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产品与农副产品

农产品与农副产品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0 10:45:25

农产品与农副产品

农产品与农副产品篇(1)

__市是一个农产品生产大市。在全市106万人口中,农村人口占80%。20__年全市农业生产总额38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6.5%。粮食、水产、禽蛋、花木等产品在全国颇有影响。改革开放初期,我市的商标发展缓慢。据调查,1979年前,我市注册商标屈指可数。其中农副产品商标为“零”。到了20__年,全市商标发展步伐加快,一批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逐渐显现市场。什么“天绿华”蔬菜、“宝康”大米等,对全市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截至20__年底,全市已拥有农副产品注册商标51件,其中,省著名商标1件,扬州知名商标2件。

一、当前品牌农产品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品牌意识还不强,注册商标和使用量较低。__素有“鱼米之乡”、“花木之乡”之称。农产品资源丰富、覆盖面广、数量多。而现有农产品注册商标还不足全市注册商标总数的五分之一。一是不少产品尚未使用包装和商标,无法直接进入批发市场和超市。如武坚的大闸蟹、罗氏沼虾、谢桥的蔬菜,附加值低,无竞争力;二是部分有自己的商标未能正常使用,如小纪的“天碧春”蔬菜、吴桥的“鹅颈卜”萝卜等;三是有了较高知名度商标的产品,但停留在本地市场,并未发挥其知名度和美誉,亟等开拓大市场,如“农庄主”秧草、“宝康”大米等。

2、生产批量小,没有形成规模经营。目前,我市农产品生产经营呈现多、散、小等特点,规模经营的极少,大部分仍处于作坊式加工生产,工艺落后,设备陈旧、受产量和市场限制,没有形成现代规模,市场占有率低,缺乏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

3、科技含量不高,产品质量不稳定。当前,全市农产品加工还以鲜活“原料”产品和粗加工为主,加工链不长,大多产品无检测设备,无专职研发机构和技术人员,操作流程不规范,距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等标准尚有一定距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建品牌的进程。

4、广告宣传力度不大,公众认知程度不高。农产品企业由于受本身实力的影响,加上经营理念落后,怜惜投入,缺乏宣传,至今仍是“躲在深闺人未识”。如:嘶马拉豆腐、羊肉、武坚“莲湘”蔬菜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农产品,因缺少挖掘宣传,与消费者不识无缘、市场占有率极低。

二、加快农产品品牌发展的对策

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工程,需要建立政府领导、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长效机制,大力推进商标品牌战略实施,努力打响“__”品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1、注重商标宣传,增强品牌培育意识。充分运用电视、网络、报刊等现代媒体,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和生动活泼的实例,广泛宣传和推广普及商标注册的有关知识;调动创牌积极性,加强企业商标联络员的业务培育,指导帮助企业设计、申办和使用好注册商标,用品牌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农产品与农副产品篇(2)

关键词:电子商务;农副产品;电商模式;发展对策

所谓的农副产品是由农户通过农业生产所带来的副产品,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这五业的产品。其中黑龙江省野生薇菜蕨菜、五常大米、虎林椴树蜜、尚志红树莓、兴凯湖大白鱼等具有黑龙江省特色的农副产品享誉全国。

以前这些传统的农副产品通常是自产自销,没有自己的品牌。但是随着农户对互联网认识的加深,生产者意识到农副产品同样适合电商模式。因此,他们尝试以优良品质和实惠价格打入互联网的市场,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黑龙江省农副产品。

1 黑龙江省农副产品电商模式

1.1 农户+农副产品企业+物流

这种模式的企业中,有的是农副产品的生产企业也有的是农副产品的合作组织,也就是说,该模式面向的最终客户是农副产品企业、农副产品培育基地和合作组织。例如黑龙江省虎林市椴树蜜产品企业通过建立农副产品电商模式交易平台,进行电子商务交易活动。椴树蜜产品企业与消费者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交流,采蜜人与椴树蜜产品企业直接交流,了解黑龙江省椴树蜜产品互联网市场的信息。

该模式的主要消费者是黑龙江省的农副产品企业,黑龙江省农副产品企业通过网络收集黑龙江省农副产品大部分的网络市场信息,而后将需求和生产的相关订单送达给农副产品生产者。在物流配送方面,黑龙江省的农副产品企业主要通过两种物流配送方式:自营物流、第三方物流。其两者都拥有较快的物流速度。

1.2 农户+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物流

这种模式卖出的农副产品一部分是黑龙江省个体农户产出的,另一部分是黑龙江省小型合作组织产出的。互联网的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给了个体农户或小型合作组织电商模式的销售渠道,然后通过自己配送或第三方物流公司将自己采摘包装后的农副产品邮寄出去。例如消费者在平台下单黑龙江省兴凯湖大白鱼,由于兴凯湖有个人承包也有合作组织收购后向外销售,所以销售渠道不同,物流配的送方式也不同。

由于这种模式的供应链上游的产出者多为个体农户和小型合作组织,导致了其缺少了组织化和标准化。

1.3 农户+合作总社+物流

它是经由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合作总社,将黑龙江省的农副产品出售给消费者的一种农副产品电商模式。例如购买者在网络平台上查找与锁定有关黑龙江省合作社的大小兴安岭蓝莓的详细介绍和售卖信息,然后得到网络平台销售订单的种植农户,通过物流公司将自己采摘、分捡、包装后的天然新鲜的蓝莓邮寄给消费者。

2 黑龙江省农副产品电商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交易主体对电子商务发展的制约问题分析

2.1.1 消费者受传统购物观念的影响

不管是利用哪种电商模式来销售农副产品,都是想通过新的销售渠道来吸引消费者。然而利用电商模式销售黑龙江省农副产品低的原因是,很大一部分消费者深受“眼见为实”的传统购物方式的影响,其中鲜果类农副产品的购买最能体现出来,他们认为鲜果类的农副产品在超市和专卖店是看得到的,他们更放心看到的新鲜与品质,这就给黑龙江省农副产品电商模式的交易增加了很大程度的困难。

