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企业信息化结构

企业信息化结构精品(七篇)

时间:2023-11-14 11:17:47

企业信息化结构

企业信息化结构篇(1)

就学网声明:本论文采集自某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库,我们提倡参考借鉴,但反对全面剽窃与抄袭,基于此,文中涉及的相关图表已被过滤。【摘要】pp以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广泛应用为基础的企业信息化正改变着传统的企业管理组织模式。本文首先明确了信息化企业的范围,并阐述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接着归纳了信息化企业组织结构的基本特征;最后探讨了信息化企业组织结构的新模式,并指出了信息化企业组织结构变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ppppp【关键词】信息化企业扁平化虚拟企业企业集群1【Title】Astudyonthereformofinformation-basedenterprise''''sorganizationalstructure【Abstract】Informationtechnologyandenterpriseinformationizationofwideapplicationofinformationresourceschangethetraditionalmodeofmanagementorganizationofenterprise.Thispaperhasdefinedtherangesofinformation-basedenterprisesandexplainedtheimpactonenterprise''''sinstitutionalframeworkofdevelopmentoftheinformationtechnologyatfirst;Thensumupandhappeninformation-basedenterpriseessentialfeatureofinstitutionalframework;Probedintothenewmodethatinformation-basedenterprise''''sinstitutionalframeworkandpointoutthatinformation-basedenterprise''''sinstitutionalframeworkimproveandshouldnoticeseveralquestionsfinally.【Keywords】e-enterprise;flatting;virtualenterprise;enterpriseclusters【文献综述】一、研究背景与现实意义信息技术(IT)是人类20世纪的最大发明之一,也是我们在21世纪创造一个新时代的有力工具。正如蒸汽机带来了工业革命之后,无数新技术的革新和发明使得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样,半个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使得我们的思想意识日新月异。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世界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突破性的进展和广范围的应用,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国际化,这使得管理学在管理思想、方法、手段和组织等诸多方面都有重大的发展。其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对组织结构的影响最为明显。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外部环境变化加快,企业需要及时获取外部信息,必须有一个快速对外部变化作出反应的组织。现代信息技术为建立种组织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平台。我国企业开始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来替代传统的信息手段,国内掀起了信息化的热潮,然而我国企业信息化成功的比率并不高,究其原因很多,其中最根本的是没有更新管理观念,仍用传统的管理方式来管理企业。企业管理的主体是人,人类的思维过程实际上是信息的加工和整理过程。企业管理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企业信息的输入、输出和反馈过程。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但使企业管理发生了较大变化,而且要求企业组织结构做适应性调整。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对组织结构进行调整或者是重新设计,建立以信息为基础的组织结构,从而实现高效率,快速反应,灵活性强,适应性强和责任性强的现代企业组织。二、组织结构研究现状早期关于组织结构的研究主要是关于正式结构——组织成员间的正式关系,在20世纪50年代前,有两个学派占主导地位,一个是直接控制学派,另一个是标准化学派。第一个学派的早期代表人物有亨利?法约尔(HenriFayol),路德?古利克(LutherGulick)和英国管理学家林德尔?厄威克(LyndallF.Urwick),他们主要关心正式权威,即组织中直接控制的作用。第二个学派包括了两个相当著名的研究者:美国的弗雷德里克?泰罗(Taylor.F)和德国的马克斯?韦伯(MaxWeber),前者倡导工作的标准化,而后者认为组织中的活动须是规则、工作描述和训练所构成,所以组织就像机器一样,是一个“层峰式结构(Bureaucraticstructure)。20世纪60年代后,关于组织结构的研究修正了这两种极端的观点,开始综合地来看待组织结构问题,如正式与非正式组织的关系,直接控制及标准化与相互调整之间的关系等。美国经济学家盖尔布雷斯(JohnKennethGalbraith)在1973年对波音公司的组织结构的研究中提出了一个描述各种协调机制之间关系的概念图式,他首次清楚地阐明了现代相互调整机制的作用,这些研究都表明:正式和非正式的组织结构是相互缠绕在一起的,往往很难区分。三、组织结构研究的新进展20世纪60~70年代的另一学派的研究称之为“权变理论”(contingencytheory),主要探讨组织结构与组织所处情境之间的关系。他们反对存在着一个最好的组织结构形式的观念,认为组织结构的确立不管是根据直接控制、标准化,还是相互调整,都应根据组织所处的情形来设立。英国的伍德沃德(JoanWoodward)开创性的研究表明,组织的结构与其生产技术系统有极密切的关系,大规模生产企业似乎更需要早期研究者所提倡的正式组织结构,而小规模的企业对松散一点的组织形式更合适,更依赖相互调整。两位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者劳伦斯(PaulR.Lawrence)和洛斯(Jay.w.Lorsch)在对美国的集装箱、食品和塑料三个行业的研究中发现:企业所处的环境条件明显地影响了其对组织结构形式的选择,集装箱行业的企业结构最简单,其稳定的环境依赖于直接的控制和标准化,动态和复杂的塑料企业倾向于相互调整,而食品业处于两者之间。关于组织结构与员工心理因素的关系,Worthy对西尔斯-罗巴克的公司组织结构与10万职员的情绪关系进行了12年的研究。其结果表明:①组织结构越复杂,便越可能造成管理人员和雇员之间的不良关系。②把工作分成越来越小的单元,把部门分成小部门,经常会造成低产量和工作干劲差。③过分复杂、过分职能化的组织结构的特点是需要任用以强制作用为管理手段的领导人。另外,Worthy还比较和对照了西尔斯的各级组织结构。他的分析是:层次较少、控制幅度较大的组织所形成的组织结构就不那么复杂。根据Worthy的研究,西尔斯的经理们发现,控制幅度较大的组织结构与最大限度的权力分散可以培养自力更生精神、主动性和决策能力。Worthy的结论认为,加大企业组织结构的控制幅度是设计组织的最好的办法。利姆?W?波特(Lyman.W.Porter)和爱德华?E?劳勒三世(Edward.E.lawlerⅢ)对高耸型及扁平型组织结构中的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进行了研究,用询问的方法调查了1900多名管理人员,结果指出:①在雇员少于5000人的公司中,扁平型组织结构中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比高耸型组织结构中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更积极;②在雇员超过5000人的公司中,高耸型组织结构中的管理人员工作态度更积极些。因此,波特和劳勒认为,扁平型组织结构与高耸型组织结构比较,并不存在明显的全面的优越性。Worthy则支持扁平型结构优于高耸型结构的论点,然而波特和劳勒的研究却使人们得不出这样的结论:扁平型结构较有利于改进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20世纪70年代,对50多项有关组织结构研究的评论再次重申了组织结构与雇员的态度和行为之间的难以令人信服的关系。评论指明,看出简单的因果关系的努力肯定会失败;组织结构跟雇员满足感和工作成效的关系问题远远没有得到完全一致的认识。赫泊特?亚?西蒙(HerbertA.Simon)认为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的建立必须同决策过程联系起来。组织的部门设立也须以决策类型为依据。他把组织分成三层,最下层是从事基本的操作过程的;中间一层是从事程序化决策制定过程的;最上层则是从事非程序化决策制定过程的。他认为随着组织中人数的增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以指数式迅猛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输量至少以相同比例增长。如果组织分成次单元,那么每个成员只需了解该单元内每个个别成员活动的详尽信息和其他单元的一般情况的信息,信息传递量相对就少得多。在分层等级结构中,组织的复杂性同规模无关。因为无论组织规模发展多大,由于分层和分等级,每个经理不管职责大小,也不管处于什么地位,总是只需和几个下级、几个上级、几个平级的经理合作,他们所直接联系的人数都大致相同。很明显,西蒙倾向设立小单元、多层次的组织结构。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F.Drucker)认为[1]:以信息为基础的结构是扁平的,管理层次比传统结构要少得多。这些被清除掉的层次,不是权力层次,不是决策层次,甚至不是监督层次。它们是信息的中转站,其功能就类似电话线中的助推器,对信息进行收集、放大、重组乃至发送——所有这些工作,非人的“信息系统”能做得更好。对于那些“协调”而不是“干”的管理层次尤为如此,如群体负责人,助理官员,或地区销售经理之类的层次。但是,那些继续保留在以信息为基础的组织中的管理层次会发现,它们面临着要求更高、更多、责任更大的工作。以信息为基础的组织结构,使得著名的“控制幅度”原则失效。依照这一原则,向一位上司汇报的下层人数是严格限制的,5至6个是上限。这一原则正被一个新的原则所取代——“沟通幅度”原则:向一个上司汇报的下属人数的限额,只是取决于下属人员承担向上、向左右沟通和联系之责任的意愿。“控制”,本来就是获得信息的能力。信息系统能更好地提供这种能力,能比向上司汇报做得更快、更准确。美国学者哈默(MichaelHammer,1991)和钱皮(JamesChampy,1993)认为,企业要想适应环境的变化,必须要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上,重新审视整个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并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方法进行“彻底的、根本上的”重新设计,进行企业流程的彻底改造,只有如此企业才能摆脱已经被制度化、甚至固定化了的传统观念,才能建立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企业组织,使企业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在国外对组织结构形式不断研究的同时,国内许多企业与研究人员也逐步认识到现行的组织结构与快速变化的社会的不适应性,开展了这方面的探索研究。20世纪80年代,国务院体改办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副所长陈立提出,要对新形势下的组织结构进行重新研究[12]。他认为,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歪曲、消耗,而网络结构式的组织结构可以改变这一点,但它会改变“组织模式和权力分配”,因而,这就需要进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复旦大学芮明杰教授等在柯达电子(上海)有限公司进行了“中层革命”研究[13],通过减缩组织中间管理层,改变中层管理人员的工作性质,进行组织结构的调整,具体地是将以职能部门为主体的组织结构变为以按具体产品生产内容而设置的各种流程小组为主体的组织结构,经过“中层”组织变革后,组织形象大为改善,顾客满意度和工作效率大为提高。目前国内大中型企业的组织结构基本上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直线职能制(unitaryfunctionalform)或称金字塔结构转向事业部制(multidivisionalform),企业按产品、客户、地区等设立事业部,每个事业部都是一个有相当自的非独立组织,但资源控制在最高层,这种组织结构比较适合“规模经济”,但却难以适应信息化的社会。因而国内大中型企业在组织结构建设上的战略定位应当是:在对业已形成的M型组织结构进行全面改造的基础上,对建立新型的信息化组织结构进行研究和准备。四、主要观点、创新点与研究方法1.主要观点(1)信息化企业是企业内部和外部(或前台和后台、上游和下游)的业务、各个环节的业务都实现了数字化(电子化)的企业,包括数字管理、数字制造和数字营销。(2)以信息为基础的组织结构呈现出扁平化、团队化、集成化、小型化、边界柔性化、网络化、虚拟化等特征。(3)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企业各项管理中广泛应用,信息化的组织出现多种新模式,主要有网络组织,虚拟企业,战略联盟,企业集群等。(4)信息化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最终方向是建立能自我学习的学习型组织,适应外部不断变化的环境。2.创新点强调建立以信息为基础的组织结构。组织重点不是如何加强控制,而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组织内部与组织外部沟通与协调,激发组织的学习潜能和创造力。以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组织结构的变革,以组织结构的变革来促进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3.研究方法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从组织内部与外部两个角度出发,分析总结信息化企业组织结构的基本特征,并归纳了信息化企业组织结构的新模式。【正文】pppppppppppppp引p言以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产业的迅猛发展为主要标志的知识信息经济已初见端倪。面对知识信息经济的挑战和所带来的机遇,世界各国的信息化建设正全面展开。而要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一个重要的战略措施就是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应用信息技术对企业进行改造,促进产品结构调整,根据市场需求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使企业实现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企业信息化不仅带来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同时也引发了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组织等诸多方面的变革,其中对企业管理组织结构的影响尤为深远。一、信息化企业的内涵及信息技术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1、信息化企业的内涵信息化企业(e-Enterprise)是通过使用数字技术使企业的战略选择发生变化,并使选择范围大大拓展的新型企业。按照这个定义,光有一个很大的网站、一批触网的员工,甚至安装了价值昂贵的企业管理软件是不够的。信息化企业必须能够利用数字技术为客户和企业员工设计全新的价值理念,发现创造和捕捉利润的新方法,并最终实现战略差别化的真正目标:企业之独特性。从这个角度看,信息化企业是企业内部和外部(或前台和后台、上游和下游)的业务、各个环节的业务都实现了数字化(电子化)的企业,包括数字管理、数字制造和数字营销。