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电磁辐射相关知识

电磁辐射相关知识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5 10:14:57

电磁辐射相关知识

电磁辐射相关知识篇(1)

关键词:电磁辐射,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O441 文献标识码:A

1 城市电磁辐射污染源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无线电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国防、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通讯、信息产业等各个领域并深入到千家万户,它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文明,但同时也把人们带进了一个充满人造电磁辐射的环境里。电磁辐射主要分为天然产生和人为产生,过量的天然电磁辐射和人为电磁辐射均会造成电磁辐射污染。一般而言,城市电磁辐射污染主要指人为电磁辐射污染,按照电磁波频率的大小,人为电磁辐射源又可分为工频辐射源和射频辐射源,其中射频辐射源释放的电磁波的频率较高且频谱范围较宽,其电磁辐射的影响范围也较大。各类电磁波发射系统、工频辐射系统、利用电磁能的工业、科学、医疗设备等甚至包括部分家用电器,均是城市电磁辐射的污染源或潜在污染源(见表1) 。

由表1可知,城市电磁辐射污染源(含潜在污染源)的种类多、分布广,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广播电视、雷达、卫星通信及移动通信对区域电磁辐射水平贡献较大,各种电子设备、室内线缆布设是居室电磁辐射污染的主要来源。

2 城市目前电磁辐射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

2.1 我国相关法规、标准还需要继续完善

1997年我国颁布的《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是我国仅有的针对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的立法,属部门规章。随着城市空域电磁辐射环境的日趋复杂,该管理办法已不能完全满足目前辐射环境监管的需要,主要表现为法规的内容相对滞后、效力级别低、难以有效执行。虽然广播、电信、电力等部门在《广播电视设施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无线电管理条例》、《城市电力规划规范》等法规和规范中对电磁辐射污染防治作出了相应规定,但《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中的部分制度在这些法规中没有得到充分反映,在实际执法过程中常常出现电磁辐射污染纠纷的各方当事人各执一词、各执一法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尽快制定与实施更高级别的电磁辐射污染防治法。

在电磁辐射防护标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上世纪80年代末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和卫生部的《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GB9175-88)是我国电磁辐射防护领域的2个基本标准,但它们对环境电磁波容许辐射强度标准的规定存在不一致。管理标准的不一致直接导致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和监测部门采用的标准不一。而且,这2个标准的法律效力相同,发生冲突时需呈请国务院裁决其适用性。第二,关于高压送变电设施的工频电磁场强度限值尚无国家标准,相关部门推荐暂分别以4kV/m和0.1mT作为居民区工频电场标准和磁感应强度标准,这直接导致输变电设施电磁场评价标准的针对性不强,即对于不同电压等级的输变电工程均适用相同的标准限值。因此为做好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和管理工作,应统一各标准中的管理限值,并加快设立尚未制定国家标准的电磁辐射设施的辐射水平限值。

2.2 城市空域电磁辐射能量密度不断增大

电磁辐射技术的广泛应用已造成城市空域电磁能明显上升。根据资料调查显示,某地区环境电磁辐射污染1991-2006年进行调查,该地区平均辐射强度增长17.5倍,年均增长率达12.1%。此外,根据有关资料调查显示,某市部分居住社区的电磁辐射监测结果虽符合《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的1级标准(小于5V/m),但100KHz~3GHz频率段的电场强度已接近容许场强值的上限,部分社区的复合功率密度出现个别值超标现象。

2.3 电磁辐射纠纷日益增多

近年来,公众的辐射防护意识逐渐提高,对居住环境的电磁辐射暴露水平也更加重视,电磁辐射污染纠纷随之逐年增多。引发电磁辐射污染纠纷的主要原因有:在社区建设移动通信基站、10kV变电站等电磁辐射设施;在社区附近建设高压输变电设施、电气化轨道交通设施;房地产开发商隐瞒商品房周围电磁辐射污染现状,以及电磁辐射污染致人身伤害等。

2.4 电磁辐射设施环境敏感性日渐增强

城市和广播电视通信技术的发展使电磁辐射设施与公众的距离得以缩短,电磁辐射设施的环境敏感性随之日渐增强,主要表现为:城市扩张使一些广播电视和无线电通信发射台逐渐被新建城区包围,造成局部居民生活区场强较高;城市用电需求的增加及电网改造工程的实施使大量高压输变电设施进入城市市区,而且电压等级不断升高,其产生的工频电磁场可能对公众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其产生的噪声可能干扰广播和无线电通信;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居民区被通信基站包围,虽然单个基站的功率较小,但是大量的通信基站会使城市空域电磁场不断增强,另外,高层建筑顶部建有的微波定向天线、卫星天线等,易造成对高层建筑的电磁污染;城市交通的迅猛发展使交通干线的电磁噪声不断加重,在车流量高峰时段的交通路口,电磁噪声值可达44~50dBμV/m。

3 对策与建议

在利用电磁技术推进城市建设、创建便捷生活的同时,应以电磁辐射防护管理办法与防护标准为依据,加强电磁辐射环境管理,优化电磁辐射设施布设,采取有效防护措施,以降低或避免电磁辐射对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的不利影响。

3.1 不断完善电磁辐射污染防治法规、标准

现行的《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已不能适应当前电磁辐射监管的需要,而且其与广电、通信等领域制定的相关法规无法全面兼容,因而适时制定与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相关的专项法规势在必行。该法规须在综合考虑电磁辐射污染源及其辐射特性的基础上,以风险预防为原则,以保护环境与公众健康为出发点,建立健全城市电磁辐射环境容量控制制度、电磁辐射设施规划制度、辐射设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辐射环境监管与监测制度、辐射环境风险预防制度、辐射危害事件处理与报告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等。

