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文物保护存在问题

文物保护存在问题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14 10:02:32

文物保护存在问题

文物保护存在问题篇(1)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保护;技术

前言

我国历史悠久,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不可计数的文物,但是由于天灾人祸,能够幸存下来不及万分之一。我们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十分重视,为了避免文物的进一步流失,我们采取了许多措施,全国各地都建立了博物馆,专门对文物进行保护。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收集和保护了许多珍贵的文物。但是由于经济水平、技术、管理等方面因素的限制,我国馆藏文物的保护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文物保护工作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并研究对策。

1.我国馆藏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1.1经费保障不足

文物保护工作需要大量经费,但是,由于文物保护工作本身的性质,使得文物保护难以直接创造显著的经济利润,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往往对文物保护工作不够热心,也不愿意给予很多的财政支持,使得各地馆藏文物保护工作缺少资金。经费短缺使得文物保护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博物馆的基础设施往往都十分陈旧,有的更是年久失修,达不到防潮、防虫的要求,许多文物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被破坏。另外由于得不到重视,文物管理的工作人员工作起来也缺少积极性。

1.2法律法规和管理机制不完善

我国文物管理法律法规和制度大多是很久以前制定的,有些规定已经不能适应现实情况的要求,一些组织机构的设置也不合理,责任不明确,在工作中存在相互推诿、相互扯皮的现象,工作效率低下。相关的法律条文也不成体系,难以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坚强的法律保障。

1.3人才短缺

馆藏文物保护工作是一项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工作,需要专业人才来进行。而我国博物馆由于不受人们重视,属于“清水衙门”,往往工作环境不好,经费不足,因此很难吸引到优秀人才。专业人才不足的现状严重阻碍了我国王文武保护工作的开展。导致人才不足的另一个方面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问题,目前我国教育体系还很不合理,文物保护专业培养人才往往难以满足现实岗位的要求。

2.完善我国馆藏文物保护工作的措施

2.1正确理解文物保护工作的任务

馆藏文物分为多种类型,有重大历史事件中遗留的下来的历史资料,有重要历史人物的遗物,有古代碑刻、字画、书籍,还有古代生产生活的代表性实物等等,这些文物文物同时具有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科研价值[1]。文物保护工作既要对这些文物进行妥善保管,防止遗失和破损。除此之外,也要加强对文物进行修复工作,尤其是对那些珍贵的已经受到损害的文物进行抢修,最大程度地保护文物原状。另外,在文物保护工作中还要加强对文物的研究工作,文物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是文化和历史价值,充分发掘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是文物保护工作的题中之义,不可偏废。

2.2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管理

文物保护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作,需要各方面密切配合才能达到最终的保护作用,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因此,文物保护工作中管理工作十分关键。首先要做好文物保护规章制度的落实工作,我国博物馆一般都有相关的文物保护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必须得到认真执行,才能确保文物的安全,因此,必须加强对制度落实工作的监督,防止制度落实过程中打折扣的现象。其次,要做好风险管理,文物面临着来自自然和人为的多方面因素的威胁,因此博物馆文物管理工作存在多种风险,所以必须做好风险管理工作,要认真进行风险预测和风险分析,对个各种风险做到心中有数,另外还要针对不同风险制定预案,平时经常组织管理员工进行演练[2]。从而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再次,要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文物管理重在日常,关键在于细节。因此,也要做好细节管理,在日常工作中防微杜渐,注重细节,例如严格按照要求做好库藏室的防火、防潮、防虫工作,做好文物的修复和整理工作等等。

2.3健全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是一切工作的根本指导和根本依靠,馆藏文物保护工作涉及到很多法律问题,因此,更加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为依靠。目前我国相关法律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因此,应该加大立法力度,制定专门的针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法律,明确文物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尽量做到详细具体,使法律能够真正得到落实,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坚强的法律后盾。另外还要加强法制宣传,提高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和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尤其是提高政府主管部门的文物保护意识,促使政府增加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大财政支持,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更多的政策优惠。

