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16 16:26:01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篇(1)

论文摘要:统筹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要依托驻地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与地方党委政府共同谋划"国防建设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军队人才和地方人才"兼容发展的发展思路,在全面规划、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中构建与"市场"环境和"战场"需要相适应的军民融合式发展机制,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全方位、多层次的融合,形成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兼容、相互促进的互动机制,实现既促进经济全面发展又增强国防整体实力的双赢局面。

一、综述

军队和地方各有自身的优势,我们要科学筹划,综合运用合理配置军地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使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在结构、布局、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内在融合。对那些具有通用性的资源,要尽可能做到军民合用,如军地两用人才的培养、军用技术转为民用、军事设施的军民共用、国防科技工业的能军能民等。同时,针对军地资源的异同,我们要发挥优势,实现二者共同发展,促进整体实力的提升。

统筹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贯彻科学发展观,首要的问题是必须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正确认识和把握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增强经济实力,是解决包括国防和军队建设在内的所有问题的重要前提和物质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才能不断发展。而国防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大、巩固的国防是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高度,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抓紧抓实。要坚决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自觉在大局下行动。要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之中,依托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使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二、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强国之策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从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来看,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对被统治的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它拥有政治权力以及构成这种权力的武装力量,雄厚的国家综合国力是国家强大的基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通过国防建设达到维护国家安全和保持社会稳定的目标,通过经济建设把国家的综合国力搞上去,两个方面统一于建设强大国家的目标之中。从国策上来看,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三大历史任务。现代化建设既包括经济建设,也包括国防建设;祖国统一既有赖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也有赖于强大的国防力量;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要靠包括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的强大。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并把这一方针放到了国策的重要位置。从实践上看,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与否事关国家的强盛与安危。两者协调,则国强;两者失调,则国危。不谋经济发展,不但成不了富国,国防建设也会成为空中楼阁,失去支撑和基础,国家最终也强大不了;反之,只谋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得再好,即使可以成为富国,但如果忽视国防建设,仍然不能成为强国。

(二)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强军之道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既要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又要具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强大的军队,离不开高素质的人、先进的武器装备、合理的结构及科学的理论。一方面国防建设是建设强大军队的主要途径,而经济建设又是国防建设的基础,经济建设搞不上去,就无法建设好国防,建设强大军队的目标也就难以完成。另一方面,加强经济建设能够为军队建设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也会为军队建设提供新的机遇和动力。在世界历史上,大国的崛起,特别是在开拓世界市场的过程中,都为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既提出了强烈的需求,也提供了重要的机遇。英国为了控制海外贸易和世界市场,建立了以海军为支柱的世界级军队。美国为了本国的经济和安全利益,也建立了一支称霸全球的军事力量。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正在着力完成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新世纪新阶段军队的历史使命,对建设强大军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对于建设强大军队的极端重要性,紧密结合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增强坚持这一方针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驾驭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能力,加速推进军队建设的进程,在富国的过程中,实现强军的目标。

(三)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是国家和平崛起的重要保证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中国能否实现和平发展,能否顺利地实现宏伟的发展目标,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是否有一个和平、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而和平、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必须以强大的军队和巩固的国防作保障。只有军队强大了,威慑力增强了,才能为发展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才能维护发展所需要的稳定的外部环境,才能争取到尽可能长的和平建设时间。因此,面对复杂而又多变的外部发展环境,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必须统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保持军事上的强大威慑力,保证人民军队在任何时候都能从容应对国家安全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考验,为经济建设顺利进行和国家的和平发展提供坚强可靠的安全保障。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篇(2)

论文摘要: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是国家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我们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国家所处的安全环境,基于国家核心利益的考虑,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进行了多次调整。这种适时调整对于我们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防现代化建设道路具有重大的启示。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是国家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密切联系。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依据各个时期国内外的现实状况,在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问题上实现了多次转换。这种适时调整对于我们不断探索新时期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联系、寻求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防现代化建设道路具有重大的启示。

