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保护黄河生态环境的建议

保护黄河生态环境的建议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9 10:12:06

保护黄河生态环境的建议

保护黄河生态环境的建议篇(1)

关键词:黄河 资源保护 规划纲要

一、 规划纲要目标与水资源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997年6月,国家计委、水利部在北京组织召开了《黄河治理开发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审查会,会议审议通过了“纲要”制定的黄河治理开发方针、目标和主要工程措施。依据《规划纲要》,黄河水资源保护工作的主要目标是:2010年,黄河干流大中城市集中供水水源河段(或水库)一级保护区的水质达到Ⅱ类水质标准;其它河段达到Ⅲ类水质标准。黄河各主要支流的最低水质目标达到Ⅳ类水质标准;大中城市供水水源河段及目前水质尚好、且为规划调出水源的洮河、大通河等河流达到Ⅱ、Ⅲ类水质标准;渭河宝鸡以下等河流的傍河地下水水源地河段达到Ⅲ类水质标准;有观光、游览功能要求的城区河流,达到Ⅳ或Ⅴ类水质标准。

实现《规划纲要》提出的水质目标,黄河流域的水资源保护工作任务艰巨,前景不容乐观。其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现状水质污染严重,且呈迅速恶化趋势

黄河流域的水质污染已相当严重。据1996年黄河流域地面水环境质量年报,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属Ⅰ~Ⅲ类水质河长占评价河长的31.7%;Ⅳ类水质的河长占35.5%;Ⅴ类水质的河长占9.7%,劣于Ⅴ类水质的河长占23.1%。黄河流域68.3%的河长为Ⅳ、Ⅴ类或超Ⅴ水质,污染程度居全国七大江河的第二位(依据1997年全国环境质量公报)。黄河流域80年代初废污水排放量为21.7亿m3,1993年全流域入河排污口调查结果表明,废污水入河量达41.7亿m3,增加了近一倍。主要污染物COD和挥发酚分别增加了1.62和0.67倍;全流域Ⅰ、Ⅱ类水质的河长明显下降,Ⅳ、Ⅴ类及劣于Ⅴ水质的河长显著增长。80年代初的水质污染主要发生在枯水季节,目前平、枯水季节的水污染不相上下,丰水季节的水质污染也显著加重。

黄河干流刘家峡至高村2863km的河段,水环境均遭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兰州、包头两个老的污染河段的水质污染恶化趋势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水质常年处于Ⅳ类;原来水质较好的潼关、花园口、银川等河段,水质显著下降。黄河支流污染更为严重,湟水西宁以下、汾河太原以下、大黑河呼和浩特以下、渭河宝鸡以下、洛河洛阳以下、汶河莱芜以下河段,水质常年处于Ⅳ~Ⅴ类状态,其中部分河段已远远劣于Ⅴ类。一些较小的支流河道已经成了排污沟。

(二) 废污水治理设施严重滞后,监督管理不力

1993年黄河流域工业废水处理量约为5.5亿t,仅占流域内工业排放总量的20.7%;城镇污水处理量约为2.1亿t,仅占全流域废污水总量的5.9%。大量的城镇工业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排向河流,是造成河流水质污染的重要原因。在老污染源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情况下,新的污染仍在源源不断地产生。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和流域内能源重化工及有色金属基地的相继建设,都为黄河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带来了新挑战。然而,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流域内水污染治理工程设施严重滞后,已有设施的运行缺乏强有力的监督管理;一些省(区)在划分黄河干流和主要跨省支流、水库的水环境功能时,不经流域机构认可,随意指定水资源的功能用途,使得跨省河流上下游左右岸的水资源管理工作处于无序状态;有的省(区)甚至不按法定程序审批污水排放口或取水口。如此等等,都是《规划纲要》水质目标、任务难以实施的问题所在。

(三) 河川径流迅速减少,地面水环境质量改善面临双重威胁

众所周知,进入90年代以来,黄河断流日趋严峻,河道径流水量减少。1997年,黄河下游断流历时高达226天,断流河长700多km。黄河上中游交界断面的头道拐河段,枯水季节的最小流量仅有几个m3/s,为有实测资料以来的最枯水量;如若不考虑包钢等国有大型企业的取水要求,黄河中游也许早已出现断流。在河道水量日趋减少,城镇污水迅速增加的情况下,要实现《规划纲要》提出的水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其工作的难度愈来愈大。

(四) 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法律地位不明确,经费渠道不通,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就流域总体而言仍处于无序状态

国家批准设立的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已经20多年了,但时至今日有关法律、法规都没有真正明确其相应的职责和职能,以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保护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从流域整体而言实质上仍然处于无序状态。《规划纲要》批准实施后,如若不能尽快加强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的法律地位和监督管理职能,解决经费渠道问题,黄河水资源保护工作,仍然可能步履艰难,事倍功半。

二、 关于实施规划纲要的基本思路

黄河规划纲要提出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的对策措施和方案。完成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需要流域内各级地方政府和工矿企业的通力协作和共同努力,需要中央各有关部委的支持、指导和监督、检查。然而,水是流动着的实体资源,是人类生存、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环境要素;一条河流不能分割使用,也就意味着不可分割管理。流域机构必须在大江大河的治理、开发和保护、利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我国有关水资源保护的一系列法规、政策和水利部提出的:“‘九五’期间,以淮河水污染治理为契机,全面加强以流域为系统的水资源保护工作的要求……”。我们认为: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基本思路应该为:结合黄河治理开发规划纲要实施,制订、完善流域水资源保护法规体系,强化流域监督管理职能,明确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的职责范围,建立合理有效的水资源保护运行机制;强化对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重点做好供水水源地的水资源保护工作;依据黄河流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水资源、水环境特点,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为黄河治理开发和水资源、水环境监督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建立健全水质监测站网,并进行优化调整,增设有毒有害污染监测项目,建立快速跟踪监测系统,调查处理突发性水质污染事故;建立流域水资源保护决策支持数据库系统,预测研究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水环境的需求和污染;适时修订黄河水资源保护规划,积极开展流域治理开发和大中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三、 关于完成规划纲要目标、任务的对策措施

(一) 牵头组织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湖库水域的水资源功能区划,开展黄河干流、主要支流源头区的水源涵养区规划,编制水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确保主要河流源头水域、主要城市供水水源和主要湖库水域的水环境质量维持良好状态

《规划纲要》在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对策措施第一条,提出了建立主要河流源头水源涵养区、建立主要城市供水水源和主要湖库水域水资源功能保护区的任务。我们认为,《规划纲要》将保护河流源头水源涵养区、城市供水水源区和重要湖库水域列为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完全正确的。为此,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应首先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开展黄河干流和主要支流城市河段的排污口与取水口布局状况调查,优化布局方案,建立边界清晰、目标明确的城市集中供水水源保护区。

首先开展黄河干流兰州以下和支流渭河宝鸡以下、汾河太原以下、洛河洛阳以下的排污口与取水口(包括傍河地下水水源地)布局状况调查,依据各河段的水资源功能用途要求,制订排污口和取水口优化布局方案;近期内建立起黄河干流沿岸和黄河支流主要省会城市的集中供水水源保护区,使流域内各主要城市的供水水源区都具有清晰的保护边界,明确的保护目标和可靠的保护措施。

2. 建立大中水库等重要水域的水环境功能保护区和主要河流源头的水源涵养保护区。

首先开展黄河干流刘家峡、青铜峡、三门峡、小浪底和支流汾河、故县、陆浑、宝鸡峡等水库和水利枢纽的水环境功能和污染源现状调查、评价,建立库区水环境功能保护区,制订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明确水环境功能保护目标、保护对策和措施。 建立大通河流域水源涵养和自然生态保护区,确保引大入秦、济湟、济西、济湖、济黑等跨流域调水工程的调水水源保持良好状态;建立子午岭、六盘山自然生态保护、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综合保护区,以确保泾河、洛河和渭河有一定量的清澈基流;建立汾河、洛河和沁河源头水源涵养和自然生态保护区,确保下游水库和河道基流具有良好的水源保证。

3. 编制主要河流省区交界河段和主要水库、主要城市供水水源保护区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

近年来,黄河干流及主要跨省支流的水质污染纠纷问题日趋突出,主要城市水源保护区和水库水域的水质污染日趋严重。为此,尽快编制主要河流省区交界河段和主要水库水域、城市供水水源保护区的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是必要的。有了总量控制方案,流域机构就有了监控重要河流、水库水域上下游、左右岸水污染防治工作成效大小的定量标尺,对解决日趋严重的省区水质污染纠纷十分重要。

(二) 增设水质监测断面,开展水质污染调查,加强对地方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监督和检查