2.4加强人才建设

馆藏文物保护工作是一项具有技术含量的工作,而随着现代科技学技术的广泛运用,文物保护工作的对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顺应时展的潮流,必须大力培养专业的文物保护人才。人才建设既需要政府加大投入,支持学校建立相关专业,批量培养专业人才。也需要博物馆自身的努力,因为,依靠学校提供人才往往存在各种问题,尤其当前我国教育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学校一时还难以大量培养符合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博物馆必须探索一条自主培养人才的道路,例如可以选拔馆内年轻工作人员出国深造,可以邀请其它博物馆优秀人才前来培训等等,从而提高自身素质,为博物馆培养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

3.结语

馆藏文物保护工作虽然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加强认识,努力改正,一定能够使我国的文物得到妥善的保护,从而使文物的经济性、文化性、艺术性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

参考文献:

文物保护存在问题篇(2)

关键词:风景名胜区 文物保护

风景名胜区的文物保护是指依照国家相关法律规定或规范性文件的要求,相关的旅游管理部门对风景名胜区的珍贵文物、名胜古迹或者其他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的维护和保管,使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免受破坏。具体而言是对具有一定艺术文化、科学和历史价值的古代建筑、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壁画、古石刻和古代石窟寺等;或者是与重大的历史事件、著名人物或者革命运动有关联的具有重要史料价值、教育意义或纪念意义的近现代重要代表性建筑、实物或史迹;或者是在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工艺美术作品或其他艺术作品;或者是在历史上各时代遗留的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其他具有科学、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图书资料或手稿等;或者是反映了历史各时代的各族社会文化制度、社会生活、社会生产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实物;此外还包括具有科学价值的人类化石或古脊椎动物化石等文物的管理和维护。

一、我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在文物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般而言,对于文物的破坏因素主要来源于自然环境的侵蚀和破坏,在风景名胜区,文物的破坏因素除了自然条件的因素外还有人为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破坏。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旅游事业的发展,各风景名胜区文物的破坏更趋明显。

1.自然因素的影响和技术、设备的落后。对于文物的破坏因素,首先来自于自然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环境中的溶蚀作用、风蚀作用和流水切割作用,以及空气的湿度、温度的变化、地壳板块移动和动植物的活动规律等。

2.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使用过程中对文物的破坏。旅游资源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会对风景名胜区的文物资源造成破坏。首先,风景名胜区的开发需要在景区内进行宾馆、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造,而工程的施工通常会破坏文物的保存环境;其次,由于部分旅游管理部门的规划不到,过分地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对景区的文物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使文物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第三,风景名胜区在开发过程中对文物进行不恰当的修缮或者任意地改造文物,使文物遭到了破坏;第四,在风景名胜区的开发过程中,忽视了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过分热衷于假文物的修建,从而破坏了风景名胜区中的历史文化氛围,从而使破坏到文物的社会文化价值。

在风景名胜区的使用过程中的管理不到位,造成文物的破坏。在风景名胜区的经营管理中,管理者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常常使游人的接待数量超出了合理的承受容量,破坏了文物的保存环境,从而造成文物的破坏。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敦煌石窟为例,由于近年来大量游客的涌入,使得石窟内的湿度、温度升高,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加上石窟内光线的增强以及游客照相机闪光灯的频繁照射,使敦煌石窟壁画中的某些颜料发生化学反应而变淡甚至消失,原本历经千年仍然栩栩如生的壁画因此变得黯淡模糊,不复光泽,让人不禁扼腕叹息,心痛不已。

3.风景名胜区的文物安全问题。建国以来,中国正在不断富强起来,列强不再明目张胆地对我国文物进行掠夺,可是我国文物被盗现象却依然存在。文物的流失、倒卖甚至已经形成国际一条龙的经营模式,犯罪分子的猖狂也给我国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文物保护造成困扰。

二、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应当采取的措施

针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在文物保护方面的问题,提出几点措施,以供参考。

1.规范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工作。将国家重点风景区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到各地区旅游事业长远规划之中,各地区相关管理部门在进行地区旅游事业的发展规划时,对相关文物保护工作也要做出明确规划;在进行文物管理工作方面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工作进行定期的检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工作应当与相关部门保持密切的配合与合作。

