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国防安全论文

国防安全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5-09 22:20:53

国防安全论文

国防安全论文篇(1)

1.1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牵引新型国防信息安全力量的任务向广度拓展

当今时代,信息网络技术在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领域的广泛运用,在给人类活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战争形态、样式、手段发生了深刻变化。电子战、情报战、心理战和计算机网络战不仅是战时的基本作战样式,在和平时期也不容忽视。2014年,广东、青岛等地国家安全机关破获多起境外间谍机关通过网络勾联策反境内人员,窃取我国军事秘密的案件。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的调研报告显示,目前,网络泄密案件已占泄密事件总数的70%以上,而且呈高发之态。美情报部门认为,现在,很多极有价值的情报都可以从网上找到。美军方研究中国军情的权威文件《中国军事与安全态势发展报告》中,有相当一部分信息获取来自中国军迷们的网络信息。这些事件表明,新型国防信息安全力量作为和平时期网络战、信息战、情报战等信息攻防的生力军,其核心任务是确保国家各领域的信息安全。

1.2信息安全在各领域的深层次需求牵引新型国防信息安全力量的任务向深度拓展

当前,以计算机网络为主导的信息领域已经成为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技术垄断、思想渗透、意识传播、价值灌输、文化进攻、情报窃取、和和平演变的主战场、主渠道。“信息时代需要信息国防”,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飞速蔓延,信息时代的战场已经扩展到以网络技术为主导的多维空间,贯穿战时和平时整个过程,因此,确保信息安全成为国家战略性的大问题,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兴亡。周小平在《这就是一场文化冷战和新鸦片战争》中指出,“外国已经把网路信息战和文化战争作为国家策略来推动,力图通过网络文化思想渗透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方的人民,达到操纵舆论甚至影响政局的目的,特别是其灭偶像、毁信仰、反人类、唱衰中国、先亡其史、打击幸福感、散播政治鸦片等信息冷战新招数对我确保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深层次安全都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些深层次的需求也牵引新型国防信息安全力量的任务向深层次发展。”《孙子兵法》有言,“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要打赢这场涉及技术到意识、涵盖政治到文化的全领域、全时空的全面战争,科学运用“人民战争”的思想是制胜法宝之一,通过对新型国防信息安全力量建设问题的研究,提高新型国防信息安全力量打赢信息时代技术战争和思想领域“鸦片战争”的双重能力,在全社会建成信息时代“人民战争”的多维立体布局,通过进行国防信息安全潜力预置,掌握信息安全制权、形成打赢“人民信息战争”的态势和合力,既建设全时空、全领域的坚强信息国防,又具备多维时空领域的国防信息攻防能力,坚决打赢这场关乎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信息持久战”。

2新型国防信息安全力量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特点分析

2.1从广度上看,具有多领域、多区域的联动性特点

2.1.1多领域联动性

多领域联动性主要是在某一地域内政治、经济、新闻、宣传等体系的横向联动。这种联动既是在区域内形成合力的一种联动,也是全社会信息联动的基本单元。具体来说,就是区域范围内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的门户网站、核心交换机、信息存储器,成为联防联动的重点。这主要是根据当前行政体制、网络建设和新型国防信息安全力量的区域性编成。以市、县级区域为例(随着城市化进程,市、县两级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基层政治、经济、科技、信息的集散中心和体制单元,具备区域性的多种能力,既是基层核心管理机构,更是国家行政的重要执行机构):行政区域内基本形成系统全面的基层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国土、教育、公安、通信、科技等体系,因此,抓好这两级别的新型国防信息安全力量建设是从国家整体层面来看最基础最重要的任务,也是新型国防信息安全力量的初级任务区。

2.1.2多区域联动性

多区域联动性主要是根据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各领域的业务相对独立性来提出。以政府机关为例,从国家到省、市、县都有互联互通的行政专用网络,在提供政务信息和行政运行便利的同时,也容易出现薄弱节点被敌进行信息攻击和窃取。因此,加强领域内的纵向区域的联动合作,有利于避免短板效应,提高领域内的整体信息安全和防护能力。这是条块分割式的单领域区域性联防联动,主要依靠领域内的国家、省、市、县四级新型国防信息安全力量的联动来完成,这是新型国防信息安全力量的中级任务。

2.1.3多领域多区域联动性拓展

这是从国家整体信息安全层面考量,全国性、全领域、全区域的信息安全联防联动,是新型国防信息安全力量的高级任务,既包含地方各级单位、部门、企业的全领域、全区域,也包括与有关军事单位、机构的对接、互联、互通。

2.2从深度上看,兼具信息技术领域和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融合性和延伸性特点

当前,信息安全已由单纯侧重信息技术安全向确保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安全进行深度融合和延伸,因此,确保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的深度信息安全和思想意识信息攻防任务,成为新型国防信息安全力量的主要任务。

2.2.1信息人员的安全防护

信息人员的安全防护主要是指信息人员本身的安全防护。因为国防信息安全力量人员编成都是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银行、通信、媒体等各级各类部门、单位、团体的信息维护和具体操作、掌控人员,负责涵盖全社会从政治、经济到军事、教育、文化、宣传等主流信息的防护、保密、维护等工作,因而,也将成为敌对势力对我进行策反、联连、窃取、破坏、攻击的重点。2015年1月2日报道我军工单位人员被国外策反给国家造成不可挽回损失的事件也表明,确保国家主流信息体系人员的安全也成为新型国防信息安全力量的最主要、最核心的任务。

2.2.2信息的搜集获取

这是一个“知彼”的过程。新型国防信息安全力量人员是各行业、各领域的信息技术高精尖人才,信息的搜集和获取将成为新型国防信息安全力量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对国外信息的搜集分析、正确研判,便于我们掌握国外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动向,既有助于为我们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需求和利益拓展提供必要的参考和情报印证,又为国家预见危机、克制威胁、消除矛盾提供助力。

2.2.3信息的筛选过滤

信息时代,各种信息成爆炸式发展,信息泛滥成为当前信息时代最显著的特点,信息自由,并不代表无序、无度,新型国防信息安全力量要在信息网络各个节点、社会信息各个角落承担信息的筛选、过滤工作,什么信息该发、什么信息不该发都要有科学评判体系和严格审核制度。首先,确保自己的信息保密。近年来,一些单位为了显政绩、搞透明,把应该保密的内容也公之于众,造成自身泄密,需要高度重视和坚决杜绝。其次,确保信息网络空间的净化。当前大量虚假信息充斥网络,严重影响信息空间生态环境,一些高强度灌输性的信息重复和低效能的信息质量,也给民众造成的逆反心理和低信度接受,这些都是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和尽快解决的问题,以确保信息的执行力和实效力。

2.2.4信息的侦测监控

信息的侦测监控包括电视、电台、广播、网络、通信、广告、各大媒体等领域有关政治、经济、军事等国家安全信息的侦听监控,目的是杜绝有毒信息的流传。近年来,在互联网、微网络和一些非主流媒体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投放一些有毒信息,吸引人们的眼球、诋毁党和国家、误导人民的判断、造成一定的信息污染和社会危害。近年来,以手机为载体的微网络技术迅猛发展,信息传递覆盖全社会的角角落落,新型国防信息安全力量要依靠自己敏锐的政治判断力和过硬技术,在各终端第一时间予以制止和打击,铲除这些流毒。

2.2.5信息的追踪反制

信息的追踪反制主要是对我国攻击信息和有毒信息源头的追踪和排查工作。主要有两点,从近些年一些有毒信息散布来看,一种是信息阵地战,就某些网络名人被策反和利用,利用自己的影响力隐蔽性散布,打着拥护党、拥护祖国的旗号,散布深层次的精神鸦片,毒害人民思想;另一种是信息游击战,采取化名、境内外开设多个账号等方式进行散播。对这些有毒信息散播源一旦追踪到,立即抓人或封号,坚决打掉有毒信息策源及爪牙。

2.2.6信息的传播进攻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要想打赢信息时代的人民战争,既要打好信息阵地战、防守战,又要打好信息进攻战、运动战。针对敌对势力对我国发起的文化冷战新招数,要在一一化解的同时反其道而行,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总之,信息的传播也将是斗智斗勇的一场持久战,但是只要运用恰当,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3从时域上看,具备注重平时、贯穿始终、迅速快捷的特点

2.3.1注重平时

从当前的形式和任务来看,新型国防信息安全力量的任务具有注重平时的特点。因为心理战、网络战、情报战、舆论战随时都在发生,各种刺探、窃取、攻击下一秒就可能出现,因此,需要新型国防信息安全力量严密关注、高度重视、迅速处置。

2.3.2贯穿始终

新型国防信息安全力量防止的是百密一疏、应对的是每时每秒。这是时间、意志、技术、方法的考验,是持久战。新型国防信息安全力量的任务要贯穿信息时代的始终,就像应对随时发生的事故一样,保持高度的警惕和全时的警戒,不留半点差池。

2.3.3迅速快捷

信息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是迅猛的,信息在下一秒就可能会传遍地球的另一端,这就要求新型国防信息安全力量有快速应急措施和迅速处置能力。

