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

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3 09:48:23

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

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篇(1)

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与咨询不是一件轻易的事,里面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技巧,但总体来说,班主任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去做:

一、取得学生的信任

班主任是学生的组织者、教育者、领导者,就要取得学生的依赖,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对接受心理辅导的学生要亲切、关爱,对前来咨询的学生要平易近人,要严格做好保密工作。只有做好保密工作,学生才会信任你。班主任只有发自内心的真诚,平等地对待各个学生,多想办法让学生亲近你、靠近你,师生间建立融洽的关系,才会使班主任感到工作轻松愉快,学生感到快乐,学生亲师之情也会油然而生。

二、为人师表

传道授业为人师表。学生人格的形成,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初中时期的学生带着美好的理想随时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模仿的榜样,所以这个时期又可称作寻找榜样的年华——“追星年华”,他们借助榜样自我激励。教师的人格力量来自于自身学术水平和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班主任的一言一行更是时刻影响着、感染着学生的各种行为及思想观念。班主任是学生最为直接的榜样,在学术水平方面更应博览群书,精通业务,尤其是学些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学术理论水平,使自己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让学生真正能学到对他们成长有切实帮助的知识和本领。

三、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

在班级中要开展以心理卫生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辅导。作为班主任要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感,积极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对心理辅导课的目标不要停留在知识的了解,而是使学生在行为的层面掌握一些技能,在观念态度的层面产生某些改变,课程内容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活动的实际,以丰富多样的活动为主体,力求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

此外,班主任对个别辅导的案例要进行追踪、探讨,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收集归类,综合分析,以积极的态度救助,以改进其不成熟的偏差态度与行为。

四、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不同于一般的安慰,不是邻里的苦口婆心,更不是思想政治工作,而是竭力使人们积极的看待个人所经受的挫折与磨难,在危机中看到生机,从困难中看到希望,更好地应付日后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愉快经历。

心理咨询不是班主任代替学生作出明智决定,而是帮助学生明智地作出自己的决定;不只使学生情绪紧张得到缓解,还要让学生了解调整情绪的方法;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做当前的事情,而是帮助学生如何规划和控制自己的行为,激励学生逐渐承担起自己处理自己的问题的责任和能力,增强其自信,促进其自强。

当然,班主任在做好学生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的同进,还应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1)班主任要改变师生间地位。要跟来咨询的学生说明现在是平等关系、朋友关系,不是师生关系,更不是上下级关系,减少其紧张状态,创造良好气氛让其多说些真话、心理话。

(2)班主任要保持中立态度。班主任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来访学生,要小心处理价值不一致的事宜。学生所谈事项往往会涉及到某位老师,这时更不能替老师说话,应做到共同分析、探讨,对学生认识和观点与现实不适应的地方,不能进行刻意的批评和责怪,不要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分析中让学生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从中启发其走向正确的方向。

(3)班主任应该多听、少评判;多议论、少建议;多提问一些“你认为怎么样?”“你觉得呢?”;少说“你听我的没错”“你应该怎样来做”;多听是善意虚心的表示,是建立友情的基础;聆听要求诚心诚意,全神贯注地听对方讲话,不要随意打断。

(4)学生个别咨询必须在两人之间进行,不允许第三者在场旁听。在这种情境中,求助者才易消除顾虑,降低其防御性,容易谈出其内心深处的想法,班主任才能了解其内心世界,才能对症下药。

(5)严格为学生保密。来访学生在咨询中谈论到的个人问题和看法,不经过本人同意,不应当透露和扩散给任何别人。如出现伤人或自杀企图、有危害社会行为的意念,或特殊情况,也应该尽可能先跟来访学生进行说明解释。

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篇(2)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工作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工作有其他非专业心理咨询人员所不具有的天然优势。首先,辅导员具有对学生情况了解全面的优势,他们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状况、学习情况和人际关系状况等都比较清楚,熟悉学生生活、思想、心理、行为等特点。其次,他们有丰富的做思想工作的经验,善于观察人、理解人。再次,辅导员的年龄、知识背景和经历都与学生比较接近,有利于缩短咨询双方的心理距离,有利于咨询关系的建立。所以,通过一定的系统培训,辅导员就能对于学生面临的一般性心理问题或发展性心理问题有选择地给予部分或全部地解决。

但是,由于辅导员的工作性质、角色、所学专业等原因,在兼职心理咨询时往往出现一些需改善的问题。辅导员在工作中与学生的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他们的工作取向是以社会利益为取向。工作时所采取的方式大部分为命令和说教。由于专业背景和工作内容的限定,辅导员往往从品行和思想意识的角度评判一个人的行为和行为的根源。以上这些情况与心理咨询的要求是不相符的。如果将这些工作习惯自觉或不自觉地带入心理咨询工作中,将对心理咨询的过程造成损害,使咨询效果大打折扣。辅导员只有认识到这些问题并加以改进和调整,才能扬长避短,更好地完成心理咨询工作。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和实践经验,笔者归纳出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工作应注意的六个方面及从事咨询工作时的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一、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1.辅导员在咨询中应与学生在身份地位上保持平等

平等,指咨询双方除了咨询中的咨询师和求助者这层关系外不存在其他的任何关系,尤其是高低尊卑、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咨询双方是两个实实在在的平等的人。咨询师的唯一目标是凭着他的知识、技能、经验以及人格,帮助来访者消除心理困惑,恢复心理平衡,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所以辅导员在兼职心理咨询时,从走进咨询室那一刻起,就要有意识地转变角色,放弃平时工作中“高高在上”的学生管理者角色,以平等、平和的心态对待来访者,才能真正地走进来访者的内心世界,有效解决问题。否则来访者就会感受到压力,不能自由表达,咨询也就无法取得良好效果。

2.辅导员在咨询中应以学生的利益为中心

以当事人的利益为中心是心理咨询的一项基本要求。它与思政教育中以社会利益为导向是不同的。心理咨询作为一项助人工作,其工作的目标是为了减少或消除来访者的发展障碍,充分挖掘来访者的潜能。所以其必然要以来访者个人的利益为导向。辅导员进行心理咨询时尤其要牢记这一点。不能对学生的行为妄加指责和批评,而要多理解和关心学生。当发现学生的行为逾越了校纪校规或道德要求时,辅导员不能本能地马上通报学校或家长,对学生进行惩戒,而应为学生考虑,采取对学生最为有利的处理措施。因为辅导员此时是一名心理咨询人员而非学校的管理者。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一定要掌握好哪些事情要为来访者保密,哪些事情是要与相关部门联系的。辅导员在咨询中坚持以学生的利益为中心,学生才能毫无顾忌地向咨询员吐露自己心理问题的细节内容,咨询也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辅导员在咨询中应注意多倾听

