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老龄化社会的好处

老龄化社会的好处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1 10:15:49

老龄化社会的好处

老龄化社会的好处篇(1)

根据市政府《关于推进我市城乡老龄事业发展的意见》(成府发〔20*〕4号)精神,为深入贯彻区委、区政府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战略,构建城乡一体化老龄工作新格局,促进和谐*建设,现就推进我区老龄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我区老龄工作面临的形势

20*年,我区60岁以上人口数为6.17*万人,占全区总人口数的15.44%,已经进入老龄化城区。近两年,我区老年人口快速增长,截止20*年底,全区老年人口达7.3679万人,占全区总人口数的18.3%,人口老龄化日渐突出。老龄工作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区政府各部门、各街道办事处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清我区老龄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把老龄工作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更加重视老龄工作,更加有效地解决好老龄工作中的各类问题,推动我区老龄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继续深化老年人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工作

(一)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一是要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对符合低保条件的老人实行应保尽保;继续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障体系。二是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三无老人”、“孤寡老人”集中供养制度;抓好敬老院建设,全面拓展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引导“三无老人”、“孤寡老人”入住敬老院。三是开展对特困老人临时性救助工作;大力倡导扶老助困送温暖活动;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提高特困老人的生活水平。

(二)进一步健全完善老年人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拓展医疗卫生资源覆盖面,满足老年人医疗保健需求。在推进医疗卫生保障制度不断健全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资源,在基层社区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设施,使老年人不出社区,不出家门,就近就便享受卫生保健服务。一是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城乡老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确保无劳动能力且符合相关规定的老人纳入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城乡老人补充医疗保险,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二是要完善以老年医疗保健服务为基础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优质、便捷、经济的预防、医疗、护理和康复等多种服务,使老年人能够就近、方便、及时地得到各种医疗服务。三是要大力加强老年人健康教育工作。要加大老年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力度,帮助老年人增长保健预防知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四是进一步做好为高龄老人提供上门免费体检工作。区卫生局要做好每年免费为我区90岁以上老人提供上门体检服务一次工作的组织实施,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三)进一步完善高龄老年人长寿补贴和老年优待制度。一是进一步完善我区高龄老年人生活补贴制度,区老龄办、各街道办事处要做好100岁以上老年人长寿补贴金每人每年3600元、90岁以上老年人长寿补贴金每人每年600元、80岁以上老年人长寿补贴金每人每年120元审核发放工作,确保老年人及时领取长寿补贴金。各街道办事处要及时审核报送和发放长寿补贴金,并将此项工作纳入老龄工作考核;在做好审批发放长寿补贴金的基础上,做好长寿补贴金审批发放情况的检查工作。二是做好省、市老年优待证办理工作。区老龄办要按照即来即办原则,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认真办理。三是安排、落实好高龄、特困老年人慰问工作。要安排好高龄、特困老年人慰问计划,并抓好落实,不留死角,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及时送到每一位高龄及特困老年人身边。

三、进一步完善为老服务基础设施

(一)抓好老年福利设施建设。规范全区敬老院标识和管理制度。区民政局要加强业务指导,各街道办事处要加强管理,全面拓展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鼓励老年人集中居住,努力满足老年人多方面的需求,使老年人高兴、家人放心、社会满意;提高“星光老年之家”的利用率。

(二)加强老年活动场所、设施建设。加大为老服务设施投入,完善老年活动场所,加强老年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整合资源,因地制宜,在基层社区建立老年人文化活动和体育健身场所,满足老年人学习、交流、健身、娱乐的需要。各街道办事处、各社区要充分发挥老年学校、老年活动中心和阅览室的作用,为老年人的社会活动创造良好环境。

(三)加强为老服务设施建设。一是各街道办事处要建立和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为居家养老提供信息服务。二是按照市政府《关于推进我市城乡老龄事业发展的意见》(成府发〔20*〕4号)要求,20*年底前,在全区45%的街道办事处建立老年服务中心、25%的社区建立为老服务点。确定合江亭、水井坊、牛市口、莲新、沙河、狮子山、三圣等七个街道办事处为20*年老年服务中心建立单位,其所辖相关社区为20*年为老年服务点建立单位。三是各街道办事处要依托老年服务中心和社区为老服务点,进一步完善社区老年人日托服务设施,为老年人日间照料提供场地。

四、进一步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养老工作要从老年人需求出发,大力开展助老服务,继续推进居家养老和发展志愿者、专业化服务组织,共同营造为老服务的社会环境。

(一)继续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继续将发展社区养老作为居家养老工作的重点,引导社会组织积极举办老龄产业,培育老龄消费市场,努力促进老龄产业及养老服务业发展,不断提高社区的养老服务水平和养老服务社会化程度;积极发动志愿组织参与为老服务活动,构建政府、社会组织、志愿组织互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

(二)完善社会关照体系,实现多局面服务。深化社区照料体系建设,实施“两线一点”(社区党支部—党小组—党员服务网络,社区居委会—小区管委会—居民院落—楼栋—单元的服务网络,社区为老服务点)服务,建立健全为老服务志愿者队伍,完善义工为老服务制度,注重发挥邻里关照作用,把帮扶老年人工作落到实处。

(三)加强和完善市场化为老服务工作。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加快为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培训,不断提高服务技能和服务质量;探索扩大特困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受助范围、扩展服务内容、增加服务时间、提高工时标准,满足我区老年群体多层次的服务需求;完善居家养老服务规章制度,加强监督考核,建立服务档案。

(四)强化每日联系空巢老人制度。各街道办事处要指定专人负责,通过巡查探视、电话问候等方式每天至少联系一次空巢老人,确保老年人发生意外时能得到及时帮助。同时,各部门、各街道办事处要深入开展“优先、优质、优惠”三优服务活动,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优惠和便利。

五、做好老年教育工作及老年文化体育活动

(一)积极推进老年教育。要从老年教育发展规律出发,推进老年教育,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让老年人共享经济与社会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要加大对老年教育的投入,探索老年教育的办学思路,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要将发展老年教育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组织多种形式的社会活动,让老年人走出课堂走入社会,“学以致用”、“老有所为”和为社会服务。