2.1.2 农户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缺乏足够信心

由于黑龙江省人口多,地域广,所以教育工作尚未完全普及,农村教育不言而喻,还相对落后。这也就导致了黑龙江省农户对网络缺少了解,对电子商务的作用与其产生价值的认识不够,对农副产品电商模式缺少足够的信心。另一方面,黑龙江省当地政府对农户开展农副产品电商模式的带领和相关政策的支持相差甚远,所以黑龙江省农户对于开展网络营销的意识不足。

2.2 农副产品电子商务规模化、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分析

2.2.1农村合作组织规模效应小

目前黑龙江省农副产品种植户成立合作社14家,合作社销售农副产品比例为35%,一个合作社平均入社会员数在7个左右,然而这平均的7个会员多为个体来进行家庭生产,这样的数字足够说明黑龙江省农副产品种植户加入合作社的比率极低、合作的规模也不大,所以说其在黑龙江省农副产品电子商务流通中难以扮演重要角色,功能与规模都有待完善。

2.2.2 生产及销售过程缺少标准化控制及品牌化认证

按照黑龙江省农副产品应执行无公害标准的规定,目前已通过绿色标准和有机标准认证的合作社及企业生产基地已经占了一定的比例。但同时,因为正规的黑龙江省农副产品生产成本较高,质量优等,在市场上比较其他地区的农副产品零售价略高一筹。由于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网络市场上出现了许多套用“绿色有机黑龙江省农副产品”包装的非黑龙江省的农副产品,它们以假乱真、滥竽充数,而消费者却辨别不出,毫不知情,这不仅影响正规黑龙江省农副产品市场的销售,还使黑龙江省农副产品的品牌形象也受到了损害。

2.3 交易平台存在的问题分析

2.3.1 交易平台交易对象单一、影响力较低

黑龙江省农副产品电子商务模式交易平台的交易对象以省内居多,省外的绝大部分也是黑龙江省的迁出者。因为地理位置的限制,相对落后的物流运输,使其他消费者选择放弃,所以交易对象单一。

当交易平台过了农副产品的上市期,交易平台就没有了交易的产生,平台闲置也无人浏览,导致平台影响力低。

2.3.2 政府职能未充分体现

黑龙江省农副产品作为东北区域特色农副产品,政府未能在其交易平台中充分体现出农业组织的职能作用,也是黑龙江省农副产品电商模式交易平台公信度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2.4 流通环境存在的问题分析

就目前黑龙江省农副产品种植及生产来进行分析,生产经营单位多为农户及小型合作组织,农副产品流通过程呈现分散放射型,对第三方物流依赖程度较高。农副产品生产的季节性、易腐性,使黑龙江省农副产品电商模式的流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约束。因为散射型物流运输的需求成本高,而农副产品的时效性对物流运输的仓储功能及运输功能也极高,因此,受限于物流配送,销售半径小,也成为黑龙江省农副产品市场化的难题。

3 黑龙江省农副产品电商模式的发展对策

3.1 大力推动农村电子商务的普及

3.1.1 宣传农副产品电子商务的成功案例

通过广播、电视、手机、报纸等媒体,使得网络销售的宣传得以增加,将企业推行电子商务的成功经验与农户共享,让农户通过宣传充分认识到电子商务的可能性、必要性和时代性,使黑龙江省农副产品电商模式从理念进入到实干阶段。

3.1.2 政府扶持农副产品电商模式的发展

黑龙江省农副产品电商模式发展的最大难题并不是技术,而是各级政府在政策上给予鼓励和资金上给予支持的问题。这是实施黑龙江省农副产品电商模式的首要因素,也是呼应农户开展电商模式的重要因素。农户欠缺应用农副产品电商模式的认知与能力,而合作组织开展农副产品电商模式也会面临诸多难题,因此,黑龙江省各级政府需要针对农副产品的电商模式制定一个有利的政策,并给予法律法规的保障。

3.2 加强特色农副产品的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

3.2.1 实施特色农副产品的标准化运作

黑龙江省各区、县农业部门应结合当地农业状况,与相关部门共同协作,在对黑龙江省农副产品生产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黑龙江省农副产品的生产、流通的标准化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黑龙江省区域特色的农副产品标准化运作机制,保证黑龙江省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2.2 开展特色农副产品的品牌化认证工作

按照“高效、生态、品牌”的农业标准化发展要求,注重黑龙江省农副产品产地认定和品牌意识,积极开展黑龙江省农副产品原产地认定、品牌认证工作。黑龙江省当地政府应当对进行了品牌申报和认证的农户及合作组织给予优惠,同时,建立黑龙江省农副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使品牌化认证进一步实施。

3.3 依托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开展电子商务

3.3.1 引导农户加入专业合作组织

黑龙江省种植生产农户分散,获取销售农副产品信息的成本较高,合作组织需要通过互联网实现地区小农户与网络大市场的相互连接,为黑龙江省农户提供最具价值与实效的互联网市场销售信息,为农户布局出标准化的生产,也为农户供给销售产品的推广以及互联网技术培训。其次,黑龙江省的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可以以自己建设的农副产品电商模式的网站为依托,黑龙江省农副产品的网络售卖信息、在网上与有意向的消费者进行交流沟通。

3.3.2 推进农户专业合作组织的规模化经营

鼓励发展黑龙江省农户经济合作组织,让专业合作组织寻找种植农户与其对应,或者种植农户自己寻求合适的合作组织,这样更有利于它们向具有特色化的机构组织转变。其次,可以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将专业合作组织扩大经营规模增加生产,从而使收益上升。另外,对于农户专业合作社在实施电商模式时加强能力建设的表现给予鼓励,为黑龙江省农副产品电商模式发展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

3.4 完善农副产品物流体系的建设

3.4.1 重视农副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

对于黑龙江省农副产品的冷链物流,黑龙江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高度重视这个物流运输的新兴板块。因为可以通过对冷链物流的扩大,实现其与黑龙江省农副产品的合作,为黑龙江省农副产品提供运输条件,使得物流专业化运作,黑龙江省农副产品的销售半径通过物流技术得以伸展,使农副产品的销售走进大市场。