2.4从职能上看,具备防护为主、攻防结合的特点

2.4.1主导信息防护战

这是新型国防信息安全力量的自身基本任务,是确保本单位、本系统、本区域、本领域的信息安全和信息防护的重要环节。

2.4.2辅助信息攻击战

这是新型国防信息安全力量的辅任务,主要是根据形势和任务的需要,按照国家性、本单位、本系统、本区域、本领域的信息攻击部署和要求进行,是触发性、阶段性任务。

2.4.3信息技战术研究

信息技术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信息攻防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信息对抗的方式、方法在不断深化,新型国防信息安全力量作为第一线的战斗员、操作者,是信息尖兵,要不断对信息攻防技术战术进行研究创新,这也是履行好职责的必然要求。

2.5从编成上看,具备军民融合、自建为主、吸纳人才等特点

2.5.1军民融合

新型国防信息安全力量随着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人员、装备、器材都要向统一化、高精尖推进。军民融合,是高精尖技术的互通、是高精尖装备的互联、是军地高技术的互融,绝不是简单的东拼西凑、捉襟见肘。

2.5.2自建为主

新型国防信息安全力量要突破当前的技术垄断、潜在威胁,走独立自主的精兵之路。当前,我们信息网络建设也进入一个深水区和攻坚期,要想走自己的制胜之路,就要割断大洋彼岸伸来的章鱼之手,不能仅依赖和沿用国外的技术软件,还要开发建设自己的系统体系,稳定打赢的基础。

2.5.3吸纳人才

新型国防信息安全力量,不仅是高精尖信息技术的聚集地、更是各领域高精尖信息人才的聚集地,既是一支队伍,更是一个吸收、吸纳、培养高精尖信息技术和人才的体制。因此,新型国防信息安全力量如何甄选、吸收、吸纳、训练、管理、培养、运用高精尖技术和人才,是新形势下打赢信息战争的基本需要和重要任务。

3新型国防信息安全力量的训练

新型国防信息安全力量要适应多种任务的需求,必须通过加强训练提高自身能力。

3.1技术能力训练

技术能力训练是运用和掌控信息技术的能力,主要有3方面的训练:一是信息存储技术训练,主要指掌握存储器、磁盘、光盘、闪盘的等各种存储介质的信息安全存储技术、信息及系统的加密、解密、隐藏等技术;二是信息传输技术训练,主要训练信息传输过程的加密设密、鉴别校验、防窃防泄、防阻防截、防毒反侦、追踪测源、解码突入、隐蔽窃密等技术;三是系统维护技术训练,主要训练信息系统的软硬件防护技术,包括计算机网络、通信系统、新闻宣传、银行交通等所有有线、无线、网络以及电磁空间的信息系统的防护维护;四是信息处理技术训练,包括信息的制作、筛选、过滤、侦测、监控、删除、屏蔽、输出、导入、预置等技术性处理能力和意识性运用能力。

3.2素养能力训练

3.2.1信息制作和甄别素养能力的训练

信息制作和甄别素养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新型国防信息安全力量人员对信息所传递内容的鉴别力,特别是针对信息中掺杂的偏激、反动、有毒等内容的甄别、判定、消除,以及信息制作过程中,将我方意志的巧妙糅和与科学渗透,这是核心技术能力。要想克制和抵御当前的思想渗透、文化侵蚀、,信息鉴别和制造,是确保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的安全的重要信息攻防手段和能力训练方式。

3.2.2防间保密和渗透策反能力的训练

防间保密和渗透策反能力的训练主要是新型国防信息安全力量成员自身的反间渗透、反策反诱能力训练,以及对敌方人员的渗透、策反能力训练。信息对抗的核心还是人的对抗,只有确保自己人员的安全和对敌方人员的拉拢,才能防止自己的“堡垒从内部被攻破”,并实现从内部攻破敌人堡垒的良好局面。

3.3体系能力训练

3.3.1分队能力训练

民兵信息分队是信息攻防能力的基本构成单元,是信息分队内各个专业、各种技术的综合运用、团队协作和能力聚合,是分队间各成员的技术耦合和能力配合,是建设分队核心能力和发挥整体效能的基础,分队训练要科学计划、合理统筹、确保实效。

3.3.2整体能力联合

整体能力联合是指各新型国防信息安全力量间的联合训练,是各个专业能力的区域性拓展和联动性融合,是形成全社会“人民信息战争”态势的联合性训练,主要侧重体制机制运行能力和整体效率、效能发挥的训练。

4结语

国防安全论文篇(2)

关键词:安全管理安全原理安全立法管理模式

ProspectsofSafetyManagementScienceinthe21stCentury

LuoYun

(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Beijing)

Abstract:Prospectsofsafetymanagementscienceinthe21stCenturywerediscussedinvolvingsafetyprinciples,safetylegislation,andmethodandmodeofsafetymanagement.

Keywords:SafetyprinciplesSafetylegislationMethodofsafetymanagementModeofsafetymanagement

1引言

21世纪将是一个充满希望与光明的时代,同时也是经济与文化矛盾、环境与技术冲突、人类与自然牵制的时代。由此,不仅人类文明史要揭开一个新的百年,更应引起人类关注的是,如果不引起高度的警惕,21世纪将会是灾害、事故、环境公害更为恶化的时期。其实,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笔者已深切地体验到这一点:人炸、资源枯竭、环境危害、重大事故与灾害频发……。还清楚地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那些不科学、欠文明的落后文化习俗,形成了与社会发展不相协调的背景:人类的科学素养不尽人意;地区或国家间的技术、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不顾代价而高速发展经济在很长一段时期将仍是不少人的主导追求;企业经营人员的短视与只顾眼前利益的行为盛行;……。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仍是21世纪人类社会活动的主旋律。显然,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生存,平安、健康、少灾都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十分重要的目标。另一方面,21世纪将是高技术不断涌现,信息化、数字化生产与生存的方式将会得以普及的时代。新技术、高技术首先将给人们带来发展与进步、效率与效益、舒适与文明,与此同时,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历史的经验告诉人们,技术的失控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与灾难。

面对上述的现实与背景,正视未来的挑战和忧患,为了21世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更加努力地去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世界,需要创建安全的生产方式和康乐幸福的生活方式。为此,人类唯一的出路就是重视发展安全科学技术,有效地预防各种意外事故和灾难的发生。

安全管理作为预防事故三大对策之一,将为21世纪人类的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和安全生存发挥其重大的作用。

2安全原理-安全管理实践的基石

安全管理方法与对策的绩效,需要安全理论作为基础,需要有战略和方向的指导。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研究安全的科学理论,揭示安全科学的规律,搞清安全管理的科学原理。

安全原理是人类安全活动的基本理论和策略,是安全科学以及安全管理科学发展的基石,是人类预防事故的重要理论核心。21世纪,人们将会不断探求如下的安全科学原理。

1)安全哲学原理。即从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角度,总结安全的哲学理论和原则。人类历史进程证明:古代人的安全哲学是宿命论的安全认识论,被动承受型的安全方法论;近代人有了经验论的安全认识论,事后型的安全方法论;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现代人类进入了系统论的安全认识论阶段,从而在方法论上能够推行安全生产与安全生活的综合型对策。21世纪,未来的人类安全哲学必然朝着本质论和超前预防型的安全哲学进发。有了正确的安全哲学思想的指导,未来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的安全才能获得高水平的保障。

2)安全系统论原理。深入研究和探索安全系统论原理、安全控制论原理、安全信息论原理、安全协同学、事故突变论等安全系统结构、机制、规律和优化。不仅应研究清楚事故系统的规律,更要探讨各种技术安全系统的规律、特点和控制。认识事故系统,对指导人们从控制事故来保障人类的安全具有实际的意义,但这种认识带有事后型的色彩,是被动、滞后的。而从安全系统的角度出发,则具有超前和预防的意义。因此,从建设安全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安全原理更为理性,更符合科学性原则。

3)安全经济学原理。阐述清楚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效率的关系。研究事故损失的规律与评价技术,安全的效益理论和投入产出规律;研究与事故相关的非价值因素的价值化技术。研究不同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时期,事故保险(伤亡保险、财产保险、意外事故保险等)的运行机制及其与事故预防,实现本质安全的关系和动作机制等。

4)安全管理学原理。研究从法理出发的安全法学原理、安全监察与监督的原理;论证清楚安全组织学原理、人员优化的原理;阐明合理的安全投资保障机制;揭示出合理的安全管理机制、安全管理模式、安全管理体系等基本的理论。

5)安全工程技术与卫生工程技术原理。针对不同的行业和生产工艺与技术,研究相适应的安全工程技术原理,如防火原理、防爆原理、机电安全原理等,以及卫生工程技术原理,如防尘原理、防毒原理、辐射防护原理等。

同时,在20世纪尚未完善的风险控制理论、安全自组织理论、大安全科学理论、安全文化理论等将在21世纪得到高度重视和发展。

有了丰富而充实的安全理论,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人类实现了真正安全原理的掌握,才能改变自身对事故的认识和态度,才能使今天人们安全生产和生活的必然王国走向未来人类安全生存与发展的自由王国。

3安全立法-安全管理永恒的利器

从中世纪起,人类生产从畜牧农耕业向使用机械工具的矿业转移,从此开始发生人为事故。随着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技术规模和速度不断扩大,矿山塌陷、瓦斯爆炸、锅炉爆炸、机械伤害等工业事故不断发生。在早先安全技术比较落后的状况下,人们想到的是从立法的角度来控制日益严重的工业事故。