倾听是一种很重要的咨询技能。与普通的日常交流不同,心理咨询的倾听需要很强的技巧性。长期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在心理咨询中往往不注意倾听。有的时候学生还没有把话说完,辅导员就自认为完全知道学生的问题是什么了,马上就开始为学生“指点迷津”。这种“我说你听”的交流习惯在辅导员的咨询中常常出现,影响了咨询的效果。其实,倾听不光是用耳朵去听,更要用心去听。在倾听的过程中辅导员要传达出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关心。所以,辅导员在咨询中要将自己“放下来”,多用心倾听学生。在被倾听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来自老师的理解和关心,往往使他们倍感宽慰,有利于心理问题的消融和解决。同时学生对于自身的问题会认识得更加明确和清晰;有时他们自己就能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4.辅导员在咨询中应区别心理帮助与物质帮助

心理咨询是通过谈话的方式,为求助者提供心理帮助的过程。咨询师不会直接进入来访者的生活。他们的工作重心是改善来访者的心理环境,使来访者发挥潜能、活出自我。使心理帮助与物质帮助相区别,使咨询双方不受其他角色冲突的影响,更加有利于心理咨询取得效果。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往往在解决学生的现实困难方面很有经验,如为毕业学生推荐工作,为生病学生筹集医药费等。有些辅导员在咨询中常依赖这些经验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以期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物质帮助可以为学生缓解一时压力,但对学生长远的发展是不利的。学生以后可能还会面对同样的问题。同时,这种物质帮助形式也违背了心理咨询“助人自助”的原则。所以辅导员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可以用建议的方式代替实际的帮助或者启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5.辅导员在咨询中不能以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一般来讲,学生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品德问题,二是心理问题,三是两者相互交叉,品德问题中夹杂着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不等于品德问题,但心理问题如果不注意疏导,很有可能会转变为品德问题,品德问题也会转变为心理问题。谈论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的目的在于分清学生问题的性质,指导辅导员的心理咨询工作。而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从思想意识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管理,以批评教育的方式纠正其行为。这种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方式,在进入学生内心世界的深度以及交流态度上都与心理咨询方法迥异。所以辅导员进入心理咨询状态时要努力克服将心理问题品德化或思想意识化的倾向。用专业的心理咨询方法、态度和原则解决学生的问题,从而有效地通过心理咨询帮助学生成长。

6.辅导员在咨询中应正确对待价值干预的问题

价值是人对于各种事物是非好坏的判断。价值观是人们信念系统的核心,在心理健康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心理咨询要求咨询员“价值中立”,既咨询员不对来访者的言行做出任何价值判断,而是持无条件的接受态度,咨询员充分尊重、理解来访者的价值观和各种权利,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善恶是非标准或个人意愿施加于他人。辅导员在心理咨询中由于以往工作角色和咨询经验的限制,容易出现价值评判和价值说教这两类问题。价值评判指的是辅导员依据自己的价值标准来对学生的言行做出判断。常对学生某类行为和特质表现出赞同、欣赏或排斥、厌恶等反应,而缺少接纳、理解与尊重。这些态度往往会对来访者和咨询关系造成损害。价值说教指的是辅导员不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和感受,极力向学生推销、灌输他所认为正确的价值观。其实,在心理咨询中完全的价值中立是不可能的。咨询中的咨询员是一个“陪伴者”“促进者”。虽然他绝不否定来访者或是为来访者做出决定,只是陪伴来访者去面对人生,通过接纳与聆听真诚地去了解来访者的主观世界,鼓励和促进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对自己作探讨,在渐增的自我觉察的基础上为自己找到更合适的行为,但他也会提供一套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健康心理的模式给来访者参考。同时咨询员也非常清楚自己所拥有的价值体系,在咨询过程中他会清楚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用一些公众观点来掩饰自己或欺骗他人。总之,在咨询过程中应避免任何价值评判和价值说教,而是应充分地尊重来访者的价值观并真诚地与来访者共同探讨,使来访者更自由地进行自我探索,从而获得对自己最有价值的收益。

二、对辅导员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几点建议

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工作会遇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所以,除了上文我们提到的六点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订立职业发展目标,不断精益求精

心理咨询是一项神圣而艰巨的工作。它需要咨询师拥有良好的人格修养和咨询技巧。所以兼职心理咨询的辅导员需要确立长远发展规划,树立精益求精的意识,不断鞭策自己进步,争取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率的帮助。随着咨询经验的不断丰富,辅导员就可以尝试接待一些患有严重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学生,在实践中让自己不断进步,获得更大的职业成就。

2.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拥有丰富的心理咨询学知识是胜任心理咨询工作的关键。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至少应具备以下几门课程的知识:普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学史等。除了这些基础课程外,辅导员还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广泛阅读一些心理治疗各流派的专业书籍,如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行为和认知疗法等。通过深入阅读这些专业书籍,辅导员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将会更为成功。

3.参加心理培训,多与专业心理咨询员交流

个人的成长对于心理咨询人员尤为重要。辅导员应多参加各种心理培训,如团体心理训练、心理剧治疗等。通过定期参加培训,辅导员不仅能获得个人成长、学习新的心理咨询技能,而且能交到很多专业心理咨询朋友。从而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这些将为辅导员的职业成长提供更大的保证。

4.在咨询中不能接待自己所管理的学生

辅导员和自己所带的学生平时接触很多,这种双重关系对于咨询双方都会产生影响,不利于咨询的顺利进行。以上四点都是对辅导员兼职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所应参考的建议,辅导员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在心理咨询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张传新.政治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8(17).