由此看来,无论这种新型互动关系是企业对企业、企业对消费者、企业对内部,还是消费者对消费者,如果认为信息化企业仅仅是在网络上销售产品,那是片面的,因为如果没有快速反应的数字化后台(管理、生产),将无法履行和执行前台(客户)的定单,进而无法响应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一个真正的信息化企业将大大促进和改观整个组织的效率、速度和创新能力,进而实现大幅度增值。此外,信息化企业与IT企业的区别:信息化企业不仅包括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的IT企业,以及与IT紧密相关的IT相关企业,而且包括那些采用信息技术成功信息化了的传统企业。2、信息技术发展对组织结构的影响环境的复杂和多变,要求企业的组织更富有弹性。其弹性主要反映在企业组织内部沟通和组织之间协调两个方面。信息技术可以通过提高组织的适应能力和反应能力来增强企业组织对外部环境反应的灵敏度,以及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沟通和协调的能力。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利用、信息资源的开发、信息化人才与企业人员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以及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支持状况等方面综合反映了企业的信息能力。企业信息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组织正常发挥其职能。若组织结构不合理,就无法充分利用企业的信息技术,无法形成企业强大的信息能力。信息技术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是多角度、多层次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技术要求企业组织形成环境——目标——结构体系。企业信息收集的形式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刺激以及组织目标与现实差异的程度和方向。利用信息技术对企业环境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加工,使企业组织与外部环境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调,是企业组织保持动态平衡的保证。同时,组织目标的确定应以对环境信息的分析为基础,充分利用外部力量来形成,并在组织设计参数与权变因素之间保持一致,从而利用信息技术对组织进行再造。环境——目标——结构体系的形成会对传统的组织结构产生冲击,也是企业信息能力的具体体现。(2)信息技术要求组织的有机性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既要求增强组织的有机性,也是组织有机性提高的技术保证。企业信息能力的增强,可以使管理者在管理的每个层次进一步授权,进而加大管理的影响幅度,减少管理层次,增强组织内横向沟通以及与外部环境的沟通。(3)信息技术促使企业组织寻求与外部环境相对稳定的依赖关系,进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企业组织结构与信息技术系统之间保持一致。信息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在日益动荡的外部环境下通过与其他组织建立稳定的依赖关系来减少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利用信息技术(如EDI)能够使企业组织降低协调成本,建立企业组织内及组织之间的协调机制,从而形成企业的非产品、成本、技术等方面的虚拟核心竞争力。企业组织结构如何配合企业信息技术系统,并充分发挥企业信息能力的作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二、信息化企业组织结构的基本特征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基础的企业组织具有以下特征:从组织内部看,组织具有扁平化、团队化、集成化、小型化等特征;从与外部组织的关系看,组织边界柔性化、网络化、虚拟化。(一)从组织内部来看1、组织扁平化(1)管理层次减少。企业组织的扁平化主要体现在中层管理人员的数量变化方面。在集权制下,高层管理者的利益被考虑得比较多,企业的信息化使高层管理者的权利范围进一步扩大,当企业信息化和组织集中程度都比较高时,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导致中层管理人员的迅速减少,形成管理幅度扩大型的企业组织扁平化;而在分权制下,中层管理者的影响比较广泛,他们的利益就易于受到重视,在企业信息化程度较低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他们能够把一些原属于高层管理者职权范围的任务划入其权利范围,比如作出更多更重要的决策,管理更多的部门等等。因此导致中层管理人员的增加,形成结构分散型的企业组织扁平化。一般认为高层管理者通常较注重效率和生产率,而以往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通常只能通过用资本代替劳动力来获得,因此,当信息化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某些功能做得比中层管理者好时,高层管理者就会用信息技术来代替中层管理者,同时他们还降低了自身决策时的不确定性。因此在考虑高层管理者的权力范围和利益比较多的集权制下,信息技术的大量应用往往与中层管理者人数成反比关系。而在分权制下,决策较分散,中层管理者对自身的利益考虑得比较多。由于中层管理者的声望、权力、酬劳等等主要依据他们的管理幅度的大小,因此中层管理者会尽量的扩大其控制范围,提高自己的地位。他们会利用信息技术的高效性来尽量扩大其管辖机构的独立性,尽量依据自己能得到的信息作决策,增加其可控制的范围,并从高层管理者手中分取一些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技术应用越多,中层管理者的人数也会越多。(2)管理幅度扩大。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人们获得信息的成本迅速下降,某种意义上讲每一位员工可以获得和他上司一样多的信息,并且组织内部每一个接点之间可以非常容易沟通,甚至组织内部和外部之间也非常容易沟通。传统管理学中的观点,由于存在信息传输广度和准确度的矛盾,为了在两者之间平衡,需要增加管理层次,原则上一个上司只能管理8-12个下属。但是在信息时代,通过设计良好信息系统,可以实现组织内部良好的信息交流,在保证信息传递准确度的前提下,信息交流的广度和幅度提高,因此在知识信息时代,组织结构发生变化,组织的层次可以大幅度的减少。组织结构扁平化是一种必然趋势。2、组织制度的非层级化企业组织的水平结构不仅仅是减少了管理层次,它带来了管理理念上的根本变化。传统垂直结构伴随着的是命令和控制模式的管理理念,它是基于泰勒科学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的,强调的是服从。扁平结构管理模式是基于以人为中心管理理念的,它强调的是合作、协调;强调的是员工思想的自由发挥,积极进取;强调创新和热情。与之相伴的是积极的授权、积极的信息交流等新的管理手段。在水平结构组织模式下,沟通与合作是主要的管理方法。通过授权,基层组织(甚至是每一个员工)都有充分的自由度,可以对发生的情况作出积极的反应。在这种模式下,提倡无边界组织的观点,结构中不同部门之间,不同层次之间的信息得到比较充分的交流,根据信息论的原理,这些信息结点就可以自我协调、自我适应,大幅度地减少组织内部的摩擦和消耗。在水平结构模式下,组织的运作不完全依靠命令和控制进行,而是依靠组织成员之间的充分沟通,达成一致的组织战略目标;依靠共同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来协调大家的步骤。作为组织的高层管理人员的工作将从烦琐的监控中脱离出来,更多的精力用于组织未来的设计。[1][2]就学网声明:本论文采集自某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库,我们提倡参考借鉴,但反对全面剽窃与抄袭,基于此,文中涉及的相关图表已被过滤。3、企业组织流程的集成化在传统的生产模式中,从科研机构或企业研究与开发部门进行创新和产品开发、企业生产产品、产品销售到售后服务,整体上呈现一种线性的格局。而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将改变这种格局,即生产模式不再是线性的,而会形成一种以知识信息为中心的互相联系的网络状结构,企业成为收集整理并运用各种信息的中心。集成化有两个基本要点:(1)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即从市场分析、产品设计、产品制造、营销管理到售后服务的全部活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需要紧密连接,统一考虑。(2)整个生产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信息采集、传递和加工处理的过程,最终形成的产品可以看作是信息的物化表现。集成化代表了现代企业生产的走向,即寻找生产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改进,不断重复这一过程,追求各种要素的优化配置,以实现高效率、高质量、高效益和低消耗的最终目的,使各种工业设施从一开始就具有布局合理性、结构科学性和运转的高效率。这也就是被称为“美国最引以为骄傲的发明”的工业工程(IndustrialEngineering)。4、内部组织团队化早在20世纪60年代,为了克服金字塔组织的缺陷,一些大公司便开始建立起了团队工作小组。但这种团队式组织(TeamOrganization)因团队成员之间协调难度大、团队稳定性和企业灵活性不好等原因而通常只应用在由专家组成的科技攻关或关键项目开发领域,随着项目的结束或任务的完成,工作团队便自行解散。20世纪90年代基于先进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上的企业流程再造运动,大大促进了工作团队的发展。企业流程再造打破了原来按职能分工的企业组织结构,并将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业务按照作业流程或目标任务以工作团队的形式重新组织起来。信息交流技术和处理技术的发展,解决了团队成员之间协调困难、团队变动大、企业缺乏稳定性等问题,使工作团队这种组织形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工作团队不是按照传统的计划、命令和控制原则来运作,而是按照满足客户需要并实现企业价值的原则来运作。企业的主要决策通常不是以层层上报、协调和审批的方式由经营者或经营者授权做出,而是由团队成员根据满足客户需要、实现价值增值的原则随时随地做出;经营者的工作,更多的是一项组织和协调工作,而不是一项生产工作;企业的经营能否成功,不仅取决于企业能否在适当时机建立一种反映自己企业生产特点和经营环境要求的工作团队,而且还取决于企业能否不断地根据市场和技术的变化而对工作团队作出适应性调整。团队组织消除了跨部门沟通、分工过细、决策缓慢、灵活性差等金字塔组织的缺点,塑造了一种自主、创新、灵活、相互紧密合作的工作气氛,适应了企业创造性劳动日益增多的需要,目前已变成许多大公司(特别是高科技企业)首选的内部组织形式。5、组织规模的小型化传统的“大公司”是凭借金字塔组织结构发展壮大起来的。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运作效率越来越低是常见的现象。金字塔组织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网络化、市场多变的要求,借助于金字塔组织发展起来的大公司也就缺少了有效的组织保证。与组织结构扁平化、网络化、团队化要求相适应的是企业规模的小型化(并不是指其产值或市场的缩小,而是指人员和组织机构的缩小)。过去大公司在具有规模优势条件下形成跨地区、跨国界的销售网络和信息网络,在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面前,这种实体网络也将不存在明显的优势。因为,开展电子商务的大公司需要转变观念、改变过去的营销体系和组织模式,需要转型时间和资金投入,并且组织不好效益也不会很明显。而小公司只需花费极小的成本,就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建立自己的全球贸易体系,成为跨国公司,并能够在开放的市场中平等地与大型企业进行竞争。尽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降低了大公司内部的信息交流和处理成本,提高了大公司管理者的有效管理跨度,但与小公司相比,大公司还是缺乏竞争力。事实上,面对市场竞争,“大公司”正在减肥,向“小公司”转化。为了提高应变能力,大公司通过分离、剥离或授权的方式也正在使自己的经营实体小型化;为了提高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大公司也正在通过企业流程再造进行“减肥”,压缩组织层次,砍掉非核心业务,将自己的精力集中到创造较高价值的、自己拥有独特优势的核心业务上来;为了降低成本,大公司正在通过提高企业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来减少工作人员,通过建立战略联盟或业务外包来降低自己的投入或涉足领域;甚至一些新崛起的公司为了防止经营规模变大之后走上大公司官僚化的老路,便将自己的发展资金投向那些能够和自己建立上下游协作关系的小公司或投向较小的竞争对手。(二)从与外部组织的关系来看1、企业组织边界的柔性化在流程再造过程中,企业剥离非核心业务,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实际上是企业在重新调整企业和市场的分工,使企业内部不产生价值增值或价值增值较少的业务市场化,通过市场竞争来提高其效率。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使企业之间进行交易的信息搜寻成本、谈判成本、拟定和实施契约的成本降低,使企业之间的竞争范围和速度增大,大大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使过去本来是为了降低市场交易费用而建立“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组织失去了继续存在的理由;另一方面,使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相互监督、业务协调的难度和成本降低,使过去为了有效控制和监督建立起来的权力和业务相对集中的层级组织也失去了维持现状的理由。于是出现了进行企业和市场边界重新调整、市场和企业优势重新整合的诸多形式:网络组织、虚拟企业、战略联盟等。2、企业组织关系网络化随着专业管理软件、企业数据信息系统和网络系统的应用、发展和完善,过去以控制命令链为核心建立起来的矩阵组织和多维组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职能管理部门的大部分重复性管理控制工作由企业管理软件自动完成,职能部门的任务只是制定和修改控制程序、处理例外事件,因此职能部门通常由为数不多的专家组成。他们的工作方式是协商、互动型的,而不是等级制命令型的。在以工作或任务为中心的工作团队内部,在企业内部网络平台的帮助下,员工之间的纵向分工不断减少,而横向分工协作不断增加,企业组织结构变成了一个相对平等和自主、富于创新的小型经营单元或个人组成的网络型组织(NetForm)。从企业内部的角度看,网络型企业是一个由若干独立的、彼此有一定纵横联系的经营单元组成的网络,网络成员之间形成比较松散的“联邦”关系,整个组织便由自我管理、自我组织和自我约束能力的经营单元组成。经营单元是由少数或一名员工组成的一个小核心,它掌握着企业的必要资源,与供应商以及外部专家保持着联系,并且能够完成企业的目标而将这些人组成一个网络。企业组织的活力和发展前景也主要取决于这些经营单元及所建立的各种关系。从企业外部的角度来看,网络型组织利用互联网(信息流)、产业供应链(物流)和资金市场(资金流),在企业之间建立起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使企业自身成为企业外部网络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外部产业供应链上的一个或多个核心“插件”。建立企业外部网络,通过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充分发挥每个企业的“核心优势”,使过去由单个企业来完成的工作现在能够以更好、更快、更经济的方式完成。3、企业组织模式虚拟化Internet、Intranet、Extranet的建设使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以更快的速度和廉价的方式获取和信息,从而使企业间的垂直联合效益向横向柔性效益转变。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之间的流通信息数量和质量大大提高,小规模企业之间也可以产生类似大规模企业的经济效益。虚拟企业由此而产生。虚拟企业是指为完成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等任务,而由众多的企业相互联合形成的一种合作组织形式。