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老龄化问题研究

老龄化问题研究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6 10:31:09

老龄化问题研究

老龄化问题研究篇(1)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龄产业;机构养老;中国模式

中图分类号:C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7-0105-01

1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概况

我国在世纪之交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3亿,占总人口的10.3%,2009年我国老年人口已达1.67亿,占总人口的12.5%。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中国的老龄化较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个非常大的区别就是“未富先老”,再加之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社会养老负担将极其沉重,形势异常严峻。

中国目前的养老方式主要有三种: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我国居民的乡土观念、家庭观念比较牢固,老年人一般都乐意生活在熟悉的环境中”。今后的养老模式还应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但同时也要注意到,我国自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经济迅速发展,人口流动加速,“人们的工作地点和职业身份频繁更换,同时也导致了父母与子女两代人之间的地区分隔”,且大量空巢家庭、丁克家庭出现,中国人的养老观念和生活方式正逐渐转变,部分老人开始安于居住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是一种新型养老方式,即老人既住在家,又可以享受社区的服务设施提供的相关服务,兼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之长,是今后中国比较理想的养老方式,但就目前的发展来说,还受到各种条件的约束和限制,在短时间内不能大范围付诸实践。我国欲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老年人社会福利服务体系,机构养老虽然只是一种补充,但当今社会已经表现出对养老机构巨大的需求。

2 机构养老模式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机构养老是养老方式的一种,即“老人在养老院、老年公寓,可以得到全方位的服务和照顾,保健和娱乐也好”。而养老机构指的是一种实体,包括老年公寓、养老院、老年护理院、老年康复中心、敬老院、社会福利院、临终关怀院等养老服务设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养老机构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截止到2005年底,全国城乡有社会福利机构39546个,总床位149.7万张。但与西方发达国家进行横向比较,则表现出极大的差距:我国平均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仅不到9张,而发达国家平均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为50-70张。然而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设施的愿望却相对较高,调查显示,城市和农村分别有20.5%和15.4%的老年人愿意入住养老院,因此,对养老机构的需求和现实之间形成了非常大的缺口。供需之间严重的不平衡如果得不到缓解将会引发老年人产生强烈的社会排斥心理,显然,这对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蓝图将造成巨大的阻碍。

机构养老模式在我国的发展依然不成熟、不完善,存在诸多问题:

(1)养老服务设施总量不足,供不应求现象突出,养老服务设施的提供远远小于老年人旺盛的需求;

(2)养老服务设施的提供主体不明确,具体到哪方提供者应该承担主要责任,资金来源怎样分配,各自责任方面有何区别等有待定论;

(3)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对于养老服务设施的提供问题认识不足,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养老机构的支持力度和各种优惠政策的落实程度低;

(4)养老服务行业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有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且针对性不强,对“社会福利机构”的定义过于笼统,具体的细节规定缺乏,多为意见性的指导,真正上升为法律法规的标准很少,纠纷案件的处理无法可依;(5)从业人员素质低,缺乏专业知识,人员亟待培训。养老机构中的管理人员和护理人员缺少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管理滞后,效率低下,此外,从业人员待遇低,工作的价值认同感不强,对于其职称和荣誉的评定也缺乏相关标准;

(6)志愿服务方面,全民参与意识不强,没有形成全社会互助互爱的联动效应,服务方式单一,机制不健全。

3 机构养老模式未来的发展方向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目标”。机构养老作为养老服务体系中的重要补充,尤其应该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对于机构养老属于老龄事业还是老龄产业的定性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而要根据养老机构本身的属性有区别地分析,除对少部分完全由政府出资建设、接收对象为社会困难老人,如城市“三无老人”和农村“五保户”的养老机构,较大成分上走老龄事业发展道路外,其他凡是带有微营利、营利性质的养老机构,应更大程度上走老龄产业发展之路,既要做好社会养老服务工作,又要在带动就业,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显示独特的优势,达到一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平衡的和谐状态,探索中国模式的养老思路。因此,面对在中国市场经济环境下存在的一些弊端和问题,我们要理清思路、理顺关系、逐渐完善。笔者试从经济学的宏观角度对政府、市场、第三部门的职责进行分工,探讨各自的努力方向。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养老不再仅仅是个人和家庭的责任,而成为一种社会公共需要。当前中国的养老机构可归纳为四类:政府办、社会力量办、政府与社会力量合办、民办。笔者认为,由于养老服务机构多为非营利性、微营利性,可以从经济学角度,将养老服务机构看做是一种公共物品,其中,完全由政府创办且为非营利性质、面向生活困难老人免费提供的养老机构为纯公共物品,满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限制。而由政府和社会力量合办、社会力量办、民办的养老机构可以看做是准公共物品,因为此类机构并不是完全免费为老年人提供的,它们的存在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但多为微营利性质,提供低于“市场价格”的养老服务设施,同时兼具社会福利功能。准公共物品性质的养老机构是今后养老机构发展的中坚力量。

因此,政府在养老服务机构的提供方面应扮演引导者和调控者的角色,而非具体事务的操作者和实施者,政府要确保纯公共物品的提供,倡导、监督、规范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由于准公共物品性质的养老服务机构应为养老服务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我们要鼓励扶持第三部门的成长,“要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养老服务业准入制度,积极支持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鼓励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形式兴办老年服务业”,兴办不同档次的养老服务机构,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需求;而市场完全可以参与到养老服务行业,但要接受老龄产业风险大、回收期长、营利空间小等现实情况,为老龄产业扩宽融资渠道,逐渐建立长效机制,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2010年是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政府有关部门将对“十一五”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并根据执行情况及国情制定“十二五”规划。2010年11月1日将开始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继续发展,新的统计数据将引发应对老龄化危机新的思考,但人口老龄化是人类发展的自然结果,只要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有条不紊地进行养老服务业的各项工作,我们完全有能力去应对日益强劲的“白潮”,用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解决有中国特色的银发危机。

参考文献

[1]沈立人著.中国弱势群体[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1):73-225.

[2]刘君德,靳润成,张俊芳编中国社区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263.

[3]张来武主编,台恩普,陶立群等著.促进老龄产业发展的机制和政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50-152.

老龄化问题研究篇(2)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未备先老 社区养老 老龄意识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057-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全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老龄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解决好坏,关乎小康社会能否建成。因此,必须根据我国老龄化特点,针对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制定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和政策体系,让老年人更好地安度晚年。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口已经从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阶段进入到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健康发展阶段,人口年龄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我国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人口自然变化相比,具有自己独特特点,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老龄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2011年末,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达到12288万人,占总人口的9.1%,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到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1.67亿人,约占全世界老龄人口6.98亿人的24%,全世界四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发达国家老龄化进程长达几十年至100多年,如法国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英国用了80年,美国用了60年,而我国只用了18年(1981—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①,而且老龄化的速度还在加快。

2.人口趋向于高龄化,女性比例偏高。据统计,2011年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近2000万,约占65岁及以上人口的16.3%,并正在以每年100万以上的速度增长。我国未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年均增速为2.3%,而同期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的年均增速却为4.2%,这说明未来中国高龄化的速度将远快于人口老龄化速度,人口趋向于高龄化。

根据表1可以看出:男女寿命之差从1981年2.99岁提高到2010年4.99岁,女性提高速度快于男性,并且两者之间有进一步扩大趋势。未来肯定是女性在老龄人口占据多数,尤其在高龄人口中女性高于男性。