人类最早的劳动安全立法,可追溯到13世纪德国政府颁布的《矿工保护法》,1802年英国政府制订的最初工厂法——“保护学徒的身心健康法”。这些法规都是为劳动保护而设,制定了学徒的劳动时间,矿工的劳动保护,工厂的室温、照明、通风换气等工业卫生标准。针对世界范围的安全立法,人类进入20世纪才迈出了步伐,这就是1919年第一届国际劳工大会制定的有关工时、妇女、儿童劳动保护的一系列国际公约。中国最早的劳动安全相关法规,要数1922年5月1日在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劳动大会提出的《劳动法大纲》,其主要内容是要求资本家合理地规定工时、工资及劳动保护等。英国、德国、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是劳动安全立法最早和较为完善的国度。除此,很多国家的安全立法一般起步于20世纪,包括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到1915年才正式实施《工厂法》,比英国晚了近百年。

未来的21世纪,人类的安全立法必将体现出如下趋势和特点:

1)安全法规从孤立走向整体,从分散发展为体系。

2)安全立法的任务突出预防,体现出超前性和预防性。

3)安全立法的目标体系更趋明确。立法的目标不但包含防止生产过程的人员死伤,还包括避免劳动过程的危害(职业病)以及财产损失、信誉的毁坏。

4)安全立法的层次体系更为全面。国际通用安全法规(ISO标准、ILO法规等)、各国的国家安全法规、世界范围及本国的行业安全法规(石油、核工业等)、地区安全法规(欧盟、亚太等)等,得到全面的发展。

5)安全立法的功能体系更为合理。建议性法规,如ISO国际标准;强制性法规,一般各国制定的国内安全法规都属此类;承担不同法律功能的法规,如法律、技术标准、行政法规、管理规章等,各尽其责,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

在21世纪,我国的《职业安全法》、《职业病防治法》、《重大工业事故控制法》、《减灾法》、《公共场所意外事故预防法》、《家庭事故预防法》等安全法规和条例,将会陆续颁布和实施。

4管理方法-事故预防对策之技巧

管理也是一种技术。安全管理的方法得当,是保证安全管理效能的重要因素。

从管理对象的角度:安全管理由近代的事故管理,发展到现代的隐患管理。早期,人们把安全管理等同于事故管理,显然仅仅围绕事故本身作文章,安全管理的效果是有限的。只有强化了隐患的控制,消除危险,事故的预防才高效。因此,60年展起来的安全系统工程强调了系统的危险控制,揭示了隐患管理的机理。21世纪,隐患管理将得到推行和普及。

从管理过程的角度:早期是事故后管理,进展到60年代强化超前和预防型管理(以安全系统工程为标志)。随着安全管理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安全管理是人类预防事故的三大对策之一。科学的管理要协调安全系统中的人—机—环诸因素,管理不仅是技术的一种补充,更是对生产人员、生产技术和生产过程的控制与协调。21世纪,要进一步理解和落实这种认识和过程。

从管理理论的角度看:从建立在事故致因理论基础上的管理,发展到现代的科学管理。30年代美国著名的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提出了1∶29∶300安全管理法则,事故致因理论的研究为近代工业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到了世纪后期,现代的安全管理理论有了全面的发展,如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安全行为科学、安全法学、安全经济学、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等。21世纪,安全管理科学园地将会更加百花争妍。

从管理方法的角度:从传统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以及常规的监督检查,发展到现代的法治手段、科学手段和文化手段;从基本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发展到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技巧与方法。21世纪,安全管理系统工程、安全评价、风险管理、预期型管理、目标管理、无隐患管理、行为抽样技术、重大危险源评估与监控等现代安全管理方法,将会大显身手,安全文化的手段将成为主要的安全管理技术。

5管理模式-安全管理不断探索的命题

我国的安全管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出不同的管理模式。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建立了劳动保护管理体系;70年代在劳动保护管理体系下,强调了事故管理系统;80年代出现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模式;进入90年代,现代安全科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体系逐步发展和完善。显然,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生产技术、经济体制和安全理论指导下,表现出不同的安全管理特色。

21世纪将是安全科学管理不断深化,安全管理的作用和效果不断加强的时代。现代安全管理将逐步实现:变传统的纵向单因素安全管理为现代的横向综合安全管理;变事故管理为现代的事件分析与隐患管理(变事后型为预防型);变被动的安全管理对象为现代的安全管理动力;变静态安全管理为现代的安全动态管理;变只顾生产效益的安全辅助管理为现代的效益、环境、安全与卫生的综合效果的管理;变被动、辅助、滞后的安全管理程式为现代的主动、本质、超前的安全管理模式;变外迫型安全指标管理为内激型的安全目标管理(变次要因素为核心事业)。

21世纪,如下安全管理模式将得到发展和完善:

1)企业HSE管理模式。建立企业健康、安全与环境三结合的管理体系,其目标是强化企业管理者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的管理意识,激励企业员工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的工作热情,最终改进企业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效能,实现人类社会和企业的综合效益。

2)企业ISO18000管理体系(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OHSMS)。在国际标准化组织统一规范下,企业要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这是国际标准一体化的重要体现,也是随着ISO9000和ISO14000在各国逐步得到认可和取得成功的背景下,国际工业社会重视和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目标。这一体系的推行,将促进和改善人类社会的职业安全卫生状况和水平。

3)企业“综合安全管理模式和机制”。在企业,无论是人身伤亡事故,还是财产损失事故;无论是交通事故,还是生产事故,甚至是火灾或治安案件,都对人类造成危害和损害。这些为人们所不期望的现象,无论从根源、过程和后果,都有共同的特点和规律,人类对其进行防范和控制,也都有共同的对策和手段。因此,把企业的生产安全、交通安全、消防、治安、环保等专业,进行综合管理,对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效率和降低管理成本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在21世纪,企业建立“综合安全管理模式和机制”是大势所趋。

4)国家安全管理模式。一是建立国家-企业-职工三方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构建国家监察-行业协调-企业自律-工会监督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制;二是从国家安全、社会安全、人身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等目标出发,建立国家的大安全管理模式(机构、组织、立法、管理体系等)。

通过这些努力,将实现全面防范来自于技术因素和人为因素的意外事故与灾难,减轻来自于自然因素造成的灾害和危害,防止和减少来自于社会因素的公共事故与危害、治安案件及“黄、赌、毒”等消除或控制其对人类身心和生命的危害与毒害。

作者简介:罗云教授

作者单位:罗云(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地址:北京市学院路29号;中国地质大学工程技术学院;邮编:100083

参考文献:

[1]罗云.现代安全管理-理论、方法、技巧.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1997.

[2]肖爱民、唐紫荣等.事故管理.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1.

[3]董立斋、巩长春等.工业安全评价理论与方法.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

[4]金磊、徐德蜀、罗云.中国现代安全管理.北京:气象出版社,1995.

国防安全论文篇(3)

关键词: 军事理论 国防教育 作用

我国高校国防教育课程理论体系分成国防理论及国防行为两大模块[1]。而普通高校开设军事理论课,是国防理论模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形式,更是《兵役法》、《国防法》和《国防教育法》赋予的神圣职责。开设军事理论课是加强对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强化国防意识,为国防建设培养高素质后备人才的战略举措;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客观要求。军事理论教学,能促使大学生了解我国国防政策的基本内涵及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和当前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掌握国防知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忠诚的爱国主义者、合格的国防建设者、勇敢的国防保卫者,为军队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基础,从而提高国家国防实力。因此,在普通高校开设军事理论课对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军事理论课对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工作的可操作性

(一)军事理论课法制化建设,是实现国防教育功能的前提。

学校国防教育工作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全国人民的高度重视。同志曾指出:“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族的国防意识。”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国防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形成全国关心国防、支持国防、建设国防的浓厚氛围。”2006年总理提出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特别是随着《兵役法》、《国防法》、《国防教育法》等法规的颁布,普通高等学校的军事理论教学研究越来越受重视。2002年6月19日,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根据《国防法》、《兵役法》、《国防教育法》和《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转发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的意见〉的通知》([2001]48号)精神,联合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学生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基本依据。纳入法制化轨道的军事理论课,使国防教育具有权威性和连续性。法律上的保障增强了该门课开设的意义和权威,使高校和大学生都意识到国家对大学生国防教育的重视。因此,大学生在心理上就把军事理论课与国防联系在一起了,这种心理暗示一定程度地促进了大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主动性。与此同时,军事理论课法制化的目的,是保证其连续性和长期性。国防教育是对人心灵的塑造,需要长期地、不懈地对一代代人进行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培养,使人人关心国防、支持国防,军事理论课的法制化即与此相适应。因此,军事理论课的法制化是其能够实施国防教育的法律保障。

(二)军事理论课纳入高校课程教学体系,是实现国防教育功能的基本条件。

《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第一条规定,军事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科学生必修课。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和教育部把军事课程确定为校定必修课,主要是从国家发展安全的长远战略考虑的。这保证了国防教育功能的实施有一个稳定的场所和舞台。其实,就是在大学的课堂上,通过教师的知识传授、多媒体带来的多种感观刺激,把大学生国防意识培养的潜在性通过军事理论变为现实性。因此,军事理论课的规范化是其能够实施国防教育的教学保障。