《规划纲要》在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对策措施第二、三条中提出:一切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工程项目都应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的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政策,推行清洁生产技术,采用少排污或不排污的工艺流程,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运行”制度;对国家环境保护法规明令禁止或有明确的规模、工艺技术及布局地点限制的各类污染源,以及已经对城市供水水源及其它重要水源造成严重危害的污染源,必须进行关、停、并、转、迁;对废水排放达不到国家现行排放标准的工业企业污染源,或直接对城市水源或其它功能水域有显著危害的污染源,提出了必须建设和完善废污水处理设施,使全流域工业废水处理率到2010年达到8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到2010年水平达到100%的要求;对城市污水处理率,提出了到2010年由目前的不足6%提高到25%的要求。

完成这些目标和任务,需要有流域内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需要由流域内各省(区)、市环保、水利等主管部门的认真执法和严格监督、检查。然而,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单就如此还是远远不够的。没有流域机构的参与,没有流域机构的督促、检查,该项对策措施的效果和效益就大打折扣。为此,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必须增设水质污染监督性监测断面,加强水质污染调查,强化对地方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监督和检查,督促其完成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

(三) 积极开展流域治理开发环境影响评价,不断进行流域水资源保护滚动规划

1955年,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批准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经过40多年的大规模治理和开发利用,黄河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在防治黄河洪水灾害方面,修建了三门峡水库和伊河陆浑水库、洛河故县水库;先后三次加高培厚了黄河大堤,并有计划地开展了河道整治;开辟了北金堤滞洪区,修建了东平湖滞洪水库,初步形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取得了连续50年伏秋大汛不决口的伟大成就。在开发黄河水利方面,先后修建了近170座大中型水库,650余处万亩以上灌区。黄河水资源在供水、灌溉和发电等方面发挥了巨大效益,黄河治理开发的正面效应,大大促进了流域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生态环境良性变化。然而,随着流域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水资源、水环境乃至生态环境要求愈来愈高,为了更大程度地发挥流域水资源的多功能用途,使流域治理开发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有利影响得到充分发挥,积极开展流域治理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是非常必要的。国家计委在1984批复的关于黄河治理开发规划修订任务书的“水资源保护和环境影响”部分明确指出:“……对今后大规模开展水利水电建设可能产生的环境水利问题,也需要研究预测,并提出减免不利影响的措施对策。”

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国家法规政策和计划目标调整、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污染治理等有关方面紧密相连。为此,及时掌握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动态,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保护工作的新需求和可能产生的新问题,适应国家有关法规政策和规划、计划目标调整,结合流域治理开发总体目标和对策措施调整,不断进行水资源保护滚动规划是非常必要的。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应密切注视有关方面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和完善黄河水资源保护规划的目标和对策。

(四) 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为《规划纲要》实施提供技术支持

1. 建立健全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决策支持数据库系统

流域水资源保护决策支持数据库系统近期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

⑴流域水质监测资料数据库

截至1995年,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已刊布的水质监测资料有4200多个断面年,水质监测数据有150多万个。另外,还有400多个断面年的河流底质监测资料。

⑵流域排污口调查资料数据库

1993年,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组织开展了全流域性的水环境污染源调查评价,调查排污口总数1700多个,获得排污口水量水质数据2 万多个。

⑶重点河段、水域的水质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实施流域规划纲要制定的水资源保护目标和对策措施,必须建立健全流域重点河段、水域的水质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以便流域管理机构能够及时掌握不同水污染治理方案、不同水资源调度运用情况下的水质污染状况,预测预报不同水污染事故情况下的水质污染危害范围和程度,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⑷与黄河水量、沙量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等相关数据库连接,使得黄河数据资源、信息共享。

2. 深入进行多泥沙河流水质监测技术、方法和水质评价标准、水环境容量的研究

黄河泥沙含量居世界大江大河首位,泥沙问题不但是黄河治理开发的首要难题,也是水质监测数据难以反映水质客观实际的重要原因。为此,在“七五”、“八五”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深入开展黄河水质监测技术、方法和环境容量、污染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深入开展该方面研究工作的主要任务包括:①黄河水沙分测及泥沙监测方法与质量标准研究;②多泥沙河流水质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研究;③多泥沙河流水环境容量与污染控制目标研究;④多泥沙河流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监测与评价方法研究。

3. 开展黄河干流和主要跨省支流、湖库水域最小环境水量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休闲娱乐时间愈来愈多,对生态环境和水环境质量的要求愈来愈高。为此,维持河流、水库具有一定的环境水量和水面,对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内容主要包括:①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对河流、湖库环境水量和水质的最低需求调查和预测方法研究;②黄河干流和主要跨省支流、湖库水域最小环境水量与水利工程调度管理方案的协调;③黄河干流和主要跨省支流、湖库水域最小环境水量的确定。

4. 开展黄河流域能源重化工基地对黄河水质影响的研究

黄河流域是我国的能源重化工及有色金属基地,研究流域内能源重化工及有色金属基地建设、生产对水环境质量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内容主要包括:①能源重化工及有色金属基地规模、布局现状调查及预测研究;②能源重化工及有色金属基地废污水排放和主要环境问题现状调查及预测研究;③能源重化工及有色金属基地水质影响预测及对策措施研究。

5. 开展河口地区最小生态水量及水环境保护对策措施研究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是一块正在开发的宝地。我国已决定集中力量加快环渤海地区的综合开发,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区已确定为全国新建5大粮仓之首;国务院批准的《中国21世纪议程》已将渤海列为海洋资源综合利用与可持续开发实验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已将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列为具有国际意义的湿地、水域生态系统重要保护地点,也是海洋海岸生态系统重要保护地,山东垦利县的野大豆也是该计划中具有重要意义的野生物种保护地。因而,在黄河断流日趋严峻的今天,认真做好河口三角洲地区的水环境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开展河口地区最小生态水量及水环境保护对策措施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①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现状调查;②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变化趋势预测;③黄河断流对三角洲生态环境的影响;④黄河三角洲最小生态水量研究。

四、 建议

(一) 制订流域水资源保护法规,使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走向法制轨道。

目前,我国已制定的有关水资源保护的法律和法规,均没有明确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职责和职能。为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修改和完善我国已有的“水法”、和“环境保护法”、“黄河法”等法律法规时,应明确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的法律地位和职责、职能,尽快使以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保护工作走向法制轨道。除此之外,黄河水资源保护机构近期内应开展以下法规研究:①流域水资源保护条例;②重点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重点水库水域水资源保护条例;③入河排污口管理办法;④省(区)交界河段水质管理规定。

(二) 疏通流域水资源保护经费渠道。

经费渠道不通,也是水资源保护工作难见成效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尽快解决流域水资源保护经费渠道,明确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硬件设施建设和监督管理、水质监测、科学研究专项经费来源,也是实施黄河规划纲要目标和任务的重要保证。

(三) 水质、水量并重,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机制。

水资源的量与质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社会经济日益发达情况下,水质问题愈来愈加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不能达到水体功能要求的水量,不但不能使用,而且还会给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威胁。因而,水质、水量并重,统一管理流域上下游、左右岸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问题,是当今世界的大趋势,是黄河水资源管理工作的迫切需要。为此,建议在黄河规划纲要实施过程中,将水质及水环境问题统一纳入水资源统一管理轨道。

ON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PROPOSALS TO IMPLEMENT THE GENERAL PROGRAMME OF THE YELLOW RIVER CONTROL AND DEVELOPMENT FOR THE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general arrangement of the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in the general programme of the Yellow River control and development, the major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Yellow River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are analyzed objectively, the basic train of the thought to implement the general programme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fulfil the target and the task of the general programme are given. It is of significance for the further Yellow River resources protection.

保护黄河生态环境的建议篇(2)

关键词  国务院八七分水 水权调整  优化完善  生态补偿  省区

1. 国务院批复八七分水方案

1.1八七分水方案

1987年9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计委和水电部“关于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报告的通知”。这是我国首次由中央政府批准的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该水量分配方案由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1987)61号文通知各省(市、区)作为西线南水北调工程生效前黄河可供水量的分配方案。分配方案是基于黄河地表水资源量580亿m3,可供分配水量为370亿m3,输沙水量210亿m3。

1.2分配方案的局限性

现在看来,在那个时期已经考虑到了黄河水资源承载能力,统筹考虑生活、生产用水,但并没有生态环境用水,仅协调河道内与河道外用水。方案经历了较长时段的枯水期和严重断流的考验。

但是25前各省区对于水资源需求不像现在一样严峻,同时受其局限性不可能分配的十分科学和完美,比如山西省能源发展估计需求相当大,文件称“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大部分位于黄河流域,工农业需水量较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当时分配43.1亿 m3,时至今日该省使用耗水15亿 m3,只占其分配指标的三分之一,当然有其山高水低,利用困难因素,导致山西省大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和水污染严重而引发生态环境问题,可以预见其未来即使扭转目前用水状况,其用水量也很难达到分配指标。