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篇(3)

信件咨询是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之一。信件咨询是指以通信的方式进行咨询,辅导教师根据学生来信描述的情况或提出的问题,以通信方式进行解答、疏导与教育。许多学校设有心理咨询信箱,并且给信箱亲切地起名为“知心姐姐信箱”“悄悄话信箱”等。学生写了咨询信件,就会期待答复。所以学校的咨询信箱必须定期开启,辅导教师要定期回答学生的问题。撰写心理咨询信件不是一件随便的事,辅导教师对学生咨询问题的回答,不仅影响咨询的效果,而且影响学生对信件咨询形式的信赖,对辅导教师的信赖。所以,信件咨询的撰写一定要严谨与慎重,不可草率。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运用信件咨询。

一、学生采用信件咨询的原因

到心理咨询室去咨询,学生可以和辅导教师面对面交谈,直接向辅导教师倾诉自己的困惑、苦恼,通过与辅导教师的交谈与互动,获得帮助,解决问题。因此,多数学生喜欢选择直接到咨询室面谈的咨询方式。但是,一些学生不愿意到咨询室面谈,他们更愿意选择信件咨询的方式,理由如下。

(一)信件咨询的安全性与保密性

某些学生由于个人生活习惯、认知风格、个性等方面的原因不愿意到咨询室和辅导教师面对面交谈,如某些学生害羞,或者有人际交往等问题,他们不愿意面对咨询者,而更愿意选择信件咨询这种含蓄的、让他们感到安全的方式。有些学生遇到的问题让他们感到难以启齿,不好意思到咨询室面谈,如性的问题,对异性好奇、爱慕问题,与班主任或者科任教师矛盾的问题,父母离婚问题等,他们通过信件的方式咨询可以避免口头交流的尴尬,减少心理压力,在信中畅所欲言。一些学生对心理咨询有偏见,认为心理咨询是见不得人的事情,害怕别人看到自己去咨询室咨询,他们觉得信件咨询比面谈咨询更具有保密性,心理更安全。有些学生甚至害怕咨询老师认识自己,在信件后署名不用自己的真实姓名,编一个名字,或者干脆用英文名字。

(二)利用通信进行沟通

有些学生在咨询面谈之前,先借助通信联系预约,可谓是投石问路,试探一下辅导教师是否重视他的问题,希望辅导教师能为他们安排咨询面谈的时间。有些学生在进行咨询面谈之后,又以通信方式咨询,通过信件表达前期咨询反馈信息,如向咨询教师报告自己咨询后的进步或改变状况,向帮助过自己的辅导教师表达感谢等。

(三)学校咨询室工作的限制

一般中小学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教师比较少,有些学校仅有1~2名专职教师,有些学校的咨询教师是兼职的,他们平时要上课,或有其他工作,用于心理咨询工作的时间有限,而要求咨询的学生相对服务的教师来说较多,一些学生遇到心理问题不能及时找辅导教师咨询,就采用信件的方式咨询。中小学生的学习比较紧张,某些学生也没有时间在学校心理咨询室规定的工作时间去咨询,那么信件咨询相对来说简单方便,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方便的时候写信咨询。

二、如何回复咨询信件

(一)咨询信件的阅读

信件咨询不同于面谈咨询,面谈时师生双方可以互动,辅导教师可以通过倾听准确地把握求询学生的问题,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动作、体态语言、服装发式等获取与咨询问题有关的信息,从而判断、分析学生的问题。而信件咨询没有这些信息来源,只有文字提供的视觉信息。面谈咨询时,辅导教师可以与求询学生一起商定咨询目标,特别是对于学生模糊不清的咨询目标,辅导教师可以与其讨论,建立有效的、具体的、可行的咨询目标。信件咨询仅是求询学生自己单方面提出的咨询目标,所以,辅导教师一定要认真阅读,努力从信件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确定咨询目标。

1.作好咨询的心理准备

心理辅导教师在阅读心理咨询来信之前,一定要把自己的心理调整到适宜的工作状态,否则,是不宜阅读来信的,更不宜复信。因为辅导教师阅读来信时的心态、情绪,会直接影响对咨询学生问题的把握。比如,教师在烦躁不安与平静两种不同的心态下,会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认知与分析。辅导教师如果在情绪不佳的状态下读信或回信,可能会出现对问题的错误分析与判断,或者遗漏来信中的某些细节与信息,导致对问题的误导。学生接到误导的回复信件,后果不堪设想,非但不能解决原有的心理问题,可能又会产生新的心理问题。

2.重视视觉信息

信件咨询比起直接的面谈咨询,明显的区别是信件咨询主要是依靠视觉传达信息,这是信件咨询中可以利用的优点。这里所说的视觉信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信息,即学生来信中书面文字的内容包含的信息;二是额外信息,即行文内容之外的信息,包括来信的字迹、信封的样子、纸张的特点、信件中夹寄的物品等。特别是字迹透漏出的信息,如字迹的大小、笔痕的深浅程度、书写的工整与潦草等,都反映出学生的心理特点。辅导教师不仅应对内容信息仔细研究,而且应重视额外信息。

3.确定咨询目标

辅导教师在阅读信件的时候,为了准确把握信息,需要在来信的空白处画上记号,标记出重点内容,或批注,简要注明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以便复信。一般情况下,刚刚阅读一遍时不要急于复信,信件咨询对语言文字的依赖性很强,因为初读之后,我们往往对问题的把握不够准确,而稍后再次阅读,可以抓住细节内容,发现以前没有发现的问题。只有这样反复研究,才能透过文字,抓住学生来信中问题的本质,确定咨询目标。

(二)咨询信件的撰写

回复咨询信件是辅导教师通过书面语言来完成的,没有即时的对话,师生之间难以互动,学生对信件回复的语言会很敏感。所以,辅导教师在语言表达上应让学生感到亲切、友善、娓娓道来,不要让学生感到是严肃、生硬的说教,甚至是训斥。在撰写咨询信件时,教师要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文化背景、阅读理解能力、阅读信件时的心理特点,复信内容尽量详细全面,对问题的心理学分析与解释应通俗易懂,用学生能够理解与接受的语言表达。

1.表达对学生信任的感谢

咨询信件不同于平日的生活信件,学生把自己积压在心头的苦恼向辅导教师倾诉,学生思考良久、犹豫良久才鼓起勇气写出咨询信件,因此,在信件咨询的开始,教师应首先对学生的信赖表达感谢,让学生感到教师对他求助行为的肯定与赞赏。如“××同学你好!感谢你对我的信任。”切忌使用语言“你好!展信愉快!”等类似的语句,这样的表达好像写信的人很苦恼,读信的人却很高兴,彼此的心境不一样。有的教师这样写信:“读了你的信,知道了你的问题,呵呵……”让学生感到教师对他的问题的轻视与嘲讽。

