业务素质普遍得到提高。目前我站监测人员全部持证上岗,每个监测项目都是两个人以上持证。

二、加强监测质量管理,强化优质服务。

今年站内成立了一个质量控制室,由质量负责人兼任主任,主要负责站内日常质量保证的监督检查,从监测布点、样品采集、运输、保存,按监测规范层层把关。在各业务室都设置了质控员,由室主任或技术负责人担任,主要检查本室日常监测质量控制的落实情况,检查分析人员的操作过程、原始记录等。从而使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从组织机构上得到保证。

为向环境管理部门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报出的监测数据坚持三级审核。目前,基本形成了站长决策、业务负责人组织管理、质量控制员具体实施的三级质量管理体制。由于采取了以上措施,监测数据从产生开始就处于严密的质量控制之下,从而保证了报出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三、圆满完成局领导下达的各项任务

到目前为止,我站已完成:

(一)全年各季度的北湖区出境地表水监测报告,并按时上报市站,整个常规监测工作做到了定点准确、操作规范、数据可靠、上报及时。

(二)污染源总量监测工作。目前共完成污染源总量监测任务32家(次),其中24小时连续监测企业3家(次)。

(三)完成建设项目“环评”基础监测11家(次),完成建设项目环保设施竣工验收监测12家。

(四)在我市高考期间,积极参加高考控噪工作

(五)为环境执法和排污收费服务,共计提供了8次技术服务。

(六)做好了区域内环境噪声监测工作,完成了基础数据136个。

(七)完成局领导下达的其它监测任务。在今年的北湖区环境安全隐患大排查活动中对全区19家涉砷、涉镉、涉铅、涉六价铬的企业进行了采样分样,共获得有效数据162个、为我区的环境管理工作提供了有效而快速的支持。

在即将到来的2010年里,我站工作安排如下:

1、继续加强监测人员的业务培养,除本站自身的业务学习以外??人参加省、市组织的技术培训。

2、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文件及程序,做到每一台仪器都建立一个档案,包括仪器设备使用维修登记、仪器检定周期和在用仪器标志管理等工作,使在用仪器设备的合格率和完好率达到100%。提高监测报告的科学性、准确性、及时性,为环境管理提供快速高质量的数据。

环境监测实习心得篇(7)

关键词: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群;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046-02

农业环保类专业中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群是农业与环境科学的交叉,主要研究运用环境监测技术和有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防治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下面针对我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对农业环保类专业中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群建设的依据、思路、框架、建设条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课程群建设的依据

随着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环境相关理论与实践技术不断更新。作为农业环保类专业,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相比,存在很多劣势,需按照农科类环境专业在区域优势领域发展中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的人才需求,对《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实验》、《环境监测实习》、《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进行内容优化,突出农业环境污染、监测、评价与管理的相关理论与技术的系统教学,培养学生成为当前农业资源利用和农业环境污染监测与治理的复合型人才。

二、课程群建设的基本思路

1.明确课程群建设目的,依据课程间知识点、方法、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结合点,将理论和技能融合成一个面向问题和应用的知识空间,优化课程群教学内容。

课程群建设是以课程群为对象,对课程群相关内容进行整合设计,将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有效结合起来以提高教学效果。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群建设的目的是实现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农业环境监测与评价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因此,课程群建设瞄准专业定位,与行业现状和发展相适应进行长远规划,以本专业生态环境领域人才能力培养为中心,以课程群优化整合为重点,以改革课程及课程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主要内容,充分利用教学基本条件为保障,培养生态环境领域本科人才能力进行课程群建设。

2.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由浅入深,先基础再综合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随教学过程的推进而不断加深递进和拓展延伸,以整体、综合的科学思维方法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

以环境监测与评价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环境科学概论和环境监测基础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夯实学生基本能力把握,利用环境影响评价专业特色课激励学生提高应用素质能力,挖掘环境规划与将管理专业教育课内涵拓宽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体系,突出农业环境污染、监测、评价与管理体系的教学系统性,优化课程群教学模式。本课程群既有系统的理论研究内容,也有实践性强的实验内容,在教学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打破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移到注重培养学生基本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促进学生个性与才能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上来,建立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新课程体系,突出农业环境污染、监测、评价与管理体系的教学系统性。

