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国防教育实行的方针

国防教育实行的方针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27 11:04:27

国防教育实行的方针

国防教育实行的方针篇(1)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国防警钟必须长鸣不已。当前南海、东海局势错综复杂,国际形势继续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全球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浙江省地处东南沿海,海岸线总长6500公里,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沿海岛屿3000多个,战略位置显要,海防任务繁重。普及和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增强公民的国防观念,提高全省人民的国防意识,情势尤为迫切,任务更加艰巨。

1989年12月,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浙江省国防教育条例》。近些年来,国防教育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发生了很大变化。修订现行条例,使其更加适应国防教育的新形势新任务,更加符合上位法规定的原则要求,同时将全省相关好经验、好做法上升为地方性法规,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近日,浙江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浙江省国防教育条例(修订)》。新条例在具体内容上作了较大幅度的修改、调整和完善。

——全民参与、长期坚持、讲求实效。新条例对国防教育的方针和原则进行了完善,明确了国防教育贯彻全民参与、长期坚持、讲求实效的方针,实行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针对不同对象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分类组织实施。

——专职人员、专门办公。新条例明确省、设区的市、县(市、区)国防教育委员会的主要职责。考虑到国防教育委员会作为一个议事协调机构,有20多个成员单位,需要有一个具体的办事机构负责日常工作,新条例进一步明确:“国防教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办公室设在同级军事机关,由军事机关、文化宣传、教育、经济和信息化等部门的人员组成。”“国防教育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应当建立健全定期例会、重大事项会商等工作制度。”此外,条例还对军事机关、有关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职责作了规定。

——参加有组织的国防教育活动按照正常出勤对待。新条例规定:“国防教育分为普及教育和重点教育”,并明确了国家工作人员、青少年学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这三类人群接受重点教育。依照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新条例分别明确了重点教育对象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要求。

国防教育实行的方针篇(2)

一、明确定位点,增强国防生党员教育管理的科学性

“到2010年,60%的军队生长干部将来自地方高等院校国防生。”这是有关部门在介绍我军“人才战略工程”时所作的表示。国防生不仅是学生,也是军官队伍的后备力量,是军队发展的新动力,履行使命的新队伍,听党指挥的新传人,他们将凭借着坚定的政治信仰、过硬的军政素质、扎实的专业理论和技能承担着保家卫国的重任,而其中的党员更是将来现代化国防事业和军队建设的中坚力量。为此,只有准确定位,才能把握国防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度、量、质。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普通高等院校国防生培养目标以及的有关规定,国防生党员教育的总体目标是:抓住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条主线,把握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这个主题,通过对国防生党员进行经常性的、具有较高层次和较强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政治素质、党性修养、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使其始终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思想上的纯洁性和品德上的高尚性,具备改革创新的意识,乐于奉献的精神,勤于学习的习惯,保持共产党员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一支以党员为核心的国防生骨干队伍,把更多的国防生团结在党的周围,带动和引导他们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矢志成长。

二、端正出发点,强化国防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

对国防生入党动机的考察和入党前的教育也是国防生党员教育管理关键的一环,入党动机直接体现国防生同学申请入党的直接动力和内在目的,体现了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同志指出:“共产党员的力量和作用,重要不在于党员的数量,而在于党员的质量。”[2]只有把符合党员标准的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到党内来,我们党才能真正有凝聚力。高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政治思想不够成熟,政治信念容易动摇,价值取向容易发生偏移等,也是国防生与普通生共性的问题。对于党员的教育,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提出:“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提高素质,增强党性,使党员成为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献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诚心为人民谋福利,带领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实绩的先进分子。”[3]因此在普通高校国防生入党积极分子教育过程中应坚持党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相结合,要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性教育、诚信教育和服务意识教育,以帮助他们提高党性修养和理论水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保证国防生党员做到思想上入党、行动上入党、理论上入党。

