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儿童心理问卷调查

儿童心理问卷调查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1 16:14:13

儿童心理问卷调查

儿童心理问卷调查篇(1)

【关键词】儿童钢琴学习 兴趣低落 原因 对策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儿童学习音乐逐渐风靡全国。音乐带来的愉受是人天生的本能,然而学习音乐的过程却是较为枯燥乏味的,反复地练习是音乐教育必须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说,即使儿童一开始接触钢琴,兴趣盎然,但是随着接触时间愈久,兴趣却慢慢降低。从笔者很多朋友多年担任钢琴教师的经验来看,这些一开始喜欢钢琴的儿童,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启蒙教师,那么儿童很快就会对学习钢琴的兴趣逐渐产生低落的情绪,直到最后放弃。

钢琴可以培养儿童的气质,音乐更能抚平儿童动荡不安的情绪。如果能够了解导致儿童学习钢琴兴趣慢慢衰退的原因,将可以对钢琴教师的教学提供相当有价值的参考。因此笔者首先调查儿童对钢琴学习兴趣的现状,并对儿童学习钢琴兴趣低落的原因进行分析,最终希望能提出相对应的解决策略。

(二)研究问题

影响儿童钢琴学习兴趣低落的原因是什么呢?

(三)研究意义

笔者通过对影响儿童钢琴学习兴趣低落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了解了哪些因素会导致儿童钢琴学习兴趣的低落,这个调查希望可以为正在学习钢琴的儿童和陪同学习的家长及其从事儿童钢琴教学的教师提供科学有效的帮助。

(四)研究创新

笔者查阅中外学者所写的文献,发现研究儿童学习钢琴兴趣低落的原因,国内和国外诸多学者的研究文章都提到过关于选用合适的教材、教学目的和抑制学习钢琴的兴趣等原因,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伊善斌 2002) 但笔者提到的这些文章中,缺少关于家长让儿童学习钢琴的目的、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将这三方面列入调查的范畴,这也正是笔者本研究的新的研究角度。

二、文献综述

(一)基本概念

学习兴趣:(李重光1998)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儿童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业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在本研究中儿童的学习兴趣是指他们在笔者所自编的问卷上的作答的答案。

儿童:又称小童,指年龄大于1岁尚未经历青春期的幼年人,但也有定义是指年龄大于4岁尚未经历青春期的幼年人。在笔者的研究中认为儿童的年龄界定在3到12岁之间。

(二)相关理论

因为本研究主要探讨的是儿童钢琴学习兴趣低落的问题,所以相关理论主要涉及如下内容:什么因素会导致儿童钢琴学习兴趣低落?其中又分为国内和国外两部分的相关研究成果。

1.国外学者的研究

国外在关于儿童学习钢琴兴趣的研究较早,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下面就笔者所查阅的资料作简单陈述。

近年来,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有不少。如在教师的教学理念方面,反对孤立的手指教学方法,认为自然的整体协调才是成功教学的重要因素。这也给那些只注重手指技巧,让儿童枯燥的进行技术训练而导致儿童对钢琴学习失去兴趣的教师们,本研究是很好的启示。她认为要用尽可能以最美的音乐文献启蒙,而不是手指练习或其他相同的东西。(阿贝、怀特塞德 1972)

在美国,没有像日本这样邻居相互效仿的现象。钢琴教师都各自选择自己认为最实用的教材给孩子。而日本的许多钢琴教师为了让孩子的父母感到是在学钢琴,便随便买本“拜厄”给孩子就行。美国的钢琴教师可不是这样,他们往往四处寻找一种能使孩子们越学越感兴趣的教科书,以便孩子们能够坚持学下去。(神保洋子,1989)。

苏联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认为,音乐教育的首要问题在于“怎样使孩子对音乐产生兴趣。”心理学表明:兴趣是使个人对所爱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并且具有时刻向往的心情,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家长要做的是激发这种学习的热情,而不是抹杀这种兴趣(涅高兹, 2001)。

2.国内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

首先,少数家长与教师的做法却只能抹杀儿童对钢琴的兴趣。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总是责骂或者体罚儿童,一味地强调严格、苦练,超出了儿童心理承受能力。中国很多教师只注意培养儿童的手指练习、节拍、识谱能力等呆板而又枯燥的教学模式,缺乏形象性、生动性、启发性。长此下去儿童的学琴兴趣与热情将会逐渐降低,自然也就失去了学习钢琴的动力和信心,从而扭曲了儿童的个性,压制了儿童的潜力与求知欲。(伊善斌 2002)

其次,家长一味的要求孩子参与各种考级。随着钢琴考级的不断升温,绝大多数的家长让孩子学琴都带有一种功利想法:学习钢琴后便急于参加考级,急于拿到一本通过某一级别的证书,为升学加分积累“硬件”。面对家长对考级的“热心”,许多教师只能投其所好,在教学中揠苗助长,急功近利,忽视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童道锦 1997)

再次,家长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有许多家长的期望值过高。由于不了解钢琴学习的特殊性,虽有急切参与考级的愿望,却无法给孩子应有的帮助,急于求成,却方法不当,导致孩子在学习中产生兴趣低落,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此外,儿童的个体差别也是很大的,更主要的是有些孩子自己根本不喜欢弹琴,因为家长的原因勉强学习,所以学习效果当然不好。(李重光 1998)

三、研究成果综述

基于以上对相关理论的整理与分析,笔者归纳出如下几个方面。

(一)从研究内容方面看

本研究在我国儿童钢琴学习的大背景下,笔者着重分析儿童钢琴学习兴趣低落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在大力发展儿童钢琴教育中,必须要关注儿童学习钢琴兴趣低落的问题。借鉴国内外教育学、心理学中有关理论,进一步分析和在钢琴学习中产生兴趣低落问题的原因及其表现形式,为改善这一状况找到理论根据。

(二)从研究方法方面看

通过从国外和国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尽管在国内外有很多关于儿童钢琴学习兴趣方面的研究,但有关于儿童钢琴学习兴趣低落的实践研究较少。所以本研究在查阅了很多相关文献后,设计出《儿童钢琴学习兴趣低落的调查问卷》,从调查儿童钢琴学习中存在的兴趣低落这一现状出发,力图更加深入地了解儿童钢琴学习产生兴趣低落的原因。

1. 过去的研究对本研究的借鉴

通过对过去文献的查阅和参考,笔者发现以往的研究中,缺乏以实践为主的研究。为了弥补以往研究中的不足,本研究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方面都做了相应的改进。

研究内容方面:本研究希望通过对儿童钢琴学习中如何产生学习兴趣低落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找出产生这种原因的事实,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同行们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方面: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文献分析两种方法,严格设计出调查问卷,仔细阅读和归纳以往的文献,以求真实的情况,让人们了解到是什么原因会产生儿童在钢琴学习中存在的兴趣低落的现状。

2.研究架构

针对第一章所提到的研究问题,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综述,编撰出相关的调查问卷,对学生,家长及教师进行单独测试,从调查问卷测试结果和回馈中,找到所导致儿童在钢琴学习中所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因素,从找出的因素中,总结出相应的对策。