此外,为规范电磁辐射设施的辐射水平、提高电磁辐射环境监管能力,并为解决电磁纠纷提供标准数据支持,应加快出台统一的电磁辐射防护国家标准。该标准应根据电磁辐射的危害性,并借鉴国外标准限值,在总结电磁辐射设施的辐射水平及我国城市电磁辐射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统一《电磁辐射防护规定》与《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中关于电磁场强度及功率密度的导出限值。同时,还应出台相关电磁辐射安全管理导则,明确主要辐射设施的建造使用规范、管理要求、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等内容。

3.2 加强电磁辐射环境管理

为保护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促进各类电磁辐射设施的规范、有序发展,需切实加强对电磁辐射环境的管理。首先要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规范,落实电磁辐射设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审批制度、“三同时”制度、监测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等。其次要明确城市空域电磁波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合理布局电磁发射设备,防止造成城市空域局部电磁污染。实施区域电磁辐射环境容量控制措施,对可能造成周边辐射环境污染的中短波发射台实施异地搬迁,对微波天线等辐射源周围的建筑物高度予以限制,控制室内微蜂窝基站天线的悬挂高度及影响半径,如高度不宜低于2.3m,影响半径约为1m,室外宏站与周边敏感建筑的水平距离应保持30m等,高压线两侧50m内不宜建设学校、住宅及医院等环境敏感建筑。

3.3 采用电磁辐射控制技术

可以通过采取电磁辐射控制技术来防治电磁辐射污染。第一,通过产品设计、工程设计等方式有效减少电磁辐射,如在输电线路设计中采取提高输电导线对地高度、进行双回路导线逆相布置、高低压导线分层架设等方式,变电站的进出线在穿越居民区和人口密集地段时采用地下电缆布设方式。第二,通过优化设计减少基站数量并降低天线增益,如根据通信基站的发射功率、天线高度和方向图、基站覆盖区的边界场强等条件对通信基站覆盖区进行优化设计,在达到最佳地域覆盖和最佳通话质量的同时,尽量降低天线增益,减少电磁辐射污染。第三,通过屏蔽辐射源降低电磁泄漏,可采取被动屏蔽、主动屏蔽方式对辐射源进行屏蔽,还可采用高频接地方式将屏蔽体内产生的射频电流导入大地,有效避免屏蔽体成为二次辐射源。第四,增加环境保护目标与电磁辐射源间的距离及绿化。研究表明,树木具有吸收电磁能的作用,在电磁波的传播路径上进行植被绿化,可增加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第五,采用滤波技术抑制电磁干扰,通过滤波线路将有用信号提取出来,同时阻截干扰信号通过。第六,开发利用防电磁辐射材料。利用防电磁辐射材料对电磁波的吸收或反射等特性,在建筑、交通、包装、服装等领域使用防辐射材料可有效衰减电磁辐射强度,如使用碳素系列和金属系列等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防电磁波玻璃、吸收电磁波的涂料等用于建造房屋便可有效阻挡室外电磁波进入室内。

3.4 普及电磁辐射知识

城市空域及居室内广泛存在的电磁辐射因其无色、无味、无嗅的特性容易被公众忽略其存在的同时,也极易引起公众的恐慌,进而导致发生电磁辐射纠纷事件。相关部门应积极开展电磁辐射知识宣传工作,增强公众的辐射防护意识,使其了解过量电磁辐射的可能危害,正确理解生活中人为电磁辐射的来源及其实践的正当性、安全性,掌握如何降低居室电磁辐射的方法或防护方法。此外,相关部门在监管工作中要切实落实公众参与制度,并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与广大公众及电磁辐射设施建造运营单位共创安全的城市电磁辐射环境。

参考文献

电磁辐射相关知识篇(2)

关键词:物联网设备 射频识别 电磁辐射 屏蔽 监管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6-0256-01

1 引言

物联网概念是1999年由麻省理工学院提出,是指依托射频识别(Radio Fer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和设备,按约定的通信协议与互联网的结合,使物品信息实现智能化管理。RFID技术又称电子标签、无线射频识别,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常用的有低频(125KHz~134.2KHz)、高频(13.56MHz)、超高频等电磁波频段。无线信号是通过发射某个频段的电磁波,把数据从附着在物品上的电子标签传送出去,以自动辨识与追踪该物品。电子标签分为有源和无源两种,电子标签中存储的信息,在数米之内都可以被接收和识别。在物联网设备中使用的射频识别技术,与其相关的电磁辐射是否会对人体造成某种程度的伤害、对其他电子设备产生电磁噪声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 物联网设备的电磁辐射影响分析

2.1 对人体的影响

物联网设备发射的电磁波与人体相互作用,可以为人体所吸收,但并不是所有情况下,人们都会被电磁辐射所伤害。电磁辐射对人体伤害的程度与以下因素有关:①电磁辐射频率。电磁辐射频率越高,机体的热效应就越明显,对人体的伤害越重,在相互作用下,脉冲波对人体的伤害比连续波严重。②电磁场功率。人体周围电磁场功率越高,人体吸收能量越多,伤害就越重。③电磁波进入人体的传输距离。电磁波进入人体越多,对人的伤害就越大,电磁波进入机体的距离与很多因素有关,如电磁波的波段、电流形式、电磁波进入人体角度(入射角)、组织含水量与组织类别、组织的介电常数与电导率等。④辐射时间。电磁场对人体的伤害具有累积效应,人体接受辐射的时间越长,间隔时间越短,伤害就越重。

2.2 对周围电子设备的影响

电磁辐射可直接影响周围电子设备、仪器仪表的正常工作,使信息失误,控制失灵,对通信联络造成意外。当医院附近的电工器产生高频电磁辐射时,可干扰脑电图、心电图和血流图设备,使之无法正常工作。当铁路控制信号失误时,会引起机车运行事故。当飞行器指示信号失误时,会引起飞机、导弹或人造卫星的失控。