2.控制景区游客数量,防止游客的破坏。超负荷的游客接待最容易造成文物的损害,破坏旅游环境质量,从而加快文物的侵蚀速度,因此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应该注意控制景区游客的接待量,同时在景区做好宣传、教育工作,防止游客对文物造成破坏。

3.加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文物的科学保护。国家应加强对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方面的相关科研投入,提高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的科技手段,从而有效增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文物对自然环境侵蚀的抵抗力。

文物保护存在问题篇(3)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保护;现状;问题;管理

众所周知,文物对历史研究工作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是历史时刻的见证物,也是窥映历史的“古镜”,为了使得文物能够得到很好的保存,以为后人进行行为研究活动时而提供宝贵参考意义,则需要探讨为其建立专业研究机构以及保存场所,而博物馆就是保存、陈列、研究、收集文物资料信息的场所,是一个为社会服务的文化教育机构,因此,博物馆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保障了文物的安全性,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文物的保护意识增强,则需要不断地对现有的保存方式以及措施进行创新,并且将目前文物保护错误方式进行不断地改善,从而探讨一些新的保护方式以及措施来对文物进行保护,以实现文物保护科学性、安全性的目的,因此,本文以下将博物馆文物保护、开发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介绍,并且针对这些问题而提出相关改进措施,最后,本文将文物保护工作的未来管理模式进行了综合阐述,继而进一步提高文物保护工作水平。

1.试析目前博物馆文物保护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关于文物保护资金短缺以及设备较陈旧的问题分析

根据目前来看,很多市级博物馆因缺乏文物保护资金而常年不更换保护设备,设置连续很多年都不更新保护设备,以至于文物遭到二次破坏,致使文物很快失去了其自身价值。另外,市级博物馆因缺乏文物保护资金,以至于其所引进的保护设备缺乏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例如:防潮、防湿功能的科学技术设备,致使文物没有得到有效保护,从而大大降低了博物院的自身价值与意义。

1.2关于文物保护库房条件限制问题的分析

为了突出博物院的文化教育机构身份的特征,往往选择博物馆地址的时候,均选择古旧建筑,以实现博物馆特点能够与文物保护工作相互融合的目的,但是古旧建筑的面积有限,以至于文物保护库房的面积不大,同时,库房的空气也不流通,致使博物馆相关管理工作人员将该馆中的文物混合摆放,这样不仅不利于文物保护工作的开着在,而且对文物本身造成二次破坏。

1.3关于博物馆管理人员配置不合理问题的分析

根据目前博物馆管理人才配置现状来看,不仅总体管理人员数量较少,而且文化保护人员的配置也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尤其文物修复、鉴定、保护等管理方面缺乏相应技术人才,这样极不利于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

2.探讨改善博物馆文物保护现状的相关有效措施以及建议

文物具有着研究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因此,其是我国较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因此,对文物进行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进一步提高文物保护水平,以及改善目前博物馆文物保护现状,则本文以下针对上述内容而提出几点有效建议与对策,从而实现提高文物保护水平的目的。

2.1针对文物保护资金短缺以及设备较陈旧问题而采取的相关措施

地方相关政府需要对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相应的提供资金、人才支持,使得博物馆的文物保护设备得以更换,以保障文物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并且有效保障文物自身价值,从而为后人进行历史研究活动时能够提供相应参考价值。

2.2针对文物保护库房条件限制问题而采取的相关措施

库房环境、条件对文物保护工作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博物馆库房条件受到限制,则不利于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而且还会对文物造成二次破坏,因此,需要改善文物保护库房环境、条件,从而有效延长文物的存在时间。另外,由于文物易受到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而遭到破坏,因此,需要将影响文物价值、质量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与了解,从而针对这些环境因素将其所放存环境进行改善,从而保障其质量与价值,例如:安装空调系统与抽湿机以调控室内温度、湿度等;定期杀菌消毒以保障文物遭到微生物的侵袭等。