这些个别的企业活跃在各自专业领域并拥有卓越的技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它们连成一个网络,可以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完成一个企业不能承担的市场功能。虚拟企业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就其功能和效果上远远超过了原来单独企业的机动性和竞争性,因而反映了在高度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组织触角已伸向了企业之外。虚拟企业从资本关系上看,不强制各企业之间发生联系,实际上是出于一种功能性需要而把相互独立的企业以自愿形式联系在一起。当然,企业之间的联系方式和合作方式是根据市场变动和顾客变动而变化的。从有效地利用外部资源这一角度上看,虚拟企业也体现了扩大资源利用范围这一现代管理思想。总之,虚拟企业的出现使现代管理方式从综合主义发展到专门主义,从内部筹措发展到有效利用外部资源,拓展了企业组织边界。总之,企业组织的扁平化、小型化、集成化、柔性化、虚拟化等特征是伴随着企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而日益显现出来的,成为现代企业组织结构的主要特征。因此我国企业应把握住这些特征,积极构建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企业管理组织结构,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三、如何进行信息化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一)信息化企业组织结构的新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企业各项管理中广泛应用,信息化组织结构呈现出多种新模式,主要有网络组织,虚拟企业,战略联盟,企业集群等。1、网络组织网络组织在构成上是由众多灵活的、敏捷的、多技能的工作团队(工作单位)组成的联盟。各工作团队在地位上平等,行政上独立,在经营业务上又因有紧密联系而唇齿相依,因而从工作团队之间的关系看类似于一个网络。所以,我们称这种企业组织结构为网络组织,对应的每个工作团队则是整个网络中的一个节点。网络组织具有如下一些特征:(1)工作团队拥有其经营所需的权力和资源,并全权负责本团队的经营职责;(2)团队成员间的权力与地位相等,各项决策由团队成员共同制定。假如说团队中某成员的权力较大,这种权力只能来自于其影响力,而影响力的产生又是因为其拥有更多的知识、技能与信息,以及更好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3)工作团队之间联系密切,并相互提供援助。2、虚拟企业目前理论界并没有对虚拟企业的定义进行明确界定,故学者们对虚拟企业的定义也不一致。根据目前已有的参考文献可以把虚拟企业的定义归为两大类:(1)从信息网络的角度来定义虚拟企业。即企业组织无形化,指通过信息网络加以联结的企业组织,如网上商店、网上银行等都为虚拟企业。(2)从组织的角度来定义虚拟企业。虚拟企业(VirtualEnterprise)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目标,通过应用信息网络技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组成的临时性网络组织。在合作过程中各成员彼此互不干涉,且共同分担风险,共同分享利益;当预期目标达到之后,此组织即将解体。实际上第一种定义与第二定义存在明显区别:第一种定义的虚拟企业是指单个企业主体;而第二种定义的虚拟企业是指由多个实体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而组成虚拟企业的成员企业却是真实存在的实体企业。3、战略联盟企业战略联盟模式企业战略联盟是指多个具有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利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形成的优势相长、风险共担的网络组织。其特征表现在:(1)行为的战略性。联盟各方注重从战略高度出发,着眼于长期的合作与发展,以改善联盟共有的经营条件。(2)地位的对等性。联盟各方是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对独立的基础上形成的平等关系,彼此没有贵贱之分与优劣之别。(3)范围的广泛性。战略联盟产生于各个经营环节与领域。可以是跨行业、跨地域、跨国界的联盟。4、企业集群企业集群指在某一产业或产品生产中,大量互相联系的企业及相关的机构在一定地域聚集,依靠比较稳定的分工协作,形成有竞争优势的群体。企业集群存在长短不一的产业链,从纵向联系看,包括居于上游的原材料、设备、零部件的生产企业及处于下游的产品再加工、分类、包装、销售、储存、运输、发配企业等;从横向看,它可伸延到互补产业和产品的制造企业、技术研究和培训组织、中介服务机构、基础设施部门和其他关联企业等,还涉及到金融、保险机构、行业协会和有关政府部门。这些企业和组织之间的协作关系紧密程度不一,但从总体看,其紧密度和稳定性明显高于布局分散企业单纯依靠市场的联系。它们互相依存,彼此配合,结成具有一定共同利益的地区性的经济协作体系,同时又是各自独立的产权主体,互相间的联系以市场作为纽带,不同于企业内部的分工协作关系,毕竟要受不可避免的市场变数的影响,带有可变动性。因此,企业集群是介于纯市场组织和企业组织的一种中间性产业组织。企业集群的形成主要通过如下几种途径和方式:(1)在共同的地域文化习俗的背景下,由具有一定宗亲、邻里关系的主体,围绕某些特色产品和产业,通过分工协作形成共同利益,结为中小企业集群。(2)依托一定的专业市场,根据市场的需求信息或为完成某些定单,一部分相关企业共同合作,组织互补性的分工协作体系,形成企业集群。(3)以某一骨干企业为核心,通过厂外逐级分包零部件生产任务,建立比较稳定的契约关系,甚至形成“虚拟企业”,组成企业集群。以上三种途径带有较为明显的自发性质,是目前比较大量和常见的途径。(4)由某些中介服务机构或中小企业协会牵头,提供信息、技术、市场渠道,逐步吸引、聚集一批有关联的企业,形成企业集群。(5)在大型国有企业改造、改组过程中,为提高生产经营效益,剥离部分非关键生产,实现企业内部分工的外部化,形成与之配套的中小企业集群。(6)为外资企业或跨国公司承接零部件生产,进入外资企业或跨国公司的产业链,或利用所吸收的国外先进技术和著名品牌,逐步成为特定产品的制造中心,然后吸收加盟企业共同完成任务,形成企业集群。(7)建立高新技术开发区,组织产、学、研分工协作体系,吸引众多企业和机构形成企业集群。由于形成途径不同,企业集群的结构存在较大差别,但基本上可归纳为两类。第一类,也是大量的,是众多的中小企业聚集在一个相对狭小的地区,既互相竞争,又分工协作,结成一个互相依存的群体。意大利东北部和我国江浙一带,很多企业集群就属这种类型。另一类是在一两个大企业的周围,聚集大批相关的配套中小企业。这种结构有的是在一开始形成时就已如此定型,更多的则是从前一种结构逐步发展演变而成。(二)组织变革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信息技术推动组织结构变革过程中会出现比较多的问题,变革过程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构建信息化企业组织的过程同时也是企业组织变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组织变革模式的选择问题,以求新旧组织的平稳过渡;②考虑到目前我国企业的组织结构现状,传统的组织结构和信息化的组织结构在一定时期内还将长期共存,建立信息化企业组织结构进程需要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特点来选择;③企业组织的信息化不是组织变革的最终目标,根据国内外的最新研究动态,构建基于信息化组织基础之上的学习型组织成为了组织变革的新方向。1、组织变革模式的选择在构建企业信息化系统时,主要有两种方法:变革和进化。变革的方法就是用集成的灵活的系统全面代替现有的基础设施。一些小型的正在快速发展的公司往往会采用这种方法,因为它们在技术上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投资。进化的方法是将集成的灵活信息化体系结构建立在原有的不不灵活的表态的基础设施之上,制定决策用的数据从旧系统中抽取到新系统中来,在新系统中它们将会以一种更灵活、集成和及时的方式来使用。旧的系统将会被逐步被取代。同样对于组织结构变革也涉及到模式的选择问题。这里比较两种典型的信息化组织变革模式:激进式变革和渐进式变革。激进式变革力求在短时间内,对企业组织进行大幅度的全面调整,以求彻底打破传统组织模式并迅速建立完全信息化的组织结构模式。渐进式变革则是通过对组织进行小幅度的局部调整,力求通过一个渐进的过程,实现由传统组织模式向信息化组织模式的转变。激进式变革能够以较快的速度建立信息化的组织结构,因为这种变革模式对组织进行的调整是大幅度的、全面的,可谓是超调量大,所以变革过程就会较快;与此同时,超调量大会导致组织的平稳性差,严重的时候会导致组织崩溃。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企业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进行组织变革反而加速了企业灭亡的原因。与之相反,渐进式变革依靠持续的、小幅度变革来实现信息化的组织结构,即超调量小,但波动次数多,变革持续的时间长,这样有利于维持组织的稳定性。两种模式各有利弊,也都有着丰富的实践,企业应当根据组织的承受能力来选择企业组织变革模式。比较企业组织变革的两种典型模式,企业在实践中应当加以综合利用。在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企业有必要采取激进式组织变革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但是激进式变革不宜过于频繁,否则会影响企业组织的稳定性,甚至导致组织的毁灭;因而在两次激进式变革之间,在更长的时间里,组织应当进行渐进式变革。2、正确看待传统组织与信息化组织长期共存的问题尽管直线制、直线职能制、公权事业部制等企业组织形式相对于不断变化的企业外部环境来许多缺点,但这些组织形式仍然有其继续存在下去的客观环境。在经营业务简单或单一、不需要大量创新性工作的企业里(如煤炭开采)直线制或直线职能制组织形式仍然有效,事业部制主要适应于产品品种较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传统工业企业(如化工、钢铁、玻璃等行业的企业),可以实行事业部组织。在那些以创新为主的企业,建立团队组织最为适宜。大型高科技企业也可以将职能式组织和团队组织结合起来,在赋予员工一个基本职能(岗位)的同时,按照完成某一任务或项目的要求,将不同职能部门的个人组织起来,形成工作团队。在那些市场变化快、知识更新换代快的行业(如信息产业、教育产业和网络产业),建立自律、自适应、自学习的学习型组织,不断提高组织自身的知识水平非常重要。在企业之间竞争非常激烈,各个企业又拥有其他企业难以取代的优势的行业(如半导体、家用电器、汽车等),建立战略联盟已是塑造企业新的竞争优势、深化企业之间分工和协作的常用组织形式。总之,那些在过去成功地组织了某些类型生产的企业组织形式,今天仍然有其存在的必要。和企业生产类型的多样化、市场需求的多样化相适应,企业的组织形式也趋于多样化,企业应当根据自己所在的行业进行选择。3、向学习型组织发展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和扁平化的、符合人性的和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在建立信息化企业组织结构后,企业必须成为“学习型组织”,企业管理不仅仅是以物质资源和资本的管理为中心,而是更强调对知识和人才的管理,对发挥组织内外相关专家学者的智囊作用给予高度重视。典型的学习型组织表现为网状结构、以地方为主的扁平结构,且在实践中不断变化,将运作和学习融为一体。学习型组织的构建,目前还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但是,企业可以通过进行五项基本修炼,力求建立一些基本的组织要素,最终促成学习型组织的形成。这主要有:①自我超越(PersonalMastery),学习不断理清并加深自身的真正愿望,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并客观地观察现实;②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MentalModels),对已形成的习惯想法和做法,能理智地严格审视,并吸收别人的好的想法和做法;③建立共同愿景(BuildingSharedVision),形成组织上下共享的目标、价值和使命;④团体学习(TeamLearning),通过愿景、反省、检讨和对话,把可能造成分立的冲突转化为学习动力;⑤系统思考(SystemsThinking),要看到整体,认识系统的结构,不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学习型组织是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组织,这种组织实行目标管理,成员能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和自我控制。由于组织中的信息流是自下而上的,因此要想使以信息为基础的系统发挥作用,必须要求每个人和每个部门都为他们的目标、任务和联系沟通承担起责任。每个人都必须自问:我能为组织贡献什么?我必须依靠谁来获取信息、知识和专门技能?反过来,谁又依靠我获取信息、知识以及专门技能?这样的组织能促进成员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一个企业在其成长过程中,往往是处于十分复杂的动态变化之中,信息时代更是如此。因此一个企业经营成功,不仅在于经营者能否在某一时期找到一种适合于本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而更重要的是,经营者能否不断地根据环境变化而作出适应性的调整。【结束语】企业组织信息化已成为企业发展不可逾越的一步,只有信息化组织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多变的外部环境。信息技术为组织的扁平化、团队化、集成化、小型化、组织边界柔性化、网络化、虚拟化提供了技术平台,信息技术推动了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信息化的企业组织提高了组织的学习能力以及适应外部变化环境的能力,反过来又使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得到提高。对信息化企业组织结构的基本特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企业进一步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组织结构的变革,提高组织的适应能力,也为企业采用信息化战略提供了一个思路。由于本文作者的学识有限,关于信息化企业进行组织变革的相关细节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ppppp【参考文献】[1]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前沿[M].企业管理出版社,1987.195-196.[2]黄速建.现代企业管理—变革的观点[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177-185.[3]小詹姆斯?I?卡什等著.创建信息时代的组织[M].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298-300.[4]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上海三联书店,1994.[5]孙国强等.企业网络组织模式比较.山西财经大学学报[J].1999,21(10):51.[6]李东红.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历史、现实与未来.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0,15(3).[7]王德禄.信息技术与协调密集型组织结构分析.商业经济与管理[J].2000,105(7).[8]张爽生.全球信息化与我国企业生产模式.科技进步与对策[J].2000,17(1):103.[9]张松等.论信息化与企业管理组织的变革.辽宁大学学报[J].2000,27(2).[10]马永生.网络组织:企业组织理论的新发展.财经研究[J].2000,26(12):40.[11]吴宣恭.企业集群的优势及形成机理.经济纵横[J].2002,(11):2-3.[12]陈立.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组织发展研究.应用心理学[J].1989,1(4):1-5.[13]芮明杰等.“中层革命”的实践模式与国有企业改革.外国经济与管理[J].1997,11(4):11-14.[14]吴宣恭.企业集群的优势及形成机理.经济纵横[J].2002,(11):3-4.[15]董文良.何建敏.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企业组织结构设计.北方经贸[J].2002,(9):116.[1][2]