3 电磁辐射的监测与屏蔽

3.1 良好的监管机制

由于我国电磁环境近场测量设备的研制工作也开展比较晚,目前国产的近场测量仪器及设备存在屏蔽性能差、灵敏度低、频带范围窄、测量费工费时、型号少、精度差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我国相继建立了一批电磁环境实验测试中心。但是,目前我国对电磁环境方面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某一实际干扰问题的防护水平上,物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必然带来各种物联网设备的射频辐射,所以大力研发应用于物联网电磁环境分析和预测的软件。

3.2 良好的屏蔽措施

对于物联网设备附近的人、设备进行屏蔽,比如电磁兼容技术、电磁屏蔽技术、传导回路的防护控制、吸收防护技术、隔离与滤波防护等技术。加强对重要的物联网设备强电磁辐射源的研究,建立电磁环境实验基地,对电磁辐射产生的机理、对人的作用机理、污染范围、分布规律、抑制方法等进行研究。

4 结语

综上可知,物联网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的电磁辐射,如何降低电磁辐射对周围人类及电子设备的影响是物联网设备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电磁辐射相关知识篇(3)

[关键词]家用电器;电磁辐射;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5-0022-01

前言:家用电器种类较多,对于不同家用电器辐射的研究不仅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电磁辐射的产生,然后针对性地采取防护措施。为了更详细地研究家用电器辐射的产生,本文通过对于一些家用电器电磁辐射的实际测量,根据各类家用电器的不同辐射程度以及强度给出一些指导性的防护措施,尽可能减少电磁辐射对于人体健康的危害。

1.家用电器的电磁辐射的基本知识

1.1 电磁辐射的产生途径以及来源

通过对各类家用电器电磁辐射的实际测量之后,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体积较大的冰箱还是手机、收音机类的小型电气设备,其都会或多或少地产生电磁辐射。这些电磁辐射可以分为电离式辐射和非电离式辐射,由于其质量、体积以及能量的不同,这些电磁辐射对于人体的影响又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家用电器辐射的主要来源有电视机、手机或移动电话、微波炉以及电脑等等。其中,电视机电磁辐射主要来自于其电子显像管,电视机在形成图像时,电子显像管需要产生能量较高的电子束,在实际扫描过程中就会产生X射线以及其他电磁波,虽然这类辐射的数量较小,但是其对于人体眼球的危害还是存在的。电磁炉作为人们日常使用的电气设备,其主要是通过电磁感应从而产生涡流,致使锅底变热而工作的。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电磁炉功率较大,所以其产生的电磁辐射也会随之增加,如果在不采取任何保护措施情况下,一旦照射剂量大到一定值之后,人体就会产生热量,这对人体也会间接产生危害。

1.2 电磁辐射对人体产生的危害

不管是体积较小的家用电器还会大型家用电器,人体与其之间的距离直接决定了电磁辐射对人体危害的程度。一般来说,当人体与家用电器之间的距离越短,人体受到电磁辐射的危害更多,通过数据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当人体长期处于电磁辐射较为严重的区域,自身生物组织就会产生电解质的振动,间接产生涡流导致自身组织的产热,体温就会有所上升,组织器官由于温度的上升就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长期处于电磁辐射区域的人体在各个系统的调解与恢复方面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神经系统上的精神不集中、头晕头痛等,免疫系统上就会出现免疫能力降低,对于疾病的防范程度有所降低,生殖系统上会出现生殖细胞不活跃等等问题。电磁辐射对人体危害较为明显,只有通过必要的防护措施才能较好地保护人体,所以我们应该认识电磁辐射的基本知识,做好防护措施以减少由于电磁辐射对于人体产生的危害。一般电磁波分为两个等级,射频电磁波的频率一般为30 MHz~3000 MHz,在这个范围内的标准限值为400 mw/cm2。常见家用电器电磁射频一般在30 MHz一下,其属于低频辐射。实际测量表明, 正在使用的电磁炉正前方 0.1m 处磁场强度达8.70μT,即使远离到0.3m以外, 也有1.00μT 。

1.3 电磁辐射对于人体的作用原理

电磁辐射作用人体的主要方式有两种,其中包括热效应以及非热效应作用方式。人体细胞的原子和分子从微观角度来看,其既是电介质,同时也是磁介质。

根据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当电介质处于在电场中就会产生极化现象,而磁介质在磁场中又会产生磁化现象,所以当人体长期处于电磁辐射中,人体细胞中的分子与原子就会反复极化和磁化,而极化和磁化又会导致人体细胞分子间的摩擦,所以就会导致热能的产生。同时当电介质长期处于电场中时,人体局部就会产生涡流现象,这就会导致人体发热。非热效应主要是电磁辐射对于人体系统的破坏和损伤,当人体长期处于电磁辐射中,细胞活跃程度就会有所降低,人体就会出现类似于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等等问题。

2.电磁辐射预防措施的研究

2.1 针对家用电器的预防措施

各类家用电器电磁辐射的源头和辐射方式具有不同的特点,电视机产生电磁辐射的主要来源是其显像管,通过电子束的投射就会间接产生X射线,微波炉辐射方式主要是通过微波辐射的方式。针对家用电器电磁辐射的研究要从源头着手,所以我们要对于家用电器辐射进行妥善处理,及时采取预防措施。电视机、电冰箱以及空调等家用电器由于其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其辐射量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其对于人体的危害,生产厂家在设计家用电器时要严格控制电磁辐射量,电器的辐射程度要根据国家标准进行制定。针对家用电器电磁辐射的预防不仅仅包含电器的设计阶段,在具体使用时,使用者也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例如在家用电器的放置地点要合理挑选,选购者在选择时一定要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家用电器。一般来说,家用电器不能扎堆放置,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当然,电器种类的不同,其电磁辐射量也会产生一定的出入。超标的、扎堆放置的家用电器对于人体会产生严重危害,当然,消费者在购置家用电器之后,一定要仔细浏览电器使用说明书,详细了解此电器电磁辐射对于人体的危害以及防护措施。例如在使用微波炉时,其主要辐射来源于炉门的电磁辐射外泄,所以在具体使用时,使用者一定要保持微波炉的门缝的卫生以及安全,当微波炉长期不使用时,一定要关闭电源,减少因为待机而产生不必要的电磁辐射。