(二)积极做好区老年大学、街道老年学校评估定级工作。根据省、市有关要求,做好我区老年大学创建*省A级学校、街道创建*省Β级学校的申报、评估等工作,为我区老年大学学员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

(三)积极开展老年文体活动。加强老年文体队伍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的老年人文化艺术、体育、科普、读书和上网等老年人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组织参加“成都市老年艺术节”活动,推动全区老年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

(四)积极组织引导广大老年人参加旅游活动。为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丰富充实他们的晚年生活,让他们保持身心健康、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增进知识,培养情趣,颐养天年,应积极组织他们参加旅游活动,让老人们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旖旎风光,感受祖国的繁荣昌盛,进一步激发老年人的爱国热情。

六、加强宣传、维权工作

(一)加强尊老敬老宣传教育。建立各级老龄宣传工作通讯员制度,完善老龄工作信息报送制度,促进老龄宣传工作开展;开展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增强全民敬老意识;加强老龄工作宣传阵地建设,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加强对敬老优待、“阳光助老”、老年维权、农村家庭赡养、社区居家养老和重阳节、老年艺术节的宣传,及时反映全区老龄工作情况。

(二)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服务。继续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省优待老年人规定》等涉老法律法规的普及宣传工作,让老年人知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明白依法维权的途径,让每个公民都了解老年人依法享有的权利以及家庭、社会、单位和个人对老年人应尽的义务,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区司法局要继续做好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严厉打击和惩处严重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犯罪行为;利用举办老年法律知识讲座、涉老案件进社区审理等形式开展宣传工作,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加大对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案件审判和涉老纠纷调处的力度,积极开展老年司法救助和老年法律援助工作;继续做好老年人的来信来访工作。

七、进一步完善促进老龄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建立老龄工作协调配合机制。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监督考评机制,解决好老龄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区老龄办要发挥好议事协调作用,督促做好涉老政策法规的贯彻实施;做好调查研究、督促检查、组织协调、宣传表彰等日常工作。涉及老龄工作的有关部门要增强工作主动性,按照责任分工抓好各项老龄工作的落实。

(二)加强老龄工作队伍建设。各街道办事处要根据实际情况配备老龄工作人员,充实街道办事处、社区老龄工作力量,确保老龄工作正常有序开展;要明确老龄工作人员职责,完善监督考评机制,落实好工作人员待遇;要加强老龄工作政策及业务培训,提高老龄工作者自身素质,提高为老服务的水平。

老龄化社会的好处篇(2)

关键词:老龄社会;危机;政府作用

近年来,老龄社会危机日益凸显,老龄社会已成为中国发展不得不面临的一个基本国情。现如今,我们正处于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处于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老龄危机的出现无疑是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一定影响。政府作为社会发展的领导者,在解决和应对此危机上是责无旁贷的,政府作用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关系到老龄危机是否能够得到有效解决。

一、当前中国老龄社会危机的特点

(一)人口总量和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压力并存。联合国新标准的定义中指出,一个地区只要65岁老人占总人口比重的7%,就可以视这个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中国在2014年的人口普查中,60周岁及以上人口数为2124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0.1%,超过10%。由此可看出,中国已经完全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这样的老龄危机若不得到有效控制也将愈演愈烈。人口总量和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压力并存这样的危机而产生的双重压力是中国老龄化社会独有的特征,它也不可避免的成为我国未来需要面对的一个基本国情。因为这两种压力在同一时间同时存在,所以想要通过提高生育率来应对危机可改善的空间相对较小。

(二)老龄化速度快于经济发展速度,“未富先老”严重。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发展新常态时期,同时也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在我国政府和人民的不断努力下,我国经济得到巨大发展,综合国力也有所提升。但是,一个巨大的问题也由此而产生,即我国目前人均寿命的增加高于发达国家同期增长水平,据预测,2025年之前,高龄老年人口将保持年均增长100万人。①未变富先变老的趋势愈演愈烈,也成为了我国老龄危机与发达国家老龄危机的一大区别。

二、中国老龄社会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失衡的人口战略及政策。从理论上说,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正确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加速了人口老龄化的提前到来,人口老龄化的提前到来,或者说人口(年龄)结构的压力成为缓解人口规模压力的代价。②从1980年开始,我国的生育率就成迅速下降的趋势,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在当时来说是符合时展的需求的,也是缓解我国庞大的人口压力的一个好方法,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年龄结构开始从底部老龄化。生育率水平逐年降低,我国老龄化的危机也开始在世界面前凸显,政府开始重视这个危机。从本质上说,中国老龄社会危机产生的原因是政策长期影响下形成的,人口战略的失衡已不符合当代人口年龄结构的发展,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老龄化危机,就要从人口战略和政策上着手,彻底改变老年人越来越多而年轻劳动力不足的现象。

(二)我国政府养老服务职能存在缺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社会化养老方面的差别并不是简单的不相干的事情,这实际上反映了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作为工业化大生产时代的必然产物和配套措施,不可避免的替代传统养老方式的发展及其实践的过程。③我国当前处于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代际关系迅速变化,政府所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随之而改变。每个人都希望老年生活能够得以保障,可是在我国政府养老服务职能上还是存在一定缺陷。例如,责任界定不清,我们现在的社会养老制度改革,引入了政府、用人单位和职工三方来承担,这样的模式并无问题也是符合时展趋势的,但是在责任划分的比重方面,仍未受到重视,界定不清三方谁的责任应占主要地位,这就削弱了各方参与养老保障的积极性。还有,政府在养老保障方面的覆盖面太小,城市,特别是一线城市,在养老保障方面的政策以及落实程度都是有极大保障也广泛受到群众监督,但是在一些偏远山区或农村地区,养老保障的辐射力就无法得到覆盖。

三、政府在老龄社会危机中的作用

积极应对老龄社会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老龄社会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在可预见的未来,老龄社会是不可逆的,也是未来人类发展长时段的社会常态。④