企业信息化结构篇(2)

关键词:通信网络结构;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应用

Abstract: The communication network in the coal enterpris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process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production of coal and management has a direct impact on many aspects, therefore, in which the coal enterpris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mong the current coal enterprises to build a very important part, and the communication network structure and its progres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a direct relationship with the quality, this article from the basic shape of the network and its selection principle two aspects of communication network structure in coal enterprises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e explored.

Keywords: communication network structure; coal enterprises;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 F626.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煤炭工业日益现代化,煤炭矿区的信息化建设也在不断的加强与发展之中,同时,信息技术在煤炭矿区当中的生产与管理过程当中所涉及的范围日益广泛,所起的作用也日益重要。当前,矿区的通信网络不仅是矿区企业现代化进程当中的重要基础,而且是矿区现代化进程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要素,规模适中的通信网络在其不断优化的网络结构支撑之下能够促使矿区对信息技术的相关运用达到最佳的效果与最为理想的状态。矿区煤炭资源的自然分布不仅具有相当的特性,其产业自身也与其他产业有着较大的不同,规模较大的企业当中,其下属单位不仅在地点分布上具有较广的范围与较大的茶几,而且在地里环境上也存在这较大的复杂性,因此,在实际的通信网络构建过程当中,要根据煤矿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的通信网络工作。

一、网络基本形状及其比较

(一)环形网

环形网在诸多组网方案当中算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组网方案,尤其是在企业专网建设当中应用十分普遍,对于煤矿企业而言,其基本形式是将企业所属的各个地面单位的相关信息系统通过电缆与微波等媒介进行串联与传输,并将各部分的首部与尾部进行相互连接,从而形成一个闭合的环状,这也是其被称作“环形网”的主要原因。

在环形网当中有着许多的节点,不同的节点可以向两个方向通过光缆、微波等媒介的传输将有用的数据进行发送,而作为发送对象的节点则可通过光缆、微波等媒介进行信息的接受,从而为整个信息系统的形成提供必要的支撑。值得一提的是,环形网这种网络构成不仅具有较强的自愈保护能力,而且还具有较强的抗灾害性,对于矿区当中的各种地理环境与复杂情况能够较好的适应。

(二)线型网

线形网主要是将与通信相关的各个节点进行串联,但与环形网较为不同的是,其首部和尾部的两个节点是开放的,而不是连接的。该结构不尽简单,而且较为经济,但同时,由于其首部和尾部的开放性,使其在节点和链路出现失效的问题时,其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解决,简单来说,就是生存性较差。

(三)星形网

星形网主要是将通信网络当中的一个节点选出,该节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让该节点作为枢纽去与其他的节点进行连接,除该节点与其他节点进行连接之外,其他节点之间不可再进行连接,从而形成了星形的拓扑,由于其主要是由一个特殊枢纽进行连接的,因此也被称作枢纽形拓扑。这种结构的最大特点就是左右的节点都与枢纽节点进行连接,而除此之外,其他节点之间无法连接,这也就导致了整个传输过程当中过于依赖枢纽节点,因而导致不必要的潜在的瓶颈。

(四)树形网

树形网主要是将点到点而组成的小的拓扑单元的末端节点与几个较为特殊的节点进行连接,从其组成结构上来讲,树形网是线形网与星形网的相互结合,其兼具两种结构的部分特征。该种拓扑结构,由于对几个特殊节点的依赖同样也存在这一定的瓶颈,但其较适用于广播室的相关业务。

(五)网孔形网

网孔形网主要是将与通信相关的诸多节点进行相互连接时形成网孔的形态,最为理想的网孔形网是实现所有节点之间的相互连接。相较于前几种拓扑,该拓扑对于节点没有特殊的一来,因此产生瓶颈的可能性较小,且其中的任意节点之间存在着多种选择路径,因此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同时,由于其复杂的结构,其成本也相对较高,对于业务量较大的地点是较为理想的选择。

以上的五种网络形式,是通信网络当中较为基本也是较为常用的几个基本形式,总体来讲,不同的网络形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在对矿区的通信网络进行建设过程当中,要将网络结构和矿区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矿区通信网络进行最大限度的优化。

二、网络结构的选择原则

(一)高生存型

矿区通信网络是针对矿区而建设的为其生产、管理等诸多方面进行信息化的一种手段,就矿区的生产环境而言,矿区专网不仅要有较高的安全性,而且要有较高的可靠性。网络建设初期是对网络进行设计的阶段,该阶段当中主要是对网络物理拓扑相关结构进行选择,可以说是整个网络构建过程当中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选择正确的网络结构不尽能够有效保证网络受侵害时信息业务的正常传输,而且能够在网络遇到问题时尽可能的快速回复。