2. 表达共情

信件的第一段表达共情,使学生感到被理解,感到辅导教师认真阅读了他的来信,准确把握了他的问题,并且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着想,从而对辅导教师产生信赖感。学生由此更愿意接受教师的辅导。如何表达共情呢?教师在回信时要用概要性的语言复述学生来信中提出的主要内容,并且对他面临问题的困惑、急于解决问题的心情与感受表达理解。如:“××同学,你面临高考的焦虑心情跃然纸上,是啊,高考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能不急吗。你希望改变自己目前的情绪状态,提高学习效率与考试成绩……”

3.对学生的问题应先分析后解决

通常学生在信件咨询中陈述自己的问题与苦恼,然后向教师提出“怎么办”。咨询经验不足的教师易犯的错误是急于开处方,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学生,不管学生能否接受。咨询的目标应该是“助人自助”,使学生通过信件咨询学会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地找一个处方。因此,信件咨询中不要急于解决问题、提出建议,而是先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如“现在,我们一起静下心来分析你的问题,然后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

4.复信内容尽量详细全面

辅导教师复信的正文应该力求全面,以便学生的理解与领悟。一般情况下,复信内容应该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是什么”,回答学生的问题属于什么问题;第二部分是“为什么”,分析学生的问题是怎么产生的,影响问题的因素是什么;第三部分是“怎么办”,对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当然,咨询不同问题复信内容也会相应地有所侧重。信件咨询的互动性差,还表现在学生往往在一次通信后难以继续通信。因此,辅导教师在复信的时候,应该尽量作出详尽的分析和说明,把每一次通信都当做最后一次。

5.信件的结尾

信件结尾应表达真诚的祝愿,给学生鼓励与支持,让学生感到力量,对改变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如“相信你能战胜自己,从容迎接高考。”有些教师喜欢在末尾写上“加油!”可以用这样鼓励的语言,但是切记乱用,即不管是什么问题的咨询,末尾都是“加油”。

三、信件咨询应注意的问题

(一)心理学知识的解释应通俗易懂

在信件咨询中,对学生的问题要进行心理学解释时,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他们能够理解与接受的语言,通俗地进行解释。信件咨询中应避免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诊断式的结论,避免使用“你是强迫症”“抑郁症”等诊断结果的语言,因为这会让学生感到自己的问题很严重,贴上了问题“标签”,背上心理包袱。如果学生的问题的确是“强迫症”,教师应该将强迫症的意思进行通俗的解释,让学生明了问题是什么,是否严重,对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你的问题是强迫症。强迫症的意思是……”

中小学的心理问题多是成长中的发展问题、适应问题,所以,我们不能过早地为他们贴上标签。信件咨询中对咨询理论的应用,应避免使用学生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对于心理学概念,可以采用比喻、讲故事、举例等方式表达。限于书信的字数,信件中也避免进行大量的理论解释。对学生问题行为的矫正,应采取小步子原则,循序渐进,特别是应注意矫正措施的具体性与可操作性。

(二)信件咨询的局限

信件咨询有其优越性,但也有其局限性。一是周期很长,难以及时互动和反馈。即使学校每天开信箱,限于辅导教师的不足,写咨询信件需要一定的时间,咨询信件的回复不能及时完成。二是缺乏直接观察,信息不足,难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难以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甚至可能会因为信息量不够,影响对问题的判断。三是信件咨询对书面语言表达要求比较高,需要来信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及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有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相关知识少,来信对问题、症状叙述不全面或欠准确,使辅导教师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情况,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篇(4)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咨询性

一、高校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目前高校大学生由于面对学习、经济、竞争、情感、就业等方面巨大的压力,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由此产生休学、退学及自杀、凶杀等恶性事件近几年呈上升趋势,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特别是高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直接面对大学生的辅导员,在负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也担负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辅导员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各个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直接负责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工作。但由于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心理咨询人员少,并且专业心理咨询员并没有直接面对广大学生。现实情况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是找辅导员解决,辅导员几乎承担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全部工作。但当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问题找辅导员咨询时,辅导员由于缺少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知识,辅导员往往将心理问题当作思想问题去解决,从而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并帮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是由于缺少有效的心理咨询,实际上并没有解决心理问题。并且导致学生为此错过了最佳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时间,使得学生的心理问题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从而引发严重后果。

二、大学生思政工作辅导员与心理咨询员的主要区别

高校辅导员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以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大学生学习生活方面的指导老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政工干部。而大学生心理咨询员重点是对大学生心理调适、矫正和心理危机的干预,着重解决大学生心理障碍,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从工作方式来说,专业心理咨询员与心理咨询者学生是建立在咨询者主动求助的基础上,来访学生主动说出内心的困惑,以求解决内心矛盾。而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沟通交流中是处于主动地位,辅导员发现了学生某一方面思想问题后,大都是采取主动交流形式,以求解决学生思想和行为中的问题和困难。心理咨询是以尊重来访者的个人选择为主,遵循保密原则。而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是以正面教育为主,遵循公开性的教育原则,因此学生往往不会将内心的心理困惑告诉辅导员。

从双方关系上来说,在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时,心理咨询员和大学生在咨询过程中是一种地位平等关系,咨、访是没有利害关系,在进行心理咨询过程中是一种纯交流关系。而辅导员在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时,与进行咨询对象的大学生并不是处于一种地位平等关系,辅导员可能是站在老师的立场去谈话,双方也有利害关系,作为来访者学生的平时表现,是日后成为评优评先鉴定的条件,加上辅导员缺少专业的心理学方面知识,不可能挖掘更深层次的东西,只是为了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学生也存在着许多顾虑,往往不会将内心的心理问题全部讲出来。

同时,专业心理咨询员和咨询者学生之间具有一个治疗功能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可理解为医患关系,来访者在咨询的过程中,逐步发现自身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并得到逐步的化解,成功解决心理问题。而学生辅导员为学生心理咨询时,就会不自觉地与思想政治工作联系在一起,就不能取得明显的工作成效,学生往往对辅导员产生一种心理回避,咨询过程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就得不到有效解决。

三、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非咨询的重要性

1.有利于心理咨询工作落实到实处

辅导员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般只能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正面教育为主的思想政治工作状态。要求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咨询,是将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混为一谈的表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只有辅导员不参与大学生心理咨询,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向专业的心理咨询员咨询,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咨询,从而使学生的心理问题等到解决,这才是真正对学生心理健康负责,也促使高校根据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要求,引进更多的专业心理咨询员,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从而使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得到真正的落实。