四、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综述

通过明确的问卷调查。了解了儿童钢琴学习中学习兴趣低落的原因是如何产生的等等。

本研究,笔者运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工作,而问卷分为儿童、教师、家长这三个方面。本调查笔者采用的是问卷法,以衡阳地区各大培训中心、培训机构的教师,家长,和儿童作为调查对象,以方便抽取样本的调查方式,进行事实回馈性的问卷调查。

(二)研究对象

此次调查的是以儿童、家长和钢琴教师这三个方面为研究对象。

儿童:本研究中儿童有170人参与了此次调查。在此问卷中儿童发放问卷200份,有效回收170份,其中男生占63人,女生占107人。

教师:本研究中教师有45人参与了此次调查。在此问卷中教师发放问卷50份,有效回收45份,其中教师年龄在30到50以上的占21人,30岁以下的占24人。家长:本研究中家长有165人参加了此次研究。在此问卷中家长发放问卷200份,有效回收165份,其中拥有硕士学历的占总参与人数的20%,本科学历的占60%,专科学历占20%。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研究工具为三张调查问卷。第一张是面对儿童发放的《儿童钢琴学习调查问卷》。第二张是面向教师发放的《儿童钢琴学习调查问卷(教师)》。第三张是面对家长发放的《儿童钢琴学习调查问卷(家长)》。通过这三方面的调查,更有利于分析影响儿童钢琴学习兴趣低落的因素并从中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下是三个方面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1.《儿童钢琴学习调查问卷》(儿童部分)该问卷是笔者在文献综述中归纳出的。调查儿童的性别、年龄和学习钢琴的原因,学习目的、每天练琴的时间、每天会不会主动练琴钢琴、上课表现如何、教师是否会经常表扬等方面作调查。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调查,全方位地了解儿童在钢琴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儿童钢琴学习调查问卷》(家长部分)该问卷主要针对家长的文化程度、职业、经济状况如何、孩子学习钢琴的时间、您和您小孩都喜欢音乐吗、您的小孩平时有什么兴趣、您的孩子在学习钢琴中是否存在压力等。通过对以上方面的调查,分析出家长与儿童钢琴学习兴趣的关系,得出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

3.《儿童钢琴学习调查问卷》(教师部分)问卷主要以教师的文化程度、职业、专业,您的教龄情况、您在上课时会经常给学生做示范、讲音乐故事,打比方吗等问题。通过这些方面的调查,分析钢琴教师在指导儿童学琴时与儿童自身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有怎样的看法。

(四)结果分析

本研究的研究问题均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全面分析,影响儿童钢琴学习兴趣低落的原因何在。

五、研究结果分析

(一)结果分析简述

为了了解儿童钢琴学习兴趣低落的原因,本研究采用了调查问卷形式搜集实证资料,并试图对结果进行较为科学、合理的分析。如前所述,关于儿童钢琴学习兴趣低落的研究虽然在前人的很多文献中都有结论,但研究多是经验性的论述和分析,缺乏实证研究。儿童在钢琴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兴趣低落的因素有哪些呢?

(二)结果分析

笔者从调查数据中发现,儿童在学习钢琴这一问题上,非常喜欢的占12%,很喜欢的占21%,喜欢的占7%,不喜欢的占60%。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儿童不喜欢学习钢琴,他们可能会有别的兴趣。

1.家长与儿童

从调查情况中显示,62%的家长和儿童都比较喜欢音乐,大多数家庭在儿童4、5岁时就开始让他们学习钢琴。大部分儿童生来对音乐就有兴趣,这种兴趣是在自然的状态下表现出来的。但从儿童问卷调查上可以看出,真正喜欢钢琴的儿童只有38%,父母要求学钢琴的却占62%。由此可见,家长和儿童普遍喜欢音乐,但是儿童不一定喜欢钢琴,这当中是有差别的。

从家庭收入及文化程度状况分析。填写职业调查表显示,教师占人数的15%,个体经营者占30%,工人占20%,公务员24%,干部、医生占11%。从家庭月收入统计情况来看,大部分琴童家庭月收入4000~6000元之间。文化程度方面,本科生比例最大。也就是说,有69%以上的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月收入还算稳定,处于中等生活水平,所以家长的收入及其文化程度,不是造成儿童学习钢琴兴趣低落的原因。

从学琴目的及教育方法分析。家长让孩子学琴目的的统计情况看,选择音乐专业发展、考级和升学这两个问题,只占家长让儿童学琴目的的20%。由此可见,这两点并不是最终影响儿童在钢琴学习中兴趣低落的主要原因。

从儿童平时的兴趣统计情况看,调查数据显示:儿童平时都喜欢什么。其中喜欢跳舞的占45%,喜欢画画的占12%,喜欢唱歌的占35%,真正喜欢钢琴的却只占8%。

从家庭氛围的统计情况来看,经常给孩子放音乐的家庭不到50%。可以看出,家长在此环节上没有特别重视音乐熏陶。其实,儿童在练琴的过程中,遇到自己喜欢的曲子时,会萌发出想要弹奏的渴望,自然也会加倍地用心练习;儿童在经常听音乐的环境下听力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听力会不断提高,熟知的歌曲也会越来越多,这是短暂的音乐课上无法得到的能力。

2.钢琴教师

笔者通过对教师的调查问卷分析,对儿童钢琴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文化程度、专业及教龄。

钢琴教师中本科生占60%,研究生占20%,大专占20%。与过去相比,现在钢琴教师受教育的水平逐步提升。统计结果显示,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师所占比例较大,钢琴表演类的相对较少。通过对衡阳各大音乐培训机构在教师教育教龄方面的调查显示,1~3年的占20%,4~6年的占50%,6~9年的占16%,10年以上的占14%。从这一点可以体现出衡阳的绝大多数钢琴教师教学经验比较丰富。所以这一点不是影响儿童在钢琴学习中兴趣低落的因素。

授课内容,教学方法。

有关练习曲在学生作业所占比例的调查中,偏多的占78%,适中的占15%,较少的占7%。这些数据说明,教师并不重视学生弹奏乐曲,过度集中在弹奏练习曲上。单调的手指练习不利于激发儿童学习钢琴的兴趣。在衡阳各大培训中心和培训基地中,大部分教师能够经常给孩子做示奏、讲音乐故事、打比方,只有少数教师是偶然性的做到。当教师发现学生弹错了马上指出的占75%,而18%的教师是让学生自己发现,还有7%的教师则选择忽视不管。这些反映出教师不仅在授课内容上要更新,在教学方法上要不断创新,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六、讨论与结论

(一)简介研究目标

本研究的研究目标主要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将来从事或者正在从事儿童钢琴教学的教师,正在学习或者将要学习钢琴的儿童们,让家长和每一位教师教授儿童用正确的方式练习钢琴,把W习钢琴兴趣低落的问题尽量解决好。但是,我国很多儿童在钢琴学习中存在的兴趣低落的现象却十分普遍。下列因素对儿童钢琴学习兴趣有显著影响:儿童自身是否喜欢学习钢琴、家长和儿童都喜欢音乐吗?家长让儿童学习钢琴的原因及目的是什么?家长是否会放音乐CD?讲音乐故事给孩子听没有?教师的教学方法如何等。

