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城乡规划的概念

城乡规划的概念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0 10:45:26

城乡规划的概念

城乡规划的概念篇(1)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保护措施;景观结构;功能

前言

城市边缘区兼具城市和农村的双重特点,是接近城市并具有部分城市特征的农村地带,在其他领域也称“城乡结合部”,城市边缘区具有人口密度低,缺少市政规划指引,具有较高的发展空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边缘区出现了界限模糊、管理混乱和规划难度大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制约城市化进程的巨大障碍。城市规划工作应该充分利用城市边缘区的发展空间,从城市边缘区的特点出发,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实现城市边缘区各项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城市边缘区的迅速发展。在城市边缘区规划乡村景观是振兴城市边缘区经济和社会的一个方式,可以利用城市边缘区的双重属性,实现城乡的共同发展。城市规划工作者应该提高对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规划工作的重视程度,通过总结和积累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规划的经验,明确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相关的概念,在科学地综合分析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特点的前提下,找到城市边缘区进行乡村景观规划的要点,在保护和整治城市边缘区各项资源的基础上挖掘城市边缘区的潜力,以有效的措施和科学的规划实现城市边缘区的加速发展。

1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的基本概念

1.1城市边缘区的概念

城市边缘区在地理上是指城市与广大周边乡村相连接的部位;在形式上城市边缘区是指城乡要素在一定区域内出现了逐渐过渡、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区域;在功能上城市边缘区是指城市和农村功能相互交叉、互补强烈的中间地带。城市边缘区具有生产功能、服务功能、缓冲功能、生态功能和旅游功能。城市边缘区域内非农业活动与农业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了复杂的、动态的区域形式。

1.2乡村景观的概念

乡村景观具有明显的田园特征,土地利用粗放和人口密度较小是基本的特点,受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比较大,是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和生活所形成的人文景观,一般来说一部分自然景观也属于乡村景观。

1.3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的概念

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是指距离城市较近的乡村聚落景观、自然景观和农业景观共同构成的景观综合体,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统一,是一种极具开发和利用价值的资源,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的自然属性较高,是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突出强调的是乡村特有的田园文化和田园生活。

2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的特点

2.1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具有多样性

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是自然景观、人工景观和生态景观的有机融合,既有商业金融、居民点、工业及矿产和道路等人工景观,又有森林、河流、农田、果园和草地等自然和农田风光,具有丰富的景观类型。

2.2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具有功能性

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可以提供农产品,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还具有社会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还对城市环境具有保护和净化的作用。

2.4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边缘效应明显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景观、乡村景观、农田景观、自然景观之间物质和能量流动频繁交换的地区,表现出很强的边缘效应,是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的显著特点,也是景观规划工作应该重点掌握和突破的难点。

3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的规划要点

3.1保护和利用城市边缘区的自然景观

首先,保护和利用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的水资源,城市边缘区分布有大量的湿地、沼泽、池塘、湖泊,对保护淡水资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要做好补充地下水、建造蓄水池、保持流域内水土。其次,保护和利用城市边缘区的地形地貌,对现有的地形地貌进行恢复和保护,尽量减少新的地貌格局的创造,结合山谷、山脊、山顶、山腰进行必要的保护和利用。

3.2保护和利用城市边缘区的农业景观

首先,保护和利用城市边缘区的水田、旱田、经济林和果园等农业景观,使之在提供观赏作用的同时为游客提供农产品。其次,加大对农业相关文化和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达到既有利于农业景观的保持,又有利于农业景观宣传的效果。最后,提升农田景观的设计和规划水平,提高农业景观对美的表现,对自然和和谐的深层阐述。

3.3做好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规划前的准备工作

对城市边缘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研分析,以学科的理论与实践为指导,对现有资源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确保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的保护和复兴。

3.4掌握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规划的空间

进行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规划应该留有余量,既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一个日常活动的娱乐场所,还为城市的后续发展提供了一个预留空间。