(一)矫正人口战略,实行适度老龄化。人口发展战略――在稳定现行的生育率政策的同时,重视人口老龄化高峰前各个阶段的人口问题。⑤在制定人口战略上,人口总量的变化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都需要被重点考虑,生育率也是要稳定在一定数值内。我国现如今实行开放二胎的政策,这在解决我国生育率低的一个有效的方法,这对于老龄危机也是相当重要的。在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变的前提下,日趋灵活的人口政策有助于缓解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压力。而“适度老龄化”概念的提出是基于有学者认为中国老龄化危机的根本是少子化。分析这个概念,其实不无合理之处。80年代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限制了一批青年夫妇想要二胎的愿望,现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发生巨大改变,特别是在一些沿海发达城市,“丁克家庭”(DINKS)也越来越多,他们崇尚自由,不愿养育小孩,这使得中国的年轻人口越来越少,按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未来的年轻人口会更加少。所以,实行适度老龄化是政府需要考虑的一个选择。

(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引入市场机制。在我国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时,政府起着主导作用。多年来,政府切实关注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也设置了相关的政策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利,尽力使他们能安度晚年,但是,仅仅依靠政府个体的力量是不够的,无论是在资金上还是在人力物力上仍有所欠缺。养老不仅是要在物质上能有所保证,更重要的是,在服务上也要同步跟进。而养老服务要如何进行,政府需在这方面加大功夫,政府投入和市场机制二者相结合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政府在养老服务上的投入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兴建养老院等机构来保障老人老有所靠,还有如配备相关的人员为社会提供养老服务等等。但是,政府从本质上讲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其覆盖面和参与度仍是有限的,这就需要引入市场机制,形成由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共同管理的模式。市场的灵活性和竞争性决定了市场有更广阔的空间来发展养老服务,竞争性也使得养老服务的模式更多样化,更能进一步紧靠老年人的需求。所以,在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上,政府与市场相结合,引入市场机制是一种良好的发展模式。

(三)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保证老龄人口生活。中国的老龄化是在我们尚未发达的情况下到来的,按照规律和现在情况的发展它会经历加速升上和高速增长的情况,但是现如今老龄人口无论是在医疗保障还是在其他方面的保障上还是有所欠缺的,比如卫生资源的配置存在不合理之处,医疗环境和医疗费用对于他们来说仍是一个大难题。老年人各种生理机能减退,对医疗保健的需求增加,且易患慢性疾病。⑥对于老年人来说,在社会保障的范畴内,医疗保障对于他们这个特殊的年龄段是最重要的。但是现如今,在医疗保障方面,老年人看病仍需要自己支付大部分现金,这对于一些退休工资微薄或者没有固定退休金的人来说简直就是难上加难。政府要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就要逐步建立一个针对老年人需求的保障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政府在建立和完善体系方面需投入比以往更多的资金并对其进行严格的合理的分配,在这个体系中,积极鼓励民间组织加入,建立起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养老的模式,不断增强政府投入的责任。比如在医疗保障上,改革社会医疗保险支付制度、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完善老年人救助制度等等。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都有利于社会保障制度的落实,也在增强政府责任方面发挥极大作用。

(四)建立适应老龄社会发展的长远文化战略。通过加强老年文化建设来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使他们能够在物质生活有所保障的基础上生活得更加愉快和充满意义。所以,首先在倡导建立老年文化的氛围上,政府要加大力度,形成全社会一致的共识,创造浓厚的氛围,建设和发展老年文化;其次,在老年文化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上需要不断加强和改进,老年人均等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尚需进一步提高;再者,覆盖面要更加广泛,城市的老年文化建设固然是比较齐全的,但是不应忽略农村地区的老年文化建设,不难发现,在我国很多偏远山区,老年文化建设仍然十分匮乏,诸如此类的情况政府应给予更多重视,这样才能全方位的保障各个地区老蔫文化的建设。

政府作用发挥的有效与否关系到老龄社会危机能否得到缓解,政府树立应对老龄危机的新理念和新思维决定了政府将采取何种措施来应对危机。理想老龄社会是中国发展的美好前景。⑦政府在应对老龄危机的同时,更要积极大力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提高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将这些方面的发展结合起来,才能有效的正确的应对老龄危机。(作者单位:广西大学)

注解:

① 叶紫.2013年老龄人口将达2.02亿,未富先老日益凸显.[EB/OL]http:///20130228/n367422552.shtml

② 党俊武.中国应对老龄社会的战略思路[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75页

③ 姜向群.养老转变论:建立以个人为责任主体的政府帮助的社会化养老方式[J].人口研究.2007.7 第59页

④ 党俊武.应对老龄社会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推动发展的重要战略议程[J].老龄科学研究.2015.1 第5页

⑤ 姚冬琴.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更加严峻,将面临银发贫困状态[N].中国经济周刊 2015,2

⑥ 胡琳琳、胡鞍钢.中国如何构建老年健康保障体系[J].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研究.2008 第27页

⑦ 党俊武.应对老龄社会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推动发展的重要战略议程[J].老龄科学研究.2015.1 第10页

参考文献:

[1] 党俊武.应对老龄社会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推动发展的重要战略议程[J].老龄科学研究.2015,1

[2] 党俊武.中国应对老龄社会的战略思路[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

[3] 胡琳琳、胡鞍钢.中国如何构建老年健康保障体系[J].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研究.2008年

[4] 穆光宗、胡哲豪.适度老龄化:应对危机的第一战略[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5] 李萌.养老服务体系中政府责任的国际借鉴[J].老龄科学研究.2013.10

[6] 王洵.刘毅强.21世纪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选择[J].青海师专学报.1997

老龄化社会的好处篇(3)

一、抓好一个创建

积极开展第四周期敬老模范区创建工作,围绕五个结合,做好三项工作:

(一)进一步完善和发挥党政主导机制

要争取党委、政府对老龄工作的重视支持,着力增强各级党政领导对人口老龄化形势的认识,切实把老龄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及时听取汇报,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充分发挥老龄委及其成员单位的作用,进一步建立健全老龄委工作制度,发挥老龄委议事协调职能,细化老龄工作目标责任,加强联络、交流和相互配合,合力推动老龄事业发展。加快出台我区老龄事业发展的意见。