(二)研究结果讨论

前面所提到关于儿童自身是否喜欢学习钢琴及家长和儿童是否都喜欢音乐。其中前两点也是影响儿童学琴兴趣低落的原因。但笔者认为这些原因可不作深入讨论,因为两者的关系非常的直接。因此以下只针对家长让儿童学习钢琴的原因作深入的讨论。对于学习钢琴的原因,从结果分析中可以看出,国内大部分的家长都会让儿童学习一门个人感兴趣的乐器(钢琴)。通过学习钢琴,可以帮助更多的儿童将来进入较好的音乐院校进行专业学习。然而,国内大部分家长却不考虑儿童个人的喜爱程度,强迫儿童学习一样自己并不喜欢的钢琴。这样很容易导致儿童对钢琴产生厌烦。

(三)基于研究结果所提出对策

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笔者认为如果儿童在学琴的过程中兴趣低落,学琴的过程极其艰难,至少可以证明大部分从事钢琴教学的教育者、家长们确实在教育方法和教学过程方面存在明显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选择适合儿童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方式,来解决儿童学琴过程中碰到兴趣低落的问题。虽然钢琴教师受教育程度逐渐上升,钢琴教师队伍不断扩大,每位教师都经过严格的选拔,但并非人人的专业水平都一样。即使专业技能高的也未必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笔者由此提出如下两个方面的对策。

1.选用适合儿童的教学方法(教师与儿童方面)

选用生动形象趣味性强的教材

目前,笔者通过在衡阳市各大培训中心和培训基地中,很多钢琴教师用得最多的入门钢琴教材有《儿童钢琴基础教程》《巴斯蒂安钢琴基础教程》;练习曲用得较多的有《天天练练》《孩子们的哈农》等。对于年龄偏小的儿童来说,选择合适的启蒙教材是很重要的。其一,对于音符较小的乐谱,儿童看得眼累,并且很多儿童在练琴过程中,自己练到哪个地方都不知道了,最后需要父母指着音符来弹奏。其二,选择生动、形象的教材。这对培养儿童的音乐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并且还能提升儿童对钢琴学习的兴趣。通过好的教材引用,儿童不仅能够更好地完成作业,活跃了家庭学习氛围,还减缓了练琴过程中的产生的兴趣低落、厌烦等现象,也让教授儿童的教师们更加轻松的教学。

趣味识谱法

笔者通过家人和朋友对衡阳各大培训中心及培训机构的儿童进行调查,笔者归纳:如果想要避免儿童对钢琴学习产生兴趣低落的情绪,需要针对年龄偏小的特点,采用形象、趣味化的教学手段。因为儿童的思维能力有限,必须用生动、简单的语言来讲解知识。这样儿童才能听懂,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儿童学习五线谱时,可以采用形象的方式来表达。这样就可以减轻儿童在弹奏时识谱的困难,更能让儿童分清楚左右手弹奏的音符。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学,儿童学得有趣、轻松,不仅能记住所学知识,对钢琴学习的兴趣还会日益渐长。

2.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解

儿童的学习离不开每一位教师的细心讲解。俗话说:“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而学生是被传授的对象”。笔者在对衡阳市各大培训中心和培训基地的调查中得出,每一位教师在教授儿童学习谱号时,可以引导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学习钢琴的儿童在生动形象的语言中进行愉快的钢琴学习。要让儿童学好钢琴并坚持下去,教师就要有耐心,对儿童充满信心。

营造家庭氛围方面(家长方面)

笔者从对社会各层次发放的家长问卷调查的统计情况来看,衡阳大部分家长都忽略了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会给儿童的学习带来正能量。经常放音乐、讲音乐故事给儿童听。这种学习氛围肯定好于偶尔放音乐或者不放音乐的家庭。综上所述:笔者希望更好地帮助衡阳地区的家长, 建议你的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家长要合理制定练琴时间,根据儿童的需要而定。第二,儿童练琴时,家长一定要陪在身边,并且跟孩子一起唱弹奏的乐曲,这样孩子注意力更集中。第三,在孩子练琴效果不佳时,家长一定要耐心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孩子。适时给予表扬,多多鼓励孩子,这样孩子才会更有信心地坚持下去。

(四)研究的限制

本研究中所提到的调查问卷,虽然能在短时间获得更多广泛的信息,了解大部分家长和钢琴教师对儿童在钢琴学习中兴趣低落的原因,但这种通过儿童和家长还有教师这种的这种调查方式,还是难以避免受到外界的影响。尤其是当问卷通过他人转发的方式,可能会影响这三者在填答问卷时的种种看法。另外家长的教育程度差异很大,对问题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有些儿童的年龄偏小,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随意填写的可能性,影响到其研究结果的准确性。这些问题笔者在今后的研究中会继续通过自己的调查陆续解决。

【参考文献】

[1]李重光.怎样教孩子学音乐[M].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05).

[2]袁善琦.儿童趣味音乐教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05).

[3]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李妲娜等编著.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

[5]任秀蕾.怎样正确看待及科学辅导孩子练琴[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1(02).

[6]王冰.怎样培养儿童钢琴学习的兴趣[J].钢琴艺术,1997.1.

[7]章志光.儿童教育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8]周海宏.儿童学习钢琴积极性的培养与保持[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9]周广仁.钢琴演奏基础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88-95

[10]乔馨.幼儿钢琴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儿童心理问卷调查篇(2)

【关键词】 行为,成瘾;精神卫生;因素分析,统计学;儿童;农村人口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R 749.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5-0427-02

Behavior Problem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mong Rural Schoolaged Children/ TAO Xingyong, LI Yingchun, RUAN Liang, et al.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Hefei(23003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situation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 of behavior problems among schoolaged children in rural area,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early intervention. Methods A cluster sample of 809 rural schoolaged children were investigated by Conners Parent Symptom Questionnaire(PSQ). Results The total incidence rate of behavior problem was 16.6%. Mean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male than those in female for the factors of conduct disorder, learning disorder, impulsivehyperactive disorder and hyperactive index.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also found in mean scores of learning disorder, impulsivehyperactive disorder and hyperactive index among children of different grades. The mean scores of leftbehind childre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nonleftbehind children both in psychosomatic disorder and anxiety.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fewer fostered children in family, poor health of children, negative appraisal for children and scolding/humiliating children by parents/guardians frequently were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behavior problems. Conclusion Some behavior problems exist among rural schoolaged children especially for leftbehind children. It is important to take relevant psychosocial measures to improve rural schoolaged children’s health.