结语

综上所述,如何使城市边缘区利用自身优势达到加速发展的目的是城市规划的一项重点工作,在城市化趋势愈来愈明显的今天,城市边缘区规划工作日益受到各界的重视。利用城市边缘区本身的特点和优势,设计乡村景观是一条值得仔细玩味的规划和发展之路,城市规划者应该对此有比较敏锐的职业敏感。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规划应该以城市边缘区的功能和特点为出发点,加强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规划的定位分析,特征和功能入手,保护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的完整性,发挥乡村景观和特色性,挖掘乡村景观的经济性,利用科学规划的手段创造出优美的乡村园林艺术形象,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返璞归真的场所,为农村提供特色发展的公路,在为乡村景观园林行业做出贡献的同时丰富城市规划的理论和经验,更好地促进规划工作绩效的提高,完成对经济和社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沈阳,周生路,李春华,周寅康,彭补拙.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初探——以温州市鹿城区为例[J].经济地理.1999(03)

城乡规划的概念篇(2)

关键词:城乡;规划;生态;建筑;设计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城乡建设也呈现出了日新月异的态势。在构建文明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运用生态环保观念,构筑绿色生态建筑,成为城乡规划设计的主要趋势和必然选择。实际上,现代城市的规划与设计是非常复杂的,如何确保生态建筑设计在城乡规划设计中发挥最佳效果,是市政部门和设计人员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生态建筑概念

生态建筑是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概念。主要是根据建筑所处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建筑技术科学和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对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组织,使得建筑与环境可以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具备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良好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以满足人们对于居住环境舒适度的要求,使得人与建筑、自然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自工业革命开始,人类社会在工业文明与机械的带动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了难以估量的成就。同时对于自然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出现,使得人们终于认识到了自身的错误,采取了一系列的补救措施,生态建筑就是其中的一种。运用生态建筑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对城市和乡村进行规划和设计,能够有效解决城乡生态危机,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与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1]。

2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设计

2.1城乡规划设计

城乡规划设计是指相关建设部门针对城乡发展的具体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对其发展进行安排和规划,对有限的空间和自然资源进行布置和利用,从而改善城乡现有环境,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因此,做好城乡规划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带动下,我国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要想对城乡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就必须立足全局,从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多个领域进行统筹,使得其均能够为城乡整体发展的大局服务,实现经济发展、文化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一致。事实上,城乡规划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同时满足城乡居民在物质以及精神层面的需求,因此,规划建设部门应该立足实际,不断更新理念,从全局层面做好各项工作。

2.2生态建筑设计

生态建筑是现代社会发展中产生的一种新兴概念,简单来讲,就是在建筑的规划中引入生态环保理念,通过自然环境的协调、人文环境的营造以及各类绿色生态材料的应用,实现建筑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融合,运用自然的调节能力,对建筑进行生态层次的改造,在保持建筑原本功能的同时,对环境进行有效的利用,从而达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2]。而想要将生态建筑合理应用到城乡规划设计中,需要关注几个方面的问题:

(1)制度观念的革新。一方面,要针对现有的城乡规划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摒弃其中不合理的部分,构建合理、完善、高效的规划体系,将生态建筑设计的相关理念融入的城乡整体规划中,对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进行改善,确保生态建筑设计在城乡规划中能够得到有效落实。例如,可以结合城乡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进行针对性的改革,在现代建筑中融入生态理念和人文观念,提升空间的利用效率,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环境效益的良好发挥;另一方面,需要不断进行观念和方法上的创新,确保生态建筑设计能够发挥出最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例如,设计人员应该不断提升自身,对一些优秀的设计理念以及经验进行学习,结合城乡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从一个相对更高的层面上去理解城乡规划,改变传统建筑设计中死板的理念和僵化的方式,通过多种设计思路的有机结合,做到因地制宜,对生态建筑设计进行完善。

(2)自然环境的协调。生态环境的主旨就是追求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因此与自然环境的结合是生态建筑设计的关键所在,也是设计人员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具体来讲,应该将当前的建筑建设放在区域的整体环境中,结合专业的生态建筑知识以及自然的调节能力,对建筑进行生态改造,实现建筑与环境的一致,在不破坏原本建筑环境的基础上,对环境进行更加有效的利用。

(3)人文环境的营造。人文环境主要关系着人们对于自身生活环境的体验,涉及建筑以及环境所能够带给人身心方面的体验内容。一个良好和谐的人文环境,可以给人更加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进而使得其更好的融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因此,在进行城乡规划时,应该强化对于人文环境的营造,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加轻松舒适的环境,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3]。