三、把握关键点,突出国防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实效性

入党后的教育管理和监督的滞后,国防生党员思想的松懈、行动的放松导致了“入党前跑步走,入党后踏步走”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仅不能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而且影响了党在广大同学心目中的形象。因此,严格教育和管理制度,创新教育和管理的载体,抓好教育和管理的关键点对国防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十分重要。教育和管理是一脉相承、不可分割的过程,不能厚此薄彼,要寓教育于管理之中,其根本是制度建设,要按照一定的管理原则,运用各种管理手段,有计划地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实施,约束国防生党员行为,促进其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以达到教育目的,使党员教育和管理达到制度化、规范化,把规定的党员义务具体化。首先严格组织生活制度,定期过好组织生活,加强对党的理论、宗旨、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员标准的认识,把是否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作为党员的一个重要评价条件。其次严格党员民主评议制度,明确“政治表现”、“业务素质”、“工作实绩”、“服务意识”、“团结协作”及“综合评价”等评价标准,要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形式开好开实民主生活会,做到会前有准备、勤观察,会中有时效、有重点,会后有反馈,以便让全体国防生党员认识到,只有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得到同学的认可。第三,要严格国防生党员的目标管理制度,通过严格组织监督、加强党内监督、拓展群众监督,让预备党员得到磨炼,让学生认识到党员是先进分子;既可以培养预备党员,又可以提高党组织在学生中的威信,从而推动学生党建工作的深入开展。根据中央16号文件指示精神,必须抓好基层党支部建设,结合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进”工作,拓展国防生党员教育和管理的工作阵地,创新教育和管理的工作思维和方式,发挥党员的作用。根据国防生集中住宿的实际,我们积极探索,使国防生模拟营有党总支,连队有党支部,班级有党小组;利用国防生公寓建立党员活动室为党支部组织入党宣誓、组织生活、讨论时事、理论咨询等特色活动提供场所;积极探索利用网络及时、灵活、互动的特点开辟红色专栏和BBS,完善网络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网络学习和教育当中;积极鼓励国防生党员参加“红旗社”、“蓝天之翼空军爱好者协会”等特色社团,促使党员同学在社团工作和社会实践中长才干、炼实践、树形象;努力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中造就出一批有朝气、懂理论、思想觉悟高的国防生党员队伍,增强国防生队伍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国防教育实行的方针篇(3)

一、普通高等院校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意义

我国宪法规定:“开展国防教育是提高全民族、全社会国防意识的重要措施,也是教育公民依法履行国防义务的基础工程,参加和接受国防教育是法律赋予体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国防教育法》第13条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先进生产力的后备军,亦是未来国防的力量中坚。通过学校的国防教育,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保卫祖国与建设祖国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安危、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树立牢固的国防思想,关心国防事业,积极投身到国防建设,为国家安全筑起一道永固的国防长城[2]。

(一)普通高等院校开展国防教育的重要性

国防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阶段的全过程,当前在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国防教育主要形式有:军事课——分为军事理论课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贯穿在日常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国防教育;其他课程中涉及的国防教育,如《思想品德修养》、《形势与政策》、《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

普通高等院校的国防教育以军事课的教学为主体,通过军事课教学,使大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的基础[1]。

(二)国防建设对普通高等院校国防教育的现实要求

新时期我军的战略方针是打赢现代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为此要实现两个“转变”,即从密集型向科技型的转变,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的转变。为此,我军正逐步加强质量建设,实行科技强军,随着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大批新型武器装备部队,不仅需要高素质的军官,而且需要文化素质较高的士兵去操纵和维护。“征集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入伍,是征集对象主体调整改革的重要方面”,“是适应新时期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需要,从源头改善军队兵员结构,提高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工作,是推进实施人才强军、科技强军战略的重大举措,是促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3]。

按照“部队需要什么人才,大学就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人才培养要朝有利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方向发展”[2]的要求,普通高等院校的国防教育,必须进一步提高教育效果的实效性,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国防现代化建设人才,为中国人民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目前普通高等院校开展国防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一)军事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规定,军事理论课的内容包括中国国防、军事思想、国际战略环境、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等五大版块,知识涉及面广,学科跨度大。虽然能够达到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的课程目标,但不够深入、系统,还停留在知识对所涉知识的了解层面,达不到将所学知识和实践结合的应用能力和合格国防后备力量的目标。

(二)军事技能训练存在的问题

目前军事技能训练的关键问题在于过于形式化,仅仅是由于国家政策的压力而在开展,至于能否取得实际效果则很少考虑。基本上以完成任务为目的,以结业典礼的汇报表演宣告任务的圆满完成。试想如果真的发生战争,高校所培养的这批后备兵员,仅仅学会表演立正稍息、向左向右转的学生能否及时地转化为现役力量,能否经受得住信息化条件下战争的考验呢?

(三)日常国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普通高等院校的国防教育责任不明确,本科教育有教育部、教育厅等业务部门的领导和考核监督,而国防教育需要军队、地方和高校的密切合作,同时也造成了责任不够明确。这里所指的责任不是任务,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对于军队、地方、高校的国防教育任务已经非常明晰,这里所说的是所能达到的实际性的责任在军队、地方、高校之间处于悬空状态。接受国防教育的主体是高校学生,教育任务由军队和学校分别承担,同时需要地方的配合,至于能否达到实际效果几方均不负直接责任。