(二)全力打造立体化、全方位老龄宣传工作阵地,营造老龄事业发展良好社会环境

一是进一步完善立体宣传网络,拓宽宣传渠道,充分发挥各类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面,树立健康、积极老龄化工作理念。

二是优化老龄工作社会环境,完善和发挥社会参与机制。加强敬老爱老公益广告和宣传阵地建设。设立电子宣传阵地。在街道和社区设立固定敬老宣传橱窗和宣传牌,建立老龄宣传工作一条街,设立孝爱文化一条街。通过政策引导,大力宣传,策划有影响力的老龄活动,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社会各界关心老年人、支持老龄工作、参与老龄事业的积极性,不断拓宽老龄事业投入渠道,形成全民推进老龄事业发展的互动机制,进一步营造尊老敬老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是抓好先进典型及重大活动的宣传报道,抓好敬老月活动的集中宣传。大力培养和宣传各类典型,开展“华龄建功”、“和谐使者”、争当“模范老人”、“好媳妇”等活动,年内召开老年体育工作表彰会。

(三)积极开展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

根据全国、省、市老龄工作会议精神要求,今年要把应对人口老龄化研究摆上重要位置,切实搞好人口老龄化有关问题的调查研究。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找准矛盾症结,明确发展方向,理清工作思路,为区委、区政府在老龄问题上的决策提供科学根据。对《区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落实情况进行全面督查,明确责任分工,促进规划目标任务的落实。根据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发展规划,按照全区老龄工作形式发展需要,编制好《区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全区老龄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作出全面部署和安排。

二、深化两个“关爱”,创新助老机制

(一)加强对老年人物质生活的关爱,加大对高龄老人、失能老人的关爱力度

一是开展“三心敬老”――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行动。做到爱心敲门――到空巢老人家敲门问候,提供及时的生活服务;诚心交流――与空巢老人交流情感,给老人以心理抚慰;真心帮扶――了解空巢老人的需求,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二是继续深入开展“倾情助老关爱独居老人”守望工程。举办“守望工程”志愿者培训班,提高志愿者日常照料、紧急救护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进一步充实守望工程内容,完善措施,落实责任,力求实效。

三是加大社区为老服务工作力度,建立居家养老服务流程,不断发展完善社区日间照料;对困难老人做好实行购买服务工作,重点关注孤寡、困难、高龄老年人,了解老年人需求,协助家庭成员照料有特殊困难的老年人。使社区为老服务工作形成一套完整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的工作流程,把为老服务工作纳入规范化的轨道。

四是积极开展敬老月系列活动,做好春节、重阳节的走访慰问工作,进一步营造尊老爱老助老的浓厚社会氛围。五是在区老年活动中心、养老公寓建立孝爱文化教育基地。

(二)加强对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关爱

区街居积极开展科学、文明、健康的文化娱乐和健身体育活动,为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搭建平台,重点办好第九届老年文化节;围绕元旦、春节、“五一”、“七一”、“重阳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比赛和展演,主要举办全区老年人的文体大展示、书画摄影展、文艺汇演、门球比赛、太极拳剑比赛、健身球比赛、秧歌比赛和锣鼓展演等活动,组织参加全国、省、市各级各类老年文体比赛及老年人运动会,组织参加市第四届“七彩华龄”文化艺术节,承办全市中老年人太极拳(剑)比赛、“巾帼杯”市中老年人第十三届女子门球比赛。为我区文化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三、努力实现三个突破

(一)在建设完善老年活动场所上有新突破

加快综合性、高起点、功能全的老年活动场所建设步伐,力争年内开工建设一处一万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性老年活动场所。根据老年人特点和实际需求,加大对社区室内外老年活动场所的建设力度,进一步扩大建设室外老年活动场所,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力争打造10分钟老年健身娱乐圈。投资120万元建设10处室外老年活动场所,完善门球活动中心室内设施及部分社区老年活动场所配套设施。

(二)在老年维权,提高老年待遇上有新突破

一是进一步强化主动维权理念,积极开展老年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继续开展老年维权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依法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自觉性,增强广大老年人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二是做好老年维权审判工作,不断提升涉老案件审判质量和效果。积极开展司法援助、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工作,重视做好涉老纠纷调解处理和老年工作,妥善处理老年人反映的各类实际问题。

三是进一步建立健全老年维权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司法局、法院、老年维权服务中心等相关责任部门、行业的作用,及时纠正和惩处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四是落实老年人优待政策,制定《区老年人优待规定》,进一步提高全区老年人的保障和优待水平,认真做好老年证的办理工作,及时发放80岁以上老人健康补贴、足额发放百岁老人长寿补贴。今年政府决定为百岁老人再增加100元补贴,切实让老年人得到实惠。

(三)大力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在推动老龄产业发展上有新突破

继续把养老服务业作为工作重点,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大力开展养老服务业促进年活动,充分发挥养老协会的作用,按照重点保障困难老年人基本养老服务、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积极探讨居家养老新路子,研究居家养老新模式,全面推进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进一步满足全区老年人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

一是强化“硬件”,整合资源,扩宽投入渠道,建立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服务基础,促进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

二是完善“软件”,加强专业化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加强有关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注重改善他们的相关待遇和工作条件,使他们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参与老龄事业发展。

三是加强对养老服务协会的协调服务,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有关规章制度,力争申办养老服务地方标准,填补省内空白,把居家养老服务纳入规范化、制度化发展的轨道。

四、抓好四个建设

(一)加强老年活动中心和老年活动场所建设

管理好、维护好、发挥好老年活动场所的阵地作用,建立健全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教育培训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和老年门球活动中心的制度。管理好区、街、社区老年活动场所及“华龄乐园”,把活动场所办成老年人休闲、娱乐、健身的精神乐园。

(二)加强老年大学建设

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巩固完善三级办学网络,有条件的街道、社区要探索开办老年网络电视教育,进一步抓好老年大学管理工作,完善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水平,不断挖掘老年人才,建好老年人才库,进一步满足老年人的文化需求。