2.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咨询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员必须具备扎实的心理知识、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咨询工作经验和技能,才能胜任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有的辅导员也接受了一定的心理基础知识短期培训,但一两次讲座或一两门课的学习,很难解决根本性的问题,如果辅导员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由于角色、专业等原因,辅导员很容易将学生心理障碍问题当作学生思想品德问题来解决。如某学生与住宿同学相处关系紧张,导致焦虑、失眠等问题困扰,向辅导员咨询的时候,辅导员往往通过谈心等方式做该学生思想工作,并帮助其调换了住宿,学生也满意了。但是这不是有效的心理咨询,该同学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相反由于错过了最佳的心理疏导时机,有可能会加重心理障碍,产生严重后果。当前依靠辅导员担任心理咨询员角色,是各大高校频发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导致自杀、凶杀等惨痛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辅导员从事心理咨询,有时还会将思想问题当作心理问题对待,严重影响工作开展的效果。只有辅导员不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才能使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直接面对专业心理咨询员,通过专业心理咨询人员运用心理学知识面及相关学科知识和技能,帮助大学生减轻他们由于内心世界出现矛盾而带来的情绪和行为的困扰,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提高面对挫折排除困扰的能力,使学生走出心理困惑。因此,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非咨询性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

辅导员不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并不是说明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不重要,相反,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要起重要作用。首先辅导员要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从大一新生走进大学校园,辅导员要配合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做好新生的心理健康调查问卷的调查工作,做好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工作,极早掌握每个学生的心理动向,并在此基础上为每名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且通过对档案的研究与分析,对一些具体急需关注的学生,建立重点心理健康档案,对一些有心理健康隐患的学生要联系心理咨询机构进行访谈。平时辅导员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调查了解,定期普查摸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基本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充实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同时每个学期都要开展心理危机排查活动,并不断完善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只有建立了完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才能有针对性开展工作,才能减少和避免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收到实效,从而提高全体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延敏.论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0(28).

[2]罗晶.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科技博览,2010.

[3]刘蓉,胡新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考[J].教育时空,2010.

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篇(5)

关键词:高校 朋辈心理辅导 意义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252-01

高校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新的心理咨询方式,它是指受过心理咨询专业培训的大学生心理辅导员,对与自己年龄相近和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的同学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近年来,高校朋辈心理辅导成为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种重要形式。朋辈心理辅导改变了只有专业心理咨询师才开展助人活动的状况,让更多的学生成为高校心理咨询的主体,充分发挥了学生心理教育的主动性。

1 高校推行朋辈心理辅导的意义

1.1 弥补高校专业心理辅导力量的不足

近年来各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渐重视,基本上都开设了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研室等,不断探索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但目前高校心理辅导与咨询的专业人员严重不足,单凭教师的力量开展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并很大程度上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工作的效果。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的主动作用固然重要,但是仍需要广大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支持配合,因此,在心理健康教师的指导下,培养一大批非专业的朋辈心理辅导人员对广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专业心理咨询人员不足和需求较大之间的矛盾,充分发挥同龄人之间相互帮助。朋辈心理辅导可以解决一些较为简单心理健康问题,因而使得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可以有时间和精力去解决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扩大高校心理健康辅导的覆盖面。

1.2 符合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

与专业心理辅导相比较,朋辈心理辅导具备同龄优势,更符合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其一,大学生的年龄一般为18~23岁,该年龄段的学生更愿意跟同龄人交流,希望得到同龄人的认同、接纳和关爱。因为大学生的生活圈子相似,有相似的生活方式、经验和观念,朋辈心理辅导员更容易理解同学的想法,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立场帮助同学解决一般的心理问题。其二,不少大学生存在认识误区,认为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就是心理变态,会惹来他人的异样眼光,对心理辅导教师存在恐惧心理。而与朋辈辅导员进行交流,可以使大学生在较为放松的心情下倾诉自己的问题,容易消除紧张感。其三,对于一些存在严重心理问题并不愿意主动寻求专业心理辅导帮助的大学生,可以先由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心理疏导,打消顾虑,并及时转介专业心理辅导教师。

1.3 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朋辈心理辅导是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一,朋辈心理辅导员与同学们共同生活和学习,对于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可以及时发现和协助缓解。其二,对于个别存在比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同学可及时报告老师,有效预防和干预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其三,朋辈心理辅导可实现“助人自助”,被咨询学生能从中学习到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自我调适方法,增强自信心和安全感,从而更好地调节、缓解和排除障碍,形成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达到“自助”的效果。作为助人者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助人”过程中也能实现“自助”,朋辈咨询员需要参加心理咨询培训,学习心理学知识和咨询技巧,自身的心理素质可以得到较大的提升,并从中寻找自我价值,收获成功的体验。

2 高校朋辈心理辅导的发展对策

近年来,朋辈心理辅导在我国高校陆续展开,但是由于目前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各地区发展不一致,它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不足,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对策。

2.1 队伍建设形成体制

为了加强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统一管理,应在全校范围内构建朋辈心理辅导组织体制和管理模式。其一,组建专门的朋辈心理辅导团体,这个组织的运作完全遵照特定的组织原则、工作职责和制度。其二,该组织属于学生组织,接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的直接指导和监督,朋辈心理辅导员协助专业心理健康教师在总体规划下开展各项活动。其三,朋辈心理辅导员的招聘、选拨和培训等需制定有效的组织管理机制,按规定有序地进行,充分发挥朋辈心理辅导的效能。其四,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补充,朋辈心理辅导组织的工作需要和其他部门相互合作,确保各部门在心理健康工作能统一思想,共同合作,形成全方位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

2.2 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朋辈心理辅导团体成员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技巧,并乐于服务同学,综合素质高,因此,关于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需要规范化和系统化。

其一,开展多种形式并内容丰富的培训,如开设心理咨询课程、开展专题讲座、观看心理健康电影等,内容包括心理危机个案分析、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分析与处理、一般心理咨询技巧等。其二,加强朋辈心理辅导员的职业道德,作为朋辈心理辅导员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更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在专门的咨询场所进行心理辅导,不与求助者建立咨询以外的任何关系等。其三,提高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心理咨询是一种特殊的助人工作,心理素质较差的朋辈心理辅导员容易受求助者的不良影响,自身无法排解这种情绪垃圾,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因此高校专业心理辅导教师需加强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心理督导。

2.3 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要完善和改进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质量,提高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根本的解决策略是真正提高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其一,配备充足的师资,定期组织心理辅导教师参加校外心理专业培训和学习,提高实际咨询及培训技能。其二,建立心理辅导教师督导体系,在教师的指导下,组建专业化的朋辈心理辅导团队,在培训学生咨询骨干、普及心理咨询知识和技巧等方面,为朋辈心理辅导提供指导和重要的技术保障。

综上所述,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丰富的主题资源,是对高校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和有效的补充,对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许素萍,吕冬诗.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M].科技出版社,2010.