三、对提高国防教育实效性的几点构想

(一)改革军事理论课教学

面向国防实际需求,突破现行的教学形式,将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将国防教育与专业教学相结合。普及教育是指面向所有学生的国防教育,其目标可确定在“通过国防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国防观念,使大学生掌握必要的国防知识,增强大学生保卫国家的责任,强化大学生的国防安全意识”[1]这个基本层次。重点教育则是针对毕业后有入伍意向的学生,其目标应该达到中国人民后备兵员和预备役军官的标准,其教育内容应比普及教育更加深入,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加有实效,更加符合实战的需要。根据部队的实际需求,把国防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并开设军事管理学、军事指挥学等选修课。按照“部队需要什么人才,大学就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人才培养要朝有利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方向发展”[2]的要求,在有意向毕业后入伍的学生中,根据部队对专业技术兵员的需求,结合其所学专业有针对性地强化其在国防时间中的实用性。

(二)改革军事技能训练

将有意向入伍的学生纳入预备役体系。在普及教育的基础上,从毕业后有意向入伍服役的学生中,选出符合条件的作为重点教育对象,并纳入预备役体系,实行军地双方共同管理,进一步强化训练,定期放到部队的岗位上进行实践锻炼,培养过硬的军事技能和军事作风。结合大学的专业学习培养出一批既有实践经验又具备较高军事专业素质的预备役力量,在毕业入伍后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胜任岗位的需要,在发生战争的时候能够迅速转化为现役力量[4]。

(三)改革日常国防教育

以军队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建立军队、地方、高校的完善考核机制。要提高国防教育的时效性,必须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考核的内容应该重点针对国防教育的实际效果,大学生入伍之后的表现便可以作为其一个重要考核内容。我们要尝试从效能考核入手推动形式的改革创新,改变以往从形式求效果的模式,改变中看不中用的弊病,不再让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国防教育活动流于形式。在考核制度中进一步明确军地双方在国防教育活动中的责任,将国防教育的实效性纳入上级部门对双方的考核内容,促使双方积极主动地提高实效性,从而推动国防教育的发展。

(四)调整征兵政策

目前我国大学生入伍服士兵兵役有两种形式:一是在校生入伍,二是应届毕业时入伍。两种形式由于种种客观原因都存在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达不到期望的效果的问题。但征集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入伍确实是新形势下提高兵员质量的主要渠道,为了提高高校学生入伍的积极性,我们可以参考国防生的体制,即在高考考生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同时填报入伍意愿,部队根据需要,采取高考加分,在大学期间给予补助和奖学金等措施进行激励,有针对性地选择考生进行培养[5]。

培养方式参照国防生,在校期间定期接受军事专业学习和训练;将毕业实习放到军队的岗位上进行实际锻炼。与国防生相同的是,这部分学生在大学期间同国防生一样接受培训;不同的是,这部分学生不属于定向部队,毕业时可以自主选择入伍或者不入伍,愿意入伍者优先考虑。优点是可以以较少的投入培养大量较高素质的预备役兵员,从而为国家储备一支实力雄厚的、高素质的国防后备力量起到积极的作用[6]。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教体艺[2002]7号.

[2]陈东霞,姜尖.对当前高校新生教育中的军训和国防教育现状的调查和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4,(11).

[3]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征集工作的通知.参动[2009]6号.

[4]总参谋部.关于做好2010年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中直接招收士官的通知.参动[2010]9号.

国防教育实行的方针篇(4)

一、国防教育指导思想与教育目的:

国防教育是以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为根本目的和要求,通过一定的国家观、战争观、国防观、国防知识的学习和国防体育的开展,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的品德、智力和体质等施以相应影响的一种活动,是国家教育事业和全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学生不可缺少的基本教育。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防教育活动,使全体学生了解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初步的军事技能,不断增强国防观念,激发爱国拥军的热情,自觉履行国防义务,逐步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国防教育原则:

1、国防教育必须在贯彻教育方针的前提下,与学校德育及其它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并注意发挥国防教育的特点;

2、利用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主渠道,结合各科教学和课外活动,采取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3、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按照各级各类学校经常性的教育活动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计划地安排教育活动。

三、工作重点:

1、了解国防、国防教育、战争、和平的含义,国防与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进行基本的国防理论教育;

2、学习国防地理,了解我国的领土、领海、领空及周边国家;

3、学习《兵役法》等基本的国防法规,使学生了解公民应履行的国防义务;

4、了解近代帝国主义列强发动的多次侵华战争和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史,知道一批民族英雄的历史功绩

5、了解中国人民的成长过程和丰功伟绩,知道是捍卫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柱石;

6、初步了解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情况及其对国防建设的巨大作用;

7、了解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

8、根据队列条令,组织队列训练;在学校重大活动中举行阅兵式、分列式,学习军人的仪表和作风;

9、学习投掷、越野等军体活动的技能,培养学生机智勇敢、坚韧不拔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

四、国防教育主要形式:

结合开设专题教育课,进行课堂式国防教育;

结合中心工作进行穿插式国防教育;

结合文体活动,进行趣味式国防教育;