3.4.2 引导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对黑龙江省特色农副产品在流通过程中要求较高的是物流配送的基础设施,这同时也是黑龙江省农副产品电商模式实施环节中的关键。因此,政府应加强培育和扩大第三方物流企业,发挥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优势。

4 结论

农产品与农副产品篇(3)

1 农副产品电子商务的制约因素

1.1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

近年,农村地区的信息网络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网络通讯设施建设仍不完善,尤其是农村最基层单元乡(镇)村的网络覆盖建设更为薄弱,建设投入严重不足,相关的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基本没有。就算是网络通讯设施建设比较良好的地区,由于资金、环境的限制,电脑价格不菲,上网费用也十分昂贵,农民很难长久支付高额费用,这些硬件条件的缺失直接影响了农民对电子商务的运用,制约了农村地区因特网的普及,致使农民信息闭塞,错过不少商机。

1.2 农民对电子商务的认识水平不高

农副产品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与维护,需要一批不仅精通网络技术,而且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专业人才。但一方面,由于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的落后,部分农户对网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电子商务观念滞后、商务意识淡薄,利用网络来从事商业活动少之又少。另一方面,由于不够重视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农村地区对农副产品电子商务的投人经费较少,宣传教育和人才培训不足,导致农民对电子商务的了解不深,难以将电子商务运用于农副产品。

1.3 缺少标准与品牌化意识

目前,由于农副产品生产环境的限制以及生产资料质量的影响,农村农副产品的标准还存在严重不足,一是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等方面缺乏相关技术标准,且标准化的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在这方面的意识薄弱。二是标准制定忽视了实际,缺少了与流通市场的联系。三是农副产品标准化的监测体系不健全,农副产品及其生产资料和生产环境的测量不精确。

1.4 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体系落后

物流配送是农副产品开展电子商务的关键,包括运输、存储、配送、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以及物流信息服务功能。但目前我国农副产品电子商务真正实现物流配送体系的极少,主要表现在:农副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滞后,服务薄弱;农副产品物流主体不成熟,组织化程度偏低主营业务附加值低;农副产品物流技术创新不足等,是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电子商务效率的发挥。

2 提高农副产品电子商务的对策

2.1 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

我国电子商务起步晚,各方面的条件都不完善。要发展农副产品电子商务,首先,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一是建立农村信息化财政预算,实行专款专用;二是针对农户积极投资信息化基础设施,进行适当的财政补贴,鼓励和推动农户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热情;三是形成农村信息化财政监管制度,确保财力用到实处。其次,要加强农业信息资源有效开发与利用。一方面,实现信息数字资源整合,对现有涉农信息数字资源进行充分共享,有效整合,综合区域涉农资源服务机构。另一方面,对农民生产,生活中急需信息数字资源进行归口管理,统一免费开放。最后,设立多样化信息服务模式。要利用计算机网络、电话网、电视网、广播网等各种载体和其他有效手段,高效快捷的把信息传递给千家万户。

2.2 加强培养农村电子商务人才

农副产品电子商务能不能在农村地区发展起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对于电子商务的了解、应用。因此,要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首先,提高农民信息素质。一是通过短期培训、专业技能培训等方式教授农民知识,让农民掌握信息技术;二是鼓励和支持农民、村干部外出参观、学习,使他们开阔视野,并提高业务水平;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农副产品电子商务的意识。其次,大力引进人才。要加大信息化人才的引进力度,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2.3 加快农副产品标准化、品牌化生产

由于农业市场的对外开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质量和品牌也成为农副产品竞争的主要方式。因此,在开展电子商务的时候,必须要保证农副产品的品质。首先,加强标准化控制。一是生产过程标准化。强化农产品从源头到加工的全过程质量认证,改善农副产品质量检测手段,针对生产、加工、销售中的薄弱环节和特定区域,定期进行监测。二是健全完善标准体系。根据生产要求,不断修正和完善不适应当前农副产品生产需求的标准,使农副产品生产经营的各环节都有相应的标准可依,为农副产品标准化生产提供有力的支撑。其次,实行品牌化管理。一是坚持走品牌兴农之路。按照“企业为主、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的原则,着力推进产业化,鼓励、支持企业及有关组织注册商标,培育农业品牌经营主体,创建品牌农产品。二是依法保护农副产品注册商标,全面提升农副产品档次。

农产品与农副产品篇(4)

农副产品物流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科技、创新和资源整合为手段,以满足消费需求为目的,以提升农产品整体发展水平为目标,在农业生产取得农产品之后,继续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产地到消费者手中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和反向流动及储存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

我国农副产品物流的发展现状

根据我国农业的发展特点及农副产品物流的特点,我国农副成品物流的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农副产品物流成本高。多数农副产品具有易损易腐性,本身对物流要求比较高,而我国农副产品物流起步晚、信息化建设。落后、产业化水平偏低、生产加工地分散、需求地区广泛,这些因素使得农副产品物流风险较高,尤其在大宗农副产品集散时和农副产品物流供应链的运作上,高风险造成了高成本。

农副产品物流渠道不畅造成的高损耗。首先,大宗农副产品的流通一般都会经过几个主要环节:生产者――产地市场――产地集中商――销地分销中心――零售商――消费者。在这样的农副产品的供应链上,占绝大多数的是未经过任何加工的初级产品即生鲜产品,而如此多的流通环节,必然使得生鲜农产品的流通时间长、效率低,再加上农产品的物流设施设备的落后,会给农副产品在物流环节过程中造成较大的损失。其次,当农副产品季节性大量产出时,由于过多的物流环节甚至是交通基础状况的薄弱及运力的不足和流通加工的欠缺,使得农产品的损耗率更高。据有关部门统计,广东每年因水果、蔬菜等鲜活商品腐烂造成的损失达7.5亿元。