(4)绿色建材的应用。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各类绿色环保建材不断涌现,也为生态建筑的设计和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支撑。在资金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选择新型生态建筑材料,在维护人们身体健康的同时,进一步减少建筑对于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构建绿色生态城市,实现和谐发展。3结束语总而言之,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现代城乡建设意义重大,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将生态理念应用到建筑设计中,从建筑、环境和人三个方面出发,寻求和谐共融的良好局面,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长远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相关建设部门应该从城市自身出发,将生态建筑设计合理融入城乡规划设计中,更好的完成现代城乡的建设规划。

作者:张娟 单位:北京世纪中天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宁夏分公司

参考文献:

[1]赵兵.花桥新城生态单元制图与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

城乡规划的概念篇(3)

在这个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美好日子里,我代表*湖建设规划局全体干部职工,对市规划局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百忙之中莅临我局考察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就我区的城市规划工作向各位领带做一个简要的汇报,希望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多提宝贵意见,以利我们拓展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

一、我区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区委、区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在市规划局的科学指导下,我区的城市规划工作从无到有,各项工作逐步跨入正轨。我区各级领导历来都非常重视规划工作,把实施科学规划作为重要的日常工作来抓。面对全市上下热火朝天、你追我赶的发展势头,区领导指示要进一步加大对全区规划编制、管理的工作力度,逐步完善我区的规划体系,建立一套符合*湖实际的规划管理制度。根据这一重要指示,我局广大干部职工群策群力,克服人员不整、资金不足等实际困难,两年来共编制完成各类规划13个,完成规划评审2个,完成规划报批3个,主要有:

(一)《新余市城西*湖片区概念规划》工作

为全面推进市政府确定的“打造现代化城西休闲度假中心”工作,促进*湖各项事业的发展,*年初,市政府决定,由市规划局委托技术力量较强的设计单位,我区配合做好相关服务工作,高标准编制《新余市城西*湖片区概念规划》,*年10月,市规划局确定由宁波市规划设计院承担此次规划任务。*年元月,宁波规划设计院项目组已完成初步设计方案,预计年内整个规划将编制完成。

(二)《*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的报批工作

《*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于*年修编评审文本完成编制,并于*年10月通过省建设厅主持召开的“*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专家评审会”,*年5月,正式报批成果已顺利上报国务院,今年4月份,国办将规划文本签转到了国家建设部、国家林业总局、国家旅游局等相关职能部门,要求提出修改意见,5月份,我局按照意见反馈完成解释和修改工作,*年元月,建设部主持召开了部际审查会,目前国务院批复在即。

(三)《体育公园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湖环湖东路北片区概念规划》的编制工作;

为适应现代旅游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加快*湖景区开发建设步伐,我区委托市规划设计院分期分批对*湖肖公庙片区、老码头片区等重点开发区域编制了控制性详细规划,目前,两个规划的初步设计方案已编制完成,正积极筹备召开后续的评审、报批工作。

(四)*湖旅游城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评审工作

为全面启动*湖旅游城建设工作,加快项目落户进度,我局委托市规划设计院对旅游城编制了总体规划,获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后,继续委托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年7月,规划评审成果正式完成,8月通过了由市规划局支持召开的专家评审会,目前,规划正式成果正在加紧编制,预计年初就可上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五)《*湖码头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评审、报批工作

*年8月,我局组织市规划设计院专家编制完成了《码头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用以指导码头片区的开发建设行为。*年11月,正式通过了由省建设厅组织的专家评审,并于*年获省建设厅批复实施。

(四)小城镇规划、规划管理取得新成绩。

*年以来,我局以市委五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抓好十个重点镇、一百个中心村规划建设,推动小康文明村镇建设工程为契机,通过宣传教育、分片实施、规划保障等手段,应用科学规划指导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镇、处编制集镇总体规划。我局一方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村镇规划工作的决定》、《*湖风景名胜区集镇、村庄规划管理审批办法》等政策文件,规范村镇规划工作,另一方面,坚持以规划为龙头,指导小城镇健康有序发展。截止目前,全区所有小城镇总体规划均编制完成,乡镇均设置了规划所,并配备了专人进行规划管理。同时,我局积极引导各乡镇编制村庄规划,目前,在我局的指导和督促下,全区共完成新农村建设规划52个,有力地促进了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打算