3.经济上未富先老,制度上未备先老②。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老龄化同步,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gdp一般在5000到10000美元以上,而中国在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只有840美元,刚到发达国家的1/6。可见我国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即呈现“未富先老”。

自从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但是由于起步较晚,面对急速的人口老龄化,无论是养老、医疗,还是长期照料服务和公共资源分配等社会管理和社会政策体系,都处在“未备先老”状态,解决不好将会危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政治稳定。

二、我国老龄化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老龄化事业由于起步比较晚,问题复杂多样,存在着社会保障覆盖面比较窄、法律体制不健全、养老方式发展滞后、老龄意识淡薄等问题,务必要引起政府足够重视,尽快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具体说来,我国老龄化事业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滞后,有待进一步完善。

(1)社会保障的覆盖人群不全面,有待进一步扩大。截至2011年12月底,纳入国家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地区参保人数共计3.64亿人,实际参保率为79.57%;60岁以下参保缴费人数占总参保人数的72.67%;领取待遇人数占总参保人数的27.33%;此外,全国3000万在职公务员还没有纳入到养老保险的范畴中。可见,我国的居民还有很多人员没有加入到养老行列中来,居民养老覆盖面比较窄。

(2)社会保障资金匮乏,个人保障金额较低。由于我国社会统筹的账户入不敷出,每年只能拿个人账户和财政补贴来弥补。据统计,2010年个人账户缺口为1.23万亿元,个人账户基金空缺率为45%;2011年个人账户缺口约为1.37万亿元,个人账户基金空缺率为41%,个人账户基金缺口占gdp的比重为2.9%。

虽然连续

8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2012年人均养老金达到1721元,但是养老金的上涨根本跟不上物价上涨速度,这些钱只够维持基本生活需要。2011年人均医疗卫生支出为30美元左右,与2008年发达国家人均4405美元,全球人均802美元相比,差距很大③,根本无法满足老有所医的需求,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仍然没有得到改观。

2.我国养老的法律制度不健全,法律和政策缺失日益突出。韩国在人口老龄化问题上和我国有很多相似之处,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制定相关法律,除了《老年人福利法》以外,还制定了就业、基本生活保障、医疗、权益保护等11种专题法规,并且还对《老年人福利法》进行8次大的修订,基本上覆盖了所有养老问题,使政策实施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④。

而我国除了宪法、婚姻法、民法等基本法涉及到老年人权益问题以外,仅有2011年刚实行的《社会保险法》和2012年刚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两部法律,法律和政策缺失日益突出,老年人在权益保护、就业、养老、医疗等方面的保障得不到很好的落实,急需完善法律体系来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3.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辅的养老方式发展严重滞后,不能满足老年人养老的多种需求。

(1)家庭养老举步维艰,家庭子女压力很大。由于受传统孝道思想的影响,家庭养老仍将在未来老龄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上世纪70年代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家庭更加小型化分散化,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子女上有老下有小,再加上工作节奏加快压力越来越大,对老年人照顾较少,家庭养老形式不容乐观。(2)社区养老前景光明,但缺乏相关的配套措施。社区资金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来源于财政的补足,福利的赞助和社区募捐收入有限,导致社区养老建设进程缓慢;很多社区养老的基础设施薄弱,医疗资源严重不足;专业护理工作人员缺乏,志愿者团队不足。

(3)机构养老入住率较低,急需转变养老观念。由于受“百行孝为先”思想的影响,入住养老院怕给孩子带来不好影响,很多养老院的入住率很低,目前我国选择住养老院的老年人只有1%左右。《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的报告表明,85%以上的老年人有享受养老服务的意愿。而选择养老机构养老的只占6%~8%,改变人们的养老观念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⑤。而且一些民办的养老机构由于资金主要是自筹资金,无财政补贴导致入住费用较高,很多老年人住不起养老院。

4.社会老龄化意识淡薄,忽略老年人心理需求。据全国老龄办统计,仅10%左右的子女能注意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大多数子女由于受到工作上和生活上双重压力,和老年人日常交流和沟通比较少,歌曲《常回家看看》唱出多数老年人的心声。特别是一些“空巢老人”由于儿女长期不在身边,精神上空虚感更重,外出看病根本得不到陪护。同时很多老年人由于受身体机能衰退、个人价值丧失、丧偶等因素的影响,认为自己是纯消费者,是子女累赘,导致心情不好、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脾气暴躁或愁眉不展,每年因心理问题自杀的老年人,占全国自杀人群的36%,老年心理关爱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三、我国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对策研究

根据车士义对我国人口红利的研究⑥(见表2),我国从1990年进入真正人口红利时期,2015年将进入虚假人口红利时期,2030年左右人口红利结束。可见,现阶段我国还将处于真正人口红利时期,劳动力资源仍将很丰富,经济仍将快速发展,完全可以满足老龄化发展经济上的需求。但是,光靠经济上支持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从体制、法律层面、社会意识方面制定一系列配套措施,把养老问题解决好,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的目标,使老年人安度晚年,享受小康社会带来的幸福和满足感。具体措施如下:

1.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效解决老龄化问题。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由于起步较晚,存在着很多不完善地方,需要国家根据我国老龄化问题的现状,不断完善保障制度,确保老年人能够做到老有所养。具体措施包括:

(1)努力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把公务员纳入到养老保险中来,通过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农村医疗保险、居民医疗保险三位一体,做到人人都能养老,人人都能就医。

(2)通过企业年金、国有企业上缴利润、财政补贴等多种方式筹集社会保障资金,做实个人账户,千方百计增加

老金储备。并根据经济发展速度和物价上涨的程度,适时提高个人社会保障的金额。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实现保障金保值增值。

2.积极推动我国老年保护的立法进程,做到有法可依。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国有关老龄人口保障法规的欠缺制约了我国老龄事业发展,为了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需要政府尽快制定医疗保险、家庭赡养、养老保险、教育、健康保障等方面法律法规,使政策的具体实施能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继续完善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机构养老为辅的养老制度,满足老年人多种需求。

(1)由于我国养儿防老思想根深蒂固,家庭养老在未来将仍占主体地位,国家应该从经济上对在计划生育中作出贡献的老年人给予一定补偿,同时给他们子女固定休假制度,有更多时间照顾老人。

(2)社区养老完全可以满足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的需要,是一种双赢模式。政府应该做好社区养老总体规划,加大对社区基础设施的投资,鼓励民营企业、医院、公益机构加入到社区养老行列中来,兴办各种适合老年人参与的摄影班、书法班、歌唱班,丰富业余的生活,同时,加快对老年产业和护理培训体系建设,努力建设专业护理队伍和志愿者队伍,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医疗服务。

(3)机构养老方面,光靠政府资金开办是不现实的,需要国家从财政上、税收优惠方面着手,鼓励企业、民间组织参与社会养老,给予五保老人和孤寡老人生活保障,安享晚年。

4.倡导积极老龄化,重视老年人精神安慰。人口老龄化是每一个人人生必经阶段,人人都会变老。国家政府应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介,做好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和道德宣传,倡导社会敬老爱老助老的思想,多多关心老年人心理健康,提供各种心理咨询,增强老年人心理调适能力,使老年人能够幸福安度晚年。作为儿女,应该不仅仅给予老人经济上的支持,而且应该多和老人沟通,多谈心,了解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老年人应该树立积极老龄化意识,摒弃养儿防老的旧思想,学会自立自强,走出家门,积极参加社会上活动,继续为社会作出有益的贡献,强调自己不仅仅是被关怀照顾的对象,也是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和创造者。此外,还应该鼓励高学历、高技能的老年人发挥余热,担当技术方面顾问或者指导,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既减轻家人负担,服务社会,又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用。