2.2 家用电器使用者的预防措施研究

家用电器由于与使用者长期处于一个环境,所以针对家用电器使用者对于电磁辐射的预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家用电器使用者在使用家用电器时一定要严格按照家用电器的使用手册操作,同时避免长时间地与家用电器进行接触,例如在使用电脑或电视时,人体一定要与其保持适当的距离,在使用时间上也要进行严格地控制,一般来说时间最好在1个小时之内比较好,在长时间地学习与工作之后,使用者一定要进行休息。在卫生方面,使用者在使用家用电器时由于各类荧光屏的照射可能会出现皮肤方面的问题,同时荧光屏也会产生大量的静电,所以在人体表面就会出现大量的灰尘,因此,家用电器使用者要及时洗脸洗手,保持个人的卫生。在家用电器长期处于不使用的状态时,家用电器一定要及时关闭,不能一直使其保持待机状态,较弱的磁场有时也会产生辐射的积累。当然,家用电器使用者的健康一定要从自身做起,使用者要合理饮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样在免疫方面才能具有一定的能力。

2.3 掌握电磁辐射的测量方法

为了进一步地使家用电器使用者掌握电磁辐射的相关知识,在家用电器实际使用中,使用者也要能掌握一定的电磁辐射的测量方法。家用电器一般包括电视、电冰箱、空调等,其特殊性又决定了其对于人体的危害很难察觉,所以掌握并了解电磁辐射的测量方法对于使用的健康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电磁波一般分为两种,其中包括射频电磁波以及工频电磁波,而射频电磁波的频率主要在30 MHz一3000 MHz,家用电器的辐射频率一般在在30 MHz以下,其属于低频辐射。在实际电磁辐射的测量方法上,我们一般分为3类,其中有TC-1160,LZT-1120和NBM-550。不同的测量方法对于电磁辐射的测量值又会产生一定的出入,所以正确的测量又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3.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家用电器逐渐称为现代人们的必要生活工具,由于家用电器其本身的电磁辐射的影响,其对于人体的危害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家用电器使用者必须严格按照标准使用电器,做好自我保护最减少电磁辐射对于人体的危害。

参考文献

电磁辐射相关知识篇(4)

关键词: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环保措施

前言

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前移动通信工具数量激增,手机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通话工具。手机通信功能的实现是依靠电磁波来实现信息的传递,因此在人们享受移动通信便捷性的同时,也会担忧移动通信电磁辐射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但相较于手机对使用者所带来的辐射影响而言,移动通信基站的电磁辐射则是针对于周围环境,这使处于移动基站周围的小区居民对移动基站电磁辐射影响非常敏感。因此需要对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以此来有效的缓解人们对基站电磁辐射所带来的不安。

1电磁环境与电磁辐射

电磁环境即是由不同频率的电场、磁场所组成,将自然、人为、有源、无源、静态和动态的电磁现象都包括在内。在电磁环境中,由于变化的电场和磁场交替在空间内传播,这些通过空间传播的电磁能量称之为电磁辐射。在电磁辐射下会对装置、系统和设备等的性能带来不利影响,同时还会对有生命及无生命的物质带来一定的损害,从而造成电磁辐射污染现象发生。

2移动通信基站的电磁辐射

在移动通讯基站中,其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基站内很大一部分设备都属于室内部分,只有馈线、收发天线属于室外部分。室内部分中的各种设备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就采取有效的电磁屏蔽措施,这也使其不会对周围环境带来电磁辐射污染。但处于室外部分的馈线及天线在运行过程中,则会向周围环境中发射电磁波,从而造成周围环境空间内电磁辐射场增高。因此在确保基站周围环境电场强度要与国家标准要求相符。因此在基站选择备用电源时,尽可能选拔免维护的密封蓄电池组,避免发生漏液现象,使机房使用过程中不存在废水、废气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在当前移动通信基站运行过程中,其电磁辐射主要由三个方面产生:即发射机本身电磁泄漏、发射天线信号发射及高频电缆和接头处等。这其中无论是发射机还是发射天线抽导致的电磁辐射,由于基站建设高度较大,这也使其对地面所带来的辐射强度较小。对于高频电缆接头处通常都有着特殊的防护措施,因此基站电磁辐射对于地面的影响度不大。但对于部分建设在高楼楼顶的发射基站,其对居住在离楼顶较近处的居民所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

3电磁辐射和健康之间的关系分析

电磁辐射作为能量流,其所产生的电磁辐射污染现象会对人体健康带来较大的危害。在电磁波环境下,不同的电磁波波段会对人们产性不同的生物效应,从而使人们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另外,由于人体自身也具有十分微弱的电磁场,一旦人体内部这个稳定、有序的磁场受到干扰后,则会损害人体的循环功能。因此长时间处于电磁辐射环境下人体各方面机能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引发一些不良后果。可以说电磁辐射和人体健康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其为人们健康的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

4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分析

在对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对环境带来的影响研究过程中,发现具体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但在通过实践测量过程中发现:电磁暴露小区的电磁辐射强度明显高于对照小区,但平均值都在GB9175-88的一级安全范围内(10μw/cm2);安装铝合金防盗网具有良好的电磁场屏蔽作用;同时建有两个通信基站的小区,两者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在某一区域范围可产生电磁场叠加现象,使辐射强度增加;个别与基站天线距离较近(小于20m)、窗户与基站天线处于同一水平位置和与基站天线主瓣方向一致的居室内,电磁辐射功率密度远远超出一级安全范围,可达到20.44μw/cm2,但也在GB9175-88的二级中间区容许范围内(40μw/cm2)。此外研究还发现,天线主瓣方向区域电磁辐射不一定较高,副瓣方向区域电磁辐射也不一定较低。这其实并没有与理论相违背,因为环境地形、地貌、建筑物钢筋水泥结构、空中架设的电线等等,都将对电磁波产生反射、绕射、折射、散射和吸收,从而使得电磁辐射强度的分布复杂化。