(三)加强老龄干部队伍建设

各成员单位要根据职能和人员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健全组织,完善工作制度,发挥职能作用,认真履行职责。以加强老龄工作干部能力建设为重点,通过培训、研讨等形式,培育“为民、务实、高效、清廉”的机关文化,引导广大老龄工作者讲激情、比实干,讲服务、比奉献,讲执行、比效率,讲清正、比形象,实践“一线工作法”,全力“靠上、拼上、豁上”,提高开拓创新、综合协调、学习研究和组织指导等各方面的工作能力,创建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服务型机关,使老龄工作干部的业务素质更好的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的严峻形式,打造一支强有力的老龄工作者队伍。年内举办一期老龄干部培训班。

老龄化社会的好处篇(4)

一、继续加强协调,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入贯彻党的全会精神和县委县政府的各项决定措施,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制度等新型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把急有所救、困有所帮及老年群体的合法权益落到实处;进一步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巩固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切实做到即征即保;协调督促有关部门制定和完善涉及养老、医疗和社会救助等政策措施,确保把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落到实处。

二、高度重视基层老龄工作,把老年人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基层得到落实。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加强农村基层老龄工作,特别是要为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医疗、求助等提供制度保障;继续抓好基层老年人活动中心(室)的规范化建设,以“三好”、“三有”、“三无”的标准来规范化老年人协会的一切行为,为老年人活动积极创造有利条件;继续开展老年人活动中心(室)创“三星级”活动。积极参与农村“星光老年之家”建设。

三、做好维权工作。重点解决养和医问题,认真做好老年人接待工作。加强老年法律服务与援助,切实维护和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健全调解组织,不断化解矛盾和问题,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街道。

四、继续抓好对老年人优待政策的贯彻落实。要及时了解和掌握贯彻执行老年人优待政策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沟通,制定积极有效措施,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确保对老年人优待的各个项目落到实处。

五、进一步深化“3587”工程,继续推进居家养老工作。不断巩固提高现有的省级老龄工作规范化社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社区居家养老、生活照料、困难帮扶、以及家政服务等服务网络,实实在在地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服务,重点解决好“失能”、高龄、病残和独居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难问题。

六、继续开展老年文、教、体活动,努力满足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一是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各项老年文化活动,重点突出农村基层的老年文化。在庆祝老人节期间,各地都要广泛深入地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达到乡乡镇镇街道搞庆祝,村村居居有活动的浓厚氛围。二是继续开展老年电大教育,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制定和完善备课制度,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认真组织,科学发动,要把老年电大教育向各类养老机构延伸,不断扩大教学点,要让更多的老年人接受教育的机会,促进老年人主动接受学习的自觉性,为努力营造学习型的社会做出新的贡献。三是高度重视和支持老年体育,不断提升老年群体的健康水平。

七、进一步加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宣传,努力营造敬老助老养老的社会氛围。一是要切实加大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宣传力度,重点突出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的宣传,努力营造重视、关心、支持老龄事业发展的舆论氛围。二是要加强社会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渠道,加大《老年法》和省《实施办法》及有关优待政策的宣传力度,让广大的老年人都能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让全体公民都能依照法律的规定自觉维护老年群体的合法权益。三是要进一步加强中华民族尊老、敬老、助老传统美德的宣传,努力营造尊老、敬老、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先进典型的宣传,大力开展尊敬老、助老光荣,不尊重、不赡养老人甚至弃老、虐老行为可耻的社会新风尚。

八、做好县老年人协会换届选举工作。

老龄化社会的好处篇(5)

“不是我不愿意买,而是我实在不愿意进商场。适合我穿的衣服太少了,好不容易看上一件,又没我穿的号。”秦女士沮丧地说。进入“三九”后,昌吉市退休在家的中学教师秦女士一直想买一件款式又好又保暖的棉衣,为此,秦女士跑遍了昌吉市各大商场,把大大小小的服装品牌看了个遍,结果失望而归:不是尺码偏小,只适合身材匀称的年轻人穿,就是款式、颜色“太老气”,穿起来不符合老年知识分子的身份和气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老人不再满足于以往的老年生活。“活出精彩来”已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但是,走出家门的老人却遗憾地发现,除了医疗保健用品外,老年人想买点东西可真难!

我区人口逐渐显“老态”

老龄产业“空白”添尴尬

近日,记者从自治区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了解到,按照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社会总人口的10%即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我区将于201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届时,我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220万。

根据国家老龄委提供的数据,目前我国老年人用品市场的需求量为4000亿元,到2010年将达到10万亿元,而现阶段全国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却不足10%,离市场需求差距巨大。“随着新一代人口的老龄化,其独立消费能力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将不再固守‘能吃饱穿暖就行’的消费观念,他们愿意为自己的健康和娱乐支出更多的费用,老年市场的服饰、保健、娱乐、休闲产品需求量也将随之不断增大,这个市场的开发潜力十分巨大,但是相比之下,我区老龄产业的服务与开发远远落后于市场的需求,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自治区老龄委维权调研处副处长李永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记者随即走访了乌鲁木齐市一些商场时发现,市面上面向老年人消费的老龄商品不仅品种少,而且质量不高,适合老人穿的软皮皮鞋、宽口袜、适合老人体型的日常服装,也大多夹杂在中青年商品中,挑来挑去就那么几件,款式也仿佛“经久不变”,一些老年人专用的如拐杖、放大镜、助听器等商品更是难觅踪影。

“商场里简直就是年轻人的天下,我们老人想买个哈可真难!”1月23日,在乌鲁木齐市友好百盛购物中心,64岁的张先梅老人遗憾地对记者说。张先梅老人说她平时“能不出门就不出门”,外面的世界让她感觉很“自卑”,觉得自己真是“老了,没用了”。

而满街比比皆是的妇女用品、儿童用品专卖店则更让老人备感孤独。据了解,乌鲁木齐市至今尚没有一家上规模的老人用品专售商店。然而据媒体报道称,在北京、厦门、南昌等内地城市,已出现了“夕阳红老龄服务中心”全国连锁店,在这个老年人用品专业商店里,老年人能享受到“一站式”购物,买到真正适合的商品。