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篇(6)

关键词:心理测量 职业心理辅导 实践探索

1 学校职业心理辅导概述

1.1 学校职业心理辅导的特点

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教材《职业心理》一书中,职业心理主要包括择业心理、求职心理、就业心理、失业心理、再就业心理等,本文研究所提的“学校职业心理”主要侧重于学生的择业心理、求职心理等就业心理,学校职业心理辅导就是在学生职业认知建立、发展,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心理支持的专业辅导工作,关系到一个人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学校职业心理辅导除具有常见心理健康辅导的特点外,其突出的特点是:

1.1.1 具有较强的职业性和专业性。这是它与其他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内容上的根本不同。心理健康辅导在于针对个体的心理特质,采取有效的支持服务,促进个体自我改进。职业心理辅导是基于个体的个性差异,在其职业生涯发展进程中,帮助其完成与职业岗位匹配过程中所提供的心理支持,寻求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性格、能力、气质等)与职业的匹配。

1.1.2 具有整合性。学校职业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因其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辅导者辅导工作的整合性。一方面辅导者必须具有较强的职业概念,掌握大量的人才市场职业需求信息,尤其是与学校专业相对应或相近似的职业岗位信息,给学生的心理支持以现实基础;另一方面,辅导者还必须具有开展心理健康辅导的知识和初步技能。只有两者的结合,才能有实效性地进行辅导。

1.1.3 具有持续性和灵活性。职业生涯是一个长期过程,是人一生的职业规划和实现,其辅导工作具有持续性。但是,人的一生是在与社会适应性的发展中不断变化的,职业岗位的选择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职业心理健康的保持也需要一定的灵活性,尤其在当前仅靠一次就业来完成职业选择的机会较小形势下,要做到社会需要和环境与自我正确认识的统一,需要持续性和灵活性。

1.2 开展职业心理辅导的意义

开展学校职业心理辅导,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有利于学生认识社会需要和就业环境,促进学生寻求个性特征与社会职业角色认识的统一,从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进行持续性职业生涯规划,并具备在现实环境中学会调适自己的职业心理的基本能力。

2 在学校职业心理辅导中开展职业心理测量的理论依据

职业心理测量是运用心理测量的方法来测试看人们到底适合什么样的职业。其基本原理是分析各种职业所需要的心理特质,然后再对人进行相关的测试,最后看是否匹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帕森斯的特质因素理论和霍兰德的个性—职业类型匹配理论。

帕森斯创立的特质因素理论认为,每一个体都具有独特的能力和特质,不同的职业岗位需要不同特性的人,通过心理测验可以获得对个体特性的认识,以使个体找到最能体现和发挥其特性的工作。之后,美国职业指导专家威廉逊在帕森斯的研究基础上将特性—因素理论发展成型。这一理论注重个人差异与职业信息的搜集与分析,而实现人—职匹配则是该理论的核心。

职业选择的另一个理论是霍兰德提出的个性—职业类型匹配理论。这一理论认为,职业选择是个人人格的反映和延伸。霍兰德将人格分为六种基本类型,并将它们和环境、职业类型进行了匹配。他提出了四种假设:1.大多数人的个性可以根据其心理素质和择业倾向划分为六种类型:现实型、学者型、艺术型、社会型、事业型和传统型,而每一特定类型个性的人所感兴趣的职业类型不同;2.职业类型也可以划分为上述六种类型;3.人们都在寻求适宜的职业岗位,以充分发挥其才能和积极性,实现人生价值;4.个体的个性和所处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人的行为。霍兰德及其助手通过多年研究,制定了两种类型测定工具,一种为职业偏爱记录,简称VPI;另一种为自我指导探索,简称SDS。基于VPI和SDS两个量表的测量,得出人们适应的职业类型。类型测定后,与被测定者的人格类型相对应的有一系列具体的可供选择的职业。

依据以上两方面的理论,结合我校实际,在开展就业指导与咨询工作中,指导学生在做出职业选择时,利用心理测量量表进行个体测试,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并找出相对应的职业范围,从而选择和自己个性相匹配的职业。

3 基于心理测量支持的职业心理辅导方法的实践探索

在以上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我校开展了对高职学生职业心理咨询辅导的探索。其路径是:首先,采用调查问卷法,对我校高职8个专业的291位学生(抽样)的职业心理进行了调查分析;其次,分别采用国际高智商协会开发的职业个性测试量表、RCCP通用人职匹配测试量表、一般四种类型气质测验量表对学生进行了职业心理测试;再次,在心理测量结果的基础上开展职业咨询与辅导,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与职业的关系,从而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3.1 建立在职业心理测量基础上的职业心理团体辅导探索

在课题研究探索中,由于学生人数的众多,在进行个体心理测量及诊断的同时,抽取了旅游管理专业一个班级,以计算机技术分析心理测量量表结果,以下是这个班的心理量表测试结果: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通用人职匹配测试中,各因子的得分比较接近,说明学生在各因子上的水平比较平均;在职业气质测试中,胆汁质、多血质以及黏液质的得分比较接近,而抑郁质的得分较低,说明学生的抑郁倾向比较低;而在职业性格测试中,喜欢独处、消极被动两项得分较低,其他分数比较接近。根据对被试班级的总体反映,综合职业气质以及职业性格来看,接受测试的班级学生总体是属于比较活跃、比较积极的,适合从事一些需要团体合作、与人打交道的工作。这与旅游管理专业对口的职业岗位规格比较接近,于是对这个班级开展了团体辅导。

3.2 建立在职业心理测量基础上的职业心理个别辅导步骤与方法探索

3.2.1 建立和谐的职业心理辅导关系

首先,由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向学生发出开展职业咨询的信息,宣传职业心理辅导活动的安排及公布职业咨询辅导教师的资格,按自愿原则由学生主动向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提出咨询申请,包括咨询问题、联系方式,再按预约时间与咨询教师见面;

其次,每一位学生由一位心理学专业教师与一位有市场经验的就业指导教师共同接待,增强职业咨询的科学性、权威性、实效性;