四、结束语

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世界性难题,我们应该清醒意识到,养老事业前景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将面临着这样那样的困难。我们坚信在我国新一届政府领导下,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完善各项制度,就一定能够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使老年人能够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医、老有所为,更好地安享晚年幸福生活。

注释:

①娄乃琳.美国养老住区的运营模式浅析.住宅产业,2012(5)

②原新.未备先老,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挑战.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235)

③陈克冀等.积极应对我国老龄问题的建议.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5)

④林宗浩.韩国老年人福利法的变迁及对我国的启示.法学论坛,2012(5)

⑤钱凯.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的观点综述.经济研究参考,2010(70)

⑥车士义.人口红利问题研究.西北人口,2009(2)

老龄化问题研究篇(3)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理财;安度晚年

【Abstract】In an ageing society, without a good financial planning, the aged can’t enjoy themselves. This article analyzes some problems the aged may have when making a financial planning such as poor ability to withstand risks, irrational planning, unprofessional planning and then puts forward some solutions.

【Key words】Ageing population; The financial planning of the aged; Secure old age

目前,世界各国面临一个共同的课题:人口老龄化。按照联合国的标准是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或是65岁老人占总人口达到7%,即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已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60岁以上老年人达1.3亿人,占总人口10.2%,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更值得关注的是,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还在以年均3.2%的速度递增,预测2050年将突破4亿,老年人口占比将达31.2%,[1]我国将进入严重老龄化。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人口老龄化进程速度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不同步,我国已经进入典型的“未富先老”型社会阶段。近年来我国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而存款一直保持低利率,造成居民储蓄负利率,对以储蓄为主的老年人影响最大。“老有所养”是每个老年人对退休后生活的最基本要求,面对收入减少和养老费用的逐年增加的双重压力,老年人若做不好理财规划,安度晚年将难以保证。

1 老年人理财的基本原则

1.1 保证安全性

根据“100-年龄”的个人风险投资比例法则,老年人的年龄越大能承受的风险就越低。再加上老年人年事已高,通过社会劳动获得大额收入的可能性很低,自身积蓄并不是很丰厚,退休金也相对有限,所以,老年人可以用于理财的资金并不多,一旦投资失败,会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因此,老年人投资本金的安全性就至关重要了。

1.2 注重流动性

由于生理机能逐步衰退,意外、医疗保健等支出大笔增加,另外还有子女的婚嫁费用、应急之需的意外支出等,老年人理财一定要注重资金的流动性。做好投资预算,理性选择适合老年人的理财方式,切不可盲目追逐高收益,而将急用和日常家用的资金用于流动性差、期限较长、风险较大的投资。

1.3 坚持分散性

老年人在留足生活日常开销及一部分应急款后,可以选择不同的理财产品。老年人理财要以一些低风险产品为主,如定期存款、国债、货币市场基金、保本的银行理财产品。对稳定的现金流入如退休金可做一些定投;可以把一些近期闲置资金作中期投资;对有一定风险承担能力的老年人也可购买一些债券基金等;而对风险承受能力较强且有丰富的炒股经验的老年人,也可以投资一些股票,即有机会收获高收益,又可以活动头脑延缓身体器官的衰老。对一些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的新潮老人,也可以做一些互联网理财。[2]

2 老年人理财存在的问题

2.1 抗风险能力弱

老年人身体状况、生理状态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其体能、精力都无法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自身积蓄并不雄厚,退休金又十分有限,收入增长下降,然而用于医疗保健、养老的刚性支出却在不断增加,所以老年人可用于理财的资金较为有限,抗风险能力弱。一旦投资失败,出现亏损,会严重影响其老年生活质量。

高难度的投资理财活动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对身体素质要求也很高,理财中盈亏的瞬间转换和业绩频繁的波动对老年人心理冲击巨大。盈利产生的过度兴奋和亏损带来的严苛自责都对老年人的身体和心理产生长期的、巨大的影响,甚至使一些老年人长期失眠,尤其对那些有高血压、心脏疾病的老年人造成的影响更大。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抗风险能力较弱。

2.2 规划不合理

老年人在投资理财方面属于极度的风险厌恶型,一方面在心理上难以承受本金损失带来的负面情绪,另一方面投资亏损也会严重影响退休的生活质量。所以老年人在选择理财产品时,多以安全性高、收益稳定的为主,例如定期存款、国债等,而对风险较大的理财产品、基金、股票等比较排斥。例如有些老年人为了获取较高的利息回报,选择三年期和五年期的定期存款,但老年人由于年级大,身体变化难以预测,遇到疾病、意外等急需用钱的突发事件,这些定期存款未到期,取出来又只能按活期算,导致损失利息收入,根本没起到实际的理财作用。

2.3 理财不专业

理财知识系统博大精深,理财市场瞬息万变,理财工具多种多样的,不仅要有理论知识的学习积累和实战经验的摸索总结,还要有良好的悟性,才能在理财市场长袖善舞、游刃有余、应对自如,而大多数老年人不具备这一能力。我国理财市场的发展时间较短,近几年才快速发展,理财知识更新很快,新的理财产品不断涌现,理财方式、渠道层出不穷,理财市场信息瞬息万变。老年人学习能力较弱,接受理解能力较差、反应速度较慢,这些都影响了老年人的理财技能的提高。

老年人理财服务也不够专业。国外专业的理财师选拔都设置了较高的门槛,不仅要高学历,还要经过严格的职业资格认证才能上岗。国外的理财师都是行业的精英,受到社会的尊敬。由于我国理财师认证起步较晚,加上门槛较低,部分理财师其实就是业务员,只要有人脉资源,能够招揽客户,带来业绩就行,对学历、专业素养等都没有严格的要求。老年人在不专业的理财师的指导下理财,让老年人承担了巨大的风险。

2.4 易跟风

老年人由于年事已高,在生理上难免出现视力衰退,听觉迟钝,思维不那么灵敏,对于市场上瞬息万变的理财信息和资讯结束不全面、理解不到位。老年人理财往往缺乏主见,喜欢跟风,人云亦云。听说银行新推出国债,老年人一大早就开始扎堆排队购买;或是趁着买菜、逛街的功夫,逛到证券营业大厅看股票走势和变化,买卖股票经常是靠听小道消息;听业务员三言两语的片面介绍后,立马被购买了那些高收益的理财产品,甚至买的是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这款理财产品收益率高。

2.5 门槛高进入难

目前收益率较高的信托、外汇、券商集合等理财产品,均设置了较高的投资门槛,高门槛挡住了老年人理财路。如信托产品,一般每份投资起点为5万元;外汇理财每份最低为1000美元;人民币理财每份最低1万元。对其他投资者而言,这样的门槛并不算高。但对退休后收入有限,积蓄不多、风险承受能力较差的老年人来说,无疑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高的门槛。