【Key words】 Behavior,addictive;Mental health;Factor analysis,statistical;Child;Rural population

随着我国工业化社会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输出,农村儿童的家庭成长环境也在发生着重大改变,“留守儿童”群体不断增加。这种变化可能引起农村儿童心理行为特征的变化。本研究通过对农村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便为农村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早期发现与干预提供基础资料。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皖南地区某县3所农村小学所有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有效问卷809份。其中男生492名,平均年龄(9.98±1.57)岁;女生317名,平均年龄(10.20±1.54)岁。

1.2 方法 采用横断面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员由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本科学生经过统一培训后担任。问卷内容包括儿童基本信息、监护人及家庭基本状况、教育方式、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父母用症状问卷)等。问卷的调查对象为儿童的父母,“留守儿童”信息由目前的监护人提供。

Conners量表父母问卷(PSQ)[1]是儿童行为问题筛查中应用很广泛的量表。父母问卷有48个条目,采用0~3四级评分法。可归纳为6个因子即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冲动-多动、焦虑、多动指数。本次研究以被调查儿童行为量表有1个或1个以上因子分超过常模2个标准差即评价为异常[2]。

1.3 资料处理 采用Epi Data 3.0录入数据,SPSS 10.0软件完成数据t检验、方差分析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儿童行为问题检出情况 与常模[2]比较显示,有行为异常者134例,异常检出率为16.6%,其中男生80例,女生54例,行为异常检出率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4,P=0.772)。各种行为问题按检出率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

焦虑57例(7.0%)、冲动-多动48例(5.9%)、多动指数43例(5.3%)、学习问题36例(4.4%)、心身障碍32例(4.0%)、品行问题26例(3.2%)。

2.2 不同性别学龄期儿童行为因子得分比较 见表1。

对不同性别儿童各个行为因子得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和多动指数等4个因子的得分上男生均高于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3 不同年级学龄儿童行为因子得分比较 将不同年级学生各行为因子得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和多动指数3个因子上年级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4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比较 本次调查中“留守儿童”有162人,占总调查儿童的20.02%。“留守儿童”有行为异常者34人,检出率为20.99%,与非“留守儿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69,P=0.090)。进一步对2类儿童行为各因子得分比较,结果显示在心身障碍和焦虑因子上“留守儿童”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2.5 农村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行为异常与否为因变量,将儿童与监护人性别、年龄、健康状况、家庭经济条件、教育方式等作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Logistic分析,再将P<0.05的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回归分析,采用逐步向前引入法,纳入回归方程水准为0.05,剔除水准为0.10。最终进入方程的变量有家庭抚养儿童数、被调查儿童健康状况、在别人面前负面评价孩子和经常责骂或羞辱孩子4个变量,见表4。

3 讨论

行为问题是儿童期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并可延续和发展为成年期心身障碍或疾病。儿童行为检出率为5%~30%[3-4]。本次利用Conners量表父母问卷对农村学龄期儿童行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区农村儿童行为异常检出率为16.6%,高于国内陈虹等[5]以同一量表在大连市的调查结果(11.27%),符合农村儿童行为问题患病率高于城市儿童的规律。本次调查结果还显示,男生在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和多动指数因子得分上均高于女生,与苏林雁等[6]和范娟等[2]的报道基本一致。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和多动指数因子得分在不同年级之间也存在差异,高年级学生行为问题更为突出。

本次调查发现农村学龄儿童中“留守儿童”占20.02%,比例较高。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行为因子进行比较,显示“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心身障碍和焦虑问题。提示缺乏正常亲子的监护可能导致该群体的心理负荷增加。王东宇等[7]通过对中学生调查也发现,“留守儿童”存在各种明显的焦虑、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情绪不稳定等心理问题。因此,“留守儿童”由于正常监护的缺失需要学校和社会的更多关注。

有关行为问题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抚养儿童数少、儿童健康状况差、监护人经常在别人面前负面评价孩子和经常责骂或羞辱孩子等是农村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由于抚养儿童较多的家庭能为儿童提供更多的情感沟通和交流机会,从而减少儿童心理行为上的压力和困惑;健康状况差的儿童可能受到身体因素影响而导致心理行为变化;监护人经常在别人面前负面评价孩子和经常责骂或羞辱孩子等惩罚式的教育方式,容易使儿童产生叛逆心理。父母过分斥责、打骂儿童可导致儿童行为问题发生,且明显增加儿童日后行为[8]。儿童心理行为发展涉及多种因素,本调查农村地区学龄儿童行为异常率较高,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应相互配合,采取综合的干预措施,以提高儿童心理健康水平。

儿童心理问卷调查篇(3)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育策略;有效性研究

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众多文献,提出很多对策。但这些对策的有效性如何,就鲜有后续研究成果。为了更为有效地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有效性的实证研究,课题组成员在阅读大量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遴选出较有代表性的5个方面共20条措施,编制成问卷,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有效性评价的调查研究。

1 调查对象

1.1 对象概况

随机抽取陆河县农村两所中学、两所小学,共向初一、初二和四年级、五年级学生发出问卷1800份,收回有效问卷1507份,问卷有效率83.72%。其中:留守儿童897人,占样本学生数59.52%;小学留守儿童145人,占留守儿童数16.16%;初中留守儿童752人,占留守儿童数83.84%;男留守儿童391人,占留守儿童数43.59%;女留守儿童506人,占留守儿童数56.41%。

向四所学校教师共计发出问卷222份,回收有效问卷219份,问卷有效率98.65%。其中:小学教师37人,占样本教师数16.9%;初中教师182人,占样本教师数83.11%;学校或部门领导16人,占样本教师数7.31%;班主任88人,占样本教师数40.18%;一般专任教师115人,占样本教师数52.51%。

1.2 对象界定

本研究所指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并因此一年中,半年以上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2 调查方法与工具

2.1 方法

以问卷调查为主,以心理健康测验和访谈为辅。

2.2 工具

2.2.1 问卷调查使用自编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机制建设措施,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措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动共育”机制建设措施,家长加强家庭亲情教育措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自助措施等五个问题,每个问题呈现A、B、C、D四项备选措施,要求被试针对每个问题就四个备选项中选出一项“最有效的措施”。

2.2.2 心理健康测验。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该测验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指标(折半信度为0.91,结构效度大于0.516),适用于小学四年级直到高中三年级学生。本测验共有100个项目。除总量表分外,还包括8个内容量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和1个效度量表(即说谎量表)。心理测验采用整群抽样、集中施测的方法进行,测验所得数据使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机制建设措施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发现,学校和部门领导选择人数最多的是A(具体措施的四个选项依次为A、B、C、D,下同),班主任和留守儿童则为C。(见表1):

表1 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机制建设措施调查结果

在对“是否有特别要好同学或同伴”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测验结果作t检验发现,有特别要好同伴留守儿童(n=797)在总量表分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内容量表分上得分低,其中在孤独倾向(t=-4.65,P=0.000)因子上差异极其显著(差异显著:p

3.2 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措施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发现,不同对象的措施选择人数前两位的都依次是C、B,并且超过31%的领导还选择了D。(见表2):

表2 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措施调查结果

在对“是否经常参加课外活动留守儿童”心理测验结果作t检验时发现,经常参加课外活动留守儿童(n=244)在总量表分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等4个内容量表分得分较非经常参加课外活动留守儿童,其中,孤独倾向(t=-3.96,P=0.000)差异极其显著。

3.3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动共育”机制建设措施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发现,在加强家校联系方面,50%的领导、36%班主任选择A;有44%留守儿童选择D。(见表3):

表3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动共育”机制建设措施调查结果

3.4 家长加强家庭亲情教育措施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发现,不同对象的措施选择人数分布较分散:超过56%的领导选择A,超过42%的班主任和留守儿童以及超过31%的领导选择了D,超过27%的班主任选择了B,超过25%的留守儿童则选择了C。(见表4):