据记者了解,全疆300多家旅行社中,约45%以上都针对老年人开发了“夕阳红游”系列产品,但事实上良莠不齐的服务并不能满足老人出行时心理及生理上特殊需求。“与内地成熟的老年人旅游市场相比,新疆仍处在探索阶段。就连大型的老年人疆内游,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旅行社成功组织过。”对老年旅游市场运作多年的大西部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徐先生深有感触。

“养老服务业是最典型和最大的老龄产业,但我区大部分养老服务机构的运营状况也并不理想,甚至有个别单位由于入住率低,只能靠经营其他项目,比如靠‘农家乐’来维系。”李永萍说。

坐落在乌鲁木齐市鲤鱼山路的康寿老年公寓,是我区现有的44家由社会力量创办的老年福利和服务性单位(不含农村敬老院)之一。总经理李向军告诉记者,虽然从1999年创办至今,公寓已从一个只能容纳20个人的小四合院,发展到现在150个床位的规模,但是过高的收费老年人无法接受,而因护理、意外等问题与老人家属产生的各类纠纷、官司也让牵扯了自己过多的精力,康寿老年公寓目前只能勉强维持现状。

老龄用品不足专家试说原因

为何随着我区老年人口迅速增长和购买力的提高,一个巨大的老年需求市场在逐步形成,而另一方面老龄产业发展却滞后,老年产品和服务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的需求?业内人士分析,其根本原因是,我区商家尚未发现老年产业的巨大商机,即使有所发现,也没有能力进行这项产业的设计和操作。简单地说,就是目前我区商家不具有对老年市场的发现、设计和操作能力。

乌鲁木齐市某投资公司的马女士一直在寻求良好的投资项目,敏感的她早就意识到老年产业是一块肥沃的“处女地”,但是新疆没有成功的模式可以遵循,也没有诸如内地由政府出面组织的老龄产业研讨会、老龄产业博览会等形式,让商家进行更广泛的接触和洽谈,她只好将这个计划暂且搁置。而一位5年前就想在玛纳斯县转型开发老年公寓的私营企业家最终也没有实现他的梦想。他说,人的观念意识是一方面,而缺乏政府的支持也让他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

新疆大学经济学专家分析,新疆在开发老龄产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市场前景好,目前我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71万人,占总人口的8.6%,并以年均4%的速度增长;供应方面,新疆物产丰富,大宗优质农产品等发展老龄产业的原料基本上都是新疆的优势资源,技术、设备、劳动、管理人才等方面新疆大体也都能提供;再次,新疆进入老龄化社会在全国较晚,这就使得新疆尚待发展的老龄产业还不至于一起步就受到激烈的竞争,为新疆提供了大好的发展机遇。

如何把潜在的优势变成现实优势?靠政府?政府虽然一直都热衷于“托”起这个产业,但是政府毕竟既无能力、更不应该直接进入市场;靠企业?现代市场经济中,中小生产商、经营商和服务商,自身通常不具有市场的发现、设计和操作能力。这位专家分析,新疆老龄产业若想长足发展,政府的引导、企业的参与、商业化的创意,以及看好这一产业的投资商的投资,这四者缺一不可。而只有依靠大力组建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经营产业,才能引导大量的中小商家进入这一规模巨大的产业之中。老年产业不应该一开始就盯着老年人的钱袋子,发展老龄产业是个全新的课题,需要有创新的理念和思路,这里面有专家的事,有投资者的事,有政府的事,有老龄工作者的事,也有专业经营者的事,各种.力量和资源实行有效的整合,最终才能形成市场形成产业。

据记者了解,为促使老龄产业走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发展老龄产业,并提供相关政策进行扶持和鼓励。

老龄化社会的好处篇(6)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方式;老有所为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2-0199-02

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老年人身体素质提高,平均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趋势。截至2008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达到1.6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2%;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3%;80岁以上高龄老人已达到1 805万人。国际的通行标准认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占总人口比例在10%以上,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在总人口比例中达7%以上的地区,即可称为“老龄化社会”。显而易见,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曾经的“老龄化”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而世界卫生组织提出采用“积极的老龄化”的观点,把这个“老龄化”过程描述为:通过优化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来提高生活质量。联合国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在2002年确定实现“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包括老年人积极参与可惠及所有公民的发展;随着人们变老,促进健康和福祉;促进有利环境支持健康的“老龄化”。如何对待老年群体,如何利用老年资源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认为,“老有所为”回答了“积极的老龄化”问题。

一、“老有所为”的理论回顾

活动理论:由美国芝加哥学派提出的活动理论与社会撤离理论①基本观点相反,他们认为,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满意和更能适应社会,主张老年人应该尽可能长久地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否定老年的存在,用新的角色取代因丧偶或退休而失去的角色,从而把自身与社会的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美国社会学家厄尔德曼・帕尔莫在1955―1967年间,对美国127名平均年龄78岁的老年人作过一次跟踪调查,调查发现,大部分老年人的经济活动并不因为年事已高而减少,其社会活动程度也无显著减少,并且老年人在某些领域活动的减少会在另外一些领域得以弥补。调查认为,参加活动的老人,生活满意程度都很高,相反,那些减少活动的老年人,生活满意程度都较低。该理论的观点为大多数老年社会工作者所肯定。在老年社会工作者看来,社会不仅在态度上应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一切社会活动,而且应努力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提供条件。

二、“老有所为”的必要性

(一)人口老龄化增加社会负担

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使得人口结构中老年人的比重大大上升,导致老年人在衣、食、住、行等消费越来越大,对于如今的“4-2-1”的家庭来说,他们的抚养费很可能使得子女组建的年轻家庭无力承受。据2005年3月国家民政部公布的数字,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34亿人,超过总人口的10%,其中65岁以上人口为1.1亿人,占总人口的8.5%,意味着劳动力的抚养负担愈加严重。老龄人口抚养比②则相对更为直接度量了劳动力的养老负担。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我国在1997年确立了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是由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两部分组成,社会统筹由单位负担缴费,目前为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20%,个人账户由职工个人缴费,缴费比例为个人工资的8%。而那些在养老保险制度确立前的职工,向他们支付的养老金由后来缴费者负担,这就产生了“历史债”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一项研究表明,在新旧养老制度的转轨过程中,产生了约8万亿元人民币的养老金债务总额。这部分养老保险金产生了巨大的债务缺口,而且企业将把各种社会福利保障的包袱推向社会,这就给原本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各项社会福利政策尚未健全的“未富先老”的国家增加越来越大的压力。这些都能导致社会积累减少,经济发展受到制约,社会进步放慢,最终阻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形成一种发展的“负效应”。