2.3加强博物馆管理队伍的建设

由于目前博物馆管理人员配置不合理现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物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需要对博物馆管理人员进行重新配置,并且加强对文物修复、鉴定、保护等管理方面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从而有效提高文物保护水平。另外,管理人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水平,从而有效提高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水平,同时,还需要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例如:积极引入先进管理、技术人才;积极指导本馆管理人员前往其他博物馆参观学习,从而对本馆文物保护工作现状进行有效改善。

2.4做好文物登记工作

为了保障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则需要及时对文物进行建档、清点与登记,从而在此过程中能够有效掌握文物数量与质量的信息资料,进而为制定科学合理文物保护工作方案提供有力可靠依据,另外,在对文物进行登记工作的时候,如遇问题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对其进行解决,并且做好相关防控工作,以保障文物的安全。

3.探讨文物保护工作未来管理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为了保障文物保护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则需要积极应用当今科学技术水平以及信息网络技术来对文物库房进行管理,从而保障文物库房管理实现信息化、科学化、规划化的目的,进而有效提高文物保护工作的水平,进而有效延长文物的存在时间。另外,加强对文物保护宣传教育工作,使得广大百姓以及文物爱好者能够积极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队伍中来,从而全面提高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将目前博物馆文物保护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与介绍,并且针对这些问题现状而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以及建议,从而有效提高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水平,进而实现保障文物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研究价值、工艺价值的目的,继而为后人进行行为研究活动时而提供一定的宝贵参考意义。另外,笔者希望本文的叙述能够为相关研究学者以及博物馆管理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从而全面提高文物保护工作水平,进而进一步提高文物展览水平与价值。

【参考文献】

[1]彼得・冯・门施,黄黎.博物馆学与经营管理学:敌人还是朋友?―欧洲理论博物馆学和博物馆经营管理学的当前走向[J].中国博物馆,2007(01).

[2]唐丽.抓住机遇迈向未来―关于免费开放后博物馆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思考[A].湖南省博物馆学会2010年会暨博物馆免费开放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

文物保护存在问题篇(4)

关键词:基层文物 保护管理 问题分析

文物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对于指引我们探寻历史,发展文化事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就需要我们加强文物的保护和管理,从而保护这些珍贵的遗产。对于每个公民来说,保护文物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现代社会的很多人都没有文物保护意识,一些文物保护机构在工作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都造成了很多文物的流失和损坏,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文物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由于各地博物馆没有制订具体的《文物管理》实施细则,使得一些制度不够完善,缺乏程序约束,存在着漏洞。同时文物单位对文物管理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目标考核及奖惩制度,严重影响了管理效率。

2.文物会计账处理不完整

文物单位的藏品文物来源渠道多种。如考古发掘取得的文物、受捐赠的文物、依法调拨、交换、移交、拣选的文物,虽然文物保管部门有严格按照文物的接收制度来接收文物,同时也进行文物账的登记,但财务部门无法确认该文物的实际经济价值,财务方面也就未进行财务入账登记手续,财务信息中也就不能反映财务价值。

3.对文物管理重视不够、权责不清

各级文物单位尤其是县级以下文物单位在管理文物时没有划清各个职能部门的责任。存在管理馆藏文物人员也是管账人员,文物进出库房手续不符合相关规定,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4.文物保管过程中存在风险

文物在征集、接收、陈列、展览、库房保管等各个环节都存在风险。风险主要存在于征集过程中文物的来源是否合法性、历史真实性、研究价值等方面的风险因素;馆藏文物易受到虫、鼠、霉菌等患害,使得一些馆藏文物受损风险;陈列、展览过程中受到安全性风险等。

5.文物征集和保护经费存在问题

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的经费用于征集文物和保护文物,如何规范使用文物征集和保护经费,提高经费使用效益,防范文物征集和保护过程中腐败现象,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6.文物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文物保管人员大多数是非专业性的工作人员,其主要职责是防止文物盗失,对文物的科学管理和保养、保护的职责往往被边缘化,造成文物品相变低甚至损坏。尚未建立科学和长效的文物管理人员培训,缺乏定期和良好的培训机制,不利于文物管理人员主动提升管理素质和增强管理积极性。