表4 家长加强家庭亲情教育措施调查结果

在对与父母一方一起生活和未与父母双方一起生活心理健康测验结果作t经验发现,在总量表分和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等6个内容量表上得分低,但未达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

3.5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自助措施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显示,不同调查对象都有超过53%的人认为A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自助最为有效的措施,同时,还有超过28%的班主任选择了C。(见表5):

表5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自助措施调查结果

在对“是否经常和父母联系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测验结果作t检验时发现,经常和父母联系留守儿童(n=491)在总量表分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5个内容量表上得分低,其中在孤独倾向(t=-2.83,P=0.005)、身体症状(t=-2.39,P=0.017)因子上差异达到显著以上水平。

4 讨论

主体间性理论认为,教育过程是一种“主体(教师)――客体(教育内容)――主体(学生)”交往实践关系[2]。学生的主体间性具有交互性,师生在相互作用、影响、认可、理解的关系中不断重构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观点与行为。师生或基于以往经验、或基于理性思考、或基于情境诱发,面对备选策略四选一,如果更多的领导和班主任与更多的留守儿童作出的策略选择一致,我们就可以据此认为该策略有可能是最为有效的策略。

4.1 关于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机制建设措施调查结果的讨论

结果显示:56.25%领导认为成立专门机构、组织专门队伍加强管理最为有效,且31.25%领导认为配备专职教师和专业设施最为有效,这与当前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普遍未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援助机制,缺乏必要设施与专业教师,导致留守儿童心理援助工作必须做、愿意做,但力不从心的困难现状有关。

结果显示:班主任和留守儿童分别有44.32%和46.6%认为“建立教师指导下的同伴帮扶制度”最为有效。心理学研究证明:同伴关系在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起到成人无法替代的作用[3]。对儿童人格健全发展影响深远。教师指导下的同伴帮扶,有利于促进积极同伴关系的形成。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测验也证实“有特别要好同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在总体水平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方面好于其他留守儿童,尤其是孤独倾向焦虑水平显著低于其他留守儿童。

4.2 关于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措施调查结果的讨论

结果显示:领导、班主任、留守儿童以认为“丰富有益心理健康的课外文体活动,培养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最为有效的人数最多,分别达到37.5%、56.82%和46.6%。健康的课外文体活动有利于促进人际交流、增进友谊、培养归属感,有益于缓解焦虑。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测验结果表明,“经常参加课外活动留守儿童”在总量表分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等内容量表得分低于其他留守儿童,尤其是孤独倾向焦虑水平显著低于其他留守儿童。

4.3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动共育”机制建设措施调查结果的讨论

结果显示:在加强家校联系方面,50%的领导和36.36%的班主任选择了“通过家访”这种直接的方式,但44.37%的留守儿童却选择了“通过社区”的间接方式。访谈发现,现在的农村中小学,家访已经很少了,教师“无事不登三宝殿”,找上门来,就是学生出问题了。

4.4 关于家长加强家庭亲情教育措施调查结果的讨论

结果显示:56.25%的领导认为家长主动寻求学校支持以加强家庭亲情教育最有效;42.05%的班主任和43.03%的留守儿童认为,家长多与孩子团聚最有利于加强家庭亲情教育。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测验结果表明,至少“与父母一方一起生活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与其他留守儿童相比,差异虽不显著,但也表明跟父母在一起,有利于缓解留守儿童心理焦虑。

4.5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自助措施调查结果的讨论

结果显示:75%的领导、53.41%的班主任和59.31%的留守儿童认为“主动与父母交流,积极面对留守生活”最为有效。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只有那些为留守儿童所认同、接受并愿意努力付诸实践的教育影响,才有可能在他们身上发生预期的观念与行为变化。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测验结果表明,“经常和父母联系留守儿童(n=491)”在总量表分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5个内容量表上得分低于其他留守儿童,其中,孤独倾向、身体症状焦虑水平显著低于其他留守儿童。

5 结论

建立实施教师指导下的“同伴帮扶”制度机制,丰富课外活动、培养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家长争取更多时间与子女共同生活,留守儿童主动与父母联系、积极面对留守生活,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育”联动共育机制等,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心理测评系统指导手册[M].北京.北京华夏赛科技术发展有限公司.88~107

儿童心理问卷调查篇(4)

关键词:儿童创新产品;市场需求;调研方法

1 儿童创新产品的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产品创新设计的发展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从关心产品的实用功能逐渐转变为关心产品的使用体验。在众多的产品设计中,儿童产品设计作为新的设计增长点,引起了业内越来越多多关注,如何使设计更符合儿童多使用体验,怎样使产品更符合时代的要求,成为了工业设计人共同关注的问题。但目前我国对于儿童产品设计仍然处于密集性生产的初级阶段,这种现象在南方一些轻工业比较发达的省份尤为明显。由于过于追求成本的控制,有的只做简单的设计,甚至直接用国外产品的模型进行改造,设计损耗明显。因此,只能够做到密集型生产,低成本输出的恶性循环。更重要的是,儿童产品设计的用户体验差,影响产品更新换代的连续性,因此,此类问题亟待解决,同时这也是设计与生产市场的当务之急。通过市场的调查研究,及时准确的掌握儿童创新产品的市场需求和用户的真实需求,从而根据市场的真实需求进行产品的创新设计,能够更准确的把握市场方向,为进一步的儿童产品市场发展奠定基础。

2 儿童创新产品的市场调研和用户分析

市场调研的方法主要有问卷法、网络调查研究法、投票法等。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选择。市场调查方法主要分两大类,一是按调查对象划分,有全面普查、重点调查、随机抽样、非随机抽样等,二是按调查对象所采用的具体方法来划分,有直接访问法、逐步观察法、实验法。根据不同等情况进行筛选,从而得到符合实际的调研方法。由于儿童不具备完全沟通能力,因此将调查对象设定为儿童的家长。

在问卷设计阶段,我们将儿童进行简单的划分。以儿童趣味牙刷为例,我们将儿童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无刷牙障碍类型、刷牙障碍类型、部分刷牙障碍类型,以及刷牙方式矫正困难型。根据以上的类型,我们分别采用了不同的问卷方式对家长进行了走访调查、问卷填写以及对儿童进行了简单对感受询问。

在调查范围内,将接受调查对儿童年龄设定为5-7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正是遇到此类问题的重要阶段。首先我们对无刷牙障碍类型对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1份,回收39份,问卷回收率76%。在回收的问卷中显示的结果表明,对于无刷牙障碍的儿童家长而言,儿童趣味牙刷的吸引力不大,只有6名家长愿意让他们的孩子进行体验,仅占全部人数的16.7%,但在体验产品的6名儿童全部被产品所吸引,这是一个可喜对现行。其次,我们对有刷牙障碍的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7份,回收30份,回收率81.1%。结果显示对于刷牙障碍儿童的家长,儿童趣味牙刷的具有一定的吸引力,21名家长愿意让他们的孩子进行现场试验,占人数的70%,而现场体验的儿童对该产品反应强烈,尤其对音乐播放功能爱不释手。接下来我们对部分刷牙障碍类型与刷牙方式矫正困难类型对儿童进行合并处理,共发放问卷63份,回收54份,回收率85.7%。数据结果显示,此类家长对于矫正孩子刷牙习惯有着强烈的意识,对产品对了解也比前面两种类型对家长强烈。全部54名家长都愿意让他们都孩子进行实际体验。在体验过程种,孩子们的刷牙习惯得到了一定程度到矫正。在54名儿童种,有42名儿童,有意识的改变自己的刷牙习惯,比例占到77.8%。