2.南水北调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2.1西线南水北调工程不确定性

八七分水作为西线南水北调工程生效前黄河可供水量的分配方案,由于西线的不确定因素,很难说何时能够上马。西线经过了几十年的前期工作,近年国务院一度暂停了前期工作。西线主要问题在于生态环境的要求,以及长江及西南地区水资源遭遇枯水期和水利水电工程的大力发展,特别是我国政府承诺的节能减排目标,促使我国大力发展绿色水电能源,随着规划和开工建设大型水电站,生态补偿机制还没有建立,这都给西线的建设增加了不确定性因素。

2.2南水北调工程中东线的确定性

随着2014年南水北调中东线的通水,我国海河和淮河流域各省区水资源短缺得到局部缓解,受水区局部地区地下水严重超采得到遏制,生态恢复有了可能。原来黄河受水区缺水状况将有所变化。

因为黄河流域自身的水资源供需矛盾问题一直很突出,特别是西北干旱荒漠地区的治理更是需要安排一定水量来保证,黄河的水资源应该首先满足本流域生产生活和西北荒漠治理的需要为前提。基于上述南水北调西线引水工程不确定性和中东线引水工程的通水,要必要对黄河“八七分水方案”进行适当调整,使其逐步趋于合理和完善。

3.各省区政府相继批复了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方案

黄河水量分配方案是我国大江大河中首次制定的分水方案,作用明显,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黄河流域各省区的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

国务院八七分水方案是省区总量,没有划分干流、主要支流,需要细化到干支流以及地市。黄河取水总量控制指标细化体系是精细调度的基础。因此,各省区政府在流域机构的协调下相继批复了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方案。

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方案的颁布实施,将有利于加强分级总量控制,在有效遏制引黄用水需求的快速增长之时,有利于避免区域水资源配置格局的失衡和协调省(区)内部用水矛盾;有利于水权转让;有利于流域与区域的统一管理;有利于黄河水资源的统一配置和调度管理。各省区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方案的实施,将更易显现干支流、各省区内部各市、各省区间实际用水与方案的不协调性及不合理性,将有助于“八七分水方案”的调整与完善。

   

4. 国务院批复第二次水资源综合规划

2010年国务院批复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到2020年,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m3以内,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7000亿m3以内;在该规划里涉及到黄河总水量由国务院八七批复的580亿m3减少到现在的535亿 m3,也就是说现状黄河来水量比国务院批复“八七分水方案”时减少了45亿m3,即处于逐步减少趋势,而流域各省区用水量却趋于增加,这其中尚未考虑流域生态环境用水量及其趋势。

各省区政府在流域机构的协调下相继批复了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方案仍然是按八七分水指标进行的,以后如何协调或调整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使其适合流域和各支流水量的变化。

5.对八七分水中优化、完善与调整

结合国务院分水的背景与现状的黄河水量变化、流域各省区用水量增加以及荒漠治理和生态环境需水,在南水北调西线生效前和东中线2015年前通水后,有必要对八七分水中370亿m3做必要的完善与调整,进一步优化。

5.1青海省增加生态保护补偿水量

“三江源”地区号称“中华水塔”,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发源地,是我国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功能区,不但对维护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十分重要,也是遏制西部荒漠化向东侵袭的天然屏障,三江源生态保护区应当建立起一个长效生态补偿机制。青海省提供了黄河水量的一半以上,当年仅分配14.1 亿m3,建议给予生态环境用水2~3亿m3或更多。

5.2宁夏、内蒙古适当增加水量

八七分水方案已经考虑了黄河最大可能的供水量,特别指出:山西省因能源基地发展的需要,增加用水量50%以上;宁夏、内蒙古自治区当前农业用水较多(但有效利用率不高,今后主要应在节水中求发展)增加用水量10%左右;河北省、天津市今后一个时期需从黄河引水接济,分配用水量20亿m3。其它沿黄各省(区)一般增加用水量约30~40%。

宁夏、内蒙古属于少数民族地区也是国家发展侧重地区,其用水量早已超指标,并大幅度地实施了水权转换措施解决工农业、城市与农村用水矛盾,而当时并没有考虑生态环境治理用水量,为了持续发展和荒漠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议给予两自治区区各5亿m3,重点解决荒漠治理用水。

5.3河北、天津随着南水北调中东线的通水减少依赖黄河水量

八七分水方案中河北省、天津市今后一个时期需从黄河引水接济,分配用水量20亿m3。随着南水北调中东线的通水减少依赖黄河水量,建议核减河北天津的水量,以解决黄河自身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所需要增加水量。当然,随着“引黄入邯(邯郸)”2010年11月开始引黄河水,规划中河北省将来达到15亿m3。同时,北京有可能利用黄河水。

5.4山东省的用水指标水权置换方式

山东省也已超过了国务院分水指标,虽然有东线南水北调的补给,但由于山东省经济和工农业发展迅猛,用水仍依赖黄河水。建议山东省的用水需要增加指标可通过水权置换方式获取,以解决超指标用水问题,比如给予用水指标富余的陕西省、山西省初始水权不同方式的补偿机制。采用什么方式可以探索,如通过援建对口支援等方式,主要还是针对解决两省水资源利用存在问题,是否可以探索把省区内部采用水权转换解决工农业、城乡和区域用水矛盾问题,引用到流域各省区件,以解决流域内各省区存在用水指标余缺问题,或者采用递进收取水资源费,至少要对超指标用水部分加倍收取水资源费,从经济上给予制约。

5.5甘肃省用水

甘肃省也面临荒漠化治理需要更多水资源,特别是石羊河流域用水除了“引硫济金”,以及通过甘肃“景电”向民勤供水,将来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如大柳树水利工程的建设“引黄济民”工程,将极大改善石羊河流域的生态。

5.6充分利用水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益

在我国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需要进一步高效利用水资源,但是节约用水毕竟是有限度的,要认识到水资源年年更新的大背景,如何减少入海出境水量,是最根本的出路。

其实,水资源是天然可再生资源,每年都在不断更新。从年内角度看,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其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经对汛期和冬季降水统计,扣除雪山冰川融水外,中国水资源每年更新来源于海洋季风大气降水超过90%以上。根据中国水资源公报,我国每年超过2.2万亿m3河川径流水资源没有被利用入海或出境了,而这些水量主要集中在南方,特别是西南。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20%,但流域之间差异很大。特别是南方河流水能资源丰富而开发利用程度低,华北地区接近100%,海河和淮河每年大约引黄河水100亿m3,而长江流域只有18%,潜力巨大。

作者通过对黄河流域预测2013年将结束自1986年以来较长时段的枯水少水年,有可能出现一个平水年较丰的时期,随着污水资源化的全面使用,结合跨流域调水以及“洪水资源化”,,2015年将是北方环境修复成为一个“拐点”。

5.7建议调整的水量首先用于生态环境建设

在我国大江大河中,我们母亲河黄河是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大面积环境恶化,急需治理的河流,黄河流域还是水资源时空分布差别极大、人均占有量和耕地占有量较少的河流,同时还是水资源利用千差万别的流域,怎样合理把有限的黄河水用好,在解决好流域自身发展需要同时,把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好。

黄河流域西北宁夏、内蒙一带生态环境恶化,不但影响下游,而且对我国华北地区也带来不利影响,所以两自治区生态环境治理事关重大。

建议调整的水量首先用于生态环境建设,改造荒漠化地区如河套地区相邻的毛乌素沙漠、库布其、乌兰布和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南缘。

把少量黄河水留到生态脆弱区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有限水量进行生态工程建设,再造“河套”和沙漠变绿洲将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李东.浅析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与水电开发率(j).中国水能及电气化,2010(5):31~35

[2] 中国水资源公报[r].水利部,2008

[3] 李东.高坝大库是我国大江大河长治久安的工程性保障措施. 2010-11-20

[4] 李东.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技术分析.水信息网2009.12.28

保护黄河生态环境的建议篇(3)

小学保护母亲河倡议书400字【一】

各位村民:

黄岩溪是黄岩人民的母亲河永宁江的源头,保护水环境,维护水生态,直接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品质和健康安全。构建碧水蓝天、人水和谐的宜居环境是我们共同的愿望,乡政府已开展黄岩溪河道环境保护专项整治行动。在此,我们向全乡人民发出倡议:倡议各位村民一同努力,自觉践行以下行为:

1、不在河道电鱼、毒鱼、炸鱼、网鱼、钓鱼等违法行为;

2、不再指定地点外野炊、烧烤;

3、不规模化畜禽养殖;

4、不向河道倾倒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排放污水;

5、不做未经审批的非法采砂、取石等作业;

6、不做损毁堤防、堰坝,破坏防汛、水文监测设施等行为。

同时倡导大家自觉宣传河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保护河道环境的意识,积极参与各类生态环保志愿者活动,使绿色文明观念深入人心。

水是生命之源,保护水环境就是爱护我们的生命线。让我们马上行动起来,积极参与河道环境保护,践行“五水共治”,为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上郑风光,共建“淳美上郑”奉献热情、贡献力量!