3 老年人理财的对策建议

3.1 树立积极的理财观念

传统观念认为老年人应颐养天年,理财这种事情不是老年人做的。进入老龄化社会后,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意识到“养儿防老”已经过时了,养老问题要靠老年人自己解决。现在社会年轻人自身压力大,赡养老人的能力较弱,还有一些年轻人成了啃老族。老年人的观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甚至有些老年人退休后还打算要接济子女,要为子孙留下一笔财富。老年人的理财意识明显增强了。当然尽责的理财机构也有义务帮助老年人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走进社区,走近老人,为老年人提供舒心、简便的理财服务。

3.2 科学合理的理财规划

理财规划应包括消费支出规划、保险规划、投资规划、退休养老规划、财产分配与传承规划等方面。老年人首先是安排好当前自己的退休生活;其次是规划好未来的生活;最后是规划好家人的生活。可见,老年人理财不是简单的做一项划算的投资或者找到一个挣钱的项目,而是一个系统性的、科学合理的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理财规划后,就要严格按规划的思路和步骤进行。老年人要将日常收支进行分类,切合实际地把各项生活安排好,各项开支要做到心中有数,切不可为了理财而节衣缩食。老年人可以通过建立理财账簿进行。理财账可分为日常开销账和理财备忘账两种。日常开销账分收入、支出、结余三栏,每月的收入计入收入栏下,支出记计入支出栏下,大额的支出要备注清楚事由。每日都要计清楚,每周汇总一次,每月结账一次,看看该月是结余还是超支,并分析原因。备忘账是把家庭所有资产分类加以记录,方便老年人保管和查找。由于老年人记性不好,所以备忘账很重要。

3.3 选择适合的理财组合

理财就是要实现财富的积累。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选择各类理财产品、各种理财手段,实现最优的增值。老年人要根据自己的财务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来合理分配可支配资产,满足安全性和收益性的要求,争取资产增值的最大化。

老年人理财要以稳健为先,首先要留足日常生活必需的现金,另外还要准备足额的意外和医疗等不确定的不时之需。因此,老年人最好以银行活期存款来满足日常生活的资金需要;以货币市场基金、定期存款等流动性较强的投资来准备不时之需;以开放式基金是不错的选择。大型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都是拥有丰富经验的投资专家,通过资产组合投资,降低了投资风险,获得较大的回报。理财期限主要以三个月至一年为宜,以保证资产的流动性。投资期限较长的理财产品,应问清楚是否能提前支取及相关手续,如果提前支取可能造成的损失,自己能不能承受。

3.4 提升理财能力

老年人应有针对性地学习一些理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理财打好基础。老年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特点,进行一些稳健型投资,将风险控制在自身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又可适当增加收益。切忌偏听偏信高收益的产品,或者盲目跟风。由于学习能力的减弱,短时间内大幅提高老年人的理财技能也是不太现实。老年人可以到正规的理财机构请专业的理财师帮忙,虽需承担一定的顾问费用,但会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老年人一旦有理财的意愿,可以找自己信得过的理财顾问帮忙,制定出合理的理财规划。

3.5 合法保障自身利益

社会上关于老年人理财的民事纠纷比较常见,老年人要充分利用法律手段保障自身利益。老年人年事已高,对理财信息缺乏辨识度,一些不法分子就利用老年人这一弱点,误导甚至欺诈老年人,诱使其投资与本身需求不相符的理财产品,甚至造成老年投资者血本无归。要完善相关的法律,加大处罚力度,保障老年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老年人一般不太清楚理财专家介绍的理财产品的投资渠道、预期收益率、年化收益率等概念,但对理财资金的本金安全、流动性及年限较为敏感。理财师应该进行简明扼要的介绍,通俗易懂的讲解,具体形象的解释。理财师要负责任地为老年客户着想,关心老年客户的需求,为老年人提供合理的理财建议。做好老年客户的理财规划需求研究,寻找老年客户的真实需求,深入挖掘其近期需求与远期目标,再推介其适合的理财产品,避免日后的纠纷。

3.6 尝试互联网理财

互联网理财是近年最热的金融话题,老年人对互联网理财这一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弱,但也可以尝试。老年人理财对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都有较高的要求,余额宝这种互联网理财产品就能很好的满足。通过余额宝,用户不仅能够得到收益,还能随时消费支付和转出,像使用支付宝余额一样方便。余额宝本质是天弘基金公司的货币基金,本金安全、风险很小,门槛低、流动性又好,收益率是活期存款十几倍,老年人可以适当作为资产配置的一部分。[3]老年人通过互联网理财将成为一种趋势。

【参考文献】

[1]艾正家.关于老年人理财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国证券期货,2011(8).

老龄化问题研究篇(4)

从上图可以看出:自1982年到2011年,我国老龄化态势发展迅速。例如,在1982年,我国老龄化人口及比例分别为4991万人、4.9%,在2002年,我国老龄化人口及比例分别为9377万人、7.3%,然而,在2011年,我国老龄化人口及比例分别为12288万人、9.1%。在30年间,增长率约为146.20%,平均增长率约为4.873%,很明显,我国老龄总人口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

一、农村与城市老龄化人口现状对比

首先,从老龄人口数量上看,在各个年龄段中,农村老龄人口比城市老龄人口多。例如,在60-64岁、65-69岁、70-74岁、75-79岁、80-84岁、85-89岁、90-94岁和95-99岁时,农村和城市的老龄人口分别为3309758人和1491823人、2365669人和1017491人、1851058人和868098人、1355747人和621766人、771285人和333147人、326641人和133128人、87601和36178人、18110人和7950人,农村老龄人口约为城市的2.2倍、2.36倍、2.13倍、2.18倍、2.32倍、2.45倍、2.42倍和2、28倍。从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上看,在各个年龄段中,总体来说,农村老龄人口的比例要高于城市老龄人口比例。例如,70-74岁,农村和城市的老龄人口比例分别为18.35%和17.92%;85-89岁间,农村和城市的老龄人口比例分别为3.24%和2.95%。

二、农村与城市居民不同来源的收入对比

说明:劳动收入为居民劳动所得,养老金为离退休养老金,保险金为失业保险金,保障金为最低生活保障金,财产收入为财产性收入,家庭供养为家庭其他成员给予的资助。)

从图3可以得出:1.农村和城市老龄人口的劳动收入分别为4154038元、298361元,农村约为城市的14倍;2.农村与城市老龄人口的离退休养老金分别为463789元、2990182元,城市为农村的6.5倍;3.农村与城市老龄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分别为452284元、105310元,农村约为城市的4.3倍;4.农村与城市老龄人口的财产性收入分别为18879元、30788元,农村约为城市的0.613倍;5.农村与城市老龄人口从其他家庭成员获得的收入分别为4816425元、1011831元,农村约为城市的4.76倍。虽然农村老龄人口的总收入现状比城市的好,但是,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各地区农村社保体系建设的差异性以及经济全球化冲击等条件,我国农村老龄人口的收入潜力下降,所以,为加快建设和谐社会,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探索人口老龄化条件下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特别是我国西北地区。

三、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的措施

老龄化问题研究篇(5)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供给;社会保障支出;养老

一、引言

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称为进入老年化社会,超过 14%称为进入老年社会,超过 24%(有的超过 20%)称为进入超老年社会。泰州市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良好,且属于人口净流出地区,导致泰州市人口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公报,2010年泰州市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4%,预计2020年将达到20%,2030年超过30%,可见泰州市人口已处于快速老龄化时期。