(二)老年人才的时效性

老年期可分为三个年龄段:低龄段(60-69岁)、中龄段(70-79岁)和高龄段(80岁以上)。低龄老年人一般身体健康,不论体力还是智力都是比较活跃的,人数占老年人口比例最大,有再参与社会活动的资本和条件,低龄段是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最佳时期;中龄段的老人大多以追求健康的身体为目标,但在以智力为主的高科技、教育、医疗工作中,老专家、老教授、老医师等高级人才由于其基础扎实,累积资料丰富,仍可以继续致力于钻研技术,撰写论文、专著,从事讲学、翻译咨询、指导手术等工作,中龄段是老年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时期。然而人类生命有限,低中龄段的老人虽说身体仍然健康,但就其生命的整个过程而言,他们终究已处于黄昏时分,这就决定了这部分人力资源若不被及时开发利用,其有效性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降低,甚至完全丧失。对于处于高龄期的老年人,他们多是历史的见证,所拥有的丰富的经历、资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财富;所拥有的多年实践经验、研究成果更是维系社会事业连续性的不可代替的部分,因而高龄期是老年人力资源的抢救时期。

(三)老年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大多数老年人健康状况尚好,具有再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他们拥有潜在“资源价值”和“知识存量”,是整个人力资源系统中极重要的一部分。一方面,一些身体健康的老年人为保障自己的生活,减轻家庭负担,增加经济收入,一旦有再就业机会,就积极谋求就业;另一方面,根据需求层次理论,老有所为处于需求的“尊重和自我实现”的层次,老年人无论是退休老人还是一般的老人,都有被尊重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对于离退休老人来说,这种需要更为强烈,他们从熟悉的工作退出后,往往产生无用感、孤独感、压抑感等“离退休综合症”。“老有所为”可以给他们一个继续展现自身能力的平台,解决因年老带来的心理问题,满足他们心理上参与社会的需求,实现继续社会化。

三、“老有所为”的制约因素

(一)国家的退休政策构成了我国老年人力资源供给的限制

我国法定退休年龄为男60岁,女55岁,这种“一刀切”的退休方式直接压缩了老年人力资源供给的空间。而现实状况是老年人的社会阅历深厚,并有熟练定额劳动技能和丰富的工作经验,特别是那些低龄老年人,体力和智力都还处于良好状态,完全将这部分老年人排除在人力资源系统之外,是对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重新启用这些老年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余热,为我国经济发展作贡献是明智之举。

(二)社会价值观念的约束

社会普遍认为老了退休,万事皆休。居家养老使得很多老年人放弃了再就业的想法,安于安逸的晚年。一方面,老年人选择参加一些老年人俱乐部、外出旅游等娱乐方式,他们靠充足的退休金和赡养费生活得比较惬意;另一方面,老年人再就业会使得熟悉的人,例如邻居、单位同事认为子孙未尽到赡养的义务才使得老年人外出工作。这些传统的观念严重制约了老年人的再就业。

(三)老年人就业与青年人就业冲突

很多人认为,我国人口基数大,就业形势一直很严峻,老年人就业是在抢年轻人饭碗。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老年人再就业的工作选择与年轻人的工作选择是在不同一个的范畴内。在我国,虽然劳动力供给呈现过剩的局面,但是在某些特殊领域,例如科技、教育、文化、医疗等工作岗位,仍然需要有经验、有专长的资深工作者。老年人的经验财富是其他条件不可替代的,社会对于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老年人仍然是有需求的。

四、“老有所为”的建议

(一)创造有利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环境

随着人均预期寿命延长,科技进步,复杂劳动所占比重增大,在退休制度、工作制度上应进行适当的调整,一刀切的退休制度并不能满足社会的长久发展,提高劳动年龄上限,延长劳动的有效岁月,晚进晚退的退休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同时需要制定与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1996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权益保障法》,鼓励老年人在自愿和量力的情况下参与社会发展,为老年人参与社会,实现老有所为提供了法律依据。就老年人具体、专门的法律法规方面还是欠缺的,所以按目前来说,应加快制定针对老年人专门性的、可操作化的法律,针对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基本政策、基本途径等做出具体规定,保护老年人力资源在开发过程中的正当权益。

(二)营造鼓励、支持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的良好氛围

通过宣传教育,更新社会观念,摒弃“老无所用”的观念,打破原有的“包袱”论,鼓励老年人再就业,通过大众宣传,树立老年人再就业的典型;同时,社会还应为老年人创造机会,比如建立老年人职业介绍所,构建老年人信息资料数据库,使得老年人才市场为广大的老年人力资源牵线搭桥,形成老年人才的双向选择建立平台等。

(三)作为老年人自身,应树立积极的再就业观

体力和智力都处于良好状态的老年应借个人专长和技术优势,弘扬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积极投入到为社会、为家庭再做点贡献,转变依靠“家庭养老”或“社会养老”的观念,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老人自养。这对于老年人摆脱“离退休综合症”是有好处的。

“老有所为”是一种积极的养老方式,充分发挥老年人力资源与非老年人力资源的互补效应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将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放在战略地位,有利于我国社会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鹏.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2] 蔡.劳动力短缺:我们是否应该未雨绸缪[J].人口学与计划生育,2006,(2).

[3] 章惠君.老有所为的基本理论实践[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1998,(1).

[4] 孙中华,等.完善我国城市老有所为实现途径的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0,(5).