倡议人:XXX

时间:XXXX年XX月XX日

小学保护母亲河倡议书400字【二】

XXX:

水,是生命之源;河,是文明摇篮。

隆务河,同仁地区的母亲河。曾几何时,你奔流不息,用博大的胸怀滋润了一片土地,孕育了灿烂的热贡文化;曾几何时,你默默滋养,哺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热贡儿女;曾几何时,你无私奉献,承载着多少回忆,包容了多少摄取。

然而如今,我们的母亲河却面目全非、愈见沧桑。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增长,让母亲河已不堪重负,一些人不知怜惜,仍不管不顾在河道内乱搭乱占、倾倒垃圾、填埋河床,一片片水域被污染,一段段河床已干涸,“母亲河”在痛苦地。

生命只有一次, 隆务河只有一个。为此,我们号召,同仁各族群众行动起来,不在河床倾倒垃圾,还母亲河以清澈明亮;不乱搭乱占,保持河道畅通,防止淤积成灾;不争抢河道,上下流和睦相处,爱护好、利用好现有水资源。同时,自觉参与河道绿化美化工作,支持配合隆务河道综合治理工程。

我们相信,有全县各族群众的共同参与,协力支持,同仁县的天会更蓝、水会更清,生活会更加美好。

倡议人:XXX

时间:XXXX年XX月XX日

小学保护母亲河倡议书400字【三】

华夏子孙们:

你们还记得母亲河吗?曾经是那么年轻,激情散发,用嘹亮的歌声唱响世界,用川流不息的滔滔江水滋润着万顷良山;她就像我们的母亲,把我们新一代抚养成人,自己却随岁月流逝而年迈。

而今天,我们的母亲河是一副狼狈的模样_洪水泛滥,土壤结构变得疏松,大量的泥沙被冲进河里,轻轻的河水失去最初的灵秀清澈,成了一条真正的“黄”河。每年从黄土高原输入下游的泥沙竟达16亿吨。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不断下降。而且,气候的变化和无节制的开垦放牧,使得黄土高原的植被不断遭到破坏。因此,人们已看不见黄河那一泻千里、磅礴的汹涌气概了。在此,我们倡议:

1.在长江、黄河旁边多种一些树,防止泥土松陷。

2.不乱砍乱伐,注意环境保护。

3.节约用水。

4.宣传环保。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5.沿途污水,禁止排放。

海纳百川,聚沙成塔。同学们,连3年级的小朋友都知道要保护环境,保护母亲河。那么,富有现代化知识的我们看了黄河的悲惨遭遇,我们难道没有一点同情、一点感慨、一片爱心去保护黄河吗?既然如此,那么让我们一起努力吧!其实,保护母亲河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黄河之水就不再断流,长江之水就不再泛滥,中华民族的栖息将永远铺满绿色。

倡议人:

20xx年10月18日

小学保护母亲河倡议书400字【四】

同学们:

长江、黄河用它们那博大的胸怀,孕育、保护着我们,它们灌溉了国土,推动了新时代,它是我们的母亲,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更是人类发展史上的辉煌奇迹。祖国需要它们,大地需要它们,人类需要它们,它们是祖国心脏的动脉。

从古至今,面对着黄河壮丽的景色、悠久的历史,许多人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发出由衷的歌唱。

然而,由于时代的变化,投资建设厂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为了寻求更多的利益,不惜破坏环境,树木棵棵的倒下,昔日森林茂密、水草丰美的黄土高原,随着气候的变化和无节制地开垦放牧,黄土高原的植物被不断地遭到破坏,土壤结构变得疏松,草木越来越稀少导致大量的黄土被冲进河里,清清的河水失去了最初的灵秀、清澈。几十万年前,我们的母亲河——黄河里还生活着许多各种可爱的生灵,可是现在,由于江水的严重污染,繁忙航运和乱捕滥捞,黄河里的生灵正以我们无法预料的速度死去。

保护黄河生态环境的建议篇(4)

在总书记发出“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伟大号召五周年和党的“十六”大即将胜利召开之际,黄河水利委员会在这里召开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现场经验交流表彰会,总结推广藉河示范区建设与管理的经验,部署今后工作,非常必要。这次会议,必将对进一步推动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借此机会,我代表水利部向长期关心、支持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各级党政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向长期奋战在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第一线的同志们致以亲切的慰问!向受到表彰的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先进县(市、区、旗)表示热烈的祝贺!

昨天,大家参观的藉河示范区建设现场,规划起点高、治理规模大、建管机制好、效益显著,看后令人振奋。刚才,贠小苏副省长和天水市张津良书记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天水市赵春市长全面介绍了藉河水土保持示范区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青海、甘肃两省又分别作了典型发言,听了很受启发。李国英主任的讲话,系统总结了两年来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的主要经验和成效,提出了下一阶段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思路、布局和工作重点,特别是在治理方略上提出“防治结合、保护优先、强化管理”的要求,讲得很好,我完全赞同。下面,我就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讲四点意见:一、总结经验,坚定搞好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信心

黄河流域以其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而著称于世,同样以其严重的水土流失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水土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确保黄河安澜,是黄河流域人民和黄河水利人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建国以来,中央及各级政府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积累了丰富的水土流失治理经验。特别是近年来,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紧紧抓住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全流域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万平方公里,建设治沟骨干工程*多座,近年来每年完成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比“八五”期间增加约*平方公里,治理速度明显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对黄河流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黄河水利委员会在规划、协调及工程实施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黄委会的水土保持工作,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思路清晰。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具有黄河特点、科学合理的水土流失防治思路。近年来,又进一步明确了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区域,对国家重点工程项目进行了整合,实现了由分散治理向集中治理和规模治理的转变;二是管理规范。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要求,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从一开始就着力抓前期工作,工程实施有规划、有项目建议书、有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报告,并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在工程建设中因地制宜地推行“三制”,落实项目建设责任主体,全面推行资金报账制和工程监理制,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和工程质量;三是重视科技。充分发挥黄河流域各级水土保持科研站所多、技术力量强的优势,取得了大量的水土保持科技成果,推动了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四是工作扎实。黄委水土保持局和黄河上中游管理局,作为负责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专门机构,认真负责,深入基层,科学规划,制订技术标准,完善管理办法,加强督促检查和技术指导,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管理支撑,确保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顺利进行。

黄河流域各省区紧紧围绕本地区治理开发的主要任务,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要求,调整和完善水土保持工作思路,创造了不少好经验,走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之路,其主要经验:

一是坚强有力的行政推动。各地从实际出发,把水土保持纳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山西省政府从*年起,每两年召开一次全省小流域治理工作会议,每次会议明确一个主题,总结经验,推动工作。甘肃省委、省政府对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取得了明显的治理成效。定西县确立了水保立县的方针,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一届接着一届干,水土流失区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山东、河南等省每年安排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实施水土保持重点治理。青海省政府*年*月做出了对黄河源头实施封禁的决定,陕西、内蒙古等省区的很多地市也相继出台了封山禁牧的决定,加快了植被恢复的速度。宁夏固原地区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坚持水保搭台、政府导演、部门配合,治理规模大、质量高、效果好。今天,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能有如此好的发展局面,也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不断增加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资金投入的结果。

二是与时俱进的政策调动。黄河流域是全国水土保持工作出典型、出经验的地方。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黄河流域首先推行了以户承包治理小流域的模式。进入九十年代,又率先推出了拍卖“四荒”的重大举措。九十年代末,在组织形式上,又推广了专业队施工和大户治理的经验。去年以来,又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大力推广了陕西省吴旗县封山禁牧、内蒙古乌盟“建一退二还三”和山西省“小开发,大保护,以小促大”的经验。这些经验和做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是符合实际的技术路线支撑。实践证明,黄河流域长期总结形成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以支流为骨架,县域为单位,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筹规划,粱峁坡沟川综合治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的治理开发路线,完全符合黄土高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水土流失防治规律,是一条成功的、实事求是的治理开发路线。同时,黄河流域各省区在实践中采用的“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也是非常成功的。按照水土保持分区防治规划,建立不同类型区的治理样板,通过示范小流域、示范县以及大示范区建设,总结推广成功的经验和模式,让大家看得到,学得着,有力地推动了面上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

四是严格规范的工程管理。从项目前期工作、立项审批、组织实施、检查验收,到资金管理、科技推广等各个环节,黄委会和各省、区水利水保部门都制订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有力地保证了工程建设的质量与效益。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自启动实施起,就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的要求,积极试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推行工程建设监理制和招标投标制,实行中央资金报账制,推广专业队施工,既加快了工程进度,提高了工程质量和效益,又为全国带了个好头。

这些成功的经验表明,只要我们有坚强有力的行政去推动,有与时俱进的政策去调动,有符合实际的技术路线作支撑,有严格规范的工程管理作保证,有水土流失区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懈努力,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就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成绩,总书记提出的山川秀美的目标也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二、认清形势,增强搞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紧迫感