二、泰州市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及特点

(一)泰州市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我国于2014年开始实行单独二胎政策,预计2014年前后生育率会发生显著变化。根据泰州市育龄妇女(15~49岁)计算的一般生育率(一年内出生人口/该年年中育龄妇女数)2000年是28‰,2010年是28.5‰,生育率水平比较稳定。由于一般生育率不像粗出生率那样容易受人口总量影响,可假设泰州市以后一般生育率水平保持28‰不变,以此作为一般生育率低方案预测未来人口发展趋势。根据2000年和2010年两次人口普查的常住人口资料通过生命年龄移算法预测未来30年人口发展情况,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单独二胎政策实施后生育率会发生多大变化,符合生育二胎政策的夫妇有多少选择生育了二胎呢? 2013年,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的6万多户样本数据显示60.8%的已育一孩的“单独”夫妇想要生育第二个孩子,但实际情况表明有生育二胎意愿并付诸行动的人数并不多。截至2014年8月,全国符合条件的1100万对夫妇仅70万对申请生二孩。而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试点“二胎方案”的山西翼城、甘肃酒泉、河北承德、湖北恩施等农村地区到现在总和生育率也全部低于1.6。由于现阶段没有泰州市二胎生育率的详细调查结果,本文参照已试点二胎政策地区生育率,假设泰州实施单独二胎政策后总和生育率最高会升至1.6(2010年该数据为1.02),据此假设泰州市一般生育率将和总和生育率一样上升相同幅度,从28‰上升为44‰,以此作为一般生育率高方案预测未来人口发展趋势,结果如表2所示。

(二)泰州市人口老龄化特点

1. 超少子化和高老龄化现象并存

若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低于15%,被称为超少子化。2010年泰州市该比例只有12%,表2显示在总和生育率达到1.6的情况下,未来30年该比例平均值也仅为13.1%。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在两种生育模式下皆居高不下,低生育模式下在2045年达到35.7%,高生育模式下亦超过30%。

2. 未富先老

根据 2007 年国际统计年鉴,在有统计数据的排名前十的老龄化国家中,人均国民收入平均为 32232 美元。日本在 65 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14%时,人均 GDP为38555 美元。泰州市2013年人均GDP为人民币64917元,按当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计算约合10321美元,和日本相距甚远。

3. 单独二胎政策优化人口结构,但增加社会抚养比

老少比是指65岁及以上人口和0~14岁人口的比例,若该值超过30%,则为老年型社会。2010年泰州市老少比119%,此后不断增加。比较表1和表2,可以看到单独二胎政策大幅降低了老少比。通常把社会抚养比低于53%的时期视为人口红利期。若不实行单独二胎政策,泰州市人口红利期可持续到2030年前,反之不到2025年人口红利期就会结束。社会抚养比于2045年将高达80.6%。

三、人口老龄化对泰州市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将给泰州市带来深远影响,下文主要用一般生育率为44‰的人口预测结果分析人口老龄化对泰州市的影响。

1. 老龄化导致社会消费结构改变,养老服务市场跟不上时代需要

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变化对商品和服务有着特殊要求,食品、医疗保健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成为老年人的主要消费项目。有关食品、医疗服务的负面新闻时有报道。医疗服务、保健品价格居高不下,相关行业呈现散、乱、差、弱现象。面向老年人的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稀缺,老年人仅有的一些娱乐活动例如广场舞却饱受诟病。当前很多家庭第三代只有一个孩子,若生育二胎,未来30年内一对夫妇需要在照顾一到二个孩子的同时,还要照顾四位甚至更多老人,单独靠家庭难以兼顾对老年人的赡养。老年人的生活照料、疾病护理等事务逐步向社会转移,机构养老、社区养老以及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加。

2. 老龄化导致劳动力供给减少,劳动力供求缺口不断扩大

劳动力供给数量=适龄劳动力人口×适龄人口劳动参与率+65岁及以上老龄劳动力×老龄人口劳动参与率。根据泰州市五普和六普数据可假设泰州未来适龄劳动力人口劳动参与率为83%,老龄人口劳动参与率为32%。从前面的人口数量预测可知未来劳动力供给小于需求,且供求缺口逐年扩大。若未来30年老龄人口劳动参与率下降,劳动力供求缺口会更大。劳动力供求缺口扩大将导致劳动力价格上涨,企业成本增加,削弱企业竞争力和城市竞争力。

3. 老龄化增加社保基金支出,社保基金入不敷出

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泰州市社会保障基金支出逐年上升。2011~2013年泰州市社会保障水平分别为2.79%、3.13%和3.37%,随着人口老龄化进一步深化和基本退休金持续上涨,未来社保基金支出将持续增加。我国法定退休年龄一般是男60岁、女55岁,考虑到未来延长退休年龄几乎是必然选择,按65岁标准作为退休年龄对泰州市未来30年社会保障支出适度区间进行预测,结果见表3。

表3显示,如果不追求高福利水平而仅仅达到社会保障的适度水平,到2015年泰州市社会保障水平应该位于GDP14.2 %~16%区间内,社会保障支出压力十分巨大,若社保基金没有开发新的资金来源,入不敷出现象会恶化。

四、应对泰州市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当前,解决泰州市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提上议事日程。

1. 顶层制度设计适度前瞻

(1)调整生育政策

在总和生育率1.6的条件下,泰州市未来30年人口结构依然处于失衡状态。考虑到政策效果的滞后性,只有做到顶层制度设计适度超前才能有备无患。从现在起鼓励单独夫妇生育二胎。可以通过税赋减免、增加假期、免费医疗等措施促进生育率提高,缓解人口老化问题。根据泰州市处于生育旺盛期的女性人数变化趋势来看,选择2020年作为全部放开生育政策的起始年全部放开二胎政策并不会使人口数量出现爆发式增长。

(2)完善人口引进制度

为解决未来适龄劳动力人口大幅减少的问题,考虑到泰州是个人口净流出地区,泰州市应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来适龄劳动力来泰工作。例如泰州市应对外来人口安家落户、子女入学、住房补贴等方面提供一条龙服务。增强对泰州的认同感和幸福感,提高泰州市宜居城市口碑,吸引更多的外来适龄人口。

(3)创新弹性退休制度

低龄老年人具有熟练的工作技术、丰富的实践经验、足够应付工作的身体,若其继续工作不仅可以缓解劳动力供求缺口,还可以缓解社保基金压力。

(4)促进要素流向养老事业

为进入老龄产业的社会资本提供优惠政策。例如对养老机构前期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为建成机构运营提供津贴,养老机构需要改建扩建时提供社会资金募集的便利,有效盘活机构存量的同时扩充增量。在城市规划时为老龄人口提供专项预留建设用地,以避免用地成本高企社会资本不愿进入养老市场。同时,提供长期信用贷款给予那些有志于进入老龄事业的企业,并为其提供低利率贷款。

(5)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首先要力争保险全覆盖,提高参保比例。在充分体现社保体系的社会安全网角色基础上参保层次可以多样化。其次要加强社保基金筹集,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出在社保支出中的比例。此外,政府应多渠道吸收外来资金,鼓励企业、个人或社会机构对老龄事业捐款,对捐款对象实施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对养老保险基金和医疗保险基金合理使用,特别是避免过度医疗的发生。社会保障基金应该在控制风险的情况下,委托第三方机构投资于国债、股票市场获得保值和增值,抵消通货膨胀的侵蚀。