结合重点节日的纪念活动,进行随机式国防教育;

结合教育基地、人文景观,进行阵地式国防教育;

运用现代传媒,进行载体式国防教育;

国防教育实行的方针篇(5)

关键词:中国;美国;青少年禁毒教育模式;浅探;比较

中图分类号:G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53-03

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也是当今文明社会肌体上的痼疾,据2011年《世界报告》报道,2009~2010年间,全球曾使用违禁药物的人数达149万~272万,其中,青少年吸毒人数超过半数。青少年吸毒问题日益严重,开展好青少年的禁毒教育工作是社会乃至各国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青少年吸毒现状及禁毒教育模式

据《2010年中国禁毒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累计登记吸毒人员133.5万名,新查获人员中多数是25岁以下青少年;另外,自2001年以来,虽然35岁以下的吸毒人数所占比例由2001年的77%下降到当前的58.1%,但未成年人吸毒人数自2004年起每年以50%的速度递增,甚至还出现在校生吸毒现象。针对上述状况,我国目前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如下几种:一是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我国充分发挥教育、民政、工商、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成员单位的合力作用,以知识竞赛、专题讲座、图片展览、街头宣传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积极配合各级禁毒部门和宣传部门定期开展宣传活动。二是推进禁毒教育进课堂、进家庭。一些地方学校把禁毒教育纳入法制教育体系,每学期安排相应课时,结合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使用现代化信息手段进行教学授课,从而使学生掌握危害的知识,进一步了解国家法律的有关规定。另外也通过家校合作,“小手拉大手”,由学生带动家长一起学习禁毒知识,定期编辑印发家教禁毒指南、《致家长信》等,提高家长和学生对的警惕性。三是开展禁毒教育参与式培训。把握青少年成长学习的生理和心理规律,将心理学、行为学等学科的前沿理论与方法融入禁毒宣传教育活动中。比如在夏令营中安排内容丰富的专题知识讲座,融入绘画、团队游戏等活动,又与相关专家、禁毒一线干警进行深入的沟通。从以上主要措施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青少年禁毒教育,我国秉持了教育和宣传为主要理念的预防模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不断探索禁毒教育新模式,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开展教育推广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二、美国青少年吸毒现状及禁毒教育模式

美国是名副其实的消费大国,来源渠道多,流通方式多样,亚文化盛行,对青少年的禁毒教育工作讲求科学实效,以达到遏制扩散,实现预防保护的目的。

1.美国青少年药物滥用现状。在经历了上世纪70~80年代药物滥用问题最严峻的时期后,青少年滥用问题仍呈失控之势。近几年,吸毒者的绝对数量已经减少了近一半,但是其青少年吸毒的状况不但没有取得改观,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2011年9月公布的全国药物使用和健康年度调查(NSDUH)数据表明,2010年,12~17岁群体中约有2,500,000人(约占10.1%)在过去一个月里是违禁药物使用者,18~25岁则约有4,800,000人(约占21.5%)。

2.美国青少年禁毒教育模式。美国青少年禁毒教育工作,始终坚持教育为主,运用科学的、形式多样的教育模式,提高对药物使用行为的认识,增强抗毒能力,掌握拒毒技巧。

模式一:基于学校教育的预防项目:①网络课堂,师生互动。Just Think Twice项目由经过专门培训的导师引导学生利用专业网站上丰富明确的药物信息,批判地看待药物滥用行为。学生们参与团队合作和个体分工,在有限的课时内,通过自主学习,再以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分享学习体会;每一次活动后都设计了探讨思考题,协助反馈和总结工作。②教授技能,增强抗逆力(Resiliency)。LST(Life Skills Training)项目基于药物滥用行为原因的认识,将青少年的心理社会因素与使用因素相结合,影响涉毒期待值,传授涉毒抵抗技巧,增强基本抗毒技能的方法,并推广推进课程(Booster Courses),使教育效果深入人心。研究人员统计,该项目使接受课程的青少年中药物滥用行为人数下降率高达87%;长期的跟踪干预显示,青少年的多种药物滥用情况下降达66%,吸入性、和迷幻剂的使用人数也显著降低。