一、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调整必须与国际局势和国家安全环境相适应,着眼于实现和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新中国建立之初,百废待兴,同时国家安全形势也十分严峻,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构成了一对突出、复杂、棘手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毛泽东提出要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国防建设,即两者要协调发展。20世纪50年代,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威胁中国安全。进入20世纪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中印边境的冲突、台海局势的紧张和越南战争的爆发,国家安全可谓“四面八方、腹背受敌”,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党中央对战争威胁的判断发生了重大变化。毛泽东号召,“要准备打仗。无论哪一年,我们要准备打仗。”[1] 在当时的紧张氛围中,这一思想迅速为全党所接受。扩大军队规模,大力发展以“两弹一星”为重点的国防科技工业,以备战为基点大搞“三线”建设等政策的实施都充分表明:这一时期,国家的生存与安全被视为国家利益中最突出的问题,因此必须优先发展国防事业以换取国家安全,国防建设被摆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的首要利益是发展经济,国防建设开始让步于经济建设。邓小平提出要充分利用和平的国际环境,在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前提下,抓紧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国防建设。为此,中央开始压缩国防建设的规模,大幅度削减军队员额,并着手调整国防科技工业布局。军队也紧跟形势,积极呼应,加大了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力度,并向地方开放了部分机场、码头、仓库、铁路军事专用线等军用设施。这些举措大大缓解了国家的财政压力,对国家的经济建设是一个有力的支援。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国防建设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结束,国际局势进一步缓和,新军事变革风起云涌,霸权主义大行其道,“台独”势力甚嚣尘上,中国的安全和统一面临着新的挑战。为此,中央提出必须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步伐,实现“两个根本性”以确保打赢高科技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两头兼顾、协调发展的方针就应运而生了。

进入21世纪,国际局势更加错综复杂,中国进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经济的迅速提升为国防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国家利益的内涵不断拓展,谋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仍是中国的核心利益和长远战略选择。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新起点中的协调发展、富国与强军的高水平的良性互动已成为中国国防和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因此,“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2] 这是“两头兼顾、协调发展”思想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体现,也是适应国际局势和国家利益的国防与经济关系的适时调整。

二、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是国家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单一的国防或国民经济发展都难以保证国家整体发展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毛泽东把新中国成立后迫切需要做的两件事归结为:“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必须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这是两件大事。”[3] 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他指出“一定要加强国防”,而加强国防建设“首先要加强经济”,“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 [4] 这充分表明,在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问题上,我们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自觉协调发展的道路。

不协调发展的道路始自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认为,新的世界大战不可避免,战争迫在眉睫,必须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建立在这一认识基础上,在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关系的过程中,毛泽东提出要偏重于国防建设。从此,国家开始向临战、备战的方向转轨。在此期间,国家把建设的重点放在国防上,力图建设“大而全”、“小而全”的独立的国防体系,国民经济发展滞缓。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在经济力量还不够强大的情况下,国防建设始终保持了较大的投入,年国防费占到了年GDP的5%~7% (2.5%~3%是适度的),出现了国防建设摊子过大的局面,超出了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防与国民经济的畸形发展,并最终制约了国防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随着冷战的结束和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蓬勃发展,邓小平明确提出国防建设要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军队要积极参加国家经济建设。他指出:“四化总得有先有后。军队装备真正现代化,只有国民经济建立了比较好的基础才有可能。所以我们要忍耐几年。先把经济搞上去,一切都好办。现在就要硬着头皮把经济搞上去,就这么一个大局,一切都要服从这个大局。”[5] 据此,邓小平进一步指出,“现在需要的是全国党政军民一心一意地服从国家建设这个大局,照顾这个大局。这个问题,我们军队有自己的责任,不能妨碍这个大局,要紧密地配合这个大局,而且要在这个大局下面行动。”[5] 这样,国防建设为经济建设让路在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军队现代化建设。比如军费的比重逐步降低,国防和军队建设在“忍耐”中求发展,给国家安全埋下了隐患。

进入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对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的新变化新趋势进行了科学分析,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与国防现代化建设两头兼顾、协调发展”作为正确处理两个建设关系的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国家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也开始形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回顾这一历史过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单一的国防或国民经济发展都难以保证国家整体发展的持久性和稳定性。我们必须牢记历史的经验教训,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统筹兼顾、融合式发展。 转贴于

三、必须形成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机制,走一条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建国初期,由于紧迫的国家安全形势对国防科技工业的强烈需求,使得建立与国民经济体系相对独立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成为国家在当时条件下一种必然的选择。之后,在经历了军民分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阶段后,我们逐渐探索出了一条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即走一条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

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必须形成融合式发展机制,这是实现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和建立强大的国防这两大战略任务有机统一的重要举措。胡锦涛指出:“要把军队现代化建设纳入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之中,使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能够相互兼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6] 之后,他又进一步指出:“要依托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把国防建设融入现代化建设全局之中,统筹国防资源与经济资源,注重国防经济和社会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军队人才和地方人才的兼容发展,进一步形成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7] 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2] 这一重要论断,是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内在规律的科学总结,是经济和国防建设长期实践的经验概括,是有效促进经济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这充分表明,军民融合是贯彻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方针的必由之路。