2. 提前布局养老产业

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不可避免且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必须挖掘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机遇。人口老龄化将催生“银色产业”,如针对老年人的医疗保健、养老、休闲、文化等服务行业。提前构建老龄产业体系,培植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老龄产业,服务泰州市场,占领区域市场甚至全国市场。把发展老龄产业作为促进泰州市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以抑制人口老龄化的负面影响。

(1)发展医疗保健品产业

有研究显示,70%的老人都有医疗需求,老年人医疗费支出一般是其他人口的5倍左右, 医疗保健品是老年人口消费的主要项目之一。应立足医药城,给予企业资金支持,鼓励科技创新,促进中高端医疗保健品行业发展。

(2)培育四位一体的养老机构

老年人对医疗保健服务的需要导致医养融合的养老机构大受欢迎。不少老年人需要专业的医疗护理人员,若养老机构独立雇佣医疗护理人员,在小型化运营的模式下缺乏经济效益。为整合资源配置,泰州市可以促进“医疗、旅游、地产、养老”四位一体的养老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3)转变养老服务机构的补贴方式

从经济学角度看,补贴不管是给企业还是给消费者,不会改变双方实际得到的好处。当前政府为促进养老机构发展,对各种类型养老机构有名目众多的补贴,从新闻媒体的报道来看骗取补贴现象并不鲜见。为了规范养老服务机构运行,促使养老企业优胜劣汰,提高老年人福利水平,应改变当前对养老机构进行补贴的制度,转向补贴老年人及老年人家庭。对居家养老,子女直接承担养老责任的家庭,应在其家庭收入税收减免的情况下给予子女一定经济补贴。对没有由子女养老的老年人,补贴直接发放到其医保或养老账户,由老年人对各类养老机构“用脚投票”。无法吸引老年人入住的养老机构被迫退出市场,能够吸引老年人入住的提供优质服务的养老机构可以得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毅,李健.2020~2100年泰州市劳动力供求趋势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06).

[2]黄毅,李健.基于人口预测的社会保障水平研究――以江苏泰州市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4(21).

老龄化问题研究篇(6)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长期护理保险;社会保障

一、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镇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现状分析

1999年,有12600万人已经进入了60岁以上,占了总人口比例的10%,充分显示,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了老龄化国家,同时需要关注的是,我国也成为了世界上老龄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的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相关数据显示,到2050年,我们国家的老龄化人口会达到总人口的30%。这样快的增长速度对我们国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身体护理、医疗卫生等需要也亟待解决,养老问题极其严峻。2013年我们国家在商业健康保险方面保费是376.90亿元,保费相对较少,只占到人身保险保费的9.1%。由此可见,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在国家的健康保障事业中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我们国家亟需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开展老年长期护理保险面临的问题

(一)传统养老观念阻碍城镇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开展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养儿防老”思想根深蒂固,一些老年人对子女的依赖越来越重,一旦子女有些外出挣钱的想法,老年人便会恐慌,怕自己被子女抛弃而导致无人赡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收入增多,社会养老保险机制日趋完善,老年人担心的不再是物质上的需要,更害怕的是寂寞和孤独。长期护理保险难以被公众接纳是这种传统养老观念长期阻碍的结果,这种传统思想影响了大部分的老年人,使得他们并不乐意去享受护理服务同时也不愿意去护理机构。其实,老龄人长时间入住专业化的护理机构会享受更专业的护理服务,同时,护理机构内老年人在一起更能轻松地享受生活。可见,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转变传统观念才能有力促进长期护理保险的开展。

(二)我国没有长期护理保障性立法,相关政策不健全

我国目前还在发展中国家行列中,保险业的政策环境是不太分明的,相关的政策法规是不太健全的,这种情况就造成了保险业无法可依的结果,随之而来的就会制约到保险业的健康发展。我国在开展城镇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过程中,因为缺乏相关的护理法律,所以会缺乏对事物明确的衡量标准,比如对护理机构的界定、对护理等级的界定、对日常活动和日常使用生活工具能力丧失的界定,进而会造成对界定范围的模糊,严重的话会影响到整个城镇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

(三)我国的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不健全

我国保险行业起步较晚加之缺乏丰富经验,导致保险公司发展商业长期护理保险有很大的难度。正因为风险很大,我国的保险公司开发的健康类保险产品大部分适用中青年,适用于老年人的健康类保险产品少之又少,有的话也会以住院医疗费用保险等附加险形式存在,大多数保险产品的投保年龄明确限制在65岁或60岁以下,适合于老年人的长期护理保险产品非常稀少。由此可见,我们国家的健康保险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长期护理保险发展缓慢。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相比我国的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微乎其微,因此,我国的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还是非常不健全的。

(四)发展城镇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缺乏专业护理机构和护理人员

充足的护理机构和护理人员是发展城镇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必备条件,但是我国目前的情况是严重缺乏状态。在我国,政府来引导社会福利事业,由商业公司运作的情况很少,因而长期护理的社会化的程度比较低,资金的来源渠道也较少,就使得接受护理服务的老年人不能充分享受到专业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与此同时,护理人员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其需求量。大多数人并不愿从事护理服务工作,而且也因为护工并不属于正式职业人员,所以人们对这项工作的兴趣很小,因而造成我国严重缺乏专业的护理人员。

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完善我国城镇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议

(一)转变传统的养老观念和家庭护理模式

我们国家当前主要还是信奉传统的养老观念,对老年人的护理还是采用家庭护理模式,然而这种护理模式祈祷的效果不大而且会出现很多现实问题。首先体现在经济问题上,老年人的长期护理费用非常高,如果单独承担,大部分家庭面临巨大困难;继而体现在精力问题上,现代家庭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大,大部分家庭很难有足够的精力对老人进行护理。最重要的是,那些亟需护理服务的老年人在家庭中享受不到专业的护理服务。由此可见,传统的养老观念必须改变,家庭护理也需要转变为全社会的护理,这种转变也更有利于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

(二)建立和完善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相关保障

在我国,建立和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需要法律法规的切实保障。我们国家应全面制定与长期护理保险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使得开展城镇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充分发挥法律的保障作用,促进长期护理保险健康发展。发展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应在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在其作用、地位、发展方式、发展标准等方面进行明确说明,并且加大重视和支持力度,为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完善我国的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只有社会基本保险是不够的,还需要商业保险。保险公司开发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少不了基本长期护理保险的有效配合。这就要求商业保险公司在开发城镇老年长期护理保险产品时,明确城镇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作用、地位、发展目标、发展方式、发展标准等,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公司的自身优势,挖掘自身潜力,对长期护理及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四)完善护理机构及护理人员队伍

长期护理本身就是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在被照顾人家中或者护理机构中向其提供的服务,这种护理包括医疗服务、居家服务、社会服务、运送服务或者其他支持性的服务。长期护理方式的采取是决定长期护理保险能否提供保险金的主要因素之一。由此可知,我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的必备条件之一是完善护理机构及护理人员队伍。而护理人员专业水平、工作能力和责任感直接影响到长期护理的质量。因此,只有专业的护理机构和护理人员才是社会所需要的。所以,完善护理机构和护理人员队伍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 戴卫东.应对“未富先老”的可行选择[N].人民日报,2013,05.(6):10.

[2] 张华东.对我国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开发的供需矛盾分析[N].经济日报,2010,01.(8):11.

[3] 申|.长期护理保险影响因素分析[N].光明日报,2009,07.(10):10.