(二)经济性

对于网络结构的实际建设工作来讲,不尽要考虑到网络结构的实际效用,而且要对其建设的成本给予一定的考虑,过于复杂的网络结构不仅会在建设时期进行较大的投资,而且会在运营过程当中产生过多的维护成本,对于业务量并不是十分大的企业来讲,会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时,过于简单的网络结构虽然在建设过程当中可以节约一定的成本,但容易造成信息化需求的无法满足,对实际的工作效率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选择规模适中的网络结果进行不断的优化,是企业在对通信网络进行建设和应用过程当中最为理想的选择,该选择不仅能够保证网络传输的可靠性,而且也具有较强的经济性。

(三)适应矿区环境

矿区企业相较于其他企业而言,不仅具有较为严格的范围限制而且所需建设的位置也存在着较为复杂的地理环境,这些环境当中差异性通常较大,因此在不同的地理位置进行不同的网络建设存在着不同的难以程度,这对于整个企业的组网方案来说提出较大的难题。因此在矿区企业建网的过程当中,不仅要对所有单位的地理分布和地形环境等相关信息进行全面的了解,而且要对与通信相关的各个单位的实际通信需求情况进行清晰的了解,从而为拓扑图的绘制提供必要的依据。

(四)网络配置实现容易

理想的网络结构选择,不仅要是网络运行能够顺利进行,而且要是其在运行过程当中的各个信息系统以及各个节点之间进行信息传输的相关媒介在配置过程当中较为容易,则会不仅体现于网络建设过程当中,而且体现于网络运行过程当中。

(五)适应现有网络

在矿区企业的不断发展过程当中,已经建立了部分通信网络,该部分通信网络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一定的技术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通信网络的构建,要尽可能的对原有的网络设施进行充分的利用,为了尽可能的降低成本减少浪费,在对新建的网络进行方案的确定与技术的规范时,要将对原有网络的兼容这一特性作为重要的参考内容。

参考文献:

[1]袁先伦.通信网络结构在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J].网络与信息,2010(09)

[2]李亚文.产业聚集环境下煤炭企业信息化战略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05)

企业信息化结构篇(3)

论文摘要:在信息化环境下,基于信息技术的扁平化、网络化、柔性化、虚拟化的企业组织结构增强了企业不断适应环境和自我调整的能力,从而有效降低了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并促进了企业交易成本的降低。

传统企业组织结构是以机械技术为基础、以职能为导向、以稳定的环境为背景而产生的一种金字塔式的科层组织结构。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网络化、柔性化和虚拟化,增强了企业不断适应环境和自我调整的能力,有效降低了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促进了企业交易成本的降低。

企业交易成本及其构成

康芒斯(1934)把社会上的交易行为分为三类:买卖交易(市场交易)、管理交易(企业内部交易)和限额交易(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交易),而科斯(1960)认为交易成本是“为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所需要付出的费用以及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阿罗(1969)认为交易成本是“经济体系的运行成本”。威廉姆森(1985)认为交易成本是“经济系统运转所要付出的代价或费用”,包括交易双方搜寻有关交易信息、谈判、缔约的费用,以及监督履约情况、处理违约行为的费用。马修斯(1986)认为“交易成本是人与人之间打交道的成本,生产成本是人与物之间打交道的成本”。张五常(1988)认为交易成本“是一系列制度成本,包括信息成本、谈判成本、拟定和实施契约的成本、界定和控制产权的成本、监督管理的成本和制度结构变化的成本”。罗伯茨 (1992)认为“交易成本分为协调成本和激励成本”。巴泽尔(1997)认为交易成本是“与转让、获取和保护产权有关的成本”。菲吕伯顿(1997)认为交易成本“是那些用于制度和组织的创造、维持、利用、改变等所需资源的费用,包括市场性交易成本、管理性交易成本、政治性交易成本”。迪屈奇(1999)认为“交易成本包括调查和信息成本、谈判和决策成本、制定和实施成本”。

综合上述观点,笔者认为企业交易成本是一系列契约的执行成本,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市场性交易成本、管理性交易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具体而言,企业交易成本包括信息成本、监督成本、协调成本、激励成本、组织成本和风险成本。

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组织结构特征

传统企业组织结构源于18世纪史密斯的劳动分工理论和19世纪泰勒的制度化管理理论,是以机械技术为基础、以职能为导向、以稳定的环境为背景而产生的一种金字塔式的科层组织结构。在工业化初期,市场环境稳定,产品供不应求,企业能够以规模经济取胜的情况下,科层组织借助于分工所带来的专业化优势赢得了整个组织的效率。随着以ERP、CRM、SCM、PLM等系统应用为代表的企业信息化,正逐步取代处于核心地位的机械技术,成为支撑企业组织变革的核心技术,从根本上动摇了科层组织存在的基石。信息化强调企业组织结构的流程导向,使得企业组织结构表现出扁平化、网络化、柔性化、虚拟化的特征。

(一)扁平化

组织结构扁平化是打破专业分工和层级机构,增大管理幅度,减少管理层次,强化信息交流与沟通,以团队结构取代层级结构,依据流程导向而非职能导向建立的扁平式组织结构。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式的层级组织体系,通过严格的等级体系、明确的责权统一和完备的规章制度,保证企业信息采集、加工和传递的有效性和效率。企业信息化的实施,企业信息系统替代了中间层次所负责的信息传递、沟通、协调和控制方面的职能,削减了中间层次,缩短了组织的高层与基层之间的信息传递距离,从而确保企业信息实时而准确地采集、加工和传递。也就是说,企业信息化淡化了传统组织结构中间层次的功能,企业中间层次逐渐退出管理领域,企业成为高效的扁平化组织。

(二)网络化

组织结构网络化是以契约关系的建立和维持为基础,以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为手段,能够实现企业信息发散传递的组织结构。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是一种直线式组织结构,企业信息自下而上地逐级传递,实行集权化决策;命令自上而下地逐级下达,实行统一指挥。直线式组织使得部门之间不得越级或直接横向联系,导致信息分割和信息割据,形成严重的信息壁垒和信息孤岛,增加了信息的非对称性和扭曲,导致较多的决策和管理失误。企业信息化使得企业信息集成共享,信息传递可以上下级双向传递或是同级部门或职员的平行传递,企业信息呈网状辐射。纵横交错的信息通道可以把企业信息联为整体,避免信息割据、信息扭曲等倾向,提高了信息的可靠性,为分权化决策创造了条件。

(三)柔性化

组织结构柔性化是抛弃固定组织模式,为增强对外部环境的应变能力,实现灵活与多样统一、集权与分权统一、稳定与变革统一的组织结构。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是一种刚性结构,具有超稳定性,其基本特征是信息的传递主要依靠纵向渠道,指挥和反馈以纵向等级链为基础,依存于固有的规范与惯性的策略进行行为选择,表现出企业的适存与变革之间的磨擦与时滞。企业信息化增强了企业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内部调整能力,可以通过其对环境变化的预期来实现组织目标、战略和行为规范等要求之间的重新选择与整合,与环境变化趋同。组织结构柔性化减少了决策与行动之间的时间延迟,加快了对市场和竞争的动态反应,企业组织结构表现出高度弹性、高度流动、高度分权的柔性特征。

(四)虚拟化

虚拟组织结构是建立在组织结构扁平化、网络化、柔性化基础上,突破有形的边界,弱化具体组织结构,在市场环境变化时,将具有不同资源与优势的供应商、制造商、客户以不同方式整合在一起的临时性网络组织。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以规模经济效应为目标,企业与供应商、制造商、客户之间只是简单的结算关系。而虚拟企业是一种战略联盟或战略伙伴关系,是依靠企业具有较高资产专用性和核心能力的技术和职能部门,为实行特定的企业战略目标,通过网络对企业的外部资源和优势进行整合的联盟体,它打破了传统企业组织的“法定”界限和稳定性,将不同企业的资源和优势迅速组合成一种没有围墙、超越空间约束的企业组织模式,依靠信息化手段形成统一指挥的组织结构。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组织结构对交易成本的影响

(一)扁平化对交易成本的影响

在传统层级组织结构中,部门或工序是按照职能划分的,企业分工细化,业务活动流经的部门或工序较多,运作时间较长,导致较高的交易成本。科层组织结构层次较多,中间层次只是起到上传下达的信息传递功能,信息经过中间层次的上下传递,如同增加了一道过滤器,造成信息的失真、时滞和不全面,使得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导致企业信息成本和风险成本的增加。

在扁平化组织结构中,由于信息化的实施,使信息处理、传递都可以由信息系统自动完成,高层可以通过网络与基层直接进行信息沟通,缩短了纵向信息链,加快了高层与基层的垂直信息传递,提高了高层与基层的信息对称性,减少了决策与行动之间的时滞,降低了企业信息成本和风险成本。扁平化组织结构以流程为导向,面向企业业务流程,集成信息流、价值流、物流,消除或合并了非增值流程,形成一条无形的管理作业流水线,使企业的所有管理作业环环相扣,强化了部门之间的协同作业,实现了各部门之间的无缝连接,减少了各部门的协调环节和协调时间,减少了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耗费,降低了企业协调成本。扁平化组织结构改变传统的职能决定组织的思想,依据流程决定组织的管理理念,按照“流程负责、流程服从、流程支持”的原则,建立与流程管理相适应的组织结构,优化了企业的业务流程,提升了企业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的能力,提高了企业的运行效率,降低了企业组织成本。

(二)网络化对交易成本的影响

在企业内部,网络化组织结构的信息传递不必再遵循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等级阶层,就可实现部门与部门、职员与职员之间直接的水平信息传递,拓展了横向信息链。在企业内部,这种无差别、无层次、无边界的信息交流方式,将企业内部的层级机构横向和纵向地联系形成网状组织,进一步提高了企业信息纵向、横向的传递速度和信息对称性,降低了企业信息成本和组织成本。在企业外部,企业间组织结构网络化可以实现纵向网络化和横向网络化,纵向网络化由行业中处于供应链不同环节的供应商、制造商、客户等上下游企业共同组成网络化组织,打破了传统企业间明确的组织界限;横向网络化由处于不同行业的企业组成网络化组织,这些企业依据业务往来相互依存。无论纵向网络化还是横向网络化,都实现了信息集成和数据共享、资源共享,促进了价值链信息的多维流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因而弱化了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全,降低了企业信息成本、协调成本和风险成本。

网络化组织结构尽可能消除企业作业流程上可能存在的无序、相互冲突的问题,使整个业务流程有条不紊地运转,将事后检查监督改变为事前监督和事中实时控制,减少了额外的监控作业及失误,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决策、控制能力,降低了企业监督成本。同时,网络化组织结构通过信息系统将大量的人与人的牵制,通过输入控制、处理控制和输出控制嵌入在系统中,交给铁面无私的信息系统执行监督控制,降低了机会主义行为和人工监督环节,从而降低了企业监督成本。

(三)柔性化对交易成本的影响

柔性化组织结构是与动态竞争条件相适应,具有不断适应环境和自我调整能力的组织,其注重增强企业柔性、敏捷性和自适应性,以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有效规避机会主义行为的产生,降低了企业风险成本。企业的所有部门及职员直接面对市场,将决策权延至最远的基层,减少了决策与行动之间的时滞,增强了对市场和竞争动态变化的反应能力和协调能力,降低了企业协调成本和组织成本。