军民融合是世界各国处理国防和经济建设关系的普遍原则,也是我军实现武器装备跨越式发展的最佳途径。当今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使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融合向纵深发展,军事资源与非军事资源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实行军民融合,推进军民一体化发展,已成为一些国家的重要政策取向。长期以来,受技术、制度、资源等方面的制约,我军的武器装备与西方国家和周边大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用科技特别是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飞速崛起。因此,要在新时期突破发展困境,顺应新军事变革需要,就要利用优质的民用高科技资源为国防建设服务,即实现军民融合。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军工企业获得前沿技术的成本,而且可以缩短武器装备的研制周期,将国防科技工业根植于整个国家实力基础之上。

因此,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就要积极适应时展的新要求,在牢牢扭住经济建设中心的同时,切实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科学统筹,整体推进,努力实现二者协调、持续发展。这样,富国才有后盾,强军才有支撑,才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形成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关于人民军队人民战争及其战略战术论述摘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19.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532.

[4]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7-28.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篇(3)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国防建设,根据发展阶段的不同及形势任务的变化适时提出处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关系的原则和方针。新中国建立初期,同志就提出了一手抓经济、一手抓国防的方针。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国防和军队建设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并在这个大局下面行动的战略思想。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同志指出,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是我们党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内在规律的科学总结。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托。国防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切实加强国防建设,使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形成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的论述,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有关原则和方针,充分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进一步突出了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了工作部署和发展目标的有机统一。

必须充分认识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党的十七大科学分析当前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告诫全党全国,我们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自己,尽快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使国防和军队建设具备更加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国防建设仍然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大局。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战略机遇期决不是凭空而来的。面对对外开放日益扩大、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上依然占据优势地位、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的严峻现实,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发展利益要求更高的新情况,保障我国和平发展的使命和责任越来越重大,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正确处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要准确把握国际战略态势和我国安全形势,统筹安排国家资源,科学确定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比例关系。在战略机遇期,要以有效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在国防资源运用上集中力量,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和水平,不断提高国防建设投入规模,保证国防建设发展不滞后于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确保国防实力始终能够满足国家安全防卫的现实要求。要充分考虑到国防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重要性日益上升的趋势和要求,高瞻远瞩、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对国防建设中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些重点领域优先考虑、重点突破、走在前头。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篇(4)

1、和平、发展和合作是当今世界时代的主流

然而我国面临发展的安全制约因素高于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因素交织,有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西化与分化的政治战略,还有“”势力不断制造摩擦,国家安全问题的多变性、复杂性、综合性不断地增强。军队肩负着国家的安全与统一和发展利益的任务,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对国防与部队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经费供给不足与现代化国防与军队的建设需求存在长期的矛盾,如何科学统筹安排建设国防经济是对建设国防经济的新时代要求。

2、当今世界处于大变动变革的非常时期

各种势力力量在不断地重新分化与组合。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发展,而综合实力往往决定着国家的作用和地位,综合国力的竞争将成为未来国际间的主要竞争。综合国力是由经济力和国防力构成,经济力是基础,而国防力也是不可短缺的必要组成部分。一个具有比较强的综合国力的国家不可缺少的两翼是“富国”与“强兵”。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每个国人的梦想。但是随着我国新军事改革进入新阶段时,我军建设即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又凸现出各种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严重影响与制约着军队科学建设的发展。如何科学发展观统筹安排建设国防经济是对建设国防经济的新时代要求。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国防经济建设是新世纪新阶段的国防经济建设需要

国防经济建设上要体现出“以人为本”,即要结合新军事改革和军事斗争实际准备,且勇于改革思想观念,又要牢固树立“人才第一”的新观念。人才竞争是当今世界以尖端武器为主要特征的新军事改革且强调人才重要性的竞争。

国防经济建设上要体现出“全面发展”,即要统筹安排国防经济建设的全方位的发展。国防经济建设是个复杂庞大的制度体制,科研、分配、流通、生产等各个层面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结构。假如仅仅着眼单一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其他的发展,必然会阻碍整个系统的发展。