农副产品物流的信息技术、设施设备落后。当前,农副产品物流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足,主要表现为农副产品的信息网络建设落后、标准化程度较低,使得农副产品在短时间难以及时调配,造成产销不均衡、损失较大。由于农副产品的保鲜期短、物流环节多,这对农副产品的保鲜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保鲜技术恰恰是我国农副产品物流的短板,这又会造成农副产品在物流环节的损失。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左右,也就是说超过1/4的农副产品在物流环节中被消耗掉了。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

农副产品物流市场缺乏统一规范。当前农副产品的集散主要依托的是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但是各地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之间缺乏统筹规划,部分存在着重复建设的问题。同时,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缺乏统一的管理规范,对经营主体的监管不到位,对准入的农副产品标准质量没有统一要求,造成各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存在混乱无序的状态。

我国农副产品物流发展趋势

农副产品物流企业规模逐渐壮大且日益规范。随着国家对农副产品物流的重视程度的加深,构建健全的农副产品物流体系成为各级地方政府的一项重点工作,鼓励农副产品物流发展的政策措施逐步出台,促进了农副产品物流体系及农副产品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合理规划、统筹发展。当前,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比较分散不说,且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同时采用的技术不高和信息资源的落后使得农副产品的产业化进程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副产品的生产效率、供应的稳定性及消费结构的合理性。为了保障农副产品的生产质量及供应效率,鼓励农副产品物流企业做大做强成为必然途径,这也有利于先进技术的使用和现代化的信息网络的构建。

创建规范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各级地方政府应该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规范管理的原则,制定完善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方案。首先,在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布局上要本着物流畅通的首要原则,建设能够连接城乡、交通便利的、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其次,要加强对批发市场的规范管理,鼓励批发市场的交易主体向公司制转变,以提高农副产品物流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推进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应用和农副产品物流标准化、信息化、国际化、产业化的发展。

构建完善的农副产品物流体系。各个地区的消费者对农副产品的需求结构、需求等级、需求数量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在满足消费多样化需求的同时,还要保证农副产品的新鲜,这需要构建完善的农副产品物流体系。而这一切必须依靠农副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实现,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选择交通便利、连接物流节点的区域来建立物流中心或者物流园区,使其成为综合性农副产品物流集散基地,从而将农副产品的批发、流通加工、配送有效结合起来,使得规范化、现代化的农副产品物流体系得以建成。

构建以信息化为支撑的农副产品物流体系

“互联网+”的模式正在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农副产品的发展必然也会与时俱进,因而采取“互联网+农副产品物流”的模式来发展是未来农副产品发展的必然趋势。简单来说,就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资源整合效用,增强各地农副产品的连通性,构建农副产品价值链,缩短农副产品流通过程中的中间环节,节省中间费用,而这正是目前农副产品物流所欠缺的。具体实施,可建立农副产品供应链信息平台,形成一站式的农副产品供应,为多种销售农副产品的店面提供供应服务。然而,由于农副产品物流本身信息化比较落后,不同区域可根据自身区域的农副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分阶段分步骤地逐步实现这个目标。

创新农副产品物流运行模式,构建同城配送体系。和国外农产品物流先进的国家相比,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目前仍是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最重要的环节,应在批发市场规范化之后考虑逐步加强超市化和连锁经营化。可借鉴美国、欧盟等国家的农超对接经验,缩短农副产品的流通环节,研究如何提供高效的农副产品城市配送体系。

各区域根据自身的农副产品物流情况,建立共享机制,整合城市配送车辆实现共同配送,配套农副产品物流通信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并逐步升级建设成为城市农副产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成功能完备、设施先进、运营合理的同城物流配送体系。

更新观念,引进先进物流技术。构建农副产品物流体系,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整合信息系统,推进区域的农业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电子商务验证体系、网上支付系统和配送管理系统,促进信息资源共享,运用新技术手段降低物流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数据仓库平台,来支撑物流信息系统和决策系统。同时,可通过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来加强信息机构的网络化建设,通过客户和供应商的信息共享,增加农副产品供应链的信息覆盖率,实时掌握供应链信息。尽快建立起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运输技术、配送技术、装卸搬运技术、自动化仓储技术、库存控制技术、包装技术等专业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物流技术装备,对农副产品的发展来说也是十分必要的。

推进农副产品的产业链发展,实现产销一体化。相较于农产品来说,农副产品经过加工增值和综合利用,不仅能够减少在物流环节的损失、延长储存时间,而且在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的同时,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农副产品多样性的需求。例如,对粮食的深加工和精加工、蔬菜的精加工、畜牧产品的加工等,都是为了满足不同消费者对农副产品的不同需求。因此,农副产品物流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农副产品的流通加工。

农产品与农副产品篇(5)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商贸;人才特征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专项课题《新农村建设中商贸经营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的部分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XJK08BJD001;主持人:彭建国)

中图分类号:C96文献标识码:A

一、涉农商贸人才的特征

(一)涉农商贸人才的概念。涉农商贸人才是指在各类农副产品生产、经营企业或各类农副产品流通中介组织从事农副产品的采购、储运、销售与销售、信息传递、服务等经营活动,以及独立从事农副产品经营或中介活动的个人。他们是农副产品流通的主要促进力量和承担者,是保证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高效运转的中坚力量。

(二)涉农商贸人才的主要特征

1、应用性。涉农商贸人才是工作于各类农副产品生产、经营企业或各类农副产品流通中介组织管理和服务一线的、从事实践操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优秀的实践动手能力是岗位对涉农商贸人员的最首要要求。因此,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也成为了涉农商贸人员的最主要特征。

2、人文性。商贸经营类专业从业人员提供的主要产品是服务而非实物。服务产品所具有的无形性、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离性、不可贮存性、质量测评的复杂性等特性,不仅使与消费者直接发生联系的从业人员成为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而且使商贸经营类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个人修养等因素对于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高更具有决定性意义,也使商贸经营类专业工作岗位对其从业人员具有比其他工作岗位更强的人文性要求。