当前,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首先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高度,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特别是*年*月,总书记视察黄河时强调,“必须把水土保持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和治理黄河的一项根本措施,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朱镕基总理指出,要从源头上治理黄河,控制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他们的主要指示,进一步明确了水土保持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指出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方向。其次是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断增加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退耕还林的资金投入,京津风沙源治理、塔里木河和黑河综合治理、首都水资源保护等工程相继启动。再就是全社会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高度关注。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把生态环境的好坏作为衡量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对改善生态环境的愿望日益迫切,广大干部群众治理水土流失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性不断高涨。近几年,国家先后实施了一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一系列生态环境建设优惠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积极性,掀起了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高潮,从*年起,全国连续四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超过*万平方公里,成为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一是由于人口的增长,对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增大,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二是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公路、铁路、能源等基础设施都在大规模地进行建设,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不断增加,使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明显加大;三是水土流失仍然面广量大,许多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生态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规模、力度及水土流失治理的速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改善环境的迫切愿望还很不适应,任务十分艰巨。

黄河流域既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也是我国能源矿产的富积区和老少边穷较为集中分布的地区。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能否搞好,对全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搞好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防治,是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发展区域经济的需要,也是实现黄河长治久安的需要;不仅关系到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关系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而且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局,意义十分重大。目前,尽管我们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黄河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和严重程度仍居全国之首。因此,必须进一步认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增强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

三、明确目标,加快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伐

根据国务院批复的《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和汪恕诚部长对黄河治理提出“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的要求,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目标任务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加快重点水土流失区的治理,减少入黄泥沙,控制下游河床不抬高,恢复植被,改善生态,再造秀美山川;二是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促进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期内,黄河流域每年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要达到*.*万平方公里;到*年,全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要得到初步遏制,建立起较完善的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网络和预防监督体系,使人为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到*年,全流域*%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治理,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根本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到本世纪中叶,全流域所有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治理,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基本实现山川秀美。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近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切实控制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恢复和治理难度大,防止人为水土流失尤其重要。各级水利水保部门要把监督执法摆到水土保持工作的首位,严格执法,切实扭转西部地区生态恶化的局面。要围绕西部大开发,实施生态大保护。要重点抓好煤田开发、油气开发、铁路公路建设、西气东输及大中型水利水电建设的监督与保护工作,使开发建设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干旱少雨的黄河上游地区,特别是源头区,要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搞好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工作。

二是加快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综合治理。综合治理对于减少入黄泥沙,实现“河床不抬高”的目标,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黄土高原的主要特点是千沟万壑,沟道侵蚀严重,要加大治沟骨干工程和淤地坝的建设力度,开展以坝系建设为主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在内陆河流域,要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妥善安排生态用水,节约用水,科学调水,统一管水,恢复绿洲植被,控制沙漠扩展。

三是建设水土流失监测预报和管理信息系统。去年,黄委会对全流域水土流失状况进行的遥感调查,已经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当前,要根据国家已经批复的“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工程”的安排,抓紧流域监测中心站、省级监测总站和重点监测分站的建设,尽快在全流域建立自上而下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体系,以信息化促进水土保持的现代化为国家实施重点治理和预防监督提供科学依据。

四是搞好水土保持科研和技术推广。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科研站所较多,技术力量相对雄厚,是我们搞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宝贵资源。今后,要进一步依靠这支力量,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发挥科技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更大作用。在加强水土保持实用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基础上,要围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大问题,开展与生产实际紧密相关的水土保持基础研究,如黄河多沙粗沙区水土流失最佳治理模式的研究、封育保护扶持政策的研究、黄河流域生态用水研究、塔里木河等内陆河流域人工绿洲与自然绿洲规模研究、生态自我修复效益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等。通过这些基础研究,更好地指导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践。

四、采取措施,推动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再上新台阶

国务院批复的《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明确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要坚持“防治结合,保护优先,强化治理”的方针。当前,黄河水利委员会及黄河流域各省区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大生态建设投入的有利时机,围绕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当前工作中的难点,在坚持过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思路,突出重点,改革体制,创新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齐心协力把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是加强重点工程建设管理,确保质量效益。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投入,黄河中上游地区是重中之重。各地必须强化管理,确保中央投资发挥效益。一要加强前期工作,按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新思路,突出重点,搞好规划,力争新上一批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特别是加快“黄河中游多沙粗沙重点区域水土保持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尽早开工建设。已经实施的工程,要优化设计,严把审批关;二要加强建设管理,因地制宜地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和招标投标制,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三要加强工程项目的检查验收工作,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检查验收管理办法与程序,明确责任。检查验收工作要深入基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切忌走过场,力戒和形式主义;四要及时总结推广先进实用的水土保持科技成果,发挥科研单位与科技专家在项目评估、实用技术推广等方面的作用,建立为基层服务的水土保持科技推广与技术培训服务体系,提高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五要加强资金管理。积极推行报账制,坚持专账、专人管理,保证专款专用。项目建设要向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避免暗箱操作,防止资金的挪用和乱用;六要推行产权确认制。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落实治理成果的所有权或使用权,明确责、权、利,落实管护责任,确保水土保持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二是抓好封育保护,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防治任务十分繁重,仅仅依靠人工治理远远不够,必须在加大人工治理的同时,注重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生态。近年来,陕西省吴旗县和内蒙古乌盟等地,大力实施封禁治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在一定的降雨条件下,只要封禁起来,是完全可以恢复植被的。要统一认识,采取措施,把封育保护工作抓紧、抓实、抓好。去年,黄河流域率先在*个县实施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作,今年水利部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实施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黄土高原的许多地区,地广人稀,有开展封禁的很好条件。各地要认真组织实施,黄委会要加强指导,及时总结不同水土流失区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经验与做法,以更好地指导全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

三是深化各项改革,加大水土保持机制创新力度。要继续推进土地承包、股份合作、租赁和拍卖“四荒”使用权等多种形式的水土流失治理责任制,同时,要采取切实措施,把推进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淤地坝工程建设、管理、使用的良性发展机制。必须根据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加快水土保持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政策创新,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尊重广大群众的意愿,在项目建设中,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让群众积极参与。要制定并完善有关政策,积极培育和支持大户治理,在资金上给予支持,技术上给予指导,政策上给予优惠,通过大户带动和吸引社会各方面投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四是树立典型和样板,搞好水土保持大示范区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各地建设了一大批符合当地实际的水土保持生态园、精品小流域和集中连片的示范区,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生态建设。但是,我们现有的示范工程,规模还比较小,档次还不够高,区域还比较分散,在示范导向性上也还缺乏系统性。耤河示范区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在较大的空间上集中展示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果,展示了各具特色的治理模式,确立了水保部门在生态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取得很好的效果。今后,各地要大力推广这一经验,把大示范区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抓紧抓好。示范区建设要明确示范内容,注重科技成果应用,协调各方面力量,做到有规模、有品位、有特色、有效益,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保护黄河生态环境的建议篇(5)

1.1黄河入海水沙持续减少根据实测资料统计,利津站20世纪90年代平均年水量为122.8×108m3,仅占50年代来水量的26.5%,汛期水量仅为50年代的26.6%;90年代水量小于50×108m3的有1997、2000年两年,其中1997年为历史最枯年,水量仅19.1×108m3。与水量变化情况一样,沙量也呈明显减少趋势。据统计,利津站90年代平均年沙量为3.47×108t,仅占50年代来沙量的26.4%,90年代汛期沙量仅为50年代的26.8%。自2000年以后,由于黄河小浪底水库的有效调节和黄河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的加强,黄河断流得到遏制,但黄河来水沙量仍持续偏少。

1.2海岸带生态环境极不稳定,湿地面积萎缩严重由于黄河每年挟带大量泥沙输往河口,黄河三角洲长期处于自然淤积、延伸、摆动改道的频繁变化状态。黄河自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夺大清河入海后,在黄河三角洲摆动改道多达50余次。清水沟流路是1976年在罗家屋子人工截流后形成的,至今已行河30余年。由于入海流路变迁的影响,黄河三角洲岸线始终处于变化之中,行河的地方岸线迅速向深海处延伸,不行河位置受海浪和潮流的作用,使岸线出现蚀退,所以,黄河三角洲海岸带生态环境极不稳定。通过观测计算,水沙较丰时期,河口淤积延伸迅速,每年造陆25km2左右,90年代后黄河水沙锐减,2m等深线年均蚀退速率432m,10m等深线处于冲淤平衡状态。又如刁口河流路改道清水沟后,因径流与泥沙断绝,海岸由淤进变为迅速蚀退。通过实测资料计算:1976-2000年,15km宽的海岸线平均蚀7.67km,蚀退面积115.1km2;2m等深线处蚀退5.37~7.89km,海床侵蚀下切了4.22~6.67m;10m等深线处蚀退0.82~4.3km,海床侵蚀下切了0.75~5.9m。由此可见,黄河三角洲湿地面积严重萎缩。