5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对环境影响的环保措施

在日常移动通信基站运行过程中,其所发射的电磁波功率密度需要保持在国家规定标准限值范围内,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有效的防范电磁辐射污染。对于在楼顶上建设基站的情况,在电磁辐射过程中,随着时空的延伸电磁辐射会出现衰减的情况,这也表明建设在楼顶的基站对楼顶的空间影响较大,对于周边建筑内的辐射相对较小。即设置在楼顶位置的基站,其电磁波辐射的最大值则会出现在楼顶,电磁波在传递过程中受建筑物阻挡和吸收,因此电磁波辐射也会随着楼层的降低不断衰减。但在具体基站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天线主波瓣方向要避免居民楼,对于实在无法避开的情况,需要确保与居民楼之间水平距离保持在25米以上。同时还要适当增加天线的高度,并适当的减少天线下倾角,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基站电磁辐射的产生。在保证基站发射天线满足覆盖要求的同时,还要尽可能的做到降低天线发射功率。当基站建成运行后,还要加强对基站的监测工作,并对监测到的结果及时向公众进行公布,有效的消除公众的不安情绪,为基站的建设和运营商合法权益的保护奠定良好的基础。

6结束语

近年来移动通讯已全面普及,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在使用移动通讯过程中,人们在享受其所带来便捷性的同时,也越来越意识到移动通信设备所带来的电磁辐射影响问题。但由于民众对于移动通讯电磁辐射影响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这也使人们容易由此引发恐慌和不安。针对于这种情况下,媒体需要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通信企业要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专业技术人员要加快新技术的研发,提高天线发射系统的标准,有效的减少电磁辐射对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使公众能够科学合理的面对移动通信基站的电磁辐射。

参考文献

[1]吴石增.电磁波的生物效应与人体健康[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9(1).

[2]胡冀,鲁怡杨,张华成,等.移动通信基站周围居民生活环境微波辐射水平的影响[J].卫生研究,2009,38(6).

电磁辐射相关知识篇(5)

高密度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已经被确认,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表明:长期暴露在低频或低强度电磁辐射中会损害人体健康,即使接触功率很小、频率很低的电磁辐射,也可对机体产生危害。

1.电磁辐射及种类

电磁辐射(ElectromagneticRadiation.EMR)是带净电荷的粒子被加速时,所发出的辐射,是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通过空间传播的物理现象。任意个振动的电荷都能在其周围产生电磁场,并发射电磁波向远方辐射能量。电磁辐射的波长愈短,频率愈高,其辐射的量子能量就愈大。

电磁辐射从来源上又可分为天然电磁辐射和人为电磁辐射。天然电磁辐射主要是指银河系和外层空间的宇宙电磁辐射,以及积聚在大气中的静电荷的放电雷电磁辐射等。人为电磁辐射主要包括极低频电磁场和射频电磁辐射两大类。在极低频电磁场中,以50Hz的工频电磁场最重要,它主要是由各种电压等级的输电线及各种电器所产生。在射频电磁辐射中,以广播、电视和各种高频设备所产生的电磁辐射最为常见。

广义的电磁辐射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凡能引起物质电离的电磁辐射称为电离辐射,包括X射线、γ射线、α粒子、β粒子、中子、质子等。不足以导致组织电离的电磁辐射称为非电离辐射,包括极低频(ELF,3Hz―3kHz).甚低频(VLF,3kHz―30kHz)、高频(HF,30kHz―lOOkHz)、射频(RF,lOOkHz―300GHz)、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及激光等。

2.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步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公众和科学家认识到暴露于电磁辐射中对人类健康造成的风险。射频辐射,尤其是微波辐射(300MHz~300GHz)是对造成人体生理影响非常重要的电磁辐射。微波辐射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电源线、电视、移动电话、电脑、烤箱等日常电器均可产生。微波辐射造成的潜在影响包括引发恶性肿瘤(尤其是白血病和脑肿瘤)以及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疾病。随着人们对微波辐射损伤的关注,皮肤辐射损伤逐渐成为研究方向之。但到目前为止,皮肤辐射损伤,尤其是微波辐射对生物体皮肤损伤相关数据仍是相对稀缺的。

3.微波辐射对皮肤损伤研究进展

微波辐射对皮肤损伤有两种不同机制。一种是致热效应,即一定频率和功率的电磁辐射射在生物体上时,引起体温上升。当温度超过皮肤的调温能力、受照射皮肤内吸收的能量远大生物体的新陈代谢能力时,会使皮肤的传热能力产生混乱,最后导致皮肤辐射部位温度升高,失水干燥,失去光泽。同时,为保持恒定体温,该部位毛细血管暂时性扩张充血,造成局部红斑现象。另一种是非致热效应,即各种频率电磁场所产生的生物效应,该机制下电磁能量密度不是很强,在人体内产生热量较少,但可造成辐射后活性氧增加,生物大分子DNA等损伤,可能导致氧化应激性增强,亦影响许多细胞因子、活性蛋白的表达,进而诱导各种生理变化。常用的手机、电脑等电器正常工作时,致局部组织温度升高很少(可忽略)不会产生明显的热效应,已有的研究也显示电器辐射影响生物体机能的主要是非热效应。