国防经济建设上体现出“协调发展”,即要正确认识与处理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之间的关系,又要寻求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同步协调发展。国防建设的依托是经济建设,如果经济建设始终搞不上去,那么国防建设根本就无从谈起。综合国力的象征是国防实力,如果国防建设始终搞不上去,那么经济建设就连最基本的安全保障的得不到。国防经济建设上要体现出“协调发展”,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寻求两者的协调、同步发展。指出,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个带全局性的重大问题。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托,经济建设搞不上去,国防建设就无从谈起。国防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建设搞不上去,经济建设的安全环境就难以保障。因此要一手抓国防建设,一手抓经济建设,坚持两者的协调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国防经济建设的思想要求将国防经济建设纳入国家经济建设的总体规划中,使两者步调一致,形成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机制。

国防经济建设上要体现出“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保持和增强发展的后劲,坚持走国防经济建设与环境资源相协调的发展之路。因此,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国防经济建设的思想要求在国防经济建设中注意资源与环境的制约,不竭泽而渔牺牲子孙的环境来搞今天的建设。另外要抓好军事训练、军事人才培养、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的预研等工作,保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国防经济建设要把握几个重要问题

1、以“对立统一”为国防经济建设选择

发展战略和制定政策措施的出发点传统逻辑把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看作是完全对立的,以其矛盾的对立面来作为选择发展战略、制定政策和实施措施的基本出发点,导致了国防和经济建设之间的不协调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国防经济建设告诉我们,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二者是相互渗透、相互推动的,具有长期的、动态的“统一性”。因此,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改变思路,以“对立统一”的科学视角去认识国防经济建设道路,创新发展模式。

2、以“全面发展”科学统筹国防投入的适度规模与结构

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发展”观念把国防经济看成由若干要素组成的有机体,要求统筹好国防投入的规模与结构。一方面要“规模适度”,根据经济能力和国家安全需求来确定最适何的国防投入规模,并保持动态平衡和合理。另一方面要“结构合理”,要在现有的经费投入力下形成最具战斗力的结构。要结合从我国国防经济实际,解决如人员、装备、研发费用的比例不合理,国防科研投入比重较低,军兵种费用结构不合理等制约我国国防经济效益提高的问题。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篇(5)

关键词:市政工程;桥梁工程;防水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我国的国民经济逐步进入稳定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逐步实现与世界接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速度明显加快,桥梁工程作为市政工程建设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城市发展和交通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同时,由于我国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取得了较大的改善,人们对我国市政工程建设质量的要求也随之增高,近一二年,我国的桥梁工程在运行过程中频发的发生质量问题,引起了国家和政府前所未有的关注,根据对我国桥梁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的具体调查中发现,在我国,很大一部分桥梁出现问题主要是由于桥梁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防水体系设计不合理所导致的,由此可见,防水系统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关系着整个桥梁工程的施工质量和使用寿命,文章就目前我国市政桥梁工程的防水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调查,并针对如何提高我国市政桥梁工程中的防水系统设计的有效性提出了几点建议。

市政建设中桥梁工程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不断发展与进度,我国的公路建设和城市道路建设项目急剧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国的交通发达程度,甚至是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桥梁工程的生成及发展主要来源于交通运输发展的需要,根据对我国桥梁工程发展的相关情况的调查分析表明,桥梁工程的施工成本在市场交通建设总成本的10%到30%之间,同时桥梁工程的设计使用寿命通常为50年至100年之间,有些桥梁的使用寿命甚至在高于100年,足可看出桥梁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桥梁工程对促进我国城市建设、地区经济发展、乃至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为市政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增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影响市政桥梁工程防水系统有效性的不利因素

虽然桥梁工程给我国的市政工程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促进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和交通建设的发展。但是,随着市政工程桥梁建设工程数量的增加和施工规模的扩大,我国市政桥梁工程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随之慢慢的体现出来。

桥梁工程防水系统使用的建筑材料过于落后

目前,在我国的市政桥梁工程的防水施工过程中所选用的防水材料大多还是以沥青材料为主,沥青材料作为桥梁工程所使用的防水材料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有了私家车,桥梁使用者数量的急剧增加导致桥梁工程的日常承载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很容易引发因桥梁的承载力下降而导致的桥梁质量出现问题。

桥梁的设计结构不合理

防水材料的选择对桥梁工程的防水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如果桥梁的设计结构的合理性也会在一定程度影响着防水系统有效性的发挥,但是,根据对我国桥梁的结构进行调处后发现,我国部分的桥梁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并不是十分的科学、严谨,很多的桥梁给排水的设计存在着细微的漏洞,这些漏洞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桥梁防水系统有效性的充分发挥。

提高市政桥梁工程的防水系统设计有效性的措施

桥梁的防水系统要做到堵疏结合,在做好桥面排水,泄水管处理等疏导措施以外,还应采用更为可靠有效的桥面防水措施。主要措施有:

(一)加大对新型防水材料的研发力度

防水材料作为确保桥梁工程防水系统有效性的基础物件,直接解决着防水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我国一定要加大对新型防水材料的研发力度,争取研发出更适合我国实际国情的防水材料,提高防水材料的抗压性、耐热性、防水性等基础性能,同时确保防水材料的性价比,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桥梁工程的防水系统的有效性,确保我国市政桥梁工程的施工质量,延长我国市政桥梁工程的使用寿命。

重视防水涂层的设计

加强对桥梁工程防水系统设计过程中防水涂层的设计工作,因为不管桥梁在防水过程中选用的是哪种防水材料,并不可能一定确保防水材料不会发生开裂现象,因此,市政桥梁工程在进行防水系统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位桥梁进行防水涂层的施工设计,从而全面的对桥梁实行防水保护。

加强对栏杆外侧及人行道的构造设计

在我国,很多的桥梁工程设有人行道,本意是为行人提供方便,但是,很多的桥梁设计人员在对桥梁工程进行防水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忽视了人行道的防水设计,一定要避免因雨水渗漏而威胁到桥梁的主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桥梁的防水性能,缩短了桥梁的使用寿命。

总结:

总而言之,为了提高我国市政桥梁工程的防水系统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我们一定要加大对新型防水材料的研发力度,根据我国不断变化的国情对市政桥梁工程的防水系统设计进行补充和完善,加快实现我国市政桥梁工程的建设的标准化建设,实现我国市政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为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高效、有效的进行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黄洪胜,张明强,李铁军,韩智理,叶建雄.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在路桥工程中的应用[J].重庆建筑,2011(10).

[2]张洪,丁占来,付书峰.新型防水材料在重载铁路桥梁工程中的应用探讨[J].铁道建筑技术,2011(23).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篇(6)

人防工作很重要,国务院、省政府十分重视,每年都要召开专门会议安排部署。我市同样如此,把人防工作放在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一样重要位置,并纳入检查考核体系。刚才,市人防办杨建民主任的报告、省人防办纪检组朱雪生组长的讲话、许昌军分区黑占俊参谋长的讲话,从不同层面对我市人防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对今年的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政策性、针对性、指导性都很强,希望大家认真学习,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做好2009年的全市人防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要强化三种意识

*年,全市人防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围绕中心,全面推进,实现了人防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从省政府下达我市的3项人防建设责任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来看,一是我市人防指挥所建设顺利完成主体工程;二是我市人防工程建设超额完成省定3万平方米结建任务,全市共审批结建工程21处,面积72000平方米;三是地面应急指挥中心信息化建设已经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在全省人防工作会议上,我市是被通报表彰的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先进单位之一。从省政府安排的人防工程三年清查工作完成情况来看,全市共追建人防工程1万多平方米,追缴人防结建费近1000万元,同时收费监管长效机制初步建立,可以说取得了不小的实效。从市政府下达各县(市)的人防建设责任目标完成情况来看,一是县级人防指挥所建设顺利推进,禹州市已完成主体工程,长葛市正在审批用地规划,其它3个县也都在积极向前推;二是县(市)人防工程结建、易地建设收费上了一个新台阶,禹州市、长葛市、许昌县人防工程结建审批均突破1万平方米,襄城县审批4400平方米。

但是,我市的人防工作与国务院、中央军委,省委、省政府、省军区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着人防建设工作发展不平衡、人防工程建设面积小、欠账多、人防工程易地建设费归集难等问题。主要原因是个别地方主要领导对人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者抱有偏见,因而重视不够、支持不够,即是干了一些事情,也是处于被动应付。因此,各县(市)政府、各有关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很有必要对人防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进行再认识、再学习、再提高。具体讲,就是要强化“三种意识”。

第一,要强化忧患意识。人民防空作为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所做的一项重要准备。未来战争的突出特点,就是远战、空战、导弹战,首先被摧毁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政治目标,典型的军事目标,能源、交通、电力、水利等国计民生具有战争潜力目标,有生命线意义的经济目标。在这种战争条件下,人员防护和重要目标防护成为重中之重,这样的战争特点,使得人防建设意义更加重大、位置更加突出。人防工程是战时城市稳定的重要依托,有了比较牢靠的、坚固的、足量的人防工程,人员才能有地方隐蔽,重要目标才能得到保护,因此,人防建设在应对未来战争中有着其他措施所起不到的作用。当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指导思想不能动摇,同时还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从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新时期人防工作的重要性。