模式二:基于多种社会力量的防治模式。导致青少年药物滥用是众多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进行青少年禁毒教育也需要优化配置、有效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构筑起坚固的防护墙。①家长参与。药物政策联盟(D.P.A.)致力于与父母、教育者和青少年共享防范药物滥用的策略。重点关注如何引导家长进行倾听、学习,开展行动、引导和帮助,来纠正子女的药物滥用行为。②社区介入。社区生活的理念和氛围对青少年的成长意义重大。对涉毒的无家可归青少年的干涉项目,旨在关注无家可归的青少年。研究人员随机选取128名志愿者为实验对象,了解他们药物滥用状况,采用“预防为主,介入干预”方式,参加加州大学专门设计的包括艺术、摄影和绘画等课程,辅助以健康知识,转移注意力,增强自我认同感等来减弱药物依赖。③警务扩展。D.A.R.E.组织的“警察进校园”是让社区警察走进课堂,充分发挥自身和犯罪嫌疑人一线接触的优势。授课警官在专门培训后,面向不同年级的学生,结合警务训练和在执法实践中的亲身经历,回答关于药物滥用和犯罪等复杂问题。这使警务实践更加人性化,借助警察“导管”的服务性角色,提供关于药物滥用信息,宣传反药物滥用知识,传授社会抗压法等。

模式三:“危害最小化”项目。据《2011世界报告》推测,全球约有2,800,000注射者(占所有针头注射者的17.9%)是HIV阳性,平均每5个注射者中即有1人。另据NSDUH公布,受访者中51%的人继续使用自己用过的针头,13%的人知道自己使用的针头是别人用过的,只有29%的人漂白了自己上次用过的针头。在这种背景下,“危害最小化”原则旨在防治可预见的危害和降低实际危害,更注重减少因药物滥用引发的公共卫生问题;同许多国家一样,美国也实施了“针具交换运动”(Needle Exchange Program)。NSDUH调查的425,000名受访者中,针头来源于此项目的占12.4%。它通过回收使用过的注射针头,再发放新针头来保证参与者手中的针头都是清洁卫生和安全的,从而从源头上降低了因混用、多用针头而受HIV和肝炎感染的几率。同时,这也利于相关部门通过统计用针头注射的人数,制订针对此群体的防治方案。综合以上,我们能够总结出美国人把禁毒教育带进了课堂,对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都进行了充分的实践;他们还群策群力,发动了教育工作者、父母、同伴领袖、社区、警察等社会力量,共同投入到反持久战中;与此同时,他们本着开放的原则,亦开展疏导防控的“换针运动”,均取得了不小成就。

三、中美两国青少年禁毒教育模式的比较思考

基于上述内容,我们也可以看到美国与我国青少年禁毒教育工作的不同之处,下面,就从五大方面对双方进行比较思考。

比较思考一:禁毒教育走进校园和课堂。美国校园的禁毒活动在预防教育理念的支持下,将知识带进课堂,纳入常规课业教育,投入人力、财力,把理论落实到实践。就我国中小学学校而言,也同样地坚持以学校为阵地,一些措施看起来卓有成效,但深究起来,却难逃随意性和临时性之嫌。首先,不少学校并没真正认识到的危害性和严重性,以及预防的重要教育价值,他们承受着教学质量评估和升学率等多重压力,无形中就把禁毒教育推置到边缘地位。真正把反教育纳入校园课程中还是很少见的。其次,学校大多在每年“国际禁毒日”前后,开展如火如荼的活动,但宣传手段简单,对能力教育重视不够,忽视效果反馈。这都与科学系统的禁毒教育要求相去甚远。因此,禁毒教育关键在实践。像网络课堂的形式是可以在我国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学校里加以借鉴并推广的,以完善的教学设备和开放的教学理念为支撑,脱离灌输式的授课,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既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也增加了个体在团体中的锻炼机会。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在发达地区还是落后地区,都必须强调拒毒能力的培养,立足不同年龄段特点,设置针对性强的系统课程;通过影响涉毒期待值,纠正对药物使用行为的错误认识,掌握群体抗压技巧,增强抗逆力和社交技能等,真正地掌握终身受用的能力,并且举一反三,共同防治涉黄涉暴、酒精滥用等行为。

比较思考二:禁毒教育联合家长力量。家庭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子女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美国家庭教育注重“做人”,培育品德修养,求同存异。家长们以平等的姿态倾听子女的想法,及时了解并客观对待子女的药物滥用行为,愿意在相关社会机构的帮助下,预防子女对违禁药物形成依赖,或者帮助子女戒断治疗。而大多数中国家长把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延续,几乎把全部精力财力都倾注在子女的成绩上。他们认为孩子根本不可能有机会接触,或者不会尝试吸毒。可事实上,青少年吸毒涉毒诱因复杂,甚至父母的高期望值、过分溺爱等都容易成为导火索。因此,家长们要消除思维误区,清醒地认识目前我国青少年吸毒涉毒现状,防范于未然。一方面家校沟通,全面了解子女在校表现,另一方面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抵制技巧,建立与子女的互信互爱,加强孩子拒毒意识和抗毒技巧。