3、复合性。涉农商贸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无论从事农副产品的采购、储运、销售还是信息中介活动,都应该拥有足够的商务和农副产品两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这种复合型特征,绝不意味着是一堆现有商务知识和农副产品商品知识的随意组合,而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他们应当掌握现代商务知识与技能,并在深入了解农副产品商品知识和流通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商务组织、管理和业务方式,来对传统的农副产品商务运作体系进行改造,以提高农副产品流通服务体系的效率。

4、多元化。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所涉及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和农副产品流通中介组织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形式多样。各类企业、组织都有着自身的特殊性,随着类型、地域、规模等的不同,企业、组织对涉农商贸人才的层次、类型以及知识能力结构要求也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不能简单地将涉农商贸人才归为某一个类型或某一个层次;相反,必须充分认识到涉农商贸人才在类型和层次上的多元化特征。

5、通识性。工科、农科等专业人员强调通过个人专业技术和技能直接生产有形产品,工作内容相对固定,主要强调的是知识和能力的专业化水平;而商贸经营类专业人员是通过专业服务,与各种类型的消费者直接打交道,工作内容具有极大的灵活性,除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和技能以外,合作能力、沟通能力、承受挫折和应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情感、态度等更是其取得良好工作成果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所以,这些能力和素质已成为各类型、各层次涉农商贸经营人才的通识要求。

6、热爱农村。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就行业景气度、个人收入与社会地位而言,与“农”有关的行业、企业与其他行业、企业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一个不热爱农村的人,是很难以服务农副产品流通为己任,花大力气了解农副产品流通市场、掌握农副产品流通知识与技能的,也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涉农商贸经营从业人员。

二、涉农商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析――以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农产品经纪与专业为例

(一)农产品经纪与专业的培养目标。农产品经纪与专业旨在为农村现代流通服务领域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农产品经营及销售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创业能力,能在各类农副产品生产、经营企业从事农产品收购、储运、销售以及销售、信息传递、服务等工作,适应现代农产品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毕业生主要面向各类农副产品生产、经营企业,从事农产品市场调研、市场开发、信息传递、收购、储运、销售及等工作。其主要业务工作范围是:从事农产品市场调研、信息传递等市场咨询工作;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市场开发、管理、维护等营销管理工作;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储存、运输管理工作;从事农产品收购工作;从事农产品销售工作。

(二)企业对农产品供销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调查主要以问卷的方式进行,问卷设计参阅了杨群祥(2004)对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的调查项目。被调查企业共涉及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和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45家,回收有效问卷218份。问卷设计采用Likert五点量表设计,从“很不重要”到“很重要”分别给予1~5分。(表1)从表1可知,企业最为看重的知识(平均分超过4分的项目)主要集中在市场营销(推销与谈判、现代市场营销、市场调查)、商品知识(农产品鉴别与等级评定、农产品质量标准、农产品生产与加工)、法律法规与物流管理等四个方面。

有关职业能力要求的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表2)从表2可知,企业最为看重的职业技能(平均分超过4分的项目)主要集中在营销能力(商务谈判、拟定合同、信息收集、营销策划)、商品质量鉴别与管理能力(农产品鉴别与等级评定、农产品质量管理、农产品分析检验)、沟通协作能力(口头表达与文字写作、沟通与协作)、储运操作能力(农产品储存运输)与网络应用能力(计算机操作)等五个方面。

有关素质要求的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表3)从表3可知,企业最为看重的素质(平均分超过4分的项目)主要集中在职业道德(服从管理,忠诚于公司;吃苦耐劳的精神;诚实守信)、道德素质(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文化素质(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解决实际问题)等三个方面。

(三)农产品经纪与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1、知识结构。根据调研结果并结合各方面的要求,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的农产品经纪与专业形成了以公共基础知识为前提,以专业知识为重心,以专业扩展知识为辅翼的应用性知识结构。其中,公共基础知识是高职涉农商贸类专业人才必备的基本知识,分为思想政治、人文素质与科技基础三个方面。主要包括“思政”概论、“思政”基础、大学语文、大学英语、经济数学、经济学基础、大学体育、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等课程。

专业知识是从事专业工作所应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分为商品知识、经营法规、市场营销、期货交易、物流管理与交易核算等六个方面。主要包括农业概论、经济地理、农产品商品学、农产品市场准入与安全标准、经纪法律法规、农产品信息采集与分析、农产品推销与谈判、农产品经纪理论与实务、农产品品牌策划、农产品物流管理实务、期货交易实务与会计基础知识等课程。

专业扩展知识是高职涉农商贸类专业人才提高其后续发展能力所必须具备的多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分为经营与管理两个方面。主要包括公共关系、会展策划、农产品国际贸易实务、农村经济管理、企业管理等课程。

2、能力结构。根据调研结果,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农产品经纪与专业构建了以沟通协作能力与网络应用能力为基础、以营销能力和商品质量鉴别与管理能力为核心、以储运操作能力与企业管理能力为补充的专业能力结构体系。其中,沟通协作能力是高职商贸类专业人才从事任何岗位工作均需要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分为口头表达与文字写作、沟通与协作等两个方面,其培养主要通过大学语文、个人团队管理、演讲与口才、农产品推销与谈判、农产品推销与谈判实训等课程实现。

网络应用能力是现代商贸类专业人才从事信息收集与分析、信息、网上贸易等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其培养主要通过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实训、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实训、农产品信息采集与分析实训、期货交易实务等课程实现。

营销能力是高职农产品经纪与专业毕业生从事未来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核心专业能力,分为市场信息采集与分析、商务谈判、产品销售、合作拟定、交易核算、期货交易、会展与品牌策划等七个方面。其营销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农产品信息采集与分析、农产品信息采集与分析实训、农产品推销与谈判、农产品推销与谈判实训、农产品经纪理论与实务、期货交易实务、农产品品牌策划、品牌策划实训、会展策划、会计基础知识、农产品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实现。