老龄化问题研究篇(7)

就目前看,在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的发展状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农村老年人口数量的增长状况

在我国,那些建国前后出生的人已经步入老年,不断增长的老年人口显示着当前的中国社会开始出现老年人口的高峰期,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趋明显。就相关调查结果来看,退休人口与劳动人口的比例达到了1:5。从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来看,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77648705人,比例为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则达到了118831709人,其占据总人口的比例为8.87%。如此大幅度增加的社会老年人口为政府和社会的养老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自从我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所呈现的一个明显态势就是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趋势明显。同时,由于我国未富先老的基本国情与小型化家庭结构相互重叠,更突出了养老保障问题的严重性。而我国幅员广阔的农村地区为大多数老年人的居住地,政府制定政策最重要的出发点,就是保障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让农村老年人有条件能安度晚年,这也是我国现行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重要内容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落脚点。

(二)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状况

生活在我国农村的老年人,其现实生活状况主要有如下特点:1.没有基本的收入保障在我国农村,大多数老年人缺乏固定收入作为生活保障。农民自给自足的生活依靠辛勤劳动来满足,繁重的劳动只能获得有限的经济收入,除去日常支出仅能将小部分收入积攒下来,等到了丧失劳动能力的年纪,就必须完全依赖外出打工的儿女和政府政策的帮扶救助。由此来看,我国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很严峻,经济保障能力非常弱。2.农村生活条件较差老年人居住在环境比较差的农村,居住分散,屋舍条件差,缺乏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等公共设施。农村土地资源有限,无法满足超量人口的生活,进城务工成为大多数剩余年轻劳动力的基本选择。在农村留守的基本都是孩子和老人,这些留守的农村老年人,一方面必须照顾孩子,另一方面,还要依靠继续耕作来维持日常生活。由此,农村老年人缺乏完善的服务条件,业余生活也非常简单。3.文化程度较低由于老年人几乎一辈子生活在农村,经济水平非常低,相当多的农村老年人接受的教育不多,文化水平不高,大都处于文盲和半文盲的文化程度。4.思维方式保守传统思想对农村老年人有根深蒂固的影响,他们无法理解当前社会新形势,对新事物的产生会产生排斥心理。比如,相当多的农村老年人排斥去养老院,认为这是不光彩的事情,必须要依靠儿女养老,很多老年人的性格很倔,不喜欢依赖他人,对新型养老模式在思维上不认同。

二、人口老龄化对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带来的影响

目前,在我国农村,针对老年人的养老保障主要是由养老保险、五保供养、最低生活保障等多个子制度构成的养老保障制度。新中国成立之后,城乡之间的二元经济结构形成了城乡发展的重要特征。在关于农村老年人保障方面,基本是养儿防老的传统模式,不存在正式的制度化、社会化养老机制。农村地区,仅仅有针对农村孤寡老人的低水平的“五保”供养制度单一形式,至于其他制度化安排基本没有。由于我国推进计划生育政策以及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生育率和死亡率的降低,导致老年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面对加速扩张的农村老年人口数量,现行社会养老保障难以避免地造成“僧多粥少”的局面,很难让所有的农村老年人全部享受到养老所需要的待遇,形成相当大的社会负担。快速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趋势,导致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面临很大困难,具体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层面存在的问题

1.国家财政资金压力大根据国务院相关政策,农村基础养老保险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但从农村老年人生活实际来看,每月55元生活费标准很难满足其一个月的基本生活需要。在当前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下,农村基础养老保险金的支出造成国家财政资金的压力,仅仅依靠国家财政资金很难保证农村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2.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给付缺乏保障相对低下的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并且农村老年人口数量大,基层农村政府很难给予足够的财政支持,无法让老年人拥有足够的生活方面的资金保障。在我国,目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还刚开始,政策尚不完善,无法将足够的资金供给农村养老保险。3.政策落实存在明显差异我国有地域广阔,人口分布广泛,尤其是农村人口在各地广泛分布,大部分农村居住人口为老年人,其生活保障问题特别重要。但也正因我国地域辽阔,地域之间存在不平衡性,各区域之间的具体情况存在差异,导致国家养老保障措施的落实上的不平衡性。

(二)社会层面存在的问题

1.尊老、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趋向淡化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拥有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但因市场经济发展的强烈冲击,这一传统美德之中的“孝道”意识开始淡化,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也开始弱化。农村的部分地区,经常会出现子女不尽心赡养老人甚至打骂、虐待老人的恶劣现象。在大量接触和联系外界的过程中,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在潜移默化地受到城里的高消费和不同于乡土社会中的亚文化的深刻影响,其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看重所承担的养老责任和义务,而对自己的幸福和成功更加关注,传统孝道中尊老、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日趋淡化。2.老年抚养比不断上升所谓老年抚养比,就是老年化人口数量与劳动力人口数量之比,指在社会中老年人被抚养的负担指标。通常情况下,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结构较年轻,则其劳动人口对老年人口的抚养压力也较小,即老年抚养比较小。我国老年人口增加,新生人口降低,人口年龄结构不断发生变化,老年人口的抚养比例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可以预测,在本世纪的中叶,我国老年抚养比就有可能达到50%左右,需要两个具备劳动能力的人来抚养一个老年人。年轻劳动者为自身生存和发展而劳动的同时需要为更多老年人承担生活费用,适龄劳动者的负担相应地加重,社会负担也日益繁重,农村养老压力更大。3.缺乏医疗保障因农村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缺少资金开展农村医疗事业,并且农村地区自身地理条件存在劣势,缺乏专业医护人员,无法妥善安排老年人的疾病治疗。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大幅度退化,离不开医护人员的照顾,然而在当前日趋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专业医护人员在我国极度缺乏,更少有医护人员愿意去偏远的农村和山区工作。

(三)农村自身存在的问题

1.农村自足养老因大量劳动力的输出而降低改革开放带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获得的经济收入要远大于在农村务农,年轻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已经成为趋势,只有一些老弱病残人员留在村里,当地农业生产因劳动力资源缺乏难以获得正常发展,更不用说发展新型农业经济了。如此形势下,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问题更加凸显,大都是依赖政府的政策性补贴和救助来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问题,置身于如此农村经济形态之下,养老问题要想实现自身解决,难度非常大。农村的城镇化发展加快,我国也在完善和发展社会养老制度,并不断向农村逐步推广,国家自1986年就开始探索农村养老方式,相继推出了相应优惠政策、建设农村养老保障试点等多种新举措,对农村老龄人群享受社会养老保障进行引导,这一探索历时多年,但因阻碍较多,实际进展依旧非常缓慢。其中,农村老年人的实际生活状况是最难解决的一大难题。农村老年人通常积蓄较少,很难将保障基金足额缴纳,受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其不太相信新型养老方式,而对家庭式传统养老方式比较眷恋。伴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所面临的压力和难度可想而知。2.空巢老人数量巨大导致部分家庭养老缺位当今中国农村,特别是那些经济落后和人均耕地极少的地区,普遍存在着老少分居、子女进城务工等现象,为了生计需要,大量青壮年农民背井离乡,仅仅将老人和儿童留在家里,难以对其提供生活照料。留守老人的大量存在使家庭养老的作用不断弱化,没有子女的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抚慰,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很差,面临很大的精神压力,一旦遭遇疾病或其他重大变故,生活就会进入困顿不堪的境地。3.农村社区养老模式缺失目前,我国农村社区可为老年人提供的养老服务缺乏经济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持,依托农村社区的养老保障体系尚未建立起来。这主要体现在:一方面,落后的农村集体经济不能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这是农村社区养老模式缺失的根本性原因。当前普遍落后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能为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农民提供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缴费补助,也就很难安排村级养老金发放。另一方面,依托社区而进行养老服务的理念在我国农村地区尚未形成。虽然2008年全国老龄委及其他九部委联合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文件,但就目前看这些养老服务范围仅仅限于城市地区,在广大的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的概念还未形成。