第二,要强化使命意识。人民防空工作不仅与国家安全紧密相连,而且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必须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来思考、来谋划,把人防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有机结合起来。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扩散和蔓延,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市经济的负面影响呈加重趋势,表现在市场需求不足、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等,在当前急需“扩内需、保增长”的形势下,要充分发挥人防建设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利用人防工程建设项目、人防平战结合项目等优势,有效开发利用地下资源,为繁荣地方经济,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

第三,要强化责任意识。目前,全国人防机关正在大力推进由机械化战争条件下的防空袭作战,向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防空袭作战转变;由人防单一的战备体制,向防空防灾一体化民防体制转变;由以行政管理方式为主,向依法管理方式为主转变;人防建设管理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因此,各级政府和人防部门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探索人防建设的新途径,特别要摒弃人防“小系统”、“特殊行业”的封闭思维,积极适应世界民防发展的新趋势,认真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省、市人防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断推进人防建设的新跨越。

我把这三种意识概括为一句话:不重视人防工作,就不是讲政治的领导;不完成人防建设任务,就会误国误民。

二、要增强人防实力

2009年全市人防工作要围绕增强人防实力全面展开。要增强人防实力,就要做好三件事:

(一)科学谋划,处理好人防建设中的重大关系。根据当前我市人防建设发展实际,要实现人防的科学发展,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要处理好人防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民防空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必须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纳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使人防建设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实现人防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避免人防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水平。二是要处理好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的关系。城市建设是人防建设的重要载体,人防建设必须与城市建设密切结合,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建设。在编制城市规划时,要认真编制地下空间总体规划。在城市建设中,要坚持地上与地下同步建设,做到地上地下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避免资源浪费。要坚决落实结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工程的要求,有效减低城市建设成本,减少土地占用,提高城市建设效益。三是要处理好当前建设与长远规划的关系。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是我国人民防空建设的重要方针。人防建设既要立足现实,又要着眼未来,把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结合起来,有计划、有步骤地搞好人防建设,落实好当前各项人防建设任务。

(二)抓住关键,确保人防建设目标任务顺利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和纳入政府责任目标的工作,就是今年人防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一是要加强指挥所建设。市人防指挥所工程和禹州市人防指挥所工程要加快进度,确保2009年年底前完工并入住;其他4个县(市)要积极筹措资金,确保年底前开工建设。二是要加强人防工程建设。要继续深化改革,巩固去年工程清查成果,建立完善人防工程建设与管理的长效机制;要确保市区完成3万平方米,各县(市)完成2000平方米以上的工程建设目标;要不断提高人防工程结建率,做到应建必建;要逐步提高公用工程、专业队工程在工程总量中的比重。三是要加强人防信息化建设。市人防办年底前要完成市级机动指挥所建设任务;要完善人防部门与党政机关及相关重要部门的信息网络,建立健全互联互通的信息传递机制。四是要加强人防队伍建设。要把各级人防领导班子建设成决策能力强、执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表率能力强的坚强集体,构建一支高学历、高素质、高技能、懂专业、会管理的信息化人才队伍。

(三)推进改革,加强防空防灾一体化建设。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迅猛推进,单一的防空袭体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实行防空防灾一体化,是人防工作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防发展的方向和必由之路。人防部门要注意把人防与民防结合起来,防空与防灾结合起来,紧紧围绕人防职能任务,按照战时能防空抗毁、平时能防灾救援的要求,将人防指挥体系与当地的应急工作结合起来,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今年,各级政府和人防部门要更加重视和加强人防工程、指挥体系、通信警报、专业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进行防空防灾一体化建设的研究和探讨,逐步在全市建立起战时能力强、平时作为大的防空防灾相结合的体制和机制。

三、要落实工作措施

一是强化各级领导责任。各级领导干部要本着对党和人民负责的精神,真正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和要求上来,切实担当起人防建设的主要领导责任,真正把人防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做到同规划、同建设。要进一步完善管理和考评机制,主要领导要经常过问,分管领导要亲自抓,及时协调解决人防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市政府已将人防重点工作列入年度对县(市)目标管理体系,各县(市)也要把人防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考核责任目标体系。同时,市人防办要切实履行督导、督查职责,抓好责任目标的落实,该通报的通报,该批评的批评。