1.3土壤盐碱化程度有所增高,生物资源大幅减少黄河三角洲为退海新生陆地,从内陆向近海,土壤逐渐由潮土向盐土递变。多数土地后备资源土壤呈高盐性,且地势低洼,地下水埋深浅,蒸降比为3.5∶1,土壤次生盐渍化威胁大,地下水位高而被渤海海水渗透。因此,黄河三角洲大面积的土地上难以种植根系发达的乔木,自我恢复能力很弱。造成黄河三角洲生物资源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①由于近年来黄河来水流量的明显减少以及两岸导流堤的建设,影响和阻碍了中常洪水自然的漫滩淤积,隔断了陆、海生态交会,造成浅海湿地生物失去陆地食物源,陆域湿地逐渐减小,造成生物物种减少;②环境污染导致生物物种的繁殖力生命力下降,甚至死亡;③对湿地生物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也造成物种减少。

1.4生态环境污染严重,质量状况不均衡黄河三角洲湿地的污染主要有石油污染、化肥农药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胜利油田部分油气资源区和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在地域上严重交叉,勘探开发石油势必破坏地表自然生态。保护区内有大量农田,因此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了大面积的污染。黄河三角洲部分地区的地表水污染突出,重大河流中除黄河能够达到Ⅲ类水质目标要求,广利河、支脉河基本达到V类水体水质要求外,其余河流尚有差距。城市地表扬尘较多,造成PM10(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已达不到二级标准要求。个别区域环境质量较差,如大王镇、史口镇、胜坨镇等工业集中区域异味污染较重。

2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治理措施建议

2.1加强黄河水资源统一调度,保证河口生态用水保持黄河正常生命活力的基本水量要考虑3个方面的要求:①通过人工塑造协调的水沙关系,使黄河下游主河槽泥沙达到冲淤平衡的基本水量;②满足水质功能所要求的基本水量;③满足河口地区主体生物繁殖率和生物种群新陈代谢对淡水补给要求的基本水量。目前,利津水文站流量不小于50m3/s,仅具有象征意义,因此需要通过研究确定出河口生态用水量,通过统一调度加以保证,远期可通过“南水北调”彻底解决。

2.2构建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遥感监测预警系统构建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遥感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准确及时全面地把握黄河三角洲开发对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提供支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系统涉及气象监测、潮位监测、侵蚀监测、环境监测、土地监测、土壤盐渍化监测、地下水监测以及近岸海域溢油、工业开发污染等对周边环境影响的监测等多个领域。在行业方面,涉及气象、海洋渔业、国土、环保、农业、水利、林业、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部门,是一个多行业协调运行的系统。在运行程序方面,由水文站、气象站、验潮站、农牧站、鸟类观测站等地面台站实时检测数据、历史记录数据以及卫星遥感监测数据等,构成东营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通过信息网络,将接收到的监测数据传输到各个业务运行子系统,结合其他自然、社会、经济数据库,以及分析与决策模型,由相应行业部门运行其监测预警子系统,再由东营市主管机构集成为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系统。

2.3结合资源城市转型,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针对矿业开发、湿地保护、水资源利用、林业建设等不同补偿领域,确立相应补偿办法。根据胜利油田原油产量,采取原油提取费的办法提取生态补偿基金,建立矿业开发补偿机制,专项用于油区植被重建、染污土地复垦等生态环境建设。按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化原则,在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量作出科学评估的基础上,确定生态系统对大区域影响的经济价值,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按照“受益补偿对等”原则,建立境内河流污染治理补偿机制。以林木管护规模和资源消长为基数,制定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同时,积极开展相关研究,明确不同生态方式的适应范围,生态补偿的主体、客体、标准测算方法以及生态资金的筹措与监管机制,科学评估生态保护和建设投入的实际效果,为在不同范围内建立和落实生态补偿政策和制度提供依据。

保护黄河生态环境的建议篇(6)

河南省环境保护厅6月3日《2008年河南省环境状况公报》。公报显示,水、空气、噪音等污染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

公报表明,在去年全省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1%的情况下,两大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较上年减排6.2%和7.17%,为“十一五”以来最大降幅。

与上年相比,2008年河南地表水总体污染程度有所减轻,省辖四大流域污染程度由重到轻依次是:海河流域、淮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省内Ⅰ-Ⅲ类水质河段占监控河段总长度比例同比提高3.3个百分点。

全省水库和城市地下水水质总体较好。民众最为关心的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继续保持100%,饮水安全得到保障。

2008年河南18个省辖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优、良天数的比例为90.8%,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酸雨平均发生率降低3.6个百分点。

去年河南城市功能区噪声测点达标率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但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路段达标率同比下降2.4个百分点。

公报指出,去年河南造林合格面积创历史新高,水土流失得到一定控制,土壤沙化和盐渍化状况有所改善,但总体而言,全省生态环境仍较突出,具体表现在水土资源利用不合理,水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功能较弱,天然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降低、工矿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河南省环境保护厅厅长李庆瑞说,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环保部门既要为保增长服务,提高环评审批效率,又要为保环境把关,严格履行监管职责,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爱水护水青年志愿者:了解“水家底”守护“水家园”

目前,一场由《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杂志主办,河南省环境保护厅、黄河水利委员会团委、河南爱心联盟大力协办,爱水护水青年志愿者学习交流活动在黄河水利委员会国际会议厅举行,近二百名省会大学生爱水护水志愿者团体成员参加。

交流活动首先由冯国斌教授做了“中国水环境”专题报告,冯教授用详实的数据和缜密的逻辑说理,配合自己多年在水利一线的亲身经历,从水资源的短缺,水资源分布不均,水体污染严重,水土流失严重,水生态环境系统恶化等几方面向大学生们讲解了我国目前面临的严峻的水问题现状。他呼吁在座的年轻人、大学生们正确了解我国的水资源国情,认识到中国水问题的紧迫性,真正行动起来,保护水资源,爱护水环境。

之后,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王玲副总工程师作了“气候变化与黄河水资源”专题报告。王玲副总工告诉大家,我们赖以维系正常生产生活的黄河之水正在由于气候变暖、开发过度等原因变得越来越少。她说,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已由原来的580亿立方米减少为535亿立方米,将来还可能进一步减少,河川径流量逐年呈减少态势,干旱将是黄河流域长期面临的严峻问题。

王玲副总工还展示了她多年在气候与黄河水资源方面的科研成果,深入浅出地为大学生作了相关知识的科学普及报告。

之后,同学们还收看了纪录片《黄河》。近一个小时的片子通过对黄河全景式、人文化的介绍,浓缩了黄河文化的精髓,让同学们更进一步加深了对于母亲河的感情认知。

在最后的同学与专家互动环节,再次掀起了本次活动的高潮。大学生们频频发问,争相与专家进行交流,大家围绕中国水环境,如何护水爱水等话题展开热烈的讨论,互动环节在大家踊跃交流提问中时间延长了将近一倍,临近中午,大家提问的热度依然不减。会议结束之后,仍有很多大学生围绕在两位专家身边倾听交流。

爱水护水志愿者感言

诃南工程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成员 宋玉坡

众所周知,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便没有生命。虽然地球上的水资源相当的丰富,但可供我们人类有效利用的却是十分有限的。为了解决水资源方面的问题,我国采取了南水北调工程、积极采用滴灌等先进的节水措施。但全国浪费水资源的现象依然很严重。这次座谈会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水资源的重要性与保护水资源的紧迫性。

面对水的短缺,我们人类能够做点什么呢、其实很多很多,当你洗刷时关紧水管不要让一滴水轻易流走,当你看到有人浪费水时就加以劝说:因为世界上不知有多少双眼睛在期待水,你于心何忍?平时要积极进行节约水资源的宣传……这些微不足道的行为确实可以为我们人类节约宝贵的财富啊!

水是我们生存的基本保障,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爱护我们的水资源吧。正如一句很有哲理的话――不要让最后一滴水变成我们的眼泪……

河南工程学院纺织工程系现代纺织技术专业 陈 静

或许是因为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条件相对来说还比较好一些吧,我们一直没有水资源短缺危机的意识。水可以无节制地用,仿佛从来不用担心会没有水用。或许有时也会因为内心的触动而节约用水,但那似乎也只是一时之举,一会儿就忘了。

我曾经感觉水真的很神奇。我们一直在用,它却一直都有。但是,直到那一天,听了两位专家的介绍讲解之后,对我的内心触动很大。那些数字,令我震惊,竟然母亲河也在一段时间一段河区干涸过。那可是我们的母亲河啊!一个婴儿的母亲没有了乳汁,这婴儿就没法活一样,我们的母亲河干了,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怎么发展、怎么兴盛?