根据以上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于儿童创新产品的接受程度,是随着儿童的自身问题而逐渐显现出来的。对于自身习惯较好的儿童家长,儿童创新产品对他们的吸引力不大,但儿童对该类产品的喜爱程度远远超过产品的主要功能。而对于自身习惯不好的儿童家长,此类产品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而他们的孩子也对产品本身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有主动接受的意愿。通过得到的结论和反馈回来的信息,我们可以进行儿童创新产品的设计更新,从而更好的为儿童产品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3 我国儿童创新产品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经济正在经历逐步的转型,从传统的制造加工为主,转变为设计发明为主的新方向。我国的知识产权意识不断提升,并已经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产品设计行业也在逐渐地发生着变化,从以往的只顾生产产品,疏于设计,甚至是直接照搬照抄国外设计的现象,逐渐转变为努力进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意识,独立自主进行创新设计的新气向。在众多的产品设计中,儿童创新产品设计以其需求范围广,使用率高等特点已经成为了工业产品设计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在未来的发展中,市场前景广阔。这同时也是工业产品设计中新的机遇与挑战,要坚持把握好市场的脉搏,掌握好技术发展动向,认真分析市场需求,根据需求设计出符合市场的,人们能够接受的儿童创新产品。

儿童心理问卷调查篇(5)

[关键词]鼻炎;哮喘;变应性疾病;问卷;调查;学生

变应性疾病是指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包括哮喘、变应性鼻炎,湿疹以及食物过敏等Llj。尽管有大量的研究关注变应性疾病,但是确切病因学机制尚不清楚,流行病学研究通过阐明变应性疾病的风险因素,增加对疾病的认识,为病因学研究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为了解佛山市学龄儿童哮喘、变应性鼻炎和湿疹等变应性疾病患病现状,本课题组采用国际通用的国际儿童哮喘和变态反应研究(International Study of Asthma and Allergies inChildhood,ISAAC)课题组制定的调查书面问卷的核心问卷,于2015年9月至2015年11月对佛山市禅城区10个小学的一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进行呼吸、鼻部及皮肤相关变应性疾病问卷调查,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调查方法,抽取佛山市禅城区10个小学的一年级和六年级学生为调查目标,根据目标设定样本量,对两个年级共4240例6~8岁和11~14岁儿童进行问卷调查。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征得校方同意后,研究组调查员到10个选定的小学进行调查,在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发放问卷调查表。问卷由家长与孩子共同完成,并在规定时间内交回,由课题组人员收回并检查。

1.2.2调查问卷采用国际儿童哮喘和变态反应研究课题组制定的儿童变应性疾病调查问卷,问题涉及哮喘、变应性鼻炎和湿疹三个部分,六年级组每个部分各有8、6、6道题,六年级组与一年级组问题相同,仅在湿疹部分多出“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皮疹的?”问题。(1)哮喘部分包括8题:①你曾经有过喘息或胸腔里有吹哨子样的声音吗?②如有,在过去的12个月里你曾经有过喘息或胸腔里有吹哨子样的声音吗?③如有,在过去的12个月里你发生过多少次喘息?④在过去的12个月里你平均多少次睡眠因喘息收到干扰?⑤在过去的12个月里你多少次喘息严重到每次说话只能说1~2个词?⑥你曾有过哮喘吗?⑦在过去的12个月里,你有没有运动时或运动后胸部出现喘息的声音?⑧在过去的12个月里,你有没有出现过夜间干咳(没有感冒或肺部感染的情况下)?(2)变应性鼻炎部分包括6题:①你没有感冒的时候也曾经有过打喷嚏、流清涕或鼻塞吗?②如有,在过去的12个月里你曾经有过打喷嚏、流清涕或鼻塞吗吗?③如有,在过去的12个月里你除了鼻部症状外还伴有眼痒、流泪吗?④在过去的12个月哪个月你有上述的鼻部症状?⑤在过去的12个月里这些鼻部症状是否影响你的日常生活?⑥你曾经有变应性鼻炎吗?(3)湿疹部分包括6题(一年级组多出“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皮疹的?”问题):①你曾经出现过超过6个月伴有瘙痒的皮疹?②如有,在过去的12个月里你有过这种皮疹吗?③如有,皮疹在下面这些部位(一个或多个)出现过吗?肘部的皱褶、膝盖后面、脚踝的前面、臀部下面、颈部、耳朵或眼睛周围④在过去的12个月这些皮疹完全消失了吗?⑤在过去的12个月里平均多少次因为皮疹发扬是你从睡眠中醒来?⑥你曾经有过湿疹吗?在回答问题中,除询问频率的问题外,余问题均以选择是或否、有或没有作为答案。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调查问卷回收情况及有效应答率

对佛山市禅城区10个小学一年级和六年级学生共发放4240份,收回3806份,收回问卷中有29份问卷超过3个以上问题回答不完整、且无法联系被调查人进行补充的问卷,视为无效问卷。最终有效应答人数为3777人,有效应答率为89.08%。

2.2有效应答问卷儿童一般情况

有效应答问卷的一年级学生共2134人,年龄6~8岁,男生1142人,女生992人;六年级学生共1643人,年龄11~14岁,男生867人,女生776人。

2.2.1喘息及哮喘问卷结果在一年级2134份有效应答问卷中,87例既往诊断过哮喘,患病率为4.08%。男47例,女40例,男生患病率高于女生(x2=0.009,P>0.05);六年级1643份有效应答问卷中,98例既往诊断过哮喘,患病率为5.96%。男66例,女32例,男生患病率明显高于女生(x2=8.886,P

2.2.2变应性鼻炎问卷结果一年级2134份有效应答问卷中,548例既往诊断过变应性鼻炎,患病率为25.68%。男346例,女202例,男生患病率高于女生(x2=27.454,P

2.2.3湿疹问卷结果

一年级2134份有效应答问卷中,865例既往诊断过湿疹,患病率为40.53%。男478例,女387例;男生患病率高于女生(x2=1.782,P>0.05);六年级1643份有效应答问卷中,374例既往诊断过湿疹,患病率为22.76%。男201例,女173例。男生患病率高于女生(x2=0.184,P>0.05),详见表3。一年级湿疹患儿首次起病多在5岁以后(43.58%),其次为