商品质量鉴别与管理能力是高职农产品经纪与专业毕业生从事未来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又一核心专业能力,分为质量鉴定与等级评定、质量管理两个方面。其培养主要通过农产品商品学、农产品商品学实训、茶叶商品学、棉花商品学、食用菌商品学、湘莲商品学、经纪法律法规、经济地理、农产品经纪理论与实务等课程实现。

储运操作能力的掌握有助于农产品经纪与人员降低农产品在储运过程中的损耗,提高供货的及时性,从而极大地提升企业的利润空间和竞争能力。其培养主要通过农产品物流管理实务、ERP综合实训等课程实现。

企业管理能力的具备不仅能使农产品经纪与专业毕业生更好地理解其本职工作岗位与企业其他部门、工作岗位的关系,使毕业生具备全局观念,也能为将来参与企业的管理做储备。其培养主要通过企业管理、公共关系、沙盘实训等课程实现。

3、素质结构。根据调研结果,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农产品经纪与专业构建了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以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培养为两翼的素质培养体系。其中,职业素质的培养旨在使毕业生具有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和团队精神,自觉遵守企业行为规范,善于处理职守与变通、竞争与协作的关系。主要通过就业指导、心理素质教育、毕业教育、毕业实习等课程实现。

道德素质的培养旨在使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熟悉并自觉维护与本职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通过思政概论、思政基础、“两课”假期社会实践、时势政治、经纪法律法规、入学教育与军训、农产品经纪理论与实务等课程来实现。

文化素质的培养旨在使毕业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具有行业眼光、知觉能力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具备钻研新领域知识的智力和打破思维定势发明革新的创造能力,具备较强的再学习能力。主要通过大学语文、计算机应用、大学体育、经济数学、经济学基础、农村经济管理、供销合作经济等课程来实现。

(作者单位: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农产品与农副产品篇(6)

[关键词] 农副产品安全 治理 法治

[中图分类号] S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10-0107-02

农副产品安全是国家稳定的基础。当代社会发展迅速,于此相伴随的是农副产品安全问题的大量涌现,同时政府缺陷、市场失灵越发凸显,社会秩序与社会控制面临挑战。二十世纪后期,以“结社革命”[1]为代表的多元化的社会力量崛起并参与到社会事务当中,与这一现象相伴随的是是治理理论的兴起,旨在为破解政府缺陷、市场失灵和解释社会组织崛起提供强有力的分析工具,进一步助推着治理浪潮。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转型进入深水区,农副产品安全问题激增且内容复杂,对社会管理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迫切要求社会控制模式的调整升级,农副产品安全从管理迈向治理,从而积极回应社会诉求的战略转型。

1 农副产品安全与治理

1.1 农副产品安全

《农副产品安全法》中农副产品安全指农副产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农副产品安全的概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数量安全,也就是食物的种类数量能否满足民众的基本需求,第二层面是质量安全,也就是农副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能否对人造成损害,第三层面发展安全,就是人们对食物的科学认识、营养、消费观念能否支撑社会的发展。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农副产品安全的主要任务以及基本模式也会不同。当下农副产品安全三个层面同时爆发和社会管理模式的功能局限性之间的紧张关系及其不断加剧,过去我们讲监管,现在我们提治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词汇的转化,而是我国为了适应时代要求而进行的自我改革与创新。2011年2月19号“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农副产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是当前社会管理的重点工作之一。”以前我国政府一直把农副产品安全的监管当做市场管理的职能之一,这句话以后范式开始转变。2013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农副产品安全委员会主任在北京主持召开国务院农副产品安全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说“把创造安全公平法治市场环境,作为政府转变职能的重要考量。”2013年12月23日至24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说“我们党在中国执政,要是连个农副产品安全都做不好,还长期做不好的话,有人就会提出够不够格的问题。”??能不能在农副产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这是中国社会必须由管理迈向治理的根本原因所在,也是法治社会建设的现实背景和基本主题。

1.2 治理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表明中国进入了国家治理的新时代

1.2.1 治理的中心思想

二次大战后,治理理论萌芽,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迅速成为社会科学的高频范式,治理理论以对政府失灵和“国家中心”的批评作为其理论出发点,强调在当代社会,“国家―市场”与“国家―社会”的阶层关系在“全球化”与“民主化”演变中转变为多层次与多中心的互动网络关系。它主要是致力于探索民间力量、个体力量崛起及其引发的国家和社会事务组织和运行方式变化,以及国家角色和政府职能的更张,一种多元、多中心、多向度及层次交迭的复杂权力系统就此浮现,并成为治理理论的基本特质。

1.2.2 治理的基本特征

治理理论的代表人物鲍勃・杰索普指出,治理一词于上世纪末期“在许多语境中大行其道,以至成为可以指涉任何事物的毫无意义的时髦词语”,关于治理有相当多的研究成果,总结起来不下于几十种,其中社会治理侧重于社会控制体系的治理,即政府与民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1.2.3 农副产品安全治理的价值和目标 2013年12月23日至24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农副产品安全治理的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 “民以食为天”,民生问题是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前提和基础。当前社会领域的矛盾和问题主要集中在民生领域,实证调研表明,我国类农副产品安全问题扎堆,无法、无良、无知并存,农副产品安全社会关注度高,一旦出问题,很容易引起公众恐慌,甚至酿成;农副产品安全风险愈来愈具有系统性和全局性特征,已不再简单关乎技术或产业,而是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直接关涉人的生存和发展。解决民生问题,回应民众期待是从本源上治理社会、化解矛盾的治本之策。所以强调“我们党在中国执政,要是连个农副产品安全都做不好,还长期做不好的话,有人就会提出够不够格的问题。”