此外,从中医病机角度,有人认为电磁波乃六气之属,为火热之气,常则养人,电磁辐射乃六淫之属,为火热之邪,过则为灾,电磁辐射之火热外邪致病,先伤皮毛后伤气,先伤卫气后伤脏气,先伤肺心之气后伤脾肾之气,并提出了治疗电磁辐射损伤从气论治的观点。

研究表明,在2.45GHz无线设备辐射下(无线局域网络),雄性Wistar大白鼠皮肤氧化应激性增强,MDA含量显着增加,而在皮肤组织中SOD和GSH-Px的活动减少,微波辐射令皮肤抗氧体系受到影响。Ennamany等人,将人体重组角质形成细胞置于900MHz手机常用辐射下2h和18h,对皮肤细胞中的600个基因进行转录水平的分析,发现包括神经调节肽B、胎盘生长因子、转录因子AP-1在内的20个基因成显著上调,包括p防御素2在内的10个基因表达受抑制。其中,β防御素2是存在皮肤表皮中的一种小分子肽,具有直接杀菌、调节机体的免疫炎症反应参与皮肤创伤修复等生理功能,其表达失调或引起皮肤痤疮。Ennamany研究结果,提示微波辐射或可造成皮肤微生态失衡,引发痤疮。Garaj用7.7GHz、300W/O的连续波辐射体外培养的V79中国仓鼠成纤维细胞,发现微波辐射可抑制H3-胸腺嘧啶的掺入,从而阻止细胞进入DNA合成的S期,使细胞产生严重损伤。

4.微波辐射防护措施

Srinivasan M等在研究中发现番茄红素对辐射诱导体外原代培养的小鼠肝细胞的脂质过氧化作用及抗氧化作用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HanSK等发现人参提取物可诱导正常小鼠脾细胞Thl和Th2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也可促进辐射损伤脾细胞IFN-γ和Thl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从而恢复T细胞免疫功能。Kalpana KB等在研究中发现橘皮苷对辐射诱导的体外培养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损害具有积极的保护作用,证实了其对人体淋巴细胞有明显的辐射防护作用。

人们在认识微波伤害、研究微波辐射对人体伤害过程中,也在积极思考微波辐射的防护,早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苏联和美国为代表的许多国家就开展了含微波在内的电磁辐射防护标准的研究,研究对象主要为电磁辐射环境中作业者的防护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电子产品的应用,普通人群接触微波辐射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微波辐射的防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防护措施也在不断进步。

目前,防护微波辐射损伤的途径可归结为两大类。

第一种途径是消除或减弱人体所在位置的磁场强度。其主要措施包括屏蔽与吸收。

屏蔽即电磁屏蔽,是将电磁能量限制在所规定的空间,阻止向被保护区域扩散的技术措施。电磁屏蔽装置由铜、铝或钢(铁)制成。导体表面的场强最大;越深入内部,场强越小。这种现象就是电磁辐射的集肤效应,电磁屏蔽就是利用这效应进行工作的。现有的防护措施,如电脑保护屏、电磁防护服、手机袋等,大多是电磁屏蔽方法,易造成反射二次污染,且不能整体改善所处环境的电磁辐射强度,不能减弱电磁辐射对人体的长期累积效应。

吸收是指利用特定的吸收材料将电磁辐射(主要是微波)能量吸收掉以降低电磁辐射强度。吸收材料大致可分为谐振型吸收材料和匹配型吸收材料两大类。前者是利用某些材料的谐特性制成的,厚度较小,对很窄频率范围的微波辐射能量有吸收作用。后者利用材料和自由空间的阻抗匹配达到吸收微波辐射能量的目的,适于吸收很宽频率范围的微波辐射能量。

应用吸收材料的防护措施,一般多用在微波设备的调试上。调试微波设备时,要求在场源附近就能把辐射能量大幅度地衰减下来,以防止对较大范围的空间产生污染。吸收材料可由在塑料、橡胶、胶木、陶瓷等材料中加入铁粉、石墨、木炭和水等制成。此外,将吸收材料与屏蔽材料叠加组合可制成防护板、防护屏风,防止微波辐射的定向传播。同时能吸收电磁辐射的油漆、防电磁辐射水泥、防电磁玻璃和电磁波涂料等也正在被开发出来。

第二种途径是药物途径,即使用药物如辐射防护剂来减轻微波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抗辐射药物,其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达到高峰。这期间人们探索了大量人工合成化合物、天然药物和生物因子的抗辐射作用,并进行了相应的基础整理和研究。但由于高效、低毒、可供临床应用的辐射防护剂较难发现,导致人们对辐射防护剂的期望逐渐淡薄起来,20世纪70年代明显下降。近年来随着肿瘤放疗的进展及核工业的迅速发展,国内外对辐射防护剂的研究热情重新高涨。我国科学工作者从1958年以来开展了相当规模的辐射防护剂的研究。据粗略估计,50年来共筛选了7000多种新合成的化合物、成药和中草药。其中经过大动物实验的药物有100多个,有10多个药物已经过人体试验。研究水平可与国际上相比,在某些方面显示出我国的特色。

5.天然药物防护辐射途径与研究现状

防护辐射损伤作用是指在生物体辐射作用前或作用后应用能减轻辐射损伤程度。天然药物防护辐射作用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90年代中后期对其防护辐射作用的机制与药理实验研究逐步深入。由于天然药物含有多种成分,所以其防护辐射作用是多方面的,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对DNA、免疫系统、造血系统的保护作用及抗自由基作用,能够降低辐射对DNA的损伤,促进外周血象恢复,促进造血系统功能,抑制出血倾向,提高巨噬细胞吞噬率,吞噬指数和细胞面积,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和IL-2的分泌,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等。天然药物还具有来源广毒性小、价格低等特点,因此天然药物抗辐射活性成分的研究已成为热点。