2.3三种变应性疾病交叉情况

一年级学生变应性鼻炎合并哮喘的患病率为9.30%,高于无变应性鼻炎学生的哮喘患病率2.60%(x2=39.306,P

3讨论

国际儿童哮喘和变态反应研究课题组的建立旨在调查国际间不同地区儿童哮喘、变应性鼻炎和湿疹的发病率及严重程度,有利于区域内部及之间进行研究对比,为评估变应性疾病的未来趋势获得基础数据。按照ISAAC的阐述,6~7岁时哮喘较为常见,入院率高,13~14岁时儿童哮喘病变多会加重,本课题组选取了含有这两个年龄段的一年级和六年级的在校小学生。本次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佛山市禅城区一年级和六年级小学生哮喘患病率分别为4.08%、5.96%,较我国1990年及2000年两次全国儿童流行病学调查哮喘患病率上升,本研究组也注意到,以上仅为问卷调查所得的患病率,部分有咳喘病史的可疑病例尚待确诊,因此有可能实际患病率高于以上数据。近10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居民居住环境及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哮喘患病水平亦随之呈上升趋势,此上升趋势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寻找原因,采取应对策略。金岩等通过对国内近30年有关儿童哮喘的流行病学文献整理和研究发现,0~14岁儿童哮喘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造成这种上升趋势的可能原因包括:生活条件、空气质量和医疗条件。此外六年级学生的哮喘、变应性鼻炎患病率均高于一年级学生,王灵等对海口儿童哮喘变应原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0~14岁哮喘儿童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提出这种现象可能是随年龄增长,儿童自主活动能力增强,户外活动增多,接触和暴露于各种吸入变应原的机会也相应增加。本次调查的两个年级的小学生中,近12个月仍有咳喘症状者占64.32%,40.54%在过去的12个月里发生过1~3次喘息,表明超过1/3的哮喘儿童未达到长期临床缓解,应引起高度重视。

在诊断哮喘、变应性鼻炎和湿疹的小学生中,男生患病率均高于女生,与国内外报道一致,考虑与遗传因素相关,具体机制值得进一步探索。Adamia等对第比利斯儿童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与女童相比(4.9%),男童更易患哮喘和变应性鼻炎(9.5%)。在对德国5个城市的新生儿进行长达20年的出生队列研究中,Grabenhenrich等发现在20岁前,男性性别是变应性鼻炎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中一年级和六年级变应性鼻炎儿童中季节性变应性鼻炎比率均较常年性变应性鼻炎高,分别为91.46%、86.26%。较常见的月份为3、4月和8、9、10月,佛山地区处于亚热带,花卉植物丰富,考虑与春秋两季花粉播散有关。本调查发现一年级和六年级小学生湿疹患病率分别为40.53%、22.76%,可见儿童湿疹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现下降趋势,这与黄穗等对广州市儿童变应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一致,此外我们发现一年级湿疹患儿首次起病多在5岁以后(43.58%),其次为

儿童心理问卷调查篇(6)

关键词:学前教育;大学生;儿童保健;健康教育;课程

作者:文茂林等

儿童心理发育的阶段性特性决定了学龄前儿童对其老师即幼师的高度信任感[1-2]。随着更多的儿童早期发展研究成果的涌现,人们愈来愈关注儿童早期教育,对幼师的要求也愈来愈高[3-4]。2003年"SARS"之后,师范类学生对健康知识的需求较高[5-6];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前卫生学》的内容与时展不一致,不能满足学生要求,与实际需求也存在较大差距。为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职幼师及部分儿童监护人对儿童保健与早期教育相关知识、态度和需求的现状,为学前专业《学前卫生学》的课程设置及适宜的教学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我们进行了相关调查与言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问卷调查对象包括荆楚理工学院师范学院(原沙洋师范专科学校)2004~2007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沙洋城区2所幼儿园幼师和自愿参加调查的学龄前儿童的监护人(包括幼儿园学生和住院儿童家长)。访谈对象除问卷调查对象中的自愿者外,还包括儿童保健、医疗和学前教育领域的专家。

1.2方法

1.2.1问卷设计参照儿童保健相关文献自行设计AKP调查问卷,分为学生、幼师和监护人3类。内容除一般信息外,包括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以及不同调查对象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掌握或了解的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评估与态度,其中,相关知识分为4个方面,每一方面又分为20个问题。3类问卷内容基本一致,根据调查对象的不同,对相关内容的表述进行了适当调整。

1.2.2问卷调查学生问卷调查分别于2006年9月~2008年3月进行,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依次在学生入学的第二学期(开课前)采用匿名答卷方式进行,由专人负责,当场发放并收回。2007年9月~10月分别采取整群抽样和半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沙洋县城区2所幼儿园的32名幼师和181名学龄前儿童的监护人进行了问卷调查。

1.2.3访谈KAP问卷调查对象由调查者以随机便利的原则按访谈提纲进行,儿童保健、医疗和学前教育领域的专家由课题组负责人按提纲进行访谈。

1.3数据处理所有数据收集整理后进行编码,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2结果

2.1一般资料共261名学生参加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57份,有效回收率为98.5%。学生年龄在18~20岁。其中男生10人(3.9%)、女生247人(占96.1%)。共有32名幼师和181名学龄前儿童的监护人自愿参加了问卷调查,分别收回有效问卷32份和138份,有效回收率分别为100.0%和76.2%。幼师年龄为23~46岁,均为女性。138名监护人的年龄为26~68岁,平均年龄(28.5±10.6)岁;女性82人,占65.1%,男性44人,占34.9%。

2.2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不同调查对象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的知晓率及比较,见表1~3。

2.3对儿童保健知识与技能的需求与态度90.7%的学生认为非常需要接受儿童健康教育课程的系统学习,仅有1.1%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其中76.7%的学生认为需要接受系统教育的主要包括解剖生理基础知识、疾病防治常识、早期教育相关知识与技能、急救与安全防范的知识与技能等,以技能为主;96.5%的学生认为现行的考试大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76.7%的学生认为教育的方式以互动的情景教学模式为佳。100%的教师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非常必要;93.8%的教师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工作者主要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为生理与心理等基础知识、意外伤害防范、急救和传染病防治相关知识与技能。90.2%的监护人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和教师非常需要学习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非常必要;91.3%的监护人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工作者主要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与教师基本相同。

2.4访谈接受访谈的学生、教师、监护人和儿童保健、医疗与学前教育方面的专家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将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作为必修课程接受教育;学习的内容与教师的观点基本一致,部分访谈者认为健康教育和与儿童的沟通的方法与技能亦应学习;教育水平介于普通民众与专业人员之间,与卫生员的水平接近;专家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或了解水平应高于警察等特殊人群。

3讨论

3.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学龄前儿童健康教育中地位与作用健康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排在学前教育目标的首位[7]。学龄前期儿童除了家庭外,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托幼机构中度过的,儿童的心理行为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与技能的较高信任度。目前我国开展儿童早期教育的主要机构是托幼机构[8],作为未来托幼机构的老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程度及其态度、行为对学龄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国内外的研究显示,意外伤害已成为<14岁儿童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而传染病高居校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首位[9]。儿童一旦在校园内发生意外,老师常常是现场第一目击者;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老师可在黄金时间内使发生意外的儿童得到有效的现场救护。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老师也可使校园内传染病的流行得到有效控制。幼师参与健康教育将有益于学龄前儿童健康促进。

3.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的认知本研究显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知晓率达56.7%,较儿童父母、幼师及保育员的知晓率为低。对止血包扎等现场急救技能的认知普遍较低,与国内师范生急救认知调查的结果相似[6]。较低的知晓率与幼师及监护人对他们的期望存在差异,这也与他们的认知与态度相一致。