我局在执行规划管理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距离上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全区规划体系还不健全,规划滞后建设的现状尚未根本扭转。目前我区景区总体规划已修编完成,整个片区的概念规划也正在紧张编制,但各分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还没有展开。

(二)规划控制不能严格落实,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还没有很好地显现。一些重点工程项目,因其特殊性,导致不能严格按照“规划一张图”来执行,规划建设的简易性、随意性较大。

(三)体制不顺。目前我区的规划管理权限统一收归市局,建设项目办理“一书两证”无需经我局把关,导致规划政令不通,不能依法行政。

(四)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力度不够。

(五)业务水平发展不够平衡。专业技术人员欠缺,后备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脱节,导致规划建设管理工作难有较大突破和提高,特别是乡镇规划所,虽配备了专人从事规划管理工作,但严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造成了乡镇规划管理水平不高的局面。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坚持以规划龙头,以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为手段,紧紧围绕科学规划促进城乡一体化这一主题,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完善我区城乡规划体系。*年,我们将抓住全区大发展的有利时机,埋头苦干,在*湖片区概念规划的指导下,着力开展各分区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力争早日完善我区规划体系。

(二)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着力排查景区内外违反规划的开发建设行为。一是对景区《*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集中检查,对于违反规划的行为坚决予以查处。二是加强乡镇建设工程督查力度,提高“一书两证”覆盖率。

(三)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提高全区规划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今年,我们将通过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培训和集中学习等方式,着力提高全区规划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使我区的规划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三、几点建议

(一)建议上级主管部门进一步与我区理顺规划审批手续,赋予我局一定的城乡规划管理权限,与高新开发区规划管理模式统一,使我区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二)建议上级主管部门经常抽调相关技术人员对我区的规划管理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定期培训,并通过送科技下乡等方式,选派一些技术骨干下乡蹲点指导帮扶,以提高我区基层规划管理水平。

城乡规划的概念篇(4)

>> 国内乡村旅游运营模式的探索 美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互动模式探索 美丽乡村治理体系构建的探索 论乡土社会视阈下我国乡村司法理念的构建 浅析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 智慧旅游理念下的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分析 精准扶贫视角下美丽乡村发展路径探索 新型社区理念下的乡村社区转型研究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思考 乡村旅游的发展 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发展乡村旅游 川西高原牧民定居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基于民俗文化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构建可良性运转的乡村治理模式探论 “4+2”模式,邓州乡村的探索之路 美丽乡村环境治理的全椒模式探索 环境美学视野下的美丽乡村及其价值构建 乡村景观园林的构建 植入体验营销理念发展乡村旅游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Pahl R E.Whose City? And Further Essays on Urban Society[M].Baltimore: Penguin Books, 1975.

[3]全伟. 城市经营概念及其内涵刍议[J].经济师,2006(10): 92-93.

[4]林竹. 城市运营与城市经营的理论与实践辨析[J]. 规划师, 2014(09):116-121.

[5]刘文俭.城市经营概论[J].现代城市研究,2001(05):1-3.

[6]许保利.城市运营商:未来城市建设的主要承担者[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4(02): 31-32.

[7]王志纲. 经营城市离不开城市运营商[J].领导决策信息, 2002(29):21.

[8].

[9]周蝉鸣.基于“乡村经营”理念的城乡统筹规划探索――以四川省开江县城乡统筹规划为例[J].室内设计,2012(02): 42-48.

[10]王丽娟,顾益康,胡豹. 以“乡村经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J].浙江经济,2013(13):44-45.

[11]吴理财.政府主导还是农民自治?――对当前乡村“经营”的基本看法[J].学习月刊,2004(06):14-15.

[12]王威.乡村经营性治理的创新模式研究――浙西北昌硕县的个案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13]周蝉鸣.西南地区城乡统筹“乡村经营”规划研究――以黔中新兴产业示范(园)区、开江县为例[D].重庆:重庆大学,2012.

[14]http:///20160528/n451801881.shtml.

[15]董亚珍,闻海燕.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个案研究――滕头村的调查与思考[J].经济纵横,2009(11):67-70.

[16]王瑗.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地城市化进程研究――以成都三圣花乡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0(12):1-4.

[17]把多勋,徐金海.基于社区参与的乡村旅游研究――以江西婺源县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08):867-869.

[18]卢杨.乡村旅游运营机制中外比较[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5(19):38-39.