农副产品安全治理的核心目标是治理有效 治理的兴起本身就是为了回应行政低效和市场失灵,因此治理必然是建立在治理的有效性上,农副产品安全治理有效性的包括多维时空要求:政府的监管部门、市场的生产者与经营者、广大的消费者;生态环境,土壤、水等污染问题严重; 简政放权,生产经营主体的数量呈现井喷的态势 ;商业模式呈现多样化,传统的商业模式、第三方餐饮平台、海外代购等 ;由于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的经济呈现下行趋势,企业生存压力影响企业的质量意识等等。而治理有效不是指对具体问题的搞定摆平,它更重视长期效应和关联效应。治理要求超越当下有效但长期有害的短视和“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窄视,因此有效的农副产品安全治理是厘清政府该做什么,市场适合做什么,社会能做什么;弄清楚农副产品安全问题的根本结症,寻找到恰当解决的切入点,筛选出最适合解决问题的主体及方案,以最小负面影响的手段来化解问题,并构建此类问题解决的长效机制。

2 农副产品安全

治理对法治的依赖,法治不仅是一种制度设计和运行机制,更是一种秩序和生活方式,它虽然没有一个固定的统一模式,然而“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却是法治的根本特点。

2.1 透过法治保证农副产品安全治理体系内在协调

在农副产品安全治理体系中,管理与被管理、监管与被监管都要遵守规则和制度,制度是社会整合的基本路径,各领域各层次间的互动都有各自的规则支撑。

2.2 透过法治稳定市场主体间的预期

农副产品安全治理构建出的多元中心、多向度立体的、层次交迭的社会共治网络关系,对市场经济的秩序和市场主体的行为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它突出表现在对市场主体行动可预期性产生的冲击;多主体参与的治理活动将人们之间的关系与互动大大复杂化,随之导致预期的复杂化。治理的参与者既要预见到自身行动的结果,也要预见到他人的选择空间与行动方案。或者说,只要更好地预见到后者,才能更准确地预见到前者。而治理系统的复杂性、实时变动性与成员间的高频互动,使主体往往难以预见自身行为的结果与目标的契合度,因此可能使社会主体的活跃度大打折扣,治理效果因此受到影响。

3 在法治框架内推进农副产品安全治理

良性运转 农副产品是否安全,终究落实到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的行为,治理能力的高低,取决于手段能否有效规范农副产品领域行为。因此要实现农副产品安全治理的良性运转,除了要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以外,还要提升一些方面的能力,才能实现其现代化的治理。

3.1 在意识形态上培育社会共识和合法性认同

应当说,在意识形态上的多元化是一种自由和进步的表现,也是一种发展趋势,但“可怕的是一个社会没有一个主流意识形态”“各社会群体会显得极其自私”。而在当今网络时代消除思想观念的价值撕裂,培育社会共识和合法性认同显的格外重要和紧迫,一方面可以化解不同思想观念的冲突,整合不同价值利益诉求而形成“重叠性共识”促进多元社会中的认同机制与力量的形成,进而确保公权力统治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另一方面。也能够真正建立起符合法治国家建设及运行需要的价值观体系和公认的法治理念,为人们的日常行为提供必要的价值指引、正当性评价和合法性论证,从而建立起扎根社会生活的法治精神、法治信念和普遍有效的发展秩序[2]。

3.2 在管理上实现政府、社会、市场之间的对流循环,准确定位

主席强调:“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新一轮的农副产品安全的全面深化改革中就不能再是某些监管部门的“击鼓传花”“顺水推舟”式的修修补补,而是必须进行实质性的全面深度变革,纵观过去农副产品安全各种问题扎堆的不良状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政府监管处罚乏力、官民互动渠道不畅,这就使市场需求与社会诉求之间出现了严重的断裂和壁垒,真实的民情民意难以正常上达,政策的制定和输出也难以获得有效认同,监管与市场离心性的错位运行就难以避免了,甚至出现政府不断管控而农副产品安全问题日渐失控的尴尬悖反局面。因此,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建立政府与社会、市场之间民主开放、对流循环的体制与机制,准确定位,进而实现社会对政府和市场的实质性监督和法治化控制。

3.3 在行为上提升公民能力,形成社会共治

在传统中国,没有社会自主性、社会治理和公众参与,社会成员更多是一种百姓身份,其角色功能在于对皇权和礼序的认同和服从。而在现代社会中、在法治国家中,公民是社会成员的主导角色。公民不是一种政治定位,而是一种法律定位,它不是一种整体性的角色,而是一种个体性角色,因而,能够以权利义务要求、法治信念和公民精神来积极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而在日常生活中也是能够守法经营、合理逐利、诚信相处的,这不仅是公民身份的法律信念,也是公民伦理的基本要求。因此在法治的今天,我们要着力培育社会自主性和社会治理,形成农副产品安全的社会共治,让每个人都能通过国家和社会的互动对流机制与渠道,成为民主和法治的实际参与者、推进者、建设者和受益者,并形成必要的民主精神、公共理性、公民责任和社会担当,这样农副产品安全的社会共治才能更好的成为生活现实。以“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为框架和方法的科学法治观的迈向农副产品安全治理的必然诉求。

参考文献

[1]孙迎春译.网络化治理---公共部门的新形态[M].2008.

农产品与农副产品篇(7)

(锦州市小东种畜场,辽宁 黑山 121404)

【摘要】我国农副产品经济发展中,基于养羊业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找到解决对策,推广先进科学技术,以提升农副产品养羊效益,改善农民经济收入,提高农副产品养羊的高效性,拓展养羊规模性,促进农副产品养羊的规范化与现代化发展。本文基于辽宁省农副产品养羊实情,探讨农副产品养羊中存在的问题,并为之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 问题;农副产品;养羊;对策

0 引言

20世纪20~50年代,世界绵羊业以产毛为主,着重生产60~64支纱的细毛。进入60年代,由于合成纤维产量迅速增长和毛纺工艺技术的提高,在世界养羊生产中,羊毛尤其细羊毛(60~64支纱)的需求量下降,使单纯的毛用养羊业受到了冲击,羊毛产量和销售一直徘徊不前。我国养羊业虽取得一些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农副产品养羊长期受小农经济观念束缚,导致养羊产品中的经营意识淡薄,导致实际的养羊生产经济效益低,不利于农副产品经济的提高,不满足当前养羊产业经济发展需求。以下对此做具体介绍。