再次,创设和谐的咨询环境,教师微笑接待学生,并以平和的语气与学生交谈,交谈由询问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选择或家庭成员的情况开始。在个别咨询活动中,学生们的表现从一开始时的拘谨、问一句答一句的状态到咨询结束时的畅谈和动作上的自如,这都反映出咨询的气氛是轻松的。在面谈进程中,要了解学生的职业取向。职业取向是当事人希望从事某种职业的态度倾向,职业取向分析是为求职者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前提,在本次课题咨询活动中,咨询专家常常从让学生谈一谈他们的理想开始,渐渐地了解学生今后选择某一职业的原因。例如,一位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第一次咨询时由于胆怯,回避其职业选择的问题,但经过指导专家与她逐步地谈话知道,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因素,她的职业取向并不是计算机应用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而是作为第三产业的服装销售,且是想自主创业。

3.2.2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高对人—职匹配的认识

一方面,在借助心理测验工具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形象的分析。正确的自我认知是正确进行职业选择的必要前提。在本次研究中,分别采用了国际高智商协会开发的职业个性测试量表、RCCP通用人职匹配测试量表、职业能力倾向简易量表、一般四类型气质测验量表,由专业的心理学教师及研究生组成的测试团队对参加咨询的学生分别进行了测试,使学生对自己的个性、能力、兴趣及其他特质有一定地较全面地认识,并对照职业从业人员独特的人格属性,发现现实中的自己与职业岗位职业要求的差距,从而达到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弱点的目的。

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职业的各项岗位要求及职业从业人员独特的人格属性。处于学校中的学生,最缺乏的就是对社会职业岗位的认识。为此,职业心理辅导员需要熟悉人才市场对职业从业人员的要求,并向学生做较详细地介绍。为做好这方面咨询工作,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在接待应用电子专业的学生时,就业指导专家向学生详细地说明了应用电子专业的就业市场现状、学这一专业人员今后的就业岗位、并指出职业提升的途径。经过咨询后的比较,参加咨询的学生反映对专业职业岗位有了一个新的实质性的认识,那些由于胆小或有顾虑的未参加咨询的学生开始感兴趣咨询活动,纷纷要求参加咨询;对于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主要是通过教学见习、观摩教学工作课堂情景及班主任工作流程,咨询专家与学生进行心得交流,回答了当前教师资格考试的要求及就业前景问题,使学生了解了当前教育岗位需要的教师的类型及能力;法律事务专业学生通过与教学岗位见习相结合,通过参观法律事务所、法院庭审工作流程等,对职业岗位有了一个较清晰的认识。在这些过程中,学生们开始对照自己与职业岗位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客观认识到自己离标准有一定差距,这一认知结果最终促成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另外,协助学生自主选择职业,不断调适职业选择及职业心理,趋向人职匹配的理想目标。一个职业辅导实例是:一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由于是主动参加咨询,在咨询中表现出兴趣较浓,面谈积极,第一次有关专业的了解与发展前景的咨询很有效,本人反映接受的咨询对她有较大帮助;第二次辅导内容是:因其想自主创业而又缺乏市场经验,就业指导教师详细介绍了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并举实例说明自主创业是一个辛苦且持续的过程,希望学生能正确了解这一就业方式。同时,为解决自主创业经费筹措的问题,向学生建议可实行合伙经营模式,并用牛顿的事例说明创业所需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建议学生开展市场调查,先了解此类职业就业市场需求情况及市场开发。第三次咨询内容是:心理专业辅导教师对学生开展个性测试量表、RCCP通用人职匹配测试量表、职业能力倾向简易量表、一般四类型气质测验,让学生客观认识自己;第四次咨询内容是:向学生说明测试结果,并建议学生根据自己个人特质再次确定职业取向。建议学生在有计划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收集大量有关此行业市场前景的信息,形成自己的书面自主创业的方案,并在学习过程与生涯规划过程中逐步完善这一方案。当时,恰好遇到学校与人才市场联合举办人才招聘会,因此咨询专家建议她到人才招聘会上了解相关单位信息、专业岗位与岗位要求,并做好多次就业、自主创业的准备。

在咨询中,咨询专家专门介绍了职业资格考试与其专业、就业求职的关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职业岗位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参加咨询的学生反映这样的职业咨询辅导收获较大,认识了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或职业群,在此之前他们是不清楚的。现已在工作岗位上的毕业生,当辅导教师与他们电话联系询问工作情况时,都非常激动,认为学校的咨询辅导工作让她们有了心理依靠,并为他们的求职就业出点子,为自己的职业选择建立了桥梁。

4 运用心理测量量表开展职业心理辅导工作的建议

4.1 职业心理辅导从进校做起。对新生进行职业心理辅导,借助心理测量手段开展职业心理辅导,为学生建立职业心理档案,有利于让学生在大学刚起步的时候给自己做好定位,根据自己的性格、气质寻找可能适合的工作岗位。同时,也有利于老师制定适合个体的职业辅导方案,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更好地帮助学生。所以职业辅导要从进校做起,这才是一种对学生负责的态度。

4.2 尊重个性,人尽其才。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所以,在进行职业辅导的时候,教师或辅导员要尽量做到尊重个性,用科学测验手段来测量人格、能力、兴趣等,有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客观了解自己,把握自己的优势及弱点,人尽其才。

4.3 实时把握学生心理动态,提高开展职业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专业素质。职业辅导是一项长期而且繁琐的工作,需要相关辅导人员能保持和学生的密切接触,实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并努力帮助他们塑造坚强、耐挫的个性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就业观。在职业辅导中,辅导员应具有一定的心理学专业素质,掌握进行职业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专业技术,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学生的就业辅导工作。因此,需要对就业辅导员开展职业咨询的素质和技能训练,提高影响性技术咨询水平,就会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进入会谈过程,从而提高协助学生进行职业选择的咨询活动质量。

4.4 就业辅导员需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学校要帮助学生去了解一些他们不容易了解到的东西,搭建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尽可能多地与用人企业联系,了解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学生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在职业心理辅导时,才能提供给学生所需要的职业信息,增强辅导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4.5 选用更合适的心理测量量表,加以综合分析。如《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等,都是可以作为就业辅导工作的辅助工具。当然,须注意心理测量的量表不是唯一的依据,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尤其是社会客观情况的变化,要加强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动态分析。

总之,学校职业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能力、性格、职业倾向等,有利于学生做出一个较合适的职业选择,从而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社育.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3年3月,117-120、88-94、103-106

[2]朱宁,薛艳.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与择业心理调适[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5,14,41-43.