[19]张冬梅,杜永磊. “产业为基 运营为王”乡村旅游发展的纵深探讨[N].中国旅游报,2016-08-02(A01).

城乡规划的概念篇(5)

关键词:生态社区;城乡规划建设;新风貌;构建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 A

一、生态社区的内涵

尽管生态社区的概念发展至今尚无明确的理论基础,却被许多环境关怀者、社区规划者、政府部门等大量使用,因而产生了“生态国家”、“生态城市”、“生态社区”、“生态村庄”、“生态学校”等。波特兰现在是美国很有名的一个经由社区动员而达到生态旅游成效的地方,充满了多元的文化与生态的样貌。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解析时,其发展最重要的关键就在生态承载量的维持。生态承载量最基本的概念即是资源与赖以生存生物数量的相对关系,运用在生态社区中,可以类推为影响社区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社区系统中自然资源的数量、人口的多寡、每一个人所消费的资源的数量。除了生产承载量所强调的“低负荷原则”,生态社区常见的考虑还包括能量得以流动、物质得以回收的“循环原则”,以及加强物种多样性“保育原则”。其中,也有人将其再细分为“配合”、“当地化”、“网络化”、“循环及代谢”、“多元性”、“适当的规模与密度”等。另外,也有人以“物物相关法则”、“物有所归法则”、“自然善知法则”、“没有白吃的午餐法则”等方式来阐述生态社区的理念。

根据上述,在经营一个生态社区时,最主要的考虑点就应该要落在该地的自然环境基础上,以及该地的人口密度,及消费资源的速度。生态社区的直接关照,便是人地关系的实践课题,当人类从供给和需求面同时考虑时,以该地环境资源所能供给的总量为其上限,则能维持生态社区的基本运作;但当一味地从人类的需求来主导时,则自然环境势必反扑,造成环境冲击。因此简单地说,生态社区是促使人与环境的互动,逐渐走向视人类为环境系统配合者角色的“天人合一”境界,而过去为主导者角色的“人定胜天”的谬误。

二、区域城乡新风貌下的生态社区发展

当生态社区的理想于空间落实时,除了需顾及自身社区内部可供发展的资源外,属于社区外部的连结也是生态社区发展时的重要考虑。由于每个生态社区都是整体“区域”中的一份子,区域中有密切互动的城乡关系,为了形塑区域城乡新风貌,每一个城乡内的生态社区都应有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这自然也突显了城乡间生态社区不同的“空间性”作法。面对如此紧密与失衡的城乡关系,生态社区通常不会出现城市为首位的现象。人为资源介入越深的城市地区,其环境破坏反而剧烈,生态残留有限;相对来说,保持大面积透水地貌的乡村地区才是自然生态的最后乐土。但过去的城乡规划建设在进行社区营造时,多是各自分工、各自想像、与各自描绘愿景,若从区域的观点出发,再紧扣城乡关系,便可发现城乡既然不同,就有合作的空间。这样操作的结使得城乡规划建设新风貌无法呈现。因此,基于在城乡关系之上,本文建议推动“社区联盟”的构想。除此之外,可更进一步提出区域内“伙伴社区”的作法,来达成实践生态社区的具体运作。所谓“伙伴社区”,最理想的搭档是生活与休闲空间会有重叠的“城”和“乡”社区,通过城区环境与乡区环境的差异,进行友好社区的互访,流通不同的社区发展经验,为达共创区域城乡新风貌的愿景而努力。

“城”和“乡”社区互动的模式是立意在“互利分工”的基础上。“互利分工”的想法,最简单的操作即是在城和乡社区在进行社区营造或会议时,能邀请伙伴社区“列席”参与,如此一来可以激发与拓展更宽广的社区发展想像,弥补两社区在生态环境上的不足,也可以借助不同的社区发展经验,获致最实用的信息交流。例如,城市社区从事营造发展时,绿化是最常见的生态弥补措施,伙伴乡村社区此时便可提供属于乡村社区原生树种的建议名单,作为城市社区施行的参考。如此一来,不仅是减低对区域生态的影响,另外,可能提高新植树种的存活与生长率,以及较有机会提供乡村社区生物相似的迁徙环境,以增加生物更大的栖息处所。而在乡村社区从事营造发展时,伙伴城市社区可能提出相关休闲游戏的需求,引导其在空间规划时能提高这个项目的空间供应,以免形成日后的困扰。由于当前我国有许多社区发展案例多是以单一社区为基础而设计,导致企图欲引入“生态观光”等相关“生产”方式时,造成“空间承载量”的不足,反倒造成更严重的环境破坏,因此上述方面的考虑十分必要。从整体的考虑来看,主要是因为生态社区虽是以“生态”为基本考虑,但仍要进展到兼顾“生活”与“生产”的可持续社区,才是最终的目的。