二是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市、县两级发改、规划、建设、财政、消防、房管、通信、教育等部门,要认真履行人防法所规定的法定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发改、建设、规划、房管等部门,要在涉及人防工程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批、验收时,主动履行把关责任,没有人防部门的审批手续不得受理报批事项;财政部门要积极落实有关政策,为人防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三是加强依法行政。依法建设、依法管理,是实现人防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去年市人大组织对全市人防建设进行了执法调研,有力地促进了各地的人防工作。今年还要邀请市人大,对人防工作再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今年重点工作落到实处。要切实加大执法力度,积极利用法律手段解决人防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不履行人防义务、危害人防建设、破坏人防设施的违法行为,要坚决依法查处。要结合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规范人防执法程序,改进执法方式,严格执法纪律,加强执法监督,切实做到准确执法、严格执法、公正执法。

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篇(7)

所谓非公经济参与国防工业建设就是非公有制经济经过行业主管部门审批获准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参与国防科技工业产品的研发与生产。非公经济参与国防工业建设,按照有关规定参与国防工业科研生产任务的竞争,有利于借助非公有制企业的灵活机制、雄厚资金和高新技术储备,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武器装备研制生产能力和水平,促进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立国防科技工业社会化大协作体系。

1、非公经济进入国防工业产品市场。国防工业产品市场(俗称军品市场)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按市场规律组织武器装备科研技术研究、工程制造和生产采购的所有科研生产经济活动。非公经济进入国防工业产品市场,要求逐步开放国防工业产品市场,打破军工系统内部大配套的格局,进一步引进竞争机制,在保障国防安全条件下,适当降低军品准入门槛,将一些零部件、原材料和中间加工制造采用许可证管理、招标、订货等办法分包出去,选择有条件的非公经济科研院所和企业进行研制与生产。

2、非公经济的科技企业进入国防工业技术市场。非公科技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国防科技活动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截至2004年12月31日,全国非公科技企业数量为141353家,企业数量比2003年增加了13.14%。其中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54270家,私营与个体经济企业52844家,分别占企业总数的38.39%、37.38%,全国非公科技企业资产总额达到53003亿元,这表明我国非公科技企业已经具备参与国防科技的实力和能力。

3、非公经济进入国防工业资本市场。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国防工业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家明确表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领域,按有关规定参与国防科研生产任务的竞争以及国防工业企业的改组改制,参与军民两用高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因此,要积极吸纳非公经济资本进入国防工业资本市场,参与国防工业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实现国防工业资本多元化,以提高国防工业的竞争生存能力。

4、非公经济进入国防工业人力资本市场。人力资本是国防工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直接决定了其服务国防及国民经济建设的能力与质量,在国防工业系统的各项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我国国防工业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仍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不够雄厚,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分布不合理,高层次优秀人才紧缺。因此,加强国防工业人力资本市场建设,要充分利用非公经济科研机构学科专业、人力资源、设备设施上的优势,积极引进各类非公经济的科技和经营管理人才为国防工业企业的武器装备研制提供人力资本支撑。

二、非公经济参与国防工业建设的制约因素

目前,对于非公经济进入国防工业参与武器装备研制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工业发展战略。2005年5月27日,国防科工委正式对外颁布《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实施办法》,对非公经济进入国防领域进行“正名”与“鼓励”。根据该《办法》,民营企业及其他非公有制企业将获准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这些都为非公经济准入国防工业塑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非公经济可以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但是不一定就能够完全进入国防工业建设的所有领域。

1、利润因素。首先,武器装备是用于保障国家安全需要的产品,平时军队对武器装备的消耗量非常有限。同时,一国政府为了保持军事技术上的领先性和降低武器装备的淘汰成本,对同一型号的武器装备等产品采购量也十分有限。如果一次性订货批量过小,会造成企业生产和经营防务产品规模上的不经济,甚至可能陷入亏损。武器装备产品订货间隔期长。另外,一些武器装备更新周期长,当某种武器装备批量生产和装备军队后,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进行更新换代,期间将不可避免地使企业存在专用设备、人才等闲置浪费现象,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也就是说,如果进入国防产业无利可获,或者获利甚微,非公经济就会缺乏进入国防产业的意愿。

2、投资与生产的风险。非公经济参与国防工业面对投资与生产的双重风险。首先是专用性投资风险。武器装备是用于保障国家安全防务的特殊产品,在其生产过程中,对设备、工艺、材料和人员等都有一定特殊的要求,客观上要进行一些专用性的投资。这个专用性投资,“锁定”在武器装备生产上,企业能否获得武器装备订货任务,以及获得武器装备订货规模状况,将直接影响和制约武器装备生产专用性投资的效率。其次是武器装备技术开发的风险。在武器装备的技术开发中,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和大量的人力、物力,并面临失败率极高的风险。非公经济参与国防工业所承担的这些风险,如果不能使企业有获得高收益的预期,甚至使企业产生利益受损的预期,那么非公经济就不愿去积极面对这些风险,也就不敢进入国防产业。