比较思考三:禁毒教育发挥同伴教育优势。同伴教育模式利用青年人的趋众性倾向,提供了一种伙伴群体内部、相互之间传播敏感信息的途径,具有群体适应性、易接受性、经济性等特点。在国外,已被广泛运用于禁毒教育、教育、艾滋病预防等活动中,通过训练和支持既定群体中的成员(具备感召力强、人际交流能力强、倡导“健康行为”等素质),经过施加影响,使其他个体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等发生积极正向的改变。在我国学校和社区中,不乏同伴教育领袖者,经过科学的指导培训,完全有能力胜任此项工作,是应加以充分利用的资源。

比较思考四:禁毒教育纳入社区警务工作。美国社区警察走进学校,利用自身工作优势,向青少年宣传反知识,更具说服力和可信度。社区民警在了解社区毒情的基础上,经过沟通技能培训,面向在校生和社会闲散青少年,定期进行禁毒讲座,开展禁毒知识宣传;分阶段收集反馈信息,建立“信息员”制度,同时上级部门也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和考评制度,毕竟抓捕、改造涉毒青少年(包括吸毒和进行涉毒犯罪)的社会成本远远大于开展有效的禁毒教育工作。

比较思考五:禁毒教育“危害最小化”需社会基础。针具交换项目的“危害最小化”理念让人想到古代大禹治水“以疏代堵”的方法,即让已涉毒人群在花费较少的情况下,通过安全注射模式,避免HIV、肝炎等高危疾病的交互传播,维护公众健康利益。其对象也不仅限于青少年,但必然有利于降低他们的患病几率。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西方国家对此仍存在较大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实效问题、社会容忍度、承担成本和实施程序等方面。我国也在部分地区实施了在美国等国家运用得相对成熟的“以低毒换高毒”的美沙酮替代法。适量服用美沙酮不会产生或使人过度镇静,可有效控制海洛因、鸦片毒瘾达24~36小时,且戒断症状较平缓,不痛苦,副作用小;再配以心理治疗、行为干预等综合措施,成效显著。据悉,自2004年启动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至2010年底,在28个省已有701个美沙酮门诊,正在接受服务的吸毒者12万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工作效益。这种有限度的宽容模式,一定程度上正视了戒毒者毒瘾难戒或短期内复吸率高、戒毒效果打折的现实,尊重了戒毒者个人意愿;但也直接挑战着“打击管制”为主的传统禁毒思维,欠缺社会群体的普遍认可,并且实施过程中存在着门诊保持率较低,干预覆盖面过窄等问题。

通过对中美两国青少年禁毒教育的比较思考,若要取得高效而又兼顾社会效益、创新效益的青少年禁毒教育成果,我们必须以校园为基点,让禁毒活动走进课堂,根据不同地区情况,采取符合实际情况的方式;充分利用家长合力,开展家庭禁毒教育,并加强家校联络;发挥好同伴教育理念在实践中的运用,注重信息反馈;依托社区,加强对社会边缘化青少年的禁毒教育,方法手段富有针对性;在传统的社区警务战略中融入青少年禁毒教育内容,以丰富这一战略的实践意义;考虑社会受众的需求、经济效益条件,采用适当的疏导策略等。应该汲取美国科学的、能适用于我国青少年实际情况的理念和模式,遵循“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构建合理体系,制定合理制度,从而更加有效地开展我国青少年的禁毒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省略,由美国药物管理局(D.E.A.)组织发起,以“提供准确信息是做出健康决定的前提和希望”为理念.借助网络课程,主要面向6~12岁学生.

[2]“抗逆力可以被定义为面对逆境时的回弹、回复和成功的适应能力,即面对当今世界各种各样的压力,能够发展出社会的、学术的和职业的竞争力.”Henderson.N,Mike M. Milstein,Resiliency in Schools:Making It Happen for Students and Educators,2003,7 Corwin Press INC.

[3]百度文库.美国家庭教育的十二个法则EB/OL].(2011-10-20).

.

国防教育实行的方针篇(6)

〔关键词〕护生;针刺伤;原因;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376(2016)03-0194-02

针刺伤是指在工作时间内由注射用针头所造成组织出血或损伤的意外伤害,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伤害。据报道,国内职业针刺伤发生率为80.6%,其中74.5%为污染针头所刺伤[1]。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对针刺伤后的前瞻性研究发现,被HBV污染的针刺伤后感染率为6%~30%;被带有HCV血液污染的针刺伤感染率为3%~10%;被HIV污染的针刺伤后,感染率为0.3%~0.5%[2]。实习护士临床经验欠缺,自我防护意识差,更是针刺伤的高危人群,做好针刺伤的防范对护生至关重要。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14年7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实习的护生随机抽取141人,年龄19~22岁,专科生98人,本科43人,女130人,男11人。1.2方法通过采用自行设计的针刺伤调查表,以不记名方式对随机抽取的护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45份,回收有效问卷141份,问卷有效率97.2%。