长远来说,“伙伴社区”的终极构想是拟从区域内两个社区的“线状”连结,延伸到多个社区的“网状”串联,扩展到整个区域的“面状”散开,这样才能真正地达到营造“城乡新风貌”的理想。

三、以生态社区为基础的城乡规划新风貌

从国际情况来看,目前城市地区的生态社区多注重在能量流动的概念上,强调资源简约与减少污染;而乡村地区的生态社区也只以多样性作为其主轴,发展自然保育与生态旅游。对于城乡两者之间生态社区关系的探讨,极为缺乏。从当前国内情况来看,其情况也极为类似,目前如环保部门、民政部门等都有类似社区总体营造或生态社区改造的补助计划,但对于“城乡新风貌”的想像,多仍只停留在营造个别的“城市新风貌”或是“乡村新风貌”,并非涉指“城乡合为一体的新风貌”,这个作法从地理学区域内部互动的观念来说,是极有问题的。在地理学中,思考区域为一有机体,承袭生态学中生态系统和能量流通的论点,说明人类存活在与其密切相关的区域环境系统中,因此城乡一体新风貌的共同思考与分工营造,应是十分需要受到关注的。

过去数十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环境受到严重忽视,今日人们却回头向生态环境学习,学习如何顾及大自然的能量循环、平衡环境生态、维持万物的多样性等,并以此来重建我们属于生态社区的家园,因此我们多了许多基于生态社区的城乡规划建设规划构想。然而,目前总体目标还未达成,因为目前勉强仅为点状分布的生态社区,对于维持生态功能的稳定,仍是稍嫌不足,只有通过以区域生态为基础的互利分工的社区互动,产生线状、甚至面状的连结,才能更加回馈这片已遭破坏的大地。鉴于城乡今日环境背景的不同,对于生态社区的营造,除了上述生态理念所指引的共通性作法外,属于城或乡特有的空间性作法,更是未来施力的重点。总体而言,生态社区的城乡规划建设不应只是一个梦想,也不能沦为口号,其目标在政府、社区居民、专业人士等多方引导努力下,将一步步地往前迈进,为我们开创一个真正属于人与环境共生模式的明天。

参考文献:

城乡规划的概念篇(6)

[关键词]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7-0230-01

近年来,国家加大力度进行城乡建设来获取巨大经济利益,城市化满足了人们消费、娱乐等等各方面的便捷,却也加剧了人口剧增、交通堵塞、住房紧张、生活环境恶化等问题。因此,本文重在研究可持续人居环境给城市化社会起到的良好效应,从而制定出全面的可持续人居环境[1]。

一、我国城乡发展现状

党的十以来,城乡规划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经被党中央、国务院纳入重点研究内容,2014年底召开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在2015年3 月顺利出台。它为实现城镇化提供了有力的空间支持。城乡规划的本质是实现各方面利益的发展和均衡,促进我国社会改革,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水平提高。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各省各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发展情况,投入资金扩大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着重发展重点小城镇等,作出科学合理城乡规划。

二、城乡规划转型的措施

近年来,随着国家、人民对人居环境的重视,各大人居环境科学家通过研究提出了各种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系统理论,例如:李振道先生提出“二十一世纪文明是宏观和微观的结合体”一论具有高度的代表性。要设计出科学的人居环境,必须对人类群居发展历史、发展规律有明确了解和认识。以下几点重在研究如何实现城乡规划转型:

(一)明确城乡规划内在含义

城乡规划不单单只是房屋简单的建设堆砌,更需要体现这一举措给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公共设施建设及社会和谐发展等方方面面带来好处,真正把惠民政策、利国措施落到实处。