6.皮肤微波辐射防护护肤品现状

近年来电磁辐射污染源也急剧增加,以防辐射为主的保护皮肤类化妆品逐渐受到各方关注。产品特性主要有:①以防为主,方式单一,效果有限。主要采用物理隔离的方式,试图阻挡电磁辐射的侵害。电磁辐射的本质是电磁波,很难凭借物理隔离全部阻挡。②强调对紫外辐射防护,射频辐射、极低频辐射等电器辐射关注少。紫外辐射与电器辐射的频率不同,传递能量的高低,皮肤损伤途径均有差异。而电器辐射几乎无时不在,同样需要进行防护。亦不能与将其紫外防护混为一谈。③忽视恢复皮肤自身防御。皮肤自身存在防御机制(角质屏障、防御因子等),正常条件下能够抵御外界侵害。现有产品忽视皮肤正常防御功能的恢复,仅靠外源功效成分防御外邪,事倍功半。因此,市场对既能减轻辐射损伤、又能恢复皮肤正常防御的电器辐射防护产品的需求是十分迫切的。

电磁辐射相关知识篇(6)

关键词:家具环境;电磁辐射;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2-0216-02

科学技术的大发展,让我们的生活周围充斥着计算机、手机、家用电器等科技产品。以上科技成果改变了我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它们的出现使我们的生活进入了方便快捷的时代,但是却不能轻视其对我们身体健康的损害。电磁辐射污染,是继“四大污染”后的又一重大污染,国际上的研究部门对其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都在寻求解决电磁辐射污染的有效办法。

1 家居环境中电磁辐射的基本知识

1.1电磁辐射的产生途径以及来源

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大到冰箱小到手机等电气设备都会产生一定的电磁辐射,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电磁辐射通常可以被分为两大类,即这电离式辐射和非电离式辐射,由于其能量、质量、体积等存在一定差异,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不尽相同。电脑、手机、彩电、微波炉等是家里常见的电磁辐射源。电子显像管是电视机产生电磁辐射的主要部位,电视机在成图像的过程中,电子显像管会产生能量比较高的电子束,在扫描过程中就会产生X射线以及其他电磁波,尽管这些辐射并不算严重,但是其对我们眼球的损害不容忽视。电磁炉是现在家庭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电气设备,其工作原理是利用电磁感应产生的涡流来使其锅底变热。电磁炉的功率比一般的电气设备都大,其产生的电磁辐射也比较大,如果没有相应的有效措施来对人体进行保护,对人体的危害将会非常大。

1.2 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是指人体器官与组织等遭受外界电磁辐射,导致人类器官非正常工作或精神状态的改变。累积效应、非热效应、有热效应和刺激作用,是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危害的主要体现。热效应通常指电磁辐射使人机体的温度升高,从而导致部分人体器官出现损害而无法正常运行;非热效应指外界条件使人体组织和器官原有的电磁场平衡被破坏,从而对人体产生一定的损伤;累积效应是指人体连续多次遭受电磁辐射损害(前一次电磁辐射的损害未得到修复,就遭受了下一次电磁辐射损害),从而使人体受损害程度更加严重。

电磁辐射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眼睛的不良影响:电磁辐射对眼睛的损害是不可逆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能使眼睛的晶状体变得混浊,甚至可能造成白内障,严重影响我们的视力。

(2)对心血管系统造成的不良影响:使人产生头痛、窦性心率不齐、白细胞减少、行走乏力、心搏血量不足等症状。

(3)对肿瘤发生率的影响:电磁辐射可能干扰各种激素的处理和影响酶等化学物质的正常作用,甚至引发癌症。

(4)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使人记忆力逐渐衰减、睡眠质量下降、情绪可控性降低等。

(5)对生殖系统的影响:使男性质量大大降低,影响男性正常的生殖功能,同时使孕妇流产率增加等。

1.3 电磁辐射对于人体的作用原理

热效应和非热效是电磁辐射对人体作用的主要两种方式。从微观的角度来对人体细胞的原子和分子进行分析,其既是电介质,同时也是磁介质。

据可靠的研究与分析我们知道,介质在磁场中会产生磁化现象,而当电介质在电场中又会产生极化现象,因此当我们长期待在电磁辐射较严重的环境中,一些体细胞就会反复进行磁化和极化,从而导致人体细胞分子间的摩擦,产生一定的热能。而且我们都知道电介质在电场中条件满足话,会应电磁感应产出涡流,从而使人体慢慢发热。人尽量不要长时间出于电磁辐射环境中,否则对我们的身体非常不利,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多个方面都有着不良影响,它能破坏细胞的活性从而影响细胞的正常工作,严重时人会产生头晕、记忆模糊、不时的头痛等症状出现

2 家居环境中电磁辐射的预防措施

2.1 正确使用家电

(1)手机。根据相关报道,有名的脑外科专家李明教授(国际脑研究学会会员),报告了我国第一例疑似受手机辐射危害而导致其脑瘫的病人。经过多次反复仔细的检查,最终他们判断病人的肿瘤是由于长期使用手机而造成的。理由是该患者的脑瘤发生在颞、枕、顶三叶交界处,且边界不清,呈弥漫样生长;而且该患者使用时间的时间非常长(约8年),同时其在接听手机时基本上用的左手,且肿瘤区在左侧(左侧受手机辐射较严重)。根据相关研究,人连续使用手机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如果超过这个时间,则需要休息m当时间后再使用,一天内使用手机的总时间绝对不允许超过20小时。因此,在长时间使用手机后,应适当进行休息与调节,缓解电磁辐射对我们眼睛的不良影响。

(2)电脑。在使用电脑时,根据实际情况,把屏幕的亮度调节到适宜值,对我们十分重要。通常情况下,辐射强度随电脑屏幕亮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降低屏幕亮度可以减少一定的电磁辐射。旧电脑的电磁辐射一般都远远大于新电脑。在操作电脑时,工作人员最好采取安置屏幕保护膜或防辐射特质玻璃等措施,来进行个人防护。