二、对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针对当前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中所面临和存在的诸多问题,作为文物工作者更应加强使命感,认真分析、冷静思考。在贯彻执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和原则的基础上,应做好以下几点: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一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文物及其重要性的认识,这是搞好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基础;二是提高领导干部对文物工作的认识水平,领导文物保护意识水平的提高是搞好基层文物管理工作的关键;三是加强对文物工作者自身业务水平和素质的提高,增强责任感,培养敬业精神,这是做好基层文物管理工作的保证。同时,文物部门还应抱着守土有责的态度,加大对《文物保护法》及《有关文物保护条例》的宣传和贯彻,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基层文物工作者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投更大的热情将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效管理与经济建设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社会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在矛盾中找到共同点,使之能互相促进,和谐发展。

2.加强管理,强化管理职能

基层文物管理职能主要表现在行政执法管理和业务监督管理上。为此,一方面,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以《文物保护法》为依据,制订相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法规或管理办法。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树立《文物保护法》的权威性,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另一方面,基层文物管理部门要加强业务管理,加大监督力度,认真履行保护职责及有关管理措施,将文物保护单位纳入科学、正规的管理体制,使业务管理、监督真正落到实处。

3.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问题

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纯粹的保护是没有意义的,但片面地进行开发也是有危害性的。所以仍需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进行开发利用。但针对一个地区来说,众多的文物保护单位,全面开发利用也不现实,而要结合实际,二者兼得,走出适合当地发展要求的路。因此,开发利用应有主次,要贯彻“重点开发,全面保护”的原则,先以一个或几个点为突破口,不断探索经验,循序渐进,促进整个文物保护单位工作的开展。

4.拓展文物经费来源渠道

文物保护是需要大量投入的公益性事业,所以完全依靠财政的投入不太现实。但政府可以通过依靠财税、开发等优惠政策的激励作用,吸引民间和社会资金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5.理顺基层文物机构的管理体制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地区重视的差异,往往导致基层文物工作现状的差异和各种不平衡。所以对文物工作的垂直管理,进行上划管理,是体制改革的良好出路。对文物工作进行上划管理,集中了行政管理、人事管理、财、权、物管理,有以下几个好处:一是便于推行统一的政策标准和规范管理;二是便于进行专业技术人员的统一调配;三是便于财力的统一平衡调配使用;四是免受地区差异带来的各种冲击和地方政令的干扰。最大的益处是便于统一的行政领导和统一的业务指导及监督。如此,就会使基层文物工作有一个统一的工作思路,打破小框框,放开手脚,统一思想,发展有序。这种机制的改革,将会解决许多基层文物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有利于国家文物事业整体的健康发展。

6.加强文物队伍建设

尽快建立起一支既有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又能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高素质基层文物工作专业队伍。同时要加强业余文保员队伍建设,调整人员,加强培训,提高业余文保员素质,进一步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三、结语

基层文物工作是国家文物事业中最基本的单元,是国家文物事业大厦中的基石。我们在看到这项工作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的同时,也应在工作实践中探索出一些对策和办法,来逐步完善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只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文物工作,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那么基层的文物工作就有一个不断向前开创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李晓东.文物保护法概论[M].学苑出版社,2002,(11).

文物保护存在问题篇(5)

[关键词]古建筑;文物;修缮;保护

近些年,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问题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广泛地关注。对一个城市来讲,古建筑文物不仅是城市的文脉,而且是城市的历史见证。纵览中国五千多年的发展史,古建筑文物形象地、直观地反映了人们在过去的生活,体现了当时的科技文化水平。因此,要想更好地认识过去的生活环境,掌握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就必须汲取古建筑文物的民族营养。但是,在现实中,古建筑文物不断受到自然或人为的破坏,其数量和质量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可见,如何修缮与保护古建筑文物,是我们要认真面对的重点课题与难点课题。基于此,本文从存在问题、成因、对策三个维度,对该问题进行了如下的分析与阐述。

一、当前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长期的实践调研发现,当前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民众的古建筑文物保护意识淡薄。