(二)做好城乡规划布局

做好城乡规划布局是建设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的前提条件。首先必须整合城乡资源,划定合理的农田保护线、生态保护线,保留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带来视觉享受的生态环境,提高人居适宜度,也为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2]。另外,系统地规划案安排市区、郊区、乡村的发展也是不容忽视的。

(三)城乡规划中落实人居环境理念

传统的重扩张,轻规划的城乡规划显然不适应当前对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建设的要求,城市边界的限定,建设布局的优化,科学合理的定位都需要建立在地摊环保、绿色安全、保留历史、尊重历史、重视民生的人居环境理念中,这是实现城乡规划转型的重中之重。另外的关键点是必须根据城市规模来确定开发强度、保护性空间,以此加强城市开发管制措施的实施。以湖南省为例,目前湖南省具有7100万户籍人口,6600万常住人口。不论是城市还是县城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必须做相应的规划,使城乡规划实现质的飞越。

(四)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过去,城乡规划常常建设在权威之上,极少关心民众的生活要求。城乡规划转型要求实现平民化,使他们从客体转变为主体,满足群众的对城市规划这一公共政策的诉求,实现政府、建筑各部门、民众等的交流沟通,全方面升级城乡建设。

三、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设计重点

要建设优良的人居环境,规划是重点,合理地、科学的城乡规划,不仅可以解决现实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是加快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

(一)建设绿色文明城市

目前我国规模已经扩大到652个城市,2077 个建制镇,这预示着城乡化建设举措已经得到大力实施。建设绿色文明城市是人居环境建设的重点,绿色不只是我们简单意义上颜色定义的绿色,更是文明、低碳、环保等等的高度结合。这种种要素结合的基础是加强资源配置效率,在空间上实现紧凑性,使人口密度提高,缓解住房紧张,避免资源过度浪费。坚持以人为本,城市公共设施体现绿色安全理念,城市空间布局体现尊重自然,产业结构体现科学合理性,民生政策逐渐健全完善,如此才能创建一个绿色文明的城市,加强可持续人居环境的建设[3]。

(二)建设低碳社区

低碳社区的建设需要人人参与进来,它的概念是社区成员基于低碳模式建设,进行低碳生活、培养低碳生产方式,使社区内人民生活所需碳排放量降到最低。建设住宅小区不单要做好合理的空间布局,还需要充分结合群众生活习惯和生活要求等方方面面,建设建设出环境美好、舒适度高、经济要求低的生态小区,保证人们的安居乐业。

(三)加强小区人文环境建设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加强文化氛围建设也是关键点,每个小区所在地域、集中居住的人群、人群比较有代表性的文化习俗都是不同的,建筑设计师应该结合实际情况,作出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为促进邻里交往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应该考察当地地形、生态环境等自然因素,充分考虑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开辟一个适宜居民生活休闲和文化交流、儿童游戏、老人健身及娱乐的环境,充分体现人文环境丰富、有趣、生动的内涵,实现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四)加强城乡规划环评制度实践

通过过对城乡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研究、检测、分析、评定,就是我们通常意义的规划环评,它的根本是保障规划的科学合理,从而防止城市建设带来的环境破坏,生态破坏,使社会、经济、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4]。实施城乡规划环评的作用是显著的,在城乡规划的实施和管理上,提高了效率和加强了严谨,在城乡规划编制上,加强了其科学性,然而,当前我国城乡规划环评存在各种问题,例如编制主体没有实现多元化、介入时机不合理、评价方法单一无序、工作程序成果应用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等问题。因此,我们有以下方法进行改良:一、在一体化的城乡规划环评组织机制上进行建立,即要求规划组织单位、规划编制小组、规划环评小组共同参与规划编制工作,保障编制主体的多元化,编制结果的准确性;二、在一体化的城乡规划环评工作程序上加强推行,即将环评尽早纳入编制过程,保障环评制度的可行性,完善性,使制度实施达到可持续发展效果;三、在一体化的城乡规划审批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即将城乡规划和规划环评渗透到规划审批内容,使规划方式得到提高,规划效果加强[5]。

结束语

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必须加入生态建设和科技应用。可持续人居环境城市建设道路中必然遇到各种艰难险阻,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最新挑战,我们坚定信念,实现人居环境美学、文化、生态、生活的完美统一,塑造一个全新的社会形态,保障人人的幸福安康,健康美满。