柔性化组织本质上是一个知识体系,其内部构成不是职能单位,如部门、车间、工种等,而是依据并行工程组建起来的一个个完整、统一的知识团队。柔性化组织的运作核心就是通过这种团队式管理,不断释放整体知识能量,进而实现企业价值空间的创新和拓展。团队的工作状况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绩效评估体系和激励系统自动跟踪,将团队每个职员工作的各种数据通过给定方式传送到数据库,使管理者可以有效、实时地了解职员工作状况。同时,绩效评估体系为职员制定了一套工作评价标准,并以此作为对职员工作测度和奖励的依据,改变了原来的信息不对称和不可测量的状况,使其透明化,变得有据可依和有章可循,降低了企业激励成本。

企业信息化结构篇(4)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 会计信息; 集成应用

【中图分类号】 F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15-0019-03

2016年是我国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年,要完成“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在供给与需求两端要将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推进结构改革,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克服产能过剩结构性矛盾、企业盈利下降、工业品价格持续下降、财政收入下降和经济风险上升等问题,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与灵活性,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1 ]。五大任务的实施,必须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及时掌握成本、库存、资金等动态信息,为决策者掌握与使用。尤其是在“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特有功能集成更多经济要素信息,生成多样化、个性化会计报告,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实现传统会计信息向决策化、价值化转变,对降低企业成本、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供给侧质量与效率、实现“三去一降一补”具有重要意义。

一、供给侧改革中会计信息应用存在的问题

当前企业会计业务处理通过会计信息管理系统,根据“原始凭证录入―结转凭证生成―编制财务报表―撰写财务分析报告―作出经营管理决策”的流程,形成会计期间完整的财务报告信息,管理层根据财务分析报告作事后总结,安排未来的生产经营计划。从信息流程中可以看出,传统财务会计的不足主要表现如下[ 2-3 ]:

(一)以会计数据为出发点,数据源受限

按照传统会计数据采集模式,仅有与会计核算直接关联的经济业务数据进入核算系统,而相当一部分反映经济活动有重要价值、影响经济活动决策的数据信息未能采集到会计核算系统,使决策者未能及时掌握经济活动全貌,从而无法系统了解企业经营状况等。同时,面对会计信息需求的个性化、碎片化,传统会计对数据加工处理形成的数据报表不能满足个性化需求。

(二)会计信息时效差,影响决策时效

传统会计信息业务处理的流程大部分集中在事后,财务报表只能在所有凭证录入完毕后才能生成,管理者不能及时从宏观角度分析企业经济运行状况,它是一个有纠正的反馈系统,但这个反馈系统是企业经营出现问题后的滞后纠偏系统。面对稍纵即逝的市场,客户的需求时刻在变,企业经营活动的决策要求“准”且“快”,但依靠传统会计信息处理流程无法满足这一要求。

(三)非结构数据被忽略,数据信息不完整

进入会计信息的除了原始凭证录入结构化数据以外,还忽略了与企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富含经济价值的非结构化数据。面对数据存储分散、数据总量大、增长速度快、蕴含信息多的非结构化数据,缺乏有效的智能化处理,因而没有纳入会计信息系统,导致绝大部分有丰富价值的非结构化数据不能够体现于会计信息控制流程中,不能有效挖掘它所蕴含的巨大价值。

(四)传统会计重核算,轻管理

随着市场环境快速变化,非财务信息也要融入会计信息中,如企业外部投资及上下游产业信息,通过与“互联网+”和“云计算”紧密结合,集成各类会计信息,不仅提供现有的财务处理数据,还要提供企业经营决策所需要的内外部行为信息和趋势信息,强调供给侧会计管理,以提高公司企业管理者的前瞻性和预测性,将以往的记账、报账等会计工作向企业战略规划、经营决策、过程控制和业绩评价优化的方向转变,以适应供给侧改革要求。

以上看出,现有会计信息不完整,时效性差,会计信息质量不高,尤其在新形势下极其不适应供给侧改革信息的膨胀与多变。要以会计信息价值增值为目标,采集“三去一降一补”市场信息,对非结构化数据采用智能数据处理方法,与结构化数据融合,挖掘会计信息因果关系,寻找分析控制隐藏的信息,保证会计报告完整、客观、不失真,满足会计信息不确定性和个性化的需求。所以,在大数据时代下,必须对传统会计完善、改革,改革与时代不相适应的部分,使其做到完整地反映经济事项,为供给侧改革提供有价值的会计信息。

二、供给侧改革会计信息集成应用

(一)供给侧会计信息集成原则

1.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使用。要将财务会计算账、报账的核算会计功能进行扩展,向决策优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转变;要将企业的财务、经济业务和管理等方面整合起来,打造一个新的管理模式,利用管理会计信息功能,不断挖掘企业的潜在信息价值,节约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

2.反馈机制与前馈机制相结合。要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灵活性和主动性,就要采用管理会计信息,利用前馈机制预测需求信息变化,在企业形成实际产能前进行有效控制,要对供给侧结构的实施效果优劣进行反馈纠正,实现反馈机制与前馈机制结合运用。

3.常规报表输出与个性化报表输出相结合。常规会计报表主要是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及股东权益变动表,是标准化财务报告形式,它方便审计等标准化、格式化业务使用。随着供给侧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呈现广泛性、差异性和易变性等特征,企业对信息的结构要求存在着差异性,只有报表输出个性化才能满足不同需求。

4.会计信息多元化。会计信息既要集成常规核算会计信息,又要有非财务业务信息,如研发、生产、采购、销售等信息,还要有企业外部信息,如行业市场环境信息、政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信息,以丰富信息来源。

(二)供给侧会计信息集成应用方案

根据会计信息集成应用原则,在大数据时代,与企业经营、效益密切相关的数据日益发生变化,如生产、库存、销售等既有各种结构化会计数据,也有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会计数据。企业在会计信息流程上必须利用云平台,将海量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均纳入会计信息流程中,将企业决策层、人事部门、采购部门、仓管部门、销售部门等内部利益相关者和股东、债权人、政府等外部利益相关者逐渐添加到财务流程。构建财务与经济业务一体、多种形式数据整合的协同机制,进行数据分析与挖掘,除了形成常规会计报告以外,还要根据需要形成个性化报表和决策性报表。因此运用大数据信息集成和事件驱动技术优化会计业务信息流程,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1.数据采集。基于“互联网+”将会计流程、业务流程的内外部数据流程有机整合[ 4 ],实现企业内部部门交易信息输入会计信息系统中,利用物联网、移动网络技术将非结构化数据(如原料、产品标签)实时输入会计信息中,使企业经济业务活动的原貌得以全面地进入会计信息流程。为了强化业务交易的真实性,将与企业发生业务关系的第三方纳入到会计信息流程之中,提供印证经济业务的相关信息,从而丰富数据来源。除了收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等数据,还要增加高质量产品有效供给信息,提高企业产品的档次和质量,重点增加产品和技术的创新能力信息,包括科技研发的资金、产品、研发力量等信息。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收集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信息,包括国家在供给侧改革中释放的市场信息、行业信息、国家金融信息等数据,以扩大财务数据的来源,提供前馈预测信息,提高企业对市场反应的及时性。同时,实现有效的会计大数据分析,为下一步数据挖掘、分析、决策提供可靠保证,实现企业有效纠偏。

2.信息数据处理。将收集的各业务系统数据,包括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引入智能数据处理软件[ 5 ],如OCR技术,将采集的数据规范化,自动提取非结构化数据的内容,并存储到各业务子系统数据库中。业务子系统数据库中的数据按相应事件驱动处理规则触发报账业务流程,生成相应的会计信息存储到会计大数据系统中。

3.形成会计信息大数据库。采用ETC数据信息管理工具,将存储在不同系统、不同物理设备中的历史会计数据进行抽取、集中,实现研发、设计、采购、生产、仓储、质量管理、销售、财务等流程信息紧密衔接,将会计信息系统、不同部门的系统和外部数据中的财务会计数据和非财务会计数据存储在会计信息大数据库系统,实现会计数据共享和会计信息互通,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4.会计信息数据分析、决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宗旨为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要加强生产端分析,重视产品研发成本分析和客户个性需求变化分析,有效利用会计数据,采用先进分析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云计算将会计大数据库、方法库、知识库、模型库结合,实现大数据综合分析功能,对企业的生产成本、研发成本、销售成本、盈利水平等进行智能分析,并以报表和查询分析的方式将数据展示出来,反映企业的全面财务情况,帮助管理者对企业经营情况进行事中监控、事后分析,及时发现财务风险,为筹资、成本决策、股权分配等企业经济活动作出正确决策,为企业“三去一降一补”提供强大的会计决策支持。

5.输出多样性信息报表。在大数据分析、决策基础上,输出报表针对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除了常规性报表信息输出外,还要满足不同需求者的信息报表。

(1)非财务个性化报表。企业会计报表除了披露以货币计量的财务信息外,通过非结构化信息引入,还应披露其他非财务信息。例如,产品占市场份额、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和服务、企业面临的风险与管控、用户满意程度、主要竞争对手及与人力资源、知识产权有关的无形资产价值等。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有利于投资者对企业综合分析的评价及前景的判断。

(2)预测性报表。新常态下,企业决策者在过去和现在的基础上更关注未来。企业除了按照国家规定上市公司在募股说明书和公告中公布盈利预测信息、资产负债、利润、现金流量等信息外,还应通过智能算法建立库存、产能、新产品、金融预测性报表,如提高企业有效供给能力、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的预测性报表,政府降低制度易成本对企业效益影响报表等,为投资者决策提供依据。

三、结论

会计领域要适应供给侧结构改革需要,需要将以往会计算账、报账的传统思维向决策优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方向转变。通过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嵌入非财务数据业务处理规则,集成经济业务信息、财务信息和市场环境信息,经过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处理,实现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实时采集、处理、存储、共享,加快企业经济信息的汇总与集成化应用,使企业会计工作由核算型转向管理、决策支持型,为企业供给侧改革提供优质信息保证。

【参考文献】

[1] 刘霞辉.供给侧的宏观经济管理:中国视角[J].经济学动态,2013(10):9-19.

[2] 汤四新,阳杰.IT环境下会计流程持续优化研究[J].财务与会计,2014(10):77-80.

[3] 张丽娟.XY公司会计业务流程再造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8-18.