2结果

护生发生针刺伤的情况见表1~3。护生是针刺伤的高发人群,半数以上的护生在实习期发生了针刺伤,但并未在医院护理部、感染办上报、登记。护生发生针刺伤原因见表4。2.1护生发生针刺伤次数(表2)2.2护生发生针刺伤在实习阶段分布(表3)

3调查结论

护生普遍缺乏职业防护的相关知识,在校期间未接收到专门的职业防护知识教育。医院对护生的岗前教育对职业防护知识教授不足。护生在临床实习中,带教老师对职业技能教授重视,对职业护知识方面相对薄弱。护生个人对职业防护观念淡漠,对职业防护未加重视。护生在实习前期处于初学者阶段,动手操作的机会较少,发生针刺伤的机率较少,在实习中后期发生针刺伤较多,与实习中后期掌握了一定的临床操作技能、动手操作机会增多有关。护生发生针刺伤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处理针头和医疗用物上。

4原因分析

4.1人为因素方面4.1.1护生方面操作不熟练,操作时紧张、忙中出错而发生意外伤害;对患者病情不了解,评估不足,对针刺伤后果认识不足,不重视,工作粗心大意;护生个人觉得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较重要,对职业防护知识未引起重视,日常工作中安全执业意识不强。4.1.2带教老师方面临床带教老师多忙于完成当班工作,对护生的知识传授多着重于临床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未重视职业防护知识的传授。4.1.3患者方面患者不配合,缺乏有效的沟通,治疗前未得到正确的配合指导,对护生不信任,心理紧张,或患者病情因素导致神志不清、躁动而导致为其进行治疗操作的护生发生意外伤害。4.2物质的方面护理操作不规范,操作时不推治疗车,不端治疗盘,不戴手套,利器盒过满,处理利器不用器械,用物处置不规范,处理不及时,回套针帽,徒手接触利器。4.3环境方面病人多,家属多,环境嘈杂,打扰工作,病区物品摆放不规范,加床多,操作空间小,影响到操作,夜间、走道加床灯光不足。4.4理论教育和规章制度方面国家未开设专门的职业防护课程,未编写专门的职业防护教材,护生从学校学到的职业防护理论知识有限,未能给她们的临床实习做出职业防护指导;医院、科室未建立护生针刺伤登记、报告制度;护生的岗前教育,对职业防护的教授未能与临床相结合,护生未能在实习中合理运用。

5预防措施

5.1加强职业安全防护教育护生在校期间,加强职业防护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树立职业伤害的防护意识,在实习前医院应安排岗前教育,进行医院感染、职业防护、安全工作技术培训,并做到人人掌握。5.2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操作空间宽敞,光线充足;弹性排班,合理分配工作与休息,避免疲劳工作;优化工作流程,安排高年资人员进行实习带教,重视工作中的职业防护教育。5.3加强操作技术训练做好护生的操作技术培训,提高穿刺技术,减少因操作技术不过关而造成的误伤。加强护生沟通能力的培养,操作前做好患者的沟通,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避免因患者的突然运动或不配合造成的伤害,在给不合作的患者操作时应取得他人的帮助。5.4培养良好的操作习惯根据调查表显示:输液结束处理头皮针、清理用过的治疗盘、处理用过的注射器、采血这几个环节是最易发生针刺伤的环节,因此,正确处理抽血针头、注射针头、用过的治疗盘是防止针刺伤的关键。病区应配齐工作中所需的护理用具,如各操作的专用治疗盘、轻便治疗车、手套、剪刀、持物钳、医疗专用利器盒等。操作时养成戴手套的习惯,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液比未戴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3];操作时端治疗盘、推治疗车,用过的针头不要对着自己和别人,不要将拔针或注射后的针头和注射器、输液器分开,养成用持物钳清理针头的习惯,立即将针头置入治疗车配备的坚固、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内,不徒手处理针头,以免误伤自己和他人。利器盒应有专用标识,定点放置,当入满2/3时应盖好盒盖密封后分类处理。5.5医院制定实习生职业暴露的管理制度医院管理层应重视护生的职业伤害问题,建立护生职业暴露管理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生职业暴露应急风险预案,使护生职业危害降到最低。5.6加强护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培训当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后,应立即挤压伤口旁端,用流动清水、肥皂水冲洗伤口,再用0.5%聚维酮碘或75%乙醇消毒伤口,对感染患者立即进行可靠的HBV、HIV、HCV检测,并立即报告相关部门,便于处理、备案、评估并跟踪监测。总之,护生是护理事业的储备力理,是护理事业未来的接班人,护生的身体健康直接影响着护理人才的培养,做好护生针刺伤的防护措施,对护生、对医院、对家庭、对社会均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宋亦男.护理人员职业环境危害因素的研究进展[J].国际护理杂志,2007,26(1):7.