3.3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的需求本研究显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师、监护人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均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学习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目前,国内除教育部《学前卫生学》大纲外,尚未见与学龄前儿童健康教育密切相关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和监护人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儿童保健相关知识与技能掌握或了解程度的相关资料。本研究提示应将《学前卫生学》或儿童保健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

3.4学前教育专业儿童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及教育模式尽管国内学前教育专业均开设了《学前卫生学》等相关课程,但多侧重于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教育活动的组织及教育活动的评价,而忽略或缺乏对儿童健康、疾病的影响因素、危害的认识[7]。开展儿童健康教育应该综合分析、评价儿童的身心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针对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进行相应内容的教育,同时应符合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儿童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也应与此相适应。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儿童健康教育的内容除了儿童生理心理等基础知识外,还应包括传染病预防、现场急救与安全防范等内容,且应将后者作为重点,尤其是技能应作为重中之重。

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中开展儿童保健相关问题的健康教育,既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又能提高他们促进儿童生存与发展的知识与技能,并通过他们将适宜的技能传授给儿童,促进儿童健康行为的养成,提高儿童生存质量,从而达到维护和促进儿童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娜,陈佑清.现代儿童观及其对学前教育课程设计的意义[J].全球教育展望,2013,42(3):91-98.

[2]刘小红.李兴民.儿童行为医学[J].1版.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

[3]朱宗涵.儿童早期发展面临的挑战[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13(1):53.

[4]季成叶.儿童少年卫生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5]谢舒平.幼儿教师健康教育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2B):2752-2753.

[6]陈根芝,胡高楼,林佳.浙江师范大学学生急救知识知晓及需求现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6,22(5):402.

[7]欧新明.学前儿童健康教育[M].1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儿童心理问卷调查篇(7)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scl-90症状自评量表

        前言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仅由父母中的一方、其他看护人或儿童自己照顾自己的14岁以下的儿童。重庆市巫溪县总人口51.4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5.2万人,既是国务院公布的沿江开放县,部级贫困县,也是三峡库区移民开发县。该县现有农村留守儿童69020人,占儿童总数的68%,其中父母双方外出的留守儿童有36318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36.3%,并呈逐年上升趋势1。* 2009年7月,我们以共青团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在重庆市巫溪县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希望通过对该地区留守儿童各种心理的调查与分析,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找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和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措施,呼吁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对象为巫溪县留守儿童,调查以问卷调查方式为主,间插对一些特殊事例的访谈。我们在巫溪县城厢镇、凤凰镇、宁厂镇、文峰镇、徐家镇、白鹿镇、田坝乡、大河乡、中岗乡、土城乡等乡镇随机抽取20-25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共抽样239份,其中有效问卷236份,有效率为98.7%。同时,为获得比较效果,我们在各乡镇等量抽取相同数量的非留守儿童进行相同问卷的调查2,共获得问卷231份,有效问卷229份,有效率为99.1%。被调查儿童年龄为6—14岁,其中每个年龄段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数所占百分比基本相同。

本次调查采用美国derogatis.l.r.在1975年编制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惧、偏执、精神病性、其他等10个因子。共90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五级评分制:1、没有(1分):自觉无该项症状(问题);2、很轻(2分):自觉有该项症状,但影响轻微。3、中度(3分):自觉有该项症状,有一定影响。4、偏重(4分):自觉常有该项症状,有相当程度的影响。5、严重(5分):自觉该症状的频度和强度都十分严重。调查数据处理和分析采用spss13.0进行。

        二、结果

        (一)心理问题总检出率。

        在236份留守儿童的问卷中,至少有一项因子标准分≥3的78人3,心理问题总检出率为33.1%。检出率排名前5位依次为恐怖>偏执>其它>强迫>敌意,分别为23.3%、19.5%、16.1%、15.3%、13.6%。

        (二)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巫溪县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全部因子均高于后者,尤其在强迫症状(前者1.90±0.52,后者1.61±0.54)和敌意(前者1.75±0.55,后者1.47±0.48)、其他(前者1.67±0.33,后者1.38±0.45)等因子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差异尤其明显。

        (三)留守儿童scl-90阳性项目分布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全部因子均高于后者,在强迫症状、敌意和其他方面尤为突出,其中有超过一半的儿童怕乘电车、公共汽车、地铁或火车,将近一半的儿童感到前途没有希望,以及不少儿童会感到公共场合吃东西很不舒服,感到害怕,感到孤独等。

        三、讨论

        此次调查中所发现的巫溪县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总检出率为33.1%,远远高于全国青少年行为检出率4%,虽然这中间自然有研究方法和标准不一造成的误差,一个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该地区的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必须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在scl-90的阳性项目分布中可以看出,孤独感、紧张感、失落感和焦虑感,是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感受。由于常年与父母相隔,许多留守孩子在感情上与父母产生了隔阂,即使父母回家时也难以与父母正常交流。一些孩子寄人篱下的感觉,又会使他们出现心理偏差,带来负面的心理感受。

        四、建议

        鉴于以上的情况,我们对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一)尽快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

        留守儿童的心理建档工作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在政府部门或相关机构的统一协调下,配备专门的人力、物力资源,对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档案。同时,积极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培训,使心理健康档案真正成为这些人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工具和有力武器。

        (二)积极推行“管教”分离的留守儿童教育模式。

        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区域,集中建立一批留守儿童的托管中心或管理机构,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职能和管理职能分开,学校施教,机构监护,各施其职,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在这方面,巫溪县凤凰镇双凤村“留守儿童家园”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思路和值得借鉴的做法。

        (三)大力拓展留守儿童与父母亲人的联系渠道。

        即集中社会的力量,充分利用网络、电话、传媒等多个媒介,大力拓宽留守儿童与父母亲人的联系平台和交流渠道,将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帮助由实物和金钱的帮助转化为项目化、信息化的帮扶。

        总之,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显性问题,而且呈现出日益严重的趋势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把留守儿童当作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来加以建设。中国的问题很大程度就是“三农”问题,在全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留守儿童作为农村建设未来的主力军,农业生产未来的接班人,农民生活希望的寄托者,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全民努力,让留守儿童心灵不再“留守”,让祖国的明天更有希望。

参考文献:

[1]肖正德,《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进展》,《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1期

[2]李揽月,《打工教子难取舍,留守儿童问题多》,《安徽日报》,2004-2-11

[3]吴承红,蔡澄,《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策略》,《教育探索》,2005年第12期

[4]张德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现代教育论丛》,2006年第3期

[5]刘红,《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现状及展望》,《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6]岳慧兰,傅小悌,张斌,郭月芝,《“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6年第10期

1、 巫溪县相关数据由巫溪县妇联提供。

2 、一些乡镇非留守儿童数量极少,所以对非留守儿童的问卷数量与留守儿童的问卷数量有少量差异。

3、 有一些儿童存在多个因子标准分大于等于3分的情况,在统计时仍然将其算为一人。

4、 对于全国的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有很多种版本,一是湖北日报社主办的《大众卫生报》提供的数字,为10.78-15.16%;二是上海东方网提供的数字,为12.97%;三是百度网提供的数字,为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