3、准入的高门槛。国防工业准入的高门槛增加非公经济的进入难度。武器装备研制生产事关国防安全,因此,武器装备需求方出于对国防安全的考虑,对武器装备的生产具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因而,非公经济要进入国防工业,必然面临着一个比较高的门槛。主要表现在:(1)特定技术要求高。非公经济要进入国防工业,首先要满足武器装备对特定的知识和技术要求。由于非公经济长期从事民用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缺乏对武器装备生产的技术和知识积累,因而进入国防工业会面临着特定知识和技术上障碍。(2)进入成本高。武器装备生产还是资本密集性的生产活动,加上需要进行专用性投资,因而非公经济进入国防工业的实际成本和机会成本都比较高。(3)特殊标准要求高。武器装备是用于满足军事和战争需要的特殊产品,对武器装备的生产有一些特定的军用规范和标准。(4)安全保密要求高。为了保障国防安全的需要,一些武器装备的生产客观上需要处在保密的状态下进行。树立保密意识,建立和健全保密制度,是非公经济需要逾越的门槛。

4、政府的严格管制。武器装备用于保障国家安全的特殊属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对进入国防工业的企业进行严格的管制。长期以来,我国对进入国防工业的企业通常采取的是政府指定办法,即由政府直接指定某些企业作为专业性军工队伍从事武器装备的生产活动,任何企业不得随意进入和退出国防工业。目前,虽然非公经济可以参与部分武器装备的生产经营活动,但也被严格限制在非常有限的产品生产范围内。政府对进入国防产业的严格管制,导致非公经济在参与国防工业建设上与国有国防工业企业在武器装备生产上的不平等地位。

三、非公经济参与国防工业建设的政策保障机制

1、构建非公经济参与国防工业建设的资质认证机制。非公经济参与国防工业建设,必须符合国防科工委制定的“许可证”制度和军队制定的“资格审查制度”所规定的条件,并按照规定的程序通过严格审查,才能具有承担武器装备研制生产任务的资格。要验证非公经济企业是否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要验证非公经济企业是否具有良好的资信和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良好的资信主要是指非公经济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始终能够作到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安全保密,并在合同履行中有良好的业绩。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主要指企业的质量保证体系符合国家或军队有关标准和要求,管理正规有序,体系运行有效。

2、构建非公经济参与国防工业建设的项目招标机制。项目招标机制是指武器装备采办方拟采办武器装备的内容、要求等以招引或邀请某些愿意承包的企业对武器装备采办项目所要求的条件等进行报价,从而通过比较来确定理想的中标企业,达成协议的活动。在非公经济参与国防工业建设的大背景下,通过实行项目招标制度,能够促进非公经济企业与国有国防工业企业,以及非公经济企业之间的竞争,达到降低国防采办经费,优化国防工业结构的目的。同时,要界定实行招标制度的武器装备领域。投标制度在实际中运用中存在许多问题,并不完全适用于对具有自然垄断特性的产业。完全适合实行公开招标制度的武器装备多数为零部件、电子元器件、普通的原材料等。而大型高技术武器装备,由于高技术性和保密性的原因,只能采取分阶段竞争,招标制度的实施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至于战略层面的武器装备不可能实行竞争,所以招标制度完全被弃用。

3、构建非公经济参与国防工业建设的信息交流机制。由于我国没有国防科技装备制度,武器装备需求信息缺乏沟通渠道,军队需要什么?需要多少?标准是什么?非公经济企业无从知道,政府和军队部门对于非公经济企业的技术状况和产品也不清楚。因此,在非公经济企业参与国防工业建设过程中,要强化非公经济企业参与国防工业建设的供需信息的收集及交流机制,以最大限度的避免信息交流不对称现象的发生。首先要完善非公经济企业参与国防工业建设的公共信息平台,扩大信息归集部门,制定信息归集标准,建立联动监督制度,推动非公经济企业参与国防工业建设的供需数据信息开放共享。其次要定期举行一次“非公经济参与国防工业建设的情况通报会”,为非公经济人士向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提出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发展的建议提供一个正式途径。第三要成立涉及国防科工委、军方、地方政府、非公经济科技工业企业界的小组或专门委员会,以加强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