(3)电视机。在看电视时,人与屏幕的距离应控制在4~5米为好。同时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电视机两边放一些诸如仙人掌之类的绿色植物,这些植物能有效吸收一定的电磁辐射,从而降低电磁辐射对人体的损害。尤其是老年入不要因喜欢某个电视节目而长时间坐在那不动,这对身体影响非常大,应过一段时间就进行适量的活动,保证血液循环的质量,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根据英国研究人员的研究分析结果,连续看电视机会对人的寿命产生不利影响,连续看电视剧的时间达到一定数值就会减少人的寿命时间。

(4)微波炉。如今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电磁炉,而且电磁炉的使用率非常高,电磁炉已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个必需品。。电磁炉的正面电磁辐射为3.93μT,距离电磁炉正面30cm处2.43μT,距离60cm处0.27μT。而距离电磁炉正面70cm以上则完全检测不到电磁辐射。在开启电磁炉后应马上远离其到一定距离,因为电磁炉电磁辐射比较大,且在其门缝处容易发生电磁辐射泄漏。

除上述家用电器外,电冰箱、电暖器、音响、电磁炉、电水壶、吸尘器等在工作时也会有一定的电磁辐射产生。一旦开启这些设备,与其应保持至少1米的距离。孕妇、儿童能靠近就别靠近。

2.2 进食抗辐射有效的食物

(1)银杏类制品。从银杏叶中提取的多元酚类物质对防治和减少辐射伤害有特效。长时间经饮用银杏叶茶维护我们的造血机能和升高白细胞。

(2)螺旋藻类食品。螺旋藻类食品含有丰富植物蛋白、微量元素、氨基酸、生物活性物质、维生素、等。可促进骨骼细胞的繁殖活力和造血功能,促进血清蛋白生物合成,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具有较强的抗辐射作用。

(3)绿茶。绿茶因含有茶多酚,而可以有效清除体内自由基,且具有一定的抗辐射能力。茶中还含有脂多矿能改善造血功能,升高血小板和白细胞等。

(4)番茄红素。抗氧化和辐射的能力都比较强。一般红葡萄、番茄、番木瓜等水果中含量比较大。

3 结束语

互联网技术的大力推行,让人们对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更加爱不释手,很 多人的生活基本被电磁辐射包围着,电磁辐射正一步一步侵蚀着这些人的身体。因此根据自己的实际家居环境,采取适当措施来减少电磁辐射对我们身体的损害,对我们来说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电磁辐射相关知识篇(7)

关键词:移动通信;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保护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科学的发展,现代通信技术也越来越发达,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的问题。本文浅析移动通信基站的电磁辐射环境保护。

一、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

(一)电磁辐射

辐射在《新华字典》中的解释是从中心向各个方向沿着直线伸展出去,还有一种解释是热的传播方式的一种,从热源沿直线向四周发散出去。光线、无线电波等电磁波的传播叫辐射。其实从对辐射的解释不难看出,辐射是一个中性词,辐射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听到辐射都会觉得很可怕,因为人们不能够正确理解辐射的含义,其实辐射并不可怕,当然这个前提是辐射是被控制在一定的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的,那样就不会给人体带来伤害。

(二)移动通信中基站天线的电磁辐射

在移动通信中,基站的天线根据方向可以分为全向天线和定向天线。顾名思义全向天线就是指那些可以全方位地均匀地辐射并且在平面图上还有一定的宽度,一般情况下宽度越小那么它的增益就越大。全向天线在移动通信中一般是应用在大范围的地方。与之相反的定向天线一般是应用在小范围的地方,虽然它的覆盖面积比较小,但密度是相当大的。定向天线表现在平面图中时是有一定的角度范围的,不同于全向天线是360度的,不过与全向天线相同的是它们都有一定的宽度。

二、移动通信基站的现状

当前越来越发达的通信技术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方便快捷,与此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们在充分享受便利的同时也开始关注电磁辐射对人类的影响,特别是在一些居民比较集中的地方建设基站时,人们就会出现抵触情绪,甚至是阻扰施工,更有甚者会与施工人员发生冲突,等等,给施工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根据国家的法律规定,企业在建设无线电通信基站时都要对周围的环境作出评估报告,而这个报告往往会涉及多个基站,这也就涉及成本以及周期的问题等。而且根据环境评估报告对基站进行定位选择地址难度是很大的。就目前情况来看,在环境评估报告中对基站的选址往往都是不确定的,而且如果等到批文到手之后再进行建设,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也是无法正常建设的。这些问题都让基站的建设变得困难重要。

三、对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改善措施的探讨

首先对于基站的建设要进行合理的选址,以新的基站带老的基站。在基站建设中选址是非常重要的,要符合最优化的原则,切实根据用户的需求以及网络覆盖的情况来决定选址,还要统筹兼顾整个区域的信号情况,最大限度上避免场强叠加的问题。此外,基站的选址还要考虑与城市的发展规划相结合,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避免对居民和周围环境造成电磁辐射污染。在这一方面运营商还要注意加强宣传以此来化解矛盾。首先运营商要尊重公众的知情权,要将基站建设的详细情况公开告知群众,对相关知识加强宣传,让群众了解,努力化解社会矛盾,消除群众的疑虑,确保电磁辐射环境水平在国家限定的标准范围内。

四、实现移动通信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根据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的特点可以知道,其实电磁波并不可怕,此外,基站天线的电磁波辐射造成的污染其实是可以预防的,只需要根据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结构去安排基站的位置,然后做到在基站的方向上尽量避开环境敏感的建筑物等,就可以实现在发展移动通信的同时又保护环境,即实现移动通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群,李永卿,陈静,周美玲.110kV高压输电线路电磁场分析及评价[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5(3).

[2]张雄,李敏,窦丹若.纳米六角晶型吸波铁氧体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材料导报,2003(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