参考文献

[1]廉培发. 城乡规划过程中实现可持续人居环境的探讨[J], 价值工程,2015,(02):115-116

[2]吴婧; 路立; 刘成哲; 苏萌; 杨红军; 张一心.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城乡规划的整合[J], 环境污染与防治,2012,(09):67-77

[3]萧敬豪. 城乡规划过程的环境绩效分析及优化途径[J],重庆大学,2014,(05):63-64

城乡规划的概念篇(7)

关键词:绿道;绿道体育;实践;功能;概念

中图分类号:G80-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5-0011-05

“绿道”建设是近年来城市规划的一种新趋势,目前世界上许多城市都在大力推行绿道网络建设。绿道规划短时期内在全球迅速展开,凸显绿道在解决人类生存环境等重大问题上的作用,绿道效应日趋显著,绿道理念不断成熟,绿道理论不断完善[1]。而绿道网络规划也将成为21世纪户外开敞空间规划的主题[2]。我国绿道规划实践虽然进行较晚,但是近几年来,国内

作者简介:谢冬兴(1979- ),男,湖南邵阳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社会体育、学校体育。

作者单位:1.广东培正学院体育教学部,广东 广州 510830;2.五邑大学体育部,广东 江门 519000;3.韶关学院体育学院,广东 韶关 510000

1.Department of P.E., Guangdong Peizheng College, Guangzhou 510830, China; 2.Department of P.E., Wuyi University, Jiangmen 519000, China; 3.School of P.E., Shaoguan College, Shaoguan 510000, China

众多城市,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绿道网络规划及绿道实践活动开展如火如荼,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绿道体育作为绿道实践的基本形式,不断被更多的人认识、接受,并参与其中。随着绿道规划、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有中国特色绿道理念的日渐成熟,绿道体育的开发、运营与管理不断完善与规范化,绿道体育将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接触更加频繁、联系更加紧密。随着国内绿道及绿道体育理论研究的发展,绿道体育自身的特征及其与其他各种社会现象之间关系的规律不断被揭示出来,绿道体育的功能也在不断地被认识、被开发。研究绿道体育实践、功能,探讨绿道体育的内涵,有利于绿道体育研究的下一步进展,同时也可以使我们进一步加深对绿道体育的理解,认识绿道体育对社会发展、对人们生活的重要价值,从而更有效、更自觉地发挥绿道体育的功能,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1 国内外绿道运动概述及珠三角绿道体育现状

1.1 国内外绿道运动概述

1.1.1 国外(美国为代表)

“Greenway(绿色通道)”源自greenbelt和parkway两词,green指自然或半自然植被区域,way是人类、植物、动物、水等的通道,具有移动的意味[3],它具备较强线性空间连通体系,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休闲等多种功能。多数文献认为,绿道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4]和他1887年所完成著名的波士顿公园系统规划(Boston Park System) 即“翡翠项圈(Emerald Necklace)”[5]。而哈佛大学牛顿教授(Newton, N.T)把波士顿公园系统看作是一条公园道(Parkway)[6]。21世纪60年代威廉H怀特(Whyte W.H.)在其著作《时尚园林》普拉特河(Platte River)景观建设中首次提出“绿色通道”一词[7]。随后20余年绿色通道的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直到1987年,绿色通道这一概念才在美国总统关于户外环境的报告中得到官方应用与认定[8]。该报告对21世纪的美国乡村和城市绿色通道网络做出展望与憧憬。此后,城市绿色通道成为一种时尚景观,仅在北美就有近500个城市、地区已建或正在建设绿色通道[3]。另外,1990年查理斯·利特尔(Charles Little)出版的开创性著作《Greenways for America》,成为绿道理念传播的最优秀教材。从公园规划到奥姆斯特德所倡导的公园绿道系统规划再到艾略特提出的大公园绿道系统规划,最后到艾略特二世提出的首次洲际范围内的开放空间系统规划,绿道规划经历了一次明晰的演化过程。

“绿色通道”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会有不同的含义。于是对这一概念的定义总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同学者对绿色通道的定义不尽相同。例如,Hay把绿色通道定义为连接开敞空间的景观链,集生态、文化、娱乐于一体的自然特征的廊道[9]。Taylor等认为绿色通道是相互连接的线状的、近似线状的自然和文化区域[10],等等。

1.1.2 国内(珠三角为典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