[3]李晓明,刘洪玉,孙晓雯.人职匹配理论与女大学生就业选择[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20,37-41.

[4]陈震环.职业指导的理论及其实践[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9,9,49-52.

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篇(7)

【关键词】高校;心理辅导; 双重身份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二十多年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硬件建设等都得到了快速发展。随之而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专业化要求也越来越得到重视。因此,心理辅导教师的“双重身份”成为一个需要受关注的话题。

一、 高校心理辅导教师双重身份的由来

本文中,双重身份是指在学生眼中,心理辅导教师既是心理咨询师又是教师。高校心理辅导教师的双重身份主要源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

源于我国高校心理咨询产生时的背景。

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发端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一些学生工作人员面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感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局限性,因此开始探索大学生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1]。心理咨询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新的方向。因此,从一开始,高校心理咨询与学生工作就紧密相连。起初,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基本上就是从事思政教育的老师或者辅导员。这部分导致了目前我国高校大部分心理咨询工作机构隶属于党委学工部,心理辅导教师属思政教师编制。

(二)

源于我国心理咨询职业化发展的背景。

我国心理咨询职业化发展起步较晚。2001年,心理咨询师这一职业才首次出现在《中国职业大典》,同时,国家劳动部门推出试行标准。2002年,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证项目启动。2005年,国家出台正式标准,对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培训与资格认证提出严格要求,专业化进程才全面开始[2]。即便是这样,社会对心理咨询还存在着很大的误解,对于心理咨询的专业化还没有能够真正地认同,似乎谁读了一点心理学就可以做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尚不能像医生一样得到专业上的尊重和独立。在高校中的表现是,心理辅导教师可能身兼数职,如团委老师、辅导员等。

二、 高校心理辅导教师双重身份的利弊分析

心理辅导教师的双重身份在高校心理咨询中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就笔者在工作实践中的体会是,来访的大多数学生对教师有天然的信任感,他们愿意向老师倾诉心事。另外,当碰到危机个案,如可能涉及到学生自身安全或者他人安全时,心理辅导教师能够快速有效地启动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网络,联系到辅导员、家长和学校领导。这比社会上的心理咨询机构在危机干预上更有所作为。

虽然有上述好处,但是心理辅导教师的双重身份终究有其弊端。

(一)双重身份导致角色混乱,不利于咨询师自身专业认同。

从人员编制和工作方式看,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因大多数隶属于党委学工部,因此心理辅导教师更像机关干部,他们常需要每天按时上班并参与部分行政工作,如监考、参与校园稳定工作等。另外,由于编制或其他原因,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中还有部分辅导员或任课教师作为兼职心理咨询师承担着心理咨询工作。有研究者对部分高校心理咨询师进行访谈后发现,咨询师常常对自己以什么角色工作和发展产生困扰。比如,高校心理咨询师会有这样的体会:“我们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其实很多,办公室的,全校性的教育,还有一些行政任务,包括自己更个人的,有时候处理不好会很混乱,觉得很累” 、“在这个框架里,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按照规范的专业方向发展,但是有很多限制,我们被要求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我们所理解的,所希望的专业工作有很大的出入。”[3]在这样的情况下,心理咨询师缺乏专业认同,从事咨询工作的热情与执着会逐渐淡化。

(二)双重身份导致双重关系,影响咨访关系和咨询效果。

心理辅导教师的双重身份必然会导致咨询中双重关系的发生,即既存在咨访关系又有师生关系。鉴于双重关系可能带来的弊端,在专业心理咨询领域,对双重关系虽然并没有绝对禁止和否认,但加强了管理和说明,如美国心理学会伦理守则规定“心理学家应该避免进入到双重关系中去”[4]。建立双重关系到底会有哪些不利影响呢?虽然上文提到,来访的学生对咨询教师较有信任感,但这种教师身份却把更大多数的学生拒之门外。有些学生前来咨询时,会谨慎地询问是否会将情况汇报给辅导员或记入学校档案。所以,从学生角度讲,心理辅导教师的教师角色可能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防御,无法深入进行面谈,从而影响咨询效果。从心理辅导教师的角度来讲,作为学校教师,特别是作为兼职心理辅导教师的辅导员,他们身负管理、教育的责任,在具体工作中有可能有意或无意地站在学校和教师的立场上认识和思考问题,无法真正站在来访学生的角度达到心理学意义上的共情。这些都会对咨询效果产生负作用。 三、 学校心理咨询中双重身份的处理

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工作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笔者以为,提升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性是最为重要的工作,而尴尬的双重身份是影响其专业化发展的一个瓶颈,必须要有一定的对策。

(一)借鉴日本的咨询师派遣模式。

日本从1995年开始实施学校心理咨询师的派遣制度。临床心理咨询师受当地教育局和当地的临床心理学会的联合派遣,进入被指定的学校开展工作,一般一年度调整一次。每个临床心理咨询师在1-2所学校工作,一般每周一天,计8小时。他们和所工作的学校没有人事和经济上的关系,待遇直接由教育局负责,业务学习提高和督导等由临床心理学会负责[5]。这一模式的优势是心理咨询师专业化水准比较高、严格遵守保密原则、比较容易赢得学生的信任等。结合当下的实际情况,这一模式只能说是理想中的模式,在我国实施起来较有难度。

(二)心理咨询中心成为直属机构。

心理咨询中心成为直属机构是指中心作为学校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作机构,直接隶属于分管的学校领导,类似于目前的校医院。这种工作机制的主要优点是提升了心理咨询在学校工作中的独立地位,有利于工作的开展。根据一项针对上海市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调查显示,大约有80%的咨询机构希望变成直属机构,这是整个高校心理咨询界对自我状况,工作发展及其队伍建设长期反思的结果[1]。高校心理咨询行业的前辈呼吁,直属机构模式的心理咨询工作体制,应该是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体制建设的方向。

(三)重视心理健康工作的独立地位。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改变现有工作体制较难的情况下,学校应有意识地重视心理健康工作的独立地位。最重要的是,将心理咨询工作和德育工作区分开来,尊重心理咨询职业的专业性。心理咨询并不等同于“聊天”,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中,经无数心理学家的努力,心理咨询已发展成为一门不同于政治宣传、说教,也绝不同于“医学”的独立学科。它需要非常严格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使心理咨询真正在高校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增堂,张艳丽.关于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体制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2006(1).

[2]徐光兴,孙菊霞.我国心理咨询师专业发展初探.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

[3]安芹,贾晓明.高校心理咨询员专业认同的初步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