(三)军事理论课现代化教学器材的引入,是实现国防教育功能的有效手段。

当今比较先进的教学手段是采用多媒体教学,它的优点是:第一,通过多媒体可以具体形象地展示抽象的事物或日常生活中比较难见的珍贵资料。现代国防领域的具体设施和装备,一般人不容易亲眼目睹,但可以通过多媒体照片使大学生与之零距离接触。国防知识照片越具体形象,大学生对其感知就越深刻,爱国主义情感体验也就越强烈;第二,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既能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奋度,又能给大学生心理带来强烈的震撼,就是在这样的一次次震撼中,爱国主义情感和国防观念在大学生心里慢慢成长和积淀。因此,军事理论课的现代化教学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手段保障。

(四)军事理论课师资力量建设的独特模式,是实现国防教育功能的保证。

高校军事理论课师资力量建设的途径,一般采用学校自己培养专职教师和聘请军队教官相结合的方式。学校专职的军事理论课教师,在政治素质、学历层次、业务水平等方面的起点都比较高,聘请的军队教官,他们在掌握军事前沿领域的知识方面具有优势,因此,由学校专职教师和军队教官共同实施的军事理论课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可以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和优势互补,整体师资力量和水平相应也就提高了。当然,各高校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有的高校军事理论课师资完全是自己培养的;有的全部聘自军队院校;有的全部聘请部队军官;有的则专兼职兼而有之。但无论哪种模式,都是旨在挖掘军事理论课师资力量潜力,这是实施国防教育的人才保障。

二、军事理论课实现国防教育功能的可行性

(一)洞悉国际战略新形势,树立国防观念。

军事理论课内容涵盖古今中外,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科技、地理等各个领域。以国际战略环境部分为例,当前,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国际战略形势总体缓和,但世界并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战争时有发生,不愿看到中国的强大和统一的敌对势力企图遏制中国的发展,千方百计地推行“西化”、“分化”、“弱化”中国的战略。虽然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处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好时期,但仍然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如海洋权益受到侵犯,分子没有收敛,势力仍然十分嚣张,地区扩张主义有新的苗头,局部动荡依然存在等,如此种种矛盾都有可能激化。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等不断强大,我国也正在和平崛起,世界呈现“一超多强,多元争极”的战略格局,国家战略力量趋于均衡,世界大战危险在下降,但新的安全结构还未形成,军事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重要手段仍然为各国所重视,而且武器的质量竞争越演越烈,出现大量的新式武器和新概念武器,战争成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军事实力为重点的综合实力较量[2](P315-320)。而我国在经济、科技、军事实力上与发达国家尚有差距。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应提高警惕,加强国防建设,提高国际战略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由于受到国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国家安全呈现出许多新情况:维护国家安全的范围由陆地安全扩展到海洋权益及空域安全;传统的军事安全概念突破了疆界的限制,向太空延伸;国家信息安全、金融安全、能源安全、科技安全和生物病毒、核电站、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安全等社会公共安全不容忽视,其中有些安全威胁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潜在危险越来越大。国防对象在对外方面,除了防备和抵抗武装侵略之外,还要防备和抵抗非武装侵略,同时对内要防止武装颠覆,尤其是要遏止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三股恶势力。军事理论课的逻辑体系不仅仅体现纵向逻辑联系,而且显现横向逻辑关系,把中国问题放在整个世界问题体系之中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树立国家安全观,让学生充分认识各种安全因素给国家安全带来的威胁,让他们意识到开展国防教育不仅是为了应付可能发生的战争,更多时间是要自觉从身边着手,维护国家的综合安全,即既要高度重视政治、军事等传统安全领域,又要关注经济、信息、科技、社会公共安全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非传统安全领域,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

(二)学习军事高科技知识,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

军事课程能根据新时期的特点,在重视传统军事教学的同时,强调现代化和信息化,提高科技含量,挖掘大学生国防教育深度。如在《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军事理论教学内容中大大增加国防科技教育的含量。今天的大学生已不满足于讲机枪、大炮、舰船等内容,精确制导技术、数字化军队、军用智能机器人、智能兵器、C3I系统、C4ISR系统、激光武器、导弹防御系统、未来作战系统[3](P123-126)等,都是他们的热门话题。军事课程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促进他们钻研国防科技,树立正确的国家利益观。国际环境复杂而多变,教育学生从国家长远发展的角度,全方位地认识“国家利益”的内涵,关注与国家利益休戚相关的重大国际国内问题,如祖国统一面临严峻形势、美国对我国的综合性威胁、与南亚诸国的海岛归属争端、反恐斗争面临的挑战等,正确理解党和政府在处理相关问题中的态度和立场,切实增强政治敏感性和辨别力。这些从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战略眼光,把学生的眼光引向世界,引向未来。密切跟踪世界军事动向,教学内容鲜活,把学生最关心的世界热点、最新信息、最新军事理论引入课本,使教学内容前卫、鲜活,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国防教育功能。

(三)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新时期的高校国防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价值,而爱国主义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个人对自己学习、生活和生存环境的情感体验,而这种体验强烈程度是与受到的外界刺激相关的[4]。高校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成型时期,并且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对他们进行爱国情感教育应该侧重理性情境熏陶,而不是简单的说教和灌输。对于人生观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直接灌输给他们思想观念,他们会潜意识里本能地排斥和反感。军事理论教学内容都是很生动具体的各个专题,离现实都是比较近的或者是曾经发生过的,这些都是活生生的事实,在大学生看来,这门课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客观真相,不是强加的一种思想观念,他们完全有理解能力感悟到事实背后沉甸甸的厚重感。如国防历史这部分不会生硬地提到爱国主义的字眼,但是近代中国国防衰弱所遭受的丧失国格的屈辱,会在大学生心中留下强烈的震撼,看到、听到自己的祖国和同胞成为列强的刀下鱼肉和沉痛,民族同情感、归属感、愤怒感会油然而生。爱国主义情怀就是一次一次在这样的心灵震撼中积聚起来的,是潜移默化和润物细无声的。

军事理论课的开展,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国防行为能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综合素质。军事理论课内容极为丰富,既有一般学科的教育规律性,又有军事学科的专业性,对于大部分普通高校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课程,为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开辟了一个新的园地。

参考文献:

[1]吴咏梅.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理论体系探析[J].襄樊学院学报,2007,(6).

[2]吴温暖.军事理论教程[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国防安全论文篇(4)

关键词: 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

普通高校开设的国防教育军事课程以国防教育为主线,以军事理论教学为重点,旨在通过军事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训练储备合格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而课程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与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旨在建立以必修课、选修课、专题讲座、融合课、实践活动为体系的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丰富国防教育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应用技术科学相结合的课程内容,适应我国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服务,以实现维护国家和促进世界和平与人类发展的总目标。

一、历年普通高校军事训练教学大纲及内容比较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非常重视在高等学校开展国防教育工作。在过去的30多年间,普通高校军事训练主要是与国际、国内的形势紧紧联系在一起,教育的内容、形式、手段等不断变化和发展。1985年以来,经过军、地各有关部门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现阶段的我国高校国防教育是以集中军事训练、上军事理论课和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防教育活动为主要内容。

1963年颁布的教学大纲《高等学校民兵训练大纲(草案)》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军事理论课:怎样突出政治、三八作风、人民战争;军事技能训练:基本射训练、战术训练、防空教育、投弹训练、野营训练。教学形式:融入部队进行学习、训练。教学时数:180学时。1986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大纲》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军事理论课:军事思想、我军宗旨、简史、革命传统、作风纪律和形势政策教育、工厂农村进行社会调查;军事技能训练:现代军事科学知识、军兵种知识、条令、技术、战术训练。教学形式:一部分学校的学生到部队训练与在校训练,一部分学校的学生由学校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训练。教学时数:100学时。1994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军事理论课:国防史、现代国防、世界军事形式、军事思想、现代武器、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现代战争、军事地形学;军事技能训练:中国人民条令、优良传统、轻武器射击、战术、军兵种知识、综合拉练。教学形式:在高校采取集中训练与军事理论课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时数:110学时。2007年与200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军事理论课:中国国防、军事思想、世界军事、军事高技术、高技术战争;军事技能训练:条令条例教育与训练、轻武器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综合训练。教学形式:在高校采取集中训练与军事理论课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时数:148学时。

比较各个年代的教学大纲,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在国际国内大形势的影响下,1963年颁布的教学大纲教育内容上的临战性,以“提高警惕,准备打仗”为基本内容的形势战备教育。教学形式全部以融入部队为主;二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目标确立和国家长期处于和平时期,人们往往习惯于把国防和国防与军队、国防观念与战备观念等同起来,把国家受到的威胁仅仅看作来自军事方面的威胁,缺乏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全局上理解国防实质的自觉性。教育内容仅限于国内军事理论教育与军事训练,教学形式也仅是一部分在部队,一部分在高校;三是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国内与国外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密切,相互之间不仅依赖共存,而且各领域竞争日趋激烈。比较1994、2002和2007年颁布的军事课教学大纲,在教育内容的设置上站在了国际战略高度,以高技术、信息化、战略水平等为主要内容,也融入了国际大环境、大形势。但仔细分析这些内容可以看出,国防教育理念与层次仍然停留在防御或进攻的军事技术提高的“保家卫国”教育上,未能提到国防教育应与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相结合这一高度上,从而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满足新形势下国防教育的需求。教学形式是完全在高校内部进行,缺少学校与部队相互交流学习的过程和形式,没能保持原先教学训练在校园和军营相结合的原则。