于是,我感到了危机。如果我们再这样下去,危机就会变成现实;如果大家再不行动起来的话,那就去陕北那样的地方看看,让你也切身的感受一下连喝水都很困难的生活状况吧!如果我们不加油行动的话,可能我们留给后代的只能是当他们结婚时,根据对方家里有几口水井来判断其贫富了。让我们为避免这一切可怕的后果赶快行动起来吧!愿我们国家真正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经济永续发展。

为此我想了想,决定从我们协会做起,在学校进行宣传,提醒大家节约用水,在水房亮出大条幅:保护我们的家因――节约用水;一起行动――节约用水,让节约用水之风在我校刮起,且永远延续下去。

爱水护水志愿者建议

靳娅轲:

提倡使用感应式水龙头,提倡水的重复使用。

岳承浩:

在校园人流密集处设立公告牌,要形象,让大家感受到水污染、浪费其实离我们很近。

郭乾乾:

提倡在学校等公共场所使用小口径水龙头,学校设立“爱水护水”小队,走上街头,宣传节水。

保护黄河生态环境的建议篇(7)

关键词 湿地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模式;对策;黄河三角洲

中图分类号 S1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272-04

黄河三角洲湿地是我国暖温带地区最年轻、最广阔、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在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三角洲为海陆交界、咸淡水交汇的地带,在水陆交互作用以及人为扰动的影响下造就了复杂多样的湿地类型和生态环境[1]。黄河三角洲湿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也使其成为石油、工农业等综合开发的集中区域。近代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历史只有100多年(作为整个黄河三角洲区,其他部分开发历史较久),农业开发始于垦荒且贯穿着垦荒的过程。据史料记载清光绪年间(1882年)有农户在此垦荒,之后开发活动逐渐增加,到1910年,农户逐渐增多,大片荒地被垦殖[2]。建国后,国家组织了3次移民垦荒,但在20世纪40—50年代,这里以草地为特征的生态系统基本保持平衡状态[3],也就是说在此期间影响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的仍然是自然因素,尤其是黄河的状况和动态如改道、泥沙淤积、洪水泛滥等。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投资兴建了黄河、孤岛、郭局子、青坨子、一千二等大型林场,1959年建立渤海农垦局,标志着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垦荒开始,自此近代黄河三角洲进行“以粮为纲”的农业开发时期。在此期间,林地、牧草地数量锐减,耕地数量增加,由于大面积的林地和草场被毁,破坏了原有的草地生态系统,使土壤条件改变,次生盐渍化加重,弃耕荒地面积增加,仅垦利县1977年的弃耕地就达到2 493.33 hm2 [4]。随着1966年的兴起,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进入停滞时期,直至1978结束,胜利油田经过20年的建设,为东营市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为黄河三角洲的大规模开发创造了条件,尤其1983年东营建市以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黄河三角洲进入综合开发时期[5],但在开发过程中对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的约束作用认识不足,盲目垦荒,粗放经营,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农业的进一步开发和人类干扰强度的增大,该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现突出。

1 黄河三角洲湿地农业开发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1.1 湿地面积减少、类型改变,湿地功能退化严重

自然湿地面积逐年减少,以现代黄河三角洲湿地为例,1976年该区自然湿地的面积为117 037.21 hm2,到了2008年减少为64 931.70 hm2,所占的比重也由99.5%下降至60.3%,伴随着自然湿地面积的减少,是人工湿地面积的急剧增加,人工湿地面积由1976年的595.82 hm2增加到2008年的42 712.72 hm2,增长了70.7倍[6]。湿地类型也由自然湿地(芦苇湿地、沼泽湿地)占主体转化为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为主,大片连续分布的自然湿地景观被各种库塘、沟渠、盐田等人工湿地和农田、油田等取代。1976年之前,现代黄河三角洲基本没有水库湿地,到2001年东营市已建大、中、小型水库逾120个。同时,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沿海养殖业的发展,上农下渔、水田和养殖池塘的面积也在迅速增加,耕地的开发利用、各种平原水库的建设和养殖活动改变了水资源的利用,争夺了有限的淡水资源,减少了对湿地淡水的供给,导致了湿地的退化和萎缩,使湿地植被发生逆向演替,据统计,在1985—2004年的19年间,湿地退化为盐碱地面积由1985年的4.93万hm2增加为2004年的6.31万hm2,增加了28.0%。盐碱化湿地已成为黄河三角洲湿地退化面积最大、最具代表性、同时也是最难恢复的湿地类型,并且正在不断加剧恶化[7-9]。同时湿地面积丧失也导致湿地生境破碎化加剧,湿地生物多样性降低。湿地板块数由1986年的187个增加到2006年的830个,湿地破碎化指数则由26增加到54[10]。人工湿地的面积的增加在某些功能上补偿了天然湿地的净丧失,但是天然湿地面积的减少威胁着滨海湿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使湿地调节水热状况、促淤保滩等生态功能消弱[11]。对区域造成了土壤盐碱化、气候变暖、“冷湿”效应减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不同程度的生态环境问题。

1.2 湿地污染加剧

三角洲地处黄河尾闾,湿地内共计大小河流100条,据2011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2011年随黄河排入海的污染物量分别为CODCr180 948 t、氨氮(以氮计)4 702 t、硝酸盐氮(以氮计)10 656 t、亚硝酸盐氮(以氮计)881 t、总磷(以磷计)1 735 t、石油类949 t、重金属640 t、砷47 t;随小清河排入海的污染物量分别为CODCr 381 195 t、氨氮(以氮计)755 t、硝酸盐氮(以氮计)1 373 t、亚硝酸盐氮(以氮计)1 008 t、总磷(以磷计)1 186 t、石油类2 522 t、重金属384 t、砷4 t。对广利河、神仙沟、挑河和潮河其他4条主要入海河流水质的研究也表明,水质整体污染较为严重,属于富营养化水平,主要污染因子为TN、TP、NH4+ -N 和石油类[12]。水质污染不仅破坏了水生生物资源,影响了以鱼、虾贝等为食的水禽的生存,破坏了鸟类的栖息繁殖环境和条件,影响鸟类的多样性。同时大量陆源污染物入海,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湿地与近岸水体富营养化、生态系统污染、功能退化及生物多样性丧失,并对附近海域浮游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产生重要影响[13]。国家海洋局在黄河口海域进行的生态调查表明,黄河三角洲湿地环境恶化明显,生物多样性不断下降,刀鲚、日本鳗鲡和达氏鲟等品种面临灭绝威胁。

1.3 农田生态环境脆弱,土壤盐渍化不断加剧

土壤原生盐渍化和次生盐渍化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一是黄河三角洲由于成陆年代晚,地下水位高,且矿化度大,再加上蒸降比大,因此土壤盐分易升到地表,导致土壤盐渍化。二是黄河三角洲的原生植被多为耐盐的草本植物,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抑制蒸发,原始植被遭到破坏后,土壤表层蒸发增加,盐分上升到地表,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加重。三是人们对黄河三角洲农田开发采取的是一种“不投入,只索取”掠夺式经营方式,滥垦滥牧,严重破坏了土地资源的顺向演替规律,形成了“垦荒—撂荒—再垦荒—再撂荒”的恶性循环,人为造成次生盐渍化[14]。

1.4 农业环境污染严重,土壤质量下降

目前就东营市而言,每年化肥施用量(折纯)大约为11.5万t,其中氮素化肥约占1/3;在保护地蔬菜栽培中,化肥用量每年可达1 950~2 550 kg/hm2。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板结,通透性差,耕性下降。同时,每年各种农药(主要是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的使用量约为5 000 t,由于大量使用农药,许多农作物病虫害的天敌被消灭,破坏了生态平衡,在自然条件适宜时,往往导致农作物病虫害大爆发,继而又增加农药使用量,形成恶性循环,使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加剧。据环保部门监测,该地区果园和蔬菜保护地栽培连续5年以上的地块,土壤中有机磷农药检出率高达80% 以上,黄河三角洲地区蔬菜主要产区的土壤中,硝态氮和亚硝态氮的检出率达85%以上[15]。

2 黄河三角洲湿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

湿地农业开发是为了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保护是为后代留下环境资产,但湿地资源保护并不意味着不允许人类触动和开垦利用,完全封禁式的保护是行不通的,但违反科学规律的大开发,又必然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湿地生态农业开发模式可以改变目前不合理的农业结构,实现湿地资源合理开发与有效保护。如何合理确定湿地的保留面积和集约开发面积,以使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共赢目标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一个关键科学问题,对于实现未来耕地动态平衡、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保证湿地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效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节约集约化经营理念,通过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设计和管理,实现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循环利用和经济梯度增值,达到农业资源利用的高效率、化石能源的低消耗、农业自身污染物的低排放、农业生物与环境的高耦合、农业生态产业集群化的产业目标。高效生态农业是一种节约集约化经营与生态化生产有机耦合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高效生态农业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农业经济形态高级化、农业产业结构生态化、农业经济体系运转高效性、农业经济体系和谐性等基本特征。