老龄化社会的好处篇(7)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老龄问题是21世纪中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必须面对的重要国情,必须高度重视老龄理论研究,从多视角、多层面进行探讨,进一步深化认识。

一、银潮冲击波和老龄化新特征

当前,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都面临着银潮冲击波,人类“变老”成为全球性重大社会问题。以20__年为例,全世界70亿人口,60岁以上老年人口8.1亿,占总人口11.6%,标志着全球已跨进老龄化社会。中国13.4亿人口,60岁以上老年人口1.78亿,占总人口13.26%,已进入老龄化社会13年。江苏7865万人口,60岁以上老年人口1366.67万,占户籍总人口18.21%。跨进老龄化社会已26年。全省有7个市老年人口占总人口20%以上,有2个市占17.5%左右,有4个市占13%至15%以内。各市之间老龄化比例高低相差8至10个百分点。全省百岁老人4323人。

江苏人口老龄化目前仍处在快速增长期。由于人口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高龄化、空巢化、少子化新特征。(1)高龄化。20__年末,全省80岁以上高龄老人196万,占老年人口总数15%以上。预计,到2015年高龄老人将占老年人口总数近20%,到2025年近25%。(2)空巢化。城市空巢老人已占55%左右,有的地方达60%以上;农村空巢老人占45%左右。空巢老人中失能、半失能老人,养老照料已成为急待破解的难题。(3)少子化。六普数据,全国0—14岁占总人口16.60%。江苏0—14岁占总人口13.01%。说明人口结构变化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有关。

在老龄研究中,南通顾嘉禾等同志较早提出老龄化发展阶段论观点。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0%-15%以内,为轻度阶段;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6%-25%以内,为中度阶段;老年人口占总人口25%以上,为深度阶段。提出老龄化发展阶段论观点,是一种实践和理论创新,对研究制订不同阶段的老龄化方针政策,有理论指导和实际应用价值。

二、老龄化社会和老龄社会

目前,我国处于老龄化社会,并快速向老龄社会过渡阶段。在研究探讨别关注两点:一是界定标志。以六普数字为依据,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1.23亿,占总人口8.87%,超过欧洲老年人口总和。从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7%上升到占14%,就标志着由老龄化社会进入老龄社会。二是过渡时间。由老龄化社会过渡到老龄社会完成这一过程,世界各国在时间上有很大差别。法国115年,瑞典85年,美国66年,意大利、荷兰56年,英国45年,日本、巴西30年。预计,中国约20年,快于世界上任何国家。“老龄化社会”和“老龄社会”,既是一个理论视点,又是老龄化发展的实践进程,对这一问题需要继续关注和研究。

三、养老新格局和“五位一体”养老模式

1982年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的联合国老龄问题世界大会指出:“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方式,是全世界解决老年人口问题的榜样”。江苏老年人养老方式,随着经济社会事业和老龄化发展进程,凸显了率先发展特色,区域性创新亮点。

一是形成了区域性养老新格局。苏南地区,苏州、无锡等市形成“9064”养老格局,老年人的养老比例,90%是居家养老,6%是社区养老,4%是机构养老。苏中地区,南通、泰州等市形成“9253”格局,92%是居家养老,5%是社区养老,3%是机构养老。苏北地区,徐淮盐等市形成“9532”养老格局,95%是居家养老,3%是社区养老,2%是机构养老。这是江苏从南到北形成的养老大格局,虽然地区之间比例不平衡、有差异,但总体格局大体上相似。

二是形成了多功能服务体系。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形成三类服务形式。一类是基础型服务,由子女亲属照料服务。二类是政府主导型服务,由政府主导和购买服务,民间组织运作,从政策上制度上保证服务到位。三类是社会参与型服务,由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兴办社会养老服务机构,提供低利、微利服务,保证养老服务持续性和长效性。苏州沧浪区提出“五色服务法”。红色,服务90岁以上老人;橙色,服务“三无”高龄老人;紫色,服务失能老人;兰色,服务空巢老人;绿色,服务社区其他老人。具有全方位、多层次、多功能服务特色。

三是形成了“五位一体”新型养老模式。随着老年群体不断扩大,养老资源不断丰富,养老方式不断完善,我们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率先提出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社会养老、五保养老、文化养老(或称精神赡养)”五位一体的新型养老模式。以居家养老为基础,是当前和今后要长期坚持的基本养老方式。《老年法》(修改草案)已将“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修改成“养老以居家为基础”。

养老之路特别是农村养老之路,走得艰难。早在10多年前就有学者提出:农村养老是一个沉重话题,养老路漫漫,路在何方?现在可以说已经有了明确答案。养老新格局、三类服务形式、“五位一体”养老模式,就是江苏有创新特色、区域特点的养老之路。

四、“未富先老”和“富裕型养老”

我国在进入老龄化社会初期提出“未富先老”的概念。依据是: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现在基本国情没有变,主要社会矛盾没有变。因而,总体上说“未富先老”这个概念,目前也不会改变。

一是处于“未富先老”地区。改革开放以来,老年人生活水平、医疗条件、居住环境已有很大改善和提高,逐渐消除了贫困,解决了温饱,老年人已经不是老龄化初期“未富先老”的生活状态,生存条件、生活水平已实现了新跨越。

二是处于“边老边富”地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老年人整体上已经迈进全面小康社会,进入“边老边富”状态,养老不烦愁,医疗有保障,生活节节高,迅速向富裕养老转型。

三是处于“富裕型”养老地区。20__年,江苏省GDP达4.9万亿元,人均GDP达9500美元。苏州GDP破万亿元,年人均GDP破一万美元。南通地区GDP4000亿元,年人均GDP近9000美元。昆山市年人均GDP突破2.4万美元,太仓市年人均GDP突破2.8万美元,已符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基本现代化标准。太仓市在20__年12月被评为“全国首个富裕型长寿之乡”,也是全省率先进入“富裕型”养老的县级市。在苏南农村中已经有相当一部分镇村老年人年均纯收入突破1万美元,进入“富裕型”养老。因此,应当从动态变化角度和区域性特点的实际出发,观察分析,区别对待,正确认识“未富先老”、“边老边富”和“富裕型”养老问题。

五、人口老龄化挑战和更新老龄观念

如何看待人口老龄化形势和面临的挑战,在思想认识上需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目前存在两种老龄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