企业信息化结构篇(5)

一、煤炭企业信息化概念与内涵

1.煤炭企业信息化概念

目前关于企业信息化的概念有很多,但对于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概念还不是很多,本文旨在根据相关学者对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理解,总结出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概念。

煤炭企业信息化是将煤炭企业的产品开发、生产、成本、库存、销售、运输、财务、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人力资源等各个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网络化信息系统加工生成企业所需的各项信息资源并提供给各层管理者。使管理者能够及时掌握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从而做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更加合理配置,从而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煤炭企业信息化是指煤炭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研究开发、市场销售等方面应用信息技术,建设应用系统和网络,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调整或重构企业组织和业务模式,服务企业发展目标,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过程。煤炭企业信息化是煤炭企业根据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应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发信息资源,充分调动人力资源,运用合理的管理方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模式和业务流程,并应用到企业生产、管理、安全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煤炭企业的决策力、安全生产能力、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一个系统工程。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报告范文

2、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是信息化的前提。要根据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信息化发展规划,有选择、有步骤的实施信息化。煤炭企业是信息化的主体。煤炭企业要至始至终把握实施信息化的主动权。煤炭企业的管理方法、组织模式和业务流程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应用信息技术和开发信息资源是煤炭企业信息化手段。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是企业信息化的物质和资源基础。调动人力资源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必须重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尤其是开发信息化人力资源。提高煤炭企业的决策力、竞争力、安全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目的。煤炭企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到组织结构调整、企业流程重组、管理方法创新等贯穿企业的生产、安全、管理、等各个环节的系统工程。

由此可见,要根据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前提,明确煤炭企业信息化的主体,了解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应用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手段,抓住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关键,为实现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来实施企业信息化这一系统工程。煤炭企业信息化没有固定的标准和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目标,煤炭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断变化和持续发展才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真正内涵。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报告范文

二、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产生了一些问题,本文主要从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

1.煤炭企业外部环境现状

(1)政府和管理部门支持力度不够

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推进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引导。目前,我国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也得到了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但总的来说支持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对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政策扶持不够,在财政、税收、信贷、人才等方面没能提供太多的优惠政策;二是国家对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政策引导不够,国家为推进煤炭企业信息化而颁布的专门政策、法规比较少,且涉及范围比较小;三是国家对一些促进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示范工程的组织实施力度不够。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我国煤炭企业信息化有效、顺利实现。

(2)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发展落后

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主要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法律、法规建设和信息化的咨询、评价及监督机构。信息化基础设施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和网络技术及自动化控制技术、遥感技术和智能技术等,如果信息化基础设施没有建立并发展起来,就缺乏煤炭企业实现信息化的基础。我国在针对信息技术本身及煤炭行业具体实施信息化尤其是安全信息化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健全。信息化的咨询及监督机构发展缓慢,煤炭企业实施信息化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就需要煤炭企业咨询相关的中介服务机构,再结合煤炭企业自身来实施信息化。而目前我国还很缺乏这种信息化咨询机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另外,我国也缺乏对煤炭企业信息化效果的评价和监管机构,没有形成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咨询一监督-评价机制。

(3)外部信息技术供应商开发能力有限

企业信息化建设日益依赖外部信息技术供应商,煤炭企业也不例外。一方面由于外部信息技术供应商自身的研发能力有限,难以满足煤炭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时间较短,经验积累不够,有的外部供应商一味强调标准软件的通用性,不考虑煤炭企业的特点,很难开发出适合煤炭企业信息化的产品,而且也缺乏售后服务意识,不能保证煤炭企业

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2.煤炭企业内部环境现状

(1)煤炭企业的特殊环境问题

首先是煤炭企业生产环境和条件特殊,我国煤炭生产主要是井下作业,而井下开采条件复杂多变,容易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井下瓦斯爆炸及煤尘爆炸等都是矿井生产中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煤矿井下的潮湿环境,会对电气设备、数据采集设备等产生腐蚀性影响,这对各种设备的隔潮性、绝缘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是煤炭生产运用大机器体系,技术装备复杂,煤炭生产所采用的成套钻探、采掘、提升、运输、通风、供排水、供电、选煤等设备,种类之多和技术复杂程度都是其它生产企业少有的,这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带来难度6。再次煤炭企业对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很高,煤炭企业生产过程具有事故较多、风险较大的特点,在其生产过程中,通风、排水、供电等任何环节发生故障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这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新的挑战。

(2)观念和人才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煤炭企业的领导者尤其是一把手对信息化的观念和意识直接影响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实施。目前,不少煤炭企业领导的信息意识不强,观念陈旧,认为购置计算机、能联网、上mis、erp等软件系统、建立一个企业网站就实现了信息化。这些观念都是由于对信息化认识不深刻造成的。另一方面煤炭企业中层领导和基层人员对信息化的理解也影响到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实施。很多中层领导和基层人员消极对待信息化,一些中层管理人员害怕信息化引起新权利分配、为了保护本部门的利益等原因,对煤炭企业信息化采取消极的态度。一些基层人员只是被动的接受和参与一些工作,认为煤炭企业信息化影响了他们已经熟悉的旧的工作方式,对采用新的技术抱一种怀疑的态度,不肯接受新的事物,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实施。

煤炭企业缺乏相应的人才特别是复合型的信息化人才。首先,煤炭企业员工平均知识素质低。由于煤炭行业的条件艰苦,使得煤炭企业引进信息技术人才有一定的难度。另外,近几年一些煤炭企业由于效益不好,人才激励政策不到位,信息化人才流失严重。其次,煤炭企业对员工的教育培训不足。既要针对不同层次的人采用不同的培训内容和方式,又要重视对信息化战略意识的培养,不能只重视技术和技能的培训,而忽略对管理、业务及信息化理论的教育。煤炭企业对员工教育培训不足也制约着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行。

(3)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问题

管理在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煤炭企业信息化投入不足和投入结构不合理。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煤炭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并且煤炭企业信息化投入结构不尽合理,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延缓了煤炭工业信息化的进程。第二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缺乏合理的规划。很少有煤炭企业从煤炭企业的总体发展,采用系统和结构化的方法制定规划,致使信息化工作没有明确的实施步骤、程序,往往急功近利,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而采用实施某一套或几套子系统,从而导致后期软件系统的种类繁多、难以兼容。第三是煤炭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落后、组织结构不合理。由于煤炭企业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中,煤炭企业的管理体制、模式都比较落后,并且煤炭企业的组织结构是典型的金字塔型垂直结构,部门众多,机构重叠。第四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信息化建设是建立在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管理基础上的,它要求信息处理具有规范性、准确性、及时性、系统性和安全性,随着集成程度的提高,传统的管理思维、方法和制度都要做相应的变化。第五煤炭企业忽略对信息资源管理。很多煤炭企业还没有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基本数据和信息的采集、处理、利用等工作做的不够,而且对于煤炭企业数据库的建立还不是很完善,没有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也不利于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三、推进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企业信息化结构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 会计信息披露 制度特征 传导机制

企业对资源的占有与使用能力是其有效信息释放能力的增函数,这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信息的有效性及其披露路径成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直接体现,也是企业进入现代经济运行体系的“通行证”。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缺乏规范的财务报告制度和财务信息披露通道,这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关键因素。因为财务报告制度以及正常的信息披露通道,是企业与其他相关经济主体建立利益“共同体”的前提条件,也是企业建立可靠信誉体制的基本保障。因此,我们认为将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探讨规范会计信息披露行为和完善其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特征

会计信息的有用性首先取决于会计系统本身的有效性,一套完善的会计制度或政策体系不仅在于规范会计信息披露行为,而且,还在于使这一体制具有高效率,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小企业也同样需要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化。然而,中小企业具有与大企业不同的特征:

(1)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统一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是世界大多数国家界定中小企业或小企业的重要指标之一。“两权统一”是由中小企业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决定的。组织化程度低必然使得非程序化决策占据重要地位,这意味着企业家的作用突出,具有灵活多变的经营特点。

(2)市场机制的充分体现者。市场机制本质上是竞争机制,竞争机制的完善程度与企业的市场份额直接相关。中小企业一般在进入壁垒低、竞争激烈的行业;而按照“马歇尔冲突”的解释,大企业通常因其规模庞大而在市场中占据垄断地位,对竞争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在行业中不占支配地位的市场份额是中小企业不同于大企业的共同特征。

(3)资源短缺。相对于大企业而言,生产要素短缺是中小企业的又一重要特征。这里所说的资源包括资金、技术、人才及信息等生产要素。要素短缺虽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但也决定了中小企业通常只能进入大企业不能或不愿进入的小规模市场,所以一般不与大企业形成正面竞争。同时,形成了中小企业独特的经营扩张方式,即只有广泛利用外部资源才能获得稳定发展,包括与大企业形成密切的分工协作关系。

与此相适应,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设计应该体现以下特征:(1)权威性。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这种信息披露的制度约束可能产生如下两方面的后果:一是增强了信息的透明度,改变企业未来经营业绩的预期,从而影响公司的价值;二是增强了信息的可靠性,改变其关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从而影响会计信息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因此,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出台与实施,有利于激励企业变革创新、指导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的中小企业会计实务,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实现市场风险的公开化,提高经济运行的市场化程度。(2)简便有效性。会计信息的生成、披露与验证的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时间和资源投入,大量的、详细的会计信息披露与严格的审计,随之而来的是信息披露成本的增加。然而,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多数是政府有关部门、贷款金融机构和相关协作组织。简便有效的、披露范围较小和审计要求较低的会计信息,可以大大降低中小企业的信息费用开支。(3)保密性。对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产业的中小企业所处的行业市场进入门槛低,市场竞争程度高;同时,他们又处于资源短缺的受限环境之中。因此,在会计信息充分披露的程度上要体现保密性,保护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利益不受到损失。(4)灵活性。中小企业利用“小而专”“小而优”“小而精”“小而特”成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成部分,提供优质的零配件和各种社会服务,由此而形成与其他企业之间密切的分工协作关系,因而需要提供满足不同分工协作方式的特殊会计信息需要。

二、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结构

不同的会计制度会形成不同的会计信息结构,企业特定信息结构又取决于其内部治理结构。信息经济学将企业内部治理机制概括为委托一关系,而其治理结构就是人对决策规则的选择方式。与此相对应,人信号的分配方式即为企业的信息结构,它决定着信息资源配置的模式和效率。依据信息与决策权匹配的原理,企业的信息结构应与其治理结构相对称。

从企业制度的演进过程以及各市场经济国家的现行中小企业制度形式来看,中小企业产权结构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主体合二为一,通过所有权对经营控制权的直接约束,在产权上有效地解决了所有者对经营控制者的激励约束问题。与这种产权结构相对应,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简单化,管理权力统一集中于所有者手中,管理者与一般从业人员之间的距离较短,其相应的信息传递层次也少。这样,出于最经济利用信息的原则,企业所有者倾向于由自己汇总分散信息并进行集中决策,以保证信息利用的灵活度和对经营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做出快速反应。但是,由于基层分散信息在传递给最高管理层的过程中,没有经过任何分解或只是经过有限分解,因此它不具有规范化的表达形式,而只是包含多侧面信息的一组数据,具有强烈的人格化特征。对于企业的内部管理者而言,它可以依据在这种特定生产关系下长期形成的经验,准确理解并快速获得该信息形式下自己所需的最小“信息集”。但对于信息的外部使用者而言,他所面对的只是一组庞杂而混乱的数据,难以理解。因此,中小企业的这种信息结构在减少内部信息利用成本的同时,却增加了信息对外披露的模糊度,增大了外部投资者获取和利用信息的成本。