民众保护意识淡薄是古建筑文物保护中遇到的突出性问题。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民众对古建筑文物保护举措显得较为冷漠。例如,有些城市推行了“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结果,这些城市的民众总体上不够支持和配合,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难得到调动,使得政策的实施效果缺乏保障。另一方面,民众对古建筑文物的人为破坏现象越来越多。近些年,旅游业和房地产业异军突起,吸引了广大投资者和消费者的眼球。在无限商机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有些开发商、经营者、普通民众,甚至是政府工作人员肆意地破坏或翻新古建筑,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破坏甚至摧毁了古建筑文物。而以上这些,正是民众保护意识淡薄的表现,是今后古建筑文物保护中必须重点攻克的问题。

第二,古建筑文物保护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老城区内的街道、建筑、景观迫切需要改造,这是在所难免的。就目前而言,我们通常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这些街道、建筑、景观进行修缮。但是,这种方法显然有悖于梁思成提出的“整旧如旧”的方法。因为,在修缮和保护的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地保留前人的一些痕迹,而不仅是保留外貌。换句话说,我们要保证古建筑文物的完整性,这样城市历史文化才能得到有效地延续和发展。

第三,古建筑文物的整体性遭到破坏。

历经数百年,有些城市形成了较为复杂的社会人文环境。这对一个城市的发展而言,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但是,伴随着大规模的老城区改造,因为一些人为的原因,使得社会人文环境遭到了肆意破坏,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在这漫长的进程当中,古建筑文物与周围的环境逐渐融合,呈现出别有意味的“场所”。而这些,都在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中消失殆尽。在现实中,如果古建筑文物的整体性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原貌,即使采取一些补救措施,也收效甚微,古建筑文物失去了原有的保护意义。

二、当前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任何事物的产生于发展都不是偶然的,而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而言,同样也是如此。概况起来讲,当前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中存在问题的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整旧”的观念不合理。

就“整旧如旧与焕然一新”之间的矛盾问题,梁思成曾经做过详细的阐述。在修缮与保护古建筑文物时,我们只是一味地以“焕然一新”为最终标准,造成了诸多严重的后果。之所以会出现状况,主要是由“整旧”的观念不合理引起的。具体而言,人们对古代建筑文物存在的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在行为上缺乏重视,使得古建筑文物的历史烙印丧失殆尽。

第二,保护的概念比较模糊,积极性不高。

俗话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是多数中国人一贯遵循的做事原则。在这种原则的指导下,有些人对保护古建筑的概念比较模糊,对保护古建筑的行为缺乏积极性。殊不知,他们完全误解了这句话的真正内涵。针对这种情况,所有的国人要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从孩子抓起,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古建筑文化,这是应对各种问题的有效举措。

第三,修复的技术方法不科学。

在修复技术方面,我们还是过多地依赖现代科学技术产品,使得古建筑文物的历史原貌难以得到充分地展示。更有甚者,有些修复活动只是做表面工程,重外观修复而轻内部修复。在这种修复环境下,古建筑文物的历史信息还容易被人为地删除,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三、当前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是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针对古建筑文物修缮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几项应对策略:

第一,要加强民众的保护意识。

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工作既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个部门的事,而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事。这项工作必须有广大民众的参与,才能取得理想中的效果。为此,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采取宣传、教育等措施,切实加强民众的保护意识,使广大民众能够自觉地、自愿地配合好相关部门的工作,共同营造良好的修缮与保护氛围。

第二,要坚持科学的保护方法。

在修缮与保护实践中,保护方法与保护效果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保护方法越科学,就越有利于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反之则亦然。为此,我们必须坚持科学的保护方法。具体而言,首先,我们要进行合理的规划,从整体着眼,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研究,以保证古建筑文物的历史性、现实性与发展性;其次,我们要进行合理的更新,采取“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以增强古建筑文物保护的原真性、整体性与持续性;最后,我们要真正做到古为今用,充分挖掘古建筑文物的巨大潜能和价值,在不破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为人民群众谋福利,贯彻和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第三,要增强专业人员的培养力度。