3.突出课程群实践定位,通过调整实验和实习教学内容,优化实践体系,强化教学过程课程群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环境监测与评价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重在知识的应用与实践,故突出了课程群的实践定位,通过调整实验内容和优化实验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遵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走知识理解提出问题实际操作总结分析实习应用深化学习的路子。

4.以科研带教学,积极指导与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完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中指出: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合理的农林牧副渔复合生态体系。这突出了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在保护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地位,课程组老师依据地域特色和科研基础,积极指导与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研究与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三、课程群框架

农业环保类专业中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群是农业与环境科学的交叉,主要研究运用环境监测技术和有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防治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群以宏观层面的农业环境问题为出发点,强化“农业与环境监测”、“农业环境评价与管理”等基本理论,结合农业、环境科学、环境监测技术、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学和环境管理学相关知识,系统地打造以保障农业环境安全为核心的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群。教学组织上,加强主干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联结、递进与层级关系,减少重复与交叉的内容。课程群建设以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增加教学效率和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建设中的特色办学为目的,通过将相关的课程科学地整合,产生新的课程群,从而优化教学资源,实现课程建设的规模效应,强化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环境方面应用与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群包括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实验、环境监测实习、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规划与管理6门课程。环境科学概论课程和环境检测课程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是本专业的专业综合特色课,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是本专业的专业教育课,环境监测实验和环境监测实习课程是本专业的实践基础技能培养必修课。课程整合优化后,将系统优化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以基本技能为着力点,技术应用为主线,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实践教学,利用环境监测实验分成模块化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以知识为本位确定教学内容的做法,突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环境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系统性,建立以综合应用能力为本位确定教学内容结构的体系,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可靠的保障。

四、本专业课程群建设条件

石河子大学于2003年开设“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并列为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课程主要讲授大气、水体、土壤、噪声、固体废弃物、生物等主要污染物的监测分析技术方法,监测过程中的质量保证,以及环境监测技术发展趋势等内容。经过几年教学实践,已经积累形成了较完善的教学体系。2010年环境监测课程被评为校级一类课程。在该课程的推动下,教研室逐步加强和改革环境监测相关课程的建设。2011学年教研室教师所授本科生课程《生态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实验》、《环境监测实习》、《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概论》、《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资源环境研究法》被评为石河子大学优质课程。因此,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群建设可更好地优化教学资源,实现课程建设的规模效应,创办出颇具特色的农业环境教学。随着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环境相关理论与实践技术不断更新。

五、本专业课程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环境监测课程体系较健全,但环境科学概论、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均按照环境专业人才共性能力培养为主,农业环境污染、监测、评价与管理的相关理论还不够突出和系统,亟待课程系统整改,主要问题有:(1)教师对各课程内容及特点不够熟悉,课程之间知识点重复或脱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不配套,未与教学资源与条件有机结合,课程之间不能融会贯通,教学案例与实例启发性及与课程联系性不强。(2)课程组教师单打独斗,谈不上学生能力培养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学生由课程学习获得的能力系统连贯性不强,学期分散授课后教师仅强调本门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未融合课程体系的教学目标。(3)环境监测课程实验和实习内容虽然经过多次改革优化,但对学生仅注重实验及实习结果,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优化,不能突出学生个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综合能力提高。(4)学生创新能力仅依靠教师个人指导,没有发挥相关课程及课程组老师的指导优势,忽略了学科及教师优势的交叉性和互补性,局限了学生思维。

因此,本专业应针对环境领域共性职业能力(环境监测技术、环境评价方法)分析的课程群平台设计,课程群建设以“夯实基础―拓宽专业―创新提高”为主线,以“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必修课程作为课程群建设的理论支撑主体,以“环境监测实验”和“环境监测实习”为课程群建设的实践支撑主体,结合农业环境保护类专业环境监测与评价能力分析,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要求,选择相关课程,以“环境规划与管理”选修课程为专业方向拓展核心课,从而为基层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有助于学生能力培养和就业需求,实现岗位需求和能力培养、课程内容与人才培养、就业相结合。

参考文献:

[1]王开勇,张凤华,杨乐,等.高等环境教育的教学模式的探讨[J].石河子大学(高教研究),2007,19(6):20-2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