三、对我国农村老年人保障问题的对策建议

针对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农村老年人保障方面的影响分析,建议今后在以下方面采取有力措施:

(一)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

加大财政对农村养老保障的支持力度,建立各级财政的专项预算,确定好每年的支持比例,使国家财政投入农民养老的增长幅度与同期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基本持平。同时对地区差异给予充分考虑,更多地为中西部地区给予政策倾斜,尤其是那些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养老负担较大的地区,更要将其资金缺口及时填补,确保各地区有均衡发展的条件。

(二)构建救助标准的自然增长机制

在农民养老政策体系中,救助是非常重要的保障项目,其可为农村中的“三无”老人和生活困难的老人提供最基本生活保障,可以最低层次满足农民社会养老保障需求。当前标准很低的农村五保、低保等平均救助标准,只能为贫困老人的基本生存起到维持作用。当前“看病贵、看病难”的现状使低标准的救助难以发挥实际性作用。这就需要通过对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将五保、低保的救助标准进一步提高,要将那些农村的那些高龄老人、丧失劳动力的老人在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内全部纳入,使其基本养老权得到维护。同时还要把救助标准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同步提高的自然增长机制尽快建立起来,确保其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此外,要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使贫困老人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还要对临时救助制度进行完善,使那些因灾因病等支出性生活困难老人的基本生活有保障。这些农村老年人虽然数量并不多,然而其作为农村养老方面的弱势群体和重点关注对象,把这些特殊老年人群体的养老问题解决好,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加强养老金的科学管理

1.尽快促进全国统筹基础养老金的实现全国统筹未来城乡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的总体设想为:农村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账户筹资主体模式向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账户靠近,由政府财政全额补贴农村基础养老金转向政府、集体与个人共同负担。城镇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账户向农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二账户”模式靠近,将一部分社会统筹账户资金结合到中央账户全国统筹进行发放,其他的社会统筹账户资金留存地方账户省级统筹发放。2.以养老金入市促使其保值增值养老保障金为老年农民维持基本养老的主要方式,实现养老基金的增值则是养老金投资的基本出发点,这就需要通过多渠道来保证养老基金投资的收益而实现其增值。可将养老金投资的渠道和投资品种的范围适当放宽,不仅可以通过传统的国债、银行存款和中央票据等途径,也可适当增持一部分风险较小的固定收益类和货币市场基金,使基金的流通性加大,确保基金资金正常运转。目前,很多西方国家采取将养老保险基金委托给私营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方式。应通过参与正规市场化运作,来使养老基金获得更高的收益。3.构建养老金安全监督管理体系我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比较复杂,造成很多政策的落实存在区域不平衡的情况。这就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建立专门监督机构,采取区域轮换的方式,对政策实施情况进行监督,确保地方养老保险政策的有效落实。针对农村养老保障出现的不健全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分散问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完善养老保障管理体系。围绕社保的不同项目,将相应的管理制度建立起来,严格并有重点地执行制度。并且还要对养老保障工作中涉及的基金收支、政策执行等问题加强监督。此外,还应将人民群众与新闻媒体的社会监督作用发挥好,对违规、违法行为及时查处,有力确保农村养老资金的安全得到有效维护。

(四)构建家庭养老与社区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为我国农村主要养老模式,虽然家庭养老模式的优势很强,可并不能让所有家庭具备这类条件。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进城务工的现实形势,逐步增加了核心家庭数量,仅仅依靠家庭养老显然很难满足需要。所以,应结合人口老龄化的现实状况,发掘其他养老模式,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采取社区养老模式,可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要。社区养老模式的地缘优势独特,农村老年人在其非常熟悉的环境之中生活并不脱离家庭。社区整合并优化配置有限的养老保障资源,可以将比较完善的基本养老保障提供给农村老年人,从物质和精神上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基本的养老保障服务。社区可以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的日常起居提供帮助,为其提供健康的餐饮、家政保洁等一系列基本服务。同时社区还可以在医疗健康方面服务于老年人,通过对乡镇医疗资源的整合,定期开展老年人体检,进行健康科普知识和医疗急救知识的宣传。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方面,社区可根据老年人的兴趣,举办一些培训班,让老年人在一起交流学习,创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应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帮助老年人解决一些心理上的问题。通过社区养老与家庭养老有机结合,有效解决老龄化趋势的压力,为年轻人后顾之忧的解除创造条件。

(五)让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当前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一项主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因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我国农村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家庭结构发生急剧变化以及受到日益严重的老龄化影响等等,农村老年人的基本养老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在2020年之前,我国新农保计划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要基本实现。就相关调查数据来看,一些问题在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事业中不断暴露出来,包括保障率低、政府资金风险系数高、资金供给体制不健全等。面对这些问题,我国新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必须通过立法而使其拥有法律的充分保障。在我国经历了30多年改革开放之后,国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国家的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国家具备了很强的经济实力。所以,国家必须有计划地大力提高农村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对于那些经济欠发达、财政收入比较少的地区,需要中央财政对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具体情况给予综合考虑,注重增加那些不发达地区的相关拨款,使中央财政补助的比例大幅度提高。不仅如此,还要尽量扩大新农保的参保范围。社会养老保险是现代社会保障的重要构成内容之一,也是社会养老的核心部分。在农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完善过程中,必须抓住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这个关键环节。由上述分析可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新农保的参保率依然不高,很多问题相继暴露出来。然而今后农民养老的总体趋势就是社会养老,其在养老保障方面也确实发挥了有效作用。因此,政府必须大力宣传新农保,让更多的农村适龄对象积极参保,将新农保的覆盖面不断扩大。不仅如此,对于已经年满60周岁的农村参保老人,还要按时足额发放其享有的基础养老金,从而让这些老人在经济上满足基本生活需要。

(六)加强培训农村专业医护人员

由于农村老年人大都年老力衰,身体机能基本退化,特别需要专业医护人员的照顾,政府有关部门应大力培训农村专业医护人员,从政策上对高校的医药卫生事业进行支持。如国家自2006年就开始实施的“三支一扶”政策,选择优秀医药卫生专业的大学生到基层农村支医就是其中项目之一,通过其在农村乡镇医院工作2年以上,来促进农村卫生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七)大力推进正确养老观念的宣传教育

对农村人口大力进行养老知识和养老政策的宣传教育非常重要,可以使公众树立起正确的养老意识,为社会养老与自我养老相结合方式的实施创造现实条件。农村年轻人要尽早进行养老规划,正常参加政府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缴费项目,当经济条件允许时,也可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商业保险的购买。农村的老年人要在提前了解和尝试各种养老服务机构的前提下,准备好以后的养老,同时,还要多参加自我保健知识和疾病预防常识的学习活动,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老年人之间要多交流、多沟通,保持心情开朗乐观,兴趣爱好广泛,晚年生活丰富多彩。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