1 浅析农副产品养羊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良种管理

良种化程度不高我国的绵羊还有一半以上是未经改良的土种羊,这些羊产毛量低,毛品质差,不适应纺织工业发展的要求。我国的山羊除少数具有一定特色的优良地方品种外,绝大多数是土种羊,生长慢,体格小,没有专一的生产方向,亟待改良提高。

1.2 经营销售困乏

经营管理落后我国的养羊业基本上是以农牧民个体经营为主,羊群规模小,依靠天然草场放牧,伺养管理粗放,生产周期长,商品率低,经济效益不高[1]。养羊业产品加工、销售体制不健全产品的加工和销售仍然处在一种脱节的状态,广大农牧民生产的毛、肉、奶、皮等产品,基本上都是以原料的形式在市场上销售,未进行任何加工处理,或仅作简单粗加工。而且销售渠道极不稳定,经常出现市场疲软,农牧民手中的羊产品卖不出去,或因价格偏低,影响了农牧民的养羊积极性。

1.3 缺乏养羊安全技术

在农副产品养羊中,基于草场建设,跟不上养羊业发展天然草场利用不合理,羊群营养供给不平衡,生长缓慢,病、死率较高。养羊在饲养过程中容易产生病死问题,在羊舍选址,羊舍清洁等各个方面,还应该加强管理,才能做好养羊工作[2]。很多养羊饲料中,由于缺乏羊成长的必需营养元素,容易导致羊体内缺乏各种维生素与微量元素,降低羊的体质,爱生病,还会影响到羊的生育功能。养羊的规模偏小,没有对羊群进行现代化、卫生化管理,还会导致羊免疫力降低,从而是养羊的生产能力下降。

2 改进农副产品养羊对策的意义

针对辽宁省农副产品养羊问题,改进养羊对策,优化解决方案,实现舍饲养羊,具有很大的现实性意义,有利于先进技术推广,有利于生产管理水平的提升,加快资源优势转换步伐,可以保护了草地、林地,实现农副产品养羊的高效性、规模性,还可以使养羊业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2.1 加强优良羊的饲养管理

在农副产品养羊中,针对现有进口肉羊,基于萨福克、夏洛来、多赛特等优良品种的养,应该强化其优良品种羊的管理工作,供给给羊优质的牧草,并且喂羊饲用全价混合料,确保养羊中草料的种类多样,同时还要有青贮、青干草,确保羊的品种精良。3~4月的龄羔羊饲养管理之中,可以对其采用每日喂全价精料的方式,结合0.5~1.0kg全价精料、1.0~1.5kg的青干草以及选定的碱化饲料,在每天的上午、中午、下午分3次饲喂[3]。根据羊的生长发育情况以及采食情况,可以每隔15天调整1次饲料的喂量。并且,农副产品养羊中,还可以在养羊中充分利用住户房前、屋后的荒地,每天能够驱羊运动两个小时以上,确保可以保证羊的体质健壮,加强品种改良,有效地提高本地山羊的经济效益。

2.2 做好安全防疫工作

农副产品养羊中,可以在当地养羊比较集中的区域,集中的建立畜牧兽医站,并且有效恢复农副产品生产中的羊人工授精网,可以由政府组织建立养羊技术站,向养殖户推广先进的技术。农副产品养羊中,为防止羊发生传染病,按照每年免疫计划预防接种。在对羊群的接种免疫中,为避免羊群有传染病,应该根据羊群的健康情况,对羊群进行接种,并且切忌药不对症,盲目接种。加强观察羊群健康状态,通过大致判断健康情况,以降低羊群疾病的发生。

2.3 科学化养羊

在农副产品养羊之中,能够科学养羊。在羊舍建造时,应考虑羊舍的地理位置,根据羊的生活习性需求,建造冬暖夏凉的羊舍,充分满足根据羊的生活习性需求。羊舍面积选择,减小羊群密度,要以羊能够自由活动为基础,保证通风良好。保持羊舍内环境清洁,每天清洁羊群粪便,集中作为肥料使用,并且可以在羊舍内喷洒稀释溶液消毒。

2.4 提升经济效益

养羊产业发展中,应该强化其经济效益,不仅要确保羊群质量得到提升,同时也要拓宽养羊渠道,开展与养羊产业集合的经营模式,实现传统养羊经济的转化。同样,在养羊产品中,拓宽其羊产品的经营渠道,提高农户养羊收入。可以在农副产品养羊中,发展养羊与乳制品经济的联系,实现从养羊农户到乳制品企业的结合,不仅可以提升养羊产品发展的实力,也可以提高其持续性发展内涵,提高农副产品养羊效益。

2.5 合理安排养羊生产

羊肉价格一般在9~11月份较低,羊价格也随之降低,此时收购进行育肥,在次年4~7月份屠宰出售,此时羊肉价格较高,与最低时羊肉价格之差在每公斤4~8元,羊价格也随之上涨,养羊可取得较好效益。最好在秋天收购体格健壮的羊,不要收购瘦、弱、老及怀孕的母羊,次年春夏出售育肥羊,能在育肥中发挥个体优势,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2.6 降低饲养费用

充分利用家里的麦秸等秸秆制成氨化饲料或青贮饲料等,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在夏秋饲草丰盛时可以不补饲或少补,延长放牧时间,尽量让羊吃饱,冬春则以补饲为主,应当提倡科学配制饲料,饲喂全价料。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农副产品养羊中,应该优化管理手段,针对养羊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找到解决对策,提高农副产品养羊技术安全管理手段,实现养羊产品的现代化管理,转换传统养羊方式,科学喂养、优化管理,提升农副产品养羊的经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大柱,奇凤山,邢旗,等.舍饲羊饲喂加工柠条的试验[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2(6):313.

[2]唐万明,格格日乐.我国肉羊生产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4(2):89-91.

[3]马军,谢小强.夏季肉羊舍饲技术要点[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10):188.

[4]戎志梅.发展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生物化学工业要慎重[J].化工进展,1989,2:49-51+37.

[5]迟俊杰.舍饲对羊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