除了观念、政策、方法等方面的措施以外,增强专业人员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当前,我国古建筑文化修缮与保护工作步履蹒跚,与专业人才的缺乏有着直接的关系。为此,在实践中,我们要增强专业人员的培养力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在岗培训、学习调研等措施,增进相关人员的理论素养;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实践,在实践中学会总结和反思,通过实践手段开创古建筑文物修缮与保护工作的新局面。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修缮与保护古建筑文物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程。为了更好地完成该项工程,就要重点做好这样几项工作:首先,我们要对当前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其次,我们要对当前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中存在问题的成因有一个全面的分析;最后,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问题解决的针对性、有效性与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古建筑文物保护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琳琰. 古建筑保护的分析与方法探索[J]. 艺术理论,2009年08期.

[2]王运良.梁思成与古建筑保护[J]. 兰台世界,2012年3月(上).

文物保护存在问题篇(6)

关键词:中国 非物质文化 遗产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逐渐推进,发达国家的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碰撞和交流,这给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何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沿袭中国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该思索的课题。

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状

(一)保护意识不强,工作进度不大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全国人民的大事,然而因为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制度、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盲点。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不作为或者慢作为,或者本地居民主动破坏,游客破坏等现象发生时,没有相应的制度对其进行处罚。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功利性严重

近年来,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被提上了日程,但是却出现了较强的功利性。首先,各地出现哄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几个省、城市或地区纷纷抢夺某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牛郎织女故事、梁祝故里传说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出现了被抢夺的现象。其次,有些地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过度,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了一种卖点,改变了原生态内涵。例如,某些地区特定的生活习俗,如裸浴、拉纤等被滥用成表演,目的是迎合游客口味的需要,这有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三)保护力度不足,缺乏有效支撑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虽然已经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但是因为各种原因落实力度不佳。例如,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建筑类文化遗产规定着谁居住谁保护的原则,但是普通大众的接受程度却不怎么高。一方面,政府缺乏经费来进行有效保护,另一方面也没有出台有力措施进行支持。这样一来,很多非物质文化一边被破坏着,一边又被政府大力地喊着加强保护,这种矛盾严重阻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二、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途径

(一)扩大参与度,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价值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纯粹是依靠民间艺人手工创作、表演而存在的,不只是为了经济利益的实现,它们存在更多的价值在于制作者自我存在感的满足和在社会自然中找回安全感和归属感。针对这一现象,可以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中的参与度,加强本土民众同社会交流的力度,搭建起一个交流沟通平台,让更多的公民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来,享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独特的文化价值,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同主体制作者之间更亲密和谐的关系,达到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二)运用高科技传播手段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科技改变着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微信、二维码、微博等等各种社交平台和手段都给现代社会的人们时间创造了更多经济和文化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应该顺应时展需要,借助高科技这一手段,促进其价值的不断增长,扩大其影响力和知名度。值得一提的是,要加强与青少年一代的互动交往,运用开放的态度进行有效地开发和运用,在包装和营销上加强力度,有效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例如,针对剪纸艺术,可以在微信平台中公布创作者的公众账号,通过手机游戏设置等等,让粉丝体验动手剪纸的乐趣,还可以通过服务器将作品进行评比,这样一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得到了提升,在保护的过程中也会变得更加容易。

(三)要坚持依法保护的原则,遏制功利性现象

随着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结合我国的法律实际情况加以保护,要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种类、氛围,对相关的机构实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和目标管理,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的挖掘、认定、保护和开发等相关政策,对于已经录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实行考核复查制度,实行黄牌警告和红牌除名制度等等。最终形成程序明确,信息公开,荣誉与责任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和管理制度。

(四)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我国面临着很多问题,根本问题是保护思想意识的欠缺,这一问题需要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才能有效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教育是人类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以立法的形式,确立好国家和人民在本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使命和应尽的义务,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国家教育体系,促进民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从思想到行为的转变,促进政府与人民自觉、自主地去保护、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道德水平。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复杂的问题,在目前的社会大形势下面对着诸多的挑战。面对这样一个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弘扬和发展的问题,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一问题,决定着我国未来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工作是否走向成功。针对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源头入手找到问题的所在,只有加强力度进行整改才能实现良好效果。结合一人之力或者一方面之力都很难达到效果,需要结合政府、地方、民间、教育等多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好各自职能才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任重道远,实现长远目标。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14年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项目,项目编号:HBWY2014-Y-D008。

参考文献:

[1]陈蕊.贫困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汉阴县为例[J].新西部,2011,(24).