然而,按照可持续成长型企业的思路,中小企业由创业期的资本所有者单方面垄断性地独享企业所有权和组织结果(租金)的最优的制度安排,随着企业生命周期阶段性的变迁,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法人治理结构,这将成为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中小企业的信息披露结构必须规范化并易于传递,具有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和规范的财务报表体系,发挥会计信息在优化社会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在这一制度背景下,企业组织与相关利益者信息需求是决定中小企业会计信息结构的两大基本因素。建立在这种企业组织与相关利益者①信息需求双向调节基础上的会计信息包括:(1)总结性、预测性和指导性会计信息三位一体的会计信息体系。总结性会计信息是对已有生产过程投入产出关系的反映;预测性会计信息是对企业未来发展的机会与风险的估计;指导性会计信息则是在从经济和非经济双层涵义上反映生产的社会效果,为资源的宏观配置提供决策参考并引导消费结构的优化。(2)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核心是通过引入信息需求方的约束因子,增强信息使用者在信息形成过程中的控制作用,缓和与消解会计信息披露的道德风险,使信息供给更逼近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以保障会计信息披露的有效性,提高会计信息在市场运作过程中的有用性及其效率。(3)会计信息披露范式的微观基础在于作为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终端站的财务报告与披露的创新,使信息需求者能从信息披露中获得更为完整的会计信息。这就要求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既要遵守由信息制造者、投资人及公共监督部门(机构)三方的博弈过程所形成的会计规范(陈信元等,2003),满足会计信息利益相关各方对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信度的要求,同时,还要有选择性的披露和报告对信息需求者有重要性的内容,以便他们能够获得足够的信息来分析评价企业的业绩和前景。

因此,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结构,既要体现信息披露规则的被强制执行,又要反应出在实务中的自愿披露。前者一般由法律规范和准则制度两个层次构成,由专业性规范和相关性规范组成(吴联生,2001)。相对而言,专业性规范对会计的规定更详细、具体,富有操作性,这些通常是借助于准则制度来完成的。而具体的会计信息披露的主体应该强调的是较上市公司和大企业简化的资产负债表、收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以及简要的报表附注说明。后者针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特殊影响,披露有关公司发展前景、社会责任、公司治理以及公司管理部门对会计信息的分析等,提高会计信息对公司经营风险的揭示能力。

三、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实现机制

有效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是一种能有效维持市场稳定、安全和可预见性的基础条件,也是降低社会经济产出边际成本,使资源配置逼近帕累托最优的重要保障。因此,会计信息披露的效率,既来自于披露行为的规范化,也来自于披露传导机制的完善。

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内外部经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企业内部制度创新、治理结构的调整以及生产经营管理方式和技术的升级,是中小企业成长发育的内在动因。而社会经济环境、市场竞争机制以及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则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外部环境。因此,在实践中,完善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传导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信息的实现机制是外部使用者要求通过信息披露及公正的审计等第三者监督的方式来提高企业经营状况的透明度和可靠性,而中小企业只能靠信誉机制来实现。第三方监督所形成的高昂费用,中小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决定了它难于承受。因为,一方面,中小企业不仅资产规模有限,更重要的是,其资产结构以及由此决定的资产质量缺乏竞争力。如不仅金融资产结构扭曲、供给不足,而且知识资本等无形资产严重匮乏。另一方面,中小企业面临的是一个充满竞争和变数的市场环境。价格竞争、新企业进入、组织内部变动、通货紧缩、以及消费者偏好转变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但是,信息制造者的信誉机制建设可以发挥其重要作用。这种信誉机制并不是建立在道德框架下的行为约束规范,而是一种基于理性预期的市场化行为机制。对这种市场化行为机制的解构,可以通过反信息欺诈的两大基本变量来进行,即虚假信息成本与诚信收益。从提高信息欺诈成本的“逆向定价原理”出发,建立以管理惩罚成本、市场惩罚成本以及违约惩罚成本的企业信息披露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罗正英2002)。对于长期处于进入壁垒低、竞争激烈行业的中小企业来说,利用市场竞争和交易制度的完善,培育起“讲信誉者生存,不讲信誉者淘汰”的良好信誉机制和信用环境,是一种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诚信约束方式。

(2)强化政府、投资人及相关公众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能力,改进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与效率,是健全约束信息披露行为机制的重要条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重要的是政府对会计信息披露的适度监管,即监管的目标是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可比性和可信性,而不是干预企业管理者的经营行为;监管方式的选择在于畅通会计信息供给渠道,确保企业及时、完整的披露准则制度所要求公开的会计信息;监管的内容只能围绕信息披露内容真实性的核实。同时,也需要从法律上强化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义务和说明责任,赋予政府有关部门对企业进行监督和追究责任的权力。这是因为:①从社会发展来看,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分工由部门的专业化延伸到零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和工艺过程的专业化,中小企业充分利用规模小、自主性大这一优势,适应市场需求呈现多变性、个性化和多样化,不断扩大自己的实力和影响,而不必过多的考虑广大的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对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的要求。②从企业效益来看,中小企业以其很低的创立成本、组织协调成本,对市场变化反映的高灵活性,经营方向调整的高度灵活性,对大企业的强大的市场力量形成制约作用,在市场竞争中也获得了很大的生存空间。因此,在那些情况多变,充满不确定性和创新的环境中,相对而言,政府对中小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适度监管,是保证市场公平和有效的重要条件。

(3)公司治理结构作为一个制度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徐晓东、陈晓悦(2003)的研究发现,第一大股东为国有股的公司治理效率较低,孙永祥(2001)的研究发现,民营企业的治理要优于国有企业。较高的公司治理效率,意味着基于公司治理对公司行为约束的增强。在以业主制度为主要形式的中小企业中,资本所有者掌握着企业的控制权利,高管人员要真正承担经营决策失误、信息披露操纵的后果,他们所承担的后果与他们决策时拥有的权力是对称的。这种自我约束机制的培育是生成企业诚信机制的重要基础,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效率提供了保障。这是因为,在中小企业的治理过程中,公司文化必须反映“真实、言行一致、透明度和责任感”的追求,对于有着悠久历史的家族式中小企业来说,传统文化的培育还是其自身的一项优势。同时,中小企业又处于完全的产品市场竞争等外部控制条件下,因而,通过内外部控制系统的相互结合,使更为有效的公司治理为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有效实施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4)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高效率的、权威性的中小企业经济信息中心,以最快的速度向外统一标准的全面的信息,给决策者、市场参与者提供科学的判断依据。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机制,畅通市场信息的供给渠道与传递机制,提倡诚实守信,制订从业人员的道德规范,通过信用规范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形成从立法、信用和道德规范等各方面约束的立体的会计信息披露管理结构。

主要参考文献

蔡 宁、陈功道。2001.论中小企业的成长性及其测量。社会科学战线,1

陈信元、陈冬华、王 霞。2003.转型经济中的会计与财务问题——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案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28~150

林毅夫、章 奇、刘明兴。2003.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以制造业为例。世界经济,1

罗正英。2002.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诚信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会计研究,8

孙永祥。2001.所有权、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机制。经济研究,1

企业信息化结构篇(7)

【关键词】知识管理 企业信息化绩效 评价

如今,知识经济时代已然到来,社会对知识资源的需求日益提升,企业若想高效的发展就必须有效的利用知识资源,结合信息化管理方法综合提升自身管理能力。对此,本文对知识管理进行了相关论述,并研究提出了知识管理基础之上的信息化绩效体系的建立措施,旨在充分发挥二者的管理价值,为企业信息化绩效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知识管理的概述

所谓知识管理,是指在一个组织中建立的一种知识系统,该系统具有一定的质化性和量化性。系统建立之后可以实现知识的获取、整合、分享、创造、记录、和更新,属于一种知识系统的构建过程,可以不断累积知识,然后再反馈回系统,形成智慧循环[2]。这种知识累积过程目的在于管理并应用知识,以其为基础,科学制定企业决策,并高效的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和发展变化。知识管理方法相对较为科学,可以帮助企业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使其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始终保持一定的市场份额和发展优势。作为一种主动性较强的管理措施,该管理方法需要结合数据处理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等技术才能发挥最大化的应用价值。

二、知识管理对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的影响机制和应用意义

1、知识管理对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的影响机制

1.1运作环境的影响机制。知识管理的运作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人员培训、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和技术支撑。这些运行环境的运转首先能够帮助企业更好、更快的获取知识和分享知识,这种获取方式以技术为支撑,对企业综合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意义重大。其次,构建立体格局的组织结构,使其网路化、扁平化,在人本思想的管理理念之下更好的发挥企业领导阶层的职责和能力。接下来,培养企业员工,综合提升企业的人才综合素质,员工培养需要企业进行相关的培训和宣传教育,还应该建立培训制度。最后,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凝聚员工的思想,加强企业的内部团结,引导企业进行绩效评价。

1.2处理过程的影响机制。首先,知识管理可以在固有理性思维的基础上,创造对知识的理性分析过程,这种过程可以实现知识的整合、创新和分享。其次,建立知识累积途径,包括企业组织间交流、国内外客户合作等,通过这些途径获取知识,综合提升企业的能力。接下来,分享知识。在企业内部分享知识,或者同外部建立分享联系,这种方式可以累积知识,提高企业产品的附加值,最后转化知识为企业产品。最后,有效利用知识。将获取的知识利用起来,可以帮助企业建立信息化的管理能力,最终促进企业发展。

2、知识管理基础之上的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的意义

所谓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是指通过信息化特征的评价指标来评价企业信息化成果。在知识管理的理念之下构建该信息化绩效评价是指在企业内部建立知识系统,应用这种系统来对企业的信息资源、技术进行整合、分享、创新以及存取。最终对所有的过程以及反馈结果进行评价。这种方法可以高效的总结信息化建设成果,总结存在的问题,利于企业相关决策的制定。由于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会投入大量的资金,所以必须有效的对信息化建设进行准确的信息技术定位,这样才能够在企业绩效的最终目标下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这时,绩效评价策略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绩效评价可以评价和改进信息化绩效。

三、构建知识管理基础之上的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的措施研究

1、构建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在知识管理的理念和原则之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具体的体系制定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3]:①建立财务评价指标。目前,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日渐重视,一个企业若想建立信息化,就必须大量的投入资金,只有建立完善的财务指标评价体系,才能确保资金的合理应用。此外,财务指标评价体系可以定位企业的投入资金,便于跟踪和指导。具体的财务指标包括企业的销售额、市场占有率、以及净利润等。②建立内部流程评价指标。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应该科学、有序的规划企业内部业务流程,优化该流程,降低反复操作造成的损失,,此外,应用知识管理理念缩短业务流程的时间,积极为企业产品的创新和更新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以此来综合提升企业的信息化实力。具体的内部流程指标包括市场的敏感度、业务流程的优化程度、新产品的研发水平、市场的相应度以及新技术的创新能力。③建立客户评价指标。在上述两种评价指标建立完成之后,企业还需要建立客户评价指标。这种指标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础指标之一,在资金投入合理、业务流程完善的基础之上如果客户的满意度较高就说明企业的信息化建立效果更好。所以必须建立满意度评价指标。具体的评价指标包括对企业服务的满意度、对企业产品的满意度、对企业文化的满意度等。④建立学习成长维度。所谓学习成长维度是指对员工进行相关培训,从而提高员工的学习能力、操作技能以及职业素养,对员工进行培训目的在于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构建综合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建设团队,这是企业的竞争优势之一,更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条件。

2、构建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环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