为了改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加快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和恢复的步伐,全面提升黄河三角洲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把高效生态农业生产的理念引入到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与开发中,充分利用不同类型湿地的水、热、光、气等自然资源,挖掘湿地生态涵养、观光休闲与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保护湿地蓄洪防旱、调接气候、降解污染等生态特性,围绕优质农产品生产和生态系统功能稳定,区域化合理布局,通过技术集成与创新,构建新型的湿地高效生态农业开发模式,以期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共赢。

2.1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旅游模式

针对黄河自然保护区和其他区域的湿地,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将湿地生态农业建设与旅游观光相结合起来。依托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充分利用其原生的河口湿地地貌,丰富的生物资源,独特的野生动物景观,同时要注重与黄河口文化(黄河入海、母亲河、民族魂等)的结合,在优美的自然风景中融入浓重的文化内涵,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黄河三角洲原生湿地生态游、观鸟游、观景游、休闲娱乐游和科普教育游等旅游项目[16-17]。而对于该区存在的其他湿地,则可以根据其湿地类型和特点发展其他形态的生态旅游,例如大面积的水库湿地,可选择一些靠近大中城市、交通便利的水库开展休闲、度假、避暑、垂钓等生态旅游[16-17]。

2.2 农林牧渔多元相结合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

针对黄河三角洲丰富的盐碱荒地,并具备引黄灌溉条件的区域,可发展台田,积极推广“上粮下渔”、“上经下渔”、“上林下渔”等多种开发模式。台田的开发坚持4∶4∶2的开发模式(即池塘、台田和沟渠路的面积比例为4∶4∶2),台田可种植果蔬、牧草、粮、棉等经济作物,发展畜牧养殖业,池塘养鱼、养虾,发展水产健康养殖业。该模式不仅能够有效利用黄河三角洲广泛分布的盐碱地,而且能够对盐碱地进行改良,从根本上改造土壤中盐分含量高的制约因素,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提高,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2]。

2.3 高效立体混养型生态渔业模式

针对盐碱低洼地、滩涂和浅海湿地,遵循生态学原理,利用生物群落内各生物不同生态位特性及互利关系,分层利用空间,提高生态系统光能利用率和土地生产能力,增加物质生产。该模式包括池塘混养和海湾鱼虾贝藻立体兼养两种模式,其中池塘混养可以分为:一是淡水混养模式,有常规鱼类多品种混养以及常规鱼类与名优特鱼类品种混养2种类型。二是海水混养模式,包括海水鱼虾混养、渔蟹混养、渔贝混养3种类型。同时利用丰富的渔业资源、旅游资源和地热资源等优势,发展现代化新型休闲渔业。由于该模式是按照生态规律进行生产,能保持各种水生生物种群的动态平衡和食物链网的合理结构,保持和改善生产区域的生态平衡,保证水体不受污染,确保水生生物、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8]。

2.4 草(林)—牧结合型生高效态农业模式

针对黄河三角洲海岸带的天然退化草地,按照草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运力,运用现代草地管理、保护利用技术,实行封滩育草,减牧还草,在农牧交错带实行退耕还草,通过人工引进优良牧草品种,重建人工草场,改良天然草场,根据草场类型和产量确定畜禽结构和数量,建立草业—畜牧业为主的生态系统。发展畜禽健康养殖,实施畜禽废弃物综合治理,实现草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从而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和风沙灾害,抑制土壤盐渍化,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9]。

2.5 湿地生物修复与重建模式

针对退化湿地,按照循环经济原理,通过生态系统总体设计和构建,恢复和改善盐碱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于退化芦苇湿地可采用芦苇补植、造纸肥水灌溉生物技术和工程措施,形成“芦苇修复或重建—芦苇造纸—造纸肥水灌溉—芦苇处理造纸废水—盐碱类湿地生态修复—利用芦苇造纸”的模式,实现了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20]。对于重度滨海退化湿地则可采样翻地、施肥和芦苇碎屑培肥等改良方法,结合盐地碱篷进行生态修复,从而达到改良盐碱土壤、恢复植被的效果[21]。

3 黄河三角洲湿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保护和恢复现有湿地资源,发挥湿地生态功能

黄河三角洲湿地是黄河三角洲的重要生态屏障,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防止海水(咸水)入侵、促滩保淤、调节小气候、改善空气质量、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由于黄河三角洲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较短的成陆时间,其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脆弱性,属于脆弱的生态敏感区。为了充分发挥和保护湿地的生态功能,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应重视加强对现有未扰动湿地的保护工作,建立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尤其是对于目前或将来存在价值特别的大湿地,可通过申请增设省级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方式对其实现保护和利用。对于退化湿地,应认识到黄河三角洲湿地退化不仅是生态环境问题,更是人口与经济问题,其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因此,对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与恢复必须结合黄河三角洲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统一考虑安排。首先对于产生污染的企业和胜利油田,要加强监督和管理,对于污染严重的企业督促升级改造,从源头上减少对河流、地下水体的污染和入海污染物的排放。其次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约有限的水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3.2 充分利用湿地自身生物资源优势,不断优化和完善湿地开发模式

据研究,黄河三角洲湿地有野生植物393种,其中野生大豆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广泛分布,是我国三大三角洲中唯一具有保护价值的原始生态植被地区。该区记载有动物1 466种,鱼类102种,昆虫94种,两栖类6种,陆栖和淡水爬行类9种,湿地鸟类265种,兽类23种,鸟类中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有丹顶鹤、白头鹤、白鹤、金雕等7种,属国家二级保护区的有大天鹅等34种[22]。农业的持续高产依赖于有效利用多种多样的物种和基因资源以及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因此应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特点,通过开发新品种和新型农产品,发展具有湿地特色的多元立体化生态农业模式,培育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3 制定并完善湿地保护和管理的政策和法规,增强公众湿地保护意识

近年来,黄河三角洲不同地区(东营市、滨州市)相继制定了一些湿地保护与管理相关的法规与条例,但总体来看,该区湿地法律和政策的保护力度仍然不够,尚无专门的湿地保护法规出台,建立有效的湿地保护、管理法规与政策对于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有着重要意义。因此,要评估现行政策和法规在该区保护中的作用,并及时建立和完善与湿地有关的政策和法规,以法律和法规的形式,明确各湿地管理机构的权限和分工,并规范其管理程序,同时要鼓励并引导人们保护与合理利用湿地、限制破坏湿地,不断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增强公众保护湿地意识。让公众认识到湿地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具有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进行湿地农业开发建设首先要把保护放在第1位,严禁开发具有重要生态环境功能和丰富多样性的湿地,已开发的湿地要坚决做到退耕还湿,有效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湿地资源的保护并不意味着不允许人类开垦利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湿地生态农业可以改变不合理的农业结构,实现湿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高效可持续利用。

4 参考文献

[1] 田家怡,王秀凤,蔡学军,等.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技术[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1-26.

[2] 许学工.黄河三角洲的使用生态农业模式级农业地域结构探讨[J].地理科学,2000,20(1):27-32.

[3] 李静,赵庚星,范瑞彬.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级土地覆盖变化驱动力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1(3):117-122.

[4] 赵延茂.黄河三角洲林业发展与自然保护[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

[5] 田家怡,潘怀剑.黄河三角洲开发研究回顾与展望[J].滨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6(2):30-35.

[6] 陈建,王世岩,毛战坡.1976-2008年黄河三角洲湿地变化的遥感监测[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5):585-592.

[7] 周文佐.近10 a黄河三级洲LUCC及其驱动因素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1):341-345.

[8] 王学金,郅兴,万鹏,等.黄河三角洲湿地利用与影响因素分析[J].人民黄河,2004,26(10):10-11.

[9] 崔保山,刘兴土.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特征变化及可持续性管理对策[J].地理科学,2001,21(3):250-256.

[10] 宗秀影,刘高焕,乔玉良,等.黄河三角洲湿地格局动态变化与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09,11(1):91-97.

[11] 许学工,陈晓玲,郭洪海,等.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与覆被的质量变化[J].地理学报,2001,56(6):640-648.

[12] 刘峰,董贯仓,秦玉广,等.黄河口滨海湿地4条入海河流污染物现状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441-444.

[13] 孙志高,牟晓杰,陈小兵,等.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与恢复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湿地科学,2011,9(2):107-115.

[14] 吴大千,王仁卿,高甡,等.黄河三角洲农业用地动态变化模拟与情景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4):285-290.

[15] 刘宗斌.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环境现状与污染放置措施[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32(2):149-150.

[16] 李平,李艳,李万立,等.黄河三角洲湿地资源生态旅游开发利用研究[J].海洋科学,2004,28(11):33-38.

[17] 吕建树,刘洋.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J].湿地科学,2010,8(4):339-346.

[18] 田家怡.黄河三角洲海岸带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级建议[J].滨州学院学报,2013,29(3):1-7.

[19] 徐洪盛.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选择[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2):500-501.

[20] 田家怡,李甲亮,孙景宽,等.黄河三角洲造纸废水灌溉修复湿地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