[2]张文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传播模式初探[J].新西部,2012,(Z5).

[3]关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J].科技潮,2000,(10).

[4]王鹤云,高绍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机制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5]党昊棋.从传播学角度解构微信的信息传播模式山[J].东南传播,2012,(07).

文物保护存在问题篇(7)

(一)城市建设解决了文物保护资金缺乏,文物保护工作力不从心的问题城市建设过程中,资金量相对充裕,对待文物保护问题,许多城市将文物保护与其开发利用结合在了一起,保证了城市文物保护能够有足够的资金作为支撑。并且城市建设制定了合理的文物开发利用方案,使文物本身能够带来可观的收益,足够支撑文物的保护。所以,城市建设对文物保护资金问题实现了有效解决。

(二)城市建设解决了文物保护制度不健全,文物未得到有效保护的问题在多数城市的文物保护中,保护制度不健全是共性问题。在城市建设中,为了实现对文物的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通常会根据文物保护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文物保护制度,保证文物的保护取得积极效果,达到提高文物保护质量的目的。所以,城市建设对解决文物保护制度不健全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城市建设使得文物资源的优势得到了全面发挥

无庸置疑,那些色彩纷呈、精美绝伦的大量文物遗迹遗物是一项主要的旅游资源。寻古探胜、求知求新,进而达到增长知识、愉悦心情,是广大旅游者的普遍心理。人们希望对自己的民族、国家乃至人类历史有所了解,更愿以感同身受的体验,去感悟触摸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而作为人类文化载体,凸显人类发展历程的文物遗迹则能予人以直观、形象、写实、生动的感受。观赏文物古迹,使人们在游中品味,激发活力,同时,那些人类遗存之精美之绝世,能不同程度地满足人们日益丰富活跃的生活和精神之需求,因而成为旅游资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物遗迹数不胜数,令世人所仰望,而文物自身所持有的本质特征,也决定了我们要重点以开发历史文化为主要元素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始终以吸引人们的眼球为要旨。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中国的旅游业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即体现于东方特色的文物古迹,海内外游客出行游览,主要还是出于对中国文化体系的一种神秘感和满足欲望。为此,保护好文物,对于我国的旅游事业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从这一点来看,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文物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应该得到全面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为了实现这一点,城市建设应围绕着城市现存的文物及古迹,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并结合城市建设和发展实际,打造以文物资源位中心的城市旅游业,实现对文物保护的同时,提高其开发和利用效果。

三、城市建设提高了文物保护开发和利用质量

基于文物的重要作用以及保护开发和利用的价值,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对文物资源进行合理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既是满足文物保护需要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促进城市建设取得积极效果的关键手段。从这一点来看,城市建设对提高文物保护开发和利用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来看,城市建设在文物保护开发和利用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城市建设制定了具体的文物保护和利用方案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为了保证文物保护和利用取得积极效果,通常都会根据文物的实际存在情况,制定具体的文物保护和利用方案,实现对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满足文物保护和利用需要。从当前城市建设过程来看,文物保护和利用方案都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二)城市建设形成了以文物为中心的开发思路

由于文物具有一定的开发和利用价值,因此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形成以文物未中心的开发思路是十分必要的。基于这一现实需要,城市建设方案都围绕文物形成了良好开发思路,保证了文物开发能够取得积极效果,进而满足城市建设需要。

(三)城市建设实现了对文物资源历史的发掘和优势的利用

在文物保护方面,要想实现文物的有效保护和利用,就要对文物的历史进行全面了解,同时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对其优势进行充分利用,使文物能够发挥其积极作用,保证其整体优势能够得到全面发挥。基于这一认识,城市建设在文物资源历史的发掘和优势的利用方面取得了积极效果。

四、结论