[2]毛秀英,金得燕,于荔梅,等.实习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110-112.

国防教育实行的方针篇(7)

 

为了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学校开展了《内高班安全教育与管理的实践研究》,通过课题研究引领内高班安全教育管理工作,逐步走上科学规范、务实高效的安全教育管理之路。现把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情况梳理概括如下。

 

一、梳理国内外学生校园安全研究现状,针对内高班特点,找准研究的着力点

 

校园安全教育是世界性课题,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和针对学生的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做好学校安全教育工作,保证师生人身财产安全是国内外教育专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国外的专家学者对中小学校园安全的研究相对于国内的研究而言较早,他们尤其注重安全教育的研究,其内容丰富而实用。在维护校园安全的实践中,许多国家的总体思路都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采取的方法措施有安全教育、预防演练、派驻警察和利用高科技这四个方面。国内的专家学者对于校园安全的研究相对较晚,其研究和实践主要集中于中小学校园安全问题的分类、产生原因和应对措施三个方面。

 

我国仅教育部于2002年9月出台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和《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我国政府、相关部门为维护校园安全也采取了许多措施,这些措施对于维护校园安全、保障学生的生命健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当自然灾害袭来,人为校园恶性事件频发时,师生的人身安全遭到威胁,校园安全稳定被破坏。

 

我校内高班全部是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内高班学生也是新疆“三股”势力渗透的目标,内高班教育工作对于民族团结和新疆的长治久安具有深远、决定性的意义,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大力普及科学文化教育,提高内高班学生的政治觉悟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是治疆防恐、防民族分裂的根本之策。因此,做好内高班的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将研究的着力点放在“内高班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方面,通过课题研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模式,并让学生充分认识生命的可贵,从而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采取及时正确的自救、互救措施,以此减小对生命安全的威胁,为学生在校学习、活动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二、确定研究目标,落实研究内容,建立有效的课题研究工作机制

 

一项行之有效的课题研究,必须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具有实际意义的研究内容,以保证课题研究的方向和实践意义。

 

1.研究目标

 

(1)学校发展目标。学校需要创新管理模式,加强软件建设,切实提高办学质量。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加强学校的安全教育与管理,进一步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预防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努力打造平安和谐校园,为有序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保障。

 

(2)教师队伍建设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让他们树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安全发展的观念,在教学中除对学生进行智育培养外,还必须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平常除加强学生行为习惯管理外,还必须大力加强学生安全管理,努力提高教师安全教育管理的实效性。

 

(3)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目标。在全校学生中开展各种安全教育活动,使广大学生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与脆弱,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防护技能,提高在各种危急情况下自救、互救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保证学生在身体、心理、知识、能力等方面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4)理论实践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教育与管理模式,探索学校内高班安全教育和管理的新方法,以建立安全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

 

2.研究内容

 

(1)安全教育的实践研究。通过对师生消防、交通、食品卫生、用电、体育运动、网络、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宿舍等安全意识调查研究,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类安全知识教育、法律法规教育、行为规范教育、道德规范教育,提高师生安全意识,规范师生安全行为。

 

(2)安全管理策略研究。探索切实有效的内高班安全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

 

(3)安全文化建设的研究。组织学生开展各类安全教育活动,构建特色的内高班安全文化。

 

(4)学生安全行为的养成教育研究。探索内高班独特政治、文化环境下的学生安全教育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养成学生行为安全的良好习惯。

 

3.研究方法与工作机制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为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等方法。并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以保证课题研究的有效推进。

 

(1)抓组织,建立课题组。(2)抓制度,建立例会制。(3)抓学习。(4)抓实践。(5)抓网络。

 

三、分步实施,扎实推进,形成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针对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在关键问题方面形成有效突破,还要教育实践中进行检验,是一个按程序推进、科学规范的过程。因此,课题研究要形成严谨科学的研究成果,必须分步实施,扎实推进。本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15.3——2015.4) 、 实施阶段(2015.5——2016.5)、总结阶段(2016年6月至2016年10月)三个阶段。

 

通过课题研究,以期形成以下科研成果,来引领学校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

 

1.制度汇编。完善内高班校园安全管理制度,确定安全管理模式。

 

2.校本教材。编辑完成校本教材《安全教育》。

 

3.专题研究成果(论文集)。完成论文集《内高班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实践研究》的编辑出版工作。

 

4.研究报告。完成《内高班安全教育与管理实践研究》的研究报告,通过专家组的结题评审。

 

总之,《内高班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实践研究》的立项与研究的展开,有效推进了我校内高班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表现在对现实问题的梳理、改进措施的制订、安全教育工作的实践、管理制度的建设和管理队伍成长等方面。实践证明在课题引领下的学校教育工作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践意义,我们将在这一道路上长期探索,以期对内高班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做出创新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