二、目前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实施现状

我国的高校国防教育虽然在近些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各高校在对国防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起步早晚、力量投入等方面不尽相同,再加上我国现有的社会氛围,都使得尚处于探索阶段的高校国防教育在实践中所产生的效果不尽如人意。目前,各高校对《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贯彻实施参差不齐,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大部分高校能将军事理论课列为必修课,但在有些高校还只是选修课,个别高校甚至根本就没有这门课。理论教学的内容参差不齐,没有严格使用统一的教材,各个学校都是选用各自的教材,课时安排上也差别较大;二是从课程内容设置来看,军训内容比较陈旧,教学内容太过单一,仅仅就军事理论、军事训练为主要内容,每年都是队列、拉练、军体操等,无法紧跟时代的步伐,更不能适应信息化战争的需要。与国际国内大形势、大环境不能紧密结合,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关联不大。而且国防教育课程和教学方式趋于程式化而缺乏持久深入的作用与影响。在我国相当一部分高校课程体系设置中,国防教育没有被置于一个重要位置。高校的国防教育实际上仍然滞后于现代国防建设需求,特别是与信息化战争的要求相比,高校国防教育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高校国防教育水平与现代国防不匹配;三是许多学校把军训作为国防教育的唯一手段,认为学生进行了军训就是接受了国防教育,学校的国防教育就已经完成了任务。这种方式虽然在养成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训练学生掌握基本军事技能上有显著作用,但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军训因受课时限制,一旦军训结束,学生便很少有机会参加国防教育活动,这样学生的思想就容易出现滑坡,国防教育效果就事倍功半。

三、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与内容设置思考

1.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设置

设置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必须与国防教育的特点相结合,国防教育与其他教育一样,具有教育的共同特点。同时,国防教育又有它自身的特点:一是教育的终身性。部队教育,有服役期满的时候,学校教育有毕业的时候,而国防教育却是一辈子的事情。一个公民,一生中应该不断接受国防教育;二是教育的全民性。其他科学文化或专业知识的教育都是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而有自己特定的教育对象,而现代国防教育是全民性教育的社会工程,其教育对象涵盖了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不同职业、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社会成员;三是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其他教育课程规定都很明确,内容比较单纯,而国防教育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和全面,凡是与国防建设和国防斗争有关的内容都是国防教育的内容;四是国防教育效益的滞后性。国防教育不像学校教育、法制教育或其他专业技术教育那样,可以在几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见效。国防教育总体效益是随着形势的变化而显现出来的,它的直接效益与其他教育相比是滞后的。国防教育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开展国防教育的迫切性、长期性和艰巨性。为此,高校国防教育的课程设置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原则,又要遵循国防教育的课程设置原则。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课程设置原则有培养目标服务的原则,教育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宜广不宜深的原则,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培养创造性高素质人才的原则,寓教于乐的原则,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课程二分法,教育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为此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我们进行了以下思考。一是开设必修课,确保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军事课程内容在高校中的贯彻与实施,奠定大学生国防教育军事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二是开设选修课,满足大学生对国防教育的进一步学习和更高层次的研究;三是开设专题讲座课,定期或不定期邀请军事专家来学校作世界军事形势和当前有关热点的讲座,时刻把握新形势下的军事动向和主流思想;四是开设融合课,与高校内任何课程相结合,进行国防教育内容渗透与融合;五是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宣传、纪念和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国防教育领域,实现多样性与灵活性。

2.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内容设置

随着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传统以军事安全为核心的国家安全观正在发生变化,国家安全的内容日益向非军事领域发展,经济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的地位不断上升。现代社会发展至今,人类思想观念、道德意识、文明程度都有很大提高,单纯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侵略他国并占有其土地的行为在世界上难以实现的,但隐性的政治宣传、经济侵略、意识渗透等方面无时不在进行着。政治制度的颠覆、经济危机的爆发、意识形态的入侵,足可使一国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倒退几十年。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走向一体化,但全球化并未使国家之间的界限模糊。全球化发展其实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给国家安全带来挑战与隐患,也可以带来世界和平与发展。这种新的国家安全观念的产生,必将使高等学校的国防教育摆脱传统军事国防观念的束缚,变为全方位的、立体的、开放的国防教育。这就要求普通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目标不仅仅在于增强大学生国防意识与观念,加强军事理论的学习和军事技能的掌握,培养符合未来战争所必须的综合素质全面的大学生,而且更要通过国防教育最终实现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强大国防力量是实现维护国家和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途径。依据培养目标,笔者认为在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内容设置上应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内容设置以掌握国防教育军事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主的课程:中国国防、中国军事思想、中国战略与战略环境、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条令条例教育与训练、轻武器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综合训练。二是内容设置以国防教育与国家安全和发展为主的课程:国防建设与绿色生活、军事思想与人类文明、国际战略环境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军事高技术与和谐社会、信息化战争与人类和平、大学生与国防教育、现代战争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与国家发展;条令条例教育和训练与个人生活习惯培养、战术与体育竞技比赛、军事地形学与图地对照训练、综合训练与定向越野、队列队形与团体操、军营生活体验、军事体育比赛、慰问驻地部队官兵、军民联谊联欢、文艺演出、军民体育比赛。三是内容设置以国防教育与人类和平和发展为主的课程:国防教育与人类和平、国防教育与人类发展。

国防教育的目的是强大国防力量,国防教育只有站在全人类发展的高度上,才能在维护国家的基础上,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普通高校国防教育是国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程体系和内容也并非一成不变,必将随着国家的发展与进步、世界大形势大环境和战略格局的变化、人类思想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及时丰富与变化。

参考文献:

[1]匡壁民.军事理论教程[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15-16.

[2]张正明.章涵恺 从几个侧面看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发展[J].前沿理论,2008年3月第3期:12.

[3]台启权.高校国防教育历程及其启示[J].当代经济,2006,3(下).

[4]石防震,朱兴同.对当前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思考[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12月第12期:74.

[5]马文婷,蒋琳.对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08年3月号上旬刊:34.

[6]杨晓平.关于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的思考[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167.

[7]问鸿滨.论全球化发展对高校国防教育的影响和对策[J].高管参考,2007,6:4.

国防安全论文篇(5)

[关键词]安全文化;科学发展观;科学文化;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0461(2010)07-0043-04

[收稿日期]2010-03-17

[基金项目]国家航空基金项目( 2009ZG55021);河南省政府招标课题( B457);郑州市科技局软科学课题( 7-1);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 [2008]-JKGHAGH-651)。

[作者简介]孙兆刚(1976-),男,河南省南乐人,管理学博士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科技创新与知识管理。

安全包括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资源安全、环境安全、社会安全等,贯穿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安全孕育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反映了社会对人权的尊重、社会发展和稳定以及社会文明程度。安全生产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经济的持续、协调、健康、快速的发展。基于此,我们要深入研究安全文化。

一、安全文化的科学性表现

安全伴随于人类进化和发展过程中古老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命题。远古时代,原始人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和抵御野兽的侵袭,制造了石器和木器,作为生产和安全的工具。早在六、七千年前半坡氏族就知道在自己居住的村落周围开挖沟壕来抵御野兽的袭击。大禹治水和都江堰工程更是我国劳动人民防治水患的伟大创举。随着手工业生产的出现和发展,生产中的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安全防护技术随着生产的进步而发展。防火技术是人类最早的安全技术之一,早在公元前700年,周朝人所著的《周易》中就有“水火相忌”、“水在火上既济”的记载。我国古代的青铜冶铸及其安全防护技术都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从湖北铜绿山出土的古矿冶遗址来看,当时在开采铜矿的作业中就采用了自然通风、排水、提升、照明以及框架式支护等一系列安全技术措施。

公元132年,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为人类认识地震作出可贵贡献。在生产作业领域,人类有意识的安全活动可追溯到中世纪的时代,当时人类生产从畜牧业时代向使用机械工具的矿业时代转移.由于机械的出现,人类的生产活动开始出现人为事故。公元610年,隋代方巢著的《诸病源侯论》中记载:“…凡占并累和深坑并中多有毒气,不可取入……必入者,先下鸡毛试之,若毛旋转不下即有毒,便不可入。” 公元752年,唐代王涛著的《外台秘要引小品方》中提出,在有毒物的处所.可用小动物测试。“若有毒,其物即死”。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通过生产实践,积累了许多关于防止灾害的知识与经验。公元989年北宋木结构建筑匠师喻皓在建造开宝寺灵感塔时,每建一层都在塔的周围安设帷幕遮挡,既避免施工伤人,又易于操作。在我国古代采矿业中,采煤时在井下用大竹杆凿去中节插入煤中进行通风,排除瓦斯气体,预防中毒,并用支板防止冒顶事故等。公元1637年,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一书中,详尽地记载了处理矿内瓦斯和顶板的“安全技术”:“初见煤端时,毒气灼人,有将巨竹凿去中节,尖锐其末。插入炭中,其毒烟从竹中透上”,采煤时,“其上支板,以防压崩耳。凡煤炭去空.而后以土填实[1]。”

进入近代社会,安全文化更加突出,从以下情况即可感觉出安全文化的突出地位。1802年英国政府制定的最初工厂法――《保护学徒的身心健康法》。这些法规都是为劳动保护而设,制定了学徒的劳动时间,矿工的劳动保护,工厂的室温、照明、通风换气等工业卫生标准。1876年德国以锅炉安全运行为目标的“锅炉和电气设备所有者协会”成立;1917年英国成立“安全第一协会”;1923年美国成立“国家安全协会”;1947年在日内瓦成立国际劳工组织;1947年在美国成立“国际飞行安全基金会”;1957年日本成立“全国安全协会”;英国20世纪20年代在大学设立职业安全专业;美国在30年代开始培养工业安全专门工程师,1956年在世界上设立第一个消防工程系;日本1957年在大学开办安全科学专业;在我国,1983年9月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在天津成立,20世纪60年代开办劳动保护专业,1984年国家教委在本科目录中列出安全工程专业,1999年最新修订的本科、硕士、博士学科目录中均设有安全技术与工程学历教育专业。

无论是从古代安全观念和行为文化,或是从现代安全观念和行为文化中,都充分体现了人类追求安全文化进步的向往中,均以科学为基础为前提的,体现了安全文化的科学性质和内涵。

二、安全文化的科学体系

从文化的形态来说,安全文化的范畴包涵安全观念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和安全管理文化和安全物态文化。安全观念文化是安全文化的精神层,安全行为文化和安全管理文化是安全文化的制度层,安全物态文化是安全文化的物质层[2]。

(1)安全观念文化是指决策者和大众共同接受的安全意识、安全理念、安全价值标形。安全观念文化是安全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和提高安全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与物态文化的基础和原因。当前,我们需要建立的安全观念文化是:预防为主的观念;安全也是生产力的观点;安全第一的观点;安全就是效益的观点;安全性是生活质量的观点;风险最小化的观点;最合理安全性的观点;安全超前的观点;安全管理科学化的观点等,同时还有自我保护的意识;保险防范的意识;防患未然的意识等。

(2)安全行为文化指在安全观念文化指导下,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行为准则、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表现。行为文化既是观念文化的反映,同时又作用和改变观念文化。现代工业化社会,需要发展的安全行为文化是:进行科学的安全思维;强化高质量的安全学习;执行严格的安全规范;进行科学的安全领导和指挥;掌握必需的应急自救技能;进行合理的安全操作等等。

(3)制度文化指对社会组织(或企业)和组织人员的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和作用,它集中体现观念文化和物质文化对领导和员工的要求。安全制度文化的建设包括从建立法制观念、强化法制意识、端正法制态度,到科学地制定法规、标准和规章,严格的执法程序和自觉地执法行为等。同时.安全制度文化建设还包括行政手段的改善相合理化;经济手段的建立与强化等等。

(4)安全物态文化是安全文化的表层部分,它是形成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条件。从安全物质文化中往往能体现出组织或企业领导的安全认识和态度,反映企业安全管理的理念和哲学,折射出安全行为文化的成效。所以说物质是文化的体现,又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物态文化体现在:一是人类技术和生活方式与生产工艺的本质安全性;二是生产和生活所使用的技术和工具等人造物及与自然相适应有关的安全装置、仪器、工具等物态本身的安全条件和安全可靠性[3]。

从文化的对象体系来说,文化是针对具体的人来说的,是对某一特定的对象来衡量的。除了对社会一般的大众、公民、学生、官员等都具有安全文化素质的问题外,对于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一般说有五种安全文化的对象:法人代表或企业决策者,企业生产各级领导(职能处室领导、车间主任、班组长等),企业安全专职人员,企业职工,职工家属。显然,对于不同的对象,所要求的安全文化内涵、层次、水平是不同的。例如,企业法人的安全文化素质强调的是安全观念、态度、安全法规与管理知识,对其不强调安全的技能和安全的操作知识,一个企业决策者应该建立安全观念文化有:安全第一的哲学观,尊重人的生命与健康的情感观;安全就是效益的经济观;预防为主的科学观等。不同的对象要求不同的安全文化内涵,其具体的知识体系需要通过安全教育和培训来建立。

从文化的领域体系来说,安全文化的领域体系问题涉及行业、地区、企业由于生产方式、作业特点、人员素质、区域环境等因素,造成的安全文化内涵和特点的差异性及典型性。因此,从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的需要出发,安全文化涉及的领域体系分为企业外部社会领域的安全文化,如家庭、社区、生活娱乐场所等方面的安全文化;企业内部领域的安全文化,即厂区、车间、岗位等领域的安全文化。例如,交通安全文化的建设就有针对行业内部(民航、铁路内部等)的安全文化建设问题,也有公共领域(候机楼、道路等)的安全文化建设问题。

从体系和科学结构上,认识清楚安全文化的范畴,对建设安全文化能起到重要指导的指导作用,同时也是保证安全文化科学性的要求。发展先进的安全文化,要求我们从狭义的安全概念发展到广义的安全范畴,从控制伤亡事故的目标扩展到人身、财产、环境安全的综合目标,从安全工作和劳动保护事业的层次发展到安全科学、安全工程技术、安全文化的层次,从强调事后处理和管理的方式转变到超前预防的管理方式,从就事论事的经验管理转变到前因性的科学管理,从纵向的行业管理转变到纵向横向交叉的立体式综合管理,从只分散地只讲责任、制度、措施的无序化管理转变到方针、目标、计划、实施、审核与评价的程式化体系管理,从单一的行政手段发展到行政、法制、经济、科学、文化的多种手段。把安全文化作为一门学问来队识和研究,是安全文化科学性的重要体现[4]。

三、安全文化和科学发展观

文化的发展总是与人类社会同步发展的。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其创新成果是文化的构成要素,是文化丰富和发展的坚实基础与驱动力量。在现代社会中科技作为文化的属性、特点和功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明显和突出,是实现文化创新的最基本和最活跃的构成因素。恩格斯认为,自然科学的每一重大发现。甚至是仅仅向前迈出一小步,都会改变唯物主义的形态,改变生产力的实现方式和人们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基本趋向。当安全科学技术以安全文化的形式作用于社会文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就会对于人们的思想、精神与道德的升华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安全科技进步与创新程度决定着全民的安全文化素质与文明程度,同时也决定着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安全科技创新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动力和源泉,同时也为安全文化建设充实新的内容和提供新方法,安全科学技术是构成安全文化的重要内容,但它只有在与安全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形成整体效应时,才能更好地发挥先进作用,因为安全科技往往只具有安全生产所需要的客观内容和科学方法,而缺少安全文化所具有的社会性,意识形态性和思想导向性[5]。

安全文化和科学发展观都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人为本,要求发展的目的不是为少数人利益,也不是为发展而发展,而是为了不断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健康安全和全面发展的需要。以人为本,不仅要求发展是为了人,而且要求发展必须依靠人,要求通过发展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要求发展必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全面发展的含义,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包括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还包括上述各个大的方面中各个组成部分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要求全面发展所包括的各个大的方面以及各个大方面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发展中都是相互协调的;不仅是同向发展的,而且发展速度或数量比例关系是相互适应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是强调发展进程的连续性、持久性。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要打造安全文化实力,安全文化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过程中集体智慧和力量的体现,是人类从事安全活动时所创造的安全价值观、安全行为标准和物态的总和,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由于安全涉及到个人生命权,故企业的行为必须围绕人人安全工作这个核心来展开,也就是安全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改善企业作业环境,设备之安全状况以及规章体系,搞好企业安全物质文化建设;通过创建职工安全价值观,树立群体安全意识,营造良好的安全风气,提高职工整体安全素质,从而搞好以素质保安全。向素质要安全的安全文化建设;通过对人的作业行为进行有效管理,改正作业过程中的不安全、不规范、不正确的操作方法,消灭人为不安全行为,从而搞好安全行为文化建设[6]。通过从企业到社会、从物质到精神、行为安全文化建设,提高企业和社会安全品位和人的安全意识。引导和启发全社会重视人的生命价值,营造全社会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舆论氛围。

建设安全文化的理念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安全文化是安全价值观、信念、最高目标、道德理想、传统、风气、行为准则的复合体。没有先进的安全文化作基础,没有全民的安全文化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搞好安全生产,安全生产工作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安全文化是安全生产的基础,抓基础建设尤为重要。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方针,以培育安全理念为突破口,以全面提高广大公民的安全素质为落脚点,以实现安全生产为目标,在公民中广泛开展安全文化教育,形成人人参与、齐抓共管的管理格局,确保社会的长期安全。

四、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安全文化建设

第一,建设安全文化,首先要建立安全哲学原理。即从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角度,总结安全的哲学理论和原则。古代人的安全哲学是宿命论的安全认识论,被动承受型的安全方法论;近代人有了经验论的安全认识论,事后型的安全方法论;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现代人类进入了系统论的安全认识论阶段,从而在方法论上能够推行安全生产与安全生活的综合型对策。21世纪,未来的人类安全哲学必然朝着本质论和超前预防型的安全哲学进发。有了正确的安全哲学思想的指导,未来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的安全才能获得高水平的保障。在安全哲学原理的指导下,深入研究和探索安全系统论原理、安全控制论原理、安全信息论原理、安全协同学、事故突变论等安全系统结构、机制、规律和优化,不仅应研究清楚事故系统的规律,更要探讨各种技术安全系统的规律、特点和控制。理清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效率的关系。研究事故损失的规律与评价技术,安全的效益理论和投入产出规律;研究与事故相关的非价值因素的价值化技术。研究不同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时期,事故保险的运行机制及其与事故预防,实现本质安全的关系和动作机制等[7]。

第二,建设安全文化,安全教育是先导。安全教育是实现安全目标,即防范事故发生的主要对策之一。安全教育是人类生存活动中的基本而重要的活动。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必要性和主导性,这是由于人的生活是靠劳动改造自然和进行生产来维持生命并使之发展下去的,而要安全地生产必须结合一定的社会关系,并在其中创造和运用安全生产手段和安全生产的技术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各种制度、习惯、文化等复杂体系来进行。人的生活现状以及文化体系不是固定地维持下去,特别是在生活受到灾害威胁的时代,人们要不断地加以变革,并创造更安全的生活和文化。这种创造和变革的活动是人类发展的前提。而教育对这种活动起主导的作用,因为数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活动过程,它对人的影响最为深刻。安全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部分,显然对人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安全教育的目的、性质是社会体制所规定的。安全教育为生产力所决定,安全教育的内容、方法形式都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安全教育是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是客观规律的反映。

第三,安全立法是建设安全文化的重要保障。人类生产从畜牧农耕业向使用机械工具的矿业转移,从此开始发生人为事故。随着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技术规模和速度不断扩大,矿山塌陷、瓦斯爆炸、锅炉爆炸、机械伤害等工业事故不断发生。在早先安全技术比较落后的状况下,人们想到的是从立法的角度来控制日益严重的工业事故。人类的安全立法正在从孤立走向整体,从分散发展为体系。安全立法的任务突出预防,体现出超前性和预防性,目标体系更趋明确,层次体系更为全面,功能体系更为合理。立法的目标不但包含防止生产过程的人员死伤,还包括避免劳动过程的危害(职业病)以及财产损失、信誉的毁坏。国际通用安全法规、各国的国家安全法规、世界范围及本国的行业安全法规、地区安全法规等,得到全面的发展。在21世纪,我国的《职业安全法》、《职业病防治法》、《重大工业事故控制法》、《减灾法》、《公共场所意外事故预防法》、《家庭事故预防法》等安全法规和条例,也将陆续颁布和实施。

第四,完善管理方法为建设安全文化保驾护航。从管理对象的角度:安全管理由近代的事故管理,已经发展到现代的隐患管理。只有强化了隐患的控制,消除危险,事故的预防才高效。因此,20世纪60年展起来的安全系统工程强调了系统的危险控制,揭示了隐患管理的机理。随着安全管理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安全管理是人类预防事故的三大对策之一。科学的管理要协调安全系统中的人―机因素,管理不仅是技术的一种补充,更是对生产人员、生产技术和生产过程的控制与协调。现代安全管理变传统的纵向单因素安全管理为现代的横向综合安全管理;变事故管理为现代的事件分析与隐患管理(变事后型为预防型);变被动的安全管理对象为现代的安全管理动力;变静态安全管理为现代的安全动态管理;变只顾生产效益的安全辅助管理为现代的效益、环境、安全与卫生的综合效果的管理;变被动、辅助、滞后的安全管理程式为现代的主动、本质、超前的安全管理模式;变外迫型安全指标管理为内激型的安全目标管理[8]。管理方法已经从传统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以及常规的监督检查,发展到现代的法治手段、科学手段和文化手段;从基本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发展到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技巧与方法。

[参考文献]

[1]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政策法规司. 安全文化论文集[C]. 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5.

[2] 徐德蜀. 中国安全文化建设研究与探索 [M]. 成都:四川科学技 术出版社,1994:32-36.

[3] 罗云. 现代安全管理――理论、方法、技巧[M]. 北京:化学工业 出版社,2010:109-110.

[4] 肖爱民. 事故管理. [M].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1:5-7.

[5] 董立斋. 工业安全评价理论与方法 [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88:187-189.

[6] 金磊. 中国现代安全管理 [M]. 北京:气象出版社,1995:33-36.

国防安全论文篇(6)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教育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完善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生理发育基本成熟而心理发育滞后;个性趋向定性,但可塑性大;智能接近高峰,但尚未完全开发;社交愿望强烈,但经验不足;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安全防范意识较差,自我防御能力较弱等。大学生群体的特征以及大学生特定的年龄结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决定了大学生必然面临诸多安全问题的困扰。目前,独生子女成为我国大学生的主体,这些大学生基本是在父母的细心呵护下和老师的关怀下长大的,对于社会的复杂性知之甚少,一旦离开父母和老师,开始独立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时,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安全问题往往缺乏必要的重视和警惕,给违法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校园中大多数案件的发生与损失是由于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差,自我保护能力弱所致。由于生活节奏快、社会压力加大以及家庭环境和个人经历诸多原因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的学生日益增多,所以,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完善自身生理、心理发展,顺利完成学业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

安全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教育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应与高校的一切教育活动相联系教育教学论文,应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校纪校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相结合,但安全教育又有其自身特色和特定内容,从安全防范角度讲,大学生安全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国家安全教育。随着高校改革开放的深入,境外人员来高校参观访问、举办讲座、讲学、留学、科技合作等情况日益增多,使高校的安全工作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为提高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使其能正确认识改革开放条件下隐蔽斗争的新形式和新特点,自觉抵御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活动。当前应重点抓好“三项教育”,强化“三种意识”。一是抓好《国家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守法意识。要使每个学生认识到,国家安全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和平稳定的建设环境,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二是抓好爱国主义教育,强化责任意识。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要联系中国近代史,联系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条战线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三是抓好保密教育,强化防范意识。学校要积极开展保密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敌情观念和保密意识,使每个大学生在对外交往中能自觉遵守各项保密制度和规定,自觉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

2.网络安全教育。近几年来,网络经济迅速发展,进入网络领域的人越来越多,高校学生几乎人人涉足网络,虽然他们有驾驭网络的技能,但对维护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条例却知之甚少,网络安全防范意识相对淡薄。当前,高校校园网络受外来非法侵入现象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黄毒侵入、反动言论侵入、教唆犯罪侵入。针对上述情况,目前网络安全教育要重点抓好这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网络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二是积极开展“呼唤网络文明,净化网络环境”等宣传教育活动。大力提倡网上道德,树立良好网上风气,摒弃不文明、不道德的上网行为,自觉抵制网上有害信息的侵蚀,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生活。三是积极开展网上正面宣传教育活动,用科学的理论占领网络阵地中国论文网。要求大学生不登录反动网站,不看淫秽低级的网页,不下载、传播具有反动及煽动性的信息,不在网上发表煽动性的言论。实践证明,教育学生自觉抵制校园网上的有害信息教育教学论文,是防止校园网络遭受非法侵入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3.消防安全教育。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招生数量的不断扩大,校园内人员密度相应增大,消防重点部位不断增多,消防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当前大学生消防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消防常识和自救逃生技能。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消防安全教育:一是组织大学生学好消防法规,用好消防法规,提高依法治火的观念;二是要大力普及消防安全知识,增强灭火技能和火灾发生时逃生、自救、互救本领。学校可采用消防知识讲座、举办消防运动会、图片展览、演示各种灭火器材的使用、介绍常见火灾的扑救方法和不同情况下的逃生自救方法等方式进行模拟消防训练,让学生熟悉防火、灭火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减少火灾的发生。

4.防盗窃教育。近几年来,由于受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宿舍盗窃案件呈上升趋势,这不仅使学生遭受物质损失,而且直接影响到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针对当前学生宿舍盗窃犯罪上升的特点和原因,学校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教育,减少宿舍盗窃案件的发生。一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学生的治安防范意识。二是运用典型案例开展防盗窃教育。针对学生宿舍盗窃案件突出的严峻现实,通过看录像、案例分析等形式,积极开展防盗窃教育,增强学生的防盗观念,自觉落实各项防盗措施,堵塞防盗漏洞。三是建立治安通报制度。以“治安通报栏”或“治安简报”等形式,及时向学生通报学生宿舍失窃的原因、特点和规律,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四是要教育学生自觉遵守学生宿舍的安全管理规定,在宿舍内不存放大额现金,不擅自留宿外客。对形迹可疑的陌生人更应提高警惕。

5.交通安全教育。当前,大学生交通安全意识普遍不强,主要体现在交通安全知识缺乏和交通安全意识淡薄两个方面。如何有效地防范大学生交通事故的发生,确保交通安全?一是加强交通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交通法制观念。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通过交通法规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学生了解在交通活动中,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养成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良好习惯,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二是积极开展交通安全周或交通安全月活动,从而使广大学生牢固树立起“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交通方针。通过交通安全教育,使广大学生相应地建立五个意识,即红绿灯意识、停车线意识、斑马线意识、靠右行意识、路权意识。形成人人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局面。三是加强大学生的心理训练。心理训练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对交通情况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训练内容包括注意力、观察力和应变力训练教育教学论文,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行车、走路集中精力,注意观察,遇到紧急情况下,可以做出迅速处理,从而遏止交通事故的发生。

6.心理安全教育。随着高教体制改革力度的加大,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已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必然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使之感到心理有压力,表现为各种心理上的不适。诸如焦虑、强迫、恐怖、抑郁、冷漠、固执、消沉、暴躁等等,情绪色彩十分强烈,如不加以积极疏导,极有可能导致各类安全问题。学校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一是在大学生安全教育中引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保障学生安全的重要内在因素,健康的心理在很大程度上能杜绝心理性安全事故的发生。学校对学生心理安全教育应采取普遍教育和个别疏导相结合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人际关系和谐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健康人格教育、心理卫生知识教育、挫折应对教育以及心理疾病防治教育等内容。这对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疾病,促进人格全面发展与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是要把安全教育与心理咨询结合起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做好安全防范教育。学校要通过开设心理门诊、心理信箱、心理热线电话等形式,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及时帮助咨询对象,减轻他们内心的紧张与压抑。同时,通过心理咨询对违纪行为或思想上有轻生苗头的学生进行及时疏导和教育,使教育真正发挥震撼心灵的力量和感化学生心灵的作用,使学生安全教育迈上新的台阶。

7.自我保护教育。大学生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往往容易受到来自社会和内部的侵害,而当面临侵害威胁时,又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显得很懦弱。因此,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教育,提高学生自我防卫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如何加强大学生自我保护教育?一是要对大学生进行有关自我保护内容的法律知识教育,并指导他们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要教育学生在遇到不法侵害的威胁时,应及时向公安保卫部门报警,以求得他们的帮助。在遇到抢劫、强奸、行凶、杀人等不法侵害时,应大胆采取正当防卫来保护自己和他人。二是要教育学生树立邪不压正的思想意识。在受到不法侵害时,要教育学生临危不惧,不惊慌失措,从气势上压倒他,迫使不法入侵者停止侵害行为,进而将其抓获。如果不能抓获时,应记住不法入侵者的体型特征教育教学论文,为公安部门破案提供重要线索。对于体能较弱的学生,特别是女生,要引导他们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不能“硬拼”,一定要沉着机智,善于动脑,巧于周旋,学会“智斗”,用自己的智慧来赢得呼救及报案机会。

三、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论文网。为此,我们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途径和措施:

1.全员、全面、全过程进行安全教育。目前,大学生安全教育还处于宣传教育阶段,远未达到有计划、有目标、规范化教育的层次,但安全教育绝不是可有可无,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学校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教育力度,实现全员、全面、全过程教育。全员教育即学校各级要加强教职工安全知识培训,组织广大教职工系统地学习、掌握安全知识,只有教职工具备了安全知识,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否则,难以向学生普及安全常识。在教学上,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有关课程和教学环节中由任课老师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如在计算机课程中讲授有关计算机安全、网络安全方面的内容;在信息工程课程中讲授信息安全、系统安全等内容。在日常教育管理以及各种服务工作中,都必须结合安全方面的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从而形成对安全工作重要性的共识和公众舆论,以利于安全教育与教学活动、课外实践以及管理和服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安全教育得到广泛而充分的重视。

2.突出重点,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既要全面展开,更要有重点地进行,做到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一是抓重点人的安全教育。如对经常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要进行重点教育,防止因严重违反校纪校规造成安全事故。要做好这项工作,不能满足于形式,更不能只往下灌输,而要讲效果,要能打动人心,让受教育者内心接受教育教学论文,做到入耳、入脑、入心。二是抓重点场所的安全教育。如对防火、防爆有一定要求的实验室,要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又如在人群集中的活动场所,应教育学生注意文明礼貌,服从指挥,并注重观察场所周围的环境和安全通道,避免发生安全事故。三是抓重点时期的安全教育。重点时期是指易发生安全事故的特殊时期,在高校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时期的安全教育:第一,要加强新生入学时的安全教育。新生刚跨入大学校门时,由于对校园及周边环境情况不熟悉,缺乏安全防范知识,不懂得如何自我保护,最容易发生各类安全事故。因此,切实加强新生入学安全教育,增强新生的自我防范意识,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大学生活,乃至以后的人生道路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第二,要加强节、假日期间的安全教育。节、假日期间学生思想容易放松,易发生财物被盗、火灾、食物中毒、溺水、车祸等事故。因而在此期间特别要强调安全问题,防止各类事故发生。第三,要加强学生外出实习、参加社会实践和毕业生离校之前的安全教育。由于这部分学生外出实习、参加社会实践以及毕业生外出找工作单位,脱离了学校管理人员的视线,如果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遇事考虑不周,也易发生各类事件。因此,学校应切实加强重点时期的安全教育,防止各类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艳婷.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重要性与有效途径研究[J]. 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8.

[2]包迎华.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和途径[J].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6.

[3]王文湛.全国高校安全工作指南[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

[4]张丹虹.高校治安形势原因及对策[M].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

[5]王丽坤.大学生安全教育[M].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国防安全论文篇(7)

【关键词】爱民固边公安边防理论基础

自2006年全面实施爱民固边战略以来,全国公安边防部队在全国150余万平方公里的边境管理区域内,创建爱民固边模范村1549个,救助困难儿童5308名,并派驻7123名边防民警在辖区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任职,实行爱民固边战略这四年给部队建设和辖区稳定带来的变化凸显。进一步探索爱民固边战略的思想基础,深刻理解和把握爱民固边战略的重大意义,对爱民固边战略的深入推进至关重要。

1 爱民固边战略是对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与中国革命战争相结合的产物,它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人民战争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内容的核心和基础,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质就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的一场最完全最彻底的人民战争。首先,公安边防部队性质和职能特点决定了公安边防工作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公安边防部队是党领导下的一支人民武装力量,是国家在边防、海防地区的一支执法队伍,是公安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集武装性、执法性、涉外性、公安性于一身。孟宏伟副部长指出,边防海防地区是政治上的敏感地带、经济上的困难地带、治安上的复杂地带、环境上的恶劣地带,新形势下公安边防部队担负的职能任务日益重要和复杂,担负着繁重的反恐怖、反分裂、反偷渡、缉毒缉私和边境治安管理等防范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在当前形势复杂、任务繁重、警力短缺的情况下,公安边防部队顺利完成这些任务职责,同样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他们依然是公安边防部队人力、物力、财力和精神力量的源泉,依然要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动员群众,必须要全民参与才行。其次,公安边防爱民固边战略需要借鉴人民战争“三结合”的方式。中国革命时期毛泽东曾经提出了主力兵团与地方兵团相结合、正规军与群众武装相结合、武装群众与非武装群众相结合的“三结合”的人民战争方式。新时期,“三结合”思想对公安边防部队履行职责使命,积极推进爱民固边战略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来说,公安边防部队完成新形势下各项工作任务也需要采取公安边防机关与地方公安机关相结合、公安边防部队与治安联防组织相结合、治安联防组织与自发的群治群防组织相结合,积极构建治安防范、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的天罗地网和铜墙铁壁。所以说,爱民固边战略无论是对保持公安边防部队人民军队的性质,加强部队自身建设,还是对履行职责使命而言,都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历史观,坚持以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理论为指导。

2 爱民固边战略体现了邓小平建军思想

邓小平科学的把握时代特征,提出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军队和国防建设要服从和服务于整个国家建设的大局的思想,对军队和国防建设重新定位,军队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把军队服从国家建设大局这一指导思想作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加速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爱民固边战略是公安边防部队贯彻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重大举措。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军的唯一宗旨,邓小平指出为了国家的富强、为了人民的幸福,军队和国防建设在一定时期要“忍耐”,为整个国家建设大局“让路”,军队要积极支援国家经济建设,积极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安全保障。保卫国家边海防地区的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保证边海防地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积极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积极为边海防地区经济和社会建设保驾护航,这是当前新形势下公安边防部队爱民固边战略的主要职能和根本任务,公安边防部队深入推进这一战略,继承和发扬了邓小平提出的军队和国防建设要服务和服从于国家建设大局这一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战略思想。

3 爱民固边战略是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具体体现

3.1 爱民固边战略符合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结合边防工作实际而提出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党的性质、宗旨、任务的新概括,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在军事领域的展开,是对新世纪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是新世纪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爱民固边战略就是为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履行二十公提出的“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要求,在深入开展“贯彻十六大、全面奔小康,公安边防怎么办”大讨论活动和开展“三访四见”活动的基础上而提出的。

3.2 爱民固边战略的直接反应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要求

“爱民”,就是边防官兵为群众排忧解难,在履行保护群众、打击犯罪的职责的过程中积极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思想在公安边防工作的具体体现;“固边”,就是公安边防部队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构建安全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治安屏障,是贯彻我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在公安边防工作中的集中体现。同时爱民固边战略需要依靠先进的文化为其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更需要先进的思想作为指导。爱